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指标(通用8篇)
早期指标 篇1
糖尿病(DM)是因人体内糖分代谢出现异常,使得内分泌代谢系统发生紊乱而产生的疾病, 病情发展过程中极易引发各类并发症,糖尿病肾病为一种严重并发症,早期并无显著临床,因此受到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症状出现漏诊误诊现象[1]。本文选取80例糖尿病早期肾损伤患者,分析其最佳检验指标及其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80例糖尿病早期肾损伤患者(研究组),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48.6±4.8)岁。并选取同时期健康体检者80例设定为对照组,男46例,女34例;年龄20~71岁,平均年龄(49.3±4.6)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方面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研究组患者每1个月采集血液检测1次Cys C、Hcy、Hb Alc、hs-CRP蛋白 ,Cys C采用免疫比浊法 ,Hcy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应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Hb Alc、hs-CRP值,所有操作均参考《全国临床检验 操作规程》及试 剂说明书[2]。对照组采 集血液测定Cys C、Hcy、Hb Alc、hs-CRP蛋白 ,只需一次即可。
2 结果
经Cys C、Hcy、Hb Alc、hs-CRP蛋白指标检测显示,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应用四种指标联合检测,研究组80例患者阳性检出率为92.5%(74/80),应用单项指标检测 ,阳性检出率分别为Cys C60.0%(48/80)、Hcy57.5% (46/80)、Hb Alc43.8% (35/80)、hs -CRP蛋白42.5% (34/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糖尿病主要特点为持续高血糖,属于一种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因为机体胰岛素分泌出现绝对或相对不足现象,从使得糖代谢发生紊乱,蛋白质、脂肪等代谢也受到一定影响,属于一种综合病症[3]。
临床中在对糖尿病肾功能进行检测,通常应用血清尿素、肌酐等指标。尿素和肌酐在检测过程中应较多因素而受到影响,使得检测结果无较高准确率。随之临床检验医学发展,多种肾功能检测指标被应用[4]。第一类为Cys C,对于GFR具有较为有效反映 ,能够有效评估患者肾功能,具有较高敏感性及特异性。第二类为Hcy,此为一种反应性血管损伤氨基酸 ,其与糖尿病大血管及微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均存在密切相关性[5]。第三为Hb Alc,此物质若大量生成,往往导致肾血管出现严重收缩,使得肾血管受到严重阻力,肾血流量减少引发蛋白尿,糖尿病患者长时间处于高Hb Alc状态往往导致肾脏微血管出现受损害症状。第四类为hs-CRP,此指标对于患者炎症反应、组织受损具有重要检测作用[6]。经本文研究可知,两组患者Cys C、Hcy、Hb Alc、hs-CRP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种指标联合检测,研究组患者阳性检出率达到92.5%,对比单项检测指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之,糖尿病早期肾损伤应用Cys C、Hcy、Hb Alc、hs-CRP联合检测,可以进提高筛检准确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摘要:目的 探讨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最佳检验指标及其价值。方法 选取该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80例糖尿病早期肾损伤患者(研究组),并选取健康者8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对比胱抑素C(Cys C)、同型半胱氨酸(Hcy)、糖化血红蛋白(Hb Alc)、超敏C反应(hs-CRP)蛋白4项指标检测结果 。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4项指标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项指标联合检测阳性检出率高于单项检测水平。结论 Cys C、Hcy、Hb Alc、hs-CRP蛋白指标检测对于筛选糖尿病早期肾损伤具有较高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糖尿病早期肾损伤,检验指标,筛选
早期指标 篇2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183例,其中脑梗死(CI)105例,女60例,男45例,平均年龄71.31岁,合并高血压50例,糖尿病17例;脑出血(CH)78例,男54例,女24例,平均年龄74.57岁,合并高血压62例,糖尿病9例。全部病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脑CT证实。参照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排除标准:腔隙性脑梗死;年龄>80岁;有肾脏疾病者。
对照组98例,男45例,女53例,平均年龄57.09岁,为无心、肾疾患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健康体检者。
方法:发病48小时内留取晨尿待测,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mALB、α1-MG试剂均由Orion公司提供,使用OLYMPUS AU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同时测定BUN、Cr。
参考值范围:尿MA0~20mg/L,尿α1-MG0~6mg/L。
测定结果采用(X[T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通过SASS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
结 果
急性脑血管病的尿微量蛋白改变:CH和CI组尿微量蛋白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CH组尿mALB、尿α1-MG 高于CI组(P<0.05)。
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尿微量蛋白关系:CH组随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加重,尿mALB 尿α1-MG逐渐增高(P<0.01);CI组尿微量蛋白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之间未见明显相关性(P>0.05)。
讨 论
急性脑血管病合并肾功能衰竭是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因素,其发生机理复杂,治疗困难。临床上缺乏可靠的早期检测指标,BUN、Cr增高表明GFR下降50%以下,但受其他因素影响。因此迫切需要可靠的肾脏早期损伤指标。
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现能反映肾小管功能的轻度和早期受损[1]。尿微量蛋白可早期敏感地反映肾功能损害,mALB增高提示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强,α1-MG增高提示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降低。
笔者发现,急性脑卒中病人mALB、α1-MG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急性脑卒中存在不同程度肾功能损害,可能与应激反应有一定关系。Gosling注意到,创伤病人在应激反应时出现尿微量蛋白增高。
本組结果表明,脑出血组尿微量蛋白增高较梗死组明显,且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加重,尿微量蛋白逐渐增高,与其他文献报道出血性卒中患者肾衰发生率高相吻合[2],考虑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压增高明显,导致中线结构严重移位,下丘脑和脑干功能受损,应激反应严重。
患者长期患高血压或糖尿病易使肾动脉受累,急性脑血管病后的高热、昏迷、进食不足、大量使用脱水剂以及并发消化道出血等,均可使全身有效循环量下降以致肾脏处于缺血缺氧状态,其储备功能减退。此外,并发感染及血糖升高增加的无氧酵解,可导致对肾间质及肾小管的毒性作用[3]。
本组结果显示,CH组预后与尿微量蛋白增高有关,临床神经功能缺损重度组尿微量蛋白均高于中度和轻度组,提示尿微量蛋白是反映血管广泛损害及脑-内脏反射损害程度的指标。
对于尿常规检查蛋白阴性血液BUN、Cr正常情况下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可用尿微量蛋白检测动态监测肾脏早期损伤情况,简便、准确,适合动态监测。对急性脑卒中损伤严重程度及估计预后有一定价值,有助于早期防治肾功能损害,改善临床预后。
参考文献
1 姜傥.尿液蛋白与肾病.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2,25(5):312-313.
2 丁莉,朱公悦,朱向阳.急性脑血管病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综合临床医学,1994,10:236-238.
早期指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62例糖尿病患者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 均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男38例, 女24例, 平均年龄为53岁 (36~71岁) 。DM病程≤10年设为Ⅰ组, >10年设为Ⅱ组。Ⅰ组36例, 男20例, 女16例, 平均年龄51岁;Ⅱ组26例, 男18例, 女8例, 平均年龄55岁。设30名体检健康职工对照组。
1.2 测定方法及仪器
收集研究对象随机尿10ml检测有关项目。尿mAlb和β2MG用免疫透射比浊法, 仪器为BN100尿微量蛋白分析仪及配套试剂盒。尿RBP采用全定量酶免疫法定量, 仪器为芬兰W L L s c a n M K 3酶标仪。N A G用速率法测定。尿肌酐采用速率法, 所用仪器为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2 结果
DMⅠ组、DMⅡ组与对照组尿mAlb、RBP、β2MG、N A G含量比较见表1。
由表1可见, 上述四项指标, D MⅡ组均为最高, D MⅠ组次之, 对照组最低。D MⅠ、Ⅱ两组间比较, D MⅠ组与对照组间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代谢紊乱, 在高血糖状态下, 许多血管活性物质、生长因子、炎症介质均发生了明显改变, 共同导致组织损伤。m A l b是在血浆中带负电荷的大分子, 正常的肾小球基底膜对它具有滤过功能, 少量滤过的微量白蛋白95%又在近曲小管重吸收。当肾小球孔径和电荷屏障损害时, 便较早地出现在尿中。控制不良的糖尿病常发生肾脏损害, 尿中mAlb排出量增加是最早出现的指标之一。RBP在血浆中90%与甲状腺结合蛋白结合, 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膜。游离状态的RBP, 被肾小管重吸收, 正常人尿中含量极低。由于RBP分子量极小, 且在酸性尿中十分稳定, 被认为是最敏感的近曲小管损伤标记物。β2M G可自由通过肾小球, 但几乎全部由近曲小管摄取, 在局部代谢降解为氨基酸。一旦肾小管轻度受损, β2MG重吸收和降解减弱, 清除下降, 尿中含量会显著增加, 为诊断近曲小管受损敏感而特异的指标。NAG为溶酶体酸性水解酶, 存在于所有组织中, 以前列腺和肾近球肾小管溶酶体含量最高。肾小管细胞, 尤其是皮质近曲小管细胞内含有丰富的N A G, 主要来自近球小管的溶酶体。近曲肾小管损伤时, 此酶活性可明显升高, 比其他尿酶的增高更早出现, 是反映肾小管实质细胞损害的敏感指标。
本次检测结果显示, 糖尿病患者尿蛋白定性阴性时, 尿m A l b、R B P、β2M G、N A G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说明糖尿病早期同时存在肾小球和肾小管损害。且病程>10年者上述4项指标显著高于病程≤10年者。笔者分析, 上述4项指标可能有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呈逐渐升高的趋势。
早期指标 篇4
关键词:仔猪,早期断奶,应激反应,血象变化,免疫球蛋白
当前,现代集约化规模猪场多数采用21~28日龄断奶技术,其目的是提高母猪的生产力和栏舍利用率,降低饲养成本[1]。但断奶应激又是幼畜最大的应激[2],特别是早期断奶,由于仔猪提早离开母猪以及饲料突变等因素和应激原的刺激,易对仔猪产生各种不良影响[3],并对免疫指标造成一定的影响[4]。所以如何解决早期断奶仔猪应激综合征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提高母猪生产力,仍是当前养猪业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1,3]。笔者通过观察测定仔猪断奶前后血象指标以及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变化,研究与了解了仔猪早期断奶应激对机体代谢的影响,以期为有效防控断奶后仔猪腹泻综合征及营养性贫血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猪场与养殖条件
试验于2015年5月份(环境气温15~30℃,日均气温22.5℃)在某“国家生猪标准化示范场”进行。该场全部使用母猪保温产床、定位栏及高垫式仔猪保育栏,并配套建立自动送料系统、自动饮水系统、湿帘温控系统以及沼气发电粪污净化处理系统;产房内环境条件及母猪给料方法均按公司养殖技术规程采用自动控制系统执行,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养殖环境条件。日常管理由经验丰富的饲养员担任。
1.2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选5窝临床检查健康、个体大小基本相近的21日龄早期断奶仔猪,每窝断奶仔猪11头,断奶窝重(75.18±0.75)kg。哺乳仔猪从5日龄开始诱食,7日龄正式补饲,每天添喂4~5次;断奶后仔猪在原产床饲养3 d后原窝(不并栏)转入保育栏饲养,自由采食、自由饮水;饲料为江西比利某营养饲料公司生产的教槽料和保育仔猪料。
1.3 血样采集和处理
分别于断奶时、断奶后第7天及第14天的9:00—10:00随机从每窝仔猪中选择2头仔猪,采用仰卧前腔静脉采血法,每次采血3~4 m L,加入EDTA抗凝,其中取1 m L于当天作血液项目检验用,剩余部分分离制备血清保存于4℃冰箱中,待第2天进行免疫球蛋白含量检验。
1.4 检测内容及方法
1.4.1 检测内容
共检测红细胞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GB)、血细胞比容(HCT)、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白细胞数(WBC)、白细胞-小细胞群(主要为淋巴细胞)绝对值(W-SCC)、白细胞-小细胞群百分率(W-SCR)、白细胞-大细胞群(主要为中性粒细胞)绝对值(W-LCC)、白细胞-大细胞群百分率(W-LCR)、血小板(PL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等16项血象指标及血清免疫球蛋白(Ig A、Ig M、Ig G)含量。
1.4.2 检测方法
16项血象指标均采用血液细胞自动分析仪检验;血清免疫球蛋白(Ig A、Ig M、Ig G)则采用半自动生化分析仪通过免疫散射速率免疫比浊法测定。
1.5 数据处理
将测定的试验数据用Excel 2003进行统计处理,结果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应用SPSS 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早期断奶应激引起的血象变化
早期断奶仔猪血象指标测定结果见表1。从表1数据可看出:断奶后第7天仔猪血液中的MCHC、MPV、PDW、W-LCR等4项指标显著高于断奶时水平(P<0.05);但RBC、HCT、MCV、WBC、W-SCC、W-SCR、W-LCC等7项指标显著低于断奶时水平(P<0.05);而HGB、MCH、RDWCV、PLT、PCT等5项指标无显著变化(P>0.05)。断奶后第14天除W-LCR指标显著高于(P<0.05)及HCT、MCV、W-SCR等3项指标显著低于(P<0.05)断奶时的水平外,其他12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
Bessman贫血分类法中将MCV与RDW结合,认为MCV减少及RDW不变为单纯小细胞性贫血。由于仔猪断奶后营养缺乏,新的RBC生成减少,引起RBC、HCT减少;而老龄RBC相对增多,所以MCV减小、MCHC增大,表明仔猪在断奶后一段时间处于营养缺乏性单纯小细胞性贫血状态[5]。而断奶后14 d仔猪的大部分血象指标已恢复到断奶前水平。
注:同行数据肩标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
仔猪断奶后第7天血液中的WBC明显下降,尤其是W-SCR比例下降明显,表明仔猪在断奶阶段的应激可造成免疫功能下降及W-SCC减少;断奶后第14 d WBC数恢复到断奶前水平,且WBC水平比率明显高于W-SCR比率,表明在断奶应激以后仔猪W-SCC数量下降,巨噬细胞等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增多,预示着断奶应激后仔猪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增强。
2.2 早期断奶应激引起仔猪免疫球蛋白的变化
早期断奶应激对仔猪免疫球蛋白的影响结果见表2。由表2数据可知:断奶后第7天的Ig G、Ig M、Ig A指标均显著低于断奶时和断奶后第14天的水平(P<0.05);而断奶后第14天除Ig G指标显著高于断奶时水平(P<0.05)外,Ig M和Ig A指标与断奶时水平并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仔猪断奶后第7天受断奶应激的影响较大,能造成Ig G、Ig M、Ig A指标的显著下降;但到了断奶后第14天,仔猪的断奶应激影响已经基本消除,并逐渐恢复甚至超过断奶前的水平。
g·L-1
注:同列数据肩标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3.1 断奶应激引起血象变化进而影响到仔猪的生长速度
早期断奶有利于提高母猪繁殖力,增加产仔数,控制疾病,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4,6]。但早期断奶易引起仔猪应激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食欲差、消化不良、生长慢、饲料利用率低、抗病率下降等[1]。根据本研究结果,早期断奶应激可造成断奶仔猪血象指标的明显变化,主要是引起红细胞减少而造成的贫血。这与断奶应激造成仔猪采食量减少、消化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从而导致仔猪体内铁等造血元素缺乏、引起营养性贫血有关,由此最终影响到仔猪的生长速度。
3.2 断奶应激引起免疫球蛋白含量减少导致仔猪免疫力降低
冷静等[7]研究认为:仔猪在21日龄时才开始建立自己的免疫系统,产生大量的免疫球蛋白。所以早期断奶应激会降低循环抗体水平,抑制细胞免疫力和免疫水平。本研究也发现仔猪在断奶后第7天红细胞、白细胞显著减少,且免疫球蛋白(Ig G、Ig M、Ig A)含量更是处于最低水平,这与吴金节等[4]提出的仔猪在断奶后1周内受到的应激最大的结论相一致,同时也证明了此阶段仔猪的抵抗力相对最弱,最容易感染病原微生物而引起发病;但断奶后第14天基本恢复到断奶前水平,表明仔猪在断奶后第14天基本上消除了断奶应激,适应了断奶后的生活,抵抗力也逐步提高。由于仔猪从断奶时到断奶后第14天的Ig G、Ig M、Ig A含量处于低水平状态,为了提高生产成绩,必须要特别加强对断奶后14 d内的保育猪的饲养与管理,这对于提高保育期仔猪的成活率及整个阶段生猪出栏率非常重要。
3.3 应用中草药复方制剂等可有效防止仔猪断奶应激综合征的发生
断奶仔猪往往受到环境、营养、心理等方面应激,常常导致机能紊乱、内分泌代谢异常,抗病力降低,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导致腹泻,甚至出现死亡[8]。为了解决仔猪断奶应激问题,国外主要是通过日粮组成的改变、温控以及其他小环境的控制来防治仔猪早期断奶应激综合征,但小环境控制需要高额的投入,这在国内养猪场特别是小型猪场和农村散养户很难办到[1,3]。所以有学者提出应用复方中草药制剂能够更加容易解决这一问题,如吴金节等[9]采用“神曲、麦芽、山楂、当归、炙黄芪、补骨脂、金银花”等组成的复方中草药制剂,刘莉等[10]利用“党参、炒白术、伏苓、甘草、黄芪”等四君子汤加味复方中草药制剂等,均能显著提高仔猪白细胞吞噬率、PHAT-淋巴细胞转化率以及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提高仔猪免疫力,减轻仔猪断奶应激。另外,还有研究在早期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不同锌源、不同剂量高锌日粮,使仔猪的体重、日增重和日采食量均显著或极显著升高,腹泻率却极显著降低[6]。可见通过以上这些方法和措施,都能有效防控仔猪早期断奶应激综合征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吴金节,王勇,刘有水,等.早期断奶应激对仔猪的生长和发病率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9,26(2):188-191.
[2]高艳霞,仁瑞清,李建国,等.断奶应激对犊牛血液生化、免疫和内分泌的影响[J].中国兽医学报,2014,34(8):1294-1299,1303.
[3]吴金节,龙彩虹,张德群,等.早期断奶应激对仔猪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J].中国兽医学报,2000,20(3):261-263.
[4]吴金节,王希春,李义刚,等.高铜对断奶应激仔猪血清生化指标及激素水平的动态影响[J].中国兽医学报,2006,26(6):677-680.
[5]叶应妩,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
[6]吴金节,张德群,章孝荣,等.早期断奶应激对仔猪某些血清激素水平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兽医学报,2001,21(2):170-173.
[7]冷静,朱仁俊.不同日龄断奶应激对仔猪血液生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4):1853-1854,1880.
[8]汤继顺,吴金节,王希春,等.锌源和锌水平对断奶应激仔猪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J].中国兽医学报,2007,27(6):927-930,934.
[9]吴金节,章孝荣,王勇,等.复方中药制剂防制仔猪早期断奶应激综合症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1,29(2):236-238.
早期指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09年7月~2011年7月2年时间内, 采用临床研究过程中常用的随机抽样方法, 选取来我院就诊的糖尿病肾病患者病例和同期同年龄段健康体检者病例各30例。A组患者中包括女性患者12例, 男性患者18例;其中年龄最小患者37岁, 年龄最大的患者68岁, 患者平均年龄49.8岁;糖尿病病程最短患者2年, 病程最长患者9年, 平均病程1.9年;B组患者中包括女性患者14例, 男性患者16例;其中年龄最小的患者36岁, 年龄最小患者69岁, 平均年龄51.4岁。研究对象所有自然资料, 统计学差异并不明显, 在研究过程中可以进行对比分析。
1.2 方法
将抽样中的两组共60例研究对象分别定义为A、B两组, 对两组研究对象包括UALB/UC (免疫透射比浊法) 、RBP (免疫透射比浊法) 、α1-MG (免疫散射比浊法) 、CRP (免疫透射比浊法) 、CysC (免疫透射比浊法) 在内的多项血尿检测指标采用我院目前现有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蛋白分析仪进行检测, 并对检测的具体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所得到的所有相关数据, 均采用SPSS 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当P<0.05时, 数据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经仔细研究后发现, A组研究对象的α1-MG、UALB/UC、CysC、RBP、CRP的水平显著高于B组研究对象, 并且统计学差异非常明显 (P<0.05) 。
3 讨论
患者血清中的CysC浓度与UAER之间的相关性非常明显, 是一种能够对患者肾小球滤过功能进行反映的特异性指标。是一种显碱性的非糖基化的低分子量相对较低的蛋白质, 在通过肾小球时基本不会受到任何阻碍, 并能够被近曲小管上存在的一些上皮细胞进行充分重吸收和降解处理, 该指标的人体血中的实际浓度主要由肾小球滤过率而决定, 含量稳定, 不会受到患者的实际年龄、性别等因素所带来的影响[1]。以前临床研究认为, 导致该类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高血糖状态下患者肾脏的正常糖代谢功能发生严重紊乱的结果, 但近年来的一些研究结果已经证明, 对患者血糖和血压水平进行严格的控制, 仅可对部分患有DN患者的病情进行延缓, 大部分患者的病情仍会继续发展[2]。另有研究相关结果提示, 水平相对较高的CRP不仅是导致患者的肾衰竭症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 还可以对患有ESRD患者的预后进行相对比较准确的预测。绝大部分游离状态的α1-MG在肾小管发生重吸收和降解反应, 其测定值不会受尿液pH值所产生的影响, 因而对患者尿液中α1-MG水平进行测定, 可以对肾功能损伤的实际程度进行判断[3]。尿RBP水平是一项敏感性非常强的对肾近曲小管的损伤程度进行早期诊断的指标。RBP是一种有肝脏负责分泌的分子量相对较低的蛋白, 在肾近曲小管出现损伤的情况下, 其在尿液中的含量会显著增加[4]。
总而言之, 患有糖尿病肾病的患者的多项血尿生化指标会显著性增加, 这对于临床对患有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准确及时诊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还可以对该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价。
摘要:目的 对多项生化指标在对患有糖尿病肾病的患者进行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研究分析。方法 抽取患糖尿病肾病和同期同年龄段的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者的病例各30例。对两组的多项生化指标进行检测。结果 A组研究对象的UALB/UC、α1-MG、RBP、CysC、CRP的水平明显高于B组研究对象。结论 患有糖尿病肾病的患者的多项血尿生化指标会显著性增加, 这对于临床对患有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准确及时诊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多项生化检测,糖尿病肾病,诊断
参考文献
[1]司徒玉, 黄萍萍.肾功能不同损害期患者血清胱抑素C与肌酐, 肌酐清除率的相关性研究[J].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6, 22 (12) :137-138.
[2]王蕾, 庄亦辉, 高峰.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在肾脏疾病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 2006, 19 (12) :289-290.
[3]杜国有, 顾向明, 黄阶胜, 等.血清胱抑素C检测在评价2型糖尿病早期肾功能损害中的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08, 11 (9) :156-157.
早期指标 篇6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在2011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33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为实验组,并排除其他可能引起24h尿白蛋白排泄率异常的疾病患者,其中男19例,女14例,年龄31~69岁,平均年龄(58.7±11.4)岁,病程0.5~7年,平均病程(4.1±1.2)年。同时选取同期在我院接受治疗并痊愈出院的35例肾病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27~67岁,平均年龄(56.9±13.1)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4.4±1.4)年。比较两组受检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标本采集使用抗凝剂为EDTA-K2的血常规管抽静脉血2~3ml,采集时间为检测当日早晨,空腹采集,标本混匀以后上机操做。
1.3 检测指标
检测指标包括Hb、RBC、HCT、MCV、MCHC、WBC和PLT;采用SYSMEX生产的XT-2000i全自动血球仪对上述7种指标进行测定,检测所用试剂盒均为血球仪原装试剂盒,所有检测严格按照仪器和试剂盒使用说明进行。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并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Hb、RBC、HCT、MCV、MCHC、WBC和PLT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糖尿病有很多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发病期很晚,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期就为10年以后,相关报道称其是导致糖尿病发生不可逆转的恶化原因之一,主要临床表现为手足麻木冰凉、腰腿酸软[3]。诱发糖尿病肾病的病因有很多,但是其通常都是降低了体内胰岛素的含量,从而造成体内脂肪和糖蛋白代谢缓慢。一些糖尿病学者认为,糖尿病肾病属于全身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慢性高血糖[4]。此病会导致肾功能不全,引发氮质血症和尿毒症,病情严重时会威胁到生命,所以糖尿病肾病一定要及时诊断,早日治疗。
主要通过以下临床表现确认该病:(1)发病时可能伴有肾功能不全;(2)曾经有过糖尿病;(3)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肾病病发的主要临床表现;(4)尿蛋白间歇性或持续性呈阳性,这是此病的主要临床表现;(5)当确诊时,应进行肾活检证实。除此病外,还有其他原因会对导致尿蛋白呈阳性,进行肾活检可排除肾肿瘤、膀胱炎、肾炎等造成的尿蛋白呈阳性的可能。
早期诊断此病的重要依据就是尿蛋白排泄率的大小,正常在20~200μg/min;诊断结果中尿蛋白排泄率大于最大值时,就可诊断为糖尿病肾病,发病期间尿沉渣没有明显变化,尿路感染时白细胞数量会增多,如红细胞较多时,可能是其他原因导致发生血尿现象[5]。相关研究表明,发病期间如不及时控制,尿蛋白排泄率会>20μg/min,引起微量白蛋白尿,这种现象不能作为确诊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发病依据,如果控制及时,尿蛋白排泄率在合理期间内,此种表现可以成为确诊糖尿病肾病的发病依据[6]。除了以上病症外,糖尿病肾病还会引起肾功能不全,这主要是因为微血管异常,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一些透明物质会堆积在血管基底膜处,更多的物质渗透出来,造成肾功能下降[7]。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会导致患者体内血常规指标发生改变,这主要是因为血液细胞的丢失,患者会发生贫血现象。在本文中,33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常规指标Hb、RBC、HCT、MCV、MCHC、WBC和PLT水平相较于治愈的肾病患者均显著降低,提示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就有贫血的改变趋势。因此,在临床诊断中对上述血液指标进行检测分析,在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常规指标变化对其临床诊断的作用与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在2011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33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为实验组,选择同期在我院接受治疗并康复的35例肾病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血球仪对两组受检者的血液标本进行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红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检测,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实验组Hb、RBC、HCT、MCV、MCHC、WBC和PLT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血常规各指标相较于健康受检者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对其进行检测有助于该病临床诊断。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血液指标,临床诊断
参考文献
[1]李沛霖,杨锐,周勇,等.糖尿病肾病患者糖化血清蛋白测定的意义〔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1,31(6):1093-1094.
[2]张素玲,玉芳,许士民,等.尿糖和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对糖尿病肾病早期的诊断价值〔J〕.浙江临床医学,2012,14(4):482-483.
[3]楼雪勇.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4):120-121.
[4]马兴杰.糖尿病肾病蛋白尿形成机制〔J〕.重庆医学,2011,40(20):2064-2067.
[5]杨秀兰.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肾功能血清学检验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20):2754-2755.
[6]陆琼,贾中伟,张敏,等.随机尿白蛋白/肌酐与血清胱抑素C在诊断糖尿病肾病中的价值〔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1,46(3):273-275.
早期指标 篇7
关键词: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血气指标
小儿肺炎易反复发作, 若未及时治疗, 则可演变为重症肺炎, 且多伴有多种严重性并发症, 如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及肺性脑病等, 对患儿生长发育及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相关研究表明[1], 对于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的患儿给予综合治疗, 并实施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的治疗, 可显著降低患儿的病死率, 且对其预后改善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通过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诊治的68例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儿, 对观察组34例患儿给予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 效果显著,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诊治的68例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儿, 所选取的患儿均与SHO所制定的有关小儿重症肺炎及呼吸衰竭的相关诊断标准相符;排除不适合应用早期CPAP者, 另排除临床资料不全及依从性较差患儿。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34例。对照组中, 男患儿20例, 女患儿14例, 年龄0.26~2.14岁, 平均 (1.06±0.36) 岁, 其中Ⅱ型呼吸衰竭患儿16例, Ⅰ型呼吸衰竭患儿18例。观察组中, 男患儿18例, 女患儿16例, 年龄0.25~2.13岁, 平均 (1.04±0.33) 岁, 其中Ⅱ型呼吸衰竭患儿13例, Ⅰ型呼吸衰竭患儿21例。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入院后, 两组患儿均给予抗感染、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免疫支持、雾化吸入等综合治疗, 经临床分析确认均与呼吸机应用指征相符, 两组患儿治疗前均予以必要性说明。基于此, 对照组采用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治疗, 控制氧流量2~4 L/min;观察组采用早期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 选用婴儿呼吸机 (厂家:上海泰益医疗仪器设备有限公司;型号:SLE5000) 进行, 设定吸入氧气浓度为40%~60%, 氧流量为7~11 L/min, PEEP为2~6 cm H2O。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 观察并记录临床指标[2]。如若治疗后无效或存在病情加重状况, 则选用有创呼吸予以支持, 并采取相应抢救措施。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的肺部啰音、发绀及呼吸困难消失时间、心率恢复正常时间及住院时间;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氧分压 (Pa O2)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 CO2) 、氢离子浓度指数 (p H) 及血氧饱和度 (Sa O2) 等血气指标;观察两组患儿的预后情况, 包括口干、腹胀、排痰障碍、脸部受压性充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死亡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 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s表示, 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的疗效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肺部啰音、发绀及呼吸困难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患儿的住院时间及心率恢复正常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气指标比较
相较于治疗前, 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血气指标均得到改善 (P<0.05) , 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比对照组更为明显,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治疗前相比, *P<0.05;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3 两组患儿的预后情况比较
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患儿的病死率 (2.94%) 明显低于对照组 (17.65%)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 讨论
肺炎是易发于婴幼儿的一种疾病, 该病与婴幼儿特有的呼吸系统生理解剖学有关, 由于婴幼儿的免疫防御功能未发育完全, 则相应增加了肺炎的发生概率[3]。重症肺炎与多种因素相关, 如感染、免疫等, 该病会对患儿肺组织造成严重损伤, 因此, 对该病心肺功能予以改善的同时, 也需实施呼吸支持。相关研究表明, 对于严重的肺炎患儿, 采用传统的临床治疗方法, 如平衡水电解质、抗感染及营养支持等, 对于病情进展难以有效控制。当发生呼吸衰竭状况时, 若只采取气管插管, 则难以达到明显效果, 并具有较高的临床病死率[4]。因此, 小儿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治疗方案的科学、安全及有效的选择, 对于治疗十分重要。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比较早期采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与传统治疗方案治疗小儿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发现, 观察组的住院时间及症状改善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表明, 早期采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予以治疗, 可实现患儿症状的快速缓解, 还可显著减轻疾病对机体所造成的损伤程度, 显著改善患儿的身体素质, 使患儿早日康复[5,6]。比较两组患儿的不同治疗方案, 结果显示, 治疗后患儿的血气指标均较治疗前得到明显改善, 但早期采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的观察组患儿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 (P<0.05) 。表明早期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对小儿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予以治疗, 是一种较佳的治疗方案, 此结果可能和此种呼吸支持模式所具有的特定的工作原理存在紧密关联, 可纠正重症肺炎发病机制, 进而对患儿相应症状予以显著改善。持续气道正压通气作为当前临床中一种较为常用的新型呼吸支持模式, 由于持续气道的产生, 构成了对应的气道正压, 对萎缩肺泡予以疏通并使其扩张, 在肺内分流减少的同时, 还可提升Sa O2, 进而实现肺部气体在容积方面的增加, 最终达到对患儿肺功改善的目的[7,8]。本文的研究结果还显示, 两组患儿的并发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病死率 (2.94%) 明显低于对照组 (17.65%)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针对小儿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患者, 早期采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予以治疗, 可显著改善患儿病情及预后。
参考文献
[1]李汉广, 林方, 王德生.早期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 2012, 18 (30) :87-88.
[2]李桂新, 金伟.早期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疗效分析[J].河北医药, 2010, 32 (8) :951-952.
[3]徐建洪, 岳晓明, 刘江, 等.早期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疗效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 (3) :358-359.
[4]李洁冰.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在小儿重症肺炎致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 (13) :106-107.
[5]陈凤莲.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小儿重症肺炎并发呼吸衰竭疗效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 2013, 42 (9) :1143-1145.
[6]莫必华, 刘艳秀, 甘国能, 等.小潮气量机械通气治疗老年重症肺炎呼吸衰竭对动脉血气及预后的影响[J].国际老年医学杂志, 2015, 36 (6) :249-251.
[7]陈晓梅, 翟茜, 李琛, 等.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呼吸衰竭失败原因的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 2008, 28 (10) :886-889.
早期指标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象山县红十字台胞医院所收治的120例脂肪肝患者纳入观察组,并根据患者病情及脂肪肝分级标准[3]分组为轻度、中度及重度,各30例,均符合中华肝脏病学会所制定的脂肪肝诊断标准[4],且经B超检查提示脂肪肝表现;排除肝炎病毒携带、肝炎等;其中男性67例,女性53例;年龄23~67岁,平均为(52.6±5.7)岁;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的健康人群6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龄25~65岁,平均为(53.1±5.4)岁。比较两组年龄、性别,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受检者均于受检前素食3d以上,于空腹下抽取受检者肘静脉血液,并离心处理(转速:3 000r/min,时间10min),然后分离出血清,并储存于-20℃环境中保存以待检,于2h内完成检测,仪器:日立-7180全自动生化仪,均严格按照说明书执行操作。
1.3 观察指标
检测项目: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三酰甘油(TG)、γ-谷氨酰转肽酶(γ-G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KP)、总胆固醇(TC)、胆碱酯酶(CHE)、直接胆红素(DBIL)及总胆红素(TBIL)。其中CHE、γ-GT、ALKP、AST及ALT采用速率酶法检测,参考区间上限值分别为:11 700 U/L、64 U/L、150U/L、34U/L、40U/L;超出上限值则为异常。TC采用胆固醇氧化法检测,>6.69mmol/L为异常;TG采用磷酸甘油氧化酶法检测,>1.69 mmol/L为异常[5];采用钒酸氧化酶法检测DBIL及TBIL,其中DBIL>6.6umol/L、TBIL>20.5umol为异常[6]。脂肪肝检测率= 各生化指标检测异常例数/总例数 ×100.0%。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生化指标水平检测情况
观察组患者各项血清学指标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不同病情患者各生化指标情况比较
轻度、中度及重度患者TC、TG及血清酶水平比较,P>0.05;但三组间TBIL、CHE及DBIL水平比较,P<0.05,且随着患者病情加重,TBIL、CHE及DBIL水平也随之升高;见表2。
与轻度组比较,*P<0.05;与中度组比较,#P<0.05。
2.3 不同检测指标脂肪肝检出情况
AST、TG、γ - GT、ALT、ALKP、TC、CHE、DBIL、TBI检出率分别为17.5% (21/120)、18.3%(22/120)、20.0%(24/120)、16.7%(20/120)、15.0%(18/120)、19.2%(23/120)、14.2%(17/120)、21.7%(26/120)、20.8%(25/120);联合检出率76.7%(92/120);联合检测各项指标检出脂肪肝率明显高于单项检测各生化指标检出率,P<0.05;然各单项指标间检出率比较,P>0.05。
3 讨论
肝脏为人体脂肪代谢的关键场所,当人体肝脏对脂肪合成或转运能力下降时则可致肝脏内脂类物质沉积而发展为脂肪肝[7]。因脂肪肝病情发展快速,所以如不及时治疗则可延误病情,从而致患者出现不可逆性肝损伤,部分患者还可发展为肝硬化,从而给其生活质量及生命健康安全产生影响。因此及早诊断和治疗早期脂肪肝对患者临床治疗提供充足时间。应用肝穿刺病理活检具有较高诊断价值,且诊断结果可靠,但由于其具有较大创伤性,因此易给患者造成身体疼痛,所以难以被患者所接受[8]。B超诊断具有显著诊断效果,且临床广泛应用,但该方法易受仪器设备及医生等客观因素影响。随着临床需求及患者要求,选择一种高效而科学的检测方法对及早诊断及治疗脂肪肝具有重要意义。
肝脏是人体内各类酶的重要合成场所,一旦人体肝脏受损则可致其细胞膜通透性增强,从而可致细胞坏死等,最终会使细胞内各种酶释放至血液循环中,并引起人体血清酶含量发生变化。所以检测患者血清酶水平可有效评价其肝细胞受损情况,从而有利于判断患者病情。经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各项血清学指标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据相关研究发现,脂肪肝患者的血CHE、γ-GT、TG及TC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且部分患者并无特征性超声表现,故认为检测患者的血清CHE水平对于脂肪肝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多数学者认为ALT、AST、γ-GT、CHE及ALKP等指标的特异性以及敏感性均较强,对于脂肪肝的诊断、临床疗效观察以及预后评估等均具有重要意义。然本次研究结果与以上各研究结论相似。轻度、中度及重度患者TC、TG及血清酶水平比较,P>0.05;但三组间TBIL、CHE及DBIL水平比较,P<0.05,且随着患者病情加重,TBIL、CHE及DBIL水平也随之升高;这主要是因ALT等大多存于细胞浆内,而AST等存于细胞浆内线粒体内,一旦人体肝细胞受到损伤时,ALT等将会渗透至血液中,且肝细胞损伤越严重,且越危险到线粒体,AST也会渗透至血液中的水平越高。AST及ALT主要作用于人体肝细胞,所以当其明显升高时也说明人体肝功能受损越严重。正常情况下,AST/ALT值大约为1∶1;而 γ-GT/ALT值也大约为1∶1[9]。 当患者发生脂肪肝后,AST/ALT、γ-GT/ALT值将>1∶1。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则与以往研究存在一定差异性,这主要是因本次研究病例受认为排除或病例样本数目较少等有关。其他类型肝病患者中,CHE将出现下降,而脂肪肝患者出现增高,因此可将CHE作为脂肪肝诊断、鉴别及肝脏损伤程度的有效判断指标。肝脏为人体内主要作用于脂蛋白代谢,当人体肝功能异常时,其将会致脂蛋白合成及分解发生障碍,从而导致出现含TG异常的IDL,且血浆胆固醇会下降[10]。人体内肝细胞合成TG将会增加,而VLDL合成受阻,最终致TG于人体肝细胞内不断堆积,从而致脂肪肝发生[11]。联合检测各项指标检出脂肪肝率明显高于单项检测各生化指标检出率,P<0.05;然各单项指标间检出率比较,P>0.05。据相关研究发现,高胆固醇血症、高血脂、冠心病等疾病均可检出TC、TG等血清学指标升高,因此单独检测某一项指标则难以确诊。此外,TC、TG等生活指标间存在不同影响或间接影响,所以综合检测各项生化指标可有利于早期诊断鉴别脂肪肝。
参考文献
[1]沈峰,郑瑞丹,宓余强,等.受控衰减参数诊断脂肪肝的临界值初探:一项多中心临床研究[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4,22(12):926-931.
[2]郝美娜,赵玉珍,舒瑞,等.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及生化指标在脂肪肝定量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3,29(9):795-798.
[3]陈宇,黄亚绢,顾京红,等.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妊娠期急性脂肪肝11例临床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4,30(7):544-547.
[4]王学莲.肝功与血清学指标水平检验在脂肪肝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7):1301-1302.
[5]丁莺,曾蒙苏,饶圣祥,等.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钆塞酸二钠增强磁共振检查对非酒精性脂肪肝诊断及分级的潜在价值[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5,23(4):297-299.
[6]宁会彬,毛重山,肖二辉,等.脂肪衰减参数在脂肪肝诊断中价值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4,28(12):1190-1191.
[7]岳志刚.血清学相关指标检验在脂肪肝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6):1120-1121.
[8]王娴默,杨章元,明亮,等.多种生化指标检验在脂肪肝诊断中的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12):1651-1652.
[9]蔡玉华,胥振国,杜江,等.血脂检测在脂肪肝诊断中应用价值[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1):97-98.
[10]戴红梅,蒋娟,邹勇波,等.血清学指标检验在脂肪肝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3):493-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