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化教学环境

2024-09-21

立体化教学环境(共11篇)

立体化教学环境 篇1

一、网络环境下市场营销课程中实施多元化立体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网络环境下, 企业市场进入壁垒降低, 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优点, 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因此, 在市场营销课程教学过程中, 要合理运用网络技术, 整合实践内容, 这是市场营销课程多元化立体教学的外在驱动力。

当今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越来越不适应网络环境发展变化, 比如课程知识结构与教学内容已经不适应网络环境发展变化。为此, 需要建立营销课程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 这是多元化立体教学的内在驱动力。

二、网络环境下市场营销课程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设计思路

依据人才岗位能力要求需要掌握的核心营销专业知识与技能, 运用网络技术手段, 建立以项目任务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内容可以按照三级进阶梯度方式搭建, 即从职业通用能力开始, 经过职业岗位能力不断进阶递进, 最终构建职业综合能力体系。在构建三级职业能力过程中, 市场营销课程实践教学目标应该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及职业能力。网络环境下市场营销课程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设计思路为:设计典型项目与任务, 在此基础上选择多元实践教学策略, 建立立体化网络实践教学平台, 采用多角色互换教学方法进行实践教学, 最后根据多方位课程考核主体体系归纳总结。

三、网络环境下市场营销课程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实施要点

1.建立立体化网络实践教学平台

立体化网络实践教学平台体系包括课堂实训教学、校内实训教学、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工作实训等组成。在市场营销实践教学过程中, 应该充分运用营销决策软件展开交互性教学, 比如在营销网络实训室内进行网络实训教学活动, 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网络调查、网络策划、网上设计以及网络促销等, 培养和引导学生搜索网络平台, 快速定位与获得需要的信息资料。

2.选择多元实践教学策略

网络环境下市场营销课程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设计中, 要根据实践教学任务, 选择多元实践教学策略。

(1) 多元教学方式融会贯通使用

在市场营销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 可以将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专题讨论法、情景模拟法、仿真模拟法等多元教学方法融会贯通使用, 同时, 可以根据市场营销课程专业特征, 选择调研参观、市场模拟、淘宝开店、校园社团社会服务等途径, 不断提高学生社会营销能力。比如营销实践教学任务制定过程中, 以项目为导向设计专题讨论会、辩论会、创意比赛等,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从而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项目的选择, 要立足本土企业营销案例, 案例要有比较高的启迪内涵, 从而能够给予学生较深的启发。项目载体可以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手机、服装、饮料商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选择市场调研、仿真模拟等多种方式综合使用, 从而使得学生在模拟实践中体验到消费者消费决策、产品营销策略与营销策划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2) 建立虚拟营销公司的团队教学方式

网络环境下市场营销课程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设计中, 可以根据实践项目任务, 让学生组成团队, 建立每个团队以五六人为佳, 每个团队承担虚拟营销公司某个岗位职能, 学生以虚拟公司职工的身份参与模拟市场营销活动, 在模拟营销活动中提高营销能力。在模拟营销活动中, 团队在系列任务完成后进行角色互换, 学生可以体验虚拟公司的管理岗位、市场调研岗位、业务员岗位、商务谈判岗位、促销岗位等各种角色, 也可以客串消费者、投资者、竞争对手等。教师在虚拟营销公司的团队教学方式中扮演一个培训师、评委的角色, 学生在模拟实践过程中全面锻炼和提高营销能力, 提高团队合作精神等。

四、网络环境下市场营销课程多元立体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1.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非常容易在网络上获取, 这样使得有部分学生不重视课堂学习, 他们认为自己能够在网络中自学, 课堂教学对于他们而言并不重要。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措施是坚持考勤。开学初时, 笔者就向学生说明缺课太多会取消本门课程的考试资格, 最终影响到学生的毕业, 而且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表现, 能够作为学生平时成绩记录下来, 有助于学生集中精力学习。

2.引导学生适应网络教学环境

网络环境条件下的教学更加注重自主学习, 这对于一些学习能力差的学生而言是一件难事, 这是因为学习能力差的学生, 往往自控能力也比较差, 而网络资源复杂多样, 是一个充满诱惑的世界, 很容易分散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把大量时间浪费在学习之外, 大大影响教学效果。对于学习能力差的学生, 教师应该多花时间和精力, 多关心他们和鼓励他们, 特别是以加强他们的自控能力入手培养他们, 同时教师可以采用监控能力强的网络技术来协助教学。

3.加强软件资源和硬件资源建设

网络环境是开放的, 为此需要加强软件资源和硬件资源建设, 这是基于两个方面:第一, 项目内容要不断更新和拓充, 教学案例要与时俱进, 营销知识与技能要不断更新;第二, 教学平台的升级, 共享教学资源构建、创设性学习活动等, 这些都依赖于学校对网络教学的重视与投入, 使课堂教学能够在网络环境下不断深入下去。

参考文献

[1]邵丹萍.高职市场营销课程网络辅助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 2010, (04) .

[2]符莎莉.网络经济环境下市场营销课程多维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17) .

立体化教学环境 篇2

(二)中年级试验班的同学已经能够运用汉字输入和编辑排版工具,以电子文稿的形式创作作品,能够自己学会运用搜索引擎搜索网站,并具有初步的判断信息的能力。会浏览网站,收集和下载与主题有关的信息资料。他们的习作比同龄人的习作更具有丰富的内容,新颖的主题。试验班较优秀学生10%能够流畅地写出800—1000字的文章,其余学生能够较流畅地写出200-500字的文章,文章的语言通顺,内容清楚,而且他们的习作比同龄人的习作更具有丰富的内容,新颖的主题。如三年级六班张煜同学写的《 大象学本领 》和熊韦华的《龟兔赛跑续集》,文笔清新活泼又蕴意深远,眼光独到。竟有几分小寓言的味道;李光远同学的《故乡的枣树》文笔细腻,感情真挚,颇有王鲁彦的文风;郭斯涛的《思念奶奶》闪烁着孩子幼小的心灵里那浓浓的人间情结。

(三)高年级试验班的同学在此基础上,会借用E-mail、BBS、聊天室等网络通讯工具参加对话、协商、讨论等活动。还能运用flash、PowerPoint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图文并茂的再创造。会运用Microsoft FrontPage 制作网页。试验班20%的较优秀学生能写出1000以上的文章,其余同学能够写出500——1000字的文章。文章大多选材新颖,思维活跃,富创新性。如五年级四班学生写《穷人》剧本,有的从神话角度,让渔夫带领他的七个孩子们与邪恶的海底巫婆决斗,最后正义取得胜利。有的紧扣时代背景,描写了在沙皇统治下善良穷人的悲惨生活和悲剧结局。有的描写了七个兄弟长大后投入革命中,推翻沙皇统治的故事。这些文章有的极富想象力,有的文笔优美,特别善于描写景物和对人物进行刻画。还有的结构严谨,使整个剧本立体感很强。

(四)2001年5月,由陈丹妮老师执教的《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语文录像课获全国语文“四结合”课题重庆年会一等奖。论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后感,获全国二等奖。2001年12月,李真老师设计制作的语文课件《动物过冬》获省一等奖。2001年第十二届全国电教年会录像课评比中,杨舸上的语文课《只有一个地球》获一等奖,本节课已送往中央电教馆参赛,获得小学组一等奖并制作成光盘在全国发行。六.结论

“以读带写”的网络语文活动课在局域网络环境支持下,将课堂教学的内容向课外、向校外、向社会这个广阔的天地延伸、拓展。以读为基础,以写为自我需要,再以读带写,以写创新,完成了由读到写的迁移,实现读写一体化。

“以读带写”的网络阅读课教学模式在internet 网络环境下,强调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大语文观。由课外、校外、社会、网络世界这一更广阔的天地回到语文课中来,让学生阅读、收集、处理的信息来促进语文课的学习,突出了语文课的特点。

“以写促读”网络作文课在internet 网络环境下,通过“思维练习——情境导入——自拟习作要求——寻找合作伙伴,确立主题——上网收集资料——完成习作——评价习作”这一以写促读的教学过程来实现读写一体化的。

三个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在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实现读写一体化的途径。走出了一条属于学校课题特色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之路。参考文献:

1.李克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方法》 2.施虹冰

《读写结合试验方案》 3.杨舸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4.陈丹妮

《南昌——我们的花园城市》网上作文设计思想 5.陈丹妮

立体化教学环境 篇3

【关键词】网络环境 一体化教学 地方史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132-02

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创新、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社会迫切需要大量既有理论素质又有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关于全面提高高职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各高职院校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还应“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根据新形势的需要和教育部提出的改革思路,许多高职院校深化了原有的人才培养目标,即由原来的单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转化为既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又重视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的二者兼顾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还以现代网络资源为平台广泛开展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探索和研究。那么,作为人文素质课程的高职历史课在网络环境下如何结合一体化教学来达到人文素质和能力培养的目的?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研究及实践展开论述。

一、一体化教学理念

一体化教学法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使学生所学知识内化为个人能力的教学方法。一体化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通过问题探究、讨论、实践与反思等多种手段,促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主动实践,从而向应用型、创新型人才转换。作为一种创新教学理念,它也要求高职院校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架构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培养和强化操作技能、提高职业素质,从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网络的存在则为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趋向多样化,多媒体课件、视频文件、网络论坛交互等资料丰富着课堂,冲击着学生的想象力,激发着他们的学习欲望。此外,通过网络可以丰富和整合课程资源,开放的课程信息强化和延伸了一体化教学的效果。总而言之,网络环境下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实用性。

二、网络环境下高职历史一体化教学的尝试

在广西地方史讲座的课程教学中,笔者结合一体化教学理念,利用网络优势,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探索。

(一)利用网络资源,设置和丰富课程体系,积极为教学一体化做铺垫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我国教育要以“能力为重”,注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能力是知识和技能并重的结果。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应以尊重学生主体性为基础,以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为前提,改变传统的、单纯的知识教育理念,让知识教育、素质教育、能力教育并举,以网络资源为平台,构建带有实训教学项目的广西地方史网络课程。

作为人文素质课程的广西地方史讲座,更应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设置广西地方史课程体系时,笔者除考虑学生的兴趣点外,还考虑学生地方史知识体系的确立。课程内容尽量涉及广西古代、近代和当代的历史沿革和变迁,以及广西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发展,根据地方史内容翔实丰富的特性,将课程分成十个模块,开展模块教学。同时,针对地方经济、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审视与提炼,以典型工作任务的方式,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之时逐步掌握广西历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引起学生对身边问题更多的关注与思考。

(二)利用网络资源,转变教师职业迁移能力,促使师生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学相长”

在一体化教学理念下,教师必须彻底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结束“一言堂”时代。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历史学科是最具人文性质的一门学科,关乎中国,涉及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关乎世界,涉及的时间更长,涉及的地域更广,单纯依靠历史教师的口头讲述未免显得苍白。可是在网络环境下,依靠多媒体技术的声、光、影等传播媒介如课件、视频,再加上教师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的语言讲解,学生对历史事件似是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提升,这是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前提基础。

在进行高职选修课广西地方史讲座的教学时,笔者根据课程开班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选取若干模块讲授。例如,有个选修班的学生基本上是机电专业的理工科学生,他们对桂系历史有着极大的兴趣。了解到这个情况之后,笔者及时调整授课计划,对桂系历史进行了重点讲述。值得说明的是,笔者之前对桂系历史只是泛泛了解,但鉴于学生对这段历史的浓厚兴趣,笔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参看了大量的视频,从而对桂系历史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并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精彩的视频和史料片断,为课堂增加色彩和动感,为学生营造历史情境。同时,学生通过网络查询,也获取了不少相关知识,往往在课堂上进行一些有益的补充。这种师生共进式教学对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是一次飞跃的提高,实现了教与学的一体化,促进了“教学相长”。

(三)利用网络资源,引入行动导向教学、研究性学习等方法,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建构主义理论向来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在传统教学中往往以“教师、学生、教材”为教学三要素,那么,在现代网络环境下,则添加了新的要素即“多媒体”。新要素的加入,则要求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变传统的 “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通过情境创设、问题探究、协作学习等方式,促使教学方式实训化,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阅读、资料收集及论坛讨论、反思与评价等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技能、操作技能及个人的人文素质。

在广西地方史讲座的课程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自由组成多个学习团队,然后将教学内容以工作任务的形式分发给各团队,让他们利用网络上丰富的资源进行查询和提炼,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如在讲述“秦朝时期的广西”模块时,将本节内容分成四个工作任务即“秦统一岭南前广西的情况”、“秦始皇三征岭南事件的过程”、“灵渠开凿的历史背景及历史意义”、“岭南的郡县设置及对全国历史的意义”,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通过百度等搜索引擎,将网上零碎的资料根据工作任务进行讨论、归纳和整理,从而形成自己的历史知识观。而教师在学生完成工作任务之后,通过有效引导和讲述,把布置的工作任务联系起来,将广西归入秦朝版图的历史呈现于学生面前。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学生通过主动学习获得了不少新的感受,如学生在查阅关于“灵渠的开凿”的资料,居然发现“桂林米粉的由来”和“灵渠的开凿”有着密切关系的。新知识的发现往往都是涉及身边的人和事,更容易让他们获得新奇和喜悦,产生认知共鸣,使学生的热情、潜能和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同时,由于团队合作的缘故,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团队合作的意识得到了培养,这无疑是为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注入强大的能量。

三、网络环境下高职历史一体化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切忌过于学术性

历史课程作为人文素质课,其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及其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课程设置应以学生兴趣为基点,开设如广西地方史、广西文化史、柳州历史、汽车文化史等专题类课程,以增加课程内容的选择性,让学生学习更扎实有效。同时,课程强调社会性和实践性,避免过于学术,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

(二)切忌片面追求模式的变化而忽略教学的真实目的

一体化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是为了内容和目标服务的,突出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因此,教学必须紧扣内容,以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教学时,切忌片面追求方式的变化,而忽略了教学的实质内容,从而掉入喧宾夺主、哗众取宠的误区。

(三)对网络资源切忌“拿来主义”

高职历史一体化教学往往依赖于网络环境进行的。但网络资源的来源形式各样,不免存在错误信息。这些错误信息混淆视听,失去了历史的真实性,篡改了原有的历史,必然导致学生对历史的错误理解。因此,教师在运用历史网络资源时,有必要辨别资源的真实性与科学性,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严谨的学习态度与科学精神。

(四)教师间共享课程资源,切忌“单打独斗”

网络环境下教师间课程资源的共享十分必要。教师在努力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时,自身也要避免仅凭个人经验单打独斗,同行间谦虚为怀、同侪互助,树立教师文化氛围。通过网络课程资源的共享,教师间相互分享资源、人力、技术及相互间的历史思想和教学理念。这不失为教师自身提高的一个捷径。教师备课时,通过精心修改课程资源,结合实际设计问题,使资源与教学相融,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总之,作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一体化教学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它对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包括教师建设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各高职院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它有着很强的实用效果,值得在高职各课程中加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小军.高职院校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10)

[2]王咏,庞鸿藻,李琳林.一体化教学模式下高职教师职业迁移能力现状分析:基于教学实施能力的视角[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

[3]张超,刘爱云,王娜,叶婷.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计划改革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7(22)

[4]王恩春.网络化历史教学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09(6)

【基金项目】2011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2011JGZ102)

【作者简介】陆锋锐(1971- ),女,壮族,广西隆安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历史教育。

创建一体化教学环境的若干思考 篇4

1 一体化教学的特点

一体化教学是指为了使理论与实践更好的衔接, 将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融为一体。其内涵主要是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 根据技工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和以实际工作场景来重新整合教学资源, 体现岗位能力培养的特点, 从而逐步实现了三个转变, 即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教学向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的转变;从以学科教材为中心向以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为中心转变;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工作岗位为中心转变。

一体化教学主要体现在:

1.1 教师一体化, 即专业理论课教师与实习指导课教师构成了一体, 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1.2 教材一体化, 即理论课教材与实习课教材构成了一体。按照岗位具体工作任务编排教学课题。

1.3 教学场所一体化, 即理论教室和实习场所构成了一体, 与生产实践结合更紧密了。

这种教学模式能较好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的脱节问题, 减少理论课之间及理论课与实习课之间知识的重复, 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 必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技能人才的培养。

2 一体化教学环境的创建的若干因素

2.1 完善的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组织教学的依据, 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前提。建立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中心, 文化课与专业理论课并重, 同时为专业核心课程服务的教学计划体系。

2.2 开发以项目教学 (任务驱动型教学) 为主体的一体化校本教材。

依据教学大纲及国家职业标准, 按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针对性、适应性和前瞻性原则编写一体化教材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基础。最近几年, 各技工学校教师组织编写一体化校本教材成了教材改革的趋势。

2.3 培养一批“双师型”师资队伍。

有了完善的计划、适合的教材, 还须建设一支既能胜任理论教学有能指导实习操作的“双师型”一体化教师队伍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关键。

2.4 建设一体化教学场所。

要实施一体化教学, 就必须具有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满足实习教学的“一体化”场所, 所以一体化教学场所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保障。当前各级教育劳动主管部门和学校都在努力建设区域性的公共实训中心是一体化教学场所建设的发展方向。

2.5 开发适合一体化教学的实训设备和教具是学校专业建设的配套措施。

目前教学设备和教具由于成本高, 投资额大, 学校的经费负担十分沉重, 同时现有的教学设备一般都是通用设备, 或整机或解剖件, 对于项目教学就有较大的局限性。以汽车维修为例, 除了整车, 解剖件, 还有部分如发动机、底盘等的部件, 对于按照工作任务所必须的符合教学要求的, 还需开发制作。鼓励教师原创性地开发一批与实际教学相结合的教具是一体化教学的当务之急。

2.6 改革考试模式。

一可实施分层考核, 使一体化教学的效果得以真正体现。不同岗位对人才有不同层次的需求, 正确看待学生的差异性, 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以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以全面素质是否提高作为标准。可在如《计算机绘图》、机床加工等的一些课程实施分层考核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二是实施任务小组集体考核, 根据各任务小组完成任务的情况给予考核, 还能实现相互带动, 养成团队作风, 使培养目标趋于平衡。

3 创造一体化教学环境的一点体会

3.1 贴近企业, 选送教师赴企业岗位练兵。可利用寒暑假期间安排教师到学生就业的的企业岗位一同参加生产实践。学校可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 把这一环节纳入合作框架, 是培养一体化教师的重要途径。

3.2 携手企业, 还需邀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计划的修订和校本教材的开发以及参与课堂教学等。

3.3 吸引企业, 还可在改善教学环境方面创造条件, 一是争取包含合作企业、政府部门在内的各方面的支持, 建设好实训中心。二可通过校企合作机制利用好企业的资源优势, 通过企业赞助教学设施, 提供实践案例, 真实创建教学场景。三是实施“工学教学”, 把学生直接派往合作企业从事岗位锻炼 (保障安全和适度工作量) , 参观实习或生产实习, 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3.4 深挖学校内部潜力, 鼓励教师开发一体化教学所须的教材、教学设备和教具。专门成立管理与协调部门, 以科研 (工程) 立项的形式, 在制度上, 资金上, 荣誉上调动教师积极性。

4 结束语

当今社会乃知识社会。以培养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应用性技能型人才为己任的技工教育必须深化改革、加快发展, 才能适应科技进步、社会发展。而作为技工教育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体化教学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充实、不断完善, 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 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技能人才。因此, 在今后的一体化教学实践中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4.1 把握专业发展前沿, 实现教师思想、教学设备、教材不断更新。作为一体化教师应站在本专业发展的前沿、随时了解本专业发展动向、掌握本专业的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 并将其及时充实到教学之中。

4.2 应用现代教学手段, 实现教学创新。从当前的发展来看, 信息和通信技术正推动着教育教学的革命, 一体化教学应及时引进现代教育理念, 开发和使用符合教学需要的现代化教学媒体, 实现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媒体的有效结合, 应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 可以把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体现出来, 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4.3 应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化教学途径。把企业引进学校, 可以来料加工, 可以在校园内设厂。探索出一条“产、学、研”一体化教学的途径, 不仅能有效解决教学消耗的问题, 而且使教学与企业紧密结合, 紧跟企业发展步伐, 从而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4.4 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应着眼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方向, 多渠道筹集力量, 在规划好公共实训中心的同时, 为学校与企业牵线搭桥, 建立好若干服务平台, 实现资源共享。

摘要:本文简要叙述了一体化教学的内涵、特点, 重点分析了创建一体化教学环境所需的教师队伍、实训场所建设以及改革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的一些方法, 从而保证一体化教学的顺利施行。

立体化教学环境 篇5

关键词: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就业

1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扩大与发展,各高等院校专业设置也在进行不断的调整,在科学化得细分专业的同时也在盲目的增设新专业。在这个大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由2005年的两百余家增加到现在的一千余家,毕业生数量激增。

现阶段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管理不规范,各类建筑装饰工程企业,景观园林企业为了能够招揽工程,无论在在招标,投标过程中大多采取设计免费,甚至一部分中小企业根本不进行设计直接由甲方的负责人提出想法或者参照某个现成建筑或者设计成果,或直接参考国内外的资料画册。这种做法造成了设计行业入行门槛低,就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对我们专业教师、学生、和专业设计人员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综合实习与顶岗实习是大学学习中的最重要的环节。一般的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往往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这也是学生就业的黄金时期,在这一年里同学们要搜寻各种就业信息,参加各种招聘会,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我们的毕业生往往看重就业,忽略顶岗实习、毕业设计,造成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下降,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下降反过来又影响就业。因此我们必须协调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学生就业之间的关系,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条件。

2解决的办法

在这个大的背景下,我校积极推行综合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就业一体化进程。所谓一体化,就是将综合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学生就业四个环节合并为一个整体,统筹安排,将四个环节时间合并,同时开展。通过综合实习,顶岗解决毕业设计中的关于实践的问题,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通过实习寻找适合就业意向的就业单位,通过实习,融入公司运行,进行设计生产,争取做到实习即就业。一体化模式的推进能够使综合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和学生就业有机结合,使各自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提升学生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的教学效果,促进就业质量提高,努力实现学校、用人单位、学生、社会多方共赢。

我们根据装饰企业与景观园林设计企业的特点,单一企业对设计人员数量需求比较少,不能够几个企业解决几十名甚至上百名学生的实习就业问题,我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积极推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先后建设校外实习基地30余家,与各校外实训基地签订学生综合实习协议、学生就业接收协议,与规模较大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实现了就业岗位与在校学生的数量比例为5:1,这样企业与学校与学生成为一个整体,企业也愿意拿出精力与学校一起培养学生,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生由于企业数量比较足,也可以进行合理选择。聘请学生实习单位的设计总监,项目负责人为学生的校外指导老师,校内同时安排同一指导教师负责综合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由校内指导教师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指定学生毕业设计题目,题目尽量与企业的实际项目相接近,注重毕业设计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学生根据自己岗位的实际情况进行自由选题。由校内,校外指导老师共同指导,校内指导老师定期到学生实习与就业单位进行沟通交流,收集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建议与意见,双方共同制定指导方案,对学生进行指导,解决学生在设计和实践中碰到的问题。将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综合实习就业实习结合有效的避免了以往毕业设计内容空洞,脱离现实的问题,又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保证了同学毕业设计的时间和精力,丰富了毕业设计的内涵。

3取得成果

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针对当前学生理论与实践不一致,实习与就业不一致,而提出的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模式的推行取得一定的效果。通过学校的努力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岗位,提高了学生实习对口率,就业对口率,体现了学校以生为本的理念,做到了学生满意。学生实习即就业的管理模式充分考虑了企业的利益,学生即是企业的员工,企业更愿意在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上下工夫,为企业与学校合作奠定了基础。通过过程的一体化的管理,学校,企业,学生融为一体,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三方互动资源共享的良好的发展态势。

4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还将会获得更大的发展。对于我们从教者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我们只要顺应时代发展,找到专业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点,大胆进行教学模式与实践教学的改革,一定会促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志华.浅析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状况[J].电影评介,2012(02).

[2] 刘昭明,李利军,谭立平.高校毕业实践与就业相结合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高教论坛,2009(11).

立体化教学环境 篇6

关键词:ERP环境,会计信息,教学体系,设计

经济越发展, 会计越重要。信息技术的突变呼唤着会计革命,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会计革命提供了充分的条件。毫无疑问, 会计大环境的变化也迫切呼唤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革新。随着互联网与通讯科技、计算机科技、软硬件设备与技术的快速进步, 可以预见, 信息技术将是现今会计教育与教学中的必要元素。如何在新时期ERP环境下设计高校本科会计专业的教学体系, 不仅关系到21世纪高校会计教学质量的保证, 也直接影响到会计专业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本文以此为研究的出发点, 探讨一种能付诸实践的会计信息一体化教学体系的解决方案。

一、ERP环境对传统会计教育的影响

1.对传统教育理念的冲击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中, 教师是教学的中心。长期以来,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 教师给学生的印象是高高在上, “唯师是从”。这种教育理念带来的问题是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教师对新的信息化工具的运用还有一定的困难, 课堂教学呆板、枯燥乏味,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活力, 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 会计教师必须尽快从“专业型”角色, 转变为具有一定教育理论素养的“教学研究型”教师。未来会计教师的角色应该定位于学习的组织者, 学生的辅导者、领航者。建立“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积极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 运用所学会计及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来处理常规的会计信息化问题。既要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 又要注重职业技能的训练, 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具体地说是培养一种掌握经济管理、法律、会计、财务管理等相关专业知识, 能应用计算机解决财务、会计和审计问题的应用型人才;能为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系统提供咨询和服务的参谋型人才;能独立规划、设计和领导实施会计信息化系统的信息化管理型人才。

2.对传统教育方式的冲击

目前我国各类院校会计专业中占统治地位的教学方法仍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学生上课抄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 这种传统的、单向式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气氛压抑、沉闷, 缺乏兴趣及挑战性, 师生的创造力在课堂上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会计人才。信息化时代的会计教育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 将多种学习方法组合在一起, 进行以自学为主的知识吸收、消化、创新过程。一是教学手段信息化。在信息化要求下, 计算机教学将转变成主要教学手段, 而“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手段将成为辅助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制作成幻灯片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或利用多媒体与网络等信息技术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 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 使所讲授的知识变得声像并茂、直观易懂、生动丰富,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学会从众多的信息中提炼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最终得以提高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二是教学方法多样化。会计信息化教学除了进行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会计理论知识的讲解外, 还应该加强会计核算的具体操作技能教学和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理论联系实际, 避免纸上谈兵。理论知识的讲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在线教学法、虚拟现实教学法、远程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等, 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索取之情。同时, 应大胆地走出去和引进来, 追求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的紧密结合, 引入企业实际的会计信息化和管理的实务案例, 努力挖掘学生的能力极限, 形成互动、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

3.对传统教学平台的冲击

传统的会计教学平台主要是一张讲台、一块黑板、一支粉笔, 在会计实验方面也主要是通过手工会计账务处理, 这种传统的会计教学平台难以满足会计教学发展的需求。IT环境下的教学应该是一体化的教学, 要采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和计算机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 为传统的会计教学平台增加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要依托于校园网络建设网络辅助教学平台, 实行开放式教育, 学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有机会进行网上在线学习, 避免了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 并可实现资源共享, 降低学习成本, 提高学习效率。

二、ERP环境下会计信息一体化教学体系设计

ERP环境下的会计信息一体化教学体系是指将信息技术与会计学科教学整合, 在会计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 共同完成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其教学体系设计包括三大体系六大模块。三大体系是指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工作体系, 六大模块是指理论教学体系中的会计基本理论教学模块和会计信息化理论教学模块、实践教学中的校内实验教学模块和校外实习模块、教学工作体系中的教学工作规范模块和师资队伍建设模块, 如图1所示。

1.理论教学体系设计

ERP环境下的会计信息一体化理论教学体系应对传统的理论教学内容进行重组, 在培养学生基本会计理论的同时, 应加强信息技术与会计学科的整合, 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财务一体化的重要元素。其内容应该包括两个模块, 见表1。

会计基本理论教学模块。主要通过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和经济税收法规方面的课程教学, 使学生对整个会计系统的运行环境、运行过程及运行的基本原理做一个整体的把握, 为会计信息的综合运用打下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会计信息化理论教学模块。主要通过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基础、软件技术基础和应用分析软件, 特别是ERP (企业资源计划) 为基础的课程教学, 使学生对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和计算机系统分析、设计方面的基础知识做一定的了解, 同时能够运用办公软件、工具软件等进行日常的分析、维护处理, 能够理解ERP的新型管理思想、管理模式, 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

2.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是会计信息一体化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 是实现会计专业学生会计师职业技能的重要保证, 是高等教育会计专业教学的核心。它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包括校内实验若干环节和校外实习两个部分, 见表2。

校内实验主要包括教学实验、专项实训。可以通过单元模拟实验、岗位模拟实训和综合训练来完成。教学实验应围绕会计基本理论和会计信息化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来组织, 注重能力训练、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 要加强对ERP的应用和练习, 模拟企业进行ERP沙盘对抗的实战训练。通过现实企业会计业务的模拟过程, 使同学们了解企业在供、产、销过程中会计数据是如何被收集、加工存储和传输的。同时, 还要培养学生以信息技术发展的眼光去理解会计, 能够适应信息化对企业管理模式、工作流程等带来的变革, 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会计工作流程、工作方式和方法。

3.教学工作体系设计

为了保证教与学的统一, 我们必须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规范教学工作, 同时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工作体系模块设计见表3。

教学工作规范主要包括教学工作程序、要求、教学进度、教学课时分配、考核方案等内容。教学工作规范要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科学地安排教学工作程序, 如从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案→授课→考核等程序要科学合理、规范可行。

高等教育教师有着特殊的要求, 不仅要有较深的理论造诣, 而且要有丰富的实践和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要求教师必须以培养高级实用型人才为目的, 以会计师职业技能培训为中心, 既能给学生讲清理论知识, 又能动手示范。所以, 对教师的结构优化十分重要。这种结构的优化必须坚持专兼职结合的方针。教学活动除现有专职教师以外, 还可以聘请社会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会计师、专家来共同参与会计专业的教学特别是实验教学。另外, 注重培养一支“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 也是提高会计专业教学水平的重要保证。

三、ERP环境下的网络辅助教学系统设计

现在许多高校都实行“学分制”教学。在学分制教学模式下, 学生可以自由选课, 这样一来, 传统的以教师主讲为中心的班级授课模式存在着许多矛盾, 如某个学科的师资短缺矛盾、课时有限矛盾、教与学时间冲突矛盾等。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始终处于受灌输的被动地位, 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而今校园网的发展与普及应用为会计教学模式与教学平台的改革提供了新的途径, 如何将校园网作为一种教学资源有效地加以利用, 解决会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网上教学辅助系统是一种最优的选择。

1.网络教学辅助系统给会计教学带来的优势

一是有利于实现教与学的交互性与及时性, 满足个性教育的需求。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 教师站在“三尺讲台”滔滔不绝地讲解, 学生规矩地坐在教室里听老师的“一言堂”, 老师在学生面前总有一种“威严”, 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交流很难展开, 难免会使有的学生“吃不饱”, 有的学生“吃不下”。而在网络课堂里, 师生之间是课堂上的非“正式”交流, 没有了高低之分, 这种一对一的网上交流便于有效沟通。网上教学过程的这种交互体现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 师生之间的交互可以使学生获得教学指导、疑难解答, 教师获得教学建议等, 学生之间的交互可以协作学习, 教师之间的交互可以集体备课, 进行教学研究。网上这种双向交互活动平台为师生之间进行有效沟通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平台。

二是可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网络辅助教学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平台, 师生能够通过校园网将自己的客户机较容易地连接到平台上, 通过登录教学辅助网站共享网上的教学资源。不仅包括本教学辅助系统提供的共享资源, 还可以通过友情链接共享其他相关网站的教学资源。网上教学平台提供的资源共享性可以减少会计专业基础课的教师备课成本以及学生购买学习资料的成本。

三是可以对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提供一体化管理。网络教学辅助系统支持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的各个教学环节, 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提供一体化的教学支持和管理。包括教师的备课、授课、网上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网上答疑、在线测试和考试等以及学生的选课、听课、资料下载等。师生可以通过无时空限制的网络教学辅助平台进行课程的教学活动, 解决了课堂时空限制的矛盾。

2.网络辅助教学系统的功能和结构

作为课堂教学延伸的网络教学辅助系统要具备对课程的管理功能、对学生的管理功能和师生交流功能等主要功能。其结构设计如图2所示。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网络教学系统实际上应该面向教学的全过程, 为教学的各个环节服务, 包括教师备课、授课、师生交流、学生自学和考试。网络教学系统是一个集成平台, 通过此平台, 可以进行如下教学活动:

(1) 教师在线教学管理。教师在线教学管理主要包括对所授的每门课程的对象进行管理, 即了解、查询、批准或取消选课的学生管理;对课程的教学课件进行管理, 即上传教案、讲义、教学计划、大纲、案例分析等教学资料, 并可对所有资料进行修改和删除管理;对课程的作业进行管理, 在线布置作业、批阅作业;在线考试管理, 可以在线测试, 在线批改试卷等。

(2) 学生在线学习。学生在线学习主要提供对所选课程的网上学习功能, 包括查阅或者下载课程讲义、教案、案例分析、疑难解答等学习资料;可以在线做作业并在线提交;可以在线自我测试, 在线考试等。另外, 可以通过链接到与课程相关的其他网站进行学习, 扩大学习空间和范围。

(3) 教学沟通与交流。教学沟通与交流的主要功能是为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传递教学信息, 包括教师的任务布置和学生疑难解答。信息传递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发布公告的方式, 教师和系统管理员有此权限;另一种是通过在线留言或短消息的方式传递, 在系统注册成功的用户都有此权限, 每个用户可以对系统注册人员点对点地发送短消息或者在线留言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

总之, 网络教学系统是继学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之后校园网上最引人注目的网络应用系统, 它拥有最大的用户群, 几乎包括学校的所有教师和学生。校园网络教学系统的建设, 将极大地促进和配合学校的教学改革, 在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 该系统建成后, 也将成为远程教育的资源基础, 为社会需求强烈的终身教育提供不竭的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欧阳电平, 罗林.信息化背景下会计教学模式及教学平台改革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 2006 (5) .

[2]陈玉珍.管理信息化环境下会计教育创新问题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 2004 (3) .

[3]张有峰.财务业务一体化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会计版, 2007 (4) .

立体化教学环境 篇7

1 教学环境建设

计算机类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环境的使用方包括教师、学生和机房管理员。

首先, 教师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主导, 高职院校应基本保障教师教学演示和教学组织的基本要求。一般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应该配有教学需要的计算机及其他实训设备, 经济条件好的学校最好在实训室安装高清晰投影仪, 同时在计算机中安装“网络多媒体教室软件”, 这样可更好地满足教学演示、教学组织和控制管理的需要, 做到大屏幕演示或电脑同步教学演示, 万一有一个出问题不会影响到正常的教学。经济条件差的学校可二选其一, 一旦设备或多媒体教室软件有故障, 维修不及时就会影响教学。当然还可以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自带的Net Meeting作为后备软件使用, 保证在局域网环境下的网络教学演示操作。

其次, 学生是“教学做”的主体,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环境要满足学生学习、实训以及师生交流互动的需要。最主要的是要满足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对个性化的要求。比如:教师完成讲授和演示后, 要求学生及时在课堂上实践实训的任务时, 学生需要的实训要求和实训素材都要及时有效地传送给学生, 这就需要通过适用的教学实训平台和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库来满足学生的要求, 并能够对学生的实践、实训情况进行及时准确的检测和反馈, 满足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学习讨论的需要。在学生实习实践、实训中应大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第三, 要满足机房管理人员对设备管理维护的需求。教学环境建设中要充分考虑管理、维护的要求, 不仅要便于管理维护, 更要方便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学习、实践。“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环境的管理维护是保障正常教学的重要环节, 因此教学环境设计时要便于管理人员集成管理, 尽量减少他们的工作量, 以切实保证“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质量, 保护卡和系统还原要灵活应用。

在计算机类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环境设计时, 要充分兼顾三方需求, 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做”一体化要求, 达到最佳的教学、学习、实践效果。

2 教师“教”环境设计

“教”环境设计主要是满足“教学做”主导方教学演示、教学组织管理、教学监控和教学互动的要求。

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计算机及相关课程教学时, 通常可采用以下方式:经济条件好的学校最好准备两台计算机作为教师机, 一台计算机直接连接高清晰投影仪, 主要用于教学内容讲授和教学演示;另一台计算机连接到机房局域网中, 安装“网络多媒体教室”服务器端软件 (教师端软件) , 并兼做服务器和管理机, 主要用于操作示范、教学组织管理、教学互动和教学监控, 并能提供各种教学资源。如果受经济条件限制, 可以只用一台计算机作为服务器, 实现与高清晰投影仪连接、并安装“网络多媒体教室”教师端软件, 既可实现教学内容展示, 又可以方便操作演示、教学组织管理、教学监控和教学互动。其余计算机全部安装“网络多媒体教室”学生端软件, 作为学生机。双服务器模式下, 即教师机采用双机情况下能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充分保障教学示范、教学组织管理、教学监控和教学互动要求。

“教”环境下, 高清投影仪操作使用比较简单, 只要按正确的操作程序操作一般不会出现连接不正常或图像信号传送不到屏幕的情况。如果投影无信号时, 可以在控制面板的显示中设置, 调整分辨率或监视器设置。有的笔记本电脑还要用功能键切换显示方式。

网络多媒体教室软件种类较多, 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使用这类软件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划分网段:对不同教室的计算机根据需要划分不同的网段, 给计算机命名最好有规律, 这样便于使用和管理, 避免造成混乱。

(2) 防火墙的设置:在防火墙设置时对“网络多媒体教室”的教师端和学生端设置为放行, 保证软件正常运行。

(3) 尽可能采用能够良好支持视频的“网络多媒体教室”软件, 这样便于教师的操作演示。

(4) 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室”软件传送实训资料和上机素材时, 最好设置默认路径 (文件夹) , 因为机房的计算大多都有还原卡或恢复软件。

3 学生“学”环境设计

学生是“教学做”的主体, 学生“学”环境设计主要满足学生听课、网络提问、教学交流、教学互动的要求。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对于学生“学”环境的设计要给予足够重视,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达到良好的效果。“学”环境设计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新的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平台, 为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的多媒体内容、辅助学习工具以及交流通讯工具, 把影视、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文字等信息, 实时、动态地引入教学过程, 为提高教育质量创造良好的技术基础。网络多媒体教室系统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功能:

(1) 传递丰富的教学信息。无论任何形式的教学信息, 如CD—ROM、CAI课件、计算机应用程序、上机实践资料、实训素材、教学录像、录音、投影、实物等均能实时传送或播放。

(2) 广播功能。教师可以将教师机中的内容及声音实时、同步地传递给学生。广播过程中, 可以传递给全体学生, 或按学生分组传送, 或有选择性地传送给个别学生。

(3) 监看/监听功能。教师可以不离开座位, 通过屏幕监控观察任何一位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进展情况, 监听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该功能可以帮助教师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4) 控制功能。教师通过该功能对学生的操作、学习过程进行远程遥控, 进行一对一的个别辅导。

(5) 交流互动功能。可以实现提问解答、师生互动交流、学生交流讨论, 实现师生全方位的网络平台互动, 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

4“做”环境设计

“做”的环境是“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的主要载体。在“做”环境设计中, 既要满足学生操作实践的基本要求, 又要保障设计、使用和管理的灵活性。因此教学环境设计中不能只针对某一门具体课程, 要从学校专业、课程的层面全面设计规划, 要充分发挥资源的利用效率, 形成规模效应, 从根本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基于以上考虑在设计“教”环境时一般可采用安装“多系统+虚拟机”来解决, 建议同时采用多系统和虚拟机, 好处是不会因某一系统损坏而影响“教学做”一体化。学生分阶段练习涉及不同的年级、专业, 学生不同, 进度也不一样, 采用“多系统+网络还原卡”, 虽可还原, 但不能跟踪进度。若条件允许最好采用“多系统+虚拟机”, 虚拟机文件分阶段保存在学生机硬盘 (非还原分区) 中。

“做”环境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实践数据和资料的安全保存, 这样充分保障了学生上机实践的连续性。使用U盘也可实现数据安全有效保存, 但使计算机网络环境感染病毒的概率大大增加, 建议最好配置注册FTP服务器供学生上传, 但要启用磁盘配额服务。有些操作功能的上机实践可能有破坏性或局限性, 比如:“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中的CMOS参数设置、磁盘分区、格式化, 就不能用学生计算机来直接实践, 只能采用虚拟软件练习或在虚拟机上练习就可以很好地满足要求, 并能避免有害操作。“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中网络设备中交换机、路由器的配置练习, 环境必须是真实的, 采用网络设备虚拟软件可以设计大规模网络来练习配置, 从而弥补真实环境无法实现的不足。

“做”环境的管理设计要方便管理员管理和维护。采用校园一卡通虽然方便, 但在管理维护上可能造成许多问题, 最好采用一些先进的网络管理或控制软件来完成。

5 结束语

立体化教学环境 篇8

1 网络环境下, 传统的教学、科研及实践环节模式面临新的挑战

众所周知,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计算机及网络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 也从一种辅助手段式的工具跃升为一场具有技术理性意义的教育革命。这种网络技术在改变大学教学、科研、实践方式, 更新教学、科研、实践理念等方面, 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 网络化技术将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传统的教学系统由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要素构成。以教师为中心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其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但是, 它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不能把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 因而难以适应培养创新人才需要, 这也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最大弊病。

其次, 网络教育能够整合教育资源。网络的一大长处, 就是信息量巨大, 并以快捷、方便、廉价、交互的强大功能使任何人都很容易地使用或消费其信息资源。可以说在这个诸多挑战的世纪里, 不断地学习吸取新知识将成为人的价值取向和适应信息社会的时代要求。

再次, 网络技术还有助于更新教育理念。我国当前大学教育的主要问题除了思想政治教育薄弱、培养不出大批的特色人才外, , 就是教育理念落后, 缺乏现代性和国际性, 难以培养出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杰出人才, 科研、实践能力偏弱。我们的大学教育, 包括最著名的学校,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仍未培养出世界闻名的杰出人才的事实说明, 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么重要。网络的出现将有助于培养有世界视野的、兴趣广泛的创新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无疑是教育的关键。

2 网络环境下, 教学、科研及实践环节一体化创新模式研究

目前, 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得到快速发展, 校园网已得到普及, 网络带宽不断增加, 传输速率“瓶颈”障碍已逐步消除, 以计算机网络为教学平台的网络教育为高等教育教学、科研、实践的改革创造了历史性的机遇, 日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作为信息时代的教育教学创新, 网络教育教学势不可挡。如何充分利用网络环境, 实施高校教育教学创新, 还需要做多方面的努力, 就目前而言, 应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 更新教育观念, 创新教育方法, 营造教学、科研、实践创新的大环境。

教育观念的变化, 直接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成败, 高校要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教学、科研、实践创新, 就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为创新提供好的环境。新的教学方法、教育方法作为教育目的的手段, 要不断深入研究。网络教学环境与传统教学环境相比, 有很大不同:学生的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真正实现师生关系平等和人际互动;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 可以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可以对课程进行自主评价, 可以消解对课程的权威崇拜;教师已没有资料占有的绝对优势, 学生通过网络可以轻易获得各类参考资料等。这样的环境改变要求教师转变观念, 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怎样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进行有效的学习和实践。只有树立这样的观念, 网络教育才能真正实施。

2.2 构建网络教学平台, 开展网络教学。发挥网络教育环境在教育教学、实践创新上的优势。

网络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手段, 可以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良好的环境。教学中合理地使用网络技术或多媒体技术, 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 复杂的工艺流程, 通过声、像、动画等手段, 变得通俗易懂。但要通过网络进行网络教学, 必须做好以下几个工作:

第一, 建立一个完整的、易于操作的、交互功能强的网络教学平台, 开展创新性的课堂教学方法。第二, 充分利用网络环境, 搞好实践环节的创新, 提高动手能力。实践课程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 根据教学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策略等设计的反映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的教学环节。第三, 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环境的优势, 开展创新性的文献检索和信息搜索, 引进吸收世界一流大学的网络信息资源, 革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第四, 开辟网络第二课堂, 因材施教, 注重网络课堂的讨论和网上交流, 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例如:发挥网络情境功能, 构建“情境教学”。利用网络信息通道宽广、表现形式丰富的特点, 不仅能引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更能促进学生思维力和想象力的充分发展。发挥网络的交互功能, 构建“尝试教育”模式。在尝试教学中, 学生与网络的双向信息传递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 具有的交互功能为开展交互尝试活动提供了必要条件, 能促使教学活动向个性化发展。第五, 利用网络, 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法。将学生的教学、科研、实践能力相结合, 对学生进行能力评估。

江西理工大学“3+1”创新实验班在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方面, 走在了学校的前列, 通过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改革创新、考试模式改革创新、学生工作、班级文化与班风、学风建设改革创新等方式手段, 充分利用网络环境, 建立了以互动式、启发式、研究式教学为核心, 教与学、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的创新素质教育体系, 充分发挥了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走出去、请进来”全方位施教;建立了以“数字化学习”为基础的, 按照国际先进的“e-Learning”教育方式, 通过新的沟通机制, 提高教学的效率及效果。探讨了信息技术对学习方式的深刻影响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巨大变革;建立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自主管理体制, 学生不仅学习科学技术, 而且在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工程能力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班级文化与班风、学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这种模式值得借鉴。

结束语

网络环境下教学、科研及实践环节一体化创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科研、实践创新又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只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网络环境下教育教学、科研、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实现创新的艰巨性, 尽快研究制定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和措施, 通过高素质创新型教师的培养, 加快网络资源的建设, 创新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网络远程教学的优势, 搭建高等教育立交桥, 不断地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 开发人才资源, 成为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

摘要:教学、科研、实践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根据当前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 分析目前网络环境下教育教学创新存在的问题, 从促进教育观念更新, 营造教育改革的良好环境, 构建网络教学平台, 发挥网络教学环境的优势以及培养创新型教师等方面, 探讨网络环境下高校教学、科研、实践环节创新的思路。

关键词:网络环境,教学,科研,实践,创新

参考文献

[1]朱本坤.基于网络环境的教育教学创新研究[J].镇江高专学报, 2005 (1) .

立体化教学环境 篇9

1 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根据计算机系统管理、网络设计与施工、网络管理与维护、基于网络的技术应用岗位对人才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要求,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确定学生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满足社会对人才知识技能的要求。职业素质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课程体系中,设置基础学习领域(数学、英语、体育、马哲、计算机应用基础、就业指导等)和拓展学习领域(专业选修课、素质拓展课等),夯实学生专业学习基础,培养学生具有诚信品质、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2 建设一体化教师队伍

建设一支适合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师资队伍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素质为基础,突出能力训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贴近实际工作项目为载体、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的实施和推广,首要的就是要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1)全面提升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掌握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近几年来,学校不断邀请国内职业教育研究专家来校讲座,就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的理念、思想、方法作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并对课程开发也进行多场次、多层次的培训,为学院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推广行动导向教学法,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在专业教学中的渗透。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活动的形式,将工作项目融入到课程教学中的模式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为了让全体教师很好地理解、使用行动导向型教学法,学校多次邀请国内职业教育研究专家来校培训,校内、系内也组织了多场次的行动导向型教学法的公开课和说课活动,以此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在行动导向型的教学过程中将专业技能训练和职业核心能力训练融为一体。

(3)提升专业技能和企业工作经验,增强教师实战教学能力。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变化很快,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新技术,我们主要通过校内培训和校外培训等方式让教师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学习新技术。每年我系各教研室都会结合实际工作的需要开设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和比武活动,以此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除此之外,职业教育的教师还需要熟悉企业工作流程,具备企业工作经验,这样才能做到以职业活动为导向来实施教学。因此,在每年的暑假学校都会派教师到企业进行阶段性顶岗实习,以此了解岗位工作流程、工作任务、工作项目、工作中要用到的知识技能等内容,回校后将这些宝贵的资源和企业经验用到教学中。

通过多种方式的培训、观摩、实战演练等手段,培养了一批能够胜任计算机一体化、项目化教学需要的教师,实现了理论教师与实习教师一体化。

3 建设一体化的实验实训室

构建良好的一体化教学环境先进的课程体系、专业的师资队伍为一体化教学实施做好了坚实的准备工作,良好的一体化教学环境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物质保障。通过示范校建设,进一步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新建网络综合业务实训室(与中国网通淄博分公司共建)、网络媒体开发实训室、网络构建实训室等8个生产性(或虚拟)实训室。目前计算机网络类课程的教学全部在一体化教室中进行。通过实践证明,教师在这样的一个教学环境中,能够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融为一体,可以模拟企业的工作环境进行项目化教学,使教学过程通过讲、练、赛等多种形式进行,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 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所有计算机网络类课程均在一体化实训室使用网络教学广播软件,进行屏幕广播,实施过程如下:(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提出有适当难度的几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认为仍然有学习的必要。(2)展示目标,激发兴趣。将预先做好的一个作品展示给大家,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引导探索,实施目标。①将完成项目需要的知识及操作分为若干个知识点,每讲一个知识点就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相应的内容,再进行下一个知识点的示范操作,这样和学生交互进行,直到完成整个项目。②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基本要求、较高要求,制作新作品,巩固基本操作。③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设计新项目,激发学生探索创新欲望。④选择优秀作品展示给大家,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4)达成目标,归纳总结完成目标,总结方法、步骤和技巧。

5 实现理论与实训一体化考核方式

一体化的教学考核方式的制订是衡量一门课程是否成功的关键之一。实行过程考核,将理论考核与实训考核一体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考核通常是在学期末出一份理论试卷,通过笔试的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这样的评价模式导致产生了一批会考试但不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生,使得他们毕业走入社会后无法很好地适应岗位的工作要求。在职业活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下,教学评价方式也发生巨大的变化,考核不再仅仅只凭一份试卷了,而是依据课程模块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考核方案,通常是将知识、技能、综合职业能力结合在一起。《Linux操作系统》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在考核时不但要考核理论知识,还要考核动手操作能力,改革原有终极性评价的评价方式,以形成性评价作为本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即:考勤+实训任务成绩+综合项目成绩。具体做法是:考勤:即每次学生的出勤情况,占总成绩20%,超过本课程总课时1/3学时未到者取消考核资格。实训任务成绩:实训任务多为基本操作,要求达到熟练操作的程度,占总成绩40%。综合实训项目:为每个项目学完后的阶段性综合项目,是一个较全面的检测,占总成绩40%。这样每次课程均和期末的考核成绩有关,平时上课不认真,期末考核很难过关,这就督促学生认真对待每一次课。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刘民健,虞建敏,一体化教学探索[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5卷4期.

[3]刘淑英.工学结合模式下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法.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第14期.

[4]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大气环境立体监测技术的应用 篇10

关键词 :立体监测; 环境光学, 大气环境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给我国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率逐年增加,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目前我国的大气环境应急监测工作起步晚,与很多的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因此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要求建立对大气环境监测工作,因此我国各级监测站纷纷展开了应急监测技术的开发工作。

一、监测技术的应用

1机载遥感监测

近几年来,我国的地基遥感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并且逐渐的成熟和完善,这种技术最初是在机载平台的大气环境遥感载荷的技术上发展起来的,利用地基遥感技术是需要建立空中的监测平台,这种平台与监测实验系统联系紧密,能够实时的监测飞艇、飞机、气球以及无人机的数据。这些数据长期积累起来,能够形成对大气的分析数据,使相关工作人员对大气环境进行立体监测。

2星载遥感监测

卫星遥感技术与其它技术相比有着很强的优势,主要是卫星遥感技术能够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覆盖,而且卫星遥感技术还能够实现快速、多光谱效应,这些特点尤其是在环境监测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一些卫星资料显示的数据根据不同化学物质的吸收特性反演大气主要化学物质的浓度及分布状况。这些数据都被应用于全球大气化的研究中,除此之外,卫星遥感技术还能够反应大气的整体状况,这项技术对污染物的排放研究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

3建立先进的大气环境监测技术创新研究平台

目前主要采用大气细颗粒物探测激光雷达设备对一些大气细颗粒物体进行一些研究,这项研究能够弥补环保监测网络数据的不足,还可以为研究灰霾的形成、演变和区域输送规律、开展雾霾准确预报提供技术手段。建立大气环境监测平台可以有效的获得分辨时空分布数据, 为气候变化模式、大气环境评估等研究及其验证提供基础数据.

二、监测工作的开展

1.根据具体情况建立数据库

目前,我国对环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世界各个国家也开始逐渐的重视大气环境,因为大气环境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十分密切,由此看来,环境的相关监测机构应该足够的重视起来,对于一些突发性的环境污染情况要注意做好相应的记录工作,记录都包括有关单位的名称和污染物的来源以及污染范围;对于具有潜在危险性的物品要及时预防,大气环境监测站应该定期对危险品进行清查,及时更新和制定防护措施,这样才能够起到监督作用。

2.重视地理平台信息的建设

大气环境监测工作要定期开展,相关部门做好配合工作,同时大气环境监测工作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GIS系统,这种系统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这种系统能够在发现污染气体后第一时间进行定位,相关的工作人员在第一时间对信息进行处理,在处理信息的同时应该关注该地区的风速以及风向等条件,结合这几种条件来准确的判断污染目标,这样确定污染程度和污染范围比较准确。

3.增加环境应急模拟演练

通常大气环境的污染比其它的污染要稍微的复杂一些,因为大气环境的污染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因为这关系到能否确定污染范围和污染程度,所以需要大气环境监测站实时的注意和监测,尤其是一些具有污染性的化工企业和建材企业等。及时制定相关的管理措施和管理办法,必要时可以进行处罚,做好突发性事件的应急措施,可以进行环境污染的应急演练,逐渐的增加演练的难度,这样才会确保突发事件控制在安全的范围内。

4.监测站要做好上联下达的工作

大气环境监测站也并不是万能的,也是具有一定的不足之处,但是大气环境监测站的反应速度十分快,能够第一时间的对污染事件做出调查和监测,第一时间提供有效和准确的信息,由此看来,应该提高监测站工作人员的热情,完善监测站的相关设施和设备,地市级的监测站应该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工作,学习先进的监测技术,以便发生重大危险事故时能够有效的处理。

5.及时处理污染事故

对大气环境进行监测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应急监测的速度,这是十分关键的一步,尤其是在刚刚发生事故时,监测站在数据的提取方面十分看重,这样便于最快速的提取事故的危险源,最快速的监测事故的危险范围,为接下来的工作提供有力的依据。

6.确保监测人员安全

大气环境监测站对环境的监测,监测的最终目的也是确保人员的安全,监测站的工作也应该从人员的安全角度出发,在工作中应该遵守秩序,做到井井有条,不慌乱,尊重自然科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起到监测作用,同时又确保人身安全,才能使大气环境监测站的职责充分发挥出来。

总结:大气环境污染事件應该引起政府和人民的高度重视,因为这是关系到群众的人身安全,国家也应该重视大气环境监测站的工作,对大气环境监测站的工作做好相关的监督和检查,对技术给予支持和鼓励,在审批上要严格把关,禁止出现审批上的漏洞。此外,大气环境监测站要对平时的工作做好监督和检查,选择一些优秀的工作人员深入到企业开展大气环境的宣传工作,增加企业对大气环境的重视,对产生污染的企业要追求责任,这样才能真正的使环境监测站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吕立慧. 新型微脉冲激光雷达测量大气水平能见度[J]. 中国激光. 2014(09)

[2]王杨.多轴差分吸收光谱技术的云和气溶胶类型鉴别方法研究[J]. . 物理学报. 2014(11)

立体化教学环境 篇11

关键词:多角度立体式教学环境,资源开发,高校英语教育

所谓多角度立体式教学是相对于单一平面的教学而言的, 其具有立体、综合、全面等特点, 是一种全方位的教学方式。传统高校英语教育通常采用单一式的精读课教学, 而多角度立体教学兼顾泛读、听力等多样化的课程设置, 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等众多方面进行培养, 形成一个多彩多姿、富于变化的课程模式, 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一、教室、教材、学生以及教师、图书馆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教室、教材、学生、教师、图书馆等是实现课程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第一层要素, 开发和利用这一层面的教学资源具有最重要、最直接的作用。

1.教室方面的资源开发和应用。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 其在提高英语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开发教室资源可以通过:班级征订英语报刊杂志, 举行英语游戏、歌曲、故事比赛等, 组织班级英语角, 设置英语日等;在教室里张贴英汉双语标语, 用来展示师生英语方面的板报、英语墙报以及优秀的英语作品等;英语课堂上, 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电脑、录音机等手段为学生提供原汁原味的英语口语发音, 充分利用教室资源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全方位运用英语、感受英语、学习英语的环境, 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

2.教材方面的资源开发和应用。教材是最核心、最直接的英语教育资源, 是学生成就的重要指示剂, 同时也是教师使用的重要教学工具。教材中的文化渗透、语言知识、活动设计、问题、联系、图片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 并且与教材配套的网络教材、电子教科书、多媒体教学辅助软件、录像带、录音带、投影片、卡片、挂图等都是重要的教材。此外, 社会现象、自然环境、现实生活等涵盖教材内容的课程资源被称为“活教材”。

3. 学生方面的资源开发和应用。学生是教学效果的体现, 开发和应用学生自身的教材资源对实现高校英语教学目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学生方面的资源开发包括学生的产于教学互动、价值观、情感态度、言行举止、个性特征、学习习惯、兴趣爱好、生活经历、能力、知识, 甚至是学生学习过程汇总犯的错误都是难能可贵的教学资源。

4.教师方面的资源开发和应用。英语教师方面的资源开发的方法为:培养教师广泛的兴趣、丰富的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等, 以此增强教师的感染力与亲和力, 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师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此外,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根据国家新的英语课程标准, 抓好各个高校英语教师的在职培训工作, 保证高校英语教育具有较高质量、数量足够的英语专业师资队伍, 为我国高校英语教育质量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5.图书馆方面的资源开发和应用。图书馆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 英语教师应该充分的利用学校图书馆, 指导学生尽可能多的借阅英语图书, 不断的扩展自己的英语视野与知识面, 加深自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激发学生热爱英语的兴趣。此外, 英语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布置一定的阅读任务, 由学生到图书馆借阅英语书籍, 有利于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便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家庭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进行英语学习, 学校有义务和责任指导和帮助家长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家庭资源, 例如, 家长在教师的指导下与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等, 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 为学生征订英语图书杂志, 配备正版的英语声像资料。通过家庭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能够有效的构建一个多角度立体的家庭英语学习环境, 降低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缺乏“自然的英语学习环境”的不良影响。

三、社会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大学生活是最贴近社会生活的环境, 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自于他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是事物的理解, 这些理解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态度、情感等都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因此社会生活是大学生的创新教学资源。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英语被应用在各种商品以及建筑中, 例如各种商品的说明书都是英汉双语, 楼梯口通常都有“EXIT”的标语。因此, 高校英语教学中, 英语教师应该充分的利用社会资源 (包括:社会发展历程、意识形态、社会环境、社会现象等) , 指导学生做社会中的“有心人”, 处处留意社会中的英语资源。此外, 社会方面的资源还突出表现在网络资源方面, 网上活动设计、图片、声像资料、习题、教案等应有尽有, 并且网上资源突破传统英语教学的时空局限性与狭隘性, 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还能有效的减轻英语教师的额外负担。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 掌握英语技能是应对日益激烈竞争的重要筹码与必要条件, 也是国际化的要求。此外, 英语作为交流语言, 是一种优秀的文化, 其丰富了我们的文化。因此, 高校作为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平台, 应该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 并充分的利用各个方面的资源, 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与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沈剑锋.高校立体式英语教学改革3+1模块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 2012 (8) ;168-170.

[2]韩少慧.构建立体式第二外国语教学[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 (7) ;101-105.

上一篇:四逆半夏泻心汤下一篇:推广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