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职业防护的管理

2024-11-07

护理职业防护的管理(通用10篇)

护理职业防护的管理 篇1

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现状

【摘要】 医院是患者高度聚集的场所。护理人员因其工作的特殊性,经常暴露于多种职业性危害因素中(包括生物、化学、物理、社会心理等危险因素),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往往又只注重病人的安全而忽略了护士自身的职业安全,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的力度不够。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疗护理质量的提高,同时他们的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通过综述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现状和对策,以促使护士加强自我防护意识,尽量避免有害因素对自身的损害,维护身心健康,有效做到自我防护。

【关键词】 护理人员;现状;职业危害;对策

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现状是近年来颇受医护人员关注的重要问题。护士由于工作的环境及对象的特殊性,面临各种职业危害,身边潜伏着生物、化学、物理和社会心理等的危害因素,严重威胁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因此,了解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现状对护理人员自身健康和保证护理质量非常重要。护理人员职业危害严重

各种危害因素对护理人员的侵害是随处可见的,不管是医疗条件比较优越或是医疗条件比较差的医院,均是如此,不过是程度轻重之

分和防护措施得当与否。1.1生物性因素

大量调查结果表示,护理人员在职业工作中有较高的职业损伤率和职业暴露率,导致了较高的感染率和带菌率。据WHO统计,护士、医院实验室人员和清洁工是创伤性接触的高危人群,年创伤率为1%-2%,创伤后感染率为0.3%-3%。在2003春季发的SARS疫情中,一线的医护人员感染率最高达20%以上。在诸多生物因素中,护士因锐器损伤尤其是因针刺伤而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为最重要。[1]由于针刺引起的损伤就可传播20多种血源性传染病,有80%-90%的健康的医护人员患传染病是针刺伤所致。接触其他的体液如滑膜液、精液、阴道分泌液、胸膜液和羊水等也是感染的途径之一。1.2化学性因素

随着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各种消毒剂、固定剂、各种药物广泛应用于医院。它们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对医护人员存在着潜在的毒副作用。护士频繁接触这些制剂可以通过呼吸道和皮肤的接触对人体造成伤害。如环氧乙烷对人体的肝肾器官具有损害作用;甲 醛 在 高 达20毫克每立方米20毫克时,接触者可有食欲不振、头痛、心悸等不适。[2] 另外,一些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异味气体,它们与消毒剂一起形成混合气味产生综合作用。长期慢性接触后,会产生致癌、致敏、致畸作用。病人为了治疗疾病不得以才使用的药物,而护理人员必须接触,从而造成对护理人员的伤害。硫酸镁是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较好药物,但正常人在经常接触后,则导致局

部肿胀、头痛、心悸等。[3]抗肿瘤药物和介入治疗的开发和利用,使更多的护士直接接触化疗药。含有毒性微粒的气溶胶或气雾通过皮肤或呼吸道可进入人体,护士出现血细胞下降、头晕、咽痛、月经不调、脱发等。护士职业接触的抗肿瘤药对自身淋巴细胞有损伤作用,DNA断裂增多、免疫力下降、造成怀孕护士胎儿致畸作用。

1.3物理性因素

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经常进行的操作依次为搬运患者、更换床单、翻身拍背、每小时记录尿量、胸外心脏按压、穿刺注射等。这些时间长、强度高的操作使得护理人员普遍存在颈椎病、下肢静脉曲张、腰背痛问题。比如手术室护士长时间处于相对固定的位置,肌肉、肌腱疲劳、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导致颈椎病、下肢静脉曲张等疾病。护士在搬运病人、弯腰为病人进行治疗护理时引起运动功能性损伤,如腰背痛等。[4]长期接触X线可对人体造成很多损害,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造血功能低下,晶状体混浊、精子生成障碍,甚至诱发肿瘤。[5] 1.4锐器伤情况严重

护士经常使用手术所用的刀、剪、针等尖利器械,极容易造成误伤自己或误伤他人,那些容易通过血液传染的病菌便乘虚而入。如针刺伤可传播20多种血源性传染病,有80%~90%的健康医务人员患传染病是针刺伤所致。据WHO统计,护士、医院实验室人员和清洁工是创伤性接触的高危人群,年创伤率约为1%~2%,创伤后感染率为0.3%~3.0%。锐器伤是医院内常见的一种职业伤害,污染的锐器伤是导致医

务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最主要职业因素。[6] 职业防护教育问题

临床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普遍较弱,对普遍性预防原则的了解不够。原因是,目前国内护士学校普遍未设置职业安全防护教育课程,也没有相应教材。造成护生在校时未能充分认识到职业防护的重要性,毕业时无职业防护意识。毕业后,医院对护士的岗前培训和在职教育中,未能把职业防护内容列为必要培训的内容。而且,加之医院重视程度的不同,护士学习、理解能力的不同,护士掌握防护知识程度不一,部分护士存在侥幸心理,缺乏学习职业防护知识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导致护士职业防护教育的不到位。

医院管理层防护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医院感染控制与研究比较关注疾病在患者中的传播,对医护人员因职业暴露而感染疾病的状况关注甚少,医院管理层对此没有引起高度地重视,从而造成防护经费和设施缺乏,制约着护士职业防护宣教的开展和措施的实施。“非典”的教训以及各地职业暴露的事实告诉我们,现在内地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问题还有很多没有做到位,那种盲目乐观和侥幸心理是很危险的。基础设施落后

4.1很多医院设计布局不合理,不符合医院建筑的特殊要求,加重了医院内生物污染的程度。

4.2很多医疗机构的流动水洗手设备不完善,护理人员的手卫生很难达标,而手污染恰恰是医院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

4.3很多医疗机构的医疗设备清洗消毒差,医院没有为护士提供随手可得的符合国际标准的锐器收集器,连起码的防漏、耐刺、密封的锐器收集箱也很难被使用,这就更进一步增加了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医疗环境通风不畅,空气污染难以解决。尽管任何医院都有特殊的消毒和通风办法,但由于多人长时间在室内近距离工作,难免互相影响,氧气缺乏,久而久之,易使护理人员产生精神倦怠,萎靡不振,在不知不觉之中身体素质下降或感染上疾患。

【结论】 虽然我国医疗机构对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日益重视,但目前整个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现状不容乐观。医院及各科室管理者应努力健全职业防护保障体系,完善职业暴露后处理流程,为护理人员提供充足且品种齐全的职业防护用具,努力创造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职业防护相关知识的培训,以提高其职业防护水平。

【 参考文献 】

[1] 王红红,杨敏,何国平,等.护士工作中针刺伤现状及预防对策.实用预防医学,2004,9(6):666-668.[2]Cabre E,Gasssull MA.Complication of enteral feeding [J].Nutrition,1993,9(9):1-9 [3]Caos A,Gogel HK.A simple method for clearing obstructed enteral feeding tubes [J].Gastrointest-Endosc,1986,32(1):55 [4] 陆毅,张战地,罗国萍.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的常见因素与调适.护理管理杂志,2004,3(2):22-24 [5] 张惠兰,陈荣秀.肿瘤护理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55.[6]李茂莲.张月英,王清馨等.职业接触杭肿瘤曲物护上血清免 疫球蛋白的变化[J].护理研究,2004,8(10):909—910

护理职业防护的管理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3年2月62名护理人员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年龄20~41岁, 平均年龄 (35.6±4.8) 岁, 学历:中专22例, 大专35例, 本科5例, 职称:护士40例, 护师20例, 主管护师2例。所有护理人员均实施职业危害知识和防护行为培训。

1.2 方法

1.2.1 培训方式主要是“板书”共用, 紧扣职业危害知识

首先, 培训的版面简约明快, 色彩控制在三种之内;其次, 遵循“7行11个字”的原则, 即每页上最多7行, 每行最多11个字, 宁简勿多, 突出“精”字, 具体内容以讲述为主。结合PPT, 坚持能用符号的就不用文字 (如用 (+) 代替阳性) , 能用缩写、简写的就不用全称 (如用BUS代表B超) , 对疾病的演进过程, 一律采用“箭头+文字”的形式, 尽可能省略文字。再次, 能用图片的一定用照片或者高质量的示意图, 既节省文字, 视觉效果也属最佳。

1.2.2 培训内容“平战”结合, 适当深入

主要讲职业危害知识的理念进行简单的介绍, 将其供应室工作范围、方式及职能进行讲解, 其次使其掌握职业病危害防护知识和操作规程, 能够正确使用防护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针对供应室特殊工作环境的综合职业危害评估, 对常见健康问题进行汇总分析, 加强防护行为熟练的掌握。

1.3 观察指标

观察62名护理人员培训前后对于职业危害知识认知能力情况。62名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知识、对职业危害态度、对职业危害防护行为、职业危害环境等进行评价, 每项指标满分100分, 分数越高, 提示62名护理人员对于职业危害知识认知能力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建立数据库, 62名护理人员资料通过t检验进行分析比较, P<0.05, 62名护理人员培训前后研究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62名护理人员培训前后对于职业危害知识认知能力情况见表1。

3 讨论

供应室的职业危害因素主要包括生物学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理和心理因素等, 现对其危害因素进行汇总分析如下[2]。生物学因素:供应室常会回收已经受到污染的医疗器械, 其中很多都沾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 临床虽然做了初步的处理, 但是大量的病原微生物、病毒等仍然残留在医疗器械上, 供应室在处理这些污染的医疗器械时, 可能因工作量过大、个人的马虎大意, 意外的被刀片刮伤, 针头刺伤, 或者有的工作人员手套破了, 和污染品直接接触[3]。上述因素是供应室工作人员感染传染性疾病的概率明显增高。生物学因素防护行为:工作人员要严格的执行各项工作规章制度, 在回收和清洗受到污染的手术器械和物品时, 注意衣帽整洁, 戴口罩和橡胶手套, 如果有必要带防护面具。一旦在操作过程中被枕头和锐利的手术器械伤害, 要立即挤压伤口, 让病原菌随着血液流出, 用肥皂水初步清洗伤口, 然后再用流水冲洗, 最后用消毒剂进行擦拭[4]。化学因素:供应室经常和化学消毒剂打交道, 用高效的消毒剂擦拭地面、台面, 器械需要消毒剂直接浸泡, 空气需要进行消毒, 化学消毒机在整个供应室到处都可以见到和用到, 工作人员如果防护做的不好, 可能因皮肤接触造成过敏性皮炎和烧灼伤, 同时空气中的化学消毒剂还可能引起工作人员出现鼻炎、头痛、咽喉肿痛及哮喘等呼吸系统症状。化学因素防护行为:供应室工作人员要认真学习各种化学消毒剂的成分、特性及毒副作用和各项注意事项。在制备和使用化学试剂的过程中, 注意做好自身防护, 戴手套、口罩及防护性面具。尽可能避免和化学消毒剂的直接接触, 一旦化学消毒剂进入眼睛, 通过流动清水反复的进行冲洗。所有的化学消毒剂在不使用时, 应做好保存和加盖处理, 防止化学消毒剂的挥发, 用完化学消毒剂, 工作人员注意洗手。物理因素:高温烫伤:灭菌锅在进行消毒灭菌时, 因温度过高, 在开启舱门和卸载物品时, 蒸汽或者灭菌锅盖子的温度过高, 操作不慎引起烫伤。噪音污染:供应室有大量的灭菌的真空泵、空气压缩机、超声清洗系统、烘干机等, 大量仪器共同作业, 造成供应室工作人员听力严重受损, 更加严重者可能造成中枢神经、心血管等系统的损害。环境温度和湿度:蒸汽灭菌和干燥灭菌等是供应室两种常见的灭菌方式。水汽促使供应室的湿度明显升高, 长期处于过高湿度的环境中, 患者容易出湿疹, 同时供应的过高温度可能导致工作人员因大量出汗出现水电解质失衡或者感冒等不良症状, 供应室的工作人员带来较大的健康隐患。物理因素防护行为:保证消毒间宽敞, 尽可能安装消音设备, 加强各项消毒仪器的保养和维护, 减少因年久失修引起的噪音污染。工作人员在操作机器时, 注意带上防护耳塞, 减少噪音和超声波对机体的伤害。生理和心理性因素:供应室工作繁重, 工作内容琐碎, 工作人员因长期面对污染品和各项高危仪器, 注意力高度集中, 大多数需要进行站立式劳动, 患者身体上容易出现下肢静脉曲张、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症状, 工作人员长期的高负荷工作, 可能出现紧张焦虑等不良的心理情绪, 影响整个身心健康。生理和心理性因素防护行为:供应室工作人员定期进行职业危害因素的学习和加强行为干预, 养成良好的习惯, 加强体育锻炼和周围同事多交流, 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 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 降低生理和心理疲劳出现, 提高工作效率。供应室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体检, 一旦被污染的手术器械刺伤, 注意进行相关传染性疾病的检查和免疫接种, 做好各项防护工作。综上所述, 供应室工作具有高风险性, 应充分重视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 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护对策, 加强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知识培训、建立并遵守规范化的供应室操作程序, 以保护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

摘要:目的 探讨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职业危害知识和防护行为。方法 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2月62名护理人员资料, 所有护理人员均实施职业危害知识和防护行为培训。结果 培训后62名护理人员职业危害知识认知能力情况明显优于培训前,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供应室工作具有高风险性, 应充分重视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 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护对策, 加强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知识培训、建立并遵守规范化的供应室操作程序, 以保护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

关键词: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职业危害知识,防护行为

参考文献

[1]陈文莉.供应室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防护措施[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 32 (19) :3240-3241.

[2]李玉芳, 赵金荣, 张林红.供应室人员的职业危害及自我防护[J].临床合理用药, 2011, 4 (10) :34.

[3]任芳.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与防护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3) :386-387.

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 篇3

【关键词】职业暴露;防护对策;护理

【中图分类号】R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513-02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由于医院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医护人员常常暴露于各种职业危害中,护士面临的危险因素众多,同时也意味着护士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的机会显著增加。护士是最多经皮肤、粘膜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人群,也是发生医疗锐器伤,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1]。有报道称,由针刺或接触污染的血液和体液而感染HIV的几率为0.3%;眼、鼻、口腔、皮肤暴露于污染血液和体液而感染HIV的几率为0.1%;暴露于含乙型肝炎病毒(HBV)的血液或体液,其感染率为6%~30%;医务人员被丙型肝炎病毒(HCV)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的几率为1.8%[2]。因此,加强护士职业安全防护教育,提高防范意识,已成为当前各医院护理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1职业暴露的影响因素

1.1物理性因素

1.1.1锐器伤:针刺伤和安瓿划伤是目前急诊护士操作中最常见的职业危害。锐器伤多发生在手部,如手掰玻璃安瓿、输液结束拔针、用毕的注射器毁形、安装针头时、配合他人操作时等,其危害性不仅限于损伤本身,更在于病原体通过伤口进入机体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和血源性疾病[3]。

1.1.2各类环境进行紫外线、臭氧空气消毒、蓝光照射治疗等可造成眼灼伤、白内障、皮肤急性红斑反应。

1.2化学性因素

化学性因素主要与暴露接触种类、频率、时间长短、暴露方式、侵入途径有关。化学物质主要有消毒剂、麻醉剂、化疗药品。化疗药物职业暴露方式,一是直接接触化疗药: 配制化疗药、执行化疗、化疗药溢出、处理化疗药污染物和处理患者排泄物等。二是间接接触抗癌药。化学药物职业暴露危害程度与暴露时间长短、频率和量成正比,化疗藥物接触时间长、频率多、量多则造成的危害重[4,5]。侵入途径,(1)直接侵入,主要有呼吸道、皮肤及消化道。(2)间接侵入,用药患者排出的粪便、呕吐物、唾液等处理不当,可对周围环境产生污染[6]。

1.3 生物性因素

主要为致病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及传染性媒介物如患儿的血液、体液、排泄物、呕吐物、分泌物[3]。

1.4 医护人员自身因素

第一,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不明确自己在护理工作中的法律责任、义务和范围,不了解这一特殊的职业特性,不看清具体内容盲目签名。第二,业务素质差,对疾病的护理常规不熟,观察病情不细致,有的基本技能操作不熟练,给患者造成痛苦[7]。有的应急抢救配合能力差,延误抢救时机。第三,由于目前普遍存在护士严重缺编的情况,加之心理和生理的原因,因此,他们常在严重的疲惫状态下工作,导致服务态度不好,容易引发医院与患者纠纷,护理记录不认真,失去了它的准确性、真实性。

2 职业暴露防护对策

2.1强化职业暴露损伤的安全教育,增强职业防范意识

除了认真系统学习理论知识和有关的法律法规外,还要组织全院护士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等有关的医疗规章制度,进一步掌握职业防范知识,加强防护知识教育,制定防范措施。加强职业暴露的自我防护的宣传教育以及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预防职业暴露的知识水平及自我防护能力,端正态度,既不能过度恐惧,也不能无所谓。

2.2严格遵循操作前、中、后的防护措施

(1)操作前,严格遵循防护原则做好防护准备工作[8]。对各类仪器及物件严格消毒,严禁消毒时进入区域,进行空气检测时戴好防护镜,消毒完毕开窗通风。

(2) 操作中,①护士必须高度警惕防止针头、安瓿等锐器刺伤,禁止将使用过的针头重新套入针帽,禁止将使用过的针头从针栓上分离,禁止用手去弄弯或弄直针头.针头使用后立即丢到专门存放锐器的盒子里。使用安瓿制剂要借助砂轮,可垫纱布或砂轮保护套,可戴手套以防损伤皮肤。②护士在配置使用化学消毒剂时,要戴口罩、帽子、手套、防护眼镜,及时处理破损的体温计、血压计,导管及时清洗晾干,使用一次性压舌板和面罩,避免和减少对皮肤、眼睛、呼吸道的损伤。

(3)操作后,加强对使用过的针器等锐器废弃物的安全处理及丢弃过程的管理,避免将用过的针头再回套上针帽,严禁双手回套针帽,以免损伤自己的手指,应将用过的针器放进硬质耐刺、加盖的专用容器中,集中送往指定地点焚烧,进行无害化处理,在为不合作患者注射时,如果有发生针刺伤的可能,应取得他人的协助。妥善处理用过的物品:凡与治疗药物接触过物品应用标签清楚、密封严密的带盖容器收集,不能与普通垃圾等同处理。由受过防护培训的专业人员统一处理。污染物:化疗患者其污染的被服应放人有特殊标记的厚塑料袋中单独处理[8]。护士在给患者作治疗或护理时,如可能接触其血液、体液、排泄物、呕吐物、分泌物,要戴口罩、手套,治疗护理结束后要用消毒液洗手。

2.3加强护士自身素质的培养

护士要不断更新拓展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掌握各种技术操作,灌输“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排除干扰专心投入的工作态度。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要重视学习与病人沟通的技巧,从而在工作中寻找成功的乐趣[3]。医护管理人员应引导护士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乐观心态,减轻心理疲劳,摆脱心理困扰。护理人员的态度淡漠有很大的危害性,这使本来就不融合的护患关系更加对立。因此,护理人员要及时更新观念,适应医疗市场的发展。我们护理人员一定要理解患者、适应患者,主动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并要掌握语言的艺术性和沟通的技巧性,认真履行各项医疗护理操作前的告知制度,主动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各项医疗护理操作的目的、必要性及可能出现的风险,使其主动配合护理操作。通过有效地沟通,密切了护患关系,取得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和理解,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9]。

2.4 加强医院管理[3]

2.4.1 建立完善的医院感染管理控制体系,充分发挥三级监督组织的作用院领导高度重视,护士长负责奉科室医院感染的检测和管理工作。

2.4.2 合理配置人员的编制。减轻护士的心理压力,减少护士职业暴露的次数与病人接触的频率,以降低职业暴露的危险。

2.4.3 重视护士的身心健康。业余时间经常组织一些集体活动,消除护士的心身疲惫。培养良好稳定积极向上的情绪。促使护士提高对紧张刺激的承受能力,定期体检及预防接种,保持健康的身体。

2.4.4加强护士专业技术的培训。提高护士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操作能力,分层次对护士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相关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9]。

3 暴露后的处理原则

3.1 皮肤接触性污染处理

皮肤意外接触到污染的血液、体液时,要立即用肥皂清洗,随后用清水冲净。眼睛、口腔意外接触到污染的血液、体液时,要立即用大量的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必要时在伤后48h内上报医院感染监控部门,并在伤后72h内酌情做病原的血清检测[10]。

3.2 针刺伤、锐器伤的处置

受到污染的针头或锐器意外伤害后应镇静,随后立即挤出伤口血液,用肥皂和清水清洗,并用消毒液(70%酒精、0.2%-0.5%过氧乙酸、0.5%碘酊或碘伏液)消毒,再用创可贴包裹伤口。意外伤害后应尽快(<48h>)上报医院感染监控部门,如实填写伤情报表,随后由医院感染科医师进行指导处理[10]。

3.3 对暴露者的处理

暴露者应暂时脱离工作岗位。专家对暴露级别进行评估,确定是否进行药物预防,如有必要,应于24小时内开始服药并坚持完成整个过程。原则上,用药越早越好,并采用联合疗法(二种或三种药物)。对所有受到暴露损伤者均应进行跟踪,定期(伤后6周、12周、6个月、12个月)复查。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教育到管理均给予足够的重视。由于护理工作中存在着许多职业感染的危险,所以每位护理人员应将其作为工作职责之一,树立职业安全意识。通过继续教育,不断增强自身防护意识,并建议医院感染监控部门制定有效的职业危害处置预案,以尽量减少医院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10][11]。

3.4 事故的报告和记录

立即向单位负责人和当地疾控中心报告。查找事故原因,并对事故过程和处理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包括事故的发生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损伤的具体部位、损伤的程度、接触物的种类和感染病原的情况、处理方法和处理经过(包括现场专家和领导的活动)、详细记录用药情况及首次用药时间、药物的毒副作用情况及用药的依从性。此外,无论重大事故还是小型事故,对事故涉及的职业暴露者在整个处理过程中均应做好保密工作,每一个得到信息的机构或个人均应严守秘密[11]。

参考文献:

[1] Puro V,Calri GD.Petrosilo N,et a1.Riskof exposure to bloodborneinfection for Italian Health care workers,by job category and workareaJ.Infect Control Hos p pidemic,2001,22(4):206—210.

[2] 李映兰.美国护士预防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意识和措施[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8):633—634.

[3] 赵志军.儿科门急诊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其防范措施[J]. 中国美容医学,2010,19(3)75.

[4] 賈晓燕,李荣香,许蕴琳,等.化疗药物对护理人员职业性危害因素调查[J].护理研究,2OOl,15(2):74.

[5] 谢金辉,王建瓴,李海燕.职业接触抗癌药对护士生殖结局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OOl,19(2):87.

[6] 黄信有,刘松影.职业性接触抗癌药对护工的急性影响[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04,22(1):52.

[7] 高国贞,刘桂卿,倪娟萍.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情况调查[J]. 论著,2006,12(18):1672-1674.

[8] 李丽娟.化学因素护理职业暴露危险与防范[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3):5471-5473.

[9] 李建英.护理职业风险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J] . 齐鲁护理杂志,2009,15(9):117-118.

[10] 杨芳.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损伤防范措施探讨[J]. 中国护理管理,2006,6(8):54-55.

艾滋病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 篇4

摘要:我国目前已处于HIV感染增长期,而且年龄越来越年轻化,艾滋病的传播趋势已开始从高位人群转向一般人群。临床医务人员在医疗护理过程中易发生HIV职业暴露。为提高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的认识,增强防护意识,做好职业暴露的防护,为广大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提供借鉴。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职业暴露; 防护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522-01

1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

1.1职业暴露的定义:病人的血液或具有传播HIV的体液,包括精液、阴道分泌物、脑液、胸水、腹水、心包液、羊水及含有HIV实验室样本,经医务人员破损的皮肤而污染时或被针刺或利器割伤或污染医务人员的粘膜。

1.2职业暴露的传染源:就医务人员而言,工作中常见的HIV暴露包括HIV的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血液,含体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含HIV的试验样本,生物制品,器官等。

1.3职业暴露的高危操作:①针刺伤:摆弄针头、分开针头与注射器、深静脉穿刺导丝、静脉采血等。②锐器刺伤:传递器械、刀片、缝针;无刺伤性接触:HIV血液或体液通过破损皮肤、血溅到口腔、眼睛;被血液污染的器械。

1.4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医务工作者特别是外科、口腔科、妇产科医生无疑是HIV职业暴露的危险人群。除此以外,病房护理HIV感染者和艾滋病人的工作人员、手术室的护士和麻醉师、有关血库、化验室和血液透析病室工作人员、尸体解剖人员、甚至相关的清洁工人、警察等也都是HIV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

2职业暴露的护理策略

2.1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规范化培训: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艾滋病流行较晚,艾滋病的护理对于我国护理人员是一个新的领域,护士在进行相关临床实践之前必须得到系统的培训,而且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护士需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和一定的思想境界,以及不断更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1]。定期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包括艾滋病的发病机制、传播途径、流行病学、治疗护理措施,以及预防和控制HIV职业暴露知识的培训,培训后并进行相应的考核。同时,定期进行艾滋病护理查房,有针对性进行临床护理实践培训。经常参加各种艾滋病新进展专题培训,开阔视野。通过持续有效的培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养成科学良好的工作习惯,减少职业暴露的风险。

2.2加强护理人员心理疏导:由于艾滋病护理工作是高风险和高压力的行业,临床一线的艾滋病病区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较低[2]。因此在为艾滋病提供治疗和护理的同时,要注重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适时给予疏导,逐渐消除恐惧和偏见。在关爱患者的同时,加强自身防护,提高护理人员的身心素质,从而进一步提高艾滋病患者的护理质量。

2.3严格暴露的防护:建立规范的防护流程,维护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和控制工作中发生的HIV职业暴露,掌握正确的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防护技术。通过安全教育,强化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督促护理人员遵守安全防护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范,暴露事件是可以避免的,具体应做到:

①认真洗手:保护双手皮肤完整,如有伤口用防水敷料包扎,接触污染物及护理病人前后要洗手,如被血液或体液污染,立即有肥皂、清水彻底洗干净,脱去手套后也要洗手。

②正确使用保护隔离设备,处理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污染用物时,须戴手套,如被污染及时更换,进行有血液或体液溅出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戴口罩及护眼罩,必要时使用胶围裙,鞋套。

③小心处理利器,避免损伤,所有使用过的注射器、输液器的针头及头皮针不作分离,直接放入利器盒,满2/3是更换,利器盒放进黄色胶袋,并贴上特殊标记做医疗废物处理。

④病人标本应放置在坚固的防漏器内,以防运输是溢出,当收集和处理标本时,应避免污染容器外表及申请单。

职业暴露后处理流程:

①用肥皂液和流动清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②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③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④局部处理完整后,尽快报告护士长、科主任及护理部,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向有关专家咨询并进行风险评估,必要时服用抗病毒药物。药物预防越早越好,最好在4h内实施,最迟不超过24h。即使超过24h,也要预防性服药。

3讨论

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依然严峻,护理人员与艾滋病患者的接触不可避免,特别是传染科专科医院,艾滋病收治任务严重,应加强临床护理管理,有效进行规范化培训,确保患者与医务人员双双的安全[3]。在护理艾滋病患者的过程中,加强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及护理人员的心理疏导,严格职业防护,加强病区管理及消毒隔离,提高护理人员整理素养,准确掌握预防与控制HIV感染的护理技术,既有效保护自身安全,又确实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玉芳,艾滋病患者的消毒隔离与护理[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2):66

[2]李慧民,崔冠宇,栗鑫,艾滋病医护人员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18):3490

护理职业防护的管理 篇5

(一)1、下列针刺伤发生率最高的是(A)

A、注射器 B、缝合针 C、套管针 D、头皮针 E、静脉针

2、下列不属于化疗职业暴露防护的是(C)

A、建立相关的防护制度 B、严格操作规程

C、工作人员尽量与抗癌药物多接触以了解药物作用 D、使用个人防护设备 E、尽量减少抗癌药物污染环境

3、静脉针引发针刺伤发生率最高的职业是(B)

A、医生 B、护士 C、技术人员 D、学生 E、静脉输液护士

4、静脉针引发针刺伤发生率最高的地点是(B)

A、监护室 B、病房 C、实验室 D、急诊室 E、社区

5、以下不属于传染病的是(C)

A、艾滋病 B、乙型肝炎 C、胆囊炎 D、丙型肝炎 E、肺结核

医护人员职业安全防护

(二)1、关于安全装置的特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D)

A、装置是无针连接的

B、安全装置要成为产品的固定部分 C、装置须有实用性且易于使用 D、安全装置启动后可以再恢复

E、操作者可以容易地区分安全装置是否被激活,有些装置会发出声响,诸如“滴”一声,提示装置已被激活。

2、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护理操作时,必须(B)

A、戴口罩 B、戴手套 C、穿隔离衣 D、戴防护镜 E、洗手

3、参考美国2006版INS实践洗手标准不用于手部清洁(C)

A、含有酒精的手消液 B、水 C、毛巾

D、含有酒精的洗手液 E、液体肥皂

4、下述关于合理选择输液工具的原则不正确的是(C)

A、满足输液治疗需要 B、穿刺次数最少 C、留置时间最短 D、对病人损伤最小

E、风险最小

5、下列不是必须采取防护措施的是(D)

A、手接触 B、可能飞溅面部 C、可能污染身体 D、为病人去药房取药 E、侵袭性操作

病区院内感染控制管理

1、用于不耐热手术包灭菌的灭菌方法是(D)

A、下排气式压力蒸气灭菌 B、快速压力蒸气灭菌 C、预真空压力蒸气灭菌方法 D、环氧乙烷气体灭菌 E、脉动真空压力蒸气灭菌

2、下列区域属于半污染区的是(B)

A、卫生间 B、内走廊 C、处置室

D、病房 E、配餐间

3、下列关于医院污物的管理规定叙述错误的是(A)

A、废弃物分类收集处理,感染性废弃物置黑色塑料袋内密闭运送、无害化处理 B、锐器(针头、穿刺针等)用后应放入防渗漏、耐刺的容器内,无害化处理 C、医院应根据当地环保部门的规定设置焚烧炉

D、在处理过程中操作者要穿工作服,带手套、口罩、必要时穿防水围裙、隔离衣

E、医院废气排放符合国家环境保护部门颁布的标准

4、下列对于医疗废物处理原则描述错误的是(B)

A、医院污物处理的最根本原则是防止医院污物污染医院环境,防止造成交叉感染,防止污物处理不当引起社会公害

B、医院污物无需分类收集,分别处理,对可以回收利用的无需消毒后再回收 C、加强医院污物处理的管理工作,各级人员都要重视废弃物无害化处理 D、由于医院规模大小和专业分工的不同,各单位所产生的垃圾的性质和数量差别较大,对污物处理时应区别对待

E、医院污物应分类收集,分别处理,对可以回收利用的应消毒后再回收

5、下列对无菌物品描述错误的是(C)

A、保存于无菌包或灭菌容器内、不可暴露在空气过久 B、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应分别放置

C、无菌包一经打开、即不能视为绝对无菌,超过48小时后必须重新灭菌,不得继续使用

D、无菌包放置要按消毒日期顺序

E、灭菌物品要定期(1个月)进行一次细菌微生物监测

手术部位感染(SSI)的预防与控制

1、切口浅部组织感染仅限于切口涉及的(A)

A、皮肤、皮下组织 B、深部软组织 C、深筋膜和肌肉 D、器官 E、腔隙

2、清洁-污染手术应在术前(B)或麻醉开始时给药

A、即刻 B、0.5h-2h内 C、1h-2h内 D、0.5h内 E、2h后

3、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中属于不可控因素的有(A)

A、患者肥胖 B、手卫生 C、抗生素的使用 D、环境因素 E、术后干预

4、SSI不会造成(A)

A、缩短住院时间 B、增加医疗花费 C、增加病人痛苦 D、导致手术失败 E、增加病人死亡风险

5、手术部位感染是指术后(D)内发生的浅表切口、深层切口、器官/腔隙性感染,以及有植入物置留体内的手术(D)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深层切口和器官或 腔隙的感染

A、1周、1个月 B、1周、3个月 C、30天、半年 D、30天、1年 E、30天、半年

重症监护病房内感染的合理控制与护理管理

1、下列关于加强重症监护室环境管理,控制人员流动措施错误的是(C)

A、各类人员入病室必须按规定着装 B、本科人员离开病区必须着外出服 C、家属陪床需注意手部清洁

D、控制室内人员流动,无关人员不得入内 E、严格限制探视

2、下列关于重症监护室环境特殊性的说法错误的是(D)

A、ICU危重病人多,密集 B、医务人员多

C、病人分泌物易污染环境 D、病房空间小 E、探视人员多

3、医院感染控制最简单、有效的措施是(B)

A、大剂量应用抗生素 B、注重手部清洁 C、控制探视人员 D、减少护理操作 E、合理使用抗生素

4、下列关于呼吸机管道消毒说法错误的是(C)

A、每例病人都使用经严格消毒的通气管道

B、如果管道被肉眼可见的血、呕吐物、脓痰污染,则进行更换 C、每月更换通气管道

D、可复用管道用浓度为1000mg几的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30min,清水冲净悬挂晾干后放入戊二醛消毒柜进行3h的消毒

E、每周更换通气管道

5、ICU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不包括(D)

护理职业防护的管理 篇6

1、检验科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

2、当工作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时,检验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3、在抽血过程中,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4、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利器盒。禁止将使用后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

5、发生职业暴露后的报告处理措施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4)损伤处理完后首先报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人,负责人立即报告医院职业暴露事故处理工作小组,医院职业暴露事故处理工作小组登记并立即对损伤者抽血备查(在预防药物应用前),12小时内送检。

(5)对于既往已有免疫,其抗HBsAg>10mIU/mL时,不需要进一步治疗。

(6)对于没有免疫力的人,应预防性肌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尽早使用(最好48h内,最迟≤1周)。同时进行乙肝疫苗全程接种:(0、10mg)、(1个月、10mg)、(第6个月、10mg)三次注射。

(7)免疫注射后还应进行血清学追踪调查,以确定是否有了合适的血清学反应。

(8)对受伤的医务人员可能感染的病原体,采取有针对性预防与治疗,并追踪监测与观察。(9)对损伤事件进行调查与处理,提出改进措施,开展预防锐器伤的全员教育。

护理职业暴露与防护对策 篇7

临床诊疗护理过程中, 各种注射、输液、血液标本的采集等是护士最基本、最常见、最大量的技能基础操作, 因护士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护士是职业暴露而致职业感染发生率最高的职业群体。因此, 如何加强临床护士职业暴露防护是护理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为了增强护士职业防护意识, 提高对职业危害的认识, 从生物、化学、物理、心理因素等方面阐述了在护理工作中面临职业的危害, 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自身防护措施, 强调了规范护理行为的重要性。

1 护理职业暴露

自有医疗护理事业后, 就有职业暴露。护理人员工作在医院特定的环境中, 周围存在着生物、物理、化学及社会心理因素, 在为病人进行护理操作时, 其经常暴露于感染病人的血液、体液及排泄物污染的环境中, 存在着诸多的暴露危险, 应引起高度注意, 并加以防范, 进行全面和标准的预防。

2 血源性传播疾病对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

2.1 传播途径

病人血液中会有致病因子, 是造成医务人员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先决条件, 医务人员经常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等, 职业暴露后感染的几率较常人高。

2.2 高危人群

长时间从事采血, 急救以及妇科、产科、血液疾患的操作、接触血量越大、时间越长机体获得致病因子的量越大。

2.3 血源性感染疾病

2.3.1 乙型肝炎 (HBV) 。

我国为乙肝的高发区之一, 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为9.75%, 试验证明, HBsAg阳性的血浆稀释1 000万倍, 给易感者注射后仍可引起HBV感染。尤其是外科、口腔科、妇科、产科、医护人员HBV者甚多。

2.3.2 艾滋病 (AIDS) 。

AIDS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 与AIDS的传播关系最密切的是静脉抽血。

3 护士自身原因

(1) 护士的护理技术水平偏低, 业务知识缺乏, 对传染病危害性认识不足, 有时接触传染病病人时, 不穿隔离衣、不戴口罩、不戴手套, 增加了职业暴露的机会。 (2) 护士在执行操作时不规范, 不良操作习惯对潜在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和洞察力。不遵循预防针刺伤的有关规定。

4 常见发生的环节

(1) 操作前护理人员没有勤洗手, 皮肤上带有许多细菌、病毒, 若遇意外损伤易感染。 (2) 在临床护理中, 各种标本的采集、注射以及输液治疗是护士每天最基本的护理操作。如未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及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易造成职业暴露。 (3) 操作后在整理用物、废物丢弃过程中, 不正确的弃物处理、分类、标志、处置不规范, 如针头与安瓿、塑料包装或纸盒放在一起, 针头毁形时操作不当, 如针头复帽或直接用手分离带血的针头等。

5 护士职业暴露防护对策

5.1 加强护理人员职业安全教育与培训

对在职护士应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 定期组织理论考试及现场考核, 通过不断重复、反复强化达到其行为的改变, 从而减少职业暴露感染的发生。

5.2 树立全面预防的观念

对每一例病人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均按传染性物品对待, 预防污染其他物品及感染医务人员。

5.3 做好个人防护

操作时衣帽整齐、戴手套, 减少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 皮肤或黏膜损伤时更应注意, 接触血源性传染病人或疑似血源性传染疾病时应戴双层手套。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增强体质, 注射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等。

5.4 规范工作行为

禁止污染针头回套针帽内, 为不合作的病人做治疗时, 必须有他人帮助, 传递手术刀、剪刀时, 不能直接用手接, 用弯盘传递,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具等锐器, 如不慎刺伤, 应立即脱掉手套尽可能挤出损伤的血液, 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 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伤口用0.5%碘伏溶液消毒, 同时服用抗病毒药物。

5.5 严格执行隔离管理制度

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要严格按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三区的区域管理要求执行相关规章制度, 按病种分室收治病人, 各病室门边隔离标志醒目, 提醒医务人员、病人、来访者必须遵守隔离的规章制度, 工作人员进入隔离区必须穿戴好隔离衣裤、口罩、帽子。

护理是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护理人员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其职业的风险性, 职业暴露的潜在危险非常之大, 不容忽视,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应认真学习《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不断提高防护意识, 确保职业安全。

参考文献

临床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现状与对策 篇8

【关键词】职业防护;对策

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是医院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人员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每天不得不暴露于各种各样的职业危险因素(包括生物、化学、物理、社会心理等危险因素) 之中。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往往又只注重病人的安全而忽略了护理人员自身的职业安全,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的力度不够,护理人员的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就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方面存在的问题作一探讨,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存在的问题

1、预防防范意识淡漠。一是在医院管理方面,存在职业防护的设备设施经费投入不足,医院消毒隔离条件达不到要求,防护管理职责落实不明确; 没有设立职业暴露及防护管理组织,没有制订职业防护和管理制度,没有制订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报告制度,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导致护理人员身体受到不应有的损害。二是在护理人员方面,存在预防知识缺乏,不按操作规程办事,违规进行诊疗操作,护理人员缺编,工作注意力不集中,心理状态不佳,忽视个人防护等等。

2、基础设施落后。一是医院设计布局不合理,不符合医院建筑的特殊要求,加重了医院内生物污染的程度。二是流动水洗手设备不完善,护理人员的手卫生很难达标,而手污染恰恰是医院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三是医疗设备清洗消毒差,医院没有为护理人员提供随手可得的符合国际标准的锐器收集器,连起码的防漏、耐刺、密封的锐器收集箱也很难被使用,这就更进一步增加了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医疗环境通风不畅,空气污染难以解决。

二、对策

1、加强职业防护教育。护校要增设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教育课程,医院在岗前培训中必须进行职业防护教育,护理人员在职继续教育中也要增加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培训内容,使护理人员不断反复接受职业防护教育,不断强化自身安全防护意识,使护理人员掌握必要的职业防护知识,提高自身防护能力,使护理人员懂得怎样做好自身的安全防护。

2、加强职业防护管理。医院要成立职业防护管理委员会,健全职业防护管理制度、职业暴露上报制度、处理程序、风险评估标准等,并把各项制度及措施落到实处。医院领导应重视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加强职业防护教育,积极改善工作条件,配备适当的防护用具,合理配置人力,减少非必要的注射治疗,减少护理人员因工作忙乱而引起的损伤,从而减少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

3、加强护理人员自身防护。(1)做好标准预防:“标准预防”是成功医院感染控制的主要策略,要求:无论何时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必须采取相应隔离防护措施,包括正确地洗手、手保护和手消毒,在物质上配备齐全,注重培养护理人员预防意识,养成职业防护习惯。(2)接触呼吸道传染病人时戴口罩。配制化学消毒剂时,要戴口罩、帽子及手套,避免直接接触。消毒剂如不慎溅到皮肤上或眼睛里,应立即用清洁流水反复冲洗。(3)进行紫外线照射及紫外线强度监测时应戴防护眼镜、帽子、口罩,避免皮肤黏膜直接暴露在紫外线灯光下。(4)禁止一切危险行为。禁止用双手分离污染的针头和注射器;禁止用手去弄弯针头;禁止用双手回套针头帽。禁止直接传递锐器,手术中锐器用弯盘或托盘传递;禁止徒手携带裸露针头等锐器物;禁止消毒液浸泡针头,及时将使用后的针头等锐器物立即丢弃到锐器收集容器内;禁止直接接触医疗垃圾。(5)配制及注射化疗药时要穿低渗透的隔离衣,戴口罩及手套、圆顶帽、护目镜;操作完毕用清水擦拭操作柜内和台面,脱去手套后用肥皂及流水彻底洗手。(6)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对重点科室如口腔科、重症监护室等,定期接种乙肝疫苗,增强自身免疫功能。

4、配备适当的防护用品、积极开发各类先进、安全、价廉的医疗器材。普及使用可自动回套的针头;使用符合国际标准的防漏、耐刺、密封的环保型锐器收集箱,推广使用无针密闭输液接头和真空采血器。医疗废物交物业专门机构管理,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分类管理,减少流通污染环节;购置一次性标准锐器盒;改善洗手设备和手消毒条件;改建消毒供应室、购置消毒灭菌设备等等,为职业防护提供可靠保证,把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降到最低。

总之,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不论在健康教育还是在环境的支持方面都存在不足。因此我们对职业防护从教育到管理均应给予足够的关注。在加强教育的同时,科学管理人力资源,积极创造健康的工作场所,提供必要的防护条件,并辅以必要的行政管理手段,制订和完善相应的防护制度,强化防护行为,达到提高基层医院护理人员职业卫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靳启芹.加强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管理的探讨.中外健康文摘(医药学刊),2007, 9.

2 朱加亚,王婷婷.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与安全防护管理.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 12(4):50.

护理职业防护的管理 篇9

为预防、控制和消除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加强和规范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建设的监督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特制订本制度。

一、总则

1、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是指存在或者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所列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建设项目。

2、职业病防护设施,是指消除或者降低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者强度,预防和减少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或者影响,保护劳动者健康的设备、设施、装置、构(建)筑物等的总称。

3、建设单位是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建设的责任主体。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职业病防护设施所需费用应当纳入建设项目工程预算。

4、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应当依照本办法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请职业卫生“三同时”的备案、审核、审查和竣工验收。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工作可以与安全设施“三同时”工作一并进行。

5、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应当由依法取得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承担。

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1、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应当在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阶段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编制预评价报告。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⑴建设项目概况;

⑵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对劳动者健康危害程度的分析和评价;

⑶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的类型分析;

⑷对建设项目拟采取的职业病防护设施的技术分析和评价; ⑸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设置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配置及有关制度建设的建议;

⑹对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措施的建议; ⑺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的结论。

2、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编制完成后,应当组织有关职业卫生专家,对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进行评审。并对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3、应当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请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备案或者审核,并提交下列文件、资料:

⑴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备案或者审核申请书; ⑵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 ⑶建设单位对预评价报告的评审意见; ⑷职业卫生专家对预评价报告的审查意见; ⑸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机构的资质证明;

⑹法律、行政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文件、资料。

4、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或者审核同意后,建设项目的选址、生产规模、工艺或者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职业病防护设施等发生重大变更的,应当对变更内容重新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办理相应的备案或者审核手续。

三、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

1、存在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

2、在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编制完成后,应当组织有关职业卫生专家,对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进行评审,会同设计单位对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进行完善,并对其真实性、合法性和实用性负责。

四、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与防护设施竣工验收

1、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应当由取得相应资质的施工单位负责施工,并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进行。

2、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建设期间,应当对其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3、建设项目完工后,需要进行试运行的,其配套建设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试运行。试运行时间应当不少于30日,最长不超过180日。

4、建设项目试运行期间,应当对职业病防护设施运行的情况和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监测,并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建设项目没有进行试运行的,应当在其完工后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5、要为评价活动提供符合检测、评价标准和要求的受检场所、设备和设施。

6、在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编制完成后,应当组织有关职业卫生专家对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进行评审,并对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负责。

7、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完成之日起30日内根据职业危害的程度出具相关材料,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请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备案。

五、部门职责

1、安全部负责联系具备资格的评价公司进行条件论证与安全预评价,并提供材料支持。

2、生产部负责联系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对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进行设计,并提供资料支持。

3、施工监督工作由安全部负责。

护理管理与职业素养 篇10

护理质量反映于护士从事的各项护理工作中,如在护理操作上的严谨,正规,治疗技术上的安全,可靠,临床护理的细微全面,病情观察的及时,深入等。

一、什么是管理,管理是把人员组织起来朝着一项目标共同完成工作过程。护理管理是以提高护质量为主要目标的工作程序,护理管理的内容可分为行政管理,业务管理教育管理三部分。行政管理是指有关护理的组织结构,和国家的卫生方针本单位的任务,包括计划,标准,监督措施。业务管理是指在护理业务技术方面如何保持和提高质量。如各项护理常规和质量标准,新业务新技术的改进和推广。教育管理是指培养和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如教学安排,进修和在职护士的培训。临床护理行政管理内容包括医院管理的执行和指令的传达,及本科护士的管理,科室各种事情的解决,和公共事件的对应。

二、护理业务技术管理

护理业务技术管理是加强护理事业建设的重要措施。医院是培养医护人员的重要基地。通过加强护理技术管理和开展在职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这两种方式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管理本身就是训练人才、培养人才的一种方式。制定与执行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护理操作规程是指护理技术操作规定的程序条例和标准。其实质是护理质量控制的标准,具有技术管理的监督性质,是标准化管理的重要基础。作为一个护理工作者来说,在操作全过程注意护士与病人之间沟通。技术操作内容包括对病人的生理、心理及各项操作具体的评估及拟达到的目的。

1、理解操作目的:根据每项技术操作的性质、目的、要求、特点及应该取得的效果,制定操作方法和步骤。如导尿

2、掌握节力原则:制定护理技术操作的每项要求,要以节省人力、物力、时间为原则,尽量减少无效劳力,符合科学。

3、减轻病人痛苦:操作的具体步骤,必须符合人体解剖、生理和病理特点,尽量避免和减少病人的痛苦。如麻醉后导尿

4、防止院内感染:各项技术操作应严格掌握清洁、消毒、灭菌等预防医源性交叉感染的原则。比如操作前后洗手,先清洁后感染。

5、保证病人安全:各项技术操作的目的,必须符合疾病诊断与治疗,并保证病人安全。如导尿保暖

6、注意护士的安全:各项技术操作规程中护士可能受到的伤害要予以避免,以保证护士工作中的安全。锐器刺伤导致感染艾滋

7、便于护士应用:技术操作的方法要简单明了,有条理,能达到目的,便于护士掌握并能在临床普及。

8、配备正规设备:标准化的设备有利于技术操作有秩序、高效率地进行。比如需配备晨晚间护理车、急救车、护理篮、治疗盘等。在执行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时则应遵循下列原则:

1、具有高度责任心:执行各项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时,要有高度的负责精神和同情心。必须了解操作的目的、掌握病情,不可盲目执行。操作时态度和蔼、动作轻柔,力求减少病人痛苦。

2、做好解释工作:执行各项护理技术操作时应做好病人思想上的准备工作,耐心解释操作的目的、方法,以取得病人的主动积极的合作。清醒、有行为能力的病人尽量征得其同意后进行。

3、严格三查八对:认真执行查对制度,严格遵循操作规程,防止发生差错、事故,确保病人的安全。如青霉素过敏试验

4、掌握熟练的技术:操作时要了解解剖生理,熟悉操作流程,动作轻柔准确,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5、认真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在注射、导尿等技术操作中应严格把住无菌技术操作关,认真检查用物,正确履行操作规程,避免医院内感染,以确保病人的安全及自身的防护。

6、遵循劳力原则:护理技术操作的内容重复性强,有一定的体力劳动量,因此操作时注意节力原则,提高工作效率,避免疲劳,预防软组织损伤。+

7、随时观察病情:在各项护理技术操作时要随时和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操作中要询问病人的反应。

8、注意病人的特异性:虽然每次护理技术操作方法一致,流程统一,但不可忽视病人的特异性。以便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灵活应用各项操作规程。

三、基础护理技术管理

1、满足患者基本生活需要的护理活动。它包括呼吸、循环、体温、饮食、排泄、清洁、环境、活动、休息、姿势与体位方面的援助。

2、满足患者心理需要的护理活动。主要是指住院病人由于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改变,加上疾病对身体的影响,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状态的反应,如焦虑、恐惧消极悲观、依赖心理,猜疑心理、挫折心理等。此时护理人员要了解患者的心理特征,进行针对性的护理,以解除患者的心理压力及各种不利于治疗和康复的心理反应。

3、满足患者治疗需要的护理活动。患者在治疗期间,为了治疗需要而必须改变某些生理状态,如腹腔手术后的半卧位,常需要护士予以协助,以促使感染局限化、减轻伤口缝线张力、缓解疼痛、促进愈合。护士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正确收集标本、及时执行给药医嘱,同样也是通过基础护理技术来满足其治疗需要。

四、细节管理的重要性:护理工作平凡琐碎细节管理至关重要

1、细节管理与护理工作质量息息相关

护理工作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患者治疗疗效的好坏。因此,护理工作需要严谨细致,需要有慎独精神,工作中一定要严格按照工作流程行事,关注每一个环节,注重每一个细节,才能真正提高护理质量。

2、细节管理是护理安全的需要

强调护理工作中的细节管理,是护理职业道德、职业风险和职业安全的需要。护士被人们尊称为“白衣天使”,职业要求护理工作者要有仁者胸怀,奉献精神,对患者如家人;,护理质量包含着许许多多的部分,而每一部分又是许许多多的细节组成。在护理工作中,每一项细节的工作怎么做,做得怎么样,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身体的安全,它具有高风险性,大部分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都起因于细节,因此注重细节管理,是避免医疗事故差错发生的有效手段。

3、细节管理是优质护理服务的需要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天下的难事都是从易处做起的,天下的大事都是从小事开始的。护理服务表现在细节上,重在细节。服务由一个个细节组成,护理服务尤为突出。护理服务的细节不仅仅是行动和语言,还表现在一个眼神和一个微笑,护理服务在细节中见体贴,在细节中见真情。要想做到护理服务零缺陷,以优质的服务对待患者,就必须梳理小节,注重细节,就必须在工作流程上以患者为中心,方便患者,做透身边的小事,从细微处入手,每项操作切实可行,才能做到真正的优质服务。

五、细节管理的做法

1、制定规章制度

护理工作千头万绪,每一个工作细节都依靠护理部、护士长去把关,显然是不现实的。那么只能靠系统,靠细节、可操作的制度去管理,做到制定规章制度,落实规章制度。根据本院实际情况,“护理质量考核标准”、“各科室工作流程”等多种护理标准,制定了“护理人员工作职责”各项规章制度,用来警示护士工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应该遵守的原则,让护士知道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以及做错了该怎么办,确保了护理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为提高优质服务护理质量提供了依据。

2、细化流程

本院的工作流程几乎涵盖了每一项护理工作。如患者入院工作流程、各科工作流程。根据每天的工作流程,将各项护理工作落实到每一班岗位上,每个环节,每件哪怕再细小的事都要有专人负责,比如在病房管理中的一些细节如抢救车,药品,器械,无菌物品,一次性耗材,各种登记,报表,等都有专人负责。一环扣一环,环环紧密相连。例如导医服务,建立了非常详细的仪容、仪表、导诊流程,每一个细节都有标准,便于管理者监督考核,让每一位护士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管理者对照标准检查做得怎么样。

六、如何提高护理职业素养

职业道德素质:热爱护理事业,对病人及其家属要有爱心,有献身精神、同情心和责任感,树立把病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思想,尽量帮助病人减轻痛苦,时刻为病人着想,服务细心周到,热情接待病人及探视者,注意耐心倾听病人的陈述。

职业形象:按要求着装,整洁美观,不浓妆艳抹,不戴耳环、戒指等手饰。仪表文雅大方、举止落落大方、彬彬有礼,端庄稳重,态度和蔼可亲。面带微笑,语言文明。

职业审美:具有一定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追求真、善、美,做到心灵美、语言美、仪表美、行为美。能自觉维护护理工作人员的整体形象美。培养审美能力,保持良好的护士形象。良好的护士形象给人以愉悦及美的感受,能有效的调整病人的负面情绪,有益于病人的康复及改善护患关系。在工作环境和场所应干净整洁、精神饱满、富有朝气、举止文雅、感应敏捷、步履轻盈、动作娴熟、沉着冷静、言语精炼、给病人以安全感、信赖感。

职业安全:养成护理工作所要求的安全行为习惯,具有在医疗纠纷中保护自己的能力,注重用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懂得防火、防电、防爆、防震的安全用电知识,自觉维护病人家属和医院的安全。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护理技术操作规范,有效防范差错事故。

职业能力:基本技能及疾病护理常规,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处理问题沉着、冷静。用最新、最实用的护理技术服务于病人。

上一篇:【吉林省教育学院排名】吉林省教育学院特色专业-吉林省教育学院录取分数线下一篇:小学四年级作文中秋月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