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与非手术

2024-07-19

手术与非手术(精选12篇)

手术与非手术 篇1

肠梗阻是临床常见急腹症, 其危害较大, 死亡率较高, 可达到5%以上, 因此临床对其的相关研究较多, 研究显示, 引起本病的病因较多, 以手术引起的站连续肠梗阻为主, 其他方面引起的梗阻也并不鲜见。临床中以往认为对于本类患者手术效果并不理想[1], 主要与其可再次引起粘连梗阻等有关, 近些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 出现较多反对意见[2,3]。本文中笔者就非手术与手术疗法治疗肠梗阻的疗效进行比较, 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8月-2013年1月于本院采用非手术方法进行治疗的31例肠梗阻患者为A组, 同时期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的31例患者为B组。A组的31例患者中, 男17例, 女14例, 年龄20~67岁, 平均年龄 (49.6±5.3) 岁, 病程15.5~73.0h, 平均 (42.5±6.3) h, 分型:粘连性肠梗阻18例, 粪石性肠梗阻8例, 其他5例。B组31例患者中, 男16例, 女15例, 年龄20~69岁, 平均年龄 (49.8±5.2) 岁, 病程15.0~72.8h, 平均 (42.7±6.2) h, 分型:粘连性肠梗阻19例, 粪石性肠梗阻7例, 其他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和分型构成数据比较, P均>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以非手术治疗的方式进行干预, 即在禁饮食、调节水电解质平衡、反复灌肠及抗感染的基础上保证患者的营养供应, 另外给予奥曲肽及奥美拉唑等药物进行治疗。B组则以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干预, 首先建立二氧化碳气腹, 三孔法进行手术操作, 粘连性肠梗阻以超声刀和电凝的方式处理粘连带, 粪石性肠梗阻则以夹碎的方式处理, 将其移至远端, 必要者可行体外手法碎石处理。然后将两组中不同类型及总肠梗阻总有效率、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及复发率进行比较。

1.3 评价标准

以患者经治疗后肠梗阻相关症状体征均消失、肠鸣音及排气等均恢复正常、X线检查示肠管正常, 且腹腔无积液为治愈, 以患者经治疗后肠梗阻相关症状体征均明显改善、肠鸣音及排气等均恢复, 另外X线检查示肠梗阻部分缓解为好转, 以患者经治疗后肠梗阻相关症状体征均改善轻微或无改善, 且X线检查示肠梗阻无改善或进一步加重为无效[4]。总有效为治愈与好转之和。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中的数据处理软件为SPSS16.0, 其中的计数资料 (性别、分型构成、总有效率及复发率) 进行卡方检验处理, 计量资料 (年龄、病程、鸣音恢复时间及排气时间) 进行t检验处理, 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中不同类型及总肠梗阻总有效率比较

B组中不同分型和总数的肠梗阻总有效率均高于A组, P均<0.05, 均有显著性差异, 两组详细比较见表1。

注:与A组比较, *P<0.05。

2.2 两组中不同类型及总肠梗阻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及复发率比较

B组中不同分型和总数的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均短于A组, 复发率低于A组, P均<0.05, 均有显著性差异, 两组详细比较见表2。

注:与A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肠梗阻是由于肠道阻塞而导致的一类急腹症, 其造成梗阻的原因较多, 其中由于手术造成的粘连性梗阻较为常见, 而粪石性梗阻在临床也并不鲜见, 另外, 由于肿瘤等其他原因造成的梗阻也较为常见, 因此认为对于本病的治疗临床重视程度一直较高。再者, 临床调查显示, 此类患者如不能尽早有效地进行干预治疗, 则甚至可导致患者死亡, 其死亡率可达到5%~10%[5]。临床中对于本病的治疗方法中包括手术与非手术性方案, 以往临床多主张采用非手术性治疗方案进行干预, 主要考虑手术性治疗措施可能对手术部位造成进一步的手术性损伤, 而此种损伤可能导致粘连等不良情况的进一步发生, 即复发率较高, 故多不主张采用手术性治疗方案[6,7]。而较多研究又同时显示, 保守性治疗的效果相对不足, 显效相对较慢的同时, 其对于较多梗阻的解除效果也相对不佳, 因此又有研究认为对于梗阻患者尤其是较为严重的患者应早期进行手术治疗[8]。而考虑到上述两种方法的不足, 找到一种既有效降低手术性创伤又保证尽快缓解梗阻症状的治疗方法即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与热点。近些年来, 随着微创技术在临床应用范围的扩展及经验技术的不断积累提升, 腹腔镜手术在本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日益得到肯定[9,10], 但是对其综合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

本文中笔者就非手术与手术疗法治疗肠梗阻的疗效进行比较, 主要为将腹腔镜手术和非手术治疗方法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 腹腔镜手术在不同类型肠梗阻治疗中的总有效率均相对较高, 另外, 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也均相对较短, 再者复发率也相对较低, 从而肯定了其远期与近期的综合效果。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腹腔镜手术治疗方法在肠梗阻中的综合疗效优于非手术治疗方法, 更为适用于本类患者。

参考文献

[1]李义廷, 邓荣文, 李承良.腹腔镜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在基层医院中的应用体会〔J〕.河北医学, 2013, 19 (2) :217-219.

[2]彭美莲.腹腔镜手术在妇科术后粘连性肠梗阻中的综合疗效研究〔J〕.当代医学, 2013, 19 (4) :11-12.

[3]张鸿坤.腹腔镜和开腹阑尾切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的对比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2, 9 (36) :82.

[4]金字, 张炳杰, 张宝杭, 等.腹腔镜下松解术与开腹松解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观察〔J〕.中国肛肠病杂志, 2012, 32 (11) :16-17.

[5]顾建华, 郭仁德, 张志斌, 等.经肛肠梗阻导管减压联合腹腔镜手术在结直肠恶性梗阻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2, 35 (26) :20-23.

[6]Papillon S, Goodhue CJ, Zmora O, et al.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and heterotaxy:upper gastrointestinal fluoroscopy can bemisleading and surgery in an asymptomatic patient is not bene-ficial〔J〕.J Pediatr Surg, 2013, 48 (1) :164-169.

[7]能克武.不同术式对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比较〔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 33 (4) :464-465.

[8]Cirocchi R, Farinella E, Trastulli S, et al.Safety and efficacy ofendoscopic colonic stenting as a bridge to surgery in the man-agement ofintestinal obstruction due to left colon and rectalcancer: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Surg On-col, 2013, 22 (1) :14-21.

[9]戴金军.手术方法与非手术方法治疗炎性肠梗阻疗效分析〔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13, 11 (1) :61-62.

[10]石洋, 付文政, 李玉玮, 等.经肛门肠梗阻导管在老年人急性低位结直肠癌性梗阻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3, 32 (1) :85-87.

手术与非手术 篇2

手术室周海霞

在竞争激烈而又紧密依存在现代社会里,手术室护士的工作压力很大,手术室护士要学会与手术医师有效沟通,沟通是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能使医生工作更顺利,护士配合更加顺畅,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减少手术时间,提高手术质量,预防不安全因素在发生。

我院手术室在主任与护士长的领导管理下,让每位手术室护士掌握与手术医生的沟通交流技巧,了解有效沟通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在掌握沟通技巧的同时还要有丰富地理论知识和过硬的技术,高度的责任心、敏锐的观察力,这些是良好沟通的重要保障;真情相待,互相尊重,用心倾听,换位思考是沟通的前提。通过与手术医师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不同手术医师在手术时的不同习惯和喜好,术前准备好术中所需物品与器械,做到准确、及时、主动的配合好每一台手术,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对于新进的仪器设备、手术器械、新开展的手术,(例如新进的电子腹腔镜、脑科动力系统、耳鼻喉科的刨刀切割系统等仪器设备),护士长及时组织全科护理人员进行全员培训,确保做到手术室的每位护士都能熟练掌握这些仪器设备的操作规范、注意事项、保养方法,提高了手术室的整体护理水平。医护之间的沟通可以让手术医师规范操作,正确使用这些仪器设备,使护士得到更多的支持与帮助。

沟通可缓释手术工作人员的压力。手术存在着紧迫性和不可预知性,进程顺利与否直接影响到医护人员的情绪,由于个体差异的原因,每个人的心理承受力与应激能力都不同,此时如果有的医护人员控制力稍差,烦燥、焦虑等一系列不良的情绪就会让整个参与手术的人员感到不同程度的压力,通过有效的沟通与观察,护理人员及时了解手术进程、所要应急准备的物品器械、药物等,使全体手术人员都集中精力、精诚协作,处理好手术。

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整体性、协作性非常强,是富有团队精神的集体劳动。通过与手术医师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各科准备新开展手术的手术配合要点和物品准备,同时向

手术与非手术 篇3

关键词 创伤性休克 手术室护理 体会

创伤性休克的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血容量减少、组织氧合血液灌流不足、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紊乱,病情发展迅速,可危及生命。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创伤呈现出动能巨大、多发伤发生率高、伤情复杂、患者生理功能耗竭严重等特点[1],提高了外科治疗的难度,而创伤性休克的发病率在多发伤患者中50%[2],发生率高,危害大。急救医学的发展使得该类患者进入医院得到救治的机会大大增加,而对于处于休克状态的严重创伤患者,只有当休克得到初步纠正、病情相对稳定后才能接受手术治疗,因此,手术室的护理对于挽救该类患者生命、减少伤残至关重要。2012年1~8月收治创伤性休克患者57例,手术室配合急救和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57例,男33例,女24例,年龄6~54岁,平均37.6±8.1岁。创伤的主要原因包括:高空坠落伤9例,交通事故伤31例,锐器伤8例,砸伤9例。受伤主要部位:颅脑损伤14例,心、胸部损伤17例,腹部损伤15例,多发骨折伤8例,多部位混合伤3例。患者入院均呈休克状态,造成休克原因判断为呼吸道梗阻致休克23例、出血性创伤性休克28例、其他原因6例。

急救护理:①接诊:日常准备好抢救手术间,温度保持在24~28℃,配备强心药、扩张和收缩血管药以及扩容药等[3],抢救药品并经常检查维护,确保安全有效。配备各种监测仪器。患者进入手术间,首先检查其面色、意识、呼吸、脉搏、血压、体温、皮温等情况,了解其主要创伤,迅速评估伤情,并使用监护仪对患者的血压、心电、血氧饱和度以及其他生命体征进行监护。针对患者不同伤情,选择合适的体位:颅脑损伤患者采取头抬高15°~30°体位,能够减轻颅内出血,同时双下肢抬高20°~30°,有利于血液回流;腹部脏器破裂者宜取头低位,有利于脑部的血液供应;骨折患者体位摆放时动作需轻柔,避免加重损伤。可剪除患者衣物以便观察和操作,但要注意保暖,以防低体温发生进而加重休克。②止血:创伤性休克患者往往存在大出血,迅速找出出血原因并控制出血是纠正休克的一个关键。对于有条件的开放性骨折活动出血,给予有效的加压包扎以及夹板固定能够控制出血;皮肤撕裂伤和开放性损伤可以给予压迫止血;内出血的患者可以通过血压进行性下降、脉搏细速、四肢发冷等判断,从腹腔抽出不凝血可以确诊,此種情况应积极补充血容量并准备急诊手术。③呼吸道管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是改善患者缺氧状况的基础。患者入手术室,应首先检查口腔、鼻咽部有无血液及分泌物,并及时清除,保持呼吸道畅通。呼吸功能较好的患者可给予面罩或鼻导管持续供氧,氧浓度控制在40%~50%,流量4~6L/分,如缺氧状况得以改善则可改为间断供氧;严重的呼吸困难患者需给予气管切开插管以及呼吸机辅助呼吸,尽快建立呼吸通道;对于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需给予心肺复苏抢救。患者在手术室的整个救治过程中,需密切观察呼吸情况并给予有效的支持。本组观察中,发现有11例患者初始有较好的自主呼吸,逐渐转弱,趋于停止,立刻配合医师给予气管切开插管以及呼吸机辅助呼吸,使患者得到了有效的救治,提示了呼吸监测的重要性。④建立静脉补液通道:建立静脉通道有利于给患者补充血容量,以及接受药物治疗。穿刺部位可根据患者伤情选择:颅脑和胸部损伤患者宜选择下肢大隐静脉,腹部和下肢创伤患者则可以选择头静脉、颈静脉以及中心静脉等。可以适当的提高补液速度,以便迅速纠正血容量不足以及组织缺血缺氧的状况,必要时可以建立两条以上补液通路。补液的选择以“先晶后胶,先盐后糖”为原则,可以选择生理盐水、平衡盐溶液等晶体溶液,或者血浆、706代血浆、白蛋白等胶体溶液。由于晶体溶液和人工胶体溶液较容易获得,且用于休克复苏时疗效和安全性均较好,故早期液体复苏时可作为首选[4],必要时辅以输血治疗。补液速度早期可给予2000~3000ml/小时,以维持有效血液循环。补液过程中需监测患者的血压、中心静脉压、尿量等指标,据此调整给液速度,以防发生急性肺水肿和心衰。血管活性药物仅考虑给予补充足够量的液体后仍存在低血压的患者。⑤监测生命体征:对于创伤性休克的患者,要求手术室护理人员定时记录患者的意识状态、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尿量,并报告医师。补液期间,重视患者尿量的监测,要求每小时记录1次,并结合补液量,判断患者休克状态变化。

手术中的护理配合:手术室护理人员应当了解不同部位损伤引起创伤性休克的手术过程,以便在手术过程中密切配合医生顺利完成手术。要求护理人员能够熟练进行吸痰、静脉穿刺、心肺复苏、电除颤等操作,并能够熟练使用心电监护仪、呼吸机、血液回收机、血气分析仪等监护抢救仪器,这有助于节省时间,挽救患者生命。同时,要求参与抢救工作的护理人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当遇到术中出血量大、难以止血以及血压骤降、心跳骤停等情况时,能够保持冷静清醒,忙而不乱,迅速做出反应并配合医生给予护理支持。对于存在腹腔活动性出血等失血性休克患者,如有自体输血条件,应做好自体血液回收。合理的自体输血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缓解血源紧张问题,而且能够减少异体输血带来的输血反应以及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增加了安全性。对于术前神智清醒的患者,还应做好心理护理,帮助缓解患者紧张恐惧的情绪,使患者能够以最好的状态应对手术。手术后,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如实填写手术护理记录单。护送患者回病房时,还应做好引流管的护理,妥善固定,防止脱落。

结 果

57例患者经过术前有效护理,均稳定度过了手术期。术后平均住院13.6±4.4天,51例患者痊愈或病情得到控制,6例死亡,死亡率10.5%,死亡原因包括:多脏器功能衰竭3例,肺部感染2例,心跳骤停1例。

讨 论

创伤性休克患者组织创伤后分解产生毒性物质,影响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循环系统,致使多系统功能障碍,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且由于创伤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涉及神经外科、心胸外科、普外科、骨外科等许多专科疾病,这就要求手术室护理人员具备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护理操作技巧,才能够配合医师完成术前和术中护理。总之,有效的手术室护理能够提高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治愈率,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需提高重视程度、积极加强业务学习和操作锻炼,并以高度的责任心积极协助医师治疗,挽救患者生命。

参考文献

1 王一镗.严重创伤救治的策略-损伤控制性手术[J].中华创伤杂志,2005,21(1):32.

2 金鸿宾.创伤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74.

3 曹伟新,李乐之.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3-24.

手术与非手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三门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肠梗阻患者35例, 其中15例接受非手术治疗的患者为非手术组, 20例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为手术组。非手术组中男9例, 女6例;年龄21~65岁, 平均 (49.1±5.1) 岁;病程12~72h, 平均 (43.6±5.3) h;粘连性肠梗阻9例, 粪石性肠梗阻4例, 其他2例。手术组中男13例, 女7例;年龄22~68岁, 平均 (50.3±4.8) 岁;病程12~73h, 平均 (44.5±4.9) h;粘连性肠梗阻12例, 粪石性肠梗阻5例, 其他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非手术组患者予以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禁饮食、反复灌肠以及抗感染等基础治疗, 并应用奥曲肽以及奥美拉唑等药物辅助治疗。

1.2.2手术组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常规建立CO2气腹后以三孔法入路操作, 对于粘连性肠梗阻采用超声刀以及电凝的方式进行处理;对于粪石性肠梗阻采用夹碎方式进行处理后将其转移到远端, 如有必要还可实施体外手法碎石。术毕立即予以腹腔清洗, 并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予以适量糖皮质激素以减轻患者的腹膜炎症, 促进胃肠蠕动及胃肠功能的恢复。病情严重者适当延长进食时间, 严格控制进食类型, 以免因过早进食或者进食不当导致病情加重, 完善营养支持。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及复发率。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肠梗阻相关症状消失, 排气及肠鸣音恢复正常, 经X线检查显示肠管恢复正常, 且不存在腹腔积液;好转:肠梗阻相关症状显著改善, 排气及肠鸣音恢复正常, 经X线检查显示肠梗阻明显缓解;无效:症状与体征无改善, 经X线检查显示肠梗阻无变化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非手术组中粘连性肠梗阻治愈7例, 好转1例, 无效1例;粪石性肠梗阻治愈2例, 好转1例, 无效1例;其他类型治愈0例, 好转1例, 无效1例。手术组中粘连性肠梗阻治愈9例, 好转3例, 无效3例;粪石性肠梗阻治愈11例, 好转1例, 无效0例;其他类型治愈5例, 好转0例, 无效0例。手术组总有效率 (100%) 高于非手术组 (6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注:与非手术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及复发率比较

手术组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及复发率为 (1.82±0.29) h、 (3.54±0.51) h、5.0% (1/20) , 均短于非手术组的 (2.74±0.41) h、 (4.82±0.75) h、20.0% (3/1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注:与非手术组各项比较, *P<0.05

3 讨论

肠梗阻主要由肠道阻塞所致, 患者常表现为腹胀、腹痛等, 病死率为5%~10%, 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2]。肠梗阻的致病原因较为复杂, 其中, 以手术所致粘连性肠梗阻最为常见, 此外, 粪石性梗阻也较常见, 还有部分患者由于肿瘤等也可造成梗阻。因此, 早期予以合理有效的治疗非常关键。

临床对于肠梗阻的治疗既往多主张非手术治疗, 主要是考虑到手术治疗可能加重术后粘连, 增加并发症, 影响临床疗效。但临床实践表明, 保守治疗肠梗阻疗程较长, 且疗效并不理想, 尤其是症状严重者, 如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可能导致患者死亡。因此,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 对于肠梗阻尤其是严重性肠梗阻患者, 仍应早期进行手术治疗[3]。考虑到手术与非手术疗法的不足, 寻找一种能够降低手术创伤同时快速有效地缓解肠梗阻症状与体征的治疗手段非常必要。

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以及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 腹腔镜手术在肠梗阻治疗中的疗效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及患者的肯定, 但其综合效果尚缺乏系统报道[4]。本研究比较分析了非手术疗法与腹腔镜手术治疗肠梗阻的临床疗效, 结果显示, 手术组各型肠梗阻的临床总有效率均优于非手术组, 同时, 手术组的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均较手术组显著缩短, 术后复发率统计显示, 手术组较非手术组显著降低, 充分证实了其近期与远期疗效。结合本研究结果以及相关报道认为, 手术治疗肠梗阻是安全可行的, 虽然存在增加术后炎性肠梗阻的风险, 但多数能够预防。手术过程中存在机械性刺激因素, 但能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且患者多由腹腔内炎症所致, 故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对预防炎症具有重要意义[4]。术中应注意操作细心、轻柔, 最大限度地缩短肠管暴露时间与面积、减少腹腔刺激;术后及时进行腹腔清洗, 将腹腔内残留坏死组织、炎性递质以及异物等清除;及时、合理的应用抗生素, 并尽早下床活动, 配合良好的营养支持等, 可获得显著效果。

综上所述, 腹腔镜手术治疗肠梗阻疗效显著, 复发率低, 疗效优于非手术疗法,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比较非手术与手术疗法治疗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三门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肠梗阻患者35例, 其中15例接受非手术治疗的患者为非手术组, 20例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为手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及复发率。结果 手术组中各类肠梗阻的总有效率均高于非手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手术组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及复发率为 (1.82±0.29) h、 (3.54±0.51) h、5.0% (1/20) , 均短于非手术组的 (2.74±0.41) h、 (4.82±0.75) h、20.0% (3/15) , 差异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手术治疗肠梗阻的疗效优于非手术疗法, 但手术疗法具有一定的创伤性,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治疗方式。

关键词:肠梗阻,腹腔镜,非手术,治疗结果

参考文献

[1] 陈国凤, 张培建, 刘歆农, 等.术后肠梗阻非手术性诊治进展[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14, 17 (3) :242-245.

[2] 夏月琴, 焦爱民, 朱红梅, 等.肿瘤患者并肠梗阻39例非手术治疗体会[J].现代肿瘤医学, 2012, 20 (2) :390-393.

[3] 苏一清, 王科.急性肠梗阻的手术时机和方式[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 (5) :153-155.

优质护理服务与外科手术 篇5

摘要:目的 探究分析在外科手术当中应用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方法 选自我院――收治的进行外科手术患者共60例,以随机的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有患者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护理,观察组患者则接受优质护理。对比2组患者在经过一段时间护理之后产生的效果。结果 相对于对照组患者来说,观察组患者对于外科手术中的护理行为满意程度有着更加突出的现象,两者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外科手术患者进行优质护理,相对于传统护理而言具有更加明显的护理效果,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应该恰当的增加其临床应用的比例。

关键词:优质护理;外科手术;应用体会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还有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各种服务的要求也不断的变得更加严苛,越来越多的护患纠纷使得我们必须要正确的对待眼前护理形势,传统的护理已经开始跟不上人们的要求,因此优质护理服务的出现是顺应医学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为了探究在外科手术当中优质护理服务对于患者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对我院20外科手术患者以回顾性的方法进行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我院年――20收治的进行外科手术患者共60例,以随机的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有患者30例。在本次研究中患者为不同病种的手术患者,主要如下:24例患者进行阑尾炎切除术,13例患者进行消化道溃疡穿孔修补手术,17例患者进行胆囊切除手术,以及进行其它手术患者6例。本次研究患者的排除标准如下:①精神疾患;②意识障碍;③心脑血管以及肺部出现病变;④糖尿病还有甲亢检测结果显示阴性。对照组患者30例,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5.5±5.7)岁;观察组患者30例,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4.8±6.3)岁。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种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由我院接受相关培训的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对我院自制的舒适情况问卷调查表进行填写,并对患者填写的资料进行分析与比较,主要观察2组患者在自感舒适度、护理满意率以及负面情绪等方面的差异。对患者的舒适程度进行分级,主要如下:患者在进行手术前、手术过程以及手术之后均没有产生任何不适的感觉且对护理效果十分满意的评定为一级;患者在进行手术前、手术过程以及手术之后产生不适的感觉但十分轻微对于患者没有产生太大影响,对护理效果较为满意的评定为二级;患者在进行手术前、手术过程以及手术之后产生严重的不适感觉,心理方面影响较大,对护理效果不满意的评定为三级。

1.3 护理 对于对照组患者使用我院常规护理即进行传统一般性的护理。而对于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优质护理,有针对性的对普外科围手术期患者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护理,主要如下:

1.3.1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对患者需要定期的进行心理辅导,对患者所得疾病的病种、相关知识以及手术过程等进行详细耐心的讲解,让患者对该疾病有全面充分的了解,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树立面对疾病的信心,除此之外还要嘱咐患者平时应该注意的饮食结构以及生活习惯等,从生活细节避免病情再次恶化。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有技巧以及针对性的进行情感安慰,避免患者因为面对手术时候产生的焦虑以及恐惧情绪,影响患者的疗效。

1.3.2 环境护理 患者病房需要保证安静舒适,对病房的条件进行调整以达到患者舒适程度,如:温度、湿度以及光线,保证病房的安静以免以此打扰患者的休息。营造安全、干净、安静等休息环境。

1.3.3 生活指导 患者在进行手术之后在生活方面短时间会出现一些变化,为了让患者能够更好的适应改变之后的生活,应该对患者进行提前的.生活指导。如进行深呼吸、床上大小便以及如何正确咳嗽;嘱咐患者应该按时睡眠,保证有足够的休息时间以及程度。

1.3.4 术中护理 在进行手术过程中,术者的操作应该轻柔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如果患者没有进行全身麻醉的,在手术过程中应该和积极的和患者进行交谈,体谅以及尊重患者的感受。手术之后最大程度的保持患者室内环境的清洁安静,保证通风以及温湿度适宜,保障患者的休息质量。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χ±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在经过一段时间护理之后,2组患者对我院的护理行为满意程度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见表1。

3 讨 论

优质护理自从被提出并成功的应用到临床以后已经慢慢的成为了护理模式当中比较常用而且效果较为突出的一种。这种模式决定了护理人员需要让患者享受到更加全面的服务,最大程度的降低患者因为疾病或者是手术而产生的不良情绪,进而对疗效产生不利的影响,优质护理主要是为了让患者在生理以及心理上均能够获得舒适的体验,积极配合治疗。大量相关研究结果显示,优质护理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本身紧张消极的情绪,有效的减少患者对于镇静或者催眠类药物的服用,对于防治使用麻醉导致患者清醒过后产生的躁动以及寒战发生概率有着相当突出的效果[2]。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还发现优质护理患者相对于传统护理患者来说,对于治疗以及护理,能够有更加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还有配合。总而言之对于普外科围手术期患者进行优质护理,相对于传统护理而言具有更加明显的护理效果,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应该恰当的增加其临床应用的比例。

参考文献

[1] 李清霞.舒适护理在外科围手术期应用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18):265-266.

手术与非手术 篇6

【关键词】腹腔镜手术;围手术期;综合系统护理;并发症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152-02

妇科腹腔镜手术作为现代妇科手术发展的方向,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术后恢复快,无碍美观等优点,已成为许多妇女首选的手术方式[1]。护理情况很大程度影响患者术后各种机能的恢复和生活质量改善,这就需要对护理要求较高,因此应用何种护理方法成为大家所关注的话题。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5月——2013年4月期间因需腹腔镜手术患者33例,给予综合系统护理法,年龄29±45岁,平均年龄33±1.6岁,卵巢良性肿瘤13例,宫外孕9例,子宫肌瘤11例,平均手术时间76min;另选取33例同样需腹腔镜手术患者33例作为对照,给予传统护理法,年龄32-50岁,平均年龄38±1.4岁,黄体破裂10例,子宫肌瘤10例,卵巢良性肿瘤13例,平均手术时间80min。所有患者均无其他器质性病变,且入院后基础治疗和护理均相同,具有一定可比性。

1.2护理方法综合系统护理法组在术前予以一定相关知识普及和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紧张恐惧情绪,与患者多沟通交流,了解详细情况,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不同的具体护理方案,并同时做好术前准备;术中密切观察患者反应,注意室内保暖措施,保持正确体位,保护视力;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时清理口腔内容物,严格管理各导管应用,注意饮食和疼痛护理,并指导患者和家属主观重视术后护理工作。传统护理组给予常规护理操作。

1.3疗效分析比较2组患者护理后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和满意度情况。并发症包括腹胀、穿刺点出血、高碳酸血症、腰背疼痛、切口感染、恶心呕吐和总并发症率;满意度情况包括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和总满意率。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2组患者护理后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综合系统护理法组平均住院时间6.1±2.1d明显少于传统护理组8.5±2.6d,并发症中腹胀1例(3.03%)明显少于传统护理组3例(9.09%),穿刺点出血1例(3.03%)明显少于传统护理组3例(9.09%),0高碳酸血症少于传统护理组1例(3.03%),腰背酸痛1例(3.03%)明显少于传统护理组3例(9.09%),0切口感染少于传统护理组1例(3.03%),0恶心呕吐明显少于传统护理组2例(6.06%),总并发症3例(9.09%)明显低于传统护理组13例(39.39%),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比较2组患者护理后满意度情况综合系统护理法组护理后非常满意25例(75.76%)显著高于传统护理组13例(39.39%),基本满意7例(21.21%)少于传统护理组12例(36.37%),不满意1例(3.03%)显著少于传统护理组8例(24.24%),总满意32例(96.97%)显著高于传统护理组25例(75.76%),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近年來,腹腔镜手术在我国妇科临床应用正呈一定趋势上升,其创伤小、恢复快、疼痛轻等特点深受广大患者接受,但其对围手术期护理要求比较高,因此选用何种护理方法成为大家所热衷讨论的话题,本文就我院综合系统护理法和传统护理法进行对比。1989年,Reich首次在腹腔镜下行子宫切除及Querlen淋巴清扫术,使腹腔镜用于妇科手术的治疗得以迅速发展[2]。手术中体位的护理以及穿刺、电灼等可影响患者呼吸循环和神经功能。加强手术前、后的护理以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护理人员必须全面把握患者的情况,以解决患者需要为中心[3]。上述结果中可见,综合系统护理法组平均住院时间6.1±2.1d明显少于传统护理组8.5±2.6d,腹胀3.03%明显少于传统护理组9.09%,穿刺点出血3.03%明显少于传统护理组9.09%,腰背酸痛3.03%明显少于传统护理组9.09%,0切口感染少于传统护理组3.03%,总并发症率9.09%明显低于传统护理组39.39%,护理后非常满意率75.76%显著高于传统护理组39.39%,数据中发现,综合系统护理法在各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在整个围手术期的过程中,应将整体护理、个体化护理及循证护理融人其中,根据患者的情况来制定和完善护理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将护理的每个细节都能够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不良的因素可使患者免疫力降低,延迟伤口愈合,增加感染的机会,应激反应还通过中枢神经影响植物神经系统,使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引起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保证护理细节化,尽量避免由于护理操作而出现的并发症,影响患者手术进行以及术后恢复。综上所述,综合系统护理法在妇科腹腔镜围手术期中护理效果明显,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满意度高,推荐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徐承华.妇科腹腔镜手术护理体会[J].求医问药,2012,10(7):466-468.

[2]querlev D.Laparoscopic Pelvic lymphadenectomy[M].New York:Megraw Hill,2009,8(4):5-8.

手术与非手术 篇7

在跟骨骨折的病例里, 对于关节内的骨折, 从为了得到确切的复位和固定而进行的手术治疗到不做任何手术, 仅进行整复及早期进行运动治疗的非手术治疗, 所采取的治疗手段是多种多样的。虽然从各自的立场, 展示了恰如其分的论据和实际成绩, 但在治疗方法的选择上, 很难说取得了一致的结论。

在众多的治疗方法当中, 我们一直积极地选择手术疗法, 但在另一方面, 又一贯坚持选择非手术疗法。笔者调查了两者的效果, 并进行了比较和探讨。

1 选择手术的理由

(1) 在跟骨骨折且为关节内骨折并伴有移位的病例里, 通过手术能够得到解剖学上的复位; (2) 对于因整复而产生的骨性缺损, 进行骨移植, 期待移植骨片的本身发挥内固定的作用, 所以就没有必要依靠金属内固定; (3) 如果能够得到强有力的金属内固定, 治疗的时间也能够缩短。

2 选择非手术治疗的理由

(1) 从跟骨的解剖学以及功能特性来看, 一旦发生骨折, 完全的复原是困难的, 有很多病例留下后遗症; (2) 即使在长时间随访的效果方面, 与手术相比较, 看上去好像并无优劣之分。

3 治疗方法

(1) 手术治疗:摄X线侧位片、轴位片, 根据情况有条件的患者可以摄CT片。骨折的类型则按照王亦璁的分类法进行[1]。手术方法绝大部分是切开复位, 外加植骨。现介绍如下:

在全身麻醉或腰椎麻醉下, 取健侧在下的侧卧位, 使用止血带。皮肤切口是从外踝的后方到骰骨部的弧形切口, 不切开跟骨的外侧壁而寻找跟距关节的后部是极为困难的事情。不过, 根据病例的不同, 有的病例不切除外侧壁也能够找到关节面。对于关节面的整复, 必须使用器械等物用力向上推, 由于整复就要产生骨缺损, 因此, 在缺损的区域, 可用取自髂骨的、带有皮质骨的骨片合适地植入, 所移植骨片本身可起到内固定的作用。在空隙处填充骨松质, 石膏固定4周后, 进行自主运动等治疗。患肢拄拐, 8周之内避免负重。

(2) 非手术治疗:大部分非手术治疗的病例, 都把徒手复位再加外固定作为原则 (部分病例既不整复, 也不加以外固定) 。从受伤之时起, 就抬高患肢, 在保持安静的同时, 在局部以冰袋冷敷。从第2天开始进行能够耐受疼痛之类的自主运动, 肿胀不再发展的时候, 开始足浴。依次向拄杖、步行方面逐渐进展升级。对大多数病例, 施治以穿软底鞋。8周后让其完全负重。

4 疗效比较

疗效依据Maryland标准来判定[2], 手术例数为35例, 随访期平均为3年零7个月, 优、良病例共计26例 (74%) ;非手术组38例中, 可1例, 其余均获良好疗效, 优良率达97%, 见表1.

在骨折的类型里, 应该注意的是舌状骨折以不做手术为宜;关节压缩骨折, 手术与整复的效果相差无几;特别是粉碎性骨折手术能够获得良好疗效, 但不做手术同样也能够获得良好疗效;而在严重的粉碎性骨折的类型里, 整复的效果要比手术好得多。

5 讨论

5.1 在跟骨骨折方面, 如果是关节内骨折, 而且是移位性的, 根据骨折的治疗原则, 解剖复位和固定是至关重要的, 一般认为这一意见是合理的。另一方面, 我们认为手术治疗要达到的境界, 即完全复位是困难的, 预后未必良好, 而且术后诉说疼痛的患者也很多。所以我们在一边手术的同时, 一边又要始终一贯地坚持保守治疗。从两种方式的治疗效果调查结果看, 虽然非手术组这一方比手术组优胜 (见表1) , 但基于以下的理由, 一般认为, 不能绝对地断言2组的优劣。 (1) 在随访阶段, 非手术组这一方面流失的例数为多; (2) 非手术组的随访时间并不明确; (3) 在骨折类型的分类上, 两者之间也没有特征性的差异; (4) 虽然采取了大体一致的判断基准, 但这主要是从患者诉说的疼痛和功能状态来判断的, 所以, 不能不说在工伤较多的骨折中缺乏客观性。

5.2 跟骨骨折保守治疗38例, 从平均3年零7个月的随访调查来看, 获得了97%的良好疗效。即使在我们手术组的疗效中也可以看出, 随着患者经历年数的延长, 疗效也会有所提高。因此可以说, 取得最大恢复所用的时间, 也就是在没有期待状态更好地改善之前的这一段时间, 应该怎么使之缩短就成为了治疗的原则。手术与非手术治疗各自都有自身存在的问题, 比如, 前者有复位和固定困难的病例, 后者不以解剖复位作为目的。具体地说, 严重粉碎性骨折类型的手术, 就像表1所示的那样, 不能够得到很好的结果, 所以, 这一类形的骨折也要考虑保守治疗。

5.3 跟骨关节内骨折, 由于距下关节面及其稳定性被破坏, 跟骨体增宽, 足跟高度丢失, 跟骨结节关节角减小, 跟腱相对延长, 引起足部正常的生物力学特性发生改变, 产生许多并发症如骨性突起、关节移位、肌腱脱位嵌压等导致疼痛和功能受限;创伤性关节炎如距下关节炎和跟骰关节炎;跟骨内外翻畸形导致穿鞋和步态的异常;胫后和腓肠神经炎等。既然我们知道了2组都能够取得好的疗效, 那就要辨别各自的长处和缺点, 努力改善其存在的问题。积累经验严格掌握适应证, 防止并发症, 这是治疗跟骨骨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亦璁, 等.骨与关节损伤[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2:752.

手术与非手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2013年8月—2015年12月该院收治的108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观察目标, 纳入标准: (1) 年龄≥60周岁, 不存在心脑血管疾病; (2) 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并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排除标准: (1) 生命体征不稳, 不配合治疗者; (2) 肝肾功能严重障碍、消化道疾病或恶性肿瘤者。其中男患者65例 (60.2%) , 女患者43例 (39.8%) , 患者年龄62-81岁, 平均年龄71.5岁。具体AO分型:C型36例, B型47例, A型25例。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 (n=54) 和试验组 (n=54) , 两组患者的自然资料统计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予以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非手术治疗, 具体治疗方法:完成麻醉工作后, 对骨折部位实施牵拉复位, 采用石膏进行固定, 待X线片检查结果显示取得满意复位效果后采取悬吊固定患肢。7 d后进行X线复查, 发现骨折存在移位现象时再次进行手法复位, 复位失败者需进行手术。

试验组采用手术治疗, 具体治疗方法:完成麻醉后, 顺着桡侧腕屈肌的方向纵行切开桡侧, 充分显露骨折区域, 顺着旋前方肌切开桡骨点, 沿桡骨掌侧面剥离骨膜, 对骨折成角和压缩情况进行观察, 直视状态下进行牵引复位, 采用锁定钢板对骨折处进行固定, 待X线检查结果显示取得满意复位效果后, 将切口关闭, 对旋前方肌予以缝合。术后根据患者恢复效果尽早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

1.3 观察指标

采用C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对两组患者腕关节恢复情况进行评价, 分值越低, 表示腕关节功能恢复效果越好。其中0~2分表示优;3~8分表示良;9~20分表示可;21分以上表示差[2]。

1.4 统计方法

将此次研究所得数据录入至SPSS 21.0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处理, 使用百分率 (%) 对腕关节功能优良率进行表达, 两组之间的统计比较进行χ2检验, P<0.05代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6.3%, 其与对照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79.6%进行统计比较, 两组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数据如下表。

3 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骨科常见的骨折类型, 且粉碎性骨折患者居多, 中老年人群是此类骨折的高发群体, 由于其身体各项机能都处于衰退状态, 且存在一定程度的骨折疏松, 临床复位固定治疗难度较大[3]。

恢复关节面和正常解剖复位、尽可能保护腕部功能是临床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坚持的主要治疗原则, 主治医生需要对患者实际情况和骨折类型进行综合考虑, 以便制定出科学合理、针对性的治疗方案[4]。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是临床针对桡骨远端骨折常用的一种治疗措施, 其具有价格低廉、操作简单方便等优点。手术切开复位不仅固定效果良好, 且有利于患者早期进行腕关节功能锻炼, 特别适用于对功能恢复高要求的年轻患者。很多临床实践证实, 针对稳定性较差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或严重骨质疏松、关节面严重不平整的患者, 手术切开复位治疗方案最为适宜, 然后手法复位容易出现腕关节功能恢复差或再次移位情况。因此, 临床建议稳定性桡骨骨折患者主要选择手法复位[5]。该组研究通过对两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进行比较, 发现接受手术治疗的试验组, 其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6.3%, 对照组患者的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79.6%, 组间差异明显 (P<0.05) 。相关学者在研究中发现, 老年患者对手部功能的需求比青年患者更高, 其比例为73:27, 然而因为老年患者会合并多种疾病, 其采用手术进行治疗总有效率为61.47%[6], 与该文研究相对比, 很明显可以看出, 老年患者会认为手术风险较大, 所以选择痛苦少、风险小的非手术保守治疗方案。另有相关学者在研究中证实, 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接受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的术后疗效满意度对比, 未见组间出现显著性差异[7]。尽管手术治疗效果比非手术治疗效果更好, 但从住院费用、手术风险等方面进行考虑, 非手术治疗方法仍然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8]。

综合所述, 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效果优于非手术治疗, 其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腕关节功能, 提高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选择和普及应用, 但实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临床应综合患者的经济能力和实际需求等因素, 以选择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

摘要:目的 对比桡骨远端骨折手术与非手术的疗效。方法 整群选取2013年8月—2015年12月该院收治的108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观察目标, 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 (n=54, 采用非手术治疗) 和试验组 (n=54, 采用手术治疗) , 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试验组治疗后的腕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为96.3%, 对照组治疗后的腕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为79.6%,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效果优于非手术治疗, 值得临床选择和普及应用。

关键词:非手术,手术,桡骨远端骨折

参考文献

[1]罗程锋.桡骨远端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16 (3) :624-625.

[2]舒巍, 金林中, 罗旭, 等.桡骨远端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疗效比较[J].中国农村卫生, 2015, 32 (16) :4.

[3]康志刚, 徐彬.老年患者桡骨远端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疗效比较[J].中国实用医刊, 2016, 43 (2) :38-39.

[4]张宏宇.手术与非手术2种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疗效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 2014, 22 (3) :54-55.

[5]袁建民, 戎耀宗, 许光辉, 等.桡骨远端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 2013, 26 (30) :183.

[6]张睿强.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的比较[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20) :34-35.

[7]裘晓冬, 王人彦, 陆洲, 等.桡骨远端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现代医生, 2013, 51 (18) :42-44, 47.

手术与非手术 篇9

关键词:直肠癌,保肛手术,Miles术

直肠癌发病率有升高趋势, 手术治疗是直肠癌的重要治疗措施, Miles手术是治疗直肠癌的传统手术, 但此术式患者痛苦大, 术后患者生存质量差[1]。而低位直肠癌保肛术能够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 改善术后生存质量。本文观察保肛手术与传统Mile手术在直肠癌手术中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4月至2012年4月直肠癌患者共66例, 上述患者均经纤维直肠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而证实, 上述患者均经B超或CT检查显示没有其他脏器转移。上述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3例, 男18例, 女15例, 年龄最小为42岁, 最大为71岁, 平均年龄为 (55.2±6.4) 岁;肿瘤距肛门平均距离为 (4.2±1.8) cm;上述患者中低分化癌15例, 高分化癌7, 乳头状癌5例, 粘液腺癌6例。对照组患者33例, 男17例, 女16例, 年龄最小为40岁, 最大为70岁, 平均年龄为56.7±5.8岁;肿瘤距肛门平均距离为 (4.1±1.7) cm;上述患者中低分化癌14例, 高分化癌8, 乳头状癌6例, 粘液腺癌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Miles手术:麻醉成功后, 患者截石位下, 切除肛门周围5cm皮肤、肛管和括约肌, 术中勿损伤尿道后壁 (男性患者) 或者阴道后壁 (女性患者) , 左下腹做3~5cm切口行体外造瘘, 切口缝合关闭。术后骶前放置引流管, 并给以相应化疗方案化疗。观察组患者实施保肛术治疗:麻醉成功后, 逐层分离, 游离直肠和乙状结肠, 暴露骶前自主神经, 切除直肠系膜距癌肿下缘不少于5cm, 把直肠远端游离到肛提肌平面, 把肛门尾韧带切断, 直肠周围的部分耻骨直肠肌切开, 实施低位前切除术, 保护肛门外括约肌, 实施扩肛, 把肠系膜下动脉根部周围的淋巴结和脂肪组织给予清除。保留左结肠动脉。在肿瘤近端约15cm处切断肠管, 做冰冻切片检查, 确保切缘无肿瘤组织, 采用吻合器吻合。骶前放置引流管, 术后2d进行扩张。实施相关化疗方案化疗。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手术过程中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局部复发情况。两组患者术后均采用肿瘤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量表对其生活质量进行评定:评分越高显示生活质量越好, 评分小于30分为差、评分31~40分为较好、评分41~50分为优良。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4.0进行统计学分析, 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P<0.05, 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2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手术相关情况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与对照组相近 (P>0.05)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局部复发率与对照组相近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患者优良15例、较好16例、差2例;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为差所占比例为6.1%;对照组患者优良10例、较好15例、差8例;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评为差所占比例为24.2%。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中评为差的所占比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手术是直肠癌治疗的重要方法, 目的是提高患者生存时间。在低位直肠癌治疗中, Miles手术是传统术式, 随着外科技术发展, 保肛手术在低位直肠癌治疗中成为热点。保肛手术是术中保留肛管换和肛管, 术中避免伤及肛环, 目的是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2,3]。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实施保肛手术,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观察组术后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 说明保肛手术治疗直肠癌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 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疗效显著。但是, 在术前要严格注意保肛手术的相关条件, 要注意切除直肠周围组织中没有癌细胞浸润, 要对腺瘤癌变者远端肠段切除超过1cm;对于病变较早、癌分化较好的患者, 其远端肠段切除要超过2cm。

参考文献

[1]陈斌, 林奎生, 陈进渠, 等.经肛门拖出切除联合双吻合器技术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临床研究[J].实用癌症杂志, 2011, 26 (3) :297-299.

[2]黄前堂, 林武华.64例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临床分析[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8, 17 (4) :258.

手术与非手术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08年1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50例大龄儿童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4例采用手术治疗, 为手术组, 26例采用非手术治疗, 为非手术组。手术组年龄在12~17岁, 平均14.3岁, 其中男18例, 女6例, 非手术组年龄11~16岁, 平均13.7岁, 其中男16例, 女10例。所的患儿骨折均闭合性骨折, 根据Neer-Horwitz骨折分型, 手术组Ⅰ型5例, Ⅱ型4例, Ⅲ7例, Ⅳ8例;非手术组Ⅰ型10例, Ⅱ型6例, Ⅲ6例, Ⅳ4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骨折类型经比较, 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手术治疗

所有患儿在全麻下, 配合C臂机监视下行复位治疗, 先采用手术复位, 在复位满意后由助手维持, 由术者采用克氏针由骨折近端外侧骨折线下2~4cm延肱骨头方向穿入达肱骨头内, 必要时可由骨折近端外侧向内下穿入, 达骨折远端内侧的骨皮质。在穿针过程中应避免克氏针损伤肱骨头关节面, 可使用2~4根直径1.5~2.0mm的克氏针进行固定。应分别从前侧、前外侧用外侧进针, 克氏针应与肱骨干成25o角, 在固定后将克氏针末端折弯剪断, 留于皮肤外。对于手法复位有困难的患儿, 可进行小切口进行复位[2]。术后使用三角巾悬吊固定。

1.2.2 非手术治疗

患儿处仰卧位, 将铺巾置于患儿腋窝, 一助手握住铺巾两端向上牵引, 另一助手握住患肢上臂屈肘90o向下, 进行对抗牵引。术者使用双手拇指抵于骨折近端的外侧, 其余手指抵住骨折远端内侧, 同时根据X线片纠正骨折, 在复位成功后患肢采用超肩小夹板固定, 并使用三角巾悬吊固定, 并复查X线片。

1.2.3 术后治疗与随访

非手术组患儿, 在术后每周进行X线复查, 查看骨折是否移位, 同时检查夹板的松紧度, 并适时进行调整。根据骨折的愈合情况, 指导患儿进行功能恢复训练, 先进行肘、腕关节的功能锻炼, 在复查X线证实骨痂形成后再后肩关节功能锻炼。对于手术组的患儿, 在术前30min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术后连续使用3d, 术后第1天进行X线复查, 确定骨折复位与内固定满意后指导患者进行功能恢复训练, 如进行肘、腕关节锻炼, 在术后4周复查X线片, 观察到骨折端有骨痂形成后, 再进行肩关节功能锻炼, 由于小到大, 逐渐加强锻炼强度, 在术后6~8周再复查, 如骨拆线变模糊, 可拔除克氏针, 让肩关节进行正常功能锻炼, 方法与非手术组相同[3]。

1.3 评价指标

术后第1天、2周、4周、6~8周、12周拍片复查, 并对放射学检查结果进行评价。复位质量评价参照Bahrs等方法制定以下标准, 优:成角畸形<20°, 侧方移位<5 mm。良:成角畸形为20°~30°, 侧方移位0.5~1 cm。差:成角畸形>30°, 侧方移位1 cm。术后3个月, 按照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价, 该评分标准包括疼痛、功能、运动、解剖等4个项目。90~100分为优;80~89分为满意;70~79分为不满意;<70分为失败;末次随访时, 测量患儿的肩关节活动度及上肢长度, 并询问患儿的主观满意度, 记录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2 结果

术后两组患儿都得到随访, 手术组随访时间为5~34个月, 平均16.5个月;非手术组随访时间5~32个月, 平均14.8个月。手术组有3例发生针道反应, 1例克氏针突出肱骨头关节面;非手术组有2例发生复位后骨折再移位。对比两组的并发症、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X线检查结果、上肢长度及肩关节活动度、创伤、住院时间及费用等进行比较。

2.1 两组患者骨折愈合后残留移位及成角对比, 手术组明显优于非手术治疗 (P<0.05) ;术后3个月对两组患者肩关节活动度及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进行比较, 无明显差 (P>0.05) 表1为两组患儿骨折移位情况及比较, 表2为两组的并发症、关节活动度及Neer评分比较。

2.2 与手术组相比, 非手术组复位及固定时间、住院时间短、费用低, 术后患肩功能恢复训练时间较晚、复位后X线复查次数相对多, 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 (P<0.05) ;见表3。

3 讨论

由于儿童肱骨骨折发生率较低, 仅占儿童骨折的0.45%, 加之儿童骨的自我塑形能力强力强, 一般采用保守治疗就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本研究旨在研究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哪种方法更适合大龄儿童肱骨骨折。通过对50例大龄儿童肱骨骨折患儿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得出, 大龄儿童肱骨近端骨折采用手术治疗复位质量优于非手术治疗, 但非手术治疗住院时间短、费用低;但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对肩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及美观度影响不大, 与相关研究结果一样[3,4]。因此, 对于大龄儿童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方式应根据患儿的年龄、骨折的具体类型、软组织损伤程度及合并伤情况等情况进行选择。

摘要:目的 对大龄儿童肱骨近端骨折采用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方法 对2009年4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50例大龄儿童肱骨近端骨折患儿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24例采用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方法治疗, 其他26例采用非手术治疗。对比非手术组与手术组治疗后的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影像检查结果、肩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 末次随访时骨折均已愈合。两组患者骨折愈合后残留移位及成角对比, 手术组明显优于非手术治疗 (P<0.05) ;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组有3例发生针道反应, 1例克氏针突出肱骨头关节面;非手术组有1例发生复位后骨折再移位。术后3个月对两组患者肩关节活动度及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进行比较, 无明显差异 (P>0.05) 。与手术组相比, 非手术组术后固定时间及住院时间短、费用低, 术后患肩功能恢复训练时间较晚、复位后X线复查次数相对多, 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 (P<0.05) 。结论 大龄儿童肱骨近端骨折采用手术治疗复位质量优于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住院时间短、费用低, 但两组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及美观度比较无明显差异。因此, 对于大龄儿童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方式应根据患儿的年龄、骨折的具体类型、软组织损伤程度及合并伤情况等情况进行选择。

关键词:肱骨骨折,儿童,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郭锐.肱骨骨折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效果对比[J].中国实用医学, 2012, 7 (20) :115-116.

[2]林浩, 黄东, 吴伟炽, 等.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近端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2, 14 (4) :355-356.

[3]韦小玲, 张淑卿, 林继红.规范化功能锻炼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医正骨, 2012, 24 (2) :25-27.

手术与非手术 篇11

【关键词】微创手术;小儿疝气;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201-01

小儿疝气是小儿外科常见的临床病症之一,又称脱肠,临床上常包含腹股沟斜疝、直疝和合并鞘膜积液等几种症状。对于此类疾病,手术是最为有效的方式。由于患儿机体条件对该手术要求极高,而传统手术具有创伤较大,愈合较慢和术后并发症较多等缺陷,已逐步被微创手术取代[1-2]。为进一步对比微创手术与传统手术在小儿疝气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现根据我院的104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作以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6年3月收入的104例疝气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10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52例,其中男41例,女11例,年龄6个月~11岁,平均年龄(4.52±1.18)岁。52例患儿中,包括32例腹股沟斜疝,15例直疝,剩下5例均表现为合并鞘膜积液。观察组52例,男40例,女12例,年龄6个月~10岁,平均年龄(4.43±1.12)岁,其中腹股沟斜疝34例,直疝14例,合并鞘膜积液4例。由此发现,小儿疝气多以男性患者为主,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及病情严重程度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经不同的方式治疗后,出现少部分的并发症及复发情况,大部分患者均治愈出院。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 在传统手术中,患儿需进行全麻操作和常规消毒,并且以仰卧位进行手术。首先在患儿腹股沟作一个与腹股沟韧带平行的切口,约3~4cm。用手术刀切开患者皮下组织,分离腹股沟肌层组织,暴露精索,应用常规方法切开疝囊,分离疝外被覆盖组织,然后在疝囊颈部进行高位结扎,最终切除疝囊,待患儿完全止血后复位精索,常规缝合各层组织。

1.2.2观察组采用微创手术治疗第一步与传统手术治疗方式相同,使患儿呈仰卧位,进行全麻操作和常规消毒。在皮横纹下横行切口,长度约1~2cm,常规切开皮肤,使用蚊性钳钝性分离皮下组织。分离范围宽达至外围口,若患儿为女性,找到疝囊后直接提起,在皮下组织处解剖疝囊。若患儿为男性,钝性分离后暴露外环口处的精索,直接提起,游离出精索上的疝囊并分解至内环处高位,用丝线在疝囊颈部进行结扎,最终切除疝囊。待患儿彻底止血后复位精索及睾丸,在皮肤内皮处进行缝合。经治疗后,两组患儿均给予相同的护理措施及预后。待病情稳定后,比较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1年内对所有患儿进行随访,统计两组复发率。

1.3统计学方法选取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当p<0.05时,认为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较对照组而言,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主要表现为手术时间较短(p<0.01),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术中出血量减少(p<0.01),详见表1。

2.2在手术后,观察组宫发生3例并发症,其中阴囊肿胀2例,鞘膜继发性积液1例;而对照组则发生12例并发症,其中阴囊肿胀4例,腹胀2例,鞘膜继发性积液2例以及伤口感染2例。对比发现观察组的并发症人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内进行随访,统计两组患儿的复发症情况,发现两组患儿在复发率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3.讨论

目前临床医学上,进行手术是治疗小儿疝气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而小儿疝气的治疗方式又分为传统手术和微创手术两种,且各有其优势和劣势。传统手术的优势在于切口暴露完全,操作灵活等方面,但因小儿的身体状况与成年人具有较大差异,在临床实践中渐渐暴露出其不足之处,如常出现手术创伤过大,恢复较慢,术后并发症出现几率高等问题[3]。随着疝气治疗技术的成熟及医学器械的不断改善,使得微创手术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与传统手术相比,微创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愈合较快,并发症少等优势,从而保证了治疗的有效性和高效性,成为替代传统手术的新型治疗技术。

综上所述,微创手术在小儿疝气治疗的应用价值较高,能够有限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在最大程度上减轻患儿的痛苦,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文革. 微创手术与传统手术在小儿疝气治疗中的价值研究[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27:73.

[2]张立平. 传统手术与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价值[J]. 吉林医学,2013,06:1031.

手术与非手术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本院接受小儿疝气治疗的患儿20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家长治疗意愿分为微创组和传统组,各104例。微创组中男78例,女26例,年龄最大12岁,最小6个月,平均年龄(4.78±3.14)岁,直疝患儿38例,斜疝患儿66例,合并鞘膜积液患儿4例;传统组中男75例,女29例,年龄最大11岁,最小6个月,平均年龄(4.65±3.08)岁,直疝患儿34例,斜疝患儿70例,合并鞘膜积液患儿3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1.2.1 微创组

患儿给予微创手术治疗,患儿手术过程中选择仰卧位,麻醉方式为吸入全身麻醉,常规对手术部位进行消毒,在腹股沟重点的内上方1 cm处沿着皮纹走向做1个1 cm的切口,常规切开皮肤,对皮下组织进行分离,分离的范围为外环口,钝性分离并找到疝囊,完整的对患儿的疝囊进行剥离,直达颈部,并给予高位结扎,在手术操作期间应该将钝性与锐性分离进行一个紧密的结合,操作要仔细和轻柔,避免对患儿的血管造成损伤,在切除疝囊并实现完全止血后常规缝合各层组织,3~6个月后对患儿进行随访。

1.2.2 传统组

患儿给予传统手术治疗,患儿手术过程中选择仰卧位,麻醉方式为吸入全身麻醉,在患儿患侧的腹股沟区域做1个平行于腹股沟韧带的长3~4 cm的斜向切口,对患儿的皮肤和皮下组织进行常规切开,并分离腹股沟的肌层组织,找到疝囊后给予常规切开,切除疝囊并给予完全止血后常规缝合各层组织,3~6个月后对患儿进行随访。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患儿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自主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阴囊肿胀、腹胀、切口感染、鞘膜继发性积液)的发生率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微创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自主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13.55±5.34)min、(4.65±1.05)ml、(0.73±0.12)d、(1.54±0.38)d;传统组患儿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自主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21.43±5.13)min、(6.30±1.25)ml、(1.05±0.55)d、(3.65±0.68)d,微创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自主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传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

微创组患儿中发生阴囊肿胀3例,腹胀2例,发生切口感染和鞘膜继发性积液0例,共有5例患儿出现并发症,其并发症发生率为4.8%;传统组患儿中发生阴囊肿胀5例,腹胀4例,切口感染2例,鞘膜继发性积液2例,共13有例患儿出现并发症,其并发症发生率为12.5%,微创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在对小儿疝气患儿实施治疗的过程中传统的手术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患儿治疗的需要,小儿疝气手术不仅要保证术后不复发,同时也要求其对患儿造成的影响和伤害降到最低减少各种并发症对患儿治疗造成的伤害[3,4]。

微创手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手术治疗方案,在临床上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其具有手术切口小、对患儿造成的伤害少以及术后恢复快等显著的特点,在对小儿疝气患儿实施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微创手术的运用改善了传统治疗的缺点和不足,其切口仅1 cm,不会破坏患儿腹股沟管的正常结构同时,这一手术方法的切口位置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可以更加顺利的找到患儿的疝囊所在,并给予切除,避免了术后复发的出现,可以说微创手术为小儿疝气患儿首选的手术治疗方案[5,6]。在本次试验研究中,微创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自主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13.55±5.34)min、(4.65±1.05)ml、(0.73±0.12)d、(1.54±0.38)d;传统组分别为(21.43±5.13)min、(6.30±1.25)ml、(1.05±0.55)d、(3.65±0.68)d。同时微创组并发症发生率4.8%明显低于传统组的12.5%。微创组患儿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自主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情况上均优于传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对小儿疝气患儿实施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微创手术的运用缩短了患儿的治疗时间,减少了其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对患儿的更好康复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罗元胜,肖志华.传统手术与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价值分析.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8):81-83.

[2]程文杰.对比传统手术与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效果.中国保健营养,2016,26(6):83-84.

[3]刘艳军.传统手术与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效果对比.临床研究,2016,24(3):56-57.

[4]龚建斌.传统手术与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效果比较.医学信息,2016,29(8):221.

[5]赵政.传统手术与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效果比较,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5):955-956.

上一篇:高中语文作业的生活化下一篇:审计工作效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