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肿瘤

2024-08-16

甲状腺肿瘤(共10篇)

甲状腺肿瘤 篇1

甲状腺肿瘤是常见病、多发病, 其中绝大多数是良性腺瘤, 少数为癌, 罕见肉瘤。甲状腺肿瘤大多是无痛的孤立结节, 临床上要和胶性结节、局限性淋巴滤泡性甲状腺炎及亚急性甲状腺炎等鉴别, 有时分化性腺癌和腺瘤也极为相似, 影像学和细针穿刺等检查可协助诊断。随肿瘤的病理类型不同而有所不同, 切除肿瘤及其转移的区域淋巴结是唯一有效的方法[1]。现对2008年6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甲状腺肿瘤患者30例的临床观察与治疗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0例患者中男9例, 女21例, 年龄27~70岁, 平均41.62岁。病程1周~11年, 平均病程2.05年, 临床表现为颈部正中或附近的半球肿块, 表面光滑, 边缘清楚, 能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 质地坚实, 按之不痛, 生长缓慢。触诊甲状腺局限性或弥漫性肿大, 直径1.0~5.5 cm, 孤立肿块34例, 分叶肿块21例, 弥漫肿块5例。

1.2 治疗

乳头状腺癌恶性程度低, 如果肿瘤局限于腺体内, 颈部淋巴结尚无转移, 可将患侧腺体及峡部全部切除, 对侧腺体大部切除, 不需行颈淋巴结清除术, 若颈部淋巴结已有转移, 则需同时清除患侧的颈部淋巴结[2]。滤泡状腺癌的早期治疗原则与乳头状腺癌相同, 但若发生远处转移, 为了术后对转移灶的治疗, 可考虑行全甲状腺切除术。甲状腺髓样癌常为多发性, 故应行甲状腺全切除术或患侧腺叶切除及峡部切除, 对侧腺叶次全切除术。未分化癌由于恶性程度高, 发展迅速, 一般不用手术治疗。30例患者中, 一侧腺叶切除12例, 单纯腺瘤切除8例, 一侧腺叶加对侧次全切除4例, 甲状腺癌改良根治3例, 颈部淋巴结清扫2例, 峡部切除1例。

2结果

术后一过性声嘶2例甲状腺癌患者, 观察1~3个月全部恢复。常规术后放置引流管或引流片24~48 h拔除, 5 d~10 d拆线, 术后1个月复查T3、T4均正常。无死亡病例。

3讨论

甲状腺肿瘤是甲状腺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 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甲状腺瘤大多发生在青年女性, 手术切除是惟一的治疗手段。目前对切除的范围争议较多, 较规范的手术是患叶切除术。甲状腺癌是由数种不同生物学行为和病理类型的癌肿组成, 它们的发病年龄、生长速度、转移途径和预后都有明显不同。目前对分化性甲状腺癌原发灶的手术切除范围和颈淋巴清除等问题各家看法仍有分歧, 有人主张术后作核素治疗以消除残留的甲状腺和亚临床癌灶。甲状腺腺瘤是来自甲状腺滤泡上皮的良性肿瘤, 约占甲状腺上皮性肿瘤的60%左右。临床上所见的甲状腺结节中结节性甲状腺肿较腺瘤更为常见。严格掌握甲状腺腺瘤的诊断标准, 包括:有完整的纤维包膜, 包膜薄;包膜内外甲状腺组织结构不同;包膜内组织结构的一致性;包膜内瘤组织压迫包膜外甲状腺组织, 形成半月形;常为孤立性结节。

目前认为真正的甲状腺乳头状腺瘤并不存在, 而甲状腺的良性病变中出现乳头状结构是常见的, 如未经治疗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腺瘤、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等, 均可出现假性或真性乳头, 需仔细加以识别, 同时也要注意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鉴别。如甲状腺癌患者确诊后若无明显的手术禁忌证, 则应及时作原发灶和颈部转移灶的彻底清扫, 争取根治肿瘤, 这是手术治疗的原则。但应根据病理类型和临床分期决定手术方式。乳头状癌 (包括混合型乳头状滤泡细胞癌) 为主要的甲状腺癌, 约占甲状腺癌的75%, 而滤泡性甲状腺癌仅占约10%。将分化好的甲状腺癌患者分为预后好、很好、预后不良非常重要。一般来说, 瘤体小 (直径小于或等于2 cm) 、女性、无局部扩散或远处转移患者的再发危险或死亡率低, 预后好。临床上具有恶性程度低、颈淋巴结转移率高、好发于中青年妇女等特点, 所以手术治疗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外科手术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主要方法。甲状腺癌的手术主要包括甲状腺和淋巴结的处理。有关甲状腺切除范围的最佳方案尚有争论。多数研究未证明单个小肿瘤 (直径小于1.5 cm) 作甲状腺全切除术比一叶切除加峡部切除的存活率高。但是很多研究证明一叶切除后的再发率较全甲状腺切除后高。全甲状腺切除术理论上的有利点是术后可以做局部或远处转移的放射性碘扫描;此外, 全甲状腺切除术后血清Tg水平低, 可用此指标作特异性标志物进行随访。然而全甲状腺切除术的合并症较一侧手术的发生率高, 如喉返神经损伤、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等, 但不能因此不行甲状腺全切除术。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局部受侵或远处转移以及有头颈部放射治疗史是甲状腺全或近全切除术的明确指征。临床上单侧触及肿大的淋巴结可行改良的颈部淋巴结清扫术。

参考文献

[1]李正江, 唐平章.甲状腺肿瘤的诊治进展.中国临床医生, 2004, 32 (10) :3-6.

[2]汤钊猷.现代肿瘤学.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 1089.

甲状腺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护理 篇2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至2010年3月我院收治的36例甲状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情况。

结果:本组36例甲状腺瘤患者经外科手术全部治愈出院,无一例患者死亡。

结论:对术后的患者主要从心理护理、饮食护理以及饮食护理等方面对患者进行有效地护理,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护理效果。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 临床疗效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15-02

甲状腺瘤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可分为良性腺瘤與恶性腺瘤两类,其中绝大多数为良性病变,少数为癌,罕见肉瘤[1]。甲状腺瘤的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明确,与年龄,性别,是否为结节性甲状腺流行区都有一定关系,病理改变为甲状腺的滤泡出现异常增生以及甲状腺。良性甲状腺瘤表现为质地柔软,恶性甲状腺瘤表现为质地坚硬[2]。良性甲状腺瘤的特点是:颈部肿块大多数是单发,生长期长,长大时有压迫症状,肿块随患者的吞咽行为而上下活动,最终可导致甲亢的产生。甲状腺瘤主要致病原因为:内分泌失调导致雌激素过高、碘摄入过量、精神压力大等等。为了提高甲状腺瘤的诊断与治疗水平,现将我院收治的36例甲状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8月至2010年3月我院收治的36例甲状腺瘤患者,其中,男13例,女23例,年龄25~69岁,平均年龄48.6岁。病程为10天~10年,平均病程为1.8年。36例甲状腺瘤患者均经确诊:良性甲状腺肿瘤的患者为25例(甲状腺腺瘤和甲状腺囊肿的患者分别为13例、12例),恶性甲状腺肿瘤的患者为1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患者为5例,滤泡癌的患者为3例,髓样癌的患者为2例,微小癌的患者为1例)。

1.2 治疗方法[3]。本组36例甲状腺瘤患者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全部患者均施行甲状腺肿瘤切除术,本组全部的患者中行单纯肿瘤切除的为22例,一侧腺叶切除术的患者为6例,肿瘤一侧叶加峡部切除5例,甲状腺癌根治术3例。经过实验室病理学证实:腺瘤有8例,腺瘤囊性变有1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伴腺瘤有5例,未分化癌有7例,甲状腺癌的有2例以及滤泡状腺癌的有3例。

1.3 结果。本组36例甲状腺瘤患者经外科手术全部治愈出院,无一例患者死亡。有2例出现暂时性声嘶,经过精心治疗月有效护理,出院之前完全恢复,有1例甲状腺瘤患者经确诊为甲状腺癌之后,第二次行甲状腺肿瘤切除术。有28例甲状腺瘤患者在外科术后给予一定疗程的甲状腺素片治疗。通过对患者的随访,观察疗效,有18例行甲状腺肿瘤切除术患者生存15年以上,生存时间最长的患者为26年,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2 护理

2.1 体位护理。患者术后在一天之内要保持平卧位,避免翻身带来负面的作用,保证患者的充足睡眠[4]。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待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之后,可以改成半卧位,头部垫起一定的角度,减轻患者的手术切口疼痛感,保持病房的卫生和空气清新,预防交叉感染。

2.2 饮食护理。由于化疗药物具有很强的细胞杀死能力,不但能杀死癌细胞,对人体正常的细胞液具有杀伤力,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损害人体组织器官,导致患者的免疫力下降,并且发生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医护人员应该给患者极大的信心,合理给予患者营养搭配的食物,主要以高蛋白、富含营养和易消化的食物为宜,禁酒禁烟,避免辛辣食物。提高患者的体抗力和免疫力[5]

2.3 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对于甲状腺瘤患者来说是十分必要和必不可少的,需贯穿整个临床护理过程。由于患者对甲状腺瘤的预防、保健和治疗等相关知识的缺乏,产生的极大恐惧与恐慌,患者抱有沉重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医护人员应当多于患者和家属交流,对患者和家属有疑问的时候,要及时给予解答,安抚患者的情绪,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情。在治疗过程中争取患者的积极配合,病人出院后,要做到对病人的随访,要求患者的家属的在家中配合治疗。

2.4 呼吸困难和窒息的护理。呼吸困难和窒息是行甲状腺肿瘤切除术患者最为常见、最危重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术后对患者的监测显得十分重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麻醉后清醒时间等情况,并且及时给与对症护理措施[6]

3 讨论

甲状腺肿瘤是以颈前肿块局限于一处,颈部肿块大多数是单发,生长时间长,长大时有压迫症状,肿块随患者的吞咽行为而上下活动,最终可导致甲亢的产生。根据联合国的权威统计资料,哥伦比亚、夏威夷和冰岛的年发病率为全世界的最高国家,丹麦以0.9/10万人数为最低,日本、芬兰、瑞典等国居于中间行列。甲状腺瘤大多发生在青年女性身上几率较大。甲状腺癌是甲状腺腺瘤的恶性癌变,由几种不同生物学和病理学的癌组织组成,它们的发病时间、生长速度、转移途径和预后都明显不同。总而言之,甲状腺瘤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的原因较复杂,目前尚不明确,临床表现多样,甲状腺肿瘤切除术对甲状腺肿瘤患者具有明显疗效,临床医生应以简单、有效、创伤小的方式为原则,及时准确进行诊断治疗,减少患者的痛苦。

本组36例甲状腺瘤患者均施行甲状腺肿瘤切除术,36例甲状腺瘤患者经外科手术全部治愈出院,无一例患者死亡。对术后的患者主要从心理护理、饮食护理以及饮食护理等方面对患者进行有效地护理,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 孟奇.甲状腺肿瘤患者的手术治疗[J].中外医疗,2011,30(36):49

[2] 李华琼.甲状腺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08(17):128-129

[3] 李清元.28例甲状腺肿瘤患者外科手术治疗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09,5(6):91-92

[4] 秦艳.甲状腺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1,09(11):517-518.

[5] 何山,廖斌,解晓宏,等.手术切除治疗甲状腺肿瘤50例报道[J].四川肿瘤防治,2007,20(4):250-251

甲状腺肿瘤患者手术的临床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1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0例甲状腺肿瘤患者, 其中男23例, 女27例, 年龄20~68岁, 平均 (36.8±16.7) 岁。根据患者意愿选择治疗方法, 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25例。对照组中单纯性甲状腺肿14例, 甲状腺炎5例, 甲状腺腺瘤5例, 甲状腺囊肿1例。观察组单纯性甲状腺肿12例, 甲状腺炎6例, 甲状腺腺瘤5例, 甲状腺囊肿2例。所有患者接受治疗前进行甲状腺功能化验、超声检查以及核素扫描 (ECT) , 确诊为甲状腺肿瘤后进给予治疗。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根据中医理论采用保守治疗, 扶正祛邪, 标本兼治, 治疗时局部与整体相结合, 在治疗局部的同时调理全身状况, 即中医治疗的辨证论治, 在临床治疗中采取“三联疗法”。观察组根据患者病情和相应的身体状况进行甲状腺肿瘤外科手术治疗。甲状腺恶性肿瘤患者, 当肿瘤局限在腺体的一侧时, 切除甲状腺患侧腺体以及峡部, 还应切除对侧大部分腺体。当癌细胞浸润至甲状腺左右两叶时, 需切除两侧全部腺体以及峡部。当肿瘤的恶性程度较低时, 治疗应采用血道转移的方法, 手术时可选择性行治疗性颈清扫术, 对病变腺体以及相关组织进行清扫。甲状腺良性肿瘤患者, 当肿瘤性质为良性时, 可切除一侧全部甲状腺叶, 同时选择性性颈清扫术对病变腺体以及相关组织进行清扫, 当病变为单纯性甲状腺肿时可切除全部的甲状腺治疗。

1.3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甲状腺肿瘤的康复的评价标准拟定, 显效:颈前区肿大、疼痛等临床症状完全好转, 经临床常规检查未出现异常情况;有效:颈前区肿大、疼痛等临床症状基本得到缓解, 经临床常规检查手术部位出现细小囊肿, 需要进一步治疗;无效:临床症状未发生任何变化或加重;复发:术后2个月内再次出现颈前区肿大及疼痛症状则为复发, 需进一步接受治疗。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1个治疗周期内, 对照组显效9例, 有效8例, 无效8例, 复发5例。观察组显效12例, 有效12例, 无效1例, 复发2例。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3 讨论

甲状腺肿瘤是女性常见的肿瘤之一, 多表现为颈前区质地较硬的肿块。常见的甲状腺肿瘤病变状态有囊肿、良性病变、恶性病变三种[2], 而良性病变也有腺瘤和畸胎瘤等不同的病变形式。甲状腺肿瘤病程较短, 前期一般无明显的临床表现, 大多数患者因颈前区肿物而就诊。触诊可发现多为单个、边界明显的肿物, 肿物质地硬、表面光滑、移动度好, 可随患者吞咽动作移动, 大多数肿物无压痛, 当肿物体积过大时, 会压迫和影响临近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 造成其他系统的症状。核素检查可以发现, 大多数甲状腺肿瘤属于温结节, 当肿瘤性质为囊性病变时核素检查可能为冷结节。虽然甲状腺腺瘤属于良性病变, 但在很多因素的影响下会有10%左右的患者发生癌变[3], 所以当患者在早期发现甲状腺腺瘤病变时应及时入院治疗, 以免发生癌变加重病情。一般甲状腺肿瘤的患者都采用手术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这种治疗方式疗效好, 复发率低, 被广大医务人员和患者所接受, 尤其是小切口手术, 切口较小, 外观影响较小, 优势明显。当甲状腺肿瘤瘤体较小时多变现为单个肿物, 手术中可以采用局部浸润麻醉或硬膜外阻滞等麻醉方式, 由于手术部位靠近喉返神经, 极易造成喉返神经的损伤, 因此在手术过程中应确保患者有清醒的意识。当甲状腺肿瘤肿物表现为实体性的结节时, 核素检查必不可少, 在各种性质的病变中大约有10%~20%的冷结节存在癌变[4], 可能为癌肿, 当肿物增大速度较快, 在短时间内体积增大明显、移动度减低时怀疑为未分化癌。当甲状腺肿瘤癌变以后, 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存在淋巴转移, 当病情严重、肿物过大甚至会引起声音嘶哑、临近组织器官疼痛难忍, 当肿物压迫气管时还可能造成呼吸困难等表现, 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是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关键, 早期手术治疗能有效避免转移。当对甲状腺肿瘤患者进行手术时, 腺瘤的包膜是手术的难点, 因为腺瘤位置和薄厚程度有所差异, 包膜寻找方式也有不同, 一般在甲状腺前方的腺瘤只需要稍微切开即可找到;当流体位置较厚或在甲状腺中央部位时, 腺体较厚, 所以需要切开的组织也相对较厚, 找到包膜后应钝性分离, 无法分离时应及时结扎;由于甲状腺供血丰富, 所以手术过程中出血较多, 因此, 当肿物切除后应及时缝扎止血, 防止失血过多, 操作过程中应避免损伤喉返神经;当发现肿物包膜不完整且无法有效止血时, 应对肿物进行切片检查, 确认是否存在癌变, 一旦腺瘤发生癌变, 应及时行根治手术。本研究通过对比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 证明手术治疗对甲状腺肿瘤的治疗更有效彻底。

综上所述, 甲状腺肿瘤因病变性质不同, 预后差别也很大, 因此应注意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防止良性肿瘤的癌变导致病情加重, 相对于保守治疗来说, 手术切除能有效的控制病情,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甲状腺肿瘤的治疗意义重大, 而且可根治, 复发率低,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仁红, 王琴.甲状腺肿瘤手术时喉返神经和甲状旁腺损伤的预防[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14) :121-122.

[2]余子刚.甲状腺肿瘤手术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 (35) :160.

[3]林继升.甲状腺肿瘤手术166例临床分析[J].健康必读, 2012, 9 (5) :55-56.

甲状腺肿瘤 篇4

【关键词】 结节性甲状腺肿瘤;甲状腺腺瘤;临床病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136-02

甲状腺疾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临床病理活检对诊断甲状腺疾病具有重要的作用[1]。由于甲状腺疾病的发病原因十分复杂,存在多种病变同时存在的现象,因此,对甲状腺肿瘤的良、恶性程度进行准确诊断对及时、有效的治疗十分重要[2]。本文对收治的256例甲状腺疾病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并总结甲状腺病变的病理形态学特点。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四川彭州市人民医院2009年1月——2012年2月收治的256例甲状腺疾病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所有甲状腺疾病患者中,男性55例,女性201例,年龄15-72岁,平均年龄为39.7岁。

1.2 方法 所有甲状腺疾病患者在手术前进行细针穿刺诊断或进行术中冷冻诊断。将手术切除的病理标本放入10%福尔马林溶液中固定,继而进行石蜡包埋切片,将病理标本进行HE染色。对冷冻病理标本给予OCT包埋,使用恒温冷冻切片机进行切片,并给予快速HE染色。分析甲状腺疾病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HE染色结果。

2 结 果

甲状腺疾病患者的一般情况中,256例甲状腺疾病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显示,女性患者显著高于男性患者,男女比例约为1:4。本组甲状腺疾病患者的疾病高发年龄为31-50岁,共126例,占49.22%。256例甲状腺疾病患者的疾病类型中,174例(67.97%)为结节性甲状腺肿瘤,82例(32.03%)为甲状腺腺瘤,其中甲状腺滤泡性腺瘤26例(10.16%),嗜酸细胞腺瘤12例(4.69%)。比较256例甲状腺疾病患者术前、术后病理诊断结果的差异结果显示,术前诊断准确率为90.63%。

结节性甲状腺肿瘤的外形完整较为规则,呈近圆形,有薄而完整的纤维包膜,腺上皮细胞染色深,较密集,纤维组织较少;滤泡性腺瘤的瘤细胞小,排列成条索状或小片状,有较多滤泡,有少量不完整的滤泡状腺腔散在,有较多呈水肿的疏松纤维间质,间质量较丰富,呈水肿或粘液变性;嗜酸性细胞腺瘤的瘤细胞大而多角形,核小,胞浆丰富,有嗜酸性颗粒,排列成索状或巢状,也可形成不完整的滤泡腔。

3 讨 论

甲状腺疾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临床病理活检对诊断甲状腺疾病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甲狀腺疾病的发病原因十分复杂,存在多种病变同时存在的现象,本文分析甲状腺病变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发现,256例甲状腺疾病患者中,女性患者显著高于男性患者,男女比例约为1:4,疾病高发年龄为31-50岁,共126例,占49.22%。甲状腺疾病术前诊断准确率为90.63%。

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腺瘤是临床最常见的甲状腺疾病。临床病理诊断中发现少数单结节性甲状腺肿瘤,尤其是单结节性甲状腺肿瘤易被误诊为甲状腺腺瘤。单结节性甲状腺肿瘤具有厚薄不均的包膜,甲状腺滤泡在结节内受到挤压结节性甲状腺肿瘤具有明显的滤泡增生复旧现象,同时存在淋巴细胞浸润,包膜内外的组织结构基本一致;单结节性甲状腺肿瘤发生钙化、坏死、出血改变的发生率高于甲状腺腺瘤;而腺瘤中发生囊性变的几率显著高于单结节结节性甲状腺肿瘤[3]。发生囊性变时,病变组织发生液化,少数病变组织有变形的滤泡残留,使包膜内外的组织结构对比较为困难。因此,囊性变增加了鉴别结节性甲状腺肿瘤与甲状腺腺瘤的难度。临床实践显示,单结节性甲状腺肿瘤的包膜外滤泡组织出现增生复旧改变,而腺瘤包膜外是单纯受压的正常组织,对囊性变的组织进行仔细,准确的取材,结合患者的临床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即可对结节性甲状腺肿瘤与甲状腺腺瘤进行正确鉴别。细针穿刺诊断具有创伤小、简单快捷等优点,在临床得到很广泛应用,但其诊断假阴性较高,对且滤泡性腺瘤的准确诊断相对困难。

本文通过比较冷冻诊断与细针穿刺诊断发现,甲状腺滤泡性腺瘤的诊断难度较大。256例甲状腺疾病患者中,诊断不明确的有24例(9.38%),其中12例(4.69%)为甲状腺滤泡性腺瘤。在部分甲状腺滤泡性腺瘤患者的组织样本中,细胞形态异型性不明显,依靠明确的血管与包膜浸润进行确诊。而在临床病理科的实际工作中,通过细针穿刺进行组织样本取材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对患者病变组织结构无法全面观察,与周围组织形态也不能进行准确比较,再加上取材时对组织的挤压,使细胞发生形态改变,进而造成形态特征出现变化,给临床病理的准确诊断造成困难,尤其在恶性肿瘤诊断方面,准确度与可靠性均较低。通过本文的分析比较,我们认为相对于细针穿刺诊断,手术中冷冻切片具有更好的组织结构与细胞学的形态特征居于较大的临床病理诊断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庆明.甲状腺疾病392例病理分析[J].病理与临床,2009,47(29):92-94.

[2] Wang N,Xu Y,Ge C,et al。Association of sonographically detected calcification with thyroid carcinoma[J].Head Neck,2006,28(12):1077-1083.

甲状腺肿瘤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探讨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在我住院治疗的甲状腺肿瘤患者60例, 所有患者均经实验室及甲状腺细针穿刺活检确诊, 排除首诊为甲状腺肿瘤但病理为甲状旁腺肿瘤者和非甲状腺原发的甲状腺区肿瘤者, 排除严重的肺、心、肾等脏器功能不全及手术禁忌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男16例, 女14例, 年龄29~69 (47.67±2.27) 岁;单侧病变21例, 双侧病变9例;结节性甲状腺肿18例, 甲状腺腺瘤6例, 甲状腺囊腺瘤6例。对照组男17例, 女13例, 年龄26~68 (47.94±2.46) 岁;单侧病变20例, 双侧病变1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19例, 甲状腺腺瘤6例, 甲状腺囊腺瘤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行甲状腺彩超检查, 并行甲状腺功能检测正常;术前常规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胸透等均无异常。观察组患者采取微创治疗, 取平卧位, 头稍后仰, 颈封联合局部浸润麻醉, 在胸骨上缘正中2cm处做一弧形切口, 长度约1.5cm, 由浅至深逐层切开皮肤, 分离甲状腺/带状肌, 上提吊拉钩, 小心置入腔镜镜头, 用超声刀对甲状腺进行仔细切割, 切割完毕后胶皮膜引流, 皮肤逐层缝合, 术后常规抗菌消炎。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手术方式实施切割, 体位及麻醉方式同观察组, 在胸骨上缘正中位置2cm处做一弧形切口, 长度约4cm, 甲状腺与带状肌分离方法同观察组, 用高频电刀切割甲状腺肿瘤, 之后的步骤同观察组, 术毕常规抗菌消炎。详细记录并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 并评估两组临床效果。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中、术后一般情况比较

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及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多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多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甲状腺肿瘤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 因此, 早期及时正确的诊断、治疗是提高该病的预后的关键措施。临床中, 结节性甲状腺肿容易复发, 部分病例可转为甲状腺微小癌, 由于该病病程较长、生长缓慢、患者仅感压迫症状和不适肿物感, 因此术前确诊率较低。随着B超和CT技术在临床检查中的广泛应用以及穿刺细胞学的不断发展, 该病的检出率越来越高, 早期诊断及时处理大大改善了该病的预后。目前, 手术切除是治疗该病的首选方法, 其中传统开放手术切除甲状腺肿瘤技术已非常成熟, 具有操作简单, 术野暴露清晰的优点, 能彻底切除肿瘤, 但具有创伤大、出血多、术后瘢痕明显的缺点, 限制了其在中青年患者的应用。微创技术可明显的减少瘢痕长度, 效果明确, 近年来在临床已得到广泛的应用。本研究发现, 微创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手术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多于对照组, 提示效果显著, 与目前的临床研究结论趋于一致。临床上常用的微创手术均是在M iccoli术式的基础上加以改良、改进的, 入路包括乳晕乳沟入路、锁骨下途径入路、颈前小切口入路、颈部入路及胸壁入路等。我们认为, 以上不同的手术路径各具优缺点, 如经乳晕乳沟者优点为适应证范围广, 可同时实施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及双侧甲状腺的全切除手术, 缺点为皮下分离范围大, 术后易形成明显的褶皱;锁骨下入路者能将颈部的瘢痕转移至锁骨下, 具有一定的美容效果, 但手术操作的空间小[2];颈前小切口腔镜辅助入路者方法类似开放手术, 但操作空间小, 术后颈前仍会留有瘢痕, 影响美观;颈部入路者操作困难, 空间小, 中转开放手术比例高。而胸壁入路既能克服手术操作难度和暴露限制、手术难度大等缺点, 还能克服术后遗留瘢痕而影响美容效果, 在临床应用相对较多。临床使用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甲状腺肿瘤需要注意当肿瘤病变在甲状腺上极时, 其暴露、游离和切除均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此时若过度向下牵拉甲状腺则会损伤喉上神经, 此时切除腺体时需适当放大镜头, 谨慎操作, 其以在被膜内实施为宜;另外, 若在寻找颈白线时看不到明显的组织结构, 需沿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处寻找, 以最大限度缩小皮下分离程度, 有利于术后皮肤的恢复[3]。尽管在临床上关于传统手术与微创手术的优势仍存在争议, 但我们认为传统手术与微创手术各具有优缺点, 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微创操作的熟练程度合理选择术式。

摘要:将甲状腺肿瘤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传统手术治疗, 观察组采用微创切除术, 评估两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手术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多于对照组 (P>0.05) 。微创手术及传统开放手术各具优缺点, 临床医师应合理选择应用。

关键词:腹股沟疝,手术方式,修补效果,对比分析

参考文献

[1]王付春.甲状腺肿瘤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探讨[J].吉林医学, 2011, 32 (30) :6399-6400.

[2]杨振祥, 孙洋, 张珊珊, 等.甲状腺肿瘤217例手术治疗[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3, 12 (1) :40-41.

217例甲状腺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篇6

1.1 性别与年龄

本组男性47例, 女性170例, 男女之比为1:3.6, 女性明显多于男性, 患者发病年龄最小为19岁, 最大为78岁, 多发生于21~60岁, 平均发病年龄41.27岁, 年龄分布20岁以下7例, 占4.1%;20~60岁187例, 占86.18%;60岁以上23例, 占10.60%, 各年龄组与肿瘤性质的关系见下表1, 性别与甲状腺肿瘤的关系见表2。

1.2 恶性与良性

在本次取为样本的2 1 7例甲状腺肿瘤临床病例中, 良性1 9 3例, 恶性24例, 良性与恶性之比为8.04:1;男性中良性肿瘤43例, 恶性肿瘤4例, 良性与恶性比为10.75:1, 女性中良性肿瘤150例, 恶性肿瘤20例, 良性与恶性之比为7.5:1。

1.3 甲状腺肿瘤发生部位

甲状腺良性肿瘤发生于甲状腺左叶71例, 占良性肿瘤的36.78%;发生于甲状腺右叶101例, 占良性肿瘤的52.33%;发生于甲状腺峡部9例, 占良性肿瘤的4.66%;双侧叶同时发生者12例, 占良性肿瘤的6.21%;恶性肿瘤发生于甲状腺左叶11例, 占恶性肿瘤的45.83%, 发生于甲状腺右叶8例, 占恶性肿瘤的33.33%;发生于甲状腺峡部2例, 占恶性肿瘤的8.3 3%;双侧叶同时发生者3例, 占恶性肿瘤的12.50%。

2 讨论

2.1 结果

从临床资料来看, 目前甲状腺肿瘤已经成为一种常见肿瘤, 易发年龄为2 1~6 0岁, 女性甲状腺肿瘤患者明显多与男性, 常见甲状腺肿瘤多为良性, 良性肿瘤中以甲状腺右叶较常见, 恶性肿瘤以甲状腺左叶较常见。

2.2 甲状腺肿瘤的恶性率

取样中, 恶性肿瘤24例, 占甲状腺肿瘤的11.06%, 良恶之比为8.04:1, 明显低于国内相关文献报道, 甲状腺恶性肿瘤的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且21~50岁各年龄组无明显差异, 50岁以上组患病率明显升高, 资料同时显示, 恶性肿瘤的患者20岁以下为0, 在21~60岁以上各年龄组间有差异, 尤其在41~50岁组, 患者只有3例, 这些差异是地域因素造成还是另有其他原因, 有待进一步观察。

2.3 诊断

甲状腺肿瘤常见诊断方法有以下几种:

2.3.1 询问法

我国传统医学历来强调询问在疾病诊断中的重要作用, 良性肿块生长缓慢, 但亦有因囊内出血而致肿块迅速增大者, 对病史有近期逐渐增大的无痛性结节或伴声嘶、呼吸困难等, 触之结节质地坚硬、固定, 形状不规则或伴同侧淋巴结肿大者, 应警惕为恶性。

2.3.2 B超

对于甲状腺肿瘤的诊断使用B超 (或彩超) , 简便易行, 是最有效的诊断方法之一, 其诊断甲状腺的囊性或实性的正确率为100%, 甲状腺肿瘤的囊实性质与其恶性治疗有重要关系。本组217例中98%的患者均作了B超检查, 有41例为实性肿块, 其中恶性肿瘤17例 (41.09%) , 而囊性和混合性肿物的病例中, 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分别为1.23%和7.14%, 说明超声诊断为实性结节的恶性率明显高于囊性及混合性。

2.3.3 细胞学检查

细胞学检查对甲状腺癌有较高的阳性诊断率, 积极开展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 有助于明确甲状腺肿瘤的性质, 对可疑恶性或B超检查为实性肿块而细胞学阴性者, 可行术中冰冻切片快速诊断, 明确肿块性质, 以利治疗。

所以对于甲状腺标本要提高警惕性, 检查应该认真仔细, 可采用书页状切开, 对光透视, 以便发现病灶, 提高癌的检出率, 对可疑病变多取材、多切片观察, 取材时, 肿瘤周边部分包括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比肿瘤中心部分更为重要, 除非切面呈不同的类型, 镜下要反复观察, 并结合临床诸多因素全面分析, 提高甲状腺病理诊断的准确性。

摘要:目的通过对甲状腺肿瘤临床病人资料的分析, 总结出甲状腺肿瘤的特征、诊断方式与治疗。方法通过对选取的217例甲状腺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 进行判断。结果甲状腺肿瘤目前是一种常见易发疾病, 临床数据显示良性肿瘤暴发机率明显高于恶性肿瘤, 比例大概为7.9:1, 同时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 且肿瘤多见于甲状腺右侧。结论通过研究, 我们发现甲状腺肿瘤与患者年龄、性别都有一定的相关性, 同时部分肿瘤的临床特征与部分癌症的临床表现非常相似, 诊断者对疑似标本应多角度分析, 仔细诊断, 提供检测的准确性。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临床病理,恶性率

参考文献

[1]马小燕, 崔艳梅.甲状腺肿瘤130例临床病理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08, (17) .

甲状腺肿瘤诊治的三维超声应用 篇7

1甲状腺3D-US应用现状

自上世纪50年代提出3D-US概念, 40多年来该技术不断发展与完善, 已在许多医学研究领域取得了成果。根据成像特点, 3D-US可分为静态、动态和实时三维。目前常用于甲状腺检查的静态三维町通过三种成像技术分别进行多平面成像、三维彩色多普勒成像 (three-dimensional colour doppler imaging, 3D-CDI) 和三维彩色血管能量成像 (three-dimensional color power angiography, 3D-CPA) , 从而观察病变的大小、形态、与周边组织关系及血流分布情况等, 协助判断病变性质。

23D-US在甲状腺癌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2.1 肿瘤形态学特征的研究进展

3D-US进行多平面成像时, 可调节三个平面 (A、B、C) 及各平面上X、Y、Z三个不同的方向;也可设置角度范围使三维图像动态显示。由于它能提供二维超声所无法显示的冠状面, 因此可更直观地显示甲状腺肿瘤的三维空间结构。在3D-US冠状面上, 恶性肿瘤边界呈条索状的中等或高回声, 由肿瘤中心向外周组织呈放射状伸展, 而出现“星芒状”汇聚的征象, 或称“太阳征”。研究表明该征象在甲状腺良、恶性肿瘤鉴别中具有临床意义[1]。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 (computer-aided diagnosis, CAD) 已在甲状腺MRI及钼靶检查中得到临床的广泛认可。Sahiner等[2]联合运用3D-US和CAD的研究结果表明, 它不仅明显提高了甲状腺良、恶性肿瘤鉴别的准确率, 还有效提高了检查医师正确诊断的敏感性及一致性。

2.2 肿瘤血管的研究进展

3D-US能立体、完整地反映肿瘤的血供, 可用于获得整个肿瘤的血流情况。早期研究提出血流动力学参数, 如肿瘤血管峰值流速、阻力指数等可作为协助鉴别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指标, 其诊断准确性高于二维超声, 有助于甲状腺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3]。近年来, 使用3D-CPA进行肿瘤血管的定量分析成为一种新的研究手段, 越来越多的研究都着眼于此。国内学者[4,5]通过三维血管容积指数 (vascularity volume index, VVI) 来间接评价肿瘤血管生成, 并与肿瘤病理微血管密度 (microvessel density, MVD) 进行相关性分析, 研究认为VVI与MVD有良好的相关性。Chang等[6], 对下列参数特征值——血管总长度、血管最长径、血管容积比值、血管树数目进行研究分析, 通过这些参数测量并联合运用neural network分析方法, 明显提高了甲状腺癌诊断的准确性。目前认为由于恶性肿瘤的血管形态学改变导致了血管的低阻状态, 因此选用能代表血流速度改变的参数, 可以帮助提高恶性肿瘤的诊断的准确率。LeCarpentier等[7]通过对多种联合定量参数的研究发现, 速度加权像素密度 (speed weighted pixel density, SWPD) , 即频移彩色像素密度 (frequency shift color pixel density, PD) 与平均速度的乘积, 是最有效的鉴别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指标。Hsiao等[8,9]进行了3D-CPA的序列研究, 通过虚拟器官计算机辅助分析 (virtual organ compute-aided analysis, VOCAL) , 即一种3D-US后处理技术, 对三种直方图分析参数——肿瘤内血管指数 (vascularization index, VI) 、血流指数 (flow index, FI) 、血管-血流指数 (vascularization flow index, VFI) 的研究表明, VI在鉴别良、恶性肿瘤时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于是否加用谐波成像技术对于鉴别甲状腺良、恶性肿瘤则无明显差异。3D-CPA具有彩色多普勒能量图敏感和准确的特性, 可显示二维所不能显示的细小终末血管, 能充分、详细、完整地显示出肿块内部血流的多少及血管走行情况。然而, 彩色多普勒能量图的各种参数设置, 如图像采集质量、取样容积、扫查角度、壁滤波频率、脉冲重复频率的调节、设定都是影响实验研究结果的重要因素;此外, 3D-CPA在采集过程中易受患者呼吸运动、心脏活动的影响, 因此, 如何避免伪像的产生, 减少误差, 都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尽管各学者对3D-CPA各种参数的研究结果差异较大, 但其作为一种新型的多普勒技术, 能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提供更多的信息量。

33D-US在甲状腺癌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3.1 在甲状腺定位穿刺活检中的应用

甲状腺三维立体定位穿刺技术, 是先通过二维图像确定感兴趣目标, 然后对甲状腺病灶进行三维准确定位, 再行穿刺取活体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3D-US介导甲状腺肿瘤穿刺活检时, 其优于二维超声的特点是不必更换扫查切面, 操作简单、易掌握, 并可减少穿刺活检的假阴性率[10]。X线和3D-US联合定位时, 定位准确、降低活检假阴性率的优越性尤为明显, 尤其对小病灶[11]。

3.2 在新辅助化疗中的应用

对于中晚期甲状腺癌的患者而言, 新辅助化疗旨在缩小肿块体积。VOCAL根据选择旋转角度不同, 勾勒多个基础二维平面的组织轮廓, 再由计算机自动计算出所勾勒的组织容积。3D-US较二维超声能更精确地描述肿瘤体积的变化, 因此是新辅助化疗期间监测肿瘤大小变化行之有效的技术[12]。而如何准确地勾勒肿块边界, 精确测量肿瘤体积, 除操作者经验与熟练程度外, 旋转角度的选择与勾勒层面层数的多少也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

3.3 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为求更高的生存质量, 对于早期甲状腺癌患者治疗。如何彻底切除癌组织, 缩小手术范围, 保护颈部功能, 是手术治疗的关键所在。实时三维超声及导航系统联合在手术中的应用, 能有效减少术后癌组织残留并大大改善术后颈部外观[13], 该技术在术前、术中及术后的使用具有以下优势:术前准确定位病灶;设计并执行完成创伤最小的手术路径;完整切除病灶;病灶切除后即时局部检查以确保无癌组织残留。

3.4 在放疗定位中的应用

颈清术后患者行甲状腺局部放疗时, 使用3D-US联合平扫CT能使95%的患者拟订放疗照射范围明显缩小。相比单独使用CT成像, 两者联合能有效地提高检查者操作的一致性和定位放疗区域的准确性, 其优越性在致密型甲状腺组织中尤为明显[14]。

43D-US新技术应用

近年来, 随着三维成像技术的迅速发展, 开始尝试应用于甲状腺疾病临床诊疗的新技术越来越多。由于大多数甲状腺癌组织结构及质地都较良性肿瘤致密, 因此超声弹性成像技术 (ultrasound elastography, UE) 诊断甲状腺癌的价值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UE是根据感兴趣区压缩前后超声回波信号间延时的相关信息进行半定量及定量分析, 从而判断组织硬度, 协助诊断。但迄今为止临床尚只能进行二维弹性成像。Deprez等[15]使用四种参数, 即轴向延时 (axial delay) 、轴向标尺影响因子 (axial scaling factor) 、侧向变化 (1ateral shift) 及边角变化 (elevational shift) 对加压前后感兴趣体积进行测算, 使用相关运算法则对仿真模型进行三维弹性成像, 研究结果表明三维超声弹性成像能准确反映模型周边空间立体组织结构及硬度, 为其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了基础。西门子公司最新开发的甲状腺扫查技术——自动甲状腺容积扫描 (automatedbreastvalue system, ABVS) , 能快速自动完成6个切面的扫查, 呈现任意3个正交切面的三维容积。扫查容积厚度最大可达60mm, 显示层厚最小为0.5mm, 完成整个扫查过程约5min, 适用于普查。欧美3个甲状腺肿瘤研究中心的早期临床试用结果初步认为:自动化的图像采集使超声检查降低了对操作者的依赖, 提高了成像的标准化程度;超声图像也能像其他医学影像一样胶片化;并且自动甲状腺扫查功能使医生的工作时间大大减少。

综上所述, 多种3D-US技术在甲状腺癌的诊疗中已得到迅速的发展, 它弥补了二维超声空间显像不足的弱点, 拓展了超声技术的空间显像功能。除形态学特征之外, 3D-US还能从肿瘤的血管形态及各种血流参数等指标中提高良、恶性肿瘤鉴别的准确性及特异性。但如何使3D-US更真实、准确地反映甲状腺肿瘤的整体信息, 同时减少扫查时间及漏诊率, 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相信随着医学超声工程技术的飞速进步和发展, 3D-US将以更加快速、准确、规范和高效的特点和优势, 为甲状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带来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甲状腺肿瘤的临床相关因素探讨 篇8

1 最敏感器官最易受影响

甲状腺是我们日常生理活动必须的内分泌器官。甲状腺是机体最敏感活跃代谢旺盛的器官, 因此也是最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的。该病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 男女发病比例约1∶2~3。诱发甲状腺肿瘤有内外两方面因素, 内因是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特别是甲状腺髓样癌, 约10%有明显的家族史, 推测这类癌的发生可能与染色体遗传因素有关。作者指出, 外因比较复杂, 难以定论, 需要有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证据, 但还是可以认识到一些危险因素供大家参考注意。首先是X线照射实验鼠的甲状腺能促使动物发生甲状腺癌实验证明, Ⅰ能使甲状腺细胞的代谢发生变化细胞核变形甲状腺素的合成大为减少, 可见放射线方面引起甲状腺细胞的异常分裂导致癌变;另方面使甲状腺破坏而不能产生内分泌素, 由此引起的促甲状腺激素 (TSH) 大量分泌也能促发甲状腺细胞癌变。电磁辐射对甲状腺的作用是有积累的而逐渐使之发生变化的, 长期在电磁辐射较强环境工作和生活的人们, 发生甲状腺肿瘤的比例会有较明显的增加。随着工作和生活的电气化、信息化程度的增加, 电磁辐射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大。目前我们还无法确定多大的辐射强度和时间会导致甲状腺肿瘤的发生, 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尽量保护我们自己, 尤其是我们的孩子们, 其它可能的致病因素有, 环境化学污染, 碘摄入过多, 精神压力过大等。实际上保持健康的心态, 快乐工作和生活是保持我们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2 治疗良好无需担心

如果患上了甲状腺肿瘤, 只要及时发现, 正确诊断, 规范治疗, 即使是甲状腺癌也没什么可怕的, 可怕的是治疗不得当和没有把握住治疗机会。甲状腺肿物一般不会自行消退, 它有三个发展方向。其一, 肿物增大增多, 逐渐压迫正常甲状腺组织, 甚至充满整个腺体。其二, 肿物中的一个或多个发生恶变。其三, 肿物常年保持不变。大部分的甲状腺肿瘤是良性的, 虽然甲状腺癌目前有所增加, 但也只是占1/10左右。我们治疗的甲状腺癌患者有一半是在外院手术后发现是癌, 手术不规范而需要再次手术的。甲状腺癌的治疗特点是, 首次接受的手术标准规范就能得到非常好的疗效甚至是终生治愈。

3 健康体检

健康体检应增查甲状腺最近, 甲状腺肿瘤患者增多的情况已经引起大众的关注。以前在各单位每年的例行健康体检中, 甲状腺并不是必查的项目, 但现在, 不少单位在例行健康体检中增加了甲状腺检查项目, 甚至有些单位直接到肿瘤专业医院做甲状腺肿瘤的筛查。在体检中如发现甲状腺有不同程度的问题, 通过手术可确定有一些是甲状腺癌。甲状腺肿瘤好发于颈前部, 形状似核桃, 质地较硬, 可随吞咽而上下活动的颈部慢性病变。甲状腺肿瘤发病的原因当前还不很清楚, 发病初期通常无明显症状, 不痛、不痒、不妨碍说话、吃饭, 因此, 通常当人们体检时才被发现, 当人们发现自己患有甲状腺肿瘤后, 通常都采取手术治疗的方法切除肿瘤, 然而术后极易复发, 复发率高达20%。所以, 有一些人就不手术, 甲状腺肿瘤不治疗的话, 最终会成为难治之病或者恶化成甲状腺癌。据相关资料, 甲状腺肿瘤的癌变率达10%左右。有的甲状腺肿瘤可短期迅速增大, 颈部变粗, 再继续发展可影响呼吸, 少数可出现声音嘶哑或吞咽困难。此外, 它还可以继发甲亢, 也可以发生恶变。大部分甲状腺肿物在术前不能确认良恶性质, 甲状腺的超声检查有助于性质的判断。

4 甲状腺肿瘤饮食

(1) 饮食营养均衡, 进食高蛋白、低脂肪、低糖、高维生素食物, 由少吃多餐到定时定量。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海带、紫菜等。 (2) 手术后在放疗时因为有恶心、呕吐、食量减少, 可用旋复化、桂皮、薏米、沙参、芦根、玉竹、云苓, 每日一剂, 水煮, 分2次服, 至症状消失或基本控制。同时, 术后要在床上坚持活动, 下床后坚持全身锻炼, 提高抗病能力, 增强免疫功能。 (3) 坚持服用甲状腺片, 长期服用维生素A、维生素B6、维生素C、维生素E。 (4) 甲状腺肿瘤的饮食术后宜用桔子、枇杷、荔枝、梨、杏子、海参、海带、海蜇、紫菜、元鱼、香菇等化痰利咽、软坚散结的食物。药物的辅助治疗, 非常重要的建议配合中药的抗肿瘤药物进行治疗, 防止病情的复发。 (5) 甲状腺肿瘤的饮食忌食:油腻 (如公鸡肉、鹅肉、猪头肉、牛羊肉、鲤鱼、虾、蟹等) 、辛辣 (如生葱、生姜、生蒜、辣椒等) 、煎炸食品。禁烟禁酒。 (6) 节情志:忌郁闷、忿怒、急躁、忧愁, 坚持开朗心情。还应该定期复查, 用要问题应当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5 预后

甲状腺肿瘤 篇9

【中图分类号】R73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127-0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的甲状腺肿瘤患者90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64例,年龄18~60岁,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临床路径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手术方式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纳入标准

临床诊断甲状腺肿瘤并行手术切除术,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体格状况分级(ASA)标准为Ⅰ级~Ⅱ级,心、肺、肝、肾功能基本正常。

1.2.2对照组护理方法

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即在入院、术前、术中、术后及出院前给予饮食、活动指导及疾病的相关知识介绍,其余时间则进行随机指导。

1.2.3临床路径组护理方法

查阅相关资料,在临床医师、营养师、心理医师及护理人员参与下,制定出甲状腺肿瘤切除术临床护理路径表,其主要内容如下:

首先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按甲状腺肿瘤切除術临床护理路径表实施护理,由责任护士按照临床护理路径内容,根据住院时间逐一进行系统护理,护理人员运用该表对患者进行评估、指导、评价。如术中、术后病情有变化,立即离开此临床路径,医生护士分别在病历和护理路径单上记录变异原因及处理原则。

1.2.5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记录每个病人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观察两组病人术后不良反应和术后并发症,评估病人对健康知识掌握情况、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两组病人上述5项指标的差异性。术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包括:切口出血、切口感染、发音嘶哑,咽痛、吞咽困难,每出现一项记为1人次。健康知识掌握情况评分表为自制问卷表,表中包括对术前、术后的饮食要求,甲状腺肿瘤相关知识,术中配合及注意事项,手术后咳嗽排痰方法,减轻伤口疼痛的方法,手术后的体位与活动要求等10个方面内容的掌握程度,每项内容分知道、部分知道、不知道3种答案,分别计2、1、0分,总分为20分,术后第3天由专人指导病人填写,得分越高,说明病人对疾病健康知识掌握越好。最后病人出院前发放满意度调查表,统计病人满意率。病人满意度评估为自制的调查问表,内容主要涉及病人对护理人员仪表、语言、举止、操作技能、工作态度、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方面的评价,护理服务综合评价包括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满意度是指满意和基本满意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1.2.6统计学方法

收集的资料以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患者的术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健康教育掌握情况采用独立样本的Wilcoxon秩和检验,患者满意度情况采用四格表资料的Fisher确切概率法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比较见表2。

由表2可见,临床路径组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健康教育掌握情况、患者满意度情况比较见表3。

由表3可见,临床路径组术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健康教育掌握情况、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大部分甲状腺肿瘤手术病人围术期常伴有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应激,有的甚至术中出现喉痉挛,术后出现头颈部疼痛、头晕、恶心、呕吐、切口出血等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不但给病人带来很大的精神痛苦,同时还增加了病人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如何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甲状腺手术围术期的不良反应和术后并发症,进而达到减少病人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的目的,是临床上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2]。

3.1临床护理路径体现了循证护理理念。

3.2临床护理路径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降低患者平均住院费用。

3.3临床护理路径增加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掌握,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率。

3.4临床护理路径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杨桂涛.临床护理路径.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8,17(1):1-3.

甲状腺肿瘤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篇10

1 BRAF基因

1988年,Sbuntaro L等[1]在人类尤文氏肉瘤中发现一个能转染NIH3T3细胞且有活性的DNA序列,称为BRAF基因。该基因属于RAF家族成员,位于染色体7q34,参与细胞的增殖,分化和程序性死亡。

BRAF基因的外显子15突变是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具有特征性的表现,BRAF(V600E)突变在PTC中有很高的发生率,29%~83%不等,主要发生在散发型甲状腺癌的体细胞中,而在甲状腺癌的其他亚型及甲状腺良性肿瘤中少有报道。最近,Sapio等[2]比较了3种检测BRAF(V600E)突变方法的敏感性,检测到的突变率是44.2%(19/43)。Costa等[3]报道在甲状腺低分化及未分化癌的BRAF基因突变率分别为16.6%和25%,显著低于甲状腺乳头状癌(55%)。最近,Salvatore等[4]通过对BRAF(V600E)突变阳性的ATC研究发现,一种能阻断MAPK/ERK路径的信号转导抑制剂-BAY 43-9006,成功阻止了肿瘤细胞的进一步增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001)。Chiloeches等[5]撰文指出,诸如BAY 43-9006这一类信号转导抑制剂固然能阻止BRAF(V600E)突变的表达而具一定的抗肿瘤作用,但其本身就有毒性,有致第2肿瘤发生的可能。另有资料表明10%的甲状腺滤泡乳头可变型癌存在BRAF突变,具有不同的突变位点,其主要存在K601E及G474R等突变[6],在对于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研究中,结果也提示,BRAF基因V599F位点的突变是桥本甲状腺炎恶化的可能因素之一,而且与患者的年龄密切相关[7]。

2 Ret/PTC基因

Ret/PTC癌基因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特异性基因。Ret原癌基因定位于第10号染色体q11.2区,编码跨膜酪氨酸激酶受体。目前认为90%以上的甲状腺癌均存在Ret基因的重排,而且其重排的顺序至少15种,包括Ret/PTC 1-9,ELKS/Ret及RFP/Ret等。其中Ret基因的重排或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及甲状腺髓样癌的关系最为密切[8],偶见于滤泡状甲状腺癌,但不发生于未分化癌[9]。Ret/PTC的重排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病年龄密切相关,青少年发病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更为容易出现重排,而其病死率却较成年要低,最近的研究认为可能与BRAF T1796A易位相关[10]。

3 Ras基因

Ras基因是一种原癌基因,Ras途径介导的对细胞外信号的应答调控着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过程。在甲状腺癌中的作用主要是Ras点突变。甲状腺肿瘤有40%出现Ras点突变。Ras基因家族的点突变在良、恶性甲状腺肿瘤中都可被检出,而且滤泡状腺癌、乳头状腺癌、间变性癌和滤泡状腺瘤中的突变率也大致相同。其中绝大多数突变见于H-ras和N-ras的61位密码子。Castro P等[11]应用RT-PCR检测各种甲状腺良性及恶性肿瘤,结果发现有25.0%甲状腺滤泡乳头间变型癌,22.2%甲状腺滤泡癌及33.3%甲状腺乳头状瘤均存在Ras的突变。Goutas N等[12]报道应用PCR-RFLP方法检测散发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 55例和甲状腺髓样癌(MCT)44例的K-ras基因和BRAF基因突变,结果K-ras的12密码子在PTC和MTC的检出率分别为54.5%和40.9%,说明K-Ras基因突变在散发的PTC和MTC还是比较常见。Cyniak-Magierska A等[13]应用PCR-RFLP方法检测Ras基因突变,进一步证实了在PTC中Ras基因突变比在甲状腺滤泡状肿瘤更少见。

4 erBb-2基因

erBb-2基因也称为Neu基因,是从化学致癌物质诱导的新生大鼠神经胶质细胞瘤中提取DNA进行转化实验而分离出来的,是一种致癌基因。但Neu基因与甲状腺癌的相关性目前尚存在争议。Kato等[14]]应用RT-PCR观察甲状腺良性、恶性及Graves病的甲状腺组织erBb系列基因(erBbl-4) mRNA表达情况,结果发现,erBb-2在恶性肿瘤中高度表达,但在Graves病变组织中也存在erBb-2表达。Gumurdulu等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Neu基因编码蛋白时,发现其在50%乳头状甲状腺癌存在胞浆表达,在40%滤泡性甲状腺癌中胞浆及胞膜均有表达,75%甲状腺髓样癌可有表达,而对于良性的滤泡性甲状腺腺瘤,约有58%存在阳性表现。

5 p53基因

p53基因位于17号染色体的短臂上,其产物控制着细胞的生长,因此被称为抑癌基因。有报道p53基因突变可以加剧分化型甲状腺癌向未分化型甲状腺癌转变[15]。Malaguamera R等[16]研究发现p53基因家族p63通过钝化p53基因的抑癌作用而促进甲状腺肿瘤的进展。Nikiforov认为突变型p53基因在早期PTC组织或分化较好的PTC中表达较低,而在低分化PTC和未分化癌中呈高表达,在浸润、转移的PTC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也较高。

6 p16基因

p16基因是一种抑癌基因,定位于9p21区域,调节细胞周期关键酶Cdk4,其一旦失活,可使细胞周期加速,在DNA没有修复前过早进入S期,导致肿瘤的发生。近年来有研究发现,甲状腺腺瘤细胞中p16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甲状腺腺癌,高分化甲状腺癌p16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低分化甲状腺癌,推测p16蛋白可能与甲状腺癌的发生有关。Lam AK等[17]应用免疫组化和RTP-PCR方法检测44例PTC患者p16基因表达,结果发现,p16蛋白表达、mRNA转化、启动子甲基化检出率分别为89%、77%、41%,在它们之间并没有明显联系。Boltze等发现,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是p16在甲状腺肿瘤发生过程中失活的机制,并观察到高甲基化可以发生在33%的滤泡型腺瘤,44%的乳头状癌,50%的滤泡状癌,75%的差分化癌和85%的未分化癌,而正常组织中只有13%。

7 PTEN基因

PTEN基因是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基因超家族成员,其活化产物可阻止细胞凋亡,并通过多种机制刺激细胞增殖,在抑制肿瘤发生中发挥关键作用。PTEN的失活在甲状腺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Alvarez等[18]用MSP法检测53例原发性甲状腺癌,52%存在PTEN启动子区高甲基化,其中7例滤泡癌中检出6例甲基化,提示PTEN启动子甲基化在甲状腺癌尤其是甲状腺滤泡癌的发生过程中起着较大作用。Puxeddu等[19]最新报道,发现PTEN与H4基因重组是PTEN的另一特异基因表达形式,其研究发现在PTC中PTEN/H4阳性率达78%(14/18)。

8 CK19

CK19为Ⅰ型角蛋白,与细胞分裂、运动、分化以及凋亡等过程相关,可以有效地反映肿瘤细胞的活性。许多研究表明,它可作为上皮恶性肿瘤细胞活性的标志[20]。Bukhari U等[21]报道CK19是区分滤泡性腺瘤、分化良好的潜在恶性肿瘤和滤泡性乳头状癌的一个有用的标志物。Nga ME[22]等报道CK19联合HBME-1鉴别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和甲状腺肿或嗜酸细胞瘤时,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均较高。

9 DDIT3,ARG92,ITM1,C1orf24基因

DDIT3是一个转录因子,被各种DNA损伤、组织缺氧和细胞应激诱导,推测DDIT3可能与肿瘤细胞的恶性增殖及浸润性有关。ARG92是精氨酸同工酶的一种,目前认为ARG92与氧化亚氮和多胺的新陈代谢有关,其催化水解产物多胺参与细胞分化和增殖,可能与肿瘤发生有关。ITM1编码一个包含10~14个跨膜区的高度保守蛋白,可能是一个新型的透酶/运载体膜蛋白。Clorf24(又称Niban)在正常的肌肉、胰腺、结肠和前列腺中表达,与甲状腺癌有关,但具体作用尚不明确。

美国John Hopkins的研究者Cerutti等[23]对滤泡状甲状腺癌(FTC)和滤泡状甲状腺腺瘤(FTA)的基因表达定量分析发现,上述4种基因在二者中表达差异显著。免疫组化研究发现,DDIT3和ARG92分别在85.2%(23/27)的FTC和仅9.4%(3/32)的FTA中表达,对FTA和FTC的鉴别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联合检测鉴别FTA和FTC的准确率达83%。近年来,Cerutti等[24]进一步研究发现,C1orf24和TM1抗体对于区别FTA和FTC敏感性较强,而ITM1对于恶性细胞更为敏感。这四个基因无论是单个或多个联合检测对FTA和FTC的鉴别均有极高的准确性。

上一篇:教师进修院校下一篇:数学期末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