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设计与测试

2024-10-21

系统设计与测试(共12篇)

系统设计与测试 篇1

摘要:近年来, 随着我国光缆通信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光缆工程日益增多, 一旦光缆发生故障, 势必会给正常通信造成影响, 轻则会影响用户的正常使用, 重则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此, 必须采取有效地措施确保光缆线路的安全可靠运行。基于此点, 本文首先阐述了建设光缆自动监测系统的必要性,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光缆自动监测系统的设计与测试。

关键词:光缆,自动监测系统,设计,测试

1 建设光缆自动监测系统的必要性

光缆自动监测系统的提出, 主要是针对现阶段光缆应用的不断增长以及各种故障问题的日益突出。该系统能够对光缆线路进行实时、动态的监测、管理和维护, 并通过故障快速定位、缩小故障历时和及时故障隐患排除等, 有效地提高了光缆日常维护及管理工作的效率和可控性, 从而使原本被动的光缆维护转变为主动维护, 进一步降低了企业运行维护成本。

1.1 有助于确保光缆安全、高效、稳定运行

目前, 随着我国光缆通信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光缆通信工程也随之不断增多, 大量新技术的应用使得传输系统的容量也越来越大。由于光缆本身的通信容量非常大, 而且故障的查找及维修也较为困难, 一旦出现光缆线路故障极有可能导致系统长时间阻断, 这样不仅会影响用户的正常使用, 同时也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而光缆自动监测系统能够及时、准确地对线路中的故障进行定位, 并以最快的速度进行维修, 有效地确保了光缆的安全、高效、稳定运行。

1.2 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光缆自动监测系统最主要的作用是能够有效地预防线路阻断或是全阻故障的发生, 通过实时监测可以发现光缆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征兆, 并在其未形成严重故障前及时解决处理。系统可对光缆线路中某些缓慢变化的情况进行监测, 如光缆接头盒进水等, 这对于防止尚无防水防潮性能的接头盒发生故障是极其重要的。同时, 系统还可以缩小故障历时, 从而有效降低了经济损失。通过对光缆容易发生阻断的地点进行实时监测, 可以为抢修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 这样不仅使光缆故障历时缩短, 而且还降低了各种难以预防的风险给光缆通信带来的损失。

2 光缆自动监测系统的设计与测试

2.1 光缆自动监测系统的设计

(1) 系统的总体结构框架。本系统是由监测中心、监测站以及通信网络三部分构成。通常情况下, 一个监测中心能够对个多监测站进行管理和控制, 以此来达到分散测量、集中管理的目的。监测中心与监测站之间主要是通过网络连接实现通信。这两个部分既相互关联, 又相对独立, 当通信中断时, 监测站能够按照预先配置的数据独立完成测试。其中每个部分所负责完成的功能均不相同, 各部分的具体功能如下: (1) 监测中心。这部分的主要功能是负责对本管区内的监测站进行管理; (2) 监测站。一般按照管区可将监测站分为市级和县级两类, 具体负责对网络中的光缆进行监测, 并对整个网络的运行状况实施监控, 可将告警及时传给监测中心; (3) 通信网络。即数据传输通道, 其主要作用是将中心与监测站之间进行连接, 借此来实现数据传输。

(2) 各部分的具体设计。 (1) 监测中心。该部分一般采用的是主备用方式, 主要由GIS服务器、控制器、路由器、网络适配器、集线器、显示器、MODEM、打印机以及一些相关软件等构成; (2) 监测站。该部分通常都是安装在传输机房中的机架内, 其具体负责对光缆进行远程自动监测, 主要由网络适配器、滤光器、路由器、程控光开关、MODEM、波分复用器和告警监测、控制、OTDR、电源等模块以及相关软件构成; (3) 通信网络。该部分能够实现中心与各站之间的数据交换, 从而达到远程管理的目的。本系统支持多种类型的通信线路。

(3) 系统软件结构。本系统软件的结构采用的是面向对象的设计, 并按照模块的方式构成, 其中各个模块均以独立的形式存在, 单个模块的升级或变更不会对其它模块造成影响。其具有性能控制、安全管理、备份以及容错等能力。根据软件的具体功能可将其分为以下三层: (1) 监测数据采集层。该层主要负责完成光缆光功率的实时采集和OTDR测试, 处理之后的数据信息通过通信网络回传给监测中心; (2) 数据处理层。主要负责实现各类数据的存储备份、分析处理、通信调度以及系统告警等功能; (3) 应用层。负责为用户提供操作及维护工具, 该层采用的是模块化结构, 其中主要应用了以下技术:GIS故障定位、实时监测、性能统计、曲线分析、对外接口以及告警等等。

(4) 软件特点。本系统采用的软件具有以下特点:便于维护、良好的开放性、模块修改方便简单、易于升级。

2.2 系统测试

(1) 软件测试。目前针对光缆自动检测系统软件的常用测试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 黑盒测试。该测试方法又被称之为数据驱动测试或功能测试。其最大的优点是无论系统采用的是何种软件程序, 它都是从客户的角度出发, 并按照产品所要实现的功能及预先设计好的规格等内容, 来检验产品是否符合用户要求。在具体测试的过程中, 测试者仅需要在软件程序的接口上进行测试即可, 它只检查程序功能是否与使用说明书中的有关规定相符。利用该方法进行测试能够发现如下问题:应具备的功能是否有遗漏或是不正确、各种性能是否与用户的要求相符、人机界面是否美观正确、接受到的输入数据是否正确、产出的输出信息结果是否准确等; (2) 白盒测试。又称逻辑驱动测试或是结构测试。该方法主要是从设计开发者的角度进行测试。具体是指已知产品的内部工作流程, 然后检测其内部动作是否与预定的工作要求相符, 这种方法所关心的是软件程序的使用, 而并不注重软件的功能。

(2) 性能测试。 (1) 点名测试。首先, 由监测中心发出指定的点名测试口令, 然后对数据传输的过程及其分析结果进行观察, 如果测试结果的回传率能够达到100%则表示合格; (2) 周期测试。可将每条光缆的测试周期设定为24h, 并进行10次反复测试, 如果在这一周期内, 测试回传率能够达到100%即为合格; (3) 故障告警测试。可采用人工测试法对故障告警进行测试, 具体做法为在监测系统的范围内, 选择一条备用的光缆, 通过人为弯曲的方式造成其衰耗增加, 如果系统能够及时准确发现故障, 则表示合格。

3 结语

总而言之, 随着光缆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广, 其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为了进一步确保光缆的稳定运行, 光缆自动监测系统的建设已经势在必行。这不仅能够保障用户的正常使用, 而且还能够降低运行维护成本, 从而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郭平元.光缆自动监测系统在城域网设计中的初探[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9 (11) .

[2]李平.基于GIS的光缆自动监测系统探讨[C].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通信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8 (11) .

[3]孟嗣仪.电力系统光缆自动监测系统的设计及实现[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2010 (2) .

[4]苑金勇.某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的实现方案[D].天津大学, 2008 (12) .

系统设计与测试 篇2

计算机自适应测试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随着教育测试理论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自适应测试得到越来越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基于项目反应理论,采用三参数对数模型进行自适应测试系统的`设计和分析.

作 者:苏瑛 朱卫东 Su Ying Zhu Weidong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北京,100044刊 名:中国教育技术装备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AL TECHNIQUE & EQUIPMENT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434关键词:计算机自适应测试 试题反应理论 三参数模型

系统设计与测试 篇3

摘要:为了削弱面向服务的应用系统中业务流程对服务模块的强依赖关系,降低系统集成测试阶段问题服务对集成过程的影响,提出了基于模拟服务的辅助集成测试方法,设计了面向服务的辅助集成测试系统模型,以缓解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下系统集成测试阶段面临的巨大压力。根据辅助集成测试系统模型中阐述的模拟服务生命周期以及构建模拟服务的关键过程,实现了系统原型研制并构建了SOAP类型模拟服务,验证了辅助集成测试方法有效性。

关键词:集成测试;模拟服务;SOAP服务;测试用例;服务生成

中图分类号:TP311.52

在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1](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下,通过对业务单元进行服务封装,提高了系统中模块的复用率,也解耦了模块间的相互关系。虽然应用系统被拆分并封装成服务,但是系统业务流程依然对服务模块具有强依赖关系,随着服务的增多,导致服务集成过程变得缓慢而脆弱。首先,服务间通过网络进行通信,不但提高了集成测试环境的构建成本,而且增加了模块间的调试难度;其次,采用多团队或引入第三方单位的合作研制方式,加重了集成测试阶段的协调工作,通常会由于某个服务自身存在问题、研制团队失误或第三方研制单位的缺席而导致集成测试节点的延期,最终扰乱整个应用系统的研发过程,为集成测试带来巨大的压力[2]。

目前,面向服务系统的集成测试较多地侧重于单个服务的接口测试方面[3],以保证服务接口功能的正确性,从而降低服务相互间集成时出现问题的概率,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集成测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一状况,本文从辅助服务间交互测试的角度出发,利用模拟服务配合被集成服务完成集成过程,有效地缓解了集成测试阶段的压力。

1 面向服务的系统集成测试定义

系统集成测试[4],也叫组装测试或联合测试,即将程序模块采用一次性或增殖方式组装起来,对模块间的接口进行正确性检验的测试工作。面向服务系统的集成测试是在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下,对应用系统中的服务模块进行组装,以验证各服务间接口的功能正确性,确保应用系统中各服务间的互联互通互操作。

面向服务的系统集成测试将单个服务模块集成到应用系统中进行测试,可以是一次性的集成(非增量式集成),也可以是逐个的扩展集成(增量式集成),直到完成整个应用系统测试。服务的集成测试要求被集成的服务按照设计要求通过单元测试,保证单个服务的高质量要求,但经过单元测试的服务不足以保证整个系统的质量,有许多隐蔽的失效是高质量模块间发生非预期交互而产生的,所以服务集成测试的必要性在于保证能够单独工作的服务连接起来也能正常工作。此外,在某些开发模式中,如迭代式开发,服务的设计和实现是迭代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服務服务集成测试的意义还在于它能间接地验证概要设计是否具有可行性。

2 模拟服务辅助集成测试原理

模拟服务是一种服务真实存在的服务提供者,模拟服务存在一个或多个被模拟的目标服务,模拟服务对外提供与目标服务相同的服务接口,两者对于同一服务调用请求(接口调用参数相同)返回一致的响应结果。与真实服务不同的是,模拟服务不关心目标服务的业务逻辑,仅仅采用请求参数匹配的方法来得到应该返回的结果数据,这样模拟服务即可替代目标服务及目标服务依赖的所有服务,屏蔽了目标服务的实现细节。如图1所示,某示例应用系统中A服务依赖B和C服务,B服务又依赖于D和E服务。

通常在服务的集成测试过程中,若需对A服务进行测试,那么必须首先构建出A服务的整颗依赖树,即B、C、D和E服务的实例。采用模拟服务辅助集成测试方法,在A服务需要进行集成测试时,只需如图中构建模拟B服务替代B、D、E服务实例以及用模拟C服务替代C服务实例,如此测试环境中的实例数量缩减为A服务、模拟B服务以及模拟C服务三个。模拟服务的应用可以辅助和简化系统集成测试的整个过程,具体会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简化集成测试环境,方便被集成测试服务组件依赖服务环境的部署与搭建;

(2)方便集成测试过程中问题的排查与定位,快速地应对突发情况;

(3)降低服务集成测试过程对关键服务的依赖程度,避免如第三方接口、在线集成组件等对测试过程的影响,提高测试的效率;

(4)缩短软件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5]。

3 面向服务的辅助集成测试系统设计

3.1 辅助集成测试系统模型

辅助集成测试系统,用于生成、发布以及管理用于集成测试的模拟服务,本着自动化构建模拟服务的设计原则,为用户提供简易的操作方法,以应对系统集成测试过程中的频发状况。辅助集成测试系统独立于被集成测试服务,其存在的目的是为被集成测试服务提供依赖的服务环境,如图2所示,为辅助集成测试系统的模型设计图。

辅助集成测试系统负责管理模拟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模型中主要阐述了测试数据准备、模拟服务生成以及模拟服务运行三个阶段的设计工作,测试数据准备阶段明确了集成测试前应准备的模拟服务接口用例样本和样本任务编排数据,模拟服务生成阶段指明了测试过程中模拟服务的构建流程,模拟服务运行阶段设计了模拟服务提供服务的关键过程。

3.2 测试数据准备

系统集成测试前,通常存在一定的准备时间,用于进行测试环境的准备工作。模型中的测试数据准备阶段设定在系统集成测试前,为集成测试过程准备必要的辅助集成测试数据,这些准备数据的目的是使得集成测试过程快速而有效,保障集成测试过程的可靠性,做到有条不紊地应对突发状况。

辅助集成测试系统主要包含两个方面数据的准备工作,一方面是准备被模拟服务的测试用例数据(图2中的服务接口用例样本),另一方面是准备模拟服务接口用例的任务编排数据。通常情况下,服务接口在执行请求操作时会按照参数处理、执行业务和返回响应数据三个步骤进行,如图3所示,在辅助集成测试系统中需对应准备请求样本数据、任务数据和响应样本数据。请求样本数据和响应样本数据为接口的测试用例数据,并以成对的方式出现,数据的来源可以是测试用例文档的提取数据、用户人员的录入数据以及自动生成工具的生成数据[6]。任务编排数据用于描述模拟服务接口在特定的请求样本数据下需要执行的一系列任务信息,如第三方服务调用、计时返回等,任务编排数据可以模拟目标服务的功能特性,这一过程需要通过特定的任务编排工具进行操作。

3.3 模拟服务生成

在模拟服务的生成阶段中,辅助集成测试系统需要为测试人员提供能够简单而快速地构建模拟服务的服务生成工具,负责根据测试数据准备阶段的准备数据创构建模拟服务。

服务生成工具从被模拟服务接口的用例样本出发,筛选出测试结果表现正常(能够反应被模拟服务正常情况下应具有的请求、响应数据特性)的用例数据作为模拟对象,并且从这些对象中提取模拟服务接口的元信息用于服务的构建依据。通常,由于一个服务接口往往存在多个用例样本,所以提取出的接口元信息需要通过归并操作来简化模拟服务接口的数量,这一过程会提高模拟服务的质量及执行效率。

辅助集成测试系统提供服务构建器用于根据提取出的接口元信息生成模拟服务的接口定义,再将接口的用例样本匹配逻辑以及任务执行逻辑注入至服务接口的实现中,即可完成对模拟服务接口的实现。最后,生成的模拟服务接口及其实现将经过编译与装载过程,等待模拟服务进入发布阶段。

3.4 模拟服务运行

模拟服务经过生成阶段被装载至内存中,而在模拟服务发布阶段,测试人员只需指定服务的发布地址以及绑定端口等部署信息,即可准备进行模拟服务的发布。由于辅助集成测试系统模型中设计集成了用于发布模拟服务的嵌入式服务容器,所以模拟服务可以快速地被部署和发布,嵌入式的服务容器也更加方便了对模拟服务的管理工作。

已发布的模拟服务由于没有真实的业务实现,当存在服务调用时,模拟服务执行注入的样本匹配逻辑完成响应数据的查询工作,同时在匹配目的用例样本后,根据植入的任务执行逻辑完成与用例样本关联的编排任务,最后将匹配的结果反馈至服务调用处。模拟服务的运行时序图如图4所示。

4 模型应用与原型系统实现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下,基于HTTP协议的Web服务作为面向服务的一种实现方式,已广泛应用于企业的系统开发过程,而Web服务中当以SOAP(简单对象访问协议)服务技术历史最为悠久[7]。如图5所示,为辅助集成测试系统模型的原型系统部署图,下面将阐述系统中基于HTTP协议的SOAP模拟服务的自动构建和发布过程,介绍原型系统的实现细节。

4.1 模拟服务接口提取

SOAP服务以XML的形式封装服务请求消息[8],如图6展示了用于用户添加请求的SOAP消息信封,通过协议绑定技术该消息将被映射为调用服务实现POJO(简单Java对象)的addUser接口。

辅助集成测试系统采用图中加黑片段XML数据作为服务接口的一个请求样本数据,构建名为addUser的POJO方法,其输入参数为User对象,对象包含name、age和married三个属性。理想状态下,User对象三个属性的类型分别为String、int和boolean,但是辅助集成测试系统识别三个属性均为String类型,得到一个拥有三个String类型属性的User对象,因为基于Document/literal实现的SOAP服务消息中并不携带数据的类型信息[9],所以它不影响对象的数据绑定,如此简化了模拟服务的构建过程。同样,采用上述方法可以从响应样本数据中提取方法返回值类型,完成模拟服务接口元信息的提取过程。

4.2 模拟服务构建

模拟服务在接收到请求消息后,通过数据绑定技术将请求消息绑定至服务实现POJO的方法参数上,完成目标接口的匹配,这一过程采用CXF框架(Apache CXF服务框架)自动完成[10]。

模拟服务通过调用样本匹配引擎和任務查询引擎进行关联数据查询,二者采用独立运行的Web服务方式供模拟服务调用,下面为模拟服务的添加用户接口实现代码:

其中,Finder类封装了样本匹配引擎和任务查询引擎的查询接口,并提供了简单的调用接口findSample和findTasks,方便在创建模拟服务时植入统一的调用代码。在运行过程中,根据Java的反射机制finder实例可以明确当前服务的位置,再由接口的参数匹配确定具体的样本用例,用例样本匹配过程涉及Java基本类型和自定义对象类型的深度匹配,可以借助于规则引擎[11],本文采用的是将参数对象顺序进行序列化后比较的方法[12]。最后,模拟服务顺序遍历查询出的样本编排任务信息,并依次执行任务,完成后将查询出的响应消息返回。

4.3 服务发布与管理

通过动态生成和编译后的模拟服务实体被载入至内存,测试人员在设定模拟服务的部署位置、发布端口等信息后,模拟服务交由CXF以反射的方式进行发布,即可为外部请求者提供服务。模拟服务运行时依赖的样本匹配引擎与任务查询引擎通过独立的Web服务方式运行,为集成测试过程中的模拟服务提供查询服务。最后,模拟服务的管理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模拟服务启停状态的控制,通过调用CXF的服务控制接口可以很好的完成这方面工作;另一方面是样本数据和任务数据的管理,由于两个查询引擎采用独立的服务方式运行,所以提供简易的数据管理工具即可。

4.4 实际应用效果

经实践证明,模拟服务在系统集成测试阶段能够有效地应对关键服务模块出现问题的情况,使得集成测试过程持续且快速。模拟服务屏蔽了应用系统下复杂的测试环境,同样为无法进行在线集成的线上接口提供了便利的解决方案。如图7所示,为辅助集成测试系统的主界面图。

5 结束语

本文从构建模拟服务的独特角度出发,提出了面向服务的辅助集成测试系统模型,通过模拟服务从容地应对了集成测试环境中服务数量多、服务环境复杂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使得服务集成过程快速而可靠,有效地缓解了集成测试阶段的压力。文中总结了模拟服务创建及发布的整个生命周期,明确了模型中各模块的对于构建模拟服务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尚未提及如接口归并、样本匹配等关键模块的高效实现方法,当样本数据量异常庞大时,这些模块将严重影响模拟服务的性能,为了能够提供高效并且可靠的模拟服务,这一方面仍需加以关注。

参考文献:

[1]凌晓东.综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7(10):122-124.

[2]杨利利,李必信.Web服务测试问题综述[J].计算机科学,2008(09):258-265.

[3]冯细光,刘建勋.Web服务测试技术综述[J].微计算机应用,2010(01):111-126.

[4]兰景英.软件集成测试技术研究[J].信息技术,2006(08):102-105.

[5]Bobby Woolf.Streamline SOA Development using Service Mocks[J].IBM developerWorks,2005.

[6]马春燕,朱怡安,陆伟.Web服务自动化测试技术[J].计算机科学,2012(01):162-169.

[7]沙为超.基于Web服务的SOA应用研究[J].安徽大学,2007.

[8]张仙伟,张璟.Web服务的核心技术之一——SOAP协议[J].电子科技,2010(03):93-96.

[9]李海峰,杨小虎.基于风格与风格消息的服务性能比较[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7(01):80-117.

[10]彭邦伦.利用JAX—WS开发Web Service[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08(12):21-23.

[11]刘伟.Java规则引擎——Drools的介绍及应用[J].微计算机应用,2005(06):79-83.

[12]晏立,沈銳.Java序列化技术的探讨[J].红河学院学报,2011(04):37-39.

[13]张羽丰.面向服务的Web服务测试框架研究与实现[J].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

[14]罗作民,朱燕,程明.Web服务测试工具SOAPUI及其分析[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0(05):155-157.

[15]秦锋,李乔,郑啸.Web服务测试的一种实现[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7(08):239-242.

[16]严思静,常红春,刘钢,唐奋飞,冯国军.Web服务测试工具的设计[J].硅谷,2010(08):60-64.

作者简介:徐亮亮,男,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军用软件集成;宋剑锋,男,博士;田飞,男,研究生,研究方向:军用软件集成。

陀螺寿命自动测试系统设计与实现 篇4

1 硬件系统设计部分

1.1 硬件系统主要功能模块

(1) 陀螺供电电压监测。

长寿命挠性陀螺需要供电电源为三相20 V,250 Hz AC和±15 V及28 V DC,系统工作首先对供电电压进行测量,在电源工作正常范围之内才能进行工作,在系统工作过程中,对电源电压同样进行实时监控,电源出现异常或超出工作范围时,系统立即关断陀螺供电电源。

(2) 测温电阻检测。

系统对陀螺温度进行检测,利用陀螺温度与测温电阻的线性关系,通过高精度测温电阻可对陀螺工作温度进行精确测量。本陀螺标定温度为800 Ω,工作温度为800~1 050 Ω。

(3) 陀螺消耗电流检测。

陀螺在开始工作时,陀螺转子加速度较大,消耗电流较多,工作一段时间后趋于正常,工作电流减小,并稳定于一定的值附近。

(4) 陀螺力矩器输出电流检测。

陀螺是绕一支点进行高速旋转的刚体,转动时会产生力矩,系统会对陀螺产生的电流进行检测。

(5) 陀螺供电电源频率检测。

陀螺在进行工作过程中,需要稳定的供电电源,不允许出现幅值超过工作范围的情况,更不允许供电电源频率出现缺相和相位次序混乱的情况,系统会对陀螺供电电源频率进行监控,一旦出现异常,系统会立即切断对陀螺的供电电源。

1.2 硬件系统的主要构成

液浮积分陀螺寿命跑合台由以下部分组成:被测陀螺仪、仪器机柜、精密多功能电源、温控电源、工业控制计算机、信号调理电路板卡、数据采集卡以及连接电缆。各种电源都进行了地线隔离,各信号调理电路板卡之间的数字模拟信号相互独立,最终通过数据采集卡送入工控机处理,系统总体结构图,如图1所示。

(1) 电源系统:

给陀螺供电的20 V三相工作电源和回路板的15 V回路电源,以及给陀螺加温的28 V电源;

(2) 温控电源:

陀螺在工作期间,需要对其先进行加温,当陀螺处于稳定工作区间时,对其温度进行保温,此电源提供功率管前置桥式加温偏置电压所需要的+15 V温控电压;

(3) 电源检测模块:

监测电源系统的工作情况,将采集到的交流信号进行比例放大,积分;将采集到的交流信号进行滤波放大送至计算机,计算机分析采集到的数据,对不正常的数据进行切断相应继电器的操作,保护陀螺不受损害;

(4) 三相机电电流及陀螺输出检测模块:

实时监测检测陀螺工作过程中的三相电流、陀螺输出电流和工作电流的大小、进行采集、比例放大、送数据采集卡并在软件部分进行分析;

(5) 测温及回路电压测量模块:

对陀螺工作时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控,采用检测恒流源在精密温度电阻上的电压变化来实现。

2 软件系统设计部分

2.1 软件系统功能模块

该系统是一个无人值守的长寿命陀螺运行情况监控系统,其主要功能为:

(1) 陀螺及电源参数的设定:对陀螺供电电源及工作参数进行设定,设定在正常工作的参数范围内,使其能够长期稳定的工作;

(2) 陀螺电源运行参数的显示:根据陀螺供电电源参数的设定,确保供电电源运行于工作允许的参数范围内,当供电电源出现故障时,先切断对各个陀螺的供电,确保陀螺安全;

(3) 参与实验的陀螺运行参数显示:根据陀螺运行过程中的参数设定,使其运行于正确的工作区间,当参数出现异常时,软件对相应的参数进行处理,同时根据异常程度,控制陀螺供电电源,确保安全使用;

(4) 陀螺及电源参数的存储备份:在陀螺运行过程中,对其工作参数及供电电源参数进行实时存储,使用SQL2000数据库进行存储,并能够方便查看;

(5) 对陀螺及电源异常情况的监控:当陀螺工作参数超过设定正常参数的一倍至两倍区间时,系统自动记录数据于异常数据表中,同时若陀螺参数于1分钟内没有恢复正常,自动切断陀螺供电电源;当陀螺参数超过正常值2倍或供电电源超过允差值时,系统记录出错数据,同时切断陀螺供电。

2.2 数据库设计

系统数据库表的设计:根据上述设计思路,系统需要至少5个数据库表:login.mdb表、colset.mdb表、tlno.mdb表、userecord.mdb表、陀螺数据表和errrecord.mdb表:

系统数据库结构:所有表格均在tlsjk(陀螺数据库)下,其中陀螺数据表由用户在测试前自行创建,创建成功时会自动将该表名以及该表名对应的陀螺测试通道记录到tlno表,查询数据时也是先从tlno表获得表名称,然后再定位到对应数据表进行相关数据条件的查询并显示结果。

2.3 系统程序设计

系统数据采集部分控制软件的设计,数据采集采用研华科技的PCL-1716卡和PCI-722卡。这两个卡带有相关驱动,支持Delphi 7.0软件对其控制,本设计利用Delphi 7.0自带的Timer控件,循环对PCL-1716卡的模拟端口进行扫描,获得该卡从硬件系统采集的模拟量数据。同时1716卡自身带有对数字量的采集,编写GetFrequency函数对电机频率进行采集,同采集到的模拟量一起显示到桌面平台上。

模拟量采集(ParaCollect函数):该函数通过两个卡得到待采集参数。然后在Timer控件中循环调用该函数以得到对应参数的多次平均值进行显示,将该函数采集到的参数再经过软件处理,实时显示在用户观测界面上。频率采集(GetFrequency函数)PCI-1716卡不仅具有模拟量采集的功能,同时其自身具有16位数字输入和16位数字输出功能。文中利用其数字输出功能向频率测量卡发送选通信号,同时利用其16位的数字输入接口来获得当前频率并进行显示。由于频率值较大,8位数字量无法达到其最大值,所以用两个口进行分次采集,再组合成16位输出。

软件控制部分的软件设计:对系统的控制函数以及参数采集函数的设计都是利用PCI-1716和PCL-722提供的对Delphi的驱动进行设计,该驱动可以很好的完成数字量I/O以及模拟量输入的功能。将其驱动函数进行包装,设计出适合的控制和采集函数。系统控制由对继电器的控制及读取其状态组成。此处根据PCL-722卡的驱动特点设计了两个函数来实现:控制码的发送(CardDo函数)、继电器状态的读取(Carddi函数)。

陀螺参数存储的设计:文中采用Delphi 7.0自带的数据库链接控件adoquery和adoconnection来实现与SQL server的链接及数据储存任务。

3 结束语

简述了长寿命饶性陀螺寿命试验自动测试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原理与实现方式,该系统已经应用于多个航天航空陀螺仪的寿命测试实验中,长时间运行已经超过2 000小时,均正常稳定工作,经受了可靠性与稳定性的考验;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系统还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对采集精度的提高,仍然是一个努力的方向。

摘要:阐述了某型号积分陀螺寿命试验自动测试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原理,该系统的主要参数测试可以分为:检测、性能分析、寿命分析、故障判断、数据存储和查询等。设备具有可以长期连续地无人值守地完成寿命试验数据的采集、显示、判读、通讯、贮存、管理等工功能,异常时可根据故障类型自动进行处理,确保陀螺安全。

关键词:光学工程,陀螺,自动测试系统,硬件设计,软件设计

参考文献

[1]王治军.导弹武器系统的可靠性与维修性[M].北京:第二炮兵准备技术部,1993.

[2]龙怀冰.李白桦.郭智博.SQL Server2000实用开发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3]陈昭宪.电子元器件的失效分析[J].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1996(1):49-52.

[4]张春霖,马成勇,刘均.Delphi7.0数据库系统设计与开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彭东.SQL Server2000应用开发技术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6]飞思科技产品研发中心.Delphi7.0技术手册[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7]梁方明.SQL Server2000数据库编程[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2.

[8]张春香.可维修系统的可靠性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01.

系统设计与测试 篇5

关键词:虚拟仪器 电动机测试 PID TCP/IP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辅助测试(CAT)系统在电机行业得到了普及[1]。现代虚拟仪器技术引入电动机测试领域后,通过虚拟仪器应用软件将计算机与标准化虚拟仪器硬件结合起来,实现了传统仪器功能的软件化与模块化,从而达到了自动测试与分析的目的[2],大大缩短了系统开发周期,降低了系统开发成本。

本文设计的电动机性能虚拟仪器测试系统采用Na―tional Instruments公司的LabVIEW和LabVIEW RT虚拟仪器软件平台以及与其配套的PCI、SCXI和compactFieldPoint(cFP)虚拟仪器硬件来完成。该系统实现了多路电动工具性能的并行测试;可自动完成电动工具负载控制以及对扭矩、转速、功率及机体温度的实时监控;并且通过TCP/IP协议实现了测试数据的远程共享和用户对测试系统的远程操控。

1 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1.1 系统组成

电动机性能虚拟仪器测试系统主要由主控机、实时监控模块、测功机以及待测电机四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

主控机为一台工作站,用于提供图形化用户界面,完成对系统软硬件的配置和设置,并实时更新各指标参量对时间的波形显示和经曲线拟合后的电动机特性曲线,最后完成测试数据的记录工作。与此同时,主控机还通过嵌入式PCI数据采集卡完成对非控制参量(如输入电压和工作电流)的测量工作。

(本网网收集整理)

实时监控模块由两套cFP分布式I/O系统组成,通过TCP/IP协议与主控机通信,从主控机获得控制命令控制测功机,并将从测功机采集来的数据交由主控机处理。其中,模块A用于完成实时自动加载和控制指标参量的测量,并提供过载保护、紧急停车以及非法停机后的系统重建等应急措施;模块B用于对待测电机体表温度进行实时监测。

测功机有磁滞和磁粉两类,用于为待测电机提供负载,并由其内部的传感设备将待测电机在该负载下的扭矩、转速以及输出功率等待测指标参量转换为cFP实时监控模块A可以接收的电压信号。

1.2 工作原理

电动机性能虚拟仪器测试系统可在两种工作模式下运行:自动工作模式和手动工作模式。主要测试项目有:输入电压、输入电流、输入功率、扭矩、转速、输出功率、机体表面温度、机体内部温度等。

自动工作模式下,主控机首先等待用户完成软硬件的设置和配置,然后提请用户选择负载测试或定参数测试。负载测试下,用户需要设置负载曲线、负载时间、循环时间以及测试时间等测试参数;定参数测试下,用户可以选择指定扭矩、转速或者功率,并设置相应的定标参数、控制参数以及测试时间。完成以上步骤以后,就可以启动测试程序,测试系统即按照用户制定的负载自动加载,同时完成对待测电机的性能测试;或者通过一定的控制算法保持定标参数的稳定,并对该状态下的待测电机进行自动测试。系统运行的同时,用户可以在实时监测图表中观察各指标参量对时间的波形显示和经过曲线拟合后得到的电动机特性曲线,并可将感兴趣的图表导出存盘。当测试时间到时,系统自动终止测试。

手动工作模式下,系统工作原理与自动工作模式基本类似,只是系统不进行循环测试,而是提供一种交互式的测试环境;完成指定的测试项目后,等待用户的进一步操作。

系统设计与测试 篇6

关键词:软件自动化测试;自动化管理系统的框架构建;设计与实现

中图分类号:TP311.5

软件测试自动化管理系统不仅能测试数字化资产管理,方便数据在整个测试期间内循环使用,而且大大提高了测试效率,使得测试人员能有足够时间致力于研发更好、更快的测试新产品。自动化测试的目的就是减轻手工测试时的工作量,力争在最短时间内节省最多人力、物力资源,最终达到保证软件质量的目的。

1 软件自动化测试的优点

相比一般测试软件来说,软件测试主要有这三方面的优点。第一,软件测试能完成一些手工测试难以完成的项目。比如大数据量测试、压力测试、模拟系统测试等,都是一些手工测试无法驾驭的;第二,软件自动化测试能降低风险,提高软件产品质量。自动化测试相比手工测试成本较低,人力使用量少,大大降低了资金风险,以最少的花费取得最大的收益;第三,自动化测试具有统一性和可循环性。自动化测试时使用相同脚本,所以每次测试都能保证一致性,这点是手工测试无法做到的。

2 软件测试自动化管理系统的结构

软件测试自动化管理系统的结构其实就是通过一些假设和概念,以此为根据来为软件测试自动化管理系统提供支持的实际组成。

2.1 脚本模块结构。脚本模块结构的构建需要一系列相对较小、独立的脚本来表示一些程序和函数的帮助,然后采用分级方式来将这些脚本组成较大的测试,最终构成一个特殊的测试用列,自动化测试脚本有结构脚本和共享脚本。结构脚本中含有脚本执行的命令,在一定情況下,这些命令成为控制结构或调用结构。结构脚本的主要特点体现在控制性上,控制整个自动化流程的进行;共享脚本是脚本能同时被多个测试用例利用,实现脚本资源共享。共享脚本不仅稳定性好,而且可以循环利用,减少工程量。

2.2 测试库结构。测试库框架的结构与脚本模块框架差不多,不同的是测试库结构将待测试应用程序分解成函数和过程而不是脚本。实现功能的个体由脚本变成了函数,这些功能函数被储存在一个库中,这个库就被叫做测试库。当测试进行时,就可以调动测试库函数来执行程序。图1就是通过TCL语言实现测试库结构的自动测试化用例。

2.3 混合型测试结构。从字面上来说,混合型测试结构就是结合多个测试结构特点,取其精华以形成的一种框架结构。软件自动化测试管理系统是以关键字驱动为主要框架的系统,并以脚本模块和测试库结构为辅,较好解决了框架单一,功能简单的问题。图2就较好概括了混合型测试结构的工作原理。

3 软件测试自动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自动化测试系统(Automated Testing System,ATS)主要以混合型测试自动测试框架为主,支持自动化测试系统完成一些基础设备操作的一类测试管理系统。ATS是一个与具体测试业务和被测对象无关的一个测试平台,可以被任何对象和测试业务所利用。其实真正和测试业务有联系的是ATS中的API,它为测试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框架,使得测试具有统一性和稳定性。而且ATS还支持脚本管理,利用ATS提供的API较为方便的编写出测试脚本,提高测试效率。在ATS中,测试脚本主要分为三个部分:Test case、Test suite 和Test job。软件测试自动化管理系统ATS的设计结构总共由5个模块构成:User Interface、Request Handler Manager、Job Controller、Execution Server、Suite Execute Layer。下文主要对其中的2个模块做具体分析。

3.1 Request Handler Manager。ATS主要采用B/S结构,用户在使用软件自动化测试系统中只需打开Web浏览器,而不要安装客户软件就能完成测试,方便快捷了人们的工作。用户在界面上的所有操作都会以数据形式由Web浏览器发送到Web服务器上。但是,Web浏览器不能记住所有操作从而会大大降低系统机动性和延伸性。Request Handler Manager就能很好解决这问题,由它来记住操作和处理器之间的关系,Web浏览器只需接到指令就好。

3.2 Execution Server。Execution Server的主要特点是执行job。因为job由多个suite组成,所以Execution Server需要给每个job提供一个suite队列,然后来执行程序。但是Execution Server不会主动处理,它通常是接到请求后才会执行操作流程,扮演着一个被动者的身份。图3就完整的描述了Execution Server整个执行过程。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软件自动化测试管理系统是软件开发的一个重要环节,将直接决定着软件质量和办事效率。但是软件本身就存在多变性和复杂性,相应的自动化测试系统要不断更新和改善,才能提高软件质量,从而方便人们生活。另外,软件开发技术人员要不断丰富自身专业知识和提高技术能力,为软件测试行业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严少清,陈革,万年红.软件测试自动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2002,09:152-153.

[2]江鲸.软件自动化测试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06.

作者简介:张思亚(1990-),女,贵州遵义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系统设计与测试 篇7

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对人们的生活与学校管理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如我国的许许多多的学校一样随着民族经济的崛起,其办学规模亦在不断扩大,但正是规模的扩大所带来的地域跨度大、对学生与教师的管理难的问题就显现出来了。而发展迅速而成熟的网络技术正好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学生课程注册系统是为减轻学校基础性工作的工作量,方便学生远程注册课程,便于教师与管理员进行远程记录成绩、发布成绩与管理的一个极为高效的学校课程管理解决方案。

2学生课程注册系统设计实现

2.1设计需求

2.1.1对功能的要求

1)基于WEB的学生课程注册系统

2)可以使用此系统注册课程与查询成绩及所开课的教师情况

3)学生可以使用此系统查询新学期将开设的课程及其详细信息;学生注册课程后,系统应提交有关信息以提示学生交费;参加此课程考试后,可以查询课程成绩。

5)教师可以查询该学期所开设的课程和选课学生的情况;可以根据自己所任教的课程情况录入学生成绩以备学生查询;可以修改自己所任教课程的学生成绩。

6)管理员使用该系统进行注册系统管理:维护课程信息、维护学生信息、维护教师信息、系信息、学期信息、权限管理;在新学期开始前两周开放选课时间,在开学两周后关闭注册;设定学生选课不超过4门,并要求其指定2门备选课;设定每门课程最多不超过30人,最少不低于10,并将不足10人的课程取消;

7)需要有高强度的安全保障措施。

2.1.2对性能的要求

1)时间特性要求

(1)网站可支持50个并发用户数的各种操作;

(2)网站响应时间:平均时间≤3秒、最大值≤6秒。

2)灵活性

(1)操作方式上的变化:可承担全部标准操作与部分非标准化操作;

(2)运行环境的变化:可承受软、硬件与标准配置的低幅度改动;

(3)精度和有效时限的变化:30分自动超时,不能登陆;

(4)计划的变化或改进。

2.2模块功能

1)各模块功能

(1)登陆模块:网站首页,显示具有本站风格的动画,并提供进入登陆页面链接及限时跳转登陆页面的动作。接受用户名和口令。

(2)注册管理员模块:显示管理员控制信息,当页面出错时,转向此页面,并提供返回链接。

(3)课程模块:显示课程信息列表、添加课程信息、编辑课程信息、查看课程信息。

(4)学生模块:显示学生信息列表、添加学生信息、编辑学生信息、查看学生信息。

(5)教师模块:显示教师信息列表、添加教师信息、编辑、查看教师详细信息。

(6)系信息模块:显示系信息列表、添加系信息、编辑系信息、查看系信息。

(7)学期信息模块:显示学期信息列表、添加、编辑、查看学期信息。

(8)学生注册课程模块:显示可供选择的课程列表(基本课程信息,任课教师),显示某学生已选择的课程的基本信息的列表、显示可供选择的课程的详细情况。

(9)教师记录成绩模块:记录成绩。

2)其各模块及功能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2.3系统的技术架构设计与实现

2.3.1系统的技术架构

根据对系统需求的分析,本系统选用了基于J2EE的平台架构、Web Service框架的实现,采用分布式体系结构,系统划分为表现层、应用层和数据层三层。其系统总体架构图如图2所示。

其中,表现层的程序使用浏览器+HTTP协议与应用层的应用服务程序相连接,应用层的应用服务程序使用数据访问对象操纵数据库。三个层次的程序可分布在网络上不同的计算机上,可以根据负荷情况灵活配置系统。系统实现采用MVC模型。

配置服务器选择Tomcat,数据库采用SQL2000 Server

2.3.2系统的处理流程

系统的处理流程如系统全局UML活动关系图图3所示。

2.4运行环境规定

1)设备

处理器型号:Pentium 4 2.0G处理芯片以上;

内存容量:512MB以上;

可用外存储器空间:500MB以上;

I/O设备:联机;

2)支持软件

操作系统Windows 2000 professional,Windows XP;

Java语言编译器:J2SDK1.4.2;Eclipse-SDK-3.1.1;

数据库系统软件:SQL Server2000+SP4;

Web服务器Tomcat5.028。

3学生课程注册系统测试

3.1测试计划

3.1.1软件说明

1)整个《学生课程注册系统》可分成如下几个模块和用例:登陆模块;管理员操作模块;教师操作模块;学生操作模块。

2)用户的特点

学生课程注册系统的需求主要来源于三种不同的角色:管理员、教师、学生。因此针对三者具有不同的功能。但所有的用户都具有中等学历水平以上。

3.1.2对功能的规定

3.1.2.1总体规定

针对功能要求提出具体规定

3.1.2.2具体规定

对各个功能模块进行用例操作,包括“基础期望值描述”、“输入”、“输出”、“结果”及变化原因和测试人。

3.1.2.3对性能的规定

1)精度

按照《Java代码编规范》和《数据库设计规范》。

2)时间特性要求

(1)网站可支持50个并发用户数的各种操作;

(2)网站响应时间:平均时间≤3秒、最大值≤6秒。

3)灵活性

(1)操作方式上的变化:可承担全部标准操作与部分非标准化操作;

(2)运行环境的变化:可承受软、硬件与标准配置的低幅度改动;

(3)精度和有效时限的变化:30分自动超时,不能登陆;

(4)计划的变化或改进。

3.1.2.4输入输出要求

3.1.2.5数据管理能力要求

3.1.2.6故障处理要求

1)可能的软件故障及处理

(1)服务器不能启动,重启服务器。

(2)服务器异常,重启服务器。

(3)数据库服务器不能启动,重启数据库服务器。

(4)数据库服务器异常,重启数据库服务器。

(5)数据连接不正常,重新配置数据库连接。

(6)操作系统异常,重启操作系统。

2)可能的硬件故障

(1)服务器内存故障,更换内存条。

(2)服务器CPU故障,更换CPU。

(3)服务器外存储器工作异常或损坏,更换外存储器并重新安装配置系统。

(4)网卡工作异常,重装或更换网卡。

3.2测试

3.2.1模块功能测试

用例:登陆/注销登陆管理员操作模块

3.2.2模块压力测试

1)测试用例1

用户登录的学生模块,总共登陆50个用户,所有用户都同时并发操作。

2)测试用例2

用户登陆学生模块,总共登录500个用户,用户名、密码相同。每1秒登录5个用户

3)测试用例3

用户登录的学生模块,总共登陆60个不同用户,IP地址不同。所有用户都同时并发操作。

3.3测试结果及发现

1)测试环境

测试工具:Load Runner 7.8

用户名:0609010067密码:123456

2)单元测试

所有输入项均正常输出,无异常和错误。

3)模块功能测试

所有操作项均正常反应,无异常和错误。

4)模块压力测试

根据不同的场景设计,配置脚本后进行测试得到如下结果

5)测试用例1

(1)计划程序信息

启动时间:18-06-2007 23:28:04

结束时间:18-06-2007 23:28:50

持续时间:直到完成

加载行为:同时加载所有Vuser

(2)测试结果

6)测试用例2

测试结果

3.4对软件功能的结论

软件功能基本满足客户需求。

3.5评价

该项软件的开发已达到预定目标,可以交付使用。

参考文献

[1]柳纯录,黄子河,陈渌萍.软件评测师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陈华军.J2EE构建企业级应用解决方案[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3.

军事通信网络测试与评估系统设计 篇8

随着军队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军事通信网络产生了重大的变革, 军事通信网络逐步趋向一体化、综合化、智能化, 系统复杂度日益增加, 在带来高效的通信保障能力的同时, 也给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积极谋求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的提升, 亟需开展军事通信网络测试与评估工作, 为军事通信网络的持续优化提供决策支持;基于军事通信网络测试与评估, 实现对通信业务服务质量的测评, 为通信业务服务质量的优化提供基础数据, 同时实现对网络运行指标的测评, 为通信网络运维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基于常态化、自动化的测试与评估, 达到确保可靠运维、预知网络故障、感知安全威胁的目的。

二、关键技术

2.1通信网络计算机仿真技术

应用网络仿真软件对所研究的对象和所依附的网络系统进行分析, 选择一个己有的网络仿真工具, 设计一个实际的或理论的网络系统仿真模型, 并在计算机上运行这个模型, 并分析运行的输出结果。仿真法很灵活, 可以依据需要设计的网络模型, 以用相对很少的实际花费了解网络在不同条件下的各种特性, 获取网络研究的有效数据, 从而选出最佳方案, 而不必去构造实际的系统。由于军事通信网络是一个异构地、复杂大型网络, 为评价军事通信网络的性能, 仅通过实验是无法实现的 (节点数多导致难以管理与实现) ;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 对于大型网络的建设, 利用通信网络计算机仿真技术进行可行性验证, 并利用网络仿真结果作为网络性能的参考标准是直观可行的, 有利于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网络优化, 减少网络建设的投入, 提高网络建设的成功率。

2.2通信网络测量技术

通过一定的测量设备或一定的测量程序可以直接从通信网络中测得与各项性能指标密切相关的参数, 通过对它们进行一些运算处理求出相应的性能指标。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基本的方法, 其他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要依赖于它。在这种方法中测量手段是关键, 其优点是准确性高, 因为网络的实际性能指标都是从现场得到或根据现场参数计算得到的, 其缺点是只能适用于正在运行的系统, 无法对将来性能预测分析提供依据, 需要人工经验来判断。测量方法主要分为主动测量与被动测量。

主动测量是针对特定的测试目标主动实施的一种测试行为。它在选定的测量点上利用测量工具通过主动产生测量流量注入网络, 并根据测量数据流的传送情况来测量网络的性能参数。主动测量的优点在于可以主动发送测量数据, 对测量过程的可控制性比较高, 比较灵活机动, 并易于对端到端的性能进行直观的统计;其缺点是注入测量流量本身就改变了网络的运行情况, 即改变了被测对象本身, 使得测量的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偏差, 而且注入网络的测量流量还可能会增加网络的负担。

被动测量是指在链路或设备上对网络进行监测, 而不需要产生流量的测量方法。被动测量一般仅仅驻留在某个节点被动采集或监听网络信息, 因此不对网络产生任何影响。被动测量的优点在于理论上它不产生流量, 不会增加网络的负担;其缺点在于被动测量基本上是基于对单个设备的监测, 很难对网络端到端的性能进行分析, 并且可能实时采集的数据量过大, 且存在用户数据泄漏等安全性问题。

军事通信网络测试与评估系统将采用主、被动相结合的测量技术, 从服务需求的角度提出适用于军事通信网络的测量技术, 深入研究相应的测试方法、测试手段, 以建立标准、完备的军事通信网络测评机制, 为军事通信网络的建设和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现方案

3.1系统组成

如图1所示, 军事通信网络测试与评估系统由军事通信网络仿真模型、军事通信网络测评指标体系、军事通信网络测评系统等三部分组成。

其中, 军事通信网络仿真模型根据军事通信网络的系统架构进行构建, 用于根据军事通信网络测评指标体系提供网络的理论性能指标, 并为军事通信网络测评机制的形成提供支撑和依据;军事通信网络测评指标体系利用系统工程的系统性能评估方法进行构建, 并基于军事通信网络仿真模型进行完善, 同时为军事通信网络测评机制的形成提供支撑;军事通信网络测评系统以军事通信网络仿真模型和军事通信网络测评指标体系为基础, 利用网络测量技术进行构建, 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军事通信网络评价机制与测试方法, 实现军事通信网络的综合测试评估能力。

3.2分层架构

如图2所示, 系统按照体系分层的原则, 自底向上分为数据采集、数据分析、质量评估和服务提供四层;数据采集层由网络管理数据采集、安全管理数据采集和主动测量数据采集三个模块构成, 实现数据信息的采集功能;数据分析层由网络实时性能分析、网络历史性能分析、网络故障分析和主动性能分析四个模块组成, 按照军事通信网络测评方法对网络性能数据进行初步分析;质量评估层由网络分层评估、业务服务评估、资源评估、管理能力评估、网络综合质量评估、网络平均质量评估、网络平衡性评估、网络稳定性评估和网络安全性评估等模块组成, 按照军事通信网络测评指标体系对网络质量进行进一步评估;服务提供层由网络性能综合呈现、网络告警综合呈现和网络运维辅助决策三个模块组成, 采用图、表等形式向系统维护者提供网络性能和告警信息, 并针对网络告警提出相应的网络运维辅助决策。

3.3系统功能

按照系统功能划分, 军事通信网络测试与评估系统的功能结构如图3所示。军事通信网络测试与评估系统由通信网络仿真、通信网络性能测评方法和通信网络在线测评三个基本功能构成:

(1) 通信网络仿真功能通过军事通信网络仿真模型实现, 提供网络理论指标获取、关键技术验证、网络优化分析和网络故障分析的能力。 (2) 通信网络性能测评方法通过所建立的军事通信网络测评指标体系和测评机制实现, 提供网络性能评估方法、业务质量评估方法和网络性能测试用例。 (3) 通信网络在线测评功能通过所构建的军事通信网络测评硬件系统实现, 提供军事通信网络网络性能、业务性能、资源、管理能力的在线评估功能, 并具备相应的评估控制功能。

四、总结

军事通信网络测试与评估系统通过构建军事通信网络仿真平台和测评平台, 依托综合网管的网络状态采集能力, 形成对军事通信网络性能的掌控能力, 为运维系统提供网络总体性能的综合分析信息, 为军事通信网络的建设提供参考建议。通过军事通信网测试与评估系统, 可以在军事通信网相关项目的建设之初为项目设计人员提供旧系统的性能数据作为建设依据, 为项目论证人员提供验证平台;在网络建成后, 为系统验收人员提供参考指标和测评手段;在网络运行过程中, 为网络维护人员提供网络总体性能的分析能力, 了解系统的瓶颈, 为网络故障排除和网络优化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刘明.一种网络测试方法[J].现代电子技术, 2012, 35 (5) :83-85.

[2]臧垒, 蒋晓原等.军事通信网的启发式元模型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 2009, 21 (17) :5562-5567.

系统设计与测试 篇9

关键词:在线测试系统,Asp.Net,Ajax,结构化学

0 引言

《结构化学》是一门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的讨论物质微观结构, 研究原子和分子运动规律, 研究物质的结构和性能关系的科学, 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不仅是化学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 而且也使化工、材料、生物、环境等学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线测试系统是迎合信息时代的需求而产生的, 可优化在考试中的各个环节, 如可自动组卷和阅卷, 准确率高, 并具有强大的分析与统计功能等。是一种新的测试环境, 对提高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为《机构化学》设计与开发一个在线测试系统, 可大量减轻授课老师的出题评卷的工作量和避免在阅卷核分中的失误, 并可实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为任课老师的教学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依据。

1 功能需求分析

该系统采用B/S模式, 客户端直接通过访问浏览器访问测试系统, 不需要安装专门的程序, 可以实现试卷的随机完成、在线测试、自动阅卷, 生成成绩以及查询等诸多功能。通过对任课老师的访谈调研和文献分析, 《结构化学》在线测试系统需解决以下问题:①系统运行需稳定、可靠, 且时时开放, 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在线测试;②教师可通过教师帐号登陆系统, 导入、更新及删除学生账号 (学生姓名和学号) , 更新题库, 设置抽屉规则, 查看学生分数, 分数可导出成Excel文档, 方便统计和分析;③学生可通过账号登陆考试界面进行在线测试, 并可查看每次的考试成绩;④试题库均为客观题, 有标准答案。每次学生要做某一章的题目时, 系统自动随机生成10道或15道题目, 限时。时间到或者学生提交后, 系统自动根据标准答案阅卷评分。

2 系统总体设计

根据需求分析, 以教师与学生两个角色, 为本系统的功能需求进行了详细的设计, 如图1所示。

用户通过系统的登录界面, 根据用户角色进入相应的教师和学生用户模块。教师具有个人信息管理、学生班级管理、用户信息管理、课程章节管理、抽题规则管理、学生成绩管理、考试题库管理等功能, 学生具有进入考试界面, 查看考试成绩记录、修改个人密码等功能。

3 系统实现

本在线测试系统是基于Asp.net 2.0, 采用Visual Studio 2005作为开发工具, 开发语言为C#, 核心技术为Ajax, 数据库选择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

3.1 核心技术

(1) Asp.Net 技术。

Asp.Net是一种建立动态Web应用的技术, 它是建立在.NET Frame之上, 使用VB、C++模块化程序设计语言, 它在第一次运行时进行编译, 之后不需要重新编译就可以直接运行, 所以速度和效率比Asp提高很多。同时它还有代码的可重用性、可维护性等诸多优点。

(2) Ajax技术。

Ajax是一种创建交互式网页应用的网页开发技术。最大优点在于能在不更新整个页面的前提下操作数据, 使Web应用程序更为迅捷地回应客户指令, 避免了网络上发送那个没有任何变化的信息 它的程序在客户端电脑进行处理, 增加了交互性, 关键是可以局部实时刷新, 进行无刷新请求数据处理, 从而实现局部交互客户端和服务器的数据。

3.2 主要功能模块的实现

(1) 用户登录。

用户根据初始账号登录系统, 系统根据账号判断用户角色, 进入教师或学生界面, 并用Session保存用户名、用户ID, 用户角色等用户信息, 实现页面之间的传递。

(2) 用户信息管理。

本系统用户分为教师与学生两个角色, 添加教师用户时只需输入教工号、姓名和初始密码, 学生用户则要输入学号、姓名、初始密码及所在班级, 由于学生数比较多, 本系统为学生账号的录入增加了Excel数据表导入功能, 方便教师批量导入学生账号, 大量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

(3) 考试题库管理。

为方便系统自动阅卷, 本系统为考试试题只设计了单选、多选及判断这3种客观题。试题的录入包括试题章节、题干、答案三项。由于《结构化学》课程中化学公式比较多, 需要专业的公式软件编辑, 本系统的解决方法是将题干做成图片的形成上传, 可使各种浏览器均兼容, 且不会造成乱码现象, 确保了题干准确无误的显示。

(4) 学生测试界面。

学生用户登录系统, 显示测试的章节, 单击章节后面的“开始考试”按钮, 参加相应章节的在线测试界面, 测试试题是系统根据抽题规则随机抽取。如单选题的随机抽题的查询语句是:SELECT top 20 * FROM SingleProblemmr where CourseID=@CourseID order by newid () 。试卷的计时是运用Ajax的Timer控件, 每1s更新一次, 学生可清楚地看到考试时间, 合理安排测试。当到达了测试时间, 系统停止继续答题, 自动提交试卷与阅卷, 测试界面上会显示正确答案及本次测试分数。

4 结语

本系统是针对《结构化学》这门化学专业基础理论课而研发的, 具有稳定、方便、易用等特点, 可方便该课程的学习者自主测验, 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提高学习效果, 也可方便任课老师及时得到学生的测试反馈信息, 为日后的教学内容和安排有计划有目的地调整,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结构化学》这门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为化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何文广, 王耀民, 曾华.基于题库共享的在线考试系统设计与实现[J].软件导刊, 2012 (6) .

[2]熊晓莉, 侯永广.基于SP.NET和AJAX的在线考试系统开发[J].信息技术, 2012 (2) .

[3]郑红霞, 任亮, 耿瑞辰.《计算机应用基础》在线考试系统的设计方法[J].煤炭技术, 2012 (4) .

[4]朱哗.ASP.NET第一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系统设计与测试 篇10

联合收割机由于结构复杂、工作环境恶劣、作业对象状态以及工作负荷波动较大[1,2],国产联合收割机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一般为20~30h,远低于发达国家的50~80h的水平[2]。

国外联合收割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广泛采用了各种电子监控装置和技术来提高联合收割机的智能化[2],以提高作业效率,已取得了良好效果。因此,国内学者在联合收割机故障监测[3,4]和工作状态监测调控[5,6]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但国内联合收割机的设计水平同国外产品相比差距较大,很多零部件和结构的设计只是类比国外产品或依据经验[7],各部件设计并没有具体的载荷数值作为依据,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产联合收割机的可靠性和工作性能提升。本文以沃得巨龙280双滚筒横轴流联合收割机为试验样机,构建了联合收割机载荷测试系统,对割刀、割台传动轴、输送槽、脱粒滚筒、切草器及中间传动轴等处的扭矩进行测量,进而得到各部件的功耗,通过改变脱粒滚筒转速和喂入量,探索各部件功耗的相互影响和关系。

1 载荷测试系统

沃得巨龙280联合收割机主要部件传动路线如图1所示。根据联合收割机的具体结构,选定割刀、割台、输送槽、第1脱粒滚筒、第2脱粒滚筒以及切草器等主要工作部件作为载荷测试对象,测量这些部件的扭矩。载荷测试系统主要由扭矩传感器和数据采集显示装置组成。数据采集装置采用ARM微处理器,可实现16路信号的同时采集。

载荷测试系统对各传动轴上的扭矩值在最大负荷情况下进行了初步计算以确定选用传感器的量程。根据各部件的具体结构确定了选用传感器的结构,选定传感器后,对各相关传动轴进行了重新设计,设计了相应的连接件和传感器支承座,在安装过程中对联合收割机进行了相应的改造。各测点测试方案和改造方案如下:

1) 割刀输入端选用北京威斯特中航CYB-807盘式扭矩传感器,量程300 N·m,测量割刀传动轴扭矩,以得到割刀的功耗。

2) 割台传动轴处选用CYB-803轴式扭矩传感器,量程为500N·m,测量割台传动轴输入端的扭矩,以得到割台的功耗。割台处传感器安装情况,如图2所示。

3) 输送槽输入端选用CYB-807盘式扭矩传感器,量程500N·m,测量输送槽输入端扭矩,以得到输送槽和割台的总功耗。

4) 第1脱粒滚筒输入端选用CYB-807盘式扭矩传感器,量程1 000N·m,测量第1滚筒输入端扭矩以得到脱粒滚筒总功耗。第1脱粒滚筒输入端和输送槽处传感器安装情况如图3所示。

5) 第1脱粒滚筒输出端选用CYB-807盘式扭矩传感器,量程500N·m,测量第1滚筒输出端扭矩,以得到第2滚筒和切草器的功耗。传感器安装情况如图4所示。

6) 中间输出轴选用CYB-803轴式扭矩传感器,量程1 000N·m,测量发动机到中间传动轴的扭矩,以得到联合收割机工作部件总功耗。传感器安装情况如图5所示。

2 试验物料和方法

试验水稻品种为镇稻11,作物田间测定情况如表1所示,完熟期,无倒伏。

为了确定联合收割机各部件功耗占工作部件总功耗的比例和探索不同工况对于各部件功耗变化的影响,选择第1脱粒滚筒转速、第2脱粒滚筒转速、收割机行进速度作为试验的3个因素。试验分为4组,试验安排如表2所示。喂入量由行进速度折合计算得到。4组试验条件下第1脱粒滚筒和第2脱粒滚筒的传动比分别为1.48,1.76,1.38,1.53,为此设计了不同齿数的链轮按照试验进行更换以达到预期传动比。

2011年12月3日至5日,在江苏省丹阳市进行了为期2天的水稻收获田间试验。试验田块的选取、联合收割机的操作和相关数据的获取均按照国家标准GB8097-2008《收获机械联合收割机试验方法》[8]进行。在进入测区前,联合收割机的行进速度和脱粒滚筒的转速均达到预定值并稳定,然后恒速进入测区。试验均为满幅(割幅2.8m)收获,试验中记录收割区间长度和作业时间。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取联合收割机进入测区开始切割到切割结束阶段的扭矩数据作为工作数据,联合收割机工作部件功耗如图6所示。从图6中可以看出,中间输出轴功耗和脱粒系统功耗波动较大,脱粒系统功耗占据工作部件总功耗的50%以上,而且割台输送槽的功耗变化较为平稳。

取各部件工作阶段扭矩的平均值,得到各部件的平均功耗,如表3所示。

图7是联合收割机在4组试验条件下,各工作部件平均功耗占工作部件平均总功耗的比例图。

3.1 割台和输送槽功耗分析

从图7中可以看出,割台功耗占工作部件总功耗的比例为9%~12%,比例相对稳定,数据波动较小,割台各部件传动轴承受的载荷冲击比较平稳。输送槽功耗的比例为2%~4%,功耗值较小,但是由于转速较低、在喂入量较大、堵塞等特殊情况下扭矩值较大。设计这些部件的传动轴时,割台各部件可按喂入量留有安全余量设计,输送槽需考虑一些特殊情况下传动轴扭矩激增、所受载荷冲击较大。

3.2 脱粒部分功耗分析

第1脱粒滚筒功耗占工作部件总功耗的比例为24%~26%,较为稳定;第2脱粒滚筒功耗的比例变化范围从27%~36%,变化较大。第2滚筒的功耗比例和第1滚筒之间的传动比有直接的关系,即第1滚筒转速不变的情况下,提高第2滚筒转速会增加滚筒的功率。在第1滚筒功耗比例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第2滚筒的功耗就成了决定脱粒功耗大小的关键因素,转速低功耗虽低但影响脱粒质量,转速高虽能保证脱离质量但功耗高。

4 结论

1) 构建了联合收割机载荷测试系统,实现了对联合收割机主要工作部件的功耗的实时测量和数据采集显示,显示直观,操作方便。

2)采用所构建的测试系统进行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第1、第2脱粒滚筒的转速和传动比对各部件功耗占工作部件总功耗比例有较为明显的影响;且第1、第2滚筒转速应合理配置,第1滚筒转速不能太低,两滚筒传动比不能过大。

摘要:为研究联合收割机主要工作部件功耗所占总功耗比例和相互关系,设计了联合收割机载荷测试系统,实现了对联合收割机脱粒滚筒、输送槽和割台等主要工作部件功耗的实时测量、采集和显示。以第1、第2脱粒滚筒转速和前进速度为因素进行了田间试验,得到了在不同工况下,各工作部件占工作部件总功耗的比例关系。通过分析,得出了各部件功耗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各部件功耗比例的因素。

关键词:联合收割机,载荷测试,性能测试,田间试验

参考文献

[1]张认成,桑正中.联合收割机自动控制研究现状与展望[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1998,19(2):11-16.

[2]李君略,俞龙.联合收割机监测系统研究现状及展望[J].现代农业装备,2005(12):46-48.

[3]陈进,李耀明.联合收割机转速监视报警装置的研制[J].农机化研究,1997(4):57-59.

[4]刘寒冰,漆东勇.收割机液压系统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装置的研制[J].农业工程学报,1999,15(3):156-160.

[5]陈进,李耀明.联合收获机喂入量测量方法[J].农业机械学报,2006,37(12):76-78.

[6]李耀明,丁为民.梳脱式联合收获机脱粒输送装置自动控制系统[J].农业机械学报,2004,35(5):86-89.

[7]刘振营.透视小麦、水稻联合收割机[J].农业机械,2004(2):15-19.

嵌入式芯片测试系统设计 篇11

关键词:嵌入式芯片;FPGA;人机交互界面

嵌入式芯片是当前一些主流数码设备的核心部件,也是嵌入式系统的硬件基础。嵌入式系统是以应用为中心,软硬件可裁减的,适应应用系统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等综合性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简单地说,嵌入式系统集系统的应用软件与硬件于一体,类似于PC中BIOS的工作方式,具有软件代码小、高度自动化、响应速度快等特点,特别适合于要求实时和多任务的体系。

嵌入式芯片主要包括FPGA芯片(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MCS-51系列芯片等等。本文主要介绍面向嵌入式芯片的指令测试系统。

一、系统架构

测试系统的主体是面向嵌入式芯片的人机交互界面。它为用户提供了检测芯片指令集的各种便捷操作。

为了更好的实现测试体系的各项功能,笔者在编写程序时,将测试系统人为的分成了几个模块。这些模块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每一步的实现都是下一步成功运行的基础。

测试体系的主体架构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一)源代码的输入与保存

用户可以通过编辑框输入代码,实现程序的编写。此外系统还为用户提供了编辑框的清空操作,并可以自动将编写的代码保存为.asm文件。

(二)源文件的读取与显示

用户可以将已经编写好的源文件读入系统,并对其进行编辑。

(三)交叉编译

系统对读入的源文件进行编译,期间用户可以自动配编译工具,编译完成后系统将自动报错。

(四)串口的输入输出

系统可以将用户指定的二进制文件送到串行口中,并发送至连接到PC端的8051芯片中。发送成功后,系统将显示已经发送的信息。

系统可以自动接收来自串口的消息,并显示在相应的列表框中。

(五)程序运行日志

系统在用户运行了测试体系之后,即程序的出口处,自动生成程序的运行日志,它为用户显示了程序运行的各项参数,例如程序运行时间,串口状态等。

此外系统为了使用户可以更加方便自如的使用本测试框架,在每一部分的实现过程中,都充分考虑了软件的灵活性,尽可能的让用户自主配置测试体系的各项参数。

二、系统设计

(一)整体性

作为嵌入式测试系统的人机交互界面,在其设计的过程中必然要形成一套完备的软件体系,即保证程序运行的整体性。这关系到整个测试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源代码输入和源文件读取部分主要是将指令集测试代码导入到系统中。交叉编译部分的工作是对导入系统的测试代码进行编译处理,以便用户对测试代码进行调试。串口检测部分是将编译通过的测试程序所生成的二进制文件以8位字符串的形式送入串口,经过开发板的运行以后,将结果通过串口输出到指定的LCD显示屏或PC上,从而验证测试程序的可执行性。程序运行日志是对整个程序运行的效率和稳定性向用户提供的反馈信息。

(二)灵活性

在保证程序运行的整体性的同时,为了使测试体系的使用更加的方便,提高测试体系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就必须保证各功能模块的灵活性。在源代码输入和源文件读取的部分,系统默认的输入程序是汇编程序,但用户也可以输入C程序,JAVA程序,XML程序等多种程序语言。同时,在交叉编译部分也可以通过调用不同的编译器和链接器对这些程序编译调试,这无形中将单一的面向嵌入式芯片的汇编编译器扩展为集C语言编译器,JAVA语言编译器和XML语言编译器等多种编译器于一体的集成编译环境,从而实现强大的编译功能。串口检测部分为用户提供串口参数的配置框,并支持串口信息的发送与接收,从而使测试体系具有了类似超级终端的串口通信功能,这也为用户对串口操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三、结束语

作为当前主流的数码产品的关键部件,嵌入式芯片必然会在未来的IT市场上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文所探讨的嵌入式芯片测试系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不但从源代码的输入与保存,源文件的读取与显示,交叉编译,串口的输入输出和程序运行日志这五个模块来构建测试系统,而且还从程序设计的整体性和灵活性两个方面,对该系统进行了评测。未来的嵌入式系统和普通的计算机系统在微型化和小型化方面将会趋于一致,而测试系统也可以进一步扩展为对整个计算机系统进行相应的检测。希望测试系统能为嵌入式芯片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振华.VHDL与FPGA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3.

[2]陈荣,陈华.VHDL芯片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张大波,吴迪,郝军.嵌入式系统原理设计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4]邓华,毛岩,吉正.VisualC++案例教程[M].北京:中国多媒体电子出版社,2001.

系统设计与测试 篇12

陆上集群无 线电 ( Terrestrial Trunked Radio,TETRA) 是欧洲通信标准协会 ( European Telecommunications Standards Institute,ETSI) 设计制订的具有统一空中接口、开放性的系统数字集群标准[1]。系统可以: 1满足各部门日常生产指挥调度和应急情况下的联合指挥调度通信需求; 2支持状态信息传输、短数据传输以及分组数据传输等数据功能; 3提供组呼、广播呼叫、个呼、紧急呼叫和电话互联等语音呼叫功能。

TETRA被全球120多个国家所采用,是全球范围内使用最广的数字集群通信体制,也是我国工信部确定的中国数字集群标准[2]。

Acro Tetra是河北远东哈里斯公司研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完全满足TETRA标准的数字集群系统设备。

1系统介绍

1. 1被测系统组成

被测系统为Acro Tetra系统,由如下设备组成。

1. 1. 1交换管理中心

主要包括: 1交换管理控制器( Mobile Switch Controller,MSC) ; 2网管子系统; 3安全子系统;4录音子系统; 5互联互通子系统; 6调度子系统。

1. 1. 2基站( Base Station,BS)

主要包括: 1基站控制器( Base Station Controller,BSC) ; 2信道机( Base Radio Unit,BRU) ; 3同步单元( Synchronism Unit,SYNU) ; 4射频分配系统( Radio Frequency Distribution System,RFDS) 。

1. 1. 3移动电台( Mobile Station,MS)

Acro Tetra域系统设备组成如图1所示。系统支持128个基站、8万个用户、2万个通话组,域模式系统指标主要体现在MSC的处理能力。

此外,每个Acro Tetra基站可以独自以全功能基站模式运行,全功能基站支持2 048个用户,500个通话组,全功能基站的主要指标主要体现在BSC的处理能力。

1. 2测试系统介绍

在被测系统( 以下简称系统) 性能测试阶段,用真实的设备对系统指标进行验证是不现实的,主要有如下困难: 1搭建128套完整的基站资金和场地投入巨大; 2采购8万部手台资金和场地投入巨大,测试人员无法进行操作; 3 128套基站同时运行,频点分配困难,电磁波污染严重; 4采用人工操作无法发起大话务量呼叫,无法进行呼叫结果统计。

因此,需要通过专用测试系统完成系统性能测试工作。测试系统需要测试全功能单基站模式系统指标和域模式系统指标,测试项目包括手台注册附属、组呼、全双工个呼、半双工个呼和短数据,测试系统可以完成定制测试计划、自动完成测试、统计并输出测试结果3项工作。

测试系统主要对MSC和BSC的业务处理能力进行测试。待测设备为MSC和BSC,测试系统需要模拟和测试项目相关系统的其他模块[3],主要包括: BRU、SYNU、RFDS和MS。测试系统不需要将这些模块的需求完全实现,但是必须保证测试系统和待测系统的接口和真实环境下完全一致。

测试系统和待测系统的接口位于BSC和BRU之间。

真实环境下,MS和BRU之间交互的数据承载在射频上[4]。射频传输功能由MS下媒体介入控制( Media Access Control,MAC) 层和物理层( Physical Layer,PL) 设备和BRU下MAC层和物理层设备提供。测试环境将射频部分功能全部删除,将两者之间交互的数据承载在了以太网上。

2设计实现

测试系统分为2个主要部分: 模拟MS和模拟BRU,测试系统架构如图2所示。

真实系统环境下,手台和基站通过各自的射频系统,将数据承载在某一个频率的无线电波上实现两者的通信。测试系统环境,未实现射频分配系统功能,将模拟手台和模拟BRU之间交互的数据承载在以太网上。

模拟BRU和BSC的接口,与真实BRU和BSC的接口完全一致,在测试BSC性能时,不需要对待测BSC进行任何修改,保证了测试结果的可信度。

模拟手台、模拟BRU和BSC可组成一套模拟基站设备,多套模拟基站设备同时运行,可以对MSC的性能进行测试。

模拟软件采用C + + 语言[5],使用VC + + 6. 0工具进行开发[6],系统平台为Windows操作系统,硬件平台为普通PC机。

2. 1手台模拟

手台模拟软件的模块划分和业务流程如图3所示。

1图形用户 界面 (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GUI) 子系统: 负责系统配置,设定测试方案;

2控制子系统: 根据用户设定的测试方案,触发并管理手台注册、呼叫和短数据;

3协议栈子系统: 负责协议栈编解码[7],下行负责将控制子系统触发的业务转换为满足TETRA协议标准的协议数据单元( Power Distribution Unit,PDU)[8],上行负责将收到的数据,转换系统要求的应用程序接口 (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 格式,提交给控制子系统,该子系统包括完整的手台侧的TETRA逻辑链路 控制 ( Logical Link Control,LLC)[9]以上层( 包括LLC层) 协议栈;

4数据收发子系统: 负责通过套接字[10]与模拟BRU通信;

5测试结果统计子系统: 对测试进行实时的记录及统计,便于对系统性能进行分析。

2. 2 BRU模拟

BRU模拟软件的模块划分和业务流程如图4所示。

1 GUI子系统: 负责配置BRU模拟软件,并可控制和查看软件的运行状态;

2定时子系统: 负责模拟TETRA时隙定时驱动模拟BRU工作;

3控制子系统: 上行,负责从缓冲区取出手台模拟软件发送的数据,调用协议栈编码,转换成标准的TMV PDU,保存在缓冲区中,待预设的定时器到时,根据接入控制,判断此时隙发送还是等待下一个发送机会发送; 下行,负责接收BSC发送的数据,调用协议栈编编解码,将分片后的数据组装成完成的PDU,发送给模拟手台软件;

4协议栈子系统: 实现了手台侧和基站侧部分UMAC层功能,主要包括: UMAC层编解码、随机接入、保留接入、数据分片和组装、信道挪用等功能;

5数据队列子系统: 缓存上行和下行的数据,将通过Socket收发到的数据,模拟成满足TETRA协议帧格式要求的数据;

6配置子系统: 配置模拟BRU的IP地址和端口,时隙驱动定时器时长,接收、处理并响应BSC的配置和健康检测消息;

7数据收发子系统: 负责通过套接字与模拟BRU以及BSC通信。

3模拟结果分析

模拟20个基站,每个基站1 000个MS,共计20 000个MS,平均附属在300个组,呼叫发起最小时间间隔为15 s,最大时间间隔为60 s,通话时长固定为20 s,测试时长为48 h,部分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从测试结果可以得出结论: 通过测试系统发起大呼叫量测试,在长时间,大呼叫量测试的情况下,测试系统部署方便,运行稳定,完成了测试系统的需求。

4结束语

使用测试软件对Acro Tetra数字集群系统进行性能测试,在完成了测试任务的基础上,具备真实测试环境所不具备的优势。测试软件以软件代替硬件、全天候无人职守的特性,在测试工具的开发、测试环境的搭建及测试过程中,均能节约大量的开发周期、硬件资源及人力成本,同时对相关及相似项目均有较大的复用及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ETSI EN 300 392-2Terrestrial Trunked Radio(TETRA)Voice plus Data(V+D).Part 2:Air Interface(AI)[S],ETSI:16.

[2]郑祖辉,陆锦华,丁锐,等.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342-346.

[3]施万青,黄杰,张力军.TETRA空中接口协议分析与实现方案[J].移动通信,2001(4):36-39.

[4]张宗军,刘宁庆,张乃通.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空中接口协议的仿真研究[J].无线电工程,2001(2):48-53.

[5]郑莉,董渊.C++语言程序设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128-136.

[6]捷新工作室.Visual C++6.0高级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235-279.

[7]李飞,范林涛.TETRA数字集群UMAC层软件设计分析[J].无线电通信技术,2012,38(2):69-72.

[8]马骉.TETRA数字集群基站LLC层和UMAC层的研究与开发[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6:42-48.

[9]仲达帆.TETRA数字集群系统上MAC层上行信道的研究与开发[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8:30-40.

上一篇:巨大甲状腺肿下一篇:服务器安全维护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