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影像学诊断

2024-07-30

肺炎影像学诊断(精选12篇)

肺炎影像学诊断 篇1

摘要:本文报道28例肺炎支原体肺炎, 大部分病例临床症状较轻, 体征少。冷凝集试验效价40~640。红霉素及四环素族抗生素有效。影像表现多种多样, 肺门区及中下部大片实变者21例, 絮状及节段性实变者4例, 间质性肺炎症伴有斑片状实变者3例, 2例伴有胸腔积液。病灶吸收平均22.5d。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肺炎影像学诊断

龙井市人民医院2005年10月至2009年9月间儿科住院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28例, 进行了临床及影像分析, 并提出了鉴别诊断。1一般资料本组28例患者中, 男孩15例, 女孩13例, 年龄为3~14岁, 平均为8.5岁。血内白细胞10.00×109/L以上者8例 (最高者18.7×109/L) , 其余均正常范围, 冷凝集试验结果其效价为40~640。病灶吸收7~38d, 平均为22.5d, 大部分病例在12~20d吸收。肺内实变伴有胸腔积液者2例。大多数患儿有阵发性咳嗽, 除发热、乏力、头痛、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症状之外, 2例痰中带血, 半数以上病例体温在37℃以下, 9例37.1~38.5℃, 3例39℃以上。本组病例中大部分无明显体征, 只有局部呼吸减弱或少许干湿音。2影像学表现本组病例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2/3病例为大片状实变阴影。一侧中下野者16例, 多在肺门区及其下方。双侧性者5例, 大片阴影边缘模糊, 密度不均匀, 不像大叶性肺炎实变期那样致密、实性和均匀。有的在大片阴影内可见肺纹理走行。大片实变病例中2例有胸腔内少量积液。云絮状肺内节段分布者4例。间质性肺炎伴有斑片状实变者似支气管肺炎样。此表现者3例, 有的大片实变伴有肺门淋巴结增大及其周围渗出。3讨论肺炎支原体肺炎以前曾被认为是病毒性感染, 1962年Chanok等在琼脂培养中培养Eaton因子成功后, 证实是由肺炎原浆菌引起。好发于小儿、青中年人。小儿多见于5~15岁, 本组病例中除了1名3岁外大部分发生在7~10岁。文献提到本病症状较轻微, 不发热或仅有低热, 少数可能高烧无明显体征。本组病例分析看符合与文献报道。本组病例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 患儿虽有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及肺部实变阴影, 但血中白细胞除了8例外均属于正常范围。这有别于细菌性肺炎。冷凝集试验对本病的诊断有帮助, 一般发病后2周出现阳性, 4周达高峰。测定效价在1∶32以上对本病诊断有帮助。本组病例其测定效价为40~640。肺部病变具有范围愈大, 病灶数目愈多, 病情愈重, 其效价愈高的趋势。冷凝集试验对诊断本病有帮助, 但其特异性不很高。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腺病毒性感染亦增高, 因此必须注意鉴别。Cameron等[1]认为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影像表现与很多因素有关, 如病原体的毒性、人体的易感性或抵抗力、入院前的药物治疗等, 也和感染开始到第一次影像检查的间隔时间有关。影像改变累及范围多少不等, 可呈双侧性也可单侧性。有研究指出发生在中下野者91%, 本组病例中发生在中下部者25例占89%, 双侧性者只有5例。本组大片阴影者21例占75%, 大片阴影密度较淡, 里面可以见到肺纹理走行, 诊断本病时值得参考[2, 3]。Cameron等[1]指出, 支原体肺炎早期为肺部的间质改变呈网状阴影, 以后表现为间质改变和腺泡实变同时存在, 炎症吸收时再出现网状阴影。本组病例中这些表现尚少, 有待进一步探讨。支原体肺炎消散吸收, 一般为6d~6周, 平均为16~21d。本组病例平均为22.5d, 基本上与文献报道相符。从本组病例看, 肺门淋巴结肿大或肺门周围浸润明显著, 伴有胸水者病变吸收较缓慢。本病应与下例疾病需要鉴别:①过敏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多发生在两肺中下部, 而过敏性肺炎多发生在两肺上部。过敏性肺炎病灶有迁移性, 此起彼伏, 血中嗜伊红细胞分类数及绝对计数增高。支原体肺炎冷凝集试验阳性。嗜伊红细胞计数不高。②大叶性或肺段性肺炎、支气管肺炎:由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症状较轻微, 往往体征不明显, 白细胞正常或减低, 红霉素及四环素等药物有效等不难鉴别。③浸润型肺结核:由发生部位来看, 结核多发生在两肺上部, 如支原体肺炎发生在上肺野, 则似肺结核, 因此仅凭第1次影像所见常不易鉴别, 最主要的是短期内复查, 支原体肺炎短期内吸收, 结核在抗痨药物治疗下需要2~3个月才能吸收。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Cameron DC, Borthwick RN, Philp T.The radiographic patterns of acute mycoplasma pneumonitis[J].Clin Rad, 1977, 28 (2) :173-180.

[2]孔庆德.临床X线诊断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

[3]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X线专辑[Z].1975.

肺炎影像学诊断 篇2

一、诊断报告书写规范是诊断质量的最终反映:

医学服务涉及人的生命与健康,其服务质量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为此,医学管理 学就提出了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种种规范与办法。发达国家的医学质量保证,质量控制是 由政府有关部门与医学学术团体共同实施的。从我国近年来的实践看,也是由政府部门施加 一定的行政影响,并组织有关的医学团体制定统一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规范与实施办法,并加以贯彻与推广。

诊断报告书能反映医学影像的诊断质量。从一份规范的诊断报告书中可以看得出使用的 设备是什么,检查的操作技术或程序是怎样的,诊断者观察是否全面,以及诊断的思路是否 正确等等。因此,我们认为在逐步完善医学影像学质量保证或质量控制的进程中,第一步要 走的路就是诊断报告书的规范化。

二、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的格式

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格式是一种形式,它反映的内容必须要符合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要求。纵观现在国内、国外的诊断报告书,形式各种各样,大小与繁简程度也不一致。但是从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医学影像学的诊断报告书的格式应包括以下5项。

1、一股资料,往往是表格式的。逐项填写: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病区、病床、门诊号、X线号、CT号、MRI 号、DSA号、X片序号、检查日期、报告日期等等。

2、检查名称与检查方法或技术。、3、医学影像学表现。如X线所见、CT所见、MRI所见、DSA所见等。

4、医学影像学诊断。

5、书写报告与审核报告医师签名。

三、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内容:

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五个项目所包括的内容各不相同,但却有一定的联系,它们与报告形式是统一的。我们将每一项目应书写的内容,建议如下。

1、一般资料:各家医院可以根据各种不同设备的医学影像学科具体情况设计各自的表格,但必须是能精简地概括识别病员的标志、检查要求、目的与简要的临床情况或诊断。报告书写者应逐一填写。我们建议检查号分成几项,即X线号、CT号、MRI号与DSA号等,”适用于较大医院。如该院放射科还包括超声与核素成像,也可再加上相应的编号。这是因为放射科的技术部们或某几位技师往往相对固定于几组机房。而医师分别轮转工作于几个如CT、MRI、DSA等工作室,并分别各自书写报告。而检查号则由技师统一编排。序号是从属于检查号的。

患者的姓名、送诊科室、住院号或门诊号是为了识别病员用的,对于同名同姓的患者,可根据住院号或门诊号,以及送诊科室的不同而加以识别。

2、检查名称与检查方法或技术

对于规模较小的医院放射科(指二类乙级医院以下标准的医院放射科)在影像诊断报告书中只用“检查名称”一项就可以。这类科室一股均采用检查常规,一切按常规办事。或虽无书面的常规,但有科室人员相互默契的常规。例如会诊单上写“胸部摄片”就一定是胸部正侧位。会诊单上写“鼻窦摄片”就一定是water位摄片等。但对于二甲以上标准医院规模较大的放射科,在报告中须增加“检查方法”或“检查技术”一项。这类科室开展项目很多,新开展项目出现且科室主治医师以上医师较多,各人常用检查技术可能不一致,这些情况应在“检查方法”一项中有所说明。传统的检查如钡餐造影等,均按统一常规操作,其它临床医师也知道是怎么回事,故在“检查方法”项中注明为“常规”即可,否则应对“检查方法”或技术作一交代。

3、医学影像学表现

过去普通平片与较简单的造影检查,摄片数目较少,多主张对其表现作较全面的描述与 讨论。例如对正常胸部正位片,要求对肺野、肺门、肺段、胸膜、横隔、纵隔,所见骨骼与 胸廓软组织进行较详细描述。当然也有少数医师只在医学影像学表现项下书写“心、肺、膈 无异常”一句,同时在“医学影像学诊断”项下书写相同的结论,我们认为这样书写不规范。现在不少检查项目观察内容很多,如 CT增强前,后扫描的层面往往甚多,同一层面还可采用不同的窗位进行观察,书写报吉医师不可能也无必要对所观察过的全部内容作所有阳 性或阴性的叙述。根据当前的情况我们认为在“医学影像学表现”项目中应包括以下三方面 的内容,而书写繁简程度可由各组室自行决定。

(1)临床对医学影像学诊断所要求的内容:即阐明有无临床所疑疾病的种种表现或征象,如有者则应对所出现的病变大小,形态与部位等等—一加以描述,并对该疾病应该或可能出现而未出现的表现说明“未见”。此外还应对疾病定位与定性有关表现或征象说明“见到”或“未见到”。“见到”者再加以必要的描述。

(2)临床要求(即临床所疑疾病)以外的阳性发现。(a)意外或偶然发现“临床所疑疾病”以外疾病的征象。如骨外伤患者所摄骨路片上偶然发现骨软骨瘤:(b)种种正常变异的表现;(c)成像的伪影的表现;(d)难以解释的不能据之作出医学影像学诊断的一些表现。对于后一种情况应在“医学影像学诊断”项下建议临床作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这些表现的意义。(3)讨论:对于判断为正常或诊断十分明确者,其诊断报告书一股无需“讨论”。对于 诊断比较复杂,即有鉴别诊断的情况存在时,为了使读诊断报告的医师了解书写报告医师的 思路与诊断依据,“讨论”就成为必须的内容。对于一些影像表现的病理基础,如CT所见代表脑水肿的脑内病灶周围低密度带,报告书写者可以用“讨论”的形式在“医学影像学表现”中述及。对于一些影像表现可能出现那些临床症状或是与临床症状相符,也可在“医学影像学表现”项下述及。

4、医学影像学诊断:

为整个医学影像这一检查的结论。不少阅读报告的临床医师只阅读这一项。报告书写者 必须根据医学影像学表现恰如其分地做出这一检查结论。一股分为以下5种情况:

(1)正常或未见异常;

(2)病变肯定,性质肯定;

(3)病变肯定,性质不肯定,这种结论又可分以下二种情况:(a)以某一疾病为主但不典型,应说明不典型的理由。(b)病变表现无特征性,可有多种可能性,依次说明每种可能性,符合诊断面与不符合的另一面。

(4)可疑病变,所见表现不能肯定为病变,可能为止常变异或各种原因造成假象。要说明不能肯定的原因。

(5)需要病员回来补充检查,如补加增强扫描嫩m加做MRI其它序列检查等等. 5. 医师签名:

签名医师即是此份医学影像诊断报告书的责任人,如只有一名医师签名须职称为主治医 师以上的医师。如书写报告者为住院医师,则他或她可在“书写报告”项下签名,而另有职 称为主治医师以上医师在“审核报告医师”项下签名。

第二章 普通X线检查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一、胸部X线报告

胸廓:对称、畸形、骨骼情况。

肺野:肺内血管纹理,肺内有无病灶,如发现病灶要描述其部位、一形态、边缘、大小、有无空洞等等情况。

肺门:正常、增大,有无肿块等。

纵隔:气管是否正中,纵隔有无增定及有无肿块发现等。

横隔:位置、形态有无改变,肋隔角与心膈角情况。

心脏:外形有无异常变化,心胸比率,各房室情况。

二、心脏平片X线诊断报告

摄片位置:后前位、右前斜位、左前斜位,左侧位。

胸廓:纵隔与横蹄形态有无异常。

肺部:重点描述肺门、肺内动、静脉血管纹理的变化,有无肺动脉高压或肺淤血等表现.

心脏:心外形增大的类型,肺动脉段外形变化,各房室增大的情况,食道左房压迹变化情况。

三、泌尿系统X线诊断报告

1、平片:

(1)两肾轮廓、位置、形态与大小。

(2)全尿路区域有无钙化或结石样阴影。

(3)腰大肌及腹壁脂肪线影像情况。

(4)脊椎、骨盆区、骨骼有无异常。

(5)肠道内容情况及其他腹部异常阴影。

2、排泄性尿路造影(IVP)

(1)两肾轮廓、位置、形态、大小。

(2)使用对比剂名称、剂量、浓度。

(3)两肾功能显影情况:正常、延迟、不显影。对肾功能差者,造影需延时45’-60’或更长时间摄片观察。

(4)两侧肾盏、肾孟轮廓显示情况。

(5)膀胱充盈情况。

(6)两侧输尿管显示情况。

(7)腰椎与骨盆区骨质情况。

3、逆行肾盂造影(RCP)

(l)两肾轮廓、位置、形态、大小、注明导管位置。

(2)使用造影剂的名称、浓度、剂量。

(3)两侧肾盏、肾孟、输尿管充盈显示情况。

(4)腰骶椎与骨盆区骨质情况。

4、膀胱造影

(1)造影剂名称、浓度、剂量。

(2)膀胱充盈的轮廓、形态、大小;病理性改变应说明病变范围大小,边界与邻近脏器的关系。

(3)若观察膀胱壁者应测量其厚度,边缘与周围情况。

(4)男性应包括前列腺增生向膀胱突出压迫情况。

(5)有无其它异常发现。

四、头颅、五官X线诊断报告

1、头颅平片X线诊断报告

(1)头颅大小与形态。

(2)颅骨内外板与板障厚度与密度情况。

(3)颅缝与囱门有无异常。

(4)脑回压迹有无增多、增深。

(5)颅板血管压迹有无异常。

(6)蝶鞍大小、形态。骨质有无异常。

(7)颅内有无生理或病理性钙化,其位置、形态。大小、数目如何。

(8)头颅软组织情况。

2、副鼻窦X线诊断报告

(l)各组窦腔发育情况。

(2)各窦腔大小、形态、否度有无异常,扣腆有无增1学,有否液平。

(3)鼻腔与眼眶消况。

(4)如美腔出现占位性病变应重点描述清理变化情况。

3、乳突X线诊断报告

(1)乳突类型(气化型、板障型、硬化型),气房大小及密度。

(2)鼓窦入口与鼓窦区有无扩大或骨质破坏。

(3)鼓室、天盖、乙状窦骨质情况。

(4)内外耳道情况。

(5)周围组织骨质结构情况。

4、眼眶X线诊断报告

(1)眶窝大小与形态。

(2)眶壁骨质结构。

(3)眶内软组织密度有何异常改变。

(4)眶裂、视神经孔形态、大小及骨壁清况。

(5)周围副鼻窦与颅内情况。”

5、下颌骨X线诊断报告

(1)下颔骨骨质有无异常情况,如有病变应按基本病理变化重点描述。

(2)牙槽有无病变情况。

(3)软组织情况。

五、骨与关节系统X线诊断报告

1、骨与关节外伤X线诊断报告

(1)骨折或关节脱位部位与名称。

(2)骨折断端移位情况,对位对线情况。

(3)软组织有无积气、异物或肿胀情况。

(4)骨折断端或脱位关节有无骨质破坏,或其它骨质改变。

2、关节病变X线诊断报告

(1)关节病变发生部位:干骺端、骨干或关节。

(2)骨与关节骨质结构有无异常:如有病变应按基本病理变化重点描述。

(3)关节间隙与软组织情况。

3、四肢长骨病变X线诊断报告

(1)病变发生部位及累及范围。

(2)四肢长骨病变基本病理变化情况应重点描述。

(3)软组织变化情况。

(4)如果是肿瘤病变应描述肿瘤生长方式(膨胀性、压迫性或浸润性破坏)与病变与正常骨组织分界线情况。

4、脊柱病变X线诊断报告

(1)脊柱曲度变化情况。

(2)病椎的部位,数目与基本病理变化情况应重点描述。

(3)椎间隙改变情况。

(4)软组织特别是椎旁软组织改变情况。

六、急腹症平片X线诊断报告

1、立位片:胃肠腔有无扩张、积气、积液或液平面以及隔下有无游离气体。

2、卧位片:

(1)

膈肌位置,肝脏、脾脏、肾脏的轮廓,位置、形态及大小。(2)腰大肌与腹膜内外脂肪层影。

(3)何段肠道积气扩张、肠壁厚度、肠道分布与位置如何?有无肿块或高密度结石影。(4)脊柱、盆腔、骨骼有无异常。

七、消化道造影X线诊断报告

1、食道造影诊断报告

(1)胸部常规透视情况、胃泡大小、食道内有无食物滞留。

(2)食道钡剂通过各段充盈情况,有无受阻缺损或狭窄。

(3)食道壁柔软度、扩张度、粘膜情况。

(4)经过贲门钡流情况,有无受阻,局部有无肿块,有无受压、移位情况。

(5)胃底部钡剂充盈情况,膈胃间距离如何。

2、上胃肠造影诊断报告

(1)腹部常规透视情况。

(2)食道有无异常。

(3)胃部:类型、位置、张力、蠕动、粘膜等情况。

(4)胃壁柔软度、移动度、排空程度。

(5)胃双重对比相,胃小区显示情况有无异常。;

(6)十二指肠各部形态,功能变化。

(7)如为全胃肠道造影应观察各组小肠粘膜位置,走行方向有无异常。并要连续观察直达回盲部显示为止。

3、结肠造影诊断报告

(1)腹部常规透视情况。

(2)导管插入顺利与否。

(3)结肠各段充盈显示情况,有无受阻,位置,结肠袋形、外形、移动度、肠壁柔软性、排钡后结肠收缩功能、粘膜皱壁情况。

(4)气钡双重相:粘膜情况,有无充盈缺损或息肉样改变等情况。

第三章CT与MAI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CT与MRI各项检查所要观察的内容比常规X线观察的内容要多,近几年省内各大医院新增的多排螺旋CT的临床应用,其增强前后要观察的层面达几百层,如果同一层面采用不同窗位进行观察,其内容就相当多。又如MRI的各项检查,新开展使用的扫描序列也比前明显增多,加以三维成像观察与增强前后的观察,其内容显然要比普通平片检查丰富得多。因此,书写报告的医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所观察过的全部内容,作所有阴性或阳性的叙述。这一观点我们已在第一章诊断报告书写常规中提及。以下就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常用全身主要系统部位CT或MRI诊断报告书写规范作一描述(报告中提及的内容与范围),供工作中参考。

一、颅脑与五官CT或MRI诊断报告

1、颅脑:

(1)颅骨骨质情况。(2)脑沟、脑池情况。

(3)脑回、脑灰质与脑白质情况。(4)脑室大小、形态,位置与移位情况。(5)中线结构是否移位情况。

如发现病灶则应重点描述其发生部位、外形、累及范围、境界、增强前后密度或信号变 化等情况。

2、眼眶:

(1)眶壁骨质结构:眶顶、眶底、眶内外骨壁

(2)眶裂与视神经管。

(3)眼球:大小、形态与内部结构情况。

(4)视神经情况。

(5)眼外肌与眶内脂肪间隙情况。

(6)如有增强片应注意眼上部静脉与眼动脉请况。

(7)眶周村具窦与颅内情况。

3、耳与颈骨:(1)外耳道情况。

(2)

中耳:包括上鼓室、中鼓室、下鼓室、鼓上隐窝、耳咽管、听骨 链等情况。

(3)内耳:包括耳蜗、半规管、面神经管等结构情况。

(4)鼓窦入口、鼓窦区、天盖与乳突气房情况。

(5)颈静脉窝、颈动脉管、内耳道、乙状窦以及周围区域骨质情况。

4、鼻与副鼻窦

(1)鼻腔骨质结构,鼻中隔、鼻甲情况。

(2)各组副鼻窦大小、形态及骨壁等情况。

(3)鼻腔内与各组副鼻窦内密度或信号有无异常。

(4)鼻后孔及周围结构如眼眶,上颌齿槽骨、颞下窝、鼻隐窝部等情况。

二、颈部CT或MRI诊断报告

1、鼻咽部:

(1)鼻咽腔:腭帆,鼻咽腔侧壁与顶壁、咽隐窝等情况。

(2)咽旁间隙情况,咽鼓管隆突情况。

(3)咽后间隙情况。

(4)咀嚼肌间隙、茎突前咽旁间隙与茎突后咽旁间隙情况。

(5)鼻咽部周围骨质结构情况。

2、喉部:

(1)声门上区:会厌、杓会厌皱襞,假声带等情况。

(2)声门区:真声带,喉室腔等结构情况。

(3)声门下区情况。

(4)甲状腺与甲状旁腺情况。

(5)舌骨、会厌软骨、甲状软骨、环状软骨、杓状软骨等情况。

(6)喉旁间隙与喉周结构及颈部其它结构有无异常情况。

3、颈部:

(1)脏器区情况:甲状腺、甲状旁腺、食管、喉部与气管及下咽部结构有无异常.(2)两侧外侧区情况:有无占位灶。(3)颈后区情况:有无占位肿块情况。

4、涎腺:

(1)腮腺大小。形态、位置、密度或信号有无异常情况,有无占位情况。(2)颌下腺大小、形态、位置、深度或信号有无异常,增强后情况。有无占位灶。

三、胸部CT或MRI诊断报告

1、气管:主气管及其各分支情况。

2、肺门:肺门结构,血管与淋巴管情况。

3、肺野:肺叶、肺段、肺小叶情况,发现病灶应重点描述。

4、胸膜:壁侧与纵隔胸膜及叶间胸膜情况。

5、纵隔:大血管、心脏各房室及纵隔各组淋巴结情况。

6、胸壁:骨骼骨质结构与软组织情况。

7、横膈情况

四、心脏CT或MRI诊断报告

1、心肌:厚度、密度或信号有无异常情况。

2、心内膜情况。

3、心房:大小、形态有无异常情况。

4、心室:大小、形态、肌小梁等情况。

5、心瓣膜情况。

6、心包情况。

7、肺动脉主干与肺静脉主干情况。

8、冠状动脉情况。

9、心脏内血流情况。

五、腹部CT或MRI诊断报告

1、肝脏、胆囊:

(1)肝脏外形与各叶比例有无关调。

(2)肝门结构、肝内胆管与总胆管情况。

(3)肝内动静脉(包括门脉)主干与分支情况。

(4)肝脏增强前后密度或信号变化情况,特别注意增强后各期 扫描包括延时扫描其密度或信号变化情况。

(5)胆囊大小、形态、胆囊壁、囊内有无占位情况。

(6)腹腔内及周围脏器情况。

2、胰腺:

(1)胰腺包括钩突、头、体、尾部大小、形态情况。

(2)总胆管下端与胰管情况。

(3)胰腺增强前、后密度或信号变化措况。

(4)胰周有无异常情况。

(5)扫描区域内动、静脉、淋巴结情况。

(6)周围脏器情况。

3、脾脏:

(1)脾脏大小、形态、密度或信号均匀度如何等情况。(2)增强前、后密度或信号变化情况。

(3)脾门与脾周围结构情况。

4、肾脏与肾上腺:

(1)肾上腺大小、形态、密度或信号有无异常改变情况。

(2)肾脏外形、大小、肾皮质与髓质结构情况。

(3)增强前后肾上腺与肾脏密度或信号变化情况。

(4)肾盂、肾盏与输尿管上段情况。

(5)肾周间隙、肾筋膜、肾周血管与淋巴组织以及肾周各脏器情况。

六、盆腔CT或MRI诊断报告

1、男性盆腔:

(1)膀胱:包括大小、形态、位置、膀胱壁厚度等情况。

(2)精囊情况。

(3)前列腺情况。

(4)直肠情况。

(5)盆腔各脏器问脂肪间隙情况。、”

(6)盆腔内其它组织情况。

(7)盆腔骨质结构情况。

2、女性盆腔:

(1)膀胱情况。

(2)子宫、阔韧带、附件等脏器情况。

(3)宫颈、阴道情况。

(4)直肠情况。

(5)盆腔各脏器间脂肪间隙情况。

(6)盆腔内其它组织情况。

(7)盆腔骨质结构情况。

七、脊柱、脊椎CT或MRI诊断报告:

l、各椎体包括椎体、椎弓根、椎板。关节突、横突、棘突各部骨质结构,密度或信号有无异常情况。

2、各椎间盘结构、形态、密度或信号有无异常情况。

3、椎管形态、结构情况:有无占位灶。

4、脊膜情况。

5、脊髓外形、位置、密度或信号有无异常改变情况。

6、椎管内如有占位灶,增强前后密度或信号变化情况。八、四肢关节、骨骼CT或MRI诊断报告:

1.骨皮质、骨膜、骨髓腔、骨质结构情况。

2、关节面、关节软骨、半月板等结构情况,3、关节腔情况。

4、关节滑膜、滑膜囊情况。

5、软组织情况。

如发现病灶则要求重点描述部位、大小、形态、边缘、累及或浸润 周围结构情况,增强前后密度或信号变化情况。

第四章 DSA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DSA诊断报告书写中均要求首先写明插管的方式、导管型号、导管位置。对比剂名称、浓度及剂量。注射对比剂方式及对比剂的流速、造影过程的时间等等。

一、心脏大血管DSA诊断报告:

1、造影剂在各房室及主肺动脉循环显影时间有无异常情况。

2、各房室大小、形态有无异常情况。

3、各房室及主、肺动脉及分支(包括瓣膜)的充盈情况,有无异常表现。

二、腹主动脉与选择性肾动脉造影诊断报告:

按时间顺序描述血管充盈显示情况各支血管分布,形态粗细、走行、位置、结构等情况。有无异常血供或病理循环情况。

三、脑血管DSA诊断报告

1、颈动脉造影:

(1)颈内动脉颅内段(C1-5)及其分支(眼动脉、大脑前、中动脉、前后交通动脉、前脉络膜动脉)充盈管径粗细、位置与形态情况。

(2)大脑前动脉及各分支(包括回运动脉、眶顶支、额极支、胼缘与胼周支)充盈管径粗细,位置与形态情况。

(3)大脑中动脉及各分支(包括额顶升动脉、豆纹动脉、顶后、角回及颞后动脉)显示充盈,管径粗细、位置与形态情况。

(4)

无异常血管,有无静脉早显成侧支循环。(5)有无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

(6)深部静脉的位直与形态情况。

(7)颈外动脉及各分支情况。

2、椎动脉造影

(1)基底动脉位置、形态与充盈情况。

(2)大脑后动脉及各分支(包括中央小动脉、后脉络膜动脉,额支与枕支)充盈情况,管径粗细、位置与形态。

(3)小脑前上动脉充盈、管径粗细、位置与形态情况。

(4)小脑后下动脉及各分支(包括蚓支及扁桃体支)充盈情况、位置与形态情况。

(5)有无动脉瘤或其它异常发现。四、四肢血管DSA诊断报告:

1、对比剂名称、浓度、剂量、导入途径。

肺炎影像学诊断 篇3

关键词 社区获得性肺炎 影像学 DR检查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常见的肺部感染疾病,诊断基于临床症状、胸部影像学检查及微生物学检查。胸部影像学检查是诊断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重要手段,其影像学检查优先选用DR胸部X线检查,及胸部CT作补充检查,可增加诊断敏感性,并提供有关病因的鉴别诊断资料。掌握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影像特点有助于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和治疗。

资料与方法

收集200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临床及相关影像检查资料,200例均做DR胸部正侧位检查,其中8例又做了CT检查。其中男83例,女117例;年龄18~71岁,平均48岁。主要临床表现,咳嗽152例,胸痛36例,发热11例,呼吸困难1例,治疗后均作X线胸片检查。

结 果

病灶分布:病变累及右下肺95例,双下肺78例,左下肺19例,双肺8例。

DR胸部X线摄片表现:双侧或一侧肺门影模糊62%,双下肺或一侧下肺不规则索条状、网纹状阴影,伴小点状致密影76%,可见小结节影48%,肺段及大叶实变16%,有局部肺气肿8%。

复查:经过正规抗炎治疗后的1~2周摄片,病变已吸收38%,病变有吸收52%,病变无明显吸收8%,进一步治疗后病变有吸收。

讨 论

发病率:社区获得性肺炎为常见社区感染,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国内无确切统计,每年有数百万例患者。美国每年约有400万人患病,其中约有15000人死亡。

临床表现缺少特征性:有咳嗽、咳痰,主要为白色黏痰、黄色黏痰、铁锈色痰或痰中带血,喘憋、呼吸困难、胸痛、头痛、发热。有腹痛、食欲不振、厌食、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也有倦怠、乏力、精神萎靡等神经精神症状。肺部闻及湿啰音或干性啰音。并可合并多种基础性疾病。

病理:肺炎链球菌仍是CAP最常见致病菌,而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和军团菌在CAP中的重要性逐渐增加[1]。亚洲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主要致病菌依次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学杆菌、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和病毒[2]。成人病毒性肺炎并不少见,而且病毒和细菌混合感染可能与重症肺炎相关[3]。

影像表现:社区获得性肺炎因致病菌的多样性使其在X线上表现为多种多样,影像特异性差,可以称为“百变肺炎”。①肺纹理增粗、模糊:肺炎所致的肺叶、肺段肺纹理增多、增粗,边缘比较模糊,此征像常见于支气管肺炎,是肺炎的早期 X线表现;可与血管性纹理增强相鉴别。②小斑点状或小斑片状影:是小叶范围的渗出性或坏死性肺泡炎变,特点是下叶比上叶多,内带比外带多,后部比前部多;多见于支气管肺炎。③小结节影:病灶直径2~5mm,边缘模糊,以中下肺野多见。多见于病毒性肺炎,也见于细菌性肺炎和真菌性肺炎,特异性不强。④肺段及大叶实变:肺炎链球菌肺炎和肺炎桿菌肺炎常占据一个肺段或一个肺叶,卡氏肺孢子虫肺炎、腺病毒肺炎可累及几个肺段或肺叶。CT检查可见“空气支气管征”。⑤球形阴影:见于金黄色葡萄球肺炎、真菌性肺炎等,其病理基础是脓肿或肉芽肿。⑥条索状及网状阴影:多见于慢性肺炎及间质性肺炎,以增生病变为主,边缘可清楚或模糊,病变吸收缓慢。⑦局部肺气肿:多见于小儿支气管肺炎,病变区周围肺透明度增高。⑧空洞:X线上表现为环形透明区,边缘较清楚或模糊,空洞内为坏死组织。⑨胸膜病变:发生胸腔积液、胸膜增厚。CT检查可以帮助明确病变部位,判定肺炎侵害程度。成人应该常规拍胸部侧位,部分病例侧位病灶显示好,可以有效减少漏诊;与患病前胸片作比对,有助于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影像特异性差,需要根据患者的病史采集、临床表现,结合X线胸片上的影像,肺炎的诊断一般不难,但要确诊还需排除肺部非炎症类疾病,尤其要除外结核和肿瘤类疾病。在X线胸片上都可以表现为炎症样浸润阴影或并存有炎性病变,极易混淆。肺部肿瘤,尤其是肺癌的早期诊断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而肺结核的诊断,需要有计划的长期抗结核治疗,减少误诊非常重要。

有经验的影像学医师结合临床症状,生化检查,影像学病灶的分布及特点有助于鉴别,进一步作CT检查能更好地显示病灶特征,鉴别病变性质。

当前需解决的主要问题:社区获得性肺炎是常见的社区感染,有着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我国每年有数百万例患者。且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耐药菌株不断出现,不规范治疗的情况相当普遍,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影像诊断是重要环节,但却缺乏社区获得性肺炎影像学的深入研究,这已不能满足临床的需求,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影像学表现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使之更合理地指导临床选择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A、B右下肺增多、增粗的肺纹理在治疗1周后有吸收。

C、D患者右下肺炎变。其内带带纹理增多,增粗,而2个月前肺部未见异常。

E、F、G右下肺炎变,右下肺纹理增多、增粗,治疗1周后,变化不大;作CT检查,右肺中叶、左肺舌叶炎症。

H、I、J见局部右下肺野模糊,治疗10天后右下肺纹理增多、模糊,继续治疗,在1个月后完全吸收。左下肺大片状炎变,治疗1个月后完全吸收。

参考文献

1 盛瑞媛.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内科学会议纪要.中华内科杂志,2005,44:151.

2 陈裕湘.关于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学特点及病原菌的耐药性的国内外研现状分析.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5(16).

3 李翠联.成人社区获得性病毒性肺炎的发病率和特征.中国医学论坛报,2008.

肺炎型肺癌的影像学诊断研究 篇4

关键词:肺炎型肺癌患者,影像学诊断,诊断符合率

肺癌在近些年来的发生率以及病死率都较高,而且会对人体的生命和健康造成较大危害。该疾病的病因没有完全明确,但是通过大量资料的研究发现。该疾病和长期的大量吸烟有密切关系,吸烟年龄越小,患有肺癌的概率就越大,而且吸烟不仅会对自己的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还会影响周围人群的身体健康,农村明显比城市的患者人数少[1]。在弥漫性肺癌中有一类为肺炎型肺癌,该疾病的发生率低,但是误诊率较高。本次选择254例通过支气管镜检查以及术后病理检查确定为弥漫性肺癌患者进行整理,29例为肺炎样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选择254例通过支气管镜检查以及术后病理检查确定为弥漫性肺癌患者进行整理,29例为肺炎样表现,19例男性,10例女性,年龄范围:43~81岁,平均年龄为:(62.13±7.34)岁,其中19例患者为咳痰、咳嗽,14例患者为发热,14例患者为间断性痰中有少量血丝,9例为咯血,9例为背痛和胸疼。所有患者都证实患有肺癌。

1.2方法:要求所有患者都拍摄胸部的正侧位片,采用法国斯达富DR机和影像工作站的处理系统,选择AGFA-5302型的干式相机,GE公司所生产双排螺旋的CT机,扫描方式选择平扫和增强。

1.3统计学分析: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X线片检查结果:在胸部的X线片中观察到,15例为一叶或者节段性的肺实变,9例为数叶的肺实变,5例为两肺多发的肺实变,14例为右肺实变,9例为左肺实变,14例患者有“空气支气管征”,16例患者在CT的增强扫描中发现“血管造影征”,9例患者在肺实变影中看到点状的钙化影。6例为胸膜牵拉的凹陷,7例为双侧或者单侧的胸腔积液,2例为同侧肺门的淋巴结肿大。

2.2组织学分析:在组织学的类型上进行分析,其中7例为腺癌,所占比例为24.1%,11例为鳞状上皮癌,所占比例为37.9%,3例为小细胞癌,所占比例为10.3%,7例为细支气管肺泡癌,所占比例为24.1%,1例为类癌,所占比例为3.4%。其中鳞状上皮癌的所占比例做多,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肺癌发病率不断上升,特别在发达国家,肺炎型肺癌的基本影响为:散在大片状或者小片状密度增高影,经常侵及整个肺叶或者肺段,边缘较为模糊,为弥漫性肺癌的一种类型,没有较多的临床表现,而且在影像学上又与肺炎肺实变较为相似,因此诊断的困难度较大,而且误诊率高[2]。该类患者的老年男性较多,很多患者会出现咳嗽、咳痰、低热,间断性的痰液血丝、背痛、胸痛等症状,两肺的中下部为好发部位[3]。肺炎型肺癌患者的X线片中,肺叶的大片状或者小片状有密度增高影,边缘较为模糊,密度均匀,有时还会有空气支气管征,很少患者出现斑点状的钙化灶,而且这些钙化灶经常出现在肺实变边缘部位。在CT检查中,实变按肺段以及肺叶分布高密度影。有些患者还会有特殊的CT征象,含气的支气管壁出现不规则的增厚或者僵直,在管腔中有不规则的狭窄,中断和分支残缺。也有患者把肺炎型肺癌分成三类,早期中央型肺癌、肺段型肺癌以及细支气管肺泡癌[4]。在诊断中发现15例为一叶或者节段性的肺实变,9例为数叶的肺实变,5例为两肺多发的肺实变。在组织学的类型上进行分析,其中7例为腺癌,11例为鳞状上皮癌,3例为小细胞癌,7例为细支气管肺泡癌,1例为类癌,鳞状上皮癌的所占比例做多,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诊断中,要掌握影像学的表现特点,采用影像学的检查技术,特别是多层螺旋CT增强的扫描和多方位的重建技术,使病灶的内部结构可以清晰显示,观察管腔内和气管壁的改变,促使诊断符合率的提高。同时还要注意对病灶变化的观察,特别是患者通过抗炎治疗后,其肺炎的阴影没有得到明显吸收的患者,要给予进一步的检查,减少误诊。

综上所述,在影像学中肺炎型肺癌的肺段或者肺叶有实变影,容易有误诊的出现,采用多层的CT薄层扫描和多方位重建的多种检查,能够提高影像学诊断符合率。

参考文献

[1]雷志丹,贾武林,任颖,等.肺炎型肺癌的影像学分型及其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8,24(2):176-179.

[2]陆应军.肺炎型肺癌的影像学诊断与病理对照研究[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21(11):17-18.

[3]莫云海,冉隆富,杜涛明,等.多层螺旋CT对肺炎型肺癌的影像及其病理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4,15(6):411-413.

肺炎影像学诊断 篇5

其中,11例WHO I级,25例WHO II级,9例WHO III级,5例WHO IV级。

对上述患者进行MRI检查,平扫TIW1横断面与矢状面得出影像学资料。

由放射科专业医生对上述患者的MRI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包括病灶位置、形状、囊变、TIW1、T2W1、水肿、钙化、出血、性变等等,按照影像学特征对不同指标进行分类。

并通过粗糙集方法、Logistic二元回归方法与分类回归树方法对影像学资料进行研究。

具体粗糙集方法:将决策表导入专门的Rosetta软件,通过软件对病例进行规则约简与属性约简。

在条件属性核产生的基础上,得到决策规则库,通过规则库过滤,达到知识的精简。

通过10折交叉验证方式测试胶质瘤数据,通过测试结果的诊断灵敏性、覆盖率、阳性预测值、特异度、阴性预测值等提取诊断性能,绘制ROC曲线。

结果显示,粗糙集方法的诊断准确性为85.2%,特异度为92.7%;决策树方法诊断准确性为83.0%,特异度为91.3%;Logistic二元回归方法诊断准确性为83.2%,特异度为85.6%。

食道裂孔疝影像学诊断 篇6

关键词 食道裂孔疝;X线钡餐检查;诊断;

【中图分类号】R76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474-01

食道裂孔疝是指腹腔内脏通过膈食道裂孔进入胸腔的疾病,是膈疝中最常见的一种。其病因主要分先天性和后天性,以后天性常见。随着人们体质的下降,食道疾病发病率的提高,食道裂孔疝的诊断日益受到广大临床医师的重视,主要依靠上消化道钡餐透视和胃镜、CT等诊断。上消化道钡餐透视对食道裂孔疝的诊断较胃镜及CT等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价值较高。本文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经检查诊断为食道裂孔疮的100例患者进行分析,探讨消化道钡餐造影方法对该病诊断的经验。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进行上消化道钡餐透视诊断为食道裂孔疮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均在13~76岁,平均年龄在33岁左右。消化道钡餐造影方法诊断30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典型的胸骨后烧灼样痛16例,反酸、烧心、呢逆18例,咽部不适10例,呼吸道症状3例。

1.2上消化道钡餐表现

30例患者上消化道钡餐透视诊断为食道裂孔疝。X线诊断标准:膈下食道段(腹段)变短增宽或消失,贲门部呈现幕状向上牵引,膈上可见胃囊,膈上出现食道胃狭窄环。短食道时则膈上有粗大的胃粘膜,食道胃角因收缩可上升至第9胸椎水平。

1.3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常规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检查过程中对有食管裂孔疝明确影像表现的,可适当增加辅助体位以进一步验证,对于可疑患者,以增加辅助体位,如俯卧左后斜位,然后转到食管下端贲门部的切线位,让患者大口吞服稠钡,仔细观察钡剂通过食管下端到胃底的情况,观察是否有钡剂返流及疝囊出现。或者头低足高位在连续服钡过程中进行多轴位观察,如发现疝囊后需再立卧位反复观察疝囊是否可回纳,同时观察是否有返流性食管炎、食管溃疡、食管癌以及其他病变并存。如上述检查食管裂孔疝仍不能充分显示,则采用一些辅助方法如呕吐法、反复呃逆法、腹部加压法及卧位快速变换体位法等,以促使钡剂返流和疝囊的出现,发现异常应及时进行点片仔细观察并留记录。

2结果

可复性食管裂孔疝(滑动疝)21例,不可复性食管裂孔疝9例;其主要X线影像表现为膈上疝囊征、胃粘膜征、食管下括约肌上升和收缩(A环征)、食管胃环(B环)征。

3讨论

根据食管裂孔疝位置是否固定,临床上将食管裂孔疝分为可复性食管裂孔疝和不可恢复性食管裂孔疝。可复性食管裂孔疝的膈上疝囊并不固定存在,做呕吐动作和体位改变等条件下才容易出现。所以,我们在检查过程中,如对患者有嫌疑迹象者,应增加相关的辅助检查体位。以积极寻找和显示膈上疝囊的存在,膈上疝囊是确定食管裂孔疝的金标准。以下列征象表示膈上疝囊存在:①部分胃底位于膈上;囊状影大多数是由扩大的胃食管前庭段和部分胃底所组成,少数为部分胃底通过扩大的膈食管裂孔进入膈上所致,而贲门仍在膈下,即所谓“滑动性食管弯疝”。②膈上出现胃粘膜,正常食管粘膜呈细条纹状,平行排例;胃食管前庭的粘膜是食管粘膜的延续,并在通过膈食管裂孔处向心性聚集。③食管胃环的出现,在吞钡检查右前斜位观察时,可见到滑动性食管裂孔疝的上方出现一宽1cm左右的环形收缩,即为上升的食管下括约肌,也称为“A”环。管腔呈舒张状态时,表现为管腔边缘的膈状切迹,即“B”环。

总的来说,基层医院对食管裂孔疝的检查与诊断都能进行,但也存在不少漏诊的现象。原因是立位消化道检查,而没有进行仰卧位或俯卧位检查,甚至没有进行胃充盈像检查就草草结束检查。特别是对滑动性食管疝的诊断,检查者要有一定敏感性,如患者既往有食管、胃手术史、腹水、腹腔占位性病变等腹压增高者,出现剑突下或胸骨后疼痛并加剧者提示有本病的存在的可能,应重点增加辅助体位的检查。检查中要注意检查技巧、形态与功能并重,以透视与点片相结合的方法。在检查中也要注意诊断与鉴别诊断,重点要鉴别的是:①食管的膈壶腹,为一正常的生理现象;②膈上食管憩室,即食管下段憩室,其扩大的囊腔常呈圆形,有一较狭窄的颈与食管相连,憩室内没有粘膜皱襞,憩室以下的食管通过食管裂孔走形正常,即憩室与胃底之间有一段正常的食管;③胃粘膜脱垂逆行进入食管,这种情况比较罕见,于仰卧头低足高100-150°位脱垂的胃粘膜逆行进入食管,使得食管下端管腔扩大,钡餐检查见粗大的胃粘膜,呈蕈样充盈缺损。当将患者置站立位时,脱垂的胃粘膜回纳胃腔,食管下端形态恢复正常。

在明确诊断的同时,我们应积极寻找原因及食管裂孔疝的并发症,最常见的并发症有消化性食管炎、边缘性溃疡。总之,我们认为普通X线胃肠道造影检查对食管裂孔疝的诊断具有操作简便,准确性高等优点,适合在基层医院广泛开展与运用。但首要的是熟练掌握普通X线胃肠道造影检查技术和充分认知食管裂孔疝的影像表现。这才是诊断食管裂孔疝的前提。

参考文献

[1] 刘皎然.新生儿食道裂孔疝超声表现1例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3年1期

[2] 罗容智.X 线平片诊断食道裂孔疝.《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2年3期

老年慢性肺炎影像诊断临床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6例老年人慢性肺炎病例中男79例, 女37例, 年龄60~87岁, 平均73岁, 其中咳嗽、咳痰85例, 咯血7例, 痰中带血5例, 其他尚有胸痛、胸闷、气急、心悸等, 无明显症状13例, 常规体检查出8例。伴有一种或一种以上基础疾病106例, 其中并发慢性肺气肿37例, 肺源性心脏病34例, 高血压、冠心病28例、糖尿病15例, 恶性肿瘤6例, 肺结核8例, 肝病及尿毒症各2例。血液检查: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一般均增高, 可有核左移, 年老体弱或严重病例白细胞计数可不增高。痰培养60例, 阳性38例, 阳性率63.3%。

1.2 方法

本组116例患者全部经常规X线全胸片正侧位检查, 之后在整个病程中经3~7次复诊, 68例经CT平扫和增强检查, 8例并做了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其中, 病变位于上肺9例, 中肺8例, 下肺92例, 两肺散在7例。病灶形态: (1) 斑片状45例, 轮廓不规则, 分界不清;是肺腺泡和肺小叶实变的叠加影像, 其病理基础是支气管和肺泡的渗出所致; (2) 肺叶、肺段的不张、实变28例, 境界清晰, 是肺体积缩小, 但其根部未及肿块, 且实变区内可见有含气支气管影, 是慢性炎症局限于肺叶、段的结果; (3) 球块状23例, 大小不一, 病变最大径1.3~6.0cm, 平均3.5 cm, 其边缘模糊毛糙, 病理基础是肺泡炎, 又称球形肺炎, 此形最易与肺癌相混淆; (4) 间质性改变20例, 以纹理增强为主, 是支气管壁和支气管周围及肺小叶间隔组织的炎性浸润和结缔组织增生的结果[2]。

2 结果

本组116例病例中全部经过临床正规抗炎治疗后随访而确诊。X线追踪观察, 病灶阴影密度可逐渐减低, 范围逐渐变小, 最后大部分病例可全部吸收或基本吸收。治疗后2周吸收消散24例 (20.6%) , 4周吸收消散32例 (25.8%) , 8周吸收消散34例 (29.2%) , 10例 (8.6%) 为3个月以上吸收消散, 12例病灶明显吸收变小, 4例症状消失而影像学征像变化不明显, 经门诊随访仍健在。其中有8例第一诊断曾误诊为肺癌。

3 讨论

老年人慢性肺炎的症状多不典型。部分革兰阴性杆菌肺炎、医院内感染肺炎起病隐匿。发热多为持续高热, 抗生素治疗后热型可不典型。咳嗽、咳痰甚多, 早期为干咳, 渐有咳痰, 痰量多少不一。抗菌治疗后咯血少见。部分有胸痛, 累及胸膜时则呈针刺样痛;下叶肺炎刺激膈胸膜, 疼痛可放射至肩部或腹部, 后者易误诊为急腹症。

老年人慢性肺炎好发于下肺, 病灶形态可规则或不规则;边缘可清晰或模糊, 周围可伴有小薄片影, 在肺窗观察清楚, 纵隔窗消失或缩小;密度均匀或不均匀, 内常可见支气管空气征;球块状病变常以宽基底贴近胸膜, 向两侧延伸, 形成胸膜尾征;老年人慢性肺炎组织学表现为渗出物机化, 肺泡间隔或间质增厚, 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影像学动态跟踪观察肺炎的消散过程, 可以完全、不完全或延迟吸收。该方法是老年人慢性肺炎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减少临床误诊误治的一种最简便而又有效的方法。

肺结核影像检查见病变多在肺尖或锁骨上下, 密度不均, 可见钙化灶夹杂, 且可形成空洞或肺内播散。而老年人慢性肺炎发病部位常以下肺为主, 一般无钙化灶、空洞。且临床无肺结核中毒症状, 如午后低热、盗汗、疲乏无力、体重减轻、失眠、心悸等, 痰中亦找不到结核分支杆菌。

由于呼吸机能减退的原因, 老年人慢性肺炎发病部位常以下肺及肺根部为主, 但不具有明确的界定, 而肺癌发病部位常以肺叶 (段) 为界定, 一般不会跨叶 (段) ;老年人慢性肺炎炎性阴影内一般可见含气支气管影, 而肺癌则常不具此征。在CT相同层面上观察肺窗和纵隔窗病灶大小变化, 若纵隔窗较肺窗明显缩小或消失, 则更倾向于炎性病灶。另外, 也应结合病变的边缘、分界、肺门结构的改变等, 以及必要时纤维支气管镜、活检、痰脱落细胞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3]。

肺脓肿影像学检查显示早期炎症呈大片浓密模糊影, 边缘不清, 分布在一个或数个肺段, 影像学跟踪观察在肺组织坏死、肺脓肿形成后, 脓液经支气管排出, 脓腔可出现圆形透亮区及气液平影等典型征象, 可与老年肺炎相鉴别。

摘要:目的:老年人慢性肺炎临床症状不典型, 并发症发生率高, 极易引起临床误诊误治, 评价影像检查 (以全胸片及CT为主) 在该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作用, 以减少临床误诊误治。方法:将116例经临床证实的老年慢性肺炎患者影像检查结果与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患者慢性肺炎常发生于下肺及肺根部, 一般可见含气支气管影, 影像学动态跟踪观察, 病灶大部分可逐渐吸收消散。结论:影像学动态跟踪观察是老年慢性肺炎的诊断以及避免误诊的一种最简便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老年慢性肺炎,影像学诊断,鉴别诊断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7-18.

[2]黄遥.慢性肺炎的影像学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1, 20 (7) :500-503.

肺炎影像学诊断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在我院治疗的新生儿肺炎患者100例, 新生儿的出生时间范围为9h~35d。足月产新生儿患者40例, 早产新生儿患者5例。顺产出生的新生儿患者30例, 非自然生产出生的患者25例。男性新生儿患者60例, 女性新生儿患者40例。80例患者采取常规摄片, 20例采取非常规床旁摄片。

1.2 方法

所有新生儿患者全部采取仰卧前后位, CR数字化胸片, 球管距离100cm, 采用的投照条件为48~52kV和2.3~3.6mAs, 短时间内投照, 尽量避免患者的呼吸运动影响照片的质量, 尽可能的提高照片的清晰度。同时采取合适的措施, 尽可能使之一次完成。打印照片时不放大, 最大限度的保持图像的真实性, 确保诊断的顺利进行。

2 结果

多样性是新生儿肺炎X线影像主要的特点之一, 不同程度的支气管肺炎是常见的。肺纹理的增多以及增密是影像显示的主要表现, 与此同时伴随有:局部的肺野透光度的稍微降低, 局限性模糊影 (呈小片状以及大斑片状) , 沿着支气管分布存在的致密影 (点片状) 。左肺野有影像表现的10例, 右肺野有影像表现的65例, 两肺野都有影像表现的25例。同时伴有肺不张的5例, 合并肺出血的5例, 上纵隔有胸腺影的15例。

3 讨论

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临床常见病之一, 四季均可发生, 主要发生在冬春季。倘若治疗不彻底, 容易反复发作, 严重影响幼儿的发育。小儿肺炎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 也有不发热而咳喘重者。临床儿科医师与影像科医师的紧密合作有助于新生儿肺炎的诊断, 诊断肺炎的主要的根据主要是患者的发热、咳嗽、呼吸困难、肺部啰音的症状以及X线平片影像。与此同时也与临床及早选择性用药和预后有关。

新生儿肺炎的X线影像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并且变化很快, 一般是一种表现为主, 多种表现共存。具体的X线影像有如下:两肺野纹理呈现增密、增多现象, 两肺下野特别的明显。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是肺部充血、肺间质的浸润以及支气管炎等有关。单独的肺纹理增多可看作新生儿肺炎早期诊断的重要根据;双肺下野肺纹理的增粗, 尤其是肺野内带的增粗, 并且其纹理的边缘比较模糊;双肺下野肺纹理的增粗, 沿增粗的肺纹理一般显示出分布的颗粒状并且边缘模糊的小病灶影;一侧肺野的局部透光性稍微减弱, 是因为局部炎性物质渗出所导致。新生儿患者的肺野面积比较小, 所以肺部的局部透光性比较低;一侧的肺野局部透光性较强, 原因是局部小气道被阻塞导致发生的局部的肺气肿;沿肺纹理表现出的模糊的小点片状浸润影是因为肺局部的炎性渗出物浸润所导致;肺野内呈现的大小不同的斑片状影以及一些呈高密度的致密影。一般是由于小病灶渐渐形成大病灶, 导致发生严重的大叶性肺炎。病灶彼此相互的融合, 致使细的支气管中发生不等程度的阻塞, 使肺组织的含气量发生降低, 在X线上呈现为肺不张。新生儿患者肺组织的弹力组织发育不完全、肺部的血管组织特别丰富、肺泡的数量比较少, 所以在感染时特别容易导致阻塞引发肺气肿、肺不张等, 所以在下肺野常常出现阳性阴影。

新生儿肺炎的诊断鉴别:支气管肺炎一般是由于细菌或病毒入侵, 致使肺部组织发生充血、水肿等, 肺泡内出现炎性渗出物, 以肺泡壁通道为途径向四周组织蔓延, 引发点片状炎症病灶, 如果病变部分汇合成片, 可导致多个肺小叶发生病变甚至病变部位更加广泛。如果小支气管等发生炎症时, 一般可能致使管腔部分阻塞进而导致肺气肿等症状[3]。在临床影像上表现为病灶影等;吸入性肺炎一般是因为胎儿在分娩时候缺氧, 导致胎儿肠道和皮肤的血流量降低, 兴奋了迷走神经, 致使肠壁缺血导致痉挛, 从而使肠蠕动增加, 最终导致肛门括约肌松弛, 进而排出胎粪, 同时缺氧促使胎儿呼吸运动加剧, 将胎粪吸入肺部, 胎粪堵塞小气道, 致使远端肺泡内的气体吸收, 最终导致肺不张;如果发生不完全的阻塞, 胎儿吸气时气体进入肺泡, 但是呼气时因为小气道被阻塞, 气体无法全部呼出, 最终会导致肺气肿, 倘若发生肺气肿的肺泡破裂则演变为肺气漏。临床影像一般表现为肺门的模糊并伴随有局限性肺气肿、气胸[2]等;肺出血在原发病基础上突然出现呼吸困难、鼻孔流出血性液体等。

为确保新生儿肺炎诊断的正确率, 需要有很好的摄片技术以及先进的影像检查的手段。摄片时应该在新生儿患者熟睡以及呼吸平稳时, 并且患者的睡姿端正时拍摄, 拍摄并选取优良照片, 以确保准确的影像诊断信息, 利于医师诊断。在读取胸部照片的时候, 应该尽量将导致影像模糊的影响因素排除;医师在诊断新生儿患者的大病灶肺炎时, 应注意与肺出血的区别[4], 如果有新生儿患者出生后24~48h内拍摄的, 并且伴有明显呼吸窘迫的患者, 应该注意与新生儿湿肺病的区别[5];对新生儿肺炎患者伴随有明显的支气管充气时, 应当注意诊断新生儿是否有透明膜病。如果胸部的X线片检查只显示有双肺纹理的增多以及肺门阴影的模糊时, 要及时的想到使用其他影像学方法进行检查。刘东亮曾报道[6], 有21例新生儿患者的肺炎胸腹联片没有发现肺部有斑片状的浸润病灶仅显示出肺部纹理的增多等, 但是进行胸部的CT检查后, 则呈现肺部有15例小斑片状阴影, 大约占71.4%。因此在病情需要和条件允许时, 应当进行CT检查, 以明确诊断。

参考文献

[1]沈晓明, 王卫平.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07-110.

[2]李毅.儿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杜, 2001:12.

[3]董声焕.现代儿科危重症医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9:523.

[4]姚庆华.新生儿肺出血X线—病理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6, 20 (5) :257-261.

[5]刑剐, 郑军, 盛刚, 等.X线胸片对新生儿常见肺部疾患诊断和评估的价值[J].天津医药, 2006, 33 (1) :27-29.

肺炎影像学诊断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3 年4 月至2015 年3 月援非期间PCP病例6 例,均有艾滋病感染史,其中男性4 例,女性2例,年龄21~54 岁,中位年龄32 岁。所有患者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临床症状主要有胸痛、咳嗽、低热、乏力、进行性呼吸困难及低氧血症等。

1.2 检查方法:2 例行胸部正侧位CR检查,5 例行CT扫描(其中1 例同时行CR及CT检查),CT采用日本Toshiba 16排螺旋CT扫描仪,扫描范围从肺尖至肺底连续扫描,层厚、层距均为8 mm,于病变区行高分辨率CT(HRCT)扫描,层厚1.5~2.0 mm,采用肺窗及纵隔窗进行观察。

1.3 PCP诊断标准:具备如下标准第1 项或2~7 的任何4 项标准[1],均可诊断为PCP:(1)痰检、支气管镜活检或支气管灌洗液检测PC阳性;(2)符合艾滋病诊断标准;(3)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 个/μl;(4)具有干咳、呼吸困难、发热、胸痛或体质量下降等症状,而胸部体征不明显;(5)有典型的胸部影像学表现;(6)经验性抗PCP治疗有效;(7)连续3 次检测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升高。本组6 例PCP诊断均符合上述诊断标准。

2 结果

CR检查结果:2 例患者均呈非对称病变,以中下肺野为主;1 例双侧肺门较模糊,肺门周围及中、下肺野间质均见细网状、小点状改变,并有融合趋势;另例见间质病变同时肺内可见渗出性病变相互融合、形成片絮状或斑片状肺实变影(图1),2 例未见明显空洞及肿大淋巴结、胸腔积液、气胸等。

CT检查结果:5 例患者双肺可见不对称的渗出性改变或肺实变,密度增高,或呈现磨玻璃影,并见支气管气像;3 例肺间质均呈现网状改变,1 例肺门结构粗乱;其中1 例出现月弓征,2 例合并肺气囊(图2),2 例合并碎石铺路征。5 例肺门及纵隔内均未见肿大淋巴结、气胸,1 例合并胸腔积液。

3 讨论

3.1 相关病原体及发病机制

PCP的病原体是卡氏肺孢子虫(又称卡氏肺囊虫),是一种寄生在正常肺泡内的真核细胞型微生物[2],健康人因免疫功能正常不会致病;当人体感染艾滋病、免疫抑制剂使用及肿瘤放射+化学治疗后导致人体免疫功能缺陷或下降,卡氏肺孢子虫可作为机会性感染在肺部大量繁殖,引起炎性细胞增生、弥漫性肺泡渗出、实变及肺间质增厚、纤维化。据报道PCP在艾滋病患者合并机会性感染中约占50%~60%,并已成为艾滋病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和最主要的致死原因,因此,及早诊断并尽快治疗是控制和治愈PCP的关键[3]。

3.2 影像表现

由于肺孢子虫肺炎临床表现并无特殊性,影像学表现也较为复杂,不同病例有不同影像学表现,而且同一病例不同疾病阶段影像表现也不相同,具体影像学表现如下。

3.2.1 X线表现:早期X线表现为无明显异常或仅表现为肺纹理增粗、肺透亮度下降,有报道,早期胸部X线片大约有10%显示正常;随着病情进展,X线表现主要为双肺对称或不对称磨玻璃状阴影或实变影,以肺门区、中下肺野为明显,可伴有支气管充气征,病理基础为肺泡渗出性炎症;至晚期病灶累及肺间质,发展为肺门周围和(或)基底段网状或网状结节浸润病变,或伴整个肺部弥漫性均匀性实变,其病理基础为渗出性肺泡炎合并肺泡壁及小叶间隔增厚,并有炎细胞浸润[4]。本组2 例病变X线表现为以肺门为中心或中下肺野内出现斑片状磨玻璃影或实变影,并夹杂肺间质浸润,表现为粟粒状、网状、结节状或网结影,提示PCP疾病处于晚期较严重阶段。由于X线片重叠多,分辨率有限,一些细微间质结构观察并不清晰,因此螺旋CT特别是HRCT的应用,能提供更多有价值诊断信息。

3.2.2 CT表现:有文献[5,6]根据PCP的CT征象划分为型:毛玻璃型、网状或网织结节型(间质型)、斑片-大片型、间质-实变型;笔者认为实际上是同一疾病处于不同阶段的影像表现,本组5 例均为间质-实变影并存,单独以一种病变的PCP并未存在,分析其原因可能与样本病例较少或疾病处于进展期、晚期就诊有关;其CT表现为病灶位于肺门周围肺野,以肺门为中心对称或非对称分布,逐渐向周围发展,形成磨玻璃样或地图样改变、斑片影及网状结节、小叶间隔增厚影等合并存在,此为PCP患者最常见影像表现,其形成机理为病原体沿支气管发展并向肺间质浸润损害、小叶间隔增厚或肺间质纤维化,出现碎石铺路征,该征象出现表明肺泡、肺间质同时受累,是病变进展的重要表现,但碎石铺路征本身并无诊断特异性,本组2 例出现了碎石铺路征。

史恒瑞等[6]描述了月弓征和肺气囊出现是PCP较特异性征象,月弓征形成是由于病变早期或进展期周围肺组织尚未受累,胸膜下肺野形成的新月形或弓形清晰区;而肺气囊的形成是由于肺泡、肺间质的炎症或不同程度纤维化,导致肺组织重构,于胸膜下或肺组织内出现多个肺气囊肿、肺大泡,引起肺组织囊状或蜂窝状改变,本组1 例同时出现了月弓征和肺气囊征象。

此外,PCP少见影像表现为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及气胸等,但均无特异性。

3.3 鉴别诊断

艾滋病在疾病进程中还可合并多种疾病,常见的有卡波济肉瘤和巨细胞病毒、结核、真菌以及化脓性细菌等引起的机遇性感染,因此这些疾病与PCP鉴别很有必要。

卡波济肉瘤:多见同性恋艾滋病患者,临床常不发热,皮肤、腭面的肉瘤常较肺部病变出现早。肺部CT表现为肺内弥漫性或多灶性网状结节样浸润,随着浸润的扩展形成较大的肿瘤结节,累及胸膜者可引起胸腔积液,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鉴别梭形细胞肿瘤很有帮助。

巨细胞病毒(CMV)肺炎:CMV肺炎是艾滋病常见合并症,是一种弱病毒感染,临床症状无特异性,CT表现为磨玻璃影、实变影、边界清楚的结节影或肿块样影,特别是出现致密实变或肿块样影时,应考虑CMV肺炎[7],活组织检查找到巨细胞及包涵体具有诊断意义。

结核:结核在艾滋病患者中较为常见,由于免疫抑制,结核菌素(OT)实验及结核抗体实验常呈阴性或弱阳性;临床常有结核中毒症状,影像表现为肺部出现结节、纤维化及钙化等多种病灶性质,痰培养找抗酸杆菌是诊断结核直接依据。

肺真菌感染:艾滋病患者肺部真菌感染以隐球菌和曲菌多见,常侵入肺组织、血管,引起肺组织化脓感染、空洞并伴有真菌球形成,侵犯血管常见有晕征。

化脓性细菌感染:艾滋病晚期可合并多种细菌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多见,常表现单侧肺段、肺叶实变或坏死,可合并空洞和胸腔积液;临床常有发热、白细胞升高,抗炎治疗有效。

综上所述,PCP影像表现根据疾病所处不同阶段而影像表现不同,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影像表现更为复杂,对艾滋病患者肺部出现磨玻璃影、网结影或出现铺路石征、月弓征、肺气囊等征象时,如能排除其他病原体感染,或常规抗炎抗真菌治疗无效时,均应考虑PCP诊断,但确诊仍需检测到病原菌。

参考文献

[1]孟祥,高剑波,赵青霞,等.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的影像学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24(5):688-691.

[2]王淼淼,葛一平,刘维达.肺孢子菌肺炎的诊治进展[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10,3(5):312-315.

[3]陆普选,杨根东,刘锦清,等.艾滋病并发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的X线和CT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3,11(3):166-168.

[4]朱俭,温志波,王保安.卡氏肺囊虫肺炎的X线表现[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02,11(2):71-72.

[5]阚宏.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的影像学诊断[J].临床肺科杂志,2011,16(3):352-353.

[6]史恒瑞,赵建民,江铭.艾滋病患者卡氏肺囊虫肺炎的影像学表现[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5,21(5):484-486.

肺炎影像学诊断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120例, 年龄0.5岁~14岁, 平均年龄为7.5岁。临床表现:发热85例, 刺激性干咳78例, 咳痰42例, 呼吸困难23例。

1.2 方法

使用16排螺旋CT机对患儿行肺部平扫, 管电流为150 m As, 管电压为120 k V, 重组层厚为5.0 mm。

2 结果

患儿胸部CT影像表现大多为大斑片状影、以右下肺明显, 结节、支气管血管束、肺门影增浓, 部分病例呈肺不张、小点片状影、细支气管扩张、肺门淋巴结肿大。

3 讨论

3.1 肺炎支原体是能够独立存活的、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最小微生物。

由呼吸道进入并附着于上皮黏膜纤毛上皮, 造成其破坏, 引起肺间质水肿、充血以及炎性细胞浸润, 发生炎性改变, 从而引发肺泡病变[1]。

3.2

医学界对支原体肺炎的发病部位一直存在着争议[2], 本组病例主要发病部位在右肺下叶[3], 这可能是小儿肺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 右下肺及舌叶较左肺下叶及舌叶中的气管管道, 弯曲与狭长的程度更明显, 所以右下肺发生炎症的概率高, 与大多文献所述相符。

3.3 CT表现

支原体肺炎CT影像特点视病情而定, 由于小儿肺发育不完善、肺泡数量相对较少, 支气管弹力纤维功能差, 免疫系统不成熟, 所以在支原体感染肺部后, 病情发展快, 对炎症的控制力差。与成人相比, 两者在CT影像上存在较大差异。成人肺部CT呈现好发部位在两肺的下叶与左肺舌叶, 其特点为磨玻璃样影与小斑片状为主, 病情相对进展较慢, 症状轻。而儿童在CT上呈现好发部位是右肺下叶, 其特点为大片实变影为主[4], 病情发展快, 症状重。结节为支原体肺炎的最特征性表现, 表现为结节状一致性密度增高影, 边界较清晰[5]。

本研究结果显示小中叶或者是局部受累, 呈显大片状影, 多发生在右下肺, 结节、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和磨玻璃样改变。由于小儿肺部的生理结构、功能、免疫系统均未发育成熟, 表现出的症状较成人相对更重。炎症累及肺泡时, 肺泡内会有少的炎性或浆液性渗出, 导致间质增厚、肺泡萎缩的现象, 在CT影像上显示出边界不清晰的云雾状磨玻璃影;如肺泡腔内与细支气管有炎性实变时, CT影像则呈现磨玻璃样影过度实变影, 或是磨玻璃样影中分布着斑片状的实变影;如出现肺泡上皮脱落或气道内的黏液栓形成, 致使支气管堵塞时, 则形成肺不张, 这在小儿较多见。这些CT影像特点, 可给临床诊断小儿支原体肺炎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范燕舟, 张平, 吴荣康, 等.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变化趋势探讨[J].医学临床研究, 2012, 29 (5) :828-830.

[2]陈丽艳.支原体肺炎临床诊治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 2012, 14 (27) :448-449.

[3]陈明桥.成人支原体肺炎的CT影像特点[J].求医问药杂志, 2013, 11 (2) :88.

[4]韩晓红, 甘新平, 李晓鹏, 等.支原体肺炎的CT影像特点及其应用[J].新乡医学院学报, 2013, 30 (8) :635-636.

腺样体肥大的影像学诊断分析 篇11

[关键词] 腺样体肥大;DR;CT;MRI

[中图分类号] R76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1-129-02

腺样体肥大指咽扁桃体增生,由于该病往往和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过敏性鼻炎或过敏性咳嗽同时发生,所以非常容易误诊或诊断不全。本病儿童常见,成年人少见。笔者采用DR、CT、MRI等影像学诊断方法对50例患者进行检查、诊断,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0月~2011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男28例,女22例;年龄3~30岁,平均(12±2)岁,其中3~9岁为32例,10~15岁为11例,16~20岁5例,大于20岁2例。以张口呼吸、睡眠打鼾为主要症状的27例,鼻塞、呼吸不畅15例,以耳闷、听力下降、涕中带血为主要症状的4例,咽部异物感、灼热感4例。

1.2 方法

DR:采用岛津RAD SPEED DR进行鼻咽侧位摄片,焦片距为120 cm,摄片条件为75 KV,25 mAs,50msec, CT:使用东软 C3000DUAL 型双排螺旋 CT 机,采取鼻窦冠状位扫描,检查范围包括额窦至蝶窦,层厚5 cm,层距5 cm,扫描条件为120 kV,160 mA,2. 0 s。MRI:采用西门子115 TsymphongMR扫描仪和头部阵列线圈,矩阵256×256,层厚5 mm。根据患者主诉采用不同的诊断方法并测量腺样体(adenoid,A)厚度和鼻咽腔(nasopharyngeal,N)宽度。

2 结果

腺样体的测量,腺样体下缘最突出点至枕骨斜坡颅外面切线(B)的垂直距离为A,此垂直线反向延长线与硬腭后端或软腭前中部上端的交点和枕骨斜坡颅外面切线(B)的垂直距离为N。见图1。15例患者采用DR检查,9例患者采用DR和CT检查,24例患者采用CT检查,2例采用CT和MRI检查。50例怀疑腺样体肥大患者,DR测算结果2例A/N值≤0.60,5例A/N值为0.61~0.70,8例A/N值≥0.70;CT测算结果5例A/N值≤0.60,10例A/N值为0.61~0.70,18例A/N值≥0.71;MRT测算结果2例≥0.71。

图1  腺样体的测量

3 讨论

3.1 不同检测方法的特点及选择

腺样体出生后即存在,6~7岁发育至最大,12岁以后逐渐萎缩和退化,成年人偶见腺样体肥大不完全萎缩[1]。腺样体DR检查对患者来说具有无创、花费低,患儿无需服用水合氯醛等催眠药物,对医生来说,操作简单,对硬件设备要求不高。腺样体侧位片是二维、静态图像,以及由于影像重叠及腺样体向鼻咽腔突出的多样性,使得DR片不能展示腺样体全貌及其空间毗邻关系,对腺样体肥大的细节、并发症显示不清。腺样体CT检查是在儿童睡眠情况下扫描的,患儿体位固定,可精确测量鼻咽气道的阻塞程度;结合轴位易于鉴别病变观察咽隐窝、咽鼓管咽口及后鼻孔压迫阻塞的状况[2],特别是判断有无并发症及合并症。腺样体MRI检查无辐射性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力和多方位成像的特点,能更加地清晰显示腺样体增生的程度,显示咽部解剖结构,显示肿块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成人鼻咽部腺样体肥大的有肯定的价值。因此在扫描方法的选择上可以根据患者年龄、主诉、经济状况、对辐射的要求等方面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本研究15例患者单采用DR检查便可确诊,9例患者在DR之后,由于显示不清、患者不配合等因素又选择CT。2例患者为了更好的显示腺体黏膜与肌肉的关系选择MRI。赖寿伟等[3]用鼻咽内窥镜检查成人鼻咽,发现89%鼻咽腺样体肥大。成人腺样体肥大在临床较少见,更容易被误诊或漏诊。对成年患者,尤其是涕中带血、呼吸困难的患者可以直接选择MRI以更好的鉴别鼻咽癌、鼻咽部淋巴瘤等疾病。

3.2 A/N值测定及临床意义

邹明舜等[4]认为A/N值≤0.60属正常范围,0.61~0.70为生理性肥大,A/N值≥0.71属病理性肥大。李东辉等[5]分析结果认为A/N值≤0.66为正常,>0.70为肥大,>0.80为显著肥大。本报道测定患者在A/N值≥0.71以上患者共28例,其中17例手术治疗,术中所见与术前测定吻合。5例保守治疗后病情好转,6例合并其他脏器疾病未手术。A/N值的测定可以较好的反应腺样体的大小,为是否手术提供依据。但在临床工作中,诊断腺样体肥大并不是根本目的,关键在于认定肥大的腺样体是否造成病理损害,并且要综合参考患者年龄、症状严重程度、是否反复发作等情况选择是否手术[6]。

总之,DR、CT、MRI等影像学诊断及A/N值测定为腺样体肥大的诊断及手术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临床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参考文献]

[1] 吴恩惠.医学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42-943.

[2] 马晓辉,惠永新.儿童鼻咽部腺样体肥大比值法500 例X 线分析[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0,19(2):99.

[3] 赖寿伟,杨华岳.成人鼻咽腺样体肥大的CT表现研究[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4):832-833.

[4] 邹明舜.儿童增殖腺-鼻咽腔比率测定的临床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7,31(3):190-192.

[5] 李东辉,任甄华,王晓曼,等.小儿腺样体肥大的X线表现(附136例总结及与132例正常对照)[J].临床放射学杂志,1999,18(11):694-697.

[6] 马军.鼻咽部侧位X线片对儿童腺样体肥大的诊断价值[J].现代医院,2010,10(8):62-63.

(收稿日期:2011-10-09)

(上接第126页)

(P>0.05)。对照组新生儿Apgar评分,0~3分2例,4~7分5例,8~10分35例。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0~3分1例,4~7分6例,8~10分35例。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分娩产痛主要由子宫收缩引起。分娩时产妇因疼痛而过度紧张,易造成过度换气,从而引起呼吸性碱中毒,母体血红蛋白释氧量下降,进而影响胎盘供氧。因此,消除分娩时产痛已成为产科工作者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理想的分娩镇痛需对母婴影响小,给药方便,起效快,作用可靠,作用时间长,不影响宫缩及产妇运动。自控镇痛是一种通过持续给药达到连续镇痛,使患者度过疼痛急性期,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的治疗方式。具有剂量低,安全性高,时间锁定,并发症少等优点。

罗哌卡因为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麻药,为左旋式(-S)异构体,麻醉性能高,对心血管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毒性低,对子宫胎盘血流及新生儿无冥想影响,对感觉神经系统选择性高。芬太尼为阿片受体激动剂,为强效麻醉镇痛药,起效快,作用时间段,适于麻醉前、中、后的镇静与镇痛。本组研究结果显示硬膜外自控镇痛术无痛分娩组剖宫产率较低,顺产率高于自然分娩组,产妇产痛明显轻于对照组,产后出血少,新生儿状况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在菊,宁玉萍,李汉珍,等.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在分娩中的应用及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0,15(10):591-592.

[2] 曙峰,周朝晖,王凤芝,等.罗哌卡因用于自控硬膜外无痛分娩的临床研究[J].江西医药,2005,40(5):287-289.

[3] 夏明静,张金兰,杜建英.硬膜外自控镇痛术用于分娩镇痛的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5,8(13):1063-1067.

[4] 苑江,李学仁.硬膜外自控镇痛术用于无痛分娩的临床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16(7):808-809.

(收稿日期:2011-12-07)

(上接第128页)

由于两者的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和声像图上有许多相似之处,相互误诊时有发生。本组资料显示,50例子宫肌瘤超声误诊3例,2例误诊为子宫腺肌病;1例误诊为盆腔炎性包块。而50例子宫腺肌病超声误诊5例,均误诊为子宫肌瘤。因此,应用超声诊断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病时,应仔细多方位的探查及结合临床综合判断,必要时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准确地评估血流的特点,才能提高诊断的准确率,降低误诊率,从而为临床提供更可靠的诊断依据[4]。

[参考文献]

[1] 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第4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1274-1277.

[2] 李兰弟.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病的诊断价值[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7):89-90.

[3] 陈月新.子宫腺肌病的超声诊断[J].临床医药实践,2009,18(10):741-743.

[4] 孙立群,邹建中,陈菲,等.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子宫肌瘤的血流灌注特征[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9,25(1):59-62.

肺炎影像学诊断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4月-2012年4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儿内科住院确诊为MPP的患儿。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及2007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制定的《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2,3]。患儿有咳嗽、发热、肺部闻及罗音等呼吸道感染表现, 有胸部影像学改变证据, MP特异性Ig M抗体阳性, 临床上对青霉素、头孢类药物无效。根据参照标准选取52例MPP患儿, 其中男30例, 女22例, 年龄4~10岁, 平均 (6.93±1.58) 岁。所有患儿均因呼吸道感染就诊, 以发热、咳嗽为主, 其中7例出现喘憋, 2例合并肺外表现, 其中1例合并溶血性贫血, 1例合并川崎病。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进行胸部DR检查及肺功能检查。胸部DR检查:采取拍摄后前位胸部正位片, 其中12例行胸部CT检查。肺功能检查:采用德国JEAGER公司生产的Master Screen Paed肺功能仪器, 记录用力肺活量 (FVC) , 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 (FEV1) , 呼气峰流速 (PEF) , 最大呼气中期流量 (FEF25, FEF50, FEF75, FEF25-75) 指标。常规肺功能检查均在入院后72 h内进行, 对于肺功能在急性期出现损害者将在患儿病情恢复期 (影像学胸部DR或者CT检查提示病变基本吸收, 肺部体征消失) 复查肺功能。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胸部影像学特点

所有患儿均有胸部DR异常, 其主要表现为以下4种类型: (1) 肺实变22例 (42.3%) , 其中大叶性肺实变14例, 小叶性肺浸润8例; (2) 肺间质性改变14例 (26.9%) ; (3) 肺门淋巴结肿大5例 (9.6%) , (4) 双肺纹影增多11例 (21.2%) 。合并胸腔积液10例 (19.2%) , 肺不张3例 (5.8%) 。12例行胸部CT检查, 表现为肺实变3例 (25.0%) , 肺不张5例 (41.7%) , 肺门淋巴结肿大2例 (16.7%) , 胸腔积液6例 (50.0%) 。大多数患儿影像学表现为多种形式共同存在。

2.2 肺功能检查

2.2.1 肺功能障碍情况

48例患儿急性期行肺功能检查, 其中15例 (31.25%) 肺功能检查正常, 33例 (68.75%) 均有不同程度的肺功能损害, 小气道功能障碍者29例 (60.42%) , 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者2例 (4.17%) , 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者1例 (2.08%) , 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者1例 (2.08%) 。在恢复期复查肺功能, 其中有5例 (10.42%) 存在小气道通气功能障碍, 其余42例 (89.58%) 肺功能均恢复正常。

2.2.2 急性期与恢复期肺功能结果比较

MPP患儿急性期肺功能检查各项指标 (包括FVC、FEV1、PEF、FEF25、FEF50、FEF75、FEF25-75) 与恢复期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3 讨论

肺炎是儿童最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近些年来, 肺炎致病菌群发生变化, 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的MPP成为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且有逐渐上升的趋势, 好发于学龄期儿童, 但也有婴幼儿出现支原体肺炎的情况[4,5]。MPP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 (多为刺激性干咳) 、喘憋, 部分患儿可能合并肺外表现如溶血性贫血、川崎病等。

MPP影像学特点包括肺实质炎症, 肺间质性改变, 肺门淋巴结肿大, 双肺纹影增粗等, 部分重症MPP还可能合并出现胸腔积液、肺不张、液化、空洞、坏死等[6,7]。肺间质性改变为MPP影像学基本改变, 但部分MPP可合并肺实质或肺门改变, 影像学检查提示存在肺实质改变时, 表示肺损害程度越重, 重症MPP可出现单侧肺实质改变, 其还可合并出现肺液化空洞、胸膜增厚和胸腔积液等。虽然该影像学特点并不完全具有特异性, 但在临床中可以通过此了解MPP严重程度。坏死性或重症MPP影像学表现往往更严重, 其在临床治疗中恢复慢, 而且可能留下后遗症, 如出现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8,9]。针对影像学改变明显的MPP, 需注意鉴别诊断其他肺部疾病如肺结核、肺脓肿、肺囊肿等。

肺功能测定可以用来判断呼吸道疾病严重程度, 评估疗效, 推测预后。本研究中, MPP急性期患儿肺功能各项指标异常, 表现为小气道、混合性、阻塞性或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 其各项指标 (大小气道功能指标) 均低于恢复期, 以小气道功能障碍为主, 说明MPP急性期患儿的大小气道均受到损害。恢复期多数患儿肺功能恢复正常, 仅少部分 (10.42%) 患儿仍存在小气道通气功能障碍, 这可能与支原体感染导致的气道黏膜损伤有关。国内陈秋芳等报道MPP支气管纤维镜下可见支气管黏膜水肿, 附着分泌物, 管腔狭窄等。在检测肺功能上, 气道黏膜的损伤导致MPP患儿出现气道阻塞和气流受限, 进而出现肺功能异常[10,11,12,13]。而在治疗后复查肺功能仍有部分患儿出现小气道功能障碍, 其可能为炎症刺激导致黏膜细胞、炎症细胞及炎性分泌物等共同阻塞小气道, 进而出现小气道闭塞, 气流受限等。气道黏膜损伤也是诱发哮喘的重要原因, 目前, 很多研究认为支原体感染与儿童哮喘存在密切关系, 其原因为支原体可能对气道黏膜的直接损伤和产生的免疫反应共同协作所致[14,15,16,17,18]。所以, 在临床实践中, 对于MPP要做到早期诊断, 早治疗, 定期监测肺功能, 尤其对于重症MPP, 降低哮喘的发生率。

上一篇:器材应急保障下一篇:办公OA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