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供应中心去污区

2024-09-20

消毒供应中心去污区(通用4篇)

消毒供应中心去污区 篇1

持续质量改进 (CQI) 是通过管理及改进使医护质量得以满足病人的需要, 是一种持续性的研究, 探索更有效的方法, 使质量达到更优、更高标准, 是新时期医院质量发展的重点[1]。消毒供应中心是医院具有清洗、消毒、灭菌的核心科室, 是再生无菌物品供应周转的物流中心, 而作为供应中心第一窗口的去污区不仅是污染物品的集中地, 同时也是去除污染物的重要场所。随着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化管理模式的实施, 清洗消毒流程观念的转变, 去污区的管理工作成了消毒供应中心管理体系中的关键, 其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包装、灭菌效果, 最佳效果的消毒和灭菌只能通过完美的清洗而达到[2]。我院自2009年2月起逐步将各类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纳入去污区集中化管理, 实施持续质量改进, 严把质量控制关, 从源头上消除隐患[3], 改善工作质量, 收到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1 去污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工作人员法律观念淡薄, 工作态度散漫

工作人员法律意识较弱, 在工作时对缺陷的危害性认识不够深刻, 认为消毒供应室不直接与病人接触、是后勤, 不需要太高的技术和责任心[4], 工作态度散漫, 产生松懈心理, 在进行各项操作过程中随意简化工作流程, 缺乏责任心。

1.2 检查、查对制度落实不到位

由于不能在诊疗场所清点器械, 去污区器械清点工作就更加重要, 器械清点、登记准确率必须达到99%以上才能建立与临床的信任关系, 提高工作满意度。在接收清点物品时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包括所回收物品的名称、数量、质量、有无破损及初步清洁处理情况等, 可导致无菌物品发放错误甚至器械裹在包布内发生丢失现象。

1.3 器械初洗不规范

器械本身的污染程度会影响清洗效果, 临床有部分医护人员器械初洗不彻底或甚至不清洗, 未对器械进行保湿处理, 使存放后的器械关节、齿槽、缝隙、管腔内的有机物已干结, 甚至盘、盆类物品中有大量的血凝块、安尔碘和手术切除的组织、骨渣等。

1.4 器械本身结构原因

手术器械多种多样, 大部分器械均有轴节、齿槽、缝隙。精细小巧的眼科器械、结构复杂的骨科特器、口腔科手机、粗细不一的导管、吸引管、穿刺针等, 其本身就给清洗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1.5 清洗不规范

部分器械在清洗前关节未打开, 组装器械未拆卸或部分器械未完全浸泡在水面下, 清洗时间不够, 清洗用具选择错误, 器械装载不正确。清洗剂、消毒剂配制浓度不正确, 未严格按产品说明配制、水温不按要求、浸泡时间不够等, 影响器械清洗质量。

1.6 专业知识缺乏

在去污区这一工作环境中技术工人占大多数, 其文化程度、工作经历及担任职务各不相同, 这部分人员严重缺乏标准防护意识及院内感染预防知识。由于供应室管理的专业化及设备的自动化, 对护理人员的要求比较高, 但是部分护理人员知识陈旧, 新知识、新技能掌握不足, 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5]。工作人员外出进修学习机会少, 知识缺乏, 对各类专科器械和物品的性能、用途不熟悉、不了解, 造成去污区接收护士清点时费时又费力, 甚至无法采取正确的清洗消毒方法。对清洗机应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技术性和深层次问题无法解决, 如清洗设备各参数的监测、日常维护、保养及清洗机常见故障的观察与处理等。

2 制订并实施改进措施

2.1 成立持续质量改进小组

施行护士长—护理组长—驻点护士三级管理模式, 明确去污区管理质量目标, 质量管理应从源头抓起, 实行全员性、全面性、全过程性质量管理, 人人参与管理, 鼓励护士发扬“我管理我负责”的主人翁精神[6], 工作中能够随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 根据原因落实整改措施, 持续质量改进, 实现科学化管理。

2.2 强化风险教育, 加强工作责任心

加强工作人员风险知识培训, 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及应对能力, 更新观念, 充分认识去污区工作的重要性, 让全员认识到可重复使用的再生器械回收后必须在污染区彻底去污处理, 方可包装灭菌, 而去污处理环节是由无数个细节结合起来的, 包括回收清点、分类、机洗、手洗、酶液浸泡、粗洗、精洗、消毒、润滑、干燥等, 忽视任何一环节都将不能彻底去污而影响灭菌效果, 导致医院感染上升, 影响医疗护理质量, 甚至威胁病人的生命。

2.3 加强专业知识培训, 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加强防护培训、提高标准防护意识, 营造一个良好的防护氛围, 认真执行手卫生制度, 掌握发生职业暴露的处理流程。每个器械包内放置器械清单, 包括器械的种类、数量、规格等, 将器械制作成图谱, 细化各操作流程, 以便学习器械的名称、构造、性能、使用、清洗及保养方法。每周业务学习1次, 每年力争让工作人员到上级医院参观学习1次, 邀请相关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去污区人员进行针对性的理论培训和操作演练, 训练掌握设备操作, 使其在专业操作技能方面得到提升, 克服操作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把相关专业知识考核纳入继续教育中, 参与职工年终履职考核, 促进工作人员主动学习业务知识, 养成规范操作的习惯。

2.4 加强初洗质量管理

督促手术室、临床科室加强对使用后器械的预处理, 如夜间不能及时运送的器械采用稀释多酶清洗液喷洒, 接收器械时发现不合格器械, 及时与护士长沟通。

2.5 加强沟通协调, 认真做好交接核对工作

供应室与全院各科室都有紧密的业务联系, 定期到临床各科室征求意见, 搜集信息, 及时改正工作中的不足。器械数量的准确交接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病房采取网络上报物品后由去污区人员与下送人员双核对所收回的物品, 如有误及时与各科室沟通, 根据实际回收物品发放无菌物品, 由于我科与手术室不在同一楼内, 去污区人员核对每次运送的手术器械与相应的清单, 如有无30 min内与手术室沟通。外来器械于术前1 d 14:00之前送至去污区, 与去污区护士共同清点、检查器械性能, 核对数量及质量, 登记公司名称、器械名称、数量、交货时间, 实行双签名交接。

2.6 严格执行标准清洗流程

器械清洗是保证灭菌成功的关键[7], 正确清洗可延长器械的使用寿命。去污区人员必须对所回收物品进行分类, 严格按要求进行器械摆放及清洗操作, 采用超声清洗、全自动清洗机清洗;管腔类器械采取酶泡、专用刷刷洗、水枪冲洗、超声清洗、全自动清洗机清洗;精密、复杂、贵重器械采用人工清洗, 避免损坏器械, 手术器械是医生延长的手臂, 其工作性能直接关系手术的成败和病人的健康[8]。

2.7 加强细节管理质量的改进

为了保障次日手术的如期顺利进行, 手术室于术前1 d 16:00前通过医院内网将所需特殊器械及外来器械发送至供应室, 去污区护士检查核对手术器械的清洗情况, 杜绝差错的发生。

3 评价

我院自2009年2月实施去污区集中管理、质量控制过程持续改进的管理方法后, 对集中管理过程存在的差错和问题进行分析, 制订质量改进目标, 落实整改措施[9], 及时纠正去污区管理中存在的缺陷, 实现持续质量改进的管理目标, 器械的损坏率明显降低, 临床满意度由起初的93%提高到现在的99%, 回收器械清点交接准确率由之前的95%提升至99.5%, 器械清洗质量明显提高。

4 讨论

持续质量改进是质量管理的一个永恒目标, 必须坚持进行, 其本质是持续的、渐进的变革, 在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在对去污区实施持续质量改进过程中, 改变了以往以打包人员检查清洗质量为重点的终末质量管理体系, 变为从工作的关键环节、风险高、易产生错误的工作流程和存在人为干扰因素等方面着手, 制订各项监控项目的标准和流程, 提高了工作人员对去污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严格执行各项操作, 同时也提高了护士长的管理能力, 临床科室对供应室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不断提升。持续质量改进不可能一步到位, 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对去污区的管理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要不断地总结经验, 分析效果, 在执行中不断改进, 在改进中不断完善, 最终形成一种文化, 让员工变成自觉行为, 只有这样, 去污区的管理水平才能逐步提高, 处于良性循环, 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利娜, 韩艳艳, 赵巧丽, 等.手术室术前访视的持续质量改进[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 (34) :89.

[2]孙雪莹, 王华生, 宋婉丽.消毒供应室对消毒器械的全程质量控制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4, 14 (12) :1398-1399.

[3]唐艳华, 姜雅玲, 周平.医疗器械清洗在医院感染中的重要性[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15) :2251.

[4]钟秀玲.医院供应室的管理与技术[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6:3.

[5]牟小秋.加强医院消毒供应室护理质量管理控制医院感染[J].当代医学, 2010, 16 (6) :197-198.

[6]高淑平, 李忠丽, 李梅.科内质量控制小组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护理, 2007, 13 (21) :1996-1997.

[7]张志刚, 吴冉, 杨坤明.腔镜器械清洗消毒与灭菌[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6, 3 (3) :59.

[8]张雪影, 林琳, 王芳, 等.手术器械的管理与保养[J].中国疗养医学, 2009, 18 (4) :359.

[9]陆佩兰.持续质量改进在我供应中心的实施[J].中外医疗, 2010 (1) :189.

消毒供应中心去污区 篇2

1合理的建筑布局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及员工良好的素质是搞好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的重要保障

1.1 建筑布局合理和管理制度完善

我院消毒供应中心严格按照三甲医院标准设计, 布局设施科学合理, 各区之间有实际的隔离屏障, 严格区分人流、物流通道, 各区环境符合卫生需要, 并按相关文件要求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1.2 对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的管理

首先应持证上岗, 其次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和考核, 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 以适应工作需要, 利于开展工作。

1.3 慎独精神的培养

慎独精神是指医务人员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 自觉遵守医德规范, 坚持高尚的医德情操, 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医德要求, 是医德修养的一种境界。去污区工作多在无人监督情况下一人独立完成, 因此, 工作人员必须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树立工作责任心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和控制, 具有慎独精神才是做好护理质量控制的根本。

2加强消毒供应中心去污区各环节质量管理, 保证所有供应物品的质量

2.1 污物接收清洗质量管理

全院回收的污物器械通过污物接收窗口回收, 经两人清点、分类并记录;接收各种特殊感染器械、传染阳性器械应专人、专车、专筐、专用水池, 用含氯消毒剂处理后进入清洗流程, 其他物品按器械性状、精密程度、材质等分类进入清洗流程。

2.2 去污区水的管理

自来水必须是生活用水, 热水水温在40℃以下, 纯水必须达到15cfu/m3。

2.3 工作人员个人防护

工作不串岗, 出入要更衣、换鞋。工作时必须穿防护衣、戴面罩或防护镜、防水围裙、双层手套、防水鞋。

2.4 各种洗涤剂的要求及配制

选择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洗涤用品。清洗酶的配制:1∶270 做到一洗一换;润滑剂的配制:1∶10 无菌水配制, 1d一换;除锈剂的配制:1∶7, 3~7d一换。

2.5 成立质控小组

制定质量质控计划, 质量控制落实到人, 科学分工, 责任明确, 组织全科人员学习并掌握各个环节质量控制标准, 并在工作中严格执行, 让质量的第一观念切实落实到各个环节中, 达到全面质量控制的目的。质控小组对各个工作环节进行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相结合, 严把各环节工作质量关, 把质量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3讨论

消毒供应中心作为临床一线的重要支持系统, 更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部门, 去污区则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前沿。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预后及医院感染的发生, 所以管理要不断改革, 以适应现代医院的新格局。去污区工作虽然不是高科技含量的工作, 但做好每一个细节都关系到患者的安危, 去污区的质量管理既简单又复杂, 只要遵循每一个工作流程, 加强各环节质量控制, 培训和提高护士素质, 建立慎独精神, 才能有效减少污染物的扩散, 利于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 保障医疗安全。故消毒供应中心合理的建筑布局、完善的规章制度及各环节科学化管理是预防医院内感染的关键[1]。

摘要:目的:探讨消毒供应中心去污区质量管理内容及措施。方法:按行业标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完善质控网络, 纵横交错网络系统, 连续性运行, 全面掌握去污区各项工作是否到位。结果:消毒供应中心合理的建筑布局、完善的规章制度、质控网络连续运行、护士专业素质及慎独精神是预防医院内感染的关键。结论: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制度, 可以提高消毒供应中心去污区工作质量。

关键词:去污区工作,质量管理,医院内感染

参考文献

消毒供应中心去污区 篇3

1 职业危害因素

1.1 职业安全防护意识淡薄

这是由去污区工作人员的组织结构特点决定的, 目前我院去污区的工作人员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保洁公司聘用的, 整体文化水平较低, 缺乏基本的医学卫生理论知识, 对职业危险性认识不足, 职业防护意识淡薄, 缺乏防护知识。在实际工作中, 消毒隔离观念差, 没有采取防护措施或防护措施不够;洗手依从性差, 也没有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被利器意外伤害后不能正确处理伤口等等, 因此存在着极大的职业伤害隐患。

1.2 清洗流程的改变

由于多数化学消毒剂对医疗器具具有一定的腐蚀性, 既增加了器具清洗的难度, 又缩短了器具的使用寿命。因此, 卫生部护理中心即将出台的《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第二十三条规定:器械、物品的清洗, 包括分类, 清洁剂浸泡、清洗、漂洗与干燥。一般污染的医疗用品在清洗前取消了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的步骤, 这无形中增加了工作人员职业危害的几率。

1.3 各种危害因素的存在

1.3.1 生物性危害

临床诊疗护理使用的医疗器具上携带着大量的病原微生物, 特别是黏附血液、体液的物品可能被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及艾滋病病毒感染, 去污区工作人员在回收、分类、清洗中很容易受到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1.3.2 化学性危害

由于去污区是回收、器械清洗消毒和各种污染物品处理的区域, 分类台、清洗槽、地面等极易受到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污染, 需要进行常规消毒。受消毒方法的局限, 化学消毒剂消毒仍是医院常用的一种消毒方法, 而化学消毒剂都存在着一定的毒性、刺激性、皮肤过敏反应等, 长期接触对人体的皮肤、呼吸道都存在着一定的危害。

1.3.3 锐器性伤害

有些临床科室在医疗器械使用后的初步处理过程中没有按照规范操作, 如:锐利器具用后没有按规定放入防渗漏、耐刺的专用容器内, 而是包在包布里, 造成去污区工作人员在物品的回收、分类过程中, 容易被锐器意外伤害。

1.4 防护措施薄弱

由于防护用具配备不完善或由于工作人员对职业危险性认识不足而没有采取防护措施, 在工作中容易受到各种危害因素的伤害。

2 应对措施

2.1 对工作人员择优选用

由于去污区的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性, 因此我们首先与保洁公司联系, 选择文化素质较高、接受能力强, 至少初中以上文化, 年龄在18岁~48岁的女性为宜 (下岗职工和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毕业生优先) 。

2.2 加强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知识教育

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基础的医学卫生常识、基本的消毒隔离技术;消毒供应中心去污区的工作制度及个人防护措施;去污区个人防护用品及防护用品的穿脱顺序;手的清洁和消毒;工作人员职业防护制度;医疗锐器伤的应急程序;HIV职业暴露的处理方案等等。针对工作人员对职业危险性认识不足, 自我防护意识淡薄, 洗手依从性差, 洗手方法不正确的现象, 由专人负责, 对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及在岗培训, 增强工作人员对医疗环境中职业感染危险性的认识, 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自觉地把防护措施应用于日常工作中, 以减少不安全隐患的发生[1]。强调洗手的重要性, 增强工作人员的洗手依从性, 并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 避免职业伤害。

2.3 防止职业暴露和职业暴露后的应急处理

去污区工作人员由于工作任务的特殊性, 在工作中极易受到被污染的体液、血液、分泌物和锐利器械的危害, 因此, 去污区工作人员应注意自我保护, 在工作中应穿工作服, 戴防水围裙、手套、防护屏或面罩等。要求工作人员在回收和清洗医疗器械时做好个人防护, 必须戴口罩、围裙、手套, 不得徒手操作, 有资料显示:戴手套后即使遇到针刺, 其感染率较未戴手套者下降50%.清洗人员在人工清洗医疗器具时, 应戴厚的橡胶手套;戴面罩以保护眼睛、鼻及口黏膜;穿防水衣服或穿围裙和袖套;头套完全遮盖头发[2]。清洗时使用专用器械清洗水槽, 专用酶清洁剂与专用的刷子或海绵, 用后消毒。在流动水中进行冲洗, 在清洗液面下进行洗刷, 防止产生气溶胶。配制消毒液时必须戴口罩、手套和穿防护衣, 容器加盖, 注意通风。各种操作后, 进行手的清洗和消毒 (0.5%碘伏擦拭) [3]。工作中应细致, 不直接徒手对尖锐医疗器械进行清点、分类、清洗, 尽量减少锐器伤。一旦被锐器意外刺伤后, 应先脱去手套, 再自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 同时用流动净水冲洗伤口, 使部分血液排出, 然后用碘酒、乙醇消毒受伤部位[4], 用无菌敷料包扎伤口。建立和掌握职业暴露报告制度及处理程序, 建立消毒供应中心风险管理及风险预案[5]。填写职业暴露报告卡, 详细登记职业暴露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 暴露方式, 暴露的具体部位及损伤程度, 并定期进行检测和随访[6]。

2.4 规范医疗用品使用后的初步处理 (即第一道处理)

多与临床使用科室沟通, 为临床使用科室制订复用医疗用品使用后处理流程, 为科室正确处理污染医疗器械, 提供专业的指导:使用后的一般容器、过期物品请放置在指定位置;器械、器具沾有明显血迹、污迹, 用流动清水冲洗或擦拭 (可用剩余敷料) ;专科器械放置在专用器械盒内;锐利器具用后应放入防渗漏、耐刺的容器内, 无害化处理, 最好配备符合《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规定》的利器盒进行收集。特殊感染性疾病污染的器械和物品应放在防污染扩散的装置内, 并标明感染疾病类型。并在处置室张贴温馨提示, 以避免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受到意外伤害。

温馨提示

■治疗用后的碗、镊子, 请放在密闭盒内, 若有明显血迹、污迹请在流动水下冲洗。

■用后的血管钳、剪刀等专科器械, 请放进专用器械盒内。

2.5 配备完善的防护用具, 加强防护措施

工作人员做好岗前和定期查体并注射乙型肝炎疫苗。科室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具如:橡胶手套、防水鞋、防水围裙、防护眼镜、面罩、口罩等。制订科学的防护制度、措施及防护流程。加强对工作人员进行检查和指导, 定时或不定时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并改正, 最大限度地减少职业危害。

参考文献

[1]苏静.供应室的职业安全危害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8 (2) :240-24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S].2002.

[3]何小青, 吕玉芳.供应室的制度化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4, 14 (10) :1155.

[4]任小英, 邓敏.护理人员工作中被针刺伤调查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 13 (3) :258-261.

[5]温建芳.消毒供应室职业危害的防护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8 (8) :1139.

消毒供应中心去污区 篇4

1材料与方法

1.1对无菌物品存放区工作人员的要求

设专人负责,专人管理,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严格的无菌观念。工作人员进入无菌物品存放区前必须换鞋、戴帽、着专用服装,必要时戴口罩,注意手的卫生[1]。

1.2日常环境管理

无菌物品存放区的空气与灭菌物品的监测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无菌物品存放区的空气合格是器材灭菌质量的环境保证。空气微生物以微小的气溶胶稀疏散布在空气中,能否发生空气污染,主要取决于微生物的种类、细菌的数量和致病力。因而,全室范围清洁卫生的执行是健全工作日程的前提。

1.2.1无菌物品存放区内应配备空气消毒器,进行空气消毒,有条件的应安装层流净化装置[1],并且每日湿式小扫除,每周一次大扫除。要固定拖布、抹布等清洁工具,专室专用。用“84”消毒液拖地,储存架、桌椅、柜用消毒液擦拭2次/天,抹布使用后用250~500mg/L有效氯消毒浸泡30分钟后,再用清水洗净,晾干后备用。

1.2.2严格每月一次空气、物体表面细菌学监测,保证符合标准。每月进行灭菌物品的抽样检测,做细菌培养,要全部达到无细菌生长,灭菌合格率必须达到100%,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科室,发现差错事故,及时查找分析原因,并采取防范措施。

1.3无菌物品的管理

根据《消毒技术规范》中的规定,对灭菌后的物品[2]应做到:(1)检查包装的完整性,若有破损,不可作为无菌包使用。(2)湿包和有明显水渍的包,不可作为无菌包使用。(3)检查化学指示胶带变色情况,未达到或有可疑点时,不可作为无菌包发放到科室使用。(4)灭菌包摔落在地或误放不洁之处或沾有水液,均应视为受到污染,不可作为无菌包使用。(5)已灭菌的物品,不得与未灭菌物品混放。(6)合格的灭菌物品,应标明灭菌日期、合格标志。(7)每批灭菌处理完成后,应做好登记,记录灭菌物品包的种类、数量、灭菌温度、作用时间和灭菌日期与操作者等。通过采取以上程序后,灭菌物品才能进入无菌物品存放区,不合格者不得进入无菌物品存放区。

1.4无菌物品的存放

1.4.1灭菌后的物品应放入无菌区的柜橱(或架子上)。柜橱或架子应由不宜吸潮、表面光洁的材料制成,表面再涂以不宜脱落的材料,便于清洁和消毒。灭菌物品应放于离地面高20~25cm,离天花板50cm,远离墙5cm处的载物架上[2]按顺序,分类放置。

1.4.2灭菌后的物品应按灭菌日期先后顺序分类、分架放置。日期最长的放在最前面,物品名称和灭菌日期朝向柜门,便于每天检查,无菌物品发放时,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3]。无菌物品储存有效期:(1)使用棉布类包装的灭菌包有效期为14天,未达到《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规定的环境、温度标准时,有效期应为7天。(2)使用纸包装袋的灭菌包,有效期为1个月。(3)使用一次性医用皱纹包装纸、医用无纺布包装的灭菌包,有效期为6个月。(4)使用一次性纸塑袋包装的灭菌包,有效期为6个月。(5)具有密封性能的硬质容器,有效期为6个月[1]。

2结果与讨论

通过制定以上标准,并严格执行,长期以来,我们严格把好质量关,保证物品供应,满足临床科室从没出现过物品消毒不合格而引起的不良反应。保证了无菌物品绝对无菌,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因此,消毒供应中心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科室,无菌物品存放区的管理是消毒供应中心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临床使用无菌物品前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 黄浩,成翼娟.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实用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3~1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55~1571

上一篇:地理读图能力下一篇:经济文化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