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镜甲状腺肿瘤切除术

2024-08-11

腔镜甲状腺肿瘤切除术(精选10篇)

腔镜甲状腺肿瘤切除术 篇1

20世纪90年代末国外实施了内镜下甲状腺手术, 使腔镜外科技术由体腔内转移到体腔外进行手术成为可能。2002年, 仇明[1]报道了国内首例颈部无瘢痕内镜甲状腺切除手术。近年来, 国内相继开展了该手术, 2007年3月—2008年8月我院实施了前胸入路腔镜下甲状腺肿瘤切除21例, 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腺瘤获得成功。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实施前胸入路腔镜下甲状腺肿瘤切除21例, 均为女性, 年龄19岁~56岁, 平均36.3岁;其中结节性甲状腺肿6例, 甲状腺腺瘤15例;施行双侧甲状腺肿瘤切除8例, 单侧甲状腺肿瘤切除13例;21例病人均痊愈出院, 住院时间4 d~7 d, 平均4.7 d。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术前向病人介绍腔镜下甲状腺肿瘤切除的特点、手术过程及优点, 耐心解释病人提出的各种疑问, 用疏导法解除病人的紧张情绪, 使病人以最佳的心态接受手术。避免对病人有不良刺激的语言, 多关心、安慰病人。另外, 应告知病人大致的手术费用及中转手术、术后复发的可能, 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2.1.2 术前准备

术前要详细询问病史, 全面体格检查, 同时做必要的化验检查、心电图、喉镜检查、彩超等, 尽量排除恶性病变及肿块较大者。手术前1 d去除手术区的毛发, 防止术后切口感染。术前晚进半流质饮食, 晚12:00后禁食, 术前6 h禁饮。

2.2 术后护理

2.2.1 一般护理

保持充分的氧气吸入。术后吸氧可提高氧分压, 因为在制作皮下操作间隙时, 注入了大量的CO2气体, 过高的压力可引起颈部纵膈气肿或高碳酸血症[2]。吸氧可加速CO2排出, 防止CO2积聚皮下。病人全身麻醉清醒前给予去枕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清醒血压平稳后改为半卧位, 以利引流和呼吸。病人返回病房,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30 min~60min测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各1次, 连续监测12 h, 以便早期发现有无出血、呼吸困难等并发症, 保持呼吸道通畅, 低流量吸氧3 L/min。妥善固定引流管并经常挤捏, 防止扭曲、受压或血块堵塞, 确保引流通畅, 注意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及量, 如有异常立即报告医生, 及时处理。注意观察颈胸部皮下有无积液、积气, 少量的皮下积液、积气无需处理, 多能自行吸收, 明显的皮下积液、积气可穿刺抽吸。本组有1例病人术后第1天出现皮下积液, 经穿刺抽液, 抗感染治疗, 住院7 d治愈出院。此手术术后疼痛一般可耐受, 无需特殊处理。疼痛明显可用镇痛剂, 使病人得到充分休息。如术后8 h无恶心呕吐可进温凉流质饮食, 术后第2天开始进半流质饮食。

2.2.2 并发症护理

2.2.2. 1 呼吸困难和窒息

常见原因为术后血肿压迫气管、双侧喉返神经损伤、手术操作或气管插管引起的喉头水肿等。术后给病人吸氧, 床头备气管切开包、吸引器, 如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烦躁、发绀甚至窒息, 应立即通知医生紧急处理。

2.2.2. 2 术后出血

多发生在术后24 h~48 h, 尤以24 h内为多, 临床上表现为气促、皮下淤血、颈部肿胀, 严重者血肿压迫气管而引起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口唇发绀等甚至窒息。一旦出现上述症状, 立即报告医生紧急处理, 如敞开创口, 剪开缝线, 清除血块等。

2.2.2. 3 喉返神经损伤

一侧喉返神经损伤可出现声音嘶哑, 双侧喉返神经损伤可导致严重呼吸困难, 全身麻醉清醒后即可与病人交流, 观察有无声音嘶哑和发音无力, 对已有喉返神经损伤的病人应认真做好安慰解释工作, 并适当应用促进神经恢复的药物, 结合理疗针灸, 促进恢复。

2.2.2. 4 喉上神经损伤

喉上神经损伤可致喉部黏膜感觉丧失, 病人失去喉部的吞咽反射, 进食时特别饮水时易发生呛咳、误咽, 应关心病人饮食, 协助病人坐起进食或进半流质、半固体饮食, 避免快速吞咽。

2.2.2. 5 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

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与气体压力、手术时间长短、有无皮下气肿等有关。赵建华[3]认为, 5mmHg (1 mmHg=0.133 kPa) 的压力即可维持外科操作。我院采用降低手术中CO2灌注力, 缩短手术时间的方法, 有效预防了此并发症。

3 小结

微创外科治疗甲状腺肿瘤具有创伤小、颈部无瘢痕、出血少、恢复快等特点, 与手术治疗甲状腺肿瘤有同样的优点, 越来越多的病人要求不但要治病还要美观。因此, 开展微创技术治疗颈部疾病是值得提倡的。所以, 护理工作者必须掌握腔镜下甲状腺肿瘤切除的观察及护理, 以能提高护理质量, 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内镜,护理

参考文献

[1]仇明.颈部无瘢痕内镜甲状腺切除1例[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2, 17 (2) :127.

[2]周丁华, 黎介寿, 李宁, 等.内镜甲状腺手术的临床应用[J].中国内镜杂志, 2003, 9 (6) :42-43.

[3]赵建华.内镜下甲状腺切除术高碳酸血症的预防[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02, 23 (5) :531-532.

胸腔镜切除肺肿瘤 篇2

611岁的邵大爷,吸烟400多年,近两个多月一直咳嗽,并且痰中带血。到医院做了胸部CTT、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发现左肺的主气管内有一直径约3 厘米的肿瘤。由于这个部位是左肺上叶、下叶支气管的分叉处,肿瘤阻塞在这个部位,按常规需要开胸将左肺全部切除,病人不仅要丧失一半的肺功能,且胸部手术切口将达到300厘米。由于邵大爷年龄较大,长年吸烟导致肺气肿,心肺功能都比较差。而且3 年前曾患左肾恶性肿瘤,进行过左肾切除手术。难以再承受常规开胸手术的大创伤和高风险。但是如果不做手术,肿瘤生长迅速,将完全阻塞左肺,还有可能继续转移和扩散,导致心肺功能衰竭,危及生命。

胸腔镜微创手术是胸外科近年来的重要发展,为胸外科手术尽量减小病人的创伤提供了可能。但是邵大爷肿瘤生长的部位比较特殊,手术的主要难度在于切除肿瘤之后,还要重新建立起气管通道,医学上称为“次级隆突重建吻合”,才能保住病变一侧的肺功能。因此,用胸腔镜微创方法来进行这种手术,手术切口小,空间小,要完成3 个支气管重建吻合,操作难度很大,以往没有过类似成功的手术病例。江苏省肿瘤医院胸外科每年完成5000余例全胸腔镜胸部肿瘤切除手术。胸外科医生们经过术前的精心准备,决定为邵大爷采用全胸腔镜手术新术式——全胸腔镜气管肿瘤切除次级隆突重建。

手术中,医生仅在邵大爷左侧胸壁打了3 个小孔,代替传统手术约300厘米的切口。医生在切除左主支气管、左上肺及下肺支气管分叉处的肿瘤之后,先将左肺上、下叶支气管的侧壁缝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次级隆突,然后将其与左主支气管下段吻合,形成新的气管通道,完成了常规大切口亦难以完成的手术。手术的顺利进行,不仅得力于现代胸腔镜微创技术的发展,也得力于主刀医生发明的一种新型手术缝合针和“弯针直缝吻合技术”。这种新的缝合方法变以往持针器横夹弧形的缝合针为直夹,动作幅度小。除了常规的“左钩右挑”,还能“直戳反钩”,进行3600度缝合,实现了全方位缝合操作无死角。保证了高难度的多个支气管吻合重建次级隆突的顺利完成。

随着高科技腔镜手术器械的应用和臨床医生技术日趋熟练,胸腔镜手术应用范围日渐扩大。从原来简单的肺大泡切除发展到复杂的肺癌根治术,为病人提供了一个创伤较小的手术方式。特点为:①无需剖胸,出血少。②减少了开胸、关胸的时间,有效缩短了手术时间。③电视胸腔镜的镜像放大作用,使肺部的细微结构更清晰,操作更精确。④内镜器械的发展,如血管、气管切割缝合器,带扣血管夹,超声刀的应用,使手术更快捷和安全。⑤全胸腔镜手术无需切断胸背部肌肉,无需撑开肋骨。术后患者疼痛感明显减轻,下床活动早,卧床时间短。有利于患者咳嗽排痰,减少了肺部并发症,术后患侧上肢活动恢复早、恢复好,肺功能恢复快,缩短了住院时间。更适用于老年体弱的病人。

邵老先生的手术历时4 小时,术中出血不到1000毫升,左肺得以保留,术后生活质量大大提高。术后邵老先生恢复良好,122天后,已经可以自行上下9层楼锻炼身体了。

该手术的成功,标志着我国的胸腔镜微创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是胸腔镜手术的历史性突破。

(陈炜胥林花整理)

(编辑林妙)

腔镜甲状腺肿瘤切除术 篇3

关键词:甲状腺,腹腔镜,胸乳入路,微创

外科手术是甲状腺肿瘤的主要治疗措施, 传统手术颈部留有明显的手术瘢痕, 影响美观。腹腔镜甲状腺肿瘤切除微创术是近年开展的一项新技术, 具有颈部无瘢痕、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 住院时间短等优点[1]。我院2005年10月~2009年11月成功施行经胸乳入路微型腹腔镜甲状腺肿瘤切除术60例, 取得满意效果, 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5年10月~2009年11月经胸乳入路行腹腔镜甲状腺肿瘤切除术60例, 其中男性3例, 女性57例, 年龄19~47岁, 平均32.2岁;单侧病变54例, 双侧病变6例。术后病理切片确诊为甲状腺腺瘤13例, 甲状腺囊腺瘤5例, 结节性甲状腺肿42例。

1.2 手术方法

采用气管内插管全麻或高位硬膜外麻醉。患者取仰卧位, 两腿分开, 颈部处于稍过伸位置, 肩下垫高, 调整头高足低位。手术采用胸部入路, 用生理盐水20 ml加肾上腺素1滴, 用注射器在胸前壁拟操作区皮下深筋膜注射约10 ml, 取中间穿刺口1.0 cm, 距胸骨上窝8 cm, 距此切口旁开5 cm上移2 cm的胸壁, 左侧穿刺口0.5 cm, 右侧穿刺口0.5 cm, 中间切口用5 mm Trocar穿刺芯分离皮下至深筋膜层, 建立置管通道及部分空间并插入5 mm Trocar, 注入CO2气体, 压力维持在5 mm Hg, 置入10 mm腹腔镜。直视下用电凝钩分离皮下疏松结缔组织, 尽量靠近胸筋膜, 游离至颈阔肌平面下甲状腺区域, 此时可见由双侧胸锁乳突肌及颈前带状肌构成的“V”形术野。用超声刀或电凝钩切开颈白线, 显露甲状腺肿物, 不离断颈前带状肌, 用术者左侧腹腔镜抓钳提起甲状腺肿瘤下极, 向上方牵拉, 右侧用电凝钩或超声刀切断甲状腺中、下静脉后按确定术式将甲状腺肿瘤切除。切除后的标本置入标本袋中剪碎从正中切口取出。术野彻底止血, 冲洗后2针缝合颈前带状肌, 甲状腺残窝内置引流管。

2 结果

本组60例手术均获成功, 手术时间80~170 min, 平均103 min。术后2~3 d拔除引流管。甲状腺肿瘤直径1.1~4.8 cm, 平均 (2.4±0.7) cm。术后出现1例皮肤淤斑, 给予活血化瘀后治愈。无死亡病例, 未发生喉上、喉返神经及甲状旁腺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4~7 d, 平均5.8 d。术后随访1~4个月, 效果满意。

3 讨论

传统甲状腺手术安全有效, 是甲状腺手术的“标准术式”, 但颈部会留下6~8 cm手术瘢痕, 影响美观[2]。此外, 由于颈部解剖复杂, 甲状腺血供丰富, 周围邻近有重要的神经血管等器官, 颈部又无天然手术空间, 因此手术操作具有相当难度, 如技术不熟练更易造成损伤, 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3]。我院自2005年开展经胸乳径路行腹腔镜甲状腺肿瘤切除手术60例, 手术均顺利完成, 效果满意, 无中转开放手术, 手术平均时间103 min (80~170 min) , 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8 d (4~7 d) 。

腹腔镜甲状腺手术开展初期, 其手术适应证仅限于≤3 cm单侧孤立腺瘤。随着腔镜技术及器械的发展, 手术适应证已逐步拓宽, 结合相关文献, 笔者认为其适应证为: (1) 明确诊断为甲状腺单侧或双侧腺瘤、囊肿和结节, 瘤体直径<5 cm; (2) 瘤体直径<1 mm的甲状腺乳头状癌, 腺体包膜未受侵犯, 淋巴结无肿大。腔镜甲状腺手术的禁忌证为瘤体直径>7 cm或有颈部手术史以及甲状腺癌需行颈部淋巴结清扫者[4]。本组60例患者均符合以上适应证。

腹腔镜下甲状腺手术与传统手术均可引发术中血管出血、喉返神经损伤、甲状旁腺误切、气管损伤、术后术口感染、甲状腺功能低下及术后血肿等并发症[5]。腹腔镜甲状腺手术由于使用了电视放大监视系统, 甲状腺周围的血管、神经、甲状旁腺等解剖结构清晰可见;同时采用超声刀技术可对甲状腺血管直接凝结后切断而不出血, 手术视野清晰。因此, 腹腔镜甲状腺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相对于传统手术较少, 但由于腹腔镜甲状腺手术需较大范围的皮下操作空间, 常引起颈胸皮肤发紧不适感、皮下脂肪液化、皮肤淤斑及红肿等情况, 常在术后1~3个月内可自然好转。术后出现皮肤淤斑1例, 给予活血化瘀后治愈。

综上所述, 腹腔镜甲状腺微创切除术是一项新兴的技术, 熟悉甲状腺的解剖结构, 良好的麻醉方式, 熟练细致的腹腔镜操作技术显露喉返神经, 是预防和减少各种并发症发生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靳小建, 卢榜裕, 蔡小勇, 等.腔镜乳晕径路甲状腺良性肿瘤手术101例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6, 26 (3) :211-213.

[2]罗衡桂, 俞学军, 李绍杰, 等.经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的临床应用[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7, 16 (1) :29-31.

[3]马富平, 王长田, 安东均, 等.经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的手术体会[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09, 14 (3) :192-193.

[4]李锋, 陈凤坤, 张福维, 等.微型腹腔镜甲状腺肿瘤切除术的临床研究[J].微创医学, 2006, 1 (1) 19-20.

腔镜甲状腺肿瘤切除术 篇4

【关键词】后腹腔镜;肾上腺;肾上腺肿瘤切除术

【中图分类号】R736.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616-02

2011年9月~2014年9月,我科行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28例,疗效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28例患者,男10例,女18例,年龄19~68岁,平均42岁。术前经B超、CT、MRI等检查确诊为肾上腺肿瘤,肿瘤大小1.2~5.7cm,平均4.1cm。肿瘤位于左侧16例,右侧12例。其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17例(男:女=5:12)术前给予螺内酯等纠正低血钾、降压;皮质醇增多症4例(男:女= 2:2)术前、术中给予琥珀酸氢化可的松静脉滴注;无功能腺瘤3例(男:女=2:1),嗜铬细胞瘤2例(男:女=1:1)术前给予哌唑嗪、美托洛尔、扩容治疗4~9 d,待血压正常或接近正常l周后手术;髓样脂肪瘤2例(男:女=1:1)。所有病例均行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

1.2手术方法 气管插管全麻,取健侧卧位,垫高肾桥。选择腋后线肋缘下1 cm处切开皮肤约2cm,血管钳交替分离肌层和腰背筋膜,至腹膜后间隙内,示指钝性向腹侧推开腹膜,扩大腹膜后间隙,置入自制气囊,充气600ml进行扩张,留置5 min后放气并取出气囊。在食指引导下,于腋中线髂嵴上方2cm处穿入10 mm Trocar,腋前线肋缘下1 cm处穿入5 mm Trocar,腋后线处置入10 mm转换Trocar,缝合密闭切口避免漏气,建立后腹膜腔,气腹压1.4 kPa。以腰大肌为标志,辨认肾周筋膜及后腹膜分界处,先靠近腰大肌处,清除腹膜外脂肪,此时解剖方位比较明显,分离位于肾脏外上方的肾周脂肪囊与后层Gerota筋膜之间的相对无血管间隙,向上分离至膈肌。分离位于肾脏内上方的肾周脂肪囊与前层Gerota筋膜之间的相对无血管间隙。切开肾周筋膜及脂肪囊,沿肾表面向肿瘤方向游离,肾上极内侧见金黄色肾上腺组织,沿其边缘仔细分离、暴露肿瘤,应用超声刀或Ligsure充分游离肿瘤周围,遇中央静脉用多重钛夹或Hem-o-lock夹闭后切断。手术区域置入止血纱布,将完整切除的肿瘤放入标本袋自腋后线通道取出,放置腹膜后引流管1根,拔除套管,缝合切口,并检查有无皮下气肿。

2结果

28例手术均成功,术中无转开放手术者,28例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与术前相符。手术时间30~150min,平均58min。术中出血30~150ml,平均53ml。术中、术后均未输血,术后均未使用镇痛药,术后1~2d恢复饮食和起床活动,术后留置引流管1~2d拔除,术后住院时间3~7d,平均4.6d,2例术后出现轻度皮下气腫,于术后2d消失。无出血、感染、周围脏器损伤等严重并发症。随访3~6个月,无并发症发生,肿瘤无复发。

3讨论

因肾上腺位置高,对肾上腺肿瘤患者行传统开放手术易出现损伤胸膜、显露不好和手术难度大等弊端,1992年Gagner首次行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克服开腹手术的缺点,明显减少术中出血和术后并发症。随着腹腔镜技术的逐渐提高和手术器械设备的逐渐完善,腹腔镜肾上腺手术现已成为肾上腺手术的首选术式,多数学者认为,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是肾上腺手术的“金标准” [1]。腹腔镜肾上腺手术入路主要有侧位经腹腔和侧位腹膜后腔两种,后者因具有安全、分离肾上腺更为直接、对腹膜及腹腔脏器刺激小等优点而更加广泛应用于泌尿外科的临床中。

本组28例手术均顺利,术后恢复良好。笔者认为其关键是术中顺利找到肾上腺及其病灶。术中解剖是基础,要求术者对腹膜后解剖标志如腰大肌、后腹膜返折、腹膜外脂肪、肾上腺、肾周脂肪囊非常熟悉。重点在肾上腺与肾脏周围的相对无血管区域的潜在解剖间隙进行分离,充分暴露肾上腺及其周围组织,有利于对肾上腺病变部位及范围做出更准确的判断。操作时术者应结合术前CT定位,先制造足够大的腹膜后间隙,然后打开肾上极Gerota筋膜,Gerota筋膜切口尽可能高且足够大,紧贴肾上极向肿瘤区域游离。若患者腹膜后脂肪较多,需先清理部分脂肪,用超声刀将肾上极脂肪和结缔组织从膈肌向下分离,分离顺序一般是从上而下,由内向外,同时注意避免切破腹膜。此时肾上腺在肾上极内侧面得以显露,钝性分离为主直至找到肾上腺或肿瘤的前表面。另外,该术式常见并发症有出血,因此,术中尽量使用超声刀,以减少出血量。切除肿瘤及夹闭肾上腺中央静脉或较粗血管时使用钛夹,夹闭范围大,止血效果确切。若肿瘤周围粘连较重且有周围浸润倾向,则应考虑恶性性质可转开放手术;若瘤体包膜完整并与正常肾上腺组织界限清楚者,于包膜外完整切除瘤体,保留正常肾上腺组织;若肿瘤分离困难且瘤体较大,则行一侧肾上腺全切[2]。

综上所述,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具有出血小、创伤小、安全性高、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可作为肾上腺肿瘤切除的首选术式,对于直径6.0 cm以下的良性肿瘤尤为适宜。同时我们经多年临床经验积累,手术适应证逐渐放宽,并发症逐渐减少,本术式优势更加明显,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成静等. 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手术的分离路径选择[J]. 实用医学杂志,2011,03:466-467.

腔镜甲状腺肿瘤切除术 篇5

关键词:胸骨后甲状腺肿瘤,巡回护理,纵隔,喉返神经

胸骨后甲状腺肿瘤部位隐蔽,早期发现困难。胸骨后甲状腺肿瘤因肿瘤存在时间长,与上纵隔关系密切,且伴发疾病多,给外科手术治疗带来一定困难,同时也给手术护士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6年8月—2009年8月我院共完成胸骨后甲状腺肿瘤切除术13例,现将手术的巡回护理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6年8月—2009年8月我院施行胸骨后甲状腺肿瘤切除术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34岁~76岁,平均61.1岁;50岁以上9例;临床表现:因颈前肿物入院6例,咳嗽咳痰、气促2例,手足麻木2例,胸痛1例,声嘶、吞咽困难2例;均行胸部X线片、颈胸部CT检查和甲状腺核素显像后发现胸骨后甲状腺肿瘤。

1.2 手术方法

均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施行患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切口选择主要有颈部低位领式切口、低位领式切口加胸骨正中劈开和开胸法等。根据术中具体情况正确选择切口类型,这对成功切除病灶,减少术后并发症非常重要[1]。本组3例经领式切口切除困难的病人及时联合胸骨正中切开切除肿瘤。

1.3 结果

本组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护理配合好,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2 围术期的巡回护理

2.1 术前准备

2.1.1 病人的准备

(1)心理护理。大多数病人对该手术方法缺乏认识,普遍存在紧张、恐惧、焦虑等心理。因此,巡回护士术前1 d应到病房进行访视,向病人介绍手术医生情况、成功病例、麻醉方法、手术体位、手术步骤及病人在手术中需采取的配合,消除病人的顾虑与担忧,以最佳的状态接受手术治疗。(2)再次向病人强调术前应注意的事项,如禁食、取下义齿等,以保证次日手术的顺利进行。

2.1.2 手术室的准备

手术室的房间应提前1 d准备好,并确保手术间内的各种常规设备和器械能够准备充足并功能完好。除了要准备常规的甲状腺手术物品外,还要准备止血物品、紧急气管切开术的物品、保暖设施及特殊器械等。如自动牵开器、胸骨电锯或胸骨劈开器、骨凿、骨锤、带针钢丝、骨腊、加温输液器、保温毯等。

2.1.3 参与手术的人员准备

(1)参与手术的护理人员均要求术前对病人的病情做详细了解和病情评估,了解病人的心肺功能、凝血功能及各项常规检查等有否异常情况,对合并其他疾患的病人除做好常规准备外,还需做好相应的疾病健康教育,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2)参加手术人员要对相关的解剖知识和病理生理知识做好回顾复习,参与术前的病例讨论并提出自己的护理观点,以做好充分的手术准备,确保术中的准确配合。

2.2 术中护理

2.2.1 心理关怀

手术当日,与病房护士交接班后,巡回护士应全程陪伴病人左右,紧握病人的手,以善解人意的姿态和丰富的专业护理知识给病人以关怀,使其进入最佳的手术配合状态。2.2.2围插管期的麻醉配合此类病人麻醉风险较高,围插管期往往可因麻醉肌松药的作用使原有软化的气管塌陷,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所以应做好预防和处理呼吸困难及窒息的应急准备工作,如气管切开以及良好的吸引装置等。

2.2.3 术中病情观察和手术配合

密切观察呼吸、术中出血情况,随时调整输液、输血速度等,全程做好病人的安全护理,迅速为台上提供所需用物。

2.3 术后护理

2.3.1 围拔管期的护理

由于术前病人的气管已经或多或少被压迫,气管表面很敏感,一旦受到某些刺激就很容易发生塌陷。在拔除气管插管后,由于气管塌陷而导致的呼吸困难、低氧血症乃至窒息非常常见。所以在围拔管期间,尤其要准备好再次插管的准备。在此期间,要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是血氧饱和度的变化,一旦发生紧急情况,马上协助麻醉医生进行再次插管。

2.3.2 术后病情观察

出血、喉返神经损伤以及气管壁软化、梗阻是胸骨后甲状腺术后的三大并发症。复苏期间护士应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呼吸的变化。颈部引流管持续低负压吸引,观察伤口敷料的清洁,保持伤口引流的通畅,严密观察引流液的色、量及性质。伤口无肿胀,如果发现引流液色较鲜,量较多,伤口肿胀,应及时通知医生。若病人声音嘶哑,应做好解释工作。若病人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及窒息感,应警惕气管壁塌陷的发生,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

3 讨论

胸骨后甲状腺肿是指肿大的甲状腺部分甚至全部自颈部突入胸骨后,延伸至胸廓入口以下,也有学者将肿大的甲状腺体积50%以上位于胸廓入口以下者称为胸内甲状腺肿[2]。本病少见,但因其体积较大且部分进入胸腔,并可使气管受压、移位而产生剧烈咳嗽,甚至引起气管痉挛、呼吸困难、低氧血症以及心律失常等危重临床表现。本组1例病人继发有气管痉挛,并由此造成梗阻性通气功能障碍,这主要是由于腺肿的压迫刺激气管壁的末梢神经感受器,诱发气管挛缩[3],使大量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不畅,两肺布满痰鸣音,症状与支气管哮喘发作十分相似,而且可反射性地引起心率增快、心律失常。因此做好胸骨后甲状腺肿瘤围术期的护理尤其重要。

胸骨后甲状腺肿由于肿大的甲状腺压迫周围器官可引起呼吸困难、吞咽不适及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同时还可继发甲状腺功能或亢进恶变,故一经发现均应尽早手术切除。对于胸骨后甲状腺肿的手术入路有不同看法。以往强调开胸或胸骨劈开入路,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纵隔结构非常复杂,切除胸骨后甲状腺肿必须在直视下进行,以避免损伤大血管而造成大出血。资料显示,绝大部分病例为坠入性胸骨后甲状腺肿,其血管供应主要仍来自甲状腺下动脉,并且肿物多呈膨胀性生长,有完整包膜,很少发生与纵隔组织粘连,因此多数报道采用颈部低位领式切口入路切除胸骨后甲状腺肿物[4,5]。

胸骨后甲状腺肿瘤较少见,病人及家属普遍缺乏相关知识,常存在顾虑,因此护理人员首先应做好病人及家属的心理疏导,解除其顾虑积极配合治疗。术后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包括生命体征、胸部体征以及切口局部情况,特别要注意切口出血、喉返神经损伤以及气管塌陷的主要并发症的早期表现。术后细心观察、精心护理,早期发现并发症、早期治疗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周文斌,周冬仙,刘新杰.胸骨后甲状腺肿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5):608-610.

[2]Katlie MR,Wang C,Grillo HC.Substemal goiter[J].Ann Thor Surg,1985,39(4):391.

[3]邝公道泽.外科手术的错误及危险[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84.

[4]张彬,屠规益.胸骨后甲状腺肿物的手术处理[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7,32(2)115-118.

腔镜甲状腺肿瘤切除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07年1~12月共收治甲状腺肿瘤患者68例,其中男38例,女30例,年龄58.6±2.9岁,肿瘤大小3.5±1.4cm,病理分型:浸润性癌48例,腺癌12例,肿瘤FIGO分期:I期25例;II期18例;III期17例。根据患者手术指征将其分为甲状腺次切除术组38例和甲状腺全切除手术组30例。所有患者均经免疫组化检测及病理组织学确诊为早期甲状腺腺肿瘤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肿瘤分期、肿瘤位置、病理类型以及组织学分级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全麻后,需要在术中进行结节的快速冰冻病理检查。患者取仰卧位,将患者肩下垫枕,在患者为胸骨切迹上的2~2.5cm处,沿颈部的皮纹做4.5cm左右的切口(低位弧形,注意两侧的刀口都不要超过胸胸锁乳突肌的前缘)。

观察组:在了解甲状腺病理基础上,先切断甲状腺的峡部,把左侧上极的血管和韧带加以分离,提起甲状腺上极,把动脉、甲状腺结扎,切除和剔除切下的腺体后部部分腺体和残余结节,最后实施缝合,术后对患者淋巴结部分进行放疗,所有患者放疗剂量均为45~50Gy,1次/d,5次为1疗程。

1.3 随访内容

采用QOL评分表对患者进行评分,评分项目包括患者食欲、精神、睡眠、疼痛、疲乏、家庭理解及支持、自我对癌症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治疗副作用、面部表情等。患者满分为60分,良好:51~60分,较好:41~50分,一般:31~40分,差:21~30分,极差:20分以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计量资料均值的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远期疗效分析

术后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6~90个月的随访,患者每3个月回门诊复查1次,观察组中患者失访2例,对照组患者失访1例。随访发现观察组患者术后1、3、5年总生存率、复发率与对照组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QOL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QOL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3、5年的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条件的改善以及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肿瘤患者对疾病的治疗不再满足于延长生存时间,医务人员及患者更多的是关注如何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3]。QOL是专门用于反映肿瘤病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测评表,它能综合反映患者心理、身体、社会等多方面的健康情况,是目前用于评价肿瘤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有效方法[4]。对患者随访5年以观察患者治疗效果,经随访发现,次切除组患者与全切除组相比,患者5年生存率以及复发率无统计学意义,从而说明次切除手术的临床效果是安全的,不会影响患者生存率,术后对患者进行QOL生活质量评分,经评分发现,观察组患者术后1、3、5年的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从而说明对甲状腺肿瘤患者行次切除手术治疗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利于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苏琼川,张惠明,柯行顺,等.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刊,2012,39(3):14-15.

[2]张军.116例甲状腺外科手术治疗分析[J].Clinical Journal,2009,18(8):65-66.

[3]王涛,付强.120例甲状腺癌诊断和版税治疗[J].中国中西结合外科杂志,2009,15(4):363-364.

腔镜甲状腺切除术的手术配合进展 篇7

1 腔镜甲状腺手术的方式及方法

1.1 同腹腔镜手术分气腹法和免气腹法,同样,腔镜甲状腺切

除术目前皮下操作空间的建立,也有充入二氧化碳气体膨隆和不用气体使用特制牵引撑开装置。但气性扩张是最佳的选择。下面主要介绍气性扩张法的配合。另外,腔镜甲状腺切除术按如何建立操作空间主要分为经颈部、胸部、腋窝途径[3]。3种途径各有优缺点。颈部途径手术时间短[4],但由于操作空间较小,适用于单个、表浅的甲状腺结节,术后颈部有小的疤痕,因而仍有部分患者不满意;腋窝途径将手术疤痕隐藏于患侧腋窝[5],美容效果佳,但是较难同时处理甲状腺双侧病变;胸部途径手术操作空间较大[6],可同时处理甲状腺双侧病变,颈部完全无疤痕,胸部疤痕隐蔽,日后被内衣遮盖,美容效果极佳,缺点是较颈部途径分离范围有所增大,但由于操作空间大,镜下解剖清晰,不易致意外损伤.

1.2 手术方法

用50ml注射器吸取用生理盐水500ml加肾上腺素1mg配制成膨胀液[7],由气腹针经皮肤切口向上在拟皮下分离的范围注射.注入肾上腺素生理盐水,一方面可以通过肾上腺素的药理作用和组织间隙的膨胀作用减少分离中的出血,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皮下组织的水肿增加组织间隙,从而有助于分离[8]。用专用的无损伤穿刺棒多次穿刺,置入套管鞘,建立皮下隧道,注入CO2并维持手术空间压力在6mmHg,通过术前定位结合术中体表触摸的方法找到甲状腺肿物。切开颈前肌群,显露甲状腺,切除甲状腺组织或剥离腺瘤,用标本袋取出标本,创口置引流管予切口引流。放出CO2气体,胸部加压包扎。

2 术前准备

2.1 做好术前访视

术前心理支持非常重要,腔镜下甲状腺手术是新开展的手术,患者对此手术了解甚少,对这种手术方式不信任,心理负担较重,担心手术的安全性。付显华[9]报道了在术前及时与患者、家属进行交流,向她们讲解了手术过程和术后相关知识,重点介绍腔镜下手术的优点,比如出血少,并发症少,对容貌无损害等;还介绍了以往成功的病例,耐心回答患者的各种疑问,消除顾虑,增强患者的信心。另一方面,为患者全面讲解了手术的步骤,让患者对各种情况都有应对的思想准备,如发生并发症或中转传统手术。对这些知识和信息都介绍清楚,让患者充分知情,得到患者的理解和信任,患者自主选择了该术式,并且心理负担也有所减轻。

2.2 参加术前讨论

腔镜手术要求术者必须熟悉了解局部解剖及熟练掌握同类手术的开放手术技术,在具体的手术技巧上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相比,更应注意手术组的配合。要求手术室护士必须参加术前讨论并落实到实处,配合护士应如同医生一般熟悉手术步骤,掌握腔镜专用器材的合理使用[10]。

2.3 器械用物准备:

随着手术操作技术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腔镜器械已从原来的普通型逐渐转向微型,腹腔镜医生把应用直径3mm以下(含3mm)腹腔镜手术器械施行的手术称微型腹腔镜手术(Microlaparos-copic)或迷你腹腔镜手术(Minilaparos-copic)[11],腔镜器械就更加精密和昂贵,这就要求有经过培训的专职人员来管理、保养和准备,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主要准备电子腹腔镜1套,超声刀,腹腔镜操作器械一套,腔镜器械使用低温灭菌法灭菌(主要为环氧已烷灭菌),此外还准备甲状腺切除的基本器械,以备术中需要改开放手术时用。

3 护理配合

腔镜手术器械及仪器精密、贵重,配合护士应相对固定并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及操作培训[7]。

3.1 巡回护士配合

3.1.1 麻醉配合

胡三元等[12]报道了在腹腔镜甲状腺手术中,应用最多的是胸骨切迹径路与胸骨前径路,前者一般采用颈丛麻醉或全麻,因主操作孔与病灶较为接近,故无需过多的游离皮瓣,创伤轻。后者一般采用全身麻醉,主操作孔与病灶位置较远?,故需要较多的游离皮瓣,创伤大,但因其切口不在颈部,美容效果佳。巡回护士应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配合麻醉师做好颈丛麻醉或全身麻醉。

3.1.2 安置体位

金玉玲等[13]和蒋晓凤[7]介绍腔镜甲状腺切除术的手术体位采用截石位,但截石位易损伤神经,且体位变动大,易引起血压波动。韦日贵等[14]介绍了腔镜下甲状腺瘤切除术体位,采用“人”字体位,即病人下移,会阴部位于床2/3下缘5cm,双下肢外展90°,肩下垫软枕,使颈部处于稍过伸位置,同时将手术台调成头高足低位,这种体位更符合生理要求,体位变动不大,血压波动较少。术者站立于两腿之间,与床下2/3边缘的距离为零,便于术者操作,不易疲劳。在摆放体位时,患者膝关节、踝关节处加海绵垫并固定,防止关节过度疲劳。

3.1.3 仪器的摆放和参数的调试

将腔镜置于患者右侧头部,连接好电源及各种导管,设定仪器参数,C02预置压力设为6mmHg,若C02过高、灌注过快可引起皮下气肿[15]。超声刀使用频率为55.5kHz,刀头振动幅度50~100 p m,功率输出设定为3档或5档,以适合不同情况组织的切割[16]。

3.1.4 手术观察

李凤云等[17]报道了由于全麻气管插管、静脉用药、向前胸皮下注入C02等原因的刺激,易引起患者血压、心率的变化,因此术中要注意观察血压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注意观察肩垫是否垫好,并保护好皮肤。

3.2 洗手护士的配合

3.2.1 置人器械

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配合医生建立置管通道及部分空间。递配制好的膨胀液给医生在胸前预造空间区皮下注射,递1 1号刀切开皮肤,递专用无损伤穿刺棒多次穿刺、分离皮下,递角针4号线在切口周缘行荷包缝合,置入套管鞘,收紧荷包线防止从切口漏气[18]。递镜头、抓持器械及超声刀给主刀医生从套管鞘置入,注入CO2,建立操作空间。

3.2.2 游离血管和神经

递超声刀给术者,在直视下用超声刀分离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尽量靠近胸深筋膜。沿颈阔肌深面继续分离至甲状腺上缘平面。通过体外触摸确定甲状腺位置,用超声刀切开甲状腺外层被膜,见到甲状腺后从下外侧向上游离甲状腺,同样用超声刀切断甲状腺中静脉,注意勿损伤喉返神经,及甲状旁腺。递给术者无损伤抓钳,用无损伤抓钳将甲状腺向上向内侧翻转,从后面暴露甲状腺上动脉、喉返神经。游离上极血管用超声刀凝固切断,注意勿损伤喉上神经。颜婕[10]等介绍保证视野清晰,腔镜头应擦防雾油或(和)术中应使用80℃左右的热无菌盐水冲洗内窥镜物镜镜头,防止镜头雾化,以保持手术视野的清晰度,并准备电吹风一个以备不时之需。超声刀是该手术的主要操作工具,术中应根据具体使用情况,将刀头放入台上盛有生理盐水的碗中进行清洗,以去除附着在刀头上的焦痂,保证使用效果[19]。

3.2.3 切除甲状腺组织或肿瘤

用超声刀切断甲状腺峡部,并将甲状腺直接切开,切除甲状腺前的大部分腺体,保留背侧的少量腺体组织。如果是肿瘤,用超声刀沿肿物周围甲状腺组织将其切除.手术结束时准备好10cm×15cm的无菌塑料标本袋,于左侧套管进入术区,将标本组织置入袋内[20],协助医师取出标本。在微型腹腔镜甲状腺瘤切除术中,黄国雄[21]报道利用手套自制标本袋,即剪下手套拇指,将指套边缘剪成凹凸不平后,将指套翻转后,经5mm切口置入操作空间,把切下的肿瘤放入指套内,剪破吸净液体后,用剪刀剪成<3mm的碎块,连同指套从5mm正中切口拿出。给生理盐水冲洗手术野,如有出血可用超声刀止血,金玉玲等[12]介绍用自制的小纱条(20cm×15cm)压迫止血,效果较好。给予引流管术者,将引流管从颈前肌群间隙置入甲状腺床,由操作孔引出。放出CO2气体,胸部加压包扎。

4小结

腹腔镜手术是电子、光学、摄像等高科技在临床手术学科中应用的典范。它与传统的手术方式不同,更多地依赖于设备和手术器械,设备、器械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手术的顺利、成功与否。在护理配合上要求配备专职护士,并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及操作培训,熟练掌握仪器使用程序,熟悉手术步骤,准确传递器械,确保手术顺利进行,还应与患者有效沟通,与医生默契配合,提高了手术配合质量。术后认真清洗器械,特别是腔内及关节处,吹干上油,对超声刀的使用应严格按操作程序,清洗时应注意刀头必须清洁干净,不能残留血迹,否则会影响超声刀振幅功率。摄像头用酒精棉垫擦试后放入镜头盒,冷光源避免打折、扭曲。

腔镜甲状腺肿瘤切除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96例甲状腺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各48例, 并保证2组患者各项临床数据的可比性 (P>0.05) 。观察组男23例, 女25例, 年龄19岁~66岁, 平均年龄37岁;对照组男22例, 女26例, 年龄18岁~68岁, 平均年龄38岁。所有患者根据相关的诊断标准确诊, 并排除了恶性变的可能性。

1.2 手术方法

1.2.1 观察组手术方法

使患者保持仰卧体位,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经胸乳晕采取三孔法入路, 三孔位置分别取:一孔位于两乳头之间乳沟, 切口长约1 cm;另两个孔位于乳晕上缘, 切口长5 mm, 注射器抽取肾上腺素1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 L配制的液体注射至穿刺孔皮下的穿刺隧道, 使之隆起制造操作空间。经中间切口置入腔镜, 在切口注入二氧化碳气体使压力维持在6~8 mm Hg。操作钳和超声刀分别置入左右孔, 超声刀至颈阔肌深面后切开颈白线及甲状腺被膜, 暴露出甲状腺, 依次切除下极、侧面后, 用超声刀凝固甲状腺下动静脉, 并依次向后、上及内牵引甲状腺, 切除部分甲状腺, 完成上述步骤后从中间切口取出切取组织并冲洗术野后缝合, 从侧孔将引流管置入负压引流。

1.2.2 对照组手术方法

采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于胸骨上凹上方2 cm处做弧形横切口, 长约5 cm~6 cm, 充分暴露患侧甲状腺, 行患侧甲状腺切除后缝合甲状腺创面, 伤口放置引流管1条。

1.3 主要观察指标

在术中阶段, 主要对患者的出血量、引流量和手术时间进行观察, 术后的观察内容包括术后进食时间、肢体活动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对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分别进行手术治疗后, 发现观察组在各项观察指标上都明显优于对照组,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术中, 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出血量、引流量以及手术时间分别为 (21±2) m L、 (72±3) m L、 (88±4) min, 对照组患者的平均出血量、引流量以及手术时间分别为 (38±6) m L、 (76±12) m L、 (96±8) min, 见表1。在术后, 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术后进食时间、肢体活动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分别为 (10±1) h、 (2±1) d、 (8±2) d, 对照组患者的平均术后进食时间、肢体活动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分别为 (22±5) h、 (4±3) d、 (13±4) d, 见表2。

3 讨论

在进行甲状腺手术时, 由于其结构的复杂性较高, 所以能够真正用于手术操作活动的空间比较小, 加上出血的影响, 会进一步缩小手术视野, 所以手术操作极易受到影响, 使手术难度加大, 并会延长手术时间, 如何在术中减少患者的出血量是提高手术质量的一大关键。而腔镜甲状腺切除术不仅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手术操作的可视性, 还能减少患者损伤与出血量, 对其他并发症起到预防作用[1]。再者, 这种手术方式的切口小, 患者不用承受较大的痛苦, 超声刀的应用, 更能快速、有效地止血, 可以大幅度减少手术时间, 而且患者在术后的恢复也较快, 不会对外貌造成大的破坏[2]。通过本文的手术对比治疗效果观察, 也证实了腔镜甲状腺切除术的这些优点, 相对于传统的开放式甲状腺切除术而言, 腔镜甲状腺切除术的疗效更好, 患者在术后恢复也更快, 同时腔镜甲状腺切除术对于患者的手术创伤切口也更小, 保证了患者的美观, 所以这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甲状腺手术治疗方式。

摘要:目的 观察腔镜甲状腺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96例甲状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采用腔镜甲状腺切除术,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开放式切除术。结果 在对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分别进行手术治疗后, 发现观察组在各项观察指标上都明显优于对照组,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相对于传统的开放式甲状腺切除术而言, 腔镜甲状腺切除术的疗效更好, 患者在术后恢复也更快;同时腔镜甲状腺切除术的手术创伤切口也更小, 保证了患者的美观, 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甲状腺手术治疗方式。

关键词:甲状腺,手术,腔镜,疗效

参考文献

[1]马俊, 郁飞, 黄德松.完全腔镜下治疗甲状腺良性肿瘤15例[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7 (10) :78-79.

腔镜甲状腺肿瘤切除术 篇9

[关键词] 腹腔镜;手术效果;术后恢复;血管骨骼化;解剖标志

[中图分类号] R656.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3-12-03

Comparative study on oncologic outcomes and Laparoscopic morphology evaluation of laparoscopic versus conventional radical resection for rectal carcinoma

ZHAO Baoyu1  YUE Yi1  ZHANG Rui1  ZHANG Xiuqing1  LV Na1  LIU Xiaojun1  XU Jun1  LI Guoxin2

1.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 Shanxi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 Taiyuan 030012,China; 2.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 The Southern Hospital of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515,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oncologic results and postoperative recovery between laparoscopic and open approach for rectal cancer;To evaluate surgical effective outcomes by the anatomical landmarks,vascular skeletonization and regional lymph node dissection in laparoscopic morphology. Methods A total of 50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were consecutively assigned into laparoscopic group (LO,27 cases) and conventional group (CO,23 cases). The relevant indicators of surgical oncology and postoperative recovery were prospectively compared between groups. Results Compared with CO group, operating time and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wer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LO group.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erms of length specimen,number of lymph nodes removed, and width of distant resection margins which were all negative in the study. On laparoscopic morphology, tumor excision, vascular skeletonization, regional lymph node dissection were achieved laparoscopically through anatomical spaces in laparoscopic group. LO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CO group in stomach tube retention, catheter retention, exhaust time, liquid food, body temperature recovery, and hospital stay.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operation, laparoscopic colorectal surgery is safe and feasible with equal oncologic outcomes; tumor excision, vascular skeletonization and regional lymph node dissection were achieved laparoscopically through anatomical spaces; In addition, shorter operative time, less blood loss and faster recovery.

[Key words] Laparoscope;Surgical results;Postoperative recovery;Blood vessels skeletonization;Anatomic landmarks

腹腔鏡具有诸多微创优势,但是否遵循开放手术切除的肿瘤学原则,达到根治性切除及术后患者恢复等一直是微创外科领域的热点。为此,笔者对2009年4~9月腹腔镜结直肠癌27例患者的肿瘤学及术后功能恢复指标与同期开腹手术23例患者相应指标进行前瞻性比较,以进一步明确两种手术的肿瘤学和腹腔镜下形态学根治效果的差异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理确诊为原发性结肠或直肠腺癌的择期手术病例;TNM分期为Ⅰ~Ⅲ期;年龄18~75岁;无手术禁忌证;既往无腹部大手术史;无腹水、腹腔炎症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选择2009年4~9月符合上述标准的结直肠癌50例,腹腔镜组(LO)27例,开腹组(CO)23例。

1.2 手术方法

1.2.1 操作过程 两组手术均在气管插管全麻下完成。腹腔镜手术采用CO2气腹,压力10~12 mmHg,根据肿瘤部位选取4~5个戳孔,实施规范的根治性切除;开腹手术按常规进行。

1.2.2 形态学评价 观察腹腔镜结直肠癌术下形态学解剖结构,评价腹腔镜手术肿瘤切除安全性及关键区域淋巴结清扫程度的可靠性。

1.3 临床指标

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标本长度、切缘距离、切缘病理学、清除淋巴结个数、阳性淋巴结数;两组患者术后前3天腹腔引流量,尿管、胃管留置,进流食、排气、排便时间,体温恢复时间,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或均数(range)表示,分类资料、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组间单变量比较采用Independent two-sample test或Wilcoxon two-sample test,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标本肿瘤病理学比较(表1、2)

2.2 腹腔镜结直肠手术形态学下解剖层面及淋巴清扫观察性评价结果

结直肠癌腹腔镜下形态学可见特殊、恒定、明显的Toldt’s 线及间隙、直肠周围间隙等解剖学标志,选择合适的解剖学平面及融合筋膜间隙进行血管高位游离、根部清扫及结扎可安全、精确地实施完整肿块切除及血管区域淋巴结清扫。见图1~6。

2.3 术后功能恢复指标比较

腹腔镜组患者术后与开腹组相比术后前3天内腹腔引流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胃管、尿管留置时间,进流食时间,排气、排便时间,体温恢复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减少(P<0.05)。见表3。

3 讨论

随着微创技术的进步,腹腔镜手术在胃肠领域被越来越多的医师与患者所青睐,而腹腔镜下结直肠根治手术较开腹操作难度要高得多。肿瘤手术的原则首先是根治,腹腔镜操作远比开腹困难,能否达到“根治”效果是评价这一手术最根本的问题,与开腹相比根治程度与术后功能恢复则是另一个热点问题[1]。

随着腹腔镜结直肠手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开展[2],Sambasivan等[3]学者进行了关于结直肠癌腹腔镜与开放手术比较的临床研究,发表了一些回顾性研究。大多数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开放手术相比,在手术根治性方面没有差异,术后患者恢复更快,并发症更少,住院时间更短,手术死亡率没有差异,腹膜微观结构损伤轻,认为腹腔镜手术在结直肠癌患者身上真正实现了微创化。但这些研究结果中主要以回顾性分析为主,比较的角度也各不相同。因此,前瞻性地对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患者的肿瘤学结果,同时主要评价了腹腔镜形态学下解剖的血管区域淋巴结清扫程度。

首先,肿瘤学指标结果证实:腹腔镜下可以达到与开腹同等的手术根治效果,同时,由于超声刀的应用术中失血量明显少于开腹,这一定程度上支持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根治效果无差别的结论。

其次,腹腔镜形态学下结直肠手术解剖区域淋巴清扫程度进行观察评价(图1~6)结果:结直肠癌腹腔镜下形态学可见特殊、恒定的Toldt’s 线及间隙、直肠周围的骶前间隙、Denovillier’s间隙及双侧直肠侧间隙等解剖学标志,切开Toldt’s 线进入结肠系膜与肾前筋膜之间的Toldt’s间隙,于此间隙及腹主动脉前筋膜间隙内可以安全准确识别肠系膜上、下血管并实现“血管骨骼化”,对相关区域淋巴进行充分清扫;左侧则继续深入直肠系膜与盆筋膜壁层之间的直肠周围间隙对肠管进行充分游离,保证了切除范围及切缘的安全性,同时具有手术创面缩小优化的微创效果,进一步证实腹腔镜手术根治效果肯定且兼具微创性的结论。腹腔镜手术与开腹相比,术后患者胃肠、排尿功能恢复较快,进食早,体温恢复快,住院时间短。

综上所述,腹腔镜手术时准确识别明显、恒定的解剖形態学标志,进入正确的外科平面与融合间隙进行血管的骨骼化、根部清扫、高位结扎和肠管的充分游离,不仅保证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根治的可靠性,而且缩小手术创面,减少术中失血,利于术后功能恢复,缩短了住院时间。

[参考文献]

[1] Tong DH, Fan JM, Law WL. Outcome of laparoscopic colorectal resection[J]. The Surgeon, 2008, 6(6):357-360.

[2] Sambasivan CN, Deveney KT. Oncologic outcomes after resection of rectal cancer: Laparoscopic versus open approach[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urgery, 2010, 199(5):599-603.

[3] Anderson CG, Uman AP. Oncologic outcomes of laparoscopic surgery for rectal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J]. European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 2008,34(10):1135-1142.

腔镜甲状腺肿瘤切除术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某县人民医院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80例甲状腺良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18例, 女62例, 单发肿瘤54例、多发肿瘤26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各40例。均经CT、B型超声检查证实为甲状腺良性占位性病变, 并为初次实施甲状腺手术患者。排除存在出血倾向、严重心、肝、肾等器官功能不全患者。两组年龄、性别、肿瘤直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平卧位进行手术操作, 采用联合颈封麻醉处理, 头部稍微向后部偏斜仰。切口长度一般在4~6 cm, 外观为弧形, 位于胸骨上正中2 cm位置。将皮肤、颈阔肌切开, 游离皮瓣, 对白线行纵行切开, 使带状肌与甲状腺分离, 上提吊拉钩, 甲状腺组织和血管采用高频电刀切割。常规病理切片检验, 排除恶性肿瘤患者, 置硅管引流。试验组与对照组类似, 仍采取平卧位操作, 头部稍微后仰, 但切口长度为1.5~2 cm, 皮肤、颈阔肌分开后, 皮瓣于颈深筋膜间与颈阔肌间游离, 纵向切开白线, 对带状肌与甲状腺实施分离, 上提吊拉钩, 将腔镜镜头置入, 甲状腺组织和血管采用超声刀为主要器械切割。

2 结果

两组手术均成功完成诊疗目的, 试验组时间较长, 手术期间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甲状腺肿瘤作为常见疾病, 多发生于女性, 具有良性、恶性两大类, 大多数为良性肿瘤, 本身并不严重, 危害相对较低, 但是需要及时医治, 避免恶性病变。恶性甲状腺肿瘤即属于癌症, 患者生命会受到严重威胁, 为此, 必须全面落实前期预防治疗工作。传统开放性手术瘢痕明显, 对外观影响较大, 本研究提出的腔镜辅助治疗, 具有切口小、美观高的特点, 充分符合现代人们的实际需求, 现实社会价值较高, 发展空间较为广阔。相比于传统治疗手段, 腔镜辅助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下降、术中出血状况下降, 优势较为显著, 对患者的康复治疗意义十分明显。

腔镜治疗可充分避免甲状旁腺、神经等重要组织受损, 在手术中发现为恶性肿瘤或突发事故的情况下, 可进行开放性手术转换, 不需要另作切口, 创伤度较低, 对患者的影响控制最小化, 另外, 超声刀具有止血的作用, 可充分降低手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本研究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按规定要求使用超声刀, 加强手术视野的控制, 降低术中出血率。此外, 超声刀与甲状旁腺、喉上神经等维持5 mm左右间距, 保证安全距离, 充分避免超声刀导致的热传导损伤, 降低超声刀实际使用次数, 降低出血率, 同时避免了神经受损, 作用十分明显。

甲状腺手术治疗中腔镜辅助技术使用, 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科学性, 但是受设备、技术等方面的制约, 尚未完全替代传统开放性手术。本研究两组手术均取得了成功, 试验组时间长, 但是并发症发生率、出血量等相对较低, 且切口满意度相对对照组来说明显提高, 更加受到患者的欢迎 (P均<0.05) 。

普外科手术能够更好地治愈甲状腺肿瘤, 降低了后期复发率, 相对于传统手术治疗, 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方法有更好地优势, 提升整体手术安全性, 且便于后期患者的快速康复。

参考文献

[1]沈一松, 刘小卫.甲状腺肿瘤普外科手术治疗临床特点观察[J].黑龙江医学, 2014, 38 (2) :147.

[2]权峰涛, 彭晓强, 程永刚.甲状腺的手术治疗效果观察与相关分析[J].吉林医学, 2012, 33 (3) :565.

上一篇:尿液临床检验下一篇:公路养护的会计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