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肿切除术

2024-11-21

甲状腺肿切除术(通用10篇)

甲状腺肿切除术 篇1

胸骨后甲状腺肿是指肿大的甲状腺部分或全部位于胸骨入口水平以下的情况[1]。胸骨后甲状腺肿较少见, 且患者多数为老年人, 全身脏器功能减退, 对手术的耐受力下降, 尤其术中大量出血, 输液补充的能量与机体消耗的能量失调等原因, 易引起伤口愈合困难、继发感染等[2,3]。术后细心观察、精心护理、早期发现并发症是手术成功的保证。我院为17例患者经颈部行较大的低领式切口切除甲状腺肿,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2005年月1月至2009年8月, 共为17例患者经颈部行较大的低领式切口切除甲状腺肿, 男13例, 女4例;年龄4l~72岁, 平均年龄54岁。其中结节性甲状腺肿癌14例、甲状腺腺瘤2例、甲状腺腺瘤癌变1例。13例行甲状腺一侧腺叶切除术+对侧部分切除术, 4例行甲状腺一侧腺叶切除术, 1例术后13 h出现颈部压迫感, 敷料渗血, 及时通知医生, 重返手术室止血, 二次术后恢复顺利。经治疗及护理, 17例患者均痊愈出院。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详细了解病人病情

协助医生做好心电图、胸部X片及检查气管位置、血常规、肾功能、肝功能、电解质、出凝血时间、基础代谢测定, 喉镜检查声带功能, 血钙、磷测定等各项检查, 以便充分了解病人各脏器的功能。

2.1.2 术前准备

做好碘过敏试验, 详细询问有无过敏史;做好床上大、小便训练, 以防术后床上排便困难;常规备皮, 备皮部位颈部, 术前禁食水12 h;晚保证充足睡眠, 必要时可应用镇静剂。

2.1.3 心理护理

因大部分患者有气管压迫症状, 担心颈部留有切口瘢痕、影响美容而出现焦虑、恐惧等心理。尤其担心开胸, 比普通甲状腺患者病情复杂, 且多为年老患者, 顾虑较多。在与病人交谈时, 要热情主动, 广泛与病人交谈, 让病人了解有关手术过程、注意事项, 向病人提供从手术前的准备、术中的配合及术后康复的信息。如向病人示范特殊体位、床上排便、正确的咳嗽方法。及向病人介绍同样成功的病例, 让已治愈病人现身说教。鼓励病人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 减轻焦虑、恐惧心理,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使病人消除恐惧心理, 树立信心, 以便能够取得很好的配合。

2.2 术后护理

2.2.1 术后平卧6 h, 改为半卧位, 此种体位, 有利于伤口引流和呼吸, 可减少颈部伤口张力, 减轻头颈部伤口充血, 减轻疼痛。为病人准备好便器, 协助病人床上排便。

2.2.2 伤口出血多发生于术后24~48 h内, 是术后最危急并发症[4]。原因是术中止血不彻底或结扎线脱落, 术后咳嗽、呕吐、过频活动或说话等是出血诱因。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特别是呼吸、敷料渗湿情况、有无皮下淤血、颈部肿胀, 严重者血肿压迫气管引起呼吸困难, 烦躁不安, 甚至发生窒息。指导病人正确咳嗽。妥善固定引流管, 保持引流通畅, 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和量。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如切口敷料突发有较多鲜血渗出、24 h内引流液>150 mL、颈周肿胀明显、病人出现呼吸费力并进行性加重、烦躁不安等, 说明有活动性出血, 应立即通知医师进行床边抢救[5]。

2.2.3 首先要预防气道梗阻及呼吸道感染, 特别是伴气管软化者, 应取半卧位, 有利肺部气体交换及颈部回流。鼓励患者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 促进气道分泌物排出, 防止痰液瘀积, 痰多不易咳出者应加强雾化吸入, 稀释痰液。应用有效抗生素, 预防肺部并发症。术后常规应用糖皮质激素2 d, 以防止喉头水肿, 促进创伤恢复。密切观察呼吸情况, 术后气管塌陷、切口出血都可出现呼吸困难、喘鸣甚至窒息。若患者出现脉快、烦躁、极度呼吸困难及颈部肿胀时, 应解除对颈部的压迫, 及时通知医生, 积极采取措施, 必要时再次手术。

2.2.4 手足抽搐的观察与护理。术中误切或挫伤甲状旁腺, 以致出现低钙抽搐, 多发生于术后1~3 d。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留意患者主诉, 17例中有2例出现口唇麻木、手足抽搐、四肢无力症状, 立即静脉缓慢推注10 %葡萄糖酸钙, 以解除痉挛, 且急查血钙、血钾, 结果回报总钙和钾均低, 积极给予对症治疗后好转。指导饮食适当控制, 限制含磷较高的食物, 如牛奶、瘦肉、蛋黄、鱼类等。给予患者高钙低磷食物, 如绿叶蔬菜、豆制品和海味等, 症状轻者, 口服钙片和VitD, 每周测血钙或尿钙1次, 随时调整用药剂量。以上患者出院前复查血钙、血钾均正常。1个月后随访再未出现不适。

2.2.5 术后大部分病人可出现发热、切口疼痛、胃肠道反应等症状, 可依症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若超过38.5 ℃, 可给予物理或药物降温;疼痛轻者无需处理, 严重者可给予镇痛剂如杜冷丁50 mg肌肉注射。胃肠道反应护理:多数病人可有恶心、呕吐, 要观察呕吐物的性状、颜色, 可给予胃复安10 mg肌肉注射或恩丹西酮4 mg静脉推注, 同时做好口腔护理, 术后禁食水6 h, 6 h后无明显胃肠道反应及疼痛者可给予半流食, 饮食以清淡易消化高营养饮食为宜, 以增加营养。

3 体会

胸骨后甲状腺肿较少见, 患者多数为老年人, 全身脏器功能减退, 对手术的耐受力下降, 尤其术中大量出血, 输液补充的能量与机体消耗的能量失调等原因, 易引起伤口愈合困难、继发感染等。术前仔细了解病情, 确定是否为胸内甲状腺, 以便做好开胸准备, 从纵膈内切除甲状腺。密切配合手术步骤, 做好空气栓塞、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时的应急准备。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有赖于护士、医生和病人及其家属的密切配合,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患者及家属普遍缺乏相关知识, 常存在顾虑, 因此护理人员首先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疏导, 让其解除顾虑积极配合治疗。护理人员术后应认真、负责,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包括生命体征、胸部体征以及切口局部情况, 特别要注意切口出血、喉返神经损伤以及气管塌陷的主要并发症的早期表现。术后细心观察、精心护理, 早期发现并发症、早期治疗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Hedayati N, Mc Henry CR.The clinical presentation andoperative man-agememt of nodular and diffuse subster-nal thyroid disease[J].Am Surg, 2002, 68 (3) :245-251.

[2]Cag1i K, Ulas MM, Hizarci M, et a1.Substernal goiter:anunusual causeof respiratory failure after coronary arterybypass grafting[J].TexHeart Inst J, 2005, 32 (2) :224-227.

[3]韩德民.头颈外科学与肿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409-414.

[4]刘巧云, 刘贵云.腔镜下甲状腺腺瘤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 2006, 3 (24) :112-113.

[5]施英.甲状腺手术并发症观察和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16 (7) :968-969.

甲状腺肿切除术 篇2

【关键词】 甲状腺结节;甲状腺腺叶切除术;甲状腺全切术

【中圖分类号】R581.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9-0052-02

近年来甲状腺结节的患者越来越多,其是一种易发于中年患者的外科疾病。据报道显示,我国甲状腺结节的发病率已达4%[1]。甲状腺结节是指在甲状腺内的肿块。甲状腺结节通常分为良性与恶性,一般多为良性甲状腺结节,因恶性甲状腺结节一般不易在前期诊断出来[2]。在临床上,通常首先采用药物治疗,若疗效不明显则通过手术切除来进行治疗,以往常采用状腺次全切术、甲状腺部分切除术等,其手术往往对患者创伤较大、治疗费用昂贵,还可能引起一些并发症。笔者对甲状腺结节患者采用甲状腺叶切除术与甲状腺全切术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研究,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外科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甲状腺结节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8例,女70例,均经CT或彩超等检查确诊,并排除其他疾病。采取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9例,女36例,男13例,平均年龄( 39.13 ± 8.35)岁,采用甲状腺腺叶切除术治疗;对照组组49例,女34例,男15例,平均年龄( 41.26 ± 7.33)岁,采取甲状腺全切术治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对患者进行切除手术前和手术完成后,保证两组患者的用药情况和临床护理措施是相同的。手术过程中,实验组采用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对照组采用甲状腺全切术。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手术中失血量、手术引起的并发症、住院治疗费用等各项情况进行比较。

1.4 疗效评定 在患者出院后,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记录。通过随访记录进行疗效评定,具体评定标准[3]如下:显效:术后3个月,患者恢复较好,能正常生活,无病情复发迹象;有效:术后患者病情明显有所好转,但仍有该病的部分临床症状;无效:术后患者病情无好转迹象,临床症状较严重,依然影响患者及家人的正常生活。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经过不同手术治疗之后,实验组的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失血量和平均费用均比对照组少,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经过手术治疗后,两组术后均有少量患者出现吞咽不适、颈部疼痛、切口粘连、声音嘶哑和手足抽搐等并发症,但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术后治疗效果比较 本院对研究的98名患者在出院后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两组随访实际人数各42名,随访率均为85.7%。实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一般情况下,甲状腺结节首先采取药物治疗,若治疗无效则采用甲状腺切除手术治疗。切除手术一般包括甲状腺腺叶部分切除术、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甲状腺全切术等,但对术式的选择一直多有争议,因其术后引发的并发症会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4],故甲状腺叶切除术应运而生,但该手术技术要求高,否则容易伤及患者喉返神经。

本文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各项手术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甲状腺叶切除术有手术时间较短、失血量较少和平均费用偏低的优势;通过对术后并发症比较,表明该手术同样具有一般同类手术给患者带来的创伤,但创伤较轻;通过对患者出院后的走访调查结果分析,对疗效进行评定,表明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比对照组更好。

综上所述,甲状腺腺叶切除术是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在保证达到其他同类手术相同效果的基础上,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降低手术对患者的创伤,并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及其家人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乃政,高喜阁,储金雁,等.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外科治疗[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8,14(5):40-41.

[2]顾书成,管小青,吴骥,等.甲状腺腺叶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临床研究[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2,21(5):637-639.

[3]粱欣,苏琼川,林鸿彪.甲状腺全切术与甲状腺叶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结节疗效对比[J].黑龙江医学,2014,38(9):1026-1027.

[4]龙志华.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方式探讨[J].医学信息:下旬刊, 2011, 24(7): 139- 141.

巨大甲状腺肿切除术并发症的防治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8例,女22例,年龄20-88岁,其中50岁以上18例,平均 (56.1±15.8) 岁;病程1至20年,平均 (4.0±4.6) 年,其中,病程>10年5例。单侧为主的巨大甲状腺肿19例,双侧均为巨大11例,合并胸骨后甲状腺肿18例。瘤体大小7.0×4.5cm-13.0×8.0cm。甲状腺肿大程度分级均为Ⅲ度。30例患者均因颈部肿块而就诊,其中8例就诊时伴有呼吸困难,2例有吞咽梗阻感,2例合并甲亢,2例合并囊内出血,2例为术后复发病例。术前X线气管摄片及颈部CT检查均见气管明显受压和移位。术中探查:30例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气管软骨环变薄、变软。术后病理诊断:21例为结节性甲状腺肿,4例为甲状腺腺瘤,1例为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瘤,2例为乳头状癌,1例为滤泡状癌,1例为甲状腺囊内出血。

1.2 方法

1.2.1 术前处理

非甲亢病人,术前口服卢戈氏液(复方碘溶液),5滴/日,一日三次,疗程3-5天。甲亢病人,延长服碘时间至2周。

1.2.2 手术方法

均在气管内全麻下行单侧或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均为包膜内切除,并保留部分背侧包膜。术中不完全离断甲状腺悬韧带,保留部分甲状腺峡部包膜,甲状腺窝喷洒生物蛋白胶。手术采用彭氏刮吸电刀(PMOD)进行精细解剖。术中对于甲状腺血管的处理均在直视下操作,使血管"骨骼化"后,再予断扎。手术不常规显露喉返神经。

对于甲状腺下极达胸骨后者,可用手指在下极周围轻柔钝性分离,并将下极提出术口处理,注意分离时勿损伤头臂静脉。

1.2.3 术后处理

术后清醒状态下留置气管插管48-72h,并行心电、血氧监护,加强气道护理,对于部分不能耐受留管病人,加用镇静药物。术后6h即行经胃鼻饲管肠内营养,术后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3d内适当使用糖皮质激素减轻气道炎症水肿。

2 结果

本组30例均获得临床治愈。拔管后无出现气管塌陷及严重肺部感染者,无出现大出血、声嘶、呼吸困难者,其中2例病人术后出现一过性甲状旁腺机能减退症,表现为口周、面部麻木感,经对症处理后一周恢复正常;2例病人拔管后出现饮水呛咳,行吞咽训练后,于术后1-2周恢复正常。

3 讨论

3.1 巨大甲状腺肿术后预防气管塌陷的方法

气管塌陷是甲状腺手术最严重的并发症,具有病死率高的特点,且术中判断为轻度气管软化又无呼吸困难的患者,术后亦可能发生气管塌陷而致窒息死亡[1],故对于巨大甲状腺肿患者,术中采取预防气管塌陷的治疗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预防气管塌陷的方法,包括有气管内途径(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气管支架植入)及气管外途径(气管悬吊术)。而较常用的方法有气管切开及气管悬吊术。但气管切开可增加患者痛苦及护理难度,易并发严重肺部感染,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拔管后有出现气管狭窄的可能;气管悬吊术是目前众多医师所青睐的方法,操作简单,但气管悬吊术则可由于气管软化后组织薄弱或因患者术后出现剧烈咳嗽等,致悬吊缝线撕裂组织而导致悬吊失败。

预防性留置气管插管,对气管环有支撑、重建作用,即使气管软化,在"内支架"的作用下,而不至于塌陷或变形。术后48-72小时,局部组织的增生、肉芽组织生长、渗出物的凝固硬化,可使气管与周围组织形成粘连,将气管"悬吊固定"于周围组织中,而气管环在无受压的状态下,可望逐渐恢复正常[2]。此时拔除气管插管,气管塌陷的机率则大大降低,且无气管狭窄等并发症,并有效的解决了手术近期并发症如喉头水肿、局部血肿压迫、喉返神经损伤所致的呼吸困难[3]。

以往认为,术后清醒状态下留置气管插管,最大的问题是病人无法耐受,但随着重症监护医学的进步,对于部分耐受性较差的病人,可通过肌注或持续静脉泵入镇静催眠药物以得到有效解决。术后短期内使用糖皮质激素,则有助于减轻气道炎症,减少喉头水肿的发生。由于病人处于清醒状态,早期可通过鼻饲进行肠内营养,促进胃肠功能恢复,从而减少完全肠外营养所致的胃肠粘膜萎缩等并发症。

通过既往经验的总结,我们认为,巨大甲状腺肿术后留置气管插管,可有效预防气管软化所致的术后气管塌陷,由于甲状腺手术多采取气管内全麻,故术中、术后留置气管插管存在连贯性,可操作性强,值得进一步推广,但需把握以下几点: (1) 术后留管指征:甲状腺肿物巨大,病程长,CT或气管X线提示气管受压或移位; (2) 术中不完全离断甲状腺悬韧带,保留部分甲状腺峡部包膜,配合创面喷洒生物蛋白胶,有利于气管与周围组织的粘连固定,形成气管的"外支架"; (3) 留管时间一般为48-72h; (4) 术后应用糖皮质激素减轻气道炎症; (5) 留管期间需重视气道护理,务必保持气道通畅; (6) 拔管后需密切观察至少6h。

3.2 神经损伤的预防

3.2.1 喉返神经损伤的预防

巨大甲状腺肿病人,由于甲状腺肿物的压迫及粘连等,可能出现解剖的变异,术中需注意如下几方面: (1) 由于喉返神经入喉前通常经过环甲关节后方,故在解剖上极,接近甲状软骨下角时注意不使用电刀烧灼,避免热损伤; (2) 在分离甲状腺下极时,因甲状腺巨大,通常我们不选择结扎甲状腺下动脉主干,而在紧靠腺体包膜或包膜内钳夹切断其分支; (3) 保留甲状腺背侧包膜,于包膜内切除甲状腺组织;在甲状腺的预定切缘处用血管钳钳夹包膜时,应注意喉返神经是否在切除范围内; (4) 术中包膜内钳夹出血点或小血管时,注意钳夹的组织不宜过多,而需"点到即止"; (5) 甲状腺剩余组织缝合时,要注意缝扎不要过深,以免穿透背面被膜,以减少神经误扎的机会; (6) 不常规暴露喉返神经,因为显露喉返神经耗时且增加神经损伤的机会。

3.2.2 喉上神经损伤的预防

喉上神经损伤比喉返神经损伤更多见,喉上神经的保护,主要在于处理甲状腺上动静脉时,注意紧贴甲状腺包膜断扎;分离上极时,注意沿甲状腺包膜钝性分离,切忌无目的无必要的钳夹组织;尽量不使用电刀切割组织。本组中有2例患者出现暂时性的喉上神经损伤,均为电刀的热损伤所致。

3.3 血管损伤的预防

巨大甲状腺肿病人甲状腺血供更为丰富,如何减少术中出血及血管的损伤,我们的经验是术前常规服用卢戈氏液,以硬化腺体,可减少甲状腺的血液循环,减少术中出血。对于重要血管的保护,关键在于解剖的精细,我们在甲状腺手术中采用彭氏刮吸刀(PMOD),其集吸、刮、切、凝于一体,吸刮同步,钝锐结合,可使血管清晰显露,避免不必要的损伤;并在包膜内行甲状腺切除时可吸走多余的甲状腺组织碎屑及渗血,使术野瞬间清晰,更易于有效的止血。另外,手术创面喷洒生物蛋白胶,亦可有效减少渗血。对于颈部切口处理胸骨后甲状腺肿时,下极甲状腺组织无法显露,我们采用手指钝性分离的办法,分离过程宜轻柔,切忌暴力,将甲状腺下极提出术口切除,本组18例胸骨后甲状腺肿未出现大血管损伤者;如胸骨后创面出现渗血,可用纱布压迫数分钟,并填塞明胶海绵。本组30例中,手术失血量在50ml-150ml,无出现大出血者。

3.4 低钙血症的防治

甲状腺术后低钙血症的发生,一般认为与甲状旁腺的损伤或缺血有关,分为暂时性和永久性。术中避免损伤甲状旁腺,方法有二:一为囊内切除甲状腺组织,保留甲状腺背侧包膜,尽可能原位保护甲状旁腺;二则是辨认切除的甲状腺组织不包含甲状旁腺。而在预防甲状旁腺缺血方面,裘法祖教授等[4]主张处理甲状腺下动脉时要尽量离开腺体背面,靠近颈总动脉结扎其主干,使其分支与喉部、气管、咽部、食管的动脉分支保持吻合,以保证甲状旁腺的血液供应。Nies[5]等报道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100例,结扎与不结扎甲状腺下动脉主干对甲状旁腺功能无影响。我们在本组的甲状腺下动脉处理中,均采用结扎分支动脉的办法,术后仅2例出现一过性的低血钙,考虑与术后暂时性的甲状旁腺缺血有关,而甲状旁腺血供很快便得以恢复,故我们认为紧靠腺体包膜或包膜内处理甲状腺下动脉分支血管的方法安全、可行。

摘要:目的探讨巨大甲状腺肿切除术并发症防治的有效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08年本院收治的30例巨大甲状腺肿的临床资料。结果30例病人术前X线气管摄片及颈部CT检查均见气管明显受压和移位。术前常规服用碘剂, 手术行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 术后留置气管插管48-72小时, 拔管后无出现气管塌陷及其它严重并发症者, 临床效果良好。结论巨大甲状腺肿围手术期的正确处理, 可有效预防术后气管塌陷、神经血管损伤、甲状旁腺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 值得进一步深入总结。

关键词:巨大甲状腺肿,甲状腺切除术,气管塌陷,神经损伤,血管损伤,低钙血症,并发症

参考文献

[1]卢崇亮, 钟漓.甲状腺术后致死性并发症7例分析[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1;10:480.

[2]黄学阳, 林鸿国, 王建春, 等.巨大甲状腺肿切除术后气管塌陷的诊断及预防[J].广东医学, 2008;29 (8) :1352-1353.

[3]Pelizzo MR, Toniato A, Piotto A, et al.Surgical emergency in thyroiddisease: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caused by tracheal obstruction.1992Dec;47 (23-24) :1761-6.

[4]吴阶平, 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809-810.

甲状腺肿切除术 篇4

【关键词】甲状腺全切除术;同位素;乳头状甲状腺癌;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3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193-02

作为内分泌常见肿瘤之一,甲状腺癌的发病率较高,尤其是乳头状甲状腺癌。临床上通常采用手术方法治疗乳头状甲状腺癌[1]。本次研究重点探究采用同位素和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乳头状甲状腺癌的临床疗效,选择的研究对象是2011年初至2013年底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5例乳頭状甲状腺癌患者,现将具体报告内容呈现给大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的研究对象是2011年初至2013年底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5例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42例对照组中,女性患者有17例,男性患者有25例,最小年龄不低于34岁,最大年龄不超过70岁,平均年龄大约是(46.3±3.2)岁。病程最长为3年,病程最短为0.5年,平均病程大约是(1.2±0.2)年。43例对观察组中,女性患者有16例,男性患者有27例,最小年龄不低于35岁,最大年龄不超过71岁,平均年龄大约是(46.7±3.4)岁。病程最长为3年,病程最短为0.8年,平均病程大约是(1.2±0.3)年。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性别构成、病程长短、年龄结构等资料信息无显著性(P>0.05),可比性较强。

1.2方法

42例对照组接受甲状腺全切除术,43例观察组在甲状腺全切除术术后使用同位素。患者终生服用左甲状腺素钠,并且在手术后30天内接受放射性I131治疗,将甲状腺全切除术残留的组织清除干净。结合患者血清甲状腺素水平,将左甲状腺素钠的剂量适当调整,一直到患者的甲状腺激素值小于0.5μU/mL[2]。

1.3疗效评定标准

当患者甲状腺部位的肿胀、疼痛等症状完全消失,相关的指标恢复到正常状态,而且患者没有出现复发现象,则可以判定患者的治疗效果为优。当患者甲状腺部位的肿胀、疼痛等症状完得到一定的缓解,相关的指标改善了至少50%,则可以判定患者的治疗效果为良。当患者甲状腺部位的肿胀、疼痛等症状不仅没有消失,还有加重的迹象,相关指标没有得到改善,患者的病情反复发作,则可以判定患者的治疗效果为差[3]。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计算机软件SPSS20.0对两组病人的治疗统计数据进行计算分析,用 ±s表示计量,用t来验证组间数据差异,用x2表示对比率,经软件计算,两组病人的病情变化数据差异明显P<0.05,数据对比结果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效果对比

对照组中,治疗效果为差的总共有4例,治疗效果为良的总共有6例,治疗效果为优的总共有32例,优良率仅仅达到76.2%。观察组中,治疗效果为差的总共有1例,治疗效果为良的总共有5例,治疗效果为优的总共有37例,优良率高达97.7%。观察组的优良率显然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效果对比

治疗效果对照组(n=42)观察组(n=43)差41良65优3237优良率76.2%97.7%2.2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对比

对照组出现复发的总共5例,复发率为11.9%。观察组出现复发的总共1例,复发率为2.3%。观察组的复发情况显然少于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甲状腺癌的治疗方法中,甲状腺全切除术的缺陷是并发症多,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或者甲状腺局部切除术的缺陷具有较高的复发率。有些学者认为分化型甲状腺癌最好采取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或者甲状腺局部切除术,并且在手术后采用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和同位素放射治疗[4]。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的优良率仅仅达到76.2%。观察组的优良率高达97.7%。观察组的优良率显然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复发率为11.9%。观察组复发率为2.3%。观察组的复发情况显然少于对照组。由此可见,采用同位素和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乳头状甲状腺癌的疗效较佳,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高力,谢磊,叶学红,李华,邵雁,胡莹,宋春轶,蔡伟耀.甲状腺全切除或近全切除术治疗180例甲状腺癌的手术体会[J].外科理论与实践,2013,5(23):555-556

[2]李新营,王志明,黄云,陆晔斌,李劲东,周乐杜,张鸽文,吕新生.甲状腺癌的外科治疗:附487例报告[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2,9(25):720-721

[3]伍植文,罗胜,赖立扬,刘经尚.甲状腺全切除术联合同位素治疗乳头状甲状腺癌38例的疗效[J].实用临床医学,2013,8(10):321-321

甲状腺肿切除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该院接受治疗的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中方便抽取55例,抽取年限在2010年1月—2015年3月期间,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对照组(n=27)和观察组(n=28)。对照组:最大年龄患者为65岁,最小为43岁,平均年龄为(52.32±0.24)岁,共有17例男性和10例女性。观察组:最大年龄患者为64岁,最小为44岁,平均年龄为(52.33±0.51)岁,共有18例男性和10例女性。对照组和观察组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的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患者取仰卧位,行颈丛阻滞麻醉,在胸骨上2 cm处作为切口,长约6 cm,逐层切开后用吊丝将皮瓣切开,并采用电刀切开甲状腺被膜,分离被膜间隙与颈前肌群,使患者舌下肌群张开,充分暴露甲状腺叶,将甲状腺上动静脉进行止血处理,随后将甲状腺分离、切断,密切观察患者的喉返神经,避免对其造成损伤,最后将甲状腺前侧腺体大部分切除。观察组:观察组采用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体位、麻醉、切口及切开甲状腺被膜方法同对照组,待甲状腺上动静脉进行止血处理后,依次将患者的甲状腺上极血管进行结扎,保护喉返神经,结扎甲状腺动脉及下静脉,将甲状腺峡部进行分离,最后切除甲状腺侧叶。

1.3 观察指标

将采用不同治疗方法的对照组和观察组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的手术各项指征及复发率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方法

将该次临床研究收集到的相关数据交由专业人员进行处理,最后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及处理,手术各项指征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复发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当观察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用P<0.05表示。

2 结果

观察组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各项手术指征均较对照组更具有优势,数据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观察组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的复发率为3.57%(1/28),而对照组患者的复发率为29.63%(8/27)。由此可知,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

3 讨论

结节性甲状腺肿病变一般呈多发性及弥漫性,其与遗传、饮食不规律、放射免疫等因素有关[3]。结节性甲状腺肿是外科治疗中常见的疾病,为良性病变,患者一旦确诊,病情基本无法逆转,若采用保守药物进行治疗,效果较差,随着病程的迁延,极易导致出血、囊性病变等情况,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不利影响[4]。

甲状腺全切除术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是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两种基本手术方法[5]。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在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方面疗效显著,术后癌变几率较小,即便进行二期手术也不会降低生存率。但该术式时间较长,患者的住院时间较长,且疾病复发率较高[6]。目前,甲状腺全切除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该术式能够有效延长病重患者的生存期,降低复发率、死亡率以及肺转移的风险。由于手术后残留的微小病变极有可能转为低分化癌,甲状腺全切除术能有效将多灶性肿瘤一次性切除,具有较高的临床运用价值[7]。

经任伟耀等[8]研究学者在《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价值及临床意义》一文中,将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甲状腺次全切除和全切除进行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87.5±12.3)min、(15.5±1.3)d,以上指标较对照组均更低(P<0.05)。以上研究结果与该次研究结果相符。在该次研究中,观察组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分别为(85.22±10.24)min、(90.24±17.65)m L、(12.12±1.05)d,较对照组更具有优势,且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为3.57%,较对照组更低(P<0.05)。

总而言之,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具有显著临床效果,可有效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复发率,值得推广及采纳。

参考文献

[1]刘习庚,张海才,夏德明.改良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应用于甲状腺手术的临床效果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2):1282-1283.

[2]朱信强,张明,丁闯,等.颈前肌群胸骨端离断入路在双侧巨大甲状腺肿物切除术中的应用[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3,20(1):77-81.

[3]杨国荣.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0):86-87.

[4]陶礼,刘业海,姚遥,等.FOCUS超声刀在巨大结节性甲状腺肿手术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15,23(5):365-367,381.

[5]闫保功.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价值及临床意义[J].临床医学,2014,24(6):74-75.

[6]林勇强,施仙林,朱晓鸣.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5,22(4):606-607.

[7]陈文晓,袁超杰,黄俊明,等.甲状腺全切除术在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首次手术治疗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16):113-114.

甲状腺肿切除术 篇6

关键词:结节性甲状腺肿,应用价值,甲状腺全切除术

临床医学中, 甲状腺肿疾病的引发原因主要是垂体促甲状腺激素分泌不断增加, 加上不断升高的血中促甲状腺激素。目前, 甲状腺肿患者的临床治疗主要为手术治疗, 术后患者的复发率比较高, 需进行第2次手术。而应用甲状腺全切术实现对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的临床治疗, 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复发率[1]。我院对4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应用甲状腺全切术进行治疗, 取得较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8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中男10例, 女30例, 年龄为34~64岁, 平均年龄为 (37.2±11.8) 岁, 病程为2~8年, 平均病程为 (3.1±1.9) 年;对照组中男8例, 女32例, 年龄为35~62岁, 平均年龄为 (36.8±12.4) 岁, 病程为1~9年, 平均病程为 (3.3±1.6) 年。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和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本试验经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且患者知情同意。

1.2 方法

观察组4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实施甲状腺全切术治疗, 术前选择的麻醉方式均为全麻, 充分暴露患者甲状腺后, 可后支甲状腺上动脉并保留。以不对患者喉返神经造成损伤作为前提, 先处理患者上位甲状旁腺, 切断甲状腺上动脉前支并进行结扎, 然后可切断患者甲状腺下静脉和中静脉, 并且进行结扎。通过气管齐纳间隙, 可对患者甲状腺颊部进行充分分离, 以保留甲状腺背侧。同时, 手术过程中需暴露气管食管沟, 切除甲状腺侧叶。对照组应用甲状腺次全切除术进行治疗, 保留患者甲状腺背侧的腺体组织和包膜, 其余手术方法均与观察组操作程序相同。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复发情况和住院时间等进行密切观察, 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为 (129.3±44.7) min, 住院时间为 (12.8±2.9) d;对照组手术时间为 (103.2±21.3) min, 住院时间为 (12.3±3.2) d。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 观察组明显长于对照组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比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

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 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附表。

3 讨论

研究显示, 目前我国成人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发生率约为7%。该类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甲状腺体内出现不均质的增生结节, 患者发病后期比较严重的情况下, 甚至会发生多囊性病变, 并且会引发纤维化和局部钙化现象。大部分患者是双侧、多发性疾病, 特别是那些病程较长的患者通常甲状腺整体均有病变结节存在, 而结节性甲状腺肿可能会逐渐演变为甲状腺功能亢进或者甲状腺功能恶变。如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彻底清除患者病灶, 很容易残留增生的甲状腺组织和微小结节, 受到甲状腺素反馈抑制, 对残留病变组织无作用[2,3]。因此, 术后, 患者很容易出现复发现象, 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现阶段, 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通常采用手术治疗, 且手术方法主要为甲状腺次全切及全切术[4]。本组资料中, 对观察组4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应用甲状腺全切除术, 对照组4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应用甲状腺次全切除术,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 观察组患者用时明显比对照组长, 而两组住院时间, 无明显差异;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 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由此表明, 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 应用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具有较好效果。

综上所述, 甲状腺全切除术对结节性甲状腺肿有显著治疗效果, 可促使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显著降低,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苏亦斌, 吴伟岗, 陈国宝, 等.甲状腺手术中喉不返神经的解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J].肿瘤研究与临床, 2014, 26 (4) :270-271.

[2]周鑫, 张思宇, 苏国强.经胸壁入路腔镜下甲状腺全切除术20例报告[J].中国CT和MRI杂志, 2012, 10 (1) :60-62.

[3]蔡丽生, 蔡铭智, 高金辉, 等.腔镜辅助锁骨下途径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的显露及保护[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4, 44 (7) :621-623.

甲状腺肿切除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于我院采用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的结节性甲状腺肿128例患者, 其中27例为男性, 101例为女性, 年龄为19~68岁, 病程为12d~23年。部分患者因多汗、心悸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就诊, 大多数患者以颈前区肿大或者是结节肿块就诊;部分患者发生有心悸、手颤、气促、吞咽不畅、局部疼痛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其中甲状腺Ⅱ度肿大的患者有98例, Ⅲ度或是以上肿大的患者有6例;双侧发病的为56例, 单纯峡部发病的为39例, 单侧发病的为33例;

1.2 方法

1.2.1 术前常规检查

(1) 查体; (2) 喉镜检查; (3) 测定基础代谢率; (4) 甲状腺功能测定; (5) 摄颈部X线片。 (6) 彩色超声及CT检查; (7) 心功能检查。

1.2.2 麻醉

采取颈丛阻滞麻醉或者是加强化局部麻醉。

1.2.3 具体操作方法

进入甲状腺, 纵形切开甲状腺被膜,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行合适的手术, 如双侧次全切除, 一侧次全切除, 将甲状腺峡部切除或是一侧次全切除加峡部切除。进行上极血管与韧带分离后, 将甲状腺上极提起, 再向内下翻, 为将希氏三角区做进一步分离, 需将患者的甲状腺的后部以及管食管沟暴露, 找到并显露喉返神经和下极动脉;应注意先将下极动脉进行结扎, 再将其他血管与韧带分离, 这样能使出血量减少, 接着再进行腺体切除, 剔除残余甲状腺以及残余结节, 最后进行缝合。

1.2.4 术后

将切除物进行病理化验检查。

2 结果

采用双侧次全切除的患者有56例, 一侧次全切除的患者有33例, 一侧次全切除加峡部切除的患者有39例;未发生如出血、切口感染、喉头水肿、喉返神经受损等并发症, 经各常规检查如彩超, 血清检查等确定患者均痊愈出院, 后随访1年未发现复发患者。

3 讨论

结节性甲状腺肿, 临床常见病之一, 发病者较多。结节性甲状腺肿是甲状腺肿的后期阶段, 其形成之后病情就难以逆转, 结节出现出血、坏死、纤维化或是囊性变后, 如通过药物保守治疗, 这通常都难以奏效, 疗效低。而进行手术可以将病变部位彻底切除, 从而有效降低复发率[1]。故, 手术切除是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主要手段。

目前对于结节性甲状腺肿主要的具体手术方式有: (1) 甲状腺部分切除术, 其缺点是在于腺体残留过多, 从而造成部分微小的病变遗漏[2], 容易复发; (2) 甲状腺全切除术[3], 则会因腺体切除过多从而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并发症的发生; (3) 结节切除加腺体局部切除术[4], 切除全部结节的同时保留正常甲状腺腺组织, 避免了术后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并发症的发生, 其弊端在于易残留微小病变 (结节) , 切除不彻底, 术后复发率高。但是结节性甲状腺肿也具有一定的手术指征, 主要有:食管、气管压迫情况;肿块较大;胸骨后甲状腺肿;肿块生长快且质地硬[5];患者同时患有继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为恶性或者疑似恶性病理等。

为预防因腺体切除过少产生残留结节从而导致手术后复发以及腺体切除过多导致术后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并发症的发生, 我们一般推荐采取甲状腺次全切除术进行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

本组128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均采用甲状腺次全切除术进行治疗, 在最大限度下切除全部结节的同时, 又能保留了部分正常的腺体组织, 最大程度避免了术后甲状旁腺、甲减以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 更减少了甲状腺再手术的并发症发生。但在手术过程中要注意做到细心轻柔。通过对本组178例患者随访1年的结果表明, 甲状腺次全切术不但出血量少、操作简单、风险小[6], 而且复发率低。

总而言之, 通过观察, 采用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疗效好, 临床近期效果佳, 不但治愈率高、复发率低并发症少, 而且手术时间较短, 出血量少, 可谓是手术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的首要方式, 值得我们临床应用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的疗效。方法 回顾观察分析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于我院采用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的结节性甲状腺肿1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出院后随访1年观察疗效。结果 采用双侧次全切除的患者有56例, 一侧次全切除的患者有33例, 一侧次全切除加峡部切除的患者有39例。未发生如出血、切口感染、喉头水肿、喉返神经受损等并发症, 随访1年未发现复发患者。结论 通过观察, 采用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疗效好, 临床近期效果佳, 不但治愈率高、复发率低并发症少, 而且手术时间较短, 出血量少, 可谓是手术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的首要方式, 值得我们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结节性甲状腺肿,观察,疗效

参考文献

[1]孙瑞, 不同方法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临床观察.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32) :72-73.

[2]邹汉青, 杭剑萍, 孟东.结节性甲状腺肿术中小于1厘米结节的处理方式探讨.实用医学杂志, 2008, 24 (19) :3350-3351.

[3]马树君, 结节性甲状腺肿行甲状腺全切除术思考.中国医药指南, 2008, 6 (19) :55-56.

[4]姜修敏, 刘彦忠.结节切除加腺体局部切除术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87例疗效观察.山东医药, 2007, 47 (2) :16.

[5]范林军, 杨新华, 张毅, 等.腔镜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72例.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 2011, 5 (2) :87-91.

甲状腺肿切除术 篇8

关键词: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全切除术,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价值

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成人发病率约为7%, 是临床中常见的甲状腺结节良性病变。以往临床主要采用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 但具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 治疗效果不够理想[1]。作者对本院收治的39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给予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 获得显著疗效, 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76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运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A组 (39例) 和B组 (37例) , 其中, 男45例, 女31例, 年龄37~79岁, 平均年龄 (53.6±6.7) 岁;甲状腺Ⅰ度肿大15例, Ⅱ度肿大42例, Ⅲ度肿大19例;结节直径0.34~5.60 cm;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甲状腺肿大程度以及结节直径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 A组A组患者采取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 首先对患者全身麻醉, 暴露出甲状腺, 保留甲状腺上动脉后支;注意避免损伤后返神经, 首先处理甲状旁腺, 切断甲状腺上动脉前支并结扎处理;然后对甲状腺下静脉和中静脉进行切断和结扎;在气管齐纳间隙位置, 对甲状腺峡部进行分离, 暴露出甲状腺背侧, 并注意暴露出气管食管沟, 然后切除甲状腺的两个侧叶。

1.2.2 B组B组患者采取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 首先对患者给予颈丛麻醉, 将甲状腺钝性分离, 并对甲状腺上极血管进行结扎, 注意保护喉返神经;然后按照顺序对甲状腺动脉、下静脉以及中静脉进行结扎, 然后对甲状腺峡部进行分离, 并将甲状腺侧叶切除, 注意将甲状腺包膜组织和背侧腺体有效保留。

1.3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复发率。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对比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对比A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分别为7.7%和2.6%, 显著低于B组的32.4%和27.0% (P<0.05) , 见表2。

3讨论

结节性甲状腺肿是近年来临床中比较常见、多发的疾病, 其发病率在逐年上升。在中年女性中, 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发病率较高。由于中年女性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比较缺乏, 会增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 (TSH) 分泌量, 进而使甲状腺不断增生, 并导致发生退行性病变, 最后形成结节。早期的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体内伴有不均质的结节表现, 后期会发生囊性病变, 严重者局部会出现纤维化、钙化等[2]。通常情况下, 病情呈缓慢性发展, 起初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 如患者结节性甲状腺肿不断加大, 那么患者会出现难以吞咽、呼吸困难以及声音沙哑等临床症状;且如没有及时治疗, 结节性甲状腺肿会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发生, 进而患者出现消瘦、乏力、多汗以及心悸等症状。由于结节性甲状腺肿为一种多发性病变, 尤其是对病程较长的患者, 其甲状腺整体均会发生病变结节, 严重者发展为甲状腺恶变、亢进等。临床中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主要采用手术切除的方法, 虽然是良性病变, 但如术中无法彻底切除病灶, 则会导致发生甲状腺组织增生、甲状腺微小结节残留的现象, 由于残留物质不会被甲状腺素抑制, 进而术后具有较高的复发率。目前, 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主要包括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和甲状腺全切除术两种方式。有临床实践证明[3], 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甲状腺肿患者, 会导致患者术后发生甲状腺功能低下、甲状旁腺损伤以及喉返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因此, 临床中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更倾向于采取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过程中, 喉返神经损伤是其常见的并发症, 虽然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但会给手术治疗效果和患者预后产生较大影响, 因此, 术中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1) 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要认真、仔细, 特别是切除甲状腺时, 防止损伤喉返神经; (2) 如需要将颈内静脉切除, 要认真仔细的分离颈内静脉, 避免发生静脉破裂、气栓、出血、损伤迷走神经以及膈神经的情况; (3) 在进行转移淋巴结、分离锁骨的过程中, 防止给臂丛神经带来损伤; (4) 进行手术时, 尽量与甲状腺被膜分离贴紧, 如将包膜分离后发现喉返神经, 则要纵行分离喉返神经, 避免产生损伤; (5) 对大血管进行止血处理时, 要常规进行结扎和缝扎[4]。本组研究中, 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显著低于B组 (P<0.05) 。

综上所述, 采取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 具有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 安全性较高。

参考文献

[1]司若湟, 杨晓军, 屈坤鹏, 等.两种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手术的对比研究.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4, 37 (17) :68-70.

[2]孙民献.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临床价值分析.临床医学, 2014, 34 (3) :20-21.

[3]曹宏泰, 韩继祥, 张冬红, 等.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多发结节性甲状腺肿的Meta分析.中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4, 39 (6) :625-631.

甲状腺肿切除术 篇9

【中图分类号】R73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127-0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的甲状腺肿瘤患者90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64例,年龄18~60岁,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临床路径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手术方式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纳入标准

临床诊断甲状腺肿瘤并行手术切除术,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体格状况分级(ASA)标准为Ⅰ级~Ⅱ级,心、肺、肝、肾功能基本正常。

1.2.2对照组护理方法

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即在入院、术前、术中、术后及出院前给予饮食、活动指导及疾病的相关知识介绍,其余时间则进行随机指导。

1.2.3临床路径组护理方法

查阅相关资料,在临床医师、营养师、心理医师及护理人员参与下,制定出甲状腺肿瘤切除术临床护理路径表,其主要内容如下:

首先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按甲状腺肿瘤切除術临床护理路径表实施护理,由责任护士按照临床护理路径内容,根据住院时间逐一进行系统护理,护理人员运用该表对患者进行评估、指导、评价。如术中、术后病情有变化,立即离开此临床路径,医生护士分别在病历和护理路径单上记录变异原因及处理原则。

1.2.5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记录每个病人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观察两组病人术后不良反应和术后并发症,评估病人对健康知识掌握情况、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两组病人上述5项指标的差异性。术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包括:切口出血、切口感染、发音嘶哑,咽痛、吞咽困难,每出现一项记为1人次。健康知识掌握情况评分表为自制问卷表,表中包括对术前、术后的饮食要求,甲状腺肿瘤相关知识,术中配合及注意事项,手术后咳嗽排痰方法,减轻伤口疼痛的方法,手术后的体位与活动要求等10个方面内容的掌握程度,每项内容分知道、部分知道、不知道3种答案,分别计2、1、0分,总分为20分,术后第3天由专人指导病人填写,得分越高,说明病人对疾病健康知识掌握越好。最后病人出院前发放满意度调查表,统计病人满意率。病人满意度评估为自制的调查问表,内容主要涉及病人对护理人员仪表、语言、举止、操作技能、工作态度、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方面的评价,护理服务综合评价包括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满意度是指满意和基本满意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1.2.6统计学方法

收集的资料以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患者的术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健康教育掌握情况采用独立样本的Wilcoxon秩和检验,患者满意度情况采用四格表资料的Fisher确切概率法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比较见表2。

由表2可见,临床路径组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健康教育掌握情况、患者满意度情况比较见表3。

由表3可见,临床路径组术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健康教育掌握情况、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大部分甲状腺肿瘤手术病人围术期常伴有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应激,有的甚至术中出现喉痉挛,术后出现头颈部疼痛、头晕、恶心、呕吐、切口出血等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不但给病人带来很大的精神痛苦,同时还增加了病人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如何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甲状腺手术围术期的不良反应和术后并发症,进而达到减少病人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的目的,是临床上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2]。

3.1临床护理路径体现了循证护理理念。

3.2临床护理路径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降低患者平均住院费用。

3.3临床护理路径增加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掌握,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率。

3.4临床护理路径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杨桂涛.临床护理路径.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8,17(1):1-3.

甲状腺肿切除术 篇10

关键词:囊内甲状腺切除,喉返神经,甲状旁腺

喉返神经及甲状旁腺损伤是甲状腺手术中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如何降低其发生率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对我院2005年1月~2009年7月收治的多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施行单侧或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共110例,术后无一例喉返神经及甲状旁腺损伤,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0例多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中,男35例,女75例,平均年龄45岁。全组病例术前均行纤维喉镜检查,声带正常,无麻痹;颈部X线检查,排除气管受压,移位及狭窄。

1.2 手术方法

患者在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或全麻下手术,患者取仰卧位,肩胛部垫枕使头颈部过伸。离胸骨上缘两横指处作横切口,横切或分开舌骨下诸肌,进入甲状腺外层被膜和固有膜间的间隙,分离甲状腺体,双重结扎、切断甲状腺中静脉,外侧暴露至颈动﹑静脉深度。紧靠甲状腺上极双重结扎甲状腺上动、静脉,接着分离结扎甲状腺下静脉,确定切除甲状腺的范围,在甲状腺组织上缝两针牵引线,术者将食指和中指抵压在腺体背面,拇指牵拉牵引线,以甲状腺外侧叶外后缘中点至气管外侧面连线,楔形切除甲状腺组织,在设定的切除线上,深入腺体实质置一排蚊式止血钳,沿止血钳上方,切开甲状腺腺体,边钳夹边呈凹陷形切除甲状腺,尽量保留腺体背面囊壁,囊壁上面残留的腺体组织也可用锐缘的刮匙刮去。将保留的甲状腺组织与甲状腺后侧被膜缝合,残留约拇指未节大小甲状腺组织,如需作双侧,可以同样方法切除另一侧甲状腺,查无出血后,置放引流,逐层关闭切口,切口两侧置通畅引流48 h,以便及时引流出渗血。

1.3 观察指标

喉返神经损伤以术中、术后出现声音嘶哑,经纤维喉镜检查见声带麻痹或运动障碍为标准,甲状旁腺损伤或血供受累发生术后面部麻木或手足搐搦。

2 结果

术中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1~2 d患者饮水无呛咳及误咽,无声音嘶哑,无面部麻木,手足搐搦;48 h后引流管无渗血,顺利拔管;手术切口Ⅰ期愈合;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2年、5年复诊,无甲状腺功能减退及复发等情况。

3 讨论

甲状腺在解剖上与喉返神经关系密切,喉返神经损伤是甲状腺手术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国内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0.8%~7.8%[1-3],行囊内腺体全部切除时,双侧喉返神经麻痹的发生率仅为0.2%(囊外切除约为2%),手足搐搦的发生率也降至1%(囊外切除约为10%)[4]。本组喉返神经及甲状旁腺无一例损伤。手术时最易损伤喉返神经的地区,即所谓危险地区,是在甲状腺体背面,自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分支交叉处到环状软骨下缘,喉返神经进入喉内的一段。引起喉返神经的麻痹多由于术中直接的损伤。手术时甲状旁腺误被一并切除,或受挫伤,或其血供受累,都可引起甲状旁腺功能的不足,发生手足搐搦。为了保护喉返神经及甲状旁腺,以及防止复发,手术必须做到:①切除甲状腺体时,应保留腺体背面部分的完整。我们采用囊内切除术,术中术者将食指和中指抵压在腺体背面,既起到止血的作用,又能在钳夹和切除甲状腺组织时感觉到其切除深度,对保护腺体背面囊壁的完整起到很好的作用。②术中不结扎甲状腺下动脉,既可避免损伤喉返神经,且甲状腺下动脉的分支仍与喉部、气管、咽部、食管的动脉分支相互保持着吻合,不致影响切除后甲状腺体残留部分和甲状旁腺的血供。③残留拇指末节大小的甲状腺组织,术后可避免甲状腺功能减退及肿瘤复发的可能。喉返神经麻痹和手足搐搦是甲状腺手术中较严重的并发症,术后处理往往较原发病困难,我们采用囊内甲状腺切除术治疗多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取得较好疗效,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孙明举,麻滨瑞,蒋冬平,等.4 912例甲状腺病手术并发症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2,22(6):359-361.

[2]刘继远,韦善文,桂雄斌.甲状腺良性病变手术与喉返神经损伤[J].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3,10(6):333-334.

[3]方国恩,施俊义,盛援,等.甲状腺疾病3091例外科治疗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4,24(10):596-599.

上一篇:多边投资协议下一篇:土地综合承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