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部(手术室)

2024-09-23

手术部(手术室)(共12篇)

手术部(手术室) 篇1

摘要:洁净手术部作为医院最重要的医疗场所之一, 在医院建设过程中受到愈来愈多的重视。如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病患, 服务于医者, 需要医院的建设者有清晰的自身定位。文章从洁净手术部的布局、设置数量、净化级别、配置设备、材料选择与施工事宜、使用培训6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洁净手术部的建设要点。

关键词:洁净手术部,建设,配置

洁净手术部作为医院的核心和重点, 不仅是展现医院最高医疗技术水平的场所, 也是体现医院管理水平的重要平台, 越来越受到医院管理者的重视。因此院方往往愿意投入较大的资金, 期望打造一个布局合理、环境舒适、设施先进的现代化洁净手术部。

现实情况下, 除少部分医院有国家投入资金外, 大部分医院的建设资金是由医院自筹加银行贷款组成的。那么怎样将有限的资金投入转换为最佳的建设成果, 成了医院管理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首先需要明确的一个问题是:最昂贵的是否就是最好的?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笔者作为一名完成了一栋30000㎡综合病房楼建设的院方管理者, 就建设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总结了一些经验。

一、位置与布局

根据《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5.1的要求, 洁净手术部应自成一区, 并宜与其有密切关系的外科护理单元临近, 便于通往相关的放射科、病理科、消毒供应室、血库等场所;不宜设在建筑的首层和顶层, 且应远离污染源。通常情况下, 手术部所在楼层应尽可能与设备层相邻, 并设置在设备层的下方。

手术部内的布局, 应尽可能遵循洁污分流的原则, 以降低感染的概率。在人员方面, 术前与术后的患者的推行路线应分开;在物料方面, 术前 (洁净) 物品与术后 (污染) 物品也应分别通过洁廊与污廊进行运送。净化级别越高的手术室, 应尽量设置在人流越少的区域。用于污染手术的手术室则建议设置在最接近手术部出入口的位置。

二、手术室数量

医院手术室的数量并非越多越好, 应根据医院现有手术室的情况并结合医院后10年的发展规划进行综合考虑。在这里推荐两种简易的估算方法供大家参考:

每100张病床, 设2间手术室;

每25张手术科室病床, 设1间手术室。由于各个医院开展的手术项目与水平的差异、手术周转率、工作效率不同, 因此在手术室的需求数量上也有差别, 可考虑在以上两种简易算法的基础上适当增加。

三、净化级别

有些医院建设管理者对这方面的理解存在误区, 认为手术室净化级别越高越好, 其实这是不全面的。

净化手术室不同于普通手术室, 净化级别越高, 其最初投资及今后的运行成本就越高, 如果不按照适用的原则来建设, 会造成很大的浪费。

根据《中国医院建设指南》中第二部分第一章《医院现代手术部建设指南》对手术类别的划分, 结合医院的发展规划, 以适用偏高的原则进行洁净级别设定。这样既能在满足实际医疗需求的基础上留有一定提升的空间, 又节省了建造成本。手术可以在原本适用级别以上的高洁净级别手术室内进行, 但不可逆。

笔者认为, 一般医院并非必须设置全4个级别的手术室, 建议可设置Ⅰ级特别洁净手术室及Ⅲ级一般洁净手术室, 尽可能少设置Ⅱ级标准洁净手术室。由于Ⅱ级手术室的建设投资与Ⅰ级手术室相差无几, 所以同样的条件下选择设置Ⅰ级手术室, 能适合更多类型、更高难度的手术使用。另外, Ⅲ级手术室可以通过正负压转换功能, 实现对污染手术的需求。这样也可不必设置Ⅳ级准洁净手术室。

四、相关设备

(一) 净化空调机组的选择

在科学确定手术室洁净等级的基础上, 根据不同等级的要求来选择净化空调机组。建议采用湿度优先原则进行空调系统设计, 除了控制好温度、湿度、新风量、排风量和气流速度等参数外, 还要特别注意对洁净度及致病菌群、漏风率和噪声等指标的控制。

当机组被用于污染手术的洁净手术室时, 由于是全新风系统, 应该设有双风机 (既有送风机, 又有排风机) , 还应设置回收排风冷 (热) 量用以预冷 (热) 新风的能量回收器, 即板式显热回收装置或转轮式全热回收装置, 如用转轮式全热回收装置, 必须是能够防止交叉污染的产品;另外, 建议在机组的排风端设置活性炭除味过滤器。

洁净空调机组的加湿器宜采用二次蒸发干蒸汽式, 可防止加湿水源和蒸汽对送风的污染。当采用电极式加湿器时, 建议设置净水系统, 采用净化水作为加湿器水源, 以避免结垢影响加湿器使用效果及使用寿命。

(二) 医用设备的选择

1. 吊塔及医用气体终端

应根据手术间的面积大小、手术类型、所服务的医疗设备种类 (监护仪、麻醉机、高频设备、内镜设备等) 来合理的选配, 切忌盲目追求豪华和档次。由于气源终端分为德式、英式、美式、日式、中式等多种类型, 所以需在设计阶段提前确认终端的接口种类, 确保所有医疗设备能够正常使用。

根据《洁净手术部技术规范》规定, 手术室应设置至少两路气体终端, 分别位于吊塔和墙壁式气体终端箱。墙壁式气体终端箱由层流净化公司负责提供, 吊塔气体终端则由医疗设备制造商提供。如果确有医疗设备不能直接接驳, 应准备相应转换插头, 以免手术部投入使用后影响医护人员的正常工作。

2. 无影灯

尽可能在设计阶段确定各间手术室的手术类型。无影灯应根据不同手术特征进行配置, 主要应注意聚焦深度、色温等指标。最好带有术中摄像设备, 用于教学观摩与交流。采用此类带摄像功能的无影灯时, 应预先预留相关机电管线。

(三) UPS不间断电源

医院为一级用电负荷单位, 要求为双路电源供电, 手术部作为最重要的医疗保障部门, 必须安装不间断电源, 作为生命保障的重要措施。

五、材料选择与施工注意事项

(一) 地面

应选择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耐腐蚀性、防静电、防滑、易清扫、行走舒适的材料。最普遍的方案为水泥自流平加卷材 (PVC卷材或是橡胶卷材) 地面。橡胶卷材的耐磨性、防火性要优于PVC卷材, 但价格较为昂贵。

笔者建议, 可以把手术部按不同功能或洁净度进行区域划分, 不同的区域选择不同材质的卷材。这样做既可以减少投资费用, 又可以在视觉和触觉上区分不同的区域。

(二) 墙面

应选择不易脏、耐冲击、易清扫、表面光洁、不产尘的材料。

笔者推荐使用性价比较高的电解钢板, 它的价格适中, 颜色多样, 而且不需要现场加工制作, 施工简单, 有利于提高施工速度和控制施工质量。

(三) 空调系统

考虑到手术室内大量使用的医用液体与气体往往具有较强的腐蚀性, 在这种环境下风管更容易锈蚀, 因此应使用镀锌层为100号以上的钢板 (双面三点试验平均值不应小于100g/m2时) , 才能保证风管在使用年限内不生锈。同时钢板表面不能有划痕, 镀锌层脱落、白化等情况出现。施工过程中应保持钢板表面光滑平整无粘着物, 这样就不易粘结、附着灰尘。

由于洁净手术室空调系统风量较大, 风管内的风压也远大于普通空调系统, 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管材接口处的密封处理, 并认真做好安装后的气密性检测工作。另外, 在施工过程中应对已安装完毕的风管管段端口进行临时封口处理, 各级过滤器则应在施工末期安装, 以防止建筑垃圾等污染物对洁净空调系统造成破坏。

(四) 防水

当设备层处于手术部上一层时, 应特别重视防水工程的施工质量。给排水、消防等有水管道安装完毕后也应做好试压工作, 确保管路无渗漏, 以避免管道漏水对洁净空调系统的影响与破坏。机电预留洞及预埋套管施工时, 应使套管顶部高出楼板至少50mm, 以防止水由此流至下层手术室内。

六、使用培训

在洁净手术部竣工后, 投入使用前, 应注重对医护人员的操作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净化空调系统、医用气体、吊塔、无影灯、医用气密自动门的使用等。合理的使用不但能更好地发挥设备设施的作用, 也能有效降低维修率, 延长其使用寿命。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 洁净手术部建设是一项长期的、需不断向前探索的工程, 一个好的手术室并不都是固定的某一种形式, 应综合考虑医院所在地的地域文化、气候环境, 以及医护人员的操作习惯和认知能力, 这样才能更有效地配合医疗工作, 更好地为病患服务。

参考文献

[1]GB50333-2002.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2

[2]黄锡, 梁铭会.中国医院建设指南[C].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3]GB50243-2002.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手术部(手术室) 篇2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40岁,农民,主诉持续、渐进性鼻塞半年余,常感头闷痛、伴有耳鸣、耳闷感,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鼻炎,治疗无效果,来我院行鼻内窥镜检查,见鼻腔粘膜无急性充血,总鼻道通畅,鼻中隔略有偏曲,后鼻孔被一肿物堵塞,肿物基底位于鼻咽顶后壁,半球形,范围2.5cm×2.5cm,表面附有正常粘膜,光滑触之质韧,不易出血,咬除部分组织送病理检查及行ct检查,初步诊断为鼻咽部脊索瘤。于191月15日在全麻下行经口入路鼻咽部肿瘤切除术。术中见鼻咽顶后壁有一直径约2cm的球形灰白色肿物,表面光滑,与周围组织界限清,囊性感,肿物主要位于枕骨大孔前方斜坡处,骨压迫凹陷2cm×3cm,未穿入颅内及蝶窦,肿物摘除后,鼻咽部碘仿纱条填塞,软腭缝合,患者术后15日痊愈出院,术后1年随诊2次未见肿瘤复发。

2 护 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术前患者与家属均有思想负担、恐惧、忧虑,曾产生绝望,患者反复问医生护士其病情如何,担心手术能否成功,怕花钱及术后疼痛,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实行保护性医疗措施,不泄露病情,言行谨慎,对患者的疑问给予耐心的解释,安慰与鼓励,消除其心理负担,同时我们也做好家属的配合工作。通过细致工作,患者愉快地接受了手术。

2.1.2 口腔准备:因手术经口入路需切开软腭及咽后壁,术前3日让患者早晚及每次饭后刷牙,每4h用生理盐水漱口1次,术前1日行口腔护理,早晚各1次,术晨再用生理盐水棉球行口腔清洗,以避免术后口腔切口感染。

2.2 术后护理

2.2.1 术后24h观察生命体征:全麻术后患者回病房时未完全清醒,每30min测生命体征1次并记录,给予吸氧1~2l/min。术中行气管切开,术后我们注意及时吸出套管内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内套管每日清洗煮沸消毒,管口无菌纱布覆盖。术后第3日拔气管套管,患者呼吸平稳。

2.2.2 保持术区清洁:因术后切口肿胀,口内分泌物在咽部、口腔堆集,为了防止切口感染,每日用0.5%碘伏棉球清洁伤口1次,复方硼砂漱口液漱口,每日5~6次,尤其是饭后及睡前,口内分泌物较多时嘱患者用舌头慢慢送至唇缘,拭去。禁止使用电动吸引器,因吸引管在口腔内易引起恶心反射,此时软腭及鼻咽部伤口张力加大,致伤口撕裂,其次吸引管在口腔内上下移动对伤口造成反复摩擦并且可能将术区粘膜吸起,都会引起伤口肿痛加重,影响愈合。由于及时清除分泌物,患者未发生口腔炎症,软腭切口于7日后拆线,愈合良好,但有有轻度红肿,我们按上述护理至第10日,红肿消退。

2.2.3 保持鼻腔清洁:缝扎于鼻咽部碘仿纱条上的双4号丝线经鼻腔引出后结扎在一段橡胶管上,橡胶管横置于一侧前鼻孔处,长度为鼻小柱和一侧鼻翼间的距离。鼻腔内分泌物由于橡胶管的堵塞不易排出,护理时注意鼻腔清洁,及时清除分泌物,防止倒流污染伤口。擦拭或吸出鼻腔分泌物时用血管钳夹持橡胶管及结扎处的丝线,防止丝线从橡胶管滑脱,导致鼻咽部纱条失去固定坠入喉部造成窒息。术后只要丝线未滑脱,不必更换橡胶管,若发现丝线有松脱,应让患者仰卧位(因坐位时鼻咽部纱条由于重力作用极易滑脱坠入喉部),立即用血管钳夹持松脱的丝线并将其从橡胶管上解脱,换用一段清洁的橡胶管后重新牢固结扎。重新结扎时操作困难,由于医生在术中结扎牢靠,本例患者未出现丝线松脱。鼻前庭涂红霉素软膏1次/日,预防鼻前庭炎,鼻腔滴入氯霉素眼药水3次/日,减轻鼻粘膜肿胀。患者碘仿纱条术后1周抽出,鼻咽部无渗血,伤口愈合良好。

2.2.4 饮食护理:因切口位于口腔,患者术后禁食1日,第2日进食富有营养的流食,将牛奶、鸡蛋、果汁、菜汤等配成流汁,保证患者的营养供应。第5日加少量半流,10日后进普通饮食。

2.2.5 术后禁发音:因术后3日未拔气管套管,气流不经过声门,且软腭、鼻咽部伤口为炎性反应最严重的时期。曾在第3日拔气管套管后,患者回答我们的几句问话时仍感咽痛较重,因此术后3日内应禁声。这时期进行治疗护理时要耐心、细致,询问病情时可通过打手势,或患者写字,尽量减轻患者由于讲话而带来的痛苦。避免造成软腭处伤口撕裂。

老人髋部骨折的围手术期护理 篇3

【关键词】 髋部骨折 老人 围手术期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325-02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均寿命增长,老人髋部骨折发生越来越多。对老人髋部骨折的治疗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倾向手术治疗[1]。但由于患者存在体弱多病的特点,围手术期易发并发症,现总结我院自2008年10月~2013年9月收治的92例老人髋部骨折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92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58例,年龄70—96岁,平均年龄76.4岁,股骨粗隆间骨折52例,股骨颈骨折40例。损伤原因:自行滑倒68例、自行车撞倒24例。合并疾病:心血管系统39例、慢性阻塞性肺病11例、糖尿病18例、脑血管病7例、帕金森病2例、肝功能及肾功能异常10例、电解质紊乱8例、贫血11例。其中合并一种内科疾病41例,两种以上疾病25例。

1.2手术方式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 皮多枚空心螺纹钉固定4例,切开复位DHS内固定34例,Gamma钉内固定9例,PFN内固定5例;股骨颈骨折中,行空心螺钉固定8例,人工股骨头置换16例,全髋关节置换18例。

2结果

92例患者均安全度過围手术期,其中出现上呼吸道感染或肺炎5例(4例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史),经抗炎对症治疗后好转,下肢静脉血栓形成3例,经抗凝治疗后恢复,泌尿系感染3例,电解质紊乱7例,纠正电解质。68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0.5—2年,平均1.3年,Harris功能评分:优42例、良39例、可7例、差4例、优良率88%。

3 护理

3.1术前护理

3.1.1心里护理

患者髋部骨折后心里负担重,不愿配合治疗,针对这情况,我们实施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家属言明病情及手术必要性和我院目前的治疗水平、手术的效果及手术的风险和预防措施。告知大致医疗费用,取得家属支持,消除患者心理负担。

3.1.2术前健康状况评估和合并症护理

术前健康状况评估的内容包括:已存在的合并症,内脏代偿功能与失代偿功能纠正的可能性,骨折前的活动能力。我们对内科合并症的护理包括:(1)对心血管系统疾病,是加强心肌营养,提高心肌供血,改善心功能,监测血压控制在160/95mmg以下。(2)对慢性肺部疾病患者,鼓励深呼吸及咳痰,术前2—3天预防性应用抗生素。(3)对糖尿病患者,给降糖药、糖尿病饮食,并监测口服、餐后及睡前血糖,使空腹血糖控制在3.9—8mmol/L之间。(4)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及时补充低蛋白血症,保护肝肾功能。

3.1.3营养支持

老人患者体弱多病,平时营养差,骨折卧床后食欲减退,加上骨折出血能量消耗增加。术前知道患者进高蛋白、高纤维素、富含钙和易消化食物,必要时输白蛋白纠正低蛋白血症,对贫血患者,术前纠正血红蛋白在9g/L.

3.2术后护理

3.2.1生命体征监测

术后持续心电监护24—48小时,每30min记录血压、心率、心律、血氧饱和度,观察患者神志、面色、皮温及引流量等情况。本组未发生血容量不足,氧气饱和度下降者8例,增加氧流量后缓解。

3.2.2术后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老人患者由于麻醉、手术创伤、失血等影响,易产生机体内环境紊乱,诱发合并症发作,术后应加强心电监护,控制好输液量和速度,检测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常规测血糖1次,以防低血糖反应,本组出现术后电解质紊乱7例,经输液纠正。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2]: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故术后早期功能锻炼,适当应用抗凝药,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负压引流管通畅,常规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对于预防肺部及泌尿系感染的护理措施,主要采用鼓励患者深呼吸,翻身、咳嗽,术后早期坐立和保持阴部清洁,鼓励患者自主排便。

3.2.3预防骨折疏松

老人髋部骨折患者绝大多数合并骨折疏松,影响骨折愈合。常规使用鲑降钙素50IU/d,疗程2—3个月,并补充钙质,鼓励患者早期功能锻炼,防止废用性骨质疏松。

3.2.4指导功能锻炼

术后功能锻炼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术后锻炼以第一天为最佳[3],术后第1—2天,指导患者开始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机足、踝主动运动,第3—4天,髋部骨折内固定患者,渐进膝、髋关节活动和坐立,髋关节置换患者开始下地站立训练,并渐进在助步器下行走训练促使骨折愈合,减少并发症发生。

4 小结

根据老人髋部骨折患者易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的特点,只要我们做好术前健康状况评估,积极术前内科合并症预防,做好术中、术后并发症预防措施和护理,对老人髋部骨折的手术治疗,还能收到良好效果的。

参考文献

[1]王澍寰 主编 临床骨科学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995—1007

[2]罗先正 邱贵兴 主编 人工髋关节学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 348

现代医院手术部建设简述 篇4

1 现代医院手术部的建筑特点

医院手术中心用房包括手术室、刷手处、术后苏醒室、换床处、护士室、麻醉师办公室、换鞋处、男女更衣室、男女浴厕、消毒敷料和消毒器械贮藏室、清洗室、消毒室、污物室 (廊) 、库房等。手术中心的建筑平面设计在整个建设中处于基础的地位, 决定手术中心各手术室的使用安全和使用效率。手术中心的建筑布局设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设计。

1.1 人员流线设计, 即医护人员流线和患者流线设计。医护人员工作流线, 即医护人员在更衣区更衣后进入手术中心的洁净手术空间进行手术的路径。患者流线, 即病人换床后进入手术中心后进行换床、术前准备、手术和术后苏醒等医疗流程的路径。人员流线的设计合理, 医护人员和病人能最快、最顺利的进入手术中, 为抢救病人节省了时间, 同时加快了手术室使用的流转速度, 提高了手术室的利用率。人员流线设计应结合所在建筑的布局, 尽量做到路径最短, 病人进出不交叉。

1.2 物的流线设计, 即洁净物品由中心供应通过洁净通道送入后在手术部内的流线设计。物的流线设计原则是应做到洁净分流。洁净物品可以利用洁人员使用的洁净通道送入手术室, 但手术后产生的污染物品应另设污物走廊送出。如条件不允许另设污物走廊, 污物可以在手术室内打包送出, 这样手术室的使用上就应在手术后空出较多的清理和打包的时间, 降低了手术室的使用效率。

1.3 其它需注意的设计内容:1.3.1手术部应自成一区, 并宜与外科护理单元临近, 宜与相关的介入治疗科、ICU、病理科、中心供应室、血库等路径短捷。1.3.2洁净走廊的宽度应大于2.4米;1.3.3手术室的净高应在2.8至3米之间, 手术部所在楼层层高应充分考虑手术室净高和净化等设计所要求的高度, 高度不宜低于3.8米。1.3.4通往外部的门应采用弹簧门或自动启闭门。1.3.5手术室平面尺寸要求:应根据分科需要, 选用手术室平面尺寸, 无体外循环装备的手术部, 不应设特大手术室, 平面尺寸不应小于表1中规定。1.3.6手术室内不应设地漏。

2 现代医院手术部的装修特点

手术部的装修应遵循不产尘、耐腐蚀、防潮、防霉、易清洗的原则进行选材装饰。手术室墙体及吊顶材料可选用电解钢板、不锈钢板、铝板、复合铝板、彩钢板等具有防锈、耐冲击、耐擦洗、防火等优点的材料。手术室地面一般采用同质透芯的橡胶卷材, 这类橡胶卷材具有防静电、抗菌、耐磨、防火易擦洗等特点。手术室门可采用气密性高的不锈钢门, 门宽应不小于1.4米。除手术室外的其它洁净用房墙体及吊顶材料可选用铝塑板等材料, 地面可用防静电橡胶卷材或防静电PVC卷材。

装修施工中应注意上下墙角应采用圆角的形式。对嵌入式设备应在墙上规划好位置并做好收边处理。

3 现代医院手术部的空调系统和净化工程

手术部的空调系统比普通病房的空调系统要复杂。手术部的空调和净化系统是合二为一的, 系统即要满足空调要求又要满足净化的要求。手术室热湿负荷重, 变化大, 不同的手术对空调的参数要求不一样。有的手术, 为了获得最佳手术效果, 要求手术过程中室温是变化的。如心脏手术, 在体外循环阶段, 室温低于20℃, 复苏起搏时, 室温要求于20℃, 这就要求室温的调节, 控制应方便和灵敏。为做便于和全院空调系统并网, 满足手术部特殊空调功能要求, 并减少建设和管理投资, 国内手术部空调一般采用两管制空调系统或四管制空调系统。

手术室人员及物品的接触感染, 病人自身感染, 手术室空气感染, 是造成手术切口感染的三大来源。长期以来, 手术前用化学和紫外线照射消毒, 以达到手术室的初始无菌状态。但在手术过程中病人, 医生、护士身体散发的细菌扩散污染了空气, 使消毒后初始无菌状态被破坏, 这是造成患者感染的重要途径。洁净手术室对送入室内的空气净化进行严格的过滤, 除去空气中的浮游细菌, 加上科学的气流组织, 使病员、医护人员产生的细菌随气流带走, 不会返回手术切口, 以避免来自空气感染。因此空气严格过滤, 气流的合理组织是手术室空气净化系统的技术核心。

手术室空气净化系统流程一般是, 新风进入回风段, 同回风混合, 进入初效段, 经过初效过滤器滤去直径为10μm以上的大颗粒尘埃, 进入换热器段和加湿段, 进行温度和温度的调节, 然后再进入风机段加压, 经过中效过滤器滤去1μm~10μm的尘埃, 再进入消音器, 把噪音降到58分贝以下, 送至手术室的高效静压箱, 经高效过滤器滤去0.3μm~1μm的尘埃, 经高效送风口, 把洁净空气送至手术室台面。在整个净化流程中, 回风口也应安装初效过滤器, 还应在手术室安装余压阀, 以保持手术室内恒定的正压值。

手术室在初、中高三级过滤器可靠的情况下, 送入室内的空气是洁净的, 决定手术室洁净度的等级则是气流形式。不同的气流形式对排除手术室自身产生菌的效果不一样, 造成手术的洁净等级不一样。洁净手术室空气流组织的基本原则是最大限度减少涡流, 使射入的洁净气流经过最短的流程覆盖手术区, 希望气流的方向与尘埃重力方向一致, 并使回流的气流有效地将室内灰尘排出室外。在洁净技术中, 把气流的组织分为“层流”和“乱流”两种类型。“层流”表示空气中的质点以均匀的断面速度沿平行流线流动, “乱流”表示空气中的质点以不均匀的速度呈不平的流线流动。根据气流组织形式, 通常将洁净手术室分为垂直层流手术室、水平层流手术室、乱流手术室以及可调洁净度手术室。

4 现代医院手术部配电设计

手术室安全供电包括可靠地预防断电、漏电、微电击等供电事故。采取综合性措施确保安全供电是手术部建设设计工作核心之一。手术部预防断电主要是采用具有自动切换功能的多路供电技术, 并备有发电机组、医疗设备专用EPS电源和信息设备用UPS不间断电源, 保证供电线路的冗余和容错能力。漏电、微电击的预防一般是采用不接地配电方式供电, 同时对医疗设备采用等电位接地进行防漏电保护。

5 现代医院手术部信息技术设计

采用现代医学影像和通讯系统, 即PACS系统 (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 使影像设备所获得的图像资料可迅速方便地送到手术现场, 供手术过程选用。图像资料的来源可以是手术现场安装专用的手术图像设备生成, 也可以是其它处影像设备通过PACS传输过来。同时手术现场所获得的手术资料和图像也可以通过PACS传向外部, 用于远程会诊和教学。

6 现代医院手术部的发展前景

手术室巡回护士手术配合—流程 篇5

2、查看电脑医嘱,明确术间首台患者病房号、床号、姓名、性别、年龄、手术

名称、手术部位、手术体位。到病人入口处与病历、接病人卡、患者及腕带核对患者病房号、床号、姓名、性别、年龄并持病历确认患者手术名称、手术部位、化验单结果、血型、过敏史。将患者推至手术间,由两名护士协助其过床,将患者尿袋妥善安置于床边,盖好被子,绑约束带于大腿上。

3、按无菌原则打无菌镊子罐,并在罐上写明开启时间,定时更换。

4、按无菌原则准备好一路输液,第一次排气完毕挂于输液架上。巡回护士将输

液用物(包括套管针(18# 或16#)、输液贴、棉签、止血带、安尔碘)放于小托盘上推至患者床旁为患者留置静脉留置针。

5、遵医嘱准备麻醉用药,常用药品有:局部麻醉:2%利多卡因;硬膜外麻醉:

2%利多卡因;腰麻: 利多、布比卡因、灭菌注射用水;全麻: 东莨菪碱、异丙酚、爱可松、万可松、芬太尼、静安、瑞芬太尼。

6、待主管医生来到手术间后与巡回护士、麻醉医生共同核对患者床号、姓名、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手术体位,确认后巡回护士协助患者麻醉。

7、麻醉后协助患者摆体位。注意要使患者舒适,充分保持呼吸循环功能,避免

神经受压。摆好体位后,准备好手术特殊用物,如用电刀,则将负极板贴至患者肌肉丰富处,避开关节、骨突处,避免贴于心脏附近或左上肢并离手术切口不少于15厘米。同时准备好本台手术所需特殊器械。

8、巡回护士与器械护士共同清点台上所有手术器械。

9、巡回护士、器械护士与主刀医生共同清点纱垫、纱布、手术缝针,并将数目

记录于手术室器械清点单上,填好清点单眉栏部分,巡回护士签字。

10、协助医生进行皮肤消毒以及铺单。

11、打开无影灯,将电刀笔连至电刀机器上,吸引气管连至吸引气囊接口处,将

电刀、吸引器调至适合状态。

12、为手术医生穿好手术衣,巡回护士与主刀医生、麻醉医生进行三方查对,确

认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手术方式、手术部位、手术体位,手术开始。

13、在术中随时供应台上所需要的物品。对好灯光于手术区,协助麻醉医生抽取

术中所需用药,查看患者尿量的变化,若有少尿或无尿应通知麻醉医生,若尿袋满应及时更换尿袋。

14、在关腹前、关腹后、缝皮前,巡回护士与器械护士及主刀医生共同查对台上

所有用物的数量。

15、缝皮后,协助医生包扎伤口,器械护士在护理记录单上签名。

16、巡回护士将手术标本交给手术医生,并与医生分别签好标本交接单。遵医嘱

用药,协助麻醉师让病人完全苏醒。

手术部(手术室) 篇6

【摘 要】 目的:观察不同缚扎部位对足部手术止血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足部手术成人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患者,对照组将止血带缚扎在常规大腿根部,压力选取患者大腿根部周径,研究组将止血带缚扎在踝关节上10cm处,压力选取气囊止血缚扎带来缚扎近端部位的肢体周径上。观察两组的水疱、皮肤红肿、破溃及止血带的充气压力、压力时间等。结果:两组患者充气时间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两组患者的充气压力比较,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的止血带副损伤总有效率(92.5%)明显高于对照组(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止血效果总有效率(97.5%)明显高于对照组(8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足部手术止血带缚扎周徑越小,阻断血流需要的压力就小,从而使患者越舒适。驱血的周径越短能提高手术医师的工作效率,从而更为确切的止血及使得术野更加清晰。

【关键词】 气囊止血带;缚扎;足部手术;止血效果;止血带副损伤

【中图分类号】R619+.1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1-0077-02

气囊止血带是骨科手术中最常用的止血方法,但如果使用不当,会给患者带来皮肤红肿,水疱等并发症,有些严重的患者会发生水泡溃破、肢体肿胀等症状。有研究发现,止血带缚扎在常规大腿根部,需花较长的时间来实现驱血操作[1],费力费时,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我院特选取2013年9月至2015年3月接诊的80例足部手术成人患者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9月至2015年3月我院接诊的80例足部手术成人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各为40例,其中研究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20~52岁,平均年龄(32.5±2.1)岁,其中患跟腱断裂22例、跗骨骨折4例、肌腱断裂5例、趾骨骨折9例;对照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19~51岁,平均年龄(33.5±2.2)岁,其中患跟腱断裂21例、跗骨骨折5例、肌腱断裂6例、趾骨骨折8例。所有患者纳入标准:满足足部骨折标准,无严重的心、肾、肝病变,自愿接受研究并签署同意书的足部手术患者;排除标准:病理性足部骨折患者,开放性足部骨折患者,严重的心、肾、肝病变患者,未签署同意书的足部手术患者,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诊断标准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选择由广州市乐邦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电脑气压止血器,深圳市富凯发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气囊止血带。当肢体的周径<25cm时,充气气压选择25kPa,当肢体的周径介于25~50cm之间时,肢体周径(cm)的数值与充气压力(kPa)的数值相同,当肢体的周径>50cm时,充气气压选择50kPa。

对照组患者取平卧位,在联合麻醉下,采用无菌气囊止血带,其长度约为气囊放置处1圈半为宜,将气囊缚扎于大腿根部,压力大小为大腿根部周径的大小,于大腿根部下肢用绷带或衬套绕3周作为衬垫,将气囊止血带绑在绷带或衬套上,外加绷带2圈且固定,气囊止血带绑好后,经常规消毒。驱血时,将肢体抬高至45°,时长5min,在使用驱血带缠绕气囊止血带处,最后设定冲压值进行充气。

研究组患者取平卧位,经常规消毒后,采用消毒后的气囊止血带,缚扎位置为踝关节上10cm处,压力大小为大腿根部周径的大小,踝关节上10cm处用绷带或衬套绕3周作为衬垫,将气囊止血带绑在绷带或衬套上,外加绷带2圈且固定。驱血时,将肢体抬高至45°,时长5min,在使用驱血带缠绕气囊止血带处,最后设定冲压值进行充气。

1.3 疗效指标

1.3.1 止血带副损伤疗效判定标准[2]:优:皮肤有轻微压痕,无水疱或水肿,肢体血运恢复,神经功能正常;良:皮肤有显著压痕,轻度水疱或水肿,肢体血运恢复,神经功能正常;差:皮肤出现大量水泡,部分溃破,肢体淤血肿胀麻木。

1.3.2 止血效果疗效判定标准[3]:优:创面肢体无出血,解剖分层鲜明,无淤血;良:创面肢体较清晰,少许出血,能基本上进行解剖操作;差:创面肢体出血明显,解剖与分离手术受较大影响。总有效率=(优+良)×100%。

1.4 统计学分析 选择SPSS 18.0进行数据统计,数据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来表示,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充气时间、充气压力比较分析 两组患者充气时间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两组患者的充气压力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体情况见表1。

2.2 两组止血带副损伤、止血效果效果比较分析 研究组的止血带副损伤总有效率(92.5%)明显高于对照组(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006,P<0.05);研究组的止血效果总有效率(97.5%)明显高于对照组(8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139,P<0.05)。具体情况见表2。

3 讨论

止血带止血是用于肢体大出血急救时有效、简单的止血方法,它通过压迫血管阻止血行来达到止血目的[4]。但如使用时间过长或使用不当,止血带可导致远端肢体坏死,造成残疾,为此,当出血猛烈时,用其它方法不能止血时才应用止血带。有中医研究指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血瘀和气滞常常互为因果,止血带如果压力过高可使得止血部位的微血管扭曲,从而使得肢体气滞血瘀,神经受到压迫时,会导致神经失调,甚至神经麻痹。止血带压力过低会止血不良,严重时静脉淤血,因此选择合适的气囊止血带的充气压力,决定于患者的血压,肢体粗细,年龄等情况。有研究指出,止血带使用时间过长、压力过高、缚压过紧或者绑扎位置不对,会使得血管直径变小,神经血流较难恢复,从而导致病理状况愈发严重[5]。数据显示,止血带缚扎在大腿根部,压力选取患者大腿根部周径,患者的气囊止血带的充气压力为(43.3±1.46)kPa,止血效果有效率仅为97.5%,具有一定的效果,效果不显著。

大量研究顯示,对于下肢体远端手术,止血带袖带如果越宽,从而肢体的周径越小,阻止血流所需压力会越低[6],使得患者更为舒适。因此,对足部手术时,止血带的位置最好在踝上方,有研究指出,止血带的压力与并发症与止血效果有直接的关系,根据压强公式可得出,根据肢体的周径大小来确定对应的充气压力较为适宜,可以保证术野清晰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减小止血带副损伤[7]。数据显示,止血带缚扎在踝关节上10cm处,压力选取气囊止血缚扎带来缚扎近端部位的肢体周径上,经减压后,无红肿或水疱,止血效果优良率高达97.5%,效果显著,此外,有研究指出,止血带的正确使用可降低术中出血,降低患者的痛苦,如果应用不当,会对患者造成2次伤害。

综上所述,对足部手术止血带缚扎周径越小,阻断血流需要的压力就小,从而使患者越舒适。驱血的周径越短能提高手术医师的工作效率,从而更为确切的止血及使得术野更加清晰,因此,足部手术气囊止血带位置应置于踝以上,小腿1/4以下,更为理想。

参考文献

[1] 唐芳,尤慧,董艳红,等.超声技术用于判断小儿下肢气囊止血带最适充气压力的临床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3):2469-2470.

[2] 宋达玮,程宇,倪莉,等.踝部止血带与大腿止血带在足部手术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3,21(17):1708-1712.

[3] 陈黎敏,沈碧玉,何燕,等.气压止血带保护衬垫的设计及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9):封3.

[4] 缪霜霜,陈超萍,倪剑武,等.充气式止血带对下肢手术患者围术期肺换气功能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27):3111-3113.

[5] 尹芳,贺玉英,沈杰,等.改良气囊止血带使用方法对皮肤并发症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58-59.

[6] 周卫,刘东海,马国涛,等.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应用气囊止血带与高凝状态的关系[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9):1541-1544.

[7] 马骏,李国庆,曹力,等.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不同压力止血带对术后肿胀及疼痛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3,21(13):1297-1301.

手术部空气处理方案分析 篇7

1 洁净手术部空调的主要特点

1.1 洁净手术部空调设计的参数和精度要求

受传统的工业净化空调和工艺空调要求恒温恒湿的影响,往往过分强调洁净手术部空调设计参数的控制精度。但是,洁净手术部空调是生物净化空调,与工业净化空调和传统的工艺空调都有很大的区别,其工艺的主要保护对象是手术病人,更具体地说是手术切口,因此对温湿度的精度要求一般并不太高,《规范》对洁净手术部用房的温度和相对湿度的设计范围分别为22 ℃~25 ℃和35%~60%。

1.2 洁净手术部的空调负荷特点

洁净手术部的热湿负荷比较稳定。从建筑的布置上来看,除清洁走廊外,洁净手术部的大部分区域一般都没有直接的外围护结构,其室内热湿负荷几乎不受室外气候条件的影响,人员和医疗用电设备是室内热湿负荷的主要影响因素。

1.3 洁净手术部的送风量特点

为了满足洁净度的要求,洁净手术部对不同级别的洁净区域的送风量有严格要求。送风量比普通的舒适性空调大很多,并且要求送风量固定不变,送风温差由送风量和室内热湿负荷决定,一般比普通的舒适性空调小很多。

2 现有的洁净手术部空气处理方案

2.1 自取新风一次回风空调处理方案

由于手术室送风量很大,送风温差很小,采用一次回风需要大量的再热量,产生严重的冷热抵消,但控制非常方便。

2.2 自取新风二次回风空调处理方案

针对手术室系统的严重冷热抵消,也有个别净化工程公司尝试在手术室中使用二次回风。由于二次回风的风阀控制精度不高,同时又要控制水阀,最终因控制方式不合理或控制系统复杂而难以实现,结果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2.3 集中新风处理,循环机一次或二次回风空调处理方案

新风集中处理,可以减少里面的新风开口,新风机组更换过滤器管理方便。但是一旦新风机组出现故障,将影响整个手术部的使用。因此,采用集中新风处理的空调系统宜采用双风机空调机组。集中新风处理还分为集中新风三级过滤和集中新风三级过滤与热湿处理两种。

2.4 集中新风深度除湿处理,循环机干工况处理方案

用新风承担室内湿负荷来避免再热带来的冷热抵消,又可以使循环机组实现干工况运行的解决方案。这种思路从理论上可以实现,但在实际工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手术部中往往是多个手术室循环机组共用一个新风机组,在这种情况下,无法通过调节新风处理参数来适用个别手术室湿负荷增加产生的波动。定新风量因为无法预知湿负荷增加量而无法实现;变新风量势必导致自控系统复杂。另外,由于新风要求的供水温度过低,宜同时设置风冷盘管。

采用这种方案,宜将新回风比例相近的空调系统集中一台新风机组,循环机组新风定量供应。因为循环机组没有除湿的能力,因此新风必须按湿负荷最大的手术室作为处理的控制点。其他手术室通过加湿来控制湿度,通过加热或制冷控制温度。

采用这种空气处理方式,能够实现循环机组干工况运行,符合细菌控制的基本思路——减少细菌滋生的条件,即水。能否节能,需要自控与空调的大力配合。通常比一次回风节能得多。

1)集中新风深度除湿处理,新风送到循环机组回风管道空气处理方案。

这种方案运用比较普遍,即使新风过滤器堵塞,也能基本保证新风供应量。但是,循环机组停机后,往往不能保证房间需要的维持正压的最小新风量。

2)集中新风深度除湿处理,新风送到循环机组送风管道空气处理方案。

这种方案比较经济、节能,新风路径短,更新鲜。能够减小循环机组的送风量、减少风机能耗,也利于循环机组的空气处理。但新风过滤器堵塞,不能保证新风供应量。循环机组停机后,能保证房间需要的维持正压的最小新风量。采用这种系统,要求新风机组的风压一定要能保证,新风最好变频自动控制新风量。新风支管宜设止回阀,避免新风机组故障,影响手术室使用。

2.5 固定比例二次回风的洁净手术部空气处理方案

这样按照实际热湿处理所需要的回风量来确定一次回风量,并全年固定此风量不变,既避免了大量的冷热抵消,又利于控制。同时,由于经过冷、热盘管的空气迎面风速大大降低,有利于热湿处理。循环机组的新风和总的回风都固定不变,在二次回风支路上设定风量阀,既可以起到固定一次回风量和二次回风量的作用,又利于一次回风和二次回风的阻力平衡。

由于一、二次回风比例与室内热湿负荷有关,而热湿负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一、二次回风固定的比例就不能确定。因此,采用本处理方式,循环机组同样需要少量再热处理,也存在冷热抵消现象。

3结语

目前,空气处理方案很多。使用当中,其优缺点如下:

1)采用自取新风一次回风最可靠,但最不节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考虑利用空调制冷同时产生的冷凝器热量,这种空调制冷机市场上也有,但较少。

2)采用二次回风最节能,但控制太难实现,手术室工程上还没有采用完全自动调节风阀比例的二次回风空调系统。

3)采用固定比例二次回风方式:这是一种折衷方案,适合用到风量比较大的空调系统,一般用到一万风量以上的系统。比如一级手术室,ICU,空调辅房等。

4)集中新风深度除湿处理方案:该方案符合生物洁净室的基本理念,比较节能,系统控制较复杂,控制得当也比较可靠。采用这种方案要考虑预备控制方案,一旦新风机组故障,不影响手术室使用。这种方案适合用到手术部的大量三级手术室空调系统。

摘要:根据手术部空调设计的特点,从可靠性、节能性和经济性的角度,对现有洁净手术部的空气处理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各空气处理方案的适用情况,以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空气处理,方案,洁净室,特点,洁净度

参考文献

[1]许钟麟.空气洁净技术原理[M].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1983.

[2]陆耀庆.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1993.

再谈洁净手术部规范误读 篇8

关键词:医院建筑,手术室建设,规范,编制思路

德国布兰德 (Christian Brandt) 在美国外科学会年刊 (Annals of Surgery) 2008年11月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手术室层流通风对防止整形和腹腔手术的手术部位感染没有效果》[1]的文章, 由于不知其前因后果, 也没有看懂相关的德文文献, 而后陆续有人以此论文为依据, 到处写文章、作讲座、举办研讨会等, 对我国《医院洁净手术部建设标准》与GB50333《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2] (简称“规范”) 手术环境控制思路与措施提出了不少质疑。

这些质疑, 主要围绕在以洁净技术为中心的保障体系及对手术部位感染的控制效果, 特别提出了以紫外线辐照杀菌替代空气过滤除菌。针对这些质疑对“规范”的一些误读与偏解, 我们早已在2007年发表《洁净手术部规范误读与析疑》解释过[3], 有些疑问也已由德国DIN1946-4医院通风空调标准委员会负责人汉斯-马丁·赛浦教授 (Prof.Dr.med.Dipl.-Ing.Hans-Martin Seipp) 作了明确的答复[4]。对尚未涉及的问题, 本文再次根据笔者对我国“规范”的理解作一些析疑。

一、误读:德国歌德大学医院感染控制首席科学家及医学微生物与感染研究所所长克瑞斯汀·布兰德博士已证明层流与高效过滤对控制手术部位感染无效, “规范”还在强行推行

首先, 德国布兰德博士只是一名医生, 在法兰克福医学中心任职, 是卫生专家, 他的职位是微生物学和卫生学研究所的职员[4]。他发表了《手术室层流通风对防止整形和腹腔手术的手术部位感染没有效果》的论文[1], 这本是一件很正常的学术讨论, 但国内有人将他的论文誉为“研究数据最多、最具影响力的文献”。由此给我国医务界和工程界在手术部位感染控制思路与技术措施方面造成了困惑, 意在推广紫外线杀菌装置。

该论文经布兰德博士所在的黑森州卫生部门、德国权威的机构罗伯特-科赫研究院的医院卫生和感染控制委员会和德国DIN1946-4医院暖通空调标准委员会调研, 认为该论文调研有误、数据统计不严密, 导致结论错误。以上机构于2010年3月11日做出了明确的决议, 重申了层流 (低湍流置换流) 技术措施有效性, 继续执行DIN1946-4医院通风空调标准[4]。这起事件的前因后果可参见文献[5]。

由于诱发手术部位感染因素很多, 如患者自身、医疗过程、手术环境等, 而且诸多因素交叉在一起, 感染率调研与统计有时很难将各诱发因素明确分离。尤其是业界对手术环境在手术部位感染控制中的作用一直有不同看法[6], 争论至今。但并不妨碍几乎所有国家的医院相关标准形成一致的主流意见, 均肯定了手术室过滤除菌与层流技术对空气途径诱发的手术部位感染的控制效果, 明确地将其写入手术环境控制的条文中。谈不上“规范”自定条文, 强行推广。

二、误读:“规范”自创“洁净手术室”术语, 误导我国手术室设计

早在上世纪60年代, 英国最先提出超净手术室 (Ultraclean operating room) 术语, 在70年代的西方国家已被人熟知。我国在70年代末也开始出现“洁净手术室”的称谓。2002年颁布的“规范”中“洁净手术室”术语是沿用了JGJ49-88《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中洁净手术室的定义, 保持了规范的延续性。GB 15982-1995《医院消毒卫生标准》也是采用层流洁净手术室术语。如果说“规范”自创“洁净手术室”一词, 而我国医护人员与工程技术人员早已熟悉“洁净手术室”术语与控制措施, 那么怎么会产生误解呢?

正如我国一位感染控制专家所说:“手术技术的每一次突破, 均对感染控制提出新的挑战”[7]。上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人工关节置换、器官移植等手术技术取得重大进展, 此类特殊手术 (special surgery) 不仅风险很大, 患者又服用抗排斥药物, 使得自身免疫机能低下, 成为当时感染控制的难题, 万一感染, 后果不堪设想。因此, 针对此类特殊手术开发出来以高效过滤与层流技术为核心的超净手术室, 有效地控制手术部位菌、尘浓度, 降低了感染率, 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随着近50年来技术的不断进步, 高效过滤器与层流装置性能不断提高、价格下降、气流阻力大大降低, 又发展成更为经济的局部层流, 近年来还证实能有效排除因手术电刀产生的外科烟雾 (surgical smoke) (这种烟雾对手术人员十分有害[4]。, 由于长期手术实践证实其有效性、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 逐渐推广到以心脏与大血管手术 (cardiovascular surgery) 为代表的大型手术甚至其他手术当中。

由此可见, “规范”顺应这一发展趋势, 结合我国国情, 发展这一技术, 不是误导我国手术室设计, 而是极大地拓展了我国手术室设计的空间, 缩短了与国外的差距。

三、误读:“规范”片面夸大空气净化万能, 而非提倡使手术部处于受控状态

洁净手术部的环境控制技术并非仅仅增加了高效过滤器, 也绝非仅仅是空气净化, 而是通过一整套综合控制措施, 使可控因素处于受控状态, 并将“受控状态”明确写入“规范”的条文[2]中。这套措施主要体现如下[8]:

(一) 利用建筑设施、功能分区与物理隔离, 减少生物负荷;

(二) 合理的平面布局与空间划分使人群少接触或不接触致病菌;

(三) 合适的温湿度控制降低人的发菌量, 抑制病菌繁殖;

(四) 人流、物流的流程控制消除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五) 控制尘埃与水分 (或高湿度) 使致病菌失去定植、滋生的条件;

(六) 采用新风稀释、过滤除菌、气流技术来降低致病菌浓度;

(七) 有序的梯度压差控制消除致病菌传播的风险;

(八) 局部排风将污染源在扩散之前直接排除;

(九) 良好的卫生、舒适、健康的环境 (包括良好的空气品质) 提高医疗效果、有利康复、增强免疫、减少感染。

由此可见, “规范”提出的是整套控制措施, 没有强调空气净化万能, 而提出的控制思路是采取消除病菌发生、繁殖以及传播的条件, 降低人员发菌量、稀释病菌浓度等措施去保障医疗空间, 从而达到感染控制的要求。即重在事先阻止病菌进入医疗空间, 使人群少接触或不接触病菌, 使可控风险因素处于受控状态, 有效地降低了感染风险, 而非事后对进入的病菌直接进行杀灭的传统思路。

所以说, 那种将洁净手术部控制措施曲解为仅仅是空气净化是不正确的。

四、误读:手术室只需除菌不需要除尘, “规范”推行过滤除菌是耗能的措施

因为感染总是微生物诱发, 这种说法似乎很有道理。但是一个更安全、更洁净的医疗环境永远是医院建设的目标[9], 也是各国医院标准制定的基点。最近研究表明, 在围手术期显微性异粒或异体微粒 (microscopic foreign debris) 进入切口会加大手术部位感染风险[10]、加重炎症、形成粘连、产生肉芽肿。有些尘粒落到创口上可使正常细胞发生畸变[7]。目前要求超声波清洗手术器械, 就是提防灭菌处理后的器械缝隙中残留粒子诱发感染。因此手术室不能只顾除菌不管除尘, 这种误导对手术环境控制十分不利。

其次是杀菌除菌的措施问题。对于感染风险控制来讲, 杀菌率高的手段很多, 但安全性是最主要的, 往往采用的不是杀菌效率最高的措施, 因为保护对象是人。绝大多数杀菌手段不仅对人、对环境有负面效应, 而且会使微生物产生变异, 用不了多久就会使其杀菌效率逊色, 甚至荡然无存。高效过滤之所以能成为公认的、普遍采用的除菌技术, 就是因为同其他杀菌技术相比, 经近半世纪的使用实践证实其更为安全、可靠、无副作用。特别是, 不管多大流量, 均能持续不断地产生无菌无尘的空气, 这对关键区域进行动态控制十分重要。

过滤除菌相比于其他空气消毒装置是最价廉的、最适用的, 至于空气过滤器产生气流阻力所耗的能量, 总比消除不良消毒装置对人对环境负面影响的费用低得多, 或者处理变异的菌株花的代价小得多。近年来过滤技术进步, 空气过滤器性能提高、阻力下降、运行能耗降低、价格日趋合理。低阻力的中效过滤器达80%~90%除菌效率, 高中效过滤接近99%的除菌效率。并非所有场合均需采用高效过滤器, 只有合理选择与配置空气过滤器才能以最低能耗得到最大效益。应该说, 过滤除菌是控制感染、提高手术质量的一项最安全、最有效、最成熟、最经济的保障。

五、误读:“规范”否定紫外线消毒作用, 阻扰先进紫外线装置在手术室的应用

同样借用我国一位感染控制专家所说:“从不反对紫外线消毒, 只是不同意过度夸大紫外线杀菌效果, 不同意不分场合泛用紫外线消毒, 尤其是高风险的特殊手术”[7]。

我们早在近20年前就用紫外线UVC对室内空气消毒进行研究, 很了解其杀菌性能与适用场合[11][12]。紫外线UVC杀菌性能关键在于悬浮菌要受到的辐照剂量。微生物杀灭率不仅与微生物种类、辐照距离、照射时间有关, 还与空气温湿度、尘埃浓度以及灯管表面清洁程度相关[7]。如病毒与孢子致死的辐照剂量相差甚远[13]。紫外线UVC实际杀菌效率大大低于检测的杀菌效率, 据文献[14]报道, 检测时试验菌使用去离子水稀释喷雾, 试验菌的生命力要比实际飞沫中病菌弱得多。空调系统中悬浮菌随气流快速流经紫外线装置时处在不同距离、不同流经时间、甚至不同空气状态, 实际遭受的辐照剂量不同, 杀菌效率大相径庭。因此要在空调系统一定长度的管段内各处始终维持悬浮菌致死的辐照量是很困难的。除了系统结构与灯管配置因素以外, 还要时刻关注紫外线辐照强度的逐渐衰减, 经常维持灯管表面清洁度。尤其在空调箱内多尘、低温、高湿的位置上使用, 会大大削减紫外线消毒效果[13]。而市场上劣质紫外灯管杀菌设置, 不仅达不到杀菌辐射剂量, 而且灯管易破裂, 引起汞污染, 危害更大。不像空气过滤器可以在不同工况下维持基本稳定的除菌效率, 随着过滤器积尘, 除菌效率不断提高。

其实, 紫外线杀菌UVC波段穿透力很弱, 在地面几乎不存在, 人工发生的紫外线UVC杀菌最大的问题是它的可逆性、多向性、不稳定性[15]。最危险的是被紫外线UVC杀死而复活又变异了的微生物, 因为无法掌握它变异的方向, 这也是近年来国内外最新研究的课题之一[7]。即使被杀死, 微生物残体也会引起非感染性疾病 (noninfectious disease) [14]。国外最近研究表明, 紫外线消毒辐照装置在医疗机构的应用:只是一个有效的辅助装置, 而不是单一可使用的技术。推荐紫外线消毒装置应辅助空气过滤器, 明确表明紫外线杀菌装置不适宜正规手术室与隔离病房使用[14]。

最典型的案例是美国国立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所 (NIOSH) 2007年5月18日收到波士顿妇婴医院环境事务研究所委员会的报告, 该院在装有紫外线消毒装置的手术室内做矫形手术的一些医护人员皮肤和眼睛出现未确诊的综合症。2008年7月1日搬入装备层流的手术室, 症状消除了, 为此NIOSH调研者推荐用层流替代其他感染控制技术[16]。

六、误读:“规范”实施以来, 至今没有被证明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

如上所述, 引起手术部位感染的因素很多, 一般可涉及到下列因素 (有些是可控因素, 有些是不可控因素) [8]:

(一) 病患自身风险因素 (不可控因素) :

高龄、肥胖、糖尿病、吸烟、营养不良、身体状况、药物、感染、放疗/化疗、术前住院时间等。

(二) 手术本身风险因素 (可控因素) :

手术类型、抗菌药物使用、切口大小、无菌操作、手术技巧与手术时间长短等。

(三) 其他感染风险因素 (可控因素) :

器械、敷料、手术衣与手套消毒灭菌以及手术室环境 (菌、尘浓度、压差、温湿度控制等) 。

其中“病患自身风险因素”和“手术本身风险因素”是诱发手术部位感染的最大因素。而工程技术只能针对其中“其他感染风险因素”, 唯一可实施的是使手术环境的可控风险因素处于受控状态, 从而有效降低手术风险。或者说工程技术措施只能有效解决手术环境引起的感染风险, 实现感染控制专家提出的环境控制指标, 根本无法消除其他途径引起的感染, 或者说不能降低其他途径引起的感染率。可见, 应该正确认识医疗风险控制机理, 工程措施是靠全过程控制、实现完善的保障体系来最大程度降低风险的。

由于“各种消毒方法中空气微生物的消毒合格率最低”[7], 对于一般手术来说空气途径感染也许是次要的。但是对于器官移植、关节置换等特殊手术以及大型手术是手术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过去几十年来, 一直十分重视手术环境空气途径的感染因素, 一直努力将手术环境处于受控状态。当然, 消除了感染风险, 未必会使得感染率明显下降, 何况还涉及到感染机率与个体免疫能力的差异。或者说, 尽管在某个控制时段并没有多大地降低“感染率”, 但是确实使感染风险因素处于受控状态, 全时段控制了手术感染风险, 有力地保障了手术过程的实施, 推动了手术技术的进步。

正因为诱发手术部位感染因素很多, 各种因素相互交叉在一起, 不同论文依据不同数据统计得出不同结论也是十分正常。尽管如此, 大量的客观的调研、严谨的数理统计的文献充分证实了“规范”的综合控制措施对提高手术质量、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作用与效果。

七、误读:“规范”实施以来, 也没有降低抗生素用量

这同样也是在误导将所有诱发感染因素都要由工程措施来控制, 要工程措施承担消除所有手术部位感染的职责, 这本身就是一个不科学的命题。

诚然, 抗生素能有效控制术后感染, 但过度依赖抗生素是对病患的不负责任。抗生素使用过量, 会增加医院内微生物生态压力, 加大细菌对抗生素耐药的危险性, 随着使用种类的增加感染率增高[17]。近年来控制抗生素使用的呼声越来越高。其实手术后使用抗生素的时间长短与术后切口感染无直接关系, 而手术后抗生素使用的种类却与术后切口感染有关。我国“规范”明确表明手术室分级以切口类型来划分, 从感染控制上来说很有意义[7], 也是相对其他国家医院建设标准的一个进步。

如上所述, 为病患实施正确的手术方案、良好的手术技术和完善的无菌操作是感染控制的关键。目前, 为了控制医疗过程出现的感染风险, 均以术前预防性抗生素使用为主, 并且抗生素种类与用量的选择是根据医院内各种手术后感染常见病原菌和可能的致病菌, 结合耐药性监测结果, 选择使用。实行个体化给药, 不单纯依赖抗生素。另外, 抗生素还要以切口的清洁度来选用, Ⅰ类切口不必要求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有假体植入、高龄、营养不良、并存多种疾病等危险因素存在时, 应预防性用药;Ⅱ类切口最好用抗生素预防, 特别是消化道、胆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等易于感染的手术;Ⅲ类切口应了解病情、预测污染, 术前应接受抗生素治疗。以术前30min静脉用药最适宜[18], 由此大大避免了滥用抗生素, 降低了抗生素使用过量。应该说, 洁净手术部的建立为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抗生素过量使用创造了条件、提供有力的保障。特别是洁净手术室对Ⅰ类切口手术全过程的感染风险控制作用更为明显。

八、误读:“规范”提出洁净手术室, 混淆了无菌手术室与一般手术室概念, 难道还要自创洁净病房, 洁净ICU?阻碍了其他空气消毒技术在医院中应用

本文一直强调标准或规范编制的延续性与一致性, 标准或规范涉及的术语并非个人臆造。工程界早在上世纪80年代JGJ49-88《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明确定义了洁净手术部、无菌手术部与一般手术部, 以及相应的控制措施, 没有涉及洁净病房。医学界在GB 15982-1995《医院消毒卫生标准》定义了层流洁净手术室与层流洁净病房, 以及控制指标, 没有提及无菌手术室。

当然, 各标准或规范之间需要互相沟通与协调, 以保持一致性。即将颁布的新版《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就着重工程界与医学界之间的沟通, 最终统一定义为洁净手术室、一般手术室、洁净病房、重症监护病房等, 一旦公布实施就成为工程界与医学界共同认可的法定术语, 不是哪个人、哪篇论文可以随意否定的。从另一方面来说, 在客观上肯定了洁净技术对医疗环境的综合控制作用。

“规范”从来没有明文阻碍其他空气消毒技术 (包括紫外线消毒) , 因为“规范”规定的是最低要求, 在满足“规范”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可以增加至少是无害的其他空气消毒技术。首先是无害 (first, do no harm) [9], 这是一个原则。

对于空气消毒技术来说, 还要从医院感染风险控制角度去分析, 如手术室采用了某项消毒新措施, 反而加大或增加了感染的风险时, 就应坚决否定。如果采用该项措施是降低了、甚至消除了感染风险, 并经得起理论分析与实践考验的, 应该积极应用与推广, 而非仅仅着眼于某实验条件下的杀菌率或某篇论文的观点。这应是评判感染控制措施的一个依据。

我们看到, “规范”自颁布以来, 很多工程界、医学界人员关心它、支持它, 在实施过程中提出许多有益的建议。当然, 出现疑问、不解, 甚至误解也是正常的, 但如果刻意误导, 给手术部位感染控制思路与技术措施造成混乱, 则不可取。正如我国一位感染控制专家所说:过分“夸大公共场所微生物危害性、降低医院微生物感染控制重要性、反对双指标检测、鼓吹手术室只要杀菌不要除尘、过高评价紫外线杀菌效果, 贬低高效过滤除菌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无非是想推销紫外线灯管以及其他空气消毒装置”[7]。

十多年来, 我们一直结合过滤除菌慎重推行医疗科室紫外线空气消毒, 只是反对以市场销售为目的不分场合乱用紫外线消毒。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CDC) 和医院感染控制实施委员会 (HICPAC) 编制的《医疗设施中环境感染控制导则》中涉及关键科室环境控制时多次提到“设置在管道内的紫外线杀菌装置作为高效过滤的辅助措施, 但不能替代高效过滤器”。在第二部分医疗设施中环境感染控制建议中明确规定:“不要用紫外线灯来防止手术部位感染”[19]。

高龄髋部骨折的手术治疗 篇9

关键词:髋部骨折,手术治疗,高龄

髋部骨折一般包括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高龄髋部骨折过去常采用2~3个月患肢牵引或穿矫形鞋的方法进行治疗, 由于长时间卧床, 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 严重威胁患者生命。Haleem等[1]报道髋部骨折伤后6个月的死亡率为11%~23%, 1年的死亡率为22%~29%。随着内固定物与治疗方法的不断改进和现代护理学的发展, 目前手术治疗髋部骨折已成为骨科界的共识[2]。2003年1月至2008年7月我院在充分做好术前准备、提高麻醉和手术耐受力的前提下, 对156 例75 岁以上的高龄髋部骨折选择个体化的手术治疗方案进行治疗,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6 例, 男65 例, 女91 例;年龄75~96 岁, 平均83.7 岁。受伤原因:平地行走时跌伤51 例, 地面湿滑滑倒45 例, 上下楼梯跌伤23 例, 上下车跌伤20 例, 车祸17 例。骨折类型:股骨颈骨折61 例 (39.1%) , 按Garden分型:Ⅰ型5 例、Ⅱ型13 例、Ⅲ型19 例、Ⅳ型24 例;股骨粗隆间骨折95 例 (60.9%) , 按Evans分型:Ⅰ型10 例、Ⅱ型23 例、Ⅲ型34 例、Ⅳ型28 例。左侧71 例 (45.5%) , 右侧85 例 (54.5%) 。合并损伤:腕部骨折17 例, 尺骨鹰嘴骨折5 例, 肋骨骨折3 例, 颅脑损伤9 例。入院时间:伤后1 h~7 d, 平均20 h。手术时间:入院后3 d以内者45 例, 4~10 d者111 例, 平均7 d。住院时间:12~35 d, 平均18.7 d。

1.2 内科合并症

本组105 例 (67.3%) 有不同程度的内科合并症, 以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多见。其中高血压53 例 (34.0%) , 冠心病43 例 (27.6%) 、心律失常23 例 (14.7%) , 脑梗塞后遗症17 例 (10.9%) 、慢性支气管炎18 例 (11.5%) 、肺气肿6 例 (3.8%) , 糖尿病19 例 (12.2%) , 低蛋白血症15 例 (9.6%) , 慢性肝或肾功能不全9 例 (5.8%) 、泌尿系统感染7 例 (4.5%) 、帕金森病3 例 (1.9%) 。同时有两种合并疾病32 例 (20.5%) , 三种14 例 (9.0%) , 四种以上合并疾病5 例 (3.2%) 。

1.3 术前准备

患者入院后进行常规的术前检查, 对内科合并症请相关专业科室会诊, 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在160/100 mm Hg以下;冠心病患者予营养心肌、改善血供治疗;心律失常患者予药物控制, 必要时安装临时起搏器;脑梗塞后遗症患者术前注意补充液体和电解质;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患者术前应用抗生素控制肺部感染、改善肺功能;术前通过输血、输注白蛋白快速将血红蛋白调整至100g/L以上、血浆白蛋白调整至30g/L以上;应用抗生素控制尿路感染。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或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空腹血糖水平降至9 mmol/L以下手术较为安全。

1.4 手术方案

根据术前骨折部位、分型及ASA病情分级选择个体化的手术方案。股骨颈骨折:ASA分级Ⅰ~Ⅲ级的Garden Ⅰ型、Ⅱ型骨折18 例和ASA分级Ⅲ级的Garden Ⅲ型、Ⅳ型骨折7 例应用3枚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 共25 例 (16.0%) ;Garden Ⅲ型、Ⅳ型且ASA分级Ⅰ、Ⅱ级骨折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共36 例 (23.1%) 。股骨粗隆间骨折:ASA分级Ⅰ、Ⅱ级的骨折应用DHS内固定, 共82 例 (52.6%) ;ASA分级Ⅲ级的骨折应用支架外固定, 13 例 (8.3%) 。3枚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及支架外固定应用局麻加基础麻醉;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及DHS内固定应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1.5 术中及术后处理

术中特别关注患者的血压, 如果术中出血超过300 mL, 及时输血, 防止低血压引起脑梗塞等并发症。术后常规予心电监护、吸氧, 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血压、心率、呼吸、氧饱和度、体温、创口引流等情况, 出现异常及时作进一步检查、处理。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 根据检查结果及时补充调整。帮助指导患者及时翻身和进行患肢功能锻炼, 防止褥疮发生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根据患者疼痛情况决定是否使用镇痛剂。

2 结 果

2.1 手术疗效

本组获得随访150 例, 术后随访6~18个月, 平均12个月。股骨颈骨折获得随访59 例, 失访2 例;股骨粗隆间骨折获得随访91 例, 失访4 例。以Harris标准评定疗效, 对疼痛、功能、关节活动度及畸形4个方面作综合评分, 得分90~100为优, 80~89为良, 70~79为中, 70分以下为差。结果:优66 例 (44%) , 其中股骨颈骨折28 例, 股骨粗隆间骨折38 例;良49 例 (32.7%) , 其中股骨颈骨折19 例, 股骨粗隆间骨折30 例;中22 例 (14.7%) , 股骨颈骨折8 例, 股骨粗隆间骨折14 例;差13 例 (8.7%) , 其中股骨颈骨折4 例, 股骨粗隆间骨折9 例。优良率为76.7%。

2.2 早期并发症

术后早期发生并发症27 例 (17.3%) , 其中脑梗塞7 例 (4.5%) , 心血管系统并发症5 例 (3.2%) , 肺部感染8 例 (5.1%) , 褥疮4 例 (2.6%)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 例 (1.9%) 。死亡1 例 (0.6%) , 为ASA分级Ⅱ级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 DHS内固定术后1 d发生广泛腔隙性脑梗塞, 抢救无效死亡。其余并发症患者经积极有效的治疗均康复出院。

3 讨 论

3.1 术前准备

高龄患者内脏器官生理储备能力与代偿功能低下, 常存在较多的内科合并症, 手术耐受能力较差。因此, 必须做好充分的术前检查准备, 对患者的手术耐受能力进行评估, 以积极争取手术并减少手术风险。老年人的全身健康状况甚至比年龄对预后的影响更为重要, 要特别注重营养状况的调整。营养状况的评估主要参考血红蛋白和白蛋白水平, Lawrence等[3]认为术后血红蛋白保持100g/L以上有助于早期康复。Lee等[4]认为早期检测差的营养状况和充分的营养补充可以减少高龄髋部骨折患者的并发症, 因此, 推荐术前常规检查血浆白蛋白水平。我们对血红蛋白100g/L以下、白蛋白在30g/L以下的患者给予输血、输注白蛋白治疗。对内科合并症尽快治疗调整。

3.2 手术时机

高龄患者术前卧床时间越长, 并发症越多, 死亡率越高。Khan等[5]系统回顾291 413 例髋部骨折病例资料得出结论, 髋部骨折后早期手术 (入院后48 h内手术) 减少住院时间可能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发生。我们对无明显合并症的患者在完成术前检查准备后, 在入院3 d以内手术;对有不同程度内科合并症的患者尽快完成术前准备, 争取在10 d以内手术。手术应尽量避免在伤后10~20 d进行, 因为此时是肺动脉栓塞的多发阶段。

3.3 手术方案

高龄髋部骨折的手术原则是:最小的创伤, 最少的出血, 最短的手术时间。关键是能让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因为长期卧床的并发症对高龄患者可能是致命的。手术应对机体干扰最小, 固定简单可靠, 对合并内科疾病、身体状况较差的高龄患者, 不强求解剖复位, 甚至可以牺牲一些骨折的对位对线。高龄和/或体弱患者、预期生存期在5~10年以内、无手术禁忌证的Garden Ⅲ型、Ⅳ型股骨颈骨折患者, 为减少并发症, 提高生存期生活质量, 单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安全、有效、恰当的选择[6]。对不能耐受人工股骨头置换的ASA分级Ⅲ级的Garden Ⅲ型、Ⅳ型股骨颈骨折应用3枚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 虽然术后可能发生骨不连、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但可以减少患者的卧床并发症和减轻护理工作量。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多发生于低能量损伤, DHS可对其进行有效的固定, 并具有操作方便、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的优点。DHS适用于老年人转子间骨折的各种类型[7]。对不能耐受DHS内固定的ASA分级Ⅲ级的股骨粗隆间骨折应用支架外固定, 虽然可能发生钉道感染、支架松动等并发症, 但可以减少患者的卧床并发症和减轻护理工作量。

3.4 术中及术后处理

对术中及术后处理, 我们的体会是:a) 对术中失血的处理要早。一般成人一次失血量低于总血容量的10% (500 mL) , 可通过机体自身组织间液向血循环的转移得到代偿而不需要输血;但高龄患者机体代偿能力低下, 低血压又容易引起脑梗塞, 故我们在患者术中失血量超过300 mL时, 予认及时输血。b) 术后不常规使用镇痛泵。有些作者[8,9]术后应用镇痛泵, 认为可以消除疼痛引起的并发症, 而我们认为留置镇痛泵可导致血压下降, 可诱发高龄髋部骨折患者脑梗塞形成。我们根据患者术后疼痛情况决定是否使用止痛药。c)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不用溶栓剂。如已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 为防止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我们不予溶栓治疗;而予抬高患肢、抗凝、扩血管治疗, 肢体肿胀一般会在侧支循环形成后逐渐消退。本组3 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上述处理后3周, 肿胀明显消退。

参考文献

[1]Haleem S, Lutchman L, Mayahi R, et al.Mortalityfollowing hip fracture:trends and geographical varia-tions over the last 40 years[J].Injury, 2008, 39 (10) :1157-1163.

[2]蒋电明, 杨友刚.老年髋部骨折手术风险性评估及治疗方式的选择[J].重庆医学, 2008, 37 (10) :1021-1022.

[3]Lawrence VA, Silverstein JH, Cornell JE, et al.High-er Hb level is associated with better early functionalrecovery after hip fracture repair[J].Transfusion, 2003, 43 (17) :1717-1722.

[4]Lee HP, Chang YY, Jean YH, et al.Importance ofserum albumin level in the preoperative tests con-ducted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hip fracture[J].In-jury, 2009, 40 (7) :756-759.

[5]Khan SK, Kalra S, Khanna A, et al.Timing ofsurgery for hip fractures:A systematic review of 52published studies involving 291, 413 patients[J].In-jury, 2009, 40 (6) :692-697.

[6]Devas M.Hemiarthroplasty-the hasting hip[M]∥Coombs R, Gristina A, Hungerford D, et al.Joint re-placement state of the art.London:Orthotext, 1990:60-64.

[7]董纪元, 李国宏, 胡永成, 等.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的治疗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 2000, 20 (8) :476-479.

[8]陆晓生, 彭昊.高龄髋部骨折的围手术期治疗[J].中国临床医学, 2008, 15 (1) :92-94.

绿色医院手术部建设实践与思考 篇10

山西省运城中心医院的前身是已经走过63年风雨的运城地区人民医院, 2005年被评为“三级甲等医院”该医院1999年下半年动意异地迁建, 建设总用地地净面积18.6万平方米, 设计床位1000张, 建筑面积13.8万平方米, 院内停车位1000个, 绿化率42%, 总投资6.5亿元人民币。整个工程酝酿6年多、建设3年多, 历时近10年, 于2009年12月完成。现正在试运营, 床位使用率已达94%。

10年前, 医院对院区进行了一次性的长远规划。门诊部、急诊部、医技部、住院部、行政办公、后勤保障等用房被设计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相对集中的医疗综合楼群, 该楼群共有地下室一层, 地上主楼12层, 裙楼3至6层, 由影像中心、检验科、病理科、中心手术部、腔镜中心、中心供应室、药房及药库等组成的用房统称医技用房, 建设在综合楼群中央的1至3层, 围绕医技用房周围不超过100m是门诊部、急诊部、住院部、VIP病房、美容、体检中心等功能用房。中心手术部建设在医技用房的地上三层 (顶层) 。

该医院中心手术部设置I级 (百级) 手术室3间 (其中铅板防护手术室1间) , III级 (万级) 手术室18间 (其中门诊手术室3间、正负压转换手术室1间、铅板防护手术室1间、一体化组装手术室1间) , 连同洁净走廊和洁净辅房, 清洁走廊和清洁辅房、办公走廊和办公辅房等建筑面积3219m2, 再加上污物走道、污染拖布间、污物间、配餐、污车停放、更衣、淋浴、换鞋、洗鞋、卫生间、缓冲间等建筑面积1041m2, 总计中心手术部建筑面积4260m2。

二、建设特点

运城中心医院洁净手术部的建设图纸是随着医院整体迁建, 10年中经过了对国内外100多家医院的考察, 汲取设计新理念, 思考建设新趋势、经过了30余次的反复讨论、修改和完善而最后定稿的。

2010年初, 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该手术部进行了综合性能全面评定的检测, 结果显示:各项性能指标完全符合《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50333-2002的要求, 并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程的规定。专家认为:“该手术部综合性能是山西省内最好的, 在全国也应名列前茅”。

(一) 洁净手术部是医疗综合建筑楼群中有机整体中的一部分, 位于中央位置医技楼的三层, 独成一区

其上四层是手术部的专用设备机房, 3间门诊手术室和18间中心手术室有机设计在了一起, 采用多通道布置, 从而使门诊手术和住院手术共享了手术室的人力资源和建筑空间, 节约了人员和建筑面积指标。

该手术部还和ICU、CCU设计在了同一楼层, 并且共同拥有一个患者家属等候大厅, 可以更高效、快捷地救治重症患者。

紧邻手术部还有腔镜中心和血库, 血库与手术部内的直接传递窗、中心供应室洁净库房与手术部洁净辅房间的专用电梯、手术部与病理科药房检验科间的气动物流站点设置, 使得手术过程中的血标本、无菌物品、病理冰冻标本、药品等物资供给、标本传递便捷、高效、有序。

21间手术室都有门通向同一污物廊, 该廊终端有通向地下室的专用污物电梯, 使得洁、污分流, 术后物品安全便捷外运, 避免了院内交叉感染。医护麻醉人员专用电脑工作台、影像PAC系统终端在每间手术室的设置、一体化整体腔镜手术室建设等, 优化了工作流程, 降低了运营成本, 提高了设备利用率和工作效率, 增进了学术交流与合作。

(二) 采光井及采光窗在手术部的应用

该院洁净手术部在洁净区设计了8m×16m的采光井, 采光井和手术部洁净走廊之间用两层密闭的断桥铝合金型材玻璃幕墙隔开。在手术部, 有16间手术室开了密闭的间接采光外窗, 该外窗做法为8mm+80mm+8mm的密闭双层全玻璃窗, 规格为1600mm×1800mm, 中间夹层装有电动百叶窗帘。

这样的设计, 是为了保障手术部和手术室内能有自然采光, 从而使长期工作在大型手术部中的麻醉医生和护理人员的生物钟保持运转正常。国内大型手术部通常的做法, 是按照《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50333-2002标准“5.3.11:手术室不应设外窗, 应采用人工采光”那样要求做的, 长期工作在手术部内的麻醉和护理人员晚上在家人工照明, 白天上班还是人工照明, 违背了人身生物钟运转规律, 长此以往, 会造成这些人员身体生物钟运转失常, 引起人体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 进而造成长期工作在手术部内的工作人员身心健康的慢性伤害。

当然, 《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50333-2002“5.3.11手术室不应设外窗, 应采用人工采光”的要求有其合理性和科学性, 它的目的是通过“密闭”来对手术室的环境进行控制, 达到动态除尘除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现代建筑完全能够达到既密闭又透光的效果, 并且投入的费用很小, 所以, 该项创新是在尊重科学、符合规范下的创新, 因而一些国内有关专家和医护人员在参观后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三) 手术部和中心供应室的流程优化对接

该院建设设计初期就确定了手术部和中心供应室一个护士长的管理运行模式。中心供应室设计在手术部位置的地下一层, 它和手术部间有680kg专用的洁净电梯和1600kg污物电梯相联系, 运行实践证明其优越性明显, 首先节省了无菌物品库房的建设面积;其次方便快捷了器械敷料的清洁、消毒、灭菌流程;第三, 无菌物品不会受到外界任何污染, 提高了手术室的工作和使用效率, 同时节约了成本。

(四) 设置吸烟室

该院手术部确定在两次换鞋之间, 在更衣浴洗之后, 进入洁净区之前的区域设置了一间有独立排风的负压吸烟室。需要说明的是, 这样做, 不是允许吸烟, 更不是鼓励吸烟, 而是出于现实考虑的补救措施之举。事实上, 我们国家没有一部法律规定不准吸烟, 即使在公共场合, 禁烟也不宜采取强制手段。我们禁止不了进入手术部还想吸烟的人员, 包括从外地请来的专家, 但是我们可以引导, 人性化管理吸烟的人员, 在这样的情境下, 手术部内部的吸烟室便“诞生”了。

三、几点思考

(一) 净化手术部是医院中的能耗大户, 建设前期策划很重要

首先, 要熟悉GB50333-2002《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及《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等有关国家标准和规范;其次要有足够的调研、考察积累, 以及外科医生、麻醉医生、手术室护士、医疗设备专家、院方领导、专业设计师的充分讨论沟通;第三, 结合本院综合实际情况准确定位, 这样做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手术部是现代医疗综合建筑楼有机整体中的一部分, 是能体现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部门

由于手术部关联的部门及人员较多, 所以, 要站在医院全局和未来发展趋势角度考虑它的空间布局、流程设置, 设备配置、节能措施、废水及废物排放、装饰材料选择等, 这将是手术部建设中需要永久考虑的内容。

(三) 手术部建设费用比较高, 一次性投入比较大, 所以, 认识到位是基础

手术部(手术室) 篇11

[摘要]目的:探讨合并多种内科疾病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治疗的安全性。方法:2001年1月~2008年8月期间采用手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42例,患者平均年龄75.5±0.2岁(60~89岁),术前均合并多种内科疾病:高血压34例,冠心病16例,糖尿病12例,脑卒中伴偏瘫12例,帕金森氏病:5例,慢性呼吸系统疾病16例,消化道溃疡病史6例。骨折分类:股骨颈骨折1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4例。结果:41例治愈出院,占97.62%,围手术期死亡病例1例,占2.38%。术后原并存病加重的患者有6例,占14.29%;术后并发新的内科疾病有8例,占19.05%,并发骨科相关并发症;2例,占4.76%,围手术期末新增病发症有22例,占52.38%。治愈患者出院时髋关节Harris评分,均在85分以上。结论:通过合理的内科治疗及围手术期的系统综合治疗,对一些具有相对禁忌征的老年髋部骨折用手术方法完全可以Ⅰ期治愈,减少病死率及致残率。

[关键词]老年骨折,髋部;并存病;手术

老年髋部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脆性骨折之一,以往被称为“死亡骨折”。如何在术前判断老年人手术的耐受性并保证围手术期的安全已成为骨科的重点问题,尤其对一些在骨折前就并发多种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伤后卧床不起,易发生肺炎,褥疮和静脉炎等合并症,促进了慢性疾病的恶化,因此,此类老年髋部骨折病死率较高。随着医院整体医疗技术及骨科手术技术的进步,为降低该类病人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通过合理的内科治疗及手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1年1月~2008年8月期间采用手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病例42例,男14例,女28例。年龄60~89岁,平均75.5±0.2岁。股骨颈骨折18例,Gardenl型:6例Garden2型:4例,Garden3型: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4例,Evens 1型:5,Evens2型:6例,Evens3型:10例,Evens4型:3例;致伤原因:平地行走时跌倒34例,从床上跌下3例,上楼梯时跌倒5例。股骨颈骨折手术方式: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5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2例,多钉固定: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方式: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PFN):18例;动力髋部钉板固定(DHS):6例。

本组患者骨折前均合并内科疾病:高血压34例,冠心病16例,糖尿病12例,脑卒中伴偏瘫12例,帕金森氏病:5例,慢性呼吸系统疾病16例,消化道溃疡病史6例。并存时间:3个月以内:6例;3月-6月:10例;6月-1年:112例;1年以上:8例。合并疾病种类:一种:12例;两种:17例;三种及三种以上:9例。

1.2方法

1.2.1术前准备:入院后了解患者受伤前的全身情况及生理状况。在相关科室的配合下积极治疗内科合并症。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在21~16kPa/11~12kPa;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在6.5~10.0mmol/L;慢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者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加强主动活动,术前常规备红细胞4U至6U。

1.2.2麻醉准备:术前ASA风险评估:Ⅲ级以上,方可准备手术。麻醉方式采用连续硬膜外或全身麻醉。

1.2.3手术方式准备:人工关节置换术:适用于股骨颈骨折患者,评估能耐受较长时间手术,否侧选简单内固定如三枚空心钉简单固定;股骨粗隆间骨折:选择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PFN)或动力髋部钉板固定(DHS)。

1.2.4手术入路准备: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及帕金森氏患者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均采用前外侧手术入路,其余人工关节置换术均采用后外侧入路,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PFN)或动力髋部钉板固定(DHS)均采用外侧入路。

1.2.5术后治疗:对于全身麻醉病例,在手术完全苏醒后返回病房,或者送ICU进一步治疗,术后监测生命体征,给予输血、输液预防感染等全身支持对症治疗,床前准备抢救所必须的物品及药物。并于当天始用A/V泵及下肢持续被动活动器(CPM)预防深静脉血栓,连续2周。术后指导患者功能锻炼,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1周助步器下地活动,2周后拆线,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PFN)或动力髋部钉板固定(DHS)患者床上免负重功能锻炼,1周后允许部分负重下床功能锻炼。

2结果

本组病例平均住院时间:34.7±0.2天。死亡1例,占2.38%;41例治愈后正常出院。术后原并存病加重的患者有7例,占16.67%;均为原有的呼吸系统疾病加重。术后并发新的内科疾病有7例,占16.67%;分别为上消化道出血:4例,肺部感染:3例;并发骨科相关并发症:2例,占4.76%,1例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关节脱位,另一例为术肢深静脉血栓。术后当天晚上出现神志改变的患者:18例;烦躁:13例,淡漠:5例。术后大部分病例都不同程度出现失血性贫血及低蛋白血症。所有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并一期拆线。4l例患者出院时采用Har-ris标准评分,评分均在85分以上。

3讨论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而发生多脏器功能退化,身体代偿能力明显较差。对老年人髋部骨折的治疗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尤其对于术前就并发多种内科疾病的老年患者,治疗就显得更加麻烦。因此,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处理十分重要,否则,一个普通骨科手术创伤将会导致患者死亡,造成不必要的伤亡,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巨大的负担。面对一位本身具有多种内科疾病的老年髋部骨折的患者,我们骨科医生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我们的临床工作。

3.1术前评估与手术准备工作: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一般常并发许多内科疾病。因此,对老年人应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发现并存病,即时予以相应治疗。正确的内科治疗是手术成功的基础。对于这类病人的治疗,就不是单纯的手术治疗,对能耐受手术的老年人手术时机的选择至关重要。不可急于手术治疗,应在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及慢性支气管炎得到明显控制的前提下,考虑行骨科手术治疗,否则给予保守治疗。目前,存在两种观点,其一为越早越好,甚至有急诊手术的;其二为不应仓促手术,在创伤反应期和严重的并存症未改善前暂缓手术,以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根据我们的经验,更偏向后者的观点,本组病例住院平均时间比一般骨科手术明显要长一倍以上,达34天左右,主要一个原因是内科疾病的治疗,从而延长了住院时间。但如果出现以下情况者暂不考虑手术:(1)全身情况太差,不能耐受手术者;(2)血糖不能控制在10mmol/L以下;(3)舒张压不能控制在12kPa以下;(4)6个月内有心肌梗死史及3个月内有不稳定心绞痛发作史;(5)体内存有严重感染,尤其是难以控制的肺部感染,血气分析提示肺部功

能差,酸碱电解质紊乱;(6)肝肾功能差,伴严重低蛋白血症;(7)有严重脑神经功能障碍;(8)出血性疾病。当上述并存症经治疗,一经改善,即行手术治疗,而对短期内难以稳定的并存症,拖延时间,长期卧床,反而不利,可在积极治疗的同时,慎重而不失时机地选择手术。

麻醉方式也是术前一个重要问题,在国人髋部骨折通常采用局麻、连续硬膜外麻醉及全麻三种方法。我们主张应用连续硬膜外麻醉为主,因这种方法,止痛效果良好,对全身干扰较小,术后管理相对较好,恢复快。但连续硬膜外麻醉也有其特点,对高龄老年人应用同时也应引起注意。但由于其阻滞范围较广泛,易引起较重的物质循环抑制,且该麻醉药物吸收人血的速度较快,应注意该局麻药对血管扩张而引起血压方面的问题。在应用全麻手术时,要特别注意术后管理,因为老年人多有潜在酸中毒,要注意充分给氧,保证麻醉安全,术后预防肺部感染。

手术方法的选择也是术前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对老年髋部骨折的手术方法,虽然有多种方法,但应当遵循简单、可靠、手术医师操作熟练的方法,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麻醉和手术创伤对病人机体的影响。本组病例中主要讨论老年髋部骨折方面的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是关节置换及内固定,对于患者年龄相对较轻的股骨颈骨折病例,全身耐受能力较好的,我们认为选择全髋关节置换术更恰当。否则,选择双动头股骨头置换术,可以明显节约手术台上的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及麻醉时间,有利于患者的恢复。对于脑卒中等疾病引起患者肌力及肌张力不平衡时,我们都选择了股骨头置换手术,而且对于此类病人,我们均采用前外侧入路,目的是从根本上降低人工关节脱位的发生率。有较严重的骨质疏松,宜采用骨水泥固定假体;对年龄较小、骨质疏松不明显及预期寿命较长者可用非骨水泥固定。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例,则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PFN)或动力髋部钉板固定(DHS)内固定,均采用外侧入路。

3.2术中及术后相关处理:手术方案的选择除遵循简单、可靠的原则外,还要考虑手术医师操作的熟练程度,这样就尽可能的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减少麻醉及手术操作过程给病人机体带来的影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本组手术者有丰富骨科手术经验,本组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时间平均在90分钟左右,股骨头置换手术时间平均在55分钟左右,股骨粗隆间内固定PFN钉平均在50分钟左右,DHS钉在45分钟左右,三枚多钉固定在30分钟左右。对于手术经验不是很丰富的医师而言,在处理合并多种内科疾病的老年髋部骨折的病例,应适当选择病例。本组病例术中出血也相对较少,全髋置换术在350ml左右,股骨头置换术在200ml左右,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PFN)或动力髋部钉板固定(DHS)在180ml左右。术中局部镇痛,尽量不留置PCA镇痛泵,避免术后低血压的发生。

术后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注意血常规及生化电解质及血气分析的相关指标,及时作出相应的对症治疗措施,同时继续处理术前各种并存疾病。护理方面应注意患者早期坐起、翻身、拍背、鼓励主动咳嗽,活动肢体。以上几方面是预防肺部感染、褥疮、静脉血栓的最简单有效方法。术后是否应用止血药物,许多学者作了不同的尝试,但代价是惨重的,最早遇到的两例高龄髋部骨折术后病人,术后给于止血敏、止血芳酸等药物,在术后三至五天病人出现多发性脑梗塞,虽经积极治疗,但最后病人死于脑梗塞造成的呼吸循环衰竭。我们的经验是术中彻底止血,术后服用常规剂量阿斯匹林或改善血凝结的药物,降低血液粘稠度,并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取得良好疗效。在本组病例中,有一例患者术后并发全身血管内弥漫性凝血(DIC)后抢救无效死亡,分析原因主要是患者术后肺部功能未明显改善并急于安排了手术,血氧饱和度一直在88~90%左右,术后引发严重酸中毒,且术后未及时给予相关处理,后导致DIC,主观原因还是我们在处理合并多种内科疾病的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管理不到位,导致惨重的后果。

术后立即行足底A/V泵及下肢持续被动活动器(CPM)治疗能很好地促进关节功能恢复,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积极的康复功能康复,对促进患者全身状况的恢复有明显帮助。在术后两周后可以给予应用降钙素预防及治疗骨质疏松及止痛,需要强调的是积极治疗骨质疏松症,防止骨量的进一步丢失,对预防其他部位发生骨折以及预防置人假体的松动有重要意义。

总之,对合并多种内科疾病的老年髋部骨折的治疗,年龄不再是决定手术的唯一因素,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全面考虑,对全身健康状况作出综合评价,在积极治疗内科并存病的情况下,待全身情况良好时,按照原则出发,慎重而不失时机地选择手术,重视围手术期的处理,绝大部分此类患者都可以通过手术关,并且能安全度过围手术期,取得良好手术疗效。

参考文献

[1]刘长贵,罗先正,王树伟,80岁以上老年人髋部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992,11:269~271

[2]唐建东,刘朔风,杨锦媚,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脑卒中后患侧股骨颈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15(16):1217-1218

[3]卫小春,髋关节置换一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J],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243-3244

医院手术部建设的实践及体会 篇12

解放军第九八医院创建于1912年, 原为美国人创办的一所教会医院 (福音医院)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 如今, 医院已建设成为湖州市规模较大、设备较全、技术水平较高, 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甲医院, 是全军的“文明卫生营院”。

为了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提供便利的服务, 改善医疗环境设施, 一座现代化的综合医疗大楼已于2008年落成并投入使用。医院现开设600张床位, 分设18个病区, 开设烧伤整形、全军创伤骨科修复重建中心、南京军区显微骨科中心、心内科等多项专科。

医院技术力量雄厚, 拥有先进的现代化仪器设备。11间净化手术室, 极大地提高了医院的综合抢救能力。

二、手术部的平面设计

手术部的建设综合考虑了整个大楼各个科室的结构布局, 并且参考了专业净化单位的意见, 最后做出的决定。手术部设置在综合医疗大楼裙楼的四层, 高度上既远离了建筑低层易受周围多尘环境的影响, 又缩短了手术患者的流程。

整个净化手术部占地约700m2, 包括11间净化手术室以及无菌间、仪器室、麻醉诱导室、苏醒室和医护人员的办公室等相应的辅助用房。如何在满足洁净手术部建设管理规范的前提下, 充分利用建筑结构将手术部建成一个布局清晰、流程合理、便于管理的, 并且充分考虑消防疏散的单元, 这是一个很有难度的工作, 其中更是经历多次的研究, 是一个不断变更完善的过程。

手术部平面布局遵循洁污分流的原则, 采用洁净走廊与污物走廊相结合的双通道形式, 洁污分流清晰, 控制有力。手术部入口靠近主要的电梯通道, 缩短了患者流程, 保证了医院大楼主要医疗干道的通畅。平面布局上结合中心供应室的流程布局, 充分考虑并且合理利用了洁物电梯与污物电梯的布置, 整个手术部污染区与洁净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隔离, 避免了交叉感染的发生。

办公区域独立设计在主楼区域, 医护人员经专门的入口换鞋更衣后进入手术部办公区域。办公区域内设有麻醉主任办公室、护士长办公室、值班室、示教休息室、护士办公室、资料室等日常办公辅房, 完全满足日常工作需要。这些办公辅房都设置在靠外窗处, 保证了室外自然光的照射, 为医护人员提供了人性化的工作环境。

手术患者从电梯出来后, 经过一个较短的路程就能到达手术室的入口, 由污车转洁车后送入手术室, 换车间设置护士台, 对于出入手术部的患者进行登记。为了便于管理并且有效的利用资源, 提高手术室的使用率, 手术部设置集中麻醉诱导室, 设置在患者入口处附近, 患者经换车后可直接进入诱导室进行麻醉准备。麻醉准备间在空调通风设计上应设置为负压状态, 设置独立的排风系统, 将麻醉废气排至室外。患者的术后苏醒室也设置在靠入口附近的区域。合理的布局能有效的缩短流程以减低主要通道的负荷, 营造一个便于管理的手术部。手术患者结束手术后, 有生命垂危的送至五层的ICU重症监护单元。

手术部还专门为患者家属提供了等候的场所, 患者进入手术部进行手术时, 家属可在家属等候区域安心等候, 对于患者术中的状况, 医生可及时通过入口就近处的协谈室与家属进行沟通。这样, 医生既不需脱衣换鞋离开净化区域, 家属也不必穿衣换鞋进入手术部。

污物通道设置在手术室的外围, 手术室内的术后物品即通过该通道运离手术部, 在清洗间做初步的处理后, 进供应室消毒打包。将石膏间设置在污物走廊上, 以便服务于周边的开展的骨科手术 (骨科手术室主要在NO.7、NO.8、NO.9开展, 故这3间手术室均做了防辐射处理, 六面的设计铅当量为2.0mm) 。

手术部专门设置了正负压转换手术室NO.11, 当收治感染患者进行有传染性的手术时, 可通过排风系统的控制, 采用负压状态下的手术室开展该类手术。因感染性患者的手术对环境有严重污染, 正负压手术室应设置在手术部最靠前端的位置, 并且设前室进行正负压缓冲隔离, 空调系统也应独立设置。平面布局上比较突出的一点是, 将正负压转换手术室作为一个急诊单元来考虑, 通过前室的缓冲作用, 患者从电梯出来后可直接进入该手术室进行紧急治疗, 在严格遵循净化的前提下, 大大缩短了抢救的黄金时间。

其他手术室呈环形分布, 中间区域设置各类辅房, 辅房的功能辐射扩散到周围的手术室, 流程十分简捷。而分区域集中式的刷手分布也大大加强了手术部的刷手管理, 充分利用了平面及水资源。

手术室中所有的医疗器械柜、药品柜、麻醉柜以及保温柜等均采用藏墙式设计, 表面与手术室墙体成一个平面, 这样既扩展了手术室有效空间, 使手术室的布置显得大气整洁, 又合理利用了空间, 方便了医护人员的手术工作。手术室的墙面采用整体电解钢板拼接, 面喷抗菌涂料, 表面无缝处理;地面采用欧美进口的导静电橡胶卷材, 效果突出, 不但有耐磨性、吸音性、防火性能及永久的超卓弹性, 而且具有抗香烟灼伤, 抗化学品侵蚀, 长时间的耐腐性, 颜色也易搭配。

三、手术部的空调配置

净化手术部是通过洁净空调技术来实现其净化效果的。所有的空调设计都必须严格参照《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从空调设计上看, 手术部可分为手术净化区域及办公非净化区域。

净化区域共有手术室11间, 其中1间为Ⅰ级, 4间为Ⅱ级, 6间为Ⅲ级 (其中1间Ⅲ级手术室为正负压转换手术室) , 其余辅助用房设计为十万级。手术部共采用了16台空调机组, 所有的手术室空调均采用一拖一的形式 (即一间手术室使用一台空气处理机) , 防止了在手术过程中交叉感染的发生。

非净化区域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的形式, 虽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净化要求, 但医护经过换鞋更衣进入该区域办公, 该区域其实也是作为一个半限制的区域加以控制的, 是一个干净的场所。

一些房间必须要考虑到负压排风, 如麻醉准备间需要防止麻醉废气扩散到其他区域, 影响其他区域的空气质量, 给工作人员带来不便。刷手池的位置最好设置在送风口, 这样有利于湿气及时通过空调系统得以处理。

手术室的所有净化空气处理机组均采用先进可靠的恒风压系统进行控制。在机组的长期运行中, 为保证系统风量不受系统上各级过滤网堵塞的影响, 控制系统利用可靠的压差传感器检测风机动压变化并转换成电压模拟量信号, 送往控制器, 控制器输出控制信号, 通过变频器调整风机马达的工作频率, 使系统的风量保持恒定, 保证手术室及净化房间的换气次数及洁净度。采用变频器来调整及恒定系统风量, 比采用定风量阀的方式可以大量节省机组的运行耗电量, 节省了运行成本。

此外, 节能的措施还包括集中式的新风处理方式。在夏季工况, 新风经集中降温除湿处理, 再经过纯温度处理至送风温度。采用这种处理方法, 过干的新风可以抵消室内的湿负荷, 循环机组只须处理温度, 不用除湿, 使机组盘管趋向于干盘管方式运行, 避免产生大量冷凝水的同时也避免了传统恒温恒湿处理方式中的大量冷热量抵消, 使系统的整体能耗大大降低。在冬季工况, 针对手术室室内散热量大的特点, 为充分利用新风的冷量来抵消手术室内的散热, 通过这种处理方式可以充分利用新风的冷量, 节省运行成本。

四、结束语

手术部的建设从狭义角度来讲, 就是指建筑、空调、电气等方面的硬件设施, 但从广义角度来看, 还应当包括手术部的管理建设, 也就是软件设施。如果我们花了巨资来建造一个现代化的手术部, 却没有良好的管理模式去使用它, 对出入人员不加限制或是污物、洁物流程控制不严, 将手术部作为一个“摆设”来使用的话, 那就失去了建设洁净手术部的意义。

在手术部建设过程中, 医院领导以及各科室负责人都应积极探讨、参与, 为如何将手术部的管理更加的合理化出谋划策。最应注重控制患者流程、医护流程、洁物流程、污物流程等, 绝不允许出现交叉感染的情况。

摘要:手术部作为新建医疗大楼的重中之重, 如何在平面设计、空调设计等方面将净化理念深入其中, 如何将流程作为一个控制手术部管理的轴线始终予以贯穿?本文就这些问题以实例做了概括性的阐述。

上一篇:Ⅱ型猪圆环病毒病研究下一篇:智能化设计与施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