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选择

2024-10-18

身份选择(共11篇)

身份选择 篇1

一、引言

语码选择指的是在特定场合选用某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现象。语码选择在语言接触中很常见。广义上,语码选择也包括语码转换和语码混合,因为它们也是一种选择。

身份认同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它包括某人作为一个社会团体的成员所具有的角色、地位、关系等。身份认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心理反应,即想要别人怎样看自己。

语码选择与身份认同/转换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人甚至称“语言行为是认同行为”(Le Page&Tabouret-Keller, 1985)。自从社会语言学诞生以来,学者们对语言选择和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不少理论和模式,其中就包括了语码选择和身份转换之间有无对应或关联关系,决定两者之间关系的主要因素和转换机制是什么这两个人们一直很感兴趣的问题。本文拟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研究这两个问题,进一步分析语码选择和身份认同的特性,探讨决定两者关系的主要因素,并试图建立两者之间的动态关联模式。

二、理论基础

关于语言选择和身份转换的主要理论和模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主要研究语码转换本身,以语言为主,属于微观研究;第二类主要研究语言与身份之间关系,以社会心理为主,属于宏观研究。第一类研究包括Gumperz (1972) 的情景型和喻意型两种语码转换的区分,他的语境化提示概念(1981, 1982a, 1982b, 1999);Myers-Scotton (1988, 1993) 提出的标记模式和主题语言构造模式;以及Fishman (1972) 的语域理论等。这些研究的重点是社会因素作用下语码转换在语言结构上的特点和文体上的特征。第二类中有Gumperz (1966)和Milroy (1980) 关于社会网络和言语社团的模式;Jacoby&Ochs (1995) 关于身份共建的理论;Chris Weedon (1997) 关于个人身份与语言使用之间动态关系的探讨;P o p l a c k (1993) 提出的基于变异理论的语言接触理论;以及Giles (1979) 的言语顺应论和Verschueren (1999) 的语用学的顺应理论等。此类研究是从社会或心理角度出发,把语言使用者当作言语社团的成员,将语言行为看作社会行为,把语言态度作为社团的社会心理基础,强调通过语言在交际中共建身份。语言使用者不仅可以用语言标示和构建各种日常交际场景,还可以展现其自身的社会角色和文化认同。

三、语码选择和身份转换之间关系与主要决定因素

1、“语码选择标示着言者与听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 (Myers-Scotton, 1989)语码选择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是一种强调的手段。它可以标示团体内/外身份,也可以标记语篇界限。

为了研究的方便,可以把身份分为三种:社会身份 (social position, citizen of a nation) , 团体身份(membership of a g r o u p, c o m m u n i t y)和个人身份(individuality)。一个人可以同时具有这些身份。身份认同具有关系性、流动性、交叠性,多重性等特点。

语码选择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可用十六个字加以概括:依存照应、互为因果、动态关联、一体整合。依存照应是指语码选择或身份认同不能单独、孤立地出现或存在,即语码选择一定受到身份的影响或制约,反之亦然。交际中语码选择与交谈者身份等之间必须有某种对应关系,才能符合交际规范。互为因果是指语码选择可以引起身份的转变,而身份的改变也会引起语码的转换。动态关联指的是由于语码选择的多样性和身份的流动性和多重性,语码选择和身份转换之间的关系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心理环境下会发生变化。一体整合是指应把语言和身份作为构成完整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意义上的人的必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依存关系决定了两者不可分离,缺一不可。

2、“语码转换主观上产生于说话人的动机,客观上却产生于社会规则。”

(Hudson, 2000) 语码选择和身份转换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对应或关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可大体上分为宏观对应和微观对应两种。宏观对应由大环境即社会背景所决定,如国家、社会、民族、地域、文化、历史等;微观对应则由具体情景/语境所决定,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话题等。在大环境和小环境之间也可加上中环境,即个人所属或所在的社团的交际规范。

影响或决定语码选择和身份转换之间关系的因素有多种,包括社会、心理、生理、物理因素,如国籍民族、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交谈情景、语言态度、人际关系、性别年龄、地域场景等等。这些因素都对语码选择和身份转换产生影响。

四、语码选择和身份转换之间的动态关联模式

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核心概念是变异(variation)。变异是社会环境的产物,社会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即背景,如国家、文化、民族、宗教等)和微观环境(交际情景等)。

社会语言学的中心原则是选择,交际的第一个选择就是语码选择。语码选择可以是主动的,也可能是被动的,但却不是孤立的个体行为,它一定是交际时与其它因素相关联的共生产物。

语码选择与身份转换的动态关联模式是基于身份共建论和语域理论上的宏观教学模式,它吸收和整合了几种较有解释力的理论,试图从宏观角度描述和解释语码选择与身份转换之间的关系。

身份共建 (co-construction of identity) 论是目前语言文化和身份认同之间关系研究的一种模式。Jacoby&Ochs将共建定义为“共同创建某种形式、解释、姿态、行为、活动、身份、机构、技能、观念、情感、或其它文化上有意义的现实。” (1995:171) Sarangi (1994) 认为身份是多维的、变化的。这种身份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包含了个人日常经验中一直积累并不断重建的社会历史。Miller (2000) 认为个人属于不同的社团,因而呈现出由社团身份所决定的各种身份认同。然而,这些身份认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以复杂的、甚至是矛盾的方式以多面形式呈现。

我们可以把一个人看作多面体的集合,它是由其语言和身份等构成的统一体。其特征之一即是其动态性,它随着社会心理等环境而不断变化。它的另一特点是整合性,这是由交际者的多重属性所决定的。

身份/语言是关系和关联的体现。确定身份/语言并将其作为最突出的一面呈现出来的因素有多种,大体上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两大类:外部社会因素和内部心理因素(大环境+小环境)。内外因素共同起作用,使交际者把自己的某一面(即身份/语言)展现给交际的另一方,而另一方也会调整自己的身份以适应变化。展现的方式之一就是通过语言行为。

可以把个人看作由具有生理、心理、社会、文化、语言、宗教等多个身份侧面 (Facet) 组成的集合体,每个身份侧面由多种身份因子 (id) 构成,在某种/某些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下,在特定情况下,一般只会展现其中一个身份侧面。

有些因子是相对不变的,如国籍、民族、宗教、性别、年龄;有些如语言则随人物、时间、地点、话题、态度等改变。

语码选择和身份认同的对应或关联关系是语言习得形成的。儿童总是在与语言相伴的特定社会文化等环境中习得语言的。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不但学习了语言,而且学会了在什么社会环境下使用某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经过社会经验的不断的积累和语言技巧的逐步提高,每一个正常的人都会“自动”地在某种情景下使用适当的语言或变体,这种自动的、无意识的选择也是语言和环境互动的结果。言者可以根据情景等主动做出选择,也可能是在交际中调整语码做出被动选择。一般而言,某种语码的选择可以代表某种身份,而某种身份也可以“激发”或要求某种语码的选择。

社团是“根据语言行为和态度的差别而区分的自然交际聚合体”(徐大明等, p.197)。作为社团成员的个人,其语言行为总是受到某些规则的制约,反过来,个体成员的语言行为也反映出社团共有的特征。进入社团和维持语言社团成员资格的要求多为社会心理因素,这在交际时往往表现得很明显。

例[1](个人)a售货员说顾客的语言,“最好的商业语言是顾客的语言”

b旅游定点购物店老板的语码选择,称自己是游客的老乡

例[2](社团)a外地学生到北京后学“京腔”,为了显示自己是“北京人”,回家乡又说地方话,要维系老乡身份

b美国教授主动让两个中国人转换语码说汉语,把自己排除在外

例[3](国家)a不同国家交际者之间:大背景不同,在两种语言或第三种语言间选择

b相同国家不同阶层:大背景不同,语码可相同或不同交际大体上是reciprocal, symmetrical, 但有时要经过negotiations才能使用shared code。

五、结语

语码选择与身份转换之间存在对应或关联关系。两者关系错综复杂,涉及多种因素。目前的研究主要以语言和社会心理为主,将来的方向似乎是综合的、多角度的,如运用语用学的顺应论等进行研究。本文在他人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描写两者关系的动态关联模式。但这只是初步的定性研究,没有进行定量研究,因此充其量只是一种假设,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同行指教。

身份选择 篇2

Twitter前CEO Evan Williams于本周发表博文,文章谈到了网络身份已经成为网络服务急需处理的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因为“身份”这个词涵盖了不同的意义,在博文中Williams试图解释这个词的不同意义,包括身份验证、个人声望和个性化特征。但是,有一点他没涉及到,那就是“我们的身份”会根据我们所在地点和我们从事的活动的不同而发生改变,而这点是需要解决的最大难题之一。

此文章大概可以分解为“网络身份的5大要素”,此概念是之前Williams和Twitter首席技术官Greg Pass共同提出的。这5大要素包括:

身份验证:它关系到你是否具有某项操作的权限,就像是你身份证明上的照片、某张会员卡、家里或房门的一串钥匙。

代表身份:它涉及到你的身份或你宣称的身份,这和个人名片、个人资料一样,因为它让别人知道你的身份、职业等其他背景资料。

通讯:它涉及到“如何能联系到你?”的问题。这和电话号码一样,不过如今涉及到更多的通讯工具,比如电子邮件、Twitter和Facebook。

个性特点:这里不仅仅是身份特征,而是开始判断用户的喜好和兴趣,这就好比去一家常去的咖啡店,店家对你的口味十分熟悉,因此不需要询问便可为你端上一杯你喜欢的饮品。

声望:它是基于别人对你的看法,现实中类似的对照物是个人口碑、信贷机构等第三方组织等为你编译的个人诚信档案。

Glue 和Defrag conferences的创建人Eric Norlin就Williams提到的这些网络身份特征撰文发表看法,文中他写道,Williams谈到的这个概念可以大致分为两组,一组涉及用户的一些本质需求,另一组则具有事务型的需求特点,因此,后一种需求可能随时会根据自己从事的活动而发生改变,

同时,风险投资家Chris Sacca通过Twitter表示,地理位置已经成为网络身份中的一个关键要素。

不过,社交商务顾问Stowe Boyd对Williams博文发表了最为精彩的回复:

这是一种专注于工具和市场营销的方式,它忽略或去除掉了网络身份的混乱和有趣的部分。

Boyd说得很对。对于任何一个想要真正了解“身份”功用的人来说,那些有趣但混乱的部分都像是一个定时炸弹。Williams可能是故意只涉及到网络身份一些表象部分,但是很容易看出,这里还有一个要点,对于许多人来说,它是一个具有流动性的概念,并且变得越来越具流动性。

Mark Zuckerberg可能希望无论何时何地,每个人都以唯一的一个身份登录在线,因为据称他认为“同时拥有两个网络身份是不够真诚的。”他也许是对的,但是很多人都乐意于拥有多个网络身份,比如发布自己想法的Twitter、联系同学的Facebook和联系同事的其他社交网络身份,对于他们来说,不同的环境中自己的“身份”也应该有所不同。

当Google发布Buzz发布的时候,Gmail中的联系人能够自动导入到用户的Buzz帐号,然后会对外广播这些社交关系,当时搜索巨头的工程师们认为这种设计是十分合理的。然而,最后Google Buzz最终失败了,这让工作人员十分吃惊,“为什么人们不想用它呢?”毕竟这是联接用户和社交网络最为有效的方式。

Google没有考虑到的一点是,一些人的email可能关联了很多联系人,而用户并不想要和他们所有人都成为社交网络上的朋友,同样,很多Facebook用户也不想把商务身份和个人关系混合在一起。因此,他们要么不玩社交网络,要么十分仔细地清理自己的朋友列表。

身份选择 篇3

关键词:尤金·奥尼尔;《榆树下的欲望》;伦理身份;伦理选择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4-0166-03

尤金·奥尼尔是美国著名悲剧家,是现代美国戏剧的奠基人和缔造者。奥尼尔4次获得普利策戏剧奖,并于1936年荣膺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美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剧作家。奥尼尔是位多产作家,共写了50余部剧作,其题材新颖广泛,揭示的哲理寓意深邃,为美国戏剧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因此被誉为“美国的莎士比亚”。其中《榆树下的欲望》被称为是“奥尼尔创作的第一部悲剧”,是一部以伦理为主题的悲剧。故事发生在新英格兰凯勃特的农舍,从贫瘠的土地里长出了茂盛的庄稼,让所有接触它的人都对这所庄园产生了贪念,这就是一个引发贪婪和罪恶的环境,这个环境象征着人的动物性本能。父亲伊弗雷姆?凯勃特与3个儿子互相仇恨,渴望独自霸占庄园;继母爱碧?普特南为了霸占庄园,一心想有个儿子,企图以儿子来霸占凯勃特的庄园,但是凯勃特已经年过70,因此爱碧野心交织着情欲,引诱继子伊本发生乱论关系;伊本希望父亲早点去世,以便霸占庄园,同时和继母爱碧乱伦。总而言之,所有人做出的伦理选择都违背了伦理伦理道德,最终走向了悲剧。

“文学伦理学批评认为,文学的基本功能就是教诲功能”,文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人类生活提供道德典范,而文学作品之所以具有教诲功能是因为“每部有实质内容的文学作品都涉及道德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虚构的人物与伦理道德发生冲突的过程中学到更加细微的善恶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得不遇到想象的、强制的冲突,而这些文学作品中的冲突一方面能让他更加有区别地对待生活,同时本身也是一个更广泛和更微妙的道德指南”。《榆树下的欲望》就是一部“道德指南”,该剧中不同伦理冲突的形成以及后果都是源于男女主人公在伦理选择过程中的不同组合和变化,其蕴含的伦理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诲意义。

在剧本开头,是这样描写庄园的:“那弯曲伸展的树枝覆盖着屋顶,既像在护卫它,又像在压抑它。这两棵树的外表,使人感到一种不详的、充满妒意和企图征服一切的母性心理。由于和这屋里的人相处久了,居然令人吃惊地有了灵性。它们层层叠叠地笼罩着屋子,将它压得透不过气来,就像两个精疲力竭的女人,使她们松垂的乳房、双手和头发都耷拉在屋顶上。遇到下雨的日子,她们的眼泪便单调地噗噗往下掉,顺着瓦片流失。”这象征了充满欲望、渴望占有的、罪恶的兽性本能。更引人注意的是,榆树像女人,这种充满女性气息的占有更充满了嫉妒、阴郁的意味。雄性的占有更多是一种竞争,而母性的占有更倾向情绪上的欲望。这种环境会引发人性中的兽性因子。兽性因子是文学伦理学批评术语。斯芬克斯因子“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这两种因子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其中人性因子是高级因子,兽性因子是低级因子,因此前者能够控制后者,从而使人成为有伦理意识的人。斯芬克斯因子是理解文学作品的核心”。斯芬克斯因子体现的自由意志、理性意志和非理性意志之间的冲突决定着人物的伦理选择,不同的伦理选择体现了主人公不同的伦理价值观,同时会产生不同的后果。伦理身份是文学伦理学中的重要术语,伦理身份包括先天伦理身份和后天伦理身份,是指一个人在与社会、与他人、与自然、与自我相处中的身份。伦理身份的遵守关系到伦理秩序的稳定。凯勃特和伊本是父子伦理关系,但是凯勃特成为了剥削者,毫无父爱,而伊本也憎恨父亲,他希望父亲意外去世,得到庄园这个遗产。凯勃特和爱碧是夫妻伦理关系,但是爱碧却对凯勃特毫无爱意,一心想占有凯勃特的财产,因此想生个儿子。伊本和爱碧是继母子伦理关系,但是他们却发生了乱论关系。剧中所有的人都没有遵循伦理身份,遵守伦理道德,让兽性因子占了上风,做出了错误的轮流选择。错误的伦理选择会导致伦理混乱,最终走向悲剧。

一、凯勃特与伊本的伦理身份与伦理选择

凯勃特与伊本是父子伦理关系,他们是有着血缘关系的父子,应该相亲相爱。然而凯勃特与伊本却没有遵循各自的伦理身份,做出了错误的伦理选择。凯勃特建设了这个田庄,经历了千辛万苦,因此他视田庄为己有,不允许被抢走。当他的3个儿子都看中了这个庄园时,他十分伤心:“这使我心里痛苦,比黄连还要苦,这使我变老了——他们竟然看中了我为自己创作的东西。”为了这座庄园,他要努力活下去,渴求这座庄园永远都在他的掌握之中。“在我临死的时候,我会放一把大火,看着它烧掉——这幢房子,这而每一个麦穗,每一棵树,直到最后一根草!我会坐着,看着一切都随着我死去,没有人能占有曾经属于我的,我用血和汗从一无所有中开辟出来的东西”。从这里可以看出,凯勃特对庄园的热爱已经超出了正常的爱,已然成为一种可怕的占有,这是属于低级动物的兽性本能。因此他对3个儿子已经没有父爱,3个儿子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他整理庄园、种植庄稼、养殖牲畜。凯勃特俨然从父亲的身份变成了剥削者的身份,毫无父子亲情可言。伊本同样也存在先天的伦理身份,即与凯勃特的父子伦理关系。他不尊敬父亲,否认与凯勃特的伦理关系,当彼得说凯勃特是他们3个的父亲时,伊本粗暴地喊:“不是我的!”不仅如此,伊本还“但愿他早死”,因为他觊觎父亲的庄园,欲抢占其一切,这是明显的弑父意识。当两个哥哥同意签署协议,将属于他们的三分之二田庄让给伊本时,伊本一双发光的、充满占有欲的眼睛看着周围的一切,那贪婪的目光仿佛要把整个田庄吞下去,大呼:“太好了!真他妈的妙极了!田庄属于我的了!”伊本的贪婪表露无遗。除了要占有父亲的庄园,就连父亲所沾过的东西,伊本都要一一占有。当他听说他父亲凯勃特捷足先登曾和敏妮发生性关系时,反应十分强烈:“没那么简单!事情很快就会爆发出来的!(转而气极)我要去狠狠地揍她的脸!”并宣称:“以前她也许是他的……可现在她是我的!”这违背了伦理身份,是错误的伦理选择。在动物性本能外化具象的庄园里,人的动物性本能很容易被唤醒并被释放出来,因此当伊本在庄园里时,是一个欲抢占父亲一切、希望父亲早死的儿子,当他走出庄园,仰望星空时,便会重新恢复人性,不再以变态的占有欲来惩罚敏妮:“在和我之前她犯了多少罪过,她跟谁一起搞的,我可不管呢。”这都说明了兽性因子会引诱人类做出充满兽性的伦理选择,触犯伦理禁忌,动物本能会导致人违背伦理身份,造成伦理恶果。

二、爱碧与凯勃特的伦理身份与伦理选择

爱碧是凯勃特的第三任妻子。夫妻之间的伦理道德是双方应该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然而爱碧却不这样对待凯勃特,她是一个充满欲念的女性。首先,爱碧想占有庄园,渴望通过婚姻来改变自己,拥有一个家,占有一个家,把凯勃特的田庄占为己有。当爱碧第一次走进庄园时,凯勃特说:“咱们到家了,爱碧。”爱碧马上对“家”这个字产生了欲念,说道:“家!真美——美极了!我不能相信这真是我的!”爱碧将家里的一切都归为“我的”,可以看出,爱碧也是充满了占有欲的动物,第一次来就流露了占有凯勃特一切的强烈欲念。爱碧为了争夺田庄,竟然提出想要一个儿子,以这个儿子来继承占有凯勃特的一切财产,并迫不及待地问凯勃特:“到那时候你肯把田庄给我——给我和咱们的儿子吗?”这一句话显露了爱碧要生儿子的真正目的。这种行为是充满动物本能的,失去了人性和伦理道德。其次,爱碧敷衍凯勃特,即使是凯勃特向爱碧袒露心迹,爱碧也从未认真过。除了觊觎丈夫的财产,爱碧在生活上从未认真对待过凯勃特,处处敷衍凯勃特。当凯勃特向爱碧吐露心迹,倾诉他一辈子在荒芜的石头地中千辛万苦建立起这座茂盛的田庄时,爱碧却满脑子想着诱惑继子伊本,对凯勃特的倾诉充耳不闻,这让凯勃特气愤不已。爱碧作为妻子,没有辅佐丈夫打理田庄,甚至从未想过要理解凯勃特。凯勃特对于她来说,表面上是一位丈夫,实质上仅仅是一个求得安身之地的途径,满足她想要一个家、占有一份财产的愿望。

爱碧的行为违背了夫妻伦理道德,对丈夫从未一心一意,仅仅将婚姻视为立身的手段,亵渎了感情,充满功利性。她想要占有凯勃特的财产,以生个儿子来要求获得田庄财产。然而,凯勃特已经年过70,已经无法生育。爱碧为了达到目的,将目标瞄准了凯勃特的儿子伊本,年强力壮的伊本是爱碧达到生子目的的途径,欲引诱伊本发生乱伦关系,计划用她与伊本的儿子蒙骗凯勃特,以此得到田庄。兽性因子战胜了人性因子,爱碧流露出了兽性,违背妻子这个伦理身份,做出了错误的伦理选择——为了物质不惜一切,这将最终伤害凯勃特和伊本,更使自己坠入道德的深渊。

三、伊本与爱碧的伦理身份与伦理选择

伊本的母亲去世后,凯勃特带回了第三任妻子爱碧。伊本作为凯勃特的儿子,与爱碧便成为了继母继子关系,形成了后天的伦理关系。爱碧应该将伊本视为儿子、伊本应将爱碧当做母亲一样尊重。然而,他们并没有遵守自己的伦理身份,做出正确的伦理选择。

当爱碧第一眼看到伊本时,视角便是充满兽欲的:“她上下打量着他,欣赏着他那强壮有力的身材,看着看着,她朦朦胧胧地被他的青春和健美唤起一种欲念。”此后,爱碧总是用充满诱惑力的语调对伊本说话,总是用热辣辣的眼睛盯着他,并怂恿伊本道:“你不能够这样(拒绝爱碧),这是违背自然本性的,伊本。”这样赤裸裸的充满性欲的言语诱惑充分表明爱碧违背了作为一位母亲应有的伦理道德。她甚至认为伊本不是她的儿子,因为她对伊本说:“你做我儿子太大了,太强壮了,我想和你交个朋友。”这可以看出爱碧的伦理道德,她从未端正自己作为母亲的伦理身份,甚至一步进行赤裸裸的性诱惑,这样的举动已经俨然违背了伦理身份和伦理道德,是一个反面道德典型。

伊本面对这样乱伦的诱惑,刚开始严词拒绝了。但是爱碧抓住伊本内心住着母亲的事实,以自己正在遭受伊本生母曾遭受过的凯勃特的折磨,来使伊本产生同位感和再现感,并且不止一次对伊本说他母亲喜欢她,呼喊“我会代替你妈的”。这样伊本相信了,接受了爱碧,最终将爱碧视作混杂着母爱和情欲的客观对应物,伊本从此和爱碧开始了乱伦关系。伊本的行为同样严重违背了伦理道德,本应将爱碧视为母亲,确定自己作为继子的伦理身份,然而却与爱碧产生了乱论关系,最终与爱碧产下一子。这个孩子是乱伦的恶果,是违背伦理道德后产生的严重后果,最终受到了惩罚——儿子被杀,伊本与爱碧双双被带入警局。乱伦是性欲占了上风、使人不顾伦理身份和伦理道德做出的错误的伦理选择。乱伦最终会伤害乱伦的双方及亲人,倘若生下孩子,也将成为最无辜的乱伦恶果,伊本与爱碧也受到了惩罚。

这座庄园是人的动物兽性的外化,是非理性意志的具象,在这座庄园的人都会产生出占有、肉欲、冷漠等充满原始兽性的欲念。在戏剧结尾,前来逮捕伊本和爱碧的警长看着庄园感叹:“多好的田庄啊,没有说的。但愿它是我的。”奥尼尔以警长这句话作为全剧的结尾,想必必有深意。田庄充满了诱惑,勾起人的动物性,这座田庄就是人进化未尽的兽性外化具象。因此,田庄内的凯勃特极为强烈地占有田庄,与儿子成为剥削者的关系,违背了作为父亲的伦理身份和伦理道德;爱碧嫁给了凯勃特,却未尽妻子的责任,不择手段获得儿子,欲以此来得到庄园;伊本不承认与凯勃特的先天父子伦理关系,仇恨父亲,希望父亲早点去世,以便霸占庄园;他与爱碧发生了乱伦关系,未认清与爱碧的后天继母子伦理关系。戏剧中的人物都违背了伦理身份,做出了错误的伦理选择,造成了严重的伦理后果,最终凯勃特、伊本和爱碧都受到了惩罚,走向悲剧。这一部惨痛悲剧警示人们,遵循伦理身份,遵守伦理道德,做出正确的伦理选择,是避免悲剧发生、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

参考文献:

〔1〕尤金·奥尼尔.奥尼尔剧作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2〕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伦理选择与斯芬克斯因子[J].外国文学研究,2011,(06).

〔4〕Hartman,M.Desire Under the Elms: In the light of Strindbergs influence.American Literature, 1961.

身份的寻求——两代人的选择 篇4

关键词:《外婆的日用家当》,黑人权利运动,性格,遗产观念

艾丽斯·沃克的作品大都定型成苦难题材。作品中的人物常常受白人社会的习俗压迫,如性别歧视、心理歧视和物质歧视。艾丽斯·沃克最出名的小说《外婆的日用家当》反映的就是这个主题。通过对人物和独特环境描写,艾丽斯·沃克表达了对美国黑人进步的关注。文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是经历了一番蜕变,寻找自我;每个人物都对自己所代表的阶层有一种优越感。

《外婆的日用家当》讲述的是一个低收入家庭的故事。主要角色是母亲和两个女儿,蒂和麦琪。主要是通过母亲的角度来叙述,姐妹只是衬托。她们的性格截然相反,麦琪比较深沉孤僻,因为她的胳膊和腿上都有房屋烧毁时留下的疤痕,蒂则是一个完美的年轻女性,她聪明、自信、时髦;麦琪时常呆在家里抱怨她的不幸,而蒂却能够去上大学。

这就是矛盾所在。起初,读者都会同情麦琪,因为她的残疾。艾丽斯·沃克也在文中写道:“你有没有看见过一个跛腿的动物(比如说一条狗)被粗心的富人的车子压伤后,侧着身子向一个无知的对它表示关切的人走去的样子?麦琪走起路来给人的感觉就是这样。”麦琪的穷困与无助,正是沃克赋予她的性格,她受伤了,只会像小狗一样跑开,却不像蒂那样捍卫自己。

对于蒂而已似乎没那么多同情的成分,蒂对妹妹身份的低下无丝毫意识。在故事的结尾,蒂对残疾的妹妹说:“你也该努力活出个样来,麦琪。”她完全没有考虑到因为残疾麦琪的能力很有限。她永远不会明白对于她的家庭来说,维持生计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

因此,读者都很同情麦琪和母亲的遭遇。后面的事情就是围绕一个主题了。蒂在大学里学习了黑人文化遗产,这使她受到了启发,在回自己家乡的时候,她把自己的名字改得很具有黑人特色,叫王杰罗·里瓦尼卡·科马尼奥。当她归来,她试图让她的家庭跟她一样接受新鲜的观念,她告诉母亲和妹妹她们说的字眼都没有文化气息。她觉得在这么小的房子招待客人是很窘迫的事情,她向她的男朋友(也许是丈夫)哈吉母-阿-巴博使眼色。一件很普通的家具,她都能与文化挂钩,显出她对文化的尊敬。然而,从母亲的角度看,她们都很轻视这些举动。蒂处处显摆她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

文章的关键情节就是蒂(王杰罗)找母亲讨要曾祖母留下的被子。被子是用外婆穿过衣服的碎布一块一块缝制起来的,有的布还是杰拉尔外公在内战时穿的衣服上的。蒂觉得被子有很重的文化气息,她想把它挂在墙上当装饰。问题是母亲已经许诺在麦琪与约翰·托马斯结婚的时候送给她。蒂对此感到非常生气,她觉得麦琪老土到只会把被子当成是日用品对待。她觉得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被子挂起来当装饰品。而有的美国黑人却误解了文化,像蒂。有的并不在意文化,只是为自己的意思形态和追求,并不会干预其他人对文化的看法。小说的另一个主题是关于教育的作用。似乎教育并没有使蒂更好地理解文化遗产,反而使她显得更加无知。这样看来,教育似乎对白人来说是一种工具,对黑人来说只是单纯地受教育,却没能很好地教授他们文化的精髓所在。琳达在她的论文“复述英雄女性的故事:《紫色》中写道,女性总是处于弱势群体,很难在男性社会立足,甚至在家族中都毫无地位”。黑人妇女总是受男性的指挥。蒂呢,却表现得好像她真的理解文化的内涵似的,就像她理解白人男性对世界的统治那般明了。

另外,母亲和麦琪都是没有文化的人。她们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但却好像比蒂懂得多,更理解文化。这说明教育是真的无用。蒂在交了高昂的学费后并没有什么收获。教育没有告诉人从哪里来,她的祖先究竟是谁。正规的教育似乎只是模糊其中的概念。教育让蒂对文化遗产有了自己的见解。它激发人们追求浮浅的时尚,知道标准的语言是什么样的,却忽略了在白人文化压迫下黑人的斗争。

这对于生活在美国的黑人意味着什么呢?形象地说,这好比在泥泞中推动车轮一般。这条路设限太严,即使像蒂一样雄心勃勃的人也只能学到关于文化的错误解释。对于黑人来说,正因为他们不能将自己的文化从白人的文化中分离出来,他们才有机会有限。最终,那些有机会接受教育的黑人也只是淹没在白人对黑人文化的误解中。

琳达在写关于《紫色》的论文中也谈到这个观点,说内蒂漂白,去除本族的肤色。我们常常说到一个黑人雇佣工总是去奥林卡斯祷告。然而这是白人的宗教,对于一个自给自足的人来说做这样一个无谓的祈祷似乎很好笑。这与蒂的情况是一致的,蒂如果能睁开眼睛看清楚自己民族的斗争,她就会好比在课堂上更好地理解文化的内涵。母亲和麦琪都能看出来,唯独蒂不行,有可能她在白人的世界被洗脑了。

母亲明白“蒂”这个名字是有代表意义的,就像蒂的曾祖母缝制的被子那样代代流传的。祖母用她自己衣服的碎布完成了被子缝制。这表示祖母没有丰富的物质,却尽其所能地利用一切材料缝制被子。这使得被子有着大学课本里不会教的文化气息。也许蒂也明白被子的涵义,她想把被子挂起来也是为了保留对祖母的记忆。然而,如果祖母是牺牲了自己正在穿的衣服来缝制的被子,那么把被子当成是日用品使用要比挂在墙上更有意义。

艾丽斯·沃克在文中还表达了另一个重要的观点。人们在读完《外婆的日用家当》以后都会问到的一个问题是:究竟什么样的过去才是最重要的?是最近的亲戚还是很久以前我们根本不认识的人?在我们越来越远离奴隶社会以后,这个问题似乎变得更加重要了。1865年美国废除了奴隶社会,因此现在这个年代的人都没有经历过奴隶社会,但是压迫仍然是当今美国黑人文化的一部分。历史中的压迫也许对美国黑人的今天没什么直接的影响,但却对后面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对于学生录取的变化就是很好的例子。有可能其他学生的录取分数是一个标准,而黑人学生则有他自己的标准。因为一开始黑人就和白人的起点不一样。过去,黑人很少有机会可以接受正规教育。为了达到平衡,现在大学越来越多地接受黑人学生。

艾丽斯·沃克告诉我们,当代黑人的斗争比蒂那种沉醉于遥远祖先文化更重要的多。当代世界发生的事情要比他们祖先发生的重要些。小说中当代人还是处处受到压迫就是对这点最好的说明。蒂通过大学教育所获得的错误信息使得读者知道美国黑人仍然在争取身份的认知。还有,蒂一家人住的房子空间根本不够用。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剧了种族的不平等。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调查显示,截止到2005年,24.7%的美国黑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只有10.6%的白人收入低于这个水平。这说明艾丽斯·沃克小说里说的问题在当代美国社会还是存在的,尽管美国黑人一直在为这个问题努力。

虽然黑人摆脱了奴隶制,但各种各样的压迫还是存在的。我认为艾丽斯·沃克提出的问题不仅仅存在于过去,现在甚至将来也都可能出现。在《外婆的日用家当》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麦琪和蒂的性格矛盾冲突。一个是关心很久以前的文化和人们的斗争,还有一个是关注当代人们的斗争。小说的绝妙之处就在于这两种性格本身就是矛盾。如果你过于关注过去,那你就会在当代迷失自己,不知道自己的身份,你也不会知道自己的先辈是如何斗争的。

这是不可避免的,即使这个故事是由一个一直保持中立的母亲述说的。在开始母亲并没有表现出她的立场,尽管母亲有提及她是如何想与蒂拉近距离的,我们可以看出母亲并不太关心蒂住的房子是否太小或是她生活常识的无知。蒂是想法吸引目光的人,而麦琪则是害羞、自我保护意识很强的人。最后,母亲对麦琪更加关心,麦琪十分珍惜曾祖母留下的被子,但却对哈吉母-阿-巴博说的黑人语言丝毫不感兴趣。

艾丽斯·沃克在这个有趣的故事中还提到了几个问题。《外婆的日用家当》表现的是美国黑人对自己身份认知所作的贡献。无论是很久之前的人在寻找自我还是当代的人,都要在美国努力地寻找自己的位子。艾丽斯·沃克认为美国黑人应该面对当前的问题。他们也尝试去探访家人曾经作过的努力。只有很少的人能摆脱不平等的待遇。蒂就是因为想摆脱身份危机才去上大学,她透过这个来了解白人的世界。她对文化有很深的误解,她试着对过去的文化很尊敬,但却因为离她的生活太陌生,始终抓不住文化的精髓。在麦琪和母亲的眼里,蒂是很可笑的,她们知道先辈的努力,她们在继续努力中。但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后,她们很努力地在白人的世界寻找自己的位置。

参考文献

[1]Bloom, Harold, ed.Alice Walker.New York:Chelsea House Publishers, 1989.

[2]Christian, Barbara.Black Feminist Criticism:Perspectives on Black Women Writers.New York: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Pergamon Press, 1985.

[3]O’Brien, John, ed.Interview with Black Writers.New York:Liverright, 1973.

[4]贝尔·胡克斯.晓征, 平林译.女权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

[5]嵇敏.美国黑人女权主义批评概观[J].外国文学研究, 2004, (4) :59-63.

[6]康正果.女权主义与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

[7]王岐.论艾丽丝·沃克的黑人女性意识[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4, (4) .

身份选择 篇5

对于很多毕业生而言,光顾着准备求职简历,可能搞不懂什么是干部身份,更别提弄清楚干部身份如何获得了。因此不知不觉就失去了干部身份。那么工人能不能转为干部身份呢?工人如何转为干部身份呢?下面就跟随着乔布简历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关键词:干部身份如何获得,工人如何转为干部身份

首先小编为大家简单概述一下,我国公民分为三种身份:农民、工人和干部。农民归农业部管理,工人归劳动局管理,而干部归人事局管理。大学生属于国家培养的专业人才,属于国家干部身份。

干部身份靠什么来?靠三方协议,靠派遣证。派遣证就是你大学生干部身份的证明,假如某天你被提干时,这个就是你可以被提干的证明,因为你是干部身份。否则你就不能被提,因为你是工人。

当然了,并不是每个毕业生都可获得干部身份,必须是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在工作满一年即见习期满一年时,通过办理转正定级手续之后,才可获得干部身份。

而获得干部身份的途径,有两种:

1、在内地国有企业被聘干或录干的;

2、在国家普通高等大中专毕业院校毕业,后在人事关系在人才中心存放一年,并档案中有转干部身份材料。

很多小伙伴由于不重视干部身份,长年累月之后再想补办手续可就是难上加难了。所以小编建议大家都重视起来~以上就是干部身份如何获得,工人如何转为干部身份的相关内容了~

身份选择 篇6

【关键词】“营改增”;企业税负;纳税人身份选择;筹划

一、前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健康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也不断深入,税收政策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变化,也在不断改革之中。“营改增”是我国税收体制改革中的一项重要政策,能有效减轻企业的纳税负担,促进现代企业的全面有效发展。对“营改增”对企业税负的影响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并就“营改增”背景下纳税人身份选择的筹划工作进行探讨,这样能够有效发挥和提升税收改革的真正作用和价值,促进企业有效改进和完善自身的内部管理机制,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营改增”实施的重要背景

市场经济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之中,现代企业承担的税负较重,对于企业的全面发展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积极开展“营改增”工作,从结构上对企业实行减税,这样能够给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营改增”主要是通过税制改革,有效消除企业在流转环节重复征税现象,从降低企业的纳税负担,从而不断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益,同时还能促进我国税收结构的良好转型和升级。

三、“营改增”对企业税负的影响

1.“营改增”对企业税率高低不同的影响

我国在实施“营改增”政策过程中,提出了一些税率政策,主要为:在有形动产租赁服务行业中的税率是17%,交通运输服务行业的税率是11%,而在现代服务业的税率是6%。现阶段中企业增值税率主要是分为17%和13%两种,在这两种情况下,又增加了6%、11%这两档低税率。

2.“营改增”之后,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有所减轻

实施“营改增”政策之后,现代企业在选择计税方法的时候,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同时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将会有所减轻。小规模纳税人是我国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营改增”将会对于企业的实际生产和经营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小规模纳税人税负有所减轻,主要是因为小规模纳税人本身的税率有所下降,营业税由原来的5%改变为增值税的3%,税率的降低,将会给小规模纳税企业带来十分有利的局面。

四、“营改增”后对纳税人身份选择的筹划工作造成的影响

1.“营改增”企业在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之间的选择

“营改增”之后,将会影响到纳税人身份,做好纳税人身份选择的筹划工作十分重要。以现代服务业为例,现代服务业是当前社会经济结构中的重要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具有积极意义和作用。现代服务业中以中小企业较为常见,在实施“营改增”之后,中小企业的纳税人使用一些较为简单的计税方法,就能够对需要进行缴纳的税额进行计算,通常情况下,在对税率进行计算的时候,保持在3个百分点,这主要是将中小企业营业过程中的销售部分予以有效免除,仅仅针对其中的最终价值增值效益进行计算,这部分的效益也是不需要使用抵扣进项税额的。同时在实施“营改增”之后,一般纳税人的增值税从原来营业税的5%变为了6%,表面上看税率有所增加,但是实际上有效降低了企业需要进行税额计算的基数。在现代服务业中的总体情况是,一般纳税人需要在获得进项税额之后,才能够感受到税负减少的效果。

2.采用简易计税办法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之间的选择

“营改增”之后,纳税人的缴税情况将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同时将会对纳税人身份筹划工作产生一定影响,企业选择自身不同的纳税身份,将会具有不同的效果。小规模纳税人通常使用的是简易计税方法,小规模纳税人按销售收入除以(1+适用税率)后的金额再乘税率计算应交税金,一般纳税人按”抵扣制”计算税金,即按销项税额减去允许抵扣的进项税额后的金额交税。如建筑行业方面,它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产业,在实施“营改增”之后,一般纳税人的增值税率是11%,而小规模的纳税人税率为3%。但是小规模纳税人只能使用普通发票,针对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即使取得了增值税专用发票也不能抵扣,在这种环境下,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营业额对自身身份进行有效调整,如果本身的营业额较多,可以按照一般纳税人的身份进行纳税,而在营业额较少的时候,则可以按照小规模纳税人缴纳税负。而在交通运输行业方面中,其作为我国的基础性产业之一,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较为直接的影响。交通运输行业在实施“营改增”之后,就其实质上来说,税负是有所增加的,表现为由原来营业税率的3%变为了增值税率的11%。我国对于交通运输行业的税制改革工作在不断的深入发展当中,对其的研究和分析工作也在逐渐全面,将会逐渐改善交通运输行业的税负情况。

五、结束语

“营改增”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税收改革政策,对于企业产生了较为重要的影响。现代企业需要仅仅抓住“营改增”的发展契机,提升自身的市场份额,逐渐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营改增”后对纳税人身份选择的筹划工作造成的影响主要是体现在现代服务业方面、交通运输行业方面以及建筑行业方面等。

参考文献:

[1]陈舒,倪民军.浅谈企业“营改增”后纳税人身份选择的纳税筹划[J].时代经贸,2016(6):17-19.

[2]孙昳昊.刍议“营改增”企业纳税人身份选择问题--从其与上下游企业关系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14(12):83-85.

身份选择 篇7

威廉·斯泰伦是美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是美国南方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被称为福克纳的继承人, 作品曾获得普利策奖, 国家图书奖。

小说讲述了波兰姑娘苏菲在二战中失去了父亲和丈夫, 并因偷买腊肉被捕。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 她面临着艰难的选择, 儿子和女儿只能有一个活下来, 她选择了儿子, 而女儿被送入了毒气室。因为她懂得德文和速记, 侥幸存活, 为纳粹军官工作。战后, 苏菲只身来到纽约, 与犹太青年内森相恋。但是内森的反复无常经常让两人的关系变得恶劣。面对楼下邻居斯汀戈的满腔关爱, 苏菲还是选择了精神已经失常的内森, 并与他一起服毒自杀。

二、苏菲的讲述和谎言

苏菲深藏着巨大的秘密, 那些无法对人言说得过去, 是她痛苦的根源。苏菲知道斯汀戈对她的感情, 对她的着迷和好奇, 于是她把斯汀戈变成了自己的倾听者。她知道他的爱是值得信任的, 她需要一个这样的人来分享那些存在心底却无刻不在折磨着她的过去的那些经历和无法轻易启齿的伤痛。

苏菲告诉斯汀戈, 她有一个幸福和睦的家庭, 父母相敬如宾, 并且都很爱她。她的父亲是大学教授, 很有才华, 待人善良, 还曾经帮助过犹太人。她自己也有着幸福的婚姻生活, 和丈夫很相爱。然而从她后来的讲述中得知, 事实并不是这样的。他的父亲脾气暴躁, 性情冷漠, 固执, 歧视犹太人。而她的丈夫简直是父亲的翻版, 两个人基本上没有感情。苏菲经常撒谎, 在欺骗别人, 同时也在欺骗自己, 为了远离那些痛苦的遭遇, 悲哀的用谎言麻痹自己。可是她却更加痛苦, 在酒精的驱使下, 她开始慢慢揭开伤疤, 还原了故事的真相。

三、身份主题

苏菲的自我意识是依赖他人建立的。在波兰, 苏菲从童年就深深的依赖着她的父亲。她的父亲控制和操纵着她, 让她整理资料并为他的政治信仰服务, 从没在乎过苏菲的意愿和感受, 但是苏菲依然非常爱他, 并且遵从他的每一个旨意。这就是苏菲对于自己身份的认识, 女儿的身份。婚后, 她的丈夫总是嘲笑污蔑她, 所以她却以妻子的身份要求自己真诚地对待自己的丈夫。当她的父亲和丈夫被杀后, 苏菲对于自己的身份认识发生了动摇。她把自己的所有希望放在了孩子身上, 她对自己的身份的新认识就是母亲, 要保护好自己的孩子。所以在地下工作者汪娜要求她帮忙时, 她强烈地拒绝了, 她说她还有孩子。但可悲的是, 当她被迫要在两个孩子中选择一个时, 她母亲的身份受到了最残酷的挑战, 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女儿被推向毒气室, 她歇斯底里, 精神支柱一下子坍塌了。而这次选择更是带给了她永远无法摆脱的负罪感。她的身份与责任的错位把她推向了疯狂绝望的痛苦境地。

战后, 苏菲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身份危机。在与内森的恋人关系中, 内森拥有这份爱的主导权, 苏菲则失去自我的深深地爱着他。当内森丧失理性意识, 对她实施暴力时, 她也一直以隐忍的态度对待, 努力地想扮好情人的角色, 但是注定她是这段感情战争的弱者, 当她再也无法忍受时, 她与斯汀戈一起离开。在旅馆时, 她和斯汀戈疯狂的做爱, 激情过后, 她意识到她不可能做好斯汀戈的妻子, 她不能接受这个身的, 所以她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内森旁边, 与他一起走向了死亡。

四、结语

苏菲一直被那些痛苦的记忆笼罩, 困顿在过去里。作为一个悲剧的受害者, 她失去了亲人和朋友, 只有自己苟延残喘于世, 她对此感到无比的内疚。苏菲身处不同的身份角色时与该角色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发生了扭曲。这一切使她的精神崩溃, 深陷于不能自拔的痛苦中, 死亡成为她的唯一出路。生命逝去, 带走了痛苦的灵魂。为什么人的命运会如此不同, 某一刻, 有的人要面对生死抉择, 有的人却在享受欢乐。

摘要:《苏菲的选择》是西方小说史上的里程碑作品, 作者威廉·斯泰伦被公认为是二战后期美国最富成就和创新的小说家。《苏菲的选择》是一部贯穿着人性的挣扎与勇气的杰作, 本文将通过分析苏菲对自己的身份的危机意识分析她的心理状态, 她的谎言, 内疚和无法磨灭的伤痛。

关键词:罪恶感,谎言,身份危机

参考文献

[1]Lixiaoqian On Sophie's Trauma in Sophie's Choice[M].Zhengzhou:The university of Henanprovince, 2010.

[2]威廉·斯泰伦.苏菲的选择[M].周玲, 杨苏娟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2.

[3]范欣.谁杀害了女主人公--浅论《苏菲的选择》的负罪主题.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05, (3) :51--54.

[4]王雪颖.《苏菲的选择》:身份的失落与追寻.重庆教育学报, 2009, (1) :64—66.

[5]陈锐.《苏菲的选择》的叙述策略的主题意义.成都:四川外语学报, 2002.

身份选择 篇8

关键词:女性主义,身份困惑,钟形罩

0 引言

西尔维娅·普拉斯 (1932—1963) 是美国自白诗的代表人物, 也是一位极具悲剧色彩的女诗人。《钟形罩》是西尔维娅·普拉斯自杀前三个星期出版的小说, 也是她的绝笔之作。小说是根据西尔维娅自己青年时期精神崩溃的经历改编而成。长期以来, 这部小说都以其自传性质而倍受评论家们的关注。埃斯特是小说中的女主人公, 同时也被认为是西尔维娅的化身。埃斯特是一位来自波士顿郊区的一位青年女性, 因其出色的写作天赋收到一家杂志社实习邀请。然而, 在纽约期间经历的一切使她迷失了生活方向, 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了困惑。实习结束后的她内心充满了困惑与迷茫并试图结束自己的生命。自杀获救后的她被送入精神病院治疗, 在那里埃斯特遇见了她内心一直渴求的“榜样”---诺兰医生。最终, 在诺兰医生的帮助下, 埃斯特恢复了正常。小说以第一人称直叙了女主人公寻找身份的心路历程。

1“钟形罩”里的困惑与挣扎

在小说的开篇, 埃斯特被描述成一位杰出的青年女性。她正在经历着从“孩童”世界到“成人”世界的转变。一方面, 她认为应该去取悦别人并遵从已经为她设定好的规则。另一方面, 她认为跟随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而去反抗社会既定的规则也是正确的。埃斯特一直是当时社会准则下的“好”女孩。但她知道那并不是真实的自己。当埃斯特发现为了实现当诗人的梦想, 必须放弃遵从传统社会准则的时候, 她感到很沮丧。无论是事业还是家庭, 埃斯特发现自己被困在一个两难的选择中。她被困在女性传统角色和个人追求的选择中难以抉择。当埃斯特的写作天赋为她带来奖学金和许多奖项的时候, 许多人却希望她早点结婚生子。她不想成为“房间里的天使”或是“幸福主妇”。她拒绝成为乏味的传统女性。她渴望充满惊喜与挑战的生活。

埃斯特是叛逆的, 她不愿意成为一个附属角色, 她不能接受自己的命运只能由丈夫或家庭来决定。她鼓足勇气和象征着传统家庭观念的巴迪分手, 尽管埃斯特知道嫁给巴迪是稳定生活的一种保障。埃斯特别渴望抛弃传统女性角色的束缚, 但她未来似乎也面临着一个重大的问题。埃斯特既不会做饭也不会速记, 这意味着她毕业后很可能找不到一份好工作。埃斯特唯一擅长的就是赢得奖学金和奖项, 她担心这也会随着她学业生涯的结束而画上句点。埃斯特对她的社会身份也产生了深深的困惑。她想要事业, 但她深知为了被看作是正常的女人, 她也必须有个家庭。埃斯特明白婚姻会消磨她的创造力, 她的生活会和威拉德太太编制的精美毯子一样, 失去了展示它应有价值的机会而成为厨房的地毡。无论多么优秀, 婚后都只能臣服于男性脚下。埃斯特和她同时代的女人一样, 面临着一个重大的选择:自我价值的实现或者成为妻子与母亲。埃斯特并不想做出选择, 她向往像无花果树一样的人生, 但是她必须做出选择, 当时的社会准则并不能满足她“哪个都想要”的愿望。如果她选择家庭, 这意味着她必须为了稳定的家庭生活放弃事业。如果她选择事业, 那么她就必须放弃会消磨她创造力的家庭生活。她无法将职业作家和家庭主妇这两种身份结合。当这两种力量相互矛盾不能平衡时, 埃斯特最终选择自杀这种决绝的方式来解除她对自己社会身份的困惑。

像许多青年人一样, 埃斯特也对性充满了好奇。然而她所经历的一系列事情, 使得这种好奇转变成了深深的困惑, 对女性性身份的困惑。在19世纪的西方性指南中曾写道“作为一般规律, 女性极少有自己的性欲和性满足, 她服从于丈夫, 但仅仅是为了他的快乐。”在传统的社会准则下, 人们普遍认为男人可以自由的享受由性带来的乐趣, 对女人而言, 她们则面临着一个重大的选择, 是做纯洁的新娘还是热情的情人。

埃斯特是在传统贞操观的灌输下长大的, 她的母亲还曾把一篇名为《捍卫贞操》的文章寄给了她。文章中提到青年女性不应该发生婚前性行为, 尽管男人自己并不纯洁但他们都希望拥有一个纯洁的新娘。女性若是在婚前发生性行为是会被人摒弃的。埃斯特在与异性交往中的种种不愉快的经历, 更加深了她对这种双重标准的困惑与不满。埃斯特希望男性可以和女性一样在婚前保持纯洁, 但她的男友巴迪却和一位女招待发生过关系。威拉德太太介绍的同声翻译康斯坦丁渴望他的太太能是一位传统的女人, 与他结婚后的生活应该就是“七点起床, 给他做鸡蛋、火腿、烤面包加咖啡, 在他离家之后穿着睡农、带卷发器洗洗脏盘子、整理整理床铺, 一天的时光就这么磨蹭过去了。等他过完丰富多彩、激动人心的一天回到家里, 自然期望好好美餐一顿。而我呢, 晚上还有更多的脏盘子要洗, 直弄得精疲力竭, 瘫倒在床上”来自耶鲁大学的埃里克则直接将女人分成两类:他要求他爱的人纯洁无暇, 与他发生关系的女人, 他是绝对不会爱的, 因为她们放荡而肮脏。如果说与巴迪的交往让埃斯特愤慨, 与埃里克的关系让她不解, 那么与马科的遭遇则更让埃斯特心灰意冷。在一次与马科的约会时, 埃斯特险些被他强奸。小说中描述的马科是憎恨女人的, 他将埃斯特推到地上, 撕开她的衣服, 并叫她“母狗”。在马科的咒骂后, 埃斯特开始反抗, 她一拳打在了马科的鼻子上。过后, 在埃斯特试图离开的时候, 马科“故意用手指在淌着血的鼻子底下抹了一把, 在我的左右脸颊上各划上一道指痕”。这是马科变相的侮辱, 是对埃斯特精神上的强奸。这些不愉快的经历使得埃斯特决定不再忍受这虚伪的双重准则。她决心要打破传统道德准则, 她要获得属于自己的, 全新的性身份。自杀后, 埃斯特被送进精神病医院治疗, 在那里她遇见了她一直渴望的女性榜样--诺兰医生。在诺兰医生的帮助和建议下, 她进行了子宫帽手术。在手术中埃斯特心想, “我正在爬向自由呢, 不用再担忧恐惧, 不必因为跟别人发生了关系就非得家人, 尽管他不合心意, 譬如巴迪·威拉德”。对于埃斯特来说, 手术象征着自由。手术过后, 她获得了全新的, 只属于自己的新身份“我是我自己的女人了”。

2 结语

西尔维娅·普拉斯以其早年生活为蓝本, 细腻的展现了才华横溢的青年女性埃斯特在男权社会中的困惑与挣扎。女主人公为传统社会的双重“钟形罩”中。女主人公在这样一个“钟形罩”中困惑, 挣扎, 痛苦, 绝望并最终走向精神崩溃。《钟形罩》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同的女性, 尽管接受了传统教育但仍能发出不同的声音。她想要成为职业作家也想拥有幸福的家庭。她想打破传统道德准则, 像男人一样自由享受性爱。她努力想获得属于自己的新身份而不是只一味的接受别人的安排。但是她遇见的人和发生在她身上的事情都让她倍受打击。不甘屈服的埃斯特选择用自杀这样一种决绝的方式来表示对这样一个男权社会的不满。

《钟形罩》被誉为20世纪60年代最重要的女性小说之一。小说发表后引起许多争议, 因为它代表着女性身份的新诉求。尽管小说写20世纪60年代, 其对青年女性身份困惑与挣扎的忠实描写, 仍然能使读者心灵产生巨大的震颤与共鸣。

参考文献

[1]王恩铭.20世纪美国妇女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2]安妮·史蒂文森.苦涩的名声:西尔维娅·普拉斯的一生[M].王增澄, 译.昆仑出版社, 2004.

身份选择 篇9

网络系统中主要有两种网络入侵破坏形式,分别是信息泄漏和黑客攻击。这两种破坏形式都会使整个计算机网络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系统完全瘫痪,使重要的文件和信息数据发生泄漏或丢失,并且还会发生通过线路进行非法窃听等严重危害网络安全的行为。网络安全网络技术、密码技术、通信技术、信息论以及计算机科学等。在计算机的网络系统中,必须对系统以及硬、软件进行严密的保护,防止计算机网络系统遭受恶意的破坏。由于我国计算机网络中的认证系统还不够完善,使恶意侵犯者更加肆意猖獗。

1 Openstack概述

1.1 Openstack框架

Openstack是现阶段较流行的Iaa S方案,具有较高的扩展性,可为用户提供安全的云部署措施。截止目前,该项目版本发行已经11 个,功能也日渐完善。研究表明,因为该项目具有多种功能,所以其中含有的开源平台以及组件也很多。此外,其中的各个组件都可进行独立部署,其中包括以下六个组件。一是界面。也就是常说的Horizon。该组件可为网络用户、网络管理人员提供一些进行管理以及访问活动的界面。二是计算管理。也就是常说的Nova。该组件是控制器,是由于很多个子服务结合而成的,建立在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可对VM设备进行资源的管理。三是网络管理。即通常所说的Neutron。该组件可对无线网络中的全部资源进行管理以及划分,进而为网络中的全部租户提供一个虚拟环境。四是镜像管理。即通常所说的Glance。该组件主要功能在于保存VM设备的快照以及镜像,其中包括Swift以及简单文件这两种镜像机制。五是对象存储。即通常所说的Swift。该组件可为网络用户提供大文件、持久的对象存储,普遍用于静态数据信息的保存过程中。

1.2 Keystone身份认证机制

Keystone允许用户以及租户在其中注册,用户完成验证后可给予令牌,相关术语详见表1。其中。用户指的是通某个数字符号来表示openstack平台中某个人、服务等;租户可将一些项目、组织、账户等情况映射出来,主要由操作人员决定的;证书指的是用户进行身份认证过程中需要用到数据信息,比如登录密码、用户名、API密钥等。在身份验证过程中,为了安全起见,禁用临时身份验证令牌机制,编辑/etc/keystone/keystone-paste.ini配置文件,删除[pipeline:public_api],[pipeline:admin_api],和[pipeline:api_v3]内容。

2 身份认证协议选择方法

本文选取EAP-TTLS为例,探究满足用户需求的协议。使用的资源包括(1)STA端。本次研究选取联想台式计算机一台,参数如下:2.26GHz的CPU,8G内存,Linux Fedora 16 的系统。(2)AS端。选取联想台式计算机一台,参数如下:3.2GHz的CPU,8G内存,Ubuntu 12.00 的系统。(3)AP。选取联想台式计算机一台,参数如下:3.2GHz的CPU,8G内存,Linux Fedora16 的系统。具体步骤为:首先,对消耗的能量进行精确计算,其中包括ED、ER、ET等指标;其次,对认证需要的时间进行计算,求出均值。最后分析实验结果。本次实验结果表明,EAP-TTLS可为无线网络中的用户身份进行保护,并且实验结果表明该协议是建议在共享密钥的基础上,并非是服务证书。

3 结语

本文综合考虑无线网络的情况,全面考虑网络用户需要的安全性、偏好等情况,提出身份认证协议选取的具体方法,基于openstack平台进行验证,目的在于强化行业交流,提高无线网络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蔡龙飞,赵慧民,方艳梅.一种公钥密码体制下指纹识别与数字水印的身份认证协议[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2]张博,南淑萍,孟利军.一种改进的应对异步攻击的RFID身份认证协议[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身份选择 篇10

无论是初创的企业,还是处于成长期准备扩大规模的企业,经常会遇到选择增值税纳税人身份的问题。增值税有两类纳税人,一类是一般纳税人,另一类是小规模纳税人。前者要同时达到销售额符合标准和会计核算健全这两个条件,后者无此限制。作为增值税的纳税人,实务中,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是当一般纳税人还是小规模纳税人。

根据税收有关法律的规定,会计核算不健全,不能提供准确的税务资料,则应认定为小规模纳税人。对经营规模的划分,从事货物生产或提供应税劳务的纳税人,以及从事货物生产或提供应税劳务为主,并兼营货物批发或零售的纳税人,年应税销售额在100万元以下的,以及从事货物批发或零售的纳税人,年应税销售额在180万元以下的,认定为小规模纳税人。其中,年应税销售额在180万元以下的小规模商业企业,无论财务核算是否健全,一律不得认定为一般纳税人,均应按照小规模纳税人的规定征收增值税。在税收管理上的规定是:一般纳税人在销售货物或提供应税劳务可以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可以作为当期进项税抵扣,计算方法为销项减进项。小规模纳税人只能使用普通发票,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即使取得了增值税专用发票也不能抵扣,只能计入存货成本,计算方法为:销售额×征收率。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税率比一般纳税人要低(工业企业征收率为6%,商业企业征收率为4%),由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进项税额能够抵扣,所以尽管税率是17%,它的实际税负不一定比小规模纳税人低。本文分两种情况来分别介绍采用何种身份以使企业最终收益达到最大化。

二、供货方不变情况下购买方身份选择

第一,供货方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供货方不变即不管购货方是何种身份,它从供货方那里的进价都为Y(含税),税率为F3。当购货方以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身份出现时,假定它的含税售价为X1,税率为F1,此时承担的税额购货方为小规模纳税人身份的情况下,假定它的含税售价为X2,税率为F2,其所负担的税额。现在假定它们税负相等,则有:

Y已知,得出一个关于X1与X2的关系式即:

此时税负相等,比较它们的销售毛利率。

把(1)式代入(3)式得:

比较P1和P2的大小。设F3=13%,F1=13%,F2=4%,则

此时P1=P2,购货方选择何种纳税人身份都一样。

以商业企业为例,假设一家商业零售企业本期内购入商品进价为70万元(假设供货方为一般纳税人,税率为17%),当企业以一般纳税人身份出现时(增值税税率为17%),当期实现的销售收入为100万元,将100万元的含税收入换算为不含税收入,则不含税收入=85.47万元,计入增值税销项税额为:85.47×17%=14.53万元,进项税额为:70/(1+17%)17%=10.17万元,即当企业以一般纳税人身份出现时实际缴纳的增值税税额=14.53-10.17=4.36万元。此时当企业为小规模纳税人身份出现时,它的售价为114元时,才能保证企业不管以何种身份出现时,它们的税负是相等的。现在比较它们的销售毛利率,如果以一般纳税人身份出现时,企业的销售毛利率如下:

如果企业为小规模纳税人,企业的销售毛利率为:

所以P11<+P2,与上面结论相符,即当时,选择小规模纳税人比较合适。

第二,供货方为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具体分两种情况:

假设小规模纳税人的供货方到税务局代开发票。当购货方以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身份出现时(其它条件与上相同):

购货方为小规模纳税人身份的情况时(其它条件与上相同):

现在假定它们税负相等,则有:

在此假设F2=F3,得出一个关于X1与X2的关系式即:

此时税负相等,现在比较它们的销售毛利率,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销售毛利率为:

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销售毛利率为:

把(4)式代入(5)式得:

然后比较P1和P2的大小。假设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税率为17%,而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为4%,则,现在令P1=P2,得:Y=3X2,明显不成立。

假设小规模纳税人的供货方未到税务局代开发票。当购货方以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身份出现时(其它条件与上相同):

购货方为小规模纳税人身份的情况下(其它条件与上相同):

现在假定它们税负相等,则有:

得出一个关于X1与X2的关系式,即:

此时税负相等,现在比较它们的销售毛利率:

把(8)式代入(9)式得:

然后比较P1和P2的大小。假设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税率为17%,而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为4%,则,显然P2>P1,所以选择小规模纳税人合适。

三、购货方不变情况下供货方身份选择

第一,假定购货方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假定取得普通发票的购货单价为X,取得17%增值税税率专用发票的购货单价为Y,因为专用发票可以抵扣的进项税,以及10%进项税的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令二者相等,得到下面的等式:

也就是说,如果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处的进价为Y,从小规模纳税人处的进价等于Y/1.19,这样购货方不管选择购买哪一家的货,它的进货成本是一样的(假定成本为b)。同时假设购货方销售收入为a(不含税),所以不管选择哪家它们的毛利率是相同的,下面就看它们的税负问题:当购货方选择的供货方为一般纳税人时,它所负担的税额A1=a×17%-Y÷1.17×17%;当购货方选择的供货方为小规模纳税人时,它所负担的税额A2=a×17%,由此可得A1

第二,假定购货方为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不含税的销售收入为a,它不管是选择一般纳税人的供货方还是小规模纳税人的供货方,进项税额都不能抵扣,但因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产品相对价格较高。所以此时选择小规模纳税人的供货方较为合适。

参考文献

身份选择 篇11

关键词:增值税纳税人,身份选择,税负平衡点

纳税人亦称纳税义务人或“课税主体”,是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本文拟对税负平衡点分析在纳税人身份选择中的运用做一探讨。

一、两种纳税人身份认定的法律界定

一般纳税人是指年应征增值税销售额超过财政部规定的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企业和企业性单位。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年销售额在规定标准以下的小企业,只要会计核算健全,也可以认定为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是指销售额在规定标准以下且会计核算不健全的增值税纳税人,具体规定为从事货物生产或提供应税劳务的纳税人,以及以从事货物生产或提供应税劳务为主(50%以上),兼营货物批发或零售的纳税人,年应征增值税销售额在50万元以下的;从事货物批发或零售的纳税人,年应税销售额在80万元以下的。年应税销售额超过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个人、非企业性单位、不经常发生应税行为的企业,视同小规模纳税人纳税。一般纳税人的增值税税率为17%,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行业为13%的优惠税率,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征收率统一为3%。

二、基于税负平衡分析的增值税纳税人身份的选择

(一)税负平衡点判别的基本原理

不同增值税纳税人的增值税额计算方法如下:

一般纳税人的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

小规模纳税人的应纳税额=销售额×征收率

可以看出,两种纳税人的纳税计算方法不一样,但是在计算过程中使用的销售额却是一定的。税负平衡点即不管选择一般纳税人还是小规模纳税人,其应负担的税负相等的点。同时,可以把实际税负与这个平衡点进行比较,从而确定有效的筹划方案。目前,税负平衡点多采用无差别平衡点抵扣率指标,这里的抵扣率是指增值税可抵扣金额占销售额的比重。计算出平衡点抵扣率,通过实际抵扣率与其进行比较,判别是选择一般纳税人还是小规模纳税人。

(二)两种纳税人不同交易往来关系的分析

现实中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交易往来关系如图1所示:

1. 当供应商是一般纳税人时,买方纳税人身份选择。

(1)不含税价无差别平衡点抵扣率判别法。假设可抵扣的购进商品金额占销售额比重为R,即抵扣率R=购进金额/销售额=Y/X。令销售额为X,购进金额为Y(销售额和购进金额都为不含税金额),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税率为T1,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为T2,实际抵扣率为R′。

企业作为一般纳税人时:

应纳税额=X×T1-Y×T1=X×T1×(1-R)(1)

企业作为小规模纳税人时:

应纳税额=X×T2(2)

令(1)=(2),得出:R=1-T2/T1

将T1与T2代入上式得出表1中的数据:

上述不含税价无差别平衡点抵扣率计算结果分析,可描绘成图2所示:

横坐标表示抵扣率R,纵坐标表示两种纳税人的应纳税额S,X为不含税销售额,图中两条实线表示取T1为17%、T2为3%时,两种纳税人随着抵扣率变化的应纳税额的变化情况。从图2中可以看出,当抵扣率高于82.35%时,该企业选择一般纳税人身份的应纳税额较低;当抵扣率低于82.35%时,该企业选择小规模纳税人身份的应纳税额较低。

结论:当R′=R时,两种纳税人的税负平衡相等,此时选择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应纳税额相等;当实际抵扣率R′>R时,一般纳税人应纳税额低于小规模纳税人应纳税额,即税负轻,选择一般纳税人合适;当实际抵扣率R′<R时,一般纳税人应纳税额高于小规模纳税人应纳税额,即税负重,选择小规模纳税人合适。

(2)含税无差别平衡点抵扣率判别法。当供货方提供的资料是含税的销售额和含税的购进金额时,也可以根据平衡点原理求得含税无差别平衡点抵扣率。令含税销售额为X1,含税的购进金额为Y1,无差别平衡点抵扣率为R,实际抵扣率为R′,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税率为T1,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为T2。

企业作为一般纳税人时:

应纳税额=[X1/(1+T1)-Y1/(1+T1)]×T1(3)

企业作为小规模纳税人时:

应纳税额=X1/(1+T2)×T2(4)

令(3)=(4),即:

得出:R=(T1-T2)/T1×(1+T2)

把T1与T2代入上式得出表2中的数据:

结论:当销售额和购进金额为含税时,企业纳税人身份的选择判断标准同不含税时的判断标准。

2. 当企业的供应商是小规模纳税人时,买方企业纳税人身份的选择。

(1)不含税价无差别平衡点抵扣率判别法,引用前文述及的变量。

企业作为一般纳税人时:

应纳税额=X×T1(5)

企业作为小规模纳税人时:

应纳税额=X×T2(6)

令(5)=(6),得出T1=T2,明显不成立。

上述不含税价无差别平衡点抵扣率分析结果,可描绘成图3所示:

横坐标表示抵扣率R,纵坐标表示两种纳税人的应纳税额S,X为不含税销售额,图中两条实线表示取T1为17%、T2为3%时,两种纳税人随着抵扣率变化的应纳税额的变化情况。从图3中可以看出,无论抵扣率怎么变化,两种纳税人的应纳税额都不变,且企业作为一般纳税人的应纳税额高于小规模纳税人的应纳税额,所以买方企业选择小规模纳税人税负较轻。

结论:假设供应商没有从税务局代开专用发票,作为买方没有进项税额可以抵扣,由于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税率17%或13%大于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3%,所以买方作为小规模纳税人税负较轻,买方选择小规模纳税人比较合适。假设供应商从税务局代开了专用发票,要计算出增值税额进行比较分析,再确定选择哪种纳税人身份税负较轻。

(2)含税无差别平衡点抵扣率判别法,引用前文述及变量。

企业作为一般纳税人时:

应纳税额=X1/(1+T1)×T1(7)

企业作为小规模纳税人时:

应纳税额=X1/(1+T2)×T2(8)

令(7)=(8),得出T1=T2,显然也不成立。

结论:此时买方企业也应该选择小规模纳税人,理由同上。

三、增值税纳税人身份选择核算示例

案例一:甲公司是一个初创企业,2013年1月从乙公司购入一批设备(乙公司为一般纳税人),购进时的可抵扣不含税进价为80万元,甲公司2013年1月的不含税销售额为95万元。计算分析甲公司应该采取哪种纳税人身份比较节税(假设本月没有发生其他业务)。

本案例符合前文分析的供货方是一般纳税人的情况,根据不含税价无差别平衡点分析法可知:

R′=不含税购进金额/不含税销售额=80/95×100%=84.21%>82.35%,因此甲公司作为一般纳税人较好。

甲公司作为小规模纳税人时1月份应纳增值税额=95×3%=2.85(万元)。

作为一般纳税人1月份应纳增值税额=(95-80)×17%=2.55(万元),小于2.85万元,从实际税负分析来看,甲公司适合作为一般纳税人。

案例二:某商业企业主要从小规模纳税人处购入服装进行销售,2012年的年销售额为120万元(不含税销售额),其中可抵扣的进项增值税的购入项目金额为60万元,由税务机关代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记载的增值税税款为1.8万元。分析该商业企业应该采取哪种纳税人身份节税比较有利。本案例符合前文分析的供货方是小规模纳税人的情况。

根据一般纳税人的认定标准,该商业企业的销售额超过80万元,应该被认定为一般纳税人,此时应缴纳的增值税额为18.6万元(120×17%-1.8)。如果该企业为小规模纳税人,此时应缴纳增值税额为3.6万元(120×3%)。

通过以上计算结果18.6万元>3.6万元,此时该商业企业选择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较轻。因此,该企业可以将原企业分设为两个小的批发企业,年应税销售额控制在80万元以下,这样当税务机关进行检查时,两个企业将分别被重新认定为小规模纳税人,并按照3%的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

四、结论

对增值税纳税人身份的选择一直是企业面临的税务筹划问题,通过以上税负平衡点分析法可以判别选择哪种纳税人身份能够减轻企业的税务负担。根据税负平衡点分析法得知,当供应商主要是一般纳税人且买方企业的实际抵扣率大于平衡点抵扣率时,企业应选择一般纳税人身份;当供应商主要是一般纳税人且买方企业的实际抵扣率小于平衡点抵扣率,或者供应商主要是小规模纳税人,企业应选择小规模纳税人身份。

参考文献

尹彦力.也谈增值税纳税人身份选择的纳税筹划[J].会计之友(中旬刊),2010(3).

【身份选择】推荐阅读:

身份鉴别05-12

身份登记05-18

身份理论05-19

个人身份05-23

国家身份05-31

学生身份06-15

身份信息06-15

身份识别07-03

身份困惑07-13

组织身份07-28

上一篇:早期指标下一篇:发布/订阅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