吉林省森林旅游发展

2024-11-16

吉林省森林旅游发展(精选12篇)

吉林省森林旅游发展 篇1

摘要:滑雪旅游已成为一种发展迅速的休闲旅游产品, 越来越受到大众的认识和青睐。本文从休闲旅游的角度对滑雪旅游进行探讨, 针对吉林省的滑雪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 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滑雪旅游,休闲旅游,吉林省

1 休闲旅游的内涵

1.1 休闲旅游的概念

休闲旅游是同时具备消遣时间和空间移动这两个条件而进行的, 休闲旅游是休闲和旅游的结合, 是以旅游资源为依托, 以休闲为主要目的, 以旅游设施为条件, 以特定的景观和服务项目为内容, 离开定居地而到异地逗留一定时间的游览、娱乐、观光和休息。它是旅游者有了较多的闲暇时间和可自由支配的经济收入, 旅游地有了一定的服务设施的条件下而逐渐形成的, 是以休闲为目的的旅游活动, 是在拥有闲暇时间的同时进行的旅游活动, 是休闲与旅游二者的有机结合。

1.2 休闲旅游的特征

休闲旅游的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特征: (1) 利用“闲暇时间”进行旅游活动, 认为体现“休闲”的直接存在物是“时间”, 而且这样的时间是人们求得必要生存需要之外的时间; (2) “休闲活动”, 具体的休闲旅游呈现物是通过旅游活动表现一种休闲的生活方式; (3) 在休闲旅游活动中人的闲适的“精神状态”, 认为休闲存在价值主要体现在人们“体悟人生与领略自我、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实现自由”3个要点之中。

1.3 休闲旅游的类型

1.3.1 按休闲旅游的目的和功能划分

(1) 观光休闲旅游主要可包括城市观光、风景名胜区观光、科技观光等。

(2) 度假休闲旅游主要可包括森林游憩、度假 (区) 村游、农家乐休闲等。

(3) 康体娱乐休闲旅游主要形式有康体养生、体育康体休闲、疗养等。

(4) 购物休闲旅游主要目的地有商业区、购物中心、特色商业街等。

(5) 体验休闲旅游主要形式有拓展训练、探险游、修学游、生态旅游、民俗游、美食游、文化游、大型节事与活动游等。

1.3.2 按休闲旅游的地域划分

(1) 城市休闲旅游, 包括现代城市公园、主题公园、科学教育设施、博物馆游等。

(2) 城郊休闲旅游, 包括城郊湖泊、水库、泉、花卉苗圃游等。

(3) 乡村休闲旅游, 包括湖泊、水库、泉、风景林、游憩性渔猎地、传统聚落、田园风光、特色民俗游等。

2 滑雪旅游简介

2.1 我国滑雪旅游的兴起

我国的旅游业伴随着国家全面改革开放政策出台而起步。也是从这时起, 我国滑雪健儿开始大规模参加洲际、国际赛事。到1996年, 第三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在黑龙江省亚布力滑雪场成功举办, 随之引来了中国的滑雪狂潮, 1996-1997年的一个滑雪季, 我国的滑雪人次经统计, 竟高于上个滑雪季546% , 滑雪场的建设更如雨后春笋。1996年至今我国滑雪场数量由十几家增加到300多家, 滑雪人数有1万人增加到数百万人次, 由此可见滑雪旅游已成为当下时尚旅游的选择, 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滑雪旅游为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2 我国滑雪旅游发展状况

现代旅游业日益成为世界最大的产业之一, 滑雪旅游已成为世界旅游业中的一大产业, 也是我国冬季旅游最流行的项目之一。冬季是传统的旅游淡季, 但是滑雪旅游的兴起与繁荣, 给广大游客提供了冬季具有挑战性的旅游项目, 也为旅游业带来了更多效益。我国滑雪旅游与欧洲国家相比起步较晚, 但目前我国滑雪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并为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

滑雪是一项新兴的冬季旅游项目, 与其他的旅游项目相比, 它具有的独特魅力和吸引力。滑雪旅游地的游客重游率要高于其他类型的旅游景区, 游客一旦被某一滑雪旅游地所吸引, 有可能每年都会去, 甚至每年去几次, 这一特点是其他旅游景区都不具有的。

2.3 滑雪旅游的特点

谈到滑雪旅游的特点, (1) 滑雪旅游具有挑战性。滑雪旅游对于第一次接触的游客来说具有极大的挑战性, 与登山、攀岩等不同, 是置身于皑皑白雪之中, 有另一种体验的感受。 (2) 滑雪旅游具有生态性, 是生态旅游的一种。滑雪场所的建立充分利用了雪资源, 尤其东北地区的滑雪景区都是天然冰雪建筑而成, 给游客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感受。 (3) 滑雪旅游具有参与性。滑雪旅游是一种动态旅游, 是必须要游客亲身体验参与其中的旅游活动, 很强的参与性使游客更加流连忘返。

3 吉林滑雪旅游发展现状

3.1 吉林省自然条件

吉林省冬季平均气温约为-20~-14℃, 冰雪来源为天然冰雪, 相对于如北京市等人工冰雪来说, 节约了成本, 冰雪期约为100天, 很适合大力发展冬季滑雪旅游。

3.2 吉林省目前滑雪市场状况

吉林目前的滑雪场有北大湖滑雪场、长白山滑雪场、净月潭滑雪场、朱雀山滑雪场、五家山滑雪场、炮台山滑雪场、北山滑雪场、铭山绿洲滑雪场、莲花山滑雪场、松花湖青山滑雪场等近30个滑雪场, 其中两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北大湖滑雪场和莲花山滑雪场, 占13个吉林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数量的15.4%;长白山滑雪场所在的长白山旅游景区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

3.3 吉林省旅游收入情况

2008年是吉林省大力发展冰雪旅游的一年, 滑雪旅游也成为吉林旅游业冬季的主要支柱带动吉林省旅游业的发展, 比较2007年与2008年吉林省的旅游收入有了大幅的提高。

数据来自:吉林旅游政务网

吉林冰雪旅游的优势不断凸显, 2010年春节假日吉林省推出首届“冰雪世界, 精彩吉林”长吉图特色旅游年, 接待游客总量和旅游总收入再度攀升。假日期间, 全省共接待旅游者人数316.41万人次, 同比增长24.5%。其中:过夜旅游者145.05万人次, 增长28.15%;1日游游客171.36万人次, 增长21.57%, 占全部旅游者人数的54.16%。旅游总收入18.18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30.04%。游客人均花费574.57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6.2%。

其中主要滑雪旅游景区长白山景区共接待游客2.59万人次, 实现旅游收入255.4万元, 同比分别增长25.1%和43%。北大湖滑雪场接待游客1万人次, 实现旅游收入20万元。

4 滑雪旅游的经济效益

滑雪旅游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在旅游收入增加的同时也增加了其他相关行业的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

4.1 滑雪器械、滑雪服装

滑雪器械和滑雪服装师滑雪必备的, 滑雪旅游的大规模流行也给滑雪器械和滑雪服装的制造商带来了极大的利润, 带动了制造业的发展, 制造厂商的生产量扩大, 利润增加, 必定会增加对工作人员的需要, 同时会解决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 相当于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4.2 餐饮住宿

大多数滑雪者会选择在滑雪场内或滑雪场附近吃午餐和晚餐, 大量的滑雪旅游者为滑雪场周围的餐厅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客人。部分滑雪游客也会选择在滑雪场附近过夜, 尤其滑雪场有配套宾馆、温泉和一些娱乐设施时, 这会为旅馆业带来好处。

4.3 交通

滑雪场大部分在近郊或远郊, 建成之前附近大多没有公路, 滑雪场与政府共同修建附近公路, 开通大巴或专车, 为游客提供了方便。

4.4 手工业

滑雪旅游纪念品的制作可以为手工业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有冰雪特色的纪念品会受到游客的欢迎, 也能带来经济利润。

4.5 就业

滑雪旅游产业的发展已经为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就业的压力, 随着滑雪旅游越来越走向正规, 需要大批专业的人才, 提升就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为滑雪旅游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收益, 开发多种多样的高层次的滑雪旅游项目。

5 吉林省滑雪旅游目前存在的问题

5.1 游客对滑雪旅游的认知

游客对滑雪体验的负面认知是阻碍滑雪旅游市场发展的主要原因。许多潜在游客认为滑雪旅游的花费很高、滑雪运动的危险性很大、滑雪带来的寒冷感觉、滑雪技术很难学习等, 这些负面认知往往使部分潜在游客忽略了滑雪为其带来的体验价值而产生过大压力, 进而失去了对滑雪旅游的兴趣。无滑雪经历游客对滑雪体验的认识多来自亲朋、同事或媒体的影响, 部分负面的认识会导致滑雪旅游呈现出消极的市场形象。

5.2 旅游产品开发缓慢

吉林省的旅游市场开发深度不够, 资金投入不足。对滑雪旅游市场的投入资金也很缺乏, 远远不能满足开发多种旅游产品的需要, 新的旅游项目开发缓慢, 制约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只有加快旅游市场开发速度, 大力开发富有多样性高质量的旅游产品, 才能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旅游者。这与吉林省的经济发展紧密相连, 是受经济条件所制约的。

5.3 游客人均旅游消费不高

滑雪旅游的人均花费较低, 是由于滑雪旅游产品种类较少, 缺乏高端的旅游产品, 并且旅游纪念品品种少, 质量差, 缺乏有吉林特色的与冰雪文化相结合的纪念品。购物也是旅游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对提高旅游经济业的效益至关重要。旅游纪念品的缺乏, 将直接影响旅游业的收入。

5.4 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当前从事滑雪旅游服务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许多方面管理不到位, 若不能为旅游者提供好的服务和体验感受, 则会直接影响到旅游者的数量, 从而影响经济效益。

5.5 存在不正当竞争

目前吉林省大大小小的滑雪场有将近20家, 其规模参差不齐, 不免会出现鱼目混珠、无序竞争的局面。一些规模小、设施简陋的滑雪场利用低成本的优势, 打出低廉的价格与正规滑雪场竞争, 这样的不正当竞争破坏了滑雪产业的品牌形象, 会导致市场份额的流失, 游客可能会选择到其他品牌形象较好的地区消费;也破坏了滑雪产业的正常市场秩序, 破坏了城市的整体形象;更严重者造成资源消费, 不能有效的拉动经济增长。

6 吉林滑雪旅游的发展对策

随着滑雪旅游的盛行, 竞争日益激烈, 如何在众多滑雪旅游地当中脱颖而出, 吸引更多的游客, 是值得重视的问题。吉林省滑雪旅游景区也必须加强自己的竞争力, 滑雪旅游爱好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6.1 丰富滑雪旅游产品

目前各大滑雪旅游景区的产品较类似, 若想脱颖而出必须开发新的滑雪旅游项目, 丰富旅游产品的种类, 给滑雪旅游者不断带来新鲜感和挑战项目, 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提高竞争力。

6.2 增加旅游产品文化性

将旅游产品与冰雪民俗、冰雪艺术等具有北方特色的元素相结合, 增加滑雪旅游产品的文化性, 同时可以推出具有纪念意义并且极具文化特征的滑雪旅游纪念品。

6.3 培养专门人才

培养高素质的冰雪旅游专门人才, 为滑雪旅游的从业人员提供培训, 提高管理和服务质量, 使游客得到更好的服务和体验感受。

6.4 做好宣传活动

加强滑雪旅游的宣传力度, 通过网站、媒体等日常宣传, 在旅游交易会上大力宣传, 也可以在机场、火车站等人流密集处大力宣传。

6.5 举办冰雪旅游活动

通过开展如“中国吉林国际雾凇冰雪节”、“中国长春冰雪旅游节”等旅游活动, 扩大知名度, 吸引投资者, 推出赏雾凇、观冰雪、泡温泉、滑雪、滑冰、雪橇、打雪圈、雪滑梯、雪地摩托、滑道、冰帆、索道、雪地高尔夫、放河灯等丰富多彩的冰雪旅游节庆活动, 增加游客的兴趣。

6.6 区域联合, 打造冬季滑雪旅游特色品牌

注重区域优势, 与黑龙江、辽宁两省联合发展, 发挥东北三省的特色优势, 打响冬季滑雪旅游的东北旅游线路品牌, 提高竞争力, 滑注重冰雪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创新, 滑雪场要加强管理、加强专业人员的培养, 让更多的游客的冬季旅游选择东北地区, 这样可以对滑雪旅游市场的发展有大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爽.刍议我国东北滑雪旅游的历史演进与发展[J].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9, (1)

[2]孟爱云.东北区域冰雪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探讨[J].学术交流, 2009, (3)

[3]刘俊一, 张强.东北三省大众滑雪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析[J].冰雪运动, 2008, (9)

[4]陈文.对发展吉林冰雪体育旅游的思考[J].商业现代化, 2008, (5)

[5]臧荣海, 张才成.对我国滑雪旅游产业的分析及对策研究[J].北方经贸, 2005, (5) :69-70

[6]甘静.吉林省冰雪旅游资源分析与开发策略[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2008, (8) :124-126

[7]宋丽媛, 宋莉娟.吉林省滑雪产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对策[J].冰雪运动, 2006, (10) :73-76

[8]尚长孝.吉林省体育冰雪旅游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商业现代化, 2007, (4) :223

[9]张晓光.我国东北滑雪文化的起源与发展[J].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8, (1) :123-126

[10]朱菁菁, 马瑞华.冰雪旅游地感知形象调查研究[J].消费导刊, 2009, (1)

吉林省森林旅游发展 篇2

内容摘要:关于吉林市旅游业发展现状,主要问题及前景,和研究组员对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旅游资源;规模概况;发展现状;主要问题;建议

一、旅游资源和产业规模状况

素有“北国江城”美誉的吉林市,地处长白山与迈向松辽平原的过渡地带,横跨松花江中上游两岸,四面群山环绕,城中松花江蜿蜒而过,形成了“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山色半城江”的天然美景。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我市神奇的自然景观和厚重的人文历史,使其拥有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估计建筑、休闲健身、购物等6大类旅游资源。松花湖、白山湖、红石湖、拉法山、官马溶洞等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吉林雾凇、吉林陨石、吉林文庙、天主教堂、北山古庙群、阿什哈达摩崖碑、金日成读书纪念馆等人文资源赋存丰富;乌拉街满族民俗村、兴光朝鲜族民俗村、庆岭活鱼、白肉血肠、满族八大碗等民俗风情资源品位独特;北大湖滑雪场、莲花山滑雪场、朱雀山滑雪场、北山滑雪场、铭山绿洲滑雪场、麒麟山滑雪场、五家山滑雪场等冰雪资源优势突出。

吉林市是经国务院批准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在全国创优活动中,吉林市以高分入围,跻身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松花湖、北大湖、拉法山和北山风景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级旅游景区;丰满发电厂、化纤厂、左家特产农业生态园和东福神农庄园被列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松花湖风景区被评为全国文明旅游景区示范单位和创建全国文明旅游景区先进单位;作为东北特色旅游城市,我市被国家旅游局纳入“黄金周”预报系统,进入全国31个重点旅游城市行列。我市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的基础上,又先后荣获了中国魅力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城市称号。2005年,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为中国大陆最适合开设工厂的榜首城市。2007年,又入选央视《倾国倾城:最值得向世界介绍的1中国名城》。目前,全市已发展旅行社72家。星级饭店20家,A级旅游城市15个,待评景点50余个。

二、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一)政府对吉林市旅游业的支持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全市旅游业发展高度重视,在思考“十一五”期间如何实现我市跨越式发展时,把它列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奋斗目标之一重点研究,要求加加快发展,做大做强。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体会议中,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早已为我市发展的战略重点”。市人大积极推动旅游法制建设,制定了我市全面系统的地方性法规《吉林市旅游条例》。

(二)培养整体形象,提高旅游项目的知名度

一是举办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市已形成了春季松花湖开奖鱼美食节,夏季松花湖休闲度假旅游节,吉林雪花啤酒节,秋季长白山金秋红叶旅游节、冬季雾凇冰雪节等五大节庆品牌,并带动了各地节庆活动的相继举办。红叶节、白桦节、采摘节、经贸洽谈会、旅游商品和地方特色产品展会等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成为我市旅游也得重要载体,广泛招揽了游客,有效的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促销。积极参加世界旅游推广峰会,组织举办新闻发布会以及分赴重点城市和客源地市场开展线路对接活动,使外界对我市特色资源和产品得到了广泛的认知。与各级各类媒体以及中国网通广泛合作,开展大密度宣传促销。精心策划和编辑制作宣传品。如《北国江城之旅》,《吉林市旅游地图》,江城冰雪旅游指南等系列宣传品。组织开展旅游商品设计评选大赛,引导开发和生产销售以满族风情人偶、手工木雕、剪纸等以为主题的系列商品纪念品。三是开发新兴专项旅游产品和线路。如组织开展冬季旅游线路示意图、吉林市旅游图的设计制作和推广。配合开江鱼美食街推出“踏青品鱼和谐城乡迎春游踏青线;围绕“城市建设年”新推出了我市“老八景”和“新八景”旅游线路。依托各县市特色旅游资源,重点开发关东金王和插树岭影视拍摄基地等旅游新型品。

四是纵深培育和发展区域旅游。积极与北方主要城市联手,开发打造“冰雪香格里拉”东北旅游新干线品牌。如在2008年,与香港中旅集团、深圳华侨城

积极联合,共同在深圳锦绣中华景区举办了“中国狂欢节暨吉林市风情周”活动。在十五期间,吉林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332万人次,年均递增12%;旅游业总收入达到173.5亿元,年均递增24.23%。2007年,我市旅游业发展出新的突破,共接待游客102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0.8亿元。2008年共接待游客1220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收入92亿元。

三、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交通运输能力差,严重制约旅游业发展。“游客进得来,出不去”是当前影响我市旅游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二)景点景区档次不高,历史文化内涵不够突出。多年来,我市虽然对部分名胜古迹和经典进行了保护性维修和整理,但由于缺乏统一的筹划和包装,没有在突出记忆是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和优势上做文章,使部分景点显得空洞无物。我市有近百个知名旅游景区,但是开发的不足三分之一。众多历史文化遗迹还没有开发,难以形成较大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三)资金投入不足,宣传力度不够。由于我市的宣传促销资金严重不足,因此只能参加少数几个展会和推介活动;从而导致了我市旅游资源“养在深闺人不识”的现象。

(四)景区管理体制不顺,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管理和保护不能落到实处。

四、对我市旅游业建议

(一)编制好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邀请大家,大手笔绘制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充分体现我市旅游业优点和总体特征。搞好重点旅游景区规划,包括核心区规划、保护区规划以及道路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

(二)全力抓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夏季避暑、冬季滑雪、一年四季泡温泉”休闲度假旅游,开发建设以品位高、特色突出旅游展品。如星级酒店建设、温泉开发建设、高端体育娱乐项目开发等。

(三)高标准策划组织各项节庆活动

抓好“第十四届中国吉林雾凇冰雪节”,“第三节吉林市雪花啤酒节”等标志性节庆活动的策划和实施工作。丰富节庆活动内容,提高节庆活动档次,大力打造“滑雪之城”旅游品牌,在挖掘内涵、扩大影响、塑造品牌上下功夫。

(四)全面抓好旅游宣传推介工作

吉林省森林旅游发展 篇3

第一条本会名称为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分会。英文名称为JiLin Province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ssociationof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Branch( 缩写为JLLATB)

第二条本会是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的分支机构,由吉林省境内从事休闲旅游农业的企业和相关单位在平等自愿基础上组建的全省性、非营利性社团组织。

第三条本会的宗旨是:以“团结、务实、服务、发展 ”为指导,贯彻省有关旅游、农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研究休闲农业和鄉村旅游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提升发展和管理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作出贡献;广泛团结和凝聚旅游、农业各方面的力量,代表会员的共同利益,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为会员、行业、政府服务,在会员与政府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第四条本会接受省农委、省旅游局的业务指导和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的领导,依照《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章程》和本《管理办法》开展工作。

第二章 业务范围

第五条学习宣传贯彻国家有关促进旅游和农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协助省农业、旅游主管部门就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意见与建议; 对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有关发展趋势进行跟踪研究,及时向政府部门反映会员单位的愿望和要求,保护会员的共同利益,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

第六条为会员单位和旅游、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从事会员单位与旅游、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旅游企业之间的沟通联系,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第七条会同农业、旅游主管部门,宣传贯彻国家有关行业标准,参与等级划分与评定、示范点的评定复核等工作 ; 组织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评定活动;协助主管部门办理课题立项、成果评定和项目推广中的具体事宜。

第八条根据会员的需求,组织开展规划、开发建设、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业务培训等方面的经验交流;举办专业论坛、技术推广及展示活动。

第九条配合农业、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开拓农村旅游人才市场,促进农业旅游人才合理流动,提高农业旅游人才市场配置的效率。

第十条开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对外交流与合作。

第十一条编印会刊及有关资料,开发建设本会网页,为会员提供综合服务的平台。

第十二条开展与农业、旅游等相关社团组织的联系与协作。

第十三条组织会员开展行业自律,维护行业市场秩序,为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创造条件。

第十四条承担省农委、省旅游局和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委托的其他工作。

第三章会员

第十五条本会实行以团体会员为主,不分行业和所有制。

第十六条凡加入本会的会员,自然成为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会员。

第十七条申请加入本会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承认《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章程》和本会的《管理办法》;

(二)有加入本会的意愿,经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农业、旅游相关企业、单位均可申请成为本会会员。

(三)在休闲旅游农业领域具有一定示范作用和影响力;

(四)从事农家乐、农家休闲庄园、农业观光园区、农业示范区等负责人。

(五)有志于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有关企业家和专家。

第十八条入会程序:

(一)提交入会申请书;

(二)经常务理事会讨论通过;

(三)由本会秘书处办理会员登记手续,发放会员证。

第十九条会员享有以下权利:

(一)本会的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二)参加本会组织的有关活动权;

(三)获得本会服务的优先权;

(四)对本会工作的建议、质询、批评和监督权;

(五)入会自愿、退会自由。

第二十条会员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章程》和本会《管理办法》;

(二)执行本会的决议;

(三)完成本会委托的工作,参加并支持本会组织的活动;

(四)向本会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对本会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五)按规定缴纳会费;

(六)接受本会的评议和调解。

第二十一条会员退会应通知本会,并交回会员证。

第二十二条本会实行年度缴纳会费注册登记制度,会员如在一年度不缴纳会费或不参加本会活动的,视为自动退会。会员如有严重违反本管理办法的行为,经常务理事会表决通过,予以除名。

第四章 组织领导机构

第二十一条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

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是本会的最高权力机构,其职权是:

(一)制定和修改《管理办法》;

(二)选举和产生常务理事会;

(三)审议本会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

(四)审议并决定其他重大事项。

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每4年召开一次,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的决议必须经到会会员半数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第二十四条常务理事会

常务理事会是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在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休会期间行使职权。常务理事会由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和秘书长组成,由会员或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常务理事会的职权是:

(一)执行会员大会的决议;

(二)根据省农委、省旅游局、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意见推荐会长、副会长、秘书长;

(三)筹备召开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

(四)向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和财务状况;

(五)决定会员的吸收或除名;

( 六 ) 制定内部管理制度;

( 七 ) 决定其他重大事项。

常务理事会每届任期四年,一般每 2 年召开一次常务理事会议,特殊情况的也可采用通讯形式召开。常务理事会须有 2/3 以上的常务理事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与会的常务理事 2/3 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第二十五条会长、副会长、秘书长

会长、副会长、秘书长由常务理事会根据省农委、省旅游局、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意见推荐并通过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会长、副会长、秘书长一般任期四年,因特殊情况需延长任期的,须经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通过,报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审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人选发生变动,由常务理事会向会员通告。

第二十六条本会的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

(一)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政治素质好;

(二)在本会业务领域内有较大影响;

(三)会长、副会长、秘书长最高年龄不超过 65 周岁;

(四)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五)未受过剥夺政治权利及刑事处罚。

第二十七条会长负责全面工作,召集和主持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常务理事会;副会长协助会长工作。

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副秘书长组成会长办公会议,会长办公会议职责:

(一)审议本会的工作报告、工作计划和议案;

(二)审议常务理事的增补、罢免和变更事项;

(三)根据省农委、省旅游局、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推荐意见,决定副秘书长的聘任;

(四)研究和处理本会的重要事项。

第二十八条本会办事机构为秘书处,秘书长在常务理事会的领导下主持秘书处日常工作,副秘书长协助秘书长工作。

第五章 经费

第二十九条本会经费来源:

(一)会费;

(二)政府资助;

(三)在核准的业务范围内开展活动或服务的收入;

(四)利息;

(五)其他合法收入。

第三十条会费是本会开展各项工作和服务的主要来源,会员有责任和义务按时缴纳会费。本会按照省有关规定收取会员会费,会费每年第一季度缴清,逾期不交纳会费,经书面催交后3个月内仍不交纳的,可视为自动退会,并收缴证书;在本分会担任常务理事以上领导职务者,不再继续担任所任的职务。

第三十一条经费管理

(一)执行国家规定的财务制度,接受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统一管理。

(二)本会经费必须用于本会的业务范围和事业的发展,不得在会员中分配。

(三)本会的资产管理执行国家规定的财务管理制度,接受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的监督。

(四)本会换届或更换负责人之前,须进行离任财务审计。

(五)本会的资产,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侵占、私分和挪用。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本《管理办法》经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即生效;本《管理办法》的修改由本会常务理事会提出方案,经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吉林省森林旅游发展 篇4

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 可为旅游业开发利用, 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1], 是由自然、历史、社会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物质的、精神的各种事物的综合体, 是旅游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2]。因其具有动态和空间分布不均的特征, 因此在进行区域旅游开发时对旅游资源的类型、组合、结构和功能等进行科学的认识和评价是非常必要的。对旅游资源的认识和评价, 我们不要只局限于本区域, 而应把本区的旅游资源放归到本地区所在的中等尺度或大尺度区域中进行分析, 既了解自身的旅游资源特点, 又明晰在中等区域/大区域中与比邻地区的旅游资源的差距与不足。

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图1, 见封三) , 辽宁省和黑龙江省两省之间, 共有10个地区级城市, 土地面积18.47万km2, 占全国总面积的1.95%。吉林省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以中部大黑山为界, 分为东部山地和中西部平原两大地貌区。东部山地分为长白山低山区和低山丘陵区, 广布火山、山前台地等小型地貌;中西部平原分为中部台地平原区和西部草甸、湖泊、湿地、沙地区等, 类型多样的地貌构成了吉林省独特而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由于吉林省的集安地区是高句丽发祥地, 延边地区为中国唯一一个朝鲜族自治州, 西部白城和松原为蒙古族集聚区, 加之长春市曾经是伪满政权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所以吉林省人文旅游资源禀赋极其优越。独特的自然资源和禀赋优越的人文资源为吉林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坚实的基础。

2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本文数据来源于2005—2012年《吉林省旅游统计年鉴》的面板数据, 以及笔者亲自参与的吉林省旅游局2007—2009年《基于旅游资源普查的吉林省旅游信息系统开发》项目的第一手资料[4]。面板数据主要选取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5A景区、4A景区、国家级工农业示范点、红色旅游景点、优秀旅游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园林城市和卫生城市等12个指标。普查数据则依据国家标准, 遵循完备性、科学性和均衡性的原则对吉林省域所有旅游资源进行逐一调查, 得出旅游资源单体共20719个, 单体密度为0.11个/km2。

2.2 旅游资源评价方法

本文首先依据“国标”共有因子评价体系, 从“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和“附加值”三个方面[5], 采用价值组合因子赋分法准确地得出评价单体的质量;其次, 依据得分按质量等级的划分标准, 参考吉林省关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文物保护单位及旅游A景区的级别进行等级划分;第三, 根据专家咨询意见修订等级。

3 吉林省旅游资源评价

选取吉林省旅游资源普查数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GB/T18972-2003) , 将吉林省的旅游资源分为“主类”、“亚类”和“基本类型”三个层次。吉林省旅游资源共拥有全部8个主类, 31个亚类中拥有30个亚类, 缺少“BE河口与海面”这一亚类。在155个基本类型中, 吉林省拥有144个 (表1) 。

3.1 旅游资源的类型评价

吉林省地貌类型多样, 河流、湖泊广布, 为吉林省旅游资源提供了天然的骨架。从吉林省旅游资源拥有的144个基本类型来看, 自然旅游资源涉及到的类型占62个, 人文旅游资源涉及到的类型为82个, 两者比例约为3∶4, 超过1∶2, 因此可定义吉林省为自然旅游资源为主, 人文旅游资源为辅的类型特征。自然资源中不乏全国影响力极高的景区, 如“人与生物圈”、“三江之源”的秀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 以其完整的生态系统、神奇的火山地貌和温凉舒适的气候, 成为旅游者的避暑胜地;灵山秀水的松花湖国家风景名胜区, 夏季层峦叠嶂、碧波荡漾, 山水画般的恬静让游客流连忘返;辉南县三角龙湾的“秀”、蛟河拉法山的“险”等, 无不衬托着吉林省自然旅游资源的品位。吉林省人文旅游资源也极具特色, 伪满皇宫博物院、八大部向游人诉说着中国末代皇帝的无奈和悲凉;“东方金字塔”———集安高句丽都城遗址默默演绎着朝鲜族的迁移和变迁;延边朝鲜族的婉约、吉林西部蒙古族的剽悍好客等都成为吉林省向游人展示的高品质人文旅游资源。

3.2 旅游资源的等级评价

吉林省旅游局2007—2009年的旅游普查数据显示, 单体旅游资源共计20719个。项目参照国家标准, 并结合吉林省自身特点, 采用多种评价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将所有单体资源按照开发潜力从强到弱划分为5个等级。其中, 五级资源单体247处、四级529处、三级2465处 (图2) 。所有级别的单体都涵盖了全部8个主类, 但数量排列不同。五级单体按单体数量多少依次是建筑与设施、人文活动、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旅游商品、遗址遗迹和天象与气候景观;四级单体中建筑与设施类数量仍位居第一, 但地文景观和生物景观所占数量明显增多, 旅游商品和天象和气候景观类数量最少;三级景观则依次是建筑与设施、地文景观、水域风光、遗址遗迹、生物景观、人文活动、旅游商品和天象与气候景观。纵观数据可见, 吉林省高等级旅游资源类型多样, 数量众多, 但超高等级 (五级) 旅游资源数量较少, 旅游品牌塑造潜力有限。

4 吉林省旅游资源的比邻差异分析

4.1 旅游资源的比邻差异分析

为了全面地评价吉林省旅游资源, 在对吉林省自身旅游资源分析评价的基础上, 还应从东北区的角度来分析。东北三省地缘相似, 经济往来密切, 历史文化一脉相承。三省之间旅游既存在竞争又存在合作, 清楚分析吉林省在东北区域旅游中的地位, 了解自身的优劣势, 更有利于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

由于缺少辽宁省和黑龙江省旅游单体普查数据, 本部分内容采用面板数据进行比较评价。参考曹芳东等的方案, 共选取12个指标, 见表2和图3。从东北三省拥有的旅游资源单体数量来看, 辽宁省占有绝对的优势, 12项指标中7项占有绝对优势, 其他5项基本与黑吉两省持平。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各项指标相近, 两省各有6项指标高于对方。吉林省在东北三省中较突出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数量这3项。总体来说, 从高等级旅游资源的数量来看, 吉林省处于劣势地位, 远远落后于辽宁省, 与黑龙江省相比较也稍显不足。这种局面将严重影响吉林省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在全国旅游者心目中的形象塑造。

注:数据来源于2012年《辽宁统计年鉴》、《黑龙江统计年鉴》和《吉林统计年鉴》。

4.2 毗邻差异对吉林省旅游业的影响

旅游经济溢出效应明显:高等级旅游资源以其独特的景色或优越的基础设施而成为区域重要的旅游吸引物。游客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 往往偏重于选择级别较高的景区 (点) , 或在其周边旅游, 因此高等级旅游资源成为区域旅游经济的重要支撑。吉林省高等级旅游资源虽然极具特色, 但因其数量在东北地区没有优势, 因此区域竞争力不强, 导致吉林省旅游经济外溢现象明显。据2010年吉林省旅游局抽样调查显示, 吉林省每年赴辽宁旅游的游客是辽宁来吉林游玩的游客数量的1.6倍, 旅游经济每年被辽宁省吸纳约2.1亿元。调查还发现, 夏季吉、黑两省游客数量基本持平。但到冬季时, 因冰雪资源的优势, 黑龙江省对吉林省形成很强的虹吸效应, 黑龙江省赏冰滑雪的吉林省游客人数多于黑龙江省来吉林旅游的游客, 吉林省冬季因冰雪被黑龙江省吸纳约3000万元左右。吉林省旅游经济的溢出将严重影响本省旅游经济甚至是产业经济的发展, 因此吉林省应快速发展旅游业, 改善这种局面。

冬季旅游存在严重的“过道效应”:冬季的东北银装素裹, 分外妖娆, 是赏雪玩雪的天堂。但由于黑龙江省的区位优势, 以及对冰雪资源开发时间较早、开发力度较大, 因此成为全国著名的冬季旅游胜地。同样, 冰雪旅游资源禀赋优越的吉林省却有“灯下黑”的困境, 每年大量南方游客来东北游玩, 直接路过吉林省而选择黑龙江省为目的地, 吉林省的冬季旅游存在严重的过道效应。

5 吉林省旅游发展格局构建

5.1 一心

“一心”是指由长春和吉林两市构成的城际旅游圈。目前长春与吉林两市之间交通体系发达, 不仅有国道, 还有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便捷的交通使两市互处于对方的“1小时经济圈”内, 且两市经济基础雄厚, 产业结构互补性强。特别是长吉两市自然风光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品位极高, 应依托于净月潭、松花湖等著名旅游景区,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 为两市近1400万人的周末休闲、短途旅游提供理想的生态休闲之地。此外, 应挖掘伪满文化和吉林满族乌拉文化, 提高文化内涵, 形成东北区著名的人文旅游胜地;借助长吉两市的城市功能, 大力发展商务旅游、会展旅游、工业旅游和城市观光等, 将长吉城际旅游圈打造成东北区旅游活跃地, 形成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快速发展吉林省中部地区的旅游业。

5.2 两域

“两域”是指东部地区的“大长白山旅游廊道”和西部地区的“草原—民俗风情旅游圈”。大长白山旅游廊道即长白山在吉林省东部所分布的地区, 包括延边、白山和通化三个地区。本地区地貌以低山和低山丘陵为主, 其中广布河流和湖泊, 为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本底。加强长白山景区的开发和建设, 打破“一山独大”的局面, 借助越来越便捷的交通, 特别是“东边道”———G11高速公路和铁路的修建, 将通化市的高句丽文化遗址、延边的朝鲜族风情、长白山等人文和自然资源进行融合, 形成东北地区著名的边境旅游、生态旅游、民俗旅游的旅游大通道。由于大兴安岭“雨影效应”的影响, 吉林省西部植被以草原和荒漠为主, 景色完全不同于中部和东部。结合西部草原资源、蒙古族的游牧风俗以及满族的渔猎风俗, 形成以草原观光和特色民俗并重的旅游区域。辽阔的草原荒漠、蒙古族剽悍好客的民俗风情越来越成为自驾游、自由行游客的选择地。此地区虽然较干旱, 但却分布着许多湖泊, 当地人称之为“泡”, 如“月亮泡”等, 为保存和继承“渔猎文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目前最有影响力的开发形式为冬捕。笔者认为应统一规划, 继续加大文化价值开发, 改变短时性的特点, 将渔猎文化打造成吉林西部地区的名片 (图4, 见封三) 。

6 结论与展望

吉林省地形地貌和文化传承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应紧跟大众化旅游的发展步伐, 深挖自身潜力, 科学规划和开发, 快速提升旅游业。笔者认为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基于旅游资源的普查结果, 将目前影响力偏小的高等级旅游资源通过向国家景区评定委员会的申报或多角度展示, 打破“酒香巷深”的不利局面, 尽快释放旅游潜力。二是正确分析吉林省在东北区的区位及优劣势, 扬长避短, 开发建设具有吉林省特色的旅游模式。

近几年, 吉林省旅游发展存在一定制约的交通体系得到了巨大的改善, 交通通达性显著提升。目前, 吉林省所有的地级市都已开通高速公路, 高速铁路也部分开通, 东边道正在建设, 特别是“一主四辅”的民航机场格局的形成, 更大大提升了吉林省的对外联系。目前, 吉林省已纳入了环渤海经济区的“一日经济圈”, 与中原经济区联系也更加便捷密切。因此, 我们有理由相信, 随着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建设和吉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 吉林省旅游业即将迎来美好的明天。

摘要:科学评价旅游资源是制定旅游开发策略的前提。在系统分析吉林省自身旅游资源特征以及在东北三省中所处优劣势的基础上, 探讨当前旅游资源的状况对吉林省旅游业产生的影响, 针对性地提出“一心两域”的吉林省旅游发展格局模式。

关键词:旅游资源评价,发展格局,吉林省

参考文献

[1]骆高远。旅游资源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2-3.

[2]王洪桥, 孟祥君, 孙浩亮, 等.吉林省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及空间结构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2, 27 (7) ∶190-194.

[3]钟洁, 马艳霞.基于旅游资源评价的甘肃甘南地区旅游开发战略研究——以康多峡旅游区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1, 25 (10) ∶195-200.

[4]曹芳东, 黄震方, 吴江, 等.城市旅游竞争潜力时空格局演化及其结构合理性评价——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J].地理科学, 2012, 32 (8) ∶944-950.

[5]郭来喜, 吴必虎, 刘峰, 等.中国旅游资源分类系统与类型评价[J].地理学报, 2000, 55 (3) ∶294-301.

[6]卞显红.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资源城际差异与丰度分析[J].江苏商论, 2006, (2) ∶109-111.

[7]王凯.中国主要旅游资源赋存的省际差异分析[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1999, (3) ∶69-74.

[8]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网[EB/OL].http://www.cnta.com/.

[9]韩春鲜.基于旅游资源优势度差异的新疆旅游经济发展空间分析[J].经济地理, 2009, 29 (5) ∶871-874.

[10]梁保尔, 马波.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研究——概念、分类、保护、利用[J].旅游科学, 2008, 22 (2) ∶7-14.

吉林省森林防火条例 篇5

【发布日期】2017-03-24 【生效日期】2017-04-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吉林省人大常委会

吉林省森林防火条例

(1995年4月14日吉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 根据1997年11月14日吉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吉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吉林省森林防火条例〉的决定》修改 2017年3月24日吉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修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有效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救,适用本条例。城市市区的园林除外。

第三条 森林防火工作实行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坚持政府领导、部门协作、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

第四条 森林防火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建立森林防火责任制,落实相关部门、单位森林防火责任。

森林、林木、林地的经营管理单位和个人,在其经营管理范围内承担森林防火责任。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的森林防火指挥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本行政区域内的森林防火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森林防火的监督和管理工作,承担本级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的日常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有关的森林防火工作。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本行政区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森林防火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保障森林防火工作需要。

第七条 森林防火工作实行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并纳入各级人民政府考核管理。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支持森林防火的科学研究,推广和运用先进技术,提高科学防火灭火能力;鼓励通过保险等形式转移森林火灾风险,提高林业防灾减灾能力和灾后自我救助能力。

第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组织经常性的森林防火宣传活动,普及森林防火知识,提高公民的森林防火意识。新闻出版广播电视、通信管理等部门应当做好森林火灾预防、扑救工作的报道和森林防火知识的公益宣传。

第十条 在森林防火工作中作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森林防火组织和保障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设总指挥、副总指挥,成员由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当地驻军的领导组成。

重点林区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应当建立森林防火专职指挥制度。

第十二条 林区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成立森林防火组织,在当地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负责本区域的森林防火工作。

林区的村民委员会应当成立森林防火组织,负责本区域的森林防火工作。

国有森林经营管理单位设立的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在当地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负责其经营管理范围内的森林防火工作。其他森林、林木、林地的经营单位应当成立森林防火组织,在当地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负责其经营范围内的森林防火工作。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应当建立森林防火预警监测机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所属的森林防火预警监测机构,承担森林火险监测、预警和技术保障任务。

第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以及森林、林木、林地的经营管理单位,应当成立森林防火联防组织,确定联防区域,并建立联防制度。

集体林承包经营者应当根据森林防火需要,成立互助联防小组,在防火期内推行轮流值守制度。第十五条 有直属林场的市(州)人民政府、林区的县级人民政府和国有林管理机构应当建立森林火灾专业扑救队伍。

有森林防火任务的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建立半专业扑救队伍或者群众防火队伍。

其他在林地上开展各类经营、管理、施工等活动的单位应当在当地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的指导下建立森林火灾扑救队伍。

第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本行政区域的森林防火任务,安排森林防火经费。森林防火经费的使用范围包括:

(一)森林防火基础设施维护和应急物资储备;

(二)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和培训;

(三)森林火灾扑救队伍装备和训练、演练;

(四)森林火灾的扑救;

(五)专职扑火队员、瞭望员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六)航空护林;

(七)森林防火巡查和值守;

(八)其他直接用于森林防火工作的。

第三章 森林火灾预防

第十七条 全省春季森林防火期为每年3月15日至6月15日,秋季森林防火期为每年9月15日至11月30日。森林防火期开始前,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发布森林防火命令,并向社会公布。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根据本地森林防火需要,可以调整森林防火期。调整森林防火期的,应当报省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备案。

第十八条 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林业主管部门制定的森林火险区划等级标准,以县为单位确定森林火险区划等级,向社会公布,并报国家林业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 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森林防火规划和本省实际工作需要,编制全省森林防火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全省森林防火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的森林防火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二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林业主管部门和森林、林木、林地的经营管理单位应当制定森林火险预警响应预案,根据森林火险预警信息及时启动预案。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编制森林火灾应急预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备案。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根据当地人民政府批准的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制定本行政区域森林火灾应急处置办法;村民委员会应当按照森林火灾应急处置办法的规定,协助做好森林火灾应急处置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应当制定森林火灾应急处置训练、演练计划,定期组织森林火灾应急处置训练、演练。

第二十二条 森林、林木、林地的经营管理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的规定,建立森林防火责任制,划定森林防火责任区,确定森林防火责任人,并配备森林防火设施和设备。

第二十三条 森林、林木、林地的经营管理单位应当根据林地分布状况和森林防火工作需要,配备森林防火瞭望员、巡护员。

瞭望员的主要职责:

(一)熟悉责任区内森林资源分布及地形状况;

(二)掌握责任区内各类社会活动的动态和规律;

(三)及时发现并报告森林火灾和其他野外用火;

(四)维护和管理瞭望设施设备;

(五)防火部门安排的其他防火工作任务。

巡护员的主要职责:

(一)全面了解和掌握责任区内森林防火的形势和任务;

(二)及时发现并报告森林火情等森林防火信息;

(三)监督管理野外用火;

(四)排查并消除森林火灾隐患;

(五)协助查处森林火灾案件和违法违规用火行为;

(六)协助做好森林火灾应急处置;

(七)协助宣传和贯彻落实森林防火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常识;

(八)防火部门安排的其他防火工作任务。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森林资源分布状况、森林火灾发生规律以及森林防火工作需要,确定森林防火区,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对森林防火区内有关单位的森林防火工作进行检查,被检查单位应当主动配合,不得阻挠、妨碍检查活动。

对检查中发现存在森林火灾隐患的单位,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下达森林火灾隐患整改通知书,责令限期整改,消除隐患。

第二十六条 森林防火期内,森林、林木、林地的经营管理单位和个人应当设置森林防火警示和宣传标志。

森林防火期内,新闻、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应当采取各种形式,做好森林防火宣传工作;林区内的单位、社区等应当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活动;林区的中小学校应当开展森林防火知识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的森林防火意识。

第二十七条 森林防火期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森林防火需要划定森林高火险区,规定森林高火险期,并向社会公布。

预报有高温、干旱、大风等高火险天气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据需要发布野外禁火命令;对可能引起森林火灾的居民生活用火应当严格管理。

第二十八条 森林防火期内,各级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及其森林防火组织应当建立值班值守制度,安排专业人员昼夜值班,森林高火险期应当领导在岗带班。

第二十九条 森林防火期内,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负有监护责任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履行监护职责,防止被监护人进入森林用火、玩火。

第三十条 森林高火险期内,进入森林高火险区的,应当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严格按照批准的时间、地点、范围活动,并接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第三十一条 森林防火期内,禁止在森林防火区内野外用火。因防治病虫鼠害、冻害等特殊情况确需野外用火的,应当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按照要求采取防火措施,严防失火。

森林高火险期,森林高火险区内禁止一切野外用火。

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和气象部门应当建立联合会商和信息共享机制。

各级气象部门应当无偿提供森林火险天气预报服务,森林防火期内,通过新闻媒体每日发布森林火险预警信息。

第三十三条 电力、电信线路和石油天然气管道的森林防火责任单位,应当在森林火灾危险地段开设防火隔离带,并组织人员进行巡护。

第三十四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航空护林队伍建设,在业务培训、物资储备、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予以保障。

航空护林单位应当加强对航空护林机场的管理,完善航空护林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和侵占森林防火检查站(点)、监测站、防火标志、宣传牌、瞭望台(塔)、通信塔、隔离带等设施设备。

第四章 森林火灾扑救

第三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应当设立“12119”森林火情报警电话,并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火灾隐患或森林火情,应当立即报告。接到报告的当地人民政府或者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应当立即派人赶赴现场,及时采取措施,对森林火灾应当立即组织扑救,并按照有关规定逐级报上级人民政府和森林防火指挥机构,不得瞒报、谎报、故意拖延报告或者授意他人瞒报、谎报森林火灾。

第三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接到森林火情报告后,应当立即启动森林火灾应急预案,组织和指挥森林火灾的扑救。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预案采取措施,及时扑救森林火灾。

行政区域毗邻交界地区发现森林火灾的,当地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应当立即组织扑救,并互通信息,互相配合,不得推卸责任。

第三十九条 扑救森林火灾,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组织、科学扑救的原则,及时疏散、撤离受火灾威胁的群众,并保障火灾扑救人员的生命安全。

第四十条 扑救森林火灾应当以专业化的火灾扑救队伍为主要力量;组织群众防火队伍扑救森林火灾的,不得动员残疾人、孕妇和未成年人以及其他不适宜参加森林火灾扑救的人员参加。扑救队伍执行跨区支援扑救任务的,受支援单位应当承担火灾扑救费用;组织群众参加火灾扑救的,应当给予相应补助。

第四十一条 森林火灾扑灭后,火灾扑救队伍应当对火灾现场进行全面检查,清理余火,并留有足够人员看守火场,经火灾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撤出看守人员。

第四十二条 森林防火专用车辆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喷涂标志图案,安装警报器、标志灯具。

指挥车、通信车、人员或者物资运输车等森林防火专用车辆执行火灾扑救任务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不受行驶速度、行驶路线的限制,免收公路、桥梁车辆通行费。

各级人民政府公安、交通部门应当保障执行森林火灾扑救任务的车辆优先通行。

第五章 灾后处置

第四十三条 发生森林火灾,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对森林火灾发生原因、肇事者、受害森林面积和蓄积、人员伤亡、其他经济损失等情况进行调查和评估,形成森林火灾调查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调查报告,确定森林火灾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并依法处理。

第四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对森林火灾情况进行统计,建立森林火灾档案,按规定报送备案。

第四十五条 森林火灾信息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向社会发布。

第四十六条 在森林火灾中负伤、致残或者死亡的人员,凡已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医疗救助等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或者参加工伤保险的,其所发生的医疗费用,按照相关规定支付。

未纳入保障体系无法补偿的费用,由肇事者、起火单位、管护单位或者责任单位按照有关规定支付;确实无力负担的,由当地县级人民政府承担。

第四十七条 在森林火灾中负伤、致残或者死亡的人员发生的抚恤费用,属于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按照规定支付;对于参加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的人员,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工伤保险管理规定予以补偿;除上述人员外的其他人员由肇事者、起火单位、管护单位或者责任单位按照有关规定支付;确实无力负担的,由当地县级人民政府承担。

第四十八条 参加森林火灾扑救,被确认为见义勇为的,按照省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的规定执行;死亡并且符合革命烈士评定条件的,由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报请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革命烈士。第四十九条 参加森林火灾扑救人员的误工补贴和生活补助以及扑救森林火灾所发生的其他费用按照省人民政府规定的标准,由火灾肇事者支付;起火原因不清的,由起火单位支付;火灾肇事者、起火单位确实无力支付的部分,由当地人民政府支付。误工补贴、生活补助以及扑救森林火灾所发生的其他费用,可以由当地人民政府先行支付。

第五十条 森林火灾发生后,火灾肇事者应当于当年或者次年采取更新造林措施,恢复火烧迹地森林植被;火灾肇事者死亡、无法查明或者确实无力更新造林的,由森林、林木、林地的经营管理单位和个人采取更新造林措施,恢复火烧迹地森林植被;森林、林木、林地的经营管理单位和个人确实无力承担更新造林任务的,由当地县级人民政府负责采取更新造林措施,恢复火烧迹地森林植被。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森林、林木、林地的经营管理单位或者个人未履行森林防火责任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对个人处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森林防火期内,未经批准擅自在森林防火区内野外用火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给予警告,对个人并处二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森林防火区内的有关单位或者个人拒绝接受森林防火检查或者接到森林火灾隐患整改通知书逾期不消除火灾隐患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对个人并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并处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对个人并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并处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一)森林防火期内,森林、林木、林地的经营管理单位和个人未设置森林防火警示宣传标志的;

(二)森林高火险期内,未经批准擅自进入森林高火险区活动的。

第五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有关规定编制、修订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和处置办法的;

(二)发现森林火灾隐患未及时指出或者未下达隐患整改通知书以及未落实整改措施的;

(三)未建立或者未落实值班值守制度的;

(四)未及时采取森林火灾扑救措施或者拒不执行、无故拖延的;

(五)瞒报、谎报、故意拖延报告或者授意他人瞒报、谎报森林火灾的;

(六)未履行应尽森林防火义务的;

(七)阻挠、妨碍森林防火监督检查活动的;

(八)不依法履行职责的其他行为。

第五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破坏和侵占森林防火设施设备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逾期拒不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的,由林业主管部门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对个人处二百元以上两千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森林火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除依照本条例规定追究法律责任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责令责任单位或者责任人恢复火烧迹地森林植被。

第七章 附 则

第五十八条 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按照本条例规定,负责其辖区内的森林防火工作。

第五十九条 本条例自2017年4月1日起施行。

吉林省英语旅游人才培养研究 篇6

【关键词】英语旅游人才 人才培养 人才需求

一、吉林省英语旅游人才现状

吉林省旅游业总收入连续六年增幅25%以上,这说明我省旅游业正处在黄金发展期,同时,出入境游客数量逐年增长是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实施以来旅游业发展的一大特征。因此,我省将对英语旅游人才数量有稳定上升的需求,对该类人才的素质也将有更高的要求。

二、吉林省英语旅游人才培养对策

截止2013年底,我省有31所旅游院校。虽然在校旅游专业学生人数很多,但为用人单位输送英语旅游人才时却显得寥寥无几。究其原因,“专业技能不足、职业精神缺乏、实践能力薄弱等是旅游专业毕业生收到一定程度的冷遇和得不到市场认同的主要因素”这种现象同时说明多数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向模糊,办学思路雷同,特色不突出,与市场需求衔接不当。因此,高校急需探讨如何走出瓶颈,面向市场,办出特色的有效对策。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据了解,我省很多高校对涉外旅游方向的培养目标不够明晰,导致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定位模糊,特色不突出,就业困难等弊端。国外对旅游人才培养有着较为成熟的经验,总体来看,国外人才培养目标是:“知识体系的全面性和基础性,突出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表达能力与交流能力”。

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层次以及相应的市场需求,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如,高职院校应着力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强的涉外景点、酒店一线从业人员;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以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外语沟通好、综合素质高的管理人才为主;研究型高校则应塑造具备国际视野的旅游资源开发、设计等科研人才。由此,人才培养将与市场所需求的各种层次的英语旅游人才对接,形成高校供给与市场需求相对应的良好局面。

2.革新人才培养模式。在近些年来的研究与实践当中,我省各高校已形成一些有效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省的人才培养质量。如,在旅游人才外语学习上,一部分高校采取了“专业+外语”的培养模式,提高了旅游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强化了英语应用能力。还有一些高校安排英语旅游方向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参加境外实习,以便进一步提高外语水平,开拓国际视野。

英语旅游人才培养除了将旅游专业知识与英语技能很好的融合以外,更重要的是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应着力实现让旅游专业学生实习、实训不断线,突出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各高校分别提出“校企合作”或“联合培养”或“订单式培养”的模式,并且增加学生的实习、实践时间。

这些举措改善了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弱,动手能力不强的情况,但由于国际合作的局限性,多数学生还没有机会参与;很多校企合作只停留在书面上,联合培养也仅限于企业与校方的几次会谈。因此,高校应建立一种深层次的国际校企双向合作,校企双方资源共享,进一步实现“以学办产、以产辅学、以研带产、产学研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真正做到“双需、双赢、互动”,共同发展。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校也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培养模式,如,很多西方发达国家校园内设有学生实习实践的真实场所,如餐厅、美发店、美容院等。如著名的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它的教学楼实际上就是一座饭店,里面设有餐厅、厨房等,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后即可到饭店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如在训练中遇到问题,再返回课堂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

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迈开脚步,大胆创新。坚持“专业+外语”的培养模式,重视实践环节,推进国际校企合作,深入联合培养,借鉴国外优秀办学经验。

3.优化课程设置。多数高校的课程设置都参考了国家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因此课程设置各校基本雷同。事实上,高校应当根据各地区,各学校的特点,采取多元化课程设置,以使突出特色,打造品牌。

英语旅游方向的课程设置应突出实践性和双语性。有效整合理论课程,将理论课中相似、重复的章节删减,增加实践性课程的选修课。此外,开设双语课程及专业英语课程,让学生熟悉、掌握旅游英语行业内的专业英语词汇、句型等。

4.加强师资队伍。英语旅游方向的教师一般是旅游管理专业或是英语专业的教师。因此,学校应着力培养双语型教师,可以选派有潜质的教师参加培训或出国进修。其次,多数教师都是从毕业院校走进工作院校,并没有切身从事旅游行业的直接经验,因此,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实践经验。校方应积极为教师创造挂职锻炼的机会,将教师队伍打造成双师型教师。此外,还可以聘请海内外经验丰富的职业人进入校园,为学生授课,以此丰富课堂教学的前沿性、实践性。

随着吉林省旅游业发展国际化进程不断推进,英语旅游人才需求量也随之上升。我省长吉图旅游一体化建设以及国际旅游形象的塑造还需大量复合型、外向型旅游人才的不懈努力。而如何培养市场需求的英语旅游人才仍是一个任道重远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吴国清.叶欣梁.旅游人才培养与高等旅游教育的职业化发展[J].旅游学刊.2004(15).

[2]唐继平,黄建宏.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J].高等教育,2014(5).

吉林省入境旅游市场发展研究 篇7

一、分析方法简介

(一)R/S分析

(二)一元回归分析模型建立方法

回归分析方法包括一元线性回归于多元线性回归,文章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进行建模,具体方法如下:

1、确定所要研究的具体变量,两变量必须存在一定的依存关系,本分析中采用入境旅游人数与旅游外汇收入作为变量。

2、根据变量的历史数据建立散点图,将变量之间的关系直观化。

3、拟合所有三点,建立回归系数。

4、回归分析的显著性检验。

5、回归系数b的假设检验。

6、利用回归模型进行分析预测。

二、吉林省入境旅游市场的回归模型建立

(一)数据选取

入境旅游市场带来巨大的旅游外汇收入,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选取2000年-2013年吉林省入境旅游人数及旅游外汇收入为研究数据。

(二)R/S分析方法

根据2010年-2013年吉林省入境旅游人数,给定一个时间序列,计算出代表增长率的差分,然后计算出对应于不同时滞的极差(R)和标准差(S),并且求出二者的比值(R/S)。文章利用excel对数据进行计算,得出入境旅游人数数据R/S比值随时滞呈现出幂率分布的趋势,如下图:

(三)建立回归模型

根据表1可以得到各年份入境旅游人数与旅游外汇收入的散点图后可发现,各年入境旅游人数与旅游外汇收入近似在一条直线之上。通过spss19对两组变量进行线性分析得出旅游外汇收入与入境旅游人数之间的一元回归方程为:

数据来源:吉林省统计年鉴(2001-2014年)

Y=461.231X-5535.279

Y为旅游外汇收入,X为入境旅游人数,偏差R2=0.989,接近数值1,说明Y的方差大部分有X造成,所以建立的回归模型具有较高的显著性。

三、吉林省入境旅游发展预测

根据R/S分析,我们得到拟合优度R20.9979,式中幂指数即Hurst指数H=0.7502>0.5。根据Hurst指数的数理意义可以判断:吉林省入境旅游人数的增长率是正相关的,过去13年的增长意味着未来的继续增长趋势。

我们得到吉林省旅游外汇收入与入境旅游人数之间的函数关系,根据该模型对2020年的旅游外汇收入进行预测。再次通过回归分析法,以年份为自变量,年入境旅游人数为因变量建立回归分析模型,得出函数关系:M=8.0974n-16188,M为入境旅游人数,n为年份,拟合优度R2=0.9040。预测获得2020年吉林省入境旅游人次将达到168.7万人次,将此计算结果带入入境旅游人数与旅游外汇收入的回归方程中,得出2020年的外汇收入为72274.39万美元。

四、结论与建议

吉林省红色旅游共生发展模式研究 篇8

1 相关研究述评

1.1 共生理论

“共生”(Symbiosis)一词最早见于生物学研究领域,由德国真菌生物学家安东·德贝里在1879年提出,其本意指不同种类的一个或多个更多成员间延伸的物质联系[2]。后经范明特、布克纳发展完善,逐步形成了系统的共生理论[3]。20世纪50年代以后,共生理论逐渐渗透到社会学、哲学、经济学等诸多领域,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如琼斯将共生理论引入现代社会理论领域,用以解释现代社会中人际交往的互动关系[4]。一般意义上的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协同与合作是共生的本质,通过合作性竞争实现共生单元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促进[5]。

近年来,共生理论被引入旅游研究领域,并迅速成为旅游研究中一种重要的理论分析工具。旅游共生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旅游地区内和区际间出于对整个(或局部)市场的预期目标和总体经营目标的意愿而采取的一种合作的经营方式[6],它在本质上是让各个旅游共生单元在旅游市场这一共生界面中共同适应、共同发展、共同进化,寻求双方或多方的共存、共享和互惠共赢,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根本目的是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使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

随着国内区域旅游竞合和产业融合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共生理论应用到旅游研究中。共生理论开始主要被用来研究区域旅游的竞争与合作,如吴泓和顾朝林运用共生理论研究了淮海经济区的区域旅游竞合问题[7];王凯[8]、王维艳等[9]研究了跨界景区的旅游资源共生整合机制等。此后,共生理论逐步被运用到具体的旅游业态研究,如徐虹等研究了体育旅游开发的共生模式及其利益协调机制[10]。王金伟和王仕君以四川汶川为例,从产业、区域、管理、利益分享、文化和环境六个方面研究了黑色旅游共生发展模式[11]。目前,还未有学者将共生理论运用到红色旅游研究中。

1.2 红色旅游

红色旅游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12]。近年来,红色旅游成为国内学界较为热门的研究领域,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文献,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基础理论、红色旅游资源规划与评价、产品开发、区域合作、存在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13]。在红色旅游发展模式研究方面,毕剑从产品开发的角度总结提出七种模式构想,即红绿结合、红古结合、红色演出、博物馆、旅游节庆、红色主题公园、体验参与[14]。刘海洋和明镜提出了红色旅游“八要素”联动开发模和社区参与模式[15]。

2 吉林省红色旅游发展概况

吉林省红色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具有较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共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历史时期不同类型的遗存230余处。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国家标准的分类方法,吉林省红色旅游资源可分为遗址与遗迹、建筑与设施2个主类、6个亚类、15个基本类型(表1)。从总体上看,吉林省红色旅游已经初步形成了“三个重心、六个经典区域、一条主线、六条精品线路”的空间布局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6]。

注:资料来源于文献[16]。

从旅游产品开发和产业发展来看,吉林省红色旅游发展仍然存在诸多不足。首先,吉林省开发的红色旅游产品过于单一,尚未形成旅游品牌。省内的红色旅游产品大都是以纪念馆、陵园等为载体的观光型红色旅游产品,生动性、体验性和参与性严重不足。红色旅游产品与其他类型旅游产品的整合不足,产品互不搭界,呈分散状态,无法形成有机的联结,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其次,产业融合不足,产业链条短。省内的红色旅游开发缺少与现代文化产业、影视产业、动漫产业、信息技术之间的有效融合,产业化水平不高。旅游景区仍然是传统的门票经济模式,产业链条短,尚未形成食、行、游、住、购、娱相配套的产业体系。第三,区域之间也没有很好地统筹发展,地区、部门之间条块分割严重,重复性建设多,基本处于单打独斗的局面,红色旅游未与其他旅游资源开发很好的结合,尚未完全形成发展红色旅游的整体合力。第四,省内红色旅游开发基本是政府主导模式,市场化程度不够,虽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但经济效益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吉林省红色旅游发展模式有待进一步创新。

3 吉林省红色旅游共生发展模式

3.1 红色旅游共生发展模式

根据共生理论,共生系统由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和共生模式三部分构成。共生单元是指构成共生系统的基本能量交换单位,共生环境是指除共生单位以外的一切影响因素的总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通常以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互流来实现[17];而共生模式则是共生单元在具备形成共生条件的共生环境中所形成的关系。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在产业、区域、管理、利益分享、文化和产品方面实现共生(图1)。

具体说来,红色旅游共生发展模式的内涵包括六个方面:(1)产业共生。“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其他产业”的产业融合,最大发挥红色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2)区域共生。“区域+选址”充分考虑红色旅游开发的区位优势,实现区间和区际合作的便利,优化旅游地可进入性,保证客源和消费能力。(3)管理共生。“企业+政府+社区”三重管理,发挥企业市场化运作优势,在管理中起主导作用,政府发挥政策引导、辅助和监督的作用,充分发挥“社区参与”在红色旅游开发中的作用。(4)利益共生。旅游企业、政府、旅游者、当地社区等利益主体是红色旅游开发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红色旅游开发将这些利益主体形成一个动态交流和共生的利益网络,从而保证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5)文化共生。“红色文化+目的地文化”,目的地居民、旅游者等相关利益主体充分认识和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认识红色旅游开发的社会意义,合理解决红色文化和目的地文化融合问题。(6)产品共生。“红色旅游产品+其他旅游产品”,红色旅游产品开发必须跳出“红色”的约束,走“彩色旅游”的道路,即增强红色旅游与其他旅游业态(如乡村旅游、都市旅游、冰雪旅游、体育旅游等)的有机融合,开发综合性、复合型红色旅游体验产品。

3.2 吉林省红色旅游共生发展路径

产业共生: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产业共生的本质是旅游产业融合,即旅游产业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之间或者旅游产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通过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而逐步形成新产业或者改造原有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18]。旅游产业和其他产业间天然地存在高度关联性,具有产业融合的优势。吉林省红色旅游开发可加强旅游业与动漫产业、影视产业的融合,增强红色旅游产品的体验性与吸引力。

产品共生:开发融合型红色旅游产品,注重产品的体验性。随着体验经济的来临,游客已不再满足于大众化的静态观光,而是在旅游活动中寻求娱乐、教育、逃避、审美、移情等深层次的体验。实践表明,单一的红色观光旅游产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并不大,而具有体验性的融合型旅游产品却能吸引旅游消费者(图2)。吉林省红色旅游开发不能再走单一的红色观光旅游产品开发的老路,应大力推动红色旅游和观光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其他旅游产品相结合,形成以红色旅游为主题、形式多样的复合型体验旅游产品,满足旅游消费者的5E体验。

区域共生:强化区域合作,优势资源。区域共生要加强红色旅游开发的区域合作,整合不同区域的优势资源,整合开发优质旅游产品。吉林省政府应成立专门的红色旅游开发与管理协调机构,编制全省的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协调不同地区的红色旅游发展。同时,积极寻求与黑龙江省和辽宁省红色旅游开发合作,共同打造“东北红色旅游区”。吉林省优质的红色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四平、通化、白山三个地级市,杨靖宇将军殉国地、杨靖宇烈士陵园、陈云故居、“四保临江”战役纪念馆、七道江会议会址和四平战役纪念地是最主要的红色观光旅游产品。吉林省应整合这些优质资源,重新打造旅游景区。

管理共生:企业市场化经营,政府监管,社区参与。“政府+企业+社区”的管理模式规定了政府、企业和社区居民在红色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职能。从红色旅游发展的实践来看,企业市场化经营、政府监管是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红色旅游作为新形势下不断发展的一种文化旅游形式,在其规划、发展、经营的过程中更应引入社区参与的理念,保障社区居民的利益诉求[19]。吉林省相关政府部门应积极开展吉林省红色旅游发展的“十二五”规划,为企业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开发体验性红色旅游产品,开展红色旅游市场营销;红色旅游区的社区居民也应成为红色旅游开发管理的参与主体,全面参与到红色旅游的开发、经营管理、环境保护和旅游收益分配中。

文化共生:挖掘红色文化内涵,融合地方特色文化。红色旅游是将红色文化与旅游方式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其目的是让人们接受红色精神的洗礼,给游客以思想启迪,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旅游形式。吉林省红色旅游开发要深度挖掘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艰难求索的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尊重客观的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准确解读红色文化内涵,不得杜撰捏造、随意发挥和哗众取宠。同时,融合吉林省各区域自身的文化特色,将红色文化与地方文化相结合,突出地方特色,打造差异化的旅游产品,吸引各地的旅游者前来访问,从而将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通过旅游方式传递给游客。

吉林省乡村旅游业发展问题探析 篇9

近年来, 国内外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开始研究乡村旅游问题, 他们对乡村旅游业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坎农 (Gannon) 1988年所下的定义:乡村旅游业是指有农民及乡村人士为吸引旅游者而提供的一系列活动、服务及设施, 目的在于获得额外收入。

我国乡村旅游业起步较晚, 对乡村旅游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 对乡村旅游业的基本概念认识不够明晰、深入, 提法也多种多样。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司长杨坚2006年在乡村旅游国际论坛上的主题发言中指出, 乡村旅游业发展依托的多数资源分布于农村, 以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风貌、民俗文化等为主要内容, 是集农业生产和观光为一体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德谦对乡村旅游业所定义的较为全面。他认为, 乡村旅游业是以乡村低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 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憩、观光、体验及学习的旅游活动。

因此, 笔者认为乡村旅游业是以乡村的特色风景区为依托, 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等为对象, 集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和购物为一体的一种旅游形式。

二、吉林省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

2007年1月1日国家旅游局将全国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和谐城乡游”, 这对有着生态农业大省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双重身份的吉林省无疑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吉林省是国家生态建设示范省, 旅游资源特色鲜明, 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 全省旅游景区星罗棋布, 延边朝鲜族民俗文化博览会、中国·吉林查干湖蒙古族民俗旅游节、集安高句丽文化旅游等特色鲜明的旅游活动深受中外游客的欢迎。

2008年, 全省接待海内外旅游者4558.65万人 (次) , 同比增长21.31%;旅游总收入450.80亿元, 同比增长28.74%, 相当于全省GDP的7.02%。一般来说, 一个产业能占到GDP的8%就可以说是“支柱产业”, 吉林省的旅游业离支柱产业的距离越来越近了。因此, 2009年, 省政府加大了旅游业投入, 省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增加将到6000万元, 是历年来最多的一年。

2009年,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旅游企业经营困难加剧, 居民旅游消费预期减弱, 给旅游业发展带来严峻考验。但我们也应看到,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旅游业, 是我省旅游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 王珉书记强调“尽快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省又一个支柱产业”;韩长赋省长提出要“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旅游发展环境, 加快旅游产业发展”。

同时, 吉林省又是农业大省, 关东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秀美纯净的自然风光广泛地蕴藏在吉林乡村的每个角落。淳朴的民俗民风、独特的自然奇景、诗意的田园风情、古老的历史遗迹, 又是我省开展乡村旅游业的优势资源。

三、吉林省乡村旅游资源地域组合特点及主要旅游类型

1、吉林省乡村旅游资源地域组合特点

东部地区 (水民俗边境旅游带) 多山, 气候湿润, 自然环境类型独特, 孕育着古老灿烂的朝鲜族文化, 使东部乡村特色独具一格。例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通化市和白山市。

中部地区 (城市生态与冰雪旅游带) 由台地、平原和丘陵组成, 气候多属温带半湿润气候, 有世界著名的玉米带、大豆带。农业文化历史悠久, 交通方便, 经济水平高, 城市化显著。丘陵地区较湿润, 夏季风景秀丽, 热情豪客的满族同胞和勇敢淳朴的汉族居民和睦相处, 塑造韵味独特的关东文化。例如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和辽源市。

西部地区 (草原湿地风光旅游带) 属欧亚大草原的最东端。受半湿润气候的影响成为典型的农牧交错地带, 冬捕活动和冰雪风光显出特有的草原文明。妙因古刹、敖包耸立、哈达传情、奶酒飘香, 蒙古风情浓郁的查干湖, 更以其原始渔猎部落文化的积淀而成为构建吉林省乡村旅游业的点睛之笔。例如白城市和松原市。

2、吉林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模式

(1) 自然风景游。以一定特色天然景观、自然和人工水面为主要旅游对象, 结合小规模农田和几种经济果林与蔬菜园区等农业资源而开展多种内容的旅游项目。龙湖生态示范园是一个集绿色食品开发、住宿、餐饮、垂钓、观光于一体的生态示范园。其三面环山、中央一湖, 湖形蜿蜒曲折似龙, 故名龙湖。以示范园的“猪—沼—菜”为链条, 体现出绿色、环保、无污染的经营特点。龙湖的北部有荷花丛生, 婷婷玉立, 荷香飘飘。葡萄沟、百果园、苗木种植区、绿色蔬菜温室、养殖场环绕而布, 其间小路交错, 纵横相连。

(2) 田园风光游。以乡村田园景观、农耕文化、民俗风情为主要对象, 与一定面积的天然或人工风景组合。集田园风光与高科技农艺于一体, 引入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等各种作物, 游客参观作物生长, 了解现代化农业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加工, 形成新的农业生产价值观。以观赏花卉、采摘果实为主题的“动手果园”, 以特产参观、品尝、购买为主的工艺特产一条街等, 都对广大游客有着无限的吸引力。开放成熟的果园、菜园、花圃、茶园等, 让游客入内采果、摘菜、赏花、采茶, 享受田园乐趣。

(3) 乡俗风情游。以当地的民俗风情为旅游开发主体, 结合农、牧劳作及一定的天然、人工景观的游览。在天人合一式的环境中, 体验健康、朴素、简单的生活。如草原牧区风俗游, 东北地方戏、叶赫满族民俗游, 以及民间工艺制作观赏和饮食文化体验等。

四、吉林省乡村旅游业发展存在问题

1、乡村意象模糊, 品牌意识不强

乡村意象是人们对乡村的整体感觉和印象, 是人们对乡村的反馈和映射在心理上的积淀。它激发了城市游客前往乡村去寻找回归原始的梦, 满足他们的“归属感”, 然而吉林省的乡村旅游业起步晚、发展程度低的, 没有对发展作出合理的定位, 思想意识依然停留在狭隘的乡村旅游业含义中。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还仅仅局限于小规模的开发, 品牌理意识不强。许多乡村旅游地以单纯的农业观光为主, 多数乡村旅游产品未能真正体现乡村旅游的各个层面, 有的甚至歪曲了乡村旅游业的内涵, 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经营者往往在主体建筑、设备上投入大量资金, 反而忽视了经营特色、服务质量和社区环境等重要方面, 多数经营者以经验经营, 单兵作战, 树立景区形象的意识淡薄。

2、普遍缺乏规划和策划, 盲目开发, 重复雷同

旅游景观重复建设、旅行社数不胜数是吉林旅游发展的普遍弊病, 以长春为例, 规模相当的旅行社有60家, 而旅游线路千篇一律, 同一景点, 各家旅行社如同达成共识一般, 在吃、住、玩上相似率极高。此外, 一条旅游线路的开发一旦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其他的旅行社就竞相模仿, 在商家整齐划一的旅游模式下, 不得不打出低层次的价格竞争, 利润降低, 就不顾质量地压缩成本, 重复雷同的乡村旅游线路, 不仅让消费者厌倦, 也让商家最终一无所获。

3、经营管理水平低, 人才缺乏

乡村旅游经营上缺乏专业化的管理和现代化的企业发展思路, 旅行社职责不明确, 低劣的服务常常让消费者望而却步。部分地区虽然开发了乡村旅游资源, 却忽视了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 人工雕凿的痕迹十分明显, 城市化倾向严重, 影响了乡村旅游的特色。服务人员大多是中、高专职业学校毕业, 没有经过专业培训, 素质低、文化程度低, 旅客很难得到满意的服务, 回游率低, 致使其处于低质量、低收入经营状态。

4、基础设施不配套, 区位交通条件差, 旅游接待能力弱

旅游接待能力是旅游目的地在旅游活动“吃、住、行、游、购、娱”中对旅游者提供接待和服务的综合能力的反映, 主要包括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服务人员、旅游交通公司、旅游商店、旅游景点景区等的接待能力。通过实地调研, 笔者发现, 吉林省旅游接待能力弱, 综合实力欠缺, 在乡村旅游业的各个方面存在不足, 旅游目的地开发现状远远达不到消费者的需要。某些偏远乡村旅游地普遍存在基础设施滞后现象, 如交通不便, 水、电、休息场所、娱乐等设施不配套, 怀着“减压”心情的消费者虽然面对诗情画意的景色, 却享受不到舒适恬淡的服务。

5、管理体制不健全, 缺乏配套的法律法规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及其相关政策的支持和扶持。然而, 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乡村旅游业缺乏完善的政策法规给予约束, 使很多不正当竞争者借机扰乱正当的竞争环境, 从中牟取暴利, 让乡村旅游业市场失去了最重要的道德形象, 失信于消费者。

五、吉林省乡村旅游业发展对策

1、提高旅客参与性、趣味性、教育性, 突出乡村地域特色, 坚持可持续发展

东部山地, 应建构立体旅游模式, 利用独特生态环境和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打造现代与古老文明融合的乡土景观, 要广开旅游项目, 如攀岩、滑草、滑翔, 启动东北三宝和野生动物园观光等旅游项目。中部居民收入较高, 消费观念新颖, 应利用这一地缘优势, 因地制宜地配置乡村旅游业项目, 开发趣味性、知识性、教育性的旅游项目, 做到乡村旅游业知识化、产品功能复合化、旅游收益多元化。西部半农半牧地带, 乡村旅游业发展一定要考虑交通条件和旅游资源特色, 加强服务设施的建设, 要突出西部粗犷魅力和牧民聚落特色, 建立农牧业生态园, 将草原珍稀野生动植物、特色果园及水产养殖与文化民俗相结合, 让游客参与农牧生活、体验射骑刺激, 领略自然生态原始文化风韵。

鲜明的乡村意象可以带来乡村旅游业的持续发展。然而旅游中的一些不道德行为, 如废弃物乱丢乱扔, 旅游者乱刻乱划, 这些必然会破坏乡村原有自然景观的特色性。同时, 旅游者参与乡村旅游活动, 异域文化与本土乡村文化必定会在长期的接触中交融, 会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乡村固有文化的演化与变迁。当过多现代化因素融入进去时, 必定会降低乡村吸引力, 导致乡村旅游业根基的动摇。因此, 必须采取适当措施, 维护已形成的景观和文化意象, 提高乡村吸引力, 保证乡村旅游业的持续发展。突出引导“农家乐”的“一村一品”和“一家一艺”, 避免简单的模仿照搬, 要引导有条件的“农家乐”品牌化、规模化发展, 突出农村生活特点, 形成乡土文化氛围。

2、发挥资源组合效应, 统一布局, 打造旅游精品

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组合优势, 发挥结构效应、集群效应、特色效应, 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 推动地区乡村旅游业有效持续发展。深化旅游经营体制改革, 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改革创新, 提高内在动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 积极培育市场主体, 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产业化、专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按照“整合资源、深化市场、细分产品、创新形象、形成热点”的思路, 深入开展“爱吉林, 游吉林”主题活动, 千方百计激活旅游市场, 大力发展省内旅游。

3、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高素质团队

发展旅游业, 人才是保障。要建设一支热爱旅游事业、有知识有修养、诚实守信的旅游服务人才队伍, 不断提高监督管理队伍素质、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实施以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旅游企业为重点的旅游品牌创建工程, 建立和完善旅游企业员工薪酬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和进出机制, 保障员工合法权益。重点抓好旅游业发展亟需的旅游行政管理、职业经理人、旅游专业技术和服务技能等人才的培养, 推动产业快速发展。认真总结全国旅游人才资源调查统计试点经验, 扎实推进旅游就业, 大力加强旅游部门自身建设。

4、扩大对外宣传, 树立品牌形象, 强化影响力

应该加大宣传和促销力度, 集中力量针对目标市场进行宣传。要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宣传和促销, 充分利用大型节事活动, 举办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各类宣传推介活动, 尽快使吉林省成为旅游热点地区。以特色旅游拉动省内游落实《全国乡村旅游倍增计划》, 发挥“农家乐”旅游带动作用, 借助吉林电视剧现象, 催热我省乡村旅游业, 形成田园风光、民俗风情、特色餐饮等多元化的产品体系, 满足游客多层面的消费需求。围绕“2009中国生态旅游年”主题,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创建长白山、吉林东福两个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组织好国家公园的创建和试点工作。此外, 还要在省内主流媒体创建宣传栏目, 经常性地向广大游客推荐景区、精品线路和各类主题活动。

5、明确政府管理部门职能, 加强法律规范

各地要通过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 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咨询服务、乡村旅游救援、乡村旅游保险、乡村旅游投诉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提高乡村旅游消费的安全性和便利性。同时, 加快相关法律的制定, 从而从根本上保证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蔡业新:吉林省旅游经济地域分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9.

[2]王娟、李文兵:浅析发展乡村旅游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06 (4) .

[3]朱桃杏、陆林: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旅游可持续发展——以安徽省芜湖市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04 (4) .

[4]熊凯:乡村意象与乡村旅游开发刍议[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 (3) .

[5]查芳:对乡村旅游起源及概念的探讨[J].安康师范学院学报, 2004, 16 (6) .

[6]夏林根:乡村旅游概论[M].东方出版中心, 2007.

[7]耿闻、林天、耿宁、陈守君:中国乡村旅游指南[M].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7.

吉林省森林旅游发展 篇10

一、吉林省满族文化旅游发展的优势 (Strenth)

(一) 满族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吉林省作为满族文化的典型代表, 这里的历史、民俗、建筑、语言、饮食无一不多视角、多方位、多元化透析着满族的文化魅力。在吉林市的乌拉街镇保存着金代时期的许多建筑, 四平地区特有的满族居民住房, 成为东北建筑的特色。满族人信奉的萨满教和藏传佛教, 在吉林省境内仍能寻找到祭祀、祭台的踪迹。满族的饮食文化作为吉林省当地的主要菜系和饮食, 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 其中萨其马已经被全国人民所喜爱, 白肉血肠已经成为东北的一道代表性菜肴。吉林乌拉镇、伊通满族自治县、四平叶赫那拉地区还保留着很多满族的习俗、饮食、文化。

(二) 地理位置优势。从地理区域看, 吉林省位于东北地区中部, 南连辽宁省, 西接内蒙古自治区, 北邻黑龙江省。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使游客络绎不绝。从经济区域来看, 作为东北的中心枢纽, 吉林省已经成为东北主要客源的必经之路。同时, 振兴老东北工业基地又为吉林省的满族文化旅游, 甚至整个旅游业提供了支持。

二、吉林省满族文化旅游发展的主要劣势 (Weakness)

(一) 景区开发无规划。吉林省的满族文化旅游景区普遍存在“商业化、城市化、人工化”的问题。景区内容千篇一律, 缺少文化的内涵和深度, 更没有游客体验、参与的过程。很多传统的工具被现代化机器设备所取代, 景区规划不够细致, 很多地方能看到现代化的痕迹, 而且在游客方面, 可体验的环节少的让人提不起兴趣。在这方面, 我们倒应该多向文化旅游做得突出的发达国家学习, 在美国的麻省参观美国土著部落的村庄时, 看到的所有人、物、建筑等无一不原汁原味地还原17世纪的美国, 当扮演者看到游客的手机、电脑而做出惊讶、疑虑的表情时, 你似乎有了穿越的错觉。所有扮演者的生活方式、沟通交谈、日常活动, 甚至对妇女的歧视, 处处皆活灵活现地反映当时的美国。在这时候, 似乎只有游客是外星球的, 似乎只有游客是无知的。扮演者又似乎不是在表演, 而是一种真实的存在, 他们由始至终都没有任何商业的行为, 只有默默、自然地对文化的传播。

(二) 产品单一, 缺少创意、独特性的纪念品。在旅游景区, 旅游纪念品无论是文化的宣传, 还是从经济效益方面都起着重要的角色。对游客来说, 它是自己美好经历的“见证者”和“陪伴者”。旅游纪念品创意、独特的设计, 都将帮助吉林省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 但放眼现在吉林省的满族文化旅游纪念品, 能够被人们欣赏、爱不释手、珍藏留念的实在有限。

三、吉林省满族文化旅游发展的机遇 (Opportunity)

(一) 旅游业的飞速发展。2014年, 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性收入28, 844元, 同比增长9%;吉林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性收入达23217.82元, 位居全国第25位, 同比增长8.8%。吉林省接待海内外游客12141.24万人次, 同比增长17.09%;实现旅游总收入1846.79亿元, 同比增长25.03%, 全省旅游经济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今天, 旅游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文化旅游也渐渐被人们所热衷, 它的知识性、文化性已经成为人们提升自我、开阔知识、增强内涵的精神“食粮”。

(二) 政府的大力支持。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近几年来, 省内已经举办了大大小小的关于满族文化旅游的会议十几场。从2010年5月, 由吉林省文化促进会、伊通满族自治县旅游局主办的“吉林省满族文化暨旅游文化研讨会”;到2011年9月, “清祖文化园”在地处长白山地区的吉林省敦化市隆重开园;再到2014年12月, 由吉林省政府主办的庆祝满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颁金节”, 活动上全国各地的满族人, 聚集到吉林省长春市, 上演一幕幕满语歌舞、满族书法、满族祭祀活动等;最后到2015年8月份的由吉林省政府召开的“满族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讨会”, 无一不表现出政府对满族文化旅游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四、吉林省满族文化旅游发展的威胁 (Threat)

(一) 旅游业竞争激烈, 周边众多地区满族文化宣传层出不穷。近了说, 黑龙江省、辽宁省、河北省都有满族文化的痕迹, 这些地区在满族文化旅游方面也做着积极的营销活动, 特别是辽宁省沈阳市, 已经在满族文化方面有了较好的品牌, 沈阳故宫、清陵园、清昭陵等文化遗产, 无不标示着满族文化旅游的旗帜;远了说, 北京的满族文化旅游资源更是优秀无法比及, 而且这些地方的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相对比较完善, 再加上比较高的知名度和宣传度, 使得对满族文化旅游感兴趣的中外游客成为青睐的目的地。但相比较吉林省的满族文化旅游, 在国内外游客心目中的认可度还是相对较低的。

(二) 缺少专业的民俗旅游人才。虽吉林省各大专院校已经开设了旅游专业, 但在课程设置上还是非常泛泛, 关于民俗方面的课程也寥寥无几, 基本都围绕着粗泛的介绍为主, 在民俗旅游规划和服务方面的内容还是不够的。人才方面, 学校虽培养出大量的高学历人才, 但真正愿意为民俗旅游付出精力与努力的专业人才, 仍相当缺少。因此, 这方面的不足仍需要企业和院校配合解决。

五、结语

吉林省的满族文化旅游发展有其自身的优势、劣势, 我们应理清思路, 更好地发展优势, 避免或减少劣势及威胁所带来的弊端。把握机遇, 深度挖掘、传承满族文化。积极努力推动吉林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而实现振兴老东北工业基地的宏伟蓝图。

摘要:满族文化是我国众多民俗文化中绚丽多彩的文化之一, 吉林省又是满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但是,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腾飞, 在人们对民俗文化关注的同时, 我们又缺少应有的科学、严谨、保护的意识。这些问题都极大地阻碍了满族文化的旅游发展道路。本文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 挖掘吉林省满族文化的优势与劣势, 机遇与威胁, 对更进一步传播满族民俗文化旅游, 发展吉林省旅游业都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满族,文化旅游,SWOT分析

参考文献

[1]苑海龙.吉林省满族民俗旅游开发研究[J].区域经济, 2013, 2

[2]满族民族风情.安图政府网[EB/OL].2011, 5

吉林省森林旅游发展 篇11

为了推动全省休闲旅游农业加快发展,打造休闲旅游农业品牌,提升休闲旅游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创建休闲旅游农业的星级企业。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分会根据《吉林省休闲旅游农业星级评定办法》,在各地乡镇企业、休闲旅游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推荐的基础上,经过吉林省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分会现场考察和专家评审,吉林省乡镇企业协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分會决定,命名吉林市神农庄园有限公司等7户企业为吉林省休闲旅游农业五星级企业;御龙温泉渡假村有限公司等11户企业为四星级企业;亚东度假旅游山庄等17户企业为三星级企业;四平市铁东晨亮会馆等8户企业为二星级企业;德惠市钱塘林休闲农业庄园等5户企业为一星级企业。星级企业实行动态管理,有效期为2011年8月~2013年8月。

希望评定的星级企业进一步加强企业管理,发挥休闲旅游农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创业就业的作用,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全省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附件:吉林省休闲旅游农业星级企业名单

五星级企业

吉林市神农庄园有限公司(昌邑区)

长春关东文化园休闲度假有限公司(绿园区)

吉林市炮台山体育公园(丰满区)

汪清县蓬莱生态旅游度假村

吉林鸡冠山国家森林公园(梅河口市)

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朝鲜族小康村有限责任公司

大安市水木天成旅游产业开发有限公司

四星级企业

吉林省御龙温泉度假村有限公司(双阳区)

吉林圣德泉亲水度假花园有限公司(船营区)

吉林市铭山绿洲生态园旅游有限公司(龙潭区)

延边国贸农业科技文化园(延吉市)

伊通满族自治县辰龙生态开发有限公司

梨树县兴旺休闲酒店

梅河口市三永农牧服务有限公司

吉林五女峰国家级森林公园(集安市)

白山市立信度假庄园(浑江区)

通化永生神龙商务有限公司(通化县)

吉林省江城旅游度假村(东丰县)

三星级企业

吉林市亚东休闲度假有限公司(丰满区)

吉林省牧家养殖有限公司(农安县)

蛟河市松花湖渔业有限责任公司

舒兰市山水泉度假山庄

珲春市大海实业有限公司

珲春市田源农副产品有限公司

吉林雁鸣湖国家自然保护区(敦化市)

和龙市青龙渔业有限公司

延边崇善农特产品有限公司(和龙市)

吉林森工集团伊通绿色生态园有限公司(伊通县)

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区叶赫满族镇叶赫那拉城

柳河三仙夹生态科技园区有限公司

白山市盛雅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浑江区)

白山市青山湖风景区管理处(浑江区)

白山市绿林野猪林山庄(浑江区)

白山市三道沟镇鸭绿江度假村(浑江区)

长岭县永久镇柳篙村柳泉山庄有限责任公司

二星级企业

四平市铁东区晨亮会馆

四平市铁东区山里红度假区生态园

临江市聚源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白山市浑江区向阳山休闲度假村

白山市浑江区水乡人家

镇赉县英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休闲观光园

敦化市崇山湖度假村

敦化市小石河水库管理处

一星级企业

德惠市钱塘林休闲农业庄园

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昌迪土特产有限责任公司

长白朝鲜族自治县细鳞红点鲑养殖场

白山市浑江区清水坊

白山市浑江区古堡山庄

吉林省森林旅游发展 篇12

1. 吉林省旅游业发展现状

吉林省地处东北三省之间,北接黑龙江,南临辽宁,西接内蒙古,东与朝鲜鸭绿江一江之隔,即是满族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少数民族的集结地,地理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历史文化积淀厚重。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不断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对长春皇宫的修复、四平叶赫那拉古城的建立、白山长天池管理的完善、延吉中朝俄三国交界的防川岛维护、集安高句丽文物古迹的丰厚等等,已经形成独具特色的北方旅游胜地,每年接待海外游客的量在不断地增加。

2. 吉林旅游翻译常见问题

吉林省的旅游翻译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全国旅游翻译普遍存在的问题,如:缺乏必要的翻译;文化信息传递失误;研究方面不足,译文质量欠佳,枯燥乏味等。

(1)网站和景点都缺乏必要的外文介绍。现在大多数人在旅游之前都要做个旅游攻略,通过互联网大致了解一下景点的情况,出国旅游也是在网上浏览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之类的,但是我省关于旅游信息介绍的网站比较少,有外文版的更是凤毛麟角,长白山和伪满皇宫等重点景区有英文版的介绍,其他的几乎没有,即使在吉林省旅游局的网站中也只是对少数重要景区有介绍,大多数景区都没有涉猎,景区内也缺乏中英文、韩文(我省韩国游客较多)的对照介绍。

(2)文化信息传递失误。旅游翻译一定要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一些词汇在中西方所表达的意思是有区别的,如景区的休息室写着:restroom,而实际上,在美国restroom是洗手间的意思,引起不少的误会。

特别是延吉少数民族地区,很多地方一味用汉语拼音翻译人名地名,没有产生美好联想的机会,也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味道。

(3)研究方面不足,译文质量欠佳。虽然旅游翻译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视角,但大部分都是文化方面或功能目的论的,研究角度和方向比较单一,缺乏深度和广度。我今年3月带了24名美国到中国冬令营的高中生参观伪满皇宫,翻译的讲解一方面不细致,再一方面没有一点趣味性,失去了旅游翻译的最大特点。

3. 提升旅游翻译质量的建议

翻译作为中西方文化传播的重要桥梁发挥着重要作用,涉外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吸引国外的大量的游客,还可引进异国文化信息及商贸的合作机会,从而带动经济等行业的发展。

首先,培养旅游翻译的专业人才。随着通讯的发展,经济的提升,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大量的外国游客来观光、洽谈生意、探亲等,随之而来的就应该是培养专业的旅游翻译,提升翻译的专业素质,而且要与时俱进的更新我国各个领域的新知识。因此,旅游翻译以简约、通俗、注重语言实用性和准确性为标准。准确的理解是基础,地道的表达是关键,理解和表达是旅游翻译的两个主要过程。因此,提升旅游翻译者水平,培养旅游翻译方面的专业人才,提高我省旅游翻译水平实为重中之重。

其次,旅游翻译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与敏锐的应变能力,面对来自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外游客,在导游翻译时,只注重表面含义是不足够的,需要进一步加以解释,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着语言的表达形式,为此,进行翻译时需遵循以下两个特点:一是符合被译语语言的习惯性。二是增强译语的可接受性。旅游翻译不但要让游客在景区有美的享受,重要的是要通过翻译让他们感受到我国幅员辽阔,源远流长的文明史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接待国外游客,翻译一定要具备跨东西方文化交际意识,翻译方法要灵活多变,要通过接触和客户的反应,感知到他们的接受能力,使翻译传递其承载的绚丽多彩的旅游文化信息,完成翻译跨文化交际。

最后,从新的视角看待旅游英语翻译。从多个视角出发研究旅游英语的翻译,包括关联理论、突出主题信息、语用学、心理学等。例如,贾文波先生在探讨汉英旅游翻译的问题就是从美学的角度诠释的,并能和具体事例有效结合,所以才把旅游英语翻译中民族审美差异的重要性突出显现在了读者面前。另一方面还要给予目的语读者的反应效果以充分的考虑,将源语文本的意、形、音美最大限度地再现出来,使译文语言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更强,最终使目的语读者对其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并乐于阅读和接受。曹佩升认为,译者在对旅游资料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应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以使两种审美心理之间的成功转换得到切实有效的实现。

旅游翻译在涉外旅游事业中,不仅以其语言功能在旅游活动中起着沟通和交流作用,而且在促进旅游国家或地区的国际社会文化及经济发展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旅游翻译,一定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必须对景区的相关术语要完全掌握,要了解我省的风土人情和景区的概况和特色,同时,还要遵循英语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掌握相应的翻译技巧。

摘要:随着全国经济的大力发展,中国的旅游业也备受各国关注,传播吉林省的旅游资源,促进对外交流,进而推动我省的经济发展也成为当务之急,而旅游翻译则是成就这些的重要桥梁,本文通过分析我省旅游翻译的问题进而提出改进措施,以促进我省的旅游业的更快发展。

关键词:旅游发展,翻译,旅游翻译建设

参考文献

[1]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4.

上一篇:建材工业建筑设计论文下一篇:居家老年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