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供应室人员

2024-08-31

消毒供应室人员(精选12篇)

消毒供应室人员 篇1

摘要:加强消毒室的管理, 是预防医院交叉感染的重要保障,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日益完善, 医护人员自身防护尤为重要。只有了解消毒供应室的职业危害因素, 才能更好完善防护措施。

关键词:中心消毒室,自身防护

供应室主要职责就是清洗、灭菌、供应无菌物品, 保证无菌物品的质量, 是降低医院感染发生和保证医疗质量的主要环节, 为了加强供应室人员自我防护意识, 提出相应的措施及防护。

1 加强对供应室的管理

供应室严格消毒隔离制度, 护士长每月按要求进行检查指导, 严格划分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 各类物品按规定放置。供应室工作人员应有严格的消毒隔离意识、无菌观念和高度的责任心、认真执行各项技术操作、熟悉各种器械物品性能、消毒方法及洗涤操作技术、定期进行考核, 消毒员必须经过培训后持证上岗,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进入无菌室时, 要穿工作服, 戴口罩、帽子、换鞋。污染区工作人员不得随意进入清洁区和无菌区。

2 职业危害因素

2.1 接触生物性污染因素

医疗用品在供应室进行去污、清洁、消毒和灭菌再返回临床使用的循环程序中, 频繁的接触病毒和细菌污染物品细菌数量多、种类复杂、成为交叉感染的集中场所, 这不仅是造成医院感染的潜在因素, 也是危害供应室护理人员身体健康的因素之一。

2.2 化学性危害因素

消毒供应室工作环境要求严格经常对室内空气, 操作台, 墙壁、地面等进行常规消毒, 对传染性污染物品还需要采取特殊的消毒手段, 如过氧乙酸、过氧化氢、戊二醛等弥漫空气中可引起眼部烧灼感, 头痛、皮肤过敏、哮喘等症状, 长期接触可导致记忆力障碍、记忆力分散、生理功能异常等。因此选择合适的化学消毒剂, 浸泡被污染的医疗器械, 了解消毒剂的理化性能, 配制时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具。

2.3 锐利器械损害

在物品回收和清点的工作中接触各种病原体概率高, 污染的针头、刀片或其他医疗器械刺伤是最常见的职业伤害, 可以导致工作人员的血液暴露, 有可能发生乙型肝炎病毒 (HBV) 、丙型肝炎病毒 (HCV) 以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感染的危险。特别是乙型肝炎病毒 (HBV) 传染性更强, 针刺伤时0.004mL带有 (HBV) 血液就足以使受体者感染 (HBV) 。有资料显示戴手套后, 即使遭遇针刺, 其感染发生率较不戴手套操作时下降50%, 因此在操作中应戴手套, 注意避免损伤, 动作轻巧, 避免碰撞。锐器必须放在利器容器内进行运输, 避免用手直接接触锐利器械, 以免刺伤。一旦被利器刺伤应立即反复挤压伤口周围并洗手, 用碘酒、乙醇等消毒, 必要时包扎, 因此预防锐器最为重要。

2.4 物理性危害因素

供应室设在地下室, 供应室工作人员经常受高温、潮湿与污染空气侵袭, 另外消毒供应室噪声污染比较严重, 如高压蒸气灭菌锅、超声清洗机、排气扇等。长期的噪音声可以影响精神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等生理变化, 因此清洗人员离开有噪声的房间时应随手关门, 以减少污染的范围。有条件可以安装消音设施。

2.5 生理心理因素

供应室工作繁重而琐碎, 工作人员长期处于繁重的脑力及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工作中, 容易产生慢性腰腿痛胃病等, 同时也会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 如精神紧张、焦虑等, 因此能适应工作需要必须有良好的身体, 合理的专业格局, 工作间顺利流动, 加强对供应室消毒隔离管理工作, 最重要的提高全体工作人员质量管理意识,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培养医务人员无菌观念, 通过实践提高工作效率, 降低劳动强度, 为供应室工作人员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同时在消毒间安装排风扇, 空调及空气消毒器, 在清洗中尽量用热水洗涤, 戴橡胶手套, 穿隔离衣及戴防护镜尽量减少手工清洗带来的危害。所以在工作中每个环节必须建立一个既保障工作质量又有防护各类危害因素的操作程序避免发生交叉感染。

2.6 建立医护人员健康档案

领导重视, 改善医疗操作环境, 完善相关的制度, 法规, 建立预防体系。供应室工作人员必需维护自身健康, 不能患有急慢性传染病, 每年进行健康体验1~2次,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加强职业健康教育, 提高工作人员免疫力与抗病毒能力。医务人员一旦发生职业危害, 立即按规程进行局部处理, 根据具体情况处理或者到专科治疗。对发生职业危害的医务人员心理影响很大, 及时有效处理机制能减轻心理压力。我院对发生职业危害的医务人员进行正确的指导及心理疏导, 并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 并且所有治疗检查费用均由医院专款专用以保证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也使医务人员的获得巨大的安全感。

供应室工作人员长期处于职业感染的危险因素中, 因此对工作人员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教育和宣传, 建立并遵守规范化操作程序, 防止在工作中发生针刺伤及锐器损伤, 开展对工作人员刺伤后对HBV、HCV和HIV等经血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等措施可减少对工作职员的危害。

参考文献

[1]张小荣.医护人员自我防护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 13[1]:29~31.

[2]戴李中.供应室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11]:1283~1285.

[3]郑晓澜, 郭蕾.医护人员医疗锐器损伤情况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5]:501~503.

消毒供应室人员 篇2

1、无菌物品存放区工作人员相对固定,由专人管理,其他无关人员不得入内。

2、工作人员进入该区,必须换鞋、戴帽、着专用服装,必要时戴口罩,注意手的卫生。

3、认真执行灭菌物品卸载、存放的操作流程,增强无菌观念。

4、灭菌物品存放的有效期:(1)使用棉布类包装的灭菌包, 有效期为14天;未达到<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规定的环境温度、湿度标准,其有效期应为7天。(2)使用纸包装袋的灭菌包有效期为1个月。(3)使用一次性医用皱纹包装纸。医用无纺布包装的灭菌包有效期为6个月。(4)使用一次性纸塑袋包装的灭菌包有效期为6个月。(5)具有密封性能的硬质容器, 有效期为6个月(遵循先进先出原则)。

5、该区专放已灭菌的物品,严禁一切未灭菌的物品进入该区。

6、凡发出的灭菌包,即使未使用过,一律不得再放回该区。

7、各类常规物品和抢救物品应保持一定基数.认真清点.及时补充,保证灭菌物品的质量和数量,保证随时供应。

8、从库房领取的一次性无菌物品均需先拆除外包装后方可进入该区。

9、保持环境的清洁整齐,做好环境消毒和登记。

10、其他按消毒供应中心一般工作制度执行。

得交叉混放或迁回传递,防止交叉感染。

十一、对所有的物品器材应建立账目登记、请领、下发、报废及赔偿制度。专人负责、定期清点,定期保养,防止霉烂、生锈、损坏、丢失,如有损坏按规定处理、赔偿或补充。

十二、定期深入临床各科检查常备无菌物品质量、数量、征求意见,及时改进工作。

十三、每日工作完毕整理室内卫生,清扫地面,用消毒液擦拭桌面及工作台面。每周五大扫除1次,保持工作间清洁整齐,物品放置有序。

十四、每日空气消毒1次,每月空气培养1次。

消毒供应中心查对制度

1、回收物品时,认真查对用物的名称,数量,包装容器的完整性以及包内器材的品名,规格,数量,性能是否符合要求,确保准确无误并登记。

2、配置各种消毒液,清洗液时,认真查对原液品名,规格,有效浓度,应配置的方法,应配置的浓度和注意事项等。

3、包装重要和特殊抢救物品时,必须双人核查包内器材和敷料的品名、规格、数量、性能、清洁度、包装材料的清洁度、完整性、使用的合理性及包外的名称标签。化学指示胶带(标签,灭菌日期,失效期,双方签名等是否完善、正确、包的体积、重量、严密性是否符合要求.抢救包,手术器械包必须经过二人核对并签名后能封包。

4、消毒灭菌员与质量检测员共同查对,即装锅前查数量、查规格、查装载方法、查灭菌方式。装锅后查压力、查温度、查时间、查浓度、出锅时检查有无湿包、破损包、查化学指示胶带变色情况以及监测包中化学指示剂变色是否达到标准要求。在灭菌记录本上双签名。

5、发放消毒或灭菌物品时,认真查对包名称、数量、灭菌、日期、失效、化学指示胶带变色情况以及包装容器的清洁度、完整性、严密性是否达到标准要求.缺认无误后,方可发放并登记。

6、物资入库必须查对厂家批号,查品名、查规格、查数量、查质量、查灭菌标示和日期。

消毒供应中心物资管理制度

1、消毒供应中心作为医院特殊物资供应部门,做好物资成本核算是控制医疗成本、降低医疗费用的重要环节,必须遵循成本最小化, 产出率最大化,耗损最小化原则。

2、可重复使用物品由消毒供应中心实施统一领取,统一管理,统一集中处理,各临床科室只有使用权,以便提高设备使用率。

3、各科根据实际需要,统一设备所需基数和周转数量计划,消毒供应中心根据物品周转期确定储存量,及时调整基数和包内用物,减少积压,避免额外耗损。

4、认真执行物资保管,领取、赔偿、报废、维修制度,降低破损率,节约原材料,防止积压浪费。

5、一次性使用的医疗灭菌用品由消毒供应中心申报计划医院统一采购,消毒供应中心统一发放,根据各类物品储存要求,分类入库存放,不得混装。

6、加强成本核算,建立物资清点制度,根据工作量的大小设立专(兼)职物资管理员,每天统计各种包的清洗、包装、灭菌以及设备使用率等,加强材料、一次性医疗用品清洗、包装、灭菌等费用的核算。

7、所有物资,库房应建立入库,出库登记记录,每月大清点一次,核对帐目,做到日清月结,使账帐相符,账物相符。

8、不断优化操作流程,降低运行成本。

职业暴露的报告制度

1、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要及时向科主任、护士长报告。

2、科室接到报告后应及时对感染原进行调查分析。

3、填写《职业暴露报告卡》上交院感办公室。

4、如是艾滋病职业暴露,可以先电话报告院感办和防保科,并由院感办向医院艾滋病职业暴露事故处理小组有关领导报告。

5、预防保健科在接到通知后12小时内应对暴露可能暴露的医务人员进行个案调查,填写好《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并将事故情况和处理措施以最快速度报市疾病控制中心,进行暴露程度的评估。

消毒供应中心仪器保养维修制度

1、各类仪器应设专人操作和维护,工作人员未经科室管理人员同意,不得私自换岗。

2、所有机器操作人员必须经技术培训及考试合格后方能上机使用。

3、仪器操作人员应严格按操作规程做好日常工作维修与保养,发现异常及时上报管理者,严禁擅自动机拆修。

4、每月管理小组与仪器操作责任人对各类机器进行自查一次。

5、对贵重、大型仪器如高压蒸汽灭菌器、低温灭菌器、半自动及全自动清洗装置等,应每半年申报设备维修科进行检修一次。

6、建立仪器维修保养登记记录,并妥善保管以备查证。

1、工作人员必须熟悉各类器械与物品的性能、用途、清洗、消毒、保养、包装和灭菌方法,严格执行各类物品的处理流程,保证各类器材、物品完整,性能良好。

2、各区人员相对固定,以严肃认真的态度遵守标准防护原则,认真执行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流程,有效防范工作缺陷和安全事故的发生。

3、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各项任务,做好相关统计工作。

4、爱护科室环境和财物,勤俭节约,严格按照器械、物品破损报废规定处理流程处理破损报废物品。

5、严格控制人员出入,非本中心人员未经许可不得随意进入工作区域;各区人员不得随意相互跨区。

6、树立职业防护意识,做好个人防护,确保职业安全。

7、加强与服务对象的沟通,定期收集意见、建议,不断改进工作。

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制度

1、科室成立3人以上的质量管理小组,设专职或兼职的质量检员,3

2、工作人员着装整洁,配戴胸牌,态度热情,文明用语。

3、遵守消毒隔离制度,认真执行下收下送的各项操作流程,灭菌物品与污染物品分别使用专用车辆、蓝筐,特别污染物品应装入防污染扩散的装置内,并标明感染类型。

4、坚持查对制度,严格交接,认真登记,做到帐物相符。

5、下收下送工作结束,车辆分别进行清洗消毒处理,分区固定放置。

消毒供应中心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工作制度

1、工作人员进入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应洗手、更衣、戴帽、着装,5

2、接收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时,必须验证是否具备省级以上卫生或药监部门颁发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等,进口产品还要有国务院(卫生部)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

3、接收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时,认真检查每批产品外包装是否严密、清洁、有无破损、污债、霉变、潮湿;检查每箱产品的检验合格证,灭菌标示和失效期, 检查后建帐登记,每批产品需由生产厂家提供质量检测报告并加盖生产厂家红色公章。

4、要求有计划申购,不可积压太多太久,储存于专用库房内,放置在距地面大于等于20cm,距墙壁5 cm,距天花板50 cm的货架上,室内保持洁净、阴凉、干燥、通风,每日空气消毒器消毒一次。

5、建立质量登记本,使用过程中发生不良事件时,必须立即停止使用,详细登记时间、种类、事件经过、结果、涉及产品单位、批号,汇报护士长和相关部门;及时封存取样送检,不得擅自处理。

供应室工作人员自身防护制度

1、加强工作人员职业防护教育,严格遵守“标准预防”原则,注意个人卫生工作,防止交叉感染发生。为做好自身防护工作,应定期接种乙肝疫苗,并定期进行乙肝病毒的抗原和抗体的检查,防止各类

许可证》的生产企业或者取得《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的经营企业购进合格的医疗器械,并验明产品合格证明。医疗机构不得使用未经注册、无合格证明、过期、失效或者淘汰的医疗器械。

2、严格交接手续,查对无误后进行器械登记,双方签字,记录完善。对于生锈或缺损的器械不予清洗和消毒灭菌,严禁使用。

3、消毒供应中心接到器械后,按照清洗消毒的流程(10个步骤)进行处理,并进行生物监测,待监测结果合格后方可发放手术室使用,记录详实。

4、建立规范的操作流程,质量控制和追溯机制,发现问题立即启动追溯系统。

5、消毒供应中心不负责保管厂家手术器械,对下收使用过的器械,进行初步处理后交于器械供应者并有交接手续。

压力蒸汽灭菌器质量监测制度

1、工艺监测:每锅监测,并详细记录(锅号、压力、温度、时间、灭菌物品、灭菌日期及失效期、灭菌操作者签名等项)。

2、化学监测:灭菌包包外均有化学指示物,高度危险物品包内应

2、定期抽查:每月至少随机抽查3-5个待灭菌包内全部物品的清洗质量,检查的内容同日常监测,并认真做好记录。

消毒质量的监测制度

1、湿热消毒:监测、记录每次消毒的时间与温度。

2、化学消毒:根据性能定期监测消毒剂的浓度、消毒时间和消毒时的温度,并记录。

3、每季度对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手进行监测一次。

4、每季度对使用中的消毒剂监测一次,每月对使用中的灭菌剂监测一次。

灭菌质量的监测制度

1、物理检测和包外化学检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包内化学检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使用。并分析原因进行改进,直至检测合格。

2、生物监测不合格时,通知相关科室停止使用,并尽快召回上次

消毒供应室工作流程

供应室是医院内各种无菌物品的供应单位,它担负着医疗器械的清洗、包装、消毒和供应工作。如果消毒不彻底会引起全院性感染,供应物品不完善可影响诊断与治疗,因此做好供应室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医院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布局合理,符合供应流程,职责分明,制度完善等手段,确保供应质量的前提。

消毒供应中心标准流程(十个环节)回收---分类---清洗---消毒---

处水面下刷洗。

(3)漂洗:用自来水冲洗(2-4min)。(4)终末漂洗:采用离子水或蒸馏水冲洗。

四、消毒:我院选用湿热方法(≥90度的水温,≥时间5min).五、干燥:

1、宜选用干燥设备进行干燥处理。根据我院无干燥设备的情况下,使用消毒的低纤维絮擦布对器械、器具和物品进行干燥处理。

2、穿刺针、手术吸引头等管腔器械,使用95%乙醇进行干燥处理。

3、不应使用自然干燥方法进行干燥。

六、器械检查与保养:

1、采用目测对干燥后的每件器械、器具和物品进行检查。器械表面及其关节、齿牙处应光洁,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和锈斑;功能完好,无损毁。

2、清洗质量不合格的,应重新处理;有锈迹,应除锈;器械功能损毁或锈蚀严重,应及时维修或报废。

3、应使用润滑剂进行器械保养。不应使用石蜡油等非水溶性的产品作为润滑剂。

七、包装:

1、器械与敷料应分室包装。

2、包装者首先检查包装质量,在灯光下检查准备好的清洁干燥的(纺织类)包布,无破损,方可使用。

2、包装者再核对器械的种类、规格和数量,拆卸的器械应进行组装。核对内容是否齐全。齐全才能包装。

3、盘、盆、碗等器皿单独包装。剪刀和血管钳等轴节类器械不应完全锁扣。有盖的器皿应开盖,摞放的器皿间应用吸湿布、纱布或医

4、消毒后直接使用的物品应干燥、包装后专架存放。

5、灭菌物品储存有效期:储存无菌物品间室内环境温度在﹤24°C、湿度<70°C。使用纺织品材料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宜为14d;未达到环境标准时,有效期宜为7d。医用一次性纸袋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宜为1个月;使用一次性医用皱纹纸、医用无纺布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宜为6个月;使用一次性纸塑袋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宜为6个月。硬质容器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宜为6个月。

十、无菌物品发放

1、发放者按要求着装并洗手或手消毒,在按使用科室需要发放。

2、无菌物品发放时,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

3、发放时应确认无菌物品的有效性。植入物及植入性手术器械应在生物监测合格后,方可发放。

4、发放的无菌物品都应具有可追溯性。如没有,不得发放。

5、一次性使用无菌物品的发放应记录出库日期、名称、规格、数量、生产厂家、生产批号、灭菌日期、失效日期等。过期物品不得发放。

6、运送无菌物品的器具使用后,应清洁处理,干燥存放。

供应室岗位职责

供应室护士长职责

1、在护理部领导下,根据全院工作计划制定本室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2、合理配备人力,安排各岗人员的工作。

3、制定各级人员工作细则并定期修正。

4、制定供应室各项规章制度及各项技术操作规程。

5、定期对本室人员进行考核。

清洗工作职责

1、负责清点并清洗所有回收的器械。

2、每天更换消毒液,负责脏包布的清点。

3、与包装人员一起查对各科消毒包数量并登记,注意标签不能脱落。

4、保持去污区工作台面的清洁、整齐。

5、负责回收发放箱的清洁消毒工作。

包装工作职责

1、与发班核对发放物品数量,并做好登记。

2、负责全院无菌物品、一次性物品的发放,注意核对灭菌有效期,保持送物箱的清洁。

3、每天下午将各科灭菌后的无菌包发放到所属科室,发包前要检查灭菌包的质量和数量,特别注意包外标签不脱落,丢失包要负责查找。

4、负责敷料、棉球的装罐,注意灭菌日期并打开透气孔。

5、送物回科室后与发物班再次对发放的物品数量进行查对。

6、负责清洁区紫外线空气消毒并做好登记。

7、保持清洁区的清洁卫生、整齐、负责门及电源的关闭。

8、整理各种包布备用,准备当天必需用物(缝合针、穿刺针等)。

9、负责各种穿刺包、器械包的包装,注意灭菌有、失效日期的检查。

灭菌工作职责

1、负责灭菌工作时的装、卸载及各种灭菌包的高压蒸气灭菌工作。

2、负责高压蒸气灭菌的维护保养。

消毒供应室人员 篇3

消毒供应室主要负责全院可重复使用的污染物品的回收、清点、浸泡、清洗、消毒、包装、灭菌等工作,由于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工作人员每天必须接触被病人血液等污染的物品,不得不暴露于各種各样的危害因素中,因此工作人员必须提高自我防护意识,积极做好职业防护.

1 职业危害因素

1.1 生物因素

回收物品沾有大量的致病微生物和病人的血液、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可能被乙肝、丙肝、艾滋病病毒等污染,工作人员每天在回收、清点、清洗、处理这些物品时直接暴露在污染因素中,潜在被各种传染病感染的机会较高。

1.2 化学因素

过氧乙酸、含氯制剂、多酶清洗剂、消毒润滑剂对人体呼吸道、皮肤、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有一定的刺激。

1.3 物理因素

各种仪器工作时发出很大的噪声,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听觉器官的损害;每日的紫外线消毒、循环风、臭氧等进行空气消毒,一定量的紫外线会辐射到人体皮肤、面部眼睛引起灼伤;循环风、层流净化使工作人员鼻粘膜干燥,长期可造成干燥性鼻炎。长期在空调下工作,工作人员关节炎、关节痉挛发病率明显增高。此外,工作时操作经常被锅炉烫伤,回收、清点、清洗器械时,被针、剪等尖利器械刺伤。

1.4 运动功能性因素

主要是长期站立、搬运重物导致椎间盘突出、腰损伤、慢性腰腿病、下肢静脉曲张等,尤其是下肢静脉曲张、腰部损伤高于其他医务人员。

1.5 社会心理因素

消毒供应室工作专业性强,要求各项操作程序严格规范,所有操作都有必须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工作繁琐、复杂,劳动强度大,感染和职业伤害机会多,但长期以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人员编制不足,待遇及地位均不及临床科室人员,工作人员自身价值得不到应有的认同,易导致心态失衡。

2 防护措施

2.1 加强标准化建设、控制流程规范

加强对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的管理,人流、物流、气流有序,不逆流、不交叉。实现信息化、数据化、管理系统及无菌物品的追溯系统。

2.2 强化专业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消毒供应室专业知识覆盖护理学、微生物学、消毒学、医院感染管理学、传染病预防学等学科,工作人员应不断拓展知识面,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增强自信心,客观正确地认识自身价值,消除身心疲劳。制定并落实各项安全有效的防护措施,加强职业防护和培训,提高对职业危害性的认识。

2.3 科学操作和防护,减少职业危害

个人操作习惯是危害发生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要改变不正确的个人操作习惯,保证在任何时候进行操作都能采用符合规定的安全技术和预防措施。工作人员在回收、清点、处理污染物品等操作时应穿隔离衣、戴帽子、口罩、双层手套、防护眼镜、面罩、防水围裙、袖套、防护鞋等,并在水面以下进行清洁操作,特殊感染的物品先消毒再清洗。污染区工作人员操作时手套破损或潮湿及操作后均应脱去手套,立即彻底洗手。工作人员要每年体检一次,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接种免疫疫苗。

化学消毒剂应保证配制浓度准确,及时盖严,减少挥发对人体造成的危害。若不慎入眼,应立即用清水冲洗15min以上;沾染皮肤应立即用肥皂和清水彻底冲洗;严禁徒手直接传递、装卸、清洗尖锐器械,如不慎被刺伤,应立即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尽量使伤口出血,用肥皂水和大量流动水冲洗20min,再用碘伏消毒,必要时进行血源性传染病的检测,并进行相关免疫接种,并上报医院感染控制科登记备案。紫外线的开关装在房间外,关机后1h后方可进入;仪器设备定期检修、保养。压力蒸汽灭菌结束后取无菌包时戴加厚手套,避免烫伤。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在移动和搬运重物时量力而行。

消毒供应室人员 篇4

1 供应室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

1.1 生物性因素

临床诊疗护理使用过的医疗器械上被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所污染, 工作人员对回收的器械进行常规处理过程中稍有不慎, 就有可能被污染的器械损伤而感染。在可能经针刺伤传播的疾病中, 最常见的疾病是病毒性肝炎 (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 、艾滋病等[2]。

1.2 化学性因素

供应室要求每日对室内空气、工作台、地面、墙壁等进行常规消毒, 常用消毒剂一般为化学消毒剂, 例如“84”消毒液、过氧乙酸等, 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气溶胶可刺激皮肤或呼吸道黏膜, 导致呼吸道黏膜水肿, 严重时可引起眼睛烧灼感。此外, 现在使用的还有含酶清洗剂, 可以分解蛋白质、黏多糖、脂肪、碳水化合物等, 同时在使用过程中会对人体皮肤造成损伤。

1.3 物理性因素

包括噪声、高温、紫外线、粉尘、锐器损伤及压力灭菌器爆炸危险等。噪声主要来源于预真空压力灭菌器、清洗剂机、干燥箱等各种机器的噪声;紫外线是供应室用于空气消毒的主要方法, 但是眼睛、暴露的皮肤等在紫外线灯照射下可引起烧伤、红斑、紫外线眼炎和皮肤过敏, 紫外线所产生的臭氧可以使人产生头痛、头晕、胸闷等不适等。

1.4 社会心理因素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大多数消毒室发展滞后, 资金投入不足, 造成在器械处理时缺乏专业的清洗、消毒、包装设备, 只能用人工代替, 导致不正规的操作。部分单位领导不重视, 把消毒供应室列为后勤辅助科室, 职工在进修学习、职称晋升等方面均受到一定影响, 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压力。

2 加强职业危害的防护对策

2.1 加强消毒供应室规范化建设, 改善硬件条件提升防护保障

2009年卫生部修订颁布了《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 《规范》中详细阐述了供应室的基本要求、管理与职责、培训、技术操作程序、监测、检验与验证等内容, 充分肯定了消毒供应室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中的重要作用, 明确了消毒供应专业的地位和发展方向。配合医院的发展尽可能使供应室的布局合理, 扩大使用面积, 严格区分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 改善基础条件, 引进新技术、新设备, 改进工作流程, 减少手工操作。

2.2 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的宣传教育

主要是加强继续教育, 提高认识, 认真学习《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 自觉地把防护措施应用于日常工作中, 以减少不安全隐患。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的途径主要为接触 (血液和体液) 与空气传播。供应室人员在清点、清洗、处理污染物品时, 均应按要求做好防护, 戴帽子、口罩、橡胶手套、防护眼镜, 穿隔离衣;手工清洗时穿防水围裙、袖套等, 并在水面以下进行操作, 特殊感染的物品先消毒再清洗。供应室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锐器的操作规程, 用后注射器禁止重新复帽, 掌握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流程。正确掌握洗手技术, 包括洗手指征、洗手方法, 工作人员接触污物前后均应认真洗手。安装感应式水龙头, 洗手池旁粘贴六部洗手图等。

2.3 化学性危害的预防

选择合适的消毒剂, 掌握正确的消毒方法和使用浓度。容器及时加盖, 定时开窗通风, 加强室内空气流通, 减少消毒剂对人体的危害。若不慎喷溅到眼睛, 立即用生理盐水充分冲洗。

2.4 物理性危害的预防

(1) 防止烫伤:灭菌锅的灭菌过程完成后, 待锅内温度低于65℃后方可开门, 开门后站在门背后;无菌包出锅>30 min才可接触。 (2) 防爆炸:消毒员持证上岗 (消毒员上岗证和特种容器操作证) 。

2.5 增强医务人员体质

合理安排工作, 劳逸结合,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增强自身免疫力。定期体检, 必要时接种乙肝疫苗。

参考文献

[1]胡宪兰.供应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8 (6) :829-830.

消毒供应室人员 篇5

医院消毒供应室承担着医院各种医疗器械、敷料的回收、清洗、消毒及灭菌工作,工作量大,而且是污染物最集中、最多的区域。其工作性质决定着工作人员长期接触各种污染物品、锐利器械、化学消毒剂、各种电器、压力容器及环境中的噪音、高温潮湿等因素,对工作人员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因此,加强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是保护自身健康的有效措施。

1、消毒供应室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1)生物因素:

临床诊疗、护理过程中所用过的一切诊疗用品几乎都携带病原微生物,尤其是接触过患者血液、体液的物品。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回收处理这些物品时被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机会高于其他人员。回收人员每天都会接触大量被血液、体液及其他污物污染过的器械、敷料等,而临床科室大多未作初步处理。若自身防护不当或操作失误,皮肤有损伤时,病原微生物就可能通过呼吸道、受损的皮肤黏膜进入人体,危害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2)物理因素:

①环境因素: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把临床各科室回收来的敷料、器械等物品在回收间分类处理,患者的血液、体液所携带的病原微生物有可能扩散到空气中形成气溶胶,造成回收间的环境空气污染。压力蒸汽灭菌器温度达134℃,洗器械的水温达60℃以上,造成供应室的高热潮湿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②噪声:消毒供应室存在着多种噪声污染源,如超声波清洗机、空气压缩机、高压蒸汽灭菌器排气时、下收下送时车轮产生的噪声。长期处在这种噪声环境中易导致听觉迟钝、头晕、耳鸣、失眠、情绪焦虑、血压升高等症状。噪声干扰严重可使机体内分泌功能失调,交感神经活动亢进,使人体产生疲倦不安等表现。

③烫伤:清洗器械、高压蒸汽灭菌器在灭菌过程中,均可由于高温、高压、蒸汽等意外引起烫伤及爆炸等。

④锐利器械损伤:针刺伤和刀割伤是最常见的职业危害,在污染物品回收、清洗、包装过程中,被针头、刀片、剪刀等锐器刺伤。而针头是对医务人员伤害最深最多的锐器。一项调查表明全国有80%的护士受到过针刺伤,而健康的医务人员经血液传播疾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针刺时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

⑤身体、心理因素:消毒供应室护士由于特殊工作环境,加上人员少劳动强度大,造成其躯体症状及负面情绪较普通病房护士易患性高。搬运、装载过程中由于姿势不当或超负荷引起工作人员脊柱、关节损伤。据意大利调查显示,医护人员由于负重引起脊柱损伤、腰骶疼痛发生率为80%,护士站立时间长,引起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消毒供应室是医院感染监控的重点科室,服务的对象是全院的医护人员,他们对服务的质量要求高,期望值也高。消毒供应室工作压力大、年龄也偏大,使之成为弱势群体,不仅人身安全受到威胁,还会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极大地降低了工作热情。

⑥微粒:消毒供应室在制作各种敷料、棉球及折叠包布时,纤维粉尘到处飞扬,污染室内空气,极易吸入呼吸道,长期刺激呼吸道可损害呼吸系统功能。

2、防护对策

(1)加强工作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针对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淡薄、对职业危害认识不足、组织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强化工作人员对消毒隔离及预防感染工作的认识,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考核,使其充分认识到接触被血液、体液污染物品的危害性,提高自我防护意识,主动、自觉地采取各项防护措施。同时做好预防保健工作,建立健康档案,每年1次健康体检。(2)生物因素的防护: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在下收下送物品时做好自身防护,清点回收物品时按标准预防要求穿戴好防护用具,操作时要戴口罩、帽子、眼罩、双层手套、防水围裙、穿防水鞋。要求临床所有科室对所使用的物品进行初步清洗。特殊感染病人使用的物品应单独存放,并做明显标记,注明感染疾病名称,应先浸泡消毒后清洗,再灭菌。有条件者尽可能使用全自动清洗机,尽量减少手工清洗。刷洗器械时要在水面下进行,防止产生气溶胶对人体造成危害。如果手或身体其它部位被血液、体液污染,立即用肥皂和清水清洗,严格执行“六步洗手法”,洗手是预防感染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在处理污染的物品时要戴手套,在清洗器械、包装时也要戴手套,特别是工作人员手上有伤时,更应戴手套,甚至戴双层手套。戴手套可使针刺后感染机会减少50%。

(3)物理因素的防护:消毒间要宽敞,保持室内通风,以降低室内温度。消毒员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定期维修保养压力容器,保证各个阀门和排气管道处于良好状态。装卸灭菌物品时要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工作服,戴隔热手套,避免皮肤直接接触高温物品,防止烫伤。有条件者消毒间安装消音设备。下收下送车定时上润滑油。尽量集中清洗器械,以减少污染次数。工作人员在进行各种操作时注意力要集中,严防针刺伤及污水溅到眼睛等部位,动作要轻、慢,戴合适的手套操作。清理垃圾时不可用手挤压垃圾袋,不要直接用手对锐利器械分类清洗,养成用钳子夹取污染针头和尖锐物品的习惯,尽量减少皮肤刺伤的机会。一旦发生针刺伤,应先脱去手套,自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出血液,在流动水下冲洗伤口,再用0.5%碘伏或3%碘伏消毒后包扎,必要时接种免疫球蛋白,并上报医院感染办、定期跟踪检查。在制作敷料、棉球、纱布等物品时,应佩戴口罩、动作要轻、动作幅度不要过大,以减少微粒的危害。

(4)化学性因素的防护:严格掌握消毒液的配制和使用,掌握消毒液的正确配制和使用。消毒液要装在防腐的容器里,加盖密封,防止挥发,保证消毒剂的准确浓度,减少对身体的危害。强化自我防护意识,在进行各种清洗消毒时要戴乳胶手套、口罩、防护眼镜、戴防水袖套、围裙等,动作不要过猛,以免消毒液飞溅,操作完毕脱下手套后及时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认真冲洗。

消毒供应室人员 篇6

【关键词】消毒供应室;护理;职业感染;防护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149-01

消毒供应室为医院重要组成部分,对减少医院感染、预防传染有重要作用。但消毒供应室存在多种导致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感染危险因素,造成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感染,严重影响护理人员工作相效率,造成医患纠纷[1]。为此,笔者对导致消毒供应室护理发生职业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针对性提出防护措施,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消毒供应室发生65次职业危害事件进行分析,并对消毒供应室19名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

1.2方法

分析导致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感染的危险因素,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消毒供应室19名护理人員进行职业感染危险因素调查,针对危险因素提出针对行防护措施并实施,比较实施前后1年消毒供应室发生职业感染情况。

1.3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P<α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发生职业感染危险因素

65次职业危害中分析得出,化学因素最多,包括被消毒剂、含酶制剂腐蚀皮肤,34次因化学因素造成职业伤害,占52.31%;其次物理因素引起伤害16次,占24.62%;生物因素引起伤害15次,占23.08%。调查中发现护理人员自身因素发生职业感染因素有责任心不强、操作不规范、管理制度不严格等。详见表1。

3讨论

消毒供应室发生职业感染是在消毒工作过程化学、物理及生物等有害因素造成从业人员伤害,另有研究指出,发生感染有多方面因素,其中从业人员因素包括有操作不规范、责任心不强等[2-3]。本次通过收集发生职业感染案例及对消毒室护理人员进行调查分析得出,造成消毒室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感染主要包括化学、物理及生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作出相应防护措施,具体内容如下:(1)加强安全防护知识学习:组织消毒室供应护理人员学习《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传染病防治法》,让消毒室护理人员了解消毒室存在的危害,提高护理人员安全意识,让其主动、自觉进行安全防护。(2)化学因素防护:主要为消毒剂、消毒水及多种化学物质腐蚀皮肤或挥发吸入造成危害。要求配置和使用消毒剂时要戴口罩、帽子、双层手套(里面戴塑料薄膜手套,外加橡胶长臂手套)、戴面罩、穿防水衣、防水鞋等防护工具,当溅出腐蚀皮肤时要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以减少对皮肤的伤害;消毒水储存容器要严密密封,以防挥发造成吸入性中毒。(3)物理因素防护:主要为利器损伤,强化对利器的消毒防护培训,规范操作流程,学习损伤后正确处理办法,损伤后要立即挤出血液,用酒精、肥皂水、消毒液等冲洗伤口,查明利器来源,做到有针对性防护。皮肤黏膜一旦被利器刺伤,应立即停止工作。在使用清洗机、烘干机、消毒灭菌器及蒸汽机时,应严格按操作流程进行操作,使用防护用具,加强个人防护意识,避免烫伤等发生。(4)生物因素防护: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各项操作规程,在回收、清点物品时要规范戴好防护衣物、手套等,避免接触皮肤造成污染,同时定期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预防。另外,下科室的回收人员与发放无菌物品人员分为两人,各负其职,回收人员带双层手套,回收完毕脱掉外层手套,用免洗手消液消手。如为特殊菌污染的物品,要按特殊菌污染操作流程进行操作。

本次研究针对危险因素进行针对性防护,同时实施后职业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正确分析出危险因素,并制定防护措施,提高护理人员操作规范和重视程度可有效减少消毒供应室发生职业感染的风险。近年来,分析国内外报道得出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感染不容乐观,存在多种因素影响[4]。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加强自身防护,并制定有效防护措施,才能减少职业感染的发生,保护护理人员安全。

综上所述,消毒供应室可导致护理人员发生感染危险因素有化学、物理及生物因素,另和护理人员操作不规范、责任心不强等因素有关,根据危险因素制定有相关防护措施并有效实施可降低消毒室护理人员职业感染发生率。

参考文献

[1]石晓萍.细节管理融入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08(18):105-106.

[2]张玮,郑秀惠.细节管理在消毒供应室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9):133-135.

[3]文良娟.细节管理在消毒供应室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33):94-95.

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自我防护 篇7

消毒供应中心 (CSSD) 的有害因素

1.生物因素。CSSD的日常工作是回收、清洗、消毒、包装、灭菌、发放各科室使用的各种检查、治疗、手术敷料包及各种手术器具, 并供应一次性医疗用品, 接触感染性及损伤性医疗废物的机会多。在回收使用后的各种穿刺治疗包、手术器具、敷料等物品过程中, 要清点各种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污染的物品, 其中还经常有针头、刀片等锐利器械, 有被刺伤的可能, 若不注意个人防护, 不仅造成自身感染, 还会成为传播媒介。如果被污染的锐器刺伤, 有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危险。据研究, 针刺或接触污染血液而感染HIV的机率为0.3%;眼、鼻、口腔暴露于污染血液而感染HIV的机率为0.1%;皮肤暴露感染HIV的机率为0.1%。如果暴露于含HBV的血液或体液, 其感染率为6%30%。

2.化学因素。CSSD使用的各种化学消毒剂有醛类、含氯消毒剂、环氧乙烷、过氧乙酸等。在使用时若防护不当, 可对人的皮肤、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造成损害。

(1) 含氯消毒剂:其作为当前医院消毒工作中最常用的消毒剂, 它具有腐蚀性, 难闻的氯味, 高浓度可对皮肤粘膜产生刺激性;其与甲醛接触或与热水稀释都可能生成致癌物质;此外, 它还有漂白作用, 若溅到有色衣物上会使局部褪色。三效热源灭活剂为粉剂, 在配制时更易吸入呼吸道, 而造成对呼吸道粘膜的损害。

(2) 含铅物品:CSSD人员经常接触到很多含铅物品, 如各种化学指示卡、指示胶带、B D试纸等, 且操作时均不要求防护, 也有可能损害身体。

(3) 含酶的清洗剂:酶能分解蛋白质, 溅到人体皮肤、粘膜及眼睛等组织中能分解蛋白质, 造成对体表皮肤的损害。

防护措施

1.实行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修订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如消毒隔离制度、安全管理制度、职业防护制度、手卫生制度、物品洗消制度、物品包装制度、工作质量控制管理制度、设备仪器维修制度、设备故障处理流程、突发事件及特殊情况处理流程;各岗位工作职责、周程、日程;各岗位工作质量考核标准等, 并将其打印成册, 人手一册, 便于在工作中执行。

2.安全教育。定期对全员进行安全教育。对低年资工作人员经常进行标准化预防知识宣传、培训;对新进人员进行岗位培训, 对CSSD的布局、人流、物流路线;污染物品回收、清洁物品放置、无菌物品发放、防止职业暴露及处理流程等内容进行讲解和考核。

3.采取标准预防措施:

(1) 洗手:进行任何操作前后都应用皂液和流动水洗手。接触清洗后的物品或无菌物品时, 应洗手或用手消毒液, 洗手要按照六步洗手法认真进行正确洗手。在各区域过渡间安装洗手设备, 配备洗手液、烘手机, 张贴六步洗手法。洗手是预防感染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 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 使用防护用品:在回收物品时必须戴口罩、筒帽、穿隔离衣、防护围裙、戴双层手套 (上层为白色、下层为蓝色) , 必要时戴护目镜和防护面罩。如手套破损要立即更换, 脱手套后仍需立即彻底洗手。工作人员在污染区接触清洁物品 (如接电话等) 时、应脱去外层手套;离开污染区时脱掉口罩、手套、隔离衣、洗手;回到污染区重新穿戴未污染的防护用品。

4.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严格三区划分: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各项操作严格按所划分的区域进行, 各区域间有实际屏障;路线及人流、物流由污到洁, 强制通过, 不得逆行或交叉。人流、物流通道不仅是CSSD人员遵守的规则, 整个医院工勤人员也必须执行。

5.做好清洗消毒。感染性污染物品分别进行消毒清洗, 必要时使用有效的消毒剂和正确的使用方法。使用消毒剂时要作好眼睛、皮肤和呼吸道防护。若不慎被锐利器械刺伤时, 必须立即进行伤口处理, 如及时挤出伤口淤血、并用无菌水清洗干净、用碘酊消毒伤口;必要时接种免疫球蛋白。意外受伤后必须在48h内报告有关部门并签写报表, 刺伤人员应定期进行跟踪检查, 全体人员每年做体检。

6.正确使用消毒灭菌药品和器材。工作人员在配制及使用消毒剂时要戴口罩、手套、必要时穿防护服。配制有刺激性和挥发性消毒剂, 不仅要做好个人防护, 同时注意在通风良好的场所配制。医院常用的消毒剂除了安全配制和使用之外, 还要注意储存安全;对于标签上标注的安全注意事项应仔细阅读, 将挥发性或易燃易爆品应放在阴凉通风处, 对于有毒性的消毒剂要有明显的警示标识。环氧乙烷 (EO) 是一种广谱灭菌剂, 易燃、易爆, 有一定毒性, 要设专人管理。在灭菌时, 消毒员须严格遵守安全守则, 消毒环境应注意通风、防火、防爆。

7.安全操作。CSSD人员应掌握安全用电知识及仪器设备操作规程, 避免漏电及触电事故发生。在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和干热灭菌时为避免烫伤, 勿直接碰触供汽管道, 取无菌物品应待其冷却后再取或戴手套。必要时在设备旁张贴小心触电、小心烫伤等警示标识。另外, 在高压蒸汽灭菌时, 利用排风扇通风, 以降低消毒间室内温度;灭菌后消毒员及时离开高温环境, 并注意补充足够的水分。在搬运重物时正确运用人体力学原理, 防止关节扭伤。

消毒供应室人员 篇8

1 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

1.1 生物因素

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回收的各种器械, 主要被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直接污染, 使用科室多未做初步处理, 器械上留有很多的病原菌, 在回收、分类、清洁等过程中特别是对各种管腔的冲洗过程中极易将残留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溅到皮肤、黏膜、眼睛内而导致感染。

1.2 物理因素

(1) 高温高压环境。烤干箱、清洗消毒器、压力蒸汽灭菌器等在使用过程中, 散发的热量使室内温度、湿度明显升高, 工作人员长期处于高温、高湿的环境中, 在一定程度上对身体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2) 烫伤。高压蒸汽灭菌温度高达134℃, 烤干箱温度高达100℃, 在灭菌完毕或物品干燥后取物时, 如操作不当极易造成烫伤。 (3) 噪声。消毒供应中心存在多种噪声污染源, 如:空气压缩机、排风扇在灭菌时的运转, 超声清洗机、清洗消毒机、纯水机以及大量不锈钢器械在处理过程中相互碰撞等, 产生强大的噪声。噪声可损伤人体的听神经, 容易引起耳鸣、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长期在噪声环境中工作, 会引起疲劳、烦躁、头痛、听力下降、焦虑、血压增高等。 (4) 紫外线的危害。紫外线照射空气消毒时, 紫外线射到人的眼睛、皮肤, 会引起电光性眼炎、烧伤、红斑、皮肤过敏等。

1.3 锐利器械伤害

在污染物品回收、清点、清洗、包装过程中, 易被各种穿刺针头、刀片、剪刀或其他医疗器械刺伤或割伤, 而导致工作人员的职业暴露, 有发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 IV) 、乙型肝炎病毒 (H BV) 、丙型肝炎病毒 (H CV) 感染的危险。

1.4 化学因素

去污区每日要配制消毒液、洗涤剂, 并定期用消毒液擦拭各台面、污物回收箱等, 这些消毒剂具有强烈的刺激性、腐蚀性和挥发性, 使用时挥发在空气中, 容易导致职业病的发生;手套、引流管等含有乳胶成分, 对乳胶过敏者, 可引起皮疹、瘙痒、哮喘等症状。

1.5 微粒

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在器械包的准备和包装时, 可吸入棉布、敷料脱落的纤维, 从而刺激呼吸道, 诱发鼻痒、打喷嚏, 甚至哮喘。同时这些微粒还会污染环境, 堵塞空调的滤网。

2 防护对策

2.1 生物因素的防护

加强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安全知识培训, 提高工作人员对消毒供应中心工作职业危险性的认识, 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使其在平时工作中主动、自觉地执行防护措施;在回收分类器械时, 要穿隔离衣, 戴防护手套, 洗涤时穿防水围裙、防水鞋, 戴好防护面屏、口罩、帽子、手套, 按规范进行操作, 以防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溅到工作人员的皮肤、黏膜、口唇和眼睛内。

2.2 物理因素防护

(1) 高温作业防护。高压灭菌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以防意外发生, 灭菌完毕后取无菌物品时, 应使灭菌柜内压力降至为零, 温度低于50℃时方可开启柜门。取放物品时应戴棉纱手套, 穿长袖工作服, 从烤干箱内取放物品时, 也应戴棉纱手套以防烫伤, 室内安装降温及通风设备。 (2) 噪声的防护。科室中各类机器有专人管理, 定时定期维护和保养, 保持其性能良好, 发现异常噪声, 立即查找原因并解决;操作时各种器械轻拿轻放, 避免噪声的产生, 工作人员应做到说话轻, 走路轻, 开关门窗轻。 (3) 紫外线防护。紫外线照射期间尽量避免进入被消毒区域, 监测紫外线强度时, 应戴防护眼镜, 消毒后开窗通风。

2.3 利器伤防护

工作中树立防范意识, 主动做好标准预防的个人防护行为, 改变不良操作习惯, 不用手直接拆卸刀片, 谨慎处理利器, 动作轻巧, 避免碰撞。对金属器械分类, 采用持物钳持物, 一旦被利器意外损伤应先脱去手套, 再自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出血液, 然后在流动水下冲洗伤口, 再用碘酊、乙醇消毒伤口, 必要时包扎伤口, 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处理、检查、随访。用过的医疗利器按医疗废物分类, 放入标准利器盒中, 按规定处理。

2.4 化学因素防护

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对常用消毒剂的效能、毒性及进入人体的途径要有一定的认识, 选择合适的化学消毒剂。配制、使用化学消毒剂时应戴口罩、帽子、防护面屏、手套等。浸泡的消毒液应加盖, 减少挥发, 进行卫生清洁后应开窗通风, 降低空气中消毒液的含量, 以减轻对人体的刺激。

2.5 微粒的防护

消毒供应室人员 篇9

1 消毒供应中心职业危害相关因素

1.1 感染因素

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在回收器械、物品时, 直接接触病人残留在器械物品上的分泌物及污染的血液等, 引起接触感染、利器伤和空气污染, 职业暴露机会大, 致使工作人员成为易受感染的高危人群[2]。

1.2 化学因素

消毒供应中心清洗器械时使用的清洗剂 (如多酶、除锈剂等) 及化学消毒剂[3], 均有挥发性、刺激性, 长期吸入和直接接触可引起喷嚏、咳嗽、恶心、呕吐、荨麻疹等症状, 引发接触性或过敏性皮炎和职业性哮喘等疾病。

1.3 物理因素

有些消毒供应中心为净化区域, 工作人员长期在日光灯下工作, 加上不锈钢台面的反光, 刺激眼球, 引起不适;大量仪器、设备, 如全自动清洗消毒机、超声清洗机、压力蒸汽灭菌器、封口机等工作时发出的噪声, 可引起头晕、耳鸣、听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烦躁不安等。

2 防护对策

2.1 对工作人员进行职业培训和教育, 提高自身素质

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老弱者多, 外来人员多, 自身的抵抗力较差, 防护意识薄弱, 更易引起感染。因此, 根据2002版《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精神做好岗前培训和医感染知识的培训十分重要。平时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和身体素质的锻炼, 增强防护意识和机体抵抗力, 不断学习和掌握医院感染等的新知识、新观念, 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考核, 确保各项消毒隔离制度的实施[4]。

2.2 严格操作流程, 安全规范

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特别在回收物品和清洗物品时, 必须穿戴好防护用品, 如口罩、帽子、手套、防护衣、防护鞋、护目镜或面罩, 防止残留在器械上的分泌物、血液、体液或病毒的侵入, 防止气溶胶的吸入。如果被利器刺伤时, 应立即挤压被刺部位, 挤出血液, 并在流动水下冲洗, 用消毒剂进行局部消毒, 按针刺伤的标准处理流程进行处理。

2.3 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操作前后均应加强洗手, 三区 (去污区、检查包装灭菌区、无菌物品存放区) 严格分开, 严格执行操作流程, 操作后及时做好消毒工作[5], 包括台面、桌、椅、墙、地面;用后的抹布、拖把消毒后晾干备用, 各室分开。

2.4 做好心理指导, 减轻精神压力

回顾现代医学发展史, 消毒供应中心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正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成为现代化医院的重要标志之一, 消毒供应中心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中的重要作用和专业地位已得到承认。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应不断学习, 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增强自信心, 重新客观正确地认识自身价值, 从而消除传统观念形成的心理压力。同时, 各级人员也应转变观念, 优化消毒供应中心人员配制, 提高科室地位及待遇, 减少不良因素的刺激, 使工作人员认识到其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保持乐观、向上、积极、开朗的心态, 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通过外出郊游、聚会等集体活动, 给工作人员释放压力的机会, 减轻工作带来的心理压力, 并增加科室人员之间的凝聚力, 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提高工作效率, 确保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李丽珍.消毒供应室职业危害及防护对策[J].护理研究, 2009, 23 (7B) :1851-1852.

[2]吕树蕴, 吕海芹, 曹慧敏, 等.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的研究[J].护理研究, 2004, 18 (7C) :1301-1302.

[3]麦用萍.供应室人员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防护对策[J].家庭护士, 2008, 6 (6A) :1482-1483.

[4]郭海燕, 张秀銮.消毒供应科职业危害及防护[J].护理研究, 2006, 20 (2B) :458-459.

消毒供应室人员 篇10

1 消毒供应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

随着消毒供应中心的设施配置、操作管理等实现现代化, 对于护理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现有医护人员的专业技术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机遇。为了适应和符合这种要求, 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对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的认识做出一定的调整, 通过掌握专业技能, 结合现代化的设施配备, 从而满足医院在消毒灭菌工作的发展。医院应该做好护理人员的管理工作并优化人力资源的分配。

1.1 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

消毒供应中心应该建立分区管理的模式, 同时根据每个区域工作的不同来分类配备相关的护理人员。消毒供应中心一般划分为去污区、检查包装区、灭菌区和灭菌物品存放区。每个区域分别由主管护师为组长组成的小组分区负责, 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明确各组的岗位和职责, 让护理人员各尽其职。而且一旦出现医疗事故, 能够快速有效地追究责任人。

1.2 人性化的管理

对护理人员进行人性化地管理, 首先要尊重护理人员, 并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在人员管理上要打破传统的命令式管理的方式, 对护理人员进行引导式的管理, 应该多倾听基层人员的意见和要求, 与专业人员增加沟通, 明确每个人的能力和区别, 平时多组织一些团队活动, 不仅能够缓解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 在团队活动的过程中还能增强护理团队的凝聚力。

1.3 提高护理人员的技能

首先在进行护理人员的挑选时必须经过严格的考核, 要求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相关的消毒灭菌知识, 能够熟悉实际操作, 掌握职业防护措施。上岗前, 要对护理人员进行岗前的培训工作, 培训的内容不仅仅是专业技能和素养的培训, 还要提高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3]。

1.4 建立学习型的团队

要营造团队共同学习的氛围, 在平时工作的时候, 要求消毒供应专业人员还要进行不断的学习。彼此之间互帮互助, 树立良好的工作形象。比如可以开展消毒灭菌等专业相关知识的问答竞赛, 还可以让一些比较有经验的消毒供应专业人员授课, 不断鼓励护理人员, 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打造一个具有团队凝聚力的团队。

1.5 实行奖励机制

打破传统的“能者多劳”的工作模式, 而是根据竞争奖励机制, 对于一些工作表现突出或者积极工作的护理人员进行一些奖励或者补贴, 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

2 消毒供应中心的安全管理

消毒供应中心从区域上划分为去污区、检查包装区、灭菌区和灭菌物品存放区;从操作上分为清洗、消毒、灭菌、存放四个环节。要做好消毒灭菌工作, 要求消毒供应中心的每个区域的每个工作环节上, 都必须进行严格遵守操作规范, 确保和预防医院的感染发生。

2.1 做好器械回收工作

在回收一些可循环使用的器械工作时, 首先必须根据器械受污染程度的不同进行分类。对于一些污染比较严重的器械先用多酶清洗剂浸泡, 直至有机物软化之后, 再进行手工的清洗。

2.2 做好清洗工作

消毒供应中心的清洗工作主要是针对一些循环使用的医疗器械进行清洗工作。实行现代化供应中心的清洗工作主要是由清洗机自动清洗完成。首先将器械轴节处充分打开, 然后将需要清洗的器械放入篮筐后, 再放入清洗机内进行全自动地清洗。在进行清洗工作的时候必须严格遵守使用器械处理的标准操作规范, 做好清洗工作[3]。

2.3 做好包装质量工作

器械在包装前首先需要认真的检查, 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 包装材料必须清洁干燥, 并且没有破损。包装里面需要放入化学指示卡, 而包装外面需要用化学指示胶带黏贴并且标准物品名称、消毒日期、限用期限等相关信息。

2.4 做好灭菌消毒工作

所有打包后的器械都要求进行蒸汽灭菌。每天灭菌前, 都必须先进行B-D测试, 只有测试合格后才能进行灭菌工作。完成灭菌后必须对灭菌物品的种类、数量、灭菌程序、温度、时间等相关参数进行记录。

2.5 做好灭菌后器械物品的管理工作

灭菌物品进行灭菌过后, 待其冷却后需要放入无菌室里进行保管储存。储存过程中, 要求供应专业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消毒技术规范》的质量控制规范操作。合格的灭菌物品在储存放置的时候应该按照有效期的先后进行分类放置。无菌物品在运送的过程中, 要严格保证无菌物品的安全。

3 总结

总而言之,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是医院医护质量的保证。消毒供应中心必须对医疗物品做好消毒, 灭菌, 保存的工作, 从根本上降低医院的感染率, 防止感染的发生, 做好医疗质量的工作也是避免医疗纠纷的关键。而消毒供应中心的护理人员的配备和管理工作也是至关重要的。切实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对医护人员进行分类管理, 加强医护团队的凝聚力, 保证医护人员的安全。最终保证医疗护理工作的质量。随着《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等相应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出台, 使得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有章可循, 要加强落实规章制度, 提高医院的消毒灭菌工作, 提高工作效率和安全, 从而确保医院的医疗质量[4]。

参考文献

[1]邱文影, 徐海英, 钟国权.建立集中式消毒供应中心控制医院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9) :1130-1131.

[2]贺吉群, 李思.湖南省手术室硬式内镜器械清洗现状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 (7) :18.

[3]黄瑞娟.过程管理在医院消毒灭菌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7 (8) :967-968.

消毒供应室各环节管理 篇11

[关键词] 消毒供应室;工作环节;院感控制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3-159-02

消毒供应室是医院中的重要辅助科室,其工作是为全院各科室提供一次性无菌医疗物品和清洗、消毒、包装、灭菌可重复使用的器械。因此消毒供应室几乎是整个医院病原体数量最为庞大、种类最为繁多、感染风险最大的部门,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点对象[1]。随着现今医院规模不断扩大,各科室医疗服务细化,医护人员及患者数量的增加,医院流动人口的日益复杂,消毒供应室已经成为对医院整体医疗服务质量影响最大的部门之一,其工作稍微有所疏忽,就可能增加医院感染的风险,甚至危及患者生命。而消毒供应室工作重复性较大,工作量也较大,对工作人员的耐心及责任感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医院消毒供应室均存在着一些程度各异的共同缺陷,笔者所在医院对消毒供应室各环节加强了管理,并应用改进管理方案,收到了满意的成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消毒管理中心共12名工作人员,年龄25~48岁,工龄2~20年,本次研究期间消毒供应室无任何人员流动情况出现。

1.2 方法

1.2.1 人员培训 对各级各类人员采取分层次培训,组织学习《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及《消毒技术规范》等相关教材的指导下,采用授课、问答、布置学习任务等方式,促进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充分理解各项技术操作规程及质量评价标准,认识到消毒供应室工作质量与医院感染、护理事故、患者生命息息相关[2]。引入考核、竞赛等方式敦促工作人员加强学习,并将成绩记录作为评优的依据,杜绝松懈心理。

1.2.2 改善布局 供应室各区域应划分清楚,应有污物回收区、清洗消毒区、清洁包装区、灭菌区、无菌物品储存区、发放区及生活区,各区之间利用仪器设备相隔,物品靠传递窗传递,以防两区间空气流通。各岗人员跨区工作时要洗手、更衣,跨区次数应尽可能少。供应室各区域,只靠护士长一人管理,很难面面俱到。所以,我们对供应室内所有区域进行划分,承包到人,平时不定时抽查,月底全面大检查一次,对于不符合要求者采取批评教育等方式惩戒,必要时进行罚款,所得款项用于供应室集体活动等,这样,即促进工作,又增强团结,可加强同志们的工作积极性。

1.2.3 及时回收,彻底清洗 对科室使用后的器械、物品及时回收、清洗,采用机器清洗加手工清洗。机器清洗用于大部分常规器械的清洗。手工清洗适用于精密、复杂器械的清洗和有机物污染较重器械的初步处理。将带有血渍、污渍的器械回收后立即用清水清洗,用酶浸泡3 ~ 5 min后再放入全自动清洗机清洗。清洗程序为:预洗 →主洗(加酶) → 漂洗1→ 漂洗2→ 干燥。穿刺针、管腔类物品采用超声清洗机清洗后再手工清洗,对于可拆卸部件拆开进行清洗,复杂结构处应反复冲洗。

1.2.4 规范包装 包装采用棉布包装、纸塑包装等。棉布使用前及每次使用后均应清洗,对于有毛边、有破损、有补丁、手感发软、湿点扩散过快的棉布要弃掉,且包装不能过大过紧。器械包装重量≤7 kg,敷料包装≤5 kg,大小以30 cm×30 cm× 50 cm为宜。纸塑包装其密封宽度≥6 mm,包内器械距包装密封口处≥2.5 cm。各种敷料器械包装正确,标志清楚灭菌日期及失效期、责任者和查对者[3]。

1.2.5 严格灭菌 灭菌人员应有较强的责任心和相关的专业技能,能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处理。脉动灭菌器应在每日灭菌前空载进行B-D試验,B-D试验通过后方可灭菌。装载物品要符合规范,物品以不少于柜室容积5%为宜,以防止“小装重效应”,但也不能超过柜室容积的90%,未灭菌和已灭菌物品固定位置分别放置,要有标记。消毒员应注意观察每次灭菌全过程,灭菌过程结束后要检查灭菌效果是否合格[4]。

1.2.6 质量监测 为了确保消毒灭菌的质量,对灭菌器每炉进行工艺监测,每包进行化学监测,每周对灭菌进行1次生物监测。如果灭菌器大修理后应进行B-D测试并重复3次,生物监测应空载连续监测3次,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每月对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进行细菌培养1次,对灭菌后的物品随机抽样做细菌培养,任何一项检测不合格都要查找原因并及时解决。一次性医疗用品每一批都抽样监测,经监测合格后才能应用于临床[5-6]。

2 结果

应用改进方案后,消毒供应室的工作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医院各科室的灭菌物品供应工作顺利进行,极少出现差错及延误。工作人员积极性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工作氛围融洽,基本实现高效率工作。

3 讨论

消毒供应室人员多数身体欠佳,年龄偏大,专业知识存在缺陷,个别人员上岗前未参加过培训,参加过培训的工作人员多数也存在专业知识薄弱现象。灭菌、无菌、消毒等几个概念常不清楚。因此,必须从知识教育与思想认识入手,明确消毒供应室工作的操作规程及重要性,提高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及安全意识。由于采取了有效的管理及监测,笔者所在医院从未发生因消毒灭菌物品不合格引起的院内感染现象。笔者所在医院针对以上情况制定改进消毒供应室管理方案,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消毒供应中心是医院内承担各科室所有重复使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消毒灭菌以及无菌物品供应的部门,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部门。工作性质决定供应室人员经常接触被不同种类病原体污染的物品,及使用各种方法进行清洗消毒灭菌,涉及环节众多,易出现缺陷,因此减少消毒供应室各工作环节缺陷,有助于提高消毒供应室工作质量,进而提升医院整体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韩德辉,张晓杰,许桂红,等. 加强消毒供应室管理控制医院感染[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15): 2282-2283.

[2] 李珍燕. 新形势下供应室护士的素质要求与与院内感染的关系 [J]. 中外健康文摘, 2009, 6 (31): 218-219.

[3]王芹.加强消毒供应室中心医院感染的管理与控制[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9,20(6):124-125.

[4] 陈宁.医院消毒供应室的细节管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 29(9):119-120.

[5] 杨丽娴,郑美真.环节质量控制在消毒供应室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09, 8(5):35-36.

[6] 张杰、苏迅、李新华.加强医院消毒供应室的监测及管理工作[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 20(17):110-111.

消毒供应室人员 篇12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职业素质,教育与管理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 是向全院提供各种无菌器材、敷料的心脏科室, 是预防医院感染发生的重要部门。古语道:“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其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疗、护理、教学、科研、防疫各项工作的开展以及病人的安危。

随着时代的进步、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医院管理模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加之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需要, 以往的辅助科室已经转变为把好无菌物品质量关的重要科室, 成为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成为医疗安全的重要保障和医疗、教学、科研、护理中的一个重要的支持系统。尽管消毒中心的人员不与病人直接接触, 但是它的工作内容却贯穿到医疗、护理的实际工作中, 因而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的职业素质教育成为医疗护理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可以掉以轻心。为此我们要开展广泛的教育和训练, 调动工作人员的学习积极性, 现对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的职业素质教育和管理谈谈我的看法。

一、培养自身良好的职业素质, 保质保量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1、规范化训练

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职业素质教育指消毒供应中心人员接受以“全程服务程序化、文明用语规范化”为内容的素质教育培训, 从而完成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职业素质的要求。不断适应“临床一线需要”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它的核心就是把工作环节中无形的、难以控制的语言和行为加以统一与规范, 用授课、演示、电教等多种方式集中训练, 从而使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的各项操作过程规范化、程序化, 方便管理者控制和检查。它具有如下两个特点: (1) 礼仪性, 消毒供应中心的人员工作过程中要以礼相待, 培养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的人际交往能力, 加强他们与临床科室人员间的友好往来, 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工作环境, 促进医院的整体团结。 (2) 透明性, 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要按照临床科室的实际需要来提供数量相当的无菌物品, 工作中一定要做到供应物品与账目相符合, 每日审查, 如有差异, 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按照医院的规章制度协商处理。工作中要做到规范化训练, 这种训练方式不仅提高了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自身的职业素质, 而且也顺应了护理改革的要求。

2、调动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学习的积极性

要对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进行集中的理论授课和强化训练, 要想适应护理改革的发展, 将系统论和整体护理观运用到消毒供应中心, 就必须提高工作人员自身的素质, 因此全体员工要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进取的上进精神来进行理论的学习, 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运用多媒体、幻灯片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 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 让大家带着问题来看录像, 带着问题去思考要领,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3、合理的教育方法

形成一套职业素质的教育方法, 当下我们大力弘扬素质教育, 因而我们在组织教育活动中, 始终以训练内容的适用性、训练方法的灵活性和训练效果的可靠性为原则, 结合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规范服务工作中的每一环节, 采用理论授课与实战演练相结合, 注重定期考核, 奖罚分明, 形成一套规范化训练的有效方法, 力求在实际的工作中发挥其重要的价值作用。

4、提高服务质量

为了提高服务质量, 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将所学习到的文明规范言行和沟通技巧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增强了临床各科室人员对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的信任, 医院还要定期组织工作测评, 从而准确了解对消毒中心医疗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二、加强管理, 提高医院效益

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任务就是负责全院无菌物品的消毒和供应工作, 要加强管理, 提高消毒供应质量, 提高服务理念, 确保患者满意。要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1、人员管理

要根据消毒中心人员的实际工作任务并结合本科室的具体情况, 来安排布置人力, 中心的领导要做到知人善任、责任到位, 要抓好教育典型, 树立为临床服务的观念, 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平凡而繁琐, 没有拯救生命后的喜悦也无法看到为医院创作的直接经济效益, 但是我们每一名员工应当明白消毒供应中心同样是医院的重要部门, 我们应当按照医院的规章制度来严格要求自己, 还要针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提出自己的意见, 并制定相应的目标和奖罚细则, 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此外, 还要搞好岗位培训工作, 做好工作考核。工作人员应当具备基础护理知识外, 还要熟练地掌握消毒灭菌的知识, 并对相应设备的性能、操作、保养都要熟练运用。今后我们应当在培训的同时, 还要制定培训计划, 并做到定期考核, 奖罚分明。

2、质量管理

建立健全相应规章制度, 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虽然并不直接面对病人, 但我们的工作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 我们的工作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全。实行质量监控, 认真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思想, 认真做好消毒工作。为此, 我们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 具体为: (1) 每一季度都要有工作计划和总结; (2) 建立工作质量检查本, 制定岗位的量化考核标准, 定期进行质量检查和业务考核; (3) 建立征求意见本, 要定期到其他各个科室征求对我们工作的意见, 对提出的意见我们要虚心接受, 并要认真分析, 及时纠正, 如果有无法解决的困难, 要及时报告请示上级。 (4) 建立业务学习、考核登记本, 抓好训练与教学工作, 建立有章可循的具有可行性的考核监督机制, 定期考评, 检测业务能力和培训效果, 使中心的工作人员在短时间内得到较大的提高。

3、做好物品的管理工作

物品管理, 伴随医学技术的进步, 医院管理模式的企业化, 消毒供应中心是医院物品管理的重要部门。物品种类繁多, 流通复杂, 建立、完善物品管理制度既可以保障临床科室的供应需求, 又能有效防止物品的挤压和流失, 为医院节省开支, 实行计算机管理, 将物品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对各种物品要进行清点入账, 在发放的过程中, 对成本进行核算, 严禁漏洞的发生, 提高管理质量。与此同时, 还要特别加强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 一次性医疗用品具有极其重要的医药价值, 已经逐步成为医院各项处置和诊疗工作的重要物品, 要对一次性医疗药品进行严格的质量监控, 杜绝任何不合格产品流入消毒供应中心, 对使用过的一次性医疗用品, 要及时销毁和无害化处理, 并做好记录, 防止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和再返流市场现象的发生。

消毒供应中心要与时俱进, 适应新的医院管理模式和临床诊疗的发展需求, 扩大自身的功能, 不断进行职业素质教育, 加强管理, 提高工作质量, 改善工作态度, 最大限度的发挥消毒供应中心在全院医疗体系的重要职能, 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保障, 为医院、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晶.医院中心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的在职教育[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2, (03) .

[2]于翠香, 梁云霞, 吴可平, 邓娟, 沈峥, 史艳梅, 魏旺荣, 胡卫.医院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式管理及实施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07) .

[3]胡艳红.探讨供应室管理工作的难点与对策[J].海南医学, 2001, (03) .

上一篇:医学专业毕业生论文下一篇:中小银行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