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性胰腺炎(精选10篇)
重症性胰腺炎 篇1
重症胰腺炎 (SAP) 是临床常见的重症急腹症之一。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 其临床特点为发病凶险, 并发症多, 病死率高, 为25%~40%, 其中胆源性胰腺炎患者的手术治疗是其重要治疗方法之一。由于手术创伤会加重胰腺损伤并导致全身应激水平下降, 因此, 手术前后护理尤为重要。本文对2002年1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重症胆源性胰腺炎患者48例的护理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8例, 男性26例, 女性22例。年龄36~78岁。48例全部手术, 胰床引流、腹腔引流及胆道引流11例, 胰床引流、腹腔引流、胆道引流及胃空造瘘37例。术后并发症17例, 死亡4例, 占8.3%。
1.1 术前护理
术前护理, 对手术的顺利实施及术后治疗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术前护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2 加强卫生宣教
术前向患者简单介绍胰腺炎的常见病因, 临床症状, 治疗原则及避免刺激性食物, 勿暴饮暴食, 禁烟酒, 术后禁食, 放置引流管的目的及作用等知识, 指导患者进行床上床下活动, 使患者初步了解自己的病情, 做好接受治疗的心理准备, 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 (1) 常见病因:主要有胆道疾病, 胆道梗阻, 酗酒, 暴饮暴食, 某些病毒和细菌感染等, 血管病变, 药物诱发及手术和外伤等。 (2) 临床症状: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寒战、高热、休克、腹膜炎等。 (3) 治疗原则:对症状轻微, 发病时间短的胰腺炎患者, 常采用非手术治疗, 包括禁食和胃肠减压;静脉输液维持水、电解质, 酸碱平衡和必要的营养支持;应用抗生素防治感染;使用抑肽酶抑制胰蛋白酶活性;使用善得定抑制胰腺分泌等措施。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 根据不同病情可采取切开胰被膜引流术, 腹腔灌洗术及坏死胰腺组织清除术等手术方式, 清除胰腺坏死组织并建立有效的胰腺周围引流。 (4) 要求患者术前绝对卧床休息, 以松弛腹肌, 减轻疼痛, 并利于胃管引流和使腹腔渗出液流至盆腔, 防止膈下脓肿。
1.3 禁食和胃肠减压
禁食和胃肠减压是重症胰腺炎发作时采用的首要措施。因食物中酸性食糜进入十二指肠, 促使胰腺分泌旺盛, 胰管内压力增高, 加重胰腺病变。通过禁食和胃肠减压, 可以避免呕吐, 也要避免食物和胃酸刺激十二指肠分泌大量肠激素而增加肠液的分泌, 从而在禁食期间往往因腹痛、口干、不能进食而出现精神萎靡不振, 心情有烦躁, 此时要耐心地做好解释工作, 使其明白进食后刺激胰腺分泌胰液, 胰管压力增高, 不利于炎症的消除和机体的康复。
1.4 心理护理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整体护理的逐步实施, 针对本病的心理护理工作日益受到重视, 重症胰腺炎起病急, 来势猛, 疗程长, 治疗费用高, 加之躯体所经受的各种不适, 以及疾病的反复与波动, 给患者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致使患者情绪不稳定, 易冲动;有的很快出现焦虑症状, 甚至发展为悲观、消沉, 临床医护人员要与家属一起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状况, 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措施, 在尊重患者个性和人格的基础上, 耐心倾听患者诉说, 深入其内心世界, 发现并挖掘患者身上的长处和性格中的积极因素, 进行心理分析和心理支持, 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心, 使其一步步摆脱心理上的困境, 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 以期早日康复。
1.5 术前准备
(1) 术前要绝对禁食, 并放置胃管引胃肠减压, 引流胃液, 减少对胰腺的刺激, 使胰腺得到充分的休息。 (2) 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备皮, 抗生素皮试, 交叉配血型等。 (3) 向患者简单介绍手术经过手术所需时间, 手术的可靠性和安全措施, 交待患者及家属手术前后要注意的事项, 手术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手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 让患者及家属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2 术后护理
2.1 胰床引流管及腹腔引流管的护理
术后用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行胰床灌洗、引流是治疗重症胰腺炎的一个主要环节, 有效地冲洗能清除胰腺坏死组织, 防止胰床脓肿和胰腺假性囊肿的产生: (1) 了解双管在腹腔内的位置, 做到心里有数。 (2) 连接好注水管与吸水管, 保证注入液体有效地吸出, 以免腹膜吸收产生水钠潴留。 (3) 灌洗温度在39℃左右, 特别是冬季, 要防止冷刺激诱发寒战。 (4) 防止双管折叠、扭曲、受压及被坏死组织堵塞等情况发生, 尤其在变换体位时更应注意引流管是否脱出。 (5) 准确记录灌洗与引出量, 密切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颜色、量等,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2.2 胃管及胆道引流管的护理
这二者均起到了降低胆道、胰管、胃肠道的压力作用, 能使胰液产生减少, 胰酶激活减少, 控制胰腺炎的进一步发展。要保证两管通畅, 准确记录出入量, 使引流保持在最佳状态, 细致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与量, 同时要看护好患者, 防止误把引流管拔掉。
3 营养支持护理
重症胆源性胰腺炎不仅由于消化功能障碍, 经口摄入停止, 且由于炎性反应, 分解代谢增强, 处于负氮平衡, 出现严重的营养不良。因此合理的营养支持, 是挽救患者生命和提高疗效的关键。我们对本组患者实施的营养支持疗法分3个阶段, 即肠外营养—空肠营养—口服营养。在进行肠外营养时应循序渐进, 根据患者的承受力调整营养补充剂量和速度, 不能一味地追求正氮平衡。实施2周后, 再过渡到空肠营养, 这时提高患者免疫力, 保证所需营养素, 促进切口愈合有着极其重要作用。空肠营养实施15~30d后, 再过渡到口服营养阶段, 口服营养的应限制脂肪食物[1]。
4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重症胆源性胰腺炎患者术后治疗中, 要积极预防并发症, 主要措施有:根据细菌培养报告合理运用抗菌素;医护人员在各种操作中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并加强基础护理。对于已发生的并发症, 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疗和护理。 (1) 水电解质条乱:患者因禁食, 频繁呕吐及胰液渗出等原因引起不同程度的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护理中应注意患者有无腹胀, 手足抽搐, 评估四肢肌力, 密切监测电解质及血液酸碱度, 根据检验结果及时治疗。 (2) 消化道出血:这是胰腺坏死组织侵袭, 消化液不断刺激腐蚀导致腹腔内组织靡烂, 穿孔所致, 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配合医师做好相应处理。 (3) 急性肾衰竭:表现为少尿或无尿, 电解质紊乱等, 护理中要保持导尿管通畅, 记录每小时尿量, 观察尿色、性质、测定尿比重, 并及时报告医师做相应处理, 如给予利尿剂, 进行血液透析等。 (4) 呼吸功能衰竭:表现为呼吸困难、气促、呼吸频率升高, 这时医师会做紧急处理, 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帮助患者呼吸, 护士要为患者吸出气管内的分泌物, 保持呼道通畅, 注意观察患者呼吸频率及深度, 监测动脉血气分析结果, 根据其报告和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时调整氧流量及吸氧方法, 并按医嘱予以糖皮质激素静脉滴注。 (5) 心力衰竭:50%~60%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术后出现异常心电图, 护理中应观察患者心率及心律的变化, 有无咳嗽, 咳痰及痰量和性状, 有无双下肢水肿, 并记录24h尿量, 监测中心静脉压, 控制输液速度[2]。 (6) 胰周脓肿的护理:胰周脓肿的患者密切观察体温, 注意有无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保持引流管通畅。 (7) 切口裂开的护理:术后患者应加强营养, 给予白蛋白, 脂肪乳等深静脉营养[3], 患者要咳嗽, 咳痰时用于按压切口进行咳嗽, 咳痰防止切口裂开。密切观察伤口情况。此外, 重症胆源性胰腺炎患者还可能出现胰性脑病、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临床治疗中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 采取有效措旅, 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
5 健康教育
现代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强调整体护理,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患者出院后康复的指南, 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1) 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胰腺炎易复发的特点, 强调预防复发的重要性。 (2) 定期复查, 若有不适及时就医。 (3) 嘱患者规律饮食, 禁暴饮暴食, 禁烟、禁酒, 生活有规律, 不宣过度劳累, 避免感冒。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确保身心健康[4]。
参考文献
[1]樊晋, 田军, 张雪梅, 等.重症胰腺炎患者营养支持的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4, 2l (1) :55-56.
[2]郝艳军, 郑长青.重症急性胰腺炎内科综合治疗的护理55例[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5) :10-11.
[3]李维勤, 李宁, 黎介寿.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营养支持[J].肝胆外科杂志, 2003, 1l (1) :8-9.
[4]伍雪冰, 陈永彤, 方文, 等.重症胰腺炎的评估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3, 18 (6) :523.
重症性胰腺炎 篇2
关键词:急性重症胰腺炎 心理反应 心理护理【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31-02
急性重症胰腺炎是由于胆石症、暴饮暴食、长期大量饮酒等各种原因导致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的炎症反应,临床上以急性上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为特点,是一种严重的分解代谢性疾病,发展迅速并发症多,如治疗不及时,可危机生命。由于其病理生理的特殊性给患者带来较多的心理反应。
1 症状方面
1.1 疼痛。疼痛作为重症胰腺炎患者的首发症状,往往疼痛呈持续性加剧。疼痛时人类常见的症状,它比其他任何单一健康问题更影响人的生活质量,疼痛给自身带来的不适感,经常会让人感到恐惧、烦躁。
1.2 恶心、呕吐。重症胰腺炎属于消化道类疾病,由于长期大量饮酒、暴饮暴食或胆道梗阻等病因引起胰腺分泌,呕吐胃内容物含胆汁,这给患者带来极强的不适感,患者往往有濒死感,全身冷汗等。
1.3 发热。由于胰液分泌进行自身消化,出现水肿、出血等炎症反应,炎症物质的吸收以而引起体温上升,患者全身大汗淋漓,精神差等。
1.4 并发症。由于病情严重,重症胰腺炎往往会出现胰周脓肿、心动过速、低血压或休克等严重并发症,这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生理和心理负担。
2 环境方面
2.1 监护室集中了全院先进仪器设备,这些仪器在工作过程中持续的声音和各种显示器的视觉刺激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睡眠和休息,患者感到烦躁不安。
2.2 重症监护室是一个特殊的医疗环境,于普通病房而言监护室相对封闭,家属不能陪伴在患者身边,患者爱与归属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甚至担心家属的不理解、不支持。
2.3 监护室的患者多为重症患者,各种抢救和维护生命的设备及各种仪器报警造成一种紧张气氛,让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担心和恐惧。
3 治疗方面
3.1 由于疾病的特殊性,病程早期采取液体复苏,大量和长时间的液体输注影响患者的身体舒适性,抽血化验等辅助检查的频繁,让患者紧张,产生敌意,患者常抱怨液体输注过久,检查过多而未见明显的好转,输液肢体感到不适,治疗管道过多会影响翻身等。
3.2 对患者采取的禁饮食和持续胃肠减压,患者感到口渴、饥饿难耐,往往出现情绪低落,沮丧,四肢软弱无力等身体不适。
3.3 中药治疗中大承气汤灌肠、胃管注入频繁,患者会感到隐私未受到保护。肛周频繁刺激会感到疼痛、心悸等不适。
4 其他因素
重症急性胰腺炎越来越年轻化,据文献报道[2]的主要致病原因中老组占65%,而非老年组占89%,而非老年组往往是家庭的顶梁柱,当他们面对角色的改变时往往出现角色矛盾,同时也会担心给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对知识的缺乏会让患者对疾病带来的身体不适感到恐惧和不安。
面对患者出现的种种身体和心理反应,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方法,让患者取得良好的效果,争取早日康复:
(1)入住监护室的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我们首先应该稳定患者的情绪,抢救工作中应做到忙而不乱,动作敏捷轻柔,增加患者的安全感,避免在患者面前表露出紧张神色。避免在患者面前说“怎么办?”之类的话,医护之间避免在患者面前讨论病情。在抢救其他患者时,注意床帘或屏风遮挡,减少紧张氛围。
(2)患者对病情带来的身体不适,我们应帮助他们适应各种变化,如疼痛时应教会患者放松技巧和应对策略,我们也应采取有效地措施,遵医嘱用药、物理降温等,帮助患者缓解症状,以取得身体的舒适性。如多数患者对长时间的胃肠减压及禁食不理解,往往不配合,不能坚持,要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告之禁食能使胰腺分泌减少,胃肠减压可使胃中酸性胃液及原有食物不再刺激胰腺分泌,从而减轻胰腺负担,利于疾病早日康复,并讲明插胃管时会产生的不适,取得配合。
(3)清醒患者我们应主动为他们介绍环境,消除他们对监护室的陌生感和恐惧感,尽量创造优美、舒适的环境,保持室内安静,降低各种机器报警音量。向患者解释监护室探视制度,已取得患者理解,避免因家属不在身边而引起的悲伤情绪。
(4)为避免对患者的刺激,应在不影响诊疗规程的原则下,尽量将诊疗操作集中完成。操作前应向患者解释操作的必要性,已取得患者的理解和支持。
(5)由于病程一般较长,患者表现出来的过激行为要给予理解,待患者情绪平息后再给予耐心、细致的言教。
(6)面对角色矛盾的患者,我们要以同情、关心、亲切的态度给予解释并与其家属有效沟通,让患者逐渐角色的过渡。
(7)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调动患者自身能力不断进行内部调节,对患者的身心症状、客观存在的病情加以说明,以劝导或启发等方式消除患者的一些错误观念,缓解或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同时必须掌握大量的心理学知识,不断提高语言技巧,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心态,将患者作為完整的人,在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进行全面监护。随着护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将会更加成熟和完善,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叶舜宾.急性胰腺炎[A].裘法祖,孟承伟.外科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梁少红.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因素分析.中华医学导报,2007年13期
[3]沈薇,沈鼎明.重症胰腺炎的诊治现状[J].医师进修杂志,2002
[4]刘玉杰,高崇欣,修崇昆,等.健康教育在急性胰腺炎防治中的应用.哈尔滨医药,2003,23(4):112
[5]蒋世琼.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心理护理.现代医药卫生,2006年14期
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胰性脑病浅析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例, 男2例, 女3例, 年龄41~78岁。既往有胰腺炎病史2例, 水肿型胰腺炎行保守治疗1例;行剖腹探查术证实为水肿型胰腺炎2例。5例均腹部症状再次发作, 症状与程度不等, 对症治疗无效, 6日后出现谵妄、烦躁不安, 继而神志淡漠、嗜睡、昏迷, 最后死亡。
1.2 临床表现
发生于SAP早期3~6d者2例, 发生于病程15~60d 2例。兴奋2例, 表现为兴奋多语、烦躁、失眠、谵妄;抑郁型1例, 主要表现为反应迟钝、呆滞、嗜睡、表情淡漠;混合型2例, 兴奋或抑郁型, 并有癫痫样发作。
1.3 辅助检查
除一般常规检查外, 本组1例行脑电图检查有广泛性慢波并Q波。2例脑脊液Ams检查增高, 可见淋巴细胞, 蛋白、糖及氯化物正常, 血清髓鞘碱性蛋白 (MBP) 升高。1例CT检查中有1例示轻度脑水肿。1例行头部MRI检查可见脑室周围、基底节脑干低信号, 小灶性出血, 脱髓鞘改变。
2 讨论
胰性脑病为急性胰腺炎常见并发症之一, 目前发病机制尚未明了, 早期诊断较困难而且有无效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病死率较高。急性胰腺炎特别是坏死性胰腺炎时, 大量胰酶进入血循环中, 破坏血脑屏障的完整性, 溶解细胞膜上磷脂结构, 水解线粒体酶, 致脑细胞代谢障碍、水肿;在脑组织内引起神经纤维严重的脱髓鞘改变。可出现烦躁、谵妄、精神病性症状, 定向力障碍最为多见。弥漫性头痛及脑膜刺激症状, 出现意识迟钝、兴奋、抽搐, 甚至昏迷[2]。
2.1 发病机制
与磷脂酶A (PLA) 活化、细胞因子作用、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低血容量、低氧血症、真菌感染以及MODS有关, 发生AP时大量胰酶被释放激活, 特别是磷脂酶A不仅是急性胰腺炎的坏死主要物质, 而且是导致PE的主要物质, 当PLA2被激活后, 溶血性卵磷脂和溶血性脑磷脂, 破坏细胞膜的磷脂层, 导致细胞代谢障碍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循环, 引起脑水肿、出血[3]。细胞因子作用, 低蛋白血症, 水电解质紊乱、贫血症、细菌、真菌感染, 均可以引起脑细胞代谢障碍及脑水肿发生, 导致PE产生颅高压, 脑膜刺激征症状。
2.2 诊断
目前无PE诊断的特异方法和诊断标准。PE可发生于AP早期, 也可发生于恢复期。本组3例发生于2~6d, 2例发生于16~59d, 临床确诊为胰腺炎, 有慢性复发性胰腺病史并出现意识障碍和精神障碍者可诊断为PE。
2.3 临床表现
(1) 神经精神症状, 表现为精神错乱、幻觉、定向力障碍、嗜睡、昏迷, 并常有多汗、心动过速和血压不稳等等症状。 (2) 脑膜刺激征, 表现为弥漫性头痛、头晕、呕吐、畏光、眼球痛、颈项强直等, 多数合并有精神运动性兴奋。 (3) 脑脊髓病症候群, 包括水平性眼球震颤、角膜反射迟钝、痉挛性瘫痪、肌肉疼痛、锥体束征和局灶性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共济失调和癫痫发作。还有学者将PE分为兴奋型、抑制型和混合型。胰性脑病的症状无特异性, 最常见的并发症如呼吸功能不全、高血糖性非酮症性昏迷、中毒性和低血容量性休克、低氧血症、低钙及电解质紊乱等引发意识和精神障碍。有慢性复发性胰腺炎病史者出现意识和精神障碍, 可首先考虑此病。脑电图检查结果无特异性, 主要为散在低波幅温波增多。
2.4 鉴别诊断
(1) 韦尼克脑病 (WE) :a.眼运动异常, 水平或者垂直震颤, 水平凝视轻瘫, 甚至完全眼瘫。b.躯干性共济失调, 步态、姿势及下肢强直性震颤。c.意识改变, 早期为注意力不集中, 反应迟钝, 记忆力下降, 如果治疗不及时可发展为嗜睡, 昏迷甚至死亡。病理检查可见神经元丧失, 胶质细胞增生, 内皮增生、淤血, 丘脑、中脑导水管周围髓鞘溶解[4]。 (2) 糖代谢紊乱:AP时可合并低或高血糖, 约5%左右患者出现低血糖, 约50%出现暂时性高血糖。治疗过程中如果血糖监测不力或胰岛素应用不当, 将导致低血糖昏迷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 部分患者出现非酸中毒糖尿病昏迷。 (3) 电解质紊乱:a.低钙血症是AP最常见的并发症, 其发生率为55%左右。血钙低于1.75mmol/L以下时, 患者可全部死亡。b.低钠血症。大量液体的渗出、频繁呕吐、补给不足等可出现[5]。 (4) SAP伴发的低血容量性休克及中毒性休克的早期可出现淡漠、嗜睡、反应迟钝等症状。 (5) 感染性胰腺坏死 (IPN) 在出现明显的局部和全身中毒症状时出现神经精神症状。 (6) 真菌感染患者可出现意识改变。 (7) 其他如低蛋白血症及低氧血症使患者易出现神经精神症状。手术、创伤及麻醉, 心、肝、肾功能不全等所致的精神症状。
参考文献
[1]杨春生.急性胰腺炎并发脑病22例临床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 2003, 32 (9) :832.
[2]钱祝银, 苗毅, 刘训良, 等.胰性脑病时脑脊髓病变的实验研究[J].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1, 6 (2) :114.
[3]孙备, 许军, 周尊强, 等.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胰性脑病的诊断与治疗[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2003, 37 (5) :437-438.
[4]陈隆典, 张晓琦.胰性脑病与韦尼克脑病[J].中华内科杂志, 2002, 41 (2) :94-97.
重症胰腺炎术后管道的护理 篇4
文章编号:1003-1383(2009)04-0510-02
中图分类号:R 657.5+1047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09.04.078
重症胰腺炎是腹部外科常见的危重病之一,该病起病急骤,发展迅速,并发症多,病死率高,随着重症胰腺炎治疗技术的提高,病死率也随着下降。我院自1992年8月至2007年7月收治重症胰腺炎患者需手术治疗的有12例,经术后抗感染、腹腔内持续灌洗及胰酶抑制剂合理使用,疗效满意。因术后管道最多达9条,各种管道的护理非常重要,护士应掌握各种管道的名称、放置部位及作用,保持各种管道的有效引流是治疗重症胰腺炎的重点之一,现就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12例,男5例,女7例,年龄33~85岁,其中胆源性胰腺炎4例,暴饮暴食4例,高脂血症引起1例,腹膜炎引起1例,外伤1例,诱因不明1例。术前均做CT检查或相关检查确诊。最短导管留置时间38天,最长留置时间90天。12例中9例治愈,1例出现肠瘘后因经济条件不允许自动出院,2例死亡。本组病例无护理并发症发生。
护理措施
1.双套管的护理
(1)双套管腹腔冲洗的作用:由于患者腹腔中含有多种酶素和具有活性的毒性物质,这些物质通过淋巴和腹膜吸收进入循环系统后,可导致休克和ARDS。手术难以彻底清除坏死组织,术后仍有部分胰腺组织发生坏死,腹腔冲洗即通过生理性冲洗,达到清除腹腔内坏死组织及有害酶性物质的目的[1]。
(2)双套管引流护理:术后遵医嘱予双套管冲洗,冲洗速度根据医嘱执行。最好使用负压吸引,压力为0.02MPa。负压吸引压力过大,可造成组织损伤,甚至血管破裂出血,负压过低,不能将胰腺坏死脱落的组织及脓液吸出,又达不到吸引的目的。准确记录引流液量、颜色、性状,如引流液量过多、颜色暗红,可能是创面渗血,需止血、补充血容量、使用胰酶抑制剂如善宁、思他宁等。引流通畅是控制感染最有力的措施,因此保持引流管通畅至关重要。引流不畅时及时查找原因,如为导管堵塞,可加快冲洗速度并挤压引流管。冲洗过程观察患者有无不适,如腹痛、腹胀、恶心、心悸、胸闷等,发现异常及时处理。为防止引流管脱落,护理上要有必要的辅助固定,如使用透明敷贴将导管固定在病人身上。因病情重,冲洗管留置时间长 ,应将放置管道的重要意义向患者解释清楚,以解除患者的恐惧心理,从而取得患者配合。注意观察双套管周围皮肤有无异常,并保持清洁干燥。每日更换引流袋,严格无菌操作。注意出入量平衡,并监测电解质变化。
(3)冲洗液的选择:一般可选择生理盐水,如冲洗引流液较浑浊或有絮状物,可根据医嘱在生理盐水内加入抗生素如庆大霉素或用甲硝唑冲洗等。冲洗液温度保持在36℃~39℃,冬季尤其注意,以免冷刺激患者引起寒战。
2.腹腔引流管的护理 注意观察引流管液量、颜色、性状,24小时内多为创面渗血故引流液多为暗红色血性液,如异常及时报告处理。管道放置时间长,超过3~4周后,容易压迫肠管引起肠瘘,应注意病人有无腹痛及引流液性状[2]。保持有效的体位便于引流液引出,并保持患者舒适,给予经常体位调整。注意观察患者腹部情况和体温变化,以免引流不畅导致胰周围脓肿和腹腔残余脓肿。
3.T型管的护理 胆汁进入肠道可刺激胰液的分泌而加重病情,因此要保持管道的通畅,保持有效的引流,注意有无打折、扭曲或异物堵塞。胆汁有腐蚀周围组织的作用,因此做好管道的固定,并向患者说明管道的重要性,以求得患者的配合。
4.造瘘管的护理 由于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一般都有较长时间的胃潴留、局限或广泛的肠麻痹,故在手术治疗时放置胃造瘘管。放置空肠造瘘管目的是尽早肠内营养,我院早期使用大黄10 g泡开水至适宜温度后从空肠造瘘管注入,可刺激肠蠕动恢复。以便尽早提供肠内营养。患者禁食时间长,需造瘘口管饲饮食。而造瘘口管饲饮食操作简便,安全快捷、并发症少,符合机体生理要求,可有效地保持长期肠内营养,对患者创伤小,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同时要保持患者口腔清洁卫生,不能自理时口腔护理每天2~3次,能活动时协助患者漱口刷牙。注意观察口腔有无溃疡、水泡,如有及时处理。
5.尿管的护理 由于手术时间长及术后需绝对卧床,因此要做好尿管护理,每日尿道口护理1~2次。观察尿液颜色、量、性状,如有絮状物应遵医嘱膀胱冲洗,可用呋喃西林或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冲洗,每日2次。重症胰腺炎术后管道多,有效的管道护理对疾病治愈起
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在手术后即标明每根管道的名称,细心护理,护士及时掌握患者情绪、心理需要。充分向患者解释留置多种管道的目的、重要性,以减轻患者心理恐惧,且容易取得患者配合,加快疾病痊愈。并对患者进行管道的健康教育,如翻身时避免管道打折、扭曲、脱出、管道不能高于引流口等,使患者愉快的参与自身护理。
参考文献
[1]方亚红,周惠珍.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双套管腹腔灌洗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1998,13(10):51.
[2]徐海燕,于 兵,白 莹,等.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术后导管引流的护理[J].现代护理,2006,3(24):126 .
重症性胰腺炎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1年至2010年收治的非胆源性重症急性胰腺炎43例。其中, 男性24例, 女性19例, 年龄35~74岁, 平均年龄49.2岁;临床表现:均有典型临床症状、血及尿淀粉酶升高;发病原因:酒精性17例, 暴饮暴食11例, 原因不明15例。
1.2 方法
1.2.1 (1) 严密监测患者的心、肺、肾等重要组织器官的功能; (2) 动态监测血淀粉酶、尿淀粉酶、血电解质、血糖; (3)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镇静、解痉、止痛、扩容、抗休克。
1.2.2 抑制胰腺分泌和胰酶活性: (1) 禁食, 胃肠减压; (2) 持续静滴生长抑素, 采用奥美拉唑或泮托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
1.2.3 抗感染:为防止肠道细菌易位而导致的继发感染, 常用的为第三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及甲硝唑、替硝唑等。
1.2.4 营养支持:为患者制定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案, 要保证糖、蛋白质、氨基酸、脂肪乳、维生素的合理搭配及供给。在胃肠道蠕动恢复后, 以鼻空肠管鼻饲开始逐步过渡。
1.2.5 中医中药:清胰汤加减, 大承气汤加减。
2 结果
43例非胆源性重症急性胰腺炎, 经过非手术治疗, 治愈39例, 死亡4例, 治愈率为90.69%。
3 讨论
非胆源性重症急性胰腺炎是一种严重的复杂性急腹症, 具有起病急、病情重、发展快、并发症多、具有较高的病死率。早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变化进行具体分析, 选择合适的非手术治疗方案, 可以提高疗效。通常认为发病2周以内均不主张手术治疗。对于胰腺或胰周继发细菌感染形成脓肿才给予中转手术治疗。早期手术因代谢紊乱和手术对循环的破坏而有较高的手术并发症和病死率, 非手术治疗时禁食及胃肠减压是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一个必要的基础手段。生长抑素的有效运用, 减少胰腺的内外分泌, 降低胰管内压力;还能清除坏死性毒物, 保护胰腺细胞。明显减少内脏器官的血流量, 而又不引起体循环动脉血压显著变化, 是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较重要的措施[2]。还要进行积极的扩容和抗休克。及时选用有效的抗生素在治疗及改善预后方面非常重要。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感染为继发性, 感染的病原菌多为肠源性革兰阴性杆菌易位, 并且多为多种细菌混合感染.。中药治疗非胆源性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优良效果已受到多数文献肯定, 本组也发现中药为主非手术治疗非胆源性重症急性胰腺炎能明显减轻全身性炎性反应综合征 (SIRS) 及MODS程度。综上所述, 非胆源性重症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复杂而危险的疾病, 早期宜采用非手术治疗, 要随时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变化进行具体分析, 对于胰腺或胰周继发细菌感染形成脓肿则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 以提高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 探讨非胆源性重症急性胰腺炎非手术治疗体会。方法 分析我院自2001年至2010年收治的非胆源性重症急性胰腺炎75例, 非手术治疗43例。结果 43例非胆源性重症急性胰腺炎, 经过非手术治疗, 治愈39例, 死亡4例, 治愈率为90.69%。结论 非胆源性重症急性胰腺炎是一种严重的复杂性急腹症, 具有起病急、病情重、发展快、并发症多、具有较高的病死率。早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变化进行具体分析, 选择合适的非手术治疗方案, 可以提高疗效。
关键词:非胆源性重症急性胰腺炎,非手术
参考文献
[1]乔勇.重症急性胰腺炎保守与手术治疗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30) :59-66.
重症性胰腺炎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2005年至2012年间,我院诊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并胰性脑病患者31例,男19例,女12例,年龄16~78岁,平均41岁,病程1周~10个月。31例SAP入选符合2009年中华消化病学分会胰腺疾病学组制定的《重症胰腺炎内科规范治疗建议》中的重症胰腺炎诊断标准[1]。
1.2 临床表现
除原发病的症状体征外,出现不同的神经精神表现,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症状分为三型[2]:(1)兴奋型:10例烦躁不安、失眠、幻觉,定向力障碍、狂躁等;(2)抑制型:反应迟钝15例、抑郁、木僵、昏迷等,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病后1d至数周内或疾病恢复期发生,22例发生在病后2~9d,持续1d至数周,最长者达10个月;(3)混合型:9例出现兴奋症状和抑制症状交替。体征:(1)脑膜刺激征:21例有头痛、头昏、呕吐、感觉过敏、颈项强直,Babinski征、Chaddock阳性,3例有视乳头水肿及颅内高压。(2)脑脊髓损害征候群:15例有脑神经功能障碍和脊髓损害表现,包括角膜反射迟钝,鞬反射亢进、四肢强直、肌痛、轻度痉挛性瘫痪、水平性眼球震颤、吞咽困难、失语、共济失调、癫痫样发作和复视。
1.3 实验室检查
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脑电图改变,表现为轻、中度广泛性慢波,同步性θ及δ波,与病程一致,治疗后有不同程度好转,无特异性。头颅CT 5例出现基底节区脱髓鞘样改变,大多数无明显异常。20例颅脑MRI检查见脑室周围、基底节区及脑干低信号,小灶性出血和脱髓鞘改变。19例血清髓鞘碱性蛋白有不同的升高。
1.4 治疗
所有PE患者均给予禁食、胃肠减压、抑制胰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抗感染、应用中枢神经系统保护剂等对症处理和支持疗法。10例经综合治疗后,病情无好转,给予手术治疗,包括胰腺被膜切开减压,胰腺坏死组织清除,胆囊切除或造瘘,腹腔置管灌洗引流等。
2 结果
经积极有效的治疗,多数病例1~3周后症状和体征逐渐开始好转,存活17例(54.8%),其中11例出院时已治愈,神经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6例留有轻度脑病,死亡14例(占45.2%),其中手术治疗死亡10例,保守治疗死亡4例,均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
3 讨论
SAP并发PE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与胰腺炎发作时胰酶(主要是磷脂酶A)活化、细菌和真菌感染、细胞因子作用、电解质紊乱、低血容量、低氧血症、低蛋白血症、多器官衰竭B族维生素缺乏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有关,这些因素可造成血脑屏幕破坏、神经细胞损伤、脑细胞的能量代谢障碍、脑水肿等,从而产生神经精神症状[3,4,5],多数人认为胰酶是SPA并发PE的主要机制。病理表现为早期PE以神经元水肿、血管通透性增高、局灶性的髓鞘变性等可逆性改变为主,后期以神经元固缩、毛细血管出血坏死、多发性脱髓鞘等不可逆病变为主。
PE是SAP的一种严重并发症,由于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体征和可靠的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目前其临床诊断仍是一种排除性诊断,临床诊断主要依据:(1)具有明确的SAP的原发病病史;(2)在原发病的基
观察ICU危重患者机械通气中咪唑安定与芬太尼的临床作用
岑钊
(广西贺州市中医医院ICU,广西贺州542899)
【摘要】目的观察ICU危重患者机械通气中咪唑安定与芬太尼的临床镇静作用及效果。方法对我院59例ICU收治的危重需行机械通气的患者进行镇静药物的分组临床观察,29例患者在机械通气中使用芬太尼,30例患者在机械通气中使用咪唑安定。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后的起效时间以及神志恢复时间,并观察两组患者呼吸以及血氧饱和度(Sa O2)、动脉血氧分压(Pa 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2)等指标。结果芬太尼均让患者达到Ramsay氏分级标准3~4级的时间明显短于咪唑安定,而平均药物起效时间以及术后神志恢复时间,芬太尼组亦明显短于咪唑安定组。另外,两组患者呼吸以及Sa O2、Pa O2、Pa CO2等指标上均较使用前有明显的改善(P<0.01),组间进行比较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U危重患者机械通气中使用咪唑安定或芬太尼均有较好的镇静作用,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关键词】ICU;机械通气;咪唑安定;芬太尼
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194(2013)11-0434-02
Observation ICU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n Imidazole Stability and Fentanyl Clinical Effect
CEN Zhao
(Department of ICU,Hezhou TCM Hospital,Hezhou 542899,China)
[Key words]ICU;Mechanical ventilation;Imidazole stability;Fentanyl
机械通气是ICU中对各类危重患者进行抢救较常使用的一种辅助通气措施,其主要是帮助发生呼吸衰竭的患者以呼吸支持[1]。由于机械通气属于有创性的操作,因此操作及使用过程中患者往往不能耐受疼痛。镇静类药物是机械通气中常配合使用的缓解患者疼痛的措施[2],咪达唑仑与芬太尼是一种新型静脉麻醉药,具有起效快,半衰期短,苏醒完全,近年来已较广泛用于ICU危重患者行机械通气治疗中。本研究就ICU危重患者机械通气中咪唑安定与芬太尼的应用进行了临床效果观察,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59例ICU收治的危重需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均选取自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呼吸衰竭情况。机械通气时采用咪唑安定镇静组3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45~86岁,平均年龄(51.2±8.2)岁;采用芬太尼镇静组29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1例,年龄39~83岁,平均年龄(50.8±8.1)岁。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础上出现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中枢神经系统临床表现,如排除中枢神经系统原发病变、休克继发性脑循环障碍、肝肺肾功能不全、维生素B1缺乏、糖代谢紊乱等所致的神经精神症状,应首先考虑此病;(3)脑电图广泛性慢波、同步性θ及δ波,脑部MRI、CT异常表现,血清髓鞘碱性蛋白升高。
有明确的手术指征者方采用。
治疗ASP是治疗PE的基础,关键在于抗胰酶治疗,临床主要以内科保守治疗为主,发病14d内除非有特定指征,原则上不推荐外科手术治疗。(1)非手术治疗:抗胰酶治疗可明显改善急性胰腺炎预后,对消除PE的病因,缩短病程,减轻精神症状有积极作用,长期禁食者应注意稳定内环境和营养支持,补充维生素B1等治疗。对出现PE的症状,则可采用降低颅内压,改善脑细胞代谢,镇静等综合治疗措施。(2)手术疗法:保守治疗无效或不能消除诱发急性胰腺炎的原发病因,
摘要:目的 总结重症急性胰腺炎并胰性脑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2005年至2012年间我院诊治的31例重症胰腺炎并胰腺脑病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大多数病例于治疗13周后症状和体征逐渐好转,在31例中,17例(54.8%)存活,其中11例出院时神经精神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6例留有轻度脑病后遗症,14例(占45.2%)死亡,其中,手术治疗死亡者10例,保守治疗死亡者4例,全部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 胰性脑病是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严重并发症,预后差,致死率高,治疗的关键是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诱发因素。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胰性脑病,临床特点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胰腺疾病组.重症急性胰腺炎内科规范治疗建议[J].中华消化杂志,2009,29(2):75.
[2]江少娜.胰腺脑病的研究现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2):373-374.
[3]王艳如,麻继臣.胰腺脑病的诊治进展[J].医学综述,2010,16(4):595-596.
[4]王凤莲.胰性脑病的发病及诊治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6):1982.
重症性胰腺炎 篇7
关键词:胆源性重症胰腺炎,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鼻胆管引流术,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或经皮经肝穿刺胆囊引流,血液净化
近年来, 微创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已经取得很好的疗效, 血液净化作为治疗胰腺炎有效方法, 在临床上也广泛应用。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监护室2006年1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55例胆源性重症胰腺炎的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 探讨微创联合血液净化治疗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55例, 男性35例, 女性20例, 年龄24~78岁 (平均年龄43.6岁) 。所有患者的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胰腺外科学组关于重症胰腺炎诊断和分级标准, 且均经CT和 (或) 彩超证实, 肝内外胆管扩张和 (或) 胆管结石、胆囊结石、胰头或十二指肠壶腹部肿物、急性胰腺炎影像学改变 (胰腺肿大、胰周渗出、部分坏死等) 。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 把所有患者分为两组, 单纯微创治疗+常规治疗组 (A组) 29人, 血液净化+常规治疗组+微创治疗 (B组) 26人。在性别、年龄、入院APACHEⅡ评分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合并症情况如表1所示, 所有患者均合并肝功能损害。
*P<0.05
1.2 方法
(1) 观察两组患者入院时实验室检查包括血白细胞计数、血及尿淀粉酶、血糖、血钙、谷丙转移酶 (ALT) 、血肌酐 (Cr) 、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 等, 结果如表2所示。并记录机械通气时间、肾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感染性休克纠正时间、肝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治疗效果。 (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予禁食水、胃肠减压、解痉、止痛、抑制胰酶分泌、选择性应用广谱抗生素抗感染、改善微循环、吸氧等综合治疗。监测患者血常规、血及尿淀粉酶、血气分析、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血糖变化。所有诊断ARDS患者均予呼吸机辅助呼吸, 控制液体入量。血液净化采用连续性血液滤过+血液灌流治疗, 血管通路采用股静脉留置双腔导管, 应用Aquarius机器, 滤器为美国百特公司生产的HF1200血液滤过器, 灌流器为珠海丽珠有限公司HA330型树脂灌流器, 置换液为上海长征富民金山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血液滤过置换液, 并依据具体情况调整电解质浓度, 置换量2~3L/h, 应用肝素抗凝。每24h更换滤器一次, 每日行灌流2~3次, 每次2h。每24h超滤量根据输液量、尿量及水肿程度不同予以调整。A组患者, 行EST+ENBD 20人, PTCD 9人, PTBD 2人, 其中EST+ENBD患者中有2人因ENBD管阻塞, 又行PTCD术。A组中有4例行ERCP后明确患者系肿瘤压迫胆管致急性重症胰腺炎, 故于胆总管内放置支架一枚, 解除梗阻。B组所有患者均在确诊后3~48h行微创治疗, 其中行EST+ENBD 22人, PTCD 5人, PTBD 2人, 其中EST+ENBD患者中有3人因ENBD管阻塞, 又行PTCD术, B组中有2例行ERCP后明确患者系肿瘤压迫胆管致急性重症胰腺炎, 故于胆总管内放置支架一枚, 解除梗阻, 并在发病后3.5~24h内行CVVH+血液灌流。根据患者血常规变化必要时输单采红细胞、血小板等支持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治疗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肾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感染性休克纠正时间、肝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治疗效果, 如表3 所示。
3 讨论
梗阻性胆源性胰腺炎存在胆胰共同开口狭窄、胆胰梗阻等特点, 解除梗阻使胆汁、胰液引流通畅, 是切断胰腺炎发展的原始环节。因此, 胆源性胰腺炎一旦确诊就应该早期手术、解除梗阻[1]。充分胆液引流减压, 降低胰管压力, 减少胆汁反流对胰液的激活, 能够有效阻断胰腺炎的病理进程。微创治疗胆源性重症胰腺炎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效果明显的特点。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急诊行ERCP检查, 根据病情及时行EST+ENBD和 (或) PTCD和 (或) PTBD治疗, 若梗阻原因系结石患者治疗效果好。两组共死亡5人, 均为恶性肿瘤患者。此类肿瘤患者即使放置支架, 但仍无法逆转患者病情, 最终多因肿瘤后合并感染性休克、肠梗阻等死亡。A组中1例患者治疗期间出现消化道大出血, 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 后在导管室行血管造影检查, 发现系胃左动脉一小分支破裂出血, 行栓塞术后血止。最后患者痊愈出院。胰腺炎合并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发病率较高, 但合并大出血者临床较少见。本研究中, 胆囊内泥沙样结石患者共36例, 经积极的介入及血液净化治疗后病愈出院。出院后随访患者5个月, 有3例出现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再次行ERCP+ENBD治疗后痊愈出院。此后, 均择期行胆囊切除术。两组患者经治疗, 在机械通气时间、肾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感染性休克纠正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方面都有显著差异, 但在治愈率方面没有统计学意义。
重症胰腺炎的严重全身反应与局部感染程度并不平衡或根本无关, 而是由于重症胰腺炎时机体产生大量炎性细胞因子及内源性有害物质。已经入血的炎症介质若不及时清除, 会造成多器官损害。血液滤过+血液灌流能够迅速降低血胰酶水平, 减轻对组织器官的直接化学损伤, 并遏制由此引起炎症递质对组织器官的再次损害;而且血液净化能够有效减轻SAP引起的SIRS的程度[2]。具有血流动力学稳定, 容量波动小, 溶质清除率高, 控制液体平衡、氮质血症, 纠正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等渗超滤的特点。等渗超滤有利于血浆再充盈,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稳定, 细胞外液渗透压稳定。CVVH治疗不应局限于某个阶段, 力求早期治疗, 有效干预SIRS, 防治MODS。Honore等[3]研究发现, 从入住ICU至开始CVVH的时间早晚与患者的病死率相关, 同时研究认为CVVH时间越长, 清除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及磷脂酶A2 (PLA2) 效率越低, 故CVVH治疗时, 尽量12~24h更换一次滤器。
总之, 通过对既往55名患者救治的回顾, 本人认为对于胆源性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 微创治疗具有创伤小, 并发症少, 疗效确切等优点, 联合应用血液净化治疗, 通过调节促炎和抗炎因子的平衡, 改善机体免疫麻痹, 减轻器官功能损害, 明显缩短病程。
参考文献
[1]张圣道.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治草案 (2000年杭州会议) [J].中华外科杂志, 2001, 39 (1) :46-48.
[2]杨朝辉, 杨军, 汪勇俊.连续性血液滤过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诱发组织器官损害的保护作用[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4, 16 (4) :232-234.
重症性胰腺炎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选取2 01 1年1月至2013年1 0月在我院ICU住院的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40例, 均符合2001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急性重症胰腺炎的临床诊断和分级标准[2,3]。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 (APACHEⅡ评分) ≥8分;均并发麻痹性肠梗阻, 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肠鸣音减弱 (<3次/min) 或消失 (0次/3~5min) ;经腹部增强CT扫描排除慢性胰腺炎或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同时排除低钾、麻醉、机械等因素所致的肠麻痹。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男17例, 女3例;年龄25~58岁, 平均 (44.3±16.2) 岁;休克15例 (75.0%) 。对照组男15例, 女5例;年龄28~60岁, 平均 (43.2±17.4) 岁;休克13例 (65.0%) 。由表1可见, 两组APACHEⅡ评分、平均动脉压、血淀粉酶及血钙水平接近。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基础治疗, 包括禁食、禁饮, 胃肠减压, 扩容、补液, 血管活性药物泵入、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抗生素控制感染, 生长抑素、奥美拉唑持续静脉泵入、机械通气、血液净化治疗等。观察组由针灸科医师 (固定专人) 根据患者情况, 行双侧足三里, 选择性配伍内关、梁丘、中脘、合谷等腧穴针刺, 进针深度以得气为度, 后接电针仪, 用疏密波通电刺激30分钟, 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每日2次, 连用7天。治疗期监测生命体征和重要脏器功能。得气的标准为有酸、麻、胀、重任一感觉或兼而有之。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血钙、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水平时间, 每2小时观察并记录腹部胃肠道症状改善情况, 包括腹胀、肠鸣音、肛门排气、排便等。
1.4 疗效评定标准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减轻或消失, 血淀粉酶恢复正常, CT检查示胰腺水肿明显好转;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血淀粉酶>500U/L, CT检查示胰腺水肿存在。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 P S S 1 7.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症状体征缓解等时间比较 (表2)
观察组腹痛腹胀缓解、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及首次排便时间, 血淀粉酶及血钙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临床效果比较 (表3)
两组均无死亡病例 (28天) , 观察组针刺足三里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麻痹性肠梗阻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29, P<0.0 1) 。
3 讨论
急性重症胰腺炎病理生理过程非常复杂, 关于其发病机理的研究, 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 但仍未完全阐明。临床已证明肠道细菌易位是导致急性胰腺炎早期内毒素血症、多脏器功能不全、后期胰腺胰周感染及败血症等的重要因素[4]。肠屏障功能障碍促使腹胀、腹腔压力升高, 不但使腹腔脏器血供下降, 加重腹腔脏器功能障碍, 而且使膈肌上抬, 肺脏受压而加重呼吸困难, 诱发和加重多脏器功能衰竭。基础治疗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急性胰腺炎的病死率, 但对肠麻痹的治疗作用效果差, 因此总的疗效并不十分满意, 有效及时终止和缓解胃肠麻痹, 不仅能减轻患者痛苦, 而且能缩短病程, 改善预后。
足三里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中是使用频率高、适用范围广的腧穴之一。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之下合穴, 主治胃痛、呕吐、胀气等, 具有理气降逆, 健脾和胃, 通经和络, 扶本固元之功。针刺足三里等腧穴是以祖国医学的“脏腑经络理论”为指导, 用循经取穴的方法来促进肠蠕动, 降低腹内压, 治疗腹胀。张敏等[5]发现, 针刺足三里等穴位可明显促进胃肠蠕动、缓解肠麻痹。针刺足三里同时还可抑制胰酶分泌, 抑制小肠促炎性反应因子水平, 减轻小肠组织水肿及功能损害, 保护肠屏障, 减少肠道内毒素和细菌易位的作用[6]。
本文结果显示, 常规治疗基础上, 针刺足三里等穴位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麻痹性肠梗阻, 能更快速缓解急性胰腺炎的症状和体征, 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孙华, 翁卫群, 陈峰, 等.腹内压监测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防治中的意义[J].中国危重症急救医学, 2004, 16 (11) :687.
[2]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治草案 (2000年杭州会议) [J].胰腺病学, 2001, 1 (1) :46.
[3]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J].中华外科杂志, 2007, 45 (11) :727.
[4]张肇达, 严律南, 刘续宝.急性胰腺炎[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
[5]张敏, 任泽元, 杨为.急性胰腺炎内科综合治疗94例的临床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 (25) :81.
64例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分析 篇9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053-02
重症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并发症多、死亡机率较高的病症。重症急性胰腺炎比急性胰腺炎病情更为严重,患者的病死率占着急性胰腺炎的8%~25%,大多数死于患病早期[1]。因此,抓住最佳治疗期非常关键[2]。目前,我国的手术时机把控程度问题仍旧是医学界持续探讨的话题,大部分学者的意见都趋向于早期采用非手术治疗,以此能够降低患者的病死机率以及并发症机率,对此,本文选取64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根据结果总结治疗效果[3]。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所收治的64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为本次研究目标,将64例患者按照随机的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为32例。在这64例患者中,男性有38例,女性有26例,年龄范围在18岁至75岁,住院期为8天至45天左右。患者在早期未进行手术时期或将在2周之后进行手术的属于观察组,而属于对照组的是属于在这2周之内需要动手术治疗的患者。根据临床资料分析,我院这64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中有65%~75%是因为日常生活习惯引起的,这些患者在生活中常有酗酒、胆道疾病以及暴饮暴食的不良习惯。其中,这64例患者当中,有酗酒以及暴饮暴食的占据其中的20例,患有胆道疾病的占据其中的34例,病因不详的有4例,含有高血脂的有6例。这些患者均出现了腹痛、腹胀、头晕、呕吐等症状,经过CT与B超的检测发现这些患者的胰腺有不同程度的水肿状况,胰周围有积液现象。
1.2方法
1.2.1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采用非手术形式的内科综合保守治疗法:第一是让患者持续吸氧,第二是开始管理患者的日常饮食和肠胃减压,减少患者胰腺液的分泌状况。给有腹痛以及腹胀的患者开始实施肠胃减压工作,减少胃液。在患者进行内科综合保守治疗法期间,患者在禁食阶段时要给予营养输液,使患者身体有基本的热量。
1.2.2手术方法
(1)切开胰包膜进行引流,使有胰腺水肿患者能够减轻胰腺水肿带来的张力,减轻患者的腹痛现象。在切开胰包膜后在小网膜囊中放入腹腔引流,减少患者腹中继续引发其它损害,降低感染机率,引流要透彻。
(2)清除体内病灶。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发病的7天至10天后开始手术,把有坏死的组织以及渗出物进行彻底的清除,防止后期继发感染,降低并发症机率。
(3)腹腔清洗,把腹腔内部的有毒物质进行清除。
(4)胆道手术。对有胆道出现病变的患者进行胆囊切除手术,并对胆总管进行检查,确保手术疗效。
2 结果
经过两组的治疗对比发现,观察组的治愈例总共有15例,好转现象与无治疗效果的分别有6例与3例,死亡机率有2例,并发症有4例,有效率为88.35%,对照组的治愈例总共有8例,好转现象与无治疗效果的分别有4例与8例,死亡机率有6例,结果表示观察组所使用的内科综合保守治疗效率要高于对照组的手术治疗法,且对照组的治疗死亡机率与后期患者的并发症症状要高于观察组,两组治疗效果差异明显因此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一 观察组与对照组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状况 例(%)
组别有效
治愈 好转无效死亡并发症有效率
观察组15(32.78) 6(9.64)3(9.47)2(6.48)4(9.42)88.35
对照组8(13.31)4(7.89)8(13.86)6(10.63)11(20.93)62,82
P值<0.05<0.05<0.05<0.05<0.05
3 讨论
在我国医疗界专业人士的不断探索下,其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方式得到了良好改善,患者病死率与以往相比也有明显降低[4]。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并发原因非常复杂,且死亡率极高,在临床上对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一致观点是认为胰酶能够“自家消化”,因此推荐治疗方式为清除腹腔败坏组织,把腺腔内的渗液进行引流清除,防止腺腔与其它组织发生感染现象,这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重点[5]。经过多年的外科临床探究,人们开始意识到手术治疗并不是适用于所有重症手术,重症急性胰腺炎在进行手术治疗时是无法抑制与阻擋急性胰腺炎的病情发展,反而会使机体在接受手术治疗时加重应激反应,使得患者的炎症越来越糟糕,导致病情进一步的恶化,导致许多患者在经过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手术后出现了较高的并发症现象以及死亡率。根据这两组病例来看,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死亡率分别是6.48%与10.63%,并发症的出现机率为9.42%与20.93%。在治疗此病病患时应根据患者实际状况来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在采用内科综合保守治疗时要科学合理的运用治疗方法,患者出现病情恶化现象时要及时的转入手术治疗,使患者能够早期痊愈。
参考文献:
[1] 张新志.114例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分析[J].哈尔滨医药,2014,34(1):29-31.
[2] 刘德伟.陈海涛.朱腾开.4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1,16(221) : 60-61.
[3] 张钦友.应用两种手术方法为64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 9) : 12-13.
[4] 廖泉,赵玉沛.重症急性胰腺炎外科干预时机选择[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2,32( 7) : 90.
重症性胰腺炎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0年5月至2012年4月我院收治的高脂血症性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37例纳入研究,年龄26~64岁,平均年龄(45.27±6.52)岁;体质量58~87kg,平均体质量(68.43±7.23) kg;病程1~3d,平均病程(1.54±0.32) d;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1例。
所有患者均有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发热等临床表现,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血、尿淀粉酶、白细胞计数等指标均高于正常值,C反应蛋白阳性,三酰甘油均≥11.3mmol/L,符合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胰腺学组《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并经腹部CT检查证实。研究对象同时剔除胆道疾病、暴饮暴食、饮酒、药物、肿瘤、外伤等引起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立即进行重症监护,给予吸氧,并严格禁食、胃肠减压,同时进行制酸、抑酶、抗炎、解痉、镇痛、液体复苏、肠外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密切监测患者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2]。
治疗过程中首先迅速降低血脂,经胃管注入贝特类或他汀类药物,如血脂控制不佳,及时给予血液滤过或血液透析治疗。皮下注射肝素,同时严格控制血糖,经静脉持续微泵注入胰岛素,将血糖控制在4.4~7.8mmol/L范围内。静脉注射质子泵抑制剂、生长抑素等以抑制消化液的分泌;乌司他丁抑制胰酶活性[3]。选择可通过血-胰屏障的抗生素,并加用抗厌氧菌药物以预防感染。根据患者血脂水平禁用或限制使用脂肪乳,选择人血白蛋白、血浆等经静脉注入以补充营养。待病情控制后逐渐从肠外营养向肠内营养过渡,并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合并腹腔渗液者在局麻状态下经腹壁穿刺置管,采用无菌生理盐水或平衡盐溶液进行腹腔灌洗、引流,以消除腹水[4]。
1.3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炎性反应指标变化
经治疗后,所有患者中治愈30例,占81.08%;放弃治疗7例,占18.92%。与治疗前对比,治疗后患者血淀粉酶水平、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等指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详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2.2 血脂指标变化
与治疗前对比,治疗后患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等指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详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3 讨论
高脂血症性重症急性胰腺患者的发病率中,男性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饮食不规律、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有关。高脂血症患者的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清脂质颗粒聚集栓塞胰腺周围血管,高浓度的胆固醇水解后产生细胞毒性,导致胰腺周围局部微循环发生障碍,大量炎性递质释放,从而引起急性胰腺炎。胰酶被激活,参与对胰腺的损伤过程,胰腺腺泡被消化酶水解后进一步刺激胰腺分泌。高脂血症既是引起胰腺炎的原因之一,又是胰腺炎患者发生代谢紊乱之后的并发症之一,二者形成一个恶性循环[5]。
在高脂血症性重症胰腺炎的治疗中首先应降低三酰甘油水平,从根本上阻止胰腺炎的发展。通过禁食、口服贝特类或他汀类降脂药物、注射低分子肝素、胰岛素等以促进三酰甘油的降低,必要时可通过血液净化法以迅速降低血脂、清除炎性因子、缓解重症胰腺炎的病情。临床研究证明高血糖状态可促进胰腺炎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还需注意对血糖的控制,适当给予胰岛素可将血糖控制在满意的水平范围内。生长抑素和乌司他丁可抑制胰腺分泌、降低胰酶活性,对胰腺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可抑制炎性介质的生成和释放,防止发生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
重症胰腺炎患者禁食时间较长,而机体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因此治疗过程中应重视合理的营养支持,以防由于缺乏营养导致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病情恶化。对脂肪乳剂的使用应慎重,发病72h内绝对禁止应用,以免引起三酰甘油进一步升高而加重病情。胰腺发生坏死后易继发感染,有研究发现约有80%的重症胰腺炎患者的死亡与感染有关,因此在规范化治疗方案中推荐早期应用广谱抗生素[6]。
本研究采用规范化治疗方案后患者的血脂水平得到了良好的控制,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患者炎性反应指标也明显低于治疗前水平。多数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而出院,提示规范化治疗方案治疗高脂血症性重症急性胰腺炎疗效确切。
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规范化治疗方案治疗高脂血症性重症急性胰腺炎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大大减轻了患者炎性反应,并降低血脂水平,对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胰腺学组.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J].中华外科杂志, 2007, 45 (11) :727.
[2]谭黄业, 樊献军, 耿协强, 等.高脂血症性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特征及诊治[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0, 24 (11) :1123-1124.
[3]龙游, 樊献军.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43例诊治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 2011, 39 (6) :1076-1078.
[4]李艳梅, 赵洪川, 卜石.高脂血症性胰腺炎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探讨[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09, 23 (6) :337-339.
[5]张大鹏, 崔乃强, 李岩, 等.重症急性胰腺炎中西医结合治疗自然病程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1, 17 (3) :235-239.
【重症性胰腺炎】推荐阅读:
胆源性重症胰腺炎06-28
非胆源性重症胰腺炎06-03
重症高脂血症性胰腺炎08-09
急性重症胰腺炎06-19
小儿重症胰腺炎07-07
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10-19
早期重症急性胰腺炎05-31
急性重症胰腺炎护理09-07
重症胰腺炎的诊治体会07-21
重症胰腺炎的术后护理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