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儿相关因素

2024-07-09

巨大儿相关因素(共6篇)

巨大儿相关因素 篇1

巨大儿是指出生体重≥4000g的活产儿[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巨大儿的发生率显著增高, 探讨其发生的相关因素、临床特征、诊断以及其在分娩过程中对母婴健康的影响, 为今后指导产前保健和做好产前诊断以及分娩期处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探讨巨大儿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其预防措施, 现将该院2007—2011年住院分娩的巨大儿815例发生的相关因素、临床特征、诊断以及分娩时并发症等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该院住院分娩巨大儿815例 (体重≥4 000 g) 及其母亲为研究对象, 随机选择同期住院分娩的正常胎儿800例 (体重≥2 500 g, <4 000 g) 及其母亲作对照组。身高、体重、宫高、腹围、B超等资料均为分娩前1周内的检查结果。

1.2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运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巨大儿发生率

2007~2011年在该院住院分娩的孕妇1 0086例, 巨大儿815例, 发生率8.08%, 高于国内发生率 (7%) 。巨大儿发生率, 见表1。

2.2 母儿一般临床特征

两组产前胎儿双顶径及母亲的身高、体重、宫高、腹围等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巨大儿组各项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母亲妊娠晚期并发症比较

母亲妊娠晚期并发糖尿病、过期妊娠巨大儿分别为11.90%和10.92%, 正常儿分别为4.13%, 3.8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而妊高征、胎膜早破、臀位、羊水异常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2.4 分娩方式及其对母婴健康影响的比较

巨大儿剖宫产、胎吸及产钳助产、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的发生率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4。

3 讨论

3.1 巨大胎儿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

该院5年来巨大胎儿的发生率平均为8.08%。从每年的发生率来看, 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该资料表明, 巨大胎儿的发生与过期妊娠、妊娠合并糖尿病、孕产妇的身高≥165 cm、宫高 (cm) +腹围 (cm) ≥140 cm的孕妇巨大胎儿发生率显著增高。

3.2 干预巨大儿发生的重要意义

由于胎儿过大导致分娩期并发症显著增加。产后出血、肩难产、新生儿窒息、软产道裂伤、围产期死亡、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的发生率显著升高。巨大胎儿导致阴道助产以及手术产率明显增加。该资料显示, 巨大儿组剖宫产率达到66.26%, 对照组为34.25%,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临床上常见有巨大儿分娩导致母儿并发症发生的报道。

3.3 巨大胎儿的预防措施

3.3.1 巨大胎儿的预测

产前检查对胎儿体重进行估计可为安全分娩方式选择的提供必不可少的信息资料。宫高≥37 cm, 宫高 (cm) +腹围 (cm) ≥140 cm, 胎儿双顶径≥9.6 cm, 股骨长度≥7.5 cm, 腹围≥35 cm, 楼巧英[2]报道, 以BPD+FL≥16.5 cm可以作为巨大儿诊断的一项指标, 结合孕妇腹壁的厚度、羊水的多少、胎膜是否早破、胎头是否衔接等多项指标综合分析, 可提高诊断巨大儿的准确性, 再根据母体骨盆、胎儿宫内状态及产力来决定分娩方式, 减少母儿并发症。

3.3.2 加强孕期的宣教和监护

目前, 因人们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 一味的再产前强调孕妇的营养。但并没有深入了解巨大胎儿易引起母婴并发症增高的原因。因此必须加强对孕妇的饮食指导[3]。首先, 要从理念上纠正营养越多越好的传统观念, 孕早期, 孕妇要多摄入高营养, 富含维生素的食品;孕中期不要偏食, 粗细搭配;孕晚期, 多食用富含脑磷脂和卵磷脂食物。孕晚期是胎儿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 也是母体变化最明显时期, 避免脂肪储备增加过快。因此, 为预防巨大儿的发生, 必须指导孕妇, 特别是体重增加过快、肥胖的孕妇或身材高大及生活质量偏高的经产妇, 应注意孕期营养的合理性、科学性、适当性以及在孕期进行适当锻炼[4]。同时应加强产前检查, 尤其是孕晚期巨大儿常规筛查, 适时终止妊娠, 防止过期妊娠。

巨大儿是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容易导致并发症, 糖尿病的病情程度以及血糖高低与巨大胎儿的发生率有明显相关性。该资料815例巨大儿产妇中, 妊娠合并糖尿病有97例 (11.90%) 。而对照组800例巨大儿的产妇中33例合并糖尿病, 占4.1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汤佩玲等[5]研究表明, 糖尿病对妊娠的影响与糖尿病患者病情轻重程度及孕产期血糖控制情况密切相关。因此孕期要监测血糖, 对血糖高及糖耐量异常者, 及时控制血糖, 可有效降低母婴并发症的发生。

3.3.3 正确选择分娩方式

降低巨大儿分娩并发症以及减少新生儿损伤的关键在于正确的选择分娩方式。由于巨大儿的胎头大且硬, 变形性较差, 通过阴道分娩比较困难, 分娩时通常容易易造成头盆不称或者相对头盆不称, 致使产程延长、停滞、宫缩乏力, 导致经阴道助产率、剖宫产率增加。对于可疑巨大儿者阴道分娩时, 密切观察产程, 一旦发现产程异常, 应放宽剖宫产指征行剖宫产,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若产程进展顺利, 进入第二产程, 应指导正确运用腹压, 及时恰当行会阴侧切术, 必要时可行双侧切开。当胎儿双肩娩出后, 即常规应用宫缩剂, 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

综上所述, 为了预防和减少巨大儿发生, 在孕期应做好宣教及监护, 合理控制体重, 采取适当的分娩方式, 可降低母婴并发症。

摘要:目的 探讨巨大儿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其预防措施。方法 对在该院住院分娩的815例巨大儿进行回顾分析, 就其发生率、相关因素、母婴临床特征、妊娠并发症与同期住院分娩的正常儿进行比较。结果 巨大儿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巨大儿组母亲的身高、体重、宫高、腹围及胎儿双顶径均高于对照组;巨大儿妊娠合并糖尿病、延期妊娠, 剖宫产、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及产伤等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巨大胎儿危害母婴安全, 加强孕期保健, 定期产前检查, 合理膳食, 适时分娩是预防巨大儿发生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巨大儿,相关因素,并发症,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23.

[2]巫世娟.巨大儿133例临床特征及预测公式可信度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 2003, 19 (4) :369.

[3]楼巧英.巨大儿500例临床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 2003, 5 (6) :456.

[4]朱耀魁, 梁荣辉.非糖尿病性巨大儿175例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探讨[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1 (28) :45-46.

[5]汤佩玲, 胡淑君.50例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的妊娠期管理分析[J].实用妇产科学杂志, 2004, 20 (1) :32-34.

巨大儿相关因素 篇2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07年1月1日-2010年9月30日余姚市梨洲医院产房分娩记录表。记录项目包括日期、住院号、姓名、孕周、分娩时间、婴儿情况、产妇户口详细地址等, 数据完整, 结果可靠。

1.2 诊断标准

新生儿体重≥4 000g为巨大儿[3]。

1.3 方法

全部数据采用SPSS软件处理, 用χ2进行检验。应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梨洲医院分娩的巨大儿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流动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巨大儿发生率 见表1。

两组巨大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9, P>0.05) , 男婴和女婴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2.62, P<0.01) 。

2.2 流动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巨大儿发生因素

2.2.1 孕产妇情况 (产妇年龄、孕周, 产次) 见表2。

流动人口 184例巨大儿中, 孕妇年龄在17~39岁之间, 以25~34岁者居多, 孕37~41周分娩者有163例, ≥42周分娩者21例, 经产妇143例。本地人口 64 例巨大儿中, 孕妇年龄在 23~40岁之间, 以 25~34岁者居多, 64例均在37~41周结束分娩, 经产妇10例。

2.2.2 孕期体重增加情况

流动人口184例巨大儿中, 母孕期体重增加>15kg者69例, 占37.5%, 本地人口64例巨大儿中, 母孕期体重增加>15kg者46例, 占71.88%, 差别有高度显著性意义 (χ2=22.56, P<0.01) ;流动人口巨大儿中, 母孕期体重指数>28者62例, 占33.70%, 本地人口巨大儿中, 母孕期体重指数>28者43例, 占67.19%, 差别有高度显著性意义 (χ2=21.8, P<0.01) 。

2.3 巨大儿与剖腹产的关系

流动人口 184 例巨大儿中, 产妇选择剖腹产有65 例, 占总数的35.33%。本地人口 64 例巨大儿中, 产妇选择剖腹产54例, 占总数的 84.38%。差别有高度显著性意义 (χ2=45.8, P<0.01) 。

3 讨论

3.1 巨大儿发生率比较

梨洲医院巨大儿发生率为7.16%, 与国内报道的7%接近[4]。随着余姚市经济的不断发展, 近年来流动儿童出生率不断攀升。梨洲医院为余姚市流动人口孕妇享受优惠政策的定点医院, 主要服务人群为流动人口产妇, 这样就造成流动人口巨大儿数远多于本地人口巨大儿。流动人口巨大儿发生率为7.08%, 本地人口巨大儿发生率为7.38%, 两者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男婴巨大儿发生率为9.64%, 远远超过女婴的4.36%, 两者有显著性差异。

3.2 巨大儿影响因素分析

3.2.1 巨大儿与产妇年龄、孕周及产次的关系分析

首先由过期妊娠引起的巨大儿在流动人口中占11.41%, 而本地人口中无过期妊娠引起的巨大儿。这样的差异可能是流动人口缺乏足够的产前检查, 本身又对过期妊娠的危险性认识不足引起的。其次, 由经产妇因素引起的巨大儿在流动人口中占77.71%, 也高于本地人口中的15.62%, 由于受到多子多福观念的影响, 流动人口无论孕次、产次均比本地人口多, 这些均是巨大儿发生的危险因素。流动人口中高龄因素引起的巨大儿占16.31%, 高于本地人口的4.7%, 高龄孕妇好发妊娠期糖尿病, 进入中年前后孕妇容易发生肥胖, 又因害怕流产活动减少, 因此高龄孕妇也是巨大儿发生的重要因素。工作对策:针对流动人口巨大儿发生危险因素, 余姚市妇保所已经利用公共卫生三级网络开展流动孕妇排摸、建立围产保健册、定期进行产前检查。但因流动人口流动性大, 管理难度相对较高, 如何提高流动人口孕产妇系管率, 制定有效策略, 引导和改变流动人口生育观念, 加强对流动人口孕期保健的宣传, 是我们今后仍然需要努力的工作方向。

3.2.2 孕期体重增加因素

本地人口巨大儿中母孕期体重增加>15kg、孕期体重指数>28者显著高于流动人口。研究发现孕期体重的增加与巨大儿发生率呈正相关[5], 因本次调查中本地人口大多数为城市妇女, 生活条件优越, 孕期高蛋白、高热量饮食成为日常生活的主流, 孕妇普遍存在营养过剩和缺乏运动, 由于能量摄入大于能量消耗, 过剩的能量导致妊娠期的孕妇及胎儿内分泌平衡失调。母亲肥胖或母亲孕期体重增长过快, 是本地人口巨大儿的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 降低本地人口巨大儿工作对策:对孕前肥胖的孕妇, 要严格控制孕期体重增长, 避免因孕前肥胖导致孕期体重增长过快;孕前体重不高者孕早期就采用对孕妇进行营养干预、指导合理膳食营养, 适量运动;孕期发现体重增加过快或肥胖者转妇保所营养门诊, 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个人膳食方案、营养知识指导与教育、定期随访等措施, 使孕妇孕期BMI的增长得到一定控制, 从而降低巨大儿的发生。

3.3 分娩方式的选择

巨大胎儿处理不当易引起母儿严重产伤, 故巨大儿的分娩方式选择至关重要, 必要时要放宽剖宫产指征。流动人口巨大儿剖宫产率显著低于本地人口, 调查发现, 与流动人口的经济状况密切相关。因剖宫产费用要在3~4千元, 而自然分娩优惠后只要500元, 很多家庭承担不起只好选择顺产。本地人口巨大儿剖宫产率高达84.38%, 是本地人口剖宫产率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因素。控制巨大儿的出生率, 是促进正常分娩, 减少分娩并发症, 降低剖宫产率的重要途径。

本文分析提示:需要在流动人口和本地人口中采取不同的措施以降低巨大儿发生率。针对不同人群, 开展不同的保健服务, 降低巨大儿的发生率, 以保障母婴安全。

参考文献

[1]BarkerDJP.The developmental origins of adult disease[J].Joumal of the American Colleague of Nutrition, 2004, 23 (6) :588.

[2]抄晓萍.影响剖宫产率的主要因素及对策[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07, 18 (1) :32.

[3]乐杰主编.妇产科学[M].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23-125.

[4]乐杰主编.妇产科学[M].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23-125.

巨大儿相关因素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2010年2月-2013年3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分娩的产妇及新生儿的基本资料, 包括产妇的年龄、孕龄等, 还包括新手儿体重等基本资料。一共有3898例产妇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分娩, 共分娩379例巨大儿, 划分标准为新生儿体重≥4 kg, 分娩巨大儿的比例为9.7%。全部产妇中, 经产妇有982例, 分娩巨大儿产妇有195例, 所占比例为19.9%。以无妊娠期糖尿病及无严重的内、外科合并症且单头胎位的经产妇巨大儿190例作为本次分析对象 (经产妇巨大儿组) 。随机在同期分娩无妊娠期糖尿病及无严重的内、外科合并症、单头胎位且分娩正常体重儿经产妇中选择180例 (经产妇正常儿组) 以及同时再选取院内同期分娩巨大儿的初产妇190例 (初产妇巨大儿组) 作为对照。

1.2 方法

对经产妇正常体重儿组及经产妇巨大儿组产妇的年龄、孕末体重、孕龄、分娩方式等进行统计分析及比较, 与此同时再与同期分娩巨大儿的初产妇190例 (初产妇巨大儿组) 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均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经产妇巨大儿组与经产妇正常儿组基本资料比较

经产妇正常儿组产次、孕龄、孕末期体重低于经产妇巨大儿组 (P<0.05) , 两组年龄、孕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经产妇巨大儿组与经产妇正常儿组分娩方式及母婴并发症比较

经产妇巨大儿组产妇胎位异常率、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新生儿窒息率, 均明显高于经产妇正常儿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经产妇巨大儿组及初产妇巨大儿组产检及分娩情况比较

经产妇巨大儿组正规产检的次数明显比初产妇正规产检次数少, 其剖宫产率、逾期妊娠率以及新生儿窒息率明显高于初产妇巨大儿组 (P<0.05) , 两组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例 (%)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医疗领域技术的成熟与发展, 围产医学技术及新生儿缺陷治疗能力得以显著提高, 以往较高病死率的新生儿缺陷症状患儿都能得以存活。巨大儿这一典型的新生儿缺陷症, 也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就临床医学中, 巨大儿的定义即体重过大的足月新生儿。其主要是因新生儿就母体胎内因胃肠神经、肌肉、激素受体等发育相关环境中, 摄取过多的营养及能量, 最终造成孕妇分娩时新生儿体重过高, 体型过大。而在我国医学妇产科中, 巨大儿的具体定义是新生儿的出生体重≥4000 g。20世纪末, 我国巨大儿发生率仅为3%~5%, 但随着社会进步和社会物质的高度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质量提高, 孕妇孕期各方面的营养均能得到补充, 但往往孕妇会控制不住食欲, 导致过度肥胖, 致使新生儿的出生体重增加, 伴随着巨大儿的发生率也上升, 在21世纪初已达到6%~9%, 在我国的东部沿海一代高达到10%, 广东地区甚至达到13%。

通过大量研究结果以及本次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可以得出, 经产妇分娩巨大儿的发生可能与产妇的孕龄、分娩次数、怀孕末期体重增加及其他相关因素具有重要关系。经产妇所分娩的胎儿, 其体重会随着母亲分娩的次数增多而增加。孕次增加, 宫腔内体积会发生变化及产妇腹壁发生松弛等[4,5]。孕龄越长, 再加上子宫与胎盘血流交换好、功能继续保持无减弱、腹中的胎儿就会不断长大、体重不断上升, 待到其出生时体重自然较高。当经产妇怀孕时, 其家属及产妇本身重视程度降低, 孕妇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合理膳食, 摄入过量的蛋白质、脂肪等化合物的, 使孕妇在孕期体重会明显增加, 造成过度肥胖, 促使胎儿也过度发育, 体重过高。经产妇中在产前进行正规的检查的人数只占45.2%, 孕妇在孕期必须高度重视营养的摄入、坚持正规的检查, 给予正确及时的指导, 合理膳食, 避免摄入过多的脂肪等[6,7]。

因此产妇巨大儿的相关因素应总结为:产妇体重可影响婴儿的体重。一般而言, 产妇孕期摄入营养不均衡, 营养结构变化较大, 过度摄入高脂肪和高热量的食物, 导致孕妇孕期体重飙升, 孕妇的过度肥胖会同样会使体内胎儿过度发育。因此孕妇孕期应定期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测和孕期治疗指导, 保证正常妊娠[8,9]。

产前检测, 同样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产前检测能够对胎儿体重进行较为精准的估算, 避免产出巨大儿。宫高、腹围是产前诊断巨大儿的重要因素。若是宫高加上腹围>130 cm, 则应小心是否为巨大儿, 同时胎儿双顶径、股骨长度和胎儿腹围这三项指标是最为重要的产前诊断因素, 需进行彩超检查确保准确率[10]。

若是诊断为巨大儿, 助产的医护人员选择的分娩方式和预防并发症处理极为重要。若是病情程度较轻, 可在严密的检测下进行阴道试产, 尽量避免剖宫产。但阴道试产同样伴随着其他危险因素:胎儿锁骨骨折或是颅内出血, 严重者难产胎儿窒息出现死亡, 同时孕妇产程时间拖长, 产中产后出血量增大, 危害身体健康。分娩过程中, 助产人员应该果断处理术中情况, 避免犹豫不决, 准确判断采用持续性枕横位还是枕后位, 避免因产程过长引起的胎窘和出血量增大情况。了解产道是否裂伤、宫缩乏力和胎头停滞过久等情况, 可判断是否要继续阴道试产, 若情况危急可尽早剖宫产, 避免母婴并发症, 结束分娩[11]。

医生对初产妇分娩巨大婴儿的情况较为重视, 因为其没有过分娩经历。对于已经有过分娩经历的经产妇, 认为其再次分娩应该较为顺利, 因此忽略了要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因此在经产妇分娩巨大婴儿的时候应该进行产前预测, 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 可以有效的降低母婴并发症。经产妇巨大儿组的许多产妇进行了阴道分娩, 原因可能是具有分娩经历, 即便在胎儿较大、体重较高的情况下也进行阴道分娩。也可能是由于产妇腹壁松弛、将巨大儿错误的认为是体重正常儿, 进而选择了阴道分娩。研究结果表明, 经产妇选择剖宫产作为分娩方式, 产妇的产后的出血量及新生儿的窒息率明显低于选择阴道分娩但分娩失败而紧急进行剖宫产的母婴。所以在经产妇怀孕期间要高度重视其营养的摄入、产检的进行及在此期间发现胎儿发育过度的情况时, 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或干预手段。应在其分娩时选择正确的分娩方式[12]。

巨大儿相关因素 篇4

随着再婚生育、高收入家庭等生育第二胎的需求提高, 经产妇的数量在逐渐增加。初产妇正常分娩的临床过程及产程处理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而经产妇分娩的产程复杂多变, 从而给临床妇产科医生提出了严峻挑战。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 对我院妇产科2011年1月-2014年6月经产妇分娩巨大儿进行研究, 分析经产妇分娩巨大儿的临床特征、分娩方式、并发症等情况, 以期寻找出经产妇分娩巨大儿的规律, 为临床正确处理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1年1月-2014年6月在我院妇产科分娩的单胎头位、非妊娠期糖尿病、无严重内外科合并症的经产妇分娩巨大儿 (体重≥4000g) 213例作为研究组, 选择同期分娩正常体重儿 (2500g≤体重<4000g) 的经产妇195例作为对照1组, 选择同期分娩巨大儿的204例初产妇作为对照2组。

1.2 方法

比较研究组和对照1组的产妇情况, 包括年龄、孕龄、体重等基本情况和分娩方式及并发症等生产过程中的相关情况, 分析经产妇分娩巨大儿与正常体重儿的异同。同时比较研究组和对照2组巨大儿的分娩相关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资料用Excel2007整理录入,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样本率及构成比的比较用χ2检验, 两样本均数的比较用t检验, 多样本均数的比较用方差分析, 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组与对照1组的临床特征比较

同为经产妇, 研究组在年龄、孕龄、体重、妊娠期糖尿病、宫高、腹围、双顶径、胎儿腹围、产次及总产程方面与对照1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注:*P<0.05。

2.2 研究组与对照1组的分娩方式及并发症方面比较

研究组与对照1组在持续性枕横位或枕后位例数、活跃期停止例数、胎儿窘迫例数、剖宫产例数、产后出血例数及新生儿窒息例数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详见表2。

注:*P<0.05。

2.3 研究组与对照2组分娩巨大儿情况比较

研究组与对照2组比较, 接受正规产检例数、过期妊娠例数、剖宫产例数、择期剖宫产例数及新生儿窒息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详见表3。

注:*P<0.05。

3 讨论

3.1 经产妇与巨大儿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产妇在妊娠期内营养过剩, 加之产妇自身及家属缺乏相应的孕产保健知识, 使得近年来巨大儿的发生率不断升高, 2012年, 一项全国14个省份的抽样调查报告显示, 我国巨大儿的发生率为7.1%[3]。巨大儿在分娩过程中会对母体产生不良影响, 造成产程延长甚至不得不转剖宫产, 并增加产后并发症发生率[4]。同时, 巨大胎儿自身亦常需要手术助产而产生颅内出血、锁骨骨折、臂丛神经损伤等产伤, 严重影响母婴健康。因此研究巨大儿的相关因素及妊娠结局就显得支持尤为重要。目前初产妇分娩巨大儿也已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而对于已经有过分娩史的经产妇分娩巨大儿的风险却常被低估甚至忽略, 由此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3.2 巨大儿妊娠结局分析及处理

本研究显示, 同为经产妇, 研究组产妇的年龄、孕龄、体重、产次、妊娠期糖尿病人数均明显高于对照1组, 提示巨大儿的发生与孕妇年龄、孕龄、产次、妊娠期糖尿病等因素密切相关。究其原因可能与高龄产妇一般受到家庭重视较多, 孕期的营养状况较好, 营养摄入过多, 运动相对不足, 使孕妇血中氨基酸和脂肪含量升高, 从而促使了巨大儿的形成有关。本研究还显示:研究组相对对照1组剖宫产的例数明显增高;持续性枕横位或枕后位、活跃期停止、胎儿窘迫、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窒息等母婴并发症的比例也均显著增高。同为巨大儿, 研究组与对照2组比较, 接受正规产检较少, 过期妊娠较多, 提示经产妇在家庭中受重视程度低于初产妇, 初产妇分娩巨大儿的剖宫产率高于经产妇;经产妇新生儿窒息发生情况较初产妇多。

对于有巨大胎儿分娩史或妊娠期疑为巨大胎儿者, 首先应检测血糖, 排除糖尿病, 若确诊为糖尿病应积极治疗, 控制血糖。于足月后根据胎盘功能及糖尿病控制情况等综合评估, 决定分娩时机。其次对估计胎儿体重>4000g且合并糖尿病的产妇, 建议选择剖宫产的分娩方式。估计胎儿体重>4000g而无糖尿病者, 可阴道试产, 但需放宽剖宫产指征。产时应充分评估, 必要时产钳助产, 同时做好处理肩难产的准备工作。分娩后应行宫颈及阴道检查, 了解有无软产道损伤, 并预防产后出血。若产程出现持续性枕横或枕后位、活跃期停滞、宫缩乏力, 胎头停滞在中骨盆以上, 尽早剖宫产, 避免盲目试产, 以防新生儿窒息和产道裂伤的发生[5~7]。笔者认为, 经产妇分娩巨大儿时的产前预测, 选择安全分娩方式, 是降低分娩并发症的关键。经产妇再孕巨大儿不是绝对的手术指征, 可在严密观察下阴道试产。最后, 对于巨大胎儿, 应预防新生儿低血糖, 在出生后30min监测血糖。出生后1~2h开始喂糖水, 及早开奶。

3.3 积极预防

由于巨大儿除了在妊娠期及分娩期产生不利于母婴健康的并发症, 还可能导致儿童肥胖症, 对小儿的智力发育亦有一定的影响[8]。故做好孕产期的健康宣教, 改变传统的“胎儿越重越好”的观念, 积极预防巨大儿的发生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 重视早期正规产检, 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为宗旨, 对症处理, 针对巨大儿的发生原因采取相应的手段同样可以预防巨大儿的发生。

综上, 本研究提示, 巨大儿的发生与其母亲的年龄、孕周、孕末期体重、妊娠期糖尿病率、产次等因素密切相关。加强经产妇妊娠期时健康宣教, 合理膳食及运动, 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 正确的处理产程, 适当放宽剖宫产的手术指征是降低母婴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摘要:目的:探讨经产妇分娩巨大儿的相关因素及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6月我院妇产科经产妇分娩巨大儿213例, 并与同期初产妇分娩巨大儿204例及随机选择的无合并症经产妇分娩正常体重儿195例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母亲的孕龄、孕末期体重、宫高、腹围、双顶径、胎儿腹围、剖宫产率、产后出血、异常产程、新生儿窒息率等均高于对照1组 (P<0.05) ;与对照2组比较, 研究组正规产检比例、择期剖宫产率明显降低;过期妊娠、新生儿窒息率增加 (P<0.05) 。结论:巨大儿的发生与其母亲的年龄、孕周、孕末期体重、妊娠期糖尿病率、产次等因素密切相关。加强经产妇妊娠期时健康宣教, 合理膳食及运动, 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 正确的处理产程, 适当放宽剖宫产的手术指征是降低母婴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经产妇,巨大胎儿,分娩方式,妊娠结局

参考文献

[1]谢幸, 苟文丽.妇产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116.

[2]韩小英, 于荣, 刘维靖.有关巨大儿相关围产因素变化的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3 (9) :1223-1225.

[3]闫小红, 方红霞, 张小丽, 等.巨大儿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 2012, 12 (11) :1731-1732.

[4]Rasmussen KM, Kjolhede CL.Maternal obesity:aproblem for bothmother and child[J].Obesity, 2008, 16 (5) :929-931.

[5]Lahmanna B.Trends in birth size and macrosomia in queensland, Astralia from 1988to 2005[J].Paediatric and perinatal Epidemiology, 2009, 23 (16) :533-541.

[6]李楠, 张素杰.巨大儿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刊, 2012, 47 (4) :80-84.

[7]Jones RL, Cederberg HM, Wheeler SJ, et al.Relatonship between maternal growth, infant birthweight and nutrient partitioning in teenage pregnancies[J].BJOG, 2010, 117 (2) :200.

巨大胎儿相关因素及分娩结局分析 篇5

巨大胎儿不仅手术产率高, 胎儿和孕母病率亦高, 严重危害着母儿健康。现将我院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间分娩的巨大胎儿560例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我院单胎妊娠分娩的产妇10 741例, 其中巨大胎儿560例作为观察组 (胎儿体质量≥4000g) , 发生率为5.21%。随机选取同期住院分娩的560例胎儿体质量2500~3500g的足月孕妇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对比两组孕妇的年龄、孕产次、孕周、分娩方式及分娩结局等因素之间的差别。

1.2 统计学方法

两组间各项指标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孕妇年龄

观察组孕妇年龄20~39岁, 平均27.82~2.88岁, 对照组23~41岁, 平均28.27~3.56岁。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05, P>0.05) 。

2.2 孕产次

观察组初产妇316例 (56.43%) , 经产妇244例 (43.57%) ;对照组初产妇290例 (51.79%) , 经产妇270例 (48.21%)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30, P>0.05) 。

2.3 分娩时孕周

观察组分娩孕周37~37+6w16例 (2.86%) , 38~39+6w167例 (29.82%) , 40~40+6w131例 (23.39%) , 41~41+6w220例 (39.29%) , ≥42w26例 (4.64%) 。对照组平均孕周38.5周。

2.4 分娩方式的比较

观察组巨大胎儿的剖宫产率为41.61% (包括无手术指征38例, 系产妇主动要求) , 高于对照组 (26.25%) (表1) 。

2.5 分娩结局 (表2)

2.5.1 产后出血率

观察组产后出血8例 (1.43%) , 对照组产后出血3例 (0.54%) , 两者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2.5.2 新生儿窒息

560例观察组中, 新生儿青紫窒息15例, 苍白窒息1例, 新生儿死亡2例。对照组中新生儿青紫窒息7例, 二者相比有显著差异性 (P<0.0 5) 。

3 讨论

3.1 巨大胎儿发生的相关因素

巨大胎儿的发生原因众多, 而其发生往往是多因素结果。除妊娠期糖尿病外, 与民族、人种、地区、营养以及孕妇的体重、产次、孕周、宫高、腹围、胎儿的B P D及F L等因素均有关系。本文观察组5 6 0例, 经产妇2 4 4例 (4 3.5 7%) , 妊娠逾期3 5 1例 (6 2.7%) , 过期妊娠2 6例, 说明多产可能是巨大胎儿的发生因素。同时巨大胎儿的发生与孕周增加有关, 特别与妊娠逾期有关, 巨大胎儿的发生率明显上升。但胎儿体质量与孕周无正相关。

3.2 巨大胎儿对母儿的影响

巨大胎儿在分娩过程中, 易致产程异常而造成难产、母婴并发症增多。胎儿方面可造成臂丛神经损伤、锁骨骨折、肩难产甚至死产。对母亲可造成严重的外阴、阴道、宫颈裂伤, 严重时发生子宫破裂、尾骨骨折、尿瘘、粪瘘等。肩难产是巨大胎儿经阴道分娩最危险的并发症, 国外报道肩难产发生率为0.15%~0.6%, 国内报道为0.15%[4]。肩难产一旦出现, 如果接产措施不当, 则有可能对母儿造成难以挽回的严重后果。研究证明, 肩难产的发生与胎儿体质量呈明显的正相关, 胎儿体质量≥4000g, 则肩难产的发生率为3%~12%;体质量≥4500g, 肩难产的发生率为8.4%~22.6%[4]。本文中胎儿体质量≥4500g者37例, 胎儿极端体质量重达5950g, 因肩难产, 胎儿出生后Apgar评分1分, 经抢救10min后评9分。观察组中发生肩难产27例 (4.82%) ;新生儿青紫窒息15例, 发生率2.68%;新生儿死亡2例;产后出血8例 (1.43%) , 与文献报道相符。

3.3 巨大胎儿分娩方式的选择

巨大胎儿产时处理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母婴安全与婴儿的质量。巨大胎儿阴道试产应强调在严密观察下进行。如发现活跃期异常, 或减速期延长, 或胎头下降不理想, 或胎位异常, 经积极处理后仍进展不大者, 应果断剖宫产, 尽早避免困难的阴道助产。当然对于巨大儿的孕妇, 也不需常规选择剖宫产, 也不能盲目阴道试产, 应根据不同的临床情况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产科质量。

综合文献和本文资料, 产科医师在产前门诊中应重视对孕妇的宣传、指导:孕期孕妇应注意适当、合理、科学地增加营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锻炼与劳动, 使营养吸收与消耗在人体基础上达到平衡, 以防止孕期体质量的过度增长;充分认识糖尿病对母婴的危害, 对所有孕妇及时进行糖筛查, 以便早期发现, 早期诊断、治疗;重视引起巨大胎儿的相关因素, 除考虑体质量指数等相关因素外, 在以下3项指标:子宫高度+腹围≥140cm, 胎儿BPD≥9.5cm、FL≥7.5cm及BPD+FL≥16.5cm, 具备其中两项指标以上可拟诊巨大胎儿[5]。我们应将多项指标进行综合性分析, 从而可以提高产前巨大胎儿诊断的准确性, 便于全面考虑母婴安全性, 减少各类并发症的发生, 降低母婴病率。

参考文献

[1]ModanlouHD.Large-for-Gestational-Ageneonatesan-thropometricreasonsforshoulderdystocia[J].ObstetGynecol, 1982, 60:417.

[2]BerleP.Macrosomicneonate:incidence, earlymorbidityand legalaspects:ananalysisoftheHessianperinatalstudy[J].Z GeburtShilfeNeonatol, 1997, 201 (2) :55.

[3]LangerO.Fetalmacrosomia:etiologicfactor[J].ClinObster Gynecol, 2000, 43 (2) :283.

[4]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130-132.

巨大儿相关因素 篇6

1 资料与分析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本科住院分娩总数1940例, 围生儿死亡24例, 死亡率为12.37‰, 围生儿死亡的产妇年龄21~38岁。经产妇16例, 初产妇8例, 妊娠37~42周10例 (41.67%) 、妊娠<37周12例 (50%) 、妊娠>42周2例 (8.33%) 。24例死亡围生儿中死胎12例 (50%) 、死产2例 (8.33%) 、生后7d内新生儿死亡10例 (41.67%) 。其中妊娠合并糖尿病1例、妊娠合并心脏病1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2例、妊娠并发肝内胆汁淤积症 (ICP) 2例。

1.2 围生儿死亡相关因素分析

1.2.1 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依次为畸形、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NRDS) 及缺氧综合征;

死胎中以畸形、脐带因素为主, 死产中以畸形、妊娠并发症、脐带因素为主[2]。我院10例新生儿死亡中早产3例 (30%) , 其中2例有并发症;新生儿重度室息5例 (50%) , 其中3例有并发症;2例死亡原因不明。12例死胎中畸形5例 (41.67%) 、脐带绕颈4例 (33.33%) 、不明原因3例 (25%) 。2例死产, 1例是臀位脐带脱垂后所致, 1例是诊所非法行医使用缩宫素不当导致子宫完全破裂后所致。

1.2.2 剖宫产率的升高在一定范围内降低了围产儿死亡率随着剖宫产率的进一步升高, 围产儿死亡率并不随之下降。

因此要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 正确全面分析诊断, 提高产科质量, 降低剖宫产率[3]。我院24例围生儿死亡中顺产 (自然分娩) 11例 (45.83%) 、治疗性引产2例、产钳助产2例、臀位牵引2例、剖宫产7例 (29.17%) 。但10例新生儿死亡中有6例为剖宫产 (60%) , 可见剖宫产与早期新生儿死亡率的关系。

1.2.3 我院24例围生儿死亡的产妇16例为经产妇 (66.67%) , 其中13例从未产检过, 均为外来人口, 无证超生。

2 护理措施

(1) 进行新生儿窒息复苏过程中, 产妇可产生焦虑、悲伤心理, 害怕失去自己的孩子, 表现为分娩疼痛暂时消失、急切询问新生情况, 此时我们要提供情感支持, 刺激子宫收缩, 预防产后出血。抢救时避免大声喧哗, 以免加重产妇思想负担, 选择适宜的时间告之新生儿情况。

(2) 对于围生儿死亡的父母亲, 护理人员可安排一个远离其他婴儿和产妇的单人房间, 起初可通过非语言沟通给于心理支持;以后可鼓励他们诉说悲伤, 接纳其哭泣及抑郁的情绪。

(3) 做好饮食指导以提供产妇必要营养的同时减少泌乳, 防止乳腺炎发生。

(4) 做好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对于产褥期遭到胎儿不幸的妇女来说尤其重要。我们要全面了解产妇的心理状态, 详细解答产妇提出的问题, 千方百计消除产妇的心理负担和顾虑, 同时, 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 营造良好的休养环境, 使产妇顺利渡过产褥期。

(5) 做好产后访视工作及需再次怀孕相关知识宣教。

3 讨论

加强围生期保健仍是确保母婴安全的最佳手段, 提高各种胎儿畸形的产前诊断正确率、预防早产、减少妊娠并发症发生是目前降低围生儿死亡率的有效方法;加强计划生育相关知识的宣教和咨询, 提高孕妇的自我保健意识, 是降低围生儿死亡的前提;进一步加强孕期胎儿监护措施, 及时发现并纠正母儿异常情况, 提高产前诊断及产科医疗水平, 尤其是B超诊断水平, 是降低围生儿死亡的保障;提高各级产科诊疗水平, 加强周边地区高危妊娠管理, 及时转诊, 可进一步降低围生儿死亡率;准确评估, 选择适宜的分娩分式, 提高助产技术及新生儿复苏水平可以更好地控制围生儿死亡率。

摘要:目的分析围生儿死亡相关因素, 旨在通过加强围生期管理, 控制围生儿死亡率。方法对24例围生儿死亡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死亡围生儿中死胎12例 (50%) 、死产2例 (8.33%) 、生后7d内新生儿死亡10例 (41.67%) , 其中经产妇16例 (13例从未产检过) , 初产妇8例。12例死胎中畸形5例 (41.67%) , 10例新生儿死亡中有6例为剖宫产 (60%) 。结论提高产前诊断及产科医疗水平, 尤其是B超诊断水平, 是降低围生儿死亡的保障;选择适宜的分娩分式, 加强周边地区高危妊娠管理, 可以更好地控制围生儿死亡率。

关键词:围生儿死亡,相关因素,护理

参考文献

[1]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4) :34.

[2]肖春, 徐先明, 李家荣.10年围生儿死亡原因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 2006, 13 (3) :53.

上一篇:会计信息失真防治对策下一篇:根治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