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室工作人员

2024-08-03

供应室工作人员(精选12篇)

供应室工作人员 篇1

摘要:加强消毒室的管理, 是预防医院交叉感染的重要保障,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日益完善, 医护人员自身防护尤为重要。只有了解消毒供应室的职业危害因素, 才能更好完善防护措施。

关键词:中心消毒室,自身防护

供应室主要职责就是清洗、灭菌、供应无菌物品, 保证无菌物品的质量, 是降低医院感染发生和保证医疗质量的主要环节, 为了加强供应室人员自我防护意识, 提出相应的措施及防护。

1 加强对供应室的管理

供应室严格消毒隔离制度, 护士长每月按要求进行检查指导, 严格划分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 各类物品按规定放置。供应室工作人员应有严格的消毒隔离意识、无菌观念和高度的责任心、认真执行各项技术操作、熟悉各种器械物品性能、消毒方法及洗涤操作技术、定期进行考核, 消毒员必须经过培训后持证上岗,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进入无菌室时, 要穿工作服, 戴口罩、帽子、换鞋。污染区工作人员不得随意进入清洁区和无菌区。

2 职业危害因素

2.1 接触生物性污染因素

医疗用品在供应室进行去污、清洁、消毒和灭菌再返回临床使用的循环程序中, 频繁的接触病毒和细菌污染物品细菌数量多、种类复杂、成为交叉感染的集中场所, 这不仅是造成医院感染的潜在因素, 也是危害供应室护理人员身体健康的因素之一。

2.2 化学性危害因素

消毒供应室工作环境要求严格经常对室内空气, 操作台, 墙壁、地面等进行常规消毒, 对传染性污染物品还需要采取特殊的消毒手段, 如过氧乙酸、过氧化氢、戊二醛等弥漫空气中可引起眼部烧灼感, 头痛、皮肤过敏、哮喘等症状, 长期接触可导致记忆力障碍、记忆力分散、生理功能异常等。因此选择合适的化学消毒剂, 浸泡被污染的医疗器械, 了解消毒剂的理化性能, 配制时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具。

2.3 锐利器械损害

在物品回收和清点的工作中接触各种病原体概率高, 污染的针头、刀片或其他医疗器械刺伤是最常见的职业伤害, 可以导致工作人员的血液暴露, 有可能发生乙型肝炎病毒 (HBV) 、丙型肝炎病毒 (HCV) 以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感染的危险。特别是乙型肝炎病毒 (HBV) 传染性更强, 针刺伤时0.004mL带有 (HBV) 血液就足以使受体者感染 (HBV) 。有资料显示戴手套后, 即使遭遇针刺, 其感染发生率较不戴手套操作时下降50%, 因此在操作中应戴手套, 注意避免损伤, 动作轻巧, 避免碰撞。锐器必须放在利器容器内进行运输, 避免用手直接接触锐利器械, 以免刺伤。一旦被利器刺伤应立即反复挤压伤口周围并洗手, 用碘酒、乙醇等消毒, 必要时包扎, 因此预防锐器最为重要。

2.4 物理性危害因素

供应室设在地下室, 供应室工作人员经常受高温、潮湿与污染空气侵袭, 另外消毒供应室噪声污染比较严重, 如高压蒸气灭菌锅、超声清洗机、排气扇等。长期的噪音声可以影响精神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等生理变化, 因此清洗人员离开有噪声的房间时应随手关门, 以减少污染的范围。有条件可以安装消音设施。

2.5 生理心理因素

供应室工作繁重而琐碎, 工作人员长期处于繁重的脑力及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工作中, 容易产生慢性腰腿痛胃病等, 同时也会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 如精神紧张、焦虑等, 因此能适应工作需要必须有良好的身体, 合理的专业格局, 工作间顺利流动, 加强对供应室消毒隔离管理工作, 最重要的提高全体工作人员质量管理意识,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培养医务人员无菌观念, 通过实践提高工作效率, 降低劳动强度, 为供应室工作人员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同时在消毒间安装排风扇, 空调及空气消毒器, 在清洗中尽量用热水洗涤, 戴橡胶手套, 穿隔离衣及戴防护镜尽量减少手工清洗带来的危害。所以在工作中每个环节必须建立一个既保障工作质量又有防护各类危害因素的操作程序避免发生交叉感染。

2.6 建立医护人员健康档案

领导重视, 改善医疗操作环境, 完善相关的制度, 法规, 建立预防体系。供应室工作人员必需维护自身健康, 不能患有急慢性传染病, 每年进行健康体验1~2次,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加强职业健康教育, 提高工作人员免疫力与抗病毒能力。医务人员一旦发生职业危害, 立即按规程进行局部处理, 根据具体情况处理或者到专科治疗。对发生职业危害的医务人员心理影响很大, 及时有效处理机制能减轻心理压力。我院对发生职业危害的医务人员进行正确的指导及心理疏导, 并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 并且所有治疗检查费用均由医院专款专用以保证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也使医务人员的获得巨大的安全感。

供应室工作人员长期处于职业感染的危险因素中, 因此对工作人员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教育和宣传, 建立并遵守规范化操作程序, 防止在工作中发生针刺伤及锐器损伤, 开展对工作人员刺伤后对HBV、HCV和HIV等经血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等措施可减少对工作职员的危害。

参考文献

[1]张小荣.医护人员自我防护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 13[1]:29~31.

[2]戴李中.供应室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11]:1283~1285.

[3]郑晓澜, 郭蕾.医护人员医疗锐器损伤情况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5]:501~503.

供应室工作人员 篇2

医院消毒供应室的工作人员负责医院各种医疗用品的回收、清洗、消毒、包装、灭菌等工作,在这一系列流程中,供应室工作人员不但经常与患者使用过的医疗用品接触,受到交叉感染的侵袭成为医源性感染的高危群体,使得从事本专业的护士容易产生生理和心理疲劳,给这些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加之有些医院不重视供应室工作人员,设备没有正规配置,就更增加了危险因素(1-3)。因此,提高供应室工作人员应对各种危险因素的意识,越来越多的成为国内外专家与同行关注和重视的话题。笔者查阅了大量文献,并将消毒供应室中常见的各种危险因素综述如下。1危险因素 1.1.物理因素 1.1.1 锐器刺伤

供应室工作人员在回收、分类、预处理、刷洗、包装器械的各个环节中,均要接触刀剪、缝针、穿刺针等各种锐利器械,如操作不慎,即可发生刺伤、切割伤等,导致皮肤完整性受损。2005年3月,朱杏花,郑翠云等对广州市三所三级甲等医院

()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进行锐器伤危险因素及处理方法调查中4发现,锐器损伤主要发生在器械回收与器械分类时,供应室工作人员对针刺伤的职业暴露防范措施及处理情况存在明显认识不足。另据报道:针刺上只需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被HIV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HIV 比率为0.3%,被HCV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HCV比率为1.8%(5-7)。而美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局统计显示,在卫生行业及相关部门时有被HIV、HBV、HCV及其它血源性疾病感染的人数有上升趋势。2000年3月,据美国CDC报告,每年卫生行业的职员中被刺伤或经皮肤受伤害的有60-80万人,护士是主要群体(8)。

1.1.2 噪音

消毒供应室噪音来源于压力蒸汽灭菌器、新风机置换新风,其噪音强度达到90-98dB之间,超过我国对工业区噪音标准的极限值55-60dB(5),若不加以隔音或安装消音装置,工作人员长期在超过90 dB的噪音环境中,可导致噪音性耳聋、听力损失、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焦虑性神经症、胃肠功能紊乱及内分泌紊乱(9)。

1.1.3 温度与湿度

在消毒供应室生产过程中,灭菌及相关设备的使用,一方面可导致环境温度和/或湿度的加大,特别是在夏季工作人员大量消耗体力导致中暑的发生;另一方面,若工作人员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或压力容器超期使用,就可能发生容器爆炸,造成人员伤亡的危险。当湿度过大时,可使人产生胸闷、呼吸困难等不适。另外,清洗是供应室工作流程的关键环节,若在冬季水温过低,可使工作人员身体不适、关节疼痛或生冻疮。

1.1.4 紫外线

紫外线消毒是一种方便、经济、有效的消毒方法,但紫外线对人的眼睛与皮肤均有刺激作用,照射过程中产生的臭氧对人体亦有害,实验表明,臭氧气体对人体可造成伤害,对呼吸道粘膜有明显的刺激性,特别是对肺组织损伤严重(10)。

1.1.5 粉尘

供应室工作人员在制作各种敷料(棉球、棉签)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无机纤维粉尘;以及制作手套时的滑石粉产生的无机粉尘会在室内到处弥漫。这些粉尘可刺激或被吸入呼吸道,引起呼吸道不适及呼吸系统功能的损害(11)。1.2.生物性因素 1.2.1污水与废物

在消毒供应室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水和回收的一次性医疗废物等会导致蚊虫的孳生及各种有害微生物的繁殖生长(12)。

1.2.2 体液

在回收分类过程中,工作人员每天都会接触到被患者血液、胸腹腔积液、脑脊液及其它部位体液污染的器械,其中不乏患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若防护不当或操

(13)作误伤、皮肤有损伤时,就有可能导致这些传染性疾病的发生(11)。

1.3.化学性因素 1.3.1含氯消毒剂

人体皮肤长时间接触含氯液体,会有灼痛感,当皮肤有破损时,则损伤破损处皮肤组织,特别是当酸与氯两种消毒剂混合使用时,会使氯的分解加快,不仅污染

()室内空气还会刺激人的眼睛、呼吸道和肺部,造成身体损害14-15。

1.3.2环氧乙烷

环氧乙烷是有中等毒性的药品,人体吸入过量会感觉不适,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如溅到皮肤上,可发生红疹、水疱,长期接触可导致水肿甚至肿瘤(14)。

1.3.3 甲醛和戊二醛

长期吸入混有较高浓度戊二醛的空气或直接接触容易引起眼灼伤、头痛、皮肤过敏、胸闷、气喘、咽喉炎及肺炎、流感样症状、荨麻疹和手部棕褐色色素沉着等症状;高浓度的甲醛刺激粘膜引起职业性哮喘,急性大量接触可致肺水肿(14)。

1.4社会心理因素

由于消毒供应室工作在医院长期被认为是边缘性、非主流工作,属于技术性不强、劳动强度大、要求知识点低的工作岗位。在整个医疗过程中的基础性、重要性和规范性未得到充分的认识,护士外出进修的机会大大低于其它科室(15),供应室专业人员的部份权益受到损害,这些都给护理人员造成心理压力与不平衡。

1.5 性格差异

朱艳荣(16)等人选取河南省开封市3家综合医院85名消毒供应室护士作为调查对象,按照“机能类型说”性格分类法将其分为理智型、意志型、情绪型。运用心理学理论探讨护士性格差异和行为特征对职业暴露的影响,得出结论:性格差异对职业暴露有重要影响。

2.总结

供应室工作人员 篇3

【关键词】供应室;工作质量;防护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78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4158-02

供应室负责医院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包装和供应,其工作质量的好坏对医疗质量有直接影响,所以加强供应室的管理以提升工作质量十分必要。而另一方面,供应室是医院各种污染物品集中的场所,长期处于此环境中的工作人员面临着相当大的健康风险,也需要加强自我防护[1]。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提高供应室工作质量,同时对危险因素进行了简单分类,并提出了防护措施。现报道如下。

1工作质量的控制和管理

1.1提高员工的素质培养工作人员的敬业精神和高度的责任心,并给予专业训练,使之具备较强的消毒灭菌知识,熟练掌握规范的操作流程。

1.2加强监督每日检查并记录,护士长不定期抽查,护理部每月监督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并采取奖罚制度,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1.3无菌技术及器械的管理工作人员按规定的要求穿戴完毕,进行手消毒后方可进入,每天室内采用紫外线照射2h,每月做空气培养一次。清洗时要彻底除净器械上残留的污物。先简单冲洗,再用消毒液充分清洗,之后漂洗,再用开水浸泡,最后干燥,包装,消毒,贮存。

1.4监测消毒效果物理监测:监测、记录每次灭菌采取的温度及时长等。化学监测:每份重新包装好的物品包装袋内放置化学指示卡,通过观察其颜色变化,来判断其是否达到要求。生物监测:将生物监测专用管用塑料袋封好,置于灭菌舱下层,与灭菌物品一起灭菌,灭菌完成后,将培养液适当培养并设置对照,24h观察结果[2-3]。

2供应室内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2.1危险因素分类

2.1.1物理性因素①噪音、高温、潮湿:高压蒸汽灭菌器是医院供应室中最为常见的灭菌设备,运转时有强烈的噪音,若长期置身这样的环境中,对听神经、中枢神经均有严重影响,常见的症状有易疲劳、耳鳴、听力下降等。除此之外,灭菌器工作时周边区域内温度明显升高,尤其是夏季,极易引起工作人员中暑。消毒完成后,灭菌器的温度很高,往外取物品的时候若操作不当,极易烫伤。同时,清洗是供应室中最为基础的工作环节,因此环境中空气非常潮湿是不可避免的,这就很容易导致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生。②紫外线:供应室通常采取紫外线照射的方法来对固体表面以及空气进行消毒,这就难免会对工作人员有潜在危害。特别是取用临床急需物品时,对皮肤和眼睛都有不小的损伤,皮肤若长时间受紫外线照射,最严重的后果便是发生皮肤癌。③粉尘:工作人员在制作敷料、棉球以及折叠包装敷料过程中产生的纤维粉尘,易被吸入呼吸道,易引发咳嗽、哮喘等,长期刺激甚至造成尘肺[4]。

2.1.2化学性因素化学性危害主要在于各种清洗液及挥发性消毒剂的使用。例如,多酶清洗液使用不当会导致气溶胶产生,易引起呼吸道损伤。甲醛、戊二醛、含氯消毒剂等是供应室常用的挥发性消毒剂,消毒效果很好。但含氯消毒剂对皮肤、黏膜等均有损害,甚至引起癌变;吸入戊二醛易引起皮炎、头痛、胸闷等。高浓度甲醛可严重刺激呼吸道黏膜和引起水肿,皮肤接触可引起过敏性皮炎,甚至坏死等。

2.1.3生物性因素大部分医疗器械在临床使用后只经过简单的冲洗,仅能将那些比较明显的污染物除去,甚至部分科室根本就不进行冲洗。因此,当器械集中运往供应室处理时,供应室就必然成为病原微生物聚集区,加之环境中温度适宜,湿度很大,易导致病原体大量繁殖,这就对供应室工作人员的健康产生很大威胁。

2.2防护措施

2.2.1物理因素的防护高压蒸汽灭菌器应由经过专门培训的工作人员负责,尽量将各类器械集中消毒,设定好时间,设备工作时可离开房间,等消毒结束后再返回;给供应室安装空调、换气扇及抽湿设备,冬季里可用热流水冲洗器械,这样就可减小潮湿造成的危害;对紫外线的防护只有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安全教育,避免直射人体;粉尘对人体的损伤不可小视,为此可建立专门的敷料间。

2.2.2化学因素的防护供应室在使用化学消毒剂时,工作人员必须戴护目镜,穿全身防护服,并要求其掌握常见的意外处理方法。使用消毒剂时应把握好浓度,浓度过大不仅浪费,而且对人体的风险也会提升。消毒结束后,开启换气扇保持空气流通。

2.2.3生物因素的防护工作人员在清洗锐利的刀、剪时应十分小心,一旦发生刺伤,要立即处理伤口,并登记个人信息,必要时接种免疫球蛋白,定期检查。特殊菌种污染物品要求各科室必须要标示清楚[5]。

3小结

总之,供应室在医院中的地位十分特殊。一方面,其负责医院所有重复使用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包装、供应,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重视对其工作质量的控制和管理;另一方面,供应室工作人员也应认识到职业安全的重要性,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规范操作流程并加强对防护知识的了解,这样不仅能保证自己健康,还可从源头上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邱筱琳,谷彩霞.浅谈供应室工作的质量控制与管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34):147-148.

[2]董春莲,李薇,戴淑萍.做好消毒供应室工作质量管理与控制[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2):262-263.

[3]邵亚燕.浅谈供应室质量管理[J].医学信息,2009,22(11):2364-2365.

[4]陈栩.浅谈供应室人员的职业危害及自我防护[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8,17(11):28-29.

供应室工作人员 篇4

1 供应室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

1.1 生物性因素

临床诊疗护理使用过的医疗器械上被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所污染, 工作人员对回收的器械进行常规处理过程中稍有不慎, 就有可能被污染的器械损伤而感染。在可能经针刺伤传播的疾病中, 最常见的疾病是病毒性肝炎 (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 、艾滋病等[2]。

1.2 化学性因素

供应室要求每日对室内空气、工作台、地面、墙壁等进行常规消毒, 常用消毒剂一般为化学消毒剂, 例如“84”消毒液、过氧乙酸等, 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气溶胶可刺激皮肤或呼吸道黏膜, 导致呼吸道黏膜水肿, 严重时可引起眼睛烧灼感。此外, 现在使用的还有含酶清洗剂, 可以分解蛋白质、黏多糖、脂肪、碳水化合物等, 同时在使用过程中会对人体皮肤造成损伤。

1.3 物理性因素

包括噪声、高温、紫外线、粉尘、锐器损伤及压力灭菌器爆炸危险等。噪声主要来源于预真空压力灭菌器、清洗剂机、干燥箱等各种机器的噪声;紫外线是供应室用于空气消毒的主要方法, 但是眼睛、暴露的皮肤等在紫外线灯照射下可引起烧伤、红斑、紫外线眼炎和皮肤过敏, 紫外线所产生的臭氧可以使人产生头痛、头晕、胸闷等不适等。

1.4 社会心理因素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大多数消毒室发展滞后, 资金投入不足, 造成在器械处理时缺乏专业的清洗、消毒、包装设备, 只能用人工代替, 导致不正规的操作。部分单位领导不重视, 把消毒供应室列为后勤辅助科室, 职工在进修学习、职称晋升等方面均受到一定影响, 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压力。

2 加强职业危害的防护对策

2.1 加强消毒供应室规范化建设, 改善硬件条件提升防护保障

2009年卫生部修订颁布了《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 《规范》中详细阐述了供应室的基本要求、管理与职责、培训、技术操作程序、监测、检验与验证等内容, 充分肯定了消毒供应室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中的重要作用, 明确了消毒供应专业的地位和发展方向。配合医院的发展尽可能使供应室的布局合理, 扩大使用面积, 严格区分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 改善基础条件, 引进新技术、新设备, 改进工作流程, 减少手工操作。

2.2 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的宣传教育

主要是加强继续教育, 提高认识, 认真学习《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 自觉地把防护措施应用于日常工作中, 以减少不安全隐患。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的途径主要为接触 (血液和体液) 与空气传播。供应室人员在清点、清洗、处理污染物品时, 均应按要求做好防护, 戴帽子、口罩、橡胶手套、防护眼镜, 穿隔离衣;手工清洗时穿防水围裙、袖套等, 并在水面以下进行操作, 特殊感染的物品先消毒再清洗。供应室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锐器的操作规程, 用后注射器禁止重新复帽, 掌握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流程。正确掌握洗手技术, 包括洗手指征、洗手方法, 工作人员接触污物前后均应认真洗手。安装感应式水龙头, 洗手池旁粘贴六部洗手图等。

2.3 化学性危害的预防

选择合适的消毒剂, 掌握正确的消毒方法和使用浓度。容器及时加盖, 定时开窗通风, 加强室内空气流通, 减少消毒剂对人体的危害。若不慎喷溅到眼睛, 立即用生理盐水充分冲洗。

2.4 物理性危害的预防

(1) 防止烫伤:灭菌锅的灭菌过程完成后, 待锅内温度低于65℃后方可开门, 开门后站在门背后;无菌包出锅>30 min才可接触。 (2) 防爆炸:消毒员持证上岗 (消毒员上岗证和特种容器操作证) 。

2.5 增强医务人员体质

合理安排工作, 劳逸结合,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增强自身免疫力。定期体检, 必要时接种乙肝疫苗。

参考文献

[1]胡宪兰.供应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8 (6) :829-830.

供应室工作人员 篇5

医院消毒供应室承担着医院各种医疗器械、敷料的回收、清洗、消毒及灭菌工作,工作量大,而且是污染物最集中、最多的区域。其工作性质决定着工作人员长期接触各种污染物品、锐利器械、化学消毒剂、各种电器、压力容器及环境中的噪音、高温潮湿等因素,对工作人员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因此,加强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是保护自身健康的有效措施。

1、消毒供应室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1)生物因素:

临床诊疗、护理过程中所用过的一切诊疗用品几乎都携带病原微生物,尤其是接触过患者血液、体液的物品。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回收处理这些物品时被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机会高于其他人员。回收人员每天都会接触大量被血液、体液及其他污物污染过的器械、敷料等,而临床科室大多未作初步处理。若自身防护不当或操作失误,皮肤有损伤时,病原微生物就可能通过呼吸道、受损的皮肤黏膜进入人体,危害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2)物理因素:

①环境因素: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把临床各科室回收来的敷料、器械等物品在回收间分类处理,患者的血液、体液所携带的病原微生物有可能扩散到空气中形成气溶胶,造成回收间的环境空气污染。压力蒸汽灭菌器温度达134℃,洗器械的水温达60℃以上,造成供应室的高热潮湿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②噪声:消毒供应室存在着多种噪声污染源,如超声波清洗机、空气压缩机、高压蒸汽灭菌器排气时、下收下送时车轮产生的噪声。长期处在这种噪声环境中易导致听觉迟钝、头晕、耳鸣、失眠、情绪焦虑、血压升高等症状。噪声干扰严重可使机体内分泌功能失调,交感神经活动亢进,使人体产生疲倦不安等表现。

③烫伤:清洗器械、高压蒸汽灭菌器在灭菌过程中,均可由于高温、高压、蒸汽等意外引起烫伤及爆炸等。

④锐利器械损伤:针刺伤和刀割伤是最常见的职业危害,在污染物品回收、清洗、包装过程中,被针头、刀片、剪刀等锐器刺伤。而针头是对医务人员伤害最深最多的锐器。一项调查表明全国有80%的护士受到过针刺伤,而健康的医务人员经血液传播疾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针刺时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

⑤身体、心理因素:消毒供应室护士由于特殊工作环境,加上人员少劳动强度大,造成其躯体症状及负面情绪较普通病房护士易患性高。搬运、装载过程中由于姿势不当或超负荷引起工作人员脊柱、关节损伤。据意大利调查显示,医护人员由于负重引起脊柱损伤、腰骶疼痛发生率为80%,护士站立时间长,引起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消毒供应室是医院感染监控的重点科室,服务的对象是全院的医护人员,他们对服务的质量要求高,期望值也高。消毒供应室工作压力大、年龄也偏大,使之成为弱势群体,不仅人身安全受到威胁,还会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极大地降低了工作热情。

⑥微粒:消毒供应室在制作各种敷料、棉球及折叠包布时,纤维粉尘到处飞扬,污染室内空气,极易吸入呼吸道,长期刺激呼吸道可损害呼吸系统功能。

2、防护对策

(1)加强工作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针对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淡薄、对职业危害认识不足、组织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强化工作人员对消毒隔离及预防感染工作的认识,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考核,使其充分认识到接触被血液、体液污染物品的危害性,提高自我防护意识,主动、自觉地采取各项防护措施。同时做好预防保健工作,建立健康档案,每年1次健康体检。(2)生物因素的防护: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在下收下送物品时做好自身防护,清点回收物品时按标准预防要求穿戴好防护用具,操作时要戴口罩、帽子、眼罩、双层手套、防水围裙、穿防水鞋。要求临床所有科室对所使用的物品进行初步清洗。特殊感染病人使用的物品应单独存放,并做明显标记,注明感染疾病名称,应先浸泡消毒后清洗,再灭菌。有条件者尽可能使用全自动清洗机,尽量减少手工清洗。刷洗器械时要在水面下进行,防止产生气溶胶对人体造成危害。如果手或身体其它部位被血液、体液污染,立即用肥皂和清水清洗,严格执行“六步洗手法”,洗手是预防感染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在处理污染的物品时要戴手套,在清洗器械、包装时也要戴手套,特别是工作人员手上有伤时,更应戴手套,甚至戴双层手套。戴手套可使针刺后感染机会减少50%。

(3)物理因素的防护:消毒间要宽敞,保持室内通风,以降低室内温度。消毒员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定期维修保养压力容器,保证各个阀门和排气管道处于良好状态。装卸灭菌物品时要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工作服,戴隔热手套,避免皮肤直接接触高温物品,防止烫伤。有条件者消毒间安装消音设备。下收下送车定时上润滑油。尽量集中清洗器械,以减少污染次数。工作人员在进行各种操作时注意力要集中,严防针刺伤及污水溅到眼睛等部位,动作要轻、慢,戴合适的手套操作。清理垃圾时不可用手挤压垃圾袋,不要直接用手对锐利器械分类清洗,养成用钳子夹取污染针头和尖锐物品的习惯,尽量减少皮肤刺伤的机会。一旦发生针刺伤,应先脱去手套,自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出血液,在流动水下冲洗伤口,再用0.5%碘伏或3%碘伏消毒后包扎,必要时接种免疫球蛋白,并上报医院感染办、定期跟踪检查。在制作敷料、棉球、纱布等物品时,应佩戴口罩、动作要轻、动作幅度不要过大,以减少微粒的危害。

(4)化学性因素的防护:严格掌握消毒液的配制和使用,掌握消毒液的正确配制和使用。消毒液要装在防腐的容器里,加盖密封,防止挥发,保证消毒剂的准确浓度,减少对身体的危害。强化自我防护意识,在进行各种清洗消毒时要戴乳胶手套、口罩、防护眼镜、戴防水袖套、围裙等,动作不要过猛,以免消毒液飞溅,操作完毕脱下手套后及时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认真冲洗。

供应室工作人员 篇6

【关键词】消毒供应室;手卫生;干预;洗手

【中图分类号】R187G10〗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067-01

卫生部在2009年4月1日颁布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中,对洗手及卫生手消毒的原则,指征和方法有明确的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供应室部分人员仍不能正确、有效、规范地洗手和进行手卫生消毒,手卫生依从性较差。提高手卫生工作依从性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最简便、最经济的手段,在预防院内交叉感染中起着关键作用。消毒供应中心每天对器械进行清洗、检查打包、灭菌、存储、发放及下收下送等工作,每一步均需做好手卫生,这是在环境达标时避免清洁器械、器具、物品及无菌包被二次污染的根本所在。而消毒供应室作为控制院内感染的重点科室和关键环节,其工作人员的手卫生状况,会影响整体医疗质量[1]。提高供应室工作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是控制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为了解供应室护理人员手卫生状况,强化供应室护士执行手卫生及控制医院感染意识,执行手卫生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和手卫生知识的掌握情况,现将我院供应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调查、综合干预前后情况做如下报告。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4年1月~2014年12月随机抽查供应室人员洗手前后手细菌污染情况,其中监测无菌间护士洗手前后各20人次,回收间护士洗手前后各20人次。分别监测干预前后细菌菌落数。

1.2方法

1.2.1采样方法

被采样者根据《医院消毒技术规范》要求[2],进行六部洗手法洗手。采样及监测方法均根据《医院消毒卫生标准》[3]规定进行。在洗手前后被检者五指并拢,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在双手指曲从指根到指端来回涂擦各两次(一只手涂擦面积30cm2),并随之转动采样棉拭子,剪去手接触部位,将棉拭子放入装有10mL采样液的试管内。

1.2.2干预方法

1.2.2.1强化“六步洗手法”的培训及考核:认真洗手是衡量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标准之一。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洗手的技术,从而才能付诸行动。洗手则成为最基本、最简便易行的预防与控制病原菌传播的有效手段。

1.2.2.2改进洗手设施:增加洗手液装置,改善洗手条件,最好采用热风烘干器干手。

1.2.2.3选择适当的手消毒剂和手护理霜:在选用洗手消毒液的同时提供手护理霜,加强手部护理。

1.2.3细菌菌落数检查:采样液试管振打80次,取1.0mL待检样品接种于无菌平皿加入营养琼脂15mL~18mL,置36℃±1℃温箱培养48h,计数菌落数。

2结果

干预洗手前后的手卫生监测,无菌间护士洗手前平均细菌菌落数52cfu/cm2,洗手后菌落数为4cfu/cm2,平均除菌率92.3%;回收间护士洗手前平均细菌菌落数为96cfu/cm2,经洗手后平均细菌菌落数为10cfu/cm2,平均除菌率为89.6%。干预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供应室工作区域需严格区分,无菌间护士不能回收污染物品,回收间护士不能发放无菌物品,任何人在发放无菌物品或接触无菌物品时,必须规范洗手。多项研究证明,洗手是一项最基本、最简便且易行的有效预防和控制病原体传播的手段,正确地洗手能有效地降低医院感染[4]。供应室护士影响手卫生行为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医务人员的自身因素,主动洗手的意识淡薄,认为经常洗手会使皮肤粗糙;化学消毒剂具有腐蚀性,不宜过多洗手;缺乏对手卫生相关知识的学习、培训,未把手的卫生与行医道德联系起来,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肥皂洗手的依从性低的现象普遍存在[5];人员编制不足,工作强度大,依从性低,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医院业务量的大幅增加,导致供应室工作量和工作强度加大,使手卫生标准和正确洗手操作执行不到位;因对手卫生重视不足,供应室的洗手设施简单,缺乏洗手、干手设备,且位置分布也不合理;因洗手操作繁琐,平时没有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未按标准的六步洗手法的步骤进行正确洗手,主要表现在洗手步骤不正确、洗手方法不规范、漏洗指缝和腕部等;存在错误观念,认为戴手套可替代洗手,认为没有接触污染物品,并戴着手套,无需洗手;存在从众心理,管理不到位,医院和科室在手卫生管理和制度上存在缺陷,培训、检查、指导不到位,忽视工勤人员洗手管理等,这些都是影响医务人员手卫生行为的最主要因素。

手污染是导致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手卫生在现阶段医务人员中不同程度的存在污染问题,危害着病人的健康。供应室作为医院感染管理中的环节,若发出消毒灭菌不合格的物品,后果极其严重,灭菌包的灭菌效果受生物载量的影响;而医护人员的手可增加生物载量[6]。因此,供应室工作人员更要增强无菌观念和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重视洗手,熟练掌握“六步洗手法”。正确的洗手方法对提高医护人员洗手率及洗手质量有重要作用,供应室要加强洗手监督管理,普及洗手相关知识,做到规范洗手,降低因供应室人员手引起的院内感染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赵素藏.供应室护理人员洗手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及干预对策[J].中外医疗,2012,3(11):90.

[2]中華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S].2003-04-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1995)[S].1996-07-01.

[4]张学敏,俞立农,应霞敏,等.护理人员在预防院内感染的作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3(2):74-75.

[5]尚少梅,王宜芝,郑修霞,等.促进护理人员洗手行为依从性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6):507-510.

供应室工作人员 篇7

关键词: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医院消毒供应室是医院中比较特殊的科室,承担着全院各科室的污染物品回收、清洁、消毒、包装、灭菌和发放等工作,是污染物品的集中地。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存在着一些危害因素,加上基层医院供应室缺乏必要的清洗设备和防护措施,威胁着供应室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如果自身防护意识差,会对其健康带来影响,及易导致与工作相关的疾病,严重损害其生活质量,因此做好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的防护十分重要。

1 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工作中存在的职业危害

1.1 生物危害

供应室工作人员在回收待消毒物品中有大量的病源微生物,特别是黏有血迹体液及被乙肝病毒、丙肝病毒、艾滋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其中还有一些针头、手术刀片、缝合针等锐利器械,稍有不慎就有被刺伤的可能。工作人员在回收、清点、清洗过程中由于工作量大,手套会时常破损,如不及时更换,都会使自身处于被病源物理感染的潜在危险之中。

1.2 物理性危害

消毒供应室通常都会使由热力消毒方法灭菌,其过程中散发的热量会使操作区温度明显升高,护理人员在监测灭菌器运转过程中,会长期处于高温、高湿、高噪音的环境中,高温可造成护理人员的不适,在高压灭菌取物时,如操作不当,皮肤碰到门框极易造成烫伤。噪声可造成听觉器官的损害,对神经和心血管系统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这些都对供应室工作人员的健康有着直接影响。

1.3 化学性危害

当前化学消毒剂在消毒供应室的使用比较广泛,如过氧乙酸、甲醛、含氯剂等。这些消毒剂具有强烈的刺激性、腐蚀性和挥发性,使用中如溅到皮肤上会损害皮肤,挥发在空气中,会使人的眼睛和呼吸道感到不适,容易导致职业病的发生。

2 防护措施

2.1 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的宣教

增强工作人员对职业感染性危害的认识,提高防护意识,加强自我防护防止交叉感染。在消毒供应工作的人员必须经过岗前培训再次接受消毒隔离知识的学习,掌握职业防护技能,充分认识体液、血液等污染过的医疗用品及针刺的危害性,在平时工作中做到主动、自觉地执行防护措施,杜绝医院感染的发生。

2.2 加强对锐器的防范措施

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在回收污染物品时要用持物钳打开诊疗包,以免被包内用过的针头、刀片等刺伤手。在用水清洗手术器械和其它锐利器时,应养成用持物钳夹取的习惯以减少税利器损伤的机会,规范收集锐器、刀片的规程,一旦发生意外,应立即挤出伤口的血液,并用流动水清洗伤口,然后用20%聚维酮碘消毒并进行包扎,同时做好锐器刺伤登记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的检查和监控。

2.3 规范正确使用洗手技术

规范正确使用洗手技术是实施屏障保护的基础,是预防感染最简单有效的措施。供应室护理人员在操作完成后一定要按“六步洗手法”认真的洗手,养成习惯并在洗手处张贴“六步洗手法”视图宣传画给予提醒。

2.4 化学性危害的防范措施

供应室要有良好的通风设备,尽量减少化学消毒剂的使用。物体表面、桌面、地面等清洗消毒最好采用对人体对环境无刺激无污染的消毒剂。熟练供应室常用化学消毒剂的配制,配制前及时戴好口罩、手套、防护眼镜等。配制好的溶液放在有盖的容器内,放在阴凉通风处以减少消毒液的挥发。定时开窗通风,减少化学消毒剂挥发对人体造成的危害。

供应室工作人员 篇8

1 供应室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

1.1 化学因素

供应室所使用的化学消毒剂大多存在毒性、刺激性、腐蚀性, 由于供应室工作的特殊性, 对污染的医疗器械、物品的初步处理均需使用化学消毒剂。常见的有含氯消毒剂、环氧乙烷、甲醛、戊二醛等, 都有强烈的腐蚀性和刺激性, 挥发到空气中被人体吸入后可导致气管炎、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在工作中不小心喷溅眼睛中, 可引起接触性结膜炎、失明等严重后果;皮肤接触可引起皮炎和水疱, 甚至致癌, 孕妇如接触到这些物品, 可致使胎儿畸形等。

1.2 生物因素

供应室工作人员在工作中避免不了与患者使用过的医疗物品接触, 在回收各种污染医疗器械的过程中, 要清点带有血迹、脓迹、分泌物和排泄物的器械和其他污染物品。这些物品在回收时基本上不做任何处理, 都带有病原微生物, 其中乙肝病毒 (HBV) 的危害最大, 人体接触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血液很可能被感染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医源性传播中最常见就是血液或体液污染的医疗器械。另外还有结核病、性病、丙型肝炎乃至艾滋病等易感染疾病, 严重影响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在日常工作中如果不小心还会被泼洒和迸溅出的污染物所感染, 也会因吸入高压水枪冲洗管道时产生的微生物气溶胶引起呼吸道感染, 存在着较高的职业性暴露风险。

1.3 物理因素

1.3.1 噪声的危害

供应室内的噪声污染也非常普遍, 预真空蒸汽灭菌器、烘干机、超声震荡机、纯水机等均可产生超过90 d B的噪声, 据有关劳动保护部门检测, 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在抽真空时噪声强度超过了国家对工业区噪声规定的标准。经常在这种噪声环境下工作, 易引起头痛、头晕、疲劳、烦躁、听力下降等, 严重者可造成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平衡失调, 条件反射异常, 交感神经兴奋, 引起血压升高、脉搏加快、失眠、烦躁、精力不集中等。

1.3.2 高温伤害

供应室常用的压力蒸汽灭菌设备温度多高于100℃, 干热灭菌器温度高达180℃左右, 干燥柜和全自动清洗机也能产生90℃的高温, 对人体有明显损害。工作人员高温操作时易发生中暑或烫伤, 在完成消毒之后开启设备舱门卸载物品时, 一不小心就会被烫伤, 供应室工作人员很多都被烫伤过。

1.3.3 锐器伤害

针刺伤与刀割伤是最常见的锐器伤害, 供应室工作人员经常接触针头、剪刀、刀片等锐器, 而这些物品在回收、清洗、包装过程中最易使其受伤。使用过的针头锐器可以传播败血症、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性病等传染性疾病。

1.3.4 紫外线和粉尘危害

经过紫外线的照射能使微生物细胞内部成分发生化学变化, 使其结构改变, 从而起到杀菌的作用。护士在工作中经常接触紫外线, 对人体可构成潜在的伤害。供应室空气及物体表面消毒常规使用紫外线照射, 我们把时间集中安排在人员走动较少的工作间隙中或尽量安排在中午下班后人员相对较少时进行。

粉尘也是重要的不可忽视的损伤因子。患者治疗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敷料、棉球及折叠包装时飘散的棉絮纤维、粉尘都会飘散在室内污染空气, 极易吸入呼吸道, 进而引发鼻痒、喷嚏、咳嗽甚至哮喘等疾病。

1.4 心理、生理性因素

供应室工作人员大多是从临床一线退下来的老同志, 工作认真, 责任感极强, 但年老健忘, 加之供应室工作繁琐, 长时间的站立、跑动、推车等导致身体疲劳力不从心;通常供应室护士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自身价值得不到认同等均易导致心理和生理上的疲溃感。

1.5 职业安全防护意识淡薄

供应室工作人员缺乏对标准防护的认识和学习, 大多凭经验做事, 职业安全防护意识淡薄;加之医院加强安全学习的措施不够完善, 对供应室人员的培训和继续再教育不够, 使其对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认识不清, 最终导致严重的后果。

2 防护措施

2.1 建立健全管理、培训制度

认真落实好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规程, 积极推行标准预防措施, 固定学习时间, 对防护措施执行情况加以督导, 严格执行相关文件和标准。定期组织全员学习《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等职业安全防护知识, 了解其危害性, 学习应对措施, 提高对职业感染危险性的认识, 强化工作人员消毒、灭菌、隔离和预防感染的意识, 提高职业自信心和安全感, 提升执行效率。

2.2 加强自我防护知识学习

在实际操作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是避免职业伤害的前提和基础。这就要求供应中心人员在回收物品时必须穿戴口罩、帽子、护目镜、长袖隔离衣、手套、防水围裙、防水靴, 帽子应遮盖全部头发。在接触锐器时要特别小心, 不能直接传递、用手分离用过的针头针筒、双手回套针帽、手持锐器指向他人。如果一旦被污染锐器损伤, 应立即挤压受伤部位, 挤出污血, 同时用流动水冲洗伤口, 对创面进行严格的清创处理;必要时接种免疫球蛋白, 定期跟踪检查。

2.3 化学因素危害的防护

熟悉并掌握含氯消毒剂等化学消毒剂的性能、适用范围、浓度、时间、不良反应等, 配制时做好自身防护。工作房间安装通风换气系统, 保持空气清新, 减少对人体的伤害。

对环氧乙烷的防护:定期对环氧乙烷工作环境进行空气浓度的监测, 使用环氧乙烷灭菌器时, 工作间一定要打开排气扇, 打开窗户保持良好的通风。取放灭菌物品时注意自身的防护, 必须戴口罩、眼罩、手套。定期用10%硫代硫酸钠液浸湿的滤纸贴于可疑漏气处检查有否环氧乙烷泄露。若头或肺部感觉不适, 应迅速离开现场到空气新鲜处, 必要时可以采取吸氧。如皮肤接触环氧乙烷用水冲洗接触处至少15 min, 眼睛接触液态环氧乙烷或高浓度环氧乙烷气体后至少冲洗眼睛20 min。

2.4 预防烫伤、噪声

高压灭菌器严格按程序操作, 使用压力容器时必须严格按操作流程进行操作, 压力容器启动后不得私自离开, 要全程监控。灭菌结束压力降到位后, 开启锅门时, 人应站在门后, 以防锅内涌出的热气烫伤。夏季不要裸露手臂, 待物品冷却后再卸载, 以减少烫伤机会。注意设备保养, 定期维修, 降低噪声污染。

2.5 物理性有害因素的防护

供应室护士在拿放尖锐物品时要应用持物器, 可以有效减少刺伤皮肤的概率, 同时应掌握应急措施, 一旦发生刺伤紧急处理, 必要时及时检查并注射疫苗, 以免发生医源性感染。紫外线灯消毒过程中如必须进入消毒房间, 应先关闭紫外线灯, 消毒结束后至少过30 min才能进入。为了避免疲劳, 工作间隙可做一些简单的自我保健操, 工作结束后可做颈、背、腰的保健操或局部按摩, 做好自我保护, 防止发生职业病。

2.6 做好心理调节

供应室工作人员 篇9

1 供应室工作中的有害因素

1.1 生物因素

感染是常见而又严重的一种威胁, 最具威胁的感染性疾病是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艾滋病[1]。供应室工作人员每天要回收全院各科用过的医疗器械, 这些物品往往带有血渍和其他污物, 这些污物未经过任何处理, 特别是胸穿包及切开包, 回收时包上面脓液、血渍较多, 可能有艾滋病或乙肝患者的血渍、污渍、呼吸道分泌物等, 在回收和清洗过程中, 工作人员稍不注意, 就有可能溅到眼、口、皮肤黏膜等处, 对供应室工作人员的健康造成危害。

1.2 化学因素

(1) 含氯消毒剂:含氯消毒剂属高效消毒剂, 具有广谱、高效、低毒的作用[2], 通常用于浸泡医疗器械。但是, 含氯消毒剂同时还有腐蚀性、挥发性、刺激性, 溅到皮肤上会损伤皮肤, 高浓度含氯消毒液挥发出来的刺激性气味, 会使人的眼睛及呼吸道感到不适。 (2) 环氧乙烷:环氧乙烷不损害灭菌的物品且穿透力很强, 故多数不宜用一般方法灭菌的物品均可用环氧乙烷消毒和灭菌;环氧乙烷易燃、易爆, 且对人体有毒, 环氧乙烷气体可以刺激人的眼睛、呼吸道, 引起头痛、恶心、呕吐, 皮肤接触环氧乙烷液体可引起皮炎和水疱。 (3) 过氧乙酸:高浓度的过氧乙酸对眼睛及皮肤均有刺激作用, 甚至烧伤。

1.3 物理因素

(1) 高热、潮湿、寒冷的危害:烘干机及灭菌器在工作中均散发出大量的热量, 夏天供应室工作人员常常汗流浃背, 严重者引起中暑。冬天又常接触冷水, 极易患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消毒员存取灭菌物品时易被灭菌柜壁烫伤。

(2) 噪声危害:供应室属噪声严重污染的科室, 长时间在噪声下工作易引起疲劳、烦躁、头痛和听力下降等;长时间暴露于90分贝以上的噪声环境中, 能引起头痛、头晕、耳鸣、失眠[3]。高压蒸汽消毒锅工作时, 预真空灭菌器、排风扇、烘干机等, 不同程度地产生噪声, 噪声常接近90分贝, 对人体造成听觉器官的损害及全身各系统的损伤。

(3) 紫外线的危害:供应室空气消毒多采用紫外线灯管照射。紫外线在通过空气时, 使空气的氧电离产生臭氧, 因其具有强大的氧化作用, 从而具有强大的杀菌作用。供应室每日常规紫外线照射1 h以上, 用于空气及物体表面消毒, 臭氧浓度超过0.3%/m3时, 如直接照射, 可能引起皮肤、眼睛的损伤。

(4) 机械性因素:由于一次性医疗用品已逐步成为医院各项诊疗工作的主要物品, 因此, 在使用后回收处理已成为供应室的重要工作之一。供应室工作人员在处理穿刺针、刀、剪等锐利器械时, 如操作不当有可能被刺伤而造成感染。有资料表明, 健康医务人员患血源性传染病80%~90%是由于针刺伤所致, 被刺伤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占80%。被乙肝、丙肝、艾滋病患者用后的针头刺伤, 其发生乙肝、丙肝、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危险分别是30%, 1.6%, 0.3%。

2 防护措施

2.1 生物有害因素的防护

供应室工作人员要增加自我防护意识, 认真学习有关艾滋病及呼吸道传染病的相关知识及防范措施, 加强消毒、隔离知识的学习, 提高认识。在处理回收的医疗用品时要穿戴好防护用品, 如戴口罩、帽子、加厚橡胶手套、护目镜、防水围裙等等, 防止操作时溅到皮肤、口腔、眼睛内。回收的物品应先冲洗再浸泡消毒, 对已知感染的物品先消毒后清洗。每次操作后要洗手, 脱手套后也要洗手, 同时避免刺伤。

2.2 化学性有害因素的防护

供应室工作人员要掌握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特性、配制方法、毒副作用及注意事项。配制和使用时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具, 避免溅入眼睛和尽量减少直接与皮肤的接触,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2.3 物理性有害因素的防护

(1) 高热、潮湿、寒冷的防护:冬天保证热水供应, 夏天注意防暑, 高压灭菌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以防意外, 取放灭菌器内的物品时注意烫伤。 (2) 噪声的防护:各种消毒设备定期保养, 及时维修, 集中时间进行灭菌, 工作完毕及时关闭灭菌器和大功率的排风扇等, 尽量减少噪声。 (3) 紫外线的防护:应在无人的条件下进行紫外线消毒, 避免直接暴露在紫外线灯管下。紫外线灯的开关安在消毒室外。监测时穿防护衣, 戴防护镜。

总之, 供应室工作人员应注意加强营养, 劳逸结合, 提高自身机体的免疫力, 学习新业务、新技术, 以便更好地工作和保护自己的健康。供应室工作人员要正确掌握各级防护标准, 加强自我保护措施, 掌握各种物品的正确使用方法, 保证防护效果, 把职业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各科室。

参考文献

[1]戴青梅, 王立英, 刘素美, 等.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7) :532~53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S].2002, 152~205

供应室工作人员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2年3月-7月2所医院供应室工作人员24人, 共1854个班次。男5人, 女19人。年龄20-53岁。护士16人, 工人8人。高级职称4人, 中级职称16人, 初级职称4人。

1.2 方法

由2名供应室工作人员, 在调查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 进行现场观察, 记录调查对象在调查过程中的个人防护执行情况并询问不防护或防护不到位的原因。

1.3 数据处理

对所调查的结果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处理, 调查数据进行百分百统计, 个人基本情况与依从性的关联性进行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个人防护依从性, 共调查工作人员1854个班次, 个人防护依从性为55%, 护士的依从性高于工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本调查共发现819人次个人防护依从性低的主观原因导致有613人, 个人防护依从性主观归因率75%, 主观原因包括:个人防护重要性认识不足, 对工作存在的危险因素认识不足, 对职业危害的防护意识淡漠。个人防护依从性低的客观原因导致有206人次, 客观归因率为25%。客观原因为个人防护设施不完备, 不方便所致, 包括未配备方便可及的口罩、帽子、手套、防护用品未放在固定位置。

3. 讨论

3.1 个人防护依从性低的原因

本次调查发现, 有20%左右的护士70%左右的工人认为操作规程中, 不戴帽子、口罩、眼罩等防护物, 对身体的危害不大;接触经过初步消毒处理后的医疗器材不会传染疾病。针对认识误区, 要加以强调、纠正错误观念, 使供应室人员对其职业危险因素要用充分的认识和科学的理解。

3.2 消毒供应室的职业危害多

供应室工作人员每天除了不断接触被污染或被感染的器械, 还接触许多化学物品, 如多酶清洗液、除锈剂、润滑剂、消毒剂等。它们对身体都有潜在的危险, 如使用和处理不当, 都会造成自身伤害。调查发现工作人员对工作中存在的危险因素认识不足, 对职业危害的防护意识淡漠, 如何提高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 减少职业危害, 应引起管理者和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

4. 对策

4.1 加强职业防护知识和技能培训

加强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教育已被公认为减少职业性损伤的有效措施。应定期组织资深工作人员进行有关职业防护知识培训, 讲授有关职业暴露的危害及防护措施, 提高工作人员对职业防护知识的认知水平。采取多种形式如理论专题讲座、强化培训、张贴温馨提示等方法, 创造重视个人防护的氛围。理论专题讲座, 应用PPT进行知识培训, 讲解时深入浅出, 语言通俗易懂, 配合互动教学方式, 利于工作人员深刻理解防护重要性和形成良好的依从氛围。

4.2 完善个人防护设施

及时提供帽子、口罩、手套等一次性防护用品, 放于固定位置, 便于取用。快用完时, 及时补充。每个工作人员发现物品快用完时, 及时告知管理者备好。防护服、防水鞋、护目镜等物品用后及时消毒处理, 晾干备用。避免出现无物可用的现象。提供充足、质优的防护用品, 达到有效防护目的。

4.3 加强监督检查

完善相关制度、标准操作流程、考核标准, 并纳入科室的质量考核中, 与个人奖金挂钩。护理部、医院感染管理科、护士长、感染监控护士做好日常监督工作, 定期进行考核, 发现问题及时讨论, 制定整改措施。切实提高工作人员个人防护依从性。

摘要:目的 了解供应室工作人员个人防护依从性现况, 探讨提高工作人员个人防护依从性的措施。方法 在调查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 进行现场观察, 记录个人防护依从性。结果 总体个人防护依从性为55%, 护士为67%, 高于工人的32%。结论 供应室工作人员个人防护依从性较低, 主观原因为主要原因, 应采取以强化培训为主的综合措施, 提高供应室工作人员个人防护依从性。

新形势下供应室管理工作的体会 篇11

供应室经过验收后,工作流程、布局已趋于合理。工作有规范可依,在日常工作中,护士长要加强各岗位规范化运行的操作执行情况的检查,如回收物品时,工作人员按照消毒隔离制度应戴口罩、手套进行操作,一次性医疗废物按医疗垃圾规范化处理,严格按照三区划分进行工作,不得逆行。

标准化管理

制定各种各类物品处理质量标准,严格按照《消毒技术规范》执行。

接受代消包检查标准:消毒灭菌岗位是保证灭菌物品质量的关键环节,我们依据灭菌器的操作要求,对消毒员的工作定期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和杜绝工作中的缺陷,避免湿包的出现,在接受代消包及科内消毒包时,按照30cm×30cm×50cm大小规范检查,包布不洁及潮湿时需要另行包装方可进行灭菌。

灭菌器监测:灭菌器每月进行生物学监测,每日进行BD试验,每锅次进行化学监测,每包有化学监测及指示胶带检查,每锅进行工艺监测,灭菌器的装载量要按规范要求进行,不低于5%,不超过90%。

灭菌后的物品存储发放管理:按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存储及发放,5.1~9.30有效期为1周,10.1~4.30有效期2周,每日对无菌间的物品进行检查,到期物品及时进行重新灭菌,确保无菌物品的供应质量。发放时严格执行三查四对,确保无菌物品的发放准确无误。

生物學监测:每月对工作台面、空气、工作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液、以及无菌物品进行生物学监测,达到环境生物学监测标准,不达标时认真进行分析,查找原因,限时整改达标。一次性无菌物品执行保管制度,专人管理,专库存放,每批次作热源监测,保证三证齐全;各区域每日进行紫外线照射2次。

科学化管理

科学分工、岗责任务明确:根据工作内容的不同,分成若干班次,岗位明确,责任到人,任务到岗。制定工作标准及质量考核标准,确保工作质量及效率,如下收下送、消毒灭菌、无菌物品及一次性物品发放、组装、值班员等岗位责任。

强化控感意识:除定期进行控感检查如下收下送车的每日清洁消毒外,经常进行控感知识的学习,学习《消毒技术规范》,学习院发控感知识,学习护理人员意外伤害处理预案及办法,每月进行消毒知识考核,使每个人树立预防第一、安全第一的意识,提高控感知识,做好控感管理。

强化消防知识及技能的培训:供应室有大型设备及较多仪器,如灭菌器,烘干箱、干燥箱、空气净化器、小锅炉,蒸馏塔等,而且部分设备的电压高达380V,因此加强消防知识的培训及技能的掌握非常重要,定期检查设备的规范化操作,进行预防烫伤、电击伤、火灾等的预防知识的培训及技能的检查,如灭火器的使用以及注意事项等等。特别是要对火灾,树立“防范重于救灾”的思想,定期检查各种电器、管线的完好程度,及时报请维修,做到防患于未然。

强化成本意识、减少损耗:推行零库存管理,加快物资的周转,推行五常法管理,减少重复及堆积,推进节约化管理,减少支出,如对一次性物品,经过统计计算出平均使用量,同时根据全院住院病人情况及手术量的情况进行计划性增减的办法申请领购,有效地减少库存量及堆积,减少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降低的人力及资源成本,避免浪费,对水、电的消耗,推行节约措施,降低成本。

人性化管理

关注知识学习:护士长要应用成人教育模式,重视过程设计,重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调动大家积极主动地学习,减轻甚至消除畏难情绪,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在学习的内容上,特别需要加强消毒灭菌的专业知识培训。

关注情感需要: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供应室人员的来源及自身的状况各有不同,护士长要真诚地对待每一位护士,充分肯定她们曾经的成绩,理解他们的需要,关心其家庭、子女情况,关心其身体状况,使她们感到科室是一个关心他人的集体,感到身心愉悦。特别是激励机制,如正确处理缺陷,推行评选服务明星的做法,使护士感到自身的努力价值,能够安心工作,热爱岗位,敬业奉献,从而做出新的成绩。

供应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与防护 篇12

1 危害

1.1 医院的高危器材在操作时或

操作后习惯性取下针头或套上针帽均易导致针刺伤, 也是造成刺伤的重要原因。还有带有传染性的体液器械如血液、脑脊液等体液的接触, 从而增加了护理人员对细胞毒性药物接触机会, 增加了它的传染性。

1.2 在对空气、物体表面的消毒

中, 常用的化学消毒液如过氧乙酸、含氯消毒液等, 这些化学物质会污染室内空气, 引起眼部烧灼感、头痛、鼻炎、皮肤过敏哮喘等症状。紫外线灯的使用和监测中, 如不注意保护对眼结膜会造成辐射损伤, 引起眼睛红肿、流泪、刺痛等。

1.3 环境

用于灭菌的高压蒸汽灭菌器温度高达134℃, 干热灭菌锅温度高达180℃, 在使用过程中可散发大量的热气和水蒸气使室内温度、湿度明显升高。室内既闷热又潮湿, 使工作人员身体产生不良的状态。消毒后, 开启舱门卸载物品时, 物品温度非常高, 如操作不当极易烫伤。

1.4 噪声

供应室存在多种噪声污染源, 高压蒸汽锅工作时发出的噪声, 噪声长时间作用于人体, 可造成听觉器官、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损伤。

2 防护

2.1 供应室工作人员应遵循针刺

伤的有关规定, 安全处理使用后的针头, 改掉在操作结束后回套针帽, 分离针头或将拔下的针头重新插到输液管等习惯, 养成良好的操作行为。使用过的针头及输液管针头应按要求及时放入符合要求的利器盒内, 因此为医院提供符合标准要求的防刺加盖利器盒和收集医用垃圾的容器是非常有效的防范措施。

2.2 供应室工作人员在对空气、物

体表面进行消毒、接触和清洗污染物品时, 必须做好个人防护, 操作时必须戴帽子、口罩、防护手套等, 脱掉手套后应立即洗手, 手套撕裂、刺破后立即除去, 然后严格按照手卫生制度洗手, 更换手套后继续工作。必要时戴护目镜、穿防水围裙, 避免在消毒和清洗器械时, 接触到的消毒液、污染物品、感染性的血液、残留在医疗用品上的有害物质溅到皮肤黏膜上。在使用紫外线灯消毒空气和监测强度时做好个人防护, 如戴眼镜、头盔等, 或安装空气消毒机。

2.3 环境因素

布局合理, 流程规范, 对室内高温、潮湿可采取一些防护措施, 如使用空间尽可能的宽敞通风, 可在消毒间安装排风扇及空调等。要正确合理使用消毒剂, 浸泡器械的消毒剂要随时盖上盖子, 戴手套、口罩, 防止化学消毒剂损伤皮肤黏膜及呼吸道等。高压蒸汽灭菌器必须由培训合格的消毒员负责, 消毒后卸载物品时, 可戴能隔热的棉纱手套, 以避免皮肤直接接触物品, 减少烫伤的机会。

2.4 噪声

可在高压蒸汽灭菌锅前安装隔声板, 有噪声的房间应随手关门, 可降低一部分噪声, 以减轻对人的危害。

上一篇:改装应用下一篇:小学语文阅读的教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