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相关因素(共7篇)
代谢相关因素 篇1
原发性高血压与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us, DM) 存在共同的发病基础, 二者同为代谢综合征的主要成分。研究显示与不合并糖尿病的单纯高血压患者相比,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要增加2倍[1]。综合干预高血压患者存在的多重危险因素, 对降低高血压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2006年中国冠心病患者糖代谢状况调查研究 (China Heart Survey) 显示:住院冠心病患者中总的糖代谢异常患病率为76.9%。若不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 , 仅依靠检测空腹血糖 (FPG) , 将有87.4%糖调节异常患者和80.5%糖尿病患者被漏诊[2,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2008年就诊于西山焦煤总院及各分院内科门诊的503例高血压患者, 明确诊断的不伴有糖尿病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合并或不合并各种危险因素。年龄18岁~30岁。
1.2 研究方法
1.2.1 检测方法 所有入选者需晚餐后禁食10 h~14 h, 次日清晨抽血, 分别测定肝肾功能、FPG、血脂、空腹胰岛素 (FINS) 75 g葡萄糖溶入300 mL水中, 饮水后2 h抽取餐后2 h血糖 (2 hPG) 、餐后2 h胰岛素 (2 hINS) 。分别测量身高、体重、臀围、腰围 (12肋下缘与髂前上棘连线中点绕1周) , 休息5 min以上取坐位测左上肢血压3次取平均值, 询问冠心病、脑血管病病史等, 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患者。
1.2.2 诊断标准 高血压诊断标准采用WHO/ISH标准[4], 即收缩压≥140 mmHg (1 mmHg=0.133 kPa) 和 (或) 舒张压≥90 mmHg。依据其血糖测定值分为3组。正常葡萄糖耐量 (NGT) 组:空腹血糖<6.1 mmol, 餐后2 hPG <7.8 mmol/L;血糖调节异常 (IGR) 组包括以下三种情况:FPG 6.10 mmol/L~6.99 mmol/L, 餐后2 hPG <7.8 mmol/L称为空腹血糖受损 (IFG) ;空腹血糖<5.6 mmol/L, 餐后2 hPG 7.8 mmol/L~11.0 mmol/L称为葡萄糖耐量异常 (IGT) ;二者同时存在者称为混合型葡萄糖调节异常。糖尿病组:空腹血糖≥7.0 mmol/L和 (或) 餐2 h血糖≥11.1 mmol/L。
胰岛素敏感性和β细胞功能采用稳态模式评估法公式, 及其改良胰岛素敏感性指数 (ISI) [5]公式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 (IRI) =FPG×FINS/22.5;β细胞功能 (HOMA-β) =20×FINS/ (FPG-3.5) ;ISI=1/FINS×FPG。
1.3 资料收集和质量控制 在研究正式开始前进行调查人员培训, 内容包括调查表询问和表格填写、 血压测量、身体测量、实验室检查方法等。调查中所获得的各种数据 (各种调查表、记录表及其相关资料) 均采用计算机进行管理。数据采用 Epidata软件双人双份录入, 并经逻辑检查建立合格数据库。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2 结 果
2.1 患者基本情况调查
4个医院共调查患者503例, 其中男281例, 女222例。年龄 (59.21±12.00) 岁, >60岁277例, ≤60岁者226例。
2.2 患者既往血糖情况问卷调查
503例高血压患者中, 418例自述曾在以往就诊的过程中查过血糖, 占83.2%。其中205例在3个月内查过血糖, 占50.8%, 1年内没有查过血糖的患者占16.8%。曾经诊断过糖耐量异常的患者38例 (7.6%) , 其中11例 (28.9%) 单纯采用饮食控制, 9例 (23.7%) 因为糖耐量异常服用过降糖药物, 13例 (34.2%) 在饮食控制的基础上服用了降糖药物, 另5例 (13.2%) 未采取措施。
2.3 现场测定糖代谢状况
共有503例患者测定了FBG, 其中FPG≥6.1 mmol/L的患者共202例 (40.2%) , FPG ≥5.6 mmol /L的患者共264例 (52.5%) ;FPG ≥7.0 mmol/L的患者共71例 (14.1%) 。同时进行FPG测定和OGTT2 h血糖测定的患者中, 以单次FPG ≥7.0 mmol/L和/或OGTT2 h血糖≥11.0 mmol/L为标准诊断糖尿病, 其中88例患者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 占17.5%。FPG≥6.1 mmol/L且<7.0 mmol/L, 同时OGTT 2 h血糖<7.8 mmol/L者93例, 被诊断为单纯IFG;FPG正常而OGTT 2 h血糖≥7.8 mmol/L且<11.0 mmol/L者5例, 被诊断单纯糖耐量减低 (IGT) ;二者同时存在者23例, 被诊断为混合型糖耐量降低。共诊断血糖调节异常者121例 (24.1%) 。详见表1。
2.4 不同糖代谢患者血糖、胰岛素及IRI、ISI、HOMA-B情况比较
根据不同糖代谢状态将患者分为DM组、IGR组和NGT组。IGR组、DM组空腹及餐后2 h血糖均高于NGT组 (P<0.05或P<0.01) , 且DM组餐后2 h血糖高于IFG组 (P<0.05) ;IGR组、DM组空腹及餐后2 h胰岛素均高于NGT组 (P<0.05或P<0.01) , 但DM组空腹及餐后2 h胰岛素均低于IGR组 (P<0.05) ;IGR组、DM组IRI均高于NGT组 (P<0.01) ;而IGR, DM组ISI较NGT组均下降 (P<0.01) , 且DM组低于IFG组 (P<0.05) ;IGR组HOMA-B高于NGT组 (P<0.01) , DM组HOMA-B低于IGR组 (P<0.01) , DM组与NGT组之间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2.5 不同糖代谢状况患者危险因素比较
计量资料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 患者合并的危险因素中收缩压、腰围、腰臀比、体重指数、高血压病程和血脂 (TG、TC、HDL、LDL) 在糖代谢状况不同的患者存在差异。与 NGT组比较 (SNK-q检验) , DM组收缩压、腰围、腰臀比、体重指数、高血压病程均高于NGT组 (P<0.05) , IGR和DM组血脂TG、TC、LDL高于NGT组 (P<0.05) , HDL低于NGT组 (P<0.05或P<0.01) 。详见表3。
3 讨 论
高血压、 糖尿病作为代谢综合征的主要组成部分, 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均表明二者具有共同的发病基础。研究显示, 糖尿病患者中大约有60%~70%的患者伴有高血压[6,7], 而高血压患者同样存在大量的糖代谢异常。2003年, 美国糖尿病学会 (ADA) 将IFG的 FPG下限值下调至5.6 mmol/L[8], 认为此截定点以上患者进展为糖尿病的危险性以及出现其他代谢异常和并发症的危险性显著增加, 但是, 研究显示FPG正常而 OGTT 2 h血糖异常者同样存在, 且与西方相比, 中国人负荷后高血糖的比例较高;如中国住院冠心病患者糖代谢状况调查结果显示, 这部分患者合并单纯空腹血糖受损和OGTT2 h高血糖者占54.6%[2,3,9]。因此本研究在空腹血糖<5.6 mmol/L的239例患者中同样进行了OGTT 2 h血糖测定, 并发现其中OGTT 2 h血糖≥7.8 mmol /L者4例 (1.7%) 。本研究入选的是不合并糖尿病史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其中418例 (83.2% ) 曾经进行过血糖化验, 曾经诊断过糖耐量异常者仅有38例 (7.5% ) 。通过现场测定, 新诊断糖尿病88例, 糖代谢异常121例, 糖代谢异常者占高血压患者的41.6%。说明在我系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合并糖耐量异常者很多, 而日常诊断率却非常低, 有必要在广大医务工作者中普及糖代谢知识, 宣传在高血压患者中进行空腹及OGTT 2 h血糖测定的重要性。
代谢综合征在最近10年~20年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热点, 国际糖尿病联盟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IDF) 代谢综合征的全球新定义将中心性肥胖作为其核心因素。Isomaa等[10]在对3 928名35岁~70岁无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群进行的研究中发现, 存在代谢综合征人群的冠心病、心肌梗死和卒中的发病率是无代谢综合征人群的 (3~6) 倍。在本研究中, 单因素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有更高的收缩压水平和更大的腰围、 腰臀比、更长的病程及更明显的血脂异常, 提示除中心性肥胖是高血压患者合并糖尿病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外, 收缩压水平。血脂异常及高血压病程亦会增加其患病的风险。故对于高血压患者在以上几项指标方面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 尽可能做到早期预防。
高血压、脂代谢异常及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常伴有胰岛素抵抗[11], 可能与胰岛素受体数目相对减少有关。随胰岛素抵抗的加重和 (或) 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的失代偿, 导致血糖升高, 发展为糖尿病。在本研究中不同糖代谢患者相关数据分析显示, 从NGT到IFG, 随着血糖的升高, 空腹和餐后胰岛素升高, IRI也升高, 而ISI却下降, HOMA-β增加, 说明β细胞代偿性分泌增加。但发展为糖尿病时, 胰岛素的分泌及HOMA-β下降, 而IRI却没有下降, 这会使血糖进一步升高。随着糖代谢的加重, 患者的血脂异常也越来越明显, TG、TC和LDL呈升高的趋势, 而HDL则表现为下降, 这样会造成“脂毒性”, 加重β细胞的凋亡, 进一步加重糖代谢;还能够损伤血管内皮导致动脉硬化, 影响血供, 引起或加重糖尿病的并发症。
综上所述,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合并糖耐量异常的比例非常高, 其机制为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的失代偿。而中心性肥胖, 收缩压水平, 脂代谢异常及高血压病程可能为其危险因素。故在高血压患者中予以以上指标的监测并通过血糖测定, 尤其是OGTT发现了解糖代谢状况意义重大。而对于合并代谢综合征的高血压患者, 早期发现并干预血糖代谢的异常则更具有积极的一级预防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糖代谢情况及其机制与相关危险因素, 为全面干预该合并症的发生提供科学的分析依据。方法对503例高血压患者进行空腹血糖 (FPG) 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 后分为糖耐量正常组 (NGT) 、血糖调节异常组 (IGR) 和糖尿病组 (DM) 。分析各组的发病率, 对各组的血糖、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 (IRI) 、B细胞功能 (HOMA-B) 、胰岛素敏感性指数 (ISI) 及收缩压、腰围、腰臀比、高血压病程、血脂、体重指数 (BMI) 等进行比较。结果503例中血糖调节异常者121例 (24.1%) , 糖尿病患者占17.5%。知晓率仅7.5%。从NGT到IFG, 随着血糖的升高, 空腹和餐后胰岛素升高, IRI与HOMA-B也升高, 而ISI却下降;发展到DM后, 胰岛素分泌及HOMA-B下降, 而IRI却没有下降, DM组的收缩压水平和腰围、腰臀比、BMI、高血压病程及IGR和DM组血脂异常与NGT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合并糖耐量异常的比例非常高, 而日常诊断率却很低。其机制为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的失代偿。而中心性肥胖, 收缩压水平, 脂代谢异常及高血压病程可能为其高危因素。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糖耐量异常,葡萄糖耐量试验,机制,危险因素
代谢相关因素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1年9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心内科收治的非DM患者300例, 当中, 男性患者159例, 女性患者141例。年龄在39~87岁, 平均年龄在66.9岁。临床排除标准:①有既往糖尿病史;②长期卧床无法采取体质量以及身高测量的患者;③病情危重, 营养状况较差的患者;④拒绝简易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患者。
1.2 临床方法
对患者体质量以及身高进行测量, 同时对BMI (体质量指数) 进行计算, 体质量指数在25或者在25以上的患者为超重。隔夜空腹12 h以上, 临床指标包括有以下几个:TC (总胆固醇) 、HDL-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FPG、L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TG (三酰甘油) 、Cr (肌酐) 、UA (尿酸) 以及hs CRP (高敏C反应蛋白) 。对所有患者采取简易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 h血糖测定。采取免疫比浊法对尿微量蛋白进行测定, 同时对Hb A1c (糖化血红蛋白) 采取高压液相法。
1.3 临床糖代谢参数判定标准
NGT (正常糖耐量) :空腹血糖在6.1 mmol/L以下, 并2 h简易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血糖在7.8 mmol/L以下。IGR (糖调节受损) :单纯空腹血糖受损 (I-IFG) , 6.1 mmol/L≤空腹血糖<7.0 mmol/L, 并2 h简易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血糖在7.8 mmol/L以下。单纯糖耐量受损 (IGT) , 空腹血糖在6.1 mmol/L以下, 并7.8mmol/L≤2 h简易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血糖<11.1 mmol/L。复合型单纯糖耐量受损:6.1 mmol/L≤空腹血糖<7.0 mmol/L, 并7.8 mmol/L≤2 h简易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血糖<11.1 mmol/L。糖尿病:其正在加任何时间的血浆葡萄糖在11.1 mmol/L或者在11.1 mmol/L以上, 或者空腹血糖在7.0 mmol/L或者7.0 mmol/L以上, 或者简易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 h IPH (血浆葡萄糖) 在11.1 mmol/L或者11.1 mmol/L以上。根据糖代谢状态把患者分为3组:正常糖耐量组、糖调节受损以及新诊断糖尿病组。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 (n, %) 表示,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糖代谢状态分布情况
在300例患者当中, 正常糖耐量有56例、糖调节受损29例。新诊断糖尿病15例。总体糖代谢异常率33.3%。
2.2 三组患者的临床资料
正常糖耐量组和新诊断糖尿病组患者的BMI、尿A/C比、Hb A1c、FPG、Gr以及hs CRP水平明显比正常糖耐量组高;冠心病、超重以及高血压在糖调节受损组和新诊断糖尿病组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糖耐量组,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情况详见表1。
3 讨论
糖代谢异常其中有糖调节受损以及糖尿病2种状况, 根据相关临床报道表明, 糖尿病是心脑血管疾病关键的危险原因之一, 没有心肌梗死史的糖尿病患者临床预后和心肌梗死没有糖尿病史的患者相同。所以, 把糖尿病作为冠心病等相关危征。还有相关临床报道表明, 冠心病患者伴有糖代谢异常相对比较高, 对既往没有糖尿病的患者采取OGTT检查, 可以使发生糖调节受损的漏诊概率明显降低。因为既往患者大部分都没有采取OGTT检查, 所以, 漏诊比较多的糖调节受损患者[2]。
本文临床结果显示, 在300例患者当中, 正常糖耐量有56例、糖调节受损29例。新诊断糖尿病15例。总体糖代谢异常率33.3%。相关临床报道表明, 既往没有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群三分之二以上的患者存在糖代谢异常。
相关临床报道表明, 国内冠心病患者人群糖代谢意义以就餐以后血糖增高为主, 所以, 单一检测空腹血糖, 把漏诊88%ICT患者和80%糖尿病患者。本文临床结果显示, I-IGT占83%, 新诊断糖尿病的患者当中, IPH占79%, 和上述相关报道相一致。本文主要对糖代谢异常以就餐以后血糖异常或者增高为主。因此, 现如今, OGTT并不是常规临床检查, 所以, 不管是冠心病患者还是其他相关患者, 单一检测空腹血糖, 把漏诊部分糖代谢异常患者。
本文临床结果显示, 其余两组和NGT组相对比, ICR组患者高血压以及冠心病的例数逐渐增多, 尿A/C, 血清Cr以及UA水平有一定增加, 这就说明在IGB阶段已经造成心脏以及肾脏损害。糖耐量受损人群通常伴有各种代谢障碍。还有相关临床报道表明[3], 糖耐量受损人群MS (代谢综合征) 患病概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所以, 出现大血管并的风险增加。还有相关临床报道表明, 糖耐量受损人群, 不管给予药物治疗还是非药物治疗, 都可以获得明显效果, 所以, 临床相关人员应该高度重视初期高血糖的筛查。
总而言之, 对所有心内科的非糖尿病患者, 应该采取简易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筛查, 以及及时发现糖代谢异常患者, 采取初期预防以及肝郁, 使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明显减少。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心内科患者糖代谢异常情况以及相关原因。方法 抽取2011年9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心内科收治的非DM患者300例, 根据OGTT (简易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2 h血糖把患者分为NGT (正常糖耐量) 组、IGR (糖调节受损) 以及新诊断DM (糖尿病) 组, 对三组患者采取生化、hsCRP (高敏C反应蛋白) 、血脂、HbA1c (糖化血红蛋白) 等。结果 在300例患者当中, 正常糖耐量有56例、糖调节受损29例。新诊断糖尿病15例。总体糖代谢异常率33.3%;正常糖耐量组和新诊断糖尿病组患者的BMI、尿A/C比、HbA1c、FPG、Gr以及hsCRP水平明显比正常糖耐量组高;冠心病、超重以及高血压在糖调节受损组和新诊断糖尿病组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糖耐量组,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心内科非DM患者伴有糖代谢异常较高, 非冠心病患者也存在糖代谢异常, 同时大部分在就餐以后血糖增高, 因此, 应该将简易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当做心内科非DM患者的一项常规临床检查。
关键词:相关因素,糖代谢异常,心内科
参考文献
[1]王云龙, 王青, 孙一光.心内科住院患者糖代谢异常及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荟萃, 2010, 24 (12) :1044.
[2]张贺芳, 蔡志刚, 张庚良.多因素干预糖耐量异常者代谢异常组分对其转归及大血管病变的影响[J].临床荟萃, 2011, 22 (18) :1315-1316.
代谢相关因素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随机分层抽取扬州大学教职工1000人, 男690, 女310, 年龄25~60岁, 平均 (42.8±7.1) 岁。
1.2 调查及检测项目
糖尿病和高血压病史, 身高、体重、体质指数 (BMI) 、空腹血糖 (FBG) 、收缩压 (SBP) 、舒张压 (DBP) 、空腹甘油三酯 (TG)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
1.3 MS诊断标准
依据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CDS) 建议MS的诊断标准:具备以下4项中的3项或全部者。 (1) 超重和 (或) 肥胖:BMI≥25.0kg/m2。 (2) 高血糖:FBG≥6.1mmol/L和 (或) 餐后2h血糖≥7.8mmol/L, 和 (或) 已确诊为糖尿病并治疗者。 (3) 高血压:SBP/DBP≥140/90mmHg, 和 (或) 已确诊为高血压并治疗者。 (4) 血脂紊乱:空腹TG≥1.7mmol/L和 (或) 空腹HDL-C<0.9mmol/L (男性) , <1.0mmol/L (女性) 。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两组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1000名调查对象中, 符合MS诊断的101名, 占总数的10.1%, 男64名 (0.64%) , 女37名 (0.37%) 。MS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 (P<0.01) 。具体结果见表1。
3 讨论
1999年WHO首次对MS进行工作定义, 目前WHO再次提出并扩充了MS的概念, 使其成为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糖耐量减退、2型糖尿病、腹型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高尿酸血症、高凝状态、脂肪肝、微量蛋白尿等一组致动脉硬化的症候群。本项目结果显示, MS发病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P<0.01) , 可能的原因是与雌激素水平和生活方式不同。MS的相关因素包括糖尿病和高血压病史, 肥胖, 高血压, 高血糖, 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MS的核心基础是中心型肥胖和胰岛素抵抗 (insulin resistance, IR) , IR会引起一系列的后果, 对重要器官产生损害。由于MS的每一种成分都是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它们的联合作用更强, 所以有人将MS称为"死亡四重奏" (中心性肥胖、高血糖、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血症和) [2,3]。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 世界各地的超重和肥胖人数越来越多, 目前已成为全球严重的流行病, 因为无论在儿童青少年中, 还是在成人中, 超重和肥胖都对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是冠心病、中风和糖尿病等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甚至增加某些癌症的发病危险。据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 目前患肥胖病的人已占我国人口的7.1%, 城市居民中肥胖者可达12.3%, 肥胖人口达6000多万。内脏脂肪堆积是代谢综合征的重要特征, 也是导致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原因。目前认为内脏脂肪含量受遗传背景的影响, 亚裔人群就具有脂肪容易堆积在内脏的特点。在内脏脂肪堆积的个体中, 首先受累的脏器是肝脏。过多游离脂肪酸的沉积即可导致脂肪肝, 并会引起肝酶水平升高, 甚至肝脏结构的改变。同样, 脂肪在胰腺堆积后可造成B细胞功能障碍。
MS的临床终点是心绞痛、心肌梗死、猝死、脑缺血发作、脑卒中。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关键是阻止MS的发生, 所有的治疗都应围绕降低各种危险因素, 包括有效减轻体重, 减轻胰岛素抵抗, 良好控制血糖, 改善脂代谢紊乱, 控制血压, 科学的生活方式, 合理的饮食结构, 适量的运动锻炼等[4]。应尽早制订干预治疗MS的具体措施, 以控制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 阻止MS的发生发展。
摘要:目的 研究扬州大学教职工代谢综合征的相关因素。方法 随机抽取教职工1000人, 检测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相关指标。结果 1000名调查对象中, 符合MS诊断的101名, 占总数的10.1%, 其中男64名 (0.64%) , 女37名 (0.37%) 。MS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结论 扬州大学教职工MS的相关因素包括糖尿病和高血压病史, 肥胖, 高血压, 高血糖, 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相关因素
参考文献
[1]郭启煌, 杨晔.代谢综合征概念的发展与临床意义[J].人民军医, 2008, 51 (11) :711.
代谢相关因素 篇4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住院符合ICD-10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服用抗精神病药物≥12个月, 住院时间≥12个月, 性别、年龄不限。排除标准: (1) 合并其他精神障碍; (2) 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 (3)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前已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患者。于入组当日测量患者腰围及血压, 并于次日凌晨6时抽取血样, 测定血生化全套 (血糖、血脂等) 。了解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 包括性别、年龄、精神疾病病程、本次住院时间、住院次数等, 抗高血压药物、降糖药物、降脂药物及目前抗精神病药物等的使用情况。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按照世界糖尿病联盟 (IDF, 2005) 全球统一标准[6]。IDF关于代谢综合征的定义为:中心性肥胖, 欧洲男性腰围≥94 cm, 女性腰围≥80 cm, 华人男性腰围≥90 cm, 女性腰围≥80 cm。满足下述5条标准中的3条, 就可诊断代谢综合征: (1) 腰围:男≥102 cm, 女≥88 cm; (2) 血压:130/85 mm Hg以上; (3) 高密度脂蛋白 (HDL) (mg·dl-1) :男<40 mg·dl-1, 女<50 mg·dl-1; (4) 甘油三酯 (TG) :≥150 mg·dl-1; (5) 血糖:≥110 mg·dl-1。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自制量表统计入组病人的一般情况, 包括年龄、性别、精神疾病的病程, 服药时间, 本次住院的时间、住院次数。入组当日测身高、体重、腰围及血压, 计算体重指数 (BMI) 。禁食12 h, 完成空腹血糖、血脂测定, 由本院检验科在Olympus AU 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测定。
1.2.2 相关躯体疾病诊断标准
肥胖:BMI≥25 kg·m-2。高血压:收缩压≥140 mm Hg和 (或) 舒张压≥90 mm Hg或已明确诊断高血压并治疗。糖尿病:空腹血糖≥7.0 mmol·L-1或已明确诊断糖尿病并治疗。血脂异常:TC>6.22 mmol·L-1或TG>2.26 mmol·L-1或HDL-C<1.04 mmol·L-1。
1.2.3 研究方法
由研究人员编制患者一般信息调查表, 内容包括年龄、病程、受教育程度、吸烟与否等。吸烟:指每天吸烟量≥1支, 吸烟时间大于1年, 男性患者每日集体吸烟两次, 每次30 min。次日清晨进行体重、身高、腰围、臀围、血压的测定, 并抽取空腹血进行血生化检测, 包括空腹血糖、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血脂和血糖均采用统一的方法和试剂测定, 由长宁区兰卫中心实验室进行质量控制。服药方式分为单一服用第一代经典抗精神病药、单一服用非经典新型抗精神病药、其他类药物, 药物剂量均为达到治疗剂量、治疗服用次数, 剂型均为片剂口服。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资料均使用SPSS 19.0软件, 不同药物治疗的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差异性采用卡方检验, 代谢综合征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共306人, 其中男性占57.5%, 女性占42.5%, 平均年龄 (54.52±11.14) 岁, 平均服药时间 (28.46±12.41) 年, 平均总病程 (28.18±12.07) 年, 平均住院次数 (3.96±3.56) 次。
2.2 代谢综合征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
本次调查研究BMI异常占55.6%, 诊断高血压占19.3%, 血糖异常占17.3%, 诊断糖尿病 (服用降糖药物) 占13.4%, 高血脂占7.5%, 高胆固醇占17.6%, 甘油三酯异常占19.9%, 诊断心脏病占37.3%, B超异常 (脂肪肝、胆结石、胆囊炎等) 占43.8%, 高密度脂蛋白异常占76.8%。按照IDF的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 本次调查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为30.7%。单一服用第一代经典抗精神病药物 (氯丙嗪、奋乃静) 57人 (18.6%) , 单一服用第二代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 (氯氮平、利培酮、阿立哌唑、喹硫平、奥氮平) 122人 (39.9%) , 单独服用其他药物 (舒必利、丙戊酸钠) 13人 (4.2%) 。单独服用药物192人 (62.7%) , 联合用药114人 (37.3%) 。
不同性别代谢综合征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028, P=0.025) , 男性 (18.63%) 高于女性 (12.09%) 。服用不同抗精神病药品者代谢综合征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差异 (χ2=24.56, P=0.001) , 见表1。
注:括号内为百分率
以代谢综合征为因变量, 性别、年龄、精神疾病病程、服药方式、运动方式、吸烟、住院时间、服药时间、氯氮平、BMI、心电图异常等为自变量, 做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男性、年龄≥60岁、病程≥10年、末次住院≥5年、吸烟、单一服用第二代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住院≥10年、心电图异常进入回归方程 (P<0.05) , 见表2。结果表明:男性、高龄、住院时间长、病程长、末次住院时间长、吸烟、单一用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心电图异常等因素均为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因素。
3 讨论
多项研究已表明, 与一般人群相比, 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代谢综合征患病率高达35%~40%[7]。Mogul等[8]最早的调查表明, 芬兰东部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为37%, 是同地区普通人群的2~4倍。本研究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合并代谢综合征发生率为30.7%, 明显要高于上海市普通人群的17.14%[9], 但低于上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服用不同抗精神病药物者代谢综合征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4.56, P=0.001) , 按照代谢综合征发病率高低排序:氯丙嗪>氯氮平>利培酮>阿立哌唑>丙戊酸钠>喹硫平>奋乃静>奥氮平, 与以往研究不完全一致的是氯丙嗪高于氯氮平, 这可能与服用氯丙嗪患者数量多有关。国外已有大量的文献记载:氯氮平、奥氮平、喹硫平和利培酮等可能会引起体重增加或肥胖, 可能使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升高, 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升高, 甚至引发2型糖尿病的发生[10,11,12,13,14,15]。长期应用传统抗精神病药物如酚噻嗪类等及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氯氮平和奥氮平等均可能引起体重增加、血糖及血脂代谢异常, 增加代谢综合征发生的风险。本研究结果显示抗精神病药物种类与代谢综合征的患病风险有关。其中, 长期、单一服用第二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者代谢综合征患病率 (39.9%) 明显高于服用第一代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者 (18.6%) (χ2=9.563, P=0.003<0.05) , 这也与许多国内外文献报道相一致。本次精神分裂症合并代谢综合征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中, 氯丙嗪和氯氮平服用者作为影响因素均未进入二元Logistic方程, 但心电图异常作为影响因素进入方程。对于性别作为精神分裂症合并代谢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尚有争议, 国外研究中少有报道抗精神病药引起的代谢障碍在性别上具有显著性差异[16], 但国内许多研究报道男性精神分裂症的住院病人较女性者更易出现代谢综合征。本次研究精神分裂症伴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住院时间有关, 患病率随年龄、病程增加而增加。
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以及长期住院等因素, 超重或肥胖、血糖异常、高血压及血脂异常和认知功能损害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严重影响着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及社会功能[17]。本研究考虑了康复及运动方式因素:不同康复方式 (不/参加工娱、音乐、作业组) 的代谢综合征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95, P=0.814) 。不同运动方式 (有氧/无运动组) 的代谢综合征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225, P=0.635) 。然而有限的康复活动 (5次·周-1, 30 min·次-1) 及有氧运动 (5次·周-1, 30 min·次-1) 对有代谢综合征的患者而言亦是非常有限的干预措施。应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时, 对患者的认知功能有改善作用, 但也可能会增加患代谢综合征的风险, 抗精神分裂症药物尤其是部分非典型药物引起体重增加、糖脂代谢异常从而加重代谢综合征, 引起躯体恶性循环, 临床中选用何种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 需要权衡疗效与风险[18], 同时权衡积极推进符合条件患者替代采取MECT (改良电抽搐) 治疗替代部分药物。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几项以生活方式作为干预措施的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得以开展, 如中国大庆研究、美国糖尿病防治计划 (DPP) 、芬兰的糖尿病预防研究 (FDPS) [19,20]等, 这些研究验证了长期控制饮食及增加体力活动可能会降低葡萄糖耐量受损 (IGT) 人群向糖尿病的转化率, 所以预防和管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代谢风险因素十分重要, 我院目前针对伴有代谢综合征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监测血压血糖 (至少每日1次) 、血脂 (每月1次) , 对已经诊断明确并有临床症状的患者, 在调整精神科用药、使用内科药物同时, 加强康复训练、增加每日有氧运动强度及时间、减少吸烟、采用糖尿病专用饮食。同时对包括IGT和空腹血糖受损患者加强糖尿病宣传教育, 严格管理与控制家属会客的外带食品及食用。一项研究根据16项IGT人群生活方式干预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结论:进行生活方式干预的IGT人群发病率相比于对照组降低了46%, 显示生活方式干预能有效地预防糖尿病的发生与发展[21]。我院还针对部分社会及认知功能较好的精神分裂症伴代谢综合征患者, 推出了“同路人”康复训练, 由家属、医务人员陪伴下从事农业劳动、户外运动等 (2次·周-1, 2 h·次-1) 训练, 对预防与干预代谢综合征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摘要:目的:分析长期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代谢功能异常 (代谢综合征) 的相关影响因素, 提供相应风险因素与预防措施。方法:对上海市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精神科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测定其代谢指标, 采用世界糖尿病联盟 (IDF) 全球统一标准定义代谢综合征, 同时调查包括一般资料、康复方式、药物服用法、吸烟等风险因素, 采用卡方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慢性长期住院患者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为30.7%, 不同抗精神病药品的代谢综合征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4.56, P=0.001) , 男性、年龄、病程、吸烟、服药方式等是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代谢综合征患病的影响因素。结论:预防和管理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代谢综合征有重要意义, 针对慢性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高危因素 (如男性、长期住院、吸烟等) , 可以通过对其生活方式调整、加大与加强康复等措施进行干预。
代谢相关因素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实验动物:4周龄雄性OLETF大鼠48只,以及其同系非糖尿病正常对照LETO(Long-Evans Tokushima Otsuka)大鼠12只,由日本大冢制药公司研究所提供。(2)饲料:大鼠标准饲料、高脂饲料由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1.2 方法
1.2.1 分组及饲养
4周龄OLETF大鼠和LETO大鼠均饲以标准饲料,分笼适应喂养4周。8周龄O-LETF大鼠饲高脂饲料,LETO大鼠饲标准饲料,自由获取食物和水。16周龄根据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2 h血糖和体重将OLETF大鼠随机分为5组。22周龄复查,48只大鼠均未发生糖尿病,开始药物干预。替米沙坦(L组),替米沙坦联合二甲双胍(LM组),吡格列酮(P组),二甲双胍(M组),高脂对照(O组),LETO组为非糖尿病对照(NC组)。空腹血糖>11.1 mmol/L诊断为糖尿病。OGTT试验血糖峰值>16.8 mmol/L或葡萄糖灌胃后120 min血糖>11.2 mmol/L为糖耐量受损(IGT)[3]。
1.2.2 给药方法
L组替米沙坦5 mg/kg[4],LM组替米沙坦5 mg/kg和二甲双胍100 mg/kg[5]的混合物,吡格列酮10 mg/kg[6],M组二甲双胍100 mg/kg。每日灌胃1次。
1.2.3 指标检测
每两周测一次体重。48周龄股动脉取血5 m L,分离血清。FFA采用ELISA法测定,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经正态性检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间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检验,糖尿病发病率比较用χ2检验(Fsher’s Exact Test)。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OLETF大鼠糖尿病发病率
L组IGT及糖尿病发病率40%与O组80%比较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P=0.085);LM组30%与O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35);P组无IGT或糖尿病发生,与O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1);M组IGT及糖尿病发病率为100%;NC组无IGT或糖尿病发生。
2.2 各组间FFA及血脂比较
L组FFA、TC、LDL均低于O组,差异有显著性(P分别为0.002、0.024和0.000);LM组FFA、TC、TG、LDL均低于O组,差异有显著性(P分别为0.040、0.023、0.037和0.000);P组TC、TG、LDL均低于O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2、0.019和0.000)。见附表。
注:1)与NC组比较,P<0.05,2)与NC组比较,P<0.01;3)与O组比较,P<0.05,4)与O组比较,P<0.01;5)与M组比较,P<0.05,6)与M组比较,P<0.01,7)与P组比较,P<0.05
2.3 各组间体重变化
自20周龄开始O组体重明显高于NC组(P<0.05),自30周龄后P组体重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其余各组间无差异。见附图。
3 讨论
OLETF大鼠是一种比较公认的自发性T2DM动物模型[7],该大鼠以其疾病的慢性和晚发等特征成为研究肥胖T2DM的良好模型。其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1受体基因缺失,造成其失去了CCK反馈摄食调节,使该大鼠多食与肥胖,并常伴有血脂紊乱等,符合代谢综合征的特征[8]。有研究发现高脂饮食可以增加体重、使血脂紊乱、产生胰岛素抵抗,而诱发糖尿病[9]。因此,本研究采用高脂喂养OLEFF大鼠,使其暴露于高脂环境下,更加促使该大鼠发生代谢综合征。
替米沙坦是一种长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angiotensin II receptor blockers,ARBs),它选择性抑制血管紧张素Ⅱ的1型受体(AT1),有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1(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的作用[10]。替米沙坦可以部分激活PPRAγ,使脂联素(Adiponectin,APN)的表达明显增加;同时ARBs还能抑制细胞内APN的降解,使得APN的含量增加[11],从而起到调节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这可能使高脂喂养的OLETF大鼠的T2DM发病率降低。在调节血脂方面,替米沙坦通过激活的PPRAγ复合物影响调节FFA代谢和脂肪分化基因的表达,使高脂喂养引起的FFA、TC、LDL升高得到改善。同时本研究发现二甲双胍不能使高脂喂养的OLETF大鼠T2DM发病率降低,其对血脂的影响除降低LDL外,对高脂引起的FFA及其他血脂指标紊乱无改善作用。而与替米沙坦联用后T2DM发病率下降,FFA、TC、TG、LDL均得到改善。其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本实验发现由于高脂喂养O组体重明显高于NC组。有实验发现替米沙坦可能通过减少食欲[12]起到减轻体重的作用。而二甲双胍的减重作用则是提高对葡萄糖的利用而发挥的[6]。但本研究发现L组、M组及LM组大鼠的体重与O组比较并无显著降低。这可能与高脂增加体重有关。
本实验还观察到吡格列酮能更有效地预防糖尿病,改善FFA及血脂紊乱,但会增加体重。CHOI等[6]的实验也得出同样的结论。就本实验而言,吡格列酮可能不适于作为肥胖者T2DM的预防及改善代谢综合征相关因素的首选药物,而替米沙坦与二甲双胍联合用药更具选择性。
替米沙坦及其与二甲双胍联合使用在改善代谢综合征相关因素方面的机制尚不明确,但替米沙坦潜在的预防糖尿病,改善代谢综合征的作用已受到关注。随着对替米沙坦及其与二甲双胍联合用药机制的深入研究,替米沙坦与二甲双胍联合使用对高脂饮食造成的代谢综合征的预防作用有望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LAKKA HM,LAAKSONEN DE,LAKKA TA,et a1.Themetabolic syndrome and total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mortalityin middle-aged men[J].JAMA,2002,288(21):2709-2716.
[2]HANSON RL,IMPERATORE G,BENNETT PH,et a1.Compo-nents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and incidence of type 2 dia-betes[J].Diabetes,2002,51(10):3120-3127.
[3]KANEKO T,WANG PY,WANG Y,et al.The long-term effectof low-carbohydrate/high-fat diet on the development of diabetesmellitus in spontaneously diabetic rats[J].Diabetes Metab,2000,26(6):459-464.
[4]ARAKI K,MASAKI T,KATSURAGI I,et al.Telmisartan pre-vents obesity and increases the expression of uncoupling protein1 in diet-induced obese mice[J].Hypertension,2006,48(1):51-57.
[5]LEE MG,CHOI,LEE I.Effects of diabetes mellitus inducedby alloxan on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metformin in rats:restora-tion of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to the control state by insulintreatment[J].J Pharm Pharm Sci,2008,11(1):88-103.
[6]CHOI SH,ZHAO ZS,LEE YJ,et al.The different mechanismsof insulin sensitizers to prevent type 2 diabetes in OLETF rats[J].Diabetes Metab Res Rev,2007,23(5):411-418.
[7]MORAN TH,BI S.Hyperphagia and obesity of OLETF ratslacking CCK1 receptors:developmental aspects[J].Dev Psychobiol,2006,48(5):360-367.
[8]GRUNDY SM,BREWER HB JR,CLEEMAN JI,et a1.Defini-tion of metabolic syndrome;report of the national heart,1ung,and blood Institute/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onference onscientific issues related to definition[J].Circulation,2004,109(3):433-438.
[9]CERF ME.High fat programming of beta-cell failure[J].Adv ExpMed Biol,2010,654:77-89.
[10]NAKAMURA T,KAWACHI K,SAITO Y,et al.Effects ofARB or ACE-inhibitor administration on plasma levels of al-dosterone and adiponectin in hypertension[J].Int Heart J,2009,50(4):501-512.
[11]CLASEN R,SCHUPP M,FORYST-LUDWIG A,et al.PPARgamma-activating angiotensin type-1 receptor blockers induceadiponectin[J].Hypertension,2005,46(1):137-143.
代谢相关因素 篇6
关键词: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骨代谢相关细胞因子,骨代谢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在临床上主要归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表现为机体代谢紊乱,同时血清中存在的抗甲状腺激素可刺激甲状腺细胞分泌过量的甲状腺激素[1]。另外,甲亢患者机体除表现出甲状腺的症状体征及甲状腺激素的变化外,较多其他因子也可随之波动,对其进行研究可以进一步为甲亢的诊断治疗提供依据[1,2]。以往较多研究认为,甲状腺激素与骨成熟、发育有关[3,4,5]。本文笔者就甲亢患者骨代谢相关细胞因子及骨代谢指标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1年1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64例甲亢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进行体检的64例健康者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31例,女33例;年龄14~57岁,平均(38.4±10.1)岁;病程15 d~28年,平均(12.0±1.4)年;其中,轻度18例,中度25例,重度21例。对照组中,男32例,女32例;年龄14~60岁,平均、(40.3±11.6)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未有肝、肾功能障碍,骨骼以及其他内分泌疾病史,同时无近期应用容易引发骨质疏松的激素类、维生素D及钙剂等药物的情况。
1.2 方法
检测两组患者的甲状腺激素、骨代谢相关细胞因子及骨代谢指标水平并进行比较。两组患者均在采集血液前12 h禁食,次日晨起空腹采静脉血4 mL。甲状腺激素采用化学发光法进行检测,检测指标包括游离甲状腺素(F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甲状腺旁素(PTH)及促甲状腺激素(TSH);骨代谢相关细胞因子采用上海彩佑实业有限公司的相应酶联免疫试剂盒进行检测,检测指标包括白介素-6(IL-6)、降钙素(CT)、肿瘤坏死因子(TNF)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骨代谢指标包括钙离子(Ca2+)、碱性磷酸酶(AKP)、骨钙素(BGP)、Ⅰ型胶原吡啶交联终肽(ⅠCTP)、Ⅰ型原胶原氨基端前肽(PⅠNP)及骨密度(BMD),其中,Ca2+、AKP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BGP、ⅠCTP、PⅠNP采用上海彩佑实业有限公司的试剂盒进行检测,而BMD则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仪进行检测,检测部位为L2~3。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独立样本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甲状腺激素水平比较
观察组FT4、FT3、PTH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SH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重度患者FT4、FT3、PTH水平均高于中、轻度患者,TSH水平低于中、轻度患者,差异显著(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轻度患者比较,&P<0.05;与中度患者比较,#P<0.05
2.2 两组骨代谢相关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观察组IL-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CT、TNF、IGF-Ⅱ水平明显降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重度患者IL-6水平明显高于中、轻度患者,CT、TNF、IGF-Ⅱ水平明显低于中、轻度患者,差异显著(P<0.05)。见表2。
2.3 两组骨代谢指标水平比较
观察组Ca2+、AKP、BGP、ⅠCTP及PⅠN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BMD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重度患者Ca2+、AKP、BGP、ⅠCTP及PⅠNP水平均高于中、轻度患者,BMD水平低于中、轻度患者,差异显著(P<0.05)。见表3。
3 讨论
甲亢是由于甲状腺本身或甲状腺以外的多种原因引起的甲状腺激素增多,患者普遍表现出神经、循环、消化等各系统的兴奋性增高和代谢亢进[5]。除此之外,机体血清中的多项代谢指标也可随之发生变化,其中,临床研究认为,此类患者多存在明显的代谢异常,主要与甲状腺激素对骨生长过程的影响有关,其可有效促进骨骼的发育[6,7],但是当其量较大甚至超量时可起到相反的作用,即通过对骨骼的直接作用,使骨转换加快,骨吸收和骨形成均加强,并且主要以骨吸收最为突出,导致骨质疏松情况的发生[8,9],因此对于此类患者应给予此方面的重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轻度患者比较,&P<0.05;与中度患者比较,#P<0.05
临床中较多研究认为,IL-6具有促进破骨细胞生成的作用[10],在甲状腺激素的协同作用下可导致骨吸收加快,而大量的IL-6又可抑制TNF的分泌,同时TNF在血液中的半衰期较短,故在甲亢患者中可表现出降低的趋势。另外研究肯定了甲亢患者CT水平的降低,其主要与血液中Ca2+的异常有关。IGF-Ⅱ被认为是影响细胞生长发育的重要因子,可参与骨重建等,故可以作为监测骨代谢的相关因子之一。
骨代谢的过程中Ca2+、AKP、BGP均是临床中具有较高价值的代谢反应指标。ⅠCTP是反应骨吸收的最佳指标之一,在骨代谢的过程中被释放入血,故其为有效的骨代谢指标。PⅠNP是反应新骨形成的价值较高的指标,可有效反应骨代谢过程中骨转换的活化程度,因此临床较多应用其监测骨代谢情况。
本文笔者就甲亢患者骨代谢相关细胞因子及骨代谢指标的变化规律进行观察,并与健康人群进行比对,研究显示,甲亢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波动与以往较多研究基本一致,而骨代谢相关细胞因子中也以IL-6的升高和CT、TNF、IGF-Ⅱ水平的降低为主要表现,同时通过对患者骨代谢指标的研究,进一步肯定了甲亢患者骨代谢异常情况的存在,表现出血液中Ca2+、AKP、BGP、ⅠCTP及PⅠNP的升高和BMD的降低,说明了甲亢患者骨代谢,尤其是骨吸收更为活跃的状况。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甲亢患者可表现出骨代谢相关细胞因子及骨代谢指标的明显变化,在此类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对此方面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轻度患者比较,&P<0.05;与中度患者比较,#P<0.05
参考文献
[1]李杨亮,陈烽,刘柳.Graves甲亢治疗中动态监测血清TPOAb的临床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9,30(10):960-962.
[2]李政芳,明庆华,涂汝昌,等.甲状腺疾病与骨钙素[J].中华骨质疏松杂志,2008,6(2):26-27.
[3]Rotteveel J,Schoute E,Delemarre-van HA.Serum procollagenⅠcar-boxyterminal propeptide(PⅠCP)levels through puberty:relation to height velocity and serum hormone levels[J].Acta Paediatr,2004,86(2):143-147.
[4]姜海红,刁迎斌,赵宏,等.Graves病患者甲状腺激素与骨密度及骨转换指标的相关[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0,16(7):480-482.
[5]仇颖,邹艾贵,刘艳梅.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的骨代谢变化[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8,9(12):1296.
[6]袁园,卫红艳,刘萍,等.甲状腺功能亢进对骨代谢影响[J].临床荟萃,2012,27(3):206-208.
[7]陈少珍,黄沛隆.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PICP、ⅠCTP和BGP等骨代谢指标水平的变化[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12):1306-1308.
[8]李启欣,李玮煊,陈斌鸿,等.不同化学发光检测系统FT3,FT4,TSH结果的可比性和偏倚评估[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9,30(8):790-791.
[9]费成英.血清TT3,FT3,TT4,FT4联检评价甲状腺功能及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31(2):121-123.
代谢相关因素 篇7
1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胎盘组织取自4例正常妊娠孕妇 (正常妊娠组) (年龄、孕周分别为:28岁, 38+5周;27岁, 37+4周;31岁, 39+1周;24岁, 38+2周) 及4例未经治疗的子痫前期患者 (子痫前期组) (年龄、孕周分别为:25岁, 37周;29岁, 36+5周;21岁, 37+2周;33岁, 36+1周) 。正常妊娠组和子痫前期组患者的年龄、孕周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8例均为未临产即行剖宫产分娩 (4例为正常妊娠孕妇中1例因臀位, 1例因头盆不称, 2例因脐带绕颈2周坚决要求剖宫产) 无其他并发症。胎盘娩出后迅速切取胎盘中央无钙化部分, 放入液氮保存。
1.2 方
法
1.2.1 cDNA芯片制备
12000个人类靶基因的cDNA克隆购自ResGen公司, 通用引物PCR扩增后用Cartesian公司的 7500型点样仪及 Telechem公司的硅烷化玻片进行点样, 每个基因均点2个点 (包括 20条管家基因及 20条阴性质控基因) 。
1.2.2 抽提胎盘总RNA
采用Trizol (Invitrogen) 试剂抽提胎盘总 RNA。提取的总RNA经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吸光度 (A) 值, 并计算A260/A280, 同时于70℃保温 1小时后MOPS凝胶电泳检测28 s、18 s rRNA条带变化。
1.2.3 cDNA探针的合成
参照 Schena等[4]的方法合成荧光标记的cDNA探针, 在反转录体系中加人cy3-dUTP标记对照cDNA;用 cy5-dUTP标记子痫前期患者胎盘组织cDNA。
1.2.4 杂交、洗涤、芯片扫描与分析
将混合探针变性后加在基因芯片上, 盖上盖玻片, 封好后置于杂交舱中60℃杂交14~16小时。杂交结束后, 依次以SDS、SSC室温洗涤, 室温干燥后用ScanArray3000扫描仪 (General Scanning公司) 扫描芯片, ImaGene 3.0软件对扫描数据进行分析, 计算Cy5/Cy3比值, Cy5/Cy3>2判定为上调基因, <0.5判定为下调基因。
1.2.5 Northern杂交验证
取15 μg总RNA经0.8% MOPS 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后电转移至尼龙膜上并紫外交联固定。同时根据差异表达基因序列设计PCR引物并进行PCR扩增, 得到的PCR产物经纯化后采用随机引物标记法掺入α-32P-dCTP得到探针。将膜放入杂交袋中, 加入5 ml Easy-Hyb杂交液 (Ambion) 42℃预杂交2小时, 探针变性后加入杂交袋中继续42℃杂交过夜。常规洗膜后包上保鲜膜, -70℃放射自显影1~4天。正常妊娠组表达谱 (Cy3) 扫描结果与子痫前期组表达谱 (Cy5) 扫描结果经计算机数据叠加后产生反映每个基因在两组中表达丰度比值的虚拟图像, 即正常妊娠组和子痫前期组间基因表达的差异。黄色点代表该基因表达丰度在两种组织中接近;红色点代表该基因在子痫前期组中表达丰度高于正常妊娠组;绿色点代表该基因在子痫前期组中表达丰度低于正常妊娠组。芯片扫描结果通过ImaGene 3.0软件对扫描数据进行分析, Cy5/Cy3>2为上调基因, <0.5判定为下调基因。
2结果
2.1 总RNA及mRNA提取结果
总RNA电泳检测显示28 s和18 s rRNA条带清晰, A260/A280比值介于1.8~2.0, 无明显降解。mRNA电泳后显示呈现从500bp~8kb的弥散涂片, 在2 kb左右比较集中, 其质量可以用于芯片分析。
2.2 基因芯片杂交结果
本实验中, 20条管家基因均有正常的杂交信号, 说明mRNA的质量没有问题, cDNA 探针的合成及杂交过程均正常;20条阴性质控基因的杂交信号均很低, 证实了数据的可靠性。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共44条 (4例) , 包括上调基因30条 (见表1) , 下调基因14条 (见表2) 。 其中糖原磷酸化酶 (GP-M) 基因、瘦素基因、脂蛋白酯酶 (LPL) 基因及糖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增强, 核苷酸代谢基因 (CD73 ) 与能量代谢调节基因 (creatine kinase B) 表达下降。
2.3 部分差异表达基因的
Northern验证 为验证基因芯片结果的可靠性, 随机选择部分表达上调的基因有反应性增强子 (RTP801) 、缺氧诱导因子-1 (HIF-1) 、瘦素及部分表达下调的基因凋亡基因 (Bcl-2) 、逆转录病毒囊膜蛋白、超氧化物岐化酶-2 (SOD2) 进行Northern杂交验证。Northern杂交结果显示, 在子痫前期患者中RTP801、HIF-1及LEP基因表达上调, 而Bcl-2、Syncytin及SOD2基因表达下降, 与芯片的结果相符合。
3讨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母儿安全的疾病, 目前认为其病理起源为胎盘, 内皮细胞损伤是其病理标志。胎盘是体内的临时分泌器官, 其强大的内分泌功能保证了母体在孕期能够适应代谢的需求, 并为胎儿的生长发育提供了多方面的保证。胎盘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基因芯片是研究基因表达改变的重要工具, 该研究利用基因芯片技术了解子痫前期胎盘组织中代谢相关基因的改变, 寻找其可能的致病基因。
该研究比较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患者和正常孕妇胎盘组织的基因表达谱, 分析后得到44条差异表达基因, 其中表达上调基因30条, 这些基因涉及到能量代谢、细胞黏附、糖代谢、脂代谢、肿瘤转移抑制、染色体结构、细胞因子和信号传导等细胞功能;表达下调基因14条, 这些基因涉及细胞黏附、细胞融合、细胞凋亡、核苷酸代谢、能量代谢调节、细胞外基质结构、免疫调节等细胞功能。细胞代谢相关基因糖原磷酸化酶基因、瘦素、脂蛋白酯酶、糖代谢相关基因、核苷酸代谢基因及能量代谢调节基因B的表达有明显变化, 这些变化的意义和相互之间的关系还不清楚, 其基因表达产物可能影响胎盘组织的代谢情况, 可能是子痫前期的相关基因。
糖原磷酸化酶 (GP-M) 的作用是负责糖原分解, 与能量代谢有关, GP-M可使糖原的分解加强[5], GP-M活性的升高可以增加丙酮酸的获得, 以持续无氧糖酵解。正常胎盘的葡萄糖消耗量很大, 所以糖酵解是重要的能量来源途径。子痫前期患者由于缺氧, 葡萄糖糖代谢和糖酵解途径必然发生改变, 该研究发现子痫前期患者胎盘GP-M表达增加, GP-M活性的升高可以增加丙酮酸的获得, 以持续无氧糖酵解, GP-M可能参与了其发病机制。
Coya等[6]首先证明胎盘滋养细胞可以合成并分泌瘦素, 进入母体的血液循环, 而且胎盘来源的瘦素与脂肪分泌的瘦素是一致的, 妊娠妇女血中的瘦素可能来自孕妇脂肪和胎盘两个方面。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肥胖有共同的病理生理特征, 即脂肪代谢障碍、葡萄糖耐量异常和胰岛素抵抗, 而这些异常的病理生理状态都可能与瘦素有关。McCarthy等[7]观察到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时, 孕妇血中瘦素水平增高, 而增高的瘦素主要是来自胎盘。Grosfeld等[8]发现缺氧可以通过缺氧诱导因子 (HIF-1) 来激活瘦素的启动子而调节瘦素的转录。Mise等[9]认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时胎盘缺氧是胎盘合成瘦素增加的原因之一。瘦素可以增加基础代谢率、体温和交感神经的兴奋性, 这和妊娠妇女高水平的代谢状态相一致。小鼠脑内注射瘦素可以使血压升高[6]。本研究同时发现HIF-1表达上调, 提示子痫前期可能是由于胎盘缺血缺氧激活HIF-1, 从而上调瘦素的表达, 导致高血压。
与李东红等[10]报道的结果相反, 本研究发现另一脂类代谢调节基因脂蛋白酯酶与糖代谢相关基因 (glucose transporter) 在4例子痫前期胎盘中表达均增高, 而核苷酸代谢基因 (CD73 ) 与能量代谢调节基因B在子痫前期胎盘中表达降低。这些基因表达的改变影响内皮细胞代谢, 导致内皮损伤, 在病理性胎盘的生长和重铸中起作用[11]。
基因芯片检测技术的出现, 为大规模筛选疾病致病因子提供了很好的工具。采用这一技术的研究发现, 子痫前期患者的胎盘组织中存在大量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 说明细胞代谢异常在子痫前期的病理发生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深入研究每一种基因表达对血管内皮功能的调节, 对揭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病理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细胞代谢相关基因在子痫前期胎盘组织中的表达谱及其影响机制。方法:使用含12000个与代谢、凋亡、细胞黏附、信号传导、转录因子等有关基因的cDNA表达谱芯片, 检测4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及正常的胎盘组织的基因表达谱差异, 并对部分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Northern验证。结果:4例子痫前期胎盘中共有44条基因表达发生了变化, 其中糖原磷酸化酶 (GP-M) 基因、瘦素 (leptin) 基因、脂蛋白酯酶 (LPL) 基因及糖代谢相关基因 (glucose transporter) 表达增强, 核苷酸代谢基因 (CD73) 与能量代谢调节基因 (creatine kinase B) 表达下降。结论:多种基因表达异常与子痫前期的病理发生有关, 细胞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异常可能是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基因芯片,子痫前期,代谢,胎盘
参考文献
[1]Ozkan SO, Korbeyli B, Bese T, et al.Acute cortical blindness complicat-ing preeclampsia[J].Arch Gynecol Obstet, 2001, 265 (4) :231-232.
[2]Baumann MU, Bersinger NA, Surbek DS.Serum markers for predicting preeclampsia[J].Molecular Aspects of Medicine, 2007, 28 (2) :227-244.
[3]Goldstein DP, Berkowitz RS.Current management of complete and partial molar pregnancy[J].J Reprod Med, 1994, 39 (3) :139-146.
[4]Schena M, Shalon D, Heller R, et a1.Parallel human genome an alysis:microarray based expression monitoring of1000genes[J].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96, 93 (20) :10614-10619.
[5]Alonso CN, Dauvillee D, Viale AM, et al.Glycogen phosphorylase, the product of the glgP Gene, catalyzes glycogen breakdown by removing glu-cose units fromthe nonreducing ends in Escherichia coli[J].Journal of Bacteriology, 2006, 188 (14) :5266-5272.
[6]Coya R, Gualillo O, Senaris RM, et al.Effect of cyclic3’, 5’-adenosine monophosphate, glucocorticoids, andinsulin onleptin messenger RNAlev-els andleptin secretion in cultured human trophoblast[J].Biology of Re-production, 2001, 65 (3) :814-819.
[7]McCarthy JF, Misra DN, Roberts JM.Maternal plasma leptin is increased in preeclampsia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s withfetal cord concentration[J].American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1999, 180 (3) :731-736.
[8]Grosfeld A, Andre J, Hauguel De, et al.Hypoxia-induciblefactor1transac-tivates the human leptin gene promoter[J].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002, 277 (45) :42953-42957.
[9]Mise H, Sagawa N, Matsumoto T, et al.Augmented placental production of leptinin preeclampsia:possible involvement of placental hypoxia[J].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Metabolism, 1998, 83 (9) :3225-3229.
[10]李东红, 黄飞, 郑维国, 等.妊高征胎盘组织中脂代谢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3, 24 (10) :917-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