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炎治疗新进展

2024-10-06

前列腺炎治疗新进展(共10篇)

前列腺炎治疗新进展 篇1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治疗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是多种病因导致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的炎性反应,其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热点之一[1,2],其常见病因有胆石症、大量饮酒和暴饮暴食,此外还可由于手术与创伤、内分泌与代谢障碍、感染、药物等引发。轻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常在1周内恢复,不留后遗症,重症急性胰腺炎有局部并发症和/或器官衰竭,病情凶险,预后差,病死率在20%~40%左右。近年来急性胰腺炎的治疗取得了较大发展,本文就其主要进展综述如下。

1 内科治疗

1.1 早期治疗和监护

大部分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较轻,少部分可发展为重症胰腺炎,早期补充液体、纠正电解质失衡、补充能量,预防局部和全身并发症。患者具有以下表现时应当按重症胰腺炎处置[3]:临床症状有烦躁不安、四肢厥冷、皮肤呈斑点状等休克症状;体征有腹肌强直、腹膜刺激征,Grey-Turner征或Cullen征;血钙显著下降,至2mmol/L以下,血糖>11.2mmol/L,血尿淀粉酶突然下降;腹腔诊断性穿刺有高淀粉酶活性的腹腔积液。重症胰腺炎或伴有明显的复杂疾病的患者必须住院进行监护,重要的监测指标应包括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1.2 禁食、胃肠减压和营养支持

通过禁食及保持有效胃肠减压,以避免酸性食糜刺激肠黏膜产生肠促激素,使胰液分泌量增加而引起胰腺自体分化,可以避免呕吐,也可以避免食物和胃酸刺激十二指肠分泌大量肠激素而增加肠液的分泌,从而降低酶对胰腺的自溶作用,减轻患者腹胀。到底禁食和持续胃肠减压到什么时候停止,也就是说停止胃肠减压的指征是什么,2007年12月全国胰腺疾病学术大会上通过的《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草案)指出,常规禁食,对有严重腹胀、麻痹性肠梗阻者应行胃肠减压。在患者腹痛减轻或消失、腹胀减轻或消失、肠道动力恢复或部分恢复时可以考虑开放饮食[4]。另有学者认为只要胃肠道功能恢复,即可以进食,在SAP发病后第3天,在排除了消化道出血和心肺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后,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拟定营养需要量和个体化的实施方案[5]。营养治疗时要考虑如何减少胰液分泌,避免对胰腺的刺激,防止胰腺进一步自身消化。有研究表明[6]空肠营养对胰腺分泌几乎无影响,经空肠的肠内营养液不但可以阻止胰腺外分泌腺的分泌,还可防止肠道菌群移位及降低胰腺坏死组织的感染率,因此是安全可行的,符合胰腺炎治疗的要求。

1.3 抑制胰腺分泌

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已成为急性胰腺炎早期主要的死亡原因,因此,对炎性反应的调控成为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临床关键点之一。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奥曲肽)具有广泛的生理作用,如抑制胰腺分泌、收缩内脏血管、松弛Oddi括约肌功能、调控炎性反应以及保护肠道屏障等作用,虽疗效尚未最后确定,但目前国内外学者多推荐尽早使用。罗桂林等[7]研究结果显示,14肽生长抑素联合大承气汤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可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率、死亡率、禁食、腹痛、腹胀时间及住院天数,认为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14肽生长抑素和大承气汤口服治疗SAP具有良好效果。另有报道,生长抑素治疗非胆源性轻症急性胰腺炎(MAP)能有效缓解腹痛,但在治疗胆源性MAP中缓解腹痛不明显[8]。国外研究显示,生长抑素对急性胰腺炎的炎性反应有调控作用,其机制可能与CD4+T细胞数量及CD4+/CD8+比例有关[9]。

1.4 应用抗生素

近年来,随着重症监护技术、医学影像学、内镜和外科治疗技术的发展,多数SAP患者能度过早期SIRS、MODS等并发症,但其死亡率无明显下降,因此后期继发感染仍是SAP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但早期应用抗生素能否预防后期继发感染而降低病死率一直存在争议。陈绪东等[10]回顾分析了2008~2010年114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认为早期使用抗革兰阴性菌和厌氧菌为主的抗菌素并加强肠内营养,能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患者恢复快,可缩短住院时间。国外有学者[11]对467例SAP患者行荟萃分析,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后期胰腺感染率和死亡率均无明显差异,但国外SAP的主要是酒精性胰腺炎,而我国是以胆源性胰腺炎为主,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对SAP是否应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仍需进一步研究。

2 外科治疗

急性胰腺炎经内科治疗,效果是肯定的,如内科治疗3~5d未见好转,应考虑腹腔内引流或手术治疗。通过腹腔灌洗可清除腹腔内细菌和内毒素等毒性因子,减少这些物质进入血液循环而对其它器官损害。腹腔镜手术治疗SAP,具有创伤小,对腹腔干扰少和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治疗效果常优于传统手术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对胆源性SAP患者则行十二指肠镜Oddi括约肌切开取石及胆管引流术等治疗,以切断炎症反应的恶性循环链,如过分强调保守治疗,会导致有手术指征的患者延误病情,错失手术时机,但过度手术干预,则会导致炎症加重,恶化病情。我国学者在九十年代即提出SAP“个体化”治疗的理念,针对每例的病情变化灵活应用各种治疗手段,不断提高SAP救治成功率,并合理处理个体化与规范化间的互补性和一致性,在强调规范的基础上高度个体化选择使患者受益[12]。

3 中医药治疗

急性胰腺炎属于中医学的“腹痛”、“胃脘痛”等范畴,伍瑞麒等[13]将急性胰腺炎分为四型论治,肝气犯胃治以平肝和胃,理气止痛,方选大柴胡汤加味;肝胃实热治以清热攻下,逐水通利,方选大柴胡汤合大承气汤;热入营血治以气营两清,清营凉血,方选大柴胡汤合大承气汤、安宫牛黄丸及清开灵针静脉滴注;蛔虫上扰治以安蛔驱蛔,通腑降逆,方选驱蛔大柴胡汤,经20例临床观察,取效良好,治愈率90%。王捷虹等[14]用大黄通胰汤灌肠治疗早期急性胰腺炎30例,水煎后加淡软皂水高位灌肠,采用左侧卧位,结果30例中显效1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3.33%。另有研究认为柴芩承气汤在急性胰腺炎治疗中具备了大柴胡汤的特征,可下之实证,治疗偏重于阳明,其辨证思路在于辨明病因、分型及虚实轻重,且应遵循个体化原则治疗效果更为显著[15]。

肝癌近代治疗新进展近 篇2

肝癌手术切除新概念首先给病人带来根治希望的是手术切除疗法。近些年来,肝癌的手术切除已取得较好的疗效:各型肝癌切除后5年生存率已达30%左右,其中小肝癌切除后的5年生存率可达60%。早年的肝癌手术受癌灶所处解剖部位特殊和中央型癌灶当属手术禁区等限制,使临床上许多肝癌病例无法进行切除。近年来随着手术器械的改进和操作技术的提高,事实上对任何部位的肝癌均可实施切除,因而提出了“肝癌手术无禁区”的新概念。对于直径小于5厘米的小肝癌,可行亚肝段切除或局部切除,只需切除距癌灶2厘米的正常肝组织,即可达根治目的。对于大肝癌,目前主张只要有条件切除,均宜实施手术切除,从肿瘤生物学观点来看。这样处理可以减轻或解除人体积癌灶给机体造成的重负荷免疫功能负担,从而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抗癌能力,对某些暂时不能切除的大肝癌,还可以先用非手术疗法待癌灶缩小以后施行“二期切除”手术。

近些年来,肝移植在治疗小肝癌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肝移植不公切除了肝癌,同时还消除了肝癌的发展基础,肝硬化,能从根本上控制肝癌的发展。目前公认,与切除相比,肝移植的疗效更好。不过目前在供肝来源和经费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限制了肝移植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肝癌非手术疗法新进展由于肝癌的恶性程度高,复率也高,而且我国肝癌80%以上合并肝硬化。其手术治疗的切除率仅20-30%,因此,临床上仍然存在大量不能作手术切除的病倒。但近些年来,随着非手术疗法的迅速进展,治愈肝癌的希望之门已向一些肝癌病人打开,各种非手术疗法在不能切除肝癌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公认有效非手术疗法有如下多种。

(一)肝动脉栓塞化疗:穿刺股动脉放入导管直至肝动脉,注入抗癌化学药物与碘化油的混合物。高浓度化学药物能给癌细胞以致命打击。碘化油进入癌组织后,将其小动脉分支完全阻塞,使癌细胞得不到血液供应,犹如在战争中断绝了敌人的“粮草”,使癌细胞不攻自破。此种疗法可多次进行,疗效较好。有些病人经栓塞化疗后癌灶明显缩小,为手术创造了条件可行“二期切除”。

(二)无水酒精注射治疗:在B型超声波的监视下,将无水酒精直接注入肿瘤结节中。这种高浓度的酒精能使癌细胞脱水、固定,导致癌细胞变形、坏死;同时能破坏癌结节中及其周边的血管使之坏死、闭塞,引起血供障碍,加重了癌组织的变形坏死。酒精注射可反复多次进行,局部治疗的效果甚好。

(二)内放射栓塞治疗:长期以来肝癌被认为是对放射不敏感的癌症,加之外照射放疗会产生诸多并发症而限制了照射剂量的提高,疗效一直不满意。但近年来,采用含有同位素的栓塞剂进行放射栓塞取得了显著效果,已逐步成为治疗不能切除肝癌的一种新技术。临床应用表明,内放射栓塞具有较好的缓解症状和延长生存期的作用,有些病人经内放射治疗后已获长期生存。

(四)冷冻治疗:研究表明,癌组织比正常组织对冷冻更为敏感。冷冻可导致组织细胞坏死。通过快速冷冻后缓慢融解,反复冻融及阻断组织血供,可使冷冻区癌组织最大限度发生凝固性坏死。冷冻疗法用于不能切除肝癌的治疗,已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治疗新进展 篇3

参考文献

[1]冯正勇.急性重症胰腺炎治疗方法的探讨 (附52例报告) [J].华中医学杂志, 2009, 28 (1) :19-20.

[2]史秀宝.急性重症胰腺炎的外科治疗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9, 14 (3) :401-403.

[3]贺丽萍, 吕振江.急性重症胰腺炎的内科治疗体会[J].吉林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9, 25 (1) :45-46.

乳癌的外科治疗及新进展 篇4

【中图分类号】R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111-02

乳癌的治疗方法有:外科手术治疗、化疗、放疗、免疫治疗以及生物治疗,在目前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为外科手术治疗。

1 外科手术治疗方式及适应症:

1.1乳癌根治术:手术包括整体乳房、胸大肌、腋窝及锁骨下淋巴结的整块切除,切口可采取纵行或横形、梭形切口,但皮肤的切除范围距肿瘤边缘一般不低于3cm,手术范围上至锁骨、下至腹直肌上段,外至背阔肌前缘,内至胸骨旁或中线,这一治疗于乳腺的生理解剖基础所确定。

1.2 乳癌扩大根治术(胸膜内扩大根治术、胸膜外扩大根治术)通常我们所说的扩大根治术,指胸膜外扩大根治术,即在清除腋窝淋巴结的同时,切除2、3、4肋软骨,切除胸廓内动静脉及其周围的淋巴结(胸骨旁淋巴结)这一手术治疗基础,也是由乳腺的解剖所决定的,它的手术适应症:①中央型②肿块位于乳房内象限或有胸骨旁淋巴结转移的。

1.3乳癌的改良根治術:有两种方式:保留胸大肌、切除胸小肌;切除胸大、小肌,但这种手术方式不能够清除腋上组淋巴结,所以对临床工,Ⅱ期乳癌较为适用。

1.4全乳房切除术:手术包括切除整个乳房及腋尾部、胸大肌筋膜,该手术方式适用于原位癌,微上癌及年迈体弱不宜做根治者。

1.5保留乳房的乳癌切除术,手术包括完整的肿块切除,加腋窝淋巴结清扫,但这一方式,要确保切除的标本边缘无肿癌细胞侵润,术后必须放疗或化疗。

以上手术方式要根据病理分型、疾病分期及辅助治疗条件而定,选择最佳方案。

2 乳癌外科治疗新进展

2.1 早期乳癌保乳手术,早在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就有了早期乳癌的保乳手术大宗病例报告,并认为Ⅰ、Ⅱ期乳癌行局部扩大切除或象限切除加腋窝淋巴结清扫及术后放、化疗与乳癌根治术的远期效果相比保乳手术具有痛苦小,整形效果好、术后功能完善等优点,国内也有医院开设这种手术,而形式多种多样,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SLND)⑴应用于临床,对早期乳癌保乳手术时是否常规清扫腋窝淋巴结有了许多争论,有人认为SLND阴性者无须清扫腋窝淋巴结给病人带来痛苦。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证实,SLND是一种安全而准确的分期手术,并且通过SN(淋巴结)多水平切片和免疫组化(IHC)检查,提高了SLND敏感性,从而提高腋窝淋巴结微小转移的检测率。

关于乳癌保乳手术的适应症目前尚无统一标准。⑵综合国内外多家报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一侧乳房内的单个病灶,肿瘤直经小于3cm,外界相对清楚②肿瘤边缘距乳头的距离大于3cm③腋窝淋巴结无明显肿大或淋巴结转移可能较小者④乳房丰满估计术后外形好者⑤患者自愿接受保乳手术,且条件接受术后综合治疗和长期随访者。

2.2乳癌微转移的CK19和CD44的表达研究,近年来国内多家医院对乳癌术后CK19和CD44表达的研究来提高乳癌微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来预测乳癌术后5年生存率⑶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联合测细胞角质蛋白CK19和CD44在乳癌患者血中的表达,研究结果表明CK19和CD44阳性表达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上两项指标均阴性者,说明CK19和CD44均表达者预后差。另外,研究显示患者血中CK19和CD44阳性表达与腋窝淋巴结阳性或阴性无相关。提示乳癌转移特点,即通过血性转移与通过淋巴转移属于不同转移途径。

2.3乳癌术后内分泌治疗进展一个重要进展就是三苯氧胺的应用,临床表明,该药可降低乳癌术后复发及转移,对ER、PR阳性的绝经妇女效果尤为明显,同时可减少对侧乳癌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吴卫娟,苏逢锡,苏积圣,等乳腺癌哨兵淋巴结活检126例的临床研究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3,18(3):133-134

[2] 秦贤举,许厚顺,陈文谭,等86例早期乳腺癌的保乳手术疗效评价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3,18(8):461-462

痛风药物治疗新进展研究 篇5

关键词:痛风,药物治疗,高尿酸血症

痛风是一种代谢性疾病, 患者体内嘌呤类物质代谢紊乱, 肾脏排泄功能异常, 使血尿酸浓度持续增高, 从而导致软组织内尿酸盐结晶沉积诱发炎性反应[1]。疾病发作时强烈疼痛通常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痛风药物治疗不断进展, 本文就此进行综述, 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痛风发病机制与分期

痛风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原发性痛风主要是由于尿酸排泄减少、尿酸生成增多所导致。而继发性痛风则是由于其他疾病或药物等外在因素使尿酸排泄减少, 从而导致高尿酸血症, 引发的痛风。痛风临床分期常分为无症状期、急性关节炎期、间歇期以及慢性关节炎期[2]。

痛风药物治疗新进展

治疗高尿酸血症的药物: (1) 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其可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而阻断次黄嘌呤的转化, 从而降低血尿酸浓度, 并减少尿酸盐在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沉积, 从而治疗痛风。别嘌呤醇是治疗高尿酸血症的主要药物, 许多学者通过研究也表明该药物对高尿酸血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但别嘌呤醇的毒性较大, 对患者的肾脏损伤较大, 因此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非布索坦是一种新型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 可有效减少尿酸的生成, 从而降低血清中尿酸浓度, 因此对痛风的治疗效果较好, 且不良反应较少, 在治疗痛风中有较大的发展前景[3]。 (2) 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治疗痛风除了抑制尿酸生成, 还需要促进尿酸排泄。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可通过抑制肾小管中尿酸的重吸收以达到增加尿酸排出的目的, 从而降低血中尿酸水平。临床中常用的药物为丙磺舒、苯溴马龙等。其中苯溴马龙虽可有效排除患者体内的尿酸, 降低血浆中尿酸浓度, 但该药物会使尿酸盐晶体在患者尿路中沉积, 从而引发肾绞痛、肾结石, 对肾功能造成严重损害, 因此临床中患者心理压力较大, 用药依从性不高。学者对氯沙坦进行研究发现, 氯沙坦可作用于肾近曲小管上尿酸盐转运体抑制尿酸重吸收, 从而促进尿酸排泄, 且临床中将其与别嘌呤醇、苯溴马龙等联合使用, 可使治疗效果大大提高。

痛风不同分期药物治疗新进展: (1)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患者体内血尿酸浓度>416μmol/L时, 尿酸盐结晶析出, 从而引发炎症反应, 并可导致多种促炎性反应分子参与炎性反应链, 导致患者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201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指南提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最好在发病24 h内接受治疗[4]。此外, 还需结合冷敷、避免活动等促进恢复。a.传统药物治疗:传统治疗药物为非甾体类抗炎药、秋水仙碱以及糖皮质激素等。其中秋水仙碱是从秋水仙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 曾是治疗痛风的首选药物, 其可阻止有丝分裂纺锤体的形成与趋化因子的释放。但由于秋水仙碱的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十分接近, 采用重复给药的方式进行治疗, 患者临床症状缓解不足50%时便会出现腹泻、呕吐等中毒症状, 临床使用危险性较高, 现已较少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由于具有起效快、不良反应小等显著优点被作为首选药物。传统非甾体类抗炎药抑制COX-1, 会导致患者出现胃肠道出血、肾脏损伤等不良反应。而新型非甾体类抗炎药主要选择性抑制COX-2, 因此胃肠道以及肾脏等不良反应大大降低, 提高了临床用药的安全性。若患者对秋水仙碱与非甾体类抗炎药不耐受或禁用, 则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 全身给药效果较好, 但仍然易对患者肾脏、胃肠道等造成损伤, 因此长期用药安全性不高。b.新型药物治疗:尿酸钠诱导关节组织内巨噬细胞分泌, 产生白细胞介素, 诱导其他巨噬细胞释放炎性介质, 使中粒细胞进入关节部位, 因此白细胞介素抑制剂与受体拮抗剂对痛风的治疗效果较好, 是治疗痛风的新型药物[5]。对于传统药物不耐受的患者, 使用该类抗炎药物效果更好。但此类药物治疗成本较高, 且给药方式局限性较大, 可行性较低。因此医学研究还需要不断深入, 以保证在减少医疗成本的同时使治疗效果得到保证。 (2) 发作间歇期和慢性期的处理:该阶段临床治疗以维持尿酸水平为目的。治疗初期需要避免血尿酸急剧下降, 因此可采用秋水仙碱治疗, 0.5 mg/次, 2次/d, 若无不良反应则继续治疗, 确保治疗时间在半年以上。若患者对秋水仙碱不耐受, 则考虑采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 但治疗时间不宜超过两周。若患者对以上两种药物均不耐受, 则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该阶段不管采用何种药物治疗, 均从小剂量开始, 随着治疗进展, 逐渐增加剂量, 从而达到维持血尿酸水平的目的。

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与饮食结构的变化, 痛风患者数量逐年增加, 且趋于年轻化, 痛风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较大联系, 因此临床中需要重视对痛风的治疗。随着医疗研究的深入, 对痛风发病机制的揭示、新靶点的发现, 临床治疗药物也在不断更新、发展, 低成本、高疗效、低不良反应是今后治疗痛风药物的主要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张照伟, 傅继华.痛风的药物治疗新进展[J].安徽医药, 2011, 15 (4) :408-410.

[2]承良凤, 陆进明.痛风药物治疗新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15, 20 (9) :1066-1071.

[3]袁立, 胡咏华.痛风的药物治疗新进展[J].中南药学, 2012, 10 (10) :764-767.

[4]李悦森.痛风药物治疗新进展[J].社区医学杂志, 2014, 12 (11) :9-10.

慢性宫颈炎治疗新进展 篇6

1 聚焦超声治疗慢性宫颈炎

聚焦超声原理是利用超声波的可聚焦性和穿透性, 将超声波在体内聚焦为小区域, 通过声波和热能瞬时使靶组织升温达65~100℃, 数秒内即可凝固蛋白质和杀死微生物及细胞, 达到破坏病变组织的目的, 坏死组织通过自然代谢逐渐被机体溶解吸收, 从而起到治疗效果。聚焦超声治疗慢性宫颈炎的治疗效果, 根据张玲娟等[1]报道, 对慢性宫颈炎聚焦超声治疗168例, 治疗后1个月~2个月成功随访140例, 一次性痊愈87例, 有效44例, 总有效率为93.56%。根据吴成勇等[2]报道, 对300例慢性宫颈炎患者采用聚焦超声治疗, 治疗后3个月, 痊愈247例, 占82.3%, 显效24例, 占8%, 有效15例, 占5%, 无效14例, 占4.7%, 认为聚焦超声是治疗慢性宫颈炎安全有效的方法。根据林庭佳等[3]报道, 将慢性宫颈炎患者随机分成聚焦超声治疗组和微波治疗组, 聚焦超声治疗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可以明显减缓, 甚至消失, 恢复时间短, 不良反应少, 并发症少, 复发率低, 优于微波治疗患者。根据要静[4]报道, 将508例慢性宫颈炎患者随机分为聚焦超声治疗组302例, 微波治疗组206例, 结果显示, 聚焦超声组轻、中度宫颈炎治疗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重度宫颈炎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微波治疗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在白带过多、腰骶疼痛及腹坠等症状改善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微波治疗组 (均P<0.05) 。大量文献显示, 聚焦超声治疗慢性宫颈炎安全有效。

2 微波治疗慢性宫颈炎

微波治疗疾病的原理与上述聚焦超声治疗原理有所不同, 其主要是通过热效应和生物效应两方面来达到治疗目的, 微波热疗是微波照射到病变部位后, 病变组织吸收微波能自身产生热量, 病变组织升温更快且温度分布均匀, 通过微波的微热效应和生物效应, 使凝固破坏组织的周围基底部位增强血液循环、改善营养、加速再生、增强白细胞吞噬作用, 微波治疗具有良好的消炎作用。微波治疗慢性宫颈炎治疗效果, 根据张军华等[5]报道, 将慢性宫颈炎患者256例随机分为微波治疗组 (治疗组) 和阴道塞药组 (对照组) , 治疗组总有效率100%, 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58.4%。根据吴卫文等[6]报道, 慢性宫颈炎86例采用微波治疗, 随访观察3个月后, 痊愈80例, 另6例于3个月后行第2次治疗后也痊愈。

3 射频消融治疗慢性宫颈炎

射频是指无线电频率, 目前医用射频大多采用200~750 k Hz的频率, 不属于无线电通信中波段的区域。在高频振荡下, 人体照射部位的各种离子相互磨擦而产生生物热作用, 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 具有消融作用, 治疗后的坏死组织可以吸收而达到治疗目的。射频消融治疗慢性宫颈炎的治疗效果, 根据高四四等[7]报道, 将1 131例慢性宫颈炎的患者随机分为射频消融治疗组905例, 微波治疗对照组226例, 治疗结果显示, 射频消融治疗组治愈率97.9%, 高于微波治疗组的治愈率82.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4 LEEP刀 (利普刀) 治疗慢性宫颈炎

LEEP刀 (利普刀) 亦称超高频电波刀, 由电极产生的高频电波 (3.8 MHz) , 与人体组织接触的瞬间, 机体组织吸收高频电波产生高热, 使细胞破裂而达到治疗目的。简单地说, LEEP刀 (利普刀) 的医疗应用是利用其热效应。LEEP刀治疗慢性宫颈炎的治疗效果, 根据邵茸等[8]报道, 将慢性宫颈炎患者134例随机分观察组74例和对照组60例, 观察组采用LEEP刀治疗, 对照组采用微波治疗, 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在在术中出血情况以及临床疗效上明显优于对照组, 在手术时间上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根据宋玉彬[9]报道, 将慢性宫颈炎患者14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试验组的治愈率为93.1%, 高于对照组的73.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试验组的出血率为5.6%, 低于对照组的15.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根据李瑞莉等[10]报道, 对慢性宫颈炎158例患者LEEP刀术治疗后跟踪随访3个月, 一次性成功治愈153例, 占97%, 显效5例, 占3%, 总有效率为100%。大量文献显示, 利普刀治疗慢性宫颈炎安全有效。

5 淑润治疗慢性宫颈炎

淑润治疗慢性宫颈炎的治疗效果, 根据许爱萍[11]报道, 慢性宫颈炎患者54例采用淑润塞入阴道深处治疗, 每次1粒, 隔天1次, 9粒为1疗程, 连用2个疗程后, 重度14例中1例治愈, 3例显效, 5例无效, 总有效率64%;中度18例中2例治愈, 7例显效, 3例无效, 总有效率为83%;轻度22例中治愈8例, 8例显效, 2例无效, 总有效率91.9%。认为淑润治疗慢性宫颈炎的效果显著。

6 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治疗慢性宫颈炎

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治疗慢性宫颈炎的治疗效果, 根据朱晓玲[12]报道, 将200例慢性宫颈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治疗, 对照组给予凝胶基质治疗, 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根据黄小云[13]报道, 将慢性宫颈炎合并HPV阳性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 治疗组采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治疗, 对照组采用治糜灵栓治疗, 治疗3个疗程后, 治疗组白带增多的消失率和HPV的转阴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7 宫颈炎康栓治疗慢性宫颈炎

宫颈炎康栓治疗慢性宫颈炎的治疗效果, 根据曾莉琴等[14]报道, 宫颈炎康栓治疗组第1, 2, 3个疗程痊愈率分别为25.25%, 50.50%, 72.72%, 利福平合剂治疗组第1, 2, 3个疗程痊愈率分别为10.10%, 31.31%, 45.45%, 组间痊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宫颈炎康栓治疗慢性宫颈炎的治疗效果优于利福平合剂治疗。

8 白芷莪术散治疗慢性宫颈炎

白芷莪术散治疗慢性宫颈炎的治疗效果, 根据刘洋[15]报道, 用白芷莪术散治疗慢性宫颈炎, 按治愈所需时间, 1, 2, 3个疗程后治愈率分别为21.51%, 47.31%, 31.18%, 总治愈率为92.08%。认为用中药白芷莪术散治疗经济、方便、简单、疗效好。

9 慢性宫颈炎的手术治疗

慢性宫颈炎手术治疗有多种手术方法, 根据陈仁[16]报道, 采用子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慢性宫颈炎手术一次电切成功率为100%, 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认为子宫颈环形电切术操作简单, 并发症少。根据古凯英[17]报道, 采用宫颈电圈切除术治疗慢性宫颈炎82例, 通过放电极尖端产生高频 (3.8MHz) 电波接触宫颈组织后吸收电波瞬间产生高热, 圆形电极切除宫颈组织, 具有疗效好、创伤小、恢复快、不易损伤宫颈功能等优点。根据邢允光[18]报道, 用宫腔镜电切环锥形切除宫颈治疗42例, 术后2个月, 16例宫颈肥大并多发宫颈腺囊肿均形态恢复正常, 明显缩小, 26例宫颈重度糜烂一次性治愈率达100%, 术中出血平均约10 m L, 无1例感染及宫颈口粘连, 认为宫腔镜电切锥形切除宫颈治疗具有治愈率高, 出血少, 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根据龚蔚等[19]报道, 采用高频电波刀行电圈切除术治疗慢性宫颈炎, 平均手术时间5.3 min, 术中平均出血量7.5 m L, 术后3个月痊愈率98.1%, 好转率1.9%, 总有效率100%, 认为高频电波刀行电圈切除术治疗慢性宫颈炎具有操作简便、安全, 手术时间短, 出血少, 治疗效果好, 并发症少等优点。

1 0 结语

小儿腹股沟疝治疗新进展 篇7

1 腹股沟疝形成原因及分型

1.1 腹股沟疝形成原因

小儿腹股沟疝形成的原因有多种学说, 有的是先天性的发育不全, 其发生主要是在胚胎早期, 腹膜在腹股沟内环处形成薄弱甚至未闭合, 一旦有腹腔内脏器进入后, 就会形成腹股沟疝。有的是后天性的原因导致的, 如腹压增高、手术、外伤等因素引起腹内脏器在腹股沟区随腹膜向外突出而形成。

1.2 腹股沟疝分型

中华医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将腹股沟疝分Ⅳ型:Ⅰ型:疝环缺损<1.5cm (约一指尖) , 疝环周围腹横筋膜有张力, 腹股沟管后壁完整;Ⅱ型:疝环缺损最大直径1.5~3.0cm (约两指尖) , 疝环周围腹横筋膜存在但薄且张力降低, 腹股沟管后壁已不完整;Ⅲ型:疝环缺损超过3.0cm (大于两指) , 疝环周围腹横筋膜或薄且无张力或已萎缩, 腹股沟管后壁缺损;Ⅳ型:复发疝[4]。

2 小儿腹股沟疝的治疗方法

2.1 小儿腹股沟疝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2.1.1 疝带疗法。

小儿的发育有个体差异, 对有严重疾病不宜手术者或6个月以内的婴儿, 可采用疝带或棉纱束带压迫腹股沟部治疗, 有部分患儿可通过此种方法使腹膜鞘突自行闭合或治愈。婴儿使用疝带治疗时, 要正确使用, 防止疝在疝带下面脱出, 否则将不能达到治疗的效果。

2.1.2 注射疗法。

药物注射治疗腹股沟斜疝是将疝内容物还纳后, 将药物注入疝囊或疝囊颈的周围, 造成疝囊或疝囊颈周围组织无菌性炎症, 形成粘连而致疝囊闭合。文龙安[5]等报道, 应用药物“克疝散”进行注射非手术治疗1288例小儿腹股沟疝患儿, 取得98%以上治愈率的疗效。

2.2 小儿腹股沟疝的手术治疗

小儿腹股沟疝的治疗临床可为手术和非手术治疗, 但非手术治疗往往效果不佳, 且该病常发生嵌顿狭窄而危及生命, 故目前主张尽早施行手术[6]。对各类腹股沟疝原则上均应行手术治疗, 治疗方法很多, 但总的原则是疝囊颈高位结扎、疝修补和疝成形术[7,8]。对于小儿腹股沟疝的治疗, 主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以及医院的医疗水平等来选择, 最终做到个体化治疗, 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2.2.1 小儿腹股沟疝的手术时机。

小儿腹股沟疝何时手术主要是根据疝是否容易回纳进去决定, 如果很容易回纳或不经常出来, 可以在4~5岁时手术。因为部分小儿有机会通过自身生长愈合。但如果不易回纳或出来的疝很大或容易嵌顿, 则需要尽早手术。

2.2.2 小儿腹股沟疝的手术方法。

多年来, 不少学者不懈地致力于其基础和临床研究, 认识不断更新, 术式纷繁多样, 腹股沟疝的手术治疗可分为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式, 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式,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式三种[9]。目前对小儿腹股沟疝的手术治疗方法有: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及使用生物补片的疝修补术[3]。 (1) 传统开放疝修补术。二十一世纪初应用人工合成的材料修补腹股沟疝是主流, 已是公认事实[10]。不管是有张力或无张力修补术, 其共同点为开腹切口, 随着科技的发展, 传统开放疝修补术又以疝囊高位结扎术为基础, 包括人工材料补片修补, 如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 使用一个锥型网塞置入已返纳疝囊的疝环中并给予固定, 再用一成型补片置于精索后以加强腹股沟后壁。它适用于内环口较大, 腹壁较松的患者。开放疝修补术手术操作:患儿取仰卧位, 于患侧耻骨上皮肤腹横纹做3~4cm的横切口或腹股沟斜切口。常规钝性剥离, 显露腹外斜肌腱膜, 找到疝囊并将其剥离, 露出腹膜外脂肪, 在该处贯穿缝扎疝囊颈。距结扎线0.5cm处切断疝囊颈部, 去除多余的疝囊, 然后将精索及睾丸复位, 逐层关闭切口。另一方法是在患侧腹股沟区经过腹股沟外环精索组织通过处做略向上的1.5~2.5cm横切口, 逐层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 钝性分离浅筋膜, 用小拉钩拉开, 将外环口向上拉开, 将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稍向上钝性分离, 即可暴露精索及突出的疝囊。切开疝囊后, 在确认疝内容物无明显异常后, 将疝内容物送回腹腔, 再分离疝囊直达疝环, 然后在疝囊颈部作高位结扎手术[11]。由于小儿的组织纤细、薄弱, 筋膜层次、解剖界限与成人不同, 手术中极易造成对包绕着疝囊的精索内容物的损伤[12]。传统开放疝修补术将不在正常解剖位置的组织强行牵拉缝合, 张力很大, 同时可能存在不同组织间的缝合, 这些将增加术后并发症的机会, 有文献报道, 传统术式治疗初发疝的复发率为10%[12]。腹股沟疝对侧的发生率不低于10%[13]。 (2) 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及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加自体组织覆盖内环口术手术方法:腹腔镜下在内环口体表投影处作一0.2cm切口, 使用雪橇针穿带4号丝线从内环口内半圈经腹膜外由上往下穿行, 到达内环口下方中点处, 刺入腹腔将丝线头送腔, 再由腹壁切口进入钩针沿内环口外半圈也经腹膜外潜行避开精索血管和输精管至内环口下方中点处入腹腔, 使内环口形成一荷包, 用钩针将缝线夹住带出腹腔, 收紧缝线使内环口关闭, 体外作结埋入针眼切口皮下。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加自体组织覆盖内环口术是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完成后用雪橇针从腹壁外同一小切口将线带进腹腔, 操作钳将脐内侧襞拉向内环口, 雪橇针从脐内侧襞边缘穿过, 再从同一小切口刺入钩针将缝线带出腹腔, 在体外作结, 线结埋于皮下, 如此重复2~3针, 将脐内侧襞完全覆盖于内环口处, 该手术不仅具有了腹腔镜下单纯疝囊高位结扎的优点, 而且采用了自体组织封堵内环口, 起到了双保险的效果, 同时明显弥补了腹壁的生理缺陷, 因而具有降低术后复发的作用[14]。手术注意事项:①脐正中襞与膀胱相连, 手术前留置尿管, 避免损伤膀胱;②气腹压力维持在8~10mmHg为宜[15], 腹压越低, 手术越安全;过高的腹腔压力限制小儿膈肌的运动, 导致患儿呼吸异常;③缝合脐内侧襞时, 由于脐内侧襞有丰富的血管, 缝合时尽量靠边缘处;④缝合时, 结扎束的大小要适度, 结扎束太大, 患儿会在术后的几天内有下腹壁的不适感, 结扎太少, 可能会使缝线脱落;⑤术中常规检查对侧腹股沟管内环口, 勿遗漏对侧隐性疝。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宫颈癌的治疗新进展 篇8

关键词:宫颈癌,治疗

宫颈癌 (uterus cervical carcinoma, UCC) , 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 是威胁全世界女性健康的主要问题, 其发病率在我国妇科恶性肿瘤中居首位。据流行病学资料显示, 每年全世界约出现50万左右新增病例, 占所有新发癌症患者的5%, 其中绝大多数宫颈癌的病例发生于发展中国家[1], 因此, 提高宫颈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就宫颈癌的常见治疗方法和新出现的一些新的疗法总结如下。

1 传统治疗方法

1.1 手术治疗

近年来, 腹腔镜微创技术因具有出血少、损伤小及术后恢复快速等优点, 逐渐成为了宫颈癌治疗的新手段。腹腔镜根治性子宫切除术是治疗宫颈癌的常用的微创手段, 对没有转移或扩散的宫颈癌来说, 手术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也是很多中晚期宫颈癌患者的比较重要的综合性治疗方式。腹腔镜根治性子宫切除术联合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早期宫颈癌有望代替开腹手术, 可最大程度地保留患者的卵巢功能、生育功能、盆底功能及性功能等。目前新的手术技术不断出现, 腹腔镜及阴式手术的完美结合更加改善了治疗效果。随着科技发展, 近年来产生了机器人手术, 现已完成了首例机器人辅助根治性宫颈切除术, 并逐渐在宫颈癌手术中得以应用[2]。

1.2 化学治疗

以往认为宫颈癌对化疗不敏感, 化疗效果取决于持续时间和频率, 主要作用是为了预防远处扩散和局部淋巴结转移。目前认为铂类治疗宫颈癌有绝对优势, 常用的化疗方法包括全身用药、腹膜后淋巴化疗、局部灌注或直肠黏膜下注射治疗。其优点是临床各期均可应用, 缺点是需要多疗程治疗, 时间长, 很多患者因毒副作用大难以坚持。临床上常用的化疗方案有PBV方案和DF方案, 有效率达90%左右。此外, VIP方案也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1.3 新辅助化疗

新辅助化疗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NAC) 是一种联合治疗方法, 手术或放疗前先给1~3疗程化疗, 其目的是使肿瘤对化疗产生反应, 增加放疗敏感性, 缩小肿瘤体积, 抑制或消灭微小转移病灶。

1.4 放射疗法

宫颈癌的放疗包括腔内照射和体外照射, 既可单独治疗又可联合治疗, 适用于各期宫颈癌, 腔内照射是将放射源置于宫腔或阴道内进行治疗, 近年来, 高剂量率射线的腔内治疗因具有治疗时间短、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及肿瘤消退快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体外照射是指射线经过一定空间后到达受照射肿瘤组织, 近年来, 随着放疗技术的发展, 开创了三维形式放疗模式, 不仅能使射线束在三维空间形态上与靶区形状一致, 而且在计算机优选的条件下能实现靶区边缘被90%等剂量曲线包绕, 满足了临床剂量的要求并且不受病灶形态和大小的限制, 该种放疗方法能更有效地减少小肠、直肠和膀胱的受量[3,4,5], 进而根据CT扫描成像的逆向思维模式, 通过对照射野内个点的输出剂量率的调节, 使靶区内部及表面剂量均等, 促成了调强放射治疗技术。此技术可以保证所要治疗的靶区受到均匀的照射, 同时有效地保护了周围正常组织, 因而允许对肿瘤进行高剂量照射, 进而可以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现已被作为一种新的疗法引起了学者的广泛重视, 被应用于宫颈癌治疗。

四维形式放疗模式和五维形式放疗模式包括自适应照射和及时照射, 其作用机制是在三维形式放疗模式的基础上增添了放疗照射的时间, 在治疗的前5d, 每天通过完成1次影像学检查, 然后把每次的结果利用放射治疗的计划系统进行全面、系统分析, 明确计划照射靶区, 最终确定各计划照射目标。最近研究发现的重粒子束, 如快质子线、中子线、重离子线和负π介子线等均在生物效应和肿瘤物理剂量分布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 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方面, 被认为是当今最前沿的放疗技术和高线性能量传输。

1.5 同步放化疗

即同时行放化疗治疗, 目前常用的同步放化疗药物有DDP和5-FU。其作用为使不同细胞周期的肿瘤细胞同步化, 增加对放射线的敏感性, 避免了延迟盆腔放疗时间, 使死亡危险下降, 明显改善了生存率, 被国际癌症组织推荐为接受放射治疗的宫颈癌患者新的治疗标准。

2 新治疗方法

2.1 基因疗法

主要以分子生物学及细胞生物学为基础, 方法有抑制、阻断癌基因, 植入抑癌基因、自杀基因和免疫基因治疗。其疗效已经通过一些体内外的实验得到了证实, 但毒性反应和有效性等问题还不明确, 想真正应用于临床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2.2 热疗

热疗的作用机制有: (1) 热效应能阻碍DNA复制时链的延长和DNA的合成, 抑制DNA进行损伤修复; (2) 热效应可以破坏细胞的功能和结构, 其主要作用为使蛋白质解聚, 并且在热效应下使蛋白质的启动网络和启动因子迅速的崩溃, 其效果主要取决于时间及温度, 当温度>40℃时, 可改变多种结构, 如细胞膜、细胞骨架、DNA合成修复酶的改变; (3) 癌细胞对热的敏感性比正常细胞更高, 热效应可以使肿瘤细胞凋亡[2]。

宫颈癌已经严重威胁妇女的生命健康, 因此除了做到早期发现及确诊外, 制定正确的个体化宫颈癌治疗方案, 是提高宫颈癌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Parkin DM, Bray F, Fertay J, et al.Estimating the World Cancer Burden:Global Cancer 2000[J].Int J Cancer, 2001, 94 (2) :153.

子宫肌瘤的药物治疗新进展 篇9

【关键词】子宫肌瘤;药物

【中图分类号】R 730.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5- 0259- 01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常见于30-50岁妇女。据统计,至少有20%的育龄妇女有子宫肌瘤,但其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了,研究发现,肌瘤组织局部对雌激素的高敏感性,是肌瘤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孕激素有促进肌瘤有丝分裂活动、刺激肌瘤生长的作用。针对这一特点,可以应用药物治疗子宫肌瘤。传统的手术治疗子宫肌瘤因其影响身心健康,越来越难以被广大妇女所接受。在这种情况下,药物治疗子宫肌瘤倍受广泛关注。

1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药物(GnRH-a):采用大剂量连续或长期非脉冲式给药,可产生抑制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分泌作用,降低雌二醇至绝经水平,借以缓解症状并抑制肌瘤生长使其萎缩。但停药后又逐渐恢复到原来大小。用药6个月以上可产生围绝经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等副作用。常用药物有亮丙瑞林、戈舍瑞林或丙氨瑞林等,为克服副作用,在应用GnRH-a治疗时应采用反添加法,即补充少量雌、孕激素,能明显减轻潮热等围绝经期症状并防止骨质疏松 。

2 米非司酮:它能直接对抗孕酮活性或抑制PR基因表达、抑制子宫肌瘤组织中上皮生长因子基因表达、减少子宫动脉血流。在应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方面,国内外学者一般认为以连续应用3个月为标准,但用药剂量相差甚远,从每天5毫克至50毫克不等,多认为每天25毫克为理想剂量。临床研究发现,应用米非司酮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复发率明显低于应用GnRH-a者,且副反应相对较少。因而,在治疗子宫肌瘤方面,米非司酮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目前在临床应用较普遍。

3 三苯氧胺(TAM):有文献报道,用TAM每日20毫克治疗子宫肌瘤16例,用药4个月后子宫体积缩小。但亦有报道称,TAM对子宫肌瘤的治疗效果不尽人意。而且TAM具有轻微的雌激素作用,个别病人长期应用可诱发子宫内膜癌。因此TAM不宜作为一线药物治疗子宫肌瘤,应用时每日剂量应《20毫克,并加强对卵巢、子宫大小、子宫内膜的严密监护。

除上述药物外,内美通、达那唑等也应用于子宫肌瘤的治疗。但这两种药物的副反应严重,易出现潮热、出汗、体重增加及痤疮,且有肝损害,不能作为治疗子宫肌瘤的一线药物。

以上药物均通过对抗雌激素或孕激素活性抑制子宫肌瘤的生长甚至缩小肌瘤,从而减轻或缓解与肌瘤相关的症状如出血、盆腔邻近器官的压迫症状以及不孕等。但一般不能根治肌瘤,往往停药后,随着体内性激素水平的恢复,肌瘤仍有复发和增大的可能。因此上述药物治疗子宫肌瘤的适应症仅包括:①虽有症状但有其他原因不宜或不愿接受手术②有生育要求③肌瘤不大但出血严重,已接近绝经④术前减少出血,提高血红蛋白水平⑤术前使肌瘤缩小,降低手术难度,或使阴式手术成为可能。

另外,中医认为肌瘤属情志抑郁、饮食内伤、感受外邪、气机不调、脏腑不合、正气日衰,导致气滞血瘀,久则积块为症而成,即气滞血瘀,正虚邪实。治疗上则需要攻邪扶正。一般采用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方法。常用的中成药有桂枝茯苓胶囊、消症合剂、大黄蛰虫丸等。临床发现,中药治疗子宫肌壁间单发性小肌瘤 、且病程短者效果好,对粘膜下和浆膜下肌瘤效果差,提示肌瘤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期可采用中药治疗。

国内外有学者发现,有一种生长因子bFGF与子宫肌瘤的发病有关,它能够调节甾体激素,在平滑肌瘤的组织中,bFGF呈现过量的产生和贮存干扰素α、β有对抗bFGF的作用,在平滑肌瘤细胞培养中,显示出干扰素α有降低细胞增殖的作用。有望在不久以后,能够运用到治疗子宫肌瘤的行列中来。总上所述,虽然藥物治疗子宫肌瘤在目前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但随着对子宫肌瘤研究的深入,其应用前景却是无限广阔的。

参考文献:

[1] 肖颖丽 白秀萍 子宫肌瘤的非手术治疗进展 [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2.18(12):762- 763

[2] 乐杰 ,谢幸,等, 妇产科学[M ],7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71

作者简介:

肿瘤化学治疗新进展及护理 篇10

(1) 造血系统:如白血病。

(2) 对化疗敏感的实体瘤:如滋养叶细胞肿瘤、睾丸肿瘤。

(3) 常见肿瘤手术后辅助应用, 提高治愈率:如乳腺癌、大肠癌。

(4) 术前化疗提高治愈率:如骨肉瘤、乳腺癌 (Ⅲ期) 、非小细胞肺癌 (Ⅲ期) 、某些原发性肝癌 (动脉化疗) 。

(5) 局部晚期转移性肿瘤应用化疗:可以得到一定姑息性疗效如肺癌、胃癌。

(6) 癌性胸腹腔积液, 应用腔内生物治疗或化疗, 常能得到一定的控制。

(7) 肿瘤引起的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 脊髓压迫或脑转移导致颅内压增高等, 化疗可使肿瘤缩小减轻症状, 为放疗创造条件。

2常用化疗药物给药途径

(1) 口服:用法简单, 但易引起恶心、呕吐和腹泻等反应。

(2) 皮下和肌肉注射:只限于刺激性不大, 并能溶于水的药物。

(3) 静脉注射:目前最常用的方法, 刺激性比较小的药物可在溶化后直接推入静脉。刺激性比较大的药物, 如氮芥、阿霉素、丝裂霉素、诺维本和紫杉醇等, 由于容易引起静脉炎, 最好选用中心静脉或较大的静脉。

(4) 腔内注射:很多癌性体腔积液均可采取直接注入抗肿瘤药物, 如腹腔及胸腔内注射、髓腔注射、膀胱内注射。

(5) 动脉注射:特别适用于一些不能手术但有比较局限的肿瘤, 如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胃癌、头颈部癌等, 选择合适的动脉给药, 这样药物很快直接作用于肿瘤和附近组织, 可以提高局部浓度, 减少周身反应。方法:动脉穿刺通过导管动脉注射。

(6) 灌注。

3化疗药物的副作用

(1) 普遍性的反应:如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疲乏。

(2) 特殊毒性反应:如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引起的膀胱炎等。

(3) 化疗药物外渗引起组织坏死及静脉炎。

(4) 远期毒性反应:表现为性腺功能障碍、致畸胎作用及第二恶性肿瘤的发生。

(5) 其他反应:部分抗肿瘤药物常引起全身皮肤毒性反应, 如脱发、皮肤色素沉着、皮疹等。

4如上述化疗措施给患者带来副反应, 作为临床专科护士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护理

4.1首先护理人员应加强化疗专科护理知识及技能的培训, 系统地对肿瘤化疗专科理论进行学习。熟悉各化疗药物使用方法、剂量、不良反应、各种肿瘤的化疗方案、护理要点, 所在岗位的素质和技能。

4.2制定良好的护患沟通制度, 制定化疗方案告知流程, 解释化疗过程, 告知将要使用的药物及方法, 出现的反应和应对的方法, 排除对化疗的恐惧。建立治疗的信心, 化疗期间要善于发现患者的负性心理, 做好患者心理疏导。

4.3认真观察化疗药物出现的毒副作用, 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4.3.1胃肠道反应的护理胃肠道反应是化疗最常见的早期毒性反应, 其护理方法如下:

(1) 化疗当天早餐应提前 (最好不迟于06:00) , 早餐进食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晚餐宜推迟, 这样拉开中间时间, 可减少恶心、呕吐。

(2) 化疗前2 h应用镇静剂或止吐剂, 如胃复安等。

(3) 在注射化疗的同时可有意识地与患者谈话分散注意力, 或让患者听轻松的音乐。

(4) 在化疗期间鼓励患者少食多餐 (5~6次/d) , 饮食要清淡和多样化, 尽量用色、香、味俱全及患者所喜欢的食物诱导患者进食。交待患者少食用含5-H的食物, 如香蕉等。

(5) 选择最佳的给药时间, 化疗时间宜选择睡眠前用药, 这样可使患者在出现胃肠反应时处于熟睡状态[1]。

4.3.2骨髓抑制骨髓抑制是化疗中最常见的, 重要的是限制毒副反应。当白细胞计数低于3.5×109/L, 血小板低于50×104/L应停止化疗。护理措施:保护性隔离;室内每天用消毒液清洁台面和地板2次;保持患者床单、衣服清洁干燥, 保持全身卫生;限制探视;患者如有严重的血小板减少, 出现全身性出血, 应尽量避免局部碰撞, 护理操作应动作轻柔, 拔出针头后局部压迫止血5 min~10 min。

4.3.3局部毒副反应的护理化疗药物静脉注射时, 如果漏在血管外可引起局部红肿, 严重时可出现组织坏死, 增加患者的痛苦。遇此情况时应立即停止注射。抽回血后拔出针头, 在外漏区域注射50~200 mg氢化可的松, 也可用0.25%~0.5%的普鲁卡因环形封闭, 局部可用冰水冷敷24 h或50%的硫酸镁温热敷。化疗药物还可引起栓塞性静脉炎, 预防方法: (1) 选用直的大血管, 并按从下到上的顺序治疗, 合理降低药物浓度及减慢输液的进度; (2) 同时可使用专用化疗输液器, 在化疗前后可使用100 ml生理盐水冲洗管道。静脉应用化疗药物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给药途径之一, 经临床试验证明中心静脉置管术不仅减轻了患者反复穿刺造成的痛苦, 保护了备用静脉, 还可减轻护士的工作量, 减少化疗引起的静脉炎、化疗药物外渗造成的组织损伤或坏死, 有利于化疗周期的完成, 保护肿瘤患者化疗的顺利完成[2]。

4.3.4化疗所引起的脏器的损害, 护理措施如下:

(1) 对肾毒性药物, 化疗前全面评估患者的肾功能状态, 同时鼓励患者大量饮水, 充分稀释药液, 观察患者的尿色、尿量、肾功能的变化, 并注意有无尿频、尿痛, 并及时汇报医生。

(2) 对肝脏有损害药物, 化疗前进行肝脏功能检查, 正确选择化疗药物及剂量, 同时应用保肝药物。

(3) 对于博莱霉素等有肺脏毒性的抗癌药物应观察患者有无呼吸道症状, 定期胸部X线检查。

4.3.5对于脱发色素沉着, 应告知患者一般停药后会长出新发, 色素沉着会消失, 也可建议患者戴假发。化疗前可用头皮降温方法, 用药前5 min~10 min头部放置冰袋至用药后30 min~40 min, 可防止药物对毛囊的刺激, 预防脱发[3]。

4.3.6远期毒性反应。目前要重视正确掌握化疗包括辅助化疗的适应证, 避免盲目扩大适应证及不正当的长期维持治疗。

4.3.7心理、生理舒适护理。癌症对患者的心理情绪影响较大, 而化疗本身是一种刺激, 采取转移分散注意力及温馨服务等方法, 使患者心情愉快轻松。

4.3.8实施个体与集体相结合的健康教育, 在个体健康教育的基础上, 同时要对家属讲解肿瘤化疗饮食调理、化疗不良反应护理等相应知识, 增加家庭及社会的支持系统的应对措施, 提高化疗效果。

5小结

临床约70%的肿瘤患者接受化疗, 化疗所造成的毒副反应是再所难免的, 作为化疗护理专科护士, 首先应掌握专业知识及操作技术。另一方面, 各项工作流程的完善和安全管理机制的落实, 均起到保障化疗患者安全的作用, 这样, 才能不断提高化疗的效果, 减轻化疗的副反应。

参考文献

[1]王翠玉, 等.抗肿瘤化疗药物所致恶心呕吐护理干预[J].南方护理学报, 2005, 12 (6) :83~84

[2]荆卉, 张芬诗, 周春梅.化疗药物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6, 25 (1) :32~33

上一篇:教学环境资源下一篇:快乐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