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材供应(精选8篇)
器材供应 篇1
装备器材供应链是指组织实施装备器材供应全过程活动的总称。装备器材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利用信息技术,将装备器材生产企业、各级装备器材管理机构和器材使用单位连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而对装备器材筹措、储存、供应全过程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进行有效的计划、协调和控制的集成管理方法。
结合装备器材保障中的供应链管理方法,探讨基于筹措中心的装备器材供应模式,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构建基于供应链的筹措、储存、供应一体化管理机制,可以实现装备物流、信息流的优化整合,促进装备器材保障模式向一体化、信息化转变,提高装备器材保障能力。
筹措供应中心供应链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供应链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出现了集成精益和敏捷的供应链运作模式、基于信息流管理的供应链运作模式、基于协调中心的供应链运作模式和基于第三方物流的供应链运作模式等新模式。本文结合装备器材保障的特点和要求,借鉴企业的供应链运作模式,提出了一种基于筹措供应中心的装备器材供应链运作模式(如右图所示)。
装备器材筹措供应中心履行装备器材物流信息管理中心和决策控制中心的职能,在筹措供应中心的决策控制下,能够对器材保障的物流和信息流进行有效的计划、调度、协调与控制,统一进行器材的筹措和供应管理,提高装备器材保障体系的运作效率,增强装备器材保障的时效性、准确性、可靠性。
物流网络规划
基于筹措供应中心的装备器材物流网络是统一调度、资源共享的一体化保障网络,由一级仓库、二级仓库和三级仓库构成由上至下形成装备器材保障的隶属关系,和相应的装备器材管理机构一起分别完成该级别的装备器材保障任务。一级仓库实施基于存储型的器材保障,二级仓库实施基于区域型的器材保障,三级仓库实施基于分队的机动伴随保障。装备器材筹措供应中心担负装备器材的筹措、保障资源调度和应急保障,区域器材筹措供应中心为装备器材筹措供应中心提供辅助支持, 减轻一级仓库的压力,并实现对重点区域的保障。一级器材管理机构在装备器材筹措供应中心的协调控制下,可完成各二级和三级器材保障与调剂,二级器材管理机构在区域器材筹措供应中心的协调控制下,完成三级器材保障与调剂。平时保障以逐级、区域保障为主,在批量保障和应急情况下,以直达、 联合保障为主。在三级保障体制中,每级装备器材管理机构对下级有业务指导和调配管理关系,并调集保障力量,形成器材保障网络, 提高器材保障的时效性。
信息集成管理
为保证装备器材保障物流高效、准确地运行,利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和手段,通过网络和数据库技术将各个装备器材保障物流网点连接起来,实现信息资源网络化管理和信息的共享,对装备器材保障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因此,在装备器材筹措供应中心建立装备器材保障综合数据库,利用各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装备器材保障各物流节点与信息中心建立信息通道,保证各物流节点与信息中心实时互通和共享。
基于综合数据库的器材保障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各物流节点的管理信息的无缝对接和交换。借助筹措供应中心信息处理和计划决策功能,根据器材供应的基础数据和历史数据对器材的消耗、库存和保障能力进行分析,快速生成优化的器材筹措和供应保障计划,为器材计划、筹措、储备、供应等决策提供支持。同时,实时了解各保障节点器材消耗情况,及时、准确地预测其需求,适时调整保障区内各种保障资源配置,甚至可以主动的将器材运输到需要的地点,有效地增强了器材供应的主动性和针对性。
联合库存管理策略
基于筹措供应中心的装备器材保障对器材的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装备器材储备量的合理确定、储备布局的优化、储备结构的合理调整将提高装备器材保障的运作效能。联合库存管理策略是解决供应链各节点相互独立库存运作模式导致的“牛鞭效应”,提高供应链同步化程度的一种有效方法。装备器材供应链各物流节点同时参与、共同制定库存计划,使各级库存管理机构都从全局协调性考虑,保持装备器材供应链相邻两节点之间的库存与管理者的需求预期一致。因此,联合库存管理是供需连接的纽带。
要进行统一协调控制各级库存,控制的全局资源优化,形成基于装备器材筹措供应中心的库存决策,需实施多级库存优化与控制。装备器材筹措供应中心对装备器材供应链系统的库存进行控制,每个库存点不再是仅检查本库存点的库存数据,而是检查处于供应链整体环境下的某一级或是下一级库存状态,基于对其下级库存状态完全掌握的基础上,避免了信息扭曲现象。
军地一体化供应体系
随着装备器材保障任务日趋复杂艰巨,社会化保障力量越来越受到重视。必须整合优化装备物流体系和民用物流体系,构建高度融合、统一协调的军地一体化保障模式,提高装备器材保障的军事和经济效益。在装备器材筹措供应中心的调控下,第三方物流(3PL)可与装备器材管理机构及其仓库、生产厂家之间共同完成装备器材供应,第三方物流在装备器材运输中的应用是重要方面。采用第三方物流实施装备器材保障,可以简化保障流程,减少保障成本,实现装备器材快速保障。
发展军地一体化的装备器材保障体系,一是要组建军民一体化的装备保障组织机构,它是统领应用第三方物流力量的核心,是应用第三方物流的关键保证;二是要建设完善的装备保障动员法规体系,通过一定的法律、法规制度、合同契约进行约束,建立科学的监控评估体系和联动机制,加强双方合作监督管理,实施依法运作,保证动员应用第三方物流的顺利进行;三是加强军民装备保障一体化信息化建设,构建军民装备保障运输信息网络系统,掌握第三方物流的资源能力信息、物流装备设施与技术状况;四是要注意信息系统安全保密问题,通过制定信息安全总体方案,解决网络安全问题。
基于综合数据库的器材保障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各物流节点的管理信息的无缝对接和交换。
器材供应 篇2
从航空器材消耗分类入手,对各类航材消耗可预测性进行分析,结合供应链理论,初步探讨了航材管理中供应链模式的选择.
作 者:潘雪频 张轩 作者单位:潘雪频(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510)
张轩(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总公司,北京,100101)
器材供应 篇3
需求变异, 也称牛鞭效应, 是美国供应链管理专家Hau L. Lee教授对需求的信息扭曲在供应链中传递的一种形象描述。早在20世纪50年代Forrester教授就发现这一现象, 即微小的市场波动会造成制造商在进行生产计划时遇到巨大的不确定性。当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只根据来自其相邻的下级需求信息进行生产或供应决策时, 需求信息的不真实性会沿着供应链逆流而上, 产生逐级放大的现象, 达到最源头时, 其获得的需求信息和真实的市场需求信息发生了很大的偏差, 即形成了“牛鞭效应”。
装备器材供应需求变异, 是指在装备器材供应链中, 各级业务主管部门只根据其所属的下级单位的需求信息进行供应需求计划编制, 由于需求预测不准确, 需求信息的即时变化, 或为使本级器材供应充足而人为放大需求等原因, 各级器材需求信息都会不同程度被放大, 这种不真实的需求信息沿着器材供应链逆流而上, 产生逐级放大的现象, 使总部决策机构获得的需求信息和实际部队需求量相差较大的现象。
表面上看, 需求变异放大表现为需求的不确定, 但实质上, 这种不确定却是由于需求信息在由供应链下游向上游传递过程中被扭曲、放大的结果。针对装备器材供应需求变异产生的机理, 本文认为, 控制需求变异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做好需求预测
做好需求预测, 是做好装备器材管理决策的前提。做好需求预测要根据部队担负的任务、装备的技术状况、器材消耗规律、经费指标、装备维修等级等具体情况综合考虑, 减小修正系数, 运用科学的预测方法, 周密组织、科学计划。 一是加强器材消耗规律研究。装备器材消耗规律是器材需求预测的基本依据, 消耗规律主要取决于装备本身的可靠性, 是由装备固有属性确定的。根据装备研制单位提供的可靠性参数, 合理确定器材的消耗定额, 同时, 借助装备维修过程中器材实际消耗的历史数据资料, 进行统计分析, 总结器材消耗特点, 寻求器材消耗规律。二是运用科学的预测方法。目前需求预测的方法主要有:灰色预测方法、一元回归分析法、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最小二乘法、德尔菲定性预测法、均方误差预测法、BP神经网络法等, 不同的预测方法会产生不同的预测效果, 应根据不同类别、不同装备器材的具体特点, 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预测方法, 将各种预测方法进行加权组合, 以产生较好的预测效果, 提高预测精度。
优化供应流程
优化供应流程, 减少供应环节, 提高供应效率, 是控制装备器材供应需求变异的基本途径和策略。一是减少器材申请和供应环节。装备器材需求变异的一个重要原因——供应层级太多, 随着层级的缩减, 需求变异将显著减小。为此, 应调整器材申请与供应方式, 尽量减少器材申请和供应环节。例如, 将供应环节减少到二至三层, 逐步扩大“工厂直达部队”的直供比例, 增加基层单位直接向总部或军区机关申请器材的比例, 由总部或军区仓库直接向基层单位供应器材, 降低由于“逐级供应”体制对器材供应效率的制约。二是调整器材供应周期。充分利用提前期理论, 采取措施干预提前期分布, 调节供应链上各环节的提前期的长短。适当延长基层用户的提前期, 给基层用户更多的时间收集整理数据, 总结器材消耗规律;压缩机关的提前期, 增大提前期之间的差距, 从而提高提前期的标准差。同时, 做好装备器材供应链上各环节需求信息共享, 达到削弱需求变异放大的目的。
优化订货策略和库存控制
装备器材订货策略和库存管理, 是产生供应需求变异的重要影响因素。控制供应需求变异, 就要优化装备器材订货策略, 实施科学的库存控制。一是优化订货策略。 优化订货策略, 就是缩短器材订货、供货周期, 将各级装备器材的需求变化信息及时反馈到器材的生产计划中, 即实现订单的动态调整。由各级装备器材管理信息系统实时统计需求变化情况, 及时汇总到总部器材管理部门, 总部器材管理部门将需求变化及时反馈到生产厂家。二是实施联合库存管理策略 (V M I策略) 。在装备器材管理中实施V M I策略, 建立具有军队特色的V M I体系, 由总部通过信息化网络实时掌握各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器材出入库情况、净库存情况, 并根据相关情况及时补充和调配器材, 从根本上抑制需求变异问题。建立各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协作机制, 确定器材供应业务处理流程、库存控制方法与参数, 如订货点、安全库存等, 确定库存信息传递方式等; 调整各级业务主管部门职能, 改变管理决策的方式和方法, 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 为实施V MI策略提供组织保证。
构建完善联动机制
供应链联动机制是指从供应链合作的角度促成多方力量的联合, 体现装备器材供应链整体价值的实现。在可利用资源上, 要整合优化资源, 压缩供应环节和流程;在节点合作上, 要注重供应链机构、节点之间密切合作, 构建完善的联动机制, 形成巨大的有效管理态势, 有效控制供应需求变异。一是要建立军地联动的供应机制。基于供应链的装备器材供应机构联动, 主要是依据装备器材供应链的信息共享及时将供应的等级、任务内容和各成员需要准备的工作情况等通知相关机构和成员, 使其按照供应任务和等级的要求进入联动状态, 做到装备器材供应等级联动、机构联动、预案联动和信息联动, 提高供应的准确性, 从机制上有效预防需求变异。二是要建立军地联动预案机制。基于供应链的装备器材联动预案是将军队和地方各部门、行业的总体预案和专项预案结合起来, 从预案编制的内容、应对措施和保障工作等方面进行兼容和有效连通, 形成相互配套和相互支撑的预案体系, 达到联动一致的效果, 提供装备器材供应的实时性。对于基于供应链的装备器材供应预案体系来说, 一方面要和国家、地方政府和供应商的预案相互支持和联动, 另一方面又要从军队内部构建实施预案和保障预案。定期组织有军队、政府机关和企业单位参加的联动演练, 不断完善联动机制, 提高装备器材保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切实降低需求变异的风险。
应用先进信息技术
海警装备维修器材供应链管理研究 篇4
1 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是由进行原材料获取,加工原材料成中间件或成品,再将成品送到用户手中的一些企业或企业部门构成的网络。从供应链管理的构成来看,参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实体主要是供应商(还包括供应商的供应商)、制造商、配送中心、零售商、最终用户等。从供应链管理的内容来看,主要涉及参与供应链管理的相关实体之间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同步与协调问题。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出现,在给地方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军事物流的发展,特别是装备维修器材保障模式的发展突破提供了新的契机。假设:依托社会引入供应链管理思想,依靠国家经济力量,立足于现有物流基础设施水平,可以降低装备维修器材保障成本,实现海警部队“保障有力”。
2 可行性分析
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优化海警装备维修器材管理是否可行,主要从军事可行性、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判断其军事目标的可达性、技术上的先进性和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
从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所采用的“即时后勤补给”战略来看,其采用供应链管理思想对物流系统进行优化的效果是明显的,在战争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海警装备维修器材多侧重于平时保障,同时要做好战时储备。其目标是将各级装备维修器材机关部门、基层单位等和地方器材供应商链接成为一个协调一致、相互支援、可发挥最大整体效益的集成系统,从而在正确的地点和时间,为海警部队各级别单位的正常运输勤务提供恰当数量的正确器材。优化的目标与供应链管理的实质是一致的。即:紧密结合用户需求,以系统和整体观念进行供应管理。
技术可行性分析主要从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优化海警装备维修器材管理,是否具备必要的条件,如组织结构、人员素质、物流装备、运作流程和信息系统等。海警部队已基本具备了装备维修器材供应链管理的组织结构、人员素质、物流装备和信息系统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上级领导大力支持优化装备维修器材保障系统,许多相关部门从切身利益出发也非常配合工作;第二,海警部队具备一批懂物流、精管理、会保障的专业人才,为成功应用供应链管理思想、实施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装备维修器材保障储备了人力资源;第三,随着地方物流业的迅猛发展和近年来海警部队逐步加大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立足于现有物流基础设施,海警部队能实施装备维修器材供应链管理和“保障有力”。
我国物流业在近几年有了较大的发展。铁路、公路、水运、航空与管道运输等各种运输方式和物流信息化建设加大了投入,公路和铁路建设投资成数倍增长;另外,从优化项目经费的费效比分析,海警装备类型和使用情况,以及对装备维修器材需求的种类和频次有很多相同之处,这为供应链环境下装备维修器材的联合供应和协同保障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利于提高装备维修器材管理经济效益。
通过从军事可行性、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三个方面的分析,并结合国内外成功的实践经验可以认为:在目前的条件下,利用供应链思想进行海警装备维修器材管理是可行的。
3 供应链设计
3.1 供应链设计目标
利用供应链思想进行海警装备维修器材管理,主要是通过设计供应链来实现以下几个目标:
(1)系统集成。通过供应链设计,把装备维修器材管理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单位或部门看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和供应链思想进行一定程度的集成优化。
(2)技术先进。通过供应链设计,海警装备维修器材管理的运作采用更加智能的物流设备、更加先进的物流技术,在物联网环境下实施装备维修器材管理。
(3)需求拉动。通过供应链设计,实现基层部队“需求”拉动装备维修器材“供应”的保障模式,即根据需求拉动确定供应。
(4)协同合作。通过供应链设计,协同合作意识将贯穿整个装备维修器材保障过程。主要体现在信息共享、围绕基层部队的需求共同解决问题、业务上不再有重复性工作、信息能实时准确获得等方面。
3.2 供应链类型选择
供应链类型的合理选择借鉴不同的军事供应链和企业供应链。军事供应链分析有助于明确军事需求,企业供应链分析有助于明确效益需求。军事供应链一般分为平时的军事供应链和战时的军事供应链[1]。平时的军事供应链主要是为了满足部队训练和战备建设的需要,强调压缩后勤规模,强调充分利用可支配的后勤资源,强调产品和服务的成本和质量;战时的军事供应链主要是为了满足部队作战任务的需求,强调的是产品和服务的速度、柔性和质量。传统的供应链类型主要分为推动式和拉动式两种。推动式供应链是指从原材料出发,经由半成品、产成品、市场,直至最终用户的物流主导过程。拉动式供应链是指从客户需求出发,按照客户的需求设计产品或服务,再根据设计组织材料进行生产,这是一种以需求信息流为主导的供应链。
供应链类型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突发事件、通用性不同、器材需求量差异等。综合考虑海警装备维修器材需求不稳定因素和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装备维修器材需求发生波动或需求不确定需要将“推动式”和“拉动式”供应链综合起来。配送中心可以灵活地根据保障任务的突变做出快速响应,将其作为“推动式”供应链和“拉动式”供应链的分界点比较合适,如图1所示。
3.3 节点设计分析
根据海警部队装备维修器材保障过程的特点,设计的供应链节点包括装备维修器材供应商、配送中心、部队用户。
(1)器材供应商节点。器材供应商节点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描述:一是供应商的规模;二是供应商所处的地理位置。供应商的规模大小决定了其能为部队提供的服务水平,供应商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是否处在海警部队最佳的供应保障范围内。
(2)配送中心节点。配送中心是装备维修器材供应链中连接上游器材供应商和下游部队用户的核心环节,在海警装备维修器材保障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要求配送中心节点要使器材供应适应部队需求变化;配送中心节点要经济高效地组织储运;配送中心节点要提供优质的保管、配送和信息服务。
(3)部队用户节点。海警部队保障有四级单位,从装备维修器材供应保障的实践出发,需要进一步明确供应链中部队用户节点的粒度。依据海警部队财务制度,综合分析,三、四级单位没有独立的财务结算权限,经费开支需经过二级单位统一预算。另外,二级单位有保障经费预算权限,在制度上也符合保障要求。因此,选择一、二级单位作为供应链中的部队用户节点最为合适。即:由配送中心或供应商将器材直接配送到一、二级单位,其他单位由二级单位另行组织。
3.4 保障模式设计
海警部队装备维修器材供应保障模式设计遵循了提高供应链的柔性和反应性的原则,并考虑供应链的敏捷性和动态性。保障模式大致可以设计为两种:直达配送保障模式和中转配送保障模式。直达配送保障模式的优点是订单一次配送到位,过程简单;减少配送中心运营成本;系统内总物流成本低。不足是及时响应时间长、供应速度慢;收货响应时间长;增加了各使用单位重复备货成本;企业仓库库存金额增加。中转配送保障模式的优点是实现配送运输规模化,增强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配送中心的建立分摊了器材供应商库存成本;缺点是增加了配送中心的采购、库存、配送和运输成本及器材中转次数。
论文认为海警部队装备维修器材保障系统供应链设计,应兼具以上两种供应保障模式的优点,即:建立配送中心,配送中心是供应链管理的信息枢纽,部队的需求信息在这里汇总;配送中心可以保障通用性较低的维修器材和应对突发事件造成波动的器材需求。器材供应商仓库,以就近原则保障部队用户需求,避免器材的重复运输,也减少了配送中心的采购、库存、配送、运输工作。
假定A省有i个器材供应商,B直辖市有j个器材供应商,C省有k个器材供应商。图2表示了两种供应保障模式相结合的供应链框架。图中实线箭头表示由配送中心配送部队用户的器材流动方向,虚线表示部分由供应商直接配送部队用户器材流动方向。
直达配送保障模式和中转配送保障模式相结合的供应链框架具有动态性特点。供应商、配送中心和部队用户之间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保障任务的变化和供应商与部队用户之间的距离大小不同而改变。
基于上述供应链框架的器材保障流程描述:以系统整体效益最优为目标,根据器材的通用程度和供应商的地点,选择不同的库存策略和配送方式。这里的库存策略有配送中心是否零库存两种,配送方式分为供应商配送和配送中心配送。通用性的高低影响器材库存策略,通用性高的器材采取配送中心零库存,这样可以大大降低配送中心的库存成本,而当器材供应中断时,部队用户也可以直接从市场采购所需的器材,不会影响部队任务的完成;对于通用性低的器材采取配送中心安全库存,这样既满足了部队用户的需求,提高了部队用户满意度,同时也提高了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供应商与部队用户之间的距离影响配送方式的选择,距离较近时采取供应商直达配送模式,距离较远时则由各个供应商将器材运送到配送中心统一分拣,然后再分别配送到部队用户。以就近配送原则决定是否由供应商直接供应,不仅降低了器材运输时间和成本,同时也降低了配送中心的配送成本和库存成本。
4 结论
论文结合现行海警部队装备维修器材保障系统分析,论证了装备维修器材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军事可行性、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明确了车辆通用器材供应链设计目标和类型。最后,对供应链框架结构中的核心———配送中心进行了规划设计,说明了供应链节点和供应保障模式,给出的海警部队装备维修器材保障结构对现行的供应保障模式有一定的优化作用。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海警装备维修器材保障方式已满足不了后勤保障“准确、及时、高效”的要求,文章将供应链管理理论与技术引入装备维修器材保障过程,使其需求信息全程透明化,器材流动可视定位化,可增强保障系统的敏捷性和高效性、提高保障水平、降低总的保障成本。
关键词:维修器材,供应链,装备
参考文献
[1]孟宪刚.中美军队后勤管理比较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4.
[2]宋方,蒋长兵.现代物流案例教学与实例[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
[3]杜家兴,李庆全,徐宗昌.基于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器材保障研究[J].物流科技,2004,27(1):58-59.
器材供应 篇5
现在多是高技术条件下的现代战争,因为在局部的条件下战场的环境相当恶劣,也就导致了装甲装备的破损,对于不断增大的器材消耗量,就要求装甲装备供应链环境下的包装进行优化,比较完备而且科学合理的包装能够让装甲装备减少对于环境的影响,也能够较好的躲避敌人的侦查和识别。所以说系统的提出对于装甲装备器材的优化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2 装甲装备器材供应链环境下的包装现状
对于现今的装甲装备的包装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很多的包装的材料已经不太适用,比如木质结构的包装就很难防水和防震,不太适用于现今的环境需求,而且存储的时间也较短; 技术手段的落后情况也比较明显,其中多数器材的包装相当单一简陋,达不到技术标准便制约了装甲装备器材的包装进一步发展; 装甲装备器材较为陈旧的包装器材也很难使器材进一步发展; 而且如今的装甲装备没有较高的普适性,单一的包装很难满足不同环境和条件下的器材要求; 最后是装甲装备器材的浪费比较严重,很多单次使用就导致了资源浪费。
3 装甲装备器材供应链环境下的优化必要性
3. 1 复杂的器材
装甲装备的器材非常复杂,它首先表现在多种多样的器材类型,其中有新型的器材也有型号比较旧的器材,不仅有金属材料的也有非金属材料的; 其次是器材的数量相当庞大,虽然每种器材的数量并不多但是总数却有十几万种; 最后则是每一种器材的价格都非常昂贵,操作起来却又非常棘手,需要注意很多技术性的问题。
3. 2 器材存储环境的多样化
装备器材的存储环境并不单一,基层仓库或者国防战略仓库都是装备器材存放较多的地方。每一个仓库的基本情况并不一样,大多仓库的环境并不乐观,造成了装甲装备的严重损耗。战争时期无法保证的地域环境和气候环境也会让装甲装备时刻面临被损耗的威胁。这便对器材的包装提出了新的要求。
3. 3 周期冗长的器材储存
一般的装备器材要经过筹措、储存和供应等环节,其中的器材储存周期因为要经过国防战略仓库后再发送到战役仓库和基层仓库所以较长。而且大量的储存有很多复杂的环节,战斗时生存环境和条件相当险峻,器材会在这个过程中受到损耗,冗长的周期会进一步损耗器材。
3. 4 水平较低的标准、通用和组合程度
如今的器材采购体制在不断的改革,这些都跟技术、方法和材料包装的革新息息相关,毫无疑问的是传统的装甲装备器材早就已经不能满足现今的装甲器材包装,如今强行的使用就是明显的导致包装材料和包装器材在开发的过程没有充足的基础标准,这就会导致装甲装备器材缺乏一定的依据和标准,不同的研发部门和生产部门如果都有自己自成一套的理论研究方法就会导致装甲装备的器材包装非常混乱,如果又没有进行权威的检验就会明显出现水平较低的标准、通用、系列和组合程度,装甲装备器材想要进行推广就显得十分艰难。
4 装甲装备器材供应链环境下的优化方式
4. 1 因地制宜地制订包装
对于装甲装备器材的包装来说,要根据不同环境和气候条件以及不同的地域、强度有所变更,真正达到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这样装甲器材在野战条件下才能够保证完善和规整。
我国的装备器材和其他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显著差距。对于包装的制定更是比较单一,想要因地制宜地制订包装,就要对包装的技术进行积极的完善和推广,这里面包括密封包装、干燥空气包装等很多包装技术。很多精密仪器的包装方式也要相当考究,要制定出技术含量更高的包装方式,提出更为具体的防护要求。
我们一定要积极发扬 “扬弃”精神,积极学习国外优秀的设计和经验,系统地研究出更好的包装方式,以此完成装甲装备器材在供应链环境下的包装优化。
4. 2 重复循环使用包装
在装甲器材的包装中,要充分节约资源,优化其中的配置,尽量达到重复利用,很多情况下同一个包装能用在大量的装备上,应尽量多次使用。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做到 “物尽其用”,也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机关的经济开销。而且重复循环的使用包装也符合 “循环发展”的生态要求,在经济层面上节约了显性的开销就能够使装甲装备器材的资金更多地使用在科研上,这样的分配显得更合理,有利于各个机关最大程度上利用经济和时间。
4. 3 制定包装的规范标准
装甲装备器材今非昔比,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促进了其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其中部队装备的大多是大量高技术装备。目前装甲装备器材还运用了各种各样的隐身包装材料。针对这种现状,就应该让装甲装备的器材更加的标准和规范。
现在的情况是,大部分器材的出厂包装都没有规范的标准,导致有很多包装不能有效地运用在装甲装备上,这样便浪费了很多精力。所以,对于器材的包装,一定要提出明确的要求,才能更好地让装甲装备的保存趋于完善。
4. 4 积极研发新材料
对于装备器材来说,高温、高湿等情况都是其要考虑的部分,为了让器材能够更好的存储,对于器材的技术需求就十分苛刻。器材的包装要有较低的透湿率和透氧率,要能够具有较高的抗折叠能力和较强的密封封口。
想要包装能够优化到上述情况,就要集中各种力量进行研究,我们通过美伊战争都知道了隐身包装的重要性,在未来的科技中会越来越重要,研究的重心也要侧重于隐身包装。多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进行国内装甲装备器材包装的更新和优化。
4. 5 提高研究和应用包装技术
如今的先进国家包装器材发展还是水平较高,我国与之相比仍然存在差距。需要加大对于装甲器材包装技术的研究,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包装技术储存时间的延长,另一方面是包装技术外形方面的隐身。
不仅在这两个方面需要加大研究,更应该将已经研究出来的成果积极的完善和推广,而且根据不同地域、气候和环境下的情况因地制宜的有不同的防护要求,这样才能真正将已经研究出来的装甲装备器材应用到实践中。还有功能比较全面的包装器械和较为丰富的装甲装备器材应该加大力度进行研究和应用。
对于国外军队所使用的较为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我们在积极的借鉴和学习,但绝对不能全盘抄袭,秉持着 “扬弃”的原则,才能更好地研究开发装甲装备器材的包装系统,从而找到更加方便快捷的设计,进一步提高我国装甲装备器材在供应链上的效率。
5 结论
对于装甲装备的问题有关部门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本文首先提出了装甲装备的现状,其次分析在供应链环境下的包装出现的问题,再次指出优化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优化的具体措施并进行小结。
摘要:装甲装备器材的包装对器材起着保护膜的作用。文章分析了装甲装备在供应链环境下的包装现状,总结了供应链环境下包装出现的问题,指出了器材包装优化的必要性,最后提出具体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装甲装备器材,供应链环境,包装优化
参考文献
[1]卫武斌.供应链环境下的军事器材库存控制模型研究[D].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
[2]魏志坤.T公司原材料库存管理改进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4.
[3]毕涛.新型车辆维修器材供应链设计与库存优化研究[D].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
器材供应 篇6
器材保障供应链信息流对器材保障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 通过信息对器材保障决策的影响, 使指挥人员作出不同的决策和行动, 提高器材保障供应链的快速反应能力和保障的准确性;其次, 通过信息对保障体系的调控作用, 提高器材保障的效能。通过加强对信息的可控性和精确性, 能够增强器材采购、储备和运输的计划性, 提高器材保障的预测性, 以及对器材保障过程的优化控制和调度。最后, 通过对保障全信息的实时共享, 达到整合器材保障供应链的运行环节, 优化器材保障系统的业务流程, 提高物流作业效率, 降低物流运作成本。
因此, 需要通过强化器材保障供应链信息流的集成并设计可行的信息流运作模式, 改进整个供应链的信息精度和传输速度, 提高各种器材保障供应链决策支持信息的可得性、及时性、准确性、透明性和一致性。
运作模式
由于传统的器材保障供应链信息流是由生产工厂、战略仓库、战役仓库、队属仓库到基层部队形成的一种直链式信息流运作模式, 即信息交换主要发生在相邻的节点上, 逐级传递需求和供应信息。这种链式的信息流模式, 虽然能够在相邻的节点间传递信息, 但存在着许多缺陷与不足, 例如:信息滞后严重, 各节点反应不同步, 信息传递效率低;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受影响, 出现“牛鞭效应”;非相邻节点间的信息沟通难以进行, 整体协调性差等等。
基于协调决策中心的集成式信息流运作模式 (如图1) 是一种与传统信息流模式完全不同的新模式。该模式通过协调决策中心统一协调器材需求信息在各级器材保障部门之间的实时共享, 形成网络状集成式信息流运作模式, 很好地弥补了传统直链式串行流程模式的不足, 适应了发展的需要, 是目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器材供应链信息流的主要运作模式。
协调决策中心通过高速信息网络对器材保障供应链的物流和信息流进行协调控制, 实施应急器材保障的指挥调度。同时, 通过实施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机制, 确保为合适的部队提供合适的器材, 不出现个人意志决定保障对象的现象。协调决策中心履行器材保障信息中心和协调中心的职能, 并承担器材的筹措及供应任务, 其具体职责为:一是通过信息网络实现器材信息共享, 确保保障需求信息和保障资源的透明;二是适时了解下级保障部门和作战部 (分) 队器材的消耗情况, 及时、准确地预测器材需求, 适时调整各级保障资源配置, 实现对器材保障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调度, 提高器材保障效率;三是部队器材供应部门通过器材管理信息系统传递的需求信息, 主动将部队需要的器材运输到需要的地点, 有效增强器材供应的针对性和主动性。
优点
基于协调决策中心的集成式信息流运作模式具有以下优点:
一是实现供应链上所有节点之间信息的实时共享。这些信息都是反映供应链内外实际状况的原始信息, 克服了因信息的逐级传递造成的“牛鞭效应”;
二是当供应链局部节点出现意外或保障需求发生变化时, 信息的实时共享保证这种信息可被瞬间传递到整个供应链, 使各节点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 并同步做出反应, 提高了供应链的快速反应能力;
三是协调决策中心为所有节点提供了一个信息交互的场所。该中心的建立可以使这些在物理上处于分散的节点, 共同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和决策。这样就使供应链由原先的分散决策的分散系统转变为一个集中决策的集中系统, 从而大大提高了供应链的整体协调能力;
四是协调决策中心是独立于供应链外的一个节点, 它不受供应链中某一具体节点的控制, 也不受节点间利益冲突的影响, 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能够保证信息的透明度和信息流运行的稳定性;
五是集成式信息流运作模式有效增强了供应链的开放性和伸缩性。通过高速信息通道建立与供应链的物理连接可以针对外部环境和任务需求结构的变化进行实时调整;
六是提高了信息处理的速度和质量。协调决策中心可以为器材保障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提供需要的信息, 各节点根据所得到的信息, 调整自己的计划安排, 从而使得器材保障供应链能够更好地保持自身的平稳运行。
构建信息集成平台
器材保障供应链的信息集成平台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集成技术对器材保障所涉及的各实体内部信息系统以及连接这些信息系统的通信网络进行综合集成和整合, 建立起集成化的信息平台, 把处于供应链上的生产厂家、各级仓库与基层部队直接相关的器材保障信息资源连接起来, 实现器材保障供应链上各个业务环节信息孤岛的互联互通, 从而实现从基层部队到总部机关器材保障供应链信息的高度共享和全程可视化, 并可为制定器材保障计划提供辅助决策功能。器材保障供应链信息集成平台的主要功能包括信息管理和辅助决策两个功能模块, 如图2所示。
在信息管理功能模块中, 主要包括信息收集存储、数据分析处理和供需信息发布等子模块。其中, 信息收集存储子模块通过适时掌握各级部队需求、各级仓库库存情况和消耗情况以及生产工厂的生产情况, 为计划、控制和调度器材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数据分析处理主要实现对器材保障供应链各个环节信息系统中数据库数据的分析、管理和在一定权限条件下的交换共享功能;供需信息发布在总部机关统一协调下实时发布器材需求信息和工厂信息。
器材供应 篇7
Petri网是一种适用于多种系统的图形化建模工具,即可用于静态的结构分析,又可用于动态的行为分析。目前,Petri网已在供应链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供应链绩效评价、业务过程仿真和流程优化等方面。广义随机Petri网(GSPN)是对Petri网的扩展,主要用于研究瞬时变迁与随机时间变迁共存的Petri问题。本文利用GSPN建立了装备器材供应链流程模型,并利用马尔可夫链的计算特性,得出了此模型的性能指标值。通过指标分析,可找出供应链模型中的关键节点,以便加以重点管理和控制,从而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绩效。
1 装备器材供应链流程分析
装备器材供应链,是指装备器材经过生产、包装、采购、存储、运输、供应等环节,最终抵达作战部队保障维修的一个网络式链条结构,也是组织实施平战时装备器材物资等供应的全过程[1]。
图1是一条简化了的某类器材三级供应链流程模型。
2 基于GSPN的装备器材供应链建模
2.1 模型的构建
为避免Petri网模型和与其同构的马尔可夫链规模过大,假定供应链只有一个工厂、一个二级仓库和一个三级仓库,每次只处理一份器材申请;各级机关处理下级上报申请以及上报本级申请的过程具有相同的规律,因此,本文把各级机关处理、上报器材申请与库存信息以及向工厂订货作为一个对象来研究。另外,假定工厂生产能力一定,生产时间仅与订货量有关,订货量一定时生产时间可认为是常数,模型中对工厂开始生产至生产完毕这一过程不予考虑。根据上述假设以及Petri网简化方法,对GSPN模型进行简化,简化后的GSPN模型如图2所示。
模型中库所和变迁的含义如表1所示。
要计算GSPN模型的指标值,首先需分析得出模型的所有可达标识,进而构建与其同构的马尔可夫链,而后根据马尔可夫相关理论求解。假设初始状态下,仅p1中含有一个Token,则可得出上述GSPN模型的所有可达标识,如表2所示。
2.2 构建模型的同构马尔可夫链
为了对GSPN模型进行定量分析,需要给定变迁的实施速率。本文中主要讨论变迁tii!=1,2,3,4,5,6,7"的执行时间服从指数分布且分布已知的情况。那么根据马尔可夫相关理论可知,此时的实施速率λii!=1,2,3,4,5,6,7"等于指数分布的参数值。因此,对于变迁执行时间服从指数分布的GSPN模型,其同构马尔可夫链如图3所示。
图2简化后的GSPN模型
显然,图3所示的马尔可夫链模型存在平稳分布,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以下定理求出其稳态概率,进而求出GSPN模型的相关性能指标。
定理1[2,3,4]对于马尔可夫链,如果存在平稳分布,那么,每一个状态标记可以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状态,对应每一个标记有一个确定的值,称为标记Mi的稳态概率,记为P 1Mi 1。为方便表示,设xi=P 1Mi 1,根据马尔可夫链相关理论,存在下式:
式中:xi表示第i个标记的稳态概率;Q为转移速率矩阵,它通过马尔可夫链的状态图获得非对角线上的元素值,如果马尔可夫链中有一条有向弧由第i个标记指向第j个标记,那么矩阵i行j列的元素qij等于弧上的速率值;如果没有有向弧连接,则qij=0;如果是瞬时变迁,qij一般取∞;对角线上的元素,其值取它所在行所有速率之和的相反数。
3 性能分析
3.1 时间性能
装备器材供应链流程模型最重要的时间性能是供应流程的平均执行时间。它可以根据Little规则,按公式T=计算得出。其中N为稳态时Petri网系统中的平均Token数;λ为单位时间进入某子系统的Token数;T是系统的平均执行时间。由于系统每次只处理一份申请,即一个库所最多只存在一个Token,因此,按照平衡原理,单位时间进入系统的Token数就等于单位时间经变迁t1离开库所p1的Token数;而系统内的平均Token数可由公式得出,式中,表示第i个库所有Token的概率,n为库所的总个数。
(1)库所pi中有Token的概率
,表示库所i中存在Token的所有标记的稳态概率之和。在本文所建的器材供应模型中,有:
(2)单位时间离开库所p1的Token数,表示变迁t1的传递速率与库所p1中存在Token的概率之积。
(3)本模型中,系统内的平均Token数为:
(4)模型的平均执行时间为:
供应链平均执行时间T的大小反映了整个供应链系统的运行效率,是评价供应链性能的重要指标。特别是在设计、选择供应链方案时,我们往往把供应链平均执行时间作为供应链优劣的重要评判标准。
3.2 变迁的利用率分析
变迁利用率表示变迁的使用频率,即变迁工作时间占其忙闲总时间的比例。变迁利用率的值可由标记的稳态概率计算得出,变迁ti的利用率等于使它可实施的所有标记的稳态概率之和[3]。用u ti33表示变迁ti的利用率,则装备器材供应链模型的变迁利用率如下:
变迁利用率对供应链的有效控制及改进都有重要意义。利用率高表示该环节的工作量大或较为复杂,是供应链的关键环节,需重点管理与监督,提高此类环节的工作效率往往能有效地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利用率低表示该环节的工作较为轻松或处理效率较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减少该环节的人员、资源配置或将其合并到其他环节等。
4 实例分析
装备器材A、B、C为某装备的一批配套消耗器材,该套器材申请由使用部队于每年年底逐级上报至上级机关,上级汇总、处理器材申请信息并据此向工厂订货,而后按照器材供应流程供应到使用部队。在整个供应流程中,变迁tii3=1,2,3,4,5,6,73的发生时间大致服从参数为λi的指数分布,设λ=34,2,3,1,3,13分别为tii=31,2,3,4,5,63发生时间的分布函数的参数值。
上述问题中,由于部队上报申请的时间固定,因此器材供应到部队后使用、消耗直至再次申请之间的时间也相对固定。而本文重点研究部队上报申请到器材供应到部队这一阶段的流程问题,因此,为方便计算可以把M5向M0状态的转变作为瞬时变迁处理,即λ7值为∞。首先,我们可以根据式(2)求出模型各状态的稳定概率:
进而可求得系统的平均执行时间T=7.66(单位时间),变迁的利用率为:
由计算结果可以看出:(1)上级仓库向下级仓库实施器材供应的过程是整条供应链的关键环节,需要重点进行控制;(2)变迁利用率差别较大,可以适当减少利用率较低的环节的人员、资源配置以节约成本或对现有供应链进行结构优化进而从根本上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绩效。
5 结束语
本文理由GSPN建立了器材供应流程模型,求出了模型的相关性能指标,找出了供应链关键环节,对器材供应链的优化和结构重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中,简化求解过程、进一步优化供应链结构是本文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摘要:研究了广义随机Petri网(GSPN)的建模及分析方法,建立了基于GSPN的装备器材供应链流程模型,并将Petri网模型转化为等价的马尔可夫链,得出了供应链模型的主要性能指标,据此分析制约供应链的瓶颈。
关键词:广义随机Petri网,装备器材,供应链
参考文献
[1]王铁宁.装甲装备器材管理[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0.
[2]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林闯.随机Petri网和系统性能评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4]王文宾,达庆利.基于广义随机Petri网的再制造供应链建模与性能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7(12):56-61.
[5]车骏,顾绍元.基于广义随机Petri网的供应链管理建模与分析[J].福建电脑,2004(8):16-17.
器材供应 篇8
空军军械器材供应链管理(以下简称器材供应链)是对原材料供应商、军械器材制造商、军用仓库、部队基层仓库、最终部队用户之间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有效控制。器材供应链管理跨越了部队和各个供应商之间的围墙,将各个信息化孤岛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连续的业务过程链,而供应链合作则强化了这种业务的连接,它加强了各部队和各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使它们建立了一种共赢的业务联盟间的关系和协作,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数据的畅通和实时的信息共享,以此来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强化供应链管理。
从管理实践的角度来看,器材供应链合作管理思想是一个相当新的理论。它的发展状态离预期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为了测试器材供应链合作的整体集成效果,挖掘供应链内部潜力,促进供应链合作整体性能的改进和完善,需要建立合适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来获得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反馈信息。
1 器材供应链合作绩效评价指标建立
器材供应链是一种特殊的供应链,其特殊性主要是在于它拥有特殊的供应网和用户。整个供应链的运行以部队用户需求为导向,这里的部队用户需求,指的是部队在作战、演习以及日常训练等活动中对器材供应的可靠性和柔性的要求。基于器材供应链的特殊性,本文采取针对供应链中器材生产供应商和部队用户之间合作的绩效进行评价。
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1.1.1 供应链合作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要求。器材供应链合作的绩效评价与传统的绩效评价相比,有其独特的要求:
(1)反映供应链合作各组织的未来发展性和绩效管理的前馈性。在不确定的环境和特殊的用户需求下,要动态、实时的对供应链合作业务流程进行评价,同时,也要重视对合作企业发展潜力和新产品需求响应的评价。
(2)关注供应链组织内部运作和外部链条的平衡。除了对供应链内部运作进行基本评价之外,要把注意力放在外部链条的控制上,以保证绩效评价的内、外一致。
(3)非财务指标和财务指标并重。供应链合作的绩效评价要注重长期战略目标和短期目标的有效组合,实现两个目标之间的有效传递。
(4)强调绩效评价的整体化、集成化。评价应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出发,反映供应链各节点(部门)之间的关联性,关注整个供应链的优化运营。这就要求既要保证部队的需要,又要兼顾器材供应商的利益,以及两者之间合作的效率。
(5)评价应着重考虑部队这一特殊用户,把保证部队对器材需求和使用的高可靠度作为评价重点,强调器材供应链合作的军事效益。
1.1.2 平衡计分卡理论。
Kaplan和Norton(1996)提出的平衡计分卡(BSC)理论认为:对企业的绩效评价和激励,应从财务、顾客、内部运作和学习与成长四个角度进行分析[2]。它要求将管理的视角从关注短期目标转移到兼顾战略目标,从对结果的反思转移到对起因的监控。BSC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集中于组织战略业务单元,而且这些战略业务单元是以获得顾客满意度和体现股东价值为目标的。平衡计分卡在企业绩效评价中的研究与应用己经非常普遍。
借鉴平衡计分卡的思想,从财务、顾客、内部运作和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相互平衡的逻辑出发,来设计器材供应链合作的绩效评价体系,可以反映器材供应链合作整体的战略目标,满足器材供应链合作整体绩效评价的基本要求。
1.2 供应链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基于对平衡计分卡理论的理解,综合不同方面的成果,结合器材供应链合作的内容和要求,在评价器材供应链合作绩效时,应综合考虑部队用户满意度、供应链业务流程、供应链中器材供应商和军方满意度、供应链经济效益、供应链创新与发展能力五方面的内容,各方面的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2 指标数据确定方法
(1)对供应链合作部队用户满意度(B1)的评价。顾客价值是供应链整体绩效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顾客满意度是顾客价值的集中反映。在器材供应链合作绩效评价中部队用户满意度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见附表)进行测评。选择项数值设为:满意=+2,较满意=+1,一般=0,较差=-1,很差=-2。计算公式为:
各项用户满意度=Σ评价值÷2,×调查项目数,
总的用户满意度数值形式上取各用户评价数值的平均值。
(2)对供应链联盟节点企业满意度(B2)的评价。本指标反映器材供应链中器材供应商和军队器材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即在一定时间内军队器材管理部门对器材供应商的综合满意程度,包括以下具体指标:
(1)准时交货率(C21)是指一定时期内器材供应商准时或提前交货的次数占其同期总交货次数的百分比。该指标值高,说明供应商的生产能力强,生产管理水平高。计算公式为:
器材供应商准时交货次数÷总交货次数×100%
(2)器材质量合格率(C22)是指供应链中器材供应商提供的质量合格的器材数量占器材总数量的百分比。该指标值越低,说明器材供应商生产的器材质量不稳定或较差,将导致交货期延迟,供应商总成本增加,影响到军队正常的战备和训练。计算公式为:
合格器材数量÷提供的器材总数×100%
(3)信息沟通水平(C23)是采用专家打分法,用于评价供应链中器材供应商和军队器材管理部门之间信息沟通的程度。划分方法为:信息沟通水平=(优良,中等,较差)=(5,3,1),获得等级值后,将分值除以5,化为0,313域上的得数值。
(3)对供应链联盟业务流程B33,的评价。这个指标集中反映供应链合作两节点之间的合作密切程度。它包括以下指标:
(1)预测准确率3C31,对于供应链合作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军队器材管理部门和器材生产供应商通过对器材消耗数据和器材生产信息的综合分析,预测器材的需求,并以此来制定器材订购的计划、安排生产、库存以及一系列活动。计算公式为:
实际器材需求数据÷预测器材需求数据×100%
该比值越接近于1,说明合作的效果越好。
(2)供货柔性指标3C32,反映器材供应商变动计划供货期的能力。设t*为器材供应商接受订单的时间,Lm代表第m项工作3m=1,2,…,N,最迟应完成的时间,Em为第m项工作最早可完成的时间,则交货柔性F31,的计算公式为:
(3)产量柔性指标3C33,是反映供应商在部队对器材需求变动时,其产出水平调整的能力。假设部队对器材的需求d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即,我们把Qmin和Qmax分别定义为某时期内能够获利的最小和最大产量;设dt为第t时期内的部队需求,N为考虑的时期数,则平均需求,需求的方差。产量柔性(F2),用部队需求落入产出范围的概率来表示,计算公式为:
变换得
(4)产需率指标(C34),指在一定时期内,器材供应商已生产的器材数与军队对该器材的需求量的百分比。该指标反映器材供应链合作内部各节点间的供需关系。计算公式为:
某时期器材供应商的产量÷某时期军队该器材需求量×100%
(5)信息共享率指标3C35,是指器材供应链合作组织中共享的信息量占总数据量的百分比。信息共享的内容包括需求预测、器材消耗数据、生产计划、战略方向、部队战备训练等,以实现供应链合作组织之间的信息集成。计算公式为:
信息共享率=合作双方共享的数据量÷合作双方的信息总量×100%
(6)信息传递及时率(C36),。为了提高供需协调的敏捷性,从而提高对器材需求的反应能力,器材的供需双方在信息沟通方面的业绩,除了共享信息量增加外,信息传递要及时,如果信息传递不及时,则导致双方决策上的失误而影响合作的满意度。由于信息传递的及时性是一个相对概念,部队和器材供应商在信息传递的方式与方法上存在差异,因此对怎样才是信息传递及时存在不同的理解。为此,双方在合作过程中,要达成一个协议,多长时间传递一次信息,比如几天或几个星期,超过规定时间传送的信息就是不及时的信息。
信息传递及时率=一定时期供需之间及时传递的信息量÷一定时期供需之间传递的信息总量×100%
(4)对供应链合作经济效益(B4)的评价。位于器材供应链上游的器材供应商,较之器材需求方军队来说,其更加关注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关注财务收益和资产流动状况方面。而军队器材管理部门也非常关心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整个器材供应链的资产周转状况和器材订购成本等。具体指标如下:
(1)利润增长率5C41 5=5供应链本期利润-上期利润5÷供应链上期利润×100%
(2)可比器材成本降低率5C42 5=5上期同类器材成本-本期同类器材成本5÷上期同类产品成本×100%
(3)资金周转次数5C43 5指一定时期内器材供应链中的资金周转额与资金平均占用额的百分比,它用与评价器材供应链合作运作过程中现金在原材料、劳动力、在制品、完工产品直至现金的全过程。公式为:
资金周转额÷资金平均占用额×100%
(5)对供应链合作创新与发展能力B55 5的评价。供应链合作的创新与发展能力是保持供应链稳定和进步的根本保证。具体指标如下:
(1)智力资本比率指标5C51 5是指供应链总资产中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价值所占的百分比。它体现器材供应链中供应商和军队是对智力资本重视程度以及智力资本对供应链利益作用的大小。公式为:
器材供应链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价值÷器材供应链总资产×100%
(2)人员平均培训时间5C52 5和人员平均培训费用5C53 5指标是指一定时期内器材供应商和军队器材管理部门对相关人员接受各种内外培训的总人时数和总费用与人员总数的百分比。指标反映出供应商和军队器材管理部门对经常性员工培训的重视程度,它关系到供应链合作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公式为:
人均培训时间=∑5培训时间×培训人数5÷人员总数×100%
人均培训费用=培训总费用÷人员总数×100%
(3)新品开发柔性指标5C54 5反映器材供应链中器材供应商和军队器材管理部门对新器材的需求作出快速反应的能力,所需时间越短,说明供应链合作组织的反应能力越强。该指标可以采用新器材的预测、研发到投入部队使用的相应时间的统计值。
3 小结
我们借鉴平衡计分卡的思想,建立了以顾客满意度、供应链业务流程、供应链上下节点企业满意度、供应链效益和供应链创新、发展能力为五个一级指标的供应链联盟绩效评价体系。在此之后,我们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是应用何种具体方法对联盟绩效进行评价。
摘要:器材供应链合作是一个比较新的理论,对其绩效进行评价显得攸关重要。文章基于平衡计分卡方法,从器材供应链合作的部队用户满意度、供应链业务流程、供应链中器材供应商和军方满意度、供应链经济效益、供应链创新与发展能力五个方面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平衡计分法,军械器材,供应链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赵苏,高军,张小康.通用装备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物流科技,2007(6):146-148.
[2]Robert S Kaplan,David P Norton.Us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as a Strategic Management system[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6(1):75-85.
[3]刘冬林,王春香.供应链整体绩效的模糊综合评价[J].物流技术,2006(4):74-77.
[4]张翠华,周红,赵淼,等.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及其应用[J].东北大学学报,2006,27(6):706-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