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身份(精选5篇)
组织身份 篇1
一、引言
在瞬息万变的时代背景下,组织需要不断对动荡的外部环境进行回应。在变化多端的市场环境里,组织不能够迷失自我,要明白自己是谁,即要清楚自己的组织身份。组织身份是组织的行动指南,对组织性格或形象而言是核心的,能够使自己与其他组织相区别以及具有持久性的组织特征,是组织对于“我是谁”的准确回答。
大多数学者认为组织身份是一种特性,是可以用类似描述性格的语言来描述组织身份,如我们是具有竞争力的、我们是灵活的,就如同一部电影里面的一帧、一个静止的镜头(Gioia&Patvardhan,2012)。然而,在现代工作场所环境日益变化的时代背景下,组织成员常常面临处理组织变化的需要,更新他们看待他们组织身份的方式,组织处于扩张和减缩均会使成员对组织身份进行重新协商和构建。由此,部分学者开始认为,如同一部流动连续的动作片,组织身份是一种过程(Schultz、Maguire、Langley&Tsoukas,2012)。在这一场对组织身份是特性还是过程的争论中,Kreiner等(2015)用了一个长达十年之久的实验,提出了组织身份弹性和组织身份工作两个构念,用辩证性的思维看待组织身份及其三个特性,最后表明组织身份不仅是一组形容组织核心、持久和特殊的特性,也是动态变化的过程。
二、组织身份工作
个体身份工作是指为了创造、呈现和维持与自我概念相一致和支持的个人身份,个体所采取的一系列活动(Snow&Anderson,1987)。Kreiner等(2015)为了更好地了解组织身份的复杂性,在个体身份工作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组织身份工作这一个新的构念,并将其定义为:个体为了创造、呈现、维持、分享以及适应组织身份所采取的认知的、散漫和行为的过程。由此概念可知,组织成员积极参与塑造自己和组织的形象。
三、组织身份弹性
在实验过程中,Kreiner等(2015)发现人们在构建组织身份时会出现极端相反的情况,有些人努力朝组织身份扩张的方向,有些人却朝着组织身份紧缩的方向。为了更好地研究组织成员在面对组织变化而拓展或收缩组织身份的过程,Kreiner等(2015)提出了一个新的构念———组织身份弹性,并将其定义为:如同可以伸缩的气球边界或橡皮筋,组织身份弹性是能够拓展组织身份概念,但同时又能够将组织凝聚在一起的社会构建张力。
组织身份弹性作为一种组织身份工作,有助于用辩证性的思维来理解组织身份。组织身份的弹性结构倾向于身份拓展,认为组织身份接受新的分支是合法和令人满意的;而组织身份的非弹性结构则更倾向于身份限制,不允许组织身份接受新的身份分支。Kreiner等(2015)用辩证性思维,探讨了组织身份持久性、特殊性和核心性对组织身份的弹性情况。
(一)持久性的辩证观。对于组织身份的持久性维度,组员通过以下的组织身份工作来决定是扩张还是减缩组织身份。首先,组员将当前的身份事件进行分析,判断当前的组织是在组织进展的轨道上还是与组织过去的轨道发生了偏离。组员将当前的身份事件与过去的相提并论,有助于组织身份弹性,从而组织身份得以拓展;当认为当前的身份事件与过去不一致,则会导致组织身份不弹性,从而收缩身份。其次,组员认为组织身份发生冲突是正常的情况还是有问题的情况。如果认为组织身份发生冲突是正常的事情,则有助于组织身份弹性;若认为是不正常的事情则会导致身份收缩。
(二)特殊性的辩证观。对于组织身份的特殊性维度,组员通过以下的组织身份工作来决定是扩张还是减缩组织身份。首先,组员是选择避开包容的外部趋势还是选择接受。拥抱接受包容性的外部趋势,有利于组织身份弹性,从而身份得以拓展;避开包容性的外部趋势则有助于组织身份不弹性,从而收缩身份。其次,组员是主动制造组织内部特殊性还是拒绝。制造内部特殊性,有利于组织身份弹性,从而身份得以拓展;拒绝内部特殊性则有助于组织身份不弹性,从而收缩身份。
(三)核心性的辩证法。对于组织身份的核心性维度,组员通过以下的组织身份工作来决定是扩张还是减缩组织身份。首先,组织成员将身份多元性划分为核心还是次要的事件。成员接受身份多元化,则有利于组织身份弹性,从而身份得以拓展。如果成员更偏向构建一个更为统一的身份,有助于组织身份不弹性,从而收缩身份;其次,组织成员顺从还是质疑冲突的身份声明。组员顺从冲突性的身份声明有利于组织身份弹性,从而拓展身份;而反对冲突性的身份声明有利于组织身份非弹性,从而会使组织身份收缩。
四、结语
弹性对于组织身份的理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组织身份弹性展示了组织成员如何通过组织身份工作回应具有竞争性的组织身份声明。同时,组织身份弹性表明了组织身份既是特性,也是过程。因此,组织身份不仅像是Albert和Whetten(1985)定义的那样,只是一组描述组织核心的、持久的和特殊的特性,也是辩证的核心性(核心还是次要)、辩证的持久性(持续还是变化)、辩证的特殊性(提升还是失去)有机整合的动态过程。
参考文献
[1]Albert,S.&Whetten,D.A.Organizational identity[A].In Staw B M and Cummings L L(Eds.).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Greenwich,CT:JAI.Press,1985.7.
[2]Brewer,M.B.The social self:On being the same and different at the same time[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1.17.
[3]Clark,S.M.,Gioia,D.A.,Ketchen,D.J.,&Thomas,J.B.Transitional identity as afacilitator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ty change during a merger[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10.53.
[4]Corley,K.G.Defined by our strategy or our culture?Hierarchical differences in perceptions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ty and change[J].Human Relations,2004.57.
[5]Di Maggio,P.J.,&Powell,W.W.The iron cage revisited: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3.48.
[6]Gioia,D.A.,Schultz,M.&Corley,K.G.Organizational identity,image,and adaptive instability[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0.25.
[7]Gioia,D.A.&Padvardhan,S.Identity as process and flow.In M.Schultz,S.Maguire,S.&H.Tsoukas(Eds.),Constructing Identity in and around Organization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
[8]Kreiner,G.E.,Hollensbe,E.,Sheep,M.L.,Smith,B.&Kataria,N.Elasticity and the dialectic tensions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ty:how can we hold together while we are pulling apart?[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4.4.
[9]Meyer,J.P.,Bartunek,J.M.&Lacey,C.A.Identity change and stability in organizational groups:A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Analysis,2002.10.
[10]Ravasi,D.,&Schultz,M.Responding to organizational identity threats:Exploring the role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6.49.
[11]Snow,D.A.,&Anderson,L.Identity work among the homeless:The verbal construction and avowal of personal identitie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7.92.
组织身份 篇2
同志们:
按照党支部建设标准化要求,党支部年中必须召开一次组织生活会。今天,我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办公室党支部年中组织生活会,和大家共同履行党员义务,共同学习交流,这既是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和“双重”组织生活会的具体行动,也是推动机关党支部建设标准化的必然要求,更是贯彻执行党章、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举措。
刚才,办公室几位同志对自身上半年在思想、学习、工作、作风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查摆和剖析,相互之间开展了批评,提出了意见建议。总的来看,整个会议程序严谨、流程规范,大家查摆问题敢于揭短亮丑,不避重就轻,剖析原因能够真正把自己摆进去,把根源剖析出来;在相互批评时,能够坚持“实”字当头、坦诚相见,不绕弯子、不兜圈子,做到见人、见事、见思想,具体、实在、有“辣味”,达到了相互教育、相互警醒和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希望大家下去之后对自己查摆的问题和同志们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认真梳理,做到即知即改。
县委办公室作为县委的“前哨后院”,位置重要、地位特殊。这些年来,办公室党员干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五个坚持”,紧扣县委部署,围绕发展大局,吃苦在前、奉献在先,勤担当善作为,为推动县委决策部署落地落实、保障县委工作有序开展付出了艰辛努力、作出了积极贡献,我和县委是肯定的。XX能有今天的发展成就,县委能够如此高效的运转,你们功不可没。在此,我向大家表示由衷的感谢,你们用忠诚、担当和智慧,向县委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上周,收到参加咱们办公室年中组织生活会的通知后,我就一直在想,这次和大家谈点什么呢?通过对这五年县委办公室工作的梳理、总结和思考,有这么几点感悟,和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对各位同志都能有指导作用。
一要秉持“一心”,即忠诚之心。天下大德,莫过于忠。每次和大家坐在一起交流,我都会把忠诚拿出来和大家讲一讲,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说,政治上忠诚可靠,是对办公室干部的第一要求。大家都知道,习近平总书记在“5.8”重要讲话中提出了“五个坚持”,其中第一位就是“坚持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绝对忠诚,关键在“绝对”二字,是最虔诚、最执着、经得起任何考验的忠诚,是最坚定、最无悔、不存在任何条件的忠诚,是最彻底、最纯粹、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忠诚。没有了对党忠诚,干好办公室工作就是一句空话。当然,忠诚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忠诚不能只是放在心头想想,挂在嘴上说说,写在纸上看看,而是要体现在对党和人民事业的行动上。邓小平曾说:
“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作为党办工作人员,我们不仅要心中有党,对党忠诚,而且要把对党忠诚转化为具体的,实实在在的行动,落实到全心全意做好“三服务”各项工作中,体现在推动县委各项决策部署的落实中,在具体行动中彰显党办人的忠诚担当。
二要把握“两性”,即原则性和灵活性。办公室事务多、工作杂,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如何把握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问题。两者看上去是一对矛盾体,但其本质又是相辅相成的。原则性是灵魂,坚持住、把握好大的原则,才能保证工作的方向不偏移、纪律的红线不触碰。灵活性是实现原则性的条件,合理运用灵活性的目的不是要突破原则性,而是为了更好更稳妥更有效地把原则性坚持下去。办公室对内保障领导、对外服务群众,其性质决定了开展各项工作首先要坚持原则性,把住大的方向,在涉及大是大非和原则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决不能拿原则作交易,更不能见风使舵、丧失立场。同时,办公室工作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和多变性,更多时候是处于沟通协调的中枢位置,如果不懂变通,就容易错失处理问题最有效的时机,导致事倍功半。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办公室既是一座桥,要发挥好沟通连接的作用;又是一堵墙,要确保决策及落实不受干扰。但桥和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桥上要设有筛选拦截的关卡,墙上要留有沟通协调的窗口。总的来说,就是要在坚守原则的前提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
三要统筹好“三维”,即上下、前后、左右。办公室工作是全方位的,必须统筹上下、前后、左右三个维度的关系,做到承上启下、前后照应、兼顾左右。承上启下,就是要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上情下达首先要做到深刻领会决策精神和领导意图,然后通过有效沟通将其准确、及时、恰当地传递下去,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督查督办,确保各项决策部署精准无误、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下情上达不是简单地了解到什么就向领导汇报什么,而是要深入群众生活、深入基层一线,倾听、观察、了解来自基层群众的第一手信息,交叉验证、比较鉴别,认真研究、深入分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炼出具有规律性、代表性和普遍性的信息,努力做到事实准确、观点鲜明、符合实际,供领导决策参考,当好参谋助手。前后照应,就是要吃透过去时、把握现在时、着眼将来时。办公室很多工作具有延续性,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要清楚这项工作的由来和历史沿革,了解之前有没有处理过、具体是怎么处理的、为什么要这么处理,然后根据当前实际对处理方式进行适当调整。同时,充分考虑这样处理对其他有关工作或未来类似工作可能产生的影响,尽量把事情做周全,不留隐患。兼顾左右,就是要协调各方、形成合力。综合协调是办公室的一项重要职能。要积极主动做好各项协调工作,充分考虑各方因素、了解各方情况基础上,理顺关系、整合力量,最大程度调动各方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确保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协同联动,共同推动工作取得好的效果。
四要树牢“四种意识”,即大局意识、学习意识、责任意识、廉洁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对办公室的理解第一是“重”,地位重要;第二是“苦”,非常辛苦;第三是“杂”,事务繁杂;第四是“难”,难度很大。我想,身在办公室的你们应该有切身的感受,我不做赘述。作为办公室干部,如何面对办公室工作“重”“苦”“杂”“难”的特点,我认为必须树牢以下“四种意识”。首先,要树牢大局意识。要紧紧围绕县委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服从和服务于县委工作大局,把具体工作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围绕县委的重大决策部署,主动超前地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力求参谋有方、服务到位。其次,要树牢学习意识。学习是做好办公室工作的基础。县委办公室干部要做学习型干部,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改造主观世界,增强党性修养,自觉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吃透精髓要义,把握科学内涵,加深对新思想的理解。要拓宽知识面,广泛学习市场经济、金融、科技、法律、历史等知识,力求系统一点,学深一点,学精一点,使自己都成为
“多面手”、“杂家”和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以学习的主动赢得工作上的主动。其三,要树牢责任意识。县委办公室所处的地位和所承担的职责,决定了办公室每个岗位、每个同志的工作责任都是重大的。这就要求办公室工作人员要始终坚持以事业和大局为重,始终保持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始终发扬任劳任怨和无私奉献精神,做到工作认真、态度端正,在任何人面前、在处理任何事上,都要严格要求自己,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任务,确保工作万无一失。最后,要树牢廉洁意识。办公室干部要坚持把清正廉洁作为立身之本,牢固树立底线思维,自重、自省、自警,端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模范遵守各项规定,廉洁奉公,谨言慎行,以实际行动维护县委机关的良好形象。
组织身份形成的八个阶段 篇3
陈述愿景。身份形成过程的第一步是组织创立者形成和阐述组织愿景,创始人所提出的愿景,规定了可能形成的组织身份的界限,确定了最终的组织身份的轮廓。
创始人在第一阶段往往会形成对组织身份的清晰认识,提出“我们的组织是什么?”“我们的价值观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战略部门的成员会将他们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组织在一起,从中发掘愿景。
意义的真空。理解意义真空,就是员工不明白创始人愿景所说的“组织将成为什么样的组织?”表达什么含义。带着这样的意义真空或者身份困惑,组织成员开始致力于对愿景进行意义建构。
组织成员在“填补意义真空”阶段,往往从回答“我们的组织不是什么?”开始,因为这样比定义“我们是谁”更容易达成一致。这个阶段高层管理者也会意识到,意义深刻或者身份困惑使组织很难获得合法性。通过填补意义真空,员工能够清晰地说明组织身份的多个层面。
经验对比。组织成员将自己过去在其他组织中的经验与自己在新组织中的经验进行对比,通过这种方式来构建组织的身份。这一阶段往往发生在组织成立的第二年到第三年。一旦组织愿景和组织身份的界限已经确定,对新组织的意义建构就成为必不可少的。
成员通过对比其在新组织中的经历与过去组织中的经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形成对组织的概念性认识。在这个阶段,组织身份的参照物开始出现,一些可见的组织向这位开始在交谈中使用,以帮助组织成员来解释他们所在组织的身份,也用于与其他组织进行区分。
一致身份的形成。形成身份的连续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发牛在组织成立的第四到第五年,对于组织的核心的、独特的、稳定的组织特征,成员开始达成共识。他们的信念和主张已经相互匹配,并且在互相强化。
以上四个阶段大致描述了一个连续的过程,随着每个阶段的展开,它们也在不断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形成了四个重复发生的阶段。这些新的发展阶段不是组织身份形成过程中的比如发生的,而且,他们也是随着以上的连续性过程而或隐或现的。
身份诉求的协商。组织成员需要确定身份诉求,以使他们能够对内部其他人和外部相关利益者来进行自我定义,这样就会出现身份诉求的协商这个阶段。
这些协商主要通过互动的讨论、谈话和辩论形式进行,主题往往是“组织将会变成什么?”。这样身份协商使组织成员能够把想法明确地表达出来,有助于集体商议组织的价值观。
获得最佳的独特性。在连续性的进程中,组织致力于自身与行业内的其他组织对比情况下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与竞争对手足够相似,这能够帮助组织获得合法性;与竞争对手存在明显的区别,能够为组织活动竞争优势,这也就是指最佳的独特性。为了引导组织成员和外部相关者形成组织身份的印象,组织成员可以借助已经形成的指示物(象征物)。
实行阈限行为(1iminal actions)。实行阈限行为在连续性过程的中间阶段变的比较突出,组织在培养组织身份的过程中,都会致力于一系列的阈限性行为,包括试验性行为和采取一些临时性的工作方式。对未来组织身份特征的预期,会激发一些尝试性的结构化行为,成员会在组织身份已经清晰并且真实存在的这种假设之上采取行动。成员实施与组织身份主张一致的行为,好像内部和外部人员都已经接受了组织身份的合法性。
吸收合法性反馈。吸收合法性反馈指的是相关利益者对组织活动合法性的肯定。组织用这些反馈来肯定和支持其关于组织身份的信念和观点。组织成员开始在公共场合接受到外部的评价。与外部交流和沟通机会的增加,帮助组织活动和合法性,而且对组织内部也有助于身份的确认。
组织身份 篇4
在信息化、科技化的背景下,为了促进和保持经济持续健康高效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力,各个国家都把本国的中小企业视为支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在政府政策方面给予不同程度的扶持。新时代、新背景、新政策的调节下,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呈现逐年递增趋势,根据我国中小企业协会报告显示,我国注册登记的中小微企业已超过1850万户,带来60%GDP和50%的税收的同时,创造了80%以上的社会就业。另一方面,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表明发展存在瓶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数据据悉,目前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着一个基础性的问题,即寿命短暂,没过3年就被行业淘汰。
针对企业寿命短暂的研究,学者们大多将研究重点集中在外部同行业竞争、政府政策与扶持、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以及SWOT分析,很少从组织身份层面入手,鉴于此,本文依托组织身份理论,侧重从影响组织身份认定的因素出发,把握中小企业发展同组织身份内在机理,为我国中小企业在生存发展路径上提出行之有效的意见和对策。
1相关理论
1.1组织身份
自上世纪80年代,由Albert和Whetten首次创造性的提出组织身份(organization identify)这一概念,在学术界尤其在组织行为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共识和深入的研究,结合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构建了组织身份理论框架,将其定义为组织成员关于组织核心的、独特的、持久的特性的共同知觉。
组织身份是对企业关于“我是谁”的界定。当今的中小企业正处在一个竞争与合作的漩涡中,瞬息万变的资讯时代,为了适应不断变化发展了的内外条件,不同领域内的各类组织正积极地寻求突破与变革,“作为一个组织,我们是谁,该怎么做”无疑是所有企业无法回避的问题。无论何种组织只有明确自己是谁,才能够依照身份从事生产或服务,同时,明确界定了“我是谁”也蕴含着企业所有行为所遵循的一套准则规范。
1.2员工领地行为
领地行为是由Brown等人嵌套到组织行为领域中的,它是对动物领地行为的一种发散,动物界中的所谓领地通常指由某个动物或动物群体划立一定的空间、位置为私有物,一旦发现有其他动物试图进入,便会驱逐入侵者。现实生活中,组织中的员工也存在类似动物领地行为,如员工装扮个性化办公桌、文档文件加锁设密。有效的领地行为能够提升员工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提高员工绩效,增强组织的生命力;不当地领地行为会给组织带来消极作用,如阻碍员工的情感交流、组织内外信息的传递。
2中小企业现状
知识经济融入到生产、消费、创造的各个环节,中小企业发展不仅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而且是各国面临的共同任务。中小企业由于其数量庞大,涉及的行业与服务众多,消费群体范围广泛的优点,在各个经济体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美国视中小企业为“美国经济的脊梁”、欧盟把中小企业看作是“欧盟经济的核心力量”。然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小企业,综合素质偏低,抗风险能力不足,获取信息不畅,市场竞争中普遍处于劣势地位是不争的事实,与一些大企业甚至是跨国企业相比较,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更多、更复杂。
2014年初我国工商登记新政策,放宽了限制,简化了行政手续,掀起了新一轮的创业高潮,中小企业的注册数量呈井喷式增长,截止2015年初,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中小企业数量已达5000多万家。政府虽然在税收、金融、创业等方面给予了诸多优惠与扶持,但现阶段仍然无法扭转我国中小企业寿命不足3年的局势,从世界范围看,我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年龄仍与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平均寿命年龄有一段距离。目前,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正在孕育兴起,如何从自身角度抓住机遇,变革创新,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是每个中小企业必须正视的首要问题,而组织身份相关理论则是其寻求突破与变革的创新路径。
3组织身份层面上诱发企业寿命短的因素
3.1企业高层团队变动对身份认同的模糊
高层团队是企业战略的决策者,是整个组织框架的内核,决定着企业发展的方向,现实生产经营活动中,尤其是资金不充裕的中小企业,其高层团队变动较为普遍和被动,一般而言,高层团队的人事变动、权利交接往往会给本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类化和社会分类表明,人们对从已经接纳并融入进去的团队进入一个全新的陌生群体中,往往会产生负面的消极抵触情绪,以及心理上和行为上的排斥倾向。整个企业将被迫退回到“我是谁”的起点上,致使企业缺乏足够的竞争力,其次,高层管理者频繁性变动往往伴随着低水平的企业绩效,不同领导集团有着不同的经营理念和方针政策,频繁更换高层团队还会给基层员工对组织身份的感知认定带来某种程度的阻碍,这一负面心理表现在行为上就是低于管理者预期的工作绩效。
3.2感知和期望双方面对组织身份的认定对员工行为的影响
组织高层从本企业整体性、全局性视角出发,以组织目标为核心,描述“我是谁”即组织身份,基于此来描绘企业蓝图和发展愿景,然而,仅仅将本企业目标及宗旨、性质、发展理念局限于企业中高层领导,疏于将企业身份宣传至企业基层,那么,企业推行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势必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后无论是流于形式,还是难以施行均达不到预期。已有的研究表明,员工会从自我感知角度和期望角度来对组织身份进行定性,员工在本企业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和工作绩效正是基于自我感知和期望。如果员工个体知觉到的组织身份与企业的组织目标和宗旨相悖,员工就会做出违背高层管理者意愿的消极行为,而员工期望的组织身份则源于自我满足的需求,是个体自身对组织身份的定义而非知觉的组织身份。我国中小企业往往在组织身份定位上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一哄而上跟风色彩浓烈,当某一行业或服务受到消费者追捧,为了获取短期经济效益,我国中小企业通常做法就是把部分或者全部资源投入到该领域或者服务,无论该领域亦或服务,本企业是否了解、是否适合,本末倒置使得企业员工在知觉上对本企业组织身份产生疑惑,表现在行为上即偏离组织高层预想的工作绩效。另一方面,当员工感知的组织身份同期望的组织身份发生严重冲突时,会很难达到期望的员工绩效。
3.3领地行为酝酿人际冲突
成员的领地行为在组织中是一种调节自我与他人边界的机制,普遍存在于员工的日常生活行为之中,当某个个体或群体划立的物品或空间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受到入侵时候,尽管组织内的成员不大可能使用暴力手段来进行入侵回击,但是所有者或控制者往往会采用一系列的非正式的反应性防卫行为,实证研究发现,对于回击侵犯某个物品或空间的种种非正式反应性防卫行为越多,那么组织中的人际冲突则表现得越强烈,降低信息知识传递与共享,人际关系趋于冷漠,加重组织运作的成本,增加合作的障碍。其次,为了缩减运营成本我国中小企业大多数采用流动性办公方式,该方式的弊端表现为当员工的领地受到威胁,丧失或者不复存在时潜在的冲突会增加,而这种冲突所造成的后果是其降低运营成本所弥补不了的。
4对策和建议
4.1提升高管团队的稳定性,树立坚定战略目标
核心团队的稳定性与企业良性发展存在正相关关系。高层管理团队中的成员因为差异化的年龄、性别、经验、经历以及知识储备会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或利或弊的影响,为了避免高层团队在异质性方面的冲突,积极有效地发挥高层团队异质性在综合多样化信息资料等方面的优点,维系高层团队稳定性,中小企业可以制定更高层次的企业目标与长远的规划,通过共同的目标,形成和谐稳定的氛围,凝聚整体力量,更好的来诠释本企业“我是谁,该做什么,怎么去做”,为企业从成长期过渡到成熟期夯实基础,进而推动中小企业迈向新台阶。战略目标需要借助目标管理法,将组织目标层层分解,内化为企业各个部门乃至每个员工的分目标,不仅有利于组织目标的达成,而且能够鼓舞本企业员工士气、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2以组织身份为基底,打造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符号,出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很难形成深层次的精神方面的企业文化。为了在激烈的市场中趋利避害,应该高度重视打造企业文化,将组织身份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去,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渠道,把载有组织身份内涵的企业文化灌输给组织内部员工并在外部不断传播和宣扬,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注入新动力。可以通过例会的形式,比如在上班前和下班前抽出部分时间通过小型宣讲会形式,宣扬企业组织身份的文化,尤其是对于新进员工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宣讲,帮助他们了解本企业。
4.3丰富交流平台,凝聚员工的志气
员工的领地行为无处不在,中小企业应该尽可能地规避领地行为对员工间合作交流的负面效果,有效引导组织成员的个体行为。企业管理者应该尽量让员工在固定的空间中工作与交流,研究发现,流动办公模式对员工的情感交流会产生不可估量的负效果,同时,管理者应当了解本企业员工之间的领地归属,鼓励员工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以增进内部员工情感,减少组织内部的人际冲突。领地行为的冲突很大程度上归结于缺乏有效的沟通,沟通的不畅往往造成信息的歪曲和误解,进而造成双方当事人关系的紧张与疏远。
摘要:针对目前我国中小企业面临一个窘境即寿命短暂不足3年。在回顾组织身份理论基础上,通过分析组织身份对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作用,并以影响组织身份的要素为基础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我国中小企业生存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组织身份,中小企业,寿命
参考文献
[1]赵凤.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11):111-122.
[2]赵立辉.我国中小企业寿命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080:124.
[3]宋一晓,曹洲涛.员工组织关系视角下知识领地行为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
[4]王成城,颜惠虹,王月玥.高管团队断层对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和对策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4,6(12):47-51.
[5]彭贺.领地行为研究综述:组织行为学的新兴领域[J].经济管理,2012,34(01):182-189.
组织身份 篇5
如果觉得有用,欢迎大家分享给你的朋友!
户口
就从户口说起吧,这方面都是比较根本的东西。户口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户籍制度,如果在香港,户口一般指的是银行账户。中国政府依靠户口来统计中国的人口方面的数据,中国人口信息网上面那两个人口时钟就是根据户口来统计出来的。所以说,在中国,户口就是你最本质的证明。没有户口,就是“黑户”,将面临着种种麻烦,比如没法办理身份证(于是需要身份证的事情都没发做)没办法登记结婚,没办法领取社会补助,没办法读书上学,甚至面临着“偷渡”的嫌疑。
其实“黑户”很常见,我工作一个月就见到了不下十个“黑户”,而且每一位都拥有至少是本科的文凭,可以说是知识分子。他们成为黑户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毕业以后“三不管”,户籍档案关系“任逍遥”,等到用的时候发现,自己竟然莫名其妙变成“黑户”了。又得花钱找人托关系重新办理,费钱又费时间,麻烦至极。所以大家一定要时常关注自己的户口,别丢了,受那冤枉罪。
在中国,尤其是农村生源的孩子们,从小受的教育就是从出农村,向城市发展。打工是一条路,可惜打工何年何月才是出头之日啊;上学可以说是一条捷径,虽然这路也不是那么一帆风顺,总比打工舒服的多了。一般考上大学,就兴冲冲的回家领了户口迁移证,从家里的户口簿里拿走了自己的户口页,等到九月秋初,开学报到的时候将这些材料全部上交,就暂时性的成为了学校所在城市的一员(当然也有部分同学没有迁户口)。总之,大家户口迁出来的过程基本就是这个样子了。
其实毕业以后户口这东西也有一些道道。一般来讲,毕业生户口有五种去向:
1、工作单位有户籍管理的条件(比如政府部门、高等学校);
2、就业地的人才交流中心;
3、代理托管挂靠;
4、未曾办理,一年后学校给予打回原籍;
5、任逍遥,不知所终。
工作单位可以接管户口那最好,当然也要自己主动去办理这方面的手续,在现在这个冷漠的社会,除了父母兄弟朋友谁会管你的事情啊,所以别指望有人提醒你该怎么做,重要的是自己主动去问,去做。当然,大多数人还是无法在这种单位就业的,因为这种单位不是政府部门,就是国有企业,再者就是比较大型的企业。
工作单位不能接管户口的时候,按照往常来说,大多数同学都会选择放到当地的人才交流中心,因为这是官方的说法。但是有个限制条件,人才交流中心的集体户口是属于临时户口,有两年的限期,毕业超过两年就不能继续托管了。而且户口跟档案是一体的,不能单独提出来。
还有就是放到代理托管挂靠户口。我不知道别的公司是怎么样的,我们公司的收费
是跟人才市场的一样的,这是物价局定的价格。但是放到我们公司有诸多好处。首先,我们公司的集体户口是青岛市或济南市常住户口,享受与青岛或济南市民同等待遇,比如买限价房什么的;其次,这个户口没有限期,是永久性的;再次,我们可以户档分离,户口档案可以分开提取,方便使用;最后,我们有计划生育办公司,可以进行户口夫妻投靠、子女投靠、父母投靠。你一个人拥有这个户口,全家人都可以投靠。
有的人没有办理任何手续,户口打回原籍,如果遇上不负责任的管理员,恐怕就成了“黑户”。
档案
很多人终生都见不到自己的档案,按照规定,个人是不能接触自己的档案的,档案的发送必须使用国家“机要”文件发送方式,属于国家秘密。所以说,档案是一件很严肃的东西。它是一个人生平的写照,读书的情况,工作的情况,党组织关系的一些情况都会在档案里以文件的形式保存,直到去世。
档案原则上来讲分为三种:学籍档案、人事档案和工人档案。学籍档案记录一个人的读书生涯,记载着他何年何月在哪里读书,受过何等处分何等表扬,一些测评表格、成绩单等归教育局管理。人事档案则是在学籍档案中加入了派遣证、履历表、转正定级材料、婚姻变更材料、出国材料、劳动合同等,归人事局管理。工人档案则是指没有经过转正定级,没有获得干部身份的工人,归劳动局管理。
目前还在校读书,包括像我这样的正在实习,但还未毕业的学生的档案,全部是学籍档案(这期间档案在学校);毕业生毕业后,在其学籍档案中放入该毕业生的报道证,然后由学校将档案转交毕业生就业单位的人事部门或委托的人才交流机构,这份档案才转成人事档案(这期间档案在工作单位或者人才交流中心或者挂靠在代理托管机构);如果毕业生毕业后未办理相关手续,那么在一年派遣期后(211工程学校是两年),其学籍档案过期,将被打回原籍,进入劳动局,转变为工人档案(这期间档案在劳动局)。
如果你的档案不行由人事局转为劳动局管理,那么很遗憾的告诉你,你失去了你这么多年读书得到的唯一社会凭证——干部身份。有人说我有毕业证,证明我受过高等教育,可是你没有干部身份,你就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工人,即使退休了,你的退休金也比有干部身份的人的要少很多很多。关于干部身份,我下面会详细得讲。
干部身份
在告诉大家干部身份是什么东西之前,我首先要阐明一下,干部身份如果失去了,无法补办,保质期一过,永久丢失。
在中国社会体系中,公民分三中身份:农民、工人、干部。农民归农业局管理,工人归劳动局管理,干部归人事局管理。通过向劳动部门申请办理招工(就业)手续后具备工人身份,通过人事组织部门办理吸收、录用干部手续后具备干部身份,国家统一招收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执行一年见习期考核合格办理转正定级手续后也具备干部身份。(注:如果两年择业期内没有办理相关手续,指标自动作废)注:大中专毕业生必须办理将“学籍档案”转变成“人事档案”后才有资格办理转正定级手续
国家规定,大中专毕业生毕业(以报到证人事部门签署日期为准)一年后,即可由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或委托的人才交流机构批准转正定级;本科毕业生毕业工作一年(以报到日期计)、大中专毕业生毕业工作满三年可申报初级职称,由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或委托的人才交流机构办理。转正定级之后,就确定了干部身份。
干部身份的作用:
1、国家机关录用公务员、进入事业单位的基本条件。公务员政审材料有一条明确规定要有干部身份(应届毕业生考公务员的除外)。
2、单位之间,城市之间人才流动的必备条件之一。比如北京现在的落户政策基本就是人才
引进,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要有干部身份。只有有干部身份,才能说是干部调动。
3、拥有干部身份才能够评职称。在我国,无论各行各业都会有职称评定,而且相信任何单位都希望有那些有职称的人来工作,就算你工作的单位没有职称评定一说,那想你如果是高级工程师,你拿的钱也绝对比别人多,因为这是国家规定,国家规定拥有职称的人的基本工资,比如一个高级工程师的基本工资不得低于年薪5W(举例,不代表国家规定)。
4、提干的基本材料。就是说如果你要被提升干部,就必须拥有干部身份。
5、计算干部工龄的起始点,工龄从拥有干部身份开始计算。(工龄关系着你的职称评定、社会保险等)
6、拥有干部身份养老保险拿的钱数多(干部100%,工人60%-80%)。
有人说,我不考公务员,不详尽事业单位,我就挣钱行了吧。这又牵扯到职称问题了,一个拥有职称的人,哪怕是个低级职称,他的工资比同水平没有职称的人的工资水平就高一个级别;
有人说,我暂时想考研,等研究生毕业后再想工作的事。假如你今年7月份毕业,你在6月份跟一个代理公司(或者找关系,你爸的朋友的公司什么的)签订了三方协议,档案被发到这家代理公司。等到九月份研究生入学的时候,需要档案,就去让这家公司发送你的档案到学校(你算作是在职考研,与应届生考研没什么区别)。一年后,找签三方的那个公司给做转正定级,确定干部身份。三年后你毕业,实际已经拥有2年的工龄了。
工龄这个东西很重要,首先必须拥有干部身份(工作一年)才能评定初级职称,工龄4年(工作五年),可以评中级职称,工龄9年(工作10年),可以评高级职称。至于那些破例评定的,则需要获得什么国家级的科研奖什么的,咱么一般人是没有办法的。
今后无论工作如何变动,你的人事档案不能脱离人事厅(局)以及所属的人才中心等干部档案管理系统。一旦转入劳动局或所属的劳动力市场以及职介等机构超过三个月不能及时转回的,将失去原有干部身份。
党组织关系
这一块的话一般就不用说了,但每年都有大量的党员失去自己的党员身份。无非是几个理由:抛弃了党组织关系、不上缴党费、不参加党组生活等。
这里面大多数人是因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可以说是无知导致了这种行为。共产党员就是要为人民服务,我党宗旨就体现出了这一条。大多数脱离党组织的成员都是因为觉得付出没有回报,思想境界达不到标准才脱离党组织的。而实际上,为人民服务,人民不是木头,人民知道党在做事,会给予回报。
虽然作为一个共产党员说出这样的话不应该,原则上来讲,我们应当不计回报,不计报酬的为人民服务。我讲出下面这些话,也许要受到党组织批评,可是我还是要说,因为这是事实,我不想让咱们应届的学生们犯这个错,失去大好的机会。
不计回报,不计报酬的为人民服务的人存在,而且很多,但绝大多数的党员,我想思想上还是有问题的,虽然每个季度都要写“量贩式”的思想汇报。而这个社会的实际情况也是这样的。中国是共产党***,虽然本质上是人民民主专政,共产党是人民代表,可实际上确实是共产党在执政,中国不会出现国民党员当政府成员的情况。因此,如果你想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有所发展,你的党员身份将是你的最根本的条件。
我说句老实话,就拿青岛这边来说,我想全国各地都是一样的。你是一个党员,而且拥有青岛本地常住户口,你的户口在某某小区。那么每年,光选举期间,你就会有不少收益,因为党员的一票,远远比群众的一票重得多。我说这些不是为了败坏我们党员的风气,不是说要让党员去为这个而努力,而是说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每个地方都存在的现象。当然,还是期望我们的党员同志们能够真正从心底上爱党爱民,真正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