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非手术(共10篇)
早期非手术 篇1
腹部手术是普外科常见部位的手术, 病种多且复杂, 有创伤性、炎症性、肿瘤性、先天性等原因, 是对普外科医师最基本的要求和操作。我科8年间共收治各类腹部手术患者1 034例, 其中有28例因各种原因而再次手术, 现对此28例再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总结, 以减少腹部手术早期的再手术率 (术后1个月内) 。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8例再手术患者中男22例, 女6例, 平均年龄32岁。其中, 阑尾术后6例, 胆囊手术6例, 胃十二指肠手术4例, 肠梗阻2例, 腹部创伤8例;麻醉原因2例。
1.2 临床表现及诊断
患者出现原手术后不应出现的症状和体征, 如:引流管引流出血性液体, 每小时超过200 m L;出现肠梗阻典型症状;高热、腹膜炎体征;黄疸等情况。此时应考虑进一步检查, 及早作出决定是否早期再手术, 以免延误病情。还有病理报告出现与原病情不符, 而再次手术探查。
1.3 再手术原因
本组28例再手术患者主观原因占大多数, 具体如下: (1) 操作不规范、责任心不强6例; (2) 过于自信、术后忽略应有的处理3例; (3) 术前询问病史不详、术中探查欠全面5例; (4) 术中观察不仔细、处理不妥4例; (5) 术中止血不彻底2例; (6) 术后引起腹腔脓肿2例; (7) 解剖变异3例; (8) 其他原因3例。
1.4 再手术方式
因止血不彻底引起腹腔大出血行剖腹探查、彻底止血11例;因腹腔脓肿 (膈下脓肿) 、高热行引流、空肠造瘘术5例;因腹部创伤对脏器损害程度判断失误行肠切除肠吻合术4例;胆总管误扎3例;二次解除梗阻、肠梗阻松解术5例。
2 结果
本组病例死亡1例, 病死率3.5%, 痊愈27例。死亡原因主要是严重感染、高热、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 (MOF) 。有4例伤口裂开合并感染经治疗均痊愈出院, 平均住院日32 d。
3 讨论
腹部手术是普外科最基本的手术, 占到70%左右, 再手术原因多与外科医师基本功较差、操作欠规范仔细、责任心差、心理素质不佳有很大关系。再手术既造成患者痛苦, 心理压力增加, 增加医疗费用, 延长住院时间;而且增加并发症和死亡危险, 更容易加重医患之间的矛盾, 引发医疗纠纷。这就要求我们医师在做每一台手术时, 都要认真细致做好围术期处理, 从而减少腹部手术后早期再手术。
原手术时漏诊是常见原因, 本组病例因腹部创伤合并多脏器损伤, 探查时遗漏, 主要是降结肠、横结肠等损伤, 于术后5 d行再次手术, 先造瘘、再还纳。为避免漏诊, 需恪守“创伤剖腹必须全面探查”的原则, 切勿满足于已发现的损伤, 应常规全腹探查以避免漏诊多脏器损伤, 杜绝侥幸心理, 正确掌握探查方法[1]。术前CT检查常可对肝、脾、胰、肾等有一个全面了解, 提示术中重点探查, 减少漏诊, 但早期CT检查阴性者也不能排除损伤。
处置失误、过于自信也可导致再手术。如阑尾残端结扎不牢靠致滑脱引起粪瘘;阑尾残端动脉血管结扎不牢致大出血都是过于自信。本组1例小肠系膜损伤, 经观察后肠蠕动尚可, 颜色亦正常, 遂关腹, 于术后4 d发生肠瘘而再次手术。术者操作粗糙、不仔细也可引起再手术。如关腹前将肠管壁缝合于腹膜上而致肠梗阻;胆囊切除误将胆总管结扎。故要求术者操作时一定要仔细, 细致看清周围关系, 避免误扎、误缝。因腹腔感染、积血等需放置引流管, 应妥善、正确放置, 一定要放在引流最低位和手术部位, 这样才能有利于引流和观察腹部情况。另要选择合适引流管, 避免压迫肠管而引起并发症发生。
腹部手术要选择合适的麻醉, 以利术者操作, 本组有2例因麻醉效果欠佳, 冲洗不彻底而再次手术。腹部手术关腹前尽量洗净腹腔残液, 可用舒尔泰冲洗以减轻粘连, 避免再次手术。
总之, 腹部手术病种多、病因复杂、解剖变异多, 要求外科医师一定要熟悉解剖、术前详问病史、仔细检查, 术中正确操作、细致探查, 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 必要时请上级医师协同诊治。术后仔细观察病情, 发现与原有病情不符者, 应立即进一步检查防止延误诊治, 这样才能有效减少腹部手术后再手术发生率, 提高治疗效果, 减轻患者负担。
参考文献
[1]高劲谋, 李邦春, 张奎, 等.腹部创伤705例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1995, 15 (11) :657.
手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意义 篇2
临床资料
本組患者78例,男55例,女23例。年龄6~88岁,平均年龄37岁。
致伤原因:阑尾37例,腹外疝10,车祸伤24例,胃癌5例,结肠癌2例。
治疗方法:手术52例,非手术26例。
护理体会
早期下床活动的意义: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是手术后康复最佳选择的措施,许多患者术后因伤口疼痛或某些器官功能障碍,不愿早期活动,甚至手术后已经好几天还不敢翻身,更不敢在床上或下床运动。这样就容易造成一些术后并发症,从而影响术后患者的恢复。事实证明手术或受伤后必要的休息和睡眠能使手术时消耗的体力得到恢复,减少消耗,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及组织修复,但是如果休息和睡眠过多,也会引起并发症。因此术后或是受伤后,如果病情允许,患者就应该听从医生护士的劝告,早期进行床上或床下活动:长期卧床不动,会导致呼吸系统的两大合并症是坠积性肺炎和二氧化碳滞留,手术后由于神经反射,胸腔活动减弱,又因卧床的原因,使胸腔与腹腔之间的横膈松弛而上升,使肺内呼吸的量及氧气交换的量减少。长期卧床,胸部扩张受阻、有效通气减少。卧床还会使呼吸道内分泌物排出困难,呼吸道内堆积着大量的黏液,由于刀口疼痛,害怕咳嗽,积聚在呼吸道里的分泌物就不容易排出,坠积在肺里引起坠积性肺炎。肺部的有效通气减少再加上分泌物的蓄积,就会干扰氧气的正常交换,导致二氧化碳滞留。术后能早期活动及下床,腹腔内容物下沉,横膈下降,空气进出肺脏的量增加,呼吸幅度大有力,使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容易咳出,从而有利于防止肺部感染。
长期卧床的患者,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主要为体位性低血压与血栓形成。久卧后起床时往往会感到虚弱、眩晕,其原因是长期卧床使全身肌肉张力与神经血管反射降低,使肌肉压迫静脉以促进血液回流心脏的功能障碍,血液滞留在下肢,当人体突然直立时,血管无法适应神经血管的反射,血液回流不好,而造成血压的突然下降。另一个并发症是深静脉血栓形成,不动的时间越长,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危险性越高。长时间卧床,下肢的静脉血液回流到心脏的速度减慢,加上手术后饮水不多,进食少或禁食,体内水分就少了,导致血容量不足,血液中血浆部分的减少比血细胞部分的减少要多,造成血液黏滞度增加,血流速度减慢;由于腿部肌肉收缩不够,血液中黏稠的血细胞因流动缓慢而凝集在一起,形成血栓,使肢体的营养和功能受到障碍,甚至坏死。如果手术后能早期活动,腿部血流速度就会增加,可以避免或减少血栓形成。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由于活动量的减少和疾病的消耗,患者往往出现厌食,摄入的纤维和水分减少,同时胃肠道的蠕动减慢,常常出现便秘。手术患者一般在麻醉下进行,一旦麻醉过后,尤其是腹部手术患者,都会出现一些不同程度的腹胀,这是由于肠道正常蠕动功能减低或停止的原因。患者会感到腹部不适,出现一定程度的腹胀、不排气,如果手术后能早期活动,就可以推动肠蠕动,预防肠粘连,提早恢复肠蠕动和排气,减少肠内积气积液,减轻腹胀症状,提高消化功能,增进食欲。
对泌尿系统的影响:平躺时,排尿困难长期存在,膀胱过度膨胀,机体对膀胱胀满的感觉性变差,形成尿潴留。机体活动减少,尿液中的钙磷浓度增加,如果同时伴有尿潴留,可形成泌尿道结石。另外由于尿液潴留,正常排尿对泌尿道的冲洗功能减少,大量细菌繁殖,致病菌可由尿道口进入,造成逆行感染,早期下床活动可促进膀胱功能,避免以上并发症的发生。
避免发生褥疮:一些特别瘦或过于胖的患者或营养很差的老年人,手术后因为疼痛不敢翻身、活动,长期受到压迫部位的皮肤开始发红、起疮、疼痛,以致溃破、糜烂成为褥疮。早期翻身、下床,就不会发生褥疮。
早期翼状胬肉手术治疗的观察 篇3
资料与方法
初发早期翼状胬肉定为纤维血管组织侵入角膜缘内<3mm, 本组46例 (50眼) 翼状胬肉患者均住院治疗, 男29例, 女17例。38~45岁3例, 46~61岁33例, 62~69岁9例, >70岁1例。
手术步骤:在显微镜下进行, 采用倍诺喜滴眼液表面麻醉联合2%利多卡因注射液浸润麻醉。手术分3部分进行: (1) 翼状胬肉切除:先用显微虹膜恢复器伸入角膜缘颈部充分分离增生组织与巩膜黏连, 再沿头部边界外1mm划开角膜上皮层并用有齿镊子撕除头部组织, 早期病例可见角膜恢复透明, 无混浊区残留, 进一步清除颈部残留组织及分离体部上下部分的纤维组织, 向内眦部分离至接近泪阜, 不强调彻底清除胬肉组织, 避免损伤内直肌, 修剪巩膜暴露区使内侧缺损成长方形; (2) 定位于同侧结膜瓣移植:目测缺损范围后, 于上方近角膜缘的球结膜下注入2%利多卡因注射液使成丘状隆起, 并压平使药液充分分离结膜与筋膜组织, 剪取与巩膜暴露区相应大小的结膜植片; (3) 眼表面重建:将游离的结膜瓣覆盖于内侧巩膜暴露区, 光滑面朝上, 角膜缘暴露宽约0.1mm弧形条带, 清除植片下血液使植片紧贴于巩膜, 然后用10.0进口尼龙线间断缝合结膜瓣的四角并固定在浅层巩膜上。上方取植处的结膜创面暴露无需处理。手术完成后在外侧结膜下注射妥布霉素注射液2万U、地塞米松注射液2mg, 结膜囊内涂泰利必妥眼膏, 敷料遮盖术眼。
术后处理:每天裂隙灯检查待角膜上皮愈合后典必殊滴眼液及双氯芬酸钠滴眼液, 交替点眼4次/日, 术后14天拆除结膜缝线。局部点眼逐渐减量至术后4周。
结果
所有病例角膜恢复透明, 病变区结膜平整, 均达临床治愈, 大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视力提高, 均未出现感染、移植片脱落等并发症, 供区结膜愈合良好, 患者回馈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讨论
手术创伤, 残留及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活化以及术后炎性反应被认为是胬肉复发的主要原因[1], 因此眼科前辈们选择了延迟手术到病变侵及到瞳孔区, 致使术后角膜遗留片状混浊区影响视力。随着对眼表解剖结构的不断深入研究, 现在认为角结膜上皮参与构筑了眼表的微生态环境, 角膜是低反应组织, 其防卫功能来源于角膜缘的血管网及泪膜[2], 翼状胬肉使眼表的解剖结构受到了破坏, 打破了角膜缘的微环境, 因此恢复角膜缘的解剖结构重建角膜缘的微环境是攻破困扰眼科医生的复发难题的敲门砖, 既然胬肉复发问题得到解决, 则手术时机的选择就可以提前到病变初发早期, 因为胬肉早期新生血管刚萌发, 血管壁处于硬化萎缩阶段, 此时手术治愈率可达100%, 我院选择病例数量有限, 还有待进一步临床观察。
个人观点:整个手术过程保持动作轻柔, 创伤最小, 时间最短。原则: (1) 切除胬肉头部时不用刀片锐性切除, 用有齿镊子撕除尽量减少损伤, (2) 处置出血时, 避免烧灼巩膜, 尽量压迫止血, 减少对巩膜的损伤; (3) 结膜植片可略小于植床, 以保证植片与巩膜紧密贴合; (4) 供植片区结膜创面无需处理, 5~7天结膜爬行裸露区消失; (5) 术后待角膜上皮愈合后再典必殊滴眼液点眼, 注意逐渐减量直至炎症静止; (6) 术后结膜拆线时间延长至术后14天。
摘要:目的:观察初发早期翼状胬肉给予手术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瓣移植的疗效。方法:显微镜下翼状胬肉切除后, 采用自体结膜瓣移植, 共治疗初发早期翼状胬肉46例 (50眼) 。结果:术后随访12个月, 所有患者达临床治愈, 无1例复发。结论:初发早期翼状胬肉行手术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瓣移植, 可以达到良好的疗效。
关键词:翼状胬肉,早期,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 王雨生.翼状胬肉的治疗及其并发症[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 1994, 18 (10) :116-121
早期非手术 篇4
【关键词】 腹部手术;早期炎性肠梗阻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21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586-02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之一,常发生在术后1个月内,因为手术破坏了肠道的正常运行,直接干扰肠道生理环境,导致肠内出现炎症、渗出、水肿、粘连等,若处理不当,会引起肠瘘、腹膜炎、再梗阻、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故及时发现并采取正确办法进行治疗,对减少患者的痛苦具有较高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我院收治的腹部手术术后炎性肠梗阻患者108例,其中29例为外院术后转本院,其余均为本院术后发生。其中男69例,女39例,年龄32至62岁,平均年龄43.23岁。发病前行1次腹部手术者67岁,2次腹部手术者31例,3次或3次以上者10例,所有病例诊断均符合炎性肠梗阻诊断[1]。手术类型:阑尾切除手术24例,小肠破裂修补术7例,胃大部切除术26例,肠切除术9例,肠道肿瘤切除术7例,胃癌根治术19例,胃十二指肠吻合术11例,盆腔手术4例,升结肠癌行右半结肠切除术1例。
1.2 症状体征 108例患者术后已恢复肠蠕动,并有排便,但在进食1-3d后,又出现排气或排便障碍,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其中89例出现腹胀、腹痛,23例有恶心、呕吐,肠鸣音减弱41例,肠鸣音亢进17例,33例出现营养不良,以体重下降,低蛋白血症为表现。X线腹部平面片提示典型机械性肠梗阻。
1.3 治疗方法 均保守治疗,给予禁食、禁水、持续胃肠道减压,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加强营养。使用生长抑素,减少消化液的分泌。再给予5mg地塞米松静脉滴注,4次每日,1周后逐渐减少药量。若治疗期间,患者发热,有明显腹膜炎时,给予广谱抗菌素治疗,若无则可不用抗生素。对短期内无法恢复进食者,给予完全胃肠外营养,时间为12-15d,并给胃动力药,可用胃管或肛管内注入中药通理攻下。保守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者情况,若不见好转或临床症状加重,必须进行手术治疗。
1.4 疗效标准[2] 痊愈:腹痛、腹胀完全消失,恢复排气排便,腹部柔软,肠鸣音恢复正常。有效:排气排便恢复正常,但腹痛、腹胀未完全消失。无效:所有体征均无改变甚至恶化,需要通过手术进行治疗。总有效率为痊愈例数加有效例数除以总参与研究人数。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χ±s)表示,组间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均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中,痊愈73例,占67.56%,有效25例,占23.15%,无效10例,占9.26%,总有效率为90.74%。肠梗阻缓解时间为3-18d,平均11d。98例患者症状稳定后出院,随访3个月至12个月,无再发生梗阻。10例无效患者,经保守治疗5-7d后转手术,8例治愈,2例发生肠瘘,于手术后7d死亡。
3 讨论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为外科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约占术后梗阻的20%[3],多发生在手术后4周以內,认为与手术治疗原发病不及时,腹腔感染严重,内创面大,炎性渗出严重有关,除此之外,还与各种机械性因素有关。临床患者多见肠蠕动曾恢复,部分病人已恢复饮食。以腹胀未主要症状,且一般为对称性腹胀,但程度不严重,未见肠型或蠕动波,未触及明显包块。肠鸣音减弱或消失,未闻及气过水声,叩诊多为实音。腹痛相对较轻,无明显腹膜炎体征,很少发生绞窄[4],部分有少量肛门排便、排气。影像学检查,腹部B超可见肠腔不扩张,肠壁水肿增厚;腹部X线可见多个液气平,有肠腔内积液的征象;CT检查可见肠壁增厚、肠袢成团等。出现早期炎性肠梗阻表明肠的粘连和炎症处于较严重时期,因此难以确定梗阻部位,即使进行手术,也容易造成肠管损伤,术后再出血,甚至发生肠瘘、短肠等并发症,甚至发生再次梗阻,反而加重病情[5]。
综上所述,对于本病的治疗,一般采取保守治疗。首先对患者进行禁水、食,并给予持续胃肠道减压。第二,由于患者消化液分泌量增多,积聚于肠内会加重肠壁的水肿,导致水电解质紊乱,所以要给生长抑制素减少消化液的分泌。第三,由于该病是一种肠壁的炎症反应,所以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尽早使用激素,使用时间不超过1周。第四,通过外营养支持,减少因营养不良造成的低蛋白血症,促进肠蠕动,如果没有进行营养支持,那么会导致肠壁的水肿,甚至造成肠腔狭窄或梗阻。最后,通过胃管和肛管,注入中药,给予理气解郁之效。若保守治疗能够使患者病情不再恶化或逐渐恢复,则继续进行。若病情和体征出现恶化,则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直至进行手术,以免延误病情。
本研究通过对108例腹部手术术后炎性肠梗阻患者进行保守治疗,取得较满意效果,证明其对减少患者的痛苦,改善病情具有较积极的意义。当然,术后炎性肠梗阻更需要注重预防,要注意手术时动作轻柔,尽量减少钝性剥离,减少肠管暴露时间和面积,减少肠管损伤。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75-479.
[2] 辛学永.腹部手术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6):686-689.
[3] 黎介寿.认识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征[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8,18(7):387-388.
[4] 张晓鹏.肠梗阻的CT与螺旋CT诊断[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2):190-191.
早期非手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2月在江苏扬州友好医院口腔科及安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就诊的8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7~64岁, 平均 (47.89±16.53) 岁, 其中男39例, 女42例。纳入标准:①牙槽嵴唇颊舌向骨量不足拟行种植体植入同期GBR术者;②缺牙区有骨缺损, 需行GBR术修复骨缺损者。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肝、肾及血液系统疾病, 合并全身感染等影响种植手术的全身系统性疾病者;②未进行治疗的牙周炎患者;③骨高度、咬合间隙或者近远中间隙不足者;④既往行缺牙区骨移植术者。
1.2 复诊及干预措施
在术后第1、2周检查所有患者的术区伤口愈合情况并记录。根据伤口愈合情况的不同分为3组, A组:伤口在早期即出现裂开, 但ADM膜完整未发生穿孔现象;B组:ADM膜在早期就出现穿孔, 同时覆盖螺丝也发生暴露;C组:伤口完全愈合。
A、B两组患者在伤口处发现开裂后立即接受非手术干预。相关措施如下:①临床医师处理:定期复诊, 用0.9%Na Cl溶液和3%H2O2溶液冲洗裂开创面, 并使用米诺环素软膏涂抹局部;②家庭护理:对患者进行口腔健康宣教, 嘱患者保持口腔卫生, 减少创口动度。
复诊时间:A组:复诊直至患者出现暴露的ADM膜被软组织完全覆盖后;B组:复诊至当暴露的覆盖螺丝周围的软组织无明显充血水肿并且穿孔处出现明显的缩小。在干预后的第1、2和3周及Ⅱ期手术时测量并记录软组织的愈合情况。
1.3 评估方法
在治疗6个月后, 对患者行Ⅱ期手术, 骨愈合及种植体的骨结合情况根据叩诊和根尖X线片评估。测量以种植体平台为参考线, 根据已知种植体长度, 直接测量出种植体近远中边缘骨吸收 (MBL) 的高度。患者在不同时间点接受手术部位的影像学骨吸收情况均被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复诊情况
99枚种植体被植入81例患者体中, 其中67例为单牙种植者, 10例为双牙种植者, 4例为植入3枚种植体者。术后复诊观察到的软组织愈合情况有:①ADM膜早期暴露伴有早期的软组织裂开;②软组织出现穿孔同时出现覆盖种植体的螺丝发生暴露;③伤口未出现裂开。Ⅱ期术后患者软组织愈合出现如下转归:①患者软组织发生穿孔, 同时伴有种植体覆盖螺丝暴露;②螺纹出现暴露;③软组织愈合正常。
2.2 Ⅰ、Ⅱ期术后软组织愈合情况
81例患者术后2周内伤口裂开率高达53.09%, 其中A组伤口裂开43例, B组中膜暴露部分早期降解致种植体覆盖的螺丝早期暴露者22例, C组16例患者伤口完全愈合。在发现膜暴露后即刻给予非手术干预措施, 疗程3周, A组患者暴露的膜逐渐被牙龈上皮覆盖:但B组早期暴露螺丝者未获得牙龈覆盖。Ⅱ期手术时, A组、C组组间螺丝暴露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3 骨结合、骨再生和边缘骨吸收的临床评估情况
在潜入式愈合6个月后, A组患者经治疗后骨再生良好。A组和C组患者获得骨结合成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Ⅱ期手术时, 大多数患者的影像学结果表明未见明显MBL, 新生骨和种植体间接触较好, 骨再生情况良好。3组间MBL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B组出现MBL的发生率高于A组及C组, A组的MBL发生率也较C组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B两组的近中及远中MBL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3。
注:MBL:边缘骨吸收
3 讨论
目前对于GBR治疗后伤口裂开引起屏障膜早期暴露是否会影响到骨再生仍存在争议。有报道认为, 愈合期屏障膜暴露者可影响最终的骨再生[3,4], 然后另一些研究却未得出这样的结论[5,6,7]。早期伤口裂开引起屏障膜暴露, 从而使屏障膜快速降解并影响最终疗效。一些细菌酶如胶原蛋白, 纤维蛋白、蛋白酶抑制剂及免疫球蛋白等, 可降解多种生物蛋白质, 说明在ADM膜降解过程中可能存在着细菌蛋白水解酶的参与[8,9]。也有研究发现, 当患者的膜过早发生暴露后只能实现局部的骨再生, 早期膜发生暴露可以导致GBR术后患者的骨形成明显减少[10], 说明在GBR治疗的牙种植新骨形成过程中, 伤口愈合初期发生闭合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可见保护暴露的ADM膜功能完整性对确保GBR的成功十分重要。此外, 上皮早期覆盖暴露的屏障膜也对GBR的成功发挥重要作用。过去的一项研究表明, ADM膜具有良好细胞封闭性、组织整合和血管再生能力[11,12]。本研究中对GBR术后早期伤口裂开患者采用了非手术干预措施, 结果显示经过早期及时的干预, 可维持患者局部创面的清洁, 这有效避免了膜的感染。而暴露的ADM屏障膜是否能够被牙龈组织重新覆盖取决于其提供上皮细胞迁移的支架功能。研究结果表明, 当患者的膜早期暴露后通过及时给予非手术干预后, 作为屏障膜和上皮细胞迁移的支架的ADM膜, 可以有效地预防口腔局部出现细菌定植及抑制细菌酶对蛋白质的水解, 从而尽可能的保持局部结构的完整并延缓胶原膜的降解, 促进牙龈愈合, 阻止细菌污染牙龈下方的骨替代品, 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骨再生所需的时间。
注:MBL:边缘骨吸收
综上所述, 及时进行非手术干预处理可延期愈合术后伤口裂开。如果早期暴露的ADM膜结构基本完整, 非手术治疗可以保护骨再生的有效进行, 但若患者暴露的ADM膜出现了穿孔现象, 同时有覆盖螺丝的暴露, 但是非手术治疗虽阻止了可能出现的感染情况, 却难以再次获得软组织的关闭。
摘要:目的 研究非手术干预对引导骨再生术 (GBR) 后伤口裂开、屏障膜过早暴露于口腔环境的转归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2月江苏扬州友好医院口腔科及安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因牙槽骨量不足行GBR治疗的8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术后伤口情况将其分A组 (43例) 、B组 (22例) 、C组 (16例) , 给予A、B两组非手术干预治疗。观察各组GBR治疗后2周内伤口裂开、非手术干预期间和Ⅱ期手术时软组织愈合情况及手术部位影像学边缘骨吸收 (MBL) 情况。结果 81例患者中, 术后2周内伤口裂开发生率高达53.09%, 通过非手术干预治疗, A组患者暴露的膜均被牙龈组织重新覆盖, Ⅱ期手术时, 12例有MBL, B组11例有MBL, C组仅2例有MBL。三组间MBL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种植体近、远中MBL吸收量[ (0.48±0.19) 、 (0.52±0.24) mm]均高于B组[ (1.00±0.39) 、 (0.80±0.40) mm],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结论 及时进行非手术干预可使GBR治疗后伤口裂开者获得有效的延期愈合。
早期子宫内膜癌最佳手术方式研究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8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确诊为患有I~II期子宫内膜癌的178例患者。患者年龄24~68岁,平均年龄(38.26±4.18)岁,且178例患者都符合早期子宫内膜癌的纳入标准:都为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结果明确;属于子宫内膜癌I~II期患者;术后的随访可靠。按照国际-FIGO制定的分期标准对患者进行分期,其中I期患者共136例,Ia期48例,Ib期64例,Ic期24例;II期患者42例。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式1
即施行全子宫切除术,严格按照操作流程以及操作规范进行手术[7]。对于某些有强烈保留子宫,并且随诊条件较好的患者保留部分或者一侧卵巢,50例采用术式1的患者中共有5名患者保留卵巢,保留右侧附件的患者2名,保留左侧附件的患者3名。
1.2.2 术式2
即广泛性或次广泛性子宫切除术,扩大子宫的切除范围。广泛性的子宫切除就是在术式1基础上对输尿管隧道进行解剖,切除圆韧带和阔韧带、对骨盆漏斗韧带进行高位结扎、切除主韧带和宫骶韧至少2 cm。次广泛性的子宫切除则是在术式1基础上切除1~3 cm阴道壁。术中的剖腹过程都和术式1相同。
1.2.3 术式3
施行术式1或术式2,并且在同期施行盆腔淋巴结的切除术。淋巴的切除有两种手术方式,一种是淋巴结取样,选择性的切除部分淋巴结或前哨淋巴结;二是根治性的切除,就是施行盆腔淋巴结的清扫术。178例患者采取的手术方式情况见表1。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种手术方式相比,术式1所需的手术时间最短,术中出血量最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最低,与术式2、术式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对于Ia期的患者行术式1、术式2、术式3在生存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Ib期的患者,术式2、术式3和术式1相比,在5年生存率上明显要高,而术式2和术式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Ic期和II期的患者,术式3的3年以及5年的生存率都最高,详见表3。
3 讨论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对于Ia期的子宫内膜癌患者,3种不同的手术方式对于3年生存率以及5年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采用扩大手术方式的患者在手术之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升高。因此,对于Ia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最佳手术方式为全子宫切除术[8]。对于Ib期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在5年生存率方面,术式1和术式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是术式2和术式3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扩大子宫的切除范围对于此期患者术后生存率的提高是有意义的,但是对于具有淋巴转移等高危因素的患者,应该视手术中的情况决定是否实行淋巴结清扫[9]。对于Ic~II期的子宫内膜癌患者,3种方式之间的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对于此期的患者扩大手术范围是更加有必要的[10]。综上所述,对于子宫内膜癌患者应根据临床的分期,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这是保证手术的治疗效果以及患者预后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黄水文,李孟达,黄鹤.I期子宫内膜癌不同术式疗效的研究[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4,39(3):156-158.
[2]Kong A,Simera I,Collingwood M,et al.Adjuvant radiotherapy for stage I endometrial cancer: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Ann Oncol,2007,18(10):1595-1604.
[3]Randall M E,Filiaci V L,Muss H,et al.Randomized PhaseⅢtial of whole-abdominal irradiation versus doxorubicin and cisplatin chemotherapy in advanced endometrial carcinoma:A Gynecologic On cology Group Study[J].J Clin Oncol,2006,24(1):36-44.
[4]Homesley H D,Filiaci V,Gibbons S K,et al.A randomized PhaseⅢtril in advanced endometrial carcinoma of surgery and volume directed radiation followed by cisplatin and doxorubicin with or without paclitaxel:A Gynecologic Oncology Group[J].Gynecol Oncol,2009,112(3):543-552.
[5]田芬.具有高位因素的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化疗预后分析[J].河北医药,2009,31(15):1930-1931.
[6]Huang E Y,Madireddi M Y,Gopalkrishnan R V,et al.Genomic structure,chromosomal localization and expression profile of a novel melanoma differentiation associated(mda-7).gene with cancer specific growth suppressing and apoptosis inducing proper-tie[J].Oncogene,2001,20(11):7051-7063.
[7]Susumu N,Sagae S,Udagawa Y,et al.Randomized phaseⅢtril of pelvic radiotherapy versus cisplatin-based combined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intermediate-and high-risk endometrial cancer:a Japanese Gynecologic Oncology Group study[J].Gynecol Oncol,2008,108(18):226-233.
[8]彭芝兰.子宫内膜癌290例临床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的比较[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7,32(8):597-600.
[9]王华英,陈云.早期子宫内膜癌手术后辅助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9,44(3):224.
早期非手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肛肠科2010年11月—2013年11月140例肛肠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 其中结直肠肿瘤55例, 混合痔38例, 肛周脓肿21例, 肛瘘19例, 肛乳头肥大7例;男86例, 女54例, 年龄26岁~72岁, 平均年龄46岁;表现为肛门和腹部疼痛, 便血, 便秘, 肛门部有异物脱出, 腹泻, 黏液血便, 排便困难, 贫血等。2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
1.2 手术方法
2组患者均在局麻下行肛肠科手术, 如混合痔内扎外剥术、肛裂切除术、肛瘘切除术、切开挂线术、肛周脓肿切开根治术等手术。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肛肠外科手术后护理;观察组患者从入院起, 就给予早期预见性护理干预, 包括早期心理护理、基础护理、排尿困难干预、疼痛干预、术后排便困难干预。
1.3.1 早期心理护理
首先患者一入院就对治疗的过程、住院费用、估计住院时间, 环境有大致的了解;并根据患者不同年龄、性别、职业、信仰及不同性格、文化程度等差异, 在手术前采用集体和个别相结合的方法, 讲解治疗疾病的有关知识, 说明手术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还可邀请已手术患者介绍配合治疗的经验, 从而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 解除对手术的恐惧、焦虑等不良心情以增强手术信心[2]。
1.3.2 基础护理
手术后返回病房时, 适当卧床休息以减少对伤口的刺激, 减轻疼痛, 避免出血和虚脱。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创口敷料是否干燥, 有无渗血情况, 防止出血性休克, 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配合医生予以处理。创面换药每日1次, 患者在排便后和换药前需用温水坐浴, 这样可使伤口局部血管扩张, 改善血液循环, 增加新陈代谢, 促进伤口愈合。同时鼓励患者积极及早下床活动, 以利于创口愈合, 活动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但应避免剧烈活动, 避免结扎线脱落引起大出血。术后患者应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锻炼, 肛门功能锻炼的方法:患者自行收缩肛门舒张活动, 如此进行10 min左右, 每日3~5次。术后1 d进易消化软食, 以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1.3.3 排尿困难干预
主要是肛门周围的肌肉 (括约肌) 受到手术的刺激, 加上疼痛和排便的刺激, 会引起其神经与支配膀胱、尿道括约肌的神经产生联系。因此当肛门括约肌痉挛收缩时, 尿道和膀胱的括约肌也发生痉挛性收缩, 造成排尿困难。针对此情况我们要积极安慰患者, 向患者讲清道理, 消除患者的顾虑, 同时可给予热毛巾下腹部按摩及热水熏会阴部等疗法帮助患者引导排尿, 膀胱极度充盈不能自行排尿的患者, 及时给予导尿[3]。
1.3.4 疼痛护理
患者由于肛周神经丰富, 肛周括约肌受刺激后痉挛的特点, 疼痛较明显, 每天用高锰酸钾稀释液进行消炎消肿, 肛内填塞过紧时适当抽出填充物。同时在手术过程中采取良好的麻醉方法和技术, 再加上医生精细的操作均可降低术后疼痛。但是我们仍采取预防性用药, 根据药物的半衰期 (T1/2) 定时给药效果明显, 而不是等到疼痛难忍时再用药。再者及时与患者沟通, 患者有疼痛时务必及早报告医护人员以便及时处理, 必要时可合用安定, 增强止痛作用。
1.3.5 术后排便干预
术后排便干预主要目地在于保持术后大便通畅, 由于术前进行了肠道准备, 所以术后第1次排便一般在24 h~48 h之后, 应在此期间嘱患者要多饮水和食用有润肠作用的的食物以利于排便, 避免便秘。为防止大便干燥, 避免排便时硬粪便对切口的冲击, 合理饮食, 术后第1次排便前服用缓泻药如麻仁润肠丸一丸。由于手术损伤肛管皮肤, 引起括约肌痉挛, 导致排便困难, 术后数日未排便者, 便前用1∶5 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或者用肥皂水灌肠以刺激排便。本文观察组2例患者术后排便困难, 每日经高锰酸钾溶液坐浴, 同时口服麻仁润肠丸一丸后缓解, 无其余不适。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排尿排便困难发生率为7.14%,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肛肠疾病要从预防做起, 生活起居要有规律, 每日定时排便, 不长久站立和蹲坐, 每次大便后避免用粗糙便纸反复擦拭肛门, 并有意识收缩肛门, 不在厕所里长时间蹲坐, 以防便秘。有条件可以经常性坐浴, 用1∶5 000高锰酸钾液坐浴时先用热水熏, 待水温适中时, 再将会阴部放入盆内洗涤坐浴, 每次30 min左右, 能缓解括约肌痉挛, 减轻疼痛, 减少渗出, 促进血液循环和炎症吸收。
摘要:目的 探讨肛肠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早期护理干预对排尿排便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肛肠外科2010年11月—2013年11月140例肛肠疾病患者平均分成2组, 对照组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进行早期预见性个体化护理干预。观察2组患者术后排尿排便困难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排尿排便困难发生率7.14%,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1%, 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早期护理干预能明显降低肛肠术后排尿排便困难的发生率。
关键词:肛肠疾病,外科手术,排尿,排便,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许梅, 郑芳.舒适护理对肛肠术后恢复自主排尿的影响[J].河北医学, 2010, 16 (6) :740-743.
[2]申幸伟.肛肠手术后创面延迟愈合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0, 16 (3) :112-113.
早期非手术 篇8
关键词:胃癌,淋巴结,切除术,化疗,分析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在我国其发病率居各类肿瘤的首位。是一种严重威胁人民身体健康的疾病。胃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但以40~60岁多见, 男多于女约为2比1。其发病原因不明, 可能与多种因素, 如生活习惯、饮食种类、环境因素、遗传素质、精神因素等有关, 也与慢性胃炎、胃息肉、胃黏膜异形增生、手术后残胃, 以及长期幽门螺杆菌 (HP) 感染等有一定的关系。胃癌可发生于胃的任何部位, 但多见于胃窦部, 尤其是胃小弯侧。根据癌组织浸润深度分为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 (中、晚期胃癌) 。胃癌早期症状常不明显, 如捉摸不定的上腹部不适、隐痛、嗳气、泛酸、食欲减退、轻度贫血等部分类似胃十二指肠溃疡或慢性胃炎症状。要引起注意。现综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3年3月至2009年4月收治早期胃癌患者39例中黏膜癌30例, 无淋巴结转移, 黏膜下癌9例。全部病例术前均经胃镜确诊, 无明显临床症状者经常规胃镜检查确诊21例;因各种胃肠道症状 (上腹隐痛, 饱胀不适, 胃纳差, 体重下降等) 胃镜检查确诊者18例。男31例, 女8例;年龄42~80岁, 平均61岁。
1.2 手术治疗方法
1.2.1 根治性切除术
根治性切除手术有根治性切除和扩大根治性切除两种术式。 (1) 根治性切除范围应包括原发病灶, 连同胃远端的2/3或4/5, 全部大、小网膜, 十二指肠第一部分和区域淋巴结以及局部受浸润的脏器整块切除, 胃或十二指肠断端无癌细胞残癌。 (2) 扩大根治性切除范围除了上述内容外, 还要切除全胃或邻近受侵犯的横结肠、肝左叶、脾脏, 胰体尾和贲门左、脾脉管旁的淋巴结等。以上2种手术方式的选择直至目前尚无统一意见, 主要分歧点是胃切除范围和淋巴结清除的范围。
1.2.2 姑息性切除术
凡胃癌已有腹膜或淋巴结广泛转移时, 而原发肿瘤可以切除, 病人一般情况能耐受手术者, 可以施姑息性胃切除术。这种手术可以减轻病人中毒症状, 消除因癌瘤引起的梗阻、出血或穿孔等并发症。
1.3 化疗方法
1.3.1 单一用药方案
单一用药只用于早期胃癌需化疗的患者或不能承受联合化疗的进展期胃癌患者。 (1) 呋喃氟尿嘧啶又称喃氟啶。用药方法为每次每平方米体表面积100~150mg, 每日3~4次, 口服, 总量40g。 (2) 复方喃氟啶又称优福定。每粒胶囊或每片含喃氟啶50mg, 氟尿嘧啶112mg。每次3~4片, 每日3次, 口服, 总量20~30g (以喃氟啶含量计) 。 (3) 5`-DFUR又称氟铁龙。每日800~1200mg, 分3~4次口服, 连服2个月, 为1个疗程。
1.3.2 联合用药方案是目前胃癌化疗最有效的方案之
一。联合应用奥沙利铂[1]剂量为85mg/m2;亚叶酸钙200mg/m2, 静脉滴注2h后静脉输注5Fu400mg/m2, 然后在22h内滴注完5Fu600mg/m2, 连用2d。方案是临床上胃癌化疗最常选用的方案, 广泛用于进展期胃癌, 也可以用于治疗晚期胃癌, 是术前新辅助化疗常用方案。
2 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施手术切除术, 术后39例随访1~6年, 手术后发生并发症4例 (10.25%) , 其中左膈下脓肿2例, 胸腔积液1例, 腹腔感染1例。总有效率为89.75%。
3 讨论
早期胃癌是指局限于粘膜层和粘膜下层的胃癌。尽管早期胃癌较为表浅, 但各类早期胃癌的生物学特性及进展速度均有所不同, 且早期胃癌中有10%~30%可发生淋巴结转移, 所以早期胃癌的手术方式对预后至关重要[2]。目前手术切除病灶是治疗胃癌最主要的办法, 有根治性切除手术及姑息性切除手术两种。其中根治性切除手术有可能使部分胃癌患者得以治愈。因此, 只要病人全身情况尚好, 能够耐受手术, 而又未发现远处转移, 则应争取手术切除肿瘤, 清扫淋巴结及切除肿瘤浸润的组织。姑息性手术包括短路手术, 或仅切除原发瘤灶而不作淋巴结清扫和周围浸润组织的彻底切除。早期胃癌根治术后可不再给予化疗, 而进展期胃癌术后应予化疗。对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 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化疗治疗, 以改善生活质量, 延长寿命。
胃癌是多种因素致病多阶段发展的疾病, 但是, 可以采取一些预防胃癌的措施[3]。改变传统的盐腌或烟熏等保存食物的方法, 广泛应用冷冻保鲜贮存法;减少饮食中盐分的摄入;多食牛奶及奶制品;经常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增加肉类、鱼类等高蛋白质食物的摄入;改善粮食保存方法, 不食用霉变的粮食。除此之外, 应积极治疗胃的癌前期疾病, 如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和胃大部切除术后的残胃等。并积极随访这些病人, 以期发现胃癌, 做到早期发现, 早期治疗, 争取最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林胜璋, 游涛.老年人早期胃癌的外科治疗[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6, 21 (2) :128~129.
[2]季加孚, 武爱文.进展期胃癌的新辅助化疗[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08, 11 (5) :110.
早期非手术 篇9
对于AHNP的治疗讨论,在第六届胰腺会议上趋同上晚期手术,但我院自2001年1月至2008年4月对住院的17例AH.NP患者施行同样的早期简化手术处理,并行彻底腹腔灌洗,负压引流,无1例死亡,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材料:2001年1月~2008年4月,收住AHNP患者17人,年龄30~77岁,男10人,女7人。合并胆道疾病14例,术前Ranson评分均大于3分,均有弥漫性腹膜炎,经短暂保守治疗病情无减轻。术中见胰腺表面有30%~60%不同程度的坏死,胰腺包膜紧张,色紫暗。13例肠系膜根部或大网膜有散在钙化斑。腹腔均有血性渗液。术后住院为20~40天,平均35天。
1.2 方法:诊断参照1992年5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胰腺外科组第四届学术会议提出的SAP的诊断标准(Bus,CT,AMS,术中所见等客观指标)均符合。分级:Ⅰ级4例,Ⅱ级13例。人院后72小时内确诊,行急诊手术。手术方式:自胃结肠韧带进入小网膜囊,可暴露大部分胰腺,沿胰腺长轴切开胰包膜1~2条长切口,在两侧行“鱼刺样”短切口,不游离胰腺,不松动胰床,不做胰腺的规则切除。胰床、腹腔冲洗后,在胰周置放直径lcm双套管一根,直径0.8cm硅胶管2~3根,winslow孔胶管l根,封闭小网膜囊,在下腹腔置放烟卷及胶管各一根。对于胆源性14例,均给予处理:切除胆囊或造瘘,引流胆汁不用三造瘘,I期闭合伤口。术后住Icu室,给TPN,广谱抗生素,生物抑素等综合治疗,通过双套管灌洗,使用等渗盐水及灭滴灵,每天10000~20000ml,每天监测引流物的AMS。一般5天内降至正常。持续灌洗的同时,引流管用负压吸引。灌洗结束后用注射器冲洗腆周,可引流出小块坏死组织,冲洗时间2~3天。
1.3 结果:17例AHNP患者无1例死,仅l例并发脑梗塞及上消化道出血(应激性溃疡),1例发生引流口肠瘘。脑梗塞系手术前患者有阵发生房颤及既往脑梗塞病史。
2 讨论
2.1 早期手术的理论依据。
AHNP对机体的最大的危害是胰酶消化作用对脏器的损伤,及继发产生的其它生物活性物质。这些物质除对全身血管有损伤外,还能引起肠麻痹及腹腔更多渗出物,容易并发感染,应予以充分引流。裘氏亦主张早期引流出有毒的酶性渗液减轻毒素吸收。Buchler,caner分别通过引流灌洗降低了死亡率及再手术率。A1erandre胰床多管引流及腹腔灌洗治疗SAP的死亡率为13.8%。本组17例患者术前匀有弥漫性腹膜炎,1个以上的脏器功能衰竭有8例。属保守治疗方案的简单单纯腹腔洗,由于没有打开小网囊及松解胰包膜,故引流不充分,使胰渗液继续损害周围脏器,如横结肠系膜处血管栓塞,造成缺损伤,使AP更为复杂,影响预后。保守治疗由于未引流或未充分引流渗液,患者早期面临着休克,酸中毒,低氧血症和ARI)s,心、肾、肝、脑等器官可能发生功能衰竭之危害(急性反应阶段,全身感染阶段)。
胰腺炎的病理过程中,除胰酶自身消化外,胰腺缺血起着重要作用。缺血加重,组织坏死增多,释放更多组织性炎症介质,推动AP病程进展。毛恩强通过分子水平研究ANP大鼠模型的TXB2、PGFla、ACE变化后得出胰腺缺血是ANP的持续损害因子。Hernandez,Errlparan和Zhou等人实验中得出胰腺缺血的高度敏感直接反应在微循环上。早期手术通过胰包膜切开减压,可改善血供,减轻血管压力。如术中所见:切开胰包膜后,未坏死胰腺颜色大多可明显地由暗紫色转为红色。胰腺微循环状况的改善,部分坏死组织的清除,持续灌洗,经胰周、腹膜进入体液的炎症介质减少,有效地削弱ANp继发地对胰外脏器的损伤,阻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ANp中胆源性比例大,美国为25%~45%,北京统计为80%,本组病例为14/17比例较多。对胆源性ANP,中外学者有共同认识:胆源性一开始就存在着感染,感染又是ANP的绝对手术指征。对于胆源性.ANP,早期于术无甚大异议。近年有人用ERCP早期解决梗阻型胆源性ANP非常有效。
Beger认为只要病人出现急腹症或伴有脓血症或器官功能衰竭,均应早期手术。Meier有相同的认识。早期手术对于一些诊断欠清,腹部体征较重者,若盲目保守治疗,使非胰腺炎疾病,产生严重后果,如胃十二指肠穿孔等。
2.2 简化手术之可行性。本组17例ANP患者采用简化的一次性术式,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并将切口I期缝合,避免了开放伤口外源性感染。修典荣等将ANP不同治疗方案作比较,简化手术(不同于本文,对胰腺未作处理,仅行胆道手术、腹腔引流),死亡率为17%,远低于经典手术组40%,与非手术组10%接近。对早期手术治疗反对意见的主要原因为麻醉及手术创伤加重了机体的应激反应,增加了感染机会。本文使用简化术式使这种可能减至最少,又起到充分引流腹腔、胰周及改善胰腺血供作用。
第六届胰外科学术会议亦不主张过大的手术。Merecadier对100例重症胰腺炎采用引流,病变清除及胰切除,病死率分别为29%、50%、75%,也提示手术大小与死亡率相关。
坏死胰腺组织在术中辨认欠清,勉强要彻底清除可能损伤正常胰腺腺,加重创伤,本组对可疑坏死组织仅作简单冲洗,抽吸。对残留坏死组织,用灌洗、冲洗的方法可消除一部分,且能将坏死组织释放的炎症介质大部分带走。另外,坏死组织也非无休止释放这些生物生活性物质。有学者认为,坏死组织的长期残存未必对机体有重大危害(前提是积极治疗度过胰酶及炎症介质的大量释放所造成的危险期)。
本组12病例,均由多侧孔双套管和多根胶管持续灌洗,冲洗引流是处理的重要部分。舣套管能使大部分胰腺冲洗均匀,多根引流管负压吸引尽可能充分引流,包括胰周小网膜囊、腹腔。术后灌洗液使用抗生素,治疗及预防感染。
本组无1例死亡,有1例存严重并发症是因其术前有相关病史。施巨友对ANP处理方法与本文大致同,结果亦相近。
2.3 对一些反对意见的商讨。作者并非顽固坚持早期手术,对本组处理所得到的结果让再次考虑手术时机的问题。第六届胰腺会议中许多学者将不同年代的ANP的死亡率作比较后得出:因处理方法与观念不同,结果差异显著。但这些对比并未遵循严格的配对原则(如手术有熟练程度,无菌术,善得定、抑肽酶等生物抑素的应用,ICU的强化以及抗生素使用等级的不同),缺乏可比性。在差异显著的原因中未消除这些非处理因素。Meier于1997年采用了前瞻性对比研究得出,晚期手术(经典术式)有较高的生存率,但作者也认为:凡凶险胰腺炎对内科和支持治疗无效者,或出现腹膜炎征象者及诊断不明者应考虑早期手术。
一些回顾性研究中,手术处理ANP的术式为完全游离胰
床,尽可能的完全清除坏死组织,部分或大部分切除胰腺,并多主张多次手术或Ⅱ期闭合切口,这样的术式较本文所采用的简化术式创伤大,加重机体的应激,增加了感染机会,使水电解质严重失衡,加重循环代谢紊乱。这也可能是不同阶段死亡率差异显著的原因。
另外,对“个体化治疗方案深入和不断完善的综合治疗体系”被许多学者接受,需要指出的是此观点不能简单解释为晚期手术。
手部深度烧伤的早期整形手术治疗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7例患者共102只手, 男性52例 (63只手) , 女性35例 (39只手) ;年龄9~64岁, 平均 (33.9±4.2) 岁;单手烧伤72例, 双手烧伤15例;全部为深度烧伤, 深Ⅱ度61例73手, Ⅲ度26例29手。致伤原因, 烫伤18例, 火焰烧伤17例, 火药爆炸烧伤31例, 化学烧伤9例, 黄磷烧伤7例, 热挤压伤5例。烧伤部位, 全手烧伤71只, 手背区14只, 手掌区11只, 手指6只。有84只手以皮肤损伤为主, 18只手合并有肌腱、神经、肌肉组织、骨损伤。71例伴有其他部位烧伤, 其中轻度烧伤11例, 中度烧伤32例, 重度烧伤28例。伤后24h内手术18例21手, 5d内手术57例63手, 3周内手术12例18手。
1.2 治疗方法
全麻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抬高患肢, 上止血带。依据手部烧伤创面范围, 进行削痂。于供皮区切取皮片植皮, 本组84手以皮肤损伤为主者, 取薄中厚皮片, 皮片间相互拼接缝合, 切取范围12cm×5cm~39cm×23cm。18只手合并有肌腱、神经、肌肉组织、骨损伤者, 采用皮瓣修复, 切取范围4cm×3cm~18cm×7cm。皮片边缘与创缘缝合固定, 皮片上覆盖油纱, 外层纱布、棉垫, 加压包扎。患者拆线后, 立即进行功能锻炼。
2 结果
本组患者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5~13个月, 平均10个月。参照王澍寰 (2002) 手功能评价标准, 手功能康复, 优82手, 占80.4%, 其中植皮移植38手, 邻近移位皮瓣12手, 交腹皮瓣20手, 前臂逆行皮瓣12手;良10手, 占9.8%, 其中植皮移植3手, 邻近移位皮瓣4手, 交腹皮瓣3手;中7手, 占6.9%, 植皮移植4手, 交腹皮瓣2手, 邻近移位皮瓣1手;差3手, 占2.9%, 植皮移植1手, 交腹皮瓣2手。
3 讨论
本组18例21手, 因烧伤面积小, 未合并其他部位烧伤, 在伤后24h内行削痂植皮术。
切削痂后, 如真皮层或皮下血供良好, 可行大张中厚皮片。如伤及深部组织, 则采用血供丰富的皮瓣移位或移植修复, 以避免肌腱、骨质等进一步暴露坏死, 争取手部功能的最大恢复[2]。本组病例8例10手, 伤及深部组织, 入院后立即给予切削痂手术加邻近移位皮瓣治疗, 效果较好。57例63手因入院时情况较差, 先给予抗休克、抗感染治疗, 于5d内行早期切削痂植皮手术, 术后创面愈合较好, 对植皮厚度, 深Ⅱ度削痂创面植薄中厚皮片, Ⅲ度削痂创面植厚中厚皮片或全厚皮片。早期行手术治疗, 皮肤层次清楚、愈合快、感染轻, 植皮成活率高。本组12例18手, 入院时间较晚, 伤情严重, 于伤后3周内行扩创, 削除已坏死的组织, 达创面活力正常、出血活跃的层次, 然后中厚、全厚皮片植皮或皮瓣移位修复[3]。对于合并有手指严重烧伤者, 仅作手掌掌例或背例及手指近节切、削痂植皮, 手指中、末节, 3周后行脱痂治疗。
治疗合并大面积深度烧伤的手烧伤, 早期应将手置于功能位, 掌握好手指减张术的指征, 维持良好的循环, 防止感染, 并尽早进行切痂植皮, 一方面可切除坏死组织, 防止感染而加深创面, 减轻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 促进创面愈合;另一方面封闭了创面, 恢复了手的功能, 防止瘢痕形成导致的手部功能障碍[4]。随访发现, 用大张皮片者, 不产生挛缩, 功能恢复也好。但缺点是成活率低, 供区不愈合, 因此, 切痂时要注意止血, 植皮时要考虑指膜功能的恢复。
用小皮片者, 由于皮片间网状瘢痕的影响, 功能轻度受限, 术后有12手未恢复功能, 行后期整复治疗后得以恢复。术后尽早进行活动。早期活动是最大限度地保存手部功能的根本措施, 否则, 创面长期裸露, 坏死组织不能及时清除, 就会加重感染。
摘要:目的 探讨手部烧伤的早期整形手术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牡丹江市回民医院2005年5月至2009年1月期间收治的手部深度烧伤行手术的治疗的87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优82手, 占80.4%, 良10手, 占9.8%, 中7手, 占6.9%, 差3手, 占2.9%。结论 对深度烧伤的手烧伤, 应尽早进行切痂植皮, 一方面可减轻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 促进创面愈合;另一方面恢复了手的功能, 防止瘢痕形成导致的手部功能障碍。
关键词:手部烧伤,早期,整形手术,疗效
参考文献
[1]刘宏亮, 尹清.烧伤的综合治疗[J].中国临床康复杂志, 2003, 7 (2) :254-255.
[2]王成刚, 牟滨, 赵雁南, 等.应用整形原则早期修复手深度烧伤[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5, 19 (8) :606.
[3]钱云良, 张余光, 章一新, 等.下肢单蒂多组织瓣游离移植一期修复烧伤手畸形[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4, 18 (3) :18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