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肿瘤

2024-06-06

胰腺肿瘤(精选7篇)

胰腺肿瘤 篇1

胰腺良性、恶性肿瘤是一种常见的疾病, 对于这类肿瘤往往是采用手术切除的方式治疗, 传统的手术切除普遍采用远端胰腺切除术, 而这种方式往往会将正常的胰腺一并切除, 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1], 并且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比较高。随着科学技术和医疗水平的发展进步, 一种新的胰腺良性、恶性肿瘤切除术被研发出来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那就是中段胰腺切除术, 相比于传统的远端胰腺切除术, 这种方式据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保留了正常胰腺, 胰腺内外分泌功能得以最大限度保全, 因此成为了临床上普遍采用的胰腺肿瘤切除术。为了进一步分析中段胰腺切除治疗胰腺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的效果, 该研究选取该院2009年12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24名行中段胰腺切除术的胰腺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24例行中段胰腺切除术的胰腺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患者, 该组患者中有9例为男性, 15例为女性, 最大年龄为71岁, 最小年龄为19岁, 平均年龄 (44.56±3.11) , 有2例患者是因为上腹部疼痛就诊和4例因消瘦就诊发现胰腺肿瘤, 其余患者则因体检或意外发现肿块入院, 肿块直径在1.9~7.9cm。

1.2 手术过程

手术刀进入的时候要正中切口剑突至脐下进腹, 入刀要快和准。尽可能的缩小伤口大小, 以提高患者的术后愈合。手术刀进入之后沿横结肠上缘无血管区分离大网膜, 进入小网膜囊。这个操作过程中要十分小心, 否则就可能会切断胃结肠韧带及胃短血管, 切的过程要快, 以减少流血。若脾动静脉因故结扎、离断, 脾脏仍能通过胃短动脉保持血运, 则不需切除[2]。

在胰颈竖直部分将肠系膜上的静脉、门静脉、肝总动脉和脾动脉分离开来。同时在肠系膜上部分和门静脉前方将它们与胰颈分开并将间隙分离出来, 再进入胰颈部, 向左侧逐一结扎脾动静脉通向胰腺的分支。在肿块的两边进行胰腺切除, 肿块与两边的距离约为1 cm, 并于脾动、静脉前方充分游离远端残留胰腺, 直到离开切缘2 cm左右。手术过程中一般利用活检枪行组织芯活检行病理学检查, 以可以把肿块送至检验中心进行检测[2]。

切除之后进行消化道重建, 消化道的重建可以先关闭胰腺近切端, 再进行远端胰腺一空肠-Y吻合, 或者不关闭胰腺近切端, 而分别行胰腺近、远端一空肠Y吻合, 这也是医学上称谓的“双吻合”。

1.3 数据处理

将该统计调查的实验数据均录入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圆满成功, 无手术死亡案例出现, 术后发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 包括1例胰瘘, 2例消化道出血, 1例腹腔积液, 2例新发糖尿病。对患者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 所有患者均健在, 且身体状况显示良好。见表1。

3 讨论

早在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国外就率先进行了中段胰腺切除术, 并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随着中段胰腺切除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其技术一直在不断的成熟, 如今在医学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尤其是胰腺颈部或体部良性肿瘤或低度恶性肿瘤的手术切除, 比如说功能性或无功能性内分泌肿瘤、浆液性或粘液性囊腺瘤;其次是针对于那些位置往往比较深或者行局部摘除有主胰管损伤的类型[4];还有比如淋巴囊肿、皮样囊肿等等。而如果是节段切除无法彻底清除干净的肿瘤则不宜采用中段切除术。在实施中段切除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胰瘘、出血、腹腔积液、新发糖尿病等并发症。该研究主要通过回顾性的方式, 对该院收治的24名行中段胰腺切除术的胰腺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从统计表格数据结果可以看出, 相比于传统的远端切除术, 中段切除术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由此说明, 中段胰腺切除术是一种治疗胰腺颈体部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非常行之有效的方式, 能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万涛, 陈明易, 周晓东, 等.中段胰腺切除术治疗胰腺体部肿瘤的初步经验[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3 (14) :63-66.

[2]陈焕伟, 甄作均, 李梅生, 等.节段性胰腺切除术治疗胰腺良性或交界性肿瘤18例[J].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1) :3925-3927.

[3]陈拥华, 杜冰清, 向光明, 等.Beger及Frey手术在胰腺良性疾病及低度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1 (3) :341-347.

[4]赵华, 方金满, 张海涛, 等.中段胰腺切除在治疗胰腺颈体部肿瘤中的初步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36) :123-124.

[5]单毅.胰腺头颈部良性及低度恶性肿瘤的外科处理及“功能保全, 损伤控制”理念[J].实用肿瘤杂志, 2011 (2) :102-106.

[6]许业传, 余宏铸, 李韵松, 等.中段胰腺切除术在胰腺疾病中应用[J].肝胆外科杂志, 2011 (3) :176-178.

[7]詹世林, 陈建雄, 彭林辉, 等.中段胰腺切除治疗胰腺良性病变[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0 (9) :977-979.

[8]覃虹, 董明, 周建平, 等.保留器官功能胰腺切除术76例报告[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2 (9) :778-780.

胰腺转移肿瘤26例诊治分析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26例病例, 男16例, 女10例;年龄35~72岁, 平均56.5岁。胰腺转移灶单发为15例 (胰头部9例、胰体尾部6例) , 多发灶为4例, 累及全胰腺为7例, 伴有其他器官转移为12例。单个肿块最大径0.7~6.8cm, 平均直径4.22cm。

1.2 原发肿瘤情况

原发性肿瘤为肺癌9例、胃癌7例、肝癌5、结肠癌3例、胆囊癌1例、食管癌1例。胰腺转移肿瘤距原发肿瘤时间间隔平均24个月 (0~192个月) , 与原发灶同时诊断的9例, 间隔的时间最长为结肠癌手术后15年。

1.3 转移性胰腺肿瘤的临床表现

患者入院时的主要症状为咳嗽、胸闷、全身乏力、腹痛以及黄疸;少数无症状。26例病例均行腹部B超检查和CT检查, 11例行PET-CT检查, 5例行腹部MIRI检查, 查血清肿瘤标志物。原发灶有明确的病理组织学诊断。继发灶行穿刺病理组织学诊断16例, 术中冰冻病理诊断2例, CT、PET等影像检查结合原发肿瘤诊断为7例。

1.4 检查与方法

1.4.1 影像学表现

(1) B超检查:26例病例表现为低回声、不均质结节的改变, 其形态不规则, 边界较清楚, 血供不丰富。1例结肠癌手术后胰腺转移呈囊性的改变; (2) CT检查:检查后表现为胰腺的单发或者多发的低密度结节为17例, 且胰腺的正常轮廓消失为5例, 伴有胆管扩张的病例为3例;扫描增强后无明显强化。伴有肝转移8例, 肺转移3例, 胆囊转移1例; (3) PET-CT检查:经检查确诊为胰腺转移5例;伴有肝转移3例, 胸骨转移2例。

1.4.2 肿瘤标志物

患者得CA199均<36kU/L, CEA均<5μg/L。其他肿瘤标志物, 如AFP、CA125、CA153、CA242显示均为正常或轻微升高。

1.4.3 治疗方法

1.4.3. 1 手术组7例:

3例患者行肺腺癌术后9个月出现胰体尾转移, 行胰体尾和脾切除术后, 生存18个月;2例结肠癌术后3.5年出现胰头转移, 术中切除胰十二指肠以及横结肠, 然后进行结肠系膜的清扫, 术后行腹腔奥沙利铂及氟脲嘧啶的化疗与热疗, 已生存11.5个月;2例直肠癌术后2年出现胰头转移, 行胆道内支架引流术后, 已生存9个月。

1.4.3. 2 非手术组14例:

化疗+放疗9例, 局部放疗3例, 全身治疗2例。放疗治疗采用γ-刀进行放疗, 化疗则根据原发肿瘤的病理制定治疗方案并加用氟脲嘧啶, 胃肠道癌可使用奥沙利铂和氟脲嘧啶。

1.4.3. 3 未治疗5例。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Ka-plan-Meier计算生存率, 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治疗后的生存期26例病例随访, 手术组中位生存26个月 (11~76个月) , 非手术治疗组中位生存11.5个月 (2~18个月) , 未治疗组中位生存1.5个月 (0.5~5个月) 。手术组与非手术组的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 , 与未治疗组生存时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 讨论

临床上, 胰腺的转移性肿瘤较少见。常见的原发部位是乳腺癌、恶性黑色素瘤和胃癌[1]。Lack等报道按照其发病率高低依次为:肺癌、胃癌、结肠癌、食道癌以及肾癌等[2]。不同肿瘤发生胰腺转移的时间间隔也不相同, 肾透明细胞癌和乳腺癌发生胰腺转移的时间间隔较长, 平均为10.2年和7.5年, 而其他的肿瘤时间间隔相对较短[3]。

胰腺转移肿瘤多属于肿瘤晚期, 根据其原发肿瘤的生物学特性选择不同模式的综合治疗方法。故针对单个的胰腺转移肿瘤, 如无其他手术禁忌证者应积极给予手术治疗, 尽可能切除一切病灶。胰腺转移灶的切除可以明显缓解症状并能延长其生存时间[4]。对不能进行手术治疗的胰腺转移肿瘤, 采用局部放疗联合化疗或腹腔热疗, 可以提高生存质量并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化疗则以奥沙利铂和氟脲嘧啶为主。放疗可使30%~50%的胰腺转移瘤所引起疼痛得到缓解, 并能抑制肿瘤的生长。

综上所述, 手术治疗胰腺转移肿瘤可以明显缓解症状并能延长其生存时间。

摘要:目的 探讨对于胰腺转移肿瘤的诊断以及治疗方法。方法 针对自2008年11月至2010年8月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诊治的26例胰腺转移肿瘤患者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原发性肿瘤为肺癌9例、胃癌7例、肝癌5、结肠癌3例、胆囊癌1例、食管癌1例。胰腺转移肿瘤距原发肿瘤时间间隔平均24个月 (0~192个月) 。B超下穿刺活检组织病理学诊断18例;临床诊断12例。胰腺体尾+脾脏切除术3例, 胰十二指肠切除+横结肠次全切除2例, 胆道内金属支架引流术2例;化疗+放疗9例, 局部放疗3例, 全身治疗2例;5例未治疗。26例病例随访, 手术组中位生存26个月 (11~76个月) , 非手术治疗组中位生存11.5个月 (2~18个月) , 未治疗组中位生存1.5个月 (0.5~5个月) 。结论 手术治疗胰腺转移肿瘤可以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

关键词:胰腺转移肿瘤,诊断,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刘彤华.病理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294.

[2]Minni F, Casadei R, Perenze B, et a1.Pancreatic metastases:observations of three cas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Pancrea-tology, 2004, 4 (6) :509-520.

[3]Sellner F, Tykalsky N, De Santis M, et al.Solitary and multipleiso-lated metastases of clear cell renalcarcinoma to the pancreas:an in dication for pancreatic surgery[J].Ann Surg Oncol, 2006, 13 (1) :75-85.

胰腺肿瘤 篇3

1 对象和方法

本科自2007年起开展胰腺局部精准切除手术17例次, 其中男5例, 女12例;年龄13~63岁, 平均 (41.8±17.53) 岁。除1例胰体外伤外, 其余16例均为胰腺肿瘤, 肿块直径为1~11 cm。保脾胰体尾切除组11例, 其中2例快速病理检查提示为恶性肿瘤后即刻加行脾切除术;中段胰腺切除组5例, 在保脾胰体肿块切除后行近端胰腺关闭、远端胰腺-空肠吻合术;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组1例。

2 结 果

17例患者均成功完成了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或中段胰切除或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手术。全组手术时间 (1.7~5.1) h, 平均手术时间 (3.0±0.8) h;术中出血量100~400 ml, 平均出血量 (258.8±86.7) ml, 全组病例术中均未输血;术后血小板计数为 (165~420) ×109 L-1, 平均血小板计数 (273.1±43.8) ×109 L-1;术后住院时间11~30 d, 平均住院时间 (15.8±7.1) d。

保脾组2例因术中快速病理检查提示胰腺内分泌恶性肿瘤可能, 即刻再切除已保留的脾脏、脾动静脉及其周围淋巴结[1], 术后病理证实脾血管及其周围淋巴结有瘤组织累及, 手术切缘阴性。

并发症:中段胰组1例因脾血管裸露过长 (约8 cm) , 术后发生脾静脉迟发性破裂出血, 再次手术切除脾脏;保留十二指肠病例术后短期小流量胰瘘 (少于50 ml·d-1, 8 d) ;保脾组1例术后胰尾小囊肿 (3 cm) 伴低热。均经保守治疗好转出院, 无其他并发症及死亡率。术后随访4~48个月, 中位随访时间26个月, 病理检查提示良性肿瘤者未见复发及转移。

3 讨 论

近年来脾门结构、胰体尾部解剖及脾脏功能得到了重新认识[2]。无辜性脾切除可引起术后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 进而导致门静脉血栓形成, 同时脾切除术后引起的“凶险感染”, 这些均体现了脾脏对机体防御的重要性, 针对胰腺的良性病变应采取保留脾脏或十二指肠的胰腺局部精准切除术, 以有效地保存脾脏或十二指肠及其功能。另外, 仅切除病变胰腺组织, 尽可能保留正常胰腺组织, 也能较好地保留胰腺的内外分泌功能, 减少手术对血糖以及消化功能的影响, 使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得到较大改善[3]。

我们体会到, 术前诊断明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胰腺局部精确手术的成败。术前的影像学资料 (如B超、CT等) 对评估手术能否施行、拟定个体化手术方案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应严格掌握胰腺精确手术的适应证, 即胰腺孤立性病变、境界清楚、具有光滑包膜、与周围组织 (尤其重大血管) 无明显粘连、病程表现为良性过程等。该手术的禁忌证: (1) 胰腺病变其境界欠清, 包膜不完整, 与周围组织 (尤其重大血管) 粘连明显; (2) 术中快速病理提示为恶性病变等。对于术前诊断胰腺恶性肿瘤者不考虑局部精确切除手术, 对于术前诊断胰腺良性肿瘤者在术中应行病理检查, 一旦发现恶性可能, 应按恶性肿瘤要求处理。

目前, 临床上胰腺疾病有逐渐增多的趋势, 外科治疗的各种术式层出不穷。由于胰腺手术大多步骤繁琐、难度高、风险大, 一旦出现意外, 其并发症多较严重, 甚至引起致命的后果。因此, 胰腺手术适应证的严格掌控以及拟定最佳的术式就要求术者对胰腺的局部解剖知识有较高水平的掌握。精准肝胆胰外科的时代已经来临, 要求能以最小的手术创伤, 达到最大脏器保有及最佳康复效果的目的。它依赖于术者在对器官局部解剖精确认识基础上的精细解剖性手术, 在彻底切除目标病灶的同时, 充分保证剩余器官脉管结构的完整性。

术中注意事项及手术技巧: (1) 选择上腹正中“┗”形切口或上腹部“┻”形切口, 力求充分显露手术区域; (2) 于胃网膜血管弓下切开胃结肠韧带保护胃网膜动静脉, 以便在分离脾血管发生损伤时, 可通过胃网膜动静脉分支保证脾脏的血供; (3) 胰体尾部切除时, 分离脾周韧带, 在显露脾蒂的基础上彻底离断脾肾韧带及脾膈韧带, 将脾脏完整托出腹腔外, 便于从前后两个方向判断脾血管与胰腺的关系, 从而利于解剖分离; (4) 胰颈体部节段性切除时将瘤体尽可能向前方牵引, 以充分显露脾动静脉主干; (5) 确切结扎脾动脉主干发出至胰腺实质的多支小动脉, 逐个结扎并避免牵拉损伤伴行的小静脉; (6) 术中超声探查进一步对肿瘤进行准确定位和初步定性, 还可发现术前难以发现的小子瘤, 并对胰腺组织和脾血管进行游离前的解剖可行性判断; (7) 切除胰头时, 应注意保护胃十二指肠动脉、胰十二指肠下动脉和第一空肠动脉及其小分支, 以防止术后十二指肠缺血坏死; (8) 术中快速病理检查可明确病变性质, 原则上如为恶性病变或恶性病变不能排除, 须立即切除已保留的脾脏、脾动静脉及其周围的淋巴结, 如为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也应立即改行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我们采取胰体尾+脾脏腹腔外、自胰尾向胰头分离的方法[4], 其优点在于保证脾蒂无损伤的情况下将脾脏完全游离, 连同胰体尾部托出腹腔外, 化解了处理胰体背侧血供的困难, 大大增加了保脾的成功率, 减少术中出血量, 即使有脾静脉损伤也可在直视下进行修补, 当然, 术者必须具备足够的脾脏外科和血管外科的技能。

当前保留脾脏的胰腺精准切除术主要用于胰腺良性病变, 如胰腺外伤 (体尾部无法保守但非广泛性损伤) 、慢性胰腺炎 (合并胰管狭窄时其狭窄段较局限) 、胰腺囊肿和胰腺良性肿瘤 (局限于腺体内, 与周围脏器、血管无明显粘连) 。本组17例中, 除1例胰腺外伤, 2例胰腺恶性内分泌肿瘤再行脾切除术外, 其余均为良性疾病。本组2例病理检查提示恶性内分泌肿瘤 (分别为8 m及14 m) 即刻再行脾切除者术后随访至今, 均未见明确的转移征象。从本组结果看, 无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并发症、术后血小板计数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均令人满意。最近有报道针对胰腺体尾部的恶性病变采用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5], 对此作者持不同意见:考虑脾脏作为与胰体尾一起的解剖单元, 当胰体尾占位诊断恶性肿瘤时, 因其起病隐匿, 发现时往往已伴有周围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 保留脾脏不利于第10组淋巴结的清扫, 术后复发及转移几率高, 应切除脾血管及脾脏。精准外科是依赖于对器官外科解剖精确认识的解剖性外科手术, 在彻底切除目标病灶的同时, 充分保证剩余器官脉管结构的完整性, 最大限度地保留无病变脏器的功能, 从而以最小的创伤达到最佳的疗效。

参考文献

[1]董家鸿.要点与忙点:胰脾外科[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230.

[2]吴向嵩, 陈德琴, 吴文广, 等.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的选择与方法[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1, 18 (1) :17-20.

[3]LEE S E, JANG J Y, HWANG D W, et al.Clinical efficacy of organ-preserving pancreatectomy for benign or low-grade malignant potential lesion[J].J Korean Med Sci, 2010, 25 (1) :97-103.

[4]谢敏, 王健, 包善华, 等.保脾胰体尾切除术在胰体尾病变时的应用[J].现代医学, 2009, 37 (4) :308-309.

非常见胰腺肿瘤的超声诊断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84例非常见胰腺肿瘤患者, 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检查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非常见胰腺肿瘤[1]。其中男性患者44例, 女性患者40例, 年龄在11~69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38.2±12.6) 岁。其中30例患者为实性假乳头状瘤, 18例患者为转移癌, 15例患者为功能性胰岛细胞瘤, 15例患者为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 6例患者为导管内乳头状瘤。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超声声像图特点, 将其超声表现特点详细记录了下来。

1.2 方法

运用Phillips Sonos5500超声诊断仪进行常规超声检查, Philips Sonos5500采用先进信号处理系统, 微细灰阶成像等先进原理, 100%还原了组织的原始信息, 为临床提供了准确的诊断依据;动态信息优化技术保证了图像时刻处于最佳状态;局部放大技术增加分辨率, 对小病灶有良好的显示能力, 可以更加清晰、准确地观察到微小病灶的血流灌注情况 (实质性脏器内2 mm左右的病灶也可以清晰显示) 。在操作过程中, 医生可根据情况, 减少干扰, 提高图像质量。将凸阵探头频率设定为3.5~5.0 MHz, 让所有入选患者至少进食8 h, 检查前让其饮用500~1 000 m L的水。运用E9超声诊断仪 (美国GE公司) 进行超声检查, E9是一个全新的超声系统, 它能极大限度的提高图像质量和工作效率, 并使操作更加容易。现配有腹部探头、腹部容积探头、阴道探头、浅表探头。另配穿刺架。广泛应用于腹部实质脏器 (肝、胆、脾、胰、肾) 、周围血管疾病的诊断及浅表器官如淋巴结、甲状腺等方面疾病的诊断, 并运用于阴道内超声及各种介入穿刺治疗项目[2]。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实性假乳头状瘤

84例患者中, 30例是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 30例患者中, 在病变部位方面, 位于胰头24例, 位于胰尾6例, 病灶最大直径在1.7~5.7 cm之间;实性肿瘤9例, 囊实混合性肿瘤21例, 肿物边界清晰, 包膜完整。CDFI可检出血流信号存在于肿物实性部分。见表1。

2.2 转移癌

18例患者中, 原发于肺癌12例, 原发于结肠癌6例;在病变部位方面, 位于胰头3例, 位于胰体6例, 位于胰尾9例。在病灶个数方面, 2个病灶6例, 单发12例, 病灶最大直径在1.3~5.0cm之间。超声表现为肿物具有清晰的边界且低回声, CDFI可检出血流信号存在于4个病灶内, 见表2。

2.3 功能性胰岛细胞瘤

15例患者中, 在病变部位方面, 位于胰头12例, 位于胰尾3例, 均为单发, 病灶最大直径在1.1~2.3 cm之间。等回声9例, 低回声实性结节6例, 均具有清晰的边界。检出血流信号3例, 见表3。

2.4 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

15例患者中, 病变部位均为胰尾, 均为单发, 病灶最大直径在5.2~11.5 cm之间, 超声表现为囊性混合性肿物, 具有清晰的边界。

2.5 导管内乳头状瘤

6例患者中, 病灶最大直径在2.6~3.0 cm之间, 超声表现为有中等回声团存在于胰头部扩张的胰管内, 具有清晰的边界。

2.6 其他继发表现

84例患者均未见周围血管被肿瘤浸润, 也未见扩张的肝内外胆管, 导管内乳头状瘤6例, 未见胰管扩张78例, 分别占总数的7.1%和92.9%。

3 讨论

3.1 非常见胰腺肿瘤的超声诊断的必要性

目前, 随着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 检查仪器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同时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 胰腺肿瘤的检出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既往临床医师极易认为腺癌、假性囊肿等疾病就是所有的胰腺病变, 但是目前, 随着临床不断深入地认识胰腺肿瘤, 对其进行了越来越详尽的病理分型, 胰腺肿瘤病例中非常见胰腺肿瘤的比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达到了11.9%的比率, 包括实性假乳头状瘤、神经内分泌肿瘤、淋巴瘤等。因此, 要想更深入地认识非常见胰腺肿瘤, 临床医师提高自身认识既有必要[3]。

3.2 几种非常见胰腺肿瘤的超声表现

3.2.1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

由于经常有出血、坏死等现象发生于其内部, 因此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又被称为囊实性肿瘤, 在胰腺外分泌肿瘤中, 其达到了1%~2%的发病率。年轻女性是多发人群, 11~25岁是高峰时段, 胰腺头部是多发部位, 超声表现为囊实混合性肿物, 具有清晰的边界。由于肿瘤包膜完整, 且具有外生性生长特点, 因此胆道扩张表现极少出现[4]。该研究结果表明, 囊实混合性肿瘤7例, 实性肿瘤3例, 肿物具有清晰的边界和完整的包膜。CDFI可检出血流信号存在于肿物实性部分, 和上述叙述一致。

3.2.2 转移性胰腺肿瘤

转移性胰腺肿瘤在临床较为少见, 肾癌是其中最为常见的原发癌, 肺癌、结肠癌等也较为常见。临床表现可无特异性, 大多数患者有原发病史。超声显示为单发或多发肿瘤, 具有清晰的边界, 胰腺头、尾部是多发部位, 少许病例胰腺呈弥漫性肿大改变。胰管在肿瘤的压迫下会出现扩张现象, 如果引发胰周血管浸润和肝外胆道梗阻, 那么要想运用超声有效鉴别其与原发性胰腺癌是极为困难的[5]。该研究超声表现为肿物具有清晰的边界且低回声, CDFI可检出血流信号存在于4个病灶内, 和上述叙述一致。

3.2.3 胰岛细胞瘤

胰岛细胞瘤在任何年龄均可发生, 分为两种类型, 即功能性胰岛细胞瘤和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由于具有低血糖抽搐等临床表现, 因此在肿瘤较小时通常就能够被检查出来。超声表现为有1~2 cm左右的低回声肿瘤存在于胰腺实质内, 具有清晰的边界, 较为丰富的血流信号。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具有较大的肿瘤, 通常有腹胀腹痛等临床表现, 超声表现为胰区肿物, 内部有实性回声, 也会在肿瘤出血坏死等情况下呈囊实性, 但通常具有清晰的边界[6]。该研究结果表明, 功能性胰岛细胞瘤患者中检出血流信号3例。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超声表现为囊性混合性肿物, 具有清晰的边界, 和上述叙述一致。

3.2.4 导管内乳头状瘤

导管内乳头状瘤在胰腺的主或副胰管内发生, 男性是多发人群, 60~80岁是发病高峰时段, 当胰管被瘤体阻塞时, 其实验室检查及临床表现通常情况下类似于慢性胰腺炎。超声检查可见扩张的胰管, 有低回声团存在于其内, 通常具有较为清晰的边界[7]。该研究超声表现为有中等回声团存在于胰头部扩张的胰管内, 具有清晰的边界, 和上述叙述一致。

3.3 非常见胰腺肿瘤的超声诊断价值

超声彩色多普勒对病灶内血供情况进行的评估, 从而对病灶性质进行有效的分析和鉴别, 将超声声像图特征性表现与彩色多普勒联系起来, 在临床诊断胰腺病变的工作中具有令人满意的应用, 将重要信息提供给了临床的鉴别诊断工作。上述非常见的胰腺肿瘤通常情况下具有较为清晰的病变边界, 不会显著浸润周围组织, 腹部不适或包块是其主要临床症状。和较为常见的原发性胰腺癌相比, 这些非常见胰腺肿瘤具有显著不同的特点。男性是原发性胰腺癌的多发人群, 中老年是高峰时段, 胰头部是多发部位。超声表现为胰腺实性肿物, 呈低回声, 具有模糊的边界, 如果患者具有较大的肿瘤, 那么其肿瘤通常会浸润周围血管组织, 如果胆总管受到肿物的压迫, 那么肝外胆道就会发生梗阻现象, 进而引发肝内胆管及胰管扩张, 腹痛、消瘦等均是其主要临床表现[8]。此外, 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及肝脏转移均会在晚期胰腺癌的作用下发生。

综上, 在不同病理类型非常见胰腺肿瘤的诊断中, 超声声像图特征性表现与彩色多普勒为临床提供了重要的有效信息。

参考文献

[1]夏泽章.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J].中国卫生产业, 2014, 11 (5) :153, 155.

[2]胡瑶, 胡道予, 王秋霞, 等.多b值DWI指数模型对胰腺肿瘤鉴别诊断价值初探[J].放射学实践, 2014 (3) :305-309.

[3]夏泽章.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J].中国卫生产业, 2014, 11 (5) :153, 155.

[4]张钢, 缪玲华.逆行入路胰体尾肿瘤切除研究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1 (13) :103.

[5]胡燕媚.16排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胰腺肿瘤的诊断价值[J].中外医疗, 2013, 32 (13) :163-164.

[6]孙菁, 杨兴仁, 石小芳.胰腺囊性肿瘤的超声诊断[J].中外医疗, 2013, 32 (28) :186-187.

[7]Anutebeh Zisuh, Tian-Quan Han, Shen-Dao Zhan.Expression of telomerase&its significance in the diagnosis of pancreatic cancer[J].Indian Journal of Medical Research, 2012, 135 (1) :26-30.

胰腺内分泌肿瘤诊治的探讨 篇5

摘要:目的 探讨胰腺内分泌肿瘤 (PET) 的最新诊治方法, 提高对胰腺内分泌肿瘤的认识和诊疗水平。胰腺内分泌肿瘤是一种胰腺内部少见的肿瘤, 发病率较低, 但具有恶变行, 常发生于胰岛, 也可以起源于腺泡和胰管之间的内分泌细胞。方法 对临床的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结论 只有早期明确诊断、提高有效治疗才是提高胰腺内分泌肿瘤患者生存率和术后恢复率的关键。

关键词:胰腺内分泌肿瘤,诊治

参考文献

[1]Oberg K, Efiksson B.Endocrine tumours of the pancreas[J].Best Pract Res Clin Gastroenterol, 2005, 19 (5) :753-781.

[2]Goldin SB, Aston J, Wahi MM.Sporadically occurringfunctional pancreatic endocrine tumors:review of recentliterature[J].Curr Opin Oncol, 2008, 20 (1) :25-33.

胰腺肿瘤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2年6月间收治的36例胰腺颈体部良性肿瘤患者,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男11例,女7例,年龄32~66岁,平均年龄(45.3±1.8)岁,肿瘤位于胰颈部10 例,胰体部8例,其中浆液性囊腺瘤13例,黏液性囊腺瘤5例。对照组男8例,女10例,年龄36~67岁,平均年龄(46.4±1.8)岁,肿瘤位于胰颈部12 例,胰体部6例,其中浆液性囊腺瘤12例,黏液性囊腺瘤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及病理分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全麻,取上腹部正中切口,观察组患者行中段胰腺切除术,常规探查腹腔后,分离胃结肠韧带打开网膜囊,游离胃后壁与胰腺粘连,显露胰腺前部。明确肿瘤位置及周围情况后,游离胰腺后壁与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的间隙,结扎胰腺分支小血管及近端主胰管,将远端的胰腺连同肿瘤一起向左侧翻转,于肿块两侧各分离至约1cm处分别切断胰腺,胰腺断面水平褥式缝扎止血,远端切断切缘使用1号线水平褥式缝扎止血,远侧胰腺断端行胰肠Roux-Y吻合。对照组患者行远端胰腺切除术治疗,分离脾周韧带后向内侧翻起, 游离至肿瘤远端1cm处切断,胰腺残端处理同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天数,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指标

两组患者手术均成功切除肿瘤,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术后并发症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以往临床主要采取远端胰腺切除术治疗胰腺颈体部良性肿瘤,虽然能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但由于切除了大量的正常胰腺组织,患者术后易出现胰腺内、外分泌功能紊乱,从而引发糖尿病、消化不良、感染等并发症[1]。近年来中段胰腺切除术治疗胰腺颈体部良性肿瘤的优势日益明显,并得到了临床医师的青睐,与远端胰腺切除术相比该术式能够尽可能地保留胰尾和(或)胰体及脾脏,从而避免了感染、免疫和凝血功能异常的风险。中段胰腺切除术的手术目的主要是保留含有大量胰岛细胞的远端胰腺组织,以降低术后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其次是保留其周围的胃、十二指肠、胆总管、脾脏等脏器的正常功能[2]。

胰腺中段切除是针对胰腺颈部或体部等中间部分肿瘤的一种手术治疗方式,该术式可以更多的保留正常胰腺实质,减少术后胰腺内分泌和外分泌不足的发生率[3]。本研究结果表明:中段胰腺切除术治疗胰腺颈体部良性肿瘤能够降低术中出血量,缩短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总体应用效果优于远端胰腺切除术,这与文献[4]报道结果相一致。手术采用正中切口入腹,切开和关闭均非常方便,且创伤小、便于延长,能够为手术提供良好的暴露视野[5]。手术入路的选择对于保证手术的成功也至关重要,沿横结肠上缘无血管区分离大网膜,进入小网膜囊,快速便捷,无需切断和结扎胃结肠韧带内的血管,能够较好的保留大网膜良好的血供。且脾胃韧带不必切断,可以保留胃短血管,脾脏能够保持血运而得以保留。临床研究认为[6]:胰腺中段切除术虽难以清扫胰腺周围淋巴结和脂肪组织,但可以较广泛地切除胰腺占位性病变及周围胰腺组织,从而保证肿瘤被完整切除,适用于胰腺中段胰颈和胰体部良性肿瘤的切除。

术中处理好脾脏血管,以保留脾脏,预防胰瘘的发生是手术治疗的关键。术中应仔细逐一分离、结扎、切断脾血管小分支。出血是胰腺手术后常见并发症,术中应垂直切断胰腺,直接间断对缝关闭残端,基本可以避免胰腺近端残面出血,此外缝合胰腺近端残面后,将大网膜或横结肠系膜置于胰腺残端与后方血管之间,将两者“隔离”,能够减少胰瘘后出现大出血的可能[7]。笔者认为任何手术均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因此为进一步保证手术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安全,中段胰腺切除术应严格掌握手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肿瘤直径一般应在5cm以下,因肿瘤深在局部摘除有可能损伤主胰管或肿瘤残留风险,肿瘤较大,残留的远端胰腺<5cm,胰体尾萎缩,弥漫性慢性胰腺炎和局灶性胰腺炎未侵犯中段胰腺,胰体尾血供单独来自胰横动脉,切除中段胰腺,胰体尾有缺血可能者均为手术禁忌证[8]。

综上所述,采用中段胰腺切除术治疗胰腺颈体部良性肿瘤临床疗效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中段胰腺切除术治疗胰腺颈体部良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36例胰腺颈体部良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中段胰腺切除术治疗组(观察组)和远端胰腺切除术治疗组(对照组),各18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成功切除肿瘤,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段胰腺切除术治疗胰腺颈体部良性肿瘤临床疗效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关键词:胰腺颈体部良性肿瘤,中段胰腺切除,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周建平,董明,孔凡民,等.中段胰腺切除术治疗4例胰腺颈体部良性肿瘤(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6,15(6):464-465.

[2]陈焕伟,李梅生,李杰原,等.中段胰腺切除术治疗胰颈体良性和交界性肿瘤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2010,4(3):52-53.

[3]许业传,余宏铸,李韵松,等.中段胰腺切除术在胰腺疾病中应用(J).肝胆外科杂志,2011,19(3):176-178.

[4]赵华,方金满,张海涛,等.中段胰腺切除在治疗胰腺颈体部肿瘤中的初步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6):123-124.

[5]苗毅.切开与缝合(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1):28-30.

[6]单毅,车旭,王成峰,等.中段胰腺切除术治疗胰腺颈体部肿瘤(J).中华肿瘤杂志,2008,30(1):66-68.

[7]邵稳喜,章佳新,祝玉祥,等.中段胰腺切除术的临床应用(附14例报告)(J).解剖与临床,2009,14(3):195-197.

胰腺内分泌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篇7

1 资料分析

1.1 一般资料

收集1991年1月~2011年9月间入治我院的PET患者资料,共30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胰腺内分泌肿瘤。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男女比例约1:1,年龄31~79岁,平均(47.85±31.15)岁。其中胰岛素瘤13例,胃泌素瘤4例,胰高血糖素瘤4例,血管活性肠肽瘤3例,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6例。

1.2 临床表现

30例病人均表现出PET相关临床症候群,病程3个月~l0年不等。胰岛素瘤病例可见典型的Wipple三联症,具体表现为低血糖症状,多食、易饥、易渴,同时伴有自发性周期性发作意识障碍5例(38.46%),每天空腹或劳动后发作意识障碍者5例(38.46%),给予葡萄糖口服或注射后,症状消失。胃泌素瘤病例表现为慢性、周期性、规律性上腹部疼痛,2例曾被误诊为胃溃疡(50.00%),1例出现肝转移(25.00%),1例合并甲状旁腺瘤(25.00%)。胰高血糖素瘤病例均有迁延性皮损表现,消瘦3例(75.00%),糖尿病4例(100.00%)。3例血管活性肠肽瘤病例表现为水样腹泻和低钾血症,其中2例伴胃酸缺乏症(66.67%)。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病例表现为反复中上腹隐痛5例(83.33%),腹胀3例(50.00%),恶心呕吐2例(33.3%),腹部包块3例(50.00%),消瘦3例(50.00%)。

1.3 实验室检查

14胰岛素瘤患者发作时血糖为(2.41±0.41)mmol/L,均小于2.8 mmol/L,胰岛素释放指数(胰岛素/血糖)>0.3,其中9例糖耐量降低,曲线低平。4例胃泌素瘤患者空腹基础胃酸分泌(BAO)为(30.38±5.33)mmol/h,均>25 mmol/h。其中3例在静脉注射2 U/kg促胰液素后,血胃泌素值在10分钟内升高超过200 pg/ml,提示促胰液素激发试验阳性。4例胰高血糖素瘤患者胰高血糖素为(701.69±189.65)pmol/L,均>500pmol/L,其中2例均有血清氨基酸浓度和血胆固醇及三酰甘油降低。3例活性肠肽瘤患者的空腹血浆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26.74±5.63)pmol/L,均>20pmol/L,2例伴高血糖、高血钙,1例伴低血钾、代谢性酸中毒。6例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行血清肿瘤标记物检查后,2例提示血清甲胎蛋白(AFP)高于正常参考值,余无异常。

1.4 影像学检查

B超、CT、MRI、DSA等影像学检查结果见表1。30例病例均行B超和CT检查,B超阳性检出率较CT高。

1.5 手术治疗及病检结果

30例PET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或探查,术中情况见表2。其中17例进行了肿瘤摘除术,13例行胰腺体尾部切除,肿瘤多为单发占83.33%。术后的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分析提示,24例功能性胰腺内分泌肿瘤中3例为恶性,伴肝脏转移;6例无功能胰岛细胞瘤患者中,3例为恶性。另外,我们对近期3例在进行术中B超检查,至今无1例发现瘤体遗漏。

2 结果

影像学诊断上B超的灵敏度高于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04,P=0.047)。功能性胰岛细胞瘤和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的恶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胰瘘2例占6.67%,膈下感染1例占3.33%,假性囊肿2例占6.67%,均经对症处理痊愈。除5例(良性3例,恶性2例)失访外,余均随访成功。21例良性患者无瘤存活6个月~20年,10年幸存率达80.95%。6例恶性者有5例因肿瘤转移复发死亡,1例因其他疾病死亡,平均生存时间为(4.87±3.35)年。

3 讨论

PET由肿瘤所分泌不同的激素而有不同的命名,凡该激素能引起相应的临床综合征者称之为功能性胰岛细胞瘤,不引起内分泌紊乱的临床症状或分泌的激素性质不明者,称之为无功能性胰岛细胞,其中,胃泌素瘤、胰岛素瘤和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是发病率最高的3种PET[4]。目前临床上对于疑为PET的患者主要从是否符合某种临床综合征、血清中激素水平是否异常、术前定位三个方面来诊断[5,6]。

对于功能性PET,将临床症状结合实验室放射免疫技术测定的相应激素血清水平,不难作出定性诊断。本组13例患者中有10例是以内分泌疾病住院,5例曾收治于神经内科住院,5例收治于精神科,误诊时间最长达6年。通过分析,我们认为遇有精神病或癫痫症状而治疗效果不明显时,除了典型的Whipple三联征表现外,胰岛素指数大于0.3可为定性诊断提供较大价值的参考,本组敏感性达100%。对反复发作的消化性溃疡病患者,应慎重诊断为消化道溃疡,可检测血清胃泌素水平或促胰液素激发试验以及空腹基础胃酸分泌水平,明确胃泌素瘤的可能性。对有迁延性皮损、贫血、糖尿病和消瘦症候群表现的患者应辅以胰高血糖素检测明确是否患胰高血糖素瘤,本组病患均大于500 pmol/L,提示其诊断价值不容小觑。血管活性肠肽瘤多表现为持续性水样腹泻,且在排空后继续腹泻,常引起机体水电解质失衡,若血浆VIP检测结果大于20 pmol/L,可明确诊断。非功能胰岛细胞瘤缺乏特异性症状,主要是肿瘤压迫周围器官产生的胀痛不适感,病人多以上腹胀痛及腹部包块就诊,如出现过高的AFP值虽具一定的意义,但术前定性诊断困难,主要借助于影像学检查,本组6例患者的CT检查资料显示,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的瘤体边界相对较清楚,直径较大,血供丰富,肿块实质呈高密度灶。

手术切除为治愈PET的惟一方式,所以其关键是肿瘤的准确定位。现代影像学技术对其定位诊断提供了很大帮助,但定位诊断的结果取决于所有设备的性能与肿瘤的大小[7]。B超是最经济的技术,我们的研究表明其灵敏度高于CT,另据文献报道CT、MRI及DSA对于直径小于1cm的肿瘤发现阳性率均较低,对2cm以上的发现阳性率较高[8],故B超作为前期普查手段最适合。

如无禁忌证,均应手术探查是目前PET治疗的共识,主要以切除无转移的原发病灶根治、无法根治时行肿瘤减量以控制症状和肝转移者行转移灶切除或肝动脉结扎抑制肿瘤生长为目的。本组良性病例经手术治疗后,有良好的预后,十年幸存率达80.95%。手术治疗的方式暂无明显的突破,术中对于胰腺体尾部肿瘤,手术切除方法简便易行,但对胰头部肿瘤,操作难度较大,应综合实际情形选择手术方式并可连同肿瘤周围浸润组织一起扩大切除。近期由于技术设备的改进,有文献报道通过术中手法扪诊结合术中超声发现了全部肿瘤,且对隐匿性胰岛素瘤发现率达100%[9,10]我们在术中应用B超的结果也提示似乎可以为更彻底的PET根治提供经济、安全、有效的保障。另外,由于具有创伤小、安全可靠、可操作性强等优点的微创外科的兴起经腹腔镜进行胰岛素瘤切除瘤体也逐渐成为一种趋势[11]。

综上所述,深入了解PET各类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与临床症状的关联,综合应用不同的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手段,将有助于肿瘤的早期诊断,以积极、合理的手术治疗方式为首选,可为延长患者存活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供可能。

参考文献

[1]王春友.胰腺内分泌肿瘤[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0;30(9):15~19

[2]Akatsu T,Aiura K,Shimazu ML,et al.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of nonfunctioning pancreatic islet cell tumors with histologic correlation[J].Hepatog astroenterology,2004;51(60):1590~1594

[3]袁耀宗,王兴鹏.胰腺病学新进展与新技术,第一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222~222

[4]赵玉沛,张太平.重视胰腺内分泌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外科杂志,2009;47(5):321~322

[5]赵玉沛.我国胰腺内分泌肿瘤诊治现状和差距[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0;9:27~28

[6]何航,傅德良.胰腺内分泌肿瘤鉴别诊断[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0,9(2):41~43

[7]张锋玫.原发性胰腺癌诊断的比较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07;9(7):1178~1179

[8]Reddy S,Wolfgang CL.Benign pancreatic tumors.Surg Clin North Am,2007;87(6):1359~1378

[9]Komoto I,Shimada Y,Fujimoto K,et al.Diagnosis of and therapy for endocrine tumors of the pancreas[J].Nippon Naika Gakkai Zasshi 2004;93(8):77~83

[10]Doi R,Imamura M.From diagnosis to treatment:pancreatic endocrinetumor[J].Nippon Shokakibyo Gakkai Zasshi,2004;129(2):941~946

上一篇:未来的月球生活下一篇:反思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