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相关因素

2024-10-24

手术室相关因素(精选10篇)

手术室相关因素 篇1

手术室是外科及其相关专科患者进行手术的场所, 管理水平、手术护理配合及业务水准都直接影响着手术的成效。

1 影响手术室护理质量的相关因素

1.1 手术室某些管理制度不完善, 护士的管理问题没有引起管理者的足够重视。

1.2 先进的仪器设备、手术用品等提高了手术质量, 护理人员应意识到高科技因素所带来的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变革与发展。

1.3 工作责任心不强, 安全意识薄弱。在工作中绝对来不得半点疏忽, 如果缺乏责任心, 无论是新护士还是老护士, 都不会做好护理工作的, 所以责任心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保证。

1.4 手术室护理工作实践性强, 连续性强, 风险程度高。手术室工作的强应激性、高紧张性、无规律饮食和睡眠, 使手术室护士生活质量普遍较差, 影响其身心健康[1]。且连台手术, 夜间急诊手术, 护士总处在过度紧张、超负荷的工作, 最易出现护理失误。据报道:护理人员在大脑过度紧张阶段操作失误的发生率占10%, 而大脑经过松弛后的清洗阶段, 操作失误的发生率在万分之一以下[2], 护理人员的思维方法不当, 会在不经意中发生低级失误。

1.5 社会地位及工资福利待遇低, 影响工作热情。目前社会上仍存在重医轻护的偏见。跟同学历、同职称的医生相比, 医护之间的福利待遇存在明显差异, 护士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微乎其微, 付出与回报失衡, 严重挫伤了护士的积极性, 因而滋生了跳槽或改行的思想, 影响护理队伍的稳定性[3]。

1.6 护理职业的高要求、高风险性。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 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各式各样的考试和检查, 往往使护理人员感到力不从心, 产生厌倦和缺乏自信的情绪。护理职业又是高风险职业, 稍有疏忽, 即可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2 对策

2.1 手术室是手术科医师、麻醉师及手术室人员共同工作的场所, 人员流动量大, 为保证工作有序, 不但各项操作有规程, 而且要有一定的工作制度, 才能使各科手术顺利完成。

2.2 加强人员管理, 合理安排护士排班, 保证护士的休息时间。在工作安排上做到新老强弱搭配, 合理调配人员。

2.3 增强责任心、认真做好工作中的每件事、每个细节。患者在走进医院那一刻, 就把自己的生命健康交给了医护人员, 也许一个检查、一台手术、一次用药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不但原发疾病得不到治疗, 更有可能雪上加霜、病上添病, 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可见责任心是何等重要!责任感是护理措施高效执行的保证。

2.4 护士应详细真实地记录整个工作流程, 如手术体位摆放, 电灼器、止血带的使用, 输血前的核对, 组织标本留取, 纱布、缝针、器械等物品的清点, 以免以后出现纠纷。

2.5 护理管理者应重视护士的工作压力疲惫感, 组织、鼓励她们在工作之余积极参加体育活动, 增加社会交往, 以此消除工作压力。使护士以良好的身心状态投入到工作中, 为患者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整体护理服务。

2.6 加强业务学习。有计划地选派护士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 开阔视野, 扩宽知识面, 让护理人员不断获得新知识、新技能。树立“质量就是生命, 安全第一”的观念, 保证手术护理安全, 使科室的护理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人性化的良性循环轨道。

参考文献

[1]马艳丽, 续锦, 侯琳琳.手术室护士心理健康的维护[J].社区医学杂志, 2005, 3 (2) :49.

[2]左月燃.对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认识和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 (3) :73.

[3]冯素萍.落实护士条例稳定聘用护士队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 13 (16) :72-73.

手术室相关因素 篇2

【关键词】 切口感染;手术室;相关因素;护理对策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56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634-01

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手术切口感染不仅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加重患者的负担,对其预后造成一系列的不良后果[1-2]。为了对手术室切口感染的相关情况及其护理对策进行深入了解,本研究将对手术室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以及护理情况进行分析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1月——12月所收治的100例手术室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有23例女性,77例男性,患者的年龄为20-78岁,平均年龄为47.9岁。该组患者中有70例患者行择期手术,30例患者行急诊手术。选择我院2012年1月——12月所收治的100例手术室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有26例女性,74例男性,患者的年龄为21-84岁,平均年龄为53.2岁。该组患者中有67例患者行择期手术,33例患者行急诊手术。两组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间、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存在一定的差异,具有可比性,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采用我院自制调查表来对本研究所有患者的手术切口部位感染、放置引流管的数量、手术时间、手术类型、手术过程中是否有人员参观、手术地点、手术性质、年龄、病史等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对导致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全面分析,了解其相关影响因素。

1.3 护理对策 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前,必须先做好充分的准备,手术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的相关规定,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手术环境,这也是降低患者出现手术切口感染的前提条件。通过对本研究中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本研究提出以下护理措施。

1.3.1 术前准备 术前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并做好相应的术前准备工作。通过分析后,将导致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一一列举出来,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注意这些高危因素是否得到有效地控制。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前,必须做好毛发处理、皮肤消毒、抗菌沐浴等工作。如果患者的病情不允许,就必须根据患者的手术类型来对其手术部位进行彻底的清洁。对于需要备皮的患者,在备皮过程中一定要尽量减少对局部皮肤的损伤,并在手术前就对其进行处理。

1.3.2 术中无菌操作 在对患者行手术治疗时,无菌操作是确保患者不会出现切口感染的关键,因此,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最好在流层手术室中进行操作。对于耐高温、耐湿的敷料以及器械,最好采用湿压灭菌法来对其进行灭菌,其他物品则可以采用低温、环氧乙烷等灭菌方式来进行灭菌处理。

1.3.3 手术过程中的人员流动控制 在对手术室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时,尽量减少医护人员的出入次数,在对患者进行操作时,动作幅度一定要小且轻柔。护理人员在术前就必须将手术所需的器械、材料全部带入手术室,最好不让手术医护人员以外的人员参观,避免人员过多对患者的手术治疗造成影响。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尽量减少对患者的翻动次数。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护理人员必须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生的工作。熟练掌握相关设备的应用以及保养。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所有计数资料均用%来进行表示,并用χ2来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检验,Ρ<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差异具有可比性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导致患者出现手术室切口感染的主要原因有手术时间较长、手术时有参观人员、急诊手术等。本研究中观察组有12例患者出现了切口感染的情况,其切口感染率为12%;对照组中有42例患者出现了切口感染的情况,其切口感染率为42%。两组患者的术后切口感染率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Ρ<0.05。

3 讨 论

手术室切口感染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手术并发症,同时也是院内感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感染[3]。在对患者行手术治疗时,患者一旦出现切口感染的情况就会导致其切口愈合时间延长,甚至导致其手术切口裂开。

有研究报告指出,20%的手术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切口感染,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为患者的治疗带来了负面影响,情况严重时还会直接导致患者死亡[4]。基于此,在对患者行手术治疗时,对其切口感染进行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综上所述,为了降低患者出现手术室切口感染的几率,在对此类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时,一定要对导致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的原因进行全面分析,并制定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参考文献

[1] 侯智容,徐春梅,郭文哲,等.基层医院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及护理预防措施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07(19):121-122.

[2] 姜晶.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手术室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8):199.

[3] 廖维.手术室手术部位切口感染预防与护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4):61-62.

手术室相关因素 篇3

1 职业危害的相关因素

1.1 生物因素

1.1.1 血液、体液

手术室护士每天常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 血液作为肝炎、艾滋病等传染病的潜在感染源, 一不小心就有感染的危险。

1.1.2 各种传染性手术

如结核、破伤风、气性坏疽等患者手术时, 因其具有空气传染性, 不仅会危害医务人员, 更可能交叉感染给其他手术患者。

1.1.3 皮肤黏膜损伤

有时护理人员皮肤黏膜有轻微的损伤还是照常参加手术, 这就增加了感染的危险。

1.2 化学因素

1.2.1 化学消毒剂

如甲醛、戊二醛等, 使用过程中难免挥发于空气中, 长期接触对人的皮肤、神经系统、胃肠道及呼吸道存在一定的不良影响, 可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而环氧乙烷、乙醇等能诱发细胞突变, 并具有累积效应, 对人体肝肾、血液等器官造成损害。

1.2.2 某些吸入麻醉剂

如异氟烷、氨氟醚等, 手术中使用的各种麻醉药物及麻醉机排出的微量麻醉废气、术后患者体内排出的吸入性麻醉药, 可能在空气中残留, 吸入人体后经一定时间才能排除, 长期吸入可致肝肾损害。

1.2.3 细胞毒性药物

化疗药物具有很强的抑制骨髓造血功能, 对长期低水平接触者有潜在危险, 使白细胞减少, 并可致畸、致癌、致突变和流产。

1.3 物理因素

1.3.1 锐器损伤

由于每天要与锐利的手术器械密切接触, 术中如果放置和传递不当, 极易损伤自己或损伤他人, 这种伤害除造成开放性伤口外, 所产生的最大危害是极易使伤者发生乙肝、丙肝、艾滋病等血液性传染病。

1.3.2 缺氧

手术室相对封闭, 空气不流通, 都会有伤害, 手术中使用的CO2气体, 长期接触会使人精神疲乏、记忆力减退、应变能力差。

1.3.3 噪声

如高频电刀、电动吸引器、麻醉机的声音等, 可导致人体内分泌系统的应激反应, 引起失眠或睡眠中脑电图改变, 长期处于这种环境还会引起听力下降和噪声性耳聋。

1.3.4 放射线

越来越多的手术需用到C臂机作术中定位, X线可对人体产生多种伤害, 如造血功能低下、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甚至诱发肿瘤。

1.3.5 紫外线

照射过程中产生的臭氧对人有危害, 对眼睛、皮肤和呼吸道黏膜有刺激作用, 特别是对肺组织损害严重。

1.3.6 医用电器

如高频电刀切割、双极电凝止血产生的烟雾可导致头痛、头昏、失眠、记忆力减退等。医疗材料对人体也有不同程度的损害。

1.3.7 易燃易爆因素

氧气、酒精等有可燃性, 使用不当可致危险性后果, 另外使用多种高频电器也是导致燃爆的因素。

1.3.8 运动功能性损害

手术室繁重而特殊的工作要求, 长时间固定姿势站立, 腰腿部长期受压, 易造成劳损和下肢静脉曲张, 每天搬运手术敷料包、器械包以及搬动患者, 使工作强度增加, 饮食作息没有规律, 这些都能造成护士不同程度的隐性祸害或职业后遗症。

1.4 心理社会因素

手术室护士的心理危害主要是精神紧张、压力感和轮班。由于经常不能准时下班, 夜间也必须随时听从召唤, 加班后又不能及时安排休息, 加重了手术室护士精神和体力上的压力, 工作环境的相对封闭性造成人体生物钟紊乱, 长期超负荷运转除导致各种躯体疾病外, 更会引起心理疲劳。

2 防护措施

2.1 生物因素防护

2.1.1 加强防护意识

进行有关医院感染和防护知识的宣教, 加强有关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学习, 使对职业感染有较全面的认识。

2.1.2 严格无菌操作

在对患者进行各项操作时, 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和消毒隔离防护措施。需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时戴手套, 必要时穿防护具。一旦接触了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后应当立即洗手。如血液、分泌物等溅入眼中, 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 必要时到眼科诊治。2.1.3术前查阅患者的生化检查发现有肝炎、艾滋病携带者, 做到心中有数, 及时做好安全防护。手部皮肤有破损者原则上暂不参加手术的洗手工作, 尤其是某些感染手术, 术中根据具体情况做好充分防护。

2.2 化学因素防护

2.2.1 正确使用化学消毒剂

戊二醛用加盖容器, 操作者戴手套、帽子、口罩和防护镜, 尽量避免吸入或直接接触。

2.2.2 吸入麻醉时术前麻醉师要检查麻醉机的密闭性

保持麻醉机管道密闭以减少泄露, 并将废气排出室外。护士在妊娠期间应尽量减少进入室间接触吸入性麻醉药机会。

2.2.3 正确使用化疗药物

掌握化疗药物的用药方法、疗效、毒副作用, 加强在配药、注药及用药处理上的自我保护意识。

2.2.4 手术所需物品高压灭菌

减少熏蒸带来的空气污染。一次性使用的医疗用品多为环氧乙烷消毒, 应集中放置、统一管理, 等到吸附的环氧乙烷驱散后才能使用。

2.3 物理因素防护

2.3.1 手术前检查仪器

确认功能完好方可使用, 电极板以一次性极板, 一次性使用最安全。对酒精、氧气等易燃易爆的物品进行专人管理、定点存放、定时检查。

2.3.2 加强设备装置

使用中的仪器应尽量降低音量, 减少噪声危害。

2.3.3 按规定进行通风换气

减少药物在室内的残留浓度, 减少空气中的有害气体。使用电刀时, 用吸引器吸尽烟雾。

2.3.4 清毒防护

在紫外线照射期间尽量避免进入被消毒区域, 应严格掌握消毒时间, 监测紫外线强度时戴防护眼镜。

2.3.5 手术中个人防护

手术中手术衣浸湿、手套破损及时更换, 参加感染手术戴双手套、穿鞋套、戴口罩、帽子, 佩戴防护镜, 不穿漏趾手术鞋。在放射线下做手术时穿防护衣, 在不影响操作规程的情况下, 做好个人防护。

2.3.6 受伤处理

在术中操作及术后刷洗整理过程中应谨慎小心, 加强术中协调配合, 传递器械准确, 避免误伤。一旦受伤, 立即采取有效处理, 先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血, 用流水冲洗后, 用0.5%碘伏消毒或3%碘酊消毒后75%酒精脱碘并包扎。术后及时正确处理缝针、刀片、针头等锐利物品、各种敷料以及患者的引流物、冲洗液等, 以减少危险物暴露时间。

2.4 心理社会因素防护

2.4.1 个人自身调节

合理安排工作, 均衡饮食, 保证睡眠, 加强体育锻炼, 增强体质。增强个体的适应能力, 注重自身的心理调节与修养, 把不良刺激降低到最低限度, 从而减少生理、心理疲劳的发生, 提高工作效率。

2.4.2 加强业务技能培训和专科学习

以减轻护士因学习新技术及知识更新带来的心理压力。

2.4.3 在工作管理上, 适当调整护士的工作强度

合理调配上班人员, 减少工作超负荷现象, 尽可能避免护士超负荷工作。

2.4.4 养成良好的姿势和习惯, 来减轻疲劳和紧张

手术室护士养成吃早餐的习惯, 长时间站立穿保健弹力袜预防静脉曲张, 术中注意交替活动下肢, 手术时间较长条件许可时可备高凳给器械护士, 以减少体力消耗。

2.4.5 姿势正确

采取正确的姿势搬运重物, 休息时经常做踢腿、扭腰运动以加强腰部肌肉韧带的柔韧性。

2.4.6 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在休息区提供良好的休息与就餐环境, 对减轻工作疲劳, 尽快恢复体力及减轻护士胃部、腿部不适, 预防职业性身体损害有一定作用。

3 体会

综上所述,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虽然客观存在, 但如果提高护士自我保护意识, 防护措施得当, 就能有效地降低职业危害因素的危害, 保证手术室护士的身心健康。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方法:通过临床观察和分析, 了解手术室护士因长期在工作中受到生物、化学、物理及生理心理等方面存在的职业性伤害, 进而采取一些有效的防护措施。结果:增强手术室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结论:手术室护士加强自身防护, 把职业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防护

参考文献

[1]王兰芳, 李京力.消毒供应室专业人员职业防护[J].南方护理学报, 2005, 12 (10) :90.

[2]杨华明, 易滨.现代医院消毒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94.

[3]范红华.手术室护士的职业损伤因素与自我防护对策[J].上海护理, 2003, 3 (1) :57.

[4]杨坤明, 吴冉.手术室护士职业性损伤及自我防护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6, 3 (3) :54.

手术室相关因素 篇4

【关键词】 手术部位;感染;现状;相关因素;对策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02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419—02

手术部位感染已成为我国当前医疗纠纷的一个重要诱发因素。也是外科最常见的医院感染,是衡量外科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手术部位的感染不仅影响手术效果、延长住院时间、增加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作为大型医院,手術质量不仅体现着医院各级医师的医疗技术水平和敬业态度,也是评价一个科室乃至一个医院整体医疗水准及内在质量的重要依据。

1 手术部位感染的现状

1.1 手术部位感染的现状手术部位感染占医院感染19.49%,位于医院感染的前二位,仅次于呼吸道感染。

2 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

现将影响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如何有效处理手术过程中的各类感染因素,介绍如下。

2.1 患者因素

2.1.1 年龄老年患者由于生理功能退变,自身抵抗力低下,多患慢性疾病,对手术创伤、细菌侵袭的耐受性差,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2.1.2 免疫力系统受损。损伤免疫功能的慢性疾病、恶性肿瘤、化疗、激素的长期使用,这些危险因素的存在,一旦手术,不但为外界致病菌进入体内创造了途径,而且损伤免疫功能,降低身体抵抗力;同时在用药过程中破坏了人体的正常菌群的平衡,导致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2.1.3 糖尿病高血糖是感染的根源,首先,高浓度的血糖抑制了白细胞的吞噬作用,降低了抗感染的能力;另一方面,高血糖为细菌、真菌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其次,糖尿病患者体内代谢紊乱,抗病能力下降,多种防御功能缺陷,再者,糖尿病容易发生血管病变,导致血流障碍,组织缺血、缺氧,所有这些原因,均可导致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2.1.4 非手术区域的感染灶 1976年,Edwards对1865例病人进行研究,发现非手术区域感染与伴随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之间的联系。有其他部位感染的,总的伤口感染发生率约16%,无其他部位感染的伤口感染率大约为6.1%,术前对其他部位感染的治疗能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2.1.5 营养状况患者术前营养不良,低蛋白、贫血等除直接影响切口愈合外,还可使感染率增加。

2.1.6 吸烟吸烟对手术部位感染存在着间接或直接的作用,虽然发生率比较少,然而吸烟对伤口发生感染的危险性应引起注意。

2.1.7 术前住院天数通常住院时间超过3天以上,感染的几率就会明显地加大,术前住院天数越长,病人的手术部位感染率越高。

2.2 手术因素

2.2.1 不恰当的皮肤准备。备皮的方法是影响手术部位感染的一个因素,术前剃毛不能降低切口感染率,往往可以造成肉眼看不见的损伤,成为细菌进入的门户,反而容易导致术后切口感染。

2.2.2 不合理的抗生素使用。抗生素的应用控制了许多感染性疾病,但如果抗生素使用不当,可能导致菌群失调和脏器功能损害,使细菌耐药性增加,从而增加医院感染的风险。目前外科患者围手术期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主要表现:①用药指征掌握不严:②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时机选择不当;③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品种不合理;④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时间过长。

2.2.3 不恰当的外科洗手。洗手时间过短,操作不规范,消毒液选择不当,不能有效地去除指甲、手、前臂的污物和暂驻菌,不能将常驻菌减少到最低程度,不能抑制微生物的快速再生,手术时就可将细菌带入切口内,增加手术部位感染的机会。

2.2.4 手术室环境与设备。医务人员在对患者实施手术的过程中,切口及组织器官直接暴露在空气中。手术室布局不合理、区域划分不明;参与手术和参观手术的人过多,人员流动量大;空气消毒不合格;手术间的空调配件没有定期清洁;连台手术时手术间的清洁和消毒工作不彻底;手术器械和用物灭菌不严格或已过期;一次性用品用前检查不细或开启过程中污染等,都可增加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

2.2.5 手术衣和铺巾。手术衣作为个人防护用品的一部分,既可以保护医务人员,使其避免暴露于患者的血液和体液,同时,又可以保护患者使其避免受到医务人员携带病原体的污染。铺单主要用于保持器械、物体表面无菌、保持手术的无菌环境。传统使用的棉布会渗透,血和体液可以通过布的纤维缝隙导致双向危险,棉布还会产生大量的纤维微粒,导致纤维污染,增加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

2.2.6 手术技术。手术时间过长、手术粗暴引起组织创伤、止血不彻底、留有血肿、异物、死腔,未能合理放置引流管、无菌操作不严,污染创口术中清创冲洗不彻底等,均增加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

2.3 其他因素

2.3.1 体温。由于手术过程中,麻醉会损伤体温调节中枢,可能使体温降低;麻醉也会扩张血管,降低体温,体温降低使心肌缺血,使出血量增加,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手术部位感染。

2.3.2 吸氧浓度。氧分压下降后,它可降低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降低巨噬细胞的杀菌功能,降低炎性因子的作用,所以也就增加了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

2.3.3 组织灌注量。伤口的血液灌注量关系到伤口愈合中的几个要素,两个最重要的可能是氧(O2)及中性白细胞的传送,这两个要素是正常伤口愈合相互联系的基础,组织灌注量不足,中性粒細胞的杀伤力下降,氧的张力下降,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即增加。

2.3.4 手术性质。急诊手术患者病情危重,存在休克、出血及严重创伤,加上侵入性操作以及手术造成出血、失液、伤口开放、输血、疼痛等,易引起手术部位感染。

2.3.5 手术切口受污染的程度。污秽—感染切口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几率最高,其次为污染切口,清洁—污染切口发生感染的几率低于污染切口,清洁切口的感染率应低于0.5%。

3 预防对策

3.1 病人的合理准备 重视病人全身状况的改善,增加营养,增强病人的抵抗力;鼓励病人戒烟,积极治疗手术部位以外的感染,应尽可能将此感染治愈再行择期手术;充分控制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水平,尤其避免术前高血糖;恰当地做好术前病人皮肤的准备。

3.2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根据手术视野是否清洁、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是否应用抗生素,清洁手术或轻度污染手术,除患者免疫力低下、机体抵抗力差等情况,一般不必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应严格掌握预防用药适应症,如需预防用药,严格掌握预防用药时机、术中追加适应证、用药持续时间。

3.3 外科洗手 在流动水下用皂液彻底清洗双手、前臂及上臂下1/3,然后用消毒剂充分揉搓2—6min后,完成消毒,操作过程中要避免水花溅弄湿衣服,通过有效的外科洗手,可以有效地降低外科伤口感染的发生率。

3.4 手术室装束 手术装束的设计必须能够减少细菌播散到环境当中,且具有屏障作用。进入手术室,帽子必须遮住所有的头发、取下首饰、戴外科口罩、穿手术服、戴手套、换鞋。

3.5 环境控制 手术室的环境是微生物的重要来源,要尽量减少手术过程中进入手术室的人数,每间手术间参观人数不得>3人。有感染、感冒、咳嗽打喷嚏的人,最好不要进入手术室。要保持环境中物体表面的清洁,手术室的清洁采用湿式清扫,抹布要不产生尘屑的抹布。

3.6 无菌操作和手术技术 手术使用的所有物品必须是无菌的,应做到从使用前的一系列活动如存放、转运直到用在病人身上的全过程,始终保持无菌,无菌巾必须铺在病人身上的无菌手术区,不得移动并避免触动。避免死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组织损伤,以免损伤组织和细胞缺血。

3.7 手术器械的清洁灭菌 所有手术器械灭菌前应严格消除污染,对于耐高温、耐高湿的手术器械和物品采用压力蒸汽灭菌,不耐热的手术器械根据性能采用环氧乙烷灭菌、干热灭菌熏蒸或2%戊二醛浸泡10h。

3.8 加强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管理 严格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购入、入库、验收环节的管理工作,认真检查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有效期、包装是否完好。超过使用期限及包装破损医疗用品不得使用,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仅供一次性使用,严禁重复使用,杜绝医源性感染。

3.9 提高手术过程中医护合作的默契性,缩短手术时间。

3.10 在更换敷料前后与任何外科手术部位接触后均须重视手卫生,更换敷料前后,须注意无菌操作。

3.11 加强对于手术部位感染的监测工作,根据监测结果,实施合理的防控措施,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将会有所控制。

3.12 加强医院院感染知识的教育培训,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监测监控体系 组织医务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知识和规章制度,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无菌观念与无菌操作技术水平。护士长每周对无菌物品的放置,无菌技术操作,消毒隔离制度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有效控制感染的发生。

4 结 论

手术室相关因素 篇5

l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5年3月,本院骨科发生ASII 19例,约占同期骨科无菌手术的1.71%(19/1110),其中男10例、女9例,年龄22~79岁,平均(58.9±10.4)岁。

1.2方法:

调取ASII患者以及同期骨科无菌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将发生ASII患者纳入感染组,将未发生ASII患者纳入对照组,进行因素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资料以EXCEL录入,应用SPSS18.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感染组与对照组年龄≥55岁、超重或肥胖、营养不良、夏季手术、急诊、连台手术、切口长度≥10cm、住院时间≥10d比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2.1所得的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将是否发生无菌切口感染作为因变量,“是”赋值为“1”、“否”赋值为“2”,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肥胖或超重、手术时间≥2h、急诊、连台手术、夏季成为ASI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3 讨论

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为0.1%~4.2%[1,2,3,4],本研究为1.71%,处于较高水平,可能与调查医院层级、切口感染纳入标准不同有关。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发生影响因素较多,本研究中患者年龄、体质量、营养状况等个体状况,手术时间、性质、切口长度、住院时间等医源性因素均成为ASII影响因素,与方英英等[3]研究结果相类似,但未得出ASII与麻醉、手术入路、糖尿病、疾病类型、年龄有关的结论,可能与纳入患者例数不足有关。许晓秋等[4]调查显示,骨科ASII病原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但不同学者统计结果有较大差异,提示ASII发生受偶然性因素影响。但可以肯定的是,骨科ASII发生与手术器械操作、导管引流等医源性因素有关,敷料、医疗器械不洁或手卫生执行不彻底等可能是偶发因素[5]。本研究中,肥胖或超重、手术时间≥2h、急诊、连台手术、夏季成为ASII独立危险因素,也从侧面证实了这一点。肥胖与超重增加体位管理、皮肤管理、温度管理难度,还可能延长手术操作时间,肥胖者肌肉、脂肪层相对较厚,器械与组织层接触面更广,出院后也更易发生渗液、切口水肿,增加细菌定植风险。手术时间的延长增加了切口暴漏时间,还延长麻醉时间,影响患者机体免疫功能,进而增加病原菌定植、感染风险。急诊手术、连台手术、夏季均增加了手术室环境管理难度,护士可能因时间仓促准备不足,如敷料、消毒物品准备不充分,直接影响手术室护理质量,埋下安全隐患。

主要护理干预对策:(1)做好手术室环境管理,特别做好急诊手术、连台手术、夏季管理,做好室内控制质量监测,时刻注意室内环境、密度、清洁度控制;(2)尽可能提高手术护理质量水平,注重医护配合,护士需熟练地掌握手术流程,缩短手术时间;(3)建立骨科手术室应急护理路径,准备应急护理用品专用制,提高术前准备质量;(4)若为择期手术,落实术前访视,注重提高访视质量,完善访视的内容,确保辅助检查、术前用药、压疮风险评估、管道评估、肠道准备、药物实验、备皮各项术前准备落实质量;(5)做好术中用品管理,物品摆放有序,做好物品隔离,避免无菌物品被污染;(6)落实手卫生。

参考文献

[1]吴安华,任南,文细毛,等.全国医院感染监测网2009-2013年监测资料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6):401-403.

[2]穆芳杰,赵瑞婷,郭述财.医院感染及危险因子研究综述[J].中外医学研究,2010,27(8):171-172.

[3]方英英,卢建新,孔三美,等.骨科手术Ⅰ类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与控制的应用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4):3387-3388.

[4]许晓秋,黄钊,刘建华.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药率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9):1305-1306.

手术室相关因素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2015年9月期间在我院骨科接受无菌手术治疗的912例患者进行研究。包括男性507例、女性405例,年龄在19-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0.11±13.49)岁。

1.2 切口感染诊断标准

①术后切口处有肿、红、痛、热症状,切口有脓性分泌物,体温在38℃以上[2]。②患者经实验室检查后有白细胞升高、血沉增快现象。③切口自然开裂、肿胀开裂,经临床医生把切口打开后有明显的脓性分泌物,对切口部位进行穿刺之后有脓液。④患者切口部位的分泌物经细菌培养后为阳性。以上①、③、④中患者有一项存在则属于切口感染,②不能作为单独诊断是否感染的标准。

1.3 方法

对所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性别、手术类型、手术部位、年龄、是否接台手术、手术时间等有可能对切口造成感染的有关因素。对存在切口感染的患者均把感染组织进行细菌培养。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χ2,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切口感染发生率和细菌培养分析

研究发现,912例患者中有17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切口感染,切口感染率为1.9%。经细菌培养后17例患者共培养出病原菌22株,主要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表皮葡萄球菌、其他菌株。具体菌株例数和比例见表1。

2.2 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分析发现,患者性别与切口感染无关。而手术类型、手术部位、年龄、是否接台手术、手术时间均是导致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见表2。

3 讨论

3.1 手术切口发生率、病原菌分析

研究发现,因骨科手术为创伤手术,大多数患者需要在体内植入固定物,手术治疗过程中有一定的病原菌分布会导致患者出现感染现象。本研究发现,我院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率为1.9%,与其他学者研究结果基本一致[3]。导致切口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菌。因此以后临床手术中要充分考虑到各病原菌分布特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患者病理组织进行细菌培养后按照结果对患者使用相应的药物治疗。

3.2 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研究发现,导致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因素包括急诊手术、四肢部位手术、年龄≥60岁、接台手术、手术时间≥150min。分析主要原因后我们认为因接受急诊手术治疗的患者通常病情危急,医生在抢救患者生命前无法全面评估患者综合因素,导致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无法良好预防各大病原体,最终把手术感染机率增加;因患者四肢部位血液循环情况较差并且四肢手术愈合时间长,导致感染风险增加[4];随着年龄增加,患者自身免疫力会不断降低,从而增加了切口感染的机率;研究发现,接台手术中物品、人员会有较大流动性,需更换物品、主治医生、医用器械等,从而导致手术室污染,增加感染机率;手术时间越长,患者手术切口在外暴露的时间越长,有关的细菌也就会越多,从而增加切口感染机率。

3.3 手术室护理干预方法

3.3.1 术前全面评估患者综合情况无论是急诊还是择期手术,术前均由护理人员和医生对患者病情准确评估,选取合理手术方式后治疗,积极控制患者各种原发病,保证患者手术顺利的进行,从而减少感染现象[5]。

3.3.2 减少手术时间

术前护理人员告知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注意的事项,对患者实施相应的健康教育,保证患者积极配合,减少术中因患者不配合导致的手术时间长;医务人员要熟练的掌握骨科手术中的常规设备使用方法,如出现小故障后要及时把故障排除,减少因故障问题导致的手术时间延长。

3.3.3 对手术室严格消毒

术前对手术室环境、器械等按照有关要求进行消毒,手术过程中把接台手术尽量减少,尽量在层流手术室中对患者进行手术。

3.3.4保证手术室内温度、湿度合理有学者指出,合理的手术室温度、湿度是保证手术顺利实施、减少切口感染的重要内容[6]。因此护理人员要把手术室内的温度控制在22℃-26℃之间,湿度控制在50-60%之间。术中按照实际情况对患者实施相应的保温措施,预防因手术温度较低导致的切口感染现象。

参考文献

[1]李国祥.探讨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因素的相关干预措施[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227-227,229.

[2]李剑锋.口腔颌面部损伤患者手术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其护理[J].中国医疗美容,2013,(3):203-203,169.

[3]韩杉,车昭,邵丹,等.影响手术切口的感染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外健康文摘,2012,(43):303-304,305.

[4]邝丽霞,钟雪芳,卢晴霞,等.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因素及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12):138-139.

[5]龚喜雪,卢梅芳.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手术室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导报,2011,08(3):91-92.

手术室相关因素 篇7

对2012年4月-2015年6月300例手术患者资料进行分析, 其中, 女130例, 男170例, 年龄20~73岁, 平均 (48.2±1.8) 岁;手术类型:胆道手术50例, 阑尾手术60例, 妇科手术78例, 骨科手术84例, 肝脏手术28例;择期手术219例, 急诊手术81例。

方法: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 统计围术期切口感染的发生情况。分析引发切口感染的手术室相关因素, 如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手术性质、参观人员等, 并根据其因素制定有效的护理对策。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6.0软件包统计文中数据, 计数类资料数据用%表示, 并实施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切口感染发生情况评定:切口感染15例 (5.0%) , 包括胆道疾病感染3例 (1.0%) , 阑尾疾病感染5例 (1.6%) , 妇科疾病感染2例 (0.7%) , 骨科疾病感染3例 (1.0%) , 肝脏疾病感染2例 (0.7%) 。

手术室相关因素分析:通过对15例切口感染患者情况调查得知, 手术参观人员、手术时间、手术性质、切口类型等是主要因素, 见表1。

讨论

切口感染的手术室相关因素:本文通过对300例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处理得知, 切口感染15例 (5.0%) 。包括:胆道疾病感染3例 (1.0%) , 阑尾疾病感染5例 (1.6%) , 妇科疾病感染2例 (0.7%) , 骨科疾病感染3例 (1.0%) , 肝脏疾病感染2例 (0.7%) 。整理分析得知:手术参观人员、手术时间、手术性质、接台手术、层流手术等是主要性因素。从手术室单因素中得知, 急诊手术类型相对于择期手术而言, 占据比例较大, 由于手术期前期相应准备不足, 未及时给予患者综合、全面的术前评估, 未彻底清洁患者皮肤, 手术操作视野不清晰等因素导致;手术操作期间人口大量流动、流动次数频繁等, 可增加手术室空气细菌含量, 致使其落入患者切口、手术器械, 造成感染[1]。

护理对策: (1) 临床手术操作前期, 医护人员认真、全面的评估患者情况, 手术疾病、手术类型、手术需暴露时间等为其分配合适的手术操作地点, 尽可能选择层流手术室实施手术;做好备皮准备工作, 当然, 此过程中需高度集中, 以免破损皮肤。 (2) 安排专业人员清洁、消毒手术室器械、地面、空气等, 适当调整手术室温度、湿度, 确保其适合患者机体需求;按时检修手术器械, 确保其处于可正常使用状态;保证手术所需药物、器械足够。 (3) 无菌操作。临床手术操作过程中, 医护人员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的原则, 便于从根本上规避切口感染现象[3]。若手术器械存在耐高温、耐湿现象, 可借助灭菌法进行处理。并且, 手术中所使用的敷料也可借助该方法处理。总之, 临床手术中所使用的器械、药品等均需处于无菌状态;医护人员借助紫外线、药水等方式灭菌、消毒, 确保手术室完全处于无菌环境下。若遇到手术操作难度相对较大的患者, 或手术时间>3 h, 需尽最大限度地将其安排为第一台手术, 并减少接台次数。 (4) 减少手术室的人员流动。手术操作期间, 应禁止人员进出手术室, 减少组织损伤度, 加快术后的康复速度[4];术前, 护理人员提前进入手术室查看、核对相关药物和器械等, 认真消毒, 保证手术顺利实施, 减少进出手术室拿取药物次数。减少手术中患者的翻动次数, 最好不翻动患者。 (5) 缩短手术操作时间。临床报告表明, 手术操作时间越长, 切口感染率越高, 这就需要医护人员充分、熟练地掌握手术操作程序, 了解手术器械的保养、维护措施, 落实相关规章制度;同时, 还需于临床术前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 以消除恐惧、紧张感, 提高手术操作配合度;认真、详细地向患者讲解手术操作过程、术中注意事项等相关内容, 让患者了解自身病症, 缩短手术操作时间;根据医师的手术操作习惯建立档案, 术前发放到手术协助者手中, 让其认真的解读, 以提高手术操作配合度, 确保安全、顺利地实施手术。

综上所述, 临床手术患者易出现切口感染, 手术时间、手术性质、接台手术、层流手术等是手术室相关性因素, 危害患者健康。这就需要根据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对策, 术前做好患者全面、综合的临床评估、准备性工作, 尽可能于层流手术室执行该操作, 对于非层流手术患者来说, 除给予基础化的消毒外, 还需术后再次消毒处理, 确保手术器械、药品、手术室环境处于无菌状态, 限制手术室参观人员、减少人口流动, 积极、主动地配合医师操作, 便于缩短手术时间, 预防切口感染, 增强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姜晶.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手术室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 (18) :199.

[2]李丽杰.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手术室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 2014, 26 (21) :116-117.

手术室相关因素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自2013年1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骨科无菌手术患者20例, 男女比例为12:8;患者年龄为20~62岁, 平均年龄为 (41±5.18) 岁;对其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并给予其相应的手术室护理, 从临床资料、护理效果等进行回顾性的分析。

1.2 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

造成骨科无菌手术切口出现感染的因素有:手术时间过长, 使患者伤口暴露的时间过长, 导致伤口组织干燥、挫伤、局部血肿、出血、牵拉等, 患者的局部和全身的抵抗力减弱。患者自身的情况如年龄、并发糖尿病、肥胖、老龄及手术室的卫生也会对术后切口的感染产生影响, 其中手术室的卫生包括麻醉类型、手术特性、手术所进行的时间。进行骨科手术时需在患者的体内植入相应的内固定物, 然而在进行内固定物植入的过程中的无菌操作、病房环境、术后切口护理等都比较容易带来病原菌感染。此外, 护理人员的经验不足、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较高等也是造成术后切口感染最主要的因素[1]。

1.3 护理方法

(1) 术前护理:术前先进行相关检查, 特别是需进行手术的部位, 检查一定要仔细, 为了避免患者的皮肤受到损伤, 需对患者进行备皮, 从而预防患者受到感染。而且还要做好杀菌工作, 不管是机械还是手术中所需的敷料都要进行杀菌, 杀菌时可以采用压力蒸汽法来进行[1]。

(2) 术中护理:对患者进行手术之前, 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多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 让患者感到医护人员所给予的关心, 进而增强患者对手术、医护人员的信心。护士还应该把术中相关的事项告知患者, 使患者在术中可以更好的与医护人员配合, 从而避免在进行手术时发生故障, 进而缩短手术的时间。

(3) 医护配合:医护人员在进行手术之前, 需相互间进行熟悉, 让其在对患者进行手术的时候可以增加彼此间的默契度, 从而提高手术的顺利度、完美度, 使手术中不会出现因医护人员手忙脚乱而出现意外[2]。

2 结果

本次给予20例骨科无菌手术患者手术室护理干预后, 均无一例切口感染的情况发生。

3 讨论

骨科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是切口感染, 其除了会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外, 还会致使死亡率及发病率增加, 从而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治疗费用。在进行骨科无菌手术时, 若手术时间过长, 会使患者的血液循环功能减弱, 使切口的愈合速度减慢, 从而增加感染风险[3]。手术类型也是造成感染的因素之一, 进行急诊手术的患者由于其病情危重、时间仓促、术前准备不够充分, 所以致使医护人员不能很好的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了解, 无法更好的对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的原发病给予有效治疗, 从而致使切口感染机率增加。

手术室护理干预分析:术前应对患者的全身、手术局部的情况进行评估, 明确出具体的手术区域, 并进行相关的皮肤护理, 严防皮肤受到损伤, 避免术后切口出现感染。做好术前准备也很重要, 需对手术所需的器械进行杀菌, 一次性的手术用品需放在专柜中, 要与地面相距30cm, 且柜内要保持干燥清洁, 要保持良好的通风, 湿度与温度也要适中, 还需定期对空气进行消毒。此外, 手术时间对切口发生感染也有重要的影响, 在进行手术之前, 医护人员应该与患者做好沟通工作, 让患者在术中与医护人员进行良好的配合, 以便顺利的完成手术[3]。

综上所述, 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是医生与患者最担心的问题之一, 一旦出现感染就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医护人员在做感染预防的工作时, 可以针对手术地点、手术时间、手术类型、手术部位等相关因素, 采取有效的手术室护理干预措施, 从而达到防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龚喜雪, 卢梅芳.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手术室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34 (3) :786-788.

[2]周兴飞.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手术室护理干预[J].大家健康 (下旬版) 2014, 23 (1) :79-80.

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的探讨 篇9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调查

【中图分类号】R473.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490-01

护理风险指的是在护理工作中任何有机会发生的不安全性事件,减免护理风险相关因素的发生是提高护理工作安全性的重要措施。手术室工作任务重、节奏快、技术性强、操作繁琐细致、工作时间长和意外事故高发等复杂特点更会引起护理差错频发,增加护理风险性.因此,手术室护理工作的安全性、安全管理受到了临床的广泛关注。如何降低手术室护理的风险性,改善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成为了手术室护理的难题。为此,我对我院2010年1月-2014年3月进行外科手术的500例病人进行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对象与方法

1.对象。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在我院外科手术室进行手术的5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2.方法。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患者满意度、

投诉情况和护理差错事件。统计分析术前、术中和术后各项风险因素。

结果

手术室护理风险相关因素分布(例)

风险因素例数满意投诉差错人员因素5004129940技术因素5004569241管理因素5004678040护理方面因素5002468244讨论

一、护理风险因素

1.术前护理风险因素

1.1人员因素护理人员术前未及时登记物品或未做认真清点、仪器未做定期维护、延长手术时间或耽誤手术进行。

1.2技术因素术前护士未认真核对患者资料而易发生弄错手术部位的风险;手术体位放置不当会导致肢体神经麻痹风险;过长的手术时间会引起患者皮肤损伤甚至压疮。

1.3管理方面手术交接时,交接不清,未看好病人发生坠床等

麻醉药品管理不当,医疗器械操作失误等。

1.4护理方面护患沟通不良,可能会引发接错患者或做错手术等风险。

二、术中护理风险因素

2.1人员因素有些护理人员其尚未具备扎实的操作技能;未能

在工作中认真仔细地操作或者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处理医嘱。

2.2技术因素护士业务水平不高,仪器或器械操作技能不熟练,不会正确使用医疗设备而耽误手术等。

2.3管理方面手术护理记录单的记录未能严格按制定的规范书写,出现涂改、漏填等现象。

2.4护理方面术中患者处于麻醉状态,无法表达自身的需要,相关人员未能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出现隐患。

三、术后护理因素的风险

3.1人员因素护理人员因为粗心大意、在尚未清点准确手术物品就告知术者关闭切口。

3.2技术因素术后手术室护士护送患者,过程中的不当操作致使患者坠床或引流管脱落等风险。

3.3管理方面手术室规章制度制定不严谨,麻痹大意。术后麻醉复苏期间未能密切观察病人情况,出现隐患。

3.4护理方面术后遗漏患者X线或CT检查结果等也会引发患者不满或投诉。

四、防范措施

1、完善风险管理制度:手术室护士长同全体护理人员,针对自身存

在的问题进行自查自纠;对手术室存在的潜在隐患进行辨别、评估,制定出具有本手术室特色的工作流程.对于护理人员自身能力的培养也至关重要,只有高素质的护理人员才能更好地配合手术医生的工作;因此,护士长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养、教育工作,早日使其具有良好的护理职业素养。对于具体的分工,特别是对于手术患者的接送、手术器械的管理及麻醉不良反应的抢救以及其他应急措施都应该落实到人,专人进行监督,定期考核。

2、手术护理记录的管理:手术护理记录是手术进程中护理内容的详细记录,直接反映了护理工作的全部要点,是一种重要的原始资料,具有法律效力。完整的手术护理记录直接反映了护理工作的内容,也可以有效提醒未尽的事项,对于手术护理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可以在出现医疗纠纷后最大程度地进行自我保护。因此需要制定详细的记录项目内容。明确规定手术完成后安排专人进行核查。

3、规范护理措施:对于护理操作的实施,为了避免一些不正规的操

作,进行完整规范的护理工作培训是十分必要的。牢记无菌操作的要点,树立无菌意识,每天定时定点消毒,保证手术安全顺利地进行;对于常用的护理操作技能,护士长要定期进行培训、考核,保证所有护理人员都掌握到位。

4、加强安全教育,提高防范意识:加强手术室护理人员对于新业务、新技能的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同时,为了规避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护理人员要加强医学法律的学习,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对于可能存在医疗纠纷隐患的因素及早发现,及早处理。

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很多,只有有效地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完善的护理管理制度,才有可能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剑非.舒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3,12(5):1302-1303

[2]沈海燕.手术室护理风险及防范[J].护理研究,2009,,23(9):2425-2426.

[3]伊锡琴,李霞,李丽.手术患者的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中华护理杂志,2007,42(6):89—90.

[4]王秀女,马平,郑建萍.护理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8):792-794.

[5]关毅.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与防范措施[J].中国当代医药,2010,1(5):12.

手术室相关因素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择了2010年1月-2014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500例口腔颌面患者进行分析, 这其中产生术后感染的患者有35例, 其中男21例, 女14例, 年龄4~81岁。本组所选择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患者在手术前没有发生任何感染情况。

1.2 方法

在对患者开展治疗的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的病情, 观察患者手术后的病情, 记录患者的各项基本临床资料, 这主要包括了住院时间、住院部位等等资料。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术后的产生感染的相关因素, 为临床的治疗提供必要的指导。

2 结果

本组所选取的口腔颌面的外科手术的患者有500例, 其中35例患者术后出现了感染, 感染的比例为7%。本组的研究还发现, 呼吸道的感染是最为主要的感染类型。同时小孩和老人容易发生感染, 本组研究数据表明≤10岁发生感染的几率为13%, 而≥60岁发生感染的几率为11%, 相对于11~59岁4%的感染几率, 这比例要高很多。住院的时间越长, 发生感染的几率也就越大, 住院时间≥21 d发生感染的几率为16%, 住院时间≤10 d的患者发生感染的几率为4%, 说明住院时间越长, 患者越有可能发生感染, 具体见表1。

3 讨论

口腔颌面部因为有着自身特殊的生理结构, 因此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感染, 目前口腔颌面术后的感染问题已经成为了对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重要并发症,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 对患者的康复造成很大的影响[3,4]。开展口腔颌面部手术, 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消除各种病变, 同时还在治疗的过程中考虑到患者治疗部位的外观和各种生理功能。临床上, 引发患者术后感染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这中间主要包含了切口感染、呼吸道的感染及口腔感染等, 正确地了解引发感染的因素对减少感染的发生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5]。

3.1 呼吸道感染因素

临床上呼吸道的感染是口腔颌面外科手术中比较多见的一种类型, 本文的研究结果发现, 口腔颌面外科手术中呼吸道感染是最为多见的一种感染类型。本组的研究结果发现, 呼吸道的感染病例比较多。临床上患者自身的呼吸道出现问题, 主要会对患者自身的吞咽功能造成比较大的影响, 而一旦吞咽功能出现问题, 患者就不能够很好地排除自身的肺部痰液和胃内容物, 这会给患者造成很大的身体和心理上的负担, 影响到患者的身体健康, 一些心理比较脆弱的老年患者, 还可能因此产生一些负面情绪, 影响到对患者的治疗效果[6]。

3.2 老年人和儿童是易感染人群

临床上唇腭裂患儿多需要进行口腔颌面的外科手术, 这些患儿进食相对比较困难, 一般多为营养不良的患儿, 患儿自身的免疫力比较低, 同时患儿抵抗疾病的能力也比较差, 因此儿童发生口腔颌面外科术后感染的几率相对比较大。老年患者多因为肿瘤进行口腔颌面部手术, 这类手术在进行操作的过程中, 气管的切口和腔体相通, 进而出现感染的几率比较大。<10岁的儿童及超过60岁的老年人感染率较高, 分别为13%和11%, 且患者住院时间越长, 发生感染的几率越大, 临床上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3.3 手术切口的感染因素

临床发现, 手术切口的感染是口腔颌面外科术后出现感染的主要部位, 临床实践中手术切口的类型、位置以及手术进程的时间均与手术切口出现感染的因素有着一定的关系。口腔颌面部的解剖结构相对比较特殊, 手术中所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 手术过程中有着很大的难度, 且手术进行中手术的切口暴露在外, 这些因素均使得发生感染的几率大大增加。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口腔颌面外科手术的感染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在临床实践中, 应当重视对于术后感染的检测, 有针对性地开展必要的预防措施, 同时要积极主动的观察患者自身的病情变化。另外医院也要针对口腔颌面外科术后感染的情况对医护人员开展必要的培训, 增加医护人员的知识, 进而减少术后感染的出现, 促进患者能够早日康复。

摘要:目的:对口腔颌面外科手术之后的相干感染问题开展分析, 进而为临床上有效的预防疾病感染提供有益的指导措施。方法:本组选取了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口腔颌面手术患者500例进行研究, 对所选择的患者资料开展分析, 对其感染的因素进行探讨, 归类产生风险的主要原因。结果:本组选取的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500例, 其中有35例患者在术后发生感染, 感染的比例为7%, 同时研究中发现呼吸道的感染是最为主要的感染类型。小孩和老人容易发生感染, 住院的时间越长, 发生感染的几率也就越大。结论: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发展感染的概率比较大, 其中呼吸道感染比较常见, 在临床上应当进行有针对性的控制, 采取必要的措施, 最大限度地减少感染的发生, 保障患者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术后感染,因素,外科手术,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彭彩燕.光固化复合树脂临床口腔美容修复的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2) :59-61.

[2]雷冉.国产二氧化锆修复体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3) :126-127.

[3]祝康.应用高速涡轮手机分牙拔除阻生智齿124例临床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4) :44-46.

[4]陈婉群, 董敏杰, 郭欣, 等.护理临床路径在口腔科颌骨囊肿患者围手术期健康教育中的实施及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4) :68-69.

[5]杨勇, 牛连君, 刘玉玲, 等.国内口腔种植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5) :151-153.

上一篇:农村高中学生信息素养下一篇:企业营销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