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供应室护理的职业暴露与防护

2024-06-13

消毒供应室护理的职业暴露与防护(精选7篇)

消毒供应室护理的职业暴露与防护 篇1

消毒供应室护理的职业暴露与防护

【中图分类号】R473.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2095-6851(2018)06--01

消毒供应室是医院的重要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发放医疗器械,其工作人员每天需要对大量医疗器械进行处理。在工作过程中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会面临大量职业暴露风险,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将会严重危害工作人员健康[1]。为减少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应当对其防护意识、防护行为能力进行强化,保证在具体工作中充分执行防护措施,降低职业危害。我院于2017年7月针对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开展强化职业暴露防护,收获了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我院供应室未开展强化职业暴露防护干预前20例工作人员成立常规组,选择2017年7月至2017年12月我院供应室开展强化职业暴露防护干预后20例工作人员成立实验组。纳入标准:获得从业资格证书;学历大专及以上;无认知障碍或肢体功能障碍[2]。常规组包括女15名、男5名;年龄范围21~48岁,平均(36.5±2.7)岁;工作年限2~17年,平均(6.3±1.7)年;其中主管护师6名,护师14名。实验组包括女16名、男4名;年龄范围22~48岁,平均(36.7±2.4)岁;工作年限2~18年,平均(6.6±1.7)年;其中主管护师7名,护师13名。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常规组开展常规职业暴露防护,实验组开展强化职业暴露防护,具体内容包括:(1)职业防护培训:组织所有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接受职业暴露防护培训,制定并发放职业暴露防护知识手册,并通过讲座等形式引导工作人员对职业防护技能和知识、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传染病防治办法等知识进行学习。对供应室不同区域的危险因素和特点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标准操作流程进行制定,预防发生职业危害。同时还应当对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进行强化,认识到开展职业防护的重要意义,定期组织职业防护知识和技能考核,保证各项职业防护措施和要求在具体工作中得到充分贯彻、执行,形成对职业保护危害的有效预防。(2)对操作行为进行规范: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应在佩戴防护用具的情况下开展工作,例如戴好手套、口罩、帽子,运送污染器械和物品要应用专用回收车,并在供应室污染区集中处理,并依据相应流程分类处置物品。(3)标准预防教育: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接触污染物前后均应洗手,为避免血液传播疾病,需避免发生针刺伤。一旦发生锐器意外刺伤,应当将手套脱去后将受伤部位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同时将伤口放在流动净水下清洗,有效排除血液,在应用碘酊消毒后进行无菌包扎。处理好受伤部位后向感染管理科报告相应情况,并接受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4)储备防护用品:对消毒供应室使用防护用品需统一采购,并保证储备数量充足。

1.3 观察指标

统计并对比两组职业防护知识知晓率、职业损伤发生率、防护行为执行率。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检验,P

消毒供应室护理的职业暴露与防护 篇2

1 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常见的职业暴露因素

1.1 物理性因素

1.1.1 针刺伤

在消毒供应室职业暴露中, 发生锐器伤约占74.5%, 患者药液、体液 (血液、尿液、胸水) 约占6.7%[1]。美国医学会对针刺伤与免疫缺陷病毒 (HIV) 和乙型肝炎病毒 (HBV) 感染发生的危险性调查, 认为两者相关性较大, 特别是HBV传染性更强。针刺伤时, 只需0.004 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 另外, 针刺伤还可传染一些其他疾病, 如疟疾、败血症、伤口感染等[2]。

1.1.2 烫伤

供应室现使用高压蒸汽灭菌器消毒, 每天与132℃高温蒸汽接触, 烫伤现象时有发生。常见于高压灭菌完毕, 取物时皮肤触到压力锅内壁导致烫伤。

1.2 生物性因素

在回收、清点、清洗污染物品时, 自身防护措施不到位, 致病微生物通过受损皮肤、黏膜进入人体, 从而感染上乙型、丙型肝炎病毒, 艾滋病病毒等。

1.3 化学性因素

现在供应室使用化学消毒剂浸泡处理回收来的污染物品, 含氯消毒剂使用最多, 它具腐蚀性、挥发性、刺激性, 经常接触常导致护理人员眼结膜灼伤、化学性气管炎、上呼吸道炎症等。

2 采取的措施

2.1 加强职业防护知识培训

供应室护理人员对潜在隐患认识不足, 工作责任心不强。在培训时须强调规范清洗程序, 认真分类, 如尖锐物品与非尖锐物品, 导管类与非导管类, 特殊与复杂物品等。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安全意识缺乏、预见性不足。培训时让护士充分认识到严格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就是在履行法律职责。同时做好自身防护, 避免乙型肝炎、艾滋病的传染。供应室护理人员应定期组织学习《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消毒技术规范》。以提高护理人员的个人防护意识, 主动自觉地执行防护措施, 严格执行消毒技术操作规程。

2.2 实施标准预防

2.2.1 加强标准预防教育

标准预防是认定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 必须进行隔离。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也要防止非血原性传播。强调双向防护防止疾病互相传播。正确的预防不仅保护了患者更保护了护理人员自己。供应室护理人员在清点、清洗处理污染品时必须戴口罩、帽子、防护眼罩、橡胶手套, 穿隔离衣。被锐器刺伤后应先脱去手套, 自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 同时用流动水冲洗伤口, 然后用碘酊、乙醇消毒受伤部位[3], 用无菌敷料包扎伤口, 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并进行血原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特殊污染的物品, 在回收时应包装在清洁的包布内, 并做“污染”标记运输, 经灭菌后方可清洗。回收车必须专用, 每次用后应清洗、消毒, 不能进入其他区域或作它用。

2.2.2 加强手卫生管理

认真洗手与手消毒是对供应室护理人员预防医源性感染传播最有效的措施。当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等应戴手套。手套可以预防护理人员变成微生物的传播媒介, 但手套不能代替洗手。最好用感应式流动水及抗菌皂液洗手并严格执行操作前、后洗手制度, 做好擦手毛巾的消毒和存放, 避免二次污染, 手部接触特殊物品应严格按照《消毒技术规范》进行手的浸泡与消毒。

2.2.3 加强消毒供应室标准化建设

科学选址、合理布局和基础设施是消毒供应室人员职业危害防护的基础条件[4]。供应室内布局强调科学化、合理化、人性化。污染、清洁、无菌三区严格分隔, 工作流程不逆行、不交叉, 高压蒸汽灭菌器定期维修、保养。各区均设置紫外线消毒及无菌区设有层流装置。使用的各种敷料尽量采用一次性医用材料。

2.2.4 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

消毒供应室工作包括:医疗物品回收、清洗、包装、灭菌、监测、储存、发放等, 形成一个工作链, 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加强信息化、数据化管理, 减少人、物多次接触而发生交叉感染。非本室人员, 不得随便进入作业区, 不得在污染区、清洁区、灭菌区及无菌物品存放处之间来回穿梭。患有呼吸道疾病者应戴口罩工作, 任何人不准面对灭菌包咳嗽、打喷嚏等。患有皮肤伤口感染或传染病者, 应调离或调配适当工作。这不但可以保证良好的工作秩序, 更主要的可避免人员混杂和流动频繁带来的微生物、微粒和热原质等的污染。严格包装程序, 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和容器, 控制无菌包的规格和重量。严格无菌物品储藏, 无菌室存放物品应规范化, 配有专柜, 分类放置顺序摆放, 标志明确, 每天核对清点。

2.2.5 加强供应室护理人员预防保健工作

医院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消毒供应室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5], 重视职业暴露的危害, 尽可能地完善布局, 配置合格的设备及必要的防护用品。医院应定期为护理人员接种乙肝疫苗, 科室应建立锐器损伤报告制度, 一旦发生立即上报。

参考文献

[1]刘延锦.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分析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8) :985.

[2]杨柳, 文明.护理人员的感染管理与自我防护[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 (7) :694-695.

[3]任小英.护理人员工作中被针刺伤调查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 13 (3) :258-261.

[4]罗维英.新形势下对消毒供应室工作定位的思考[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 (7) :795-795.

消毒供应室护理的职业暴露与防护 篇3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841-02

消毒供应中心是集中处理大量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医疗用品的部门,工作人员长期与致病原,锐器、化学消毒液接触,在工作中经常使用多种电器设备及压力容器,加上工作环境的噪音、潮湿等。诸多不良因素都会对工作人员健康及安全造成威胁,是医源性感染的高危人群之一,因此加强工作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掌握相关的防护措施,尽量避免有害因素对自身的损害,维护身心健康势在必行。

1 职业暴露概念

护理职业暴露是指护理人员在医院的特定环境中,周围存在着对人体有害的生物,物理,化学及社会因素。

护理职业防护是指在护理工作中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保护护士免受职业损伤因素的侵袭或将其所受伤害降到最低[1]。

2 职业暴露因素

2.1 生物性因素 即经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感染机会,主要发生在污染物品的回收,清洗环节,被污染的穿刺针,手术器械及沾有血液、体液的器具,穿透工作人员皮肤黏膜而感染上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及艾滋病病毒等经血液传播性疾病[2].

2.2 化学性因素 供应室在进行清洗消毒灭菌过程中,需使用多种化学性液体、气体等。如果使用不慎,可造成皮肤过敏损害及毒性反应[3],出现皮肤、黏膜、呼吸道、消化道、神经系统症.

2.3 物理性因素

2.3.1在对器械干燥、高压蒸气灭菌、干热灭菌过程中,均可由于高温高压,蒸气的意外引起烧伤、烫伤及爆炸等。

2.3.2在搬运货物、装卸、推车过程中,如果姿势不正确或负荷超重会引起扭伤、拉伤等。

2.3.3在污染物品回收、清洗,包装过程中被针、刀片、剪刀锐利器械刺破皮肤。

2.3.4紫外线灯辐射时,照射到人的皮肤、眼睛、可引起皮肤过敏性皮炎,眼睛损伤。

2.3.5在操作过程中,各类患者的体液及污染物品的接触,都可能使手部皮肤的细菌的种类和数量增加,操作后手的每一部分均可检查病原菌[4],如果洗手的方法不正确,时间不够,手就会成为病原传播的媒介,可引起自身感染。

2.3.6回收室各种污染物品、包布、巾类、翻动、造成粉尘飞扬,冲洗时形成气雾胶颗粒,这些均可使病原菌散播在空气中,处置不当,可引起多种感染。

2.3.7工作环境的影响,如噪声,空气闭塞,潮湿及电器使用等可引起听觉迟钝、头晕眼花、血压升高、情绪焦虑、耳鸣、疲劳等。

3 防护措施

3.1 提高专业素质和自我防护意识

消毒供应专业知识涵盖微生物学、消毒学、医院感染管理学等。专业知识的拓展,现代化设备的引进和各项新技术的开展,促使消毒供应中心人员接受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强化消毒,灭菌和隔离及预防感染的意识,自觉有效的在工作中做好自我防护。

3.2 预防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措施

污染物品回收清洗过程直接接触及未经处理的污染医疗器械.回收人员一定要穿戴好防护用品.清洗环节严防针刺,动作要轻、慢,戴上合适的手套操作,防止手套过大操作不当发生损伤,进行高压冲洗時要用钳子或手固定好接口处,水压不可过大,以免引起穿刺针飞溅而刺伤.清理垃圾时不可用手挤压垃圾袋,万一被刺伤时,应立即挤出伤口血液,用碘酒,酒精严格消毒包扎伤口,并在24h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清学检查,必要时注射乙肝疫苗[5].同时报告院内感染管理科,并做相应感染的定期追踪观察。

3.3 使用化学消毒剂的防护措施

首先要求掌握常用化学毒剂的性质,配制方法,毒性及注意事项。配制和使用化学消毒剂时,应戴口罩,乳胶手套,必要时戴防护镜,配置时要注意方法正确,防止液体飞溅烧伤,浓度要准确。根据各种化学制剂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配制和使用过程要小心谨慎,如不慎溅污立即用流水冲洗,溅入眼内需连续冲15min,衣服如浸湿立即脱去衣服,必要时就诊.

3.4 预防物理性因素的损害

3.4.1灭菌前,要先检查机器的性能,检查水、电、汽情况掌握正确的操作程序,防止灭菌器发生故障或操作不当而引起爆炸及操作人员灼烫伤的事故。热力灭菌时,防止烫伤,干热灭菌取物品时,须待炉门温度降至40℃才可开门,高压蒸汽灭菌时,物品需冷却10min后才能上架。

3.4.2在进行体力操作前,先做初步的风险评估,应尽量避免有危险的体力操作,如搬运物品过重、过高、体积较大,应采用推车,固定专人搬运并且多人合作搬运,负重时切忌急剧转身,要利用双脚避免任何挪腰动作.

3.4.3预防机械性损伤,绝对不要徒手处理破碎的玻璃,注意皮肤黏膜的保护.

3.4.4紫外线照射消毒时,要防止对人体的直接照射,尤其是对眼镜的保护,更换灯管或测试强度时要戴墨镜,开关应安装在室外,消毒后通风换气30min后方可入内[6]。

3.4.5重视洗手,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的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用肥皂水充分洗手,洗手时要执行六部洗手法,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3.4.6空气污染的防护,操作中除须戴8~12层纱布口罩外,各区域可安装空气净化装置,定期监测每月定期做空气培养,出现细菌超标及时清洁消毒后复测。

3.4.7减轻噪声,避免电击。供应室的噪声来源于多种机器的使用因此应做到各种机器的保养与维修,保持期性能良好.实行工作人员定期换岗,经常对全科人员进行安全用电知识讲座,严格按操作说明执行,用毕应先切断电源,地面保持干燥,防止漏电,定期检查与维护,确保机器性能良好,如发生电击伤害,应立即切断电源,送急诊急救。

3.4.8建立工作人员健康档案,每年对全体人员进行健康体检[7],必要时进行计划免疫,提高机体免疫水平,建立意外伤害的报告制度,建立登记手册,及时分析伤害原因,以减少伤害的重复发生。

参考文献:

[1] 曹旺霞。血源性传播疾病与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J〕。护士进修杂志,1999;14﹙1﹚:51

[2] 曾慧军,吴欣娟.中华护理学会推荐专科丛书:供应室分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45.

[3] 周惠平。中心供应室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5):384-385.

[4] 钟秀珍,程棣研。现代医院感染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1.

[5] 高伟。门诊换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及防护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8(8):57-58.

[6] 张秀銮,张芳。消毒供应室工作的质量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2(1):65-66.

内窥镜消毒与职业防护 篇4

【摘要】描述了内窥镜的清洗和消毒方法,提出了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监测、内镜室医疗废物的管理和职业防护的建议。

【关键词】内窥镜;消毒;职业防护;戊二醛;等离子

内窥镜由于其创伤小、痛苦轻、直观性好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1]。内窥镜检查和治疗临床应用十分广泛。但内窥镜消毒合格率较低,主要为细菌总数超标[2]。 由于内窥镜构造精细,管道细长,材质特殊,不耐高温,又因价格昂贵,一般购置数量有限,临床使用频繁,若消毒工作不到位,易导致医院交叉感染的发生。医院应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有效的内窥镜消毒规章制度和管理规定,严格加强质量督导,检查措施持续改进,有效防止了医院感染的发生,使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的检查和治疗。

1人员培训

从事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的医务人员,应具备内镜清洗消毒方面的知识,必须参加市级以上相关部门组织的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经考试合格,持证上岗。同时医院感染科要有计划、有目的、经常性举办清洗消毒灭菌知识讲座,帮助掌握清洗、消毒、灭菌的质量标准以及具体要求和实施办法,组织洗消人员培训学习卫生部颁发的《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版)、《内镜室消毒隔离措施》、《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及《医疗废物管理》的法规和条例等。

2内窥镜维护及消毒

2.1日常维护内窥镜设备定期保养应制定有组织、有计划的维修措施,掌握仪器的运行规律,便于出现故障后的查找。

2.2清洁消毒医用内窥镜的清洁消毒按照卫生部颁布的《内镜清洗与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进行。

2.2.1清洁就是指去除其表面和管道内的有机物质等污物,但不能杀死微生物,只能是给内镜的消毒灭菌奠定基础。无论使用何种消毒灭菌剂,均要重视内窥镜的清洗工作,因清洗不彻底,将直接影响消毒灭菌的效果[3]。清洁所用物品包括:流动水清洗消毒槽(清洗槽、酶洗槽、除锈槽3个槽)、高压水枪、干燥设备、计时器、通风设施、刷子、纱布、棉棒。

2.2.2内窥镜清洁步骤

2.2.2.1冲刷水洗残留物内镜及器械手术完毕后,立即卸开可卸部分,清洗槽内用流动水彻底清洗,去除血液、黏液等残留物质,擦干,软毛刷子刷洗。用高压水枪冲洗各腔道、导管、管腔等。冲洗水水质硬度超过10°的硬质水,使用时须加水软化剂软化。水温<35℃ ,超过35℃可凝固分泌物中的蛋白。使用清洁剂可根据厂方推荐确定水温。用于冲洗消毒内窥镜的水应符合饮用水标准。注水瓶的水应无菌。用于清洗消毒机的水通常使用过滤水,并经常换膜、灭菌及进行理化与微生物监测[4,5]。

2.2.2.2消毒酶洗将擦干后的内镜及器械置于1:270全效酶洗液槽中浸泡30min或用超声清洗机振动清洗5~10 min[6]。

2.2.2.3冲洗经全效酶洗液浸泡后的内镜及器械放冲洗槽中用流动水彻底清洗,有管腔器械在清洗过程中应用高压水枪喷射冲洗,以去除管道内的全效酶洗液及松脱的污物。清洗拆卸部分的器械不但冲洗器械的外表面,器械的轴节部、弯曲部、管腔内也用软刷子彻底刷洗网,刷洗内镜时避免划伤镜面。

2.2.2.4防锈去锈器械经上述处理后,放入配好的1:7去锈液内浸泡10 min,浸泡完后用清水冲洗。

2.2.2.5润滑维护冲洗后的器械放入1:15润滑液内浸泡,浸泡2~3min后捞起晾干或干燥即可 。使用内窥镜时,尽量由专业人士进行操作,适当的条件下可以进行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7]。

2.2.3贵重设备的清洁光纤内窥镜如输卵管镜属于精密、贵重且极易损坏的设备器械,应有专人管理,使用前进行岗前培训,要熟悉其性能、特点、原理、操作规程、使用及保养方法。

2.3消毒内镜的消毒灭菌是指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灭含芽孢在内的各种病原体及其他有害微生物,通过严格的消毒来达到灭菌的要求。软镜不能高温高压消毒:尽量不要浸泡在生理盐水中,否则会出现腐蚀斑点,但是可以浸泡消毒;不能用钢刷清洗,只能用含矿物质低的水并用毛刷清洗;不能用超声波清洗;清洗、消毒、运输和储藏的温度不能高于65℃[8]。

2.3.1化学消毒目前,医院内窥镜大多采用的消毒/灭菌剂有戊二醛、过氧乙酸、邻苯二醛等[9]。内镜的化学消毒一般使用戊二醛消毒液进行消毒。将清洗干净的内镜放入消毒液中,在送水、气和吸引按钮接口上安装全管道灌流器,再接注射器注入消毒水反复冲洗。最后用清水清洗、去除掉或稀释残余的洗液。对卸下的各附件清洗消毒后再用清水洗净、干燥,在各密封环上涂上硅油,分别装上各按钮和钳口盖,完毕后吸干或吹干各管道中的`水分即可。内镜在化学灭菌后,应用无菌水冲洗干净,以免再次污染。饮用水可以作为冲洗水,如经过细菌过滤则更好[10]。冲洗后必须再使用无污染的方法进行干燥处理,如使用过滤空气干燥。酸化氧化电位水易受地区水质的影响致使pH值不稳定,影响消毒效果。戊二醛对人体组织有中等毒性,有刺激性,有一定的致畸、致突变、致癌作用,对皮肤及黏膜有刺激性及致敏性,可造成环境污染,而且消毒时间长降低使用效率[11]。

2.3.2物理消毒一般是指利用环氧乙烷进行气体消毒。只有充分干燥后,才能开始进行空气灭菌,留有水滴部分气体灭菌会不完全。气体灭菌前应接上通气连接器,以免内镜可能因内部温度、压力的变化而损坏弯曲部。大约在温度55℃、压力167 kPa的情况下,经过4h的消毒即可。气体灭菌后,由于气体灭菌后残留在内镜中的气体对人体有害,所以必须将气体灭菌后的内镜进行充分曝气后,卸下通气连接器,才能用于人体。

消毒供应室护理的职业暴露与防护 篇5

职业安全是医护人员共同关注的问题。由于医院供应室护士长期从事回收、清洗污染后的医疗器械的工作,在操作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被锐器、利器、化学消毒液等割伤,刺伤及灼伤,严重的危害了供应室护士人员的身体健康,是控制医院工作感染的关键科室。为此,供应室护士人员必须重视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危害健康因素,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加强防护措施,以达到减少危害,保护自身健康的目的。供应室工作的主要危险因素

1.1 供应室护士的自身因素

供应室护士对职业损伤增加。如在清洗过程中为了操作方便不按照供应室操作程序和规章制度进行操作、不戴手套或手套破损不及时更换、不戴防护眼镜等

1.2化学因素

化学消毒剂如过氧乙酸、三效热源灭活剂、84消毒液等消毒剂,因具有较强的去污,去热源的功效,故常用于器械的浸泡消毒。但这些消毒剂具有较强的刺激性和腐蚀性,在使用过程中如操作不当,消毒剂挥发在空气中而被人体吸收后,可引发鼻粘膜及气管粘膜水肿,损害呼吸系统,导致流涕,咽部不适、咳嗽等症状,还可刺激人体双眼出现流泪、疼痛,视物不清等症状。在配比过程中如浓度过高可灼伤皮肤,部分人员在使用来苏尔消毒稀释液时,如不佩带手套,还可导致手指麻木、奇痒等症状,严重时这些消毒液还可导致接触性皮炎。此外,供应室因消毒灭菌需要,常使用多种化学制剂。长期接触此类制剂或使用不当,则会对使用者造成损伤。包括:(1)含氯制剂,此类 消毒剂有一定的腐蚀性 ,挥发性强,空气中含量过高时引起人体不适,接触则易损伤皮肤。(2)过氧乙酸,空气中含量超标时易引起头疼、头晕、恶心等中毒反应。(3)强酸强碱,供应室在清洁物品时常用强酸强碱,如操作不当,喷溅到皮肤黏膜上则可引起皮肤黏膜腐蚀和溃烂。(4)环氧乙烷,环氧乙烷灭菌以其温度低、渗透性强、腐蚀性小、灭菌彻底、有效期长等优点被临床广泛应用。环氧乙烷气体可刺激眼睛、呼吸道,引起流泪、咳嗽、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反应;皮肤接触时可引起皮炎和水泡,还有致癌、突变、致胎儿畸形等作用,孕早期孕妇接触环氧乙烷流。

产率高达16.7%。

1.3物理因素

1.3.1机械性损伤

供应室除供应一次性物品外还担负着玻璃器械或金属制品的供应,在清洗过程中护士易被破损的玻璃或锐利的刀剪损伤,致使器械中残留的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造成危害。有文献表明,针刺伤时只需0.04ml 带有乙肝病毒的血液足以使刺伤者感染。因被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污染的针刺伤而感染艾滋病的概率为0.3;被丙肝病毒污染针头刺伤而感染的概率为1.8;美国5 0万医护人员中,每年被注射针刺伤的人次高达80万以上,占从业人员的l6%。

1.3.2紫外线

紫外线灯广泛地用于医院各科室的空气消毒,如操作不当可灼伤眼结膜而引起双眼红肿,流泪,刺疼等症状。长期受到紫外线灯的照射还可导致皮肤色素沉着。紫外线能引起微生物细胞内成分的化学变化,使其遭到破坏而死亡。供应室空气及物体表面消毒常规使用紫外线照射,虽然尽量安排在工作间隙,但因工作需要常取放物品,护士经常接触紫外线,对人体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

1.3.3 体位供应室

护士在清洗、包装物品时,需取强迫体位长时间站立操作,颈椎病、腰肌劳损、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

1.4液体因素

患者使用后的医疗器械,已被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所污染,因部分医务人员对初步消毒的意识淡薄,对于使用后的器械未经初消就送往供应室更换,而供应室护士在消毒清洗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被锐利器割伤,刺伤,从而造成了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各种污染病感染的危险性,这样不仅严重地危害了供应室护士人员的身体健康,更是造成院内感染的潜在因素。

1.5生物因素

据研究,最具威胁的感染性疾病是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艾滋病、结核杆菌、流感等,这些危险因子在血液、血液成分、伤口分泌物、精液、阴道分泌物、羊水等浓度较高。有关资料统计显示,经常接触血液或经常被针刺伤的工作人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发生率比一般工作人员约高8倍。感染乙型肝炎的发生率为2.0%~4.0%;感染丙型肝炎的发生率为 3.0 ~10.0;感染艾滋病的发生率为0.2~0.5。供应室要回收注射器、输液器、穿刺治疗包等物品,这些物品都不同程度地沾有传染性血液、分泌物等,在接触时若不注意个人防护,不仅可造成自身感染,而且会成为传播的媒介进而导致医院内感染的增加。

1.6环境因素:

1.6.1高温、噪音:

供应室在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时,一是散发大量的热量,二是噪音较大,致使供应室护士长期处于一个高温、潮湿、噪音超标的环境中工作,从而对健康造成危害,特别是听力下降。耳鸣是主要症状之一。

1.6.2洗涤:

洗涤工作是供应室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的工作环节,接触冷水不可避免,特别是寒冷的冬季,随时都可危害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故造成供应室工作人员患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的几率明显高于其他科室护士。

1.6.3粉尘:

供应室护士在制作各种敷料,棉签,棉球时,因纤维粉尘四处飞扬,随时都刺激着呼吸道,从而出现鼻腔,咽喉部刺痒,打喷嚏等不适应症状。

2防护措施

2.1化学性因素的防护措施

在浸泡消毒各类污染的器械时,不仅要选择合适的化学消毒剂,更要了解消毒剂的理化性质和毒副作用。在配制消收稿日期:2006-10-10毒稀释液时,应佩带口罩、防护眼镜、手套等防护用品,消毒。液存放容器必须加盖,一是可以防止消毒液挥发,二是可以保证其有效浓度,更重要的是减少了对人体的危害,同时要定时开窗,通风,以保持室内空气清新。若工作人员出现头晕,咽部不适,皮疹,双眼疼痛流泪等症状时,应首先离开配制消毒液现场,并及时用清水冲洗眼睛,滴注润洁滴眼液,出现皮疹应服抗过敏药物治疗。

供应室护士应了解常用消毒剂的效能、毒性及进入人体的途径。按照消毒剂的使用范围、浓度进行配制,在配制过程中应戴口罩、帽子、护目镜、手套,穿长筒防水靴及防水围裙,防止消毒液溅到皮肤黏膜及眼睛上,取放物品后及时加盖,避免消毒液挥发对人体造成危害。环氧乙烷灭菌的一次性物品必须待残留气体充分挥发后方可入库,以避免残留的环氧乙烷对人体的损害。

2.2物理因素的防护措施

2.2.1 制定并完善防护制度强化护士的防护意识,根据各工作室要求,制定并完善防护制度,同时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如去污处配备防水围裙、护目镜、橡胶手套、安装非接触式水开关及干手设施等。将医护人员职业防护知识转化为职业防护行为,养成职业防护习惯,掌握锐器刺伤时的处理程序,降低血液传播疾病的危险程度。

2.2.2在使用紫外线灯进行空气消毒时,供应室工作人员尽量减少进出消毒房间的次数。若有急事需要进入时,应先将紫外线灯关闭或佩带防护眼镜后方可进入,禁止裸眼直视紫外线灯,以免灼伤眼睛。如灼伤眼睛,应立即滴注消毒眼药水,闭目休息。

2.2.3 供应室护士接触尖锐物应用持物器,尽量减少刺伤皮肤的机会,同时应掌握刺伤后的紧急处理程序:必要时上报并注射疫苗,以免发生医源性感染。紫外线照射消毒尽量安排在中午下班后人员相对较少时进行;消毒过程中如必须进入消毒房间,应先关闭紫外线灯,消毒结束后至少过3 0 mi n才能进入。供应室护在上作时注意节力的原则,经常变换身体姿势,避免疲劳,工作结束后可做颈、背、腰的保健操或局部按摩,做好自我健康,防止发生职业病。

2.2.3体液因素的防护措施在清洗各类污染器械时,经初步消毒后,应佩带手套进行清洗,如有操作不慎造成损伤后,应立即压住伤口,用清水充分清洗,必要时应进行及时的预防接种,避免重复挤压伤口,致使伤口局部血液回流。

2.3 生物有害因素的防护

回收物品均按传染性物品处理,定位放置“一,专人负责浸泡、清洁、消毒,并做好记录。清洗包装锐利器械时防止刺伤,一旦被刺伤立即进行伤口处理:挤出损伤处血液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聚维酮碘消毒,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72h内作HIV、HBV等基础水平检查;可疑暴露于HBV感染血液、体液时,注射抗乙肝病毒高价抗体和乙肝疫苗;可疑暴露于HCV感染血液、体液时,尽快在暴露后作HCV抗体检查;可疑暴露于HIV感染血液、体液时,短时间内口服大剂量AZT(叠氮脱氧核苷),尽快在暴露后检测HIV抗体,然后周期性复查。供应室要建立刺伤登记制度,并定期跟踪检查。

2.4环境因素的防护措施

对于高温、噪音、寒冷、潮湿等不利因素,可安装消音设施,房间应备有换气扇,四季装备热水管道,在洗涤间,对室内高温,潮湿可采取一些防护措施,如使用空间尽可能宽敞,安装排风扇,空调,冬季尽可能用热水洗涤,戴橡胶手套;为了减少超声清洗机,烘干机噪音的影响,尽量集中清洗器械,清洗人员离开房间,有噪音的房间随手关门;在灭菌间安装消音设备和遥控检测系统,高压蒸汽灭菌器前安装隔音板,可降低一部分噪音设立独立的gtN-间,制作各种敷料,棉球以及手术巾的折叠,必须戴13罩,防止损伤呼吸道粘膜并使用一次性手套,以确保供应室工作人员身体健康。

2.5对于粉尘的防护供应室工作人员在制备各种敷料过程中应戴口罩,防止敷料纤维及粉尘吸入呼吸道而损伤呼吸道粘膜。3强化职业危害意识及保障体系供应室工作人员在执行各项操作过程中,首先要牢固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自觉遵守防护要求,要培养良好的严格的医疗操作程序习惯,在分类各种污染器械时,尽量不要用手直接接触分类,对于锐利器,应放在防刺容器中,执行操作完毕后,应及时清洗消毒双手,口罩应分日更换清洗,同时要加强防护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硬件设施要到位,防护用品要充足,防护制度要落实等一整套防护保障体系。3 讨论

消毒供应室常见职业危害与防护 篇6

1 常见职业危害

1.1 锐器伤

在清点、清洗、包装过程中被血液性、体液性病原体污染的针头、刀片、剪刀、穿刺用附属物等锐器刺伤, 针头是对医务人员刺伤最多、最深的锐器。有统计资料表明, 健康医务人员患血液性感染性疾病80%~90%是针头刺伤所致, 主要病种为病毒性肝炎 (乙型、丙型) 、艾滋病、疟疾等。

1.2 消毒剂

消毒供应室回收的污染器械、物品, 须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 这类消毒剂均有腐蚀性、挥发性和刺激性, 经常接触会引起眼结膜烧伤、上呼吸道化学性炎症、喉头水肿和痉挛或肺炎、皮肤损害等。环氧乙烷灭菌后未经过充分放置挥发, 对医务人员的刺激性损害也很大。

1.3 烧烫伤

消毒员每天与高温、高压蒸汽接触, 在取灭菌后的物品时皮肤接触灭菌器门框、金属储器, 经常发生烧烫伤, 夏季的高温环境对消毒人员健康是一大危害。

1.4 防护措施不到位

在回收、清点处理污染物品时, 对自身的防护措施不到位, 病原体可通过破损皮肤、黏膜或眼结膜进入人体而感染上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血液性传播的疾病。

2 职业防护

2.1 强化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制定操作规范。定期组织消毒供应室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院消毒技术规范》、《供应室物品回收制度》、《标准预防》等。提高工作人员对供应室工作危害性和缺乏防护意识危害性的认识, 充分认识到职业暴露的危险, 以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自觉执行各项操作规范, 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

2.2 树立标准预防观念

要把所有被患者体液、血液、分泌物污染的器械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 接触这些物品时必须遵照标准预防原则, 采取防护措施;每次接触污染物品后, 立即按六步法进行手的清洗或消毒;如被锐器刺伤, 立即采取挤压出血—清洗—消毒局部处理措施, 然后按规定的免疫程序接种疫苗, 如乙肝疫苗、甲肝疫苗, 注射破伤风抗毒素等, 以预防疾病发生。

2.3 严格执行操作规范

高压灭菌器每天使用前进行B-D试验, 检测水、电、汽是否安全, 消毒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 持证上岗。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待灭菌器压力降至“0”位时再开门, 工作人员站在门旁或门后, 不要裸露手臂, 戴好隔热手套, 等物品冷却数分钟后取出, 以防烧烫伤。采取适当措施降低消毒室环境温度, 减少对消毒人员健康的危害。

2.4 正确配制和使用消毒剂

消毒供应室护理的职业暴露与防护 篇7

【关键词】 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中国分类号】 R19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322-01

供应室担负着全院临床各科重复使用医疗器材的回收、清洗、消毒、包装、灭菌、存放和发放工作,供应室人员每日接触各科污染物品,锐利器械以及各种化学,物理等有害物质,因此,成为职业暴露的高危群体,特殊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决定着供应室工作人员必须面对各种职业危害,因为提高工作人员防护能力,增强自身防护意识,以达到减少危害,保护健康就显得尤其重要。

1.常见职业暴露危险因素

1.1生物因素:供应室工作人员每天到临床各科回收已使用过的各种医疗器械及物品,而这些器械及物品都不同程度带有血迹,脓迹,分泌物等病原微生物,在回收、清点、分类、清洗污染器械时,暴露于这些感染因素中,因此,存在着较高的职业性暴露风险。

1.2物理因素:(1)锐利器械损伤:供应室工作人员在器械回收、分类、清洗、包装过程中,如不遵守操作规程,工作时注意力不集中,就有可能发生针刺伤,造成护理人员血液暴露,有发生HBV,HCV以及HIV感染的危险[1],针刺伤时,只露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2],供应室工作人员是病原微生物感染的高危人群。(2)高温烫伤:我院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温度为132℃,消毒灭菌结束后,打开灭菌器取物时,稍有不慎就会被烫伤,另烘干机,蒸汽发生器等仪器操作不当也极易被烫伤。(3)噪音的危害:供应室的噪音主要来源于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据有关劳动保护部门检测,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在抽真空时噪音强度在90-98db之间,超过了工业区噪音标准的极限值55-60db[3],此外,超声波清洗机,蒸汽发生器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噪音,长期在噪音环境中工作,易引起工作人员疲劳,头晕,头痛,听力下降等不良反应。(4)紫外线辐射损伤:供应室空气消毒大部分采用紫外线照射,接触过量的紫外线对机体产生危害,特别是对眼睛及皮肤的损害,可引起结膜炎及弥漫性红斑。

1.3化学因素:供应室工作中应用各种消毒剂较多,每天对下收下送车,各区的操作台,地面进行常规消毒(用含氯消毒剂),对特殊感染的污染物品还需采取相应的消毒处理。含氯消毒剂在工作中应用广泛,可污染工作环境,被人吸收后可致支气管粘膜水肿,另外对眼睛也有刺激作用,可引起流泪,视物不清,还可引起接触性皮炎[4]。

1.4心理因素:供应室工作繁琐,长时间的站立,推车可导致下肢静脉曲张,灭菌器工作时产生的噪音,消毒剂的刺激气味均可使工作人员产生心理和生理的疲劳。

2.防护措施

2.1加强管理和职业防护知识培训: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各岗位的操作流程,制定安全有效的防护措施,定期组织全体工作人员学习《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传染病防治法》等,使工作人员了解工作中存在的危害性,提高对职业感染危险性认识,强化工作人员消毒、灭菌、隔离和预防感染的意识,提高防护依从性,提高执行率[5]。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是不受伤害的有效保证。

2.2生物因素防护:工作人员在回收、分类、清洗污染物品时,必须戴口罩、帽子、护目镜、手套、穿防水围裙、防水靴,以防操作时污染液体溅到皮肤、脸及眼睛。特殊污染的物品必须做到先消毒后清洗,每次工作后,必须严格按7步洗手法认真洗手。

2.3物理因素防护:①锐利损伤时的防护及处理:工作人员在回收、清洗、包装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接触锐器时要特别注意做到四禁止:禁止直接传递锐器物;禁止用手分离用过的针头、针筒;禁止双手回套针帽;禁止手持锐器指向他人[6],若一旦被污染锐器损伤,立即挤出损伤处的血,用流动水冲洗伤口,并对创口进行严格清创处理,向护士长报告,护士长向院内感染办报告,必要时接种免疫球蛋白,并跟踪检查和随访。②高温烫伤防护:在进行高压灭菌,开启蒸汽发生器,物品烘干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高压灭菌结束后,要待压力降至"0"位后,方可开启锅门,开启锅门时,人站在门后,以防锅内涌出的热气烫伤,待物品冷却后再取出,以减少烫伤事件发生。③噪音的防护:定期检测高压蒸汽灭菌器的性能,并做好相关保养工作,空气压缩泵不要安装在消毒室,尽量减少噪音,消毒室应安装消音设备,将噪音控制在标准范围内。④紫外线辐射防护:紫外线消毒应在房内无人時进行,打开紫外线灯时,避免双眼直视灯管,检测紫外线灯强度时要戴防护眼镜及面罩,消毒结束及时开窗通气,以减少室内空气中臭氧含量。

2.4化学因素防护:工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常用化学消毒剂的配制方法,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直接接触化学消毒剂时应戴手套,口罩,防止药液飞溅到皮肤及粘膜,浸泡容器 要加盖,避免消毒剂散发于空气中,对人体呼吸道的损害,用消毒剂对操作台及地面进行消毒处理后,应及时开窗通气,以降低空气中氯的含量。

2.5心理调节:良好的工作氛围,互帮互敬的团队精神,可缓解心理疲劳,在工作中应处理好同事之间的关系,学会宣泄和疏导,保持和平、稳定、乐观的心境。

3.小结

供应室工作人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在工作期间获得医院感染的可能性很大[7],在回收、分类、清洗、包装、灭菌等操作过程中,存在着生物性、物理性、化学性等多种职业暴露因素,针对这些威胁人体健康的危险因素,职业防护显得极其重要。职业防护重要在"防"字,要充分在"防"字下功夫,防患于未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完善必需的防护用具,每年组织全体工作人员体检一次,确保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

参考文献

[1] 叶秋平,之必丰,朱巧红,加强医院中心供应室的职业安全防护【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2):186

[2] 杨柳,文明,护理人员的感染管理与自我防护【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7):694

[3] 王丹,李爽,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C】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12):1863-1864

[4] 李映兰,高危科室护士职业安全防护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98

[5] 张李妹,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职业暴露防护【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8,25(3):294

[6] 魏丽丽主编,护理职业防护管理【M】背景: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6:13

[7] 霍考蓉,宋瑾,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室)知识问答【M】南宁: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30

上一篇:国旗下讲话演讲稿高考下一篇:“奋发向上 崇德向善”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征文优秀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