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甲状腺肿

2024-10-21

巨大甲状腺肿(精选4篇)

巨大甲状腺肿 篇1

甲状腺肿是指非肿瘤性的甲状腺持续性增大, 主要由缺碘引起。根据患者是否有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状, 可以将它分为非毒性和毒性两大类[1,2]。非毒性甲状腺肿又称无功能性甲状腺肿。根据其发展过程和形态学改变, 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期是弥漫性滤泡上皮增生阶段 (非毒性弥漫性增生性甲状腺肿) ;二期是滤泡内大量类胶质储积阶段 (非毒性弥漫性胶样甲状腺肿) ;三期是结节阶段 (非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 [3,4,5]。 我院于2012年5月28日和2012年5月31日分别手术2例巨大甲状腺肿患者, 属非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 由于结节巨大, 现临床实属罕见。

1 病例资料

病例1:女性, 66岁, 聋哑人, 鸡西出生, 长期居住本地, 颈前肿物40余年。 超声提示:甲状腺右叶巨大囊实性病变 (大小约7.1cm×5.6cm×7.9cm) ;甲状腺左叶多发实性小结节 (大小约1.6cm×1.2cm、1.3cm×0.8cm、0.7cm×0.5cm、1.7cm×0.7cm、1.0cm×0.6cm) 。 CT提示:右侧甲状腺占位伴钙化 (6.1cm×6.7cm) , 左侧甲状腺区多发小钙化。

术后病理:右侧甲状腺肿囊性变, 囊内砂粒样钙化, 囊壁有少量慢性炎细泡浸润。左侧甲状腺结节性甲状腺肿伴钙化及微小腺瘤形成。

病例1术前、术后照片对照见图1、图2。

病例2:女, 67岁, 鸡西出生并长期居住, 颈前肿物50余年。超声提示:双侧甲状腺巨大囊实性占位性病变 (右侧大小10.1cm×6.3cm×6.7cm。左侧大小4.7cm×2.9cm×5.1cm) CT提示:双侧甲状腺囊实性占位伴钙化 (右侧大者8.4cm×6.3cm) 。术后病理:右侧巨大腺瘤样甲状腺肿伴出血, 透明变性及钙化。左侧腺瘤样甲状腺肿伴囊性变。

病例2术前、术后照片对比见图3、图4。

术后一周两位病人切口愈合良好, 无不良反应。

2 讨论

非毒性甲状腺肿多由于年幼或青春期时碘摄入量不足, 随着缺碘时间延长, 扩张的甲状腺滤泡扩张, 并聚集成大小不等的小结节, 继而形成我们所说的三期即结节阶段-结节性甲状腺肿, 此期是临床外科甲状腺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临床上, 结节以拇指头大小、鸡卵大小为常见, 个别病程较长者体积可大如儿头大小, 突向颈前, 还可向胸骨后延伸形成胸骨后甲状腺肿。有的结节因体积过大而血液供应不良, 出现结节内部液化形成囊肿或出现纤维化、钙化等。当发生囊肿样变的结节内出现出血时, 结节可迅速增大。结节性甲状腺肿还可压迫周围组织, 如压迫气管导致气管移位变形出现呼吸困难;颈动脉受压出现脑供血不足, 眩晕;颈静脉受压出现面部青紫肿胀;神经、食管受压出现声音嘶哑或吞咽困难等。该病女性多发, 发病率男女比约为1:6。病人常以甲状腺肿块为首发症状。

病理肉眼所见:甲状腺双侧不对称性肿大, 表面凹凸不平, 结节大小不等, 小至几毫米大至几十厘米, 常无完整的包膜。数量以单个至数十个结节不等, 不对称地分布在甲状腺内, 单发较少见。结节切面多呈棕红色或棕黄色, 常伴有囊性变、出血和钙化等, 也可形成一独立大囊。

病理镜下所见:甲状腺组织呈大小不等的结节状样改变, 结节内有大小不等的滤泡, 滤泡内为大量类胶质, 结节周围为纤维组织分隔。偶可见少数不含糊的胶质或仅含类胶质或仅含少量类胶质的小滤泡。滤泡上皮可增生, 向腔内隆起, 呈现乳头状, 乳头结构可出现小滤泡。结节性甲状腺肿的组织亦可含有腺瘤样的结构。少数也可发生癌变。

3结论

巨大结节性甲状腺肿, 多发病于偏远的经济困难地区, 年幼起长期碘摄入量不足, 出现甲状腺肿后无经济能力及时医治, 随着时间的增长而逐渐增大, 给患者生活带来及大不便, 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自我国实行碘盐普及后, 结节性甲状腺肿病例已逐年减少, 且随着经济条件年逐年提高, 患者发现本后多能及时求医, 故已实难再见到巨大结节性甲状腺肿。本报道的二位病例就为鸡西市社会福利院长期居住的孤残老人, 由政府出资救助。

参考文献

[1]石尧机, 赵杰, 叶小武, 等.西部非洲巨大甲状腺肿的诊治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14) :13-16

[2]Debridge L, Reeve T S, Khadra M, et al.Total thyroidectomy thetechnique of capsular dissection[J].Aust N Z J Surg, 1992, 62 (2) :96-99

[3]吴孟超, 吴在德.黄家驷外科学 (中册) [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1136-1139

[4]黄曙耕.单侧巨大甲状腺腺瘤外科诊治体会 (附11例报告) [J].当代医学, 2008, 14 (23) :154

[5]钱家成, 姚定忠, 叶成刚, 等.甲状腺肿物536例手术治疗分析[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2006, 5 (9) :977-979

巨大甲状腺肿切除术并发症的防治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8例,女22例,年龄20-88岁,其中50岁以上18例,平均 (56.1±15.8) 岁;病程1至20年,平均 (4.0±4.6) 年,其中,病程>10年5例。单侧为主的巨大甲状腺肿19例,双侧均为巨大11例,合并胸骨后甲状腺肿18例。瘤体大小7.0×4.5cm-13.0×8.0cm。甲状腺肿大程度分级均为Ⅲ度。30例患者均因颈部肿块而就诊,其中8例就诊时伴有呼吸困难,2例有吞咽梗阻感,2例合并甲亢,2例合并囊内出血,2例为术后复发病例。术前X线气管摄片及颈部CT检查均见气管明显受压和移位。术中探查:30例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气管软骨环变薄、变软。术后病理诊断:21例为结节性甲状腺肿,4例为甲状腺腺瘤,1例为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瘤,2例为乳头状癌,1例为滤泡状癌,1例为甲状腺囊内出血。

1.2 方法

1.2.1 术前处理

非甲亢病人,术前口服卢戈氏液(复方碘溶液),5滴/日,一日三次,疗程3-5天。甲亢病人,延长服碘时间至2周。

1.2.2 手术方法

均在气管内全麻下行单侧或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均为包膜内切除,并保留部分背侧包膜。术中不完全离断甲状腺悬韧带,保留部分甲状腺峡部包膜,甲状腺窝喷洒生物蛋白胶。手术采用彭氏刮吸电刀(PMOD)进行精细解剖。术中对于甲状腺血管的处理均在直视下操作,使血管"骨骼化"后,再予断扎。手术不常规显露喉返神经。

对于甲状腺下极达胸骨后者,可用手指在下极周围轻柔钝性分离,并将下极提出术口处理,注意分离时勿损伤头臂静脉。

1.2.3 术后处理

术后清醒状态下留置气管插管48-72h,并行心电、血氧监护,加强气道护理,对于部分不能耐受留管病人,加用镇静药物。术后6h即行经胃鼻饲管肠内营养,术后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3d内适当使用糖皮质激素减轻气道炎症水肿。

2 结果

本组30例均获得临床治愈。拔管后无出现气管塌陷及严重肺部感染者,无出现大出血、声嘶、呼吸困难者,其中2例病人术后出现一过性甲状旁腺机能减退症,表现为口周、面部麻木感,经对症处理后一周恢复正常;2例病人拔管后出现饮水呛咳,行吞咽训练后,于术后1-2周恢复正常。

3 讨论

3.1 巨大甲状腺肿术后预防气管塌陷的方法

气管塌陷是甲状腺手术最严重的并发症,具有病死率高的特点,且术中判断为轻度气管软化又无呼吸困难的患者,术后亦可能发生气管塌陷而致窒息死亡[1],故对于巨大甲状腺肿患者,术中采取预防气管塌陷的治疗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预防气管塌陷的方法,包括有气管内途径(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气管支架植入)及气管外途径(气管悬吊术)。而较常用的方法有气管切开及气管悬吊术。但气管切开可增加患者痛苦及护理难度,易并发严重肺部感染,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拔管后有出现气管狭窄的可能;气管悬吊术是目前众多医师所青睐的方法,操作简单,但气管悬吊术则可由于气管软化后组织薄弱或因患者术后出现剧烈咳嗽等,致悬吊缝线撕裂组织而导致悬吊失败。

预防性留置气管插管,对气管环有支撑、重建作用,即使气管软化,在"内支架"的作用下,而不至于塌陷或变形。术后48-72小时,局部组织的增生、肉芽组织生长、渗出物的凝固硬化,可使气管与周围组织形成粘连,将气管"悬吊固定"于周围组织中,而气管环在无受压的状态下,可望逐渐恢复正常[2]。此时拔除气管插管,气管塌陷的机率则大大降低,且无气管狭窄等并发症,并有效的解决了手术近期并发症如喉头水肿、局部血肿压迫、喉返神经损伤所致的呼吸困难[3]。

以往认为,术后清醒状态下留置气管插管,最大的问题是病人无法耐受,但随着重症监护医学的进步,对于部分耐受性较差的病人,可通过肌注或持续静脉泵入镇静催眠药物以得到有效解决。术后短期内使用糖皮质激素,则有助于减轻气道炎症,减少喉头水肿的发生。由于病人处于清醒状态,早期可通过鼻饲进行肠内营养,促进胃肠功能恢复,从而减少完全肠外营养所致的胃肠粘膜萎缩等并发症。

通过既往经验的总结,我们认为,巨大甲状腺肿术后留置气管插管,可有效预防气管软化所致的术后气管塌陷,由于甲状腺手术多采取气管内全麻,故术中、术后留置气管插管存在连贯性,可操作性强,值得进一步推广,但需把握以下几点: (1) 术后留管指征:甲状腺肿物巨大,病程长,CT或气管X线提示气管受压或移位; (2) 术中不完全离断甲状腺悬韧带,保留部分甲状腺峡部包膜,配合创面喷洒生物蛋白胶,有利于气管与周围组织的粘连固定,形成气管的"外支架"; (3) 留管时间一般为48-72h; (4) 术后应用糖皮质激素减轻气道炎症; (5) 留管期间需重视气道护理,务必保持气道通畅; (6) 拔管后需密切观察至少6h。

3.2 神经损伤的预防

3.2.1 喉返神经损伤的预防

巨大甲状腺肿病人,由于甲状腺肿物的压迫及粘连等,可能出现解剖的变异,术中需注意如下几方面: (1) 由于喉返神经入喉前通常经过环甲关节后方,故在解剖上极,接近甲状软骨下角时注意不使用电刀烧灼,避免热损伤; (2) 在分离甲状腺下极时,因甲状腺巨大,通常我们不选择结扎甲状腺下动脉主干,而在紧靠腺体包膜或包膜内钳夹切断其分支; (3) 保留甲状腺背侧包膜,于包膜内切除甲状腺组织;在甲状腺的预定切缘处用血管钳钳夹包膜时,应注意喉返神经是否在切除范围内; (4) 术中包膜内钳夹出血点或小血管时,注意钳夹的组织不宜过多,而需"点到即止"; (5) 甲状腺剩余组织缝合时,要注意缝扎不要过深,以免穿透背面被膜,以减少神经误扎的机会; (6) 不常规暴露喉返神经,因为显露喉返神经耗时且增加神经损伤的机会。

3.2.2 喉上神经损伤的预防

喉上神经损伤比喉返神经损伤更多见,喉上神经的保护,主要在于处理甲状腺上动静脉时,注意紧贴甲状腺包膜断扎;分离上极时,注意沿甲状腺包膜钝性分离,切忌无目的无必要的钳夹组织;尽量不使用电刀切割组织。本组中有2例患者出现暂时性的喉上神经损伤,均为电刀的热损伤所致。

3.3 血管损伤的预防

巨大甲状腺肿病人甲状腺血供更为丰富,如何减少术中出血及血管的损伤,我们的经验是术前常规服用卢戈氏液,以硬化腺体,可减少甲状腺的血液循环,减少术中出血。对于重要血管的保护,关键在于解剖的精细,我们在甲状腺手术中采用彭氏刮吸刀(PMOD),其集吸、刮、切、凝于一体,吸刮同步,钝锐结合,可使血管清晰显露,避免不必要的损伤;并在包膜内行甲状腺切除时可吸走多余的甲状腺组织碎屑及渗血,使术野瞬间清晰,更易于有效的止血。另外,手术创面喷洒生物蛋白胶,亦可有效减少渗血。对于颈部切口处理胸骨后甲状腺肿时,下极甲状腺组织无法显露,我们采用手指钝性分离的办法,分离过程宜轻柔,切忌暴力,将甲状腺下极提出术口切除,本组18例胸骨后甲状腺肿未出现大血管损伤者;如胸骨后创面出现渗血,可用纱布压迫数分钟,并填塞明胶海绵。本组30例中,手术失血量在50ml-150ml,无出现大出血者。

3.4 低钙血症的防治

甲状腺术后低钙血症的发生,一般认为与甲状旁腺的损伤或缺血有关,分为暂时性和永久性。术中避免损伤甲状旁腺,方法有二:一为囊内切除甲状腺组织,保留甲状腺背侧包膜,尽可能原位保护甲状旁腺;二则是辨认切除的甲状腺组织不包含甲状旁腺。而在预防甲状旁腺缺血方面,裘法祖教授等[4]主张处理甲状腺下动脉时要尽量离开腺体背面,靠近颈总动脉结扎其主干,使其分支与喉部、气管、咽部、食管的动脉分支保持吻合,以保证甲状旁腺的血液供应。Nies[5]等报道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100例,结扎与不结扎甲状腺下动脉主干对甲状旁腺功能无影响。我们在本组的甲状腺下动脉处理中,均采用结扎分支动脉的办法,术后仅2例出现一过性的低血钙,考虑与术后暂时性的甲状旁腺缺血有关,而甲状旁腺血供很快便得以恢复,故我们认为紧靠腺体包膜或包膜内处理甲状腺下动脉分支血管的方法安全、可行。

摘要:目的探讨巨大甲状腺肿切除术并发症防治的有效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08年本院收治的30例巨大甲状腺肿的临床资料。结果30例病人术前X线气管摄片及颈部CT检查均见气管明显受压和移位。术前常规服用碘剂, 手术行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 术后留置气管插管48-72小时, 拔管后无出现气管塌陷及其它严重并发症者, 临床效果良好。结论巨大甲状腺肿围手术期的正确处理, 可有效预防术后气管塌陷、神经血管损伤、甲状旁腺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 值得进一步深入总结。

关键词:巨大甲状腺肿,甲状腺切除术,气管塌陷,神经损伤,血管损伤,低钙血症,并发症

参考文献

[1]卢崇亮, 钟漓.甲状腺术后致死性并发症7例分析[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1;10:480.

[2]黄学阳, 林鸿国, 王建春, 等.巨大甲状腺肿切除术后气管塌陷的诊断及预防[J].广东医学, 2008;29 (8) :1352-1353.

[3]Pelizzo MR, Toniato A, Piotto A, et al.Surgical emergency in thyroiddisease: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caused by tracheal obstruction.1992Dec;47 (23-24) :1761-6.

[4]吴阶平, 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809-810.

巨大甲状腺肿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临床超声检查、SPECT估重及触诊, 确诊128例患者甲状腺质量 (122.0±36.8) g (90~228g) , 患者的年龄区间统计为 (36.6±10.0) 岁。至少在治疗前1周内, 停止使用各类甲状腺制剂类药物、含碘类食物及抗甲状腺药物。

1.2 治疗方法

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治疗过程中的患者所用131I剂量的计算公式如下:131I剂量 (MBq) =甲状腺质量 (g) ×每克甲状腺组织131I剂量 (MBq/g) /24h摄131I率 (%) 。给予131I剂量为 (662.3±432.9) MBq (222~3700) 。常规治疗在服用碘制剂后应当给与甲硫咪唑10mg tid, 2周后逐渐减低用量。首次治疗后6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复查, 治疗效果不佳者随即进行二次治疗。

1.3 疗效判断标准[1]

①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甲减) :具加减的临床表现, 血清FT3、FT4低于正常, TSH高于正常;②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甲状腺毒症消失, 甲状腺肿消失或轻度肿大, 突眼消失或减轻, 血清FT3、FT4和TSH正常;③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亢) 大部分缓解, 甲状腺毒症明显减轻, 甲状腺肿明显缩小, 血清FT3、FT4略高于正常;④甲亢部分缓解:甲状腺毒症减轻。甲状腺肿略有缩小, 血清FT3、FT4仍高于正常;⑤无效:未见上述治疗反应。

2 结果

首次治疗3个月后的结果为, 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者有68例, 占到53.1%, 患者病情减轻者有32例, 占25.0%, 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有24例, 占18.8%。对甲状腺的大小测量结果为102例患者, 约占到79.6%的患者恢复正常甲状腺的大小, 甲状腺质量降低的患者有24例, 占总人数的18.8%。在131I首次治疗6个月后随访统计数据得到: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的患者数目增加至84例占到全部研究对象的65.6%, 症状减轻的患者人数变为22例, 占到全部的17.2%, 甲减患者有20例, 占所有研究对象的17.2%。在此阶段时肿大的甲状腺恢复正常的人数增加至110例, 占到总人数的85.9%, 仅有16例患者的甲状腺质量降低, 占到12.5%, 仍旧存在2例患者的甲状腺质量增加, 占到1.35%。经首次治疗后有24例患者的治疗失败, 对其行二次治疗, 同样采用131I的治疗方案, 治疗6个月后随访患者, 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者有14例, 占到58.3%, 患者病情减轻者有1例, 占4.1%, 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有9例, 占37.5%。对甲状腺的大小测量结果为16例患者恢复正常甲状腺的大小, 约占到66.7%, 甲状腺质量降低的患者有8例, 占总人数的33.3%。

3 讨论

外科手术被认为是巨大甲状腺肿合并Graves甲亢的标准疗法, 但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 如喉返神经损伤、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等[1]。Graves甲亢的治疗方法有ATD、131I和外科手术治疗[1,2,3]最新研究发现, 甲状腺组织在接受131I治疗过程中, 增生部分因受到131I衰变产生的射线照射而被破坏, 然后由结缔组织取代你位置, 而使甲状腺肿胀减轻, 因此从理论上讲131I对巨大甲状腺合并Graves病的治疗有效果。对本次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显示, 对巨大甲状腺肿合并Graves病患者进行首次131I治疗后, 高达85.9%的患者甲状腺肿恢复正常, 同时, 针对甲状腺毒症的患者统计得出65.6%的患者得到了控制, 并未发生不良反应。可以应用131I替代外科手术治疗巨大甲状腺肿合并Graves病患者。

131I的治疗对巨大甲状腺肿合并Graves病患者的甲状腺肿有明显的效果, 能迅速缓解其症状, 通过个体化的重复治疗能有效的治愈甲亢, 但甲低发生率明显增高, 所以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个体化治疗方案。

摘要:目的 针对巨大甲状腺肿合并Graves甲亢的患者采用131I进行临床治疗的效果及其治疗中产生的影响影响因素研究。方法 经严格的挑选搜集128例Graves甲亢患者资料, 给予131I剂量为 (662.3±432.9) MBq (2223700) 进行治疗, 在治疗后的624个月内进行随访。结果 首次治疗3个月后的结果为, 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者有68例, 占到53.1%。对甲状腺的大小测量结果为102例患者, 约占到79.6%的患者恢复正常甲状腺的大小, 甲状腺质量降低的患者有24例, 占总人数的18.8%。在131I首次治疗6个月后随访统计数据得到: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的患者数目增加至84例占到全部研究对象的65.6%。经首次治疗后有24例患者行二次治疗, 治疗6个月后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者有14例, 占到58.3%, 对甲状腺的大小测量结果为16例患者恢复正常甲状腺的大小, 约占到66.7%, 甲状腺质量降低的患者有8例, 占总人数的33.3%。结论 对于甲状腺肿合并Graves甲亢患者, 131I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可在迅速缩小甲状腺肿的同时, 缓解因甲状腺肿而引起的其他症状, 可用于替代外科手术治疗。

关键词:Graves甲亢,巨大甲状腺肿,131I治疗

参考文献

[1]杨维良, 张东伟.巨大甲状腺肿手术治疗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07, 10 (6) :465-466.

[2]刘学公, 洪波, 金晓毛, 等.甲亢伴粒细胞减低的放射性碘治疗[J].安徽医学, 2003, 24 (5) :31-33.

巨大甲状腺肿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32例,男12例,女20例。年龄41~73岁,病程2个月~23年,平均12年。术前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左室肥厚劳损7例。肿瘤最大18 cm×23 cm。21例检查发现质硬、活动性差,正侧位片显示气管不同程度压迫移位,其中1例术前颈部CT显示气管软化,另11例肿块活动度良好,气管压迫轻微。所有病例中有3例患者不能平卧,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术前氧饱和88%~94%。

1.2麻醉方法患者术前常规禁食8 h,麻醉前30 min肌注阿托品0.5 mg,入室后连续监测ECG、SpO2及BP,开放上肢静脉。

1.2.1麻醉前准备备纤维支气管镜(Olympus LF-TP,日本)、配套冷光源、润滑剂、门齿咬合垫、6.0~7.5 mm带金属螺旋环的气管导管各一根。纤维支气管镜和气管导管分别擦拭体腔器械导入润滑剂备用,纤维支气管镜(FOB)套好合适的气管导管。

1.2.2麻醉过程(1)用1%丁卡因1~2 ml在口腔、舌根、会厌、梨状窝区喷雾行咽喉部行表面麻醉。(2)氟哌利多2.5 mg、芬太尼1μg/kg缓慢静注。(3)面罩吸入纯氧5 min,插管前静注咪达唑仑0.04 mg/kg,保留自主呼吸,用喉镜挑起会厌,如声门暴露良好,将导管轻轻送入气管;如声门暴露不完善,嘱患者吸气随呼吸气流方向将导管送入气管;如声门不能暴露借助纤维支气管镜将导管送入气管,进行人工辅助呼吸,观察储气囊是否随呼吸运动,听双肺呼吸音,接PET CO2监测,确认导管在气管内及气道通畅后,静注丙泊酚1~2 mg/kg,术中以丙泊酚、维库溴铵、芬太尼、异氟醚静吸复合维持麻醉。(4)术毕,自主呼吸恢复,送患者至麻醉恢复室观察。

2结果

所有患者在慢诱导插管过程中无缺氧发生,SpO2均在95%以上。声门暴露良好插管顺利者15例;6例暴露不良根据呼吸气流插入导管;11例声门不能暴露借助纤维支气管镜将导管送入气管。插管过程中存在轻微呛咳反应,6例患者心率、血压有所增高,增高幅度低于基础值的20%。术后随访32例患者,对麻醉过程均无记忆。1例术后因气管软化气管切开。

3讨论

甲状腺巨大肿瘤手术的麻醉处理关键气管插管过程应确保呼吸道通畅。由于此类患者多存在气管受压移位甚至狭窄和气管软化,麻醉诱导及插管存在一定的困难。选择肌松下全麻快速诱导易出现呼吸道阻塞、通气功能下降、患者易发生低氧血症,对已伴有低氧血症和并发心肺疾病的患者十分不利,易继发面罩通气困难,有危及生命的危险。而清醒插管患者不免出现紧张和恐惧,易诱发恶心、呕吐和呛咳等反应,偶尔患者因痛苦难忍而拒绝接受插管[1],也不利于此类患者的麻醉。神经安定、镇静遗忘、保留自主呼吸下气管插管是较安全的选择。纤维支气管镜是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困难气道管理实用规则中推荐的重要工具之一,具有损伤少、成功率高等优点[2]。选择神经安定、镇静遗忘及良好的咽喉部表面麻醉诱导,同时有纤维支气管镜协助使麻醉过程更加安全。

氟哌利多有镇静、镇吐、轻度降压作用,对呼吸影响小。小剂量芬太尼可有效地减弱患者插管的高血压反应。咪达唑仑具有明显的抗焦虑、镇静、顺行性遗忘作用且与剂量相关[3]。插管前静注0.04 mg/kg咪唑安定,患者安静嗜睡,能主动配合[4]。在此种状态下施行表面麻醉和插管操作,患者不会感到痛苦,术后对插管过程多无回忆,插管应激反应也基本被排除。

本组对于术前气管受压移位不严重,且无呼吸困难征象,估计不会发生气管塌陷者,笔者选择诱导后用喉镜暴露声门插管。如插管困难或术前气管受压移位、狭窄严重、颈部CT显示气管软化且有患者不能平卧,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者,选择纤维支气管镜引导插管,气管导管选择较正常细一号带金属螺旋环的导管,以防被压扁而影响通气,且插管深度应该超过气管狭窄部位。

掌握拔管时机,保持气道通畅,待患者意识清醒,对指令有明确的应答,肌张力完全恢复,有足够的潮气量和吸气峰压,无缺氧发生,生命体征稳定后再拔管。拔管前,要将咽喉部及气管内分泌物彻底吸净,先将导管退到声门下,观察有无因气管塌陷、软化所致的通气不畅,无呼吸异常时方可拔出气管导管。同时备好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用具。必要时重新插管和气管切开,使患者安全渡过围手术期。

参考文献

[1]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914.

[2]程平瑞,江伟航,董静毅,等.纤维支气管镜清醒插管时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复合咪达唑仑的效果.中华麻醉学杂志,2007,27:494.

[3]谢荣.麻醉学.第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120.

上一篇:护理重点下一篇:系统设计与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