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

2024-07-28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共6篇)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 篇1

肿瘤睾丸抗原(cancer-testis antigen,CTA)是一类肿瘤特异性抗原,仅限在肿瘤组织和睾丸组织中表达,在正常组织中均不表达。CTA呈高度的组织限制性表达,具有免疫原性,可诱导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因而在肿瘤疫苗研究中前景良好[1,2]。目前CTA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alignant fiibrous histiocytoma,MFH)中的研究还是一个空白,国内外尚无报道。我们应用RT-PCR方法检测了27例MFH患者肿瘤组织中多种CTA的mRNA表达,以为CTA研制用于MFH患者免疫治疗疫苗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材料

27例MFH组织及相应的癌旁正常纤维组织均取自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0年4月至2015年1月确诊为MFH并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肿瘤组织及癌旁正常纤维组织均经病理证实。其中男17例,女10例;年龄31~83岁,平均(58.7±13.5)岁。术中取材时先取正常纤维组织,再取肿瘤组织,并将组织切成方块,分装,放入液氮中保存,随后置于-80℃冰箱保存。TNM分期按照2010年AJCC标准,Ⅰ期5例,Ⅱ期7例,Ⅲ期11例,Ⅳ期4例。组织学亚型按照新版WHO软组织肿瘤分类(2002)进行:多形性MFH 14例、巨细胞性MFH 8例,炎性MFH 5例。

1.2 方法

a)总RNA的提取:将切取的MFH组织和癌旁组织迅速放入液氮中,快速转移至-80℃冰箱内存放。用Trizol试剂(Invitrogen公司)提取组织总RNA,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A260 nm/A280 nm值,1%琼脂糖凝胶电泳证实RNA完整性。b)c DNA合成:取组织提取RNA 1.0μg,用RT-PCR试剂盒DRR019A(TAKARA公司)合成c DNA,反应条件和反应体系参考试剂盒说明书。c)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目的基因:取分别来自MFH组织和相对应的癌旁正常纤维组织的c D-NA为模板进行PCR反应,以GAPDH为内参,对WT1,MPP11,PRAME,RHAMM,NY-CO-38,G250,NY-ESO-1,HTERT,BAGE的基因进行检测,引物设计参见文献[3]。9种CTA基因的引物序列、PCR反应退火温度、产物片段长度以及循环数见表1。对于所有的抗原,变性温度为94℃,延伸温度72℃。全部引物均经Gen Bank查询,为目前已知基因特异性引物序列。所有反应均经预变性,94℃5 min,扩增35个循环,72℃延伸5 min。d)DNA序列测定:随机抽取上述9种CTA的阳性PCR产物(各3例)进行DNA序列测定。DNA序列测定由上海基康生物技术公司完成。所得序列与基因库检索序列一致,证实所扩增产物为目的基因的片段。e)将在恶性纤维组织瘤中表达率最高的肿瘤睾丸抗原相关基因与临床相关指标(性别、年龄、组织学亚型、临床分期)进行统计学分析,寻求是否存在关联。

1.3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全部数据由SPSS19.0统计软件完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A基因在MFH及相对应癌旁正常纤维组织中的表达

在2 7例MFH组织标本中,表达率最高的是WT 1(77.8%),其次是MPP11(74.1%),PRAME(63.0%),RHAMM(59.3%),NY-CO-38(51.9%),G250(44.4%),NY-ESO-1(44.4%),HTERT(40.7%),BAGE(14.8%),如图1所示。9种CTA基因在全部正常纤维组织中均无表达。肿瘤组织中至少有1种基因表达的频率是96.3%(26/27),3种或3种以上同时表达概率为85.2%(23/27)。

2.2 在MFH中CTA基因的表达与临床指标的关系

经统计学分析,CTA基因在MFH中表达率最高的WT1与临床相关指标(性别、年龄、组织学亚型、临床分期)无显著相关性(P>0.05),如表2所示。

3 讨论

MFH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软组织肉瘤,恶性程度高,易发生转移和复发,预后差。在现阶段,由于病因未得到确定,对于MFH的早期诊断、病程监控、治疗都没有确切的办法。近年来,MFH患者生存率随着治疗方法的改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即使采取以手术彻底切除加长期化疗的方法,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仍低于70%[4,5]。这种肿瘤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因此急需寻找新的方法来提高治疗效果。

近年来,随着肿瘤学、免疫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突飞猛进,成为继手术、放疗和化疗之后第四种抗肿瘤治疗手段。目前,在肿瘤治疗中免疫治疗只能作为辅助手段,原因有两个:其一是真正实用的肿瘤特异性抗原十分有限;其二是受多种因素影响,这些仅有的抗原免疫原性低,难以完成抗原的有效递呈,因而开展免疫治疗的关键所在是获得特异性肿瘤抗原[1]。作为免疫治疗其中之一,基因疫苗的治疗策略是利用人体免疫系统已存在的病原体免疫反应,将肿瘤特异性标记物的基因序列与病原体的基因序列融合制成基因疫苗,在人体内激活高水平的T淋巴细胞,从而诱导、维持有效的免疫应答反应,达到治疗目的。由于疫苗治疗具有特异性、在体内免疫效应维持时间长等优点,目前以CTA肽为主的疫苗已成为研究热点[1,6,7]。

1991年有学者通过改进T细胞表位克隆从黑色素瘤细胞中分离并鉴定了第一个肿瘤睾丸抗原MAGE-1,CTA逐渐被人们熟知。CTA基因在正常组织(睾丸和胎盘组织)和某些肿瘤细胞中表达[2]。除此之外,作为一类新的肿瘤特异性抗原,CTA还有如下主要特点:a)大多数CTA基因定位于X染色体;b)一般以多个家族成员的形式存在;c)CTA在各种来源不同的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一般具有异质性[8]。目前有关研究发现CTA基因及其编码产物CTA在细胞分化增殖、细胞凋亡、信号传导、基因转录、减数分裂等方面起作用[9,10,11,12]。此外,多项研究报告表明,作为肿瘤标记物,还可通过巢式RT-PCR技术检测外周血、脑脊液、腹水中CTA的mRNA的表达及含量,有助于发现少量肿瘤细胞的存在,从而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及转移复发的监测[8]。

目前,虽然大部分CTA功能尚未完全明确,与肿瘤的发病机制也未查明,但是CTA因具有免疫原性及表达局限性,而且CTA基因编码的200余个产物已被鉴定,为含有CTA的恶性肿瘤的免疫治疗提供了充分的选择,使其在肿瘤疫苗和肿瘤免疫治疗中极具发展潜力,成为一研究热点[1,13]。近年来,隆起性皮肤纤维肉瘤、尤文氏肉瘤、白血病等肿瘤相继发现了特异性标记物,而且,CTA的临床试验在黑色素瘤等肿瘤的治疗上已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14,15],但MFH的特异性标记物却没有相关报道。

为了解CTA在MFH中的表达特点,我们检测了9种CTA基因在MFH组织的表达,发现这些CTA基因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表达率最高的是WT1(77.8%),其次是MPP11(74.1%),PRAME(63.0%),RHAMM(59.3%),NY-CO-38(51.9%),肿瘤组织中至少有1种基因表达的频率是96.3%(26/27),3种或3种以上同时表达概率为85.2%(23/27);全部CTA基因在正常纤维组织中均无表达。本组实验还对表达率最高的WT1的表达和临床相关指标(性别、年龄、组织学亚型、临床分期)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无显著相关性,但本实验病例较少,是否存在关联有待进一步研究验证。结果提示上述5种CTA基因在MFH中呈现高度特异性表达,由于CTA在肿瘤中呈现异质性表达,这就为开展研究MFH的多价疫苗提供了实验依据,使得CTA作为肿瘤疫苗用于MFH的特异性免疫治疗成为可能,而且多价疫苗还可有效避免因肿瘤抗原表达的个体差异和抗原调变所致的免疫逃逸,进而扩大了免疫治疗适用范围,效果明显优于单一多肽疫苗。

CTA基因的研究把肿瘤发生、发展与生殖细胞的产生和成熟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如上所述,CTA在众多肿瘤中均有不同频率的表达,而且多呈协同表达。Lee等[16]发现长期存活的睾丸癌患者有继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可能,因CTA具有高度的表达限制性,提示CTA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中可能出现高表达,本次试验结果与多种CTA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中呈现高表达相符合,而且多种CTA之间存在协同表达现象。由于本次试验的局限性,CTA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之间的关联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检验。

本次实验结果提示我们应将表达率最高的WT1作为MFH的特异性肿瘤标记物,并对其临床应用进行探索。研究成功将发现新的肿瘤特异性标记物并有可能应用于MFH的早期诊断、病程监控、疗效评价、转移预后等方面。同时,新的特异性标记物将进一步研究用于开发MFH特异性基因疫苗,提高免疫治疗效果,具有较为广阔的经济社会前景。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 篇2

1 材料与方法

1.1 阻塞性黄疸动物模型的制备

将实验猪仰位固定,以3.5%戊巴比妥钠(1mL/kg)静脉注射全麻,进行无菌手术。由剑突至脐上沿腹白线切开,暴露肝、胃及十二指肠,沿胃幽门找出十二指肠起始部,可见肝与十二指肠之间有一条较宽的黄色透明管,即胆总管。仔细剥离出胆总管,在其外垫入直径1mm无菌塑料管,用1号细线结扎后拔除塑料管,制造胆总管不完全性阻塞。然后分层将腹壁肌肉、皮肤缝合。一般在术后4~5d可产生阻塞性黄疸的典型变化。术后予3d抗炎治疗,饲养条件同术前。

1.2 标本采集及检测

对36只体质量20kg左右的家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仅游离胆总管,不予结扎。1周后行PTCD及支架植入术。A组:制作胆总管不完全阻塞,引起阻塞性黄疸1周后行PTCD及支架植入术。B组:制作胆总管不完全阻塞,引起阻塞性黄疸1周后行PTCD,术后3d行支架植入术。分别于术后1周、4周、8周、12周于每组随机选取2只猪对支架内膜处及支架两端2cm取材进行下列检查。

1.3 免疫组化观察

分别于术后1周、4周、8周、12周取材,切取吻合口瘢痕组织l0%甲醛溶液固定,每组每次取材6只。免疫组化染色采用SP法。第一抗体鼠抗人平滑肌肌动蛋白(Acfin Smooth 1A4)单抗购自中山生物技术公司,SP试剂盘为ZYMED公司产品。染色步骤: (1) 石蜡切片,常规脱蜡至水。 (2) 蒸馏水冲洗,PBS浸泡5min,微波炉抗原修复。 (3) 3%H2O2孵育5min,消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活性。 (4) 5%~10%正常山羊血清(PBS稀释)室温10min。 (5) 倾去血清,滴加稀释50倍的第一抗体在4℃下过夜。 (6) PBS冲洗,5min×3次。 (7) 滴加生物素标记的二抗,37C孵育30min。 (8) PBS冲洗,3mL×3次。 (9) 辣根酶标记的链霉卵白素,37 C孵育30min。 (10) PBS冲洗。3rain×3次DAB显色.井在显微镜下控制时间。自来水充分冲洗。苏术素复染、脱水、透明,封片,观察。

1.4 特异性检测

用已知SMA的阳性切片作阳性对照,用PBS液分别代替一抗、二抗及SP液作阴性对照。

1.5 结果判定标准

观察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在胆道支架植入后的不同时期在组织中的分布及表达,细胞评定标准:以细胞膜和/或细胞浆染成棕黄色为阳性细胞。细胞的着色强度可分为以下级数:“-”为阳性细胞,“+”为细胞膜和(或)细胞浆染成淡棕黄色;“+++”为深棕黄色;而“++”则介于二者之间。应用VIDAS图像分析仪,对各组切片单位面积阳性细胞数进行定量分析,见图1、图2。

2 结果

(1) 表达部位:SMA表达于肌成纤维细胞(MFB)胞浆、平滑肌组织。 (2) 表达数值:SMA在胆道愈合过程中不同时期的表达数值见表1。 (3)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用表示,差异性分析采用方差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AB组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 A组同B组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介入放射学的飞速发展,胆道支架的应用越来越普及,但随着应用的增多,患者生存期的延长,支架术后再狭窄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的研究希望通过动物模型的研究,揭示胆道支架术后再狭窄形成的机制。

胆道支架植入术后,金属支架作为异物刺激胆道组织产生一系列炎性反应,同时胆汁又起到加重炎性反应的作用。胆道支架植入术后胆管的突出表现为瘢痕性挛缩,覆盖内支架并且于其表面形成新生内皮组织,逐渐增厚并造成管腔狭窄。近年来有研究[4]表明肌成纤维细胞(MFB)与新生内皮组织形成关系密切,MFB结构上的特征表现为细胞浆内富含微丝和大量的粗面内质网,微丝主要由α-SMA构成,MFB的收缩只与SMA的含量有关,SMA为MFB的重要标志。因此,作为成纤维细胞向MFB分化的标志.研究a-SMA在胆道支架术后再狭窄过程中的表达,可以揭示支架再狭窄的原因。

本实验结果表明a-SMA在术后各期表达均较强,各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我们在实验中发现猪胆总管属于一纤维弹性管道,支架植入术后刺激胆道组织粘膜下大量原有的纤维细胞转化为功能活跃的成纤维细胞,导致胶原纤维的过度合成。同时还证明了肌成纤维细胞是引起胆管瘢痕性挛缩,造成管腔狭窄的重要原因;同时胆管愈合过程中炎性反应期长、黏膜修复慢等特点与胆汁的刺激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最终导致胆道过度愈合[5]。

本组研究数据表明,a-SMA浓度在支架植入术后呈进行性增高,反映支架刺激后,成纤维细胞活动增强,胆道局部组织增厚。浓度增加于12周达到峰值,同时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组当中的A组与B组相比差别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这说明Ⅱ期支架植入同Ⅰ期支架植入对胆道成纤维细胞的活性影响无差别,即对远期胆道再狭窄率的影响是相同的。

通过以上的研究,我们发现,影响胆道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主要因素是胆道成纤维细胞的活性增强;Ⅱ期支架植入同Ⅰ期支架植入对胆道支架再狭窄的影响是相同的。针对本研究的结论,我们提出通过抑制成纤维细胞的活性,即应用干扰素(IFN)、转化生长因子(TGF)、中和抗体等减少a-SMA的表达,控制MFB的生长,可望减轻胆道愈合过程中的瘢痕性挛缩[6]。从而来控制支架植入术后的再狭窄发生率,希望通过后续的研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治疗措施。

摘要:目的 探讨胆道支架治疗梗阻性黄疸后支架再狭窄的形成机制。方法 采用36只家猪建立梗阻性黄疸模型, 分为对照组及A组、B组。对照组及A组采用PTCD术后即时支架植入, B组采用术后3d进行支架植入治疗。分别于治疗后1周、4周、8周、12周于每组随机选取2只猪对支架内膜处及支架两端2cm处取材进行观察α-SMA在胆管愈合过程中不同时期的表达强度。结果 α-SMA在支架植入术后呈现高表达, 并持续较长时间。AB两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 AB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肌成纤维细胞活性增强是胆道支架术后再狭窄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成纤维细胞,黄疸,阻塞性,胆道,支架

参考文献

[1]Chiou YY, Tseng HS, Chiang JH, et al.Percutaneous placement of metallic stents in the management of malignant biliary obstruction[J].J Formos Med Assoc, 2005, 104 (10) :738.

[2]Dahlstrand U, Sandblom G, Eriksson LG, et al.Primary patency of percutaneously inserted self-expanding metallic stents in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biliary obstruction[J].HPB (Oxford) .2009, 11 (4) :358.

[3]Mao XN, Lu ZM, Guo QY, et al.The proliferous rule of bile duct endothelium after the placement of metallic biliary stent:a study in canie[J].Zhonghua Yi Xue Za Zhi, 2010, 90 (17) :1204-1207.

[4]Masszi A, Kapus A.Smaddening complexity:the role of smad3in epithelial-myofibroblast transition[J].Cells Tissues Organs, 2011, 193 (1/2) :41-52.

[5]何中林, 陈平, 阎洪涛.胆汁刺激与良性胆管狭窄形成机制的实验研究[J].重庆医学.2008, 37 (15) , 1699.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 篇3

1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1.1 CGRP基因结构及其分布

CGRP是1982年Amana等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发现的第一个活性多肽。1983年Rosenfold等应用基因重组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分离CGRP, 证实了CGRP在人和动物体内存在。CGRP和降钙素属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家族的成员, 来自同一个基因。CGRP由37个氨基酸、2 800个碱基对组成, 分子量为3 786.91 D, 其中有5个内含子和6个外显子, 经转录多聚腺苷酸化及选择性RNA拼接等加工过程, 在甲状腺C细胞形成CT mRNA, 在神经组织形成CGRP mRNA, 后者进一步转译出CGRP而发挥生物效应。人和大鼠均存在两种分子异构肽, 分别称αCGRP和βCGRP, 两者具有相似的生物活性。αCGRP主要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 βCGRP则主要位于外周神经系统[2]。CGRP作为神经递质广泛存在于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内, 并随着周围神经分布于骨骼肌、肠道、呼吸道、心血管等器官, 甚至在血液中亦存在恒量的CGRP。人体皮肤中含有丰富的神经肽, 人表皮下有单个散在的CGRP反应阳性神经纤维, 能穿透基底膜进入表皮释放CGRP, 作用于表皮和真皮多种细胞。CGRP通过与CGRP受体 (CGRP receptor) 结合发挥作用。CGRP是一种强效的血管扩张剂[3], 并能诱导内皮细胞与单核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之间的黏附作用[4], 从而在皮肤炎症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1.2 CGRP的生物学作用

(1) 舒张血管作用:CGRP是一种内源性舒血管活性肽, 其扩血管作用比乙酰胆碱、5-羟色胺 (5-HT) 、P物质 (substance P, SP) 等均强, 且呈不同程度的剂量依赖性。CGRP对脑血管有明显扩张和解痉作用, 能逆转脑血管痉挛, 成为目前治疗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 后脑血管痉挛的新方法[5]。 (2) 神经保护作用:CGRP对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均有保护作用。神经元产生的CGRP作为一种信号作用于胶质细胞, 触发神经元与胶质细胞间的反应, 从而促进神经元的存活与修复再生, 在促进伤后神经再生和感觉及运动的可塑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6]。 (3) 心脏保护作用:CGRP可明显降低心脏的再灌注损伤, 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4) 促进成骨细胞分化和增殖:CGRP及其神经纤维对骨形成、发育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Gajda等[7]研究证实CGRP参与骨折的愈合和塑型。 (5) 痛觉调制作用:Bartho等[8]研究均证实CGRP参与痛觉信息传递及痛觉过敏的形成。另外, 近年来研究发现CGRP是引起偏头痛的一个重要因素[9]。 (6) 免疫调节作用:目前普遍认为CGRP是一种内源性免疫保护物质, 主要在感染、缺血和创伤等应激时, 可防止免疫功能过度激活、致炎因子对机体造成的损伤, 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 (7) 其他:CGRP对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也有调节作用。CGRP可抑制胃酸分泌, 对消化性溃疡有促进愈合作用;CGRP有促进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和减少呼吸道腺体分泌的作用。

2 成纤维细胞

2.1 成纤维细胞 (fibroblasts, FB)

FB是皮肤真皮网织层中最重要的细胞, 常附着在胶原纤维上, 能合成和分泌大量胶原蛋白, 对维持皮肤的弹性和韧性具有重要作用[10]。

2.2 成纤维细胞的原代培养

传统的组织细胞培养方法分为两种: (1) 组织块贴瓶法:组织块贴瓶法进行原代细胞培养, 是把组织的小块植于培养瓶 (皿) 壁, 当组织周边延生的细胞相互接触形成单层时, 消化这些细胞后获得原代细胞;胰蛋白酶消化后进行原代培养是先用胰蛋白酶对组织进行直接消化后获得单细胞悬液, 由细胞悬液定量接种后获得原代细胞培养物。戴振声等[11]采用培养后组织块消化法 (简称改良法) 培养成纤维细胞, 以组织块贴瓶法 (简称贴瓶法) 作为对照, 结果改良法成功率为100 %。该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成功率略高。吴国选等[12]认为该方法存在着许多缺点, 包括收获的细胞量不大、培养周期长、细胞贴壁生长困难, 使得细胞培养不易成功。 (2) 胰蛋白酶消化法:消化培养法是利用消化酶将妨碍细胞生长的细胞间质包括基质、纤维等去除, 使细胞分散, 形成悬液, 易于从外界吸收养分和排出代谢产物, 可以很快得到大量活细胞, 细胞也在短时间内生长成片。该方法适用于培养大量组织, 原代细胞产量高。赵娟等[13]采用冷胰蛋白酶和胶原酶联合消化法培养皮肤FB, 通过对50例女性眼睑部位皮肤的FB体外培养, 其成功率可达100 %。表明这种培养FB的方法是稳定可行的。

3 CGRP对创伤愈合的影响

谢江等[14]在探讨神经肽P物质 (SP) 和CGRP在无瘢痕愈合中的作用时发现, 胎兔皮肤伤后SP和CGRP阳性表达降低, 提示SP和CGRP的低表达在胎兔皮肤无瘢痕愈合中可能起重要作用。SP不仅有直接促进损伤修复的作用[15], 同时上调肉芽组织FB表达生长因子与受体, “放大”SP的促修复作用。创面局部SP含量的恢复有赖于神经纤维的修复, 而CGRP能促进神经元的存活与修复再生。CGRP和SP常贮存于同一神经组织囊泡中, 受到损伤因素刺激时二者同时从感觉神经末梢释放至局部组织。此外, 在创伤愈合过程中, 由修复细胞自分泌和旁分泌的多种生长因子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 是其中的一种, 它可刺激FB的增殖和胶原的合成, 还可促进内皮细胞的移行和增殖, 或通过激发巨噬细胞产生FGF和其他血管形成因子, 促进血管生成。有研究证实CGRP可刺激SP的分泌, SP在体外又可诱导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表达bFGF, 从而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 加速肉芽组织的形成, 促进伤口愈合[16]。

4 CGRP对成纤维细胞的影响

在伤口愈合中, 主要由FB转变而来的肌成纤维细胞在伤口收缩以及分泌胶原中有重要作用, 肌FB的分化与伤口愈合的质量和速度密切相关[17]。FB在肉芽组织形成和成熟的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特性。第一种特性是增殖、迁移:FB的迁移、肉芽组织的产生一般在创伤后需3 d左右的准备期, 在这期间, 细胞外间质发生变化, 细胞激活, 为肉芽组织的形成准备条件。这段时间的长短取决于FB由静息状态进入活化状态的时间。创伤后约1周, FB几乎占据整个伤口, 创伤后约4周FB发生细胞凋亡而数量减少。王丽丽等[18]采用辣椒素 (capsaicin) 预先化学毁损大鼠感觉神经元, 并行皮肤全层切割伤, 观察肌FB内标志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 (α-smooth muscle actin, α-SMA) 表达分布, 探讨感觉神经肽在肌FB形成中的作用。结果发现CGRP阳性的染色主要分布于细胞间隙、FB和毛细血管周围;辣椒素组大鼠两种神经肽阳性染色程度在伤后各时相点均低于对照组, α-SMA阳性表达多位于小血管和创缘下肉芽组织肌FB胞浆。伤后对照组伤口面积明显缩小, 辣椒素组伤口收缩较对照组差。光镜下对照组大鼠肉芽组织FB排列有序, 出现明显上皮化;辣椒素组大鼠肉芽组织疏松, FB排列紊乱, 上皮化程度明显不如对照组。对照组α-SMA阳性表达细胞数较辣椒素组多, 且表达强度也明显高于辣椒素组。表明CGRP与FB的分化调控密切相关。

5 小结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 篇4

关键词:结肠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结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1,2]。影响结肠癌预后的因素很多,血管生成在肿瘤生长、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5例结肠癌标本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情况,以探讨bFGF和VEGF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收集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07年10月~2011年10月间85例外科手术切除结肠癌标本,所有患者术前均未接受放疗或化疗,所有研究对象均按HE病理切片诊断标准确诊为结肠癌,年龄32~81岁,平均51.6岁,其中,男59例,女26例;伴淋巴结转移52例,不伴淋巴结转移33例;组织学分型:高分化32例,中分化15例,低分化38例;TNM分期:Ⅰ~Ⅱ期40例,Ⅲ~Ⅳ期45例。

1.2 方法

标本经4%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4μm连续切片,分别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兔抗人的bFGF和VEGF抗体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并设立阳性和空白对照。

1.3 结果判定

bFGF和VEGF表达均定位于细胞浆,胞浆染有明显的棕黄色为阳性,胞浆无着色为阴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Spearman检验进行两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bFGF和VEGF在结肠癌的表达情况

bFGF和VEGF在男性结肠癌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4.4%、62.7%,女性结肠癌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2%、65.4%,包浆均有明显的棕黄色染色(图1、2),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FGF和VEGF在高、中、低分化结肠癌的阳性表达率依次为59.3%和56.2%、66.7%和60.0%、71.1%和71.0%,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FGF和VEGF在TNMⅠ~Ⅱ期和Ⅲ~Ⅳ期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7.5%、50.0%和91.1%、75.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bFGF和VEGF表达的相关性

bFGF和VEGF表达的相关性见表2。用Spearman检验进行两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bFGF和VEGF结肠癌的表达呈正相关(r=0.268,P<0.05)。

3 讨论

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涉及肿瘤细胞遗传物质、表面结构、侵袭力、黏附力、血管新生、淋巴管新生等诸多因素[3]。目前许多研究资料发现,新生血管的形成在肿瘤的生长、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恶性肿瘤细胞凭借丰富的新生血管网获取无限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和氧气,因此,肿瘤的血管生成以及以血管为靶向的药物研究成为肿瘤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4]。已经发现越来越多的因子与肿瘤血管生成有关[5]。

bFGF是广泛存在于体内多种组织的一类多肽生长因子,在机体的胚胎发育、血管形成、创伤修复过程中起重要调节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bFGF在肝癌、肺癌、胶质瘤、黑色素瘤中都有较高表达[6]。本实验研究表明,bFGF在大肠癌中有异常表达,与性别、组织分化程度无关,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密切相关。

VEGF属于血小板源生长因子超家族,为分子量46 000的高度糖基化碱性蛋白,可通过蛋白激酶C(PKC)或ras信号传导通路激活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KP)系统,刺激内皮细胞增殖,并产生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和胶原酶等[7],增加微血管通透性[8],促进血浆纤维蛋白渗出,为血管中多种细胞的迁徙提供纤维网络,从而促进血管形成和肿瘤细胞脱落进入血管或向邻近纤维结缔组织扩散。VEGF在正常情况下表达水平较低,在一些病理情况下出现过表达。本研究表明,VEGF在大肠癌中的异常表达与性别、组织分化程度无关,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密切相关。

本研究结果显示,bFGF和VEGF在结肠癌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268,P<0.05),二者共同参与了结肠癌浸润和转移的过程,相互的协同作用可以使结肠癌更具侵袭性。因此,联合检测bFGF和VEGF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可以作为评估结肠癌预后的客观指标,对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意义,可能作为肿瘤靶向治疗的新靶点,通过某种技术抑制bFGF和VEGF高表达,可实现缓解病情甚至治疗结肠癌的目的,减少复发和转移。

参考文献

[1]李颖超,张观宇,许立莉.CD105和VEGF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6):8878.

[2]张娟,魏君,王士杰,等.Twist和E-cadherin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中国肿瘤临床,2011,38(3):143-147.

[3]谢明,杨翅,梁红,等.大肠癌中pAkt、VEGF和MVD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9,16(5):337-339.

[4]蒋金玲,刘卫仁,于颖彦,等.肿瘤学管形成的模型建立与显微图像定量分析研究[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1,40(7):475-479.

[5]于建宪,崔琳,张七一,等.组织芯片检测大肠癌中NOS、HIF-1α的及与血管生成的关系[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7,14(1):44-49.

[6]Okada-Ban M,Thiery JP,Jouanneau J.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J].Int J Biochem,2000,32(3):263-267.

[7]胡艳萍,吕彧,崔莉,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胃肠间质瘤中的表达[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7,14(5):381-382.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 篇5

建立稳定、高效、易操作的成纤维细胞培养方法是开展各项研究的基础。猪器官的组织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与人类相近, 利用克隆转基因技术生产经遗传修饰的克隆猪, 可作为异种器官移植的供体, 因此猪成纤维细胞的培养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关于猪成纤维细胞培养方法的报道较多[6,7,8];但因试验条件、品种、取样部位的不同, 采用的方法不尽相同, 且对不同组织成纤维细胞培养方法比较的报道较少。本研究采用不同的培养方法, 培养了猪胎儿成纤维细胞和耳皮肤成纤维细胞, 对比培养效果, 旨在筛选出最佳的培养方法, 现报道如下。

1 材料

卡那霉素、青霉素、链霉素、DMEM/F12培养基、血清, 购自Gibco公司;胰酶、配制PBS所用的试剂, 购自Sigma公司;台盼蓝、EDTA、DMSO, Amresco公司产品;细胞培养所用的耗材, JET BIOFIL (广州) 公司产品。

2 方法

2.1 样品的采集及处理

猪胎儿采自昆明某屠宰场。把妊娠约30 d的猪胎儿 (约3 cm长) 连带一段子宫浸泡在PBS (含有50μg/m L卡那霉素、100 IU/m L青霉素和100μg/m L链霉素) 中, 立即带回实验室。剪开子宫壁和胎膜, 取出胎儿, 移入超净工作台 (型号为BCM-1300A, AIRTECH公司生产) , 用镊子去除胎儿头、尾、四肢、心脏及其他脏器, 用PBS清洗后用眼科剪将胚胎充分剪碎, 用PBS冲洗几次, 备用。

猪耳皮肤采自版纳微型猪。尽量挑选猪耳组织上血管较细少的部位, 用乙醇擦拭消毒, 剪下一小块猪耳组织, 将组织块放入PBS (含有50μg/m L卡那霉素、100 IU/m L青霉素、100μg/m L链霉素) 中, 立即带回实验室。在超净工作台上, 将猪耳组织块浸入75%乙醇10 s, 然后置于无菌培养皿中, 用眼科剪剪去毛, 再用PBS清洗5~10次, 然后剪成1~2 mm3的小块, 备用。

2.2 培养

2.2.1 胰酶热消化法

向剪碎的组织块中加入约2倍组织块体积的37℃预温的0.25%胰酶-0.04%EDTA, 在37℃培养箱 (Thermo) 中消化1 h (期间有规律地摇晃几次, 以充分消化) ;加入DMEM/F12培养液 (含10%FBS) 终止消化;取上清液, 以800 r/min离心5 min;弃上清液, 然后加入培养液, 轻轻吹打重新悬浮细胞, 以5×104/m L的密度接种于培养瓶中, 利用台盼蓝染色法计算细胞存活率。

2.2.2 胰酶冷热结合消化法

向剪碎的组织块中加入少量0.25%胰酶-0.04%EDTA, 置于4℃冰箱中冷消化3~4 h;在37℃培养箱中消化30~60 min;终止消化, 收集细胞, 离心, 重悬细胞, 培养并计数。

2.2.3 胰酶室温消化法

在组织块中加入室温的0.25%胰酶-0.04%EDTA, 在室温条件下, 置于摇床上消化1~2 h;终止消化, 收集细胞, 离心, 重悬细胞, 培养并计数。

2.2.4 组织块培养法

将组织块剪碎后, 加入37℃预温的DMEM/F12培养液, 转移至50 m L培养瓶内, 并均匀铺开, 吸去多余的培养液, 放入培养箱, 使组织块充分吸附于瓶底, 5 h后再加入37℃预温的DMEM/F12培养液, 24~48 h后观察组织块旁细胞生长情况。

2.3 成纤维细胞的传代、培养与纯化

细胞形成细胞单层 (80%~90%汇合) 时进行传代培养。在传代过程中成纤维细胞被纯化, 用PBS冲洗3次, 去除血清和脱落的组织块及死细胞, 加入1~2 m L 0.25%胰酶-0.04%EDTA, 显微镜下观察, 细胞收缩变圆时倒掉消化液, 加入含10%血清的DMEM/F12终止消化。轻敲瓶底, 用吸管反复吹打培养瓶瓶壁, 使成纤维细胞脱落, 并把细胞团分散为单细胞, 分瓶继续培养。

2.4 成纤维细胞生长曲线的绘制

选择生长状态良好的成纤维细胞, 用常规消化法消化, 制成细胞悬液, 计数;再以1×104/m L密度接种于24孔培养板, 于37℃、5%CO2的培养箱中培养。从接种时间算起, 每天对3个孔中的细胞进行计数, 算出平均值。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细胞密度为纵坐标绘制生长曲线。

2.5 成纤维细胞的冻存、复苏

冻存:常规消化, 计算冻存细胞数量, 收集细胞, 弃去上清液, 用冻存液 (70%DMEM+20%FBS+10%DMSO) 调节细胞密度为1×106/m L, 分装于冻存管中。将冷冻管放入细胞程序冷冻盒 (型号为5100-0001, NALGENE公司生产) , 置于超低温冰箱冷冻2~3 h, 然后转入液氮罐中长期保存。

复苏:从液氮中取出冻存管, 立即放入38℃温水中并不停搅动, 令其快速解冻。将细胞悬液移入离心管中, 加入DMEM/F12培养液5 m L, 800 r/min离心5 min;弃上清液, 加入培养液, 充分吹打, 利用台盼蓝染色法计算复苏率。以5×104/m L的密度接种于培养瓶, 放入37℃、5%CO2的培养箱中培养, 观察。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培养方法的培养效果

猪胎儿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分别采用了胰酶热消化法、胰酶冷热结合消化法、胰酶室温消化法和组织块培养法, 其中胰酶热消化法解离细胞量多, 但细胞存活率显著地低于胰酶冷热结合消化法、胰酶室温消化法 (P<0.05) , 且细胞贴壁效果较差;与胰酶冷热结合消化法相比, 胰酶室温消化法所获得的细胞量略少, 但细胞存活率显著提高 (P<0.05) , 且贴壁效果也较好, 所得到的细胞透明度好, 细胞内颗粒少, 立体感强, 界限明显, 而且胰酶室温消化法操作简单, 操作时间短, 不用反复离开操作台, 减少污染的可能性;组织块培养法培养所需要的时间长, 1~2 d游离出少量细胞, 7 d可生长出大量细胞。综上所述, 胰酶室温消化法操作简单, 细胞培养效果好, 是猪胎儿成纤维细胞较好的培养方法。

注:同列数据肩标小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在猪耳皮肤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中, 胰酶热消化法和胰酶室温消化法分离的细胞数量少, 组织块几乎不能被分离;胰酶冷热结合消化法在冷处理时, 胰酶可充分与组织接触, 对细胞的伤害也小一些, 所得的细胞较胰酶热消化法和胰酶室温消化法多, 可培养成功;组织块培养法所需的组织量少, 6~12 h部分组织块可贴壁, 2~3 d大部分组织块贴壁, 并游离出个别成纤维细胞, 细胞生长很快, 逐渐向周围铺开, 长成单层。10 d左右连生, 并铺满瓶底 (见180页彩图1) 。鉴于新生猪耳皮肤组织可供的试验取材量少, 且耳皮肤组织比猪胎儿难消化, 在4种方法中组织块培养法是猪耳皮肤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的理想培养方法。

3.2 成纤维细胞传代、培养与纯化

试验中培养的细胞经原代培养长成单层并铺满瓶底时进行传代。传代几次后生长状态基本相似, 生长繁殖旺盛, 4~5 d即可长满, 继续传代。所培养的细胞呈梭形、多角形等, 为典型的成纤维细胞形态, 胞质近中央处有椭圆形胞核, 核仁清晰可见。但仍然可见到上皮样细胞 (呈星型或三角状) 、神经细胞、游走型细胞。这些杂细胞会在反复传代过程中被逐渐淘汰。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 整个细胞群体呈现火焰状和旋涡状, 成群细胞呈现放射状、漩涡状等走行形式。

3.3 成纤维细胞生长曲线

试验绘制出细胞生长曲线, 为掌握细胞传代周期提供参考。接种后第1天细胞计数略微下降, 2~4 d为缓慢生长期, 5~6 d细胞开始加速生长, 7~8 d细胞成倍增长 (为细胞对数期) , 8 d以后细胞转为缓慢增长, 为细胞增长平台期 (见图2) 。

3.4 成纤维细胞的冻存、复苏

试验采用的冻存方法得到的细胞复苏率在85%以上, 可满足试验要求。细胞复苏后贴壁很快, 24 h后观察已有半数细胞呈现梭形或三角形, 细胞生长状态与冻存前相同, 为典型的成纤维细胞状态。4~5 d已基本汇合成单层并铺满培养瓶底部。

4 讨论

提高细胞在体外培养的成功率和效率是细胞培养试验工作的首要问题。动物细胞的培养方法主要有2种, 即组织块培养法和酶消化法。组织块培养法简单方便, 虽获得传代细胞需较长的时间, 收获的细胞量不大, 但长出的细胞比较整齐且便于选择, 培养动物皮肤成纤维细胞常用此法。体外培养中最常用的消化酶是胰酶。胰酶是一种能够破坏基质和黏附蛋白的蛋白水解酶, 容易破坏以单层方式生长的细胞所分泌的细胞外基质和黏附蛋白;因此必须严格控制酶浓度、作用时间长短以及酶处理温度, 并且要根据不同的组织选择合适的细胞分离方法。本试验分别采用胰酶热消化法、胰酶冷热结合消化法、胰酶室温消化法和组织块培养法培养猪胎儿成纤维细胞和猪耳皮肤成纤维细胞, 以筛选合适的原代细胞分离方法。试验中发现, 采用常规的胰酶消化法对猪胎儿组织进行分离与培养时, 分离效果良好, 传代细胞与原代细胞在形态上无明显差异。但是采用胰酶热处理法处理猪耳皮肤成纤维细胞时, 发现细胞分离效果差, 得到的细胞量少, 难以继续培养, 其原因是耳皮肤表皮上有角质, 结缔组织多, 比胎儿组织难消化。

不同消化方法对细胞贴壁和生长增殖有明显影响。试验对常规的胰酶热消化法进行改进, 对比了胰酶热消化法、胰酶冷热结合消化法、胰酶室温消化法获得细胞的存活率和细胞贴壁情况。在猪胎儿成纤维细胞培养中, 胰酶热消化法解离细胞多, 但细胞存活率显著低于胰酶冷热结合消化法、胰酶室温消化法 (P<0.05) , 且细胞贴壁效果也差一些。于珠玲等[8]的研究也表明, 胰酶冷热结合消化法的细胞存活率明显高于胰酶热处理法, 胰酶冷热结合消化法对细胞的损伤较少。孙兴参等[9]的研究也认为, 室温消化法与常规的热消化法相比, 是一种能够获得高成活率、高收获量、细胞形态和生长状况良好的胎儿成纤维细胞培养方法, 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本试验中室温消化法所获得的细胞量略少于胰酶冷热结合消化法, 但细胞存活率显著提高 (P<0.05) , 且贴壁效果也较好, 得到的细胞透明度好, 细胞内颗粒少, 立体感强, 界限明显。由此可见, 在4种培养方法中, 胰酶室温消化法最适合于猪胎儿成纤维细胞的原代培养。

猪耳皮肤成纤维细胞最好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胰酶消化法得到的细胞数量少, 组织块几乎不能被分离;胰酶冷热结合消化法所得到的细胞比其他两种消化法多, 冷处理时胰酶可充分与组织接触, 对细胞的伤害也小一些, 可培养成功。组织块培养法需要的组织量少, 操作简便, 易于掌握, 10天左右爬片细胞就可以铺满瓶底。鉴于新生猪耳皮肤组织可供的试验取材量少, 且耳皮肤组织比猪胎儿难消化, 在4种方法中组织块培养法是猪耳皮肤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的理想培养方法。丁生财等[7]的研究也表明, 组织块培养法培养猪皮肤成纤维细胞的效果优于胰酶消化法。一些研究均采用了组织培养块法培养不同物种的耳皮肤成纤维细胞[10,11]。

胰酶和胶原酶是消化、分离动物组织的常用酶。胰酶常用于消化细胞间质较少的软组织, 是源于胰腺的蛋白水解酶, 不仅消化力强, 残留酶活性很容易用血清中和, 且对组织的消化较彻底, 但对细胞的损伤较大。胶原酶是从细菌中提取的酶, 在pH值为6.5~7.8的范围内都有活性, 且其活性不依赖于Ca2+、Mg2+, 也不受血清影响, 虽然对组织的消化不完全, 但对细胞损伤小。本试验未采用胶原酶处理组织,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无论是用消化分散的单细胞培养还是组织块培养, 混合生长的原代细胞都有多种细胞类型, 大多是上皮细胞与成纤维样细胞的混合物。组织培养初期, 由于细胞仍基于原组织生长, 还保持着较强的增生能力, 因此组织块周围首先移出的是上皮样细胞。成纤维细胞在体外生存能力强, 生长速度快, 3~4 d后呈优势生长。上皮细胞与成纤维细胞分区生长, 这一特征与牛、人、山羊皮肤组织细胞的体外生长特征相似[12]。成纤维细胞较上皮细胞贴壁快, 对胰酶的敏感性高, 容易消化脱落, 依据这一特征收集不同消化时间的细胞, 经多次选择传代, 可纯化成纤维细胞。本研究也采用该方法得到了纯化的猪胎儿成纤维细胞和猪耳皮肤成纤维细胞。

由生长曲线可以看出, 成纤维细胞在离体培养条件下的生长曲线呈“S”型, 与杨素芳等[6]得到的广西巴马香猪、丁生财等[7]得到的贵州小香猪的皮肤成纤维细胞生长曲线相似。

本研究以含10%DMSO、20%FBS的DMEM/F12为冻存液保存成纤维细胞效果较好。丁生财等[7]的研究也采用了相同的方法。任芳丽等[13]证明10%DMSO保护液对牛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冷冻效果较其他浓度的DMSO及乙醇 (EG) 、甘油 (GL) 作为冷冻液的效果更好, 表现出较稳定的保护效果, 平均贴壁率达87.9%。还有报道称, 用含一定浓度的BSA、EG和蔗糖的PBS液为冻存液冻存小鼠胎儿和牛睾丸成纤维细胞的效果优于10%DMSO和血清的DMEM冻存液, 用此冷冻液保存猪成纤维细胞的效果是否更好,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摘要:为了研究猪胎儿成纤维细胞和耳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分离培养体系, 根据取样组织的不同, 筛选出最佳的培养方法, 试验以猪胎儿和耳皮肤为试验材料, 用4种不同的培养分离方法, 即胰酶热消化法、胰酶冷热结合消化法、胰酶室温消化法和组织块培养法, 分离培养猪胎儿成纤维细胞和耳皮肤成纤维细胞, 对比培养效果, 筛选出最佳的培养方法。结果表明:胰酶室温消化法分离的猪胎儿成纤维细胞存活率显著高于胰酶热消化法和胰酶冷热结合消化法 (P<0.05) , 细胞贴壁效果好, 且操作简单;猪耳皮肤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中, 胰酶热消化法和胰酶室温消化法分离的细胞数量少, 组织块培养法所需的组织量少, 且较胰酶冷热结合消化法操作简单。试验中培养的细胞呈典型的成纤维细胞形态, 生长曲线呈“S”型, 经冻存复苏后生长状态良好, 说明胰酶室温消化法是猪胎儿成纤维细胞较好的培养方法, 胰酶热消化法和胰酶室温消化法是猪耳皮肤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的理想培养方法。

肾纤维化和肾成纤维细胞的起源 篇6

多数学者原来普遍认为间质成纤维细胞是细胞外基质的唯一来源。1867年, Cohnheim发表了关于炎症机制的经典文章, 其中说明了成纤维细胞 (当时被称为收缩细胞成分) 是白细胞的迁移后代。这一理论在一个多世纪内都被广泛地认同, 直到Ross等在联体大鼠实验中发现成纤维细胞来源于局部。最近的研究发现, 至少有一部分成纤维细胞来源于骨髓, 故成纤维干细胞的概念已被普及到骨髓来源。此外, 也可能来源于外膜周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

1 肌成纤维细胞和非肌成纤维细胞

多数学者认为成纤维细胞在纤维化过程中转换成所谓的肌纤维细胞 (由于表达仅限于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平滑肌肌动蛋白) 。神经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α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β受体、CD90、exto-50-核苷酸和成纤维细胞特异性蛋白-1 (FSP-1) 被认为是肾皮质成纤维细胞的标志[1]。虽然确定这些细胞仍然具有挑战性, 但是典型的间充质细胞形态可以加以鉴定。在成纤维细胞转变成肌成纤维细胞的过程中, 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不是唯一的改变。此外, 表型的转变往往被低估, 从而使寻找这些细胞变得十分困难。正常和肾脏纤维化成纤维细胞之间的差异在于它们的增殖活性和基质合成的能力[2]。

如上所述, 细胞外基质的产生不是只有间质成纤维细胞参与。许多研究证实, 间质内有骨髓细胞存在[3]和骨髓细胞可以EMT为肾小管上皮细胞[4]。利用转基因标记成纤维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现, 来自骨髓的成纤维细胞约占正常小鼠肾间质细胞的12%[5]。在这项研究中, 有一个进展性肾脏病的实验模型, 成纤维细胞在肾间质细胞中所占的比例也没有改变。相反, 多达36%的分泌细胞外基质的细胞是来自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EMT。EMT是脊椎动物胚胎分散细胞[6]和损伤组织形成成纤维细胞的公认机制[7]。EMT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包括上皮细胞标志物减少与间质标志增加, 并且在迅速进展的慢性衰竭模型中表现较多。肾小管基底膜完整性的破坏是发生EMT的前提, 细胞外基质的组成影响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分化状态[8]。最近, Yamashita等[9]证实肾祖肾小管上皮细胞可能发生EMT, 并认为这些细胞是间质肌纤维细胞的来源。

2 肾成纤维细胞是否是肾脏疾病进展的起源

最近, Faulkner等[10]研究哈布毒液损伤后血管紧张素Ⅱ引起的肾纤维化模型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细胞的起源。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和哈布毒液注射后14 d加速了肾纤维化和肾小球硬化模型。利用该模型, Faulkner等基本确定肾小管间质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细胞是局部的来源。通过得克萨斯红葡聚糖标记发现肾小管基底膜的完整性没有被破坏, 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也没有进入间质[10]。有趣的是, 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的肌纤维细胞在血管周围早期即扩大。Wiggins等在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引起的肾炎和肾小球周区域也有相同的发现。这是否意味着在血管紧张素Ⅱ/哈布毒液模型中激活间质成纤维细胞是肌纤维细胞的唯一来源呢?事实并不是这样。首先, 正如有学者所认为EMT的可能仍然存在, 因为他们的重点是排除肾小管上皮细胞是EMT的来源, 但是EMT也可以发生在远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第二, 骨髓来源的造血干细胞或间质干细胞的浸润没有被排除, 仍然存在可能性。第三, 如前所述, 仅利用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作为基质分泌细胞的标志是不能代表所有这些细胞的。Okada等[11]在多囊肾病小鼠模型中也发现相同的问题存在。最后, 笔者推测基质分泌细胞来源可能根据不同的模型是会变化的。

3 治疗的影响

对于以上结果, 现在还不能被临床医生所用, 但它们在临床抗纤维化治疗中的重要性很快会被证明。基质分泌细胞的来源根据潜在疾病和 (或) 肾纤维化的进程可能不同。基质分泌细胞的主要来源可能有治疗意义。例如, 间质成纤维细胞是转基因的首要目标[5]。另一方面, 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刺激在某些慢性肾脏疾病如UUO模型中不是十分重要。UUO模型以及肾毒性血清肾炎模型都是通过EMT激活成纤维细胞。用骨形成蛋白 (BMP) -7或抑制肝细胞生长因子阻断EMT能抑制进展, 以及在应用BMP-7的情况下, 甚至可以还原这些模型中的基质沉积[12]。相反, 骨形态发生蛋白-7在没有或很少EMT如超载蛋白尿模型中其抗纤维化就会减弱或没有[13];但是关于人类的细胞来源, 激活成纤维细胞形成是一个刚刚开始研究的领域。因此, 如何将实验模型收集到的信息应用于临床研究将是非常有趣的。

4 结论

上一篇:毕节试验区下一篇:组织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