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体性前列腺炎

2024-12-01

原体性前列腺炎(精选7篇)

原体性前列腺炎 篇1

慢性前列腺炎 (下称“前列腺炎”) 属中医精浊、淋证范畴。前列腺炎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病, 尤其中年男性更为多见。西医认为, 本病病因病机是免疫功能低下, 锌离子缺乏, 腺液排出不畅。主要治疗方法是抗菌消炎, 药物以抗生素为主, 但临床疗效不理想[1]。本科自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 运用自拟正淋清汤治疗因解脲支原体感染所致的慢性前列腺炎110例, 并与用美满霉素治疗的40例相对照, 现小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50例均为本院前列腺炎专科门诊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 其中治疗组110例, 对照组40例。治疗组中, 患者年龄20~55岁, 平均32.2岁, 病程15 d~7年, 平均2.5年;对照组40例, 年龄22~53岁, 平均32.9岁, 病程30 d~6.5年, 平均2.6年。两组年龄及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 具有可比性 (P>0.05) 。两组患者均有不洁性活动史。

1.2 诊断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药新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 (非特异性) 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

1.2.1 临床症状

尿频、尿急、尿痛, 尿有余沥, 尿道口有乳白色分泌物, 耻骨上或会阴及肛门周围疼痛不适, 或有性功能障碍等。

1.2.2 前列腺液检查

镜检白细胞≥10个/HP或有成堆现象, 卵磷脂小体减少或消失, pH>6.8。

1.2.3 解脲支原体检测

采用培养法, 解脲支原体培养基含有酚红和尿素, 解脲支原体在生长过程中可分解尿素产氨, 使培养基pH值升高, 酚红指示剂受pH值变化的影响而使培养基由淡黄色变成红色, 此为阳性, 表明有解脲支原体生长。

2方法

治疗组:不论辨为何种证型, 一律均给予淋清汤 (萆薢、黄柏、土茯苓、蒲公英、红藤、虎杖、地肤子、薏苡仁、川楝子、王不留行、水蛭、生黄芪、制附子, 加水500 ml, 煎至300 ml) 每日1剂, 水煎2次, 早晚分服。对照组:口服美满霉素100 mg, 2次/d, 首剂加倍。两组患者均以30 d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嘱忌酒及辛辣刺激食物, 禁房事, 并停用其他有关药物。两组均在治疗结束3 d后复查有关项目。

3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药新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 (非特异性) 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治愈:症状消失, 前列腺液检查连续2次以上镜检正常, 培养阴性。显效:症状基本消失, 前列腺液检查连续2次以上镜检白细胞值较前减少1/2以上或<5个/HP, 培养阴性。有效:症状减轻, 前列腺液检查较前改善, 或支原体培养阴性。无效:症状、体征及前列腺液检查均无改善甚或加重, 支原体培养阳性。

3.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110例中, 治愈57例, 显效31例, 有效18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96.36%。对照组40例, 治愈11例, 显效11例, 有效8例, 无效10例, 总有效率75%。经统计学处理,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P<0.01) 。

4讨论

在我们所接诊的316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中, 解脲支原体培养阳性者为150例, 阳性率达47.46%, 与胡志光等报道的44.44%基本一致[2]。由于支原体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已有报道[3], 加之前列腺上皮的屏障作用, 大多数抗生素难以发挥治疗作用, 从而使本病成为难治之症。

本病与湿热有关。湿热久留不去, 影响厥阴疏泄, 导致血脉瘀阻, 使本病迁延难愈。因此对本病的治疗, 一要针对病因即解脲支原体, 二要着眼于本病形成的病理机制即先有湿热继有血瘀来施治。在清热解毒基础上, 注重活血化瘀, 目的在于改善前列腺局部的血液循环, 促使药至病所, 并有利于病变组织炎性分泌物的引流, 消除炎症反应。现代药理研究证实, 土茯苓, 蒲公英具有显著的抑菌解毒作用, 解脲支原体对黄柏、地肤子有较高的敏感性, 黄芪除能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 诱生白细胞干扰素, 增强NK细胞活性外, 还可干扰厌氧菌细胞壁的形成及细胞膜的通透性, 改善泌尿生殖系内环境[4], 附子有抗炎和较强的激发免疫功能的作用, 王不留行能消除病灶水肿, 解除炎性梗阻, 畅通前列腺管等。正淋清汤方中萆薢分清化浊, 黄柏、土茯苓、蒲公英清热解毒, 虎杖、红藤活血化瘀, 解毒消痈, 薏苡仁、地肤子祛湿导浊, 川楝子疏泄厥阴, 水蛭、王不留行相伍活血通络, 促进引流, 生黄芪扶正托毒, 并防苦寒之品攻伐太过, 佐以少量制附子与他药相反相成, 并取其辛通散结, 故可直达病灶, 从而缩短病程, 提高疗效, 效果显著。

摘要:目的 研究中药治疗慢性解脲支原体性前列腺炎的疗效。方法 150例患者分治疗组和对照组, 分别给予正淋清汤和盐酸米诺环素 (美满霉) 素治疗。结果 治疗组110例中, 治愈57例, 显效31例, 有效18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96.36%。对照组40例, 治愈11例, 显效11例, 有效8例, 无效10例, 总有效率75%。经统计学处理,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P<0.01) 。结论 正淋清汤治疗慢性解脲支原体性前列腺炎疗效优于西药美满霉素。

关键词:原体性前列腺炎,正淋清汤,美满霉素

参考文献

[1]陈永锋, 陈征宇, 郑和平, 等.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解脲支原体及人型支原体感染的研究.皮肤病与性病, 1998, 20 (3) :53-54.

[2]唐七义, 王和, 汪柏林.慢性前列腺炎支原体的分离培养.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1993, 16 (4) :249.

[3]胡志光, 胡建中, 芦芳国, 等.2085例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解脲支原体的检测及临床分析.衡阳医学院学报, 1998, 26 (1) :32-33.

[4]刘忠义, 张国威, 何云志.解脲支原体中药药敏试验.中华皮肤科杂志, 1996, 29 (5) :349-350.

原体性前列腺炎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①标本来源: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 本院男科门诊送检的310例前列腺液标本中分离出的单一病原菌205株, 前列腺常规结果WBC>10/HP, 卵磷脂小体减少。②血琼脂平板和巧克力色琼脂平板均购于郑州安图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③仪器与试剂:湖南长沙天地人公司生产的TDR-200C细菌鉴定及药敏仪及配套试剂。④质控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 大肠埃希菌ATCC25922, 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 粪肠球菌ATCC29212, 均由广西省临检中心提供。

1.2 方法

①嘱患者排尿后, 常规消毒尿道口, 按摩前列腺后无菌收集前列腺液, 30min内送检。②标本接种于5%兔脱纤维血培养基及巧克力培养基上, 36℃培养24~48h, 分离出可疑菌落。③用湖南长沙天地人公司生产的TDR-200C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仪作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 配套使用该公司生产的细菌生化鉴定及药敏分析板和辅助试剂, 药敏结果有疑问用K-B纸片法确认。

2 结果

2.1 病原菌构成:

从310例前列腺液标本中分离出的单一病原菌205株, 阳性率为66.1%, 共检出细菌14种, 革兰阳性菌占85.9%, 其中占前三位的均是葡萄球菌, 分别是溶血葡萄球菌52株, 金黄色葡萄球菌42株, 表皮葡萄球菌30株;革兰阴性菌占12.6%;淋球菌1株占0.5%;真菌2株占1.0%。具体分布见表1。

2.2 耐药性分析

由于分离出的部分细菌例数较少, 不具有统计意义, 故本文着重就分离率较高的细菌做耐药性分析。

前列腺液分离的主要葡萄球菌MRCNS占55.6%、MRSA占7.1%。葡萄球菌对红霉素、阿奇霉素、复方新诺明耐药率较高, 均达到60%以上。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对万古霉素、庆大霉素、米诺环素、多西环素、莫西沙星、利奈唑胺等耐药率较低, 均低于15%。见表2。

3 讨论

由表1可见本地区前列腺炎病原菌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 其次为革兰阴性杆菌, 与文献[1,2]报道一致。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CNS) 检出率达57.1%, 可见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比金黄色葡萄球菌 (检出率20.5%) 对前列腺有更强的致病性。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又以溶血葡萄球菌为主, 检出率为25.4%, 其次是表皮葡萄球菌检出率为14.6%, 表明CNS是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主要的病原菌。CNS成为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主要致病菌是由于CNS能产生大量黏性物质[3], 有助于与尿道黏膜结合, 易进入前列腺内, 同时对机体的免疫应答有抑制和抗吞噬作用, 还能阻止抗菌药物的渗透[4]。所以细菌性前列腺炎出现反复性难治性的特点, 病程较长。

表2结果显示对于葡萄球菌感染的前列腺炎, 首选抗生素为万古霉素、庆大霉素、米诺环素、多西环素、莫西沙星、利奈唑胺等耐药率较低的, 虽然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最低, 但由于万古霉素不良反应较大, 价格较高, 使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而且为防止诱导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 也应慎用万古霉素。另外所分离的葡萄球菌属中, MRCNS和MRSA的比例也较高, 且呈现多重耐药性, 所以在治疗细菌性前列腺炎时, 临床上应重视细菌培养。王和[5]等研究认为只要在正确的病原学诊断与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指导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绝大多数抗菌药物都能透入前列腺炎患者的前列腺组织内并且能够完全有效杀灭致病菌。因此, 对细菌性前列腺炎的治疗, 关键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 合理选择敏感、毒性与不良反应小、易于渗入前列腺的药物。

摘要:目的 了解细菌性前列腺炎致病菌的分布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无菌方法采集前列腺炎患者的前列腺液进行细菌培养, 将分离获得的菌株用湖南长沙天地人公司生产的TDR-200C细菌鉴定及药敏仪作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 从310例前列腺液标本中分离出的单一病原菌205株, 阳性率为66.1%, 共检出细菌14种, 革兰阳性菌占85.9%, 其中占前三位的均是葡萄球菌, 分别是溶血葡萄球菌52株, 金黄色葡萄球菌42株, 表皮葡萄球菌30株;革兰阴性菌占12.6%;淋球菌1株占0.5%;真菌2株占1.0%。药敏结果显示:前列腺液分离的主要葡萄球菌MRCNS占55.6%、MRSA占7.1%。葡萄球菌对红霉素、阿奇霉素、复方新诺明耐药率较高, 均达到60%以上。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对万古霉素、庆大霉素、米诺环素、多西环素、莫西沙星、利奈唑胺等耐药率较低, 均低于15%。结论 本地区前列腺炎病原菌以革兰阳性球菌 (其中以CNS为主要致病菌) 为主, 其次为革兰阴性杆菌, 致病菌对抗菌药物呈现多重耐药性, 所以在治疗细菌性前列腺炎时, 临床上应重视细菌培养根据药敏试验结果, 合理选择敏感、毒性与不良反应小、易于渗入前列腺的药物。

关键词:前列腺液,病原菌,耐药性

参考文献

[1]温娅丽, 郑红菊.前列腺液的细菌培养及药敏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 2011, 9 (3) :469.

[2]李阳, 于兰, 刘静.前列腺液中致病菌检出情况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 (7) :880.

[3]张德力.963份血液细菌培养结果及耐药检测报告[J].实用全科医学, 2007, 5 (1) :842-845.

[4]彭少华, 张威, 余建华, 等.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病原学调查及药物参透性研究[J].陕西医学检验杂志, 1997, 12 (2) :20-21.

原体性前列腺炎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来我院就诊的83例患者, 经诊断已确诊为解脲支原体感染。用无菌试管分别收集83例经按摩前列腺炎患者的前列腺液, 送实验室进行立即培养。使用珠海市迪尔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黑马试剂盒进行解脲支原体鉴定、培养及药敏状况分析, 严格按说明书操作。

1.2 方法

将收集到的男性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等量地分为两份:一份标记作为实验组, 将收集液均等置于4个药敏试剂盒中, 分别加入罗红霉素、克拉霉素、交沙霉素、红霉素进行试验。另一份标记作为对照组, 将提取液均等置于3个药敏试剂盒中, 分别加入四环素、美满霉素和强力霉素进行试验。所选取的实验组对照组两组前列腺液标本完全相同,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3 观察指标

记录比较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中解脲支原体对实验组中四环素、美满霉素、强力霉素和对照组中的罗红霉素、克拉霉素、交沙霉素、红霉素两组7类抗生素敏感、中介、耐药病例数及其所占比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进行数据统计,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以a=0.05为标准, P<0.05时,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83例被检男性患者标本中, 均为解脲支原体阳性标本。83例解脲支原体阳性标本对实验组和对照组7种常用抗生素药敏状况分析见表1。两组标本中有对照组前列腺液解脲支原体对大环内脂类药物敏感率分别为:罗红霉素39%, 克拉霉素70%, 交沙霉素67%, 红霉素7%;实验组前列腺液解脲支原体对大环内脂类药物敏感率分别为:四环素76%、美满霉素84%, 强力霉素84%。前列腺液解脲支原体对实验组药物的敏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实验结果有明显差异 (P<0.05) , 见表1。

3 讨论

泌尿生殖道炎症的常见病原体就是支原体。泌尿生殖道感染相关支原体主要有解脲支原体、生殖道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等;其中解脲支原体是引起前列腺炎最常见的病原微生物[3]。

临床研究显示, 精液成分的异常是造成男性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且会导致其他相关的男性生殖系统疾病[4]。然而解脲支原体正是通过改变精液成分进而造成感染引发一系列的生殖器官疾病的。相关的药物治疗是最新研究的热点。唯有四环素类抗生素如美满霉素、强力霉素和四环素等敏感性较高。因此, 对于不同情况的每个患者个体, 临床上应结合药物敏感试验分析研究, 规范使用各类抗生素, 从而对其流行传播起到有效遏制作用。本研究显示, 解脲支原体对四环素类药物:四环素、美满霉素和强力霉素敏感性普遍较高;对于大环内脂类药物:罗红霉素、克拉霉素、交沙霉素、红霉素敏感较低。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结果有明显差异 (P<0.05)

综上所述, 解脲支原体对四环素类抗生素敏感性更好, 大环内脂类药物敏感性差。对于男性前列腺炎的药物治疗应以四环素类抗生素为首选。

参考文献

[1]魏太宽, 陈仕友.青壮年慢性前列腺炎综合征的综合治疗17例[J].中国医药指南, 2008, 6 (3) :20.

[2]李春梅.解脲支原体感染与不孕不育关系的研究[J].右江医学, 2011, 39 (3) :317-318.

[3]丁瑞敏.男性解脲支原体感染与精液液化的关系分析[J].中国误诊学, 2010, 10 (3) :548-549.

羊支原体性肺炎治疗 篇4

1 病原

引起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病原体为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 为细小、多变性的微生物。呈地方流行性, 接触传染性很强, 病羊是主要的传染源, 其病肺组织和胸腔渗出液中含有大量病原体, 主要经呼吸道分泌物排菌。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染, 康复羊肺组织内的病原体在相当时期内具有传染力。

2 症状

病初体温升高, 继之出现短而湿的咳嗽:伴有浆性鼻漏。4~5d后, 咳嗽变干而痛苦, 鼻液转为黏液一脓性并呈铁锈色, 黏附于鼻孔和上唇, 结成干固的棕色痂垢。多在一侧出现胸膜肺炎变化, 叩诊有实音区, 听诊呈支气管呼吸音和摩擦音, 按压胸壁表现敏感, 疼痛。这时高热稽留不退, 食欲锐减, 呼吸困难和痛苦呻吟。眼睑肿胀, 流泪, 眼有黏液, 脓性分泌物。口半开张, 流泡沫状唾液。头颈伸直, 腰背拱起, 腹肋紧缩。最后病羊倒卧, 极度衰弱萎顿, 有的发生臌胀和腹泻, 甚至口腔中发生溃疡, 唇、乳房等部皮肤发疹, 濒死前体温降至常温以下, 病程多为10~15d, 有的可达1个月。

3 病理变化

病变多局限于胸部。胸腔常有淡黄色液体, 其中有纤维蛋白凝块。两侧有纤维素性肺炎;肝变区凸出于肺表, 颜色由红至灰色不等, 切面呈大理石样;纤维素渗出液的充盈使得肺小叶间组织变宽, 小叶界限明显, 支气管扩张;血管内血栓形成。胸膜变厚而粗糙, 上有黄白色纤维素层附着, 直至胸膜与脑膜, 心包发生粘连。支气管淋巴结和纵隔淋巴结肿大, 切面多汁并有溢血点。心包积液, 心肌松弛、变软。急性病例还可见肝、脾肿大, 胆囊肿胀, 肾肿大和膜下小点溢血。病程延长者肺肝变区机化, 结缔组织增生, 甚至有包囊化的坏死灶。

4 诊断

由于本病的流行规律、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都很特征, 根据这三个方面可以作出综合诊断。本病在临床上和病理上均与羊巴氏杆菌病相似, 但以病料进行细菌学检查可区别。

5 防制

平时预防, 除加强一般措施外, 关键问题是防止引入或迁入病羊和带菌者。新引进羊只必须隔离检疫1个月以上, 确认健康时方可混入大群。

发病羊群应进行封锁, 及时对全群进行逐头检查, 对病羊、可疑病羊和假定健康羊分群隔离和治疗;对被污染的羊舍、场地、饲管用具和病羊的尸体、粪便等, 应进行彻底消毒或无害化处理。

猪支原体性肺炎的防治 篇5

1 流行特点

本病的自然病例仅见于猪, 其它家畜不发病。任何年龄、性别、品种的猪都感染。仔猪对本病易感性高, 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妊娠后期和哺乳母猪次之, 育肥猪发病较少且症状较轻。母猪和成年猪多呈慢性和隐性经过。哺乳仔猪从患病母猪受到感染。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但寒冷的冬季、早春及晚秋发病较多, 夏季最少。病原主要存在于病猪肺组织中, 通过咳嗽、喘气和喷嚏排出体外, 形成飞沫, 被邻近的健康猪吸入而感染。所以呼吸道为本病的主要传染途径。病猪特别是不表现明显症状的急性猪是主要传染源。本病一旦传入后, 如不采取严密措施, 很难彻底根除。

2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为10~16d, 最短3~6d, 最长可达到1个月以上。根据病的经过, 可分为急性、慢性和隐性三种类型。

2.1 急性型

主要见于新疫区和新感染的猪群, 以哺乳仔猪最易发病, 其次是妊娠后期母猪和哺乳期母猪。病初精神不振, 站立一隅或趴伏, 腹式呼吸明显, 呼吸次数剧增至60~120次/min, 呼吸困难, 严重者张口喘气, 发出类似拉风箱喘鸣声。有的沿肋骨弓出现“喘线”, 呼吸次数反而减少。有时也会发生痉挛性干咳。体温一般正常, 如有继发感染则可升高至40℃以上。病程一般1~2周左右, 病死率较高。

2.2 慢性型

由急性转来, 也有部分病猪一开始就是慢性经过, 常见于老疫区育肥猪和后备母猪。主要症状为咳嗽和气喘, 清晨、晚间、采食和剧烈运动时最为明显。初为单咳, 严重者呈现痉挛性咳嗽。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 呈腹式呼吸且次数增加。这种症状时而明显, 时而缓和。病程可拖至2~3个月以上。死亡率不高, 但生长停滞。

2.3 隐性型

隐性型存在的猪场很多, 可由急性或慢性型转变而来, 是危险的传染源, 一般不表现临床症状, 但剖检或X光检查可发现肺部有不同程度的肺炎病灶。在较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 精心饲养则肺炎病变可逐步消退而康复;反之, 饲养管理恶劣则会出现急性或慢性病状, 甚至引起死亡。

3 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发生于肺、肺门淋巴结和纵隔淋巴结。急性死亡病例可见肺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和气肿。早期病变发生在心叶, 病变部的颜色多为淡灰红色或灰红色, 半透明状, 病变部界限明显, 像鲜嫩的肌肉样, 俗称“肉变”。随着病程延长或病情加重, 病变部颜色变深, 坚韧度增加, 俗称“胰样变”。继发细菌感染时, 引起肺和胸膜的纤维素性、化脓性坏死病变。病变组织致密, 切面多汁, 可从小支气管内挤出灰白色、浑浊、粘稠的液体。病程更长的病例, 病变部坚韧、呈灰黄色或灰白色。肺门淋巴结肿大, 切面隆起, 湿润多汁, 呈黄白色, 淋巴组织弥漫性增生。

4 诊断

根据病状和病变的特征作出诊断。可应用微量间接血凝试验、微粒凝集试验、ELISA等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5 防治

5.1 预防

对本病必须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 (1) 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 防止从外地引进病猪, 这是预防该病的关键措施。 (2) 必须向外地购猪时, 应加强检疫, 隔离观察1个月以上, 经证明健康的方可并入猪群, 以保证健康猪群不传染本病。 (3) 未发病地区的猪场应加强饲养管理, 饲喂优质饲料, 保持合理密度, 定期驱虫, 舍内做好防寒保温和干燥通风, 做好防疫卫生和消毒工作。 (4) 在已发病疫区, 对病猪应及时隔离治疗, 逐步淘汰, 建立无特定病原的健康猪群。 (5) 定期注射猪气喘病疫苗:在仔猪出生后1周时注射2m L/头份, 间隔2周再加强免疫注射2m L/头份。

5.2 治疗

绵羊衣原体性流产的诊治 篇6

关键词:绵羊,流产,诊治

绵羊衣原体病原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及损伤的皮肤、黏膜感染, 也可通过交配或用患病公羊的精液人工授精感染;蜱、螨等吸血昆虫叮咬也可能传播本病。多呈地方性流行。

在青海湖乡同宝村牧民饲养的580只繁殖母绵羊群中部分怀孕母羊发生流产、产死胎、产弱胎为主要特征的疫病。在临产的1个月内共发病97只, 发病率为18%。本次在3龄、2胎次中发病率高, 但以纯种绵羊为甚。经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检验初步确诊为该乡牧户饲养的绵羊群中流行的疫病病原为鹦鹉热衣原体。

1 病原学诊断

流产亲衣原体, 旧称鹦鹉热衣原体。属衣原体科亲衣原体属。直径为0.2~1.5μm, 革兰氏染色阴性。鹦鹉热亲衣原体抵抗力不强, 对热敏感, -70℃下可以长期保存。对四环素族、红霉素等敏感。2%的来苏水溶液5min能将其灭活。

2 流行病学诊断

流产亲衣原体的动物感染谱非常广泛, 现已查明可以感染17种哺乳动物和140多种禽类。本病原体的宿主特异性比较小, 同一菌株往往可以引起多种动物的不同疾病。在家畜可引起羊、猪、牛的流产、肺炎、关节炎、眼结膜炎;牛的脑脊髓炎、肠炎;马和猫的肺炎等。病原在牛羊之间、禽类之间可以互相传染, 衣原体大多数来源于鸟类和家禽, 禽源菌株对人的传染性比较强, 但在其他哺乳动物衣原体病中不一定起重要作用。病畜和隐性感染或带菌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原体随分泌物、排泄物以及流产胎儿等排出体外, 污染饲草, 饲料及饮水等, 经消化道、呼吸道传染。也可通过交配而传播, 从睾丸炎和附睾炎的公羊的泌尿生殖系统及精液中可分离出衣原体。本病主要发生于分娩和流产的时候, 在怀孕的30~120d的感染母羊可导致胎盘炎、胎儿损害和流产。对于羔羊、未妊娠母羊和妊娠后期 (分娩前一个月) 的母羊感染后, 呈隐性感染, 直到下一次妊娠时发生流产。不同品种的成年母羊均可发病, 尤以两岁母羊发病最多。易感羊与流产母羊接触后, 到下一个产羔期其流产率最高。密集饲养的羊发病率高于草原粗放的羊。

3 症状学诊断

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绵羊、山羊, 可有不同的临床症状:

3.1 流产型

流产通常发生于妊娠的中后期, 主要表现为流产、死产或产出弱羔羊。流产后往往胎衣滞留。流产羊胎盘子叶增厚、出血并混有淡黄色渗出物。

3.2 关节炎型

主要发生于羔羊。感染羔羊病初体温高达41~42℃。食欲减退, 掉群, 四肢关节肿胀、疼痛, 一肢或四肢跛行。有些羔羊同时发生结膜炎, 发病率高。

3.3 结膜炎型

结膜炎主要发生于绵羊, 特别是肥育羔和哺乳羔。病羔眼结膜充血、水肿, 大量流泪, 随后角膜发生不同程度的混浊、溃疡或穿孔。在本病羊群中, 可见公羊患有睾丸炎、附睾炎等疾病。临床上注意与布氏杆菌病、弯杆菌病和沙门氏菌病等进行区别诊断, 须根据病原体检查和血清学试验鉴别之。

4 病理剖检变化

流产胎衣水肿、血染、子叶黑红呈黏土色, 周围有棕红色渗出物;流产胎儿的肝脏充血、肿胀, 有的在其表面呈现很多白色针尖大的病灶;绒毛膜由于水肿而整个或部分增厚。腹腔积液, 血管充血;气管黏膜充血, 有散在性出血点;皮肤、皮下、胸腺及淋巴结等处有点状出血、水肿、尤以脐部、鼠蹊部、背部和脑后为重。

5 实验室检验

5.1 采取流产母羊的胎衣和死亡胎儿的脾、肝等直接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 未见细菌;姬姆萨氏染色镜检, 镜下有多量紫红色针尖大小疑似衣原体原生颗粒;将上述病料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鲜血琼脂、S.S.琼脂培养基, 37℃培养24 h后未见细菌生长。

5.2 无菌取病羊血液15份, 分离血清, 进行衣原体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 (IHA) 。经IHA试验检验, 血凝效价均在1:64以上, 结果判定为阳性。

6 原因分析

引发本起疫情发生的主要原因: (1) 防疫意识不强, 疫情观念淡化。在不了解疫情动态的情况下, 随意从外地羊贩子手中购买羊只, 购进羊后又没采取隔离、观察饲养等措施, 直接与本家的羊群合群饲养, 是引发该病的主要因素; (2) 饲养管理不科学, 羊群整体抗病力下降。本地存在多群羊混群共牧和饮用一处水源的习惯, 增加了疫病传染机会, 此外, 饲喂粗放, 饲料单一, 对引发本病有必然的联系; (3) 清洁卫生、消毒灭源意识差。本地不善于对羊舍、周围环境及用具的经常性清洁消毒和病死动物的深埋处理工作; (4) 多年未发生较大的疫情, 逐渐对防疫灭病工作产生了麻痹松懈思想。

7 防治措施

7.1 将流产病羊及时隔离饲养, 对流产胎衣、死胎及分泌物、粪尿等深埋处理, 羊舍、场地及被污染的环境用2%氢氧化钠溶液喷洒消毒, 1次/d, 连用7d, 对同群未发病的羊和周围受威胁的羊群用羊衣原体弱毒苗进行紧急预防接种。

原体性前列腺炎 篇7

随着人们性意识和性行为观念的转变, 女性生殖道支原体和衣原体感染逐年上升, 发病年龄呈下降趋势。2000年全国性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其发病仅次于淋病, 位居第二[1], 在发达国家其发病率已超过淋病而居性传播疾病首位。我院为高校医院, 就诊者均为在校大学生, 现将150例复发性、难治性阴道支原体、衣原体患者感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5年4月至2008年3月在我院妇科门诊就诊的复发性、难治性阴道炎患者150例, 其中霉菌性阴道炎54例、细菌性阴道炎17例、滴虫阴道炎40例、混合性阴道炎 (指2种以上病原感染) 39例;年龄19~24岁, 平均年龄为21.5岁。

1.2 方法

1.2.1 标本采集。

用消毒棉拭子插入宫颈口内1~2 cm处旋转并停留10~20 s取出 (避免与阴道壁接触) 标本, 置无菌试管内送检。

1.2.2 检测方法。

解脲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的检测试剂均由郑州安图绿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解脲支原体检测:将分泌物拭子放入基础液中搅拌3~5下, 将含有标本的基础液加入液体培养基微孔中, 每孔100 ul, 轻轻震荡, 置37℃水温箱培养48 h, 培养液颜色不变为阴性, 培养液桃红色为阳性。沙眼衣原体检测:取分泌物拭子放入反应管中搅拌3~5下, 3 000 rpm离心10 min后弃上清液, 向反应管的沉淀物中加10滴显色剂摇匀, 置80℃水温箱温育10 min, 颜色保持黄色不变为阴性, 由黄变绿或变蓝色为阳性。

1.2.3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150例阴道炎患者宫颈分泌物解脲支原体 (UU) 阳性70例 (46.7%) , 沙眼衣原体 (CT) 阳性11例 (7.3%) , UU合并CT阳性7例 (4.7%) , 总阳性率为58.7%, 见表1。混合性阴道炎合并UU的感染率明显高于霉菌性阴道炎和细菌性阴道炎 (P<0.05) 。

3 讨论

支原体是一类 (除纳米细菌外) 缺乏细胞壁, 呈高度多形性, 能通过除菌滤器的最小原核微生物。UU是引起泌尿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 其特殊的结构使其能够牢固地黏附于靶细胞表面, 引起非特异性尿道炎、宫颈炎、肾盂肾炎和输卵管炎。衣原体是一种处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它是在细胞外独立生存的最小微生物, 其通过黏附存在于泌尿生殖道的上皮细胞表面而引起上皮细胞损伤, 导致以泌尿生殖道炎症为主要表现的非淋菌性尿道炎。临床上常表现为尿道刺痛、尿频、尿急及阴道分泌物增多、外阴瘙痒等症状。UU、CT通过性交传染后, 主要侵犯生殖泌尿道柱状上皮、鳞柱交界上皮及移行上皮, 它寄生于宿主细胞内繁殖, 溶解破坏细胞, 并通过其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引发变态反应, 导致感染迁延难愈, 具有顽固性。

本组150例复发性、难治性阴道炎患者中, 61.5%患者合并UU感染, 7.3%的患者合并CT感染, 与王贵珍[2]报道的泌尿生殖道疾病患者中, UU的阳性率51.4%和CT的阳性率10.4%相比UU感染率略高, 这可能也是女大学生UU、CT感染所致阴道炎久治不愈的原因之一。张帝开等[3]报道女性下生殖道感染者UU阳性率为70.0%, 提示女性下生殖道反复感染的高发生率与UU存在正比关系, 这与本次调查中女大学生较高的UU感染率, 且混合性阴道炎中发生UU感染的几率, 比霉菌性阴道炎和细菌性阴道炎高 (P<0.05) 的结果相似。由于女大学生性知识的缺乏, 患阴道炎不能及时诊治, 导致反复发作、病程延长、阴道防御功能下降, 增加UU、CT入侵机会, 常常表现为阴道的反复感染。不规范及滥用抗生素, 也会造成耐药性UU、CT逐渐增多, 使UU感染持续、反复, 可见对女性下生殖道感染患者, 特别是女大学生进行UU、CT检测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医院服务的对象为年轻、未婚特殊群体, 应加强女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 把生殖健康的重点放在性知识和性道德的宣传上, 同时加强对诸如避孕套等药具的正确使用方法的指导。

参考文献

[1]王淑玉.实用妇产科诊疗规范[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2]王贵珍.泌尿生殖道淋球菌、解脲支原体及沙眼衣原体感染特点分析[J].浙江实用医学, 2007, 12 (2) :111-129.

上一篇:自动补偿技术下一篇:教学质量评价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