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教育学院排名】吉林省教育学院特色专业-吉林省教育学院录取分数线

2024-11-07

【吉林省教育学院排名】吉林省教育学院特色专业-吉林省教育学院录取分数线(精选11篇)

【吉林省教育学院排名】吉林省教育学院特色专业-吉林省教育学院录取分数线 篇1

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吉林省教育学院排名】吉林省教育学院特色专业-吉林省教育学院录

取分数线

吉林省教育学院成立于1957年,是省政府设立,省教育厅主管,国家教育部批准备案,具有师范性质的成人高等院校.48年来,学院始终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宗旨,在教学、教研、教师培训和中小学校长培训方面,为吉林省基础教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学院的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现设有中文、政治、教育管理、外语、数学、艺术、计算机、现代教育技术等8个系;设有中文、公共关系与文秘、政治、市场营销、历史、教育管理、英语、商务英语、数学、信息与多媒体、物理、化学、电脑艺术设计、计算机及应用、现代技术教育、传媒技术、影视艺术技术等17个专业;设有小学部、初中部、高中部、职业教育部、民族教育部、小学幼儿教师培训中心、课程改革办公室、实验中心、计算机中心、教材办公室、报

刊社、图书馆等部门.吉林省教育学院招生网站:

【吉林省教育学院排名】吉林省教育学院特色专业-吉林省教育学院录取分数线 篇2

关键词: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问题,对策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是对专业技术人员不断进行知识技能补充、增新、拓展和提高的一种追加教育。其目的是通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继续教育工作,使专业技术人员随着科学进步、技术更新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整体素质和知识水平,造就一支技术水平高、知识结构合理,适应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我省继续教育工作起步较早,1984年成立了吉林省科技干部继续教育中心,主要负责在、中专毕业生从事新岗位后的继续教育工作。1985年,各市、州也都相继成立了继续教育中心,担负全省专业技术人员的外语培训、职称考试前培训、出国人员培训。省直各有关部门也加强了继续教育机构的建设,教育厅对高教、中教、小教各层面都设有专门的继续教育机构,省卫生厅和各市、州、县(市、区)卫生局都成立了继续教育委员会,负责全系统的继续教育工作。1988年省政府颁布了《吉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是全国比较早的地方法规,为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保障。各地、各部门依照《暂行规定》,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开展了有针对性地形式多样继续教育活动。虽然我省继续教育工作起步较早,但由于种种原因,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整体规模、结构分布、体制机制以及发展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还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我省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我们去分析、去解决。

一、我省继续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继续教育重视不够,认知欠缺

首先体现在各级政府、各行业主管部门还没有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来认识继续教育。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在实施人才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是勿庸置疑的,继续教育作为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全面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在职教育,特别是近年来,继续教育已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列为工作重点,这与人才战略所要实现的战略目标完全一致。也就是说,完全可以将继续教育当做实现战略目标的一条途径和手段,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继续教育。各级政府、各行业主管部门若能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来认识继续教育,既有利于人才战略目标的实现,更有利于推动继续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其次,许多行业主管部门及各相关企事业单位,没有将继续教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一些单位和部门认为继续教育是人社部门一家的事,却忽视了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一些单位并没有将包括继续教育在内的人才培训工作列入工作日程。在积极倡导终身学习、终身接受教育的时代,这不仅仅是没有给予继续教育足够的重视,同时还反映出单位对职工培训工作的漠视,也损害了本单位职工参加培训的权利。第三,一些专业技术人员没有把继续教育当作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更谈不上主动参与。

(二)继续教育资金投入较少,严重影响专业技术人员的再学习、再提高

投入严重不足是一个长期困扰我省继续教育工作发展的重要原因。一是依照有关规定,“继续教育经费由国家、企事业单位、个人等多渠道解决”。受财政收入的影响,通常情况培训费用由单位承担或由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甚至有的部门或单位不承担任何费用,全部由个人承担。从而加重了专业技术人员的经济负担,影响了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活动的积极性。按照有关规定,“继续教育经费应由国家、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个人等多渠道解决”。二是由于继续教育属后学历教育,往往无法立即产生效益,影响了政府、单位,包括个人对继续教育投入的积极性。由于投入严重不足,致使我省继续教步履艰难,办学规模小,受训人数少,严重影响专业技术人员的再学习、再提高。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特色不明显,难以保证培训质量

由于很多因素的限制使继续教育机构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不能充分发挥,教材内容陈旧,缺乏个性,针对性不强,学不到真正需要的东西,教学手段落后,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设施简陋、缺乏发展动力,许多继续教育机构很难提供有吸引力的继续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特色不明显,难以保证培训质量

(四)继续教育市场不规范,质量难以保证

目前我省继续教育市场不规范,一些人打着继续教育的旗号乱办班,在即无师资,也无教学场地的条件下,利用人们对继续教育认识的模糊,大肆办班圈钱,搞虚假广告,不负责任不切实际的乱许诺。在教学实施中,为了保持低成本,聘用素质低下的教师任课,教学管理上无序,实际课时与广告课时严重不符,导致培训质量低下。把继续教育培训当成了个人谋利的手段,严重挫伤了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积极性。

二、应对措施

(一)通过立法和扩大宣传等手段,给予继续教育应有的重视和地位

目前《吉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还没有出台,只有尽快实施《吉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才能为我省开展继续教育提供了法律保障,从而促使专业技术人员的权利与义务”真正得到落实。通过立法,既可以保护专业技术人员接受培训的权利,又可以增强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继续教育法未出台之前,要广泛宣传继续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积极作用,以及在实施人才战略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各级政府及各行业主管部门的认识,争取社会的支持和认可。

(二)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和税收扶持力度

从目前的情况看,全省各地继续教育的经费普遍困难,解决继续教育经费还应坚持国家、单位和个人相结合的原则。一是加大财政投入,省和市、州财政应拨专项经费,建立继续教育发展基金;目前情况下,省里每年应从人才开发资金中安排一定数额的继续教育专项经费,用于资助举办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研修班及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公益性培训。二是加大税收扶持力度,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各企事业单位增加对继续教育的投入。三是在经费不充足的情况下,优先保证重点行业、重点产业的培训经费的需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创新继续教育方式,探索开展继续教育的新途径

一是采用现代化的继续教育手段开展继续教育。当今世界已进入即时通讯时代,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正在引起知识传播方式的革命性变革。继续教育已呈现出“个性化”倾向,借助信息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有条件拓展继续教育的开放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为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快捷、廉价而高效的服务,是我们继续教育面临的新任务。我们要逐步建立起培训基地网、社会办学网和远程教育网等。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做好继续教育工作。二是提高培训质量实现继续教育的真正目的。通过提高继续教育质量,促进专业技术人员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在课程设置上,根据不同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发展趋向,贴近实际、贴近市场,努力提升专业技术人员自主创新能力;在培训形式上,将集中培训、学术讲座、远程教育、业务考察等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培训实际效果。

(四)完善继续教育监控机制,规范市场行为

竞争是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等市场机制充分展现,通过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组合,从而推动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继续教育主管部门还应通过认定继续教育机构的办学层次和等级,对继续教育机构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规范竞争行为,接受继续教育对象的投诉,实现继续教育监控,从而达到规范市场行为的目的。

the Continuing

E d u c a t i o n o f t h e P r o f e s s i o n a Technical Talents

【吉林省教育学院排名】吉林省教育学院特色专业-吉林省教育学院录取分数线 篇3

关键词:吉林省 学前教育 发展趋势 对策建议

一、数据分析

1、近三年数据

根据吉林省政府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02/28] 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末,吉林省学前教育机构5799个,其中独立设置幼儿园3432 所,入园(班)幼儿为28.3 万人,在园(班)幼儿为46万人。

根据吉林省政府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03/12] 数据显示,截止2012年末,吉林省学前教育机构5795个,其中独立设置幼儿园3491所,入园(班)幼儿为24.3万人,在园(班)幼儿为43.3万人。

根据吉林省政府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4/03/20] 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末,吉林省学前教育机构数5975个,其中独立设置幼儿园3808所,入园(班)幼儿为25.1万人,在园(班)幼儿为44.2万人。

2、数据分析

(1)与2008年历史数据对比分析。2008年,全省在园幼儿(包括学前班)为31.91万人。与2008年数据相比,近三年学前儿童生源数量有大幅度下降,但是幼儿园数量反而大幅度增加。从宏观上分析,在计划生育国策的影响下,近年来新生儿人口数量整体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导致学前教育入园(班)幼儿生源数下降,在园(班)幼儿数量明显下降。单单从学前教育幼儿生源数量变化的趋势来看,学前教育专业的市场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形势。

(2)近三年历史数据对比分析。从近三年历史数据对比来看,吉林省学前教育机构整体情况基本稳定。但是,存在一个反差,即在校生数量逐年减少,但幼儿园数量在反之增加。分析其原因,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百姓对教育的质量提高的刚性需求骤增。这也是吉林省学前教育事業发展的内因。

3、结论

从数据上分析,虽然近年来学前教育幼儿入学生源数量下降,但是百姓对教育质量提高的内需,导致幼儿园的数量和对教育师资力量的要求逐年提高,因此吉林省学前教育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是由规模性办学向教育教学质量内涵提高的转变。从幼儿园的办学角度出发,在未来日益激烈的办学市场竞争下,幼儿园也希望通过质量建设,通过一流的师资打造学前教育的品牌。总而言之,社会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已从数量的补充逐步过渡到质量的竞争。对于吉林省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来说,提高办学水平、加强内涵建设,是该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内涵建设的分析

经过调研和数据分析了解到,各幼儿园渴求“热爱幼儿教育、学历较高、有一定教改科研能力、幼儿教育理念新、教学基本功扎实、技能全面、心态好、愿意长期在本园工作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当前,吉林省内高校中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学校有师范类院校也有非师范类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需要重视专业发展趋势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具体措施如下:

1、不断提高常规办学质量,努力加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技能技巧培养力度,同时,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是关键。质量是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核心元素,办学质量决定就业质量,是否与社会用人需求相匹配,必须从根本入手:弹唱说跳画的基本功、基本的幼教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水平都是提高质量的根本,必须从日常的课堂教学要质量,抓牢、抓实、抓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注重日常教学过程管理,精心设计系统课程,精心选择教学用书,精心上好每一堂课,精心打造精品课程,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向日常管理要特色。目前除了常规的吹拉弹唱跳外,还要考察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行业前沿能力的掌握运用情况:如早教、蒙特梭利教育等,这些都对在校的高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所以,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理应居安思危,理性面对当前形势,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思路,及早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全方面、专技能、高素质的发展自己,应对市场的变化,未雨绸缪,做好超前于市场发展的自身发展,积极应对市场的选择。

2、深入研究幼教发展现状,用最现实、最前沿的教学实践指导学生就业。幼教事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范围空前扩大,呈多元发展方向,越来愈多的私立幼儿园、民办幼儿园出现并对学前教育领域是重要的补充和促进。面对幼教就业市场发展的新趋势,更新就业观是很有必要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不再仅仅只是到公办幼儿园当教师,而是将私立、民办幼儿园教师,保育员(教师助理)等多个岗位逐渐锁定幼教专业的毕业生。具有幼教专业学历水平的毕业生是提高整个队伍整体素质的强大的生力军,是从事社区幼教人员、亲子园教师特教教师、专职兼职幼教培训教师(英语、感统训练等)等的最佳师资力量,市场需求存在着巨大的潜力,作为高职教育者应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自身的基础指导他们准确地进行就业定位。此外,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引进并落实行业的先进理念,聘请行业专家定期走进课堂,同时要敢于把学生大量不定期的推到行业中去锻炼实训实践,做到教学结合,产学结合,校企结合,育人社会化,课堂职业化,规避学校和社会脱节的尴尬,使学生尽早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形成教育教学与社会发展和谐同步的良性循环态势。

【吉林省教育学院排名】吉林省教育学院特色专业-吉林省教育学院录取分数线 篇4

吉林警察学院是一所省属全日制公安本科院校,前身是创建于1949年的吉林省公安干部学校,历经吉林省公安学校、吉林省行政干部学校、吉林省政法干部学校、吉林省人民警察学校和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等发展阶段。3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学院建设有净月校区和乐山校区,占地面积42.0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8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958万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82.6万册,电子图书61.8万种。

【吉林省教育学院排名】吉林省教育学院特色专业-吉林省教育学院录取分数线 篇5

【广西教育学院排名】广西教育学院特色专业-广西教育学院录取分数

线

广西教育学院创建于1953年,迄今已有58年的办学历史,是自治区直属的唯一的成人本科高等院校,同时承担普通专科学历教育任务。校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区中心。学院现有中文系、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外语系、政治经济系、旅游与环境学系、信息科学与技术系、艺术系、文化传播学系、教育科学系、教育管理系等10个系,共36个普通专科专业(含专业方向)、25个成人本科专业、18个成人专科专业,分布在法学、教育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管理学、理学、工学等8大学科门类。建立有人力资源、公共行政管理、信息科学与技术、生态文化、心理、教育科学、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特殊教育、跨境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学校发展、高等教育等13个研究所。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40多万册,电子图书2万册,中外文期刊2392种。百名学生配备教学用计算机24台、配备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44个,均超过教育部的定额标准。学院现有专任教师216人,其中高级职称108人(正高职称28人,副高职称 80人),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50%;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126人,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58%;均高于全区高校平均水平。学院拥有一批知名的专家学者和博士生、硕士生导师等;另聘请有一批区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为我院的名誉教授或兼职教授。我院是广西中小学师资和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基地、广西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教育理论培训基地、广西普通话水平培训和测试基地、广西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基地。长期承担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培训任务,承办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考务工作,广泛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等。广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广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广西教育学会秘书处、广西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委员会

秘书处、广西陶行知研究会等均设在我院。

【吉林省教育学院排名】吉林省教育学院特色专业-吉林省教育学院录取分数线 篇6

【宜宾学院排名】宜宾学院特色专业-宜宾学院录取分数线

宜宾学院是2001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宜宾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四川教育学院宜宾分院合并组建的一所省属全日制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学校有35年高等教育的办学历史。学校位于“万里长江第一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白酒之都”宜宾市。全校占地1050亩,校舍面积38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223余万元,藏书247万册,拥有固定资产近6亿元。学校设有文学与新闻传媒、数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外国语、政府管理、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化学与化工、法学、教师教育、体育、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美术与艺术设计、音乐与表演艺术、经济与管理、矿业与安全工程、马列主义等16个二级学院。学校设有本科专业53个,专科专业36个,涵盖文学、艺术、理学、工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农学等9个学科门类,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14000余人。学校和同济大学、西南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国内著名大学建立了联合办学机制,每年派遣优秀学生到同济大学和西南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进修学习,与德国BSK国际教育机构签订协议,在校生可赴德国攻读硕士德制工程师,与美国贝宁迪学院建立了教育合作关系。经ACCA官方认可,学校成为举办成建制的“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培训项目”的高校之一,合作开办ACCA培训班,培养专业会计人才。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全国语言文字工作示范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造林绿化400佳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四川省最佳文明单位”、“四川省园林式院校”等荣誉称号。2001年以来,学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均在90%以上,连续被评为“四川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学校办学35年来,为国家培养了7万余名毕业生。他们中绝大多数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骨干教师或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才,有的成为专家、学者、全国劳模、知名企业家、领导干部,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学校新一届党政班子带领全校师生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理念,凝炼出引领学校科学发展的“一二三四五”办学思想体系。为实现“为学生成功奠定基础、为地方发展提供支撑”的办学理念,学校凝炼了“一二三四”人才培养体系和服务地方体系。目前,学校提出了“建成特色鲜明的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正在着力构建“文化、理念、制度、实践”四维一体的办学模式,提出了学校发展进程中四个不同层面的方向,一是要建设以“崇尚学术、发扬民主、追求卓越”为核心的大学文化;二是要践行“为学生成功奠定基础、为地方发展提供支撑”的办学理念;三是要坚持“专业核心课程制度”和“省市共建宜宾学院制度”的基本制度;四是要将已经开展并正在实施的经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各种改革探索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这一办学模式,是对学校多年来改革发展实践经验的全面总结,也是对学校办学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成为引导学校实现奋斗目标的行动指南。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1024人。其中专任教师702人,高级职称317人,博士、硕士431人,市校共享博士33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3人,四川省第二届专家评审(议)委员会评委1人,四川省教学名师2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2人。有校外特聘教授、二级学院名誉院长31人,客座教授100余人,外籍教师5人。学校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3-2-1”工程,实施了“硕士点工程”及教学名师、优秀主讲教师、教师新秀、学科带头人、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导师的选拔与培养制度,凝练教学团队、创新学术团队,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基础扎实、技能全面、教艺精湛、结构合理、和谐发展的教师队伍,充分适应了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教学科研为了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制定了《宜宾学院“一二三四”人才培养体系》,“一”是指一个培养目标,即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我校要培养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要求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要能综合协调发展。“二”是指把握好两大关键环节,即建设高水平的课程体系,营造浓郁的成才环境。优质的课程资源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主要渠道,良好的成才环境是激励激发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外因。二者有机统一,协调联动,共同满足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工作。“三”是指培育学生三项素养,即高度的责任心、持续的进取心、强烈的好奇心;学校在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大力强化学生的责任心、进取心、好奇心的培育,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与人文精神,切实促进学生成人成才。“四”是指发展学生四大能力,即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谐能力。在“为学生成功奠定基础”的办学理念引领下,学校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成功举办“硕

勋励志班”和“硕勋创新班”,大力推进专业核心课程计划,学生在学完规定的核心课程之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将来的职业选择、职业转变的需要,自主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课程,充分感受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荣耀。通过建设高水平的课程体系和营造良好的成才环境,让学生个性得以张扬,让学生的潜能浮出水面,为学生将来更有效地生活奠定基础。学校治学严谨,学术氛围浓厚。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近年来取得长足的发展,在四川省社科联每两年的综合排位中,我校2012年位于省内本科院校的中上水平。学校建有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思想家研究中心,中国酒文化研究中心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发酵资源与应用” 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等32个科研机构,办有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宜宾学院学报》和《宜宾学院报》。校园文化学校现在有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的学生文化活动中心。学校坚持以培养具有“三心四能”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着力打造文化艺术素质教育平台、课外学术科技创新平台、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平台,开展丰富多彩校园活动,主要包含绿茵杯足球赛、篮球比赛、大型文艺演出、校园歌手大赛、演讲比赛、辩论赛、各类学术讲座、学习经验交流会、考研经验交流会、大学生英语竞赛、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竞赛、大学生电子设计制作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近年来学校学生参加全国、四川省的竞赛成绩都名列省内同类高校前列。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竞赛、“新航道杯”全国校园歌手大赛、全国推新人大赛、全国大学生艺术节(四川赛区)、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比赛,均取得优异的成绩,多人获得全国和省级一、二、三等奖。学校现有江岚文学社、凤凰文艺联欢会、演讲协会、电子爱好者协会、科技创新协会、数学建模协会、环保协会、英语俱乐部、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广播通讯社等近50个学生社团。学生社团每年定期举办“社团文化节”等各具特色、形式多样的活动,为繁荣校园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奖助工作学院学生奖助工作在学院党政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奖助结合、育人为本、资助与励志并举,助学与育人并重”的原则和“逐级认定、分段评审、分批公示、过程监督”的评审程序和办法,使我校奖助工作真正成为惠及学生的阳光工程。目前,学校开展了对全校本专科学生各种形式的奖励和资助,设立了优秀学生奖学金一二三等(每学期一次),受奖面41%;优秀学生还可获得国家奖学金,学校选派出国留学的学生还可

申请出国留学奖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同时还可以申请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广州助学金、李嘉诚特别助学金和体育彩票助学金等。同时,学校积极拓展扶贫帮困和勤工助学的渠道,积极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每年还安排专项资金设立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开展勤工助学岗位双选上岗,为更多的贫困生解决实际困难。学校还多方面开展“社会资助工程”,搭架经济困难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救助桥梁。地域优势宜宾学院的所在地宜宾市,位于四川省南部,东与泸州市毗邻;南和云南省昭通地区接壤;西界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乐山市;北濒自贡市。处于金沙江、岷江、长江汇流之地,川、滇、黔结合部。交通十分便利,内昆铁路、渝昆高速公路、宜乐高速公路、西南出海通道横贯市区。距宜宾城中心7公里建成的宜宾机场,有飞机直达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昆明等城市。沿金沙江、石门江可至云南绥江、盐津滩头,溯岷江可达乐山、成都,顺长江经重庆、武汉,东下到上海。宜宾是四川省内具有“铁、公、水、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的区域中心城市之一。宜宾作为生态旅游城市,拥有川南明珠的“蜀南竹海”、姿态万千的“中国石海”、千古之谜的“僰人悬棺”及西部大峡谷温泉等风景名胜。宜宾学院就座落在“五粮液”飘香的“万里长江第一城”。学校地址:四川省宜宾市五粮液大道酒圣路8号邮

政编码:644000

【吉林省教育学院排名】吉林省教育学院特色专业-吉林省教育学院录取分数线 篇7

一是职业教育体系结构的不足。这方面的问题可从两个角度去看, 一是职业教育体系僵化, 与时俱进的灵活性不够, 循常规, 走老路, 即使有所变化也与市场需求的衔接不足, 所培养出的学生在专业能力上不够突出;二是在专业、课程、教学、评价等方面衔接不足, 相互之间衔接和作用的科学性和高效性不够。

二是对职业教育存在认识误区。从家长到学校都还持有对职业教育的轻视和弱化的观点, 家长的不正确认识影响到学生选择学校、学习态度和就业观念。学校对于职业教育的不正确认识导致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的僵化, 影响到了教育教学质量。

三是职业教育资金投入不足。从职业学校现有的软硬件设施看, 普遍存在还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的问题, 而且两部分资金投入明显短缺, 即实训条件、学校经费、教育教学设备和实验实习设施投入不足;师资的紧缺, 尤其是高质量“双师型”师资队伍比较匮乏, 使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四是职业学校课程设置分散, 专业性不强。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类型, 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需要专业化程度更高, 而当前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过于粗犷和陈旧, 教学缺乏系统性。

三、吉林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策略

(一) 深化职业院校体制机制改革, 激发办学活力

可尝试职业学校的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 允许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的投资。把校企合作作为基本办学制度, 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成立全市和全省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 统筹推进校企合作, 促进企业与职业学校形成联合办学的关系, 或更好地发挥职业学校的办学主体作用。

(二) 强化顶层设计, 促进职产合作

发展职业教育需要强化顶层设计的作用。首先从职业教育上要提供法律保障, 实行法制管理, 能够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要打破传统的封闭的旧有模式的束缚, 实行同产业界合作, 在二者之间建立起合作办学、订单培养人才的办学关系, 在学校办学和企业用人这两个基本点上寻找双赢的办法, 注重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 显著改善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 尤其是要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三) 创新职教模式和育人思路, 搭建人人成才的“立交桥”

完善中高职衔接体系。在中职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和取得中级职业教育资格证书的前提下, 根据毕业生求学和就职意象给予不同的指导, 在满足学生意愿的前提下, 给他们当好参谋, 让他们理智地作出选择, 适度调整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体系、课时比例, 扩大技能训练, 增加实用性和技术操作性。

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建立以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为服务目标, 以校企合作为基础, 以学生 (学徒) 技能培养为核心, 以课程为纽带, 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形式, 学校、行业、企业深度参与, 教师、师傅深入指导, 贯彻“做中学、学中做”的培养理念, 大力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利用吉林市作为我国现代学徒制试点城市的有利条件, 在一些院校先行试点, 实行“政府引领、院校培养、企业支持、协会参与”的育人模式, 不断创新现代学徒制试点。

(四) 根据社会需求设置课程, 更好地与岗位对接

社会需求就是职业院校所学课程的温度表, 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既应该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又要瞄准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适, 实行动态管理。从课程的动态管理看, 应能够突出课程建设的专业性、应用性和实践性, 并以市场需求为讯号, 快速灵活地反应, 将新工艺、新技术及时充实进课程内容中。

(五) 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 增加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

鉴于职业学校的办学特点, 要增加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 将生产和经营管理一线的技术尖子和优秀人才纳入师资队伍, 增加教师队伍中富有时间操作能力的专业人员的比重。创新教育模式, 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 鼓励专业教师要通过参加生产实践、专业培训、技能竞赛等途径, 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获取“双师型”教师的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

参考文献

[1]刘春生, 马振华.职业教育的“中国特色”问题[J], 教育研究, 2006, 05.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篇8

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玉米所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取得了一大批在生产上发挥主导作用的优良品种,形成了“吉单”号过硬的品牌。近五年来有39个品种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自治区等省区大面积推广,辐射到山西、辽宁等省份。包揽了吉林省玉米品种的3个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年以来荣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11项,其中,高产、高淀粉玉米新品种吉单27通过吉、黑、蒙、晋审(认)定,累计推广2702.1万亩,增产粮食13.5亿公斤,创社会效益10.8万元。优质高配合力玉米自交系吉853是国内屈指可数的骨干系之一,育成了58个品种通过审定。

拥有来源丰富、类型多样的资源材料8000余份。从“六·五”开始进行外来种质引进、改良、创新工作以来,成功培育出吉853、吉1037、四-287等优良自交系,成为我国广为利用的骨干自交系。

近五年完成科技部“863”计划、联合国UNDP、跨越计划、农业结构调整重大专项、省科技厅重大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48项。目前主持或承担科技部、农业部、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等各级科研项目40余项。“超级玉米育种与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玉米杂交诱导单性生殖育种技术研究”,“玉米抗丝黑穗病分子育种研究”都获得重大突破,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吉林省教育学院排名】吉林省教育学院特色专业-吉林省教育学院录取分数线 篇9

【重庆科技学院排名】重庆科技学院特色专业-重庆科技学院录取分数

线

重庆科技学院是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院校,由两所具有60年办学历史、在社会各界享有良好办学声誉的原中央部委属学校——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和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全国示范性高工专重点建设学校)合并组建,于2004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学校以工为主,以石油、冶金、机电为特色,涵盖理、工、经、管、文,是一所多学科多层次协调发展,行业优势突出,办学特色鲜明,蕴藏着勃勃生机与较大发展潜力的高等学校。学校占地2000余亩,建筑总面积50余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24亿元。位于重庆大学城占地1500亩的新校区东邻歌乐山国家级森林公园,西有缙云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地理优势得天独厚,学习、生活和文化体育运动设施齐全配套,是重庆市“文明单位”和“园林式单位”。学校图书馆建筑面积42000多平方米,藏书90.3万册,并拥有大批数字化信息资源。学校现有教职工14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900余人,专任教师中正副教授400余人,博士130人、硕士640余人,在读硕士、博士160余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直辖市)级以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学术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共15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含资助计划)共40人,全日制本专科在校学生19000余人。学校依托石油、冶金行业办学,近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学校现设有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安全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法政与经贸学院、数理学院、外国语学院、人文艺术学院、体育部,以及继续教育学院。开设有石油工程、冶金工程、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汉语言文学、艺术设计等36个本科专业,以及钻井技术、冶金技术等17个专科专业。其中,石油工程和冶金工程专业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获批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土木工程、会计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为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学校坚持以“培养人才,发展科

学,服务社会”为办学宗旨和“立足重庆、背靠行业、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办学思路,深入实施“特色立校、文化兴校、人才强校”发展战略,确立了尽早把学校办成一所特色鲜明、国内知名、走向国际的高水平特色科技大学的奋斗目标。学校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办学和科学研究。近年来先后与重庆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燕山大学、西南石油大学、重庆理工大学、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等建立了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合作关系;学校依托行业办学,先后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和一批冶金企业签定了产学研合作办学协议;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韩国昌原大学、加拿大劳里埃大学、美国卡万塔能源公司、美国国际钻井承包商协会(IADC)等国外高校和国际行业组织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学校以教学工作为核心,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承担了国家863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一批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科技开发和产品设计项目研究,学校科研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0项,授权专利70余项,有150余篇论文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和《工程索引》(EI)检索和收录。学校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全面发展,遵循规律,依法治校的教育理念,致力于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活、学习和研究环境,先后为社会输送了六万余名各级各类建设人才。文化艺术节、科技创新节、体育文化节和传统节日文化系列、新年文化系列的“三节两系列”活动,以及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大学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红五月?青年成才”主题系列活动、英语演讲比赛、计算机技能大赛、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丰富多彩。学生先后在全国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制作、机器人和体育竞技舞蹈等相关竞赛中获得了140余项国家、省市级奖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肩负新的历史使命。重庆科技学院以建设高水平特色科技大学为目标,伴随着教育改革发展和重庆直辖的历史进程,也必将与重庆“新特区”一

起腾飞。

【吉林省教育学院排名】吉林省教育学院特色专业-吉林省教育学院录取分数线 篇10

【山东英才学院排名】山东英才学院特色专业-山东英才学院录取分数

线

山东英才学院坐落在济南高新区大学园区。是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具备独立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学院实际占用地1100余亩。学院现设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工程学院、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商学院、学前教育学院、艺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前卫艺术学院、医学院、农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等12个二级学院。

一、园林式生态校园 现代化教学设施学院绿草如茵,空气清新,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具有浓厚的科学文化气息,是学子们理想的读书成才之地。学院教学生活设施先进,配套齐全。教学楼、综合楼、图书馆、实训楼、音乐楼、学生公寓,餐饮中心、大学生活动中心等30余栋近32万平方米的宏伟建筑错落有序的掩映在绿树红花之间;30多个篮球、排球、羽毛球场和400米标准跑道的田径场以及在建的体育馆等运动设施为同学们提供了充足的活动场所;校医院、浴室、邮局、银行、超市、洗衣房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学院绿化面积达到50%以上,环境优美,三季有花,四季常青,被山东省建设厅评为“山东省花园式单位”、济南市“绿化先进单位”。2005年底学院以优异的成绩通过省委高校工委校园文明建设评估,并被授予学院“文明校园”称号。学院图书馆现有图书170万册,中文期刊1770余种。设有4个大型书库、3个期刊阅览室、2个电子阅览室(240台微机)和3个大型自习室,有阅览座位3000个,并设有视听室和学术活动室,可为全院师生提供良好的借书、阅览﹑视听服务。校园网与国家教育科研网络相连,可直接提供电子信息文献检索。图书馆被评为“全国职业技术学院CNKI数字图书馆示范单位”。我院教学仪器设备总值6600万元。教学科研用计算机2600余台。建有校内实验实训楼4座,设有机械加工、汽车维修、电子信息、学前教育、物流管理、建筑施工、市场营销7个大型实训中心,50个实验实训室,拥有各类实验仪器6400余台(套),建立了106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可以满足学生实验、实习、实训的需要,为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先进完备的教学设施为学院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教学保障,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名家治校 名师执教 学院拥有一大批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学校紧紧依托省会济南著名高校和济南高新区各科研院所的雄厚师资力量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学院通过聘任、聘请等方式聘请了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经济学院、山东财政学院、山东政法学院等国办高校一批省内外知名的专家、教授、学者担纲教学工作,学院现有教师870名,其中专任教师600余人,另有兼职教师108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者30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者194人,其中正高级80人,副高级114人,每个专业都有2名以上的高级职称教师。大多数副高级以上骨干教师是学有专长的名师,有本科教学经验。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达55%。山东全省包括山东大学在内共有17名国家教学名师,2008年学院杨文教授被教育部评为国家教学名师,并且是目前全国唯一出自民办高校的国家教学名师。我院已形成了一支政治合格、业务优良、结构合理,基本能够满足普通本科教学需要的师资队伍。学院奉行专家治校的原则,先后成立了由学者、专家、教授、企业家组成的“学术学科建设指导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招生就业指导委员会”,对学科建设、专业设置、教学质量、学生思想教育、招生就业等工作进行研究和指导,对教育教学质量定期进行考评,确保了高水准的学科建设和一流的教育教学质量。

三、全新的办学理念 创新的培养模式山东英才学院秉持兴办让人民满意大学的理想,遵循“面向市场经济,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和“专业知识+现代化技能+职业素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名家治校,名师执教”的治校方略,弘扬“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校训和“扬善、修美、求真、务实”的校风,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以质量求生存,以改革促发展,以特色创名校,经过10年的努力,成为齐鲁大地上一颗耀眼的新星。学院多次受到国家、省、市党政部门的表彰。被国家民政部、山东省人事厅、山东省教育厅等部门授予“全国先进民间组织”、“全国民办非企业单位自律与诚信建设先进单位”、“山东省优秀民办非企业单位”、“山东省民办教育先进集体”、“济南市名牌学校”等荣誉称号。学院始

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发展重心放在加强内涵建设上,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升高职办学特色。在较快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了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成为省内一所规模较大、办学质量较好、社会美誉度较高的高职院校。山东省委原副书记王修智同志视察我院后欣然题词:“民校榜样,高职标兵”。学院抓住办学过程中的每一个机遇,注重生源质量、适度扩大办学规模,成为全省民办高校规范办学、诚信招生的代表。学院连续多年在第一志愿报满,2008年录取分数线均高出全省录取分数线200多分。2006年、2009年在全省高校改进和加强招生管理工作会议上,学院成为全省高职院校中唯一一所介绍经验的院校,体现了省政府对学院规范办学、诚信招生的肯定。学院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确定了以工学为主、兼顾管理学和社会学科的学科建设定位。现有12个二级学院,本科专业9个,高职专业48个。构建了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三个优势专业群,即以计算机应用技术和应用电子技术为龙头的电子信息技术类专业群;以数控技术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为龙头的先进制造技术类专业群;以物流管理、市场营销和学前教育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与管理技术类专业群。优势专业群包括22个专业,在校生占总数的80%。其中学前教育、市场营销专业是山东省示范专业。在教学质量方面,制定了《关于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实施意见》,设立教学督察科,聘请12位专家教授担任教学督导员,聘请200多位学生担任教学信息员,对教学秩序、教学质量进行不定期检查,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保证了教学质量;学院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落实到课程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已建设达标课程100余门,校级优质课程25门,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精品课程6门,杨文教授的“幼儿英语教学法”被评为国家精品课,这是全省100多所本专科高校16门国家级精品课中,唯一出自民办院校的国家精品课,并得到教育部10万元资助,1个教研室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国家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肯定了学院的教育教学工作,评价为:学院办学指导思想正确;坚持“专业知识+现代化技能+职业素养”的育人理念,强调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良好精神风貌的养成;确立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和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教学管理机制健全;坚持以人为本,把素质教育贯穿

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全面的就业服务 可靠的就业保障学院十分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积极探索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建立了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服务体系、推荐体系。学院每年投资 100 余万元作为就业工作专项费用,用于学生的就业工作。自 2001 年起,每年有超过 300 家的省内外大型国有企业、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和境外企业来我院选聘毕业生。到目前为止,我院商学院已经同山东佳怡物流公司、天津荣祥商贸有限公司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对物流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的部分学生实行“订单式”的培养。这些“量身定做”出来的工作人员在用人单位很受欢迎,有的已经踏上领导岗位。另外,我院的学前教育专业和一批幼儿园,经贸英语、会计电算化等专业和中化集团也在进行订单式培养。通过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生就业工作,特别是采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几年来,我院的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1%以上,市场营销、建筑、学前教育等专业达到近100%。学院被评为“全国学生就业实力十强民办高校”、“全国民办院校就业力示范学校”。就业力强已经成为英才学院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英才学院建校11年来,在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关爱下,取得又好又快的发展。我院将继续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不断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人才

培养的质量,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吉林省教育学院排名】吉林省教育学院特色专业-吉林省教育学院录取分数线 篇11

一、实践与探索

吉林省不断加强省级政府统筹,强化以县为主的管理理念,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建立均衡发展的长效机制,不断深化义务教育各项改革,使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质量逐步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顺利推进。

1.进行顶层设计

落实政府责任。省政府要求地方各级政府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2008年以来,省政府先后将13个义务教育项目列为政府重点民生实事,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作为省政府重点工作加以推进。市、县两级政府按照省政府的要求,将责任纵向贯穿到县,横向分解到各有关部门,加强统筹领导,实行部门合作,有力地推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明确目标任务。2012年,吉林省实现了县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到2020年将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总体目标。2011年,省政府与教育部签署了“备忘录”,明确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关事项。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教育厅等部门制订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十年规划”,省有关部门也印发了到2015年的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项目《实施规划》,确定了60个县(市、区)实现“两步走”目标的时间节点和路径。

制订办学标准。省教育厅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国家有关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的基本要求,结合吉林省的实际,制订《吉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在学校设置、校园校舍、装备条件、师资队伍、办学经费、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设定了城乡统一的标准。《办学基本标准》作为对学校的基本要求,为各地规划、设置、改造和管理学校提供了基本依据,为缩小校际差异,推进均衡提供了参照系。

严格推进步骤。省政府明确要求,县级政府不仅要掌握“时间表”,更要明确“路线图”,要按照四个步骤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确保目标和任务“落地”。一是定标普查。对照省定《办学基本标准》,通过督导评估对学校达标情况进行普查,全面掌握校际差异情况。二是制订规划。根据普查结果,本着“填平补齐”的原则,并与2020年前实现基本均衡目标衔接,确定每所学校三年建设项目和规划,促使本县(市、区)整体规划的形成。三是组织实施。根据推进规划,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重点加强未达标学校的建设,使其分期、分批达到规定要求。四是督导验收。由县级教育督导机构逐校进行检查验收,以促进每所学校落实建设计划;在此基础上,省级教育督导机构再逐县(市、区)进行验收。

2.选择科学路径

改善办学物质基础,促进办学条件均衡。近几年,以省政府为主导,各级政府统筹规划,实施了一系列主要面向农村的重大项目,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一是全面加强校舍建设。2008年以来,全省投人92.3亿元,进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县镇学校扩容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及附属设施等项目的建设。二是大力改善教学装备条件。2008年以来,全省投入10.2亿元,改善教学装备,具体包括农村乡(镇)初中理化生实验室和微机教学室教学仪器和设备配备、农村小学科学实验室教学仪器和设备配备、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图书装备等项目。三是加强学校安全设施建设。省政府三年内下拨校车奖补资金累计达2.5亿元。目前,全省校车总数达6004辆,32个县(市、区)实现了学生乘车全覆盖。同时,利用三年时间,每年投人5000万元资金用于全省校园安全奖励补助。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资源配置的均衡。一是完善农村教师队伍“输血”机制。实施“特岗计划”,五年累计为1500多所农村中小学校选拔输送了14190名特岗教师;目前,全省已接收1029名免费师范生到基层学校任教。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教师数量不足、学科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二是增强教师队伍“造血”功能。通过实施“国培”和“省培”计划,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13万余人次。实施名师培养工程,以特级教师为主体,培养百名在全省乃至全国本学科领域中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名师。以名师工作室为载体,组织千名骨干教师组成了集教学、科研、培训等职能于一体的教师合作共同体。三是加强校长培训。实施中小学校长“十百千万培养培训工程”,计划用三年时间重点培养30余名杰出校长、百名专家型校(园)长、千名骨干校长,对万名校长进行全员培训。同时,通过培训、再次深造等途径全省小学和初中教师学历提高率分别居全国第7位和第10位。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育质量的均衡。推动学校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实现教育质量的共同提高。一是努力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省教育厅总结推广了延吉市区域性整体推进德育,以及柳河县全面加强校外教育等典型经验,发挥了引领作用。在加强课程德育的同时,组织开展校园文化示范学校建设活动,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综合性的校外活动场所实现了所有县(市、区)全覆盖,一些县(市、区)正在向乡(镇)延伸。二是不断深化课程改革。省教育厅制订了《义务教育教学常规》,在教学目标、计划、备课、上课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在全省范围内统一规范和加强教学管理。推动各地开展“教学质量年”、“打造高效课堂”、“精细化教学”等活动,深化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同时,省教育厅启动省级教学研究课题立项工作,激励和引导广大教师围绕实际问题进行研究。三是进一步完善教育教研服务和专业支撑体系。各级教研部门坚持重心向下,深入课堂指导教学,形成了与教学实践融为一体,上下联动的教研工作机制,为学校特别是薄弱学校提供了有力的教研服务和专业支撑。

3.注重制度推进

建立和完善组织领导制度。明确、落实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工作职责。省政府负责对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行整体规划、统筹指导和检查监督;市(州)负责对本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行规划,对县(市、区)进行指导和监督;县(市、区)作为义务教育的主体,负责具体规划和按计划组织实施,推进学校间差距的逐步缩小;各有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分工合作,支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部门负责具体规划、组织实施和日常管理,组织开展相关教育实验和重点问题的研究,组织专家进行专题培训、评价和指导,并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同时,发展改革部门负责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财政部门负责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增加教育投入,编制、人社部门为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提供政策支持。

建立和完善教育投入制度。一是将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财政预算。各级政府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教育投入,保证义务教育经费稳步增长。二是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自2007年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以来,吉林省先后4次提高公用经费标准,现行城市和农村年生均公用经费统一达到小学500元、初中700元,比2008年分别提高220元和340元。三是实行困难学生资助制度。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小学每生每学年1000元,初中每生每学年1250元。同时,特殊教育学校寄宿生生活补助范围也从农村扩大到城市,比例从占寄宿生的30%提高到45%。

建立和完善资源共享制度。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同时,各地采取多种措施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带动薄弱学校提高办学水平。一是在城市通过“大学区”和“集团化办学”实行校际联动。经过周密的统筹规划,推进优质校与薄弱校的设施资源、教师资源、课程资源、信息资源和管理资源的共享,实现共同发展。二是在农村实行中心校与村小一体化管理。普遍实行农村乡(镇)中心校统一管理村小,在乡(镇)范围内统筹实施教学管理、统筹安排教师备课、统筹开展教研活动,实现教学设施共享、教学经验共享、教学成果共享,促进了村小办学质量的提升。三是建立城乡学校联合体。城镇优质学校向农村学校送思想、送管理、送教研、送培训、送课程,农村学校校长、教师到城镇优质学校跟踪学习。

建立和完善督导验收制度。为保证均衡发展有计划地推进,吉林建立了类似“普九”验收机制,实行学校和区域两个层面的督导验收,在促进学校达标的基础上推动县域整体达标。省政府教育督导团制订了学校督导评估标准,由县(市、区)逐校评估;制订了初步均衡发展县(市、区)评估验收《实施办法》及指标体系,建立了评估验收通报制度、结果公告制度、限期整改制度和约谈制度。省政府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县级政府及主要领导政绩考核,省教育厅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全省年度教育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2011至2013年上半年,先后分3个批次对60个县(市、区)进行了评估验收。

二、困难和问题

尽管吉林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展顺利,但还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义务教育还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任重而道远。

一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步伐还不快。吉林省到2012年末刚刚实现标准相对较低的县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目前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在资源配置、教育质量、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差异还比较明显。如县域内乡(镇)及以下学校在教师专业素质、教育质量等方面与县城学校差距仍然很大。

二是义务教育投入还难以满足推进均衡的实际需要。吉林省属于经济欠发达省份,尽管按照国家要求,不断加大义务教育投入力度,但与实际需要相比还有差距。目前,很多县(市)是“吃财政饭”,加上对此不够重视,使一些地方教育经费相关政策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个别地方在有的年份还没有实现法定的教育经费“三个增长”,有的地方教育费附加还没有做到足额征收并全部用于教育。在这种情况下,教育投入还难以满足“添平补齐”,推进标准化建设的实际需要;一些学校办学经费紧张,偏远地区规模小的村小运转比较困难。

三是与推进均衡相适应的教师补充和交流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由于多种因素,部分市、县还难以做到及时对教师编制进行调整,“有编不补”的情况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近几年,各地主要通过“特岗计划”等补充新师资,补充渠道单一,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受管理体制的制约,县级教育行政部门难以根据实际需要统筹安排各学校的编制,限制了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师的合理流动。规范化、制度化的教师交流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直接影响到校际间师资的均衡配置。尤其是农村特别是边远地区条件艰苦,教师待遇低,很难吸引优秀人才在那里长期任教。

四是推进教育质量的均衡还很艰难。应试教育的思想观念仍在部分学校和家庭根深蒂固,很多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素质教育的实施在不同学校呈现明显的程度差异。一些学校不重视非升学考试学科,开齐学科、开足课程都没有做到,课时偏差率较高。重智育、轻体育与美育的问题普遍存在,相当一部分学校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相对薄弱,有些学校不规范办学行为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在学校“减负”的同时,家长却通过送学生到社会培训机构补课等方式来“增负”,使学生的课业负担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减轻。

三、启示及思考

吉林省在政府层面,以制度化的方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虽然起步较晚,而且又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财政比较困难,但由于注重系统设计,政府行为突出,推进力度大,所以在较短时间内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责任在各级政府。实践证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仅是教育问题,而且是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各级政府是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主体,包括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的配置都要靠政府提供和统筹。所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是政府层面的问题,而不是教育层面和学校层面的问题。只有落实了政府的责任,才能够保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顺利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与否,是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表现,也是检验政府责任是否到位的重要指标。政府作为提供教育公共产品、实现教育公平的“第一责任人”,要促进机会公平和保障受教育机会的平等。同时,发展改革、财政、人社等各有关部门,要在政府的主导和领导下,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二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是优化资源配置。从吉林省的实践探索中,我们可以看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际上就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过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是使所有受教育者占有和支配相对均衡的教育资源,享有相对均等的教育条件和机会。从根本上来说,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求各级政府通过公共资源的配置为所有受教育者提供符合标准要求,相对均等的教育条件和机会,进而实现所有受教育者的教育效果和成功机会的相对均衡。政府在推进均衡的实际工作中,在资源配置方面,必须坚持“雪中送炭”,不搞“锦上添花”。同时,要优化学校布局、建立教师交流长效机制等,促进存量资源的优化重组,通过改革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三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应该是基于办学标准的均衡。吉林省将制订办学标准作为顶层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体现了义务教育公益性、统一性和义务性的本质特征,赋予均衡发展以客观的尺度和参照系,也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一个可控的过程。义务教育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自然应是标准化的教育。均衡发展的目的就是使所有的学校达到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同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也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四是现有体制框架下县域义务教育首先应该走向均衡。吉林省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定位在县域范围内,是现有体制框架下的理性选择。在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后,县级政府对县域内义务教育具有统筹管理权,可以在县域范围内统筹教育投入、办学条件建设、师资补充和流动等,所以要把县域内均衡发展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起点。在县域内促进均衡,要着力解决好城乡之间、乡(镇)之间、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以不均衡的增量投入和现有资源存量的优化重组,逐步实现资源配置的整体均衡。

上一篇:无锡市新型墙体材料管理办法下一篇:护理职业防护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