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切除

2024-09-06

甲状腺切除(共10篇)

甲状腺切除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小切口改良甲状腺切除术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的比较。方法 选取我院2006年1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64例甲状腺腺瘤患者,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试验组采用改良的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 对照组采用传统甲状腺切除术, 两组一般情况无显著差异。观察两组的手术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失血量、住院时间、切口美观程度等明显优于对照组, 在术后随访中, 试验组患者出现切口粘连率、颈部不适及疼痛, 吞咽不灵活及颈部紧缩感的发生率明显对照组。结论 改良小切口甲状腺腺瘤切除术具有手术时间短, 创伤小, 恢复快, 并发症少、美容效果好, 疗效可靠, 值得应用推广。

关键词:甲状腺腺瘤,小切口改良甲状腺切除术,传统甲状腺切除术

甲状腺腺瘤起源于甲状腺滤泡细胞, 为较常见的甲状腺良性肿瘤, 好发于甲状腺功能的活动期, 从形态学上可分为乳头状和滤泡状囊性腺瘤, 可能与性别、遗传因素和TSH过度刺激有关, 以手术治疗为主。传统的甲状腺切除术常采用甲状腺大部切除术, 很容易造成血管和神经的损伤, 出现窒息、大出血、声音嘶哑和呛咳等并发症, 并且手术切口较大, 颈前部往往会留下6~8cm的明显手术瘢痕, 严重影响美观。在确保手术安全及良好预后的前提下, 同时也为了满足越来越多患者的美观要求, 近年来, 我院开展了颈部小切口改良甲状腺切除术, 效果较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6年1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64例甲状腺腺瘤患者, 男性17例, 女性47例, 年龄在17~68岁, 平均35.1岁。肿块在1cm×2cm×3cm~4cm×7cm×8cm范围之间。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32例, 两组患者在临床资料和一般情况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小切口改良手术方法: (1) 采用颈丛麻醉, 在患侧甲状腺表面做一个小切口, 略小于肿块 (平均长度4~6cm) , 如为双侧, 则切口取颈前正中部。 (2) 充分分离甲状腺上下极及外侧的血管、组织和悬韧带, 进行包块切除。甲状腺组织切除不应过多, 以免发生术后甲状腺功能低下;术中避免损伤喉返神经。 (3) 彻底止血和清洗伤口后, 于甲状腺窝用橡胶片引流, 从颈前肌群处引出, 术后24~48h视引流情况拔除引流条。 (4) 皮下及颈阔肌采用可吸收合成缝线全层连续缝合, 再做皮肤层皮内缝合, 这样切口对合好, 切口内缝线异物少, 组织反应轻, 术后瘢痕小。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甲状腺切除术。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失血量、住院时间、切口美观程度等进行比较, 并观察两组的术后随访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软件对所有资料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χ—±s) 表示, 采用成组资料和配对资料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64例甲状腺腺瘤手术全部获得成功, 无手术死亡、无声音嘶哑、继发性出血或血肿等并发症, 试验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失血量、住院时间明显少于传统手术组, 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表1) 。

2.2 两组术后随访情况比较

术后随访1个月, 试验组患者出现切口粘连率、颈部不适及疼痛, 吞咽不灵活及颈部紧缩感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手术组, 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表2) 。

3 讨论

甲状腺肿瘤为颈部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 病程缓慢, 表面光滑, 可移动度好, 与周围组织无粘连, 边界清晰, 可随吞咽上下移动。甲状腺腺瘤在男女中的发病之比为1∶1.22, 又以40岁以下女性多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因而对手术的美学效果要求也随之提高。传统的甲状腺切除术会在患者的颈前部留下6~8cm的瘢痕, 严重影响美观。改良的小切口手术切口位置较传统甲状腺手术切口为低, 切口长度短, 平时衣服即可遮盖伤口, 满足了患者美观方面的要求。同时, 改良小切口手术在手术时间、失血量、住院时间等方面均明显优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 具有损伤小, 恢复快的优点。改良小切口手术无需横断颈前肌群, 创伤小, 不会影响颈前肌肉的运动功能。改良小切口手术切口小, 出血量少, 对于颈前浅静脉可不予结扎, 避免术后局部淤血肿胀, 有利于切口愈合。

改良小切口手术在术后并发症方面也明显优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改良小切口手术术中出血少, 因而发生继发性出血引起呼吸困难的概率大大减少。改良小切口手术切口低, 可充分暴露甲状腺的下级, 有利于保护喉返神经。不足之处是对于直径>4cm的甲状腺腺瘤该手术方法尚受限。

综上所述, 改良小切口甲状腺腺瘤切除术具有手术时间短, 创伤小, 恢复快, 并发症少且美容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 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疗效可靠, 值得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汪中衡, 何晓东, 杨克虎, 等.腔镜辅助下甲状腺切除术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8, 28 (2) :124-127.

[2]郑冬梅, 鹿宁, 陈青, 等.甲状腺结节的临床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 2009, 47 (8) :14-18.

[3]罗智辉, 孔令言, 邱翠平, 等.甲状腺手术的综合改良应用体会[J].广东医学, 2005, 26 (5) :669-670.

[4]徐少华.改良小切1:3甲状腺腺瘤切除术32例[J].实用医学杂志, 2008, 24 (11) :1955-1955.

[5]孙洪利, 杨海容, 马凯, 等.不放置引流的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56例体会[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08, 37 (5) :713-714.

[6]龚日祥, 张敏, 罗书画, 等.甲状腺手术中常规显露喉返神经的安全性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 2008, 39 (3) :464-466.

[7]王丽萍, 臧艳姿, 李国栋, 等.95例双侧声带麻痹的病因分析及手术干预[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08, 37 (6) :822-824.

甲状腺切除 篇2

[关键词] 甲状腺切除术;小切口;改良

[中图分类号] R65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34-0159-02

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传统手术对甲状腺肿瘤进行切除,但是由于其并发症发生率高、颈部切口处易留有瘢痕,限制了其临床应用[1-3]。本研究中,对2006年9月~2011年9月期间在我院进行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的患者264例中的132例采用小切口改良甲状腺手术处理,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06年9月~2011年9月期间264例在我院进行甲状腺切除的患者,其中男性145例,女性119例,年龄35~65岁,平均(46.8±9.3)岁。根据住院号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甲状腺肿大程度等一般临床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甲状腺切除术进行治疗。具体如下:对患者进行气管内插管麻醉,仰卧位,固定头部,沿胸骨上方2横指处皮肤至胸锁乳突外缘做弧形切口,分离颈阔肌后的疏松组织、颈前肌群与胸锁乳突肌以及在假包膜与甲状腺之间分离甲状腺腺体,横向切断血管钳,增加甲状腺的暴露视野,钝性分离并切断甲状腺峡部后切除甲状腺侧叶,顺序为由上极向下极切除,进行止血后,依次缝合皮肤、皮下组织等。

观察组患者采取小切口改良甲状腺切除术进行治疗。具体如下:对患者进行局部颈丛强化麻醉,仰卧位,固定头部。在锁骨交界处沿皮肤横纹做2~4 cm长度的弧形切口,分离疏松组织和结缔组织,用甲状腺钩将胸骨甲状腺肌和胸骨舌骨肌牵拉分离后,增加甲状腺的暴露量,然后用钳夹切除甲状腺,止血后,依次缝合皮肤、皮下组织等,并立即送病理检查。

1.3统计学分析

对本研究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软件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的比较

对照组132例患者中,手术时间(65.31±9.35) min,住院时间为(5.36±1.45) d,术中出血量为(25.72±7.33) mL。观察组132例患者中,手术时间(43.68±8.25) min,住院时间为(3.52±0.58)d,术中出血量为(9.64±2.89)mL。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2两组患者切口长度和患者满意度的比较

对照组132例患者中,切口长度(7.43±2.31) cm,满意108例,占81.8%;观察组132例患者中,切口长度(5.02±0.45) cm,满意124例,占93.9%。经统计学分析显示,观察组患者切口长度明显缩短,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3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对照组132例患者中,切口粘连12例,占9.09%,颈部僵麻14例,占10.61%,切口皮下结节21例,占15.91%,颈部紧缩18例,占13.64%;观察组132例患者中,切口粘连4例,占3.03%;颈部僵麻6例,占4.55%,切口皮下结节8例,占6.06%,颈部紧缩9例,占6.82%。经统计学分析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发生切口粘连、颈部僵麻、切口皮下结节和颈部紧缩等并发症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甲状腺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病和多发病,并且以女性患者居多[4],由于传统手术容易在患者颈部留下瘢痕,影响美观,使得患者的满意度和依从性很低。因此,如何改进甲状腺切除术的方式是临床医护人员关注的重点[5-7]。

经统计学分析发现,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切口长度和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主要原因为小切口改良甲状腺切除术避免了传统甲状腺切除术中对颈前淋巴管和血管回流的破坏,使得患者出现切口皮下结节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其次,小切口改良手术所有的引流均是通过在切口侧方另外的戳孔,且在手术过程中选用可吸收缝合线,均增加了组织愈合速度和程度,减少了瘢痕的产生。

综上可知,小切口改良甲状腺切除术可以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和医疗质量,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值得在基层医院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广城. 小切口手术方案治疗甲状腺肿瘤的效果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8):243-244.

[2] 李志愚. 小切口改良甲状腺切除术的临床分析[J]. 求医问药,2012,10(5):271-272.

[3] 王大川. 甲状腺肿瘤的手术效果体会[J]. 当代医学,2011,17(27):108-110.

[4] 罗晓林. 小切口与大切口甲状腺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J]. 中外医疗,2012,16(6):57-58.

[5] 林宏福,王存川,张军. 腔镜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J]. 中国内镜杂志,2008,14(5):552-555.

[6] 罗智辉,孔令言,邱翠平,等. 甲状腺手术的综合改良应用体会[J]. 广东医学,2005,22(1):39-42.

[7] 汪中衡,何晓东,杨克虎,等. 腔镜辅助下甲状腺切除术疗效分析[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28(2):124-125.

甲状腺切除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8月一2014年9月收治的89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45例,男12例,女33例,年龄在32-5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9±3.3)岁;病程在0.5-11年之间,平均病程(5.9±2.0)年。对照组患者44例,男10例,女34例,年龄在33-59岁之间,平均年龄(43.1±3.4)岁;病程在5个月—11年之间,平均病程(6.0±2.1)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全部患者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取头高足低体位,双腿分开。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甲状腺切除术,具体操作方法为:将患者的头部往后仰并抬高,充分伸展患者的颈部,暴露手术视野,在距离胸骨上缘2-3cm处行沿着颈部的横向弧形切口,长约4-6cm,接着纵向切开甲状腺被膜,完全暴露甲状腺,分离甲状腺动静脉,并结扎处理,将病变甲状腺切除,最后进行逐层缝合并放置引流管。

治疗组则采用小切口手术,具体方法为:在胸骨切迹上2cm处,在皮肤褶皱处做一个3-5cm的小切口,逐层切口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和游离皮瓣,沿着甲状软骨到胸骨窝切开颈白线,分离甲状腺被膜,暴露出甲状腺,探查病变情况。接着切开甲状腺峡部分,并进行该部分血管的分离结扎处理,离断甲状腺的静脉,接着根据具体情况牵引甲状腺,明确腺体峡和气管,分离腺体与气管粘连的部分,最后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切口,术后2-3d拔除引流管。

1.3 统计学分析

将收集整理的临床数据录入到SPSS14.0软件中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显示,对比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所示为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对比,可见,治疗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切开长度比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比对照组少,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甲状腺结节是一种常见的普外科疾病,多见于中年女性,发病率较高。机体在甲状腺激素不足的情况下,垂体分泌TSH增多,甲状腺就会在其刺激下出现反复或持续的增生,最终导致甲状腺的不均匀性增大或结节样病变。例如:甲状腺结节在外观上表现为甲状腺的肿大,触碰可以感受到明显的结节物,且多数会感觉有多个结节,且质地较硬[2]。甲状腺结节多为良性,通过手术治疗可达到治愈的目的,而不同的手术有着不同的治疗效果,医生应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合理选择手术方法。

由于甲状腺位置较为特殊,紧邻气管和食管,后方则紧邻甲状旁腺和迷走神经,因此手术过程中稍有不注意就可能引发大出血,损伤周围脏器。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手术切口大,需要进行大范围腺体的游离,颈部切口大,容易出现大出血问题,且由于颈前皮肤被横断,容易导致颈前皮肤与肌肉的粘连,术后出现头疼、颈部活动受限、颈前区疼痛、吞咽困难等不适症状,对患者的生理心理造成一定不良影响[3]。而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则能弥补传统手术的不足之处,其切口较小,且切口与颈横纹对应,采用可吸收缝线进行逐层的缝合,术后瘢痕小,且手术没有切断颈前肌,而是采用钝性分离方式暴露出甲状腺,这样就避免了颈部皮肤、肌肉组织等的粘连现象,减轻术后疼痛,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在运用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时,应由经验丰富、操作熟练的医生完成,术前仔细检查患者的病变部位,确定切口位置,尽量在小切口的情况下暴露操作部位,保证手术的安全性。手术过程中严密观察附近的神经组织、气管、食管等,以免对附近组织造成损伤。当出现手术很难运用小切口切除术时,则可考虑横断颈前肌群,操作时务必慎重。

在本次研究中,治疗组患者采用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结果表明,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采用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的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见,在甲状腺结节的手术治疗上,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相比,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疗效显著,切口小而美观,满足患者的美体需求,且对甲状腺周围的组织、脏器损伤小,术中出血量少,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感,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治疗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薛冰.传统甲状腺切除术与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结节临床对比分析[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4,35(3):223—224.

[2]屈军,段宇.低位小切口与传统甲状腺手术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的对照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6):58—60.

甲状腺切除 篇4

【关键词】 甲状腺结节;甲状腺腺叶切除术;甲状腺全切术

【中圖分类号】R581.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9-0052-02

近年来甲状腺结节的患者越来越多,其是一种易发于中年患者的外科疾病。据报道显示,我国甲状腺结节的发病率已达4%[1]。甲状腺结节是指在甲状腺内的肿块。甲状腺结节通常分为良性与恶性,一般多为良性甲状腺结节,因恶性甲状腺结节一般不易在前期诊断出来[2]。在临床上,通常首先采用药物治疗,若疗效不明显则通过手术切除来进行治疗,以往常采用状腺次全切术、甲状腺部分切除术等,其手术往往对患者创伤较大、治疗费用昂贵,还可能引起一些并发症。笔者对甲状腺结节患者采用甲状腺叶切除术与甲状腺全切术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研究,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外科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甲状腺结节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8例,女70例,均经CT或彩超等检查确诊,并排除其他疾病。采取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9例,女36例,男13例,平均年龄( 39.13 ± 8.35)岁,采用甲状腺腺叶切除术治疗;对照组组49例,女34例,男15例,平均年龄( 41.26 ± 7.33)岁,采取甲状腺全切术治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对患者进行切除手术前和手术完成后,保证两组患者的用药情况和临床护理措施是相同的。手术过程中,实验组采用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对照组采用甲状腺全切术。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手术中失血量、手术引起的并发症、住院治疗费用等各项情况进行比较。

1.4 疗效评定 在患者出院后,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记录。通过随访记录进行疗效评定,具体评定标准[3]如下:显效:术后3个月,患者恢复较好,能正常生活,无病情复发迹象;有效:术后患者病情明显有所好转,但仍有该病的部分临床症状;无效:术后患者病情无好转迹象,临床症状较严重,依然影响患者及家人的正常生活。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经过不同手术治疗之后,实验组的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失血量和平均费用均比对照组少,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经过手术治疗后,两组术后均有少量患者出现吞咽不适、颈部疼痛、切口粘连、声音嘶哑和手足抽搐等并发症,但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术后治疗效果比较 本院对研究的98名患者在出院后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两组随访实际人数各42名,随访率均为85.7%。实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一般情况下,甲状腺结节首先采取药物治疗,若治疗无效则采用甲状腺切除手术治疗。切除手术一般包括甲状腺腺叶部分切除术、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甲状腺全切术等,但对术式的选择一直多有争议,因其术后引发的并发症会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4],故甲状腺叶切除术应运而生,但该手术技术要求高,否则容易伤及患者喉返神经。

本文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各项手术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甲状腺叶切除术有手术时间较短、失血量较少和平均费用偏低的优势;通过对术后并发症比较,表明该手术同样具有一般同类手术给患者带来的创伤,但创伤较轻;通过对患者出院后的走访调查结果分析,对疗效进行评定,表明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比对照组更好。

综上所述,甲状腺腺叶切除术是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在保证达到其他同类手术相同效果的基础上,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降低手术对患者的创伤,并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及其家人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乃政,高喜阁,储金雁,等.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外科治疗[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8,14(5):40-41.

[2]顾书成,管小青,吴骥,等.甲状腺腺叶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临床研究[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2,21(5):637-639.

[3]粱欣,苏琼川,林鸿彪.甲状腺全切术与甲状腺叶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结节疗效对比[J].黑龙江医学,2014,38(9):1026-1027.

[4]龙志华.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方式探讨[J].医学信息:下旬刊, 2011, 24(7): 139- 141.

甲状腺切除 篇5

关键词:甲状腺结石,甲状腺腺叶切除术,甲状腺次全切除术

甲状腺结节是外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多见于青壮年, 是指由甲状腺局部组织增大, 但其他组织未见明显变化的疾病[1]。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甲状腺腺叶切除术是临床常用于治疗甲状腺结节的手段, 但由于甲状腺解剖结构的复杂性, 需合理选择手术方式。由此, 笔者对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甲状腺结节患者采取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和甲状腺腺叶切除术治疗, 现将所得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来院行手术治疗的96例甲状腺结节患者, 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颈部有肿块, 单发结节72节, 多发结节48节。术后经病理检查单纯性甲状腺肿51例, 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8例, 甲状腺腺瘤37例。按手术方式的不同, 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8例。观察组男15例, 女33例, 年龄12~48岁, 平均 (35.4±2.3) 岁。对照组男16例, 女32例, 年龄12~49岁, 平均 (36.5±2.4) 岁。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采取颈丛麻醉, 同时手术过程中保持呼吸通畅。患者取仰卧位, 常规消毒处理后, 沿胸骨上切迹上方3~4 cm作弧形切口, 切开皮下组织及颈阔肌, 使用电刀分离颈阔肌后面的周围组织, 并将甲状腺前肌群进行切断, 充分显露甲状腺。从右叶开始实施手术, 以便于甲状腺上、下级处理。沿甲状腺外缘向下极进行分离, 为充分显露甲状腺体组织, 从腺体的外缘将甲状腺体向前内侧翻开, 切除甲状腺体结节部分, 同时切除过程中保留甲状旁腺, 避免损伤喉返神经。缝合切口时注意穿针深度适宜, 避免损伤喉返神经, 必要情况下放置引流管。

观察组患者行甲状腺叶切除术:采取颈丛麻醉, 患者取仰卧位, 常规消毒处理后, 沿皮肤纹理行弧形切口, 切开皮下组织以及颈阔肌, 应用电刀分离颈阔肌后面的周围组织, 充分显露甲状腺, 对腺叶进行游离。首先认真处理甲状腺下级血管分支, 将中静脉阻断, 随后缓慢向下牵拉腺叶, 分离上极腺叶。切断腺叶顶端的上级血管分支。并向下牵拉腺叶向内侧, 将腺叶结节进行分离。分离过程中注意保护周围血管及神经[2]。手术结束后, 常规缝合包扎切口, 必要情况下合理放置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两组中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等手术情况, 并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包括术后低钙抽搐、术后再出血、声音嘶哑等。

1.4 统计学处理:

详细记录本组数据结果, 应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单位以 (%) 表示, 组间手术情况的比较采取χ2检验, 计量资料单位以均值±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术后发生情况比较采取t检验, (P<0.05) 时则代表组间计数资料及计量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对比: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低,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有1例声音嘶哑, 并发症发生率为2.08%, 对照组有1例低钙抽搐, 2例声音嘶哑, 1例感染, 1例术后再出血, 并发症发生率为10.42%,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9354, P=0.0148) 。

3 讨论

甲状腺结节是外科常见常见病, 手术是治疗甲状腺的主要手段, 包括甲状腺全切除术、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甲状腺腺叶切除术、甲状腺腺叶部分切除术等。由于甲状腺结构的复杂性, 针对手术方式的选择, 目前临床通常通过判断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决定。就当前的诊断技术而言, 尤其是临床检验相对较少的基层医院, 对甲状腺良恶性的判断仍存在一定的难度, 易出现漏诊的现象。以往临床多采用甲状腺全次切除术治疗本病, 但该手术存在部分组织残留的风险, 若术后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甲状腺癌, 残留的组织可能会引起局部炎症复发, 导致患者必须进行二次手术,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如喉返神经损伤、术后再出血、低钙抽搐等。

随着人们对甲状腺手术方式的不断研究, 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有研究认为, 采取甲状腺腺叶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结节可能会增加甲状腺旁功能及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率[3]。但大量临床表明, 术中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严格规范操作, 遵循真假包膜间血管分支切断原则, 可最大限度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4]。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具有以下优点: (1) 严格遵循手术操作规范, 可降低手术风险, 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 (2) 可防止微小甲状腺结节的漏诊; (3) 对未有淋巴结换衣的恶性甲状腺结节患者采取甲状腺腺叶切除术治疗, 可避免再次手术, 若存在淋巴结节, 仅需进行淋巴结清扫即可, 无需特殊处理。经本组分析研究, 结果发现,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8%, 低于对照组的10.42%, 差异显著 (P<0.05) , 与文献报道一致[5]。

综上所述, 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春华, 蒙小文.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术后并发症对比研究[J].当代医学, 2014, 13 (24) :69.

[2]龙安莉.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术后并发症对比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 2012, 19 (11) :1933-1934.

[3]杨红卫, 黄祖仁.甲状腺肿瘤行腺叶切除术84例体会[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10, 31 (5) :381-382.

[4]池洪波.甲状腺腺叶切除术与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23 (4) :95.

甲状腺切除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来我院进行治疗的甲状腺癌患者180例, 男15例, 女165例, 患者年龄为14~67岁, 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4岁。180例患者中, 有171例患者为乳头状癌, 有3例患者为髓样癌, 有4例患者为滤泡状癌, 有2例患者为淋巴癌。

1.2 临床方法

180例患者原则上考虑全部采取甲状腺全切除术, 但是在患者自身条件限制的情况下, 发现有些患者不宜进行甲状腺全切除术, 宜选择部分切除即近全切除术。因此, 180例患者采取的手术方式包括甲状腺近全切除术、甲状腺完成性全切除术和甲状腺近完成性切除术。并且在手术治疗的同时, 配合采取常规实施改良选择或者是改良根治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在治疗结束后对所有患者进行6个月~6年时间的随访。在患者的整个治疗、恢复和随访期间总结甲状腺癌时甲状腺全切除或近全切除手术的操作经验, 为进一步提高甲状腺癌的临床治疗效果提供依据。

2 结果

180例患者在手术治疗, 随访期内死亡2例, 死亡患者均为乳头状癌患者。有7例患者出现了暂时性的声音嘶哑, 是由于淋巴结清扫术导致的, 但均在2个月的时间内自行恢复。180例患者手术治疗之后都出现了一过性低钙血症或者是短期低钙血症, 但都经过4~7 d时间或者是7~15 d的时间自行恢复。

3 讨论

3.1 术式的选择经验

在临床上, 对于甲状腺癌患者的治疗, 原则上首要的选择的手术方式是甲状腺全切除术, 但是在具体的治疗中, 部分患者往往会采取近全切除术。其实对于术式的选择最终关注的标准就在于能否在手术顺利完成的情况下, 保证甲状旁腺和喉返神经的安全。如果在能够保证甲状旁腺和喉返神经的安全的条件下, 则优先选择甲状腺全切除术, 对于患者来说这种选择一方面对于癌症的治疗具有彻底性, 另一方面消除了患者对于没有根治癌症的担忧心理[2]。因此, 在完全能够保证甲状旁腺和喉返神经的安全情况下, 采取甲状腺全切除术是治疗甲状腺癌的最佳选择方案。

3.2 精细化被膜解剖技术对于甲状腺全切除术安全性的影响

长期以来, 对于采取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癌, 最大的阻碍就是对甲状腺血管的处理是以喉返神经为优先原则的, 因此, 长期遵循“上近下远”的原则, 这种操作方式对甲状腺全切除术造成了无法跨越的障碍, 往往在具体治疗过程中无法实现甲状腺全切除。被膜解剖技术的出现, 为甲状腺全切除术的实施带来了新的希望, 被膜解剖主要针对的是在靠近腺体真被膜分离结扎血管的一种操作技术, 该技术主要强调在靠近腺体侧腹区的时候, 对于贴着真被膜的每一条微笑的进出血管都逐一的进行仔细的结扎, 在这个过程还需要将甲状旁腺准确的辨别出来, 予以保护。该技术在甲状腺全切除术中的应用并不复杂, 关键在于细心和耐心, 只要在手术操作中应用得到, 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能够降低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 大大的提高甲状腺全切除术的临床安全性[3]。

3.3 喉返神经的处理经验

在甲状腺全切除术中, 如果只是单纯的进行甲状腺全切除的操作, 那么就不需要时刻关注喉返神经的分离, 单纯的甲状腺切除损伤喉返神经的概率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只有在甲状腺全切除术, 同期配合进行颈淋巴结清扫时, 需要特别注意对喉返神经的分离保护[4]。

摘要:目的 总结甲状腺癌时甲状腺全切除或近全切除手术的操作经验, 为提高甲状腺癌的临床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来我院进行治疗的甲状腺癌患者180例, 采取甲状腺近全切除术、甲状腺完成性全切除术和甲状腺近完成性切除术进行治疗。结果 180例患者在手术治疗, 随访期内死亡2例, 死亡患者均为乳头状癌患者。有7例患者出现了暂时性的声音嘶哑, 是由于淋巴结清扫术导致的, 但均在2个月的时间内自行恢复。180例患者手术治疗之后都出现了一过性低钙血症或者是短期低钙血症, 但都经过4~7 d时间或者是7~15 d的时间自行恢复。结论 在能够保证甲状旁腺和喉返神经的安全的条件下, 对甲状腺癌患者采取甲状腺全切除术是最佳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甲状腺癌,甲状腺全切除,甲状腺近全切除,操作经验

参考文献

[1]裘法祖.甲状腺和甲状旁腺疾病[M]//吴阶平, 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 (中册) .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809-811.

[2]李树业, 岳长生.甲状腺肿瘤手术.见:岳长生, 李树业.头颈肿瘤手术学[M].2010:363-367.

[3]高力, 谢磊, 叶学红, 等.甲状腺全切除或近全切除术治疗180例甲状腺癌的手术体会[J].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9, 8 (4) :301-303.

甲状腺切除 篇7

关键词:小切口切除术,传统的甲状腺切除术,甲状腺瘤

甲状腺瘤是起源于甲状腺滤泡细胞的良性肿瘤, 多发于甲状腺功能的活动期, 影响患者正常生活[1]。我们主要对比分析小切口切除术与传统的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瘤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5月至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甲状腺瘤患者70例。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依照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各35例。对照组男10例, 女25例;年龄27~50岁, 平均 (34.5±2.8) 岁;单侧结节22例, 双侧结节13例;结节直径1.43~3.89 cm, 平均 (2.12±0.6) cm。试验组男11例, 女24例;年龄29~52岁, 平均 (35.6±2.3) 岁;单侧结节28例, 双侧结节7例;结节直径1.48~3.95 cm, 平均 (1.95±0.4) cm。所有患者经检查, 均符合甲状腺瘤的诊断标准, 甲状腺功能正常。两组性别、年龄、结节情况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术前均进行血、尿常规, 凝血功能、心电图检查、B超检查, 行全身麻醉。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甲状腺切除术。试验组采用小切口切除术, 患者仰卧平躺、以胸骨切迹上方2 cm为切点, 沿皮肤纹理进行切口, 使甲状腺部位暴露出来, 观察患者的病情, 如果手术空间不足, 可沿甲状胸骨水平将部分甲状肌切断。切开甲状腺峡部, 将气管前方的测峡部部分血管进行分离结扎, 离断甲状腺中的静脉、断囊内分支, 根据手术操作的具体情况向上牵引甲状腺上下极, 保留甲状腺后备膜。要沿着甲状腺上级切断和游离甲状腺上动静脉, 远离软骨侧板。要紧贴上级钳夹上级血管侧的血管, 其中一侧的血管钳夹在上级腺体上, 如果上级体积较大, 可以分次进行结扎, 放置引流管进行切口缝合。术后3 d将引流管拔出, 出院后进行随访, 时间5~6个月。

1.3 疗效观察指标

(1) 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住院时间等。 (2) 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主要包括颈部紧缩感、颈部麻木不适、颈前区疼痛、吞咽不灵活、切口皮下结节。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情况对比

试验组手术切口小, 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指标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试验组发生颈部紧缩感1例, 颈前区疼痛2例, 无颈部麻木不适、吞咽不灵活、切口皮下结节患者,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6%;对照组发生颈部紧缩感4例, 颈部麻木不适3例, 颈前区疼痛2例, 吞咽不灵活2例, 切口皮下结节1例,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7.1%。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甲状腺瘤多发于女性, 生长缓慢, 具有完整光滑的包膜, 边界明显, 质地硬, 随着吞咽活动可以移动, 临床不适症状较少。但是随着病情的加重, 容易发生癌变, 因此需要早期积极进行防治[2]。甲状腺瘤的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 由于甲状腺与气管、食管邻近, 靠近迷走、喉返神经线, 增加了手术难度。传统的甲状腺切除术, 切口较大, 能够使甲状腺组织显露, 但是出血较多, 容易发生颈前皮肤和肌肉粘连, 术后并发症多, 且会留下瘢痕。

采用小切口手术治疗甲状腺瘤, 手术切口小, 出血量小, 患者颈部的肌群不会被横行切断, 颈部原有功能保持良好;由于切口小, 瘢痕不明显, 不影响美观要求;术后住院时间短, 恢复速度快[3]。本研究表明, 试验组采用小切口切除术, 手术切口小, 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指标均少于对照组, 说明小切口切除术手术优势明显, 对患者颈部功能损伤小, 恢复速度快;另外, 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试验组, 试验组术后恢复效果好, 并发症少, 生命质量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 采用小切口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瘤效果明显, 明显优于传统的甲状腺切除术, 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伟雄, 李苑敏, 温永锋.传统甲状腺切除术与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结节临床对比分析[J].当代医学, 2013, 19 (11) :33-34.

[2]曾卫平.小切口改良甲状腺切除术与传统手术对比分析[J].右江医学, 2010, 38 (1) :7-9.

甲状腺切除 篇8

资料与方法

2013 年1 月-2015 年1 月收治甲状腺癌患者60 例, 男16 例, 女44 例, 年龄19~79岁, 平均 (42.5±1.9) 岁, 患病时间1~5年, 平均 (2.1±0.7) 年。

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甲状腺全切除或近全切除术进行治疗。手术方法:患者采用低领式弧形切口或“L”型切口, 沿颈阔肌下分离皮瓣, 上达甲状软骨中上部, 下达胸锁关节处, 根据甲状腺肿块大小、性质决定切断、切除或向外牵开颈前肌群, 暴露甲状腺上极, 紧挨甲状腺或在甲状腺组织内将甲状腺上动脉前后分支分别结扎, 游离甲状腺上极, 并向内下牵拉, 切断, 结扎甲状腺中静脉, 沿甲状腺内膜分离甲状腺外膜及内外膜间隙结缔组织, 在甲状腺上方, 甲状腺上动脉附近、甲状腺下动脉和喉返神经交叉点周围及甲状腺下极细心辨认甲状旁腺, 将可疑甲状旁腺切除部分送病理检查。在甲状腺下动脉三级分支的远端切断血管, 原位保护甲状旁腺及避免阻断其血液供应。如术后血钙<2.0 mmol/L, 则给血管扩张药, 以防止术后发生滋养甲状旁腺的血管痉挛、血栓形成而致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分离气管前间隙及断峡部, 将肿块侧甲状腺切除, 对淋巴结肿大的患者, 同时进行改良或根治性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后忌碘摄入, 行I131核素治疗1个月。

结果

经过治疗, 临床治愈56 例, 临床治愈率93.3%, 有效4例, 有效率6.7%, 总有效率100.0%, 经过6~30个月的随访, 发生并发症1例, 表现为甲状旁腺功能低下, 并发症发生率1.6%, 无复发病例发生。

讨论

甲状腺癌是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 属于多中心发病率最高的内分泌恶性肿瘤[3], 在疾病的早期, 患者不会感觉到任何不适, 随着疾病的进展, 肿瘤体积会逐渐增大并逐渐向附近的淋巴结转移, 此时可在颈部触及无痛性包块。目前在临床中, 治疗甲状腺癌的最主要手段是手术, 而手术方式又包括甲状腺全切除或近全切除术, 根据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及患者和家属的意愿, 可适当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采用甲状腺切除手术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切除癌症病灶, 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防止疾病的复发, 但由于甲状腺全部或大部的切除, 也会导致机体分泌甲状腺激素的严重降低, 此时需要建议患者适当服用外源性的甲状腺激素以进行补充, 从而降低术后由于甲状腺激素不足产生的影响。此外, 在手术的过程中, 术者应严格遵守手术的操作规范, 谨慎操作, 防止对甲状旁腺及喉返神经等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 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4]。

本组资料结果显示:经过治疗, 临床治愈56例, 临床治愈率93.3%, 有效4例, 有效率6.7%, 总有效率100.0%, 经过6~30 个月的随访, 发生并发症1 例, 表现为甲状旁腺功能低下, 并发症发生率1.6%, 无复发病例发生。由此可见, 甲状腺全切除或近全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癌疗效显著, 复发率低,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徐先发, 唐玲, 李洪跃, 等.甲状腺全切除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探讨[J].临床外科杂志, 2010, 18 (5) :329-331.

[2]张滨, 李福荣, 冯江, 等.甲状腺全切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临床意义和并发症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 2013, 21 (9) :1967-1969.

[3]Attie JN.Reoperative thyroidectomy in the treatment of thyroid carcinoma[J].Operative Techniques in Otolaryngology Head and Neck Surgery, 2012, (2) :97.

甲状腺切除 篇9

【关键词】甲状腺肿物;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临床疗效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6966-02

甲状腺组织具较强的浓集碘能力,每日需60-80ug的碘,确保产生一定量的生理活性甲状腺激素[1]。在人类机体中,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以及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两者之间具有相互依赖及制约的关系;当人类机体中缺碘时,甲状腺组织不能合成充足的甲状腺激素,导致患者血中甲状腺激素浓度降低,从而促使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增多,提高血中促甲状腺激素水平,最终导致患者甲状腺肥大增生[2]。基于该疾病的病理特点,笔者为详细了解分析甲状腺肿物患者采用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临床疗效,特选取我院在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88例甲状腺肿物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在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88例甲状腺肿物患者,经颈部CT或者是彩色B超进行检查发现患者出现甲状腺肿物。其中,男24例,女64例;患者年龄为16-75岁,平均年龄为45.52±1.24岁;患者病程为3天-3年,平均病程为1.54±0.13年;分析患者麻醉方法:42例实施全身麻醉,46例实施颈丛麻醉;患者肿物直径为0.7-6厘米,平均肿物直径为3.35±0.14厘米;在临床上可扪及甲状腺部位中出现类圆肿物,质地软,少数为实体,其没有压痛感,且随患者吞咽上下运动。

1.2方法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前,护理人员应引导患者进行凝血功能、胸片、甲状腺功能、肝肾功能以及心电图等检查。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护理人员指引患者选取仰卧位,麻醉师对患者实施全身麻醉或者是颈丛麻醉,待麻醉成功后,医护人员在患者熊锁骨上沿皮纹逐层切开皮肤和颈阔肌,之后将颈阔肌深面中的皮瓣向上翻起,充分暴露患者术野,进而切开患者净白线,使患者患侧甲状腺暴露出来,对于肿物较大的患者,先剪断患者颈前肌,暴露术野,之后将甲状腺肿物切除,对切口进行对位逐层缝合,之后置入负压引流管。缝合完成之后,采用抗生素对患者实施感染预防,依据患者具体情况,适当使用止血药物。同时,依据患者引流液状况,适当拔除患者的引流管。对于确诊为恶性甲状腺肿物的患者,医护人员在患者患侧甲状腺及峡部实施全切术进行治疗。对于确诊为良性甲状腺肿物的患者,医护人员可通过适当甲状腺素补充方法进行治疗。

2结果

本次研究中选取的88例甲状腺肿物患者经手术治疗后病理检查,其中,18例患者为甲状腺肿瘤,占20.45%;65例患者为结节性甲状腺肿,占73.86%;5例患者为合并囊性病变,占5.69%。所有患者在对症治疗后,均没有抽搐、口唇发麻及手脚趾等甲状旁腺机能减退现象,没有出现呼吸困难、误咽、伤口出血以及甲状腺危象等不良反应现象。

3讨论

甲状腺为人类机体中最大的内分泌腺体,合成甲状腺激素为其主要功能,其可有效调节人类机体的代谢。甲状腺合成不足会导致患者机体中甲状腺激素的浓度,并使甲状腺激素抑制垂体分泌作用减弱,进而促使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增多,提高血中促甲状腺激素水平,最终导致患者出现甲状腺肥大增生现象[3]。针对该疾病的病理特点,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为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方法,尤其是在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多发性甲状腺肿瘤和甲状腺肿物临床上效果显著。但在采用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对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应避免损伤患者重要器官,同时,在机体中,喉返神经同甲状腺下动脉位置较为紧密,因此,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过程中,应先将甲状腺下动脉结扎,避免伤害患者喉返神经;且通过显微镜对患者神经断端进行缝合。进而有效避免出现并发症现象,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通过本次研究证明,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在治疗甲状腺肿物疾病的临床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如本次研究中选取的88例甲状腺肿物患者经手术治疗后病理检查,其中,18例患者為甲状腺肿瘤,占20.45%;65例患者为结节性甲状腺肿,占73.86%;5例患者为合并囊性病变,占5.69%。所有患者在对症治疗后,均没有抽搐、口唇发麻及手脚趾等甲状旁腺机能减退现象,没有出现呼吸困难、误咽、伤口出血以及甲状腺危象等不良反应现象。因此,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值得在治疗甲状腺肿物疾病的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蔡峻.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甲状腺肿物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0(14):1452-1453.

[2]潘文峰,苏习文.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103例效果分析[J].海南医学,2013,14(14):315-316.

腔镜下甲状腺肿瘤切除的护理 篇10

1 临床资料

本组实施前胸入路腔镜下甲状腺肿瘤切除21例, 均为女性, 年龄19岁~56岁, 平均36.3岁;其中结节性甲状腺肿6例, 甲状腺腺瘤15例;施行双侧甲状腺肿瘤切除8例, 单侧甲状腺肿瘤切除13例;21例病人均痊愈出院, 住院时间4 d~7 d, 平均4.7 d。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术前向病人介绍腔镜下甲状腺肿瘤切除的特点、手术过程及优点, 耐心解释病人提出的各种疑问, 用疏导法解除病人的紧张情绪, 使病人以最佳的心态接受手术。避免对病人有不良刺激的语言, 多关心、安慰病人。另外, 应告知病人大致的手术费用及中转手术、术后复发的可能, 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2.1.2 术前准备

术前要详细询问病史, 全面体格检查, 同时做必要的化验检查、心电图、喉镜检查、彩超等, 尽量排除恶性病变及肿块较大者。手术前1 d去除手术区的毛发, 防止术后切口感染。术前晚进半流质饮食, 晚12:00后禁食, 术前6 h禁饮。

2.2 术后护理

2.2.1 一般护理

保持充分的氧气吸入。术后吸氧可提高氧分压, 因为在制作皮下操作间隙时, 注入了大量的CO2气体, 过高的压力可引起颈部纵膈气肿或高碳酸血症[2]。吸氧可加速CO2排出, 防止CO2积聚皮下。病人全身麻醉清醒前给予去枕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清醒血压平稳后改为半卧位, 以利引流和呼吸。病人返回病房,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30 min~60min测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各1次, 连续监测12 h, 以便早期发现有无出血、呼吸困难等并发症, 保持呼吸道通畅, 低流量吸氧3 L/min。妥善固定引流管并经常挤捏, 防止扭曲、受压或血块堵塞, 确保引流通畅, 注意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及量, 如有异常立即报告医生, 及时处理。注意观察颈胸部皮下有无积液、积气, 少量的皮下积液、积气无需处理, 多能自行吸收, 明显的皮下积液、积气可穿刺抽吸。本组有1例病人术后第1天出现皮下积液, 经穿刺抽液, 抗感染治疗, 住院7 d治愈出院。此手术术后疼痛一般可耐受, 无需特殊处理。疼痛明显可用镇痛剂, 使病人得到充分休息。如术后8 h无恶心呕吐可进温凉流质饮食, 术后第2天开始进半流质饮食。

2.2.2 并发症护理

2.2.2. 1 呼吸困难和窒息

常见原因为术后血肿压迫气管、双侧喉返神经损伤、手术操作或气管插管引起的喉头水肿等。术后给病人吸氧, 床头备气管切开包、吸引器, 如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烦躁、发绀甚至窒息, 应立即通知医生紧急处理。

2.2.2. 2 术后出血

多发生在术后24 h~48 h, 尤以24 h内为多, 临床上表现为气促、皮下淤血、颈部肿胀, 严重者血肿压迫气管而引起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口唇发绀等甚至窒息。一旦出现上述症状, 立即报告医生紧急处理, 如敞开创口, 剪开缝线, 清除血块等。

2.2.2. 3 喉返神经损伤

一侧喉返神经损伤可出现声音嘶哑, 双侧喉返神经损伤可导致严重呼吸困难, 全身麻醉清醒后即可与病人交流, 观察有无声音嘶哑和发音无力, 对已有喉返神经损伤的病人应认真做好安慰解释工作, 并适当应用促进神经恢复的药物, 结合理疗针灸, 促进恢复。

2.2.2. 4 喉上神经损伤

喉上神经损伤可致喉部黏膜感觉丧失, 病人失去喉部的吞咽反射, 进食时特别饮水时易发生呛咳、误咽, 应关心病人饮食, 协助病人坐起进食或进半流质、半固体饮食, 避免快速吞咽。

2.2.2. 5 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

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与气体压力、手术时间长短、有无皮下气肿等有关。赵建华[3]认为, 5mmHg (1 mmHg=0.133 kPa) 的压力即可维持外科操作。我院采用降低手术中CO2灌注力, 缩短手术时间的方法, 有效预防了此并发症。

3 小结

微创外科治疗甲状腺肿瘤具有创伤小、颈部无瘢痕、出血少、恢复快等特点, 与手术治疗甲状腺肿瘤有同样的优点, 越来越多的病人要求不但要治病还要美观。因此, 开展微创技术治疗颈部疾病是值得提倡的。所以, 护理工作者必须掌握腔镜下甲状腺肿瘤切除的观察及护理, 以能提高护理质量, 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内镜,护理

参考文献

[1]仇明.颈部无瘢痕内镜甲状腺切除1例[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2, 17 (2) :127.

[2]周丁华, 黎介寿, 李宁, 等.内镜甲状腺手术的临床应用[J].中国内镜杂志, 2003, 9 (6) :42-43.

上一篇:高中英语教学之思考下一篇:研究性教学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