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环境资源

2024-10-06

教学环境资源(共12篇)

教学环境资源 篇1

摘要:农村英语教学是农村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 笔者认为, 要全面提高农村英语教育教学质量, 实现新课标, 关键在于创设一个良好的英语语言教学环境。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就如何创设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进行了阐述:1.创设气氛浓郁的校际英语语言教学环境;2.创设形式多样的班级英语语言教学环境;3.创设生动愉快的课堂英语语言教学环境;4.创设主动自然的家庭英语语言教学环境。

关键词:语言教学环境,校际英语,班级英语,课堂英语,家庭英语

随着这几年英语教材改革的逐步深入及新课标的实行, 英语课程由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讲授, 转而注重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 写技能, 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作为长期在农村一线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 笔者感到, 目前农村语音设备条件差, 英语专业教师配备不足, 农村人员英语观念淡薄, 要实现农村英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可谓任重道远。笔者认为, 创设一个良好的英语语言教学环境, 是实现新课标及全面提高农村英语教育教学质量的成功关键。下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就如何创设一个良好的英语语言教学环境提出个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气氛浓郁的校际英语语言教学环境

英语是一门交际性的语言学科, 学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 是运用英语语言与人交流。而在农村, 交通不便, 信息不通, 与外界人员交往接触的机会少。学生包括部分教师对英语作为一种交际语言的作用普遍认识不足。因此, 广大的教师首先应转变思想, 突出英语的交际功能, 多方面地创设气氛浓郁的校际英语语言教学环境和氛围, 让学生感到英语就在我们身边, 英语是有用的。

创设校际英语语言教学环境的方法, 可围绕“让学生有机会听、说、读、写”这一原则而开展。诸如, 开设校内英语广播站, 定时播放英语歌曲, 听力材料, 朗读学生写的小短文;在校宣传栏开辟“英语专栏”, 设立校园英语角, 定期举办全校性的英语听力、写作、歌曲比赛;教师鼓励并带头在校园内使用习惯用语等。既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 又丰富了校园英语文化, 学生的语感及运用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创设形式多样的班级英语语言教学环境

班级是师生进行活动的主体场所, 一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及语言环境直接影响到班上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状态。因此, 要使学生能充分发挥其学习潜能, 提高学习效果及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就要积极创设形式多样的班级英语语言教学环境。

如进行“每日听力一练”。农村经济条件差, 许多学生家庭经济困难, 难以配备磁带, 复读机, 而学英语仅靠课堂是不够的。针对这种现象, 只能校外损失校内补, 每天课后在班上进行一次听力集中训练来弥补学生学习上的不足。再如, 举行每周“英语写作大家评”, 学生每周写一篇短文贴在班级墙上的英语栏处, 让全班学生阅读, 评选, 老师则对评出的最佳短文进行表彰。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写作技能, 还能让全班学生在评选中找出错误和差距, 提高整体的阅读及写作能力。又如还可以在班级开展“我当英语小老师”的综合能力训练活动, 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 给一定的时间, 让“小老师”自由支配, 指导全班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各项能力训练。另外, 进行班级英语演讲比赛, 出英语墙报等都是些很好的方法。这样, 班上有了良好的听、说、读、写语言环境, 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也就自然得到了锻炼和培养。

三、创设生动愉快的课堂英语语言教学环境

学生知识信息的获得主要来源于课堂学习。没有课堂活动就没有交际应用, 知识就得不到很好的吸收, 更无法谈及知识向技能, 技能向能力的转化。课堂活动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和学习技能。因此,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积极地创设生动愉快的课堂英语语言教学环境。

创设课堂英语语言教学环境, 教师可在课前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愉悦感是英语学习最好的诱发剂和最有效的精神振奋剂。学习中有了愉悦感, 学习起来就兴趣十足, 积极主动。如课前让学生唱英语歌, 背诵一些有节奏感的语段, 让学生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态进入课堂, 学生就会表现出主动积极学习的倾向性, 无形中也让学生自然地进入了一个学英语的语言环境。另外, 在课堂教学中, 还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用英语分角色进行一些故事表演及采取分小组英语竞赛等方法组织教学, 这样可使原本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 学生在表演, 竞赛中自然地进入了一个英语语言环境, 即达到了交际的功能, 教学效果也特别好。

四、创设主动自然的家庭英语教学环境

要使学生能充分运用英语运行交际, 发挥其语言交际的功能, 仅在校际、班级、课堂创设语言环境是不够的。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学校英语”的观点, 认为只有在校内才有英语, 校内英语才有用, 校内学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 而一旦走出校门, 就把英语弃之脑后了。因此在严重缺乏英语的社会语言环境的农村, 为学生积极创建一个主动自然的家庭英语语言教学环境也是十分必要的。

创设家庭英语教学环境, 应以倡导学生在家寻找机会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为立足点, 可以给学生发一张日常行为交际用语表, 鼓励学生在家寻找机会说英语。如在饭桌上吃饭可说“What would you like to eat/drink?”等就餐对话, 还可成立英语学习走访组, 在学生之间组成英语兴趣小组, 互相走访, 用英语对话, 并进行记录。教师也可主动上门家访, 家访时与学生见面尽量说英语, 如“Hello!I am glad to see you again”等。通过以上各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形成一种在家说英语的习惯。这样学生在校外, 在家也能主动自然地进行英语语言交际, 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效果也就大为提高。

总之, 笔者认为, 在英语教学条件差, 英语语言环境严重欠缺的广大农村, 教师只有积极为学生创设气氛浓郁的校级英语语言教学环境, 形式多种的班级英语语言教学环境, 生动愉快的课堂英语语言教学环境, 主动自然的家庭英语语言教学环境, 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真正地实现新课标, 全面提高农村英语的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版.

[2]《英语课堂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版.

教学环境资源 篇2

一、目的: 通过认养一棵树,照顾它,并对它作细微的观察,使学生学会接近、关怀树木,并了解树木的生活,以及树木与自然环境和其他生物的一些相互关系。此项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独力工作的能力、自制力、持之以恒的耐心和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的吃苦精神。

二、对象:小学中高年级(人数不限)。

三、适用课程:可作为生物或自然课的一种长期活动,也可以作为语文课的实践活动或少先队的活动内容。

四、活动条件:1.时间:此项活动是一项长期性活动,在最初,教师要用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做,并适当辅导,以后学生就可以每天花十几分钟时间自己独立观察记录,教师适当监督督促即可。2.场所:校园或生活区附近。3.必备物品:树木、笔记本、笔。

五、实施步骤:1.每个同学认养一棵树,它就是学生的朋友,给它起一个名字,做一个小牌挂在树上。日记本开头要记载开始观察时间(年、月、日),树木的名字、树种、地点等;描述其位置、树的形状、树种等;预估高度、胸径(约1米高处的主干直径)等。画一张该树木的简图,描绘树叶大小、颜色、形状、生长情况等。2.定期浇水、松土,每天观察树木的生长变化,将所发现的变化记录在该树木的日记本里。3.记载树木季节变化。春季萌芽展叶的日期,秋季第一次落叶的日期和叶片颜色变化的情况;叶片全部脱落日期等;记载何时落叶、生长最旺盛等。描绘一张冬天该树木简图和春天嫩芽萌出时状态图。4.对该树木的花朵、果实、种子进行观察,分别记载大小、颜色、形状、数量,以及开花结果时间。5.该树木的树上和树下的动物活动情况,树干受损失情况。6.风、雨、雷电时树的状况,雨前、风后树叶片上的灰尘与雨后、风前的比较。还可以让学生隔一定的时间写一篇有关自己的树木朋友的作文或观察报告等。

有效教学与教学环境 篇3

从一场教学教研科研报告会就可以看出一所学校的工作状态。好的学校里的骨干教师都非常自觉地维护会场的秩序,认真听,认真记,认真思考,很少有出出进进、睡觉、大声闲谈、接打手机等现象;而差的学校呢!正好相反,让做报告的人哭笑不得,非常失望,一点价值感都没有。在一所好的学校,讨论有效教学问题是能够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而在一所混乱的学校中,对有效教学进行指导交流,就类似于对牛弹琴,收效甚微。因此,学校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先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工作环境,让教师在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学习工作。

一、开展有效教学,要认清环境的重要性

1.环境可以成就人的一生,也可以毁人一世。刚毕业的教师到任何学校,他的初衷都是想把工作做好,得到领导认可,同事厚爱,学生喜欢,家长信赖。这也是家长把自己的小孩送到学校时由衷的嘱咐和期望。如果把他分到一所好的学校,他的愿望很容易实现,坚持下去,很容易成为名师;如果把他分到一个很差的学校呢!干着干着就同流合污,永远也没有什么成就。

2.人挪活,树挪死。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学校中的表现往往不一样,在积极向上的学校氛围中工作是积极上进的,在消极混乱的学校氛围中工作是消极下滑的。如果把一个非常积极的教师调往一所落后的学校中,他想积极地干好工作都很难,因为有一批不思上进的教师拖住他的后腿不让他前行,你积极了,干好了,他们会说风凉话;但如果把一个思想落后的教师调往一所名校中,就有可能达到“人挪活,树挪死”的效果。

3.环境一样,但成效不一样。同一地域不同学校的教学质量是不一样的,有时差别很大,原因何在。主观上,就在于教师的教学状态不一样,即工作的有效性不一样。同一学校的不同年级的教学质量是不一样的,有时差异很大,原因何在。这肯定与年级工作的有效性不一样。同样,同一年级不同学科组的成绩有差异,肯定与学科组的整体工作氛围有很大关系,特别是学科带头人的协调能力、专业能力、带头作用等有很大关系。同一年级、同一学科不同教师的成绩差异很大,关系最大的恐怕就是他本人的素质高低了。

二、开展有效教学,应把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放在首位

教学是否有效及有效的程度,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应该是教师的积极性。一个人一旦有了责任心,就会有发自内心的主动性、积极性,他不但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而且会创造性地去干好工作。他的这种工作表现,在一般人看来是很累很苦的,但自己会觉得很幸福。一个人的积极性来自哪里?主要是来自个人内心的渴望,但与个人所处集体的工作氛围有很大关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在积极的环境中使人奋发向上,在消极的环境中使人颓废。学校的工作氛围是否积极向上与学校的领导有很大关系,特别是与学校一把手有很大关系。校长的思想很重要,但落实更重要。校长的第一要务应该是整顿教学环境,先充分调动教干的积极性,再与教干一同去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再与教干教师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工作积极了、学生学习积极了,没有搞不好的教学。

要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优化教育教学环境,创造一个风清气正、积极向上、勇攀高峰的教育教学氛围,这个氛围的主要缔造者就是校长。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好学校必须有一个好的氛围。好的学校氛围是开展有效教学和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最基本的前提。

三、开展有效教学,校长对教学环境的创造至关重要

校长很重要。校长的人品、亲和力、办学思想、制定的规章制度,以及其对制度的执行力度等,对教学环境的创造至关重要。

1.制定科学民主的规章制度来规范教学环境。魏书生对学生最重要的管理方法就是科学民主,对教师的管理也应该是科学民主。制度的制定、教学理念、教学思路的实施,评先树优的办法等都应该广泛征集领导群众的意见,使制定的制度和方案符合广大教干教师的心意,这对制度方案的实施是有益的,对教干教师积极性的调动也是非常有效的。经常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拉近领导与群众之间的感情距离,容易提高群众的积极性。

制度的实施与执行必须公平公正合理透明,灵活性要有一点,但绝不能太大,否则,时间长了,制度就不是制度了,就会降低教干教师的积极性;制度的执行要有连续性,不能今天这样,明天那样,特别是对教师的奖惩、评先树优、职称评聘等,不要天天变法子,要突出前勤,突出一线教师。

2.教干要模范带头,先行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干及其家人、亲戚等首先要带头遵规守纪,积极地公平公正透明地去落实学校的规章制度,维护制度的尊严。其次,领导班子要团结协作,努力工作。学校乱套首先是从领导班子开始的,群众是会见风使舵的。不团结就会不和谐,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人就会不幸福,不幸福就干不好工作。努力工作可以减少很多的是是非非,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干部,干部,先干一步。教干具备奉献精神,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对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但也不否认,即便教干带头,群众也不跟着你干;但可以肯定地说,教干不带头,群众更不跟着你干。

3.教干要管要理,维护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干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管理,如果不管不理,那就不是教干。学校混乱,教师犯错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教干对出现的问题不管不理,听之任之;二是教师本人的素质不高。学校混乱,工作不能正常有序运转,首先领导班子的责任最大,不要去怨教师不积极。在管理中,教干一定要避免“不好意思”的现象,即教师违背了学校的规章制度,教干不好意思点出,而这个教师又不自觉,时间长了,犯错误的教师越来越多,学校必然走向混乱,良好的教学环境就被破坏了,教师的积极性会越来越差,有效教学的开展就会流产。

4.教干要有人文关怀,提升良好的教学环境。学校管理方式有三种:权管、制度管理和人文管理。最差的管理显然是靠手中的权力来管理,即领导想怎么办就怎么办;管理的最高境界,也是很难实现但又是最好的管理就是人文管理。因此,制度之下,特事特办,只要群众理解认可,也是无可厚非的。如真正有病不上班的教师,大家都会谅解、同情的,但无病呻吟、小病大养的人,对群众的影响极坏,甚至破坏了学校的规章制度。

5.走专业发展之路,创新教学环境。社会在发展,文化在进步,学校的规章制度、管理模式等也必须发生相应的变化,否则就会束缚教师的工作。同样,教师的教学也必须常教常新,否则就会职业倦怠。学校必须建立专业发展共同体的长效机制,有利于教育教学的研究,特别是团队之间的业务切磋。

外出学习,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提高了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往往是素质高的人,积极性也高。所以说外出学习,不单是理论和经验的学习,对积极性的提高也至关重要,当然也会改变学校的教学环境。

读书写作非常重要。怎么管理学校、怎么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老祖宗已经清清楚楚地写在书中了。教书之人不读书、不思考、不写作,知识、思想、方法等就会匮乏和老化。读书写作会让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更加有教育的智慧,从而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美丽。所以学校必须营造教师读写的环境,经常搞一些读书论坛和写作比赛等活动。

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利用 篇4

一、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需要

网络教学是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与现代教育理论相结合的产物。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教育技术新定义指出:"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以现代学习理论为指导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是教育技术学的核心内容。建构主义是现代学习理论历经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对教育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网络教学,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网络技术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使教学方法变得更加新颖、多样化,教学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教学中可以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和资源,借助媒体手段,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将抽象内容形象化,深奥内容浅显化,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空余时间,以多种形式拓展知识面,了解最新技术成果,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思辩能力,动手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现代教育技术为网络教育提供了方法论

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它并非指单纯的物质技术,不是为技术而技术,强调的是设计和运用现代教育的思想、观念和方法,即探索如何为教学建构有效的教学信息资源环境或学习空间。传统教学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强调刺激———反应,教师的作用只是起到一个外部刺激作用,教学当中忽视了学生内在心理反应。根深蒂固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的位置上,学生成了知识的灌输对象。按上述素质教育的内函,这种教学模式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它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教学的问题主要是:教学目标上,强调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课程内容上,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方法上,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这种主张与素质教育所强调的是相同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利用这一理论,来整合的各种教育资源,优化教学过程。在中国,现实的教育现状是:教育比较落后,发展很不均衡,需要接受教育的人口特别多,这种情况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形式主要是面向学校班级的课堂教学,虽然素质教育是开放的(学校、社会、家庭),但在很大程度上,我们所强调的素质教育也必须在这一基础上实施。这给课堂教学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每个学校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办法,夫论如何,网络技术是改进课堂教学设计的切入点。

三、应用网络资源的教学效果

1、利用网络及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网络资源形式多样,它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学生在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改变了传统教学中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现象,有了主动参与可能按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人是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给与的,而是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最用产生的,必须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这种主动参与性,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使学生乐于学,善于学,即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月相观察一课,由于观察对象的特殊性,无法在课堂上完成,那么,借助网络资源无疑可以事半功倍,指导学生在国家天文台的网站上浏览,无论是文字资料还是视频资源,都一目了然。将原本为期一个月,每晚不间断的观察活动压缩为1到2课时,并且不用考虑天气效果的影响,教学效果比传统方法提高了数倍。

2、利用网络资源可以促进学生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有关研究表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网络中的学习资源既能看见,又能听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得的信息量,比单一听教师讲解强得多。有关知识保持的实验研究资料表明,人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而自己既看到又听得到内容的50%,如果把自己接收到的信息再用讨论的方式表达出来则可以记住信息的70%。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则可以同时获得视觉和听觉的信息,同时又可以通过网络的交互作用与同学或老师进行交流,达到对知识信息的巩固和保持。

3、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可以建构理想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的学习既不是外部事物的简单呈现,也不是人的原有认知结构的展开,而是人与外部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对外部事物进行的意义建构。他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构成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即强调学生在一定的意义情境中对所学内容进行意义建构,针对某一主题的不同人物进行分工协作,通过会话讨论各自完成任务的经过和所遇到的问题,使每个学习者的研究成果在学习集体中共享,已明确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通过主动搜索和分析材料、数据,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和同学的讨论中得到正确的结论。

四、运用网络资源时应注意的问题

1、重形式,不计效益

网络辅助教学作为现代教学手段的重要标志,从随堂课、教研可到汇报课、评优课、赛教课,如果不用到计算机,用不到网络,就谈不上好课。形式主义由此产生。教师们只要有人听课,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利用网络,而不考虑使用之后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有助于教师优化教学过程,达成教学目标。

2、重表现,不分主次

这里的表现是指利用网络资源的表现效果。有的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过分依赖网络资源,喜欢直接利用而不进行再加工。然而,海量的网络资源不一定都能为教学服务,不一定能对学习起多大作用。教育还是要以人为本。

3、重结论,不明师生

运用现在的网络资源完全可以设计出一节不需要教师,学生就能自主学习的课。这主要归功于现在网络资源的海量信息和资源共享。然而,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广泛采用这种方法,原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计算机是没有感情的机器,而学生是有情有义的人。只有通过人与人的交流,学生的身心才能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是任何机器都不能替代的。由此可见,我们在运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时,切不可盲目乱用,追潮逐流,毕竟网络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不应忽视的。我们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与知识结构出发,既要重视网络资源的优势,又要主次分明。这样,网络辅助教学的优势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下转第15页冤

五、利用网络,开展教学实验,立足于未来发展

发展网络教学使信息谁会发展的结果。其本身投资大,技术要求高;教育思想新,教改程度深,涉及面广;其改革是全方位的。网络教学要突破传统框架,通过创造网络学习环境,发展个别化学习,培养个性;着重点不是知识教育,而是信息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所考虑的重点不是教什么,而是怎样教。学生不是考虑从教师那里学到什么,而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会怎么学习,确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和态度。今后的教学应以学生为主,教师应成为顾问、咨询者、管理者,这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是难以实现的。而在网络教学中只要以全新的教育观为指导,全方位改革教学思想和方法,这个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辅助教学已经成为当今乃至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当今社会发展的优势蕴藏于知识和科技之中,社会财富日益向拥有知识和科技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聚集,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上占优势,谁就在发展上占据主导地位。

关键词:网络教学,教学资源,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范文霈.论网络自主学习与网络课程设计[J].扬州大学学报,2003(3)76~78.

[2]陈德松.自主学习研究综述[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3)22~25.

[3]刘冬杰.基于Web的网络远程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电化教育研究,2005(3)47~49.

[4]宣小平.ASP数据库系统开发实例导航[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教学环境资源 篇5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一部分,数字化教学资源与传统教学资源本质性的区别在哪里?通过这次的学习,使我逐渐明白这一点,下面就结合实际幼儿教学工作,谈一谈我的看法。

传统教学资源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被利用的条件,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等,而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教学媒体数字化的产物,与传统的纯文字或图片处理信息的方式相比,经多媒体计算机处理的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多彩。这些丰富多彩的呈现方式,都是幼儿喜闻乐见的,也更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声音、文本、图形、图像、动画等音频视频通过数字化处理,转变为教师需要的教学资源,为幼儿的课程学习提高丰富的素材,课件内容得到补充扩大,幼儿经验进一步扩展。

制作课件内容要求都要指向活动目标,所以平时上课就要求老师要善于设计,善于思考,以此才能进一步推动幼儿各领域的发展。学前教育目前正在朝信息化方向发展,多媒体技术应用在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在幼儿园教学中,作为教师,我经常会用到多媒体课件,视频、音频、PPT等,其中制作课件,选用PPT较多,因为可以按照实际教学需要,自由创作。在进行语言活动时,尤其是绘本教学,PPT非常适合。在PPT中插入视频、音效或动画,使教学更具效果。

课程中有一节是讲数字互动平台的运用。这节课提到的内容在幼儿园工作中实际运用非常广泛。QQ平台、微信平台、幼儿园网站,这些数字互动平台使我们教师与幼儿、家长的互动,幼儿园与家长的互动比传统教学资源中家园互动更便捷,更灵活。现在家长利用智能手机、电脑与教师、幼儿园联系更为紧密。我班有自己的QQ和微信平台,平时通过这些平台,我们会发布一些重要活动公告,家长能够及时迅速得到信息,交流更顺畅;通过老师发布的班级活动照片和幼儿活动视频,家长可以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一些育儿信息,在微信和QQ中可以分享给群里的家长,大家可以互相学习;幼儿通过其他家长发布的同伴在家的照片视频,可以互相模仿;教师也可以通过家长发布的照片视频了解幼儿在家的表现,便于立体全面评价幼儿。在平台上,家长可以提出有关幼儿的问题,教师可以和家长共同探讨幼儿成长遇到的困惑,说说幼儿在家的表现,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

综上,我认为数字化教学资源与传统教学资源本质性的区别在于:数字化教学资源可以有效进行教育管理、发展教育科研,有利于家园互动,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

开发教学资源 实施有效教学 篇6

[关键词] 民间音乐 教学资源 教学特色

音乐新课标提出:“学校音乐教育要充分利用民族、民间音乐的丰富资源,对学生进行本地区、本民族传统的、乡土的音乐教育。各地区、各民族都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这些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师要善于将本地区、本民族的民间音乐资源运用于学校音乐教学之中,使学生从小就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要实现这一目标,单纯依赖书本是远远不够的。对此,我校音乐教研组老师通过收集、整理、筛选本土音乐,开发、利用本土音乐资源,拓展封闭、狭小的课堂空间,将教学向课堂之外的广阔音乐世界开放,激发学生了解和热爱家乡的感情,不断丰富和完善学生的音乐世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畲族音乐进课堂做了以下探索。

1 充分认识畲族民间音乐,发挥其音乐的教育作用

畲族是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畲族山歌是畲族人民最热爱的一种音乐形式,以畲语歌唱的形式表达,它是畲族民众传授社会知识和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它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曲调具有高亢、健朗、自由、抒情等山野风格。畲族舞蹈动作优美简洁,反映了畲族人民生产劳动、婚丧节庆、祭祀礼俗等,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畲族音乐作为小学音乐教学的补充内容,将为学生的精神世界提供丰富的营养,引导学生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和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 积累畲族民间音乐资料,编写校本教材

畲族文化历史积淀深厚,但由于历史、社会的原因,对这些民间乡土文化我们这一代人知之甚少,更不要说我们的学生。学生们对畲族音乐既陌生又好奇,当务之急是编写适用的教材。为了弘扬畲族音乐文化,培养学生了解、学习、热爱民间音乐,我校教研组老师积极开展寻访畲族文化采风活动,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有关的音像、歌谱、文字材料,到畲民聚集地向民间歌手学习,获得了许多宝贵的资源。县文化馆的雷素菊老师是土生土长的畲族人,我们找到雷老师向她说明了情况,她也十分热心,从文化馆资料室里找出了许多珍贵的资料以及创作的优秀歌曲,经过探讨研究,因地、因校制宜选编了十几首具有浓郁畲族地方特色、有艺术价值又符合小学生学习的歌曲,如《歌是山哈传家宝》、《青青竹子会唱歌》、《小小山哈本领大》等。教材的编写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和自身的发展规律,寓知识性、趣味性、表演性、欣赏性和科学性于一体,丰富了学生的音乐知识,提高了他们在音乐方面的综合能力。让学生与优秀的新时代畲歌作品近距离接触,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民间文化艺术。

3 研究学习方法,优化课堂结构

记得我第一次上欣赏畲族山歌的课,一走进教室我就说:“同学们,今天老师请你们听一听原汁原味的畲族山歌对唱”,没有任何铺垫,我为学生播放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没想到学生一听到演唱畲歌那特有的腔调时就哄堂大笑,几个调皮的学生甚至趁机捣乱,整个课堂乱哄哄的,急得我不知所措。课后静心想想,我是操之过急了,课堂教学没有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到家乡歌谣的亲切与快乐。

我把收集整理的畲族山歌音乐素材制成声、像、图组合的电脑课件,与教材有机结合,结合方言、表演、欣赏等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课堂真正成为畲族音乐进教室的主阵地。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后,我走进另一个班级,先向学生们展示了畲族的服装,介绍了“凤凰装”以及“三月三乌饭节”的来历,学生的积极性顿时高涨,于是我趁热打铁,告诉学生畲族自称“山哈”,意为山里的住户,畲族有本民族自己的习俗和语言,多数民歌作品储存于畲民头脑之中,唱山歌是畲族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种主要活动形式。他们以歌代言,沟通感情;以歌论事,扬善惩恶;以歌传知,斗睿斗志,通过口头代代相传。接着,播放了“三月三乌饭节”对歌会录像,介绍畲族山歌的曲调、旋律、节奏等特征,风格独特,带有浓浓乡土气息的歌曲,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许多学生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跃,学生们品尝到了畲族音乐带来的欢欣和喜悦。

4 开展富有民族特色的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相互补充。

4.1 了解文化背景,学习舞蹈

担任舞蹈队指导老师,我启发学生从畲族文化背景中去学习舞蹈,告诉他们畲族舞蹈是由习俗性舞蹈及祭祀性舞蹈演变发展的,其动作特点是“踏”、“步”、“蹲”, 不仅造型独特,丰富多姿,而且技术精湛,难度较高,具有稳健、曲雅、灵活多彩等风格,整个舞姿和谐、优美。

4.2 多看多练,用心体验

我鼓励学生多看多练,深入浅出地讲述动作的规范要求与历史文化背景的联系,培养他们在浓厚的民族音乐氛围中用心体验、感受音乐,具有浓郁畲族风格的表演唱《海潮马》获福建省新童谣创作比赛二等奖,舞蹈《翠竹声声》在县首届中小学生科艺节获第一名,《快乐的小山哈》、《抬花轿》等节目多次参加市、县比赛。

4.3 参加畲族节日,亲身实践

我积极带领学生参加一年一度的畲族“三月三乌饭节”、“民歌节”,让他们在身临其境中,耳濡目染,真切体会畲族民间文化的无穷魅力,激发他们热爱家乡之情。

5 结语

把畲族音乐引进课堂,挖掘它的教育资源是音乐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是民族文化发展的迫切需要。随着感受畲族民间音乐的时空拓展,学生的视野不断开阔,音乐知识与素养不断得以积累与提高。挖掘和开发本土文化资源,充实现行教育知识体系,对下一代加强本土文化和民族文化基因的认识和启蒙,具有深远的意义,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

[2] 曹理, 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 [M]. 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

[3] 马长芹.开发课程资源 弘扬民族音乐[J]. 中小学音乐教育, 2005(1):24,29.

教学环境资源 篇7

环境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单靠经济、科技等手段和政府力量能解决的,还需要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使大家从思想上认识到环境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密切联系及其利害关系,从而从行动上保护环境。尤其是年轻一代将是未来环境保护的中坚力量,因此在高等院校中普及环境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一门公选课程,“环境与健康”课程面对的更多的是非环境类专业的学生,如果内容涉及太深,会有碍于学生的学习,并降低学习积极性。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环境与健康的相关内容,该课程的教学从学生熟悉的方方面面入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寓娱于教,让学生们在轻松的环境中学到知识。

一、课程内容设置

教学内容设置的合理性,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我们不能完全照搬书本,也不能一味只考虑或迎合学生的喜好。完全照搬书本,将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若只考虑或迎合学生的喜好,就可能会导致教学的内容没有深度,使学生学不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因此,只有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特点结合起来,去研究教法与学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地设置教学内容,才有可能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学内容除了书本知识外,还应该根据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增添最新的知识内容,时刻保持与前沿接轨。

本课程首先从人类环境的基本理论入手,让学生对环境的概念、环境的基本结构、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有所了解,并从总体上介绍环境污染与健康的关系,让学生从整体了解课程的内容结构,以便于今后系统地教学与学习。除此之外,本课程还增加了近年来社会比较关注的环境安全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对最前沿的东西也有所了解。这主要是让学生在广度上加深对整个课程的了解。

在介绍了基本理论和总体框架后,本课程教学以“环境与健康”为主线,从大家经常接触的几个方面入手,全面介绍了水污染与健康、大气污染与健康、物理污染与健康、农药污染的危害、食品安全与健康,以及目前人们普遍关心的室内空气污染与健康的关系,同时还介绍了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等内容,在深度上加深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理解。

具体课程安排如图1所示。

二、教学手段

从学生接受的角度而言,如果只是纯粹的书本或板书讲解,而不将相关内容与现实联系起来,将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尤其是本课程主要是针对非环境类专业的学生所开设,对于那些没有接触过其他环境类相关课程的学生而言,枯燥的教学只会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因此,本课程教学采取了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使学生易于接受。“环境与健康”课程所采取的教学手段主要有:

1. 采用课件教学

改变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制作课件,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硬件。课件可以集文字、图形、声音等各种形式于一体,这样更加形象和直观,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介绍大气污染与健康时,将大气污染源及大气污染进入人体的途径的相关图片加入到课件中,给学生以更加直观的感受,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什么是大气污染源,大气污染是如何进入人体的;在讲解农药污染的危害时,将农药进入人体的途径以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更加的直观、形象,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2. 结合实例

在讲课过程中,结合实际案例,不仅能充实教材教学的内容,同时实例与文字的结合比单纯的文字叙述更具有说服性,它使得学生对这些内容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增强了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到水污染与健康时,结合大家所熟悉的中石油吉林化学工业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所引发的松花江流域重大水污染事件来进行讲解;在讲到大气污染与健康时,增加全国首例大气污染环境事故案——安化“5.8”中毒事件,以此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印象。并且,在案例讲解的最后,提出一些问题给学生,引导学生去思考,加强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3. 影片教学

影片教学的特点是视听并用,能充分地发挥学生感官的作用。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媒体,也是一种形象化的教学媒体,能真实地再现客观事物,并能以形象的方式展示客观事物,有助于把复杂的难以理解的事物变成简单易懂的事物。影片教学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容易引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和注意力,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感知、理解、巩固、记忆、应用五个环节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的课程教学在每节课末尾都安排了影片播放,播放与本堂授课内容相关的影片,使学生能够对当堂课所学的内容有更形象、更深刻的认识。这一教学方法极大地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和支持,增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是一种“双赢”的教学手段。

4. 其他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采用课件教学、结合实例与影片教学等手段外,我们还穿插了一些新的前沿知识和时事要闻,使学生能够了解“环境与健康”当前的动态,而不是仅仅满足于书本内容。

另外,我们还为学生推荐相关的网站以及相关的书籍,使大家能在课后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进一步深入地学习。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或者有新想法,都可以在同学之间或与教师进行交流讨论。

三、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在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十分重要的,足够的反馈与交流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果,利于学生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也利于教师进一步改进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在“环境与健康”的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教师讲授,或者采用影音播放的形式,而学生所做的只是听、看、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不强。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开展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形式来达到增强互动性的目的。

此外,可以开展一些“专题”讲座,以弥补课堂教学的单一灌输,并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带来多个不同的思考视角。在时间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请一些遭遇过环境污染事故的人来讲述他们的亲身经历;也可让学生课下收集相关方面的资料,并在课堂上对其进行讨论,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对这门课程的体会,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目前,我国的发展已进入环境高风险时期,环境污染突出地影响到了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普及环境教育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以“环境与健康”课程教学为例,介绍了其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手段,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公选课,环境与健康,教学

参考文献

[1]程胜高,但德忠.环境与健康.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2]田文敏.论高效开设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的必要性.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5.

教学环境资源 篇8

●对网络学习环境的认识

学习环境是指学生学习的条件和场所。现在很多学生在网上学习, 因此有人认为建设网络学习环境就是建立和完善计算机网络设施和条件。我认为, 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 是对网络学习环境物理特征的一种较狭隘的定位。有了好的信息传输网络并不等于具备了好的网络学习环境, 学生最需要的是通过这种传输网络获取教学信息和资源, 要能与教师和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探讨和协作式学习, 以便于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和素质。因此, 网络学习环境必须包含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完备的网络学习支撑环境。

●我校网络环境和资源建设的进展

近几年, 我校对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进行了长期的实践和探索, 建成了千兆校园网, 开通了设备齐全、功能完善的互联网站, 开发了适用于教师资源积累查询的学科资源系统、校内办公系统、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校内资源库及成长系统。与此同时, 我校加快了针对于网络环境下的现代媒体教学资源应用的培训指导, 配合必要的小组活动和教师面授辅导, 使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提高。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师生相对分离, 学生主要通过网络环境中的媒体资源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试点的实践证明, 编制并及时提供适用、有效和优质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是形成网络学习环境的基本要素之一。我认为, 网络环境中的媒体资源除了须符合网络教育的规律和教学要求之外, 还应有一些特殊的要求, 最主要的要求表现在它的开放性、自主性和交互性三个方面。

所谓资源的开放性, 主要是指时间和空间的开放、学习对象的开放、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开放。这些资源的传输、配送和使用应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 学习方式灵活, 适于在课外学习的学习者采用。教学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死知识, 能根据学科发展和学生需要方便地增添和删减、能提供适时的动态信息和辅导、能给出开展知识的内容或途径;资源的自主性是指学生能对课程、学习内容自主选择, 对学习时间、学习过程能自我掌握, 对学习方式、学习方法能自行确定。提供的资源能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课程内容的组织建构与表现形式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探索空间, 有利于学生主动发现、启发联想和形成新的知识结构;资源的交互性是指为学生创设一种能与教师、与同学、与计算机以及与所学内容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环境。

●多种媒体资源建设需注意的问题

1.贯彻“以学生为主”的思想, 搞好教学设计。

在网络环境下学习, 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主”的思想, 保证学生能自主学习。建设资源首先要搞好教学设计, 要了解学生的背景、需求和学习状况, 针对他们的特点和需求, 组织好教学内容、知识结构和媒体表现形式, 以便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环境。网络环境学习和一般面授教材不同, 不能只讲所学课程的知识、理论和方法, 还要提供学习目标、教学要求、学习思路、学习方法、思考练习和自我测试等内容, 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检测, 并在网络环境的多种交互活动中, 让学生主动学习、思考和探索问题。

2.媒体选择和使用力求做到恰当、适用、有效。

随着计算机网络教育的发展,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方便地浏览、检索和共享资源, 开展实时和非实时交互式学习及实现个别化自主学习。因此, 学校的资源建设必须适应这一形式, 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媒体数字化、多媒体和能交互的优势, 加快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建设的步伐, 完善教学资源库以及教学支撑环境, 大力推进已建的网络设施和资源的应用, 深入研究网络教学作用和规律, 探索现代网络教学与管理的模式。

3.建立并实行资源试用、评价和修订制度。

教学资源的质量必须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 好的教学资源都是通过应用、修订, 逐步完善的。目前, 教学资源匮乏仍然是影响网络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我校为此投入了很大精力开发制作教学资源, 但仅仅是解决了资源的有无问题, 属于“雪中送炭”, 很难说在质量上有大幅度提高。为解决这一问题, 必须通过对资源的应用、教学试验, 收集一线教师和学生的反馈意见和情况, 改进和完善这些资源。尤其是动态资源, 只有结合学生学习时的需要和困难, 才能提供得更有效、更有针对性。所以, 教学资源的试用是资源质量提高过程中十分重要、不可缺少的环节。

教学资源的科学评价不仅能改进、完善已建资源, 而且还能对以后的资源建设进行指导。所以, 我们需要制定科学的多媒体教学资源评估指标和实施方案, 建立经常性教学检查和阶段性教学资源评估制度。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资源建成后, 都要跟踪进行及时调查、了解反馈意见, 在试用中有计划地开展课程评估, 有的课程还可以用问卷表或测试方法来了解学生使用各种媒体资源的情况和资源质量。

网格环境下教学资源元数据管理 篇9

“网格”(Grid)一词来源于人们熟悉的电力网(PowerGrid)。[1]网格是利用互联网将地理上广泛分布的各种资源连成一个逻辑整体[2],就像一台超级计算机一样为用户提供一体化信息和应用服务,最终实现在这个虚拟环境上进行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彻底消除资源孤岛,让人们使用网格上的资源像用电一样简单。基于对网格重要性的认识,2003年4月,教育部启动了中国教育网格计划(China Grid),中国教育科研网格是迄今为止由政府推出的最宏大的网格工程[3],该项目由12所大学联合推出。教育部希望利用网格技术将网上的教学资源有效地聚合起来,实现网上教学资源的广泛共享,为中国高等院校(特别是部分研究型大学)的科学研究提供先进的计算手段。

目前,教育网格研究方向和任务主要集中在提供一种通信管理的网格平台或架构,重点在网格计算能力上。[4,5,6,7]而对于教学与研究人员关注使用的基于网格的教学资源管理及其在网格环境中的深层次应用方面没有太多的研究。为屏蔽不同课程内容上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将知识点作为原子资源,并采用元数据进行描述,原子资源间的结构和逻辑规律遵循人的认识规律和教学规律,采用统一的模式进行结构化存储和管理。在此基础上,可以开发教学资源库,提供资源搜索、资源共享、资源组织管理等功能。

教学资源库建设规划

教学资源主要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使用的课程资源,可以理解为教学过程中的软资源。教学资源的元数据可分为两个层次:直接对教学资源进行描述的元数据,称为教学资源信息ERI(Education ResourcesInformation);对教学资源的组织目录进行描述的元数据,称为教学资源目录信息ERII(Education ResourcesIndex Information)。其中ERII根据资源规模可抽象为多个层次。元数据是指描述数据的数据,是指与业务技术过程及企业使用数据有关的所有物理数据以及包含知识的信息,是指来自企业内外所有(软件或其他介质含有的)物理数据和(员工和各种媒介中含有的)知识,包括物理数据的格式、技术和业务过程、数据的规则和约束以及企业使用数据的结构。教学资源中的元数据是指描述教学资源的类型、规格、属性、联系、约束等信息的数据。教学资源库建设规划如下。

(1)提取教学资源知识单元,结合教学资源本身及其应用的特点,确定元数据的基本数据结构。知识单元是教学资源中可应用于交流使用并能完整描述一个知识点的最小单元。目前在知识单元划分上还没有具体的规范标准。一般由课程专家和教学专家参照教育部课程建设规范中的要求对教学资源进行三级划分,将划分得到的第三级资源作为知识单元进行管理,并向上逐层扩展,得到相应层次的粗粒度资源。

(2)构建教学资源目录树。目录树从根节点开始,包含一个对其所有数据的层次视图,并提供基于树形的搜索系统。教学资源目录信息ERII根据资源规模可抽象为多个层次。按照目前的惯例和一般使用情况,将课程资源按内容及其关系,划分成大的章,章内再划分小节,小节中又可包含若干更细分的知识单元。这种结构可以看作是教学资源目录信息ERII的外在显现,即教学资源目录树。

(3)教学资源服务。在教学资源使用过程中,系统存在三种角色:资源提供者、资源管理者、资源消费者。资源消费者是指教师或学生,他们提出资源消费请求,包括对资源质和量上的要求;资源管理者即资源中介,是系统管理中心,主要管理ERI或ERII,并根据资源消费者提出的请求进行必要的计算,反馈消费者信息,满足其需求;资源提供者是教学资源存储中心,主要负责资源的存储,并按接收到的指令为消费者提供相关资源。按照信息流动的不同方式,分析他们之间的工作模式,相应地设置层次代理结构。将资源与其元数据适当分隔存储管理,在资源服务时采取资源信息处理和资源实体传递两条线的方式,减轻资源代理的负担,平衡网格环境的负载,有利于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

关键技术

1.元数据结构设计

本文拟采用的元数据基本结构如右表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该元数据结构根据教育部课程教学及大纲规范要求,结合本学科方向课程及教学实践,以及资源管理和软件开发的需要,并综合其他相关因素形成。

2.教学资源目录树构建

目录树是指存储有关网络资源信息的特殊数据库,把网络环境中的各种资源都作为目录信息,在目录树结构中分层存储、访问、管理和使用。目录树将分布式系统中的用户和资源,以及其他对象统一组织起来,提供一个单一逻辑视图,允许用户透明地访问网络上的资源。一个由目录树支持的网络系统是一个集成、网络化、统一的系统,而不是各个独立功能部分的简单聚合。

目录的内容称为对象类(ObjectClass)和项(Entry)。对象类描述什么信息可存储在目录中,而项把相关信息组合在一起,也可以理解为对象为抽象约束,项为信息内容。ERI之上的ERII逐层抽象或封装生成,下层的ERII是上次ERII的一个项,这是逐层递归或递推的过程,因此它们采用一致的管理操作方式,软件算法具有可复用性。元数据信息采用数据库方式存储,方便检索管理,而资源本身仍以文件方式存储于磁盘。为了管理的方便和统一,资源库的物理存储与资源管理的目录树结构基本保持一致。通过目录树方式记录存储教学资源数据信息,与资源库本身的层次结构(树型结构)相统一,同时也与Internet及各种管理中的层次结构相一致,为教学资源管理提供方便,易于使用现有技术手段进行管理。

3.教学资源服务

在教学资源库中,资源建设是基础,资源管理是关键,要对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应用,就需要对资源进行规范化建设和管理。资源提供者对资源进行存储、传输等控制管理,资源的搜索、协调传输等任务主要由资源管理者完成。网格资源管理的目的是有效调度、管理、配置可利用资源,将实际上的异构环境转换成一个虚拟的同构环境。基于网格的教学资源管理是网格资源管理的进一步延伸,需要完成资源寻址和定位,找到特定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本身也属于网格资源的一部分,教学资源节点与网格节点也是统一的。在基于网格的教学资源管理中,选择基于代理的网格资源管理方法,满足教学资源访问中的结构关系,能够方便地搜索到资源及资源信息所在的服务器,与Internet和网格层次管理结构一致,而且层次化的代理体系也有利于系统的维护和管理。代理系统在用户和资源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基于网格的教学资源体系,通过代理的方式将异构、分布的大型教学资源库中的资源进行提取共享。通常一个资源请求任务被派分给一组Agent,这些Agent根据被请求资源特征,在构造层各计算节点间自主地移动,寻找资源信息,获得资源服务,完成自身的任务,满足用户在广域范围内对教学资源的个性化请求。代理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如下图所示。

上面是用户(消费者),提供资源服务请求;下面是资源提供者,提供教学资源;中间是代理服务系统。消费者通过就近代理(或网格结点)提出资源服务请求,代理通过当前获得的资源信息ERI以及资源目录信息ERII,进行分析计算,并根据结果将请求任务分发到相关的代理,进一步处理;最后根据获得的教学资源分布信息,按照一定的模式交付给用户。

结束语

教学环境资源 篇10

环境是一个多介质系统。这个系统由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组成。一旦污染物进入到环境中, 它不会停留在最初排放的介质中, 而是通过一系列迁移转化过程在多介质环境中运动。因此, 在解决环境化学问题时必须考虑环境所有介质单元之间的相互联系, 即化学污染物的多介质环境问题。然而, 传统的解决环境问题的方式往往只是关注某一个介质, 如污水处理只关注水这个介质。由于污水处理的曝气过程使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从水中转入大气, 从而造成周围空气污染;最后的污泥处置, 则将残留在污泥中的有害物质从污水处理厂转移到土地中, 从而引起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因此, 在《环境化学》教学中以多介质环境污染理念为主线能够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能力以及增强污染防治的能力。

1 在课堂教学中贯穿多介质环境的理念

环境系统包括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根据不同环境介质, 《环境化学》教材主要分为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和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几个章节。为了强化多介质环境的理念,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典型环境问题讲解其中涉及的污染物在多介质环境中的迁移问题, 从而将各章节内容有机联系起来。

1.1 大气环境化学

在大气环境化学一章中, 我们以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为例, 介绍了不同废水处理工艺对碳排放的贡献。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共同面对、极其关注的重要课题, 是未来几十年当中, 国家、政府、商业和公民遇到的最大挑战之一。2005年全球污水处理领域直接排放约6.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由于人口基数大, 以及快速城市化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 中国污水处理领域甲烷温室气体排放量居全世界第一, 占排放总量的21%。集中污水处理厂处理模式的人均碳足迹为116.1 kg二氧化碳当量;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的全过程人均温室气体排放为15.1 kg二氧化碳当量, 仅相当于城市集中污水处理系统的13%。分析结果表明, 大力建设以垂直流人工湿地为代表的低能耗、好氧型污水处理设施, 到2030年前, 乡村污水处理率达到70%的目标是环境和经济可持续的。实施城市污泥深度处置和乡村生活污水处理这两项措施, 2030年我国年减排潜力556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约占当前 (2005基准年) 全球污水处理领域温室气体总排放的8.7%, 这将是中国对全球气候变化减缓做出的巨大贡献[1]。

1.2 水环境化学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影响下, 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 引起藻类、水生植物异常繁殖, 水体溶解氧量下降, 水质恶化, 致使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是典型的水污染问题。在水环境化学一章中, 以水体富营养化为例介绍了大气沉降对水体氮、磷污染的贡献。研究表明, 氮、磷等营养元素经大气传输进入海洋、湖泊是水体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物质循环研究的重要组成内容。大气传输过程不仅能使大量陆源物质进入水体, 而且其通量可能接近于由河流等点污染源输送注入水体的污染物质通量, 从而对海洋、湖泊水体的富营养化产生重大影响。课堂上以太湖为例进行了具体分析。太湖湖泊面积为2428 km, 实际水面面积为2338 km, 平均水深1.89 m, 最大深度仅4 m, 是典型的大型碟型浅水湖泊。调查发现在2002年7月-2003年6月间, 大气总氮和总磷的年沉降负荷分别占环湖河道等点源输入氮和磷总负荷的48.8%和46.2%[2], 也就是说有将近一半的外源氮和磷是通过大气沉降而进入湖体的, 其中氮和磷的湿沉降分别占其外源输入的16.5%和7.3%[3]。此外, 随着水环境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大和截污工程的实施, 通过污水排放而进入湖体的污染物正相对减少, 由大气沉降到水体的污染物所占比重很可能逐年增加, 其对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以及整个水体生态系统的影响将更为重要。

1.3 土壤环境化学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植物修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 同时也是土壤环境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土壤环境化学这一章, 从多介质环境的角度介绍了利用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的方法。早在1983年, Chancy便提出了利用超富集植物清除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思想, 即植物修复。它实际上是将某种特定的植物种植在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上, 而该种植物对土壤中的污染元素具有特殊的吸收富集能力, 将植物收割, 焚烧后回收重金属即可将该种重金属移出土壤, 达到污染治理与生态恢复的目的。从多介质环境的角度看, 超富集植物实际上是将重金属从土壤圈转移至生物圈。不过, 植物修复技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主要有以下几点[4]: (1) 其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时间相对较长, 在大多数地区存在季节限制, 这是目前限制超富集植物大规模应用的最重要原因。 (2) 个别超富集植物生物量小, 生长缓慢。 (3) 个别超富集植物只对一种重金属具有富集能力, 难以全面清除土壤中的所有超标重金属。 (4) 不能100%的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属, 且只能对表层土壤进行修复。 (5) 异地引种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 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基于这些问题, 重金属污染土壤原位钝化修复技术又成为目前新的研究方向[5]。

2 通过考核的方式强化多介质理念

为了进一步强化《环境化学》教学中的多介质理念, 在期末考试中增加了相关考核内容。我们将期末考试成绩分为两部分:闭卷题 (占80%) 和结课小论文 (占20%) 。结课小论文的题目是以当前环境污染热点问题为主题, 要求学生结合环境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多介质环境理念对问题进行分析。通过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 还提高了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3 结语

环境是一个开放的多介质系统, 我们需要从多介质环境的整体效应出发考察化学污染物的运动规律及其控制方法。在课堂教学中, 结合典型环境问题讲解其中涉及的化学污染物在多介质环境中的迁移问题, 同时还在期末考试中增加相关考核内容, 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能力以及增强污染防治的能力。

摘要:《环境化学》是研究化学物质, 特别是危及环境质量的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运动规律及其防治的科学。在解决环境化学问题时考虑环境所有介质单元之间的相互联系, 即化学污染物的多介质环境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结合典型环境问题讲解其中涉及的化学污染物在多介质环境中的迁移问题, 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能力以及增强污染防治的能力。

关键词:环境化学,教学内容,多介质理念

参考文献

[1]潘涛.人工湿地减排温室气体估算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环境学院, 2009.

[2]杨龙元, 秦伯强, 胡维平, 等.太湖大气氮、磷营养元素干湿沉降率研究[J].海洋与湖沼, 2007, 38 (2) :104-110.

[3]Luo L, Qi, B, Song Y, Yang L.Seasonal and regional variations in precipitation chemistry in the Lake Taihu Basin, China[J].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7, 41 (12) :2674-2679.

[4]张继舟, 王宏韬, 袁磊, 等.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 (14) :134-139.

教学环境资源 篇11

摘 要:本文对印刷文献资源、网络信息资源和教学资源库资源的分类方法进行了比较,系统分析了教学资源库资源分类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教学资源库资源分类的原则,并使用分面组配法设计出较为合理的教学资源库资源分类方案。

关键词:教学资源库信息资源分类

中图分类号:G25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09-0049-03

要实现对教学资源库中资源的有效管理、查询、共享和使用,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数字教学资源分类体系。而资源分类的目的是便于使用者在教学资源库中快速、准确地获取所需信息。

一、教学资源库的数字资源分类与其他信息资源分类的比较及其存在的问题

1.教学资源库的数字资源分类与其他信息分类的比较

信息资源大致可分为印刷文献资源和数字资源。前者以纸质形式存放在各种图书馆、档案馆及资料馆中,而后者是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以数字形式发布、存取、利用的信息资源的总和。

网络信息资源和教学资源库的数字资源均为数字信息资源。网络信息资源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源的总和”,其特点是内容极为丰富、信息动态变化、时效性强、检索快捷迅速,但整体分布混乱、无序、没有统一的发布标准。而教学资源库的数字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或再加工制作的、可以在计算机网络上运行的、能展现相关知识节点内容的教学材料。其特点是专业性强,可以由人为控制资源发布标准。这几种信息资源在表现形式、存储方式、传播特点均有所差异,因而,它们的分类方法也应有所不同。

印刷文献信息分类是以纸质文献为主要处理对象,其所使用的信息分类法主要为“中图法”(《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图法”在编制时考虑的是印刷型文献的特点,即系统性、单一性、学科性。整个体系的构建是以学科分类为基础,按知识门类间的逻辑关系,层层列举,逐级展开,适合学术信息资源的组织。但这种体制的分类法层级太深,制约了信息检索功能的扩展。

网络信息分类是以分布在众多网站或网页上的信息资源为分类对象,一般以主题法为中心或主题与学科相结合设类。采用多元划分,多维展开,形成网状分类体系。也有如搜狐、雅虎等网站采用自编分类体系。网络信息分类减少了层次,使体系简明,重点突出,在类名的名称上力求通俗易懂,便于一般使用者检索信息。但网络信息分类查准率低、科学性和系统性较差,只适合大众信息资源的组织。

教学资源库中的教学资源是按照统一的符合国际或国家标准的技术规范和课程内在逻辑关系构建的,由优秀的数字化媒体、知识点及示范性教学案例等教学基本素材构成,是一个开放式教学平台支持的资源库系统。因此,教学资源库的数字资源分类是以分布在一个系统中的信息资源为分类对象。它既要适合学术信息的组织,又要便于浏览和快速检索。

2.教学资源库的数字资源分类存在的问题

目前,教学资源库的数字资源分类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未遵循统一的技术规范,分类体系混乱、不完整,分类针对性不强等方面。

(1)教学资源库建设技术规范不统一

当前,我国教学资源库系统主要有两大类,厂商开发的商品库和各高校自主设计和开发的教学资源库,这些资源库大多未按国家的统一标准和规范建设。不同厂商开发的资源库的结构、内容、检索手段、资源格式与分类方法各异,学校自制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系统等资源不能整合于购来的资源库中,导致难以实现资源交流与共享,而影响到数字教学资源库的使用和推广。各校自建的资源库也未遵循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使得库间的资源不能共享和动态交流,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2)教学资源库的分类体系缺乏完整性

很多教学资源库的资源分类体系结构不严谨,设置大类随心所欲,导致一些资源无类可归。自设二级类目,而各类目的下位类数不平衡,类目间逻辑混乱,同位类间界限不明。教育部发布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规定,可根据教育资源不同的程度,分为一级分类和二级分类,甚至三级、四级分类等。但扩展的意义并不是给用户一个无限的空间,任由其随意建立分类体系,而是要求优先符合规范所提供的分类标准,再根据实际需要建立自己的分类。

(3)教学资源库的资源分类方法单一,不能满足多元化用户的需求

目前,教学资源库的数字资源分类方法多采用等级式分类,此法符合人类的思维习惯,便于使用,但此种分类方法比较机械,难以改变,覆盖面不广,对多学科多类型交叉信息的处理能力偏弱。

教学资源库的资源需求为多层次,教师希望获取与教学、科研相关的资源,而学生渴望得到更全面、丰富的学习资源,目前数字教学资源分类还不能满足这种用户需求的多元化。

二、教学资源库的数字资源分类的原则

资源的分类目的是能使用户在教学资源库中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信息。因此,在设计教学资源库分类体系时,不但要考虑教学资源数量多、内容杂、变化快、类型广、范围宽等特点,还应充分考虑教学资源的自身特点,在建立数字教学资源分类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性原则

虽然数字化教学资源与传统文献信息资源有着明显区别,但其分类体系仍必须以科学的知识分类为基础,在不影响实用性的前提下,应尽量保持较为严谨的等级关系,选择信息内容最稳定的本质属性和特征作为分类的基础和依据。

类目排列要有系统性和规律性,基本大类是分类的大纲,是分类体系中的一级类目,大类设置恰当与否决定了整个分类法的全貌。大类的设置必须全面,不能有所遗漏,而导致某些类目无类可归。应遵循“各同位类之间内容互不交叉”的原则,以免出现分类混乱现象。教学资源库是为各学科的教学服务,因此,大类的设置要借鉴传统的文献分类结构。一般来说,数字教学资源应根据学科类目进行逻辑排列,以便服务对象查找信息。

2.直接性原则

数字教学资源库的用户是教师和学生,分类体系不宜太复杂,应简单、实用,因而其分类体系设计的总体思路应是分类主题一体化。所谓分类主题一体化是指将分类检索语言与主题检索语言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一种兼有两种语言的标引和查找功能的检索语言。以学科聚类的资源分类法系统性较强,有利于从知识门类、学科角度集中资料,便于用户对某一领域的知识进行全面了解。以主题聚类的资源分类法有利于一般非专业人员查找资料,数字教学资源分类体系的设计可以结合二者的优点,以学科分类法为主,主题法为辅进行设计。

分类层次不宜太多,类目因需而设,突出重点,方便浏览。传统文献分类法结构细密严谨,层次太深,将其运用到数字资源分类后,用户查询资料必须层层点击。一般分类层次以3~4级为宜,以便迅速查找信息,也可减少资源库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

3.面向用户原则

随着数字资源的增多和教学资源库的普及,其用户群也趋向多元化,除学校师生外,还有科研、教辅和管理人员等。因此,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应充分考虑不同用户的需求差异,包括资源内容、用户查询习惯等。因此资源库的设计者在考虑数字化教学资源分类体系时,可以利用分面组配的思想设置多个检索入口。

4.可扩展性原则

科学技术与知识的发展日新月异,用来组织知识与信息的数字教学资源分类体系,必须能适应人类知识的发展,要有应对新学科、新知识、新信息的潜力,在设计资源库分类体系时,其大类设置应涵盖所有知识领域,细类目设置适当预留空间,以确保在添加新资源的内容和属性时,不打乱已建立的分类体系的结构。在二级以下的类目设置上要为未来预留扩展空间,以便能适时添加新产生的学科和知识点。

三、建立合理的数字教学资源库的资源分类体系

本文设计的数字教学资源库的分类体系采用分面组配法,其原理是先确定几个分类标准,即分面,再确定每个分类标准中的若干特征值,即类目,每一分面的类目与其他分面的类目分别组配,形成许多组配类目。根据此原理,将数字资源的学科属性和类型属性分成两个面,再根据资源的学科属性和类型属性的特征分成若干类目,将其组成学科和资源种类类目交叉组配,呈现给服务对象进行检索。

1.数字教学资源学科分类

数字教学资源库的服务对象是学校师生,其分类方法应符合他们按学科检索资源的习惯。本文设计的学科分类法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92)为基础,参考教育部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代码》和《高等学校本、专科专业代码》,根据各种不同数字教学资源的学科知识内容属性进行学科分类。

本分类设置三级类目,一级和二级类目为查询页面的首页,三级类目放于组配检索页面。为方便使用者查询,先将学科归类为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五个一级类目。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中的一级学科设置为二级类目,如自然科学一级类目下分设“数学”、“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等,如图1所示。每个一级类目下增设一个“其他”二级类目,以便存放分类不明确或新发展的或与本类目交叉的学科资源。

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中的二级学科设置为三级类目,如“数学”类目下分设“数学史”、“数论”等,如图2所示。

2.数字教学资源素材类型分类

该教学资源素材类型分类是根据教育部2002年发布的《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CELTS-31),分为媒体素材、试题库、试卷、课件与网络课件、案例、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网络课程九大类,并设置一个“其他”类目以存放分类不清或未列入九类的资源,如图2所示。

3.资源的学科与类型类目的分面组配

将学科的三级类目与资源类型的类目进行组配,即可检索到各学科的各类资源。如点击学科的“数学史”和资源类型的“视频”,则出现的查询页面为教学资源库中“数学史”学科的全部视频资源目录。

为减少翻页次数,加快检索速度,本分类法将学科的三级类目与资源类型类目进行组配。

如果教学资源库中资源量大,可设置学科的四级类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中的三级学科),并在二级到四级类目页面与资源类型类目进行组配,这样检索页面会增加,查询速度也会受到影响;如果教学资源库中资源量较少,可将学科设置到二级类目,并在二级类目页面与资源类型类目进行组配。此外,还可根据各类学校的专业设置增减学科各级类目数。

四、结束语

目前,各高校正在建设或计划建设教学资源库,而教学资源库的查询速度、准确度,资源共享与添加新资源等均与资源库的分类系统有关,因此,应加强研究教学资源库的资源分类相关的问题,如统一建设技术规范,统一分类标准,如何建立拥有海量资源、且学科类别众多的大型教学资源库的资源分类体系等。

参考文献:

教学环境资源 篇12

关键词:作用,结合,环境,网络教育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教育形式已经和网络环境相互结合,在网络技术的带领下,现代教育已经朝着网络教学的形式过渡,网络资源在大信息量的利用过程中与医学教育形成了高度的统一和开放,这使医学教育在运用网络资源教学中显得更加重要,如果合理的运用好,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就能使医疗教学得到很好的发展。

1网络在现代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

网络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使通过计算机技术对教学信息内容进行一定的收集、管理,并使其转化成可以进行教学的内容,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主要特点在于信息共享、互动性强等特点,所以在这一网络环境下,教学形式出现了很多新的特点;例如网络教学是对传统教育形式的一种革新,它将现代科学技术和教育形式相互结合,最大程度的发挥了教学的特性, 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变为了具体的形式,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程度的被激发,同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了转变,有传统的被动学习变为了主动学习。其次在进行网络化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选择不同的教育形式,在激发老师责任感的同时, 促进学习的方法的改进,使学生能够将进行自由选课和自主择师。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学能够很好的结合,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思想环境,同时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针对学习主体能够提出更好的要求,使自身更加适合学习过程。网络教学和传统教学并不相互排斥,很多实践表明网络教学对传统教学是一种挑战,这使传统教学被更好的出尽,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能够相互借鉴、相互补充,使其达到共同发展。

2网络技术与医学教学的结合途径

网络技术教学和医学教学有着十分统一的特性,在网络教学和医学教学都是需要大量信息进行支持的,尤其是医学的教学要和新的科学技术相互结合,很多老师在关注医学技术发展的同时将这些新信息应用到实际教学中,这就需要使用网络帮助其获取巨大的信息量,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信息同步、新闻同步、资源同步的使用时教师的教学内容更加具有时效性。

2.1网络教学具有一定的教学实践性

网络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教学,而是需要很强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配合,在教学过程。教学信息的收集上来看都需要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资源的获取,这些过程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使其具备良好的完整性和实践性。

2.2网络技术在教学中十分符合教育综合性的要求

网络环境为学生学习提供了直观、简洁的学习环境,这使学生更加方便的进行学习,并且能够实现图文并茂冰河感官相互结合。在医学教学中需要大量的技术和信息资源,网络化的普及将知识、组织等多种科学形式和教学信息相互结合,这对学生的主动性学习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认知的发展,促进了学生对于知识结构的认可,营造出学习理论环境。医学的教学和教学都是通过学习内容来反应其优越性的。教学的目的和内容需要相当广泛的环境作为基础,同时在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学属于新兴的学科,这些学科不仅是教学方面,同时也是人文方面。教学等整体过程已经告别了单科性,向着综合性的方向发展,通过对不同学习主体和学习内容的需要,使网络技术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在这一层面上,网络环境对医疗教学起到十分重要的协助过程。

3新型的网络教学模的探索途径

传统的医疗教学模式虽然能够和网络教学形式相互结合,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首先网络教学虽然能够填补医疗教学中的不足,但是也使学生过分的依赖网络教学,虽然我们知道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并不矛盾,但是教学的过程有着很强的特殊性,教育的对象在不断的转变,他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还要面对多方面的考试。这就使他们在浏览网页、自由应用网络的时间被限制,所以在这一特性下,网络教学必须要进行细致的组织,并且对整个过程进行控制,每个老师在进行网络的教学中都要保持一定的教学“节奏”。教师可以利用自身的网络资源对教学任务和学习过程进行规范从而是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学习、探索、评价,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掌握教学“节奏”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3.1教师发布课程信息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编制教学大纲、 教学计划, 使学习者了解课程教学的基本结构。并且在新闻公告栏中发布有关本课程的重要信息。

3.2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按照课程计划安排自由掌握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并且根据不同教学目标提示, 确定自己所能达到的学习层次。学生要学会在网上搜索信息, 进行分析、综合与组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不理解的问题, 此时学生可以根据资源库中所给的资料进行查找学习, 这也同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3老师可以建立网络版块

设置专门的学生和老师讨论区,并且在这一区域为老师和同学提供一个信息交流的场所,学生在这样的一个氛围中可以营造一个有力的交流圈,使老师在进行指导的过程中,和教师相互交流,知识是丰富的一个人是不可能完全掌握,这就需要学生在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在双向多重的交流中可以提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能够培养出学生的个性和思维能力,并且提高学生的阅读性,这种情况能够直接体现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成为受教育的主体,教师成为主导。

3.4网上作业及评价

作业与考试是教学质量评估的十分重要的因素。平时作业学生可以在习题库里完成, 随时提交, 提交后马上得到评分( 主要是基础理论的学习之后完成相应量的选择题) 。主观题的训练学生同样可以把答案打上后上交。由教师阅览后给予评讲交流。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弥补传统课堂的不足, 大大延伸了课堂的时间和空间, 又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 对于基础理论的教学有很大的作用。

通过网络资源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是网络资源和教育形式相互结合的又一特性,通常条件下这种形式分为如下几步:

1)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使整个学习过程的基础,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过程所开展的内容和手段进行研究,并且制定出最终的成果进行表达,根据多年的教育经验,我们发现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教学,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理,能够伴奏学生对教学过程有一个更加深入的感性认识,也可以知道教学内容中的难点,为学生的学习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基础。网路教学不仅是一个学习平台, 更是一种学习环境,所以在网络教学中不仅要完成教学的设计要求,还要根据基本问题增设拓展性思考。学生可以实现在线观看多媒体课件,如有疑问可以进行在线答疑,进行课后练习时可以进入题库进行自主选题,模拟考试附带得分与解析功能,还可以将自己的学习心得与考试心得发表在留言板与讨论区中,与其它师生实现在线交互。

2)确立课题:选择课题应当以课本知识为依托, 关注社会需求和科技发展的趋势与走向。一般说来, 不同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和手段, 确定课题可以以教师选题、学生选题等形式进行。在实际的操作中, 无论是教师选题还是学生选题, 教师应当着力指导学生侧重一个方面作为研究方向, 依据具体、可行、新颖、现实的原则, 确立学习课题。课材中有非常丰富的探究课题内容, 教师可以根据课材的内容设计一些课题让学生进行探究。

3)制定方案:在进行一个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 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目的进行学习。 学生在这个环境中要对学习目标进行资料的整合和调查。并且通过这些课题小组的研究进行内容的确定,学生在研究学习方案的同时能够对老师提出相应的课题研究,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进行必要的指导,在这个基础上必须形成不同的客体研究方案,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可以进行论证和评审。

4)指导并开展研究:我们通过教学内容、课题确立、方案制定等环节后就可以直接进行实质性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常用观察法、实验法、文献法、调查法、咨询法等进行学习,在这一过程中网络技术将成为主要手段。其次, 要求学生制定一个学生目标, 学生就可以以上述目标和方案进行自主研究学习。在获取所需的信息之后, 要对已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综合。研究成果的表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教师要教会学生用恰当的方式表达研究成果。

5)分析和评价:成果表述与评价是学习价值的重要体现,我们可以通过整体的组成来进行交流和研讨,并且在交流和研讨的过程中来使学生的认识不断的提高, 同时在学习方式的探索性上开拓更多的形式。目前很多学科的教学已经将学习成果通过网络技术进行展示,并且将网络技术中的优越性发挥的更加准确。

在当今的教育界,网络化教学环境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主体,在以学习理论构件的主体的教育模式下,学生能够针对知识进行再次加工,并且成为知识内容的学习主体。在网络环境下知识已经不在是由教师单一灌输的。而是由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和对问题的分析来获取知识。也验证了那句彦语“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所以在网络环境下,知识真正的成为一种协商、互通的结果。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已经成为了学生构件的主体学生可以通过适当的网络环境进行知识的摄取,这使课堂已经不在是灌输知识的主体,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也就是说学生越来越依赖发现式教学来获取知识。

4结束语

上一篇:医院内部成本核算办法下一篇:前列腺炎治疗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