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材应急保障(共7篇)
器材应急保障 篇1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和分析“应急救援”行动中车辆器材保障面临的问题和特点,为器材保障有效模式的构建寻求行之有效的对策措施,为提高部队车辆装备保障快速反应能力和综合保障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应急救援,军民融合,保障模式,保障能力
1 引言
随着我国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增多,遂行“应急救援”任务已成为军队新的历史使命。特别是在抗洪救灾、抗震救灾和处置重大疫情等“应急救援”行动中,军队人员积极解救、转移或者疏散受困人员,保护重要目标安全,抢救、运送重要物资等专业抢险。[1]由于车辆运输贯穿于行动全过程,车辆动用频繁,使用强度大、器材需求量大。车辆器材保障程度的高低,将极大地影响车辆的完好率和战备率。车辆器材保障面临更严重任务、更严形势和更高标准,需要我们围绕保障特点和任务,研究保障模式,为车辆器材保障的实践提供依据。
2“应急救援”行动车辆器材保障的特点与要求
“应急救援”行动是和平时期军队的一种特殊行动,车辆器材保障模式与战争行动相比既有一般战争军事行动的共性,又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这是由“应急救援”行动的特点来决定的。[2]
2.1“应急救援”行动具有突发性,要求车辆器材保障有快速反应能力
突发性是“应急救援”行动的一个显著特点。重大突发事件和危机往往发生时间、地点和规模难以预测,导致“应急救援”行动具有很大的被动性。[3]如1998年全国范围的洪水灾害,2003年的“非典”疫情,以及“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等,都具有很强的突发性。因此,要求车辆器材保障要做到预有准备、快速反应,装备保障机关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对部队实施保障,甚至是先于部队行动前将所需的车辆器材、技术力量及时调集输送到位,高效实施保障活动。
2.2“应急救援”行动具有多样性,要求车辆器材保障有强大的筹措供给能力
“应急救援”行动的军事力量构成具有多元性。就军队内部编制系列来说,既可能有总部所属的军事力量,也可能有军区、军兵种所属的军事力量。就军地联合构成来说,既有军队力量,又有地方力量,构成多元化趋势明显,导致器材需求种类和数量的增加。因此,只有通过协调军内及地方相关部门,提前把所需器材的数量、规格报准,辅助采购,提升筹措能力,才能为车辆提供良好的补充和辅助作用,缩短保障时间。
2.3“应急救援”行动具有社会性,要求车辆器材保障有高效的组织实施能力
“应急救援”行动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参与的力量涉及国家、军队和地方政府许多系统与部门,且随着“应急救援”行动规模的不同而不同。部队在遂行“应急救援”行动过程中,既要担负直接任务,又要担负可能出现的衍生或次生任务。比如“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部队在抢救人民生命财产的同时,还要负责维护社会治安,保障群众的生产生活,以及灾后重建等工作,任务涉及广泛。遂行“应急救援”行动需与多个部门、多个领域进行协同配合,要求车辆器材保障有高效的组织实施能力。
3“应急救援”行动车辆器材保障组织筹划
“应急救援”行动器材保障,要根据短时间内大规模用兵、多方向驰援、紧急营救等行动需要,并充分考虑到任务地区设施损毁、交通中断、物资匮乏等实际情况,履行好保障救灾部队车辆维修任务、直接参与救援的双重职能,及时有效地开展器材供应保障。
3.1“应急救援”行动车辆器材保障原则
(1)预有准备,快速保障。“应急救援”行动突发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器材保障部门进行准备的时间极为有限,必须平时着眼不同任务的需要,制定器材保障预案,预有准备,提高器材保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快速保障。
(2)统一筹划,一体保障。这是“应急救援”行动军队车辆器材保障形成整体合力的关键。“应急救援”行动车辆器材保障对象较多,隶属关系不同,保障地域广阔,保障形式多样。要求统一筹划车辆器材,统一筹划保障力量,统一筹划保障活动[4]。
(3)军地合力,联合保障。“应急救援”行动的特殊性决定了单纯依靠军队和地方的力量、保障资源和保障手段,难以满足器材保障的急需,要更好地解决器材需求与保障力量之间的矛盾,必须集结军地共同力量,实施联合保障。
(4)简化程序,特事特办。按照“应急救援”行动保障特点及组织指挥要求,建立权威高效的指挥机构,优化指挥程序,减少指挥环节,提高指挥时效。打破保障常规,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尽可能满足装备维修需求。
3.2“应急救援”行动车辆器材保障组织指挥
(1)指挥机构。“应急救援”行动实践启示我们,完善、灵敏的应急指挥机制是突发情况下抢险救灾行动保障指挥有序组织的重要途径,是赢得时间和主动权的重要前提。“应急救援”行动器材保障应着眼某一任务方向行动的指挥需求,在军队应对突发事件装备保障指挥部门统一调控下,以各大单位联勤部为主构建联合指挥机构,统一指挥调控该方向行动中的车辆器材保障问题。在机构设置上,以三军联合、军地联合为原则建立联合指挥部,充分吸纳参与行动的其他战区、诸军兵种装备保障部门、地方行业部门参加,建立相应的保障协调组,专门负责互相之间的沟通、协调。在编组上,按单位、区域设置不同的器材保障人员编组,以提高整体指挥效能。
(2)指挥预案。预有多案准备是指挥机制快速启动的有力保证。预案要分类编制,车辆保障联合指挥机构在分析“应急救援”行动中所有任务部队车辆装备保障力量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基础上,编制总体保障指挥预案;各级车辆维修机构和器材供应机构在总体指挥预案框架下,区分跨区执行任务和本防区内执行任务两类分别拟制指挥预案。要彰显预案的快速机动能力,主要包括动员预案、周转器材向携行器材转换的组织程序、机动预案和与社会力量的协同预案。要贯彻精细化的理念,按照“重大、经常、个案”的原则,视情况制定针对某区域、某规模的器材保障专项预案,全面加强预案的实战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指挥方式。针对“应急救援”行动事发突然,时间紧、行动快,坚持按级指挥与越级指挥相结合,必要时车辆装备保障联合指挥机构直接指挥一线任务单位,确保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坚持整体筹划与具体指导相结合,通过联席会议、合署办公等形式,抓好统筹协同,对专业技术强的特殊任务,派出精干人员深入现场具体指导,以便快速处置,有效应对。
4 提高“应急救援”行动车辆器材保障能力的对策
针对“应急救援”行动的特点与要求,结合器材保障原则,经过认真总结抗震救灾、抗洪抢险、抗击雪灾等实践经验,从加强保障机制、器材储备、保障力量三个方面建设来提高“应急救援”行动车辆器材保障能力。
4.1 围绕提高快速反应能力,构建应急运行机制
一是构建军民融合的应急保障力量。目前,地方各级政府普遍建立了应急机制,但这种机制与部队之间尚未形成有效衔接和协调互动。因此,一方面要成立联合机构,定期召开相关会议,共同研究遂行保障任务的指挥编组、力量编成等问题。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地方器材资源,比如可以利用一汽、二汽等军用车辆生产厂家的售后服务和器材储备体系,疏通供应渠道,做到平时建好,急时能用,从而构建军民融合的保障力量。
二是注重车辆器材的应急保障训练。各部队应根据任务区分,着眼多样化军事任务拓展训练内容,将“应急救援”行动车辆器材保障纳入部队训练计划,列入新一轮训练大纲。重点突出应急专业分队专攻精练,着力提高遂行“应急救援”行动器材保障的能力。
4.2 围绕提高综合保障能力,构建车辆专业器材储备合理格局
一是作战任务储备与“应急救援”行动储备相结合。要改变以往车辆器材单纯依据部队作战任务储备的分布格局,形成与可能担负的“应急救援”行动相兼容,与所处的地理环境相适应,与战备要求相符合的车辆器材储备格局。二是分散储备和统一储备相结合。一方面要针对部队,做好战术层面的分散储备,提升部队应急时的携行保障能力。另一方面,做好战略、战役层面的统一储备,在重点地区、重要方向,有针对性地预储预置部分急需器材,实现就近、就便、直达、定点保障。三是视情况简化启动程序。各级战储车辆器材管理部门要减少启动环节,节省转换时间,提高库存器材向保障器材的周转速度。
4.3 围绕提高有效保障能力,创新车辆器材保障方式
一是携行保障与途中补给相结合,确保车辆“开得动、行得远”。比如可以利用沿途“122交通故障支援系统”,根据车辆的技术状况和携行器材的消耗规律,及时的与地方交通机构进行沟通和协调,通过支援机构的代筹和前送,扩大途中保障能力,保证车辆装备能够“行得远”。二是建制保障和区域保障相结合,建立纵横通畅的保障网。车辆器材保障,既可以按照快速出动的应急保障和到达灾区的常态保障,又可以按照配置地域的分散与集中,灵活地采用建制保障与区域保障相结合的方式,解决好保障与需求的“时间差”和“协调差”问题。
5 结论
本文通过对“应急救援”行动车辆器材保障规律的研究,尝试从组织指挥和运行机制方面来构建车辆器材保障体系,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对“应急救援”行动中车辆器材保障工作具有一定指导作用。车辆器材保障是“应急救援”行动车辆装备保障的物质基础,一定要按照多样化军事行动的要求,坚持军民一体、军民结合,充分依托地方和军队两种资源实施快速、高效地投送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士生,陈兆仁.非战争军事行动军交运输保障[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1(2):353.
[2]朱之江.论非战争军事行动[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9(2).
[3]胡百精.中国危机管理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00-103.
[4]王亮.车辆器材筹供管理学[M].天津:军事交通学院,2002:38.
[5]蔡有苍,朱永昌.非战争军事行动车辆装备保障主要对策探讨[J].汽车运用,2009(3).
装甲装备器材保障应急物流初探 篇2
1装甲装备器材保障应急物流的概念
“装甲装备器材保障应急物流”顾名思义指的就是装甲等装备器材的运输物流,其一般是为了应对包括军事冲突、自然灾害在内的多种突发情况。在如今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下,装甲装备物流已经完成了物流各个阶段( 包括装备筹集、包装、 运输、配送等) 的有机整合,成为了保证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实基础。对装甲装备器材保障应急物流进行具体分析,我们不难得出如下几个结论: 1装甲装备器材保障应急物流的运输对象是以装甲装备为主; 2装甲装备器材保障应急物流的目的是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 3装甲装备器材保障应急物流的体系层次则是属于国家应急物流体系和军队应急物流体系之内的,是与其他专业器材的应急物流体系处于同等地位的。
2装甲装备器材保障应急物流的基本特征
装甲装备器材保障应急物流相较于其他专业领域的应急物流,其本身就具有不同的运行规律,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 1器材复杂性
装甲装备器材物资种类多,价值高,有些还是高精度装备,所以这就对其保管条件和保管要求提出了不同的挑战,器材物资管理具有着很大的复杂性。有些器材物资重量可达数吨,但有的可能只有螺丝帽大小,体积重量复杂不一; 有的保管时需要定期通电检查,而有的需要进行防霉护理,这对保管条件也提出了要求[1]。
2. 2不确定性
装甲装备器材保障应急物流具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这是因为装甲装备器材保障应急物流活动的进行是由突发事件或各种应急行动所决定的,应急物流活动的参与者或管理者无法预知物流活动的时间、地点、规模等内容,所以说装甲装备器材保障应急物流具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2. 3军事性
装甲装备器材保障应急物流考虑的首选问题是军事效益,而不是经济效益,这与常规物流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在发生突发事件或进行重大军事行动时,其第一要务就是装甲装备器材安全快速的到达冲突区域或军事行动地点。
2. 4保障超常规性
由于装甲装备器材保障应急物流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军队群体,所以,由于其特殊性,装甲装备器材保障应急物流的流程可以无限的简化,其目的一般只注重装甲装备物资的安全、 快速、顺利的抵达。
3保障环节
装甲装备器材保障应急物流的顺利进行需要多方面、多环节的通力合作和共同支持,具体包括应急筹措、应急储备、 应急调配与供应等几个方面。
3. 1应急筹措
在紧急情况下若军队对装甲装备器材有着紧急需求,那么此时就会启动装甲装备器材保障应急物流系统,首先要做的就是装甲装备器材的应急筹措,相关单位应该进行应急订购等手段积极地完成军队所需物资的筹措。
3. 2应急储备
应急储备指的是为应对军队群体对装甲装备器材的应急需求而采取的储备措施。应急储备应该要进行事先的谋划, 要以部队的实际情况来对物资需求进行预判,要对其布局、规模进行实时的调整,并对器材物资的进行积极地更新、保管、 更换[2]。
3. 3应急调配与供应
在有着装甲装备器材保障应急物流的需求时,要对应急调配与供应环节进行重视,要进行充分的对调配与供应方案进行考虑,以保证所选方案是最优方案,使得有限的器材资源得到最充分或最大的利用,以便保证军队活动的正常需求。
4装甲装备器材保障应急物流的职能
4. 1应急保障指挥
装甲装备器材保障应急物流的职能包括应急保障指挥, 其具体内容指的是相关管理者或参与者根据自身职责与预案设计,依据实际应急物流状况,对应急物流做出指挥,或提出建议,使得应急物流活动可以安全有序的开展[3]。
4. 2信息集成
在装甲装备器材保障应急物流体系中因为使用了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所以就很容易实现应急物流信息集成,这样既加强了对于装备器材的管理,又提高了应急物流系统中的应急保障能力,使得装甲装备器材物资在应急物流保障中变得可视可控。
4. 3社会资源征用
装甲装备器材保障应急物流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军队系统的运行,是以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安全为核心的运输体系。 所以,在进行应急物流运输时要对社会物流资源进行征用,通过军民的共同努力使应急保障物流体系更加的完备。在进行社会资源征用时,相关人员和部门一定要依法征用、合法征用,确保应急保障物流任务的顺利开展。
5国内应急物流体系存在的问题
应急物流体系的建成需要各方的通力合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目前应急物流体系的建设还有着种种不足,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5. 1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我国的应急物流体系的基础建设相较于运输需求来说尚还有着较大的不足,具体表现为运输通道单一、铁路网络薄弱,民航支线缺乏等方面。而且公路的通达与衔接方面还是有着明显的不足,内河航道的等级较低。另外,由于我国东西部经济的差异,造成了交通基础建设从东至西逐渐弱化的趋势,再加上物流运输信息网络还有待完善、信息平台建设不足等问题,这些都导致了我国应急物流建设出现了较大的问题。
5. 2组织机制不健全
在应急物流体系中所需的工作人员大多是从各单位抽调的,各类应急物资的采购、运输、储存、配送也是由多个部门来完成的。由于人员和组织部门的不统一,这样极有可能造成相互之间的错误,使得应急物流的运输呈现出一盘散沙的状态,效率低下。
5. 3应急物流企业发展空间不足
应急物流不应该只依靠政府或军队自身的力量,还要更多的依靠专业化的应急物流企业。在我国目前的应急物流体系中,应急物流企业的数量和生存状况都不是太好,特别是对于装甲装备器材物资的应急保障运输,由于其保密性,政府和军队很难将其交付给专业企业进行运输。另外,由于有关应急物流的法律法规较少,存在着较多的立法空白,所以,应急物流的进一步建设有较大的不确定性[4]。
6结束语
器材应急保障 篇3
作为装备保障的重要组成,维修保障模式的军民融合探索已逐步展开,但器材保障模式的军民融合程度却迟迟难以推进,生产商规模的相对有限、器材需求的相对不确定性以及器材供应过程中“保密性”的顾虑,是其重要原因,为此,结合器材保障过程的相关环节,具体分析其局限,并探索军民融合的可行性。
装备器材保障
笔者仅结合装甲装备器材,进行器材筹措与供应相关环节的讨论,出于简化,下文中统称装甲装备器材为装备器材。
目前,我军器材筹措采用是统一筹措、分级管理的方式,由总部器材保障机关按专业进行组织,采用计划采购的方式,将器材集中到总部库存,然后根据各部队的申请计划下发到各级仓库。此种筹措方式,存在以下问题:统一订购数量的确定主要是通过对目前的库存数量、过去一年器材的消耗量等方面进行预测的,且由于器材的订货周期长,难以根据器材消耗情况实时调整器材订货量,可能造成急需器材短缺,影响部队的正常训练;由于我军器材筹措采用逐级上报器材申请的方式,申请环节较多,信息尚未实现充分共享,因此,上级机关无法准确掌握下级单位的器材消耗及需求情况,易产生“牛鞭效应”;器材采购的价格不能按照市场规律随时调整,过低的价格会影响生产积极性,过高的价格则会提高军队的采购成本。
装备器材供应是通过对拟定的种种可行方案进行评比选优,使有限的器材资源得到最充分、最合理的利用,降低供应过程的流通费用,以取得较好的军事经济效益。目前,装备器材的供应按方式,具体可以划分为三种:逐级供应、直达供应和调剂供应。
伴随军队的信息化建设,器材保障相关信息系统不断地完善,信息网络逐步连通,器材数据能够及时汇总至器材综合业务数据库。为进一步分析器材保障资源体系中所存在的问题,奠定了基础。
据装甲器材综合业务数据库2012年底决算数据统计,我军各级资源点库存总量高于每年装甲装备器材消耗总量。按照器材件数总量统计,器材的总库存数量与年度总消耗件数的比值约为7:1;按照总价值统计,两者的器材总成本比值约为6:1。(数据来源:2012年底全军装甲装备器材数据决算时,综合业务数据库的统计结果)
数据证明当前器材的存储量远高于器材的需求量,说明大量器材长期处于“呆滞”状态。进一步分析各级资源点的库存与消耗,发现部分器材在某些资源点基本没有消耗,却仍然持有一定数量的库存。这部分器材超出了资源点的储备定额,造成器材资源和存储空间的严重浪费,同时也耗费了大量的维护和保养成本。
另一方面,从各级保障单位调研中了解到,在制定年度申请计划过程中,部分单位存在盲目上报需求的情况,对于单位价值较高但是本单位不需要的器材也提出申请,而有些价值较低但有实际需求的器材往往漏报申请。这种情况造成部分种类器材缺货较为严重,不能满足本年度的维修任务,因此需要频繁的向上级临时请领器材或花费一定的采购成本进行部队自筹,这类情况增加了器材的保障成本和保障时间。
通过对资源点的库存数量与库存标准上下限的比较分析,发现对于同一项器材,常常是部分资源点的器材“存储过剩”与部分资源点器材“库存短缺”的情况同时发生,而且比较普遍。
当前的供应以自上而下的逐级和直达供应为主,由于对资源点库存与需求掌握不准确,调剂供应的应用很受局限,因此作为供应流末端的战术资源点容易形成长期器材积压并难以消耗。
装备保障云平台概述
在合理借鉴民用电商平台搭建经验的前提下,结合军队器材装备保障的特点,构建装备保障云平台,为军民融合背景下装备保障效益的提升,奠定基础。
现行装备器材的生产与销售环境相对封闭,不仅难以利用民间相对成熟的生产工艺、技术,造成生产能力的重复建设,而且单位的器材需求,难以直接反馈至生产制造单位,极大地延长了器材需求的响应时间,进而影响了器材保障的效率;交易类电子商务企业的成功运行模式,为军民融合背景下基于电商平台的装备器材管理新模式,即装备保障云平台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云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软件以服务的形式部署在云端,奠定了基础;装备器材保障业务,特别是器材请领与供应环节业务的处理,只需登陆浏览器便可便捷实现,极大地满足了地点分散、业务集中、数据集中的军队器材管理需求,同时通过在线业务处理系统和分析系统,实现装备器材保障供应链与数据的整合,提升器材保障的效益。
基于装备保障云平台的器材保障方式构想
统筹装备保障云平台搭建及装备器材管理等相关要求,构建基于装备保障云平台的装备器材保障方式,是军民融合背景下器材管理的有益尝试,能够有效降低器材申请、储存与供应环节的弊端,是适应新军事变革的必然途径。
构建目标。伴随全军编制体制调整以及军民融合的推进,装备保障工作迎来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期,装备保障特别是器材保障建设应按照就近就便、快捷高效的原则,在不影响部队核心、关键器材保障能力的前提下,试行基于装备保障云平台的装备器材的储存、供应。因此,基于电商平台的装备器材保障模式的建设目标可以概括为:以装备器材保障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电商平台、军民融合、器材供应等理念,构建的装备保障模式,加速装备器材保障由“基于型号、区分专业”向“基于能力、专业综合”转变,达到集约建设、军民共用、提高效益的目的。
建设原则。任务牵引,信息主导。新军事革命背景下的装备器材保障模式无论如何变化,着眼于完成装备保障任务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并且随装备保障任务的变化而变化,这是装备器材保障的出发点。基于装备保障云平台的装备器材保障,以各参与单位的信息化建设为前提,为信息化条件下装备器材保障模式的创新奠定基础。
整合资源,体系建设。在现有装备器材生产、销售的基础上,统筹规划、整合军民资源,鼓励民间企业参与装备器材生产、销售、供应,对现行生产、销售网络按阶段进行调整,借助民间力量优化现行供应网络,从而形成更加完善的生产、销售、供应体系。
专业融合,提高效能。准确把握装备器材的特点、使用规律,按照综合化、专业化的原则,鼓励配套生产,一方面利于实现集约共建、统管共用,另一方面适应装备的换件维修需求,从而提高装备保障的效益。
基于装备保障云平台的装备器材申请、供应,实现了“信息流”与“物流”的合理统筹,其搭建过程需注意以下问题:
严格制定电商准入条件。目前,装备器材的生产厂家相对较少,军民融合背景下,必将涌现更多的生产制造商,从而增加电商的数量,针对专用配件和通用物资,但如何保证器材的可靠性以及供货的可持续性,需相对严格地制定电商准入条件。
合理制定消耗经费限额。由于器材储备仓库位置的相对不确定性,仍难以保证器材保障的效率,为提高器材保障的效率,可延续采取适量实物供应与经费供应相统一的方式,根据单位的装备器材经费限额,给予相应单位基于装备保障云平台的器材购置权。
率先垂建评价体系。民用电商平台的商品评价机制,为督促商家保证产品质量、提供更好的售后服务保障,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机制,奠定了基础;军民融合背景下装备保障云平台的构建,也应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从而提高器材保障的效率,并建立针对相应器材的返修流程。
统筹规划保密事宜。由于器材需求种类以及器材需求单位的军事背景,应首先对装备保障云平台参与单位进行保密性审核,并作保密协议,始终将器材保障过程中的保密处理置于核心地位。
器材应急保障 篇4
装备精确保障通过精细而准确地规划、建设和运用保障资源, 在准确的时间、地点为作战行动提供准确数量和高质量的物质技术保障, 使装备保障适时、适地、适量、快速、高效, 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保障工作的效费比。
由于技术手段、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制约, 传统的“概略保障”转变为适时、适地、适量的“精确保障”在各个环节都没有真正实现, 维修器材车辆供应配载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要实现精确化保障, 首先要实现保障需求预测的精确, 因此, 本文建立了维修器材保障车辆配载模型, 并进行了实例分析, 论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1 装备保障维修器材车辆配载要求
装备保障维修器材车辆配载模型的建设, 要遵循一定的技术和管理要求, 其基本要求有:①装载的器材重量及体积要适应运输车的额定重量和容积;②发送重要器材时, 均需派遣押送人员;③装车时, 原则上应该一车装一个种类的器材, 不得混装, 需要混装时, 重件、大件装车底层, 轻件装上层, 大箱大件装车边, 小箱小件装中间, 轻拿轻放, 箭头标记向上, 码垛整齐稳固, 对整装分卸的器材, 应根据分卸的先后, 分批装载, 并做好标记以便卸车;④使用吊车作业时要做到稳、准、轻, 不要砸坏车辆侧板和底板, 器材与器材之间应装载紧密, 层层压缝, 特别是上部和两端应捆绑牢固, 防止车辆行驶中器材跌落, 装车完毕后应盖好篷布, 以防途中淋雨受潮。
2 维修器材保障车辆配载模型
2.1 车辆容积确定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管理条例》中的相关规定, 车辆容积确定原则为:①大型货运汽车载物, 高度从地面起不准超过4 m, 宽度不准超出车厢, 长度前端不准超出车身, 后端不准超出车厢2 m, 超出部分不准触地;②大型货运汽车挂车和大型拖拉机挂车载物, 高度从地面起不准超过3 m, 宽度不准超出车厢, 长度前端不准超出车厢, 后端不准超出车厢1 m;③载重量在1 000 kg以上的小型货运汽车载物, 高度从地面起不准超过2.5 m, 宽度不准超出车厢, 长度前端不准超出车身, 后端不准超出车厢1 m;④ 载重量不满1 000 kg的小型货运汽车、小型拖拉机挂车、后三轮摩托车载物, 高度从地面起不准超过2 m, 宽度不准超出车厢, 长度前端不准超出车厢, 后端不准超出车厢0.5 m。
2.2 车辆配载模型
要进行物资配载, 需综合考虑车辆参数以及物资参数, 其配载流程模型如下:
(1) 获得车辆载重量、可装载体积, 如果是厢 (棚) 式货车则依据箱内尺寸计算出可装载体积;非厢 (棚) 式货车则依据车辆容积确定原则计算出相应可装载体积。
(2) 根据待运物资尺寸和车辆有效装载体积, 判断物资是否超长、超高或超宽。
(3) 根据待运物资重量、物资规格、车辆有效载重以及相关载重标准, 判断物资是否超重。
(4) 根据可容纳物资重量或体积与物资实际重量或体积进行对比配载。
图1为车辆配载流程模型。
2.3 快速配载系数分析
在物资和车辆的精确配载中, 如果载重符合条件, 而体积的精确装配在实际中却很难实现, 其主要原因有:①货物摆放有间隙 (地爆器材前后间隙不小于0.5 m) ;② 货物装载产生剩余空间。因此, 需要对其进行修正, 在此定义装载系数, 其值为0~1。当货物为液体, 或者货物总的体积恰好等于车辆装载体积的情况下, 系数规定为1;当货物只能作为一个整体, 但体积超出装载体积的情况下, 系数规定为0。
当货物的平均体积 (货物总体积除以货物数量) 减小的情况下, 货物装载剩余空间减小, 摆放间隙所占空间增大;当货物平均体积增大时, 摆放间隙所占空间减小, 货物装载剩余空间增多。货物平均体积和装载系数的关系如图2所示。其中:C为系数, V为平均体积, V0为车辆最大装载体积。
在实际应用中, 应根据不同的装载物资, 按照装载系数与平均体积关系曲线得到一定的装载系数, 进而得到实际可装载物资体积, 从而可以实现快速配载的目的。
3 实例分析
某单位计划从器材仓库请领一批维修器材, 使用运输车辆为东风EQ1168GA型汽车, 其载重和基本尺寸见表1。现计算需求运输车辆数量。
由于EQ1168GA型汽车不是箱式货车, 所以可根据车辆配载要求计算出该车辆有效装载容积为13 m3。
维修器材由于其自身尺寸的不同, 包装箱的尺寸、装箱数量也有所区别, 因此, 在进行配载时, 其基本尺寸和重量以装箱后尺寸和重量计算。待运物资基本参数见表2。分组维修器材的种类分别记为wxqc001, wxqc002, wxqc003, wxqc004, wxqc005。
不考虑混合配载情况, 根据重量和体积的对比分析, 可计算得出东风EQ1168GA型汽车的需求量, 具体分配见表3。
运用配载模型对5种待运物资进行配载计算, 可得出东风EQ1168GA型汽车的需求量, 具体分配见表4。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 运用配载模型对工程装备维修器材进行精确配载, 可以使运输车辆的需求预测更加精确, 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4 结语
变粗放概略为即时高效是精确化保障的目的, 要实现实施即时精确保障的要求, 还需要在其他方面应用新的技术和管理手段, 增强保障的主动性, 准确掌握保障的时机和数量, 形成具有预见性和准确性的后勤保障, 确保保障效能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翁华明.信息化战争装备精确保障浅析[J].国防科技, 2005 (11) :24-25.
[2]关锋, 吴耀华.物流系统的快速配载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5 (6) :1614-1615.
器材应急保障 篇5
维修器材是实施装备维修保障的重要物质基础[1],是实施换件修理的必要物质条件,能否及时有效地提供维修所需器材,直接影响到装备的可用性。而在具体实施保障的过程中,保障能力是保证损坏装备及时、有效恢复其性能的关键。因此,如何科学系统地反映维修器材的保障能力对于提高部队的“三化”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维修器材保障系统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处在一定的系统或环境中,任何内部系统或外部环境的变化都会对保障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维修器材保障能力评价,当前能够定量考核的指标及标准较少[2,3],而且对评价指标如何数量化表示描述的还不够详细[4],从而使有关部门的决策缺乏度量的依据。本文以基层级维修机构为研究对象,主要考虑如何建立相应的维修器材保障能力评价模型,来比较科学地对维修器材保障系统的保障能力作出评价。
1 维修器材保障系统分析
维修器材保障系统是对维修器材保障进行组织、监督、控制并实施,以实现低耗、高效、优质维修器材保障的系统。它是实施维修器材保障各方面要素的集合。
1.1 维修器材保障系统的界定
维修器材保障系统主要由装备、维修机构、维修机构器材库、器材仓库和器材供应商等组成。其中,装备是维修器材保障系统保障的对象;维修机构负责装备的修复等工作;维修机构器材库向维修机构提供维修所需的器材;器材仓库负责向维修机构器材库提供所需的器材,并承担器材的请领和大部分的购置任务。通常情况下,不同的组成要素相互结合可以组成不同的维修器材保障系统,不同的维修器材保障系统往往具有不同的维修保障能力。为了分析问题方便,本文所指的维修机构和器材仓库均属同一级别。维修机构为基层级维修机构,器材仓库为军区级器材仓库,则维修器材保障系统基本构成如图1所示。
1.2 维修器材保障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分析方便,作如下假设:
(1)装备为同批次同型号装备,技战术性能一致;
(2)装备的使用环境、使用时间、使用强度等条件一样,装备的损坏程度是相当的。
1.2.1 维修机构
对于同一级别的维修机构来说,维修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越高,维修设施、设备越先进,就能以较少的器材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相同的维修任务,则保障能力越强;反之,则保障能力越低。与此相关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维修人员素质、维修设施设备、维修管理水平。
1.2.2 库存水平
器材的库存品种越丰富,库存数量越大,库存质量越好,则保障能力越强;反之,则越低。但是,过高的库存水平必将增加器材的购置费用和库存费用,并给器材供应商施以较大的压力,容易造成积压浪费。与此相关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库存品种、库存数量、库存质量、器材购置经费、库存费用、市场供应情况。
1.2.3 器材的获取时间
器材的获取时间是指从维修机构提出申请到获得所需维修器材的时间。它反映了供应保障部门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通常情况下,器材的获取时间越短,则保障能力越强,反之,则保障能力越低。与此相关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包装设备、运输设备、信息管理手段、信息管理人员。
2 维修器材保障能力评价模型
2.1 维修器材保障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维修器材保障能力评价要考虑多因素、多目标、多准则,是一项复杂决策。层次分析法[5](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适用于解决结构较为复杂、决策准则较多而且不易量化的决策问题,它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对决策者的推理过程进行量化描述,可以避免决策者在结构复杂和方案较多时逻辑推理上的失误,使维修器材保障能力的评价较为合理。
通过对维修器材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的分析,构建的维修器材保障能力评价AHP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
2.2 维修器材保障能力评价模型的求解
首先,对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和无量纲化处理。借助模糊数学中隶属函数的概念,定性指标可用模糊评分法确定,如对某一指标的模糊评语集划分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差,,那么,经量化后指标最优隶属度就表示成,1,0.75,0.5,0.25,0,。同时,根据维修器材保障能力评价指标的特性,定量指标分效益型(越大越好)和成本型(越小越好)。设Vij为方案Pi。
关于指标Bj的定量值,i=1,2,…,s,j=1,2,…,n,s为保障系统的数目,n为指标的个数。各定量指标的标准化公式如下:
对效益型指标:
对成本型指标,先求出:
然后令,最后得到标准化的值,即:
其次,用专家问卷调查方式,构造判断矩阵,经层次分析后得到各指标的权值Wj。
最后,进行保障系统优劣的综合排序。记Vi为第i个保障系统的综合评分,对于图2的结构,其综合评价过程可表示为:
式中,Bij为保障系统i第j个指标的标准化值。
3 算例
经跟踪调查和询问有关专家,得到的维修器材保障各指标特征如表1所示,试对各个保障系统的维修器材保障能力作出评价。
由于各指标的量纲不统一,所以不具有可比性。根据上述的求解步骤,代入公式(1)~(3)得到各指标值标准化的处理结果如表2所示。
采取专家问卷调查方式,构造判断矩阵,经层次分析后各指标权重的结果如表3所示。
最后,代入公式(4)求得各个保障系统的评价结果。保障系统1:V1=0.6718;保障系统2:V2=0.7473;保障系统3:V3=0.6092。由评价结果可知,3个保障系统的维修器材保障能力强弱依次为:保障系统2、保障系统1、保障系统3。
4 结束语
本文以基层级维修机构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维修器材保障系统的界定和影响保障能力因素的分析,建立了基于AHP法的维修器材保障能力评价结构模型,可以比较科学的对维修器材保障能力作出评价。同时,算例分析表明,该模型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可以为维修保障管理人员提供科学、准确的辅助决策信息。
参考文献
[1]梁海斌,高崎,赵建民,等.装备维修器材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2]赵文霞,王铁宁,张宏伟.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应急器材保障计划优化方法研究[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07,18(5):103-106.
[3]于娜,高崎.维修器材保障能力评价方法[J].火力与指挥控制,2008,33(8):136-139.
[4]李会山,郑炳良,王亮,等.车辆器材保障能力的综合评价[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1,20(1):31-33.
器材应急保障 篇6
器材保障供应链信息流对器材保障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 通过信息对器材保障决策的影响, 使指挥人员作出不同的决策和行动, 提高器材保障供应链的快速反应能力和保障的准确性;其次, 通过信息对保障体系的调控作用, 提高器材保障的效能。通过加强对信息的可控性和精确性, 能够增强器材采购、储备和运输的计划性, 提高器材保障的预测性, 以及对器材保障过程的优化控制和调度。最后, 通过对保障全信息的实时共享, 达到整合器材保障供应链的运行环节, 优化器材保障系统的业务流程, 提高物流作业效率, 降低物流运作成本。
因此, 需要通过强化器材保障供应链信息流的集成并设计可行的信息流运作模式, 改进整个供应链的信息精度和传输速度, 提高各种器材保障供应链决策支持信息的可得性、及时性、准确性、透明性和一致性。
运作模式
由于传统的器材保障供应链信息流是由生产工厂、战略仓库、战役仓库、队属仓库到基层部队形成的一种直链式信息流运作模式, 即信息交换主要发生在相邻的节点上, 逐级传递需求和供应信息。这种链式的信息流模式, 虽然能够在相邻的节点间传递信息, 但存在着许多缺陷与不足, 例如:信息滞后严重, 各节点反应不同步, 信息传递效率低;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受影响, 出现“牛鞭效应”;非相邻节点间的信息沟通难以进行, 整体协调性差等等。
基于协调决策中心的集成式信息流运作模式 (如图1) 是一种与传统信息流模式完全不同的新模式。该模式通过协调决策中心统一协调器材需求信息在各级器材保障部门之间的实时共享, 形成网络状集成式信息流运作模式, 很好地弥补了传统直链式串行流程模式的不足, 适应了发展的需要, 是目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器材供应链信息流的主要运作模式。
协调决策中心通过高速信息网络对器材保障供应链的物流和信息流进行协调控制, 实施应急器材保障的指挥调度。同时, 通过实施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机制, 确保为合适的部队提供合适的器材, 不出现个人意志决定保障对象的现象。协调决策中心履行器材保障信息中心和协调中心的职能, 并承担器材的筹措及供应任务, 其具体职责为:一是通过信息网络实现器材信息共享, 确保保障需求信息和保障资源的透明;二是适时了解下级保障部门和作战部 (分) 队器材的消耗情况, 及时、准确地预测器材需求, 适时调整各级保障资源配置, 实现对器材保障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调度, 提高器材保障效率;三是部队器材供应部门通过器材管理信息系统传递的需求信息, 主动将部队需要的器材运输到需要的地点, 有效增强器材供应的针对性和主动性。
优点
基于协调决策中心的集成式信息流运作模式具有以下优点:
一是实现供应链上所有节点之间信息的实时共享。这些信息都是反映供应链内外实际状况的原始信息, 克服了因信息的逐级传递造成的“牛鞭效应”;
二是当供应链局部节点出现意外或保障需求发生变化时, 信息的实时共享保证这种信息可被瞬间传递到整个供应链, 使各节点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 并同步做出反应, 提高了供应链的快速反应能力;
三是协调决策中心为所有节点提供了一个信息交互的场所。该中心的建立可以使这些在物理上处于分散的节点, 共同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和决策。这样就使供应链由原先的分散决策的分散系统转变为一个集中决策的集中系统, 从而大大提高了供应链的整体协调能力;
四是协调决策中心是独立于供应链外的一个节点, 它不受供应链中某一具体节点的控制, 也不受节点间利益冲突的影响, 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能够保证信息的透明度和信息流运行的稳定性;
五是集成式信息流运作模式有效增强了供应链的开放性和伸缩性。通过高速信息通道建立与供应链的物理连接可以针对外部环境和任务需求结构的变化进行实时调整;
六是提高了信息处理的速度和质量。协调决策中心可以为器材保障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提供需要的信息, 各节点根据所得到的信息, 调整自己的计划安排, 从而使得器材保障供应链能够更好地保持自身的平稳运行。
构建信息集成平台
器材保障供应链的信息集成平台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集成技术对器材保障所涉及的各实体内部信息系统以及连接这些信息系统的通信网络进行综合集成和整合, 建立起集成化的信息平台, 把处于供应链上的生产厂家、各级仓库与基层部队直接相关的器材保障信息资源连接起来, 实现器材保障供应链上各个业务环节信息孤岛的互联互通, 从而实现从基层部队到总部机关器材保障供应链信息的高度共享和全程可视化, 并可为制定器材保障计划提供辅助决策功能。器材保障供应链信息集成平台的主要功能包括信息管理和辅助决策两个功能模块, 如图2所示。
在信息管理功能模块中, 主要包括信息收集存储、数据分析处理和供需信息发布等子模块。其中, 信息收集存储子模块通过适时掌握各级部队需求、各级仓库库存情况和消耗情况以及生产工厂的生产情况, 为计划、控制和调度器材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数据分析处理主要实现对器材保障供应链各个环节信息系统中数据库数据的分析、管理和在一定权限条件下的交换共享功能;供需信息发布在总部机关统一协调下实时发布器材需求信息和工厂信息。
器材应急保障 篇7
射频识别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技术作为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先进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 较之传统识别技术, 如条码、IC卡、光卡等, 增加了输入的灵活性与准确性, 使人们摆脱了繁杂的识别工作, 大大提高了物流信息采集的工作效率。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急剧变化、高度透明的战场环境, 对装备维修器材保障的精确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准确的时间、准确的地点向部队提供准确数量的器材保障成为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增长点。据此, 美军在其全资产可视化系统中广泛采用了该技术, 初步实现了装备维修器材保障的精确化。我军在这方面起步较晚, 但其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是现代战争的基本趋势, 这使得分析研究射频识别技术在装备维修器材保障中的应用成为了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1射频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利用无线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数据传输, 以达到目标识别和数据交换目的的新技术。与传统的条码或磁条识别技术相比, 具有防水、防磁、耐高温、非接触、精度高、作用距离远、使用寿命长、存储容量大、内容可加密、可动态识别多个数据等许多优点。
射频识别系统一般由信号发射机、读/写器和天线三部分组成, 如图1所示。
信号发射机的典型形式是电子标签, 一般保存有约定格式的电子数据, 用来存储需要识别传输的信息, 具备可读写功能。射频识别标签按供电方式可分为无源 (无需电池) 和有源 (需要电池) 两种。无源式标签在收到读/写器发出的射频信号之后。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有源式射频识别标签则会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供读/写器接收。读/写器读取信号并解码后, 在通信网络的支持下将信息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处理。从而掌握物资的品类、数量、生产日期、有效期、位置、预到达时间等信息。天线的作用就是在信号发射机与读/写器之间传递射频信号[1,2]。
2在装备维修器材保障中的应用
美军将其联合全资产可视化中的“资产”按状况分为三类:一是在储资产, 指现存于批发及零售级军队或民用仓库或处理设施中的资产;二是在处理资产, 指已向供应商订货但尚未发运的资产以及在中级及基地级军队或民用维修设施中正在维修的资产;三是在运资产, 指正处于由起运地向目的地运送途中的资产[3]。我军可适当借鉴其方法将装备维修器材分为在储器材、在处理器材及在运器材, 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射频识别技术在装备维修器材保障中的应用及其在全资产可视化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2.1 在储器材管理中的应用
在储器材主要指存储于总部、军兵种、军区和部队所属的各级器材仓库及民用器材仓库中器材。射频识别标签能同时存储器材名称、代码、数量、生产日期、有效期等与器材保障有关的所有信息, 且具备较好的可读写功能, 在器材仓库中的应用前景广阔。具体应用是出入库管理和计划管理。
2.1.1 出入库管理
器材仓库中各种维修器材基数种类多、品种数量大, 以及所在的车、箱、层、位等信息都不便记忆, 传统记帐管理情况下, 要为每个基数配备基数标准手册和各箱器材装箱清单, 器材查找和使用都十分繁琐, 特别是战时情况下, 对器材保障的快速性、及时性、准确性提出了严重挑战[4]。利用射频识别技术在射频标签中存储集装箱、包装箱、器材的全部信息, 并开发相应的器材管理软件系统可使出入库管理精确、高效。
出库管理流程如图2所示。
出库管理中, 仓库管理人员接到器材请领单位的请领计划后通过射频识别系统及在集装箱上配套的发声装置自动识别出需出库器材的位置和数量, 器材出库时利用仓库门口的读/写器自动在射频标签上对该类器材的现存数量进行修改, 并最终实现与器材管理系统的数据同步, 为全资产可视化管理提供精确的数据服务。入库管理与出库管理操作程序相似。
2.1.2 计划管理
在储器材的计划管理主要可包括器材的补充采购计划管理、修理保养计划管理和退役计划管理。补充采购计划管理要求准确掌握器材的基数标准库存量及在储器材现有库存量;修理保养计划管理和退役计划管理要求准确掌握器材的生产日期及有效期。这些参数与器材名称、器材代码等基本信息可同时写入射频识别标签, 如表1所示。仓库管理人员通过利用与射频识别系统同步开发的器材管理系统可在计算机上根据需要得出仓库在储器材的汇总信息列表并自动拟定相应计划表单, 从而形成保障方案。仓库管理人员也可通过手工输入、识别射频识别标签上的器材代码得出该种器材的详细信息。
2.2 在处理器材管理中的应用
研究射频识别技术在在处理器材管理中的应用, 对实现在处理器材的可视化具有重要作用。在处理器材的可视化包括正在修理或正在采购的器材的可视化。在修理器材的可视化从损坏器材上送中级和基地级维修机构修理开始, 到修竣器材运回单位或入库储存为止。采购中器材的可视化开始于物资管理部门办理采购某种器材的申请, 结束于总部、部队对订货验收完毕[3]。修理机构可在送修器材上贴上写有器材名称、器材编码、器材类别、送修时间、修竣估计日期等信息的射频识别标签并利用读/写器将该器材信息录入到在处理器材可视化信息系统中, 器材修竣完毕后同样通过读/写器删除该器材在可视化信息系统中的记录, 为各级司令部门和装备保障部门进行科学决策提供精确数据。采购中器材管理首先需要军方与供货商签好合同, 按照统一标准制定器材的射频识别标签, 这样, 军方便可利用统一的射频识别系统进行货物接收、购货定单或合同现货的核查、货物装箱和上架、盘点以及日后器材出库, 同时可利用该系统将已采购器材从在处理可视化信息系统转到在运器材可视化信息系统中[5]。
2.3 在运器材管理中的应用
在运器材主要指利用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运输的由起运地向目的地运送途中的装备维修器材。如图3所示, 针对器材运输交通工具的不同特点, 结合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和标准、统一的源数据输入, 可将射频识别读/写器分别安装在运输线的一些检查点上 (如门柱上、桥墩旁、加油站等) , 以及车站、码头、机场等关键地点。读/写器读到射频识别标签信息后, 利用与之配套的GPRS模块及计算机信息系统连通接收地的位置信息, 上传至通信卫星, 再由卫星传送给运输调度中心, 送入中心信息数据库中, 形成在运器材可视化信息系统的准确数据, 实现对在运器材品种、数量、种类、状况、位置、特性的实时跟踪。如伊拉克战争中, 美军国防后勤局人员在一个港口用手持式无线电射频识别标签读/写器收集由商业供货商装运的179个集装箱内补给品的全部信息, 然后下载到陆军相应的数据仓库中, 整个过程包括港口行走时间在内仅用了20 min。如果是手工作业, 一个排的人员至少也需要2天[3]。
3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3.1 RFID技术面临的问题
目前该技术在应用中主要面临两个问题:标准化问题和成本问题。迄今为止, 在全世界范围内该技术还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国际化标准。全球目前有5大射频识别技术标准化势力, 分别为ISO/IEC, EPC global, Ubiquitous ID Center, AIMglobal和IP-X。这5大射频识别技术标准化组织纷纷制定射频识别技术相关标准, 并在全球积极推广这些标准[6]。而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 目前更没有制定出统一的国家标准。同时, 射频识别标签的价格远远高于条码价格 (无源射频识别标签约2元, 有源射频识别标签更贵, 而条码标签仅为0.02元左右) 。
3.2 解决的办法及我军发展的建议
关于标准化问题, 我军不能在研发过程中自搞一套标准, 目前该技术在地方发展速度较快, 应用范围也比较广泛, 我军应尽可能整合地方资源, 选择实力雄厚的合作伙伴, 将军事物流的某些非核心业务外包给民企, 这样不仅可有效节约科研经费, 避免重复浪费, 提高地方技术力量, 扩大射频识别技术的市场规模, 降低标签生产成本, 且能加强与地方企业的交流, 积极参与到该技术国家标准的制定上, 力争使国家标准反映自身的特殊要求。这些要求具体包括读取距离、一次批量读取的射频识别标签数量、在确保读取的前提下射频识别标签的最大运动速度、射频识别标签的数据容量、写入标签的数据格式、加密以及预留特定字段等方面[2]。
在目前民用 (商用) 的RFID应用几乎都是上游投资、下游受益, 零售商希望借RFID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而采用RFID的成本却要由制造商、物流商来承担, 在军用领域不存在此问题, 需要考虑的只是总体成本。总体成本可以通过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来解决, 也可以通过在应用系统的集成工作中, 充分发挥RFID技术的核心价值, 充分重视对应用模式的研究和设计, 科学设计其应用价值链, 追求其使用价值最大化来予以解决[7]。
我军不能仅仅注重RFID硬件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要将RFID纳入我军信息化的整体规划之中, 为将来RFID广泛使用后充分发挥作用创造条件。首先, 我军推动器材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要注重原有信息自动化系统的升级改造, 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器材管理终端读/写器接入现有通信网络;二是开发专用软件对RFID传回的信息加以处理;三是研发专用软件, 实现与现有大型数据库的接口兼容。在我军现有条件下, 无需新建各种基础设施, 能够大大降低RFID的综合建设成本, 同时加快RFID的推广速度, 这对我军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军当前在设计、建设新的器材管理自动化系统时应当考虑到未来RFID的应用问题, 统一标准, 预留接口, 避免出现投入使用即落伍的情况[2]。
4结语
未来信息化战争战场态势纷繁复杂, 战争烈度空前增大, 装备战损率将远高于机械化时代的任何一场战争, 这对装备维修器材保障的速度、精度都提出了更高、更为严格的要求。虽然目前射频识别技术的国家标准尚未制定, 射频识别标签成本还比较高, 但因其符合现代战争精确化保障准确、快速、安全、可控的要求, 必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得到广泛的发展与普及。
摘要:简要介绍射频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 并对该技术在装备维修器材保障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研究。装备维修器材可分为在储器材、在处理器材和在运器材, RFID作为一种先进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 可提高装备维修器材保障的效率。最后针对目前该技术在国内外存在的标准化和成本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并对我军发展RFID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射频识别技术,装备维修器材保障,器材管理,自动识别
参考文献
[1]项益民, 樊棠怀.基于RFID技术的物流管理系统方案设计[J].南昌大学学报, 2005:29 (2) :188-192.
[2]赵宏涛.论RFID在军事物流领域中的应用[J].物流科技, 2005, 28 (9) :44-46.
[3]库桂生, 黄成林.军事后勤新变革[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4.
[4]张玉辉, 侯著荣, 翟毅华.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装备维修器材管理信息系统设计[J].微计算机信息, 2004, 20 (12) :122-123.
[5]谢桂海, 齐子元, 王新锋, 等.“联合全资产可视化”及其关键技术[J].军械工程学院学报, 2005, 17 (1) :43-46.
[6]庚桂平, 苗建军.无线射频识别 (RFID) 技术标准化工作介绍[J].航空标准化与质量, 2007 (2) :17-19.
[7]田亚平.如何突破RFID成本障碍[J].今日电子, 2008 (11) :27.
[8]陶学宗.我国RFID技术的应用状况分析及发展对策[J].金卡工程, 2007 (5) :49-52.
[9]梁家海, 陈海.RFID技术在仓储管理中的应用[J].微计算机信息, 2008, 24 (20) :247-249.
【器材应急保障】推荐阅读:
家庭消防应急器材的选购及使用培训教08-08
装备维修器材保障10-26
应急保障方案10-07
通信应急保障任务10-10
应急活动保障措施11-15
应急通信保障演练07-02
应急通信保障论文05-20
应急保障物流运作研究11-18
集贤局应急保障方案09-16
光缆代维应急保障方案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