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癌的影像学诊断

2024-08-23

甲状腺癌的影像学诊断(精选12篇)

甲状腺癌的影像学诊断 篇1

关键词:乳腺癌,影像学诊断,钼靶X线摄影,CT,超声,MRI

乳腺癌是危害妇女身心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 少见于男性, 其发病率逐年上升, 平均年增长率为2%~3%。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降低乳腺癌患者死亡率、改善预后的关键, 其决定因素是早期检出。随着生活水平及健康意识的提高, 人们对安全、有效而无创或微创性诊断的需求亦不断提高。常见影像学检查方法有乳腺钼靶X线摄影、超声、CT、MRI等。这几种检查方法各有特点及优势, 清楚了解各种检查方法特点, 合理使用检查方法, 能早期明确乳腺癌的诊断, 指导手术进行, 适当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具有明显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1 病因及临床表现[1]

乳腺癌好发生于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较高的妇女, 并有明显的家族遗传趋势。乳腺是多种激素的靶器官, 而乳腺癌则是激素依赖性恶性肿瘤, 其病因尚未明了。多数学者认为, 当卵巢分泌雌激素过多时, 长期慢性刺激敏感的乳腺组织, 可导致乳腺组织的增殖和癌变。乳腺癌多表现为无痛性肿块, 因其早期症状不明显而易被忽略。肿块是乳腺癌最主要症状和体征, 大多位于乳房的外上象限, 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 质地较硬。肿块边界多不清 (但髓样癌与黏液癌界清) , 活动度不大。部分患者乳头可有溢液, 多为血性或浆液性, 乳头回缩, 皮肤呈橘皮样或酒窝样改变, 少数可破溃。少数乳腺癌为炎性表现, 肿块不明显。乳腺癌常见淋巴结转移, 可于腋下触及结节, 其次是锁骨上、内乳区淋巴结, 可沿血行转移至肺、胸膜、骨、肝、脑、肾等部位, 部分可直接侵及胸壁周围组织。

2 病理学分型[2]

2.1 非浸润性癌

是乳腺癌的早期阶段, 即原位癌, 指癌细胞局限于导管、小叶末梢导管或腺泡基底膜内, 周围间质不受侵犯。包括: (1) 导管内癌; (2) 小叶原位癌; (3) 乳头Paget's病, 不包括伴发浸润性癌者。

2.2 早期浸润性癌指原位癌突破基底膜, 开始向

间质浸润的阶段, 包括: (1) 小叶癌早期浸润; (2) 导管癌早期浸润。

2.3 浸润性特殊型癌

包括: (1) 乳头状癌; (2) 髓样癌 (伴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 ; (3) 小管癌 (又称高分化腺癌) ; (4) 腺样囊性癌; (5) 黏液腺癌; (6) 鳞状细胞癌。

2.4 浸润性非特殊型癌

包括: (1) 浸润性小叶癌; (2) 浸润性导管癌; (3) 硬癌; (4) 髓样癌 (无大量淋巴细胞浸润) ; (5) 单纯癌; (6) 腺癌; (7) 大汗腺癌。

2.5 其他罕见癌

包括: (1) 分泌型癌 (又称幼年癌) ; (2) 富脂质癌; (3) 印戒细胞癌; (4) 富含糖原的透明细胞癌; (5) 伴嗜银细胞的乳腺癌; (5) 纤维腺瘤癌变; (6) 乳头状瘤癌变; (7) 伴化生型癌。

3 影像学诊断

3.1 钼靶X线摄影[3~8]

钼靶X线检查是当今乳腺癌筛查的首选手段。Zondedand[4]等报道, 钼靶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为83%, 特异性为97%。一般认为钼靶X线摄片诊断的正确率约在85%~95%, 其假阴性约为8%~10%。造成钼靶假阴性原因, 一般认为与乳房腺体结构致密、脂肪组织少、X线缺乏自然对比、小乳腺、病变部位、组织学类型及照片质量有关。乳腺钼靶X线摄影的一个重要作用是能够发现无症状患者或临床触诊阴性的肿瘤, 尤其对后者, 乳腺X线摄影可在它发展成为触诊阳性的肿块之前两年显示病变。对乳腺内钙化的显示较其他检查方法敏感。钼靶检查中乳癌的表现有肿块、钙化、结构紊乱及其他相关征象, 其中典型表现为毛刺、肿块及恶性钙化灶。钼靶检查最重要的优越性在于对乳腺组织中钙化灶的显示及鉴别, 这在早期乳腺癌和隐匿性乳腺癌的筛查中非常重要, 因为恶性的微小钙化灶可以是早期乳腺癌的唯一表现, 钼靶X线片可发现直径50μm钙化点, 可发现临床触诊没有任何异常或仅有局部增厚的早期癌, 这一点是其他检查手段及临床触诊无法达到的。但钼靶检查也有局限性: (1) 当病灶的密度与周围组织相仿且缺乏其他伴随征象时, 病灶难观察, 易漏诊。比如致密型乳腺或被丰富腺体所遮盖的肿块, 在脂肪型乳腺中的脂肪瘤, 都可因其密度差不足及周围组织的遮盖而漏诊。 (2) 当肿块部位在乳腺的深部接近胸壁或乳腺尾部时, 照片时未摄入片中而漏诊。以上两点应紧密结合触诊可有所避免。 (3) 对肿块大小估计不足。

3.2 CT检查[9~11]

CT具有较高组织分辨率, 有助于显示组织的细微结构, 可在任意角度显示肿瘤的形态、边界及前后关系等。对乳腺肿瘤的钙化及囊变的显示尤为明显。CT诊断乳腺癌的正确率为86%。而随着多层螺旋CT检查技术的进步, 多层螺旋CT作为一种乳腺肿瘤重要的检查方法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乳腺癌CT表现:圆形或卵圆形软组织块影, 多数为实质性不均匀高密度影, 周边为毛糙不齐的毛刺样改变, 癌肿局部皮肤增厚, 皮下脂肪层消失。乳腺肿块的CT增强扫描对乳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价值, 可进一步提高乳腺癌的检出率。增强CT能显示癌肿血供分布特征, 提供增强峰值, 明确显示乳腺癌显著增高的相关参数。能正确评价腋窝淋巴结转移及观察癌肿侵犯胸壁、肺脏和纵隔的情况。动态增强CT显示乳腺癌因血供丰富, 多为明显强化且呈“快进快出”型, CT值常增加50Hu以上, 是诊断乳腺癌的重要标准之一。研究表明CT薄层扫描能发现直径0.2cm的癌灶, 较好评价腋下、胸骨周围淋巴结的情况。乳腺CT灌注成像在良、恶性肿瘤的鉴别、判断疗效和提示预后等方面有一定价值。叶兆祥[11]等对22例乳腺疾病患者行乳腺CT灌注检查, 结果表明乳腺癌呈高灌注表现:乳腺癌血容量、血流量、表面通透性均值均高于对侧正常乳腺组织, 乳腺癌血容量、血流量、表面通透性均值均高于其他良性病变。乳腺癌属于血供丰富的肿瘤, 乳腺癌血容量和表面通透性的增加反映了肿瘤微血管密度和血管通透性的这种变化。

CT具有高密度分辨率, 空间定位准确, 同时能改变窗宽、窗位来观察病灶情况。特别是对毛刺征、皮肤浸润及胸壁粘连与否的观察更清晰。对于不适合行钼靶检查的病例 (如急性乳腺炎、炎性乳癌不能加压检查;乳腺内高位、深位或尾部病变, 钼靶X线摄影不能显示者等) , CT是更为理想的检查手段。对乳腺恶性肿瘤根治术后的随访, CT不但能观察局部有无复发的情况, 还能观察有无淋巴结的转移及邻近其他组织的浸润, 这也是钼靶检查所不能及的。但CT检查的X线辐射剂量大、检查费用较高, 且对癌肿内微小钙化显示不如钼靶X线片, 所以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3.3 超声检查[12~15]

乳腺癌多表现为: (1) 肿块多为不规则形或分叶形, 边界不清, 呈毛刺状、蟹足状边缘, 纵径通常大于横径。 (2) 无包膜回声, 内部回声不均匀, 呈实性衰减, 肿块后方回声多减弱且不清, 侧方声影少见。病变后方回声衰减产生的阴影是乳腺癌的一个重要征象, 病灶后回声情况取决于癌细胞和纤维组织的相对含量。彩色多普勒诊断恶性肿瘤的病理学基础是恶性肿瘤能释放一种血管增生因子, 刺激血管生长, 导致血管形态不规则。文献报道恶性肿瘤血流信号明显高于良性肿块。乳腺肿块血流信号的丰富程度是判定乳腺癌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肿块体积较大、影像学特征比较典型的乳腺癌, 通过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均可提供明确的诊断。但对于早期体积较小、向周围浸润不明显、影像学特征不典型的乳腺癌, 由于其与良性病变的影像交错现象, 使超声诊断较为困难。

超声检查简洁、方便、无创, 作为乳腺疾病的常规检查手段之一, 对乳腺癌的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有较高的指导价值, 尤其对于致密型乳腺的患者更是首选检查方法。但超声检查也有其局限性, 不能显示仅有微小钙化而无肿块的病变及对于1.0cm以下病变的检出率不高。

3.4 MRI检查

MRI对软组织结构显示明显优于传统的钼靶摄片和CT扫描, 众多文献[16~19]认为MRI敏感性高, 对乳腺病变检出率高, 是一种新的重要补充方法, 它不受乳腺致密度的影响, 需采用特制的表面线圈, 扫描序列根据不同的MR机的磁场强度而异。除常规的SE序列外, 应包括脂肪抑制、动态增强扫描三维成像、增强前后的减影技术及波谱技术等。各种新型序列的不断研究开发将乳腺疾病的各种形态与功能更加细致明确显示。MRI腋下淋巴结及内乳淋巴结检出率明显高于钼靶。动态增强及弥散序列、波谱及MIP等的应用使MRI比钼靶显示的信息量丰富许多, 无创性显示血流动力学及功能改变, 对定性帮助较大。MRI比X线、B超能更好地显示肿瘤形态和血液动力学特征, 大大提高小乳腺癌的诊断率, 发现乳腺肿瘤的敏感性高达94%~100%, 特异性为71%, 且能发现X线片上不能发现的小肿瘤, 尤其对致密型乳腺及乳腺癌术前分期有优势。增强MRI对乳腺癌术后或放疗后的纤维瘢痕及肿瘤复发的鉴别意义较大, 对多中心及多灶性乳腺癌的检出优于X线、B超及CT扫描, 故对于拟行保乳手术的乳腺癌患者, 术前应行MRI扫描。磁共振波谱分析 (MRS) 是检测活体内代谢和生化信息的无创性技术。氢质子MRS显示乳腺癌比良性病变或正常组织的胆碱水平明显增高, 乳腺癌的水和脂肪比率明显大于正常组织。赵斌等认为恶性肿瘤氢质子MRS中胆碱水平明显增高。因此, MRS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乳腺病变中具有潜在独特应用价值。而MRI作为一种较为新型的检查手段富有其强大的潜力, 但MRI检查价格昂贵, 费时较长, 对于患者的配合度要求较高, 不适用普通筛查。

综上所述, 在现今的检查手段中, 钼靶检查能便捷、全面的提供肿块、钙化及双乳大部分腺体的影像, 而且对微小钙化灶有良好的显示, 使其成为大量筛查体检中的首选应用及乳腺疾病诊断的基本检查方法, 特别是数字化乳腺摄影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照片的清晰度和对比度。超声检查是与钼靶检查相互补充的另一种基本检查手段。二者结合是当前国际上广泛采用的检查方法, 并被认为是最佳的黄金组合。而乳腺CT和MRI检查在近年来发展快速, 尤其是乳腺MRI检查, 在疑难病例的确诊、初诊恶性肿瘤病灶范围的评估、乳腺疾病术后复查等方面作用突出, 因此, 乳腺MRI是现今乳腺影像学研究的热点, 相信随着其研究的深入及MRI技术的发展, 可使乳腺疾病影像诊断水平进一步提高。各种检查方法的灵活运用, 使得乳腺癌能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 提高治疗效果。

甲状腺癌的影像学诊断 篇2

粗糙集方法不需要预先设计概率、不需要建立相应的因变量函数关系,直接运算集合中的对象,直接获得不可分辨的矩阵,直接得出结论。

通过粗糙集法分析,其结论呈现的方式是以IF….Then…的形式出现,呈现结果不仅具有非常高的价值,而且呈现形式非常明确。

3.2 粗糙集方法能客观地展现出海量数据信息以及高维资料的背后的真实情

这种基于数据集合的挖掘方法,在临床影像学诊断中,粗糙集方法能够发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知识。

例如,在在对胶质瘤影像学资料进行规则提取以及属性约简时,整个过程都是客观的,不受外界因素、人为因素的干扰,获得的胶质瘤级别诊断比较容易理解、诊断规则比较清晰。

Logistic二元回归方法与分类回归树方法,是通过训练集方式生成一个新的测试函数,通过函数分析方法,计算不同对象的可能发生概率,进而预测对象的分类。

Logistic二元回归方法是基于数理统计基础上的,通过笔数比筛选具有价值、有统计学意义的不同变量,将这些变量通过模型方程形式进行计算,比较计算前后实际结果与预测结果两者的差异性,从而进一步确定自变量的入选,同时,还可以计算出自变量的重要价值。

决策树方式是通过地规模与分层模式进行的,也就是根据不同的对象建立不同的树分支。

在不同分支的子集中建立重复的分值和下层节点,从而生成了决策树。

再对决策树剪枝,再对决策树进行规则处理。

但是,这种基于概率的分类结果,是根据概率进行判定的,对于高级别胶质瘤的诊断率比较低,这种决策树分析方法很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比如说决策树的修建、决策树的增长、选择父节点数以及子节点数等等,都会影响到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4 结语

粗糙集方法是将观测到的庞大数据集加以分析研究,其目的是找的未知的关系及数据拥有者能够理解且有价值的新方法来总结数据,经粗糙集方法推导出的准确率较高,在临床医学影像诊断中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马常杰,陈守余.数据库中模糊关联规则挖掘研究进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12(11):752-753.

[2]田军章.基于PACS的结构化报告(SR)模块的设计与实现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4(09):141-142.

[3]王小凤,周明全,耿国华.一种基于模糊粗糙集理论的算法及其在医学影像中的应用[J].计算机应用研究,,11(5):369-371.

[4]王国胤.Rough集理论在不完备信息系统中的扩充[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2,5(17):13-15.

[5]庄传礼,杨萍,李道亮,傅泽田.基于神经网络和粗糙集规则的提取方法[J].计算机工程,2011,15(4):56-57.

肺癌的影像学诊断 篇3

关键词 肺癌 胸部CT 胸部平片

肺癌的影像學检查可显示肺内的癌灶,尤其CT检查对肺门分析发现支气管腔异常及肺门肿块,见到纵隔内淋巴结转移有利于术前分期,对肺癌瘤体的断面、形态,并和胸膜的关系,能提供准确的信息。2005~2011年对影像诊断肺癌且有手术或支气管镜检病理证实计65例,总结的目的在于肯定影像诊断,尤其CT并分析可能误诊的原因,并探索影像所见与病理组织类型的关系。

临床资料

男58例,女7例,年龄36~76岁,平均56岁。临床症状有咳嗽、咳痰、痰中带血、胸痛、胸闷59例,心慌、气促2例,本组均行胸部正侧位片和胸部CT检查,该65病例中,鳞癌32例,未分化癌20例,腺癌6例,肺泡癌3例,未有组织分型者4例,共65例。

影像学表现

中央型肺癌:两上叶支气管及其分支为本组中央型肺癌好发部位。占总数约50%,右下叶和左下叶支气管及其分支各占总数16%。本组中央型肺癌全部病例皆有支气管腔狭窄或阻塞,有息肉状瘤组织向腔内突出,有肺不张,阻塞性肺炎,阻塞性肺气肿,占总数74%,有肺门肿块占54%,本文以纵膈内非钙化淋巴结≥1.5cm,直径作为纵隔内转移的标准,有此情况占总数75%,有1例以吞咽困难为主诉,吞钡检查误诊断为食道癌及平滑瘤,后CT检查诊断为中央型肺癌,有隆突下和纵膈及肺门淋巴结肿大,病理为鳞癌。本组仅有1例漏诊,该例已呈现右上叶前段支气管狭窄,右上叶底部炎症,第二次复查出现肺门肿块。

纵膈型肺癌(2例):1例为右上叶尖段大块状瘤体直接侵犯纵隔,纵隔内巨块状转移,1例为左上叶与纵隔相帖,有主动脉窗及肺门转移。周围型肺癌17例,CT断面为圆形,分叶,平均直径3~4cm,无钙化,有短毛刺,棘状突起,癌性空洞3例,胸膜凹陷征5例,其中肋骨和肝转移及脑转移9例。腺癌1例,平片似右上叶片状浸润,CT断面则为近圆形有棘状突起,分叶征,胸膜凹陷征,及小叶间静脉聚集,已有骨及脑转移。肺泡癌表现为肺内小结节灶及融合影或肺门区片状高密度影,肺门及纵膈淋巴结转移,或有空泡征5例。1例有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

讨 论

本组影像诊断初诊正确为64例(正确率为98.46%)中央型肺癌CT影像对支气管腔的大小评价较准确,管腔阻塞或狭窄均为重要征象,后者反映管壁癌性浸润或黏膜下浸润。纵隔肿块,及纵隔淋巴结的诊断亦为重要征象。

熟悉正常肺门的影像分析,解剖层面可发现较小的肺门肿块,及CT发现纵隔淋巴结肿大和支气管管腔狭窄程度这方面CT优越于胸部平片,有疑问者可以定期复查比较。1例囊状肺癌当发现纵隔内淋巴结增大才肯定为恶性。2例因纵隔内巨块型淋巴结转移首先出现食管症状亦经CT肯定为肺癌。

本文2例纵隔型肺癌实系纵膈胸膜下癌向肺内发展的同时直接侵犯纵隔,故严格来说仍系周围型肺癌,胸膜不是阻碍肺癌扩展的有效屏障,如pancoast瘤实为鳞癌或未分化癌直接侵犯肺尖胸膜及其以外结构。

影像诊断对肺内孤立性结节灶的鉴别有困难,因形态上缺乏特异性,肺内良性结节的标准,病灶2年不增长,肺内结节内有特异性钙化(结核球的钙化,肺错构瘤的爆米花样钙化),如果≥3cm有毛刺边缘的球状或块状,应以针刺活检为首选的定性检查方法。本组1例周围性腺癌平片类似片状结核浸润,但CT见到肿块周围有典型的胸膜凹陷征和成纤维效应。周围型鳞癌多表现为分叶状有短毛刺,后者反映癌性周围浸润及增殖性间质反映,瘤体和胸膜面相帖可出现胸膜增厚征只有当胸膜下脂肪线消失才能认为胸膜下转移。其中病例中有癌性偏心性空洞,胸膜凹陷征和胸膜下转移病例4例。

CT在强化方面,对于一些疾病的鉴别诊断、肿瘤的强化和大血管的关系及主要为结核和肿瘤鉴别上也很重要。CT易显示肿瘤的空洞及钙化,空洞不规则,钙化多为斑片或结节样,肺癌比平扫CT值增加15~80Hu,动态增强时间—密度曲线呈逐渐上升的形态。

CT三维重建准确直观对气道疾病进行有效显示支气管肿瘤的侵犯范围,支气管狭窄的程度或长度,对支气管周围气道尤其管壁外的情况更好的显示。

MRI对肺部肿瘤的冠状及矢状面成像可用于判定神经是否受侵,横断面则检查脊柱及肿瘤和椎间孔延伸的形态,它有助于判断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和肺血管是否受侵。

本文总结病例证实65例肺癌中,CT所见优于胸部平片,如CT在纵隔淋巴结,支气管官腔狭窄程度,肺门肿块,转移征象等。CT在鉴别肺泡癌之弥漫性结节方面优越性不明显,本组病例,影像诊断正确率为98.46%,当然,影像诊断不能取代支气管活检及针刺活检。

参考文献

1 刘闽辉.肺癌的CT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1991,20:1.

胰腺癌早期影像学的诊断现状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为本院2006年6月至2008年2月的门诊及住院胰腺癌患者84例,男64例,女20例,年龄21~70岁,平均42岁。

1.2 临床表现及检查方法

早期无明显症状,多表现为原因不明的上腹不适、腹疼、腹泻,性质和程度不一。部分病例伴有乏力、消瘦,肝脾肿大、腹部肿块等。原因不明的、进行性加深加重的无疼性黄疸是胰头癌最突出的症状。所有病例均行超声检查。81例行CT检查,79例行MRI

2 结果

84例经手术或细针穿刺活检病例证实,超声CT、MRI,影像学表现见表1。

3 结论

胰腺癌是一种凶险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是惟一可能治愈的方法,但是大多数患者由于病期晚和严重的合并症而失去手术机会,导致切除率低。要提高早期胰腺癌的诊断水平,仅局限于某一方面的研究很难取得突破,应多学科联合起来进行,开创多学科合作的新模式,把相关基础研究、内科、外科、影像学、实验诊断学、内镜学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以胰腺癌为主线进行研究,充分发挥学科合作优势,不断提高诊治水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是有效治疗胰腺癌、改善预后的关键。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利用影像学新技术,探索肿瘤标志物等是胰腺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1]。

近几年,胰腺癌发病率明显增高,成为肿瘤第5位致死原因。3/4的胰腺癌患者确诊后生存期不超过6个月。但是,如能早期发现,早期手术治疗,则胰腺癌的预后可显著改善。研究表明,肿瘤直径≤2 cm的胰腺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19%~41%,而直径≤1 cm的微小胰腺癌,多无胰实质浸润,无淋巴转移及血管神经受累,可称之为“早期胰腺癌”,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到100%[2]。

胰腺兼有内外分泌功能,体积很小,其解剖位置深,又与胃、十二指肠、胆总管等脏器邻近,故胰腺癌临床症状出现较晚。早期表现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如反复上腹不适、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很容易被误诊为“胃病”而疏忽大意。待胰腺癌肿长大之后,若侵犯到腹腔神经丛,可能引起剧烈腹痛,疼痛于仰卧或睡眠时加重,向背后放射;癌肿若压迫到胆总管,可能出现持续加重的黄疸,并伴有皮肤搔痒;癌肿如侵入胃肠道,将导致呕吐血液和解黑大便。当出现典型症状时,癌肿往往已发展到晚期。因此,中老年人特别是中老年男性如发现自己有反复不适、胀满、恶心、呕吐,按胃病治疗无效时,或有腹痛向背部放射时,应及时注意检查胰腺。

随着影像技术的进展,胰腺癌的早期检出率和手术切除率不断提高,超声可作为胰腺癌普查筛选方法。可多轴面观察,能较好地显示胰胆管有无梗阻或狭窄为其优点,凡胰腺头部厚度大于3.0 cm,体部厚度大于2.5 cm,都应疑有实质性病变需做进一步检查。超声内镜能较体表超声更清晰的显示胰腺各个部位和病变的性质、程度,可探测到1 cm的小胰腺癌,从而大大提高早期诊断率。在超声内镜引导下作胰腺肿块活检,对胰腺癌诊断价值很大[3]。

CT目前是胰腺疾病最重要和最佳的检查方法,可以了解肿瘤的大小,有无邻近器官的侵犯及区域淋巴结转移等,薄层动态增强扫描对胰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能准确全面地评价胰腺癌的可切除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胰腺CT及MRI与超过后敏感性相似,其优点是不易受肠道气体的干扰,可判断小于1 cm的胰腺肿瘤,胰周淋巴结或远处转移,扫描时结合静脉造影,可以发现肠系膜上血管或门静脉受累的一些征象,对治疗方案及预后有判断意义。早期肿瘤直径小于1 cm时不易发现,但能比较清楚了解病变累及范围,阳性率为65.4%,亦有假阳性或与慢性胰腺炎鉴别困难的情况[4]。

临床上对年龄在40岁以上,有较长吸烟史、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习惯,并具有以下四项特点的人群要进行随访:上腹痛部位不清或影响腰背部,胃肠检查阴性;难以解释的体重减轻;突发糖尿病,无肥胖及糖尿病家族史;难以解释的胰腺炎反复发作。另一方面要进行科普宣传,加强“自我保健”意识,定期进行体检和及时就医,从而发现早期胰腺癌。

参考文献

[1]杨红.不同时期胰腺癌易感因素分析与比较.中华消化杂志,2003,23(10):587-590.

[2]张肇慧.MRI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4,38(2):188-190.

[3]周诚.胰腺癌的CT和MRI诊断新进展.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1999,5:245-247.

血肿影像学诊断与误诊分析论文 篇5

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subduralhematoma,CSDH)多见于老年人,一般为外伤后3周以上开始出现症状,引起此类颅内血肿的外伤多较轻微,甚至无明显头部外伤,容易误诊。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老年CSDH患者21例,该文对其影像学改变及其临床误诊原因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相关临床资料收集该院1月-11月经CT、MRI诊断为CSDH的患者共21例(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60~82(72.4±11.5)岁。12例患者有明显头部外伤史,经追问病史5例有轻微头部外伤史,4例否认外伤,发病原因不明确。主要症状:根据血肿不同部位表现各异,主要临床表现是注意力不集中、嗜睡、偏瘫、颅内压增高、记忆力下降等,1例有突发性昏迷失语,偏盲、抽搐各1例。

1.2检查方法MRI扫描仪采用SiemensAvanto超导高场强1.5T磁共振机,9例均进行平扫。扫描参数如下:采用自旋回波(SE)T1WI(TR375ms,TE16ms);快速自旋回波(FSE)T2WI(TR2875ms,TE375ms)及FLAIR[TR8000ms,TE130ms,反转时间(TI)2200ms]。CT检查:扫描层厚5mm,扫描层距5mm,采用SiemensSomatomSensation16层螺旋CT机(德国西门子)。

1.3影像学检查头颅CT21例,MRI9例,该组病例均显示为一侧血肿,血肿位于额颞顶部15例,顶枕部3例,颞部2例,额部1例,血肿量13~225mL,有占位效应12例。CT示:病灶多为高密度灶,少数为等密度灶。MRI示血肿主要为高信号,在T1WI、T2WI上均较脑灰质信号高,即短T1、长T2信号影。1例患者中可见分层混杂信号影,上层为水样低信号,下层为血肿高信号。

1.4误诊情况未经CT或MRI确诊前有9例误诊为其他疾病,其中脑梗死3例,2例老年性痴呆病,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血肿、高血压脑病、老年精神病各1例。

2结果

该组2例血肿较少患者采用保守治疗。其余病例均在基础加局麻下手术,单孔钻颅或双孔钻颅冲洗,17例预后良好,无颅内感染并发症,1例术后复查有少量颅内积气,经自然引流后积气消失。1例因全身情况差,保守治疗无效死亡。

3讨论

由于老年人多合并其他心脑血管疾病,老年脑生理性萎缩的特殊性,本病常被忽视和误诊。

3.1发病机制

目前对于CSDH的发病机制尚无统一的定论,但当前大多数研究表明[1],老年人易患CSDH是由老年人颅脑的特点决定的,老年人生理性脑萎缩,脑组织体积缩小,颅腔容积相对增大,在遇到轻微外伤惯性力作用下,颅骨与脑组织产生一定相对运动,使进入上矢状窦的表面桥静脉撕裂出血进入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形成硬膜下血肿,血肿内的纤溶酶导致血肿范围不断扩大,导致硬脑膜内层继发炎性反应形成包膜,其包膜可以产生组织活化剂,进入硬膜下腔,血肿内局部纤溶酶增多,使纤维蛋白降解物提高,降解产物的抗凝作用,致使血肿腔内凝血功能消失,导致包膜中新生毛细血管不断血浆渗出及出血,从而导致血肿再增大,晚期出现颅内高压和临床局灶性症状。

3.2临床外科特点

颅内CSDH发病率约占硬膜下血肿的25%[2],占颅内血肿的10%,常发生在额颞顶大脑半球凸面。该病发病常常隐袭,临床上早期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继而出现恶心、呕吐、智力衰退、易疲劳、双下肢无力、意识模糊等非特异性变化,症状不典型,早期因此其易误诊。如果血肿再增大而出现颅内高压或脑缺血或脑疝形成时,相应的临床症状才会出现。如能迅速准确诊断和及时手术治疗,效果往往满意[3]。钻颅引流是目前治疗CS-DH的首选方法,手术是采用单孔钻颅还是双孔钻颅依据血肿部位、大小而定。术中特别注意的是,双孔冲洗时,在高位孔放软管于血肿腔中,勿插入脑皮质,低位孔引流血肿腔内液及血块。用温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血肿中心,一定要彻底,冲洗后不要残留过多纤维蛋白降解物,否则血肿内膜又会缓慢持续渗血,再次形成CDSH。但血肿液清除速度不宜过快,避免颅内压迅速下降,造成硬膜塌陷,硬膜与颅板之间的小血管撕裂,形成硬膜外血肿。

3.3影像学特点

CSDHCT影像表现较典型,CT像显示颅骨内板下方可见弧形、新月形或半月形不规则的等密度、高密度或混杂密度区,血肿期长短不一,阴影亦呈不同密度表现,可为高、等或低密度影。增强扫描能更清晰显示脑组织与血肿内缘交界面呈条带状强化密度增高,血肿内无脑回、脑沟影。国内学术报道,35例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征象,发现CT图像上为等密度者占约7.0%,给诊断带来困难[4]。进一步MRI扫描方发现新月形异常信号。MRI图像由于无骨伪影,而且骨内板为低信号可以勾划出血肿外缘的大致轮廓。由于血肿的信号在T1加权或T2加权像中与脑实质信号比较均明显增高,因此可以在脑组织外侧勾划出血肿的内缘,对等密度CSDH,MRI像较CT更清晰更直观地显示出血肿的形态。

3.4临床误诊原因

通过分析该组全部病例,部分患者被误诊为老年性痴呆、老年精神病、脑梗死、脑出血、高血压性脑病等,未给予及时的影像检查而给予相应治疗,耽误疾病的`尽早诊断。分析原因如下:该病起病缓慢,多发生于老年人,老年人常见高血压、老年性痴呆、脑血管硬化等疾病造成错误导向[5];老年人常常伴有脑萎缩,颅腔空间较大,蛛网膜下腔常扩大,脑组织代偿能力较强,早期临床症状多为非特异性,神经系统临床定位体征缺乏或出现晚,缺乏特异性体征;部分临床医生对病史询问不详细,且对本病没有深刻了解和认识;对有些无明显临床体征的患者未及早行颅脑CT或MRI检查而误诊。

3.5避免误诊的对策

应该详细追问病史,多数患者有轻微颅脑外伤史。由于外伤时未对脑组织造成明显损害,容易被忽略。充分认识、理解该病的发病机制、特点及临床症状,提高对本病的全面认识,对老年人临床表现为头昏、头痛而无明显定位体征者,应首先考虑为CSDH的可能。就诊病人治疗前或内科疗效不佳时应尽快行头颅影像学检查。综上所述,对老年人出现上述非特异性临床症状者,应仔细询问有否轻微外伤史,同时及时做颅脑CT或MRI等影像检查,以除外CSDH的可能,为及时正确治疗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惠国桢.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病机理的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学,,8:80.

[2]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3]张志杰,郑钧,徐伟,等.CSDH的非手术治疗探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2(8):463.

[4]将建刚.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发生机制分析(附376例临床报告)[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5):339.

尿毒症肺的影像学诊断 篇6

【关键词】 尿毒症肺;影像学;诊断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69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37-02

尿毒症是慢性肾脏病发展的终末期阶段,病情复杂多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尿毒症晚期由于毒素的蓄积,易引起心、肺等全身系统的并发症及代谢异常,尿毒症肺为其严重并发症之一。尿毒症肺即尿毒症性肺水肿,也称为尿毒症性“肺炎”,是尿毒症常见的肺部损害。目前,尿毒症肺的影像学诊断还不明确,为临床诊治带来一定难度。本文主要探讨尿毒症肺的影像学表现,进而为临床有效诊治尿毒症肺提供有力证据。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门诊及病房诊治的尿毒症肺患者26例,男性17例,女性9例;年龄分布在26-71岁之间。患者均有尿少、浮肿、头晕等症状,其中22例有胸闷、气促、咳嗽、咳痰、呼吸困难;20例有不同程度血压升高,临床听诊23例肺部闻及湿性罗音,叩诊22例有不同程度心界扩大。其中病种急性肾炎5例,慢性肾炎12例、慢性肾盂肾炎3例,肾病综合征6例。全组26例患者均有呼吸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干咳、咳痰、痰中带血丝及少量咯血;肺部听诊闻及干罗音及湿罗音;少数患者出现发热。26例患者都作了胸部X线拍片检查,其中21人作了胸部CT扫描检查。所有病例均根据临床症状及胸部影像学表现并排除肺部感染、肺结核以及肺出血-肾炎综合征后,符合尿毒症肺的《内科疾病诊断标准》[1],诊断为尿毒症肺。

2 结 果

2.1 肺瘀血征 共8例(30.8%),表现为肺纹理增强增多,肺门影增大模糊,上肺静脉增宽。

2.2 间质性肺水肿 共17例(65.4%),表现为肺野透过度减低,双上肺野血管影增多,中下肺野毛玻璃样改变,肺纹理模糊,并可出现支气管“袖口征”及胸膜下水肿,间隔线,叶间胸膜增厚等。

2.3 肺泡性肺水肿 共13例(50.0%),多數表现为斑片状、云雾状、小结节状阴影,其大小形态分布不等9例(34.6%);严重者可出现典型的以肺门为中心的蝶翼状阴影4例(15.4%),CT扫描呈大片状密度增高影,可见支气管气象。

2.4 胸腔积液 单侧胸水6例(23.1%),双侧胸水8例(30.8%),亦可出现叶间积液2例(7.7%)。

2.5 心包积液 共12例(46.2%),表现为心影增大甚至出现典型的“烧瓶样”改变,CT扫描可见心周水样影。

以上五种异常表现常合并存在,其中以间质性肺水肿发生率最高(65.4%),病程长者可出现间质纤维化。

3 讨 论

3.1 尿毒症肺产生机制 尿毒症肺水肿是尿毒症常见的肺部损害。尿毒症肺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多数学者认为其产生原因有三个方面:①肾性水钠潴留、高血压、贫血可引起左心衰竭,致肺静脉压升高。②肺水肿的产生与血中尿素氮和肌酐水平的升高有关,现认为是血液中存在的一种小分子胍类(尿素和蛋白质以外的一种含氮物质),导致肺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使富含蛋白的液体外逸至肺泡和肺间质所引起。③水钠潴留又可使循环血量显著增多,亦可导致肺静脉压升高,而产生肺水肿。上述三种原因在病程中常常同时存在。尿毒症肺是一种独特的肺水肿,其基本病变是纤维素渗出[2]。

3.2 尿毒症肺影像学特点 肺水肿的早期是肺瘀积性充血。左心衰竭引起肺静脉和毛细血管压力增高,导致毛细血管内液向肺组织渗出,首先出现于肺间质,影像学表现亦以间质性表现为主,出现肺血管增多变粗,肺门影增浓变大,肺纹理增深模糊,小叶间隔增厚,胸腔积液,心影增大等影像学变化。尿毒症患者体内液体增多,导致肺内血管重新分布,出现上、下肺内血管均较正常增粗,上腔静脉、奇静脉等大血管同时增宽。其不同于单纯的心源性肺水肿所致上肺血管增粗,下肺血管变细。尿毒症性肺水肿早期或较早期采取积极对症治疗措施,对患者的预后作用较大。肺水肿随着尿毒症的进展而进一步加重,当病变进展为肺泡性肺水肿时,两肺内有肺泡实变阴影,呈小片状、大片融合状阴影,这加重的肺水肿是尿毒症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3]。尿毒症患者多数伴有免疫功能降低、抗体产生减少,淋巴细胞数减少,加上贫血、营养不良,代谢性酸中毒等,机体防御能力低下,容易并发肺内各种感染,常见的感染为肺炎、支气管肺炎等,如不及时选用有效的抗生素,进一步发展,会引起严重后果。感染性病变引起的影像学变化同样表现为小片、大片融合状阴影,与进一步加重的肺泡性肺水肿相似,但尿毒症肺在肺泡性肺水肿期,肺泡实变阴影多为中央型分布,有蝶翼征[4],有助于其与感染性病变鉴别。

通过对26例尿毒症肺患者的影像学分析,笔者认为尿毒症肺的主要特点是:肺内有小片或大片融合状影像改变(多为中央型分布),而临床上往往无发热等肺内感染症状;肺内有小片或大片融合状阴影同时伴有心包、胸腔积液,尤其是小叶间积液往往以肺水肿多见;经透析、强心、利尿治疗短期复查阴影有明显影像学改变,可与一般肺内感染相鉴别。尿毒症肺影像学诊断的进一步发展,为病情变化的及早发现提供了确切依据,对临床尿毒症肺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贝政平,蔡映云,主编.内科疾病诊断标准[S].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349-350.

[2] 麻增林,邱传亚,方继良,等.尿毒症肺胸部影像学分析(附36例报告)[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1,17(9):709.

[3] 蒋季杰,主编.肾脏病鉴别诊断学[M].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337.

甲状腺癌的影像学诊断 篇7

1材料与方法

4例患者中,男2例,女2例,年龄33~67岁,病史最长20年,最短8个月,均有不明原因全身骨痛不适伴乏力;其中外伤致多发骨折就诊3例。其他伴随症状:泌尿系结石史4例,记忆力、性格改变1例。实验室检查4例术前血钙2.7mmol/L~5.81mmol/L, 血磷0.24mmol/L~ 0.69mmol/L。均为高血钙、低血磷表现。4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均为甲状旁腺腺瘤。3例视病情不同摄有骨病部位的标准X片,4例均行甲状腺区CT扫描,1例行头颅MRI扫描。

2结果

所有病例X 线检查均可见全身多骨广泛性骨质疏松,多发局限性囊状骨质破坏。3例不同部位病理骨折;1例颅骨内、外板边缘模糊、密度减低,呈磨玻璃样并伴有颗粒样骨吸收区;1例病灶与脑膜广泛相连且穿破板障达皮下,并向下累及蝶窦、筛窦及鼻道;1例骨质破坏区伴有软组织肿块。CT检查4例甲状旁腺腺瘤均位于甲状腺下极附近的气管食管旁沟内。病灶最小者1.1×1.3cm, 最大者2.3×2.7cm。CT平扫均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密度稍低于周围软组织结构,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3讨论

3.1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临床及病理特点。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指的是血清中甲状旁腺激素升高的状态,也是甲状旁腺最常见的病理状态,可分为三种类型:原发性、继发性、三发性。只有原发性和三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伴有高钙血症及其并发症,包括多尿、烦渴、肌无力、肾结石以及精神障碍。但是,三种类型均可以伴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性骨病,表现为骨痛或骨折。其中原发者多见,最常见的原因以甲状旁腺腺瘤为主(约占85%),其次为弥漫性甲状旁腺增生(14%),甲状旁腺腺癌最少(1%)。多发于女性(男女比例为1:3),平均年龄56~62岁;发病隐匿,大约12%~50%没有临床症状;肾受累、肾结石大约占4%~30%;骨受累大约占14%~20%;均可见高钙血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引起的骨病可累及任何骨骼,但以出现在骨形成及骨吸收皆较快的部位为著,破骨细胞性骨溶解造成的骨吸收是主要的病理变化,而广泛骨重建表现是与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两者均受到刺激有关。骨吸收可表现为普遍性及局限性骨破坏伴纤维组织增生、囊肿形成及骨髓纤维化。镜下,在原发性甲旁亢的初期,虽然骨小梁表面、皮质哈氏管内壁上都显示的破骨细胞活动,但在大体病理上改变较轻微。以后,由于病情进一步发展,则可明显地见到骨吸收部位被纤维组织所取代,即出现有特征性的纤维囊性骨炎改变,骨组织纤维化可伴囊肿形成,即纤维囊性骨炎。囊肿液化,内含棕色液体而形成棕色瘤。骨破坏及骨内囊肿的膨胀使疏松且变薄的骨皮质进一步扭曲变形,甚至发生病理性骨折。实验室检查血甲状旁腺激素(PTH)、血钙、尿钙升高,血磷减低及碱性磷酸酶升高。

3.2 甲状旁腺瘤的影像学表现。

CT:肿瘤大部分发生于甲状腺下极附近的气管食管旁沟内。异位的甲状旁腺腺瘤可以位于颈根处、前上纵隔或胸骨后。腺瘤在CT平扫横断面上常表现为圆形软组织结节,边界清楚,增强扫描腺瘤多有明显强化。

MRI:与正常甲状腺比较,甲状旁腺腺瘤T1WI常为等信号或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注射Gd-DTPA后强化明显。

3.3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影像学表现。

X线和CT常见的表现有:全身骨骼广泛性骨质疏松,为本病主要表现;骨膜下骨吸收,为甲旁亢特征性X线表现,好发于中节指骨桡侧缘,骨干皮质呈花边样骨缺损;软骨下骨吸收;局限性囊状骨质破坏(棕色瘤),多见于长骨和下颌骨,呈大小不一、单或多发的囊状透光区,边界清楚;骨质软化;骨质硬化;尿路结石,常为双侧肾盂多发,呈鹿角形或斑块状;关节软骨钙化⑨软组织钙化等。

虽然棕色瘤也可发生在继发性甲旁亢,但它仍是原发性甲旁亢较有特征的表现。棕色瘤反映局限性集聚的纤维组织及巨细胞取代了骨组织,并使之膨胀,随之,病灶发生坏死、液化而形成囊肿。棕色瘤可发生于躯干或末梢骨,单发或多发,常是边界清楚偏心性的骨内病灶或为皮质性病灶,偶发生脊椎且造成脊髓受压。

3.4 诊断与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1)骨质软化症:多发生于妊娠及哺乳期妇女,主要表现为骨骼弯曲变形,假骨折,无骨膜下骨吸收。血清钙低,无甲状旁腺腺瘤。(2)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多骨发病,病变局限,未受累骨骼正常。病变局部扩张呈囊状变形,密度呈磨玻璃样或丝瓜囊样,骨皮质变薄。血尿生化检查正常。(3)肾性骨病:出现继发性甲旁亢,骨骼改变与甲旁亢类似,但以儿童多见。(4)畸形性骨炎:多骨发病:但不累及颅骨,呈进行性增大,颅板增厚,常有棉团样骨质硬化。碱性磷酸酶明显增高。(5)多发性骨髓瘤:多见于老年人,多骨发病,但多发生于躯干部和四肢长骨近端,呈点状或圆形溶骨性破坏,无骨膜下骨吸收。颅骨可见弥漫多发圆形、虫噬样破坏,边界清楚。尿中可有本-周氏蛋白。

甲旁亢的一些X线表现并无特异性,但将临床及X线征象结合起来则易于诊断。甲旁亢的血清钙增高、血清磷降低、碱性磷酸酶增高,尿钙及尿磷均增高。X线检查显示多骨受累,并以弥漫性骨密度减低及纤维性骨炎和囊肿形成为主要变化,指骨等处显示骨膜下骨吸收,这些均为较具特征的X线征象。X线检查发现异常X线征象时,应确定是否复合存在及是否为多骨受累,并常规行血钙磷、尿钙磷、碱性磷酸酶、PHT、X线(颅骨、脊柱、骨盆、双手等)、B超、CT、核素扫描等检查。“高血钙、低血磷、高尿钙”三联症中血钙测定是最好的甲旁亢筛选指标。

参考文献

[1]王珂,万昆明,陈光勇.甲状旁腺腺瘤引发纤维囊性骨炎X线CT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07,5(1):61-62

[2]沈艳,杨世埙,李明华等。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骨骼改变的影像学表现[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8,14(3):241-246

[3]黄莺,周辉.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病的影像学分析(附12例报告)[J]现代医用影像学,2009,18(2):83-86

[4]张薇薇,成官迅。甲状旁腺瘤致多发性纤维囊性骨炎并棕色瘤l例[J]。中国CT和MRI杂志,2010,8(1):75-76

[5]白人驹,张云亭,冯敢生。内分泌疾病影像学诊断[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

[6]Christopher D.M.Fletcher。肿瘤组织病理学诊断[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8.

甲状腺癌的影像学诊断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73例慢性胰腺炎患者和51例胰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以上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73例慢性胰腺炎患者中, 男56例, 女17例;年龄36~68岁, 平均51.3岁;病程1~9年, 平均4.3年。51例胰腺癌患者中, 男34例, 女17例;年龄43~69岁, 平均50.8岁;病程3个月~6年, 平均2.9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检查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SIMENS 6800-HO型CT仪进行平扫, 常规行胰腺、肝、脾、胃及周围组织平扫。

2 结果

73例慢性胰腺炎患者CT检查确诊69例, 确诊率为94.5%;51例胰腺癌患者CT检查确诊46例, 确诊率为90.2%。慢性胰腺炎CT表现以胰腺缩小、胰管扩张及钙化斑为主, 胰腺癌CT表现以胰腺实质性肿块、周围组织侵犯及胰管扩张为主。

3 讨论

3.1 慢性胰腺炎的CT表现

本组73例慢性胰腺炎患者CT检查发现, 胰腺大小和形状变化很大, 其中, 46例患者胰腺萎缩 (均以胰头小于1.5 cm, 胰体小于1.0 cm, 或胰头/椎体横径之比小于1/2, 胰体与椎体横径指标小于1/3为参考标准) , 占63.0%;18例患者呈现局限性增大, 占24.7%, 9例患者大小基本正常;26例患者表现为主胰管扩张, 直径大于3 mm, 导管不规则呈现串珠状, 其中, 17例伴有导管内充盈缺损 (结石13例, 蛋白栓子4例) 和导管狭窄, 15例与胰轮廓异常并存, 7例患者显示腺体局限区域的增大伴有弥漫萎缩;31例患者胰腺体及胰管内有不同程度的低密度钙化斑表现, 其中, 3例患者可见扩张的胰导管终止于结石的嵌入部, 1例患者发生胰体全钙化;38例患者在胰实质或胰周组织及稍远处发现有纤维包膜, 其中呈现圆形低密度区者29例, 呈现椭圆形边缘清楚低密度区者9例, 其中, 31例患者CT值接近水的密度, 剩余7例患者CT值高于水密度, 可能与囊液中含有陈旧性血液和坏死物有关;26例患者CT检查发现肾前筋膜增厚, 表现为线条状均匀增厚, 但不同于胰腺癌的浸润性特征。

3.2 胰腺癌的CT表现

51例胰腺癌患者CT检查发现均有不同程度的胰腺肿大现象, 表现为等密度或略低密度的肿块, 其中34例患者伴有胰腺轮廓改变;18例患者CT检查胰头表现为圆隆和球形扩大, 其中16例患者胰体尾显示有不同程度的萎缩现象;37例患者胰头钩突正常平直的三角形消失, 出现圆隆、局限性隆凸或出现分叶, 26例患者胰体、尾部表现为明显局部肿大和分叶状肿块;16例患者由于癌肿侵犯或压迫胆总管下端造成梗阻部位以上的胆管扩张, 表现为扩张的胆总管在胰头部突然截断或变形, 其中7例患者在胰头内同时见到扩张的胆总管和扩张的胰管即“双管征”[2];13例患者由于肿瘤堵塞了主胰管, CT检查表现为主胰管呈管状扩张, 其中2例患者呈串珠状扩张;38例患者均有胰腺周围血管浸润表现, 表现为血管周围脂肪层消失、血管被肿块包绕、血管僵直变细、血管管腔扩大等;24例患者出现继发潴留性囊肿, 其中, 22例患者在胰腺内, 2例患者在胰周间隙内;37例患者出现转移性淋巴肿, 其中31例为腹腔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周围淋巴结肿大, 6例为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旁淋巴肿。

3.3 鉴别诊断

慢性胰腺炎由于形态表现较为多样, 对于胰头局限性增大的慢性胰腺炎极其容易与胰腺癌混淆, 但慢性胰腺炎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可与胰腺癌相鉴别: (1) 胰腺与胰管钙化, 尤其是后者对慢性胰腺炎的诊断具有特异性, 另外也可见胰管或胆总管内结石[3]; (2) 胰头增大, 但外形光整、无分叶, 胰腺癌胰头也可增大, 但外形不规则, 多有分叶现象; (3) 行增强扫描时前者胰头密度常均匀或欠均匀, 胰头癌表现则多为局限性低密度灶; (4) 慢性胰腺炎胰周血管及邻近脏器无恶性侵犯, 胰腺癌则多见侵犯性浸润; (5) 胰腺癌的胰管直径与胰实质厚度之比往往大于0.5, 而慢性胰腺炎则小于0.5[4]; (6) 慢性胰腺炎腹膜后无转移性淋巴肿, 而胰腺癌则多伴有腹膜后转移性淋巴肿。

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的临床表现均有上腹痛、黄疸及各种消化道症状等, 而一些辅助检查项目常常容易发生混淆, 对两者进行必要的CT检查对临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两种疾病的CT特征性改变, 本组73例慢性胰腺炎患者CT检查确诊69例, 确诊率为94.5%;51例胰腺癌患者CT检查确诊46例, 确诊率为90.2%, 可以作为鉴别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的重要手段。

摘要:目的:探讨CT检查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的临床特征, 提高临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73例慢性胰腺炎患者和51例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总结CT检查特征。结果:73例慢性胰腺炎患者CT检查确诊69例, 确诊率为94.5%;51例胰腺癌患者CT检查确诊46例, 确诊率为90.2%。慢性胰腺炎CT表现以胰腺缩小、胰管扩张及钙化斑为主, 胰腺癌CT表现以胰腺实质性肿块、周围组织侵犯及胰管扩张为主。结论:慢性胰腺炎及胰腺癌的CT表现各有特点, CT检查对临床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CT,慢性胰腺炎,胰腺癌,鉴别

参考文献

[1]罗光慧, 张建平.胰腺癌CT、MRI影像诊断研究[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0, 15 (11) :183-184.

[2]徐希春, 薛丽宏.胰腺癌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J].中国实用医药, 2007, 12 (33) :53-54.

[3]汪溪, 陈宽仁.慢性胰腺炎的CT表现对治疗选择的意义[J].肝胆胰外科杂志, 2008, 20 (6) :393-396.

甲状腺癌的影像学诊断 篇9

关键词:乳腺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X线钼靶摄影

乳腺癌是危害妇女健康和生命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近年有逐渐呈上升趋势, 并日渐年轻化, 提高乳腺癌患者生存率及生活质量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计算机X线钼靶摄影检查作为目前两种常用影像学方法, 是乳腺疾病早发现和早诊断的主要检查手段。本文选择74例经过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和 (或) X线钼靶检查, 并经手术和 (或) 穿刺病理确诊的乳腺癌患者进行比较分析, 并对两种检查方法联合应用的实用价值加以讨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自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0月收治的74例女性乳腺癌患者, 均经过手术和 (或) 穿刺病理确诊。患者年龄25岁~72岁, 平均年龄32.1岁。

1.2 超声检查仪器和检查方法

仪器采用GE公司LOGIQ 7型和LOGIQ S6多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8~13 MHz, 采用乳腺模式。患者取仰卧位, 双手上举, 充分暴露双侧乳房, 对乳腺4个象限及乳晕取分别进行放射状扫查, 发现病灶后对其进行做纵、横、斜多切面扫查, 观察并记录肿瘤的所在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回声、钙化等。在二维基础上叠加超声多普勒血流显像, 观察病灶内部和周边的血流分布、形态、数量, 寻找血流最丰富的切面, 计算血管数量, 测量血流收缩期峰值的血流速度 (PSV) 和阻力指数 (RI) 。

1.3 X线钼靶摄影检查仪器和检查方法

仪器采用GE公司的计算机X线乳腺钼靶摄影仪, 采用全自动曝光控制模式。患者取立位, 充分暴露双侧乳房, 压迫固定乳腺, 摄取常规投照的双侧乳房头尾位 (CC位) 和双侧乳房内、外斜位 (MLO位) , 必要时加设病灶局部加压放大和 (或) 切线位摄影。注意观察患者的乳腺类型、病变大小、清晰度, 边缘、病灶内部有无钙化, 乳头乳晕有无皮肤改变, 有无患侧引流血管增粗及腋窝淋巴结肿大等。

1.4 诊断标准

1.4.1 乳腺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诊断标准

(1) 形态不规则; (2) 边缘毛刺征或高回声晕环; (3) 内部低回声, 且回声不均匀; (4) 肿块后方回声衰减; (5) 纵横经比>1; (6) 微小钙化; (7) 穿入型血管; (8) RI>0.70。凡具有 (1) ~ (6) 项2项或以上+ (7) 或 (8) 即可诊断乳腺恶性肿瘤[1]。

1.4.2 乳腺癌X线钼靶摄影检查的诊断标准

(1) 直接征象:呈毛刺状、分叶状、不规则肿块影;呈细微簇状钙化灶。 (2) 间接征象:局部皮肤增厚;乳头内陷;局部性致密浸润;肿块周围粗大血管影;局部乳腺组织结构紊乱等。凡具有2项直接征象或1项直接征象兼有2项间接征象则诊断为乳腺癌[2]。

1.4.3 乳腺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X线钼靶摄影检查的诊断标准

凡是符合二者中任意1项的诊断标准即可。

2 结果

74例乳腺癌均经术后和 (或) 穿刺病理确诊, 其中浸润性导管癌59例、乳腺小叶原位癌8例、髓样癌3例、胶样癌 (黏液癌) 3例、导管内乳头状癌1例, 肿瘤直径在9 mm~61 mm。

2.1 74例乳腺癌者中有3例未做超声检查, 依据二维高频超声声像特征+彩色多普勒频谱数据, 检出率为98.59% (70/71) , 其中诊断符合率为87.32% (62/71) 、误诊率为11.27% (8/71) 、漏诊率为1.41% (1/71) 。

依据乳腺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诊断标准: (1) 肿块形态不规则, 边缘毛刺、蟹足状, 高回声晕环改变有58例[其中浸润性导管癌50例、小叶原位癌5例、髓样癌1例、胶样癌 (黏液癌) 1例、导管内乳头状癌1例]; (2) 边缘不清, 无包膜或包膜不完整的55例 (其中浸润性导管癌50例、小叶原位癌4例、导管内乳头状癌1例) ; (3) 肿块的纵横径比>1的有54例[其中浸润性导管癌47例、小叶原位癌4例、髓样癌1例、胶样癌 (黏液癌) 1例、导管内乳头状癌1例]; (4) 内部低回声、分布不均匀改变的有69例[浸润性导管癌56例、乳腺小叶原位癌6例、髓样癌3例、胶样癌 (黏液癌) 3例、导管内乳头状癌1例]; (5) 病灶后方回声衰减有41例 (其中浸润性导管癌38例、小叶原位癌3例) ; (6) 病灶内散在点状或簇状分布的微小钙化灶者有21例; (7) 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彩色成像有64例病灶内显示血流信号 (采用ALDERS血流半定量分级法进行病灶内血流丰富程度分级, 其中Ⅱ级以上者有50例、Ⅲ级以上者有37例) ; (8) RI>0.70者有45例。

2.2 74例乳腺癌有4例未做X线钼靶检查, 依据乳腺癌在计算机X线钼靶检查通过直接与间接征象的诊断, 检出率为95.71% (67/70) , 其中乳腺癌的诊断符合率为84.29% (59/70) 、误诊率为11.42% (8/70) 、漏诊率为4.29% (3/70) 。

依据乳腺癌X线钼靶摄影检查的诊断标准: (1) 病灶呈现高密度阴影者60例, 其中有毛刺或有分叶者58例; (2) 病灶内有钙化者37例; (3) 局部皮肤增厚、乳头内陷者3例; (4) 局部致密浸润者15例; (5) 周围有粗大血管者3例; (6) 病灶周围乳腺结构紊乱者5例。

2.3 74例乳腺癌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与计算机X线钼靶检查的联合应用后其检出率为98.65% (73/74) , 而乳腺癌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3.24% (69/74) 、误诊率为5.41% (4/74) 、漏诊率为1.35% (1/74) 。

3 讨论

乳腺肿瘤是影响妇女健康的常见疾病,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 女性乳腺肿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如今乳腺癌有成为女性第一恶性肿瘤的趋势。提高乳腺癌患者生存率及生活质量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3]。X线钼靶摄影是成熟的乳腺影像学检查方法, 在欧美乳腺肿瘤高发国家, 乳腺超声检查主要作为辅助检查方法[4]。在我国乳腺超声往往是独立的检查方法, 与X线钼靶摄影的结合应用在近年来开始受到重视。X线钼靶摄影和乳腺超声是检查乳腺肿块的两种重要影像学手段。事实上X线钼靶摄影和乳腺超声是从两个不同侧面反映病灶的病理特征, 具有良好的诊断互补性。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显示乳腺的细微结构及病灶内的血流速度及阻力指数, 因而在良、恶性肿块的鉴别诊断方面有很大的实用性。乳腺高频超声虽然能显示正常乳腺结构与良、恶性肿块的声像特征, 但因其病理组织学的复杂性, 良、恶性肿块的声像改变同样存在重叠, 加上操作者的经验以及对声像特征的判断都可能发生误差。二维高频超声可提高浅表组织结构的分辨率, 乳腺位于体表无其他脏器遮挡, 受其他干扰因素小, 超声图像可清晰地显示乳腺各层次解剖结构信息和所发生的病理改变, 较易检出乳腺中较小的病灶, 在诊断1 cm左右大小的乳腺肿块中有较高的准确性。在二维高频超声声像图上乳腺癌的回声绝大部分较低, 易与周围正常腺体组织形成明显反差, 对乳腺癌的检出率高于X线钼靶摄影。高频超声虽然提高了腺体内的小钙化检出率, 但仍不具有明显的特异性, 超声对微小钙化灶的检出率远不及乳腺X线钼靶摄影[5]。二维高频超声一般只能显示肿块轮廓, 即发现率较高, 但对边缘细微结构分辨率较差, 在判断肿块性质上存在局限性。乳腺癌的超声检查诊断主要依赖于二维高频超声, 彩色血流成像和频谱多普勒超声仅作为一项辅助诊断, 乳腺癌病灶的血流常位于中心区, 病灶越大, 其显示的血流信号越多, PSV值也有越高的趋势, PSV值与病灶大小呈正相关。乳腺癌的血流阻力指数 (RI) 值均高于良性肿瘤, 以RI>0.70作为阈值鉴别乳腺良恶性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6]。超声彩色多普勒能量图及血流显像、频谱多普勒定量分析的运用, 较单纯的高频二维超声较显著地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7]。本组根据二维高频超声声像特征+彩色多普勒频谱数据诊断的诊断标准, 检出率为98.59%, 其中诊断符合率为87.32%、误诊率为11.27%、漏诊率为1.41%。

X线钼靶摄影主要利用X线对不同组织密度的吸收与衰减来成像的, 它主要通过分析X线片上的肿块影及钙化点等特征来判断病灶性质。钼靶X线摄影在显示小肿块的边缘形态方面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对微小病灶的分辨率较高, 能清晰显示小乳癌的毛刺状边缘微小钙化等特征性结构, 并能发现微小乳腺癌[7]。而微小钙化灶 (指直径小于0.5 mm的钙化) 又是诊断乳腺肿块良、恶的重要指标, 因此X线钼靶摄影检查发现的很多良性或恶性钙化灶是高频超声无法辨别的。已有研究报道, 早期小乳腺癌伴有钙化者高达50%, X线钼靶对微小钙化的检出率较高, 尤其是在无明显肿块影时, 钙化灶的出现对乳腺癌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7]。本组依据X线钼靶检查的诊断标准, 检出率为95.71%, 其中乳腺癌的诊断符合率为84.29%、误诊率为11.42%、漏诊率为4.29%。

X线钼靶摄影与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诊断方面均有一定的漏误诊率, 概括其原因包括:操作者熟练程度以及体位设计不当、部位遗漏;病变特征不典型或早期病变小而缺乏特异征象;隐匿性乳腺癌或多灶性等缺乏与正常乳腺组织对照;患者乳房较小、乳腺腺体致密、肿瘤位置较贴紧胸壁等, 不能被乳腺X线钼靶摄影所发现。本组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3例乳房小, 肿瘤较贴近胸壁, 而X线钼靶摄影检查漏诊的小乳腺癌作出了诊断;而X线钼靶摄影检查对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漏诊的1例小乳腺癌作出诊断。所以说X线钼靶摄影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检查乳腺肿块的两种重要影像学手段, 二者各有所长, 从不同侧面反映病灶的病理特征, 具有良好的诊断互补性。将两种检查方法相结合, 取长补短联合使用, 检出率为98.65%, 诊断结果准确性提高到93.24%、误诊率为5.41%、漏诊率为1.35%。

总之, 与单独使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或X线钼靶摄影检查对比, 联合使用可明显提高乳腺肿块的检出率与鉴别能力, 提高乳腺肿瘤的发现率, 减少误诊和漏诊率, 在临床上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洁冰, 张艳华, 张本平, 等.联合应用超声与X线钼靶诊断乳腺小肿块的临床研究[J].实用肿瘤学杂志, 2007, 21 (3) :257-258.

[2]林黎娟.乳腺癌超声与X线钼靶联合应用的诊断价值[J].卫生职业教育, 2010, 28 (15) :147-148.

[3]王欣, 李文萍.早期乳腺癌的诊断及其治疗[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04, 11 (1) :9.

[4]李洪林, 姜玉新, 郝玉芝, 等.乳腺超声与X线钼靶摄影的比较与联合应用[J].中华超声影像杂志, 2006, 15 (12) :910-912.

[5]李朝军, 罗向红, 刘望彭.ROC分析法评价超声与钼靶摄影术在乳腺癌筛查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08, 10 (3) :169-174.

[6]李建初, 袁光华, 柳文仪, 等.血管和浅表器官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学[M].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9:349.

甲状腺癌的影像学诊断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2013年入本院接受检查治疗的80例在手术前接受超声检查的甲状腺结节患者。80例患者中男性23例, 女性57例, 年龄范围在27~66岁, 平均年龄 (48.2±5.8) 岁。

1.2 方法

使用德国Acuson Antares和意大利百胜彩色超声诊断 (探头频率7.5 MHz) 对患者进行超声检查。让患者取仰卧位, 颈部垫枕将头部后仰。探头伸至甲状软骨下方, 从上向下滑行, 获取大面积横切面冻结并测量。将甲状腺的大小、甲状腺结节的形状、边缘、内部、有无钙化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并且在进行多普勒血流检查时, 吩咐患者保持浅呼吸, 禁止吞咽动作, 以获得清晰程度较高的影像。

2 结果

病理结果与超声影像结果对比:80例患者中通过病理分析后得出62例患者为良性, 手术前实行超声诊断50例, 诊断准确率为80.6%;18例患者为恶性, 手术前实行超声诊断为10例, 诊断准确率为55.5%。甲状腺良性、恶性肿瘤在超声影像图上有明显差异。

对甲状腺结节超声影像进行分析后发现, 62例良性患者的甲状腺结节具有以下特征: (1) 边界:边界清晰42例, 模糊20例; (2) 形态:形态规整45例, 不规整17例; (3) 钙化:出现粗大钙化12例, 沙粒样钙化6例, 无钙化44例。18例恶性肿瘤患者的甲状腺结节具有以下特征: (1) 边界:边界清晰5例, 模糊13例; (2) 形态:形态规整6例, 不规整12例; (3) 钙化:出现粗大钙化9例, 沙粒样钙化6例, 无钙化3例。

3 讨论

彩色多普勒已经广泛的应用在检查甲状腺疾病的临床上了, 特别是在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上超声影像会出现显著的差异, 可以为患者和医护人员提供有效的判断依据[2]。单一的超声影像的可靠程度较低, 所以在临床上需要对结节的囊实性、内容物、边界、钙化情况等综合指标进行考虑。本文的18例恶性结节患者中有10例患者出现低回声、边界模糊、内部流血丰富等情况[3]。

甲状腺结节的性质一般体现在大小、形态、是否钙化、供血等方面。特别是微小钙化以及内部血供, 恶性结节具有较高的特异性[4]。在本次研究中手术前进行超声影像诊断的10例患者都与甲状腺恶性结节的超声影像相符, 并且有3例伴随着淋巴转移。出现漏诊的8例恶性结节患者的超声影像特征由于未发现明显特征而出现误诊。

近几年来, 超声检查仪器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彩超、三维超声等超声检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5]。其对微小病灶的发展以及良恶性的判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对80例甲状腺患者的甲状腺结节超声图像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证实了超声图像对甲状腺结节性质的诊断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在通过超声影像图判断良恶性结节时应该结合临床经验, 作出综合的判断, 为临床诊断作出更加准确的参考依据。超声影像在诊断甲状腺结节性质方面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研究超声影像对甲状腺结节性质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092013年入本院接受检查治疗的8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的超声影像进行分析, 对比良性、恶性结节的超声特征。结果 经过临床追踪80例患者中通过病理分析后得出62例患者为良性, 手术前实行超声诊断50例, 诊断准确率为80.6%;18例患者为恶性, 手术前实行超声诊断为10例, 诊断准确率为55.5%。甲状腺良性、恶性肿瘤在超声影像图上有明显差异。结论 超声影像对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诊断具有重大作用与意义。

关键词:超声影像,甲状腺,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岳林先, 马懿, 张惠, 等.颈淋巴结声像图对甲状腺癌转移的鉴别.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8, 17 (2) :183.

[2]吕朝晖, 朱海清, 窦京涛, 等.超声影像特点对甲状腺结节性质的诊断价值.中华医学杂志, 2010, 90 (46) :3272-3275.

[3]赵莹, 黄道中, 黄小莉.超声造影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价值.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0, 26 (8) :1441-1443.

[4]黄小莉, 黄道中.甲状腺结节超声造影研究进展.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9, 25 (9) :1717-1719.

甲状腺癌的影像学诊断 篇11

医学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第6版)》共分14部分,前十一部分分别对肌肉骨骼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眼眶、耳鼻咽喉、胸部、乳腺、心脏和大血管、肝胆胰脾、胃肠道、泌尿生殖系统、妇产科的影像学诊断提供了可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指导,最后三部分分别对核医学、统计学、水溶性对比剂进行了细致讲解。在内容安排上,以影像学征象为鉴别点,从点到面,先按照影像征象或临床表现给出需要考虑的疾病,随后介绍相关影像技术和影像解剖,同时在每章节介绍每一种疾病的病理生理、影像学征象、比较影像学,相当于一部影像学词典,对培养影像学医生的诊断思维,丰富知识储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书中每个章节的组织编写遵循实际读片方法。读片第一步描述影像表现所属类型。因此,每章的第一部分就是鉴别诊断的影像表现类型。一旦可能的诊断可在提纲中找到,读者可以在该章的后部查询该疾病单元的详细信息。疾病条目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这两部分之间还有介绍功能、解剖或组织学的知识条目。有时,关于放射学诊断方面的一些重要的临床征象和它们的鉴别诊断,也纳入该章节的第一部分。采用地形图方式描述系统疾病。我讨厌记忆,但应读者要求还是提供了不少的记忆方法。本书使用的表格和缩写词放在书前部分。精心选择了查阅重要信息的索引,索引也包含那些令人费解而又与疾病有关的词。

本书内容主线是疾病条目、影像学征象和鉴别诊断。疾病条目以最常用的名称排头,并将其他名称列于其下。作为影像诊断,内容包含该诊断正确的概率、关于征象和症状出现频率的百分率(文献报道最大数和最小数)。事实上,可能在非选择病人群体和偶尔提供最大和最小数之间的第三个数,这个数是文献引述频率最高的。当文献中出现不同或矛盾结果时,常会作出武断的选择——不幸的是,这样处理的情况并不少。

鉴别诊断使用了多种方式表达,有条理的思考过程常能洞悉问题的所在。对于一次成功的考试来说,应试者总觉得“钉牢”在诊断上是次要的,将之纳入在其考虑之内是重要的。因此,我们尝试对鉴别诊断思维或某些疾病的病因学进行分类,以便于理解和消化。通常的思维经验认为,这种想法不一定可行,也不一定逻辑上满意或完整。

甲状腺癌的影像学诊断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 年4 月-2015 年3 月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甲状腺结节患者78 例, 结节共93 个;结节位于甲状腺右侧叶49 个, 左侧叶35 个, 峡部9 个;其中男37 例, 女41 例;年龄17~69 岁, 平均 (42.38±11.53) 岁。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 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超声检查将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仪的探头频率分别设置为9 MHz和6~15 MHz的宽频探头。嘱患者取仰卧位, 后仰头部以充分暴露颈部, 对病灶的横切、纵切和斜切面进行常规的检查, 观察并详细记录结节的形态、大小、纵横比 (A/T) 、内部回声、内部有无钙化及钙化分布的情况。

采用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 (TI-RADS) 对甲状腺结节进行分类。 (1) TI-RADS1 类:正常甲状腺, 腺体内实质回声均匀, 未见结节和钙化。 (2) TI-RADS2 类:良性结节, 恶性率为0, 主要表现为Ⅰ型、Ⅱ型和Ⅲ型胶质病变, 其中Ⅰ型胶质病变为低至无回声的结节, 且内含点状的强回声, 结节内无血流;Ⅱ型和Ⅲ型胶质病变均表现为混合性回声结节, 内含点状强回声, 且呈非膨胀性生长。 (3) TI-RADS3 类:可能为良性结节, 恶性率小于5%, 多为圆形或椭圆形, 边缘完整, 以腺瘤或囊腺瘤多见。 (4) TI-RADS4 类:疑似恶性结节, 恶性率为5%~80%, 临床上可分为4a和4b, 其中4a ( 恶性率为5%~10%) 主要表现为单纯肿瘤模式实性或混合性的高、等、低回声结节及亚急性甲状腺炎;而4b多表现为恶性肿瘤模式A的等、低回声结节, 包膜不显著, 且形态和边缘均不规则, 结节内可见血管和钙化。 (5) TI-RADS5类:可能是恶性结节, 恶性率在80% 以上, 主要表现为等、低回声, 包膜不明显, 结节内血流丰富且微小钙化灶多发。 (6) TI-RADS6 类:活检证实的恶性结节和恶性肿瘤模式C, 多表现为规则或不规则的极低回声结节, 结节无包膜, 边缘不规整, 多呈浸润性生长, 内部血流丰富, 伴有钙化灶, 部分患者会出现颈部淋巴结的转移。TI-RADS1~3 类为良性结节, TI-RADS4~6 类为恶性结节[4]。

本次研究所有的超声图像均由两名资深的甲状腺超声主任医师进行评价, 若意见不同, 应共同商讨达成一致意见。

1.2.2 病理诊断甲状腺肿、胶质结节、腺瘤和桥本甲状腺炎均为甲状腺的良性结节;乳头状瘤、滤泡状癌、髓样癌均为甲状腺的恶性结节。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TI-RADS分类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比较

93 个甲状腺结节病理诊断为甲状腺良性结节64 个, 其中结节性甲状腺肿28 个, 结节性甲状腺肿并发继发出血囊性变15 个, 结节性甲状腺肿伴有腺瘤样结节11 个, 结节性甲状腺肿并滤泡上皮乳头状增生6 个, 桥本甲状腺炎并腺瘤4 个;恶性结节瘤29 个, 其中乳头状癌17 个, 微小乳头状癌10 个, 滤泡状癌1 个, 髓样癌1 个。TI-RADS分类诊断诊断为甲状腺良性结节51 个, 其中TI-RADS1 类结节14 个, 2 类结节28 个, 3 类结节9 个;甲状腺恶性结节42 个, 其中TI-RADS4 类结节21 个, 5 类结节12 个, 6 类结节9 个。两种检查方法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诊断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字2=3.8498, P>0.05) , 见表1。

2.2 TI-RADS分类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效能

TI-RADS分类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敏感度为93.10%, 特异度为76.56%, 准确度为81.72%, 阳性预测值为64.29%, 阴性预测值为96.08%。

3 讨论

甲状腺结节可以单发, 也可以多发, 多发结节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但临床上单发结节甲状腺癌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甲状腺结节若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会并发糖尿病、心血管病、肾小管性酸中毒、肝病等严重疾病。临床上诊断甲状腺结节的方法有甲状腺彩超、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病理组织活检和超声弹性成像, 因此, 选择哪种检查方法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进行鉴别诊断, 在国内外医学界备受关注。

超声检查凭借无创、安全、设备要求较低、可反复检测等优势, 是非创性鉴别良恶性甲状腺结节常用的一种影像学技术, 被临床医师和患者广泛接受, 但由于甲状腺结节的临床表现多样化, 超声表现与良性结节会有重叠部分, 再加上医师临床经验的限制, 不同的医师对同一结节的描述和诊断可能存在差异, 易造成误诊、漏诊[5,6]。病理组织活检是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金标准”, 但操作复杂、有创, 多不被患者接受。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对甲状腺结节的诊断率高达80%, 操作简单, 但其为有创检查, 且检查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7]。超声弹性成像是直接或间接对组织施加压力或剪切力后使组织发生变形, 以获得组织内部的弹性特征信息, 但弹性图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弹性图像分级的主观性会严重影响诊断结果[8]。因此采用规范的描述术语和分类诊断标准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进行鉴别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是在超声仪器和诊断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 由美国放射学会首次提出并用于乳腺疾病的诊断以及恶性结节的诊断[9,10]。之后美国学者Horvath提出了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 并在对10 种甲状腺结节的超声声像图表现进行定义的基础上建立了甲状腺的分类标准[11,12]。本次研究中, TI-RADS分类诊断与病理诊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TI-RADS分类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敏感度为93.10%、特异度为76.56%、准确度为81.72%、阳性预测值为64.29%、阴性预测值为96.08%。

综上所述, 甲状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能较准确地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做出判断, 是一种理想的术前诊断方法,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甲状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4月-2015年3月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甲状腺结节的患者78例, 所有患者均进行超声检查和TI-RADS分类诊断, 将TI-RADS分类诊断的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 并计算TI-RADS分类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效能。结果:TI-RADS分类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TI-RADS分类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敏感度为93.10%、特异度为76.56%、准确度为81.72%、阳性预测值为64.29%、阴性预测值为96.08%。结论:TI-RADS分类诊断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能较准确地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做出判断, 是一种理想的术前诊断方法, 值得推广应用。

上一篇:冷静思考下一篇:应届大学毕业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