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化教学资源库

2024-06-18

立体化教学资源库(精选12篇)

立体化教学资源库 篇1

引言:近年来, 伴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 高校的网络教学资源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主要体现在校园网络、多媒体课件和分散独立的教学系统的建设。二十一世纪初期, 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型信息技术的带领下, 校园的信息化发展有了新的方向和动力, 大数据背景下新的教学体系的建立, 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被提出和重视。本文以大数据技术为背景, 从高职院校教学基础平台建设, 大数据分析应用, 立体化数字资源、数据的整合共享三个方面, 探讨了如何构建新型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库。

一、立体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现状和和缺陷

(一) 立体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缺少统一规划

目前部分高校对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缺乏统一规划、指导和培训, 导致每个学科、每个系部对该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内容理解、定位不一, 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方式和内容形式也是参差不齐。由于各个课程的教学资源库从基础平台、表现形式和对终端的兼容性都不统也缺乏规范的管理, 至使专业教学资源库难以共享, 没有更好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 立体化教学资源库需引入企业共同参与建设, 提高资源质量

在立体化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 学校很少会引入企业参与在平台的建设过程, 导致部分实践性强的课程, 与市场和实际工作环节脱离, 未能开发出应用性更强的课程资源。

(三) 立体化教学资源库后期管理和维护不到位

近年来,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许多学校的校园网络、移动终端设备等基础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 为资源库建设和使用创造了物理基础。但是由于部分院校的资源库建设缺乏统一长期的管理机制, 资源库后期管理和维护不到位, 使用过程中一旦问题并无法及时有效解决, 将严重影响师生对该数据库使用的积极性, 也阻碍了立体化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更大规模的扩展和应用。

通过对目前立体化教学资源库的现状分析, 在大数据技术的驱动下, 立体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和改革已经非常迫切。

二、立体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方向和思路

(一) 建立功能完善的云架构教学平台和移动互联网教学平台

依托云计算技术, 构建“立体化教学资源云”, 构建一个云计算的教学环境, 方便学生和教师用户随时访问, 分享, 管理和学习课程资源, 与教学有关的应用和资源可以通过云计算服务器和数据中心来获取。

1、完善无线网络构架, 提高无线网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扩展学校内部的WLAN和无线局域网络覆盖范围, 提高网络的容量和带宽, 加强安全认证和防火墙管理, 为大数据的采集和交换提供安全、稳定的硬件基础。

2、完善教学平台, 打通数据孤岛, 建立一体化的数据采集和交换中心。

利用统一的校园数据标准, 加强对教学系统业务的数据集成;创建更标准的数据收集和维护管理机制, 整合现有的系统监控和日志资源, 保证校园各项数据采集的方便、及时和准确。

3、充分利用学生各样学习终端, 创造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库, 构建有特色的校园教学活动。

(二) 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 促进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改革建设

1、分析课程教学数据,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通过对学生学习系统和学校教务管理系统进行数据集成化管理, 对学生考勤和课程信息进行跟踪统计, 创建起旷课警告公告系统, 这样就能更好的掌握哪些课程存在严重的旷课、早退、迟到的现象, 并及时将教学信息反馈给教师, 促使相关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课程革。

2、分析学生的就业情况, 掌握各专业课程的应用情况

对毕业生的就业数据进行集成, 跟踪和分析, 了解各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 并建立合理的信息交流平台, 使学生, 企业和学校有更流畅的信息交流。学校根据市场的需求数据, 制订专业培养方案和计划, 并能根据就业市场及时修改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三) 立体化课程资源的建设方向和分析

构建立体化的课程资源, 首先必须基于大数据下广泛的网络教学平台, 建立标准化的规则和专业计划, 再构建结构一体化、形式多元化的教学资源, 现在从专业领域、学习领域、教学领域、师生互动领域四个领域进行分析。

专业领域:人才培养计划、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标准

学习领域:精品课程资源库、mooc和微课程的学习、自主学习任务单

教学领域:精品课程资源库、mooc和微课程的制作

师生互动领域:课程导学、作业提交、在线考试、在线答疑等

1、专业领域

对专业领域进行标准化建设, 根据市场和企业的实际需求, 建立人才培养方案, 并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确定在课程资源库中的开设课程, 并确定每门课程在该专业领域的地位和作用, 建立课程大纲和课程标准。

2、学习领域

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 是最关键的一项工作任务。合理的课程结构设计, 能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课前预习、课后练习等。同时, 课程资源的设计过程应积极创设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 主动思考和完成课程任务。在学习领域, 还可以为学生设置”学习任务清单”, 学生可以自由安排时间观看教学视频, 自定学习进度, 在完成了基本的考核任务后, 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自主学习。

3、教学领域

在专业领域, 除了要求教师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传统的教学功底之外, 还要求教师扩展教师专业教学, 与时俱进, 在多媒体教学、可视化教学、视音频技术、艺术审美等方面形成好的素养, 这些新的教学素养与传统教学能力相结合, 构成当前大数据时代下的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新型教学能力。

在大数据和云平台的教学环境下, 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好“学习任务清单”, 准备好发展教学视频, 设计好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创新学习形式, 在课堂上再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并理清课程思路, 拓展学习深度。

(1) 开发精品课程, 创建资源共享库

精品课程的开发和利用, 为学生的课前学习奠定了基础。要开发精品课程网络资源, 首先必须要打造一支结构合理, 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不仅要思路清晰, 还要结合本学科领域内最新的科技成果和最前沿的技术。同时, 还要积极整合教学团队内优秀的教研教改成果, 广泛吸收同行内先进的教学经验。

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应以课程为单位创建一体化的课程资源, 包括一体化的课程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 以及同时一体化的课程基础知识与大型课程设计。

(2) 翻转课堂的教育模式, MOOC课程及微课程的开发

大数据时代下的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已经不同以前, 云平台的搭建也为教学变革创造了现实条件。翻转课堂、MOOC和微课程就是大数据变革为教育带来的第一次冲击。

翻转课堂也称为“反转课堂式教学模式“, 学生通过网络在家里先进行网上预先学习平台上的视频知识, 在课堂上再与老师和同学请教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教师进行集中答疑。

MOOC也称为大规模的在线开放课程, 教师将课程知识点进行细分, 按照教学的要求, 利用视频技术, 以知识点为单位将课程录制成视频文件。MOOC通常有课堂测试与课后作业, 互动性强, 并有给学生交流讨论相应的论坛。

微课程以微型教学视频为基础, 主体突出, 内容具体, 通常把视频的时间控制在5到10分钟, 微课程资源基本构成可以用“4+1”来表示, 有微型教案、微型课件、微型练习、微型反思, 再加上一段微型视频。

4、师生互动领域

在云架构和大数据平台下, 学生和教师的交互性更加得到了加强, 交流方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计算机网络教学平台的作用就像教育社区或者传统的教室, 老师和同学可以自由地在该平台上, 开展教学活动和信息交流讨论。通过视频会议系统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实时的面对面的交流, 类似教师与学生在传统课堂内的教学活动。在大数据下环境下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测验考核结果进行分析, 把握学生的得分和失分点, 了解学生对课程的重难点的掌握情况, 进而在答疑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例如针对知识点的学习情况构建图谱, 能够更好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结束语:

大数据和云平台技术对当代社会和教育的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 一个基于云架构和大数据的教学创新和改革的时代已经开启。在新时代下, 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到教育行业, 推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转变, 还会受到各种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建设好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库, 搭建好学生自主学习平台, 将会极大的改善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也将会对新时代下的人才的培养带来新的动力。

摘要:在大数据时代下, 高职院校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库亟需完善和改革。在标准化的规则和专业计划指导下, 从专业领域、学习领域、教学领域、师生互动领域四个领域, 对如何构建结构一体、形式多元的立体化教学资源, 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大数据,教学改革,资源库,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蒋桂梅.多元立体化教学平台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电脑学习.2010.

[2]刘琴, 丁立婷.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互联网+继续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6.

[3]刘新阳.近年我国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 2012.

[4]陈张荣.大数据时代职业教育的变革与策略[J].江苏科技信息, 2016.

立体化教学资源库 篇2

摘 要:学校教育过程中对于培养生产、管理、服务和建设需求的高等专业化应用型技术人才非常重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课程改革十分注重。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而言,工学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受到学校的关注,实现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工学一体化对于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更好的培养专业化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针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工学一体化进行浅显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工学一体化;探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对于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的专业化应用型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多,因此,国家教育部门非常重视学校培养高素质和高技能的专业化人才的实际情况,并且要求一些高等院校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为国家培养出一批能够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所以,高等院校必须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而言,实行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一、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基本情况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作为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是将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一般原理作为理论基础,并且涉及到招聘、培训、开发、绩效和薪酬管理、企业员工管理等内容。高等院校开展人力资源管理这门课程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基本原理后,能够充分了解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考核、薪酬和员工关系的具体处理方法和相关操作流程,使学生能够对人力资源管理在工作上角色进行科学的定位,明确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架构,清楚的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未来职业的发展方向。学习通过开展人力资源馆课程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相关技能,从而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学生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解决客观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培养目标

高等院校开展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最终培养目标是能够让学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的模块工作,充分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结构框架,从

而为学生学习人力资源认证知识和较为复杂的模块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将学生培养成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团 队合作能力以及客户服务能力的专业化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因此,从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培养目标来看,高等院校开展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非常正确的,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实行工学一体化是非常必要的。

三、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

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改革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放弃传统的以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创造出适应学生发展的新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知识。

(一)实行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实行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师通过应用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可以合理的利用学校和企业的重要教育资源和良好的环境,能够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和企业在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方面的优势。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师应该利用学校的教学环境,向学生讲授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知识。利用企业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企业中接受有经验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的指导,了解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和如何处理问题,能够较快提高学生应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可以将学校资源和企业资源有效的利用起来,从而为企业培养出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化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所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够丰富学生的实际经验,促进学生快速成长。

(二)合理的运用分级教学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灵活的调整教学内容,合理的运用分级教学。教师可以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合理的划分,根据专业性质可以分成专业级和普通级。教师可以将行政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的学生分到普通级,重视对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使学生在工作中能够应用相关技能。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进入专业级,对

于专业级的学生教师应该适当的增加教学内容的难度,深度和广度,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进行严格的水平测试,对学生的掌握的技能要求更高,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为社会培养出高技能的专业化应用型人才。所以,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分级教学,最终实现人力资源课程教学改革工学一体化的目标。

(三)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高等院校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过程中可以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策略。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讲授的教学模式,无法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因此,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形式,可以实现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对接。学生在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之后,可以到企业中进行定岗实习,学生通过在企业中进行工学结合实践,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尽早的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为进入企业工作积累经验。所以,高等院校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采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形式,对于培养高技术的专业化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四)合理的改革考核方案

高等院校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过程中应该科学的改革考核方案,避免高分低能的现象出现,重视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应用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应该将考核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并且还要增加技能考核的比重,这样教师不仅能够了解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情况,又能掌握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的能力。教师考核学生的内容应该分为学习态度考核、学习方式考核、学习效果考核和学习创新考核,这样才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更有效的开展教学,增强学生的弱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科学的改革考核方案是非常必要,能够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高等院校实现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

本文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工学一体化的分析,从中深刻的认识到高等院校为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的专业化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实行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改革,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总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行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对于提高学校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做出更大的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J].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0).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J].,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07).

[3]杨新荣.构建人力资源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实践能力培养.[J].人力资源管理。2008.(08).

[4]张晓燕.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模式,[J].职业时空.2009.(06).

立体视频教学资源的制作 篇3

关键词:立体视频;教学资源;学习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52-02

随着电影Avatar的热映,立体电影、立体电视逐渐在影视行业中兴起。在新的形势下,人们的学习也慢慢由2D视频教学资源转向3D立体视频教学资源的学习。然而在社会和学校里,缺少立体视频教学资源,能够完成立体视频教学资源制作的团队也不多。因此,从立体视频教学资源的制作和技术探究出发,为制作优秀的立体视频教学资源提供基础。人类眼睛在观看景物时,左、右眼睛观看景物有所差异,即人眼的“视差”。眼睛通过视差将观看到的景物传递到大脑中,形成立体影像并感知立体世界。立体技术就是模仿人的视觉系统,将两路差异的视频信号分别传入人的眼睛,通过大脑形成立体空间影像。

一、立体视频教学资源制作

立体视频教学资源有很多种制作方式,如立体拍摄制作、2D转3D制作和立体动画制作等方式,在实际中选择合适的制作方法,更方便、快捷地制作出立体视频教学资源,并应用于教学。

1.立体拍摄制作立体教学视频资源。立体拍摄制作立体视频教学资源主要分为前期拍摄和后期编辑两阶段,前期拍摄利用立体摄像设备对画面进行记录,后期制作是对前期的拍摄画面进行编辑。在实际制作中,主要运用此种方式制作立体视频教学资源。①前期拍摄。立体拍摄有单机拍摄和双机拍摄。单机拍摄主要有单机单镜头拍摄和单机双镜头拍摄。双机拍摄主要有双机并排拍摄和双机垂直拍摄。单机单镜头拍摄3D立体视频时,单镜头系统通过使用反射镜替代快门,入射光线到达重放镜头的平行光区域,在此区域目标物体焦点处发出的分离光线变成左右两个平行影像,随后被左右影像感光器件分别处理和记录。由于左右眼的影像被捕捉时没有时间、焦点和物像差异,因此可以记录自然平滑的3D影像,甚至是快速运动的场景。单镜头系统的引入,解决了双眼光学特性产生的任何差异问题。双机拍摄主要是双机并排拍摄和双机垂直拍摄。双镜头和一个双记忆卡存储单元等都是整合在一个机身内。摄录一体式的立体调整系统,使得摄像机的操作更加简单。这款摄录一体机光学部分中安装的双镜头系统,使得可以方便调整汇聚点。同时,自动调整垂直和水平位移的功能也同样包含在其中。对于以上的调整,传统的3D摄像机系统需要使用一个PC或者一个外置的视频处理器,而对该款摄录一体机,却可以自动校准,而不需要额外的装置,使得用户可以即刻开始3D影像的采集。不同于大型3D摄像机系统,这个摄录一体机允许从多种角度视频拍摄,以更大的幅度来移动,大大地减少了调整和设置的时间,因此可以使用更多的可能性和时间来创作拍摄技巧。②后期编辑软件。ADOBE公司的编辑软件可以实现立体编辑,AE里的3D Glass特效能够合成色差式的立体视频。Premier CS5及更高版本和NEO 3D软件配合,实现对3D立体视频的剪辑和添加特效,该软件适合一般人员或者小型影视公司制作3D立体视频。首先,NEO 3D将拍摄的立体视频转换成可以编辑的立体格式,其次,Premier 实现对立体视频的剪辑、添加特效和输出。两个软件非常巧妙的结合,使立体视频的制作不再困难。AVID公司推出的AVID MC是一款功能强大的非线性编辑软件,在影视剪辑领域具有雄厚的实力。最近AVID公司推出MC6.0,该版本能够实现对3D立体视频的采集、编辑、添加特效和输出。其立体制作过程是将左、右眼视频转化为立体视频,然后与2D视频编辑流程相似,对3D立体视频进行编辑并添加特效输出立体视频。宽泰公司以Pablo 3D成为了3D立体后期制作系统中的大佬。这套系统基于硬件DI系统可以同时播放两路2K信号,并翻新配备了专门的立体功能,具有分屏显示、深度调整及悬浮窗口等功能。另外,IRIDAS公司、Assimilate公司也在推出相应的3D立体剪辑系统。IRIDAS公司在2000年时就为其SpeedGrade和FrameCycler研发了立体扩展功能。当时立体视频不是很流行,所以IRIDAS公司就将其摒弃了。后来3D立体在后期制作中成了主流趋势,IRIDAS就依靠GPU处理,保持在SDL文件上的非破坏性立体校正推出了立体功能。Assimilate SCRATCH在2007 NAB展示第一套3D立体剪辑系统,当时3ality用它来进行《U2立体巡演》的制作。实际上这是一套DI数字中间片系统,不过可以同时处理两路视频流,还加强了剪辑功能。

2.2D转3D制作立体视频教学资源。2D转3D技术是将传统的2D视频转换为3D立体视频。有两种方式,第一,将2D视频素材转换为3D视频素材,以3D立体工程编辑输出,这种方式制作的立体效果比较好。第二,以2D的模式进行编辑、输出,并将输出的2D视频转化为3D立体视频,这种方式效果不是很理想,但考虑经济和效率问题也被采用过。通过第一种转换方式制作立体视频教学资源时,运用立体剪辑方式对立体素材进行编辑。开始,对2D视频素材进行立体转换过程中,需要注意立体的空间感、镜头匹配等众多因素。然后,转换后的立体素材,在立体工程中运用立体视频剪辑规律进行编辑,并监看最终立体效果。通过第二种转换方式制作立体视频教学资源时,在传统的2D工程中进行编辑,输出2D视频,运用立体转换软件将2D视频转换为立体视频,此种方式转换效果不好,一般不适用。

3.立体动画制作立体视频教学资源。动画立体视频教学资源是在MAYA或3D MAX软件等三维中,通过建模将所需要的场景构建出来,输出模拟摄像机的两路立体视频,运用立体剪辑软件或者立体合成软件将两路视频合成立体视频。立体动画的制作省去了立体拍摄的人力、物力投入,只需在电脑上建模场景,模拟两眼输出两路视频合成立体视频。而且输出两路视频时,同步性、光学效果等匹配问题都很轻易的解决了。制作动画立体视频教学资源的一般步骤是,首先写策划方案,包括制作计划、学习内容和制作人员以及资金投入等;其次对教学内容进行具体设计,编写分镜头脚本;然后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对分镜中的动画角色和场景建模,并制作动画运动;最后输出两路立体视频,运用合成软件合成立体视频,并观察和调节视频效果。

二、显示和传输技术

3D立体视频教学资源的显示方式主要有色分法、分光法和偏振法。色分法是以红蓝或红绿显示两路视频信号,其成像质量差,长时间观看容易疲劳。分光法是以高刷新频率来分开遮挡眼睛视线的,从而获得立体视觉。偏振法是利用垂直偏振和水平偏振光分别进入人眼中,从而观看到立体图像。立体视频教学资源传输给学习者学习有多种途径。首先,通过网络模式呈现给学习者学习,在线观看视频主要是以红蓝形式呈现的,而作为资源的立体视频可以通过左、右眼编码方式或者其它编码方式供学习者下载。其次,新推出的蓝光碟支持3D立体视频的存储和播放,通过立体电视机播放立体视频教学资源进行学习。然后,将高清机顶盒与3D电视机结合接收到立体电视节目,同样立体视频教学资源也能够通过此方式进行传输。最后,在课堂中可以利用3D投影与带有3D图形显卡的电脑结合播放立体视频教学视频,学习者在课堂中就可以感受立体视频教学资源的效果。

本文从立体视频教学资源制作的技术角度探讨了立体视频教学资源的制作过程。立体视频教学资源是未来教学资源的发展趋势,因此,及早地做好这方面内容有助于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和共享。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3.

[2]M·P·德里斯科尔.学习心理学[M].王小明,等,译.第3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孙伟杰.3D影视制作与播放技术探析[J].现代电影技术,2010,(9):18-23.

[4]Bernard Mendiburu.3D电影制作[M].黄裕成,刘志强,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立体化教学资源库 篇4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教学资源库,构建方案

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 把人们带到了“网络化”的时代, 大力推动了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的现代化, 也对其提出了新的挑战。2007 年教育部公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1]同时在教学模式上规定“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 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 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2]由此可见, 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在于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建立基于网络资源的新型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 实现学生个性化、自主式学习。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建设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适合“教与学”的网络资源环境。

广东白云学院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 尤其注重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技能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大学英语课程上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教学目标, 着力为学生打造以网络资源为基础的适合学生个性特征的学习环境, 建立基于校园网的立体化大学英语教学资源库, 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英语学习资源, 实施基于网络资源的新型教学模式, 最终实现学生个性化、自主式学习。

一大学英语立体化教学资源库构建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1 理论基础

大学英语立体化教学资源库是基于二语习得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而开发的网络资源平台。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认为, 有效性的语言信息输入是实现第二语言习得的首要条件。[2]大学英语资源库可以提供大量语料, 让学生最大限度和最大范围地接触到实际运用中的英语, 这正是建立“有效性语言输入”的理想方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 而是学习者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自行建构的。[3]建构主义主张学习是一个基于学习者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过程, 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援学习, 推荐自主式、个性化的学习模式, 因此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成为基本要求之一。[4]大学英语资源库正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 使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有助于实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式学习。

2 现实依据

为了使大学英语资源库更符合教师和学生的需求, 我们设计了“大学英语阅读资源库”需求问卷, 分教师版和学生版。调查问卷包括资源库的“框架、内容、功能、风格”等四个维度共25 个问题。结果显示:在框架设计上, 教师希望资源库能分类别进行设置, 希望能设立学生语料库, 便于教学和研究;学生希望资源库能分类分级设置, 由易到难;在内容上, 教师希望资源库内容能与课堂教学内容相辅相成, 而学生则趋向于实用的或与专业相关的资料;在功能实现方面, 教师和学生都强调了多重检索和互动功能;在界面风格上, 教师倾向于实用、简约、易操作;而学生倾向于时尚、易检索。

二大学英语立体化教学资源库的技术实现环境

资源库在WINDOWS SERVER2008 操作系统和SQL Server2008 的平台下, 采用IIS7.0 作为Web服务, 以ASP与ADO技术相结合来访问站点数据库 (参见表1) 。

三大学英语立体化教学资源库构建的基本原则

根据资源库设计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资源库在横向设计上其内容涵盖大学英语听、说、读、写、译各方面内容, 在纵向设计上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呈阶梯递进。其建设应当遵循以下六个原则:综合性、适用性、可扩展性、技术性、易检性和交互控制性。

综合性。资源库的综合性特点体现在覆盖面的广泛、全面, 将覆盖涵盖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内容, 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视频、图像、语音、文本等资源, 最大程度地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要。

适用性。资源库的适用性体现在为教师的知识传授和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实现提供良好载体, 既能辅助教师的课堂教学, 又能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资源库将紧扣大学英语课程内容进行相应的设置, 同时根据学生需要分类分级提供大量课外学习资源,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水平和需要进行个性化学习。

可扩展性。可扩展性指系统应该具有可更新性和开放性。英语资源库不应该是静态的, 而应该是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地趋于丰富、完善和更新的。资源库应该能够与其它资源网对接, 实现互联网资源最大范围内的共享、互访。[5]

技术性。资源库在技术上应具有易操作性。如图像处理、音频、视频文件应规定一定的格式, 易于上传, 并不影响文件浏览时下载的速度。画面的结构布局要均衡, 画面要新颖简洁, 教学内容能突出而形象地展示出来。[6]

易检性。资源库要能提供一个强大的检索系统, 在用户检索某个资源时, 系统能快速准确地定位。

交互控制性。资源库拟建立教学互动区以实现交互性与可控性。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互动区可以实现在线实时交流。教师可在该区域发布消息, 对课程进度等进行安排等;学生的学习体会及作业等也可在该区发布, 教师就可实现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跟踪。

四大学英语立体化教学资源库的具体构建方案

依据对教师和学生的需求调查结果, 大学英语立体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以综合性、适用性、可扩展性、技术性、易检性和交互控制性为基本原则, 涵盖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内容, 设置七个子库:课程库、阅读资源库、写作资源库、视听说资源库、翻译资源库、试题库和学生语料库 (参见图1) , 另外设置“师生论坛”。

1 课程资源库

大学英语课程资源库主要包括本课程的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教学课件、教学案例录像以及其他参考资源。该资源库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相辅相成, 紧扣大学英语课程内容进行相应的设置, 学生可以浏览、下载所需教案和课件, 同时根据学生需要分类分级提供大量课外学习资源,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水平和需要进行个性化学习。

2 阅读资源库

在大学英语资源库的构建中将突出建设“大学英语阅读资源库”。该库是一种以英语阅读为主题的资源库, 围绕英语阅读学习进行详细和深入的资源建设, 内容安排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呈阶梯递进, 由通识英语阅读、专业英语阅读、跨文化专题阅读三大模块组成。

通识英语阅读模块注重通识教育与启发拓展、循序渐进与自主选择相结合的设置原则, 参考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主题和学生的阅读需求, 分级别、分专题设计阅读材料, 设置四、六级分级阅读测试, 设置五大专题:环境、教育、文化、科技、运动健康。专业英语阅读模块根据我校的专业岗位群设置, 该资源库分为三大类:经管类、理工类、艺术类, 各类文章的选取与学生专业需求密切相关。跨文化专题阅读模块由中国文化阅读、西方文化阅读以及中西文化对比三大类组成, 具有主题明确、选材广泛、内容实用的特点。

3 写作资源库

该库为教师实施英语写作教学提供全方位的资料支持, 由普通文体写作和应用文体写作两个模块组成。普通文体写作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文体的写作, 普通文体写作包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各种应用文体, 如信件、通知、简历等。每个模块包括各类英语文章的写作基础知识、例文和写作训练设计。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进行自主学习。

4 视听说资源库

该资源库将收录多媒体教学所需的各类基本素材, 包括动画、音频、视频、漫画、图片等。视频库收录各类视频资源, 如英文电影、电视节目、英语大赛录像、歌曲MV等。音频库收录各类音频资源, 如英语歌曲、教材音频资料和各类考试中听力试题的音频资料等。

5 翻译资源库

翻译资料库将提供大量的翻译资源, 通过翻译训练扩大学生知识面, 培养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根据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资料库设置为四大模块:通识类翻译、理工类翻译、经管类翻译和艺术类翻译。通识类翻译以通识教育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基本翻译能力, 内容涵盖中国传统文化、当代社会聚焦、工作生活应用等方面;理工类、经管类和艺术类翻译主要针对学生的不同专业需求设置相关内容, 在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的同时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

6 试题库

该库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和我校大学英语教学实际需求进行设计, 包括口语测试题库、综合测试题库、四级题库和六级题库。口语测试题库题型主要设置五大类:情景对话、即兴演讲、图片描述、视频评论和读后问答;综合测试题库提供包括听力、阅读、写作、翻译等各类题型的综合试题;四级和六级题库提供四六级历年真题和模拟题。教师可根据考试性质与学生水平选择各种试题, 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水平和需求进行在线测试。

7 学生语料库

学生语料库主要收集学生的各种作业资料, 为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提供素材。该库设置写作、翻译和多媒体语料库三个子库。写作语料库收录各专业学生的作文资料;翻译语料库收录学生的翻译作业;多媒体语料库主要收录学生的录音、自制视频和课件。

8 师生论坛

师生论坛的设置旨在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提供一个交流互动平台。教师可以通过该平台设置课程进度、检查作业, 也可以与学生就课程及日常学习生活进行交流;学生可以在该区发布作业、学习体会等, 也可以上传自己找到的好文章进行交流, 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

总之, 大学英语立体化教学资源库将成为大学英语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和学生自主学习平台之一。它将辅助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实现网络和课堂的相辅相成。同时, 资源库将实现知识、技能、文化素养培养的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 学生既可以通过资源库学习英语知识和专业知识, 进行听、说、读、写、译的技能练习, 还可以通过文化阅读和翻译等拓展文化视野, 提高综合文化素养。资源库的建成可以实现信息技术和课程教学的高度融合, 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发展更新和课程建设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2]WARSCHAUER M, KERN R.Network-based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3]程东元, 沈彩芬.建构主义教学法与外语视听说课[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9 (03) :56-57.

[4]KRASHEN S P.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 Press, 1982.

[5]王晓明, 等.基于校园网的大学英语教学资源库的建设[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12) :79.

立体化教学资源库 篇5

【课前自主复习】

1.重金属污染植物营养物质污染石油泄漏、农药的广泛使用、工业废水中的酸碱盐的排放等

2.汞、镉、铅、铬富集汞镉

3.含N、P的化合物蛋白质洗涤剂和不合理的施用磷肥

4.由于水体中的植物营养物质过多蓄积而引起的污染水华赤潮

含磷洗衣粉

5.控制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

6.物理法、生物法、化学法一级、二级和三级。水质状况和处理后水的去向

7.混凝法、中和法、沉淀法和氧化还原法明矾聚羟基氯化铝有机高分子混凝剂等

【自主研究例题】

1.A2.C3.C4.D5.C

【小高考链接】

1.A2.D3.混凝杀菌消毒

4.杀菌消毒A13++3H2O

【自主检测】

1.C2.C3.D4.B5. C

立体化教学资源库 篇6

“读写一体化”是指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读写并进,形成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有机融合、辩证统一的读写教学形式。其实,读写一体化教学在我国有着优良的传统,语文学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我常想,读与写到底哪一样重要?我看都重要,要并重”;读写一体化也是新课改的需要,福建师大潘新和教授提出了写作本位的观念,他认为“写作是阅读的目的”“写作是语文能力的最高呈现”,阅读指向写作,以写作为本,读写互动;而新颁布的新课标也表明了读写一体化的重要:“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流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为了作进一步的分析与论述,我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以苏教版必修五为例,谈如何立足教材,实施读写一体化教学。

一、质疑改写常态化,向写作要高度

散文女作家周晓枫的《斑纹》,既是一篇科学小品,又是一篇散文随笔,文章的一些写法对我们的作文教学有很大启示,譬如文章在观点与内容,行文思路与结构,选材与语言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值得我们好好研读与品读,从而“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我在教学时,让学生读读文本,讲讲感悟,并努力挖掘文本的写作价值,同时让学生议议有些难点,如作者对于“蛇”的看法。文本中作者塑造了一个阴险、诡秘、恶毒的形象,使文章富有情趣,增加了可读性。当然,作者是以西方《圣经》里伊甸园的故事为依据的。如果她以我国民间传说为依据,也许蛇的形象就大不一样了。这是可以商榷或质疑的。在这个疑难点,我生发了一个写作点,让学生写写关于东方人眼中的蛇的形象。当然,不必像作者那样写五大段,可以写一段或两段,进行300字的微写作。

有的学生写了“女娲造人”的伟大,有的写了“许仙与白娘子”的感人,有的写了“梦蛇人怀贵子”的有趣,有的写了“龟蛇锁大江”的雄壮……更有的搬出古书记载:在中国图腾文化发展的早期,蛇图腾是当时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蛇被敬为炎夏之祖;《山海经》记载着中国古代有58个信奉图腾的部落,其中有8个是以蛇为图腾的部落;盘古、女娲、伏羲、夸父、大人、载天、延怀等神,他们或蛇身,或双手操蛇,或由蛇缠绕,都与蛇有难解之缘。更有甚者引用了学者的考证,来论述蛇曾经是东方氏族、部落最为崇拜的对象,如夏禹姓姒,姒即巳,巳即蛇;禹字从虫,在甲骨文中又与巳同字,所以禹字本身就是蛇名。可谓精彩纷呈,内容丰富。

作业显示,大多数学生写出来的蛇均是正面形象,与文本中的形象完全不一样。于是我让学生再评一评看谁写得更生动传神。这项活动既进行了一定的拓展,又挖掘了文本的价值。同时,我还让学生议一议这样换一种思路来写蛇,对文章表现主题有没有影响。他们议论的结果是没什么影响,因为我们东方的蛇的斑纹也鲜明美丽,而且东方的传说故事更能增添学习的乐趣与情趣,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在激发我们阅读兴趣的同时,更能激发我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因此,这种质疑的读写一体化活动,体现了语文学习的一种高度:阅读时“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二、延伸学习课程化,向写作要长度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全文共有二十多处引用了大量诗词典故,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增加了读者阅读的兴趣。这是贾祖璋作为科普作家在这篇文章中给我们展示的人文厚度与宽度,而人文功底的欠缺是目前学生作文内容单薄无力的原因之一。同时,该文在说明顺序的安排、说明方法的选择上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因此,我选择以此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写作训练:让他们选择一种家乡的特产,仿照文本的写法进行介绍,字数800字,与高考作文要求一致。

结果许多学生第一次写出来的文章不合要求,要么没什么引用,内容不厚实;要么说明不按顺序,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要么说明不太讲究方法的多样性,比较单一。于是,我要求他们重写或修改。同时,让他们分成几个写作小组,在周末休息时一起去走访果农、菜农、养殖户、作坊主、厂家等,还集体组织去采访市农科所、地方志办公室,并利用网络、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整个过程前后总共花了一个月,几经修改,终于基本达成了我预设的目标。

最后,我从学生的作业中选择了30来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让他们将一页页稿件誊写清楚,并复印将近百份,编写成了选修课程读本《我们家乡的美丽特产》,特产品种包括遍布嘉兴各地的南湖菱、粽子、酱鸭、烧鸡、红烧猪蹄、三园鸡、杭白菊、西瓜、葡萄、水蜜桃、香瓜、黄瓜、番茄、槜李、黄桃、汾湖蟹、青鱼干、巧克力、糕点、黄酒、糟蛋、生姜、榨菜等。本课程读本可谓本地特产的大全,物产介绍应有尽有,更主要的是文章均来自学生自己的采集与撰写,而且,书写比较工整又具个性,活动使他们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语文课程标准》说:“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而由课内文本内容生发的课程化写作活动,也是读写一体化教学的一种尝试。

三、比较阅读研究化,向写作要宽度

我在教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与王勃的《滕王阁序》进行比较阅读研究,让学生写出两文的“同”与“不同”,写成300字的微作文。学生们写出的内容大致如下:“同”的是两篇都是“序”,而且内容相近,都讲了集会的“良辰、好景、嘉宾、赏心、情感的前后变化、对人生的联想与感慨”等。“不同”的是两文虽然都是“序”,但前者是书序,后者是赠序;还有相聚的人员组成不同,前文是一群文人(41人)相聚,王羲之主持,嘉宾都是文人,“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他们自发参加“修禊”诗会,以诗会友,意图单纯;后文是地方名流(洪州阎都督)主持,嘉宾也是名流多,文人少,作者是在探望父亲途中,过洪州而参加阎某召集名流们在滕王阁上举行的盛会的,虽说是“即席而作此文”,而且,文采斐然,充满哲理,但总有“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难免要说点好话,有拍马溜须之嫌,当然,实际生活中的阎都督也许是个不错的官。这样,年少才高的王勃也脱不了“媚俗”的俗气。通过这样比较地读与写,学生们能对比出人物不同的个性特点,也看到了人生的艰辛与生活的无奈。

学习王实甫的《长亭送别》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研究崔莺莺与朱丽叶两个人物,写出“同”与“不同”中的某一点。许多学生都写了她们的“同”,即双方同为当时的另类女性,敢于冲破家庭樊笼,大胆追求自由的爱情,具有叛逆的个性;但这样的文字比较雷同。而写“不同”的学生相对少些,不过,写“不同”的却能写出新的东西,如有人写是因为张生屈服于崔母,他答应了她“挣揣一个状元回来”的底线,并发誓“金榜无名誓不归”,最后终于考取成功了,也能与自己心爱的人长相守了;反过来,如果当时张生不答应,不去考功名,尽管崔莺莺在乎“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但最终结局肯定不会是“妻荣夫贵”的。但朱丽叶他们始终不屈服,为什么反而最后酿成了悲剧?这是一些学生提出的疑问。对此,他们也能自圆其说,因为这里涉及到双方家庭的背景,罗密欧与朱丽叶双方家庭有世仇,互不相让,很难统一意见,矛盾一时难以化解,直到两人死后发生悲剧了,双方家族才幡然醒悟,然而却已付出了血的代价。

这样的比较读写,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有效地进行了作文训练,并与世界作文发展方向相一致,因为它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活动过程,更关注语境。

四、学习内容素材化,向写作要厚度

我在教读周国平的哲理文《直面苦难》时,采用学生整理课内外的“关于直面苦难”的素材,以激活学生的阅读积累。课内的素材主要集中在必修五“直面人生”专题,必修二“珍爱生命”专题等,初中文本中也有:在漫漫长夜里思考的海伦·凯勒向世界发出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请求;被剥夺聆听美妙音乐权利的贝多芬击出了“扼住命运喉咙”的最强音……

当然,在课外素材的整理方面,学生的答案相对就丰富多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当地民众却表现出少有的淡定,留住了人类在灾难前的尊严;电影《泰坦尼克号》中,当船渐渐沉没时,船上乐队为众生奏响了“最后的音乐”,他们为众人送行,也为自己送行,保住了人类在死亡面前的尊严;汶川大地震后,一些艺术家把遇难孩子的名字刻在弹珠上,并收集死难者生前的用品、照片、文字,辅以生平资料,让他们的生命变得丰富,这是给受难者的人性尊严;德国的艺术装置《绊脚石》,把二战时犹太受难者的名字和生卒年月刻上黄铜,翻开城市街道的砖头,换上这些刻有名字的石头,让人们暂停赶路的脚步,静静倾听那些逝去灵魂的声音,这是对灾难记忆的文化尊重……这些都是面对苦难时的人们林林总总的选择,体现了人类的高度理性与个性智慧,值得我们尊重的同时,更令我们长久思考。

其实,文本作者周国平就是一个最好的事例。面对苦难,他以真挚的情感,灵动的气息,诗一般的语言作出了智慧的回答,而最响亮的回答就是自身的实际行动,《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就是最好的见证:一个父亲守着他注定要夭折的孩子,这种场景虽异乎寻常,却令人心碎地发生了;妞妞出生不久就被诊断患有绝症,带着这绝症可爱也可怜地度过了短促的一岁半时间;至情至性的周国平用他的笔留住了和妞妞相处562个日日夜夜的故事,留下了满纸的冷峻与温柔。这就是为何作者对“直面苦难”的见解如此深刻与睿智的原因之一。

我们知道,苦难是我们生活的常态,不必消灭它;就让我们直面人生的苦难,不要去想如何战胜它。正如我们战胜不了自然,就与自然共济;我们也战胜不了苦难,就让我们与苦难和谐相处。让苦难伴随我们生活,伴随我们成长。

学生们在素材的搜集与整理写作中,加深了对苦难的理解,对文本的理解,同时,这也是对他们意志与心理的一种磨练,更为他们坚定“直面苦难”的信念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总之,好好珍惜文本,她不仅是上佳的阅读材料,更是丰富的写作资源。就让我们进行读写一体化教学吧,因为“学习阅读和写作是同时发生,相辅相成,不分先后轻重的”(美国全语文教学理论主要代表人物古德曼语)。

立体化教学资源库 篇7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立体化教学,资源构建

目前, 国内对高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 主要是集中在教学参考资料、教材和多媒体课件的开发上。这三个方面的教学资源种类繁多, 数量不少。本文探索新型的教学资源构建。下文中所指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均指高师《现代教育技术》立体化教学资源。

1 立体化教学资源的概念

目前, 世界上对“立体化教学资源”的称谓还没有达成一致, 有的叫“一体化教学资源”, 有的叫“多元化教学资源”, 本文中称“立体化教学资源”。立体化教学资源就是指以传统纸质教材为基础,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 以学科为中心, 采用多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服务为内容的教学出版物的集合[1]。

2 现状简述

在研究本课题时, 我们对目前各高校教学中关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立体化教学资源进行了调查。我们发现有关这方面的教学资源以纸质教材和多媒体课件为主, 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还不够充分。以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为例, 国外对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十分开放。在我国, 虽然政府支持各大学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网络学习平台, 但是实施起来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在立体化教学资源建构方面, 以高师《现代教育技术》为例, 它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不是很丰富, 立体化教学资源建构还有待提高和改进[2]。

3 立体化教学资源建构思路

现代信息技术涉及的范围很广, 此处我们以网络教育技术为例, 探讨立体化教学资源构建思路。

3.1 “人”的资源构建

此处的“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有为学生提供服务的人的总称。在网络教育中, “人”的服务包含两个方面, 分别为显性知识服务和隐性知识服务。显性知识主要构建科研成果、案例和文章等。隐性知识主要构建经验、思想和评价等。在网络立体化教学资源的构建过程中, 对“人”的构建十分重要。这里所指的构建“人”是指构建一个“人力资源”系统。

3.2 “物”的资源构建

网络立体化教学资源中的“物”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 教学包。教学包主要有:教学案例、教学资料和索引目录等。

第二, 专题网站。专题网站主要有:网络课程、教学软件和专业网站等。

第三, 教学素材库。教学素材库主要有试题库、音像资料库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库等。

第四, 图书信息文献资料。图书信息文献资料主要有电子教材、规章制度和条例等。

3.3 “环境”的资源构建

网络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硬环境”是指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环境。“软环境”是指网络交流平台和人文环境。这两者之中以“软”环境建设为主。学生在对网络立体化教学资源学习时, 可以通过网络交互平台进行交流, 同时构建网络人文环境, 有利于提高网络学习效率,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3]。

4 实践探索

依据现代信息技术立体化教学资源的构建。我们设计了一个网络立体化教学资源管理系统。本课题以高师《现代教育技术》为例进行探索。我们设计了一个高师《现代教育技术》立体化教学资源系统, 如图1所示。

我们对学生喜爱资源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结果如图2所示。

5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研究设想

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立体化教学资源构建是一个内容广泛和复杂的课题, 它受很多方面的因素制约。本文只是从宏观上对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提出建议, 很多观点和实施步骤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但本文所论述的内容和进行的研究对有关部门构建立体化教学资源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值得借鉴。现代信息技术对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构意义重大, 值得进行更深入的研究[4]。

6 结语

立体化教学资源构建融入了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 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立体化教学资源构建中, 不仅整合了实际问题与理论知识, 同时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这种新形势下构建的立体化教学资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满足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洪, 郑丽群, 李大卫.立体化教学资源构建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观察与思考, 2010 (09) .

[2]余朝文, 张际平.基于网络学习型社会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1 (06) .

[3]林刚, 刘宗国.《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材建设的缺失及对策研究——对现有部分教材的内容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 2012 (08) .

立体化教学资源库 篇8

现代远程教育是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的新型教育形态, 是典型的开放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的突出特点是: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 学习者扩展到全社会, 丰富的学习资源, 以学习者为中心。随着远程教育的不断发展,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网络教学资源在远程教育过程的重要性, 远程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网络教学资源的质量。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 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教育多以培训的形式出现, 其主要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更新、拓展, 进一步提高创造力和专业技术水平, 故其教学资源具有针对性强、更新快等特点, 但也存在系统性差的问题。继续教育与远程教育虽然在教育观念、教育对象、学习模式上有所不同, 但在系统网络、教学资源、教学模式、管理模式上却存在许多结合点, 其中远程教育丰富的教学资源若能为继续教育所用, 将会大幅提高远程教育学习资源的利用率并推动继续教育的发展。立体化教学资源是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手段, 对教学资源信息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系统性整合, 构建立体化、数字化、实时性的教学空间。系统化考虑的是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 同一专业不同课程之间既有各自独特的内容范围, 又存在教学资源的交叉和重复, 必须从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入手, 统筹考虑课程和教学环节的设置, 统一进行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如何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 整合现有的网络教学资源, 构建系统化、立体化的资源体系, 充分地服务于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是值得研究的热点问题。

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现状分析

经过十多年的积累, 我国网络教学资源体系雏形初成, 高等院校共计开设了300多门“新世纪网络课程”, 为现代远程教育的全面、深入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但不可否认的是, 网络教学资源也存在一些问题。为了真正找到网络教学资源的问题所在及改进措施, 作者以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为背景, 调研了通信类网络课程资源的实际情况, 作为对后续研究的支持。作者采用了网络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 调查内容涉及网络教学资源的内容设置、实践性及其在继续教育中的应用情况等多个方面。问卷调查对象是目前在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远程通信工程专业学习的学员, 共发出调查问卷490份, 收回调查问卷446份, 其中有效调查问卷423份。对调查问卷做出总体分析, 可以得到以下调查结果。

由上述调研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目前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1. 重建设轻应用。

目前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在网络学习资源的建设过程中, 对教师的培训、内部资源配置、应用平台的建设投入很大, 目前许多资源库容量都超过了100G, 但这些资源并非完全是针对教学优化筛选的, 许多资源并不符合教学实际的需求。

2. 系统性差, 组合困难。

大部分网络教学资源以课程为单位建设, 缺少对一个学科体系中课程之间关系的考虑, 缺乏系统性, 某些课程衔接的内容在不同的课程中重复建设, 这无疑会降低资源建设的效率。

3. 交互性不强。

远程教育的自身特点决定了交互是远程教育过程中一个重要因素, 而网络教学资源是其中最主要的、最关键的交互对象。目前的教学资源大多仅仅按照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文件格式进行分类, 交互性处于较低的层次上。

4. 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与继续教育资源建设两套体系。

虽然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在教学资源上有许多共同的特点, 如贴近应用、紧跟技术前沿、生动形象、交互性强等, 但很少有将网络教学资源直接用于继续教育的先例, 仍然是两套体系走在两条道路上, 当然这与上文提到的网络教学资源的前三个问题不无关系。

三、系统化、立体化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从以上调查问卷的结果可以看出, 要想解决网络教学资源目前存在的问题, 且使得资源既满足远程教育的要求又适当兼顾继续教育, 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对课程内容和目标进一步梳理, 形成教学资源系统化、立体化的设计思路;增强课程的实践性;改进难点内容的呈现方式, 体现交互的层次性;贴近前沿技术。

1. 建立课程资源的积木式组合模式, 形成系统化、立体化的设计思路。

作者以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入手, 对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进行了梳理。目前专业基础课教学资源包含了《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 这四门课程的资源内容既独立成为体系, 又有相互衔接关联的部分。现将每门课程看作一个知识单元子集, 去除与先修课程相关的铺垫部分和与后续课程相关的衔接部分, 在内容上作相应的取舍, 就可利用教学资源组合出适合专科层次的另外三门课, 《电路与信号》、《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计算机电路基础》。总结并借鉴以上教学资源组合模式的实践结果, 作者形成了系统化、立体化的设计思路。将课程教学资源的知识点模块看作相对独立的积木, 在完成内容的梳理之后, 根据课程要求组合相关的知识点模块 (积木) , 搭建出深度、广度、难度不同的课程资源, 以适合不同层次的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教学需求。

2. 探索新的资源内容组织模式, 增强课程的层次性和实践性。

以《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为例, 传统的课程内容组织一般分为“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两部分, 为增强课程与实际的联系, 将整个课程内容按难易程度和实践性分为四篇:入门篇、技师篇、工程师篇、技能实战篇, 在每一篇中都包含了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相关内容。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背景和掌握情况, 选择开始学习的层次位置和结束学习的层次位置。另外在理论内容之外增加练习篇和实验篇, 如图1所示, 实验篇包含实验实操视频、交互式实验等多种方式, 增强课程的实践性。

现有的资源组织模式既包含了原有格局的全部内容, 又有序梳理了这些内容, 增强教学资源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实践性, 并尝试满足继续教育学习者对实操内容的需求。

3. 改进难点内容的呈现方式, 增强资源交互方式的多样化和层次性。

基于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实现的交互活动在远程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学习者通过交互媒体实现的交互水平的高低, 直接影响了学习者的知识构建水平, 从而决定了学习的成功与否。作者对于课程中难点内容的呈现方式做了大幅度的改进, 考虑到专业基础课的特点, 在交互内容的设计上体现了多样化和层次性的特点, 增加了四个层次的动画展示与交互操作, 这四个层次的交互内容和交互深度从浅到深, 构成一个体系, 依次为:第一层次:特征观看型, 如三极管、运算放大器、与门等;第二层次:难点分析型, 如PN结、反馈等;第三层次:操作型, 如功率放大器、JK触发器等;第四层次:交互操作型, 如单管放大、计数器等。难点内容的呈现方式和资源交互性层次化的改进, 在远程教育的教学实践中取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继续教育的学习者来讲, 多媒体的引入使得重点、难点内容的呈现方式更加形象和多样化, 层次化的交互方式更符合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特点。

4. 增加教学资源与学科前沿技术相关的扩展内容。

新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 对于继续教育的学习者来讲更为重要。在新资源的建设过程中, 所增加的与学科前沿技术相关的扩展内容主要涉及到:课程内容本身的发展、热点问题讨论, 新器件知识介绍, 应用型知识及产品介绍, 成熟知识与新产品、新系统间的关系, 与后续专业课程的关系介绍, 创新设计及制作等。这部分热点内容的补充不仅可以开阔远程教育学习者的视野, 也非常适合继续教育学习者的工作需求。

学习者建立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念是现代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而教学资源建设是构建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 在此过程中, 若能充分利用现有的远程教育的丰富教学资源, 将会对继续教育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系统化、立体化的网络资源建设方法打破了小学科的限制, 注重为学生搭建一个资源丰富的学习环境,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减少了课程之间的重复教学工作;构建了课件资源库与资源素材库“积木”结构模式, 使得优秀的教学资源模块可重复利用;探索和实践了资源建设中层次化的交互思想, 为提高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和资源共享做出了前瞻性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喻汉萍.论继续教育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结合[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6, (2) .

[2]刘立群.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及其模型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4) .

[3]武雪芳.基于网络的成人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反思[J].科技信息, 2010, (31) .

立体化教学资源库 篇9

关键词:立体化,教学资源,教学改革

立体化教学资源是指以多种多样风格形式出现的,以教学资源为基础,对某门课程的整体教学解决方案,通常涵盖以教材为中心的多种类型资源。

1 立体化教学资源的意义和作用

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全球职业教育现代化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育信息化的系统进程之中,教学资源是整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化教学改革背景下,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举措。

1.1 立体化教学资源有利于教学课堂的延伸和拓展,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平台

学生课堂的学时是有限的,教师课堂教学在许多情况下仅是引导学生入门,当学生需要深入的去掌握知识的时候,立体化网络教学资源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学习资料,突破学习时间和和场所的制约,延伸了课堂教学,拓展了学习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并且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1.2 立体化教学资源是推进教学方法改革的有力手段

文本、图片、动画、视频等不同媒体类型教学资源的运用,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原理库、训练库、方法库、测试题库等应用类型素材,有利于行动导向教学的实施。

1.3 立体化教学资源有利于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多种网络平台和多种形式的数字化资源,形成多元化的学习工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弥补了教学资源的匮乏。开放教学资源环境,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可供其他教师和社会学习者学习借鉴。

2 立体化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原则

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应符合媒体呈现立体化、教学设计一体化、教学应用多元化的原则。

2.1 媒体呈现立体化

教学资源的呈现形式有文本、图片等静态媒体形式,也有视频、动画等动态媒体形式。

2.2 教学设计一体化

媒体形式的多样化只是立体化教学的外在表现形式,其内在本质是内容编排与呈现方式的立体化设计,主要指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以网络、多媒体等信息技术为依托,提供一整套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教与学需要的整体解决方案。

2.3 教学应用多元化

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要综合考虑课程目标的多维度、教学对象的多层次、解决问题的多角度等不同层面的要求,提供教与学的多种途径与方法,最大限度地适应教师教学需要和学生学习需要,促进教学改革。

3 立体化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内容

《现场仪表运行与维护》是高职院校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起到重要作用。以该课程为例,立体化课程教学资源内容结构由课程级、素材级教学资源二级组成,如图1所示。

课程级教学资源按课程学习模块、学习单元(任务)目录结构组织课程,涵盖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学习讨论、教学案例、自测平台等内容,能满足学习者在线学习需求。

素材级教学资源的表现形式有文本、图片、视频、动画等不同媒体类型,动画及视频可演示设备结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突破教学中设备和场地的制约。

资源应用灵活多样。资源具有互动性,不仅可供学生浏览、学习课程内容,也可以通过讨论群组开展学习讨论、师生交流、在线答疑,可通过自测平台帮助学习者在学习后自我检查自我评估,提高学习效果。资源内容包括应用型和拓展型,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者需求。同时单个文件存放在资源库中扁平化管理,方便实现资源的重组与共享。

4 开展多维信息化教学改革

笔者在建设《现场仪表运行与维护》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同时,试点开展了多维信息化教学改革,主要举措有 :

4.1 课前教学,提供开放的网络学习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式学习、探究式学习

探索“翻转课堂”的信息化教学新模式,教师在每个学习单元的课堂教学前布置学习任务,提供开放的学习资源,鼓励学生浏览建成的大学城空间资源,预先学习课程内容。浏览的教学资源主要为学习单元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和教学案例,使学生能在上课前就熟悉学习内容,带着问题到课堂,将课堂跃升至深度探究、思辩、互动的新高度,提高45分钟课堂的教学效率。

4.2 课堂教学,灵活运用立体化教学资源,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现场仪表运行与维护》的课程性质决定了仪表的结构、原理及工作过程是教学的重点,而教学条件的制约,往往使得课堂教学中无法直观地展示仪表的结构、原理及工作过程,学生感觉抽象,学习起来困难。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丰富的图片、动画和视频资源,有效的解决了这一教学问题。例如,在气动薄膜调节阀内容教学时,采用交互性的动画资源,演示调节阀中执行装置、调节装置和阀门定位器的动作过程,学生感觉很形象,很容易就掌握了调节阀的工作原理和操作过程 ;在差压式流量计这一内容的教学中,则播放一段视频,学生在津津有味地观看中,轻松地学会了流量计的结构、原理和使用。

4.3 课后教学,利用在线自测平台,巩固、提高教学效果

笔者在大学城空间建成了课程在线自测平台,每个学习模块下的学习单元均配套有针对学习内容的自测题库,采用学生课后在线自测的方法取代传统的纸质作业。自测题库题型多样,题量丰富,覆盖了学习内容的各个知识点和技能点 ;学生在自测后可以查看自测成绩,还可以查看答案和答题解析。在线自测不仅能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评估,还能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在试点班级的应用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5 体会与思考

5.1 资源的解构与整合是资源建设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教师在企业调研、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后,解构工作任务,将学习内容打碎为具体的知识点、技能点 ;根据工作解构遴选教学内容,打碎原有的PPT、教学视频等资源,按照知识点、技能点建设新的碎片化的教学资源 ;最后利用空间资源导航及表格化教学设计,整合碎片资源,构成主题教学资源。

5.2 教学资源要边建边用,重在应用

随着近年来网络空间应用的普及和信息化教学的推进,许多教师都或多或少地建成了一定规模的空间课程资源,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却应用甚少。笔者认为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二者是密不可分的,教学资源应该是为教学应用而建设,需要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反思、提炼、优化。因此教学资源应边建边用、即建即用,重在应用,在教学应用中切实提高教学质量,避免教学资源的只建不用。

5.3 教学资源需实时更新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行业转型发展的变化,教学资源建设中理念、形式、内容都会发生变化,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学习职教理念,深入了解企业典型岗位的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动态调整,对资源进行及时更新,才能达到预定的成效。

6 结束语

立体化教学资源库 篇10

《线性代数》是我校为工科各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 它不仅是其他数学课程的基础, 也是物理、力学等其他自然科学与经济科学的基础。线性代数独特的理论体系、严格的推理论证和抽象的思维方法都极具特色, 是其他课程无法取代的。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 许多实际问题可以通过离散化、线性化的手段, 利用数值计算得到定量解决, 这使作为处理离散问题与线性问题的线性代数受到普遍重视, 成为科学技术人才必备的数学基础。但是多年来, 线性代数概念的抽象、计算的冗繁、内容的枯燥一直困扰着学生的学习, 课程本身所固有的抽象性和逻辑性, 计算的繁琐和计算量之巨大, 使得学生学起来费时费力, 有一定困难, 学习兴趣不高, 甚至弱化了该门课程的计算功能以及在后续专业课中的作用。笔者认为, 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线性代数教学模式的单一化。在线性代数教学中普遍采用“教师教, 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方法。所谓注入式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将现成的知识结论生硬地灌输给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考虑学生学习认识过程的客观规律, 以及他们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 并主观地决定教学进程。强迫学生呆读死记, 中国俗称填鸭式教学法。注入式教学严重阻碍学生智力和独立学习能力的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滞后于时代的发展, 现代教学论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 注入式教学已愈来愈不能适应培养人才的需要。因此, 转变注入式教学模式, 积极探索并实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二、教学模式改革途径分析

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伴随着课程建设进行的。2003年开始实施的精品课程建设, 受到全国各高校和教师们的高度重视, 为推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也实实在在的推动了我校线性代数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我校线性代数课程于2005年被评为河北省精品课程, 2010年经过评估再次认定为省级精品课。但在申报和后续使用的过程中发现我校与其他高校一样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主要有:重申报、轻建设;持续性差, 由于网络技术条件及各学校自身条件的限制, 申报之后大多数网站或资源连不上;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可用、可借鉴的教学资源明显不足, 包括最基本的课堂录像。体现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教学改革成果的教学资源更少, 不具共享性。鉴于此, 教育部于2011年10月颁布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倡通过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 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任务是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建设重点是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建设的基本要求是课程资源系统、丰富和适合网络传播。从这三个方面可以看出教学资源在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专业改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 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成为高等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决定因素。线性代数的课程地位与特性决定其在资源共享的背景下形成独特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具有必然性。

三、立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施

立体化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指导下, 为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以“学———导多元立体化互动”为基础的开放教学模式,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 将传统课堂教学与课程资源、网络教学资源结合起来, 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 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线性代数虽然是工科学生普遍开设的一门必修基础课, 但大多数院校只设置30左右的课时, 这给教学的展开和学生知识的掌握带来很大困难。因此, 我们对该课程施行有益于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培养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优质的教学资源和网络教学平台, 实现课上与课下结合, 教学与实训并举的新型教学模式。

课上教学部分也称为第一课堂, 侧重理论教学。在理论教学中将内容分成内容初识、概念反思、经典解析、理论探究、应用欣赏五部分。其中内容初识涵盖所有基本概念和方法,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概念反思是针对概念的模糊点进行剖析, 帮助学生甄别错误, 加深理解;经典解析是经典方法的诠释与应用;理论探究可以弥补前三部分在理论叙述上的不足, 保证线性代数知识结构的严谨和完整;应用欣赏则让学生看到线性代数的价值。理论教学内容特别是前三部分内容在课上完成。

课下教学部分也称为第二课堂, 主要是教学资源的使用也即实训环节。实训教学同样由五部分组成:知识网络、精品课堂、达标实训、拓展实训和数学实验。其中知识网络可以使学生对每章的主要内容一目了然;精品课堂是教师多年的教学精华集粹, 融入了任课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 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学好线性代数;达标实训由习题的详解和达标自测题组成;拓展实训帮助有志报考硕士研究生的广大同学全面、系统、深入、高效地复习线性代数知识, 提高考研应试能力, 为今后研究生学业奠定坚实的数学基础。数学实验引入数学软件Mathematica, 将繁琐计算教给计算机完成。在计算机迅速发展的今天, 数学软件为线性代数的计算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综上, 线性代数教学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结合形成“课上课下结合, 教学实训并举”的立体化教学模式。旨在教学资源的多样性、丰富性及教学方法、学习方式与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等方面进行创新。建成集建设、应用和服务相融相通, 满足不同教学需要、不同学习需求的新型精品资源共享课, 推动先进信息技术在线性代数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促进线性代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革,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本文分析了线性代数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提出采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的方法, 形成“课上课下结合, 教学实训并举”的立体化教学模式。旨在教学资源的多样性、丰富性及教学方法、学习方式与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等方面进行创新。借助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 推动先进信息技术在线性代数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促进线性代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革。

关键词:线性代数,资源共享,立体化,教学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

[1]刘莉, 孙宏, 曲景秀.医学英语立体化教学模式实践探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1, (11) .

[2]李世美, 韩庆兰.我国高校教学资源共享影响因素及模式探析[J].南通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9, (6) .

立体化教学资源库 篇11

为了改变中国古代文学史数字化资源零散无序的状况,使广大师生能够在教学进程中便捷地共享国内外丰富的学术资源,有效地整合高校内外更多的教研力量与学术资源参与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的建设,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从2004年底,开始提出实施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工程的设想,力图探索如何充分利用现代化先进技术进行中国古代文学史教育、教学及传播工作,建立一个融合国内外各种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与研究资源的开放的、立体的、共享的平台,尝试一种进行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的有效方法,并探索与实践其作为进行互动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新方法、新模式的实际效果。基于上述理念,由古代文学研究所郭英德教授主持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资源数字实验平台——“中国古代文学苑”开始建设,并被列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承担的教育部“211工程”项目和北京市教改项目。

在实施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工程中,开发小组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学科发展和教学需求的前提下,根据现阶段财力、物力、人力,确定数字化的资源范围,精心设计了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资源网主页面的板块,尝试文学史的立体呈现。首先,从文学构成方面进行多角度叙述,包括“大文学史视野”、“断代文学史”、“分体文学史”、“主题文学史”、“文学批评史”、“文学流派”、“文人群体”、“文苑传”、“艺文志”、“文学典故”、“名作欣赏”等板块。其次,以此基础上扩展多文学形式,包括“音画经典”、“影视剧”等板块。第三,充分展示当代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信息,包括“学术动态”、“学会综览”、“学术杂志”、“学术讲座”、“名师风采”等板块;第四,积极推动古代文学教育的普及,包括“教育机构”、“精品课程”、“中小学课程”、“BBS”等板块。最后,特别关注国外汉学教学研究的动态,设立“域外汉学”板块。开发小组组织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研究生,对几套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史》著作进行系统的、细致的信息标引工作,对与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与研究相关的各类信息与资源进行归纳整理,为中国古代文学史电子文本数据库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最终将建成一套完整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资源数字化的软、硬件环境,借此建设内容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信息库,包括电子文本数据库、图像资料数据库、音频视频资源库、教研动态信息库、教学软件资源库等。同时,为了实现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资源数字网站的开放性、立体化、互动性的全新教学模式,开发小组在建设“中国古代文学苑”数字网站时,率先采用了当今先进的支持多人协作写作的Wild超文本系统。Wild是一种人类知识网格系统,可以在Web的基础上对网站内任何Wild文本进行浏览、创建、更改,Wild文体的创建、更改、发布的代价远比Html文本小;利用Wild系统支持面向古代文学学术群体的协作式写作,从而自然构成一个中国古代文学理性化的社群,便于人们共享中国古代文学领域内的知识。另外,利用Wild技术,可多人甚至任何访问者都可维护网站。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对共同的主题进行扩展、探讨,更具开放性共享空间,从而使人们很方便地分享新理念、贡献新知识。

Wild技术的利用使“中国古代文学苑”数字网站逐渐达到如下特点:第一,使用方便。Wild网维护快捷,可以快速创建、存取、更改超文本页面;可以用简单的格式标记来取代HTML的复杂格式标记;可以通过简单标记,直接以关键字来建立链接(页面、外部连接、图像等),采取标签化管理,关联有关学术的研究;而且命名平易,关键字名就是页面名称,并且被置于一个单层、平直的空间中。第二,组织性强。同页面的内容一样,整个超文本的组织结构也是可以修改、演化的;而且,系统内多个内容重复的页面也可以被汇聚于其中的某个页面,相应的链接结构也随之改变。第三,具有可增长性。通过点击链接,我们可以创建这些页面,从而使系统得到增长;同时,系统记录页面的修订历史,页面的各个版本都可以随时被获取。第四,具有开放性。注册成员可以任意创建、修改、删除页面,此外,开发团队、面向不同应用新技术,并可为将来创建投稿杂志做准备;同时,系统内页面的变动可以被访问者观察到。如:热点,动态图片新闻可以被访问者观察到,具有很强的滚动功能。

开发小组之所以利用wiki技术来建设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资源网站,是因为我们不仅要建立完整的中国古代文学资源数据库,而且也要利用Wiki技术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使任何用户都可以参与讨论、编辑。为了维护网站的正确性,本工程利用了wiki技术的运行规则,做到既坚持面向大众公开参与的原则,又尽量降低众多参与者带来的风险。目前,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资源网站已达到了诸多辅助教学的效果。这包括:传播媒介的双向构成、多向交流;传递系统的多媒体化;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和相关网站的信息资源的永远开放性;中国古代文学知识信息跨越时空限制的获取。该网站的建成,将促进学生学习空间的开放性和全球化,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学习过程的交互性。从而充分满足学生的人本主义和学习个性化的需要,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

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要使学生变被动型学习为投入型学习,让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和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传统教学是单一的书本形式,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通过教材分析进行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设计,课堂结构基本上是在围绕目标和知识内容的传授顺序而进行。而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资源网站的建立,则力图打破这一传统模式,以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学生不仅可以在网上进行电子阅读,而且,还可参与网络信息库的添加、修改等建设管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网站的开放性为学生提供了更有利的学习舞台。所以,该网站的建成将极大地促进了教学形态由被动型向投入型转移,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素质具有极大的意义。

再进一步看,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资源网站的建成,也使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播者。在网站的使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与传统教学相比发生了很大改变,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的权威地位受到挑战。因为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与灌输,对于学习内容的辅助资料和问题的分析“答案”不再被教师个人占有。而教师的角色变为教学信息资源的引导者、设计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的表现从前台走到了后台。同时,网络课堂教学也使教师自身走向现代化。当然,在这种教学环境中,教师除了主要起到教学资源的组织、整合作用外,还要在教学当中起到辅导、督促、观察学生的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工程——“中国古代文学苑”预期要达到的效果是:第一,促进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资源的信息化程度,探索一种传统文化借助现代先进技术传播、传承的成功方式;第二,建设虚拟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活动平台,探索一条利用现代先进技术开放地、互动地开展信息化教学活动的便捷途径;第三,促进优质教学资源为全社会所共享,并通过与社会互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满足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目前,我们已经建成一个可供完成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资源数字化及进行信息化教学实践的软、硬件环境,一个提供丰富的、立体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与社会互动的网站。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做好立体文学史的信息分类与主题提取,力争做到科学、准确;不断完善系统功能,提高资料编辑与上载的效率;加强网站安全防护措施;听取有关专家和用户意见,完善细节,力创精品。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资源网站的建成,将不仅成为高校中文学科的共享课程资源,成为网络时代“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建设理念的全新代表,成为高校文学史教学实践的全新模式,成为文学史在新世纪的最先进的表达方式与叙述方式,而且成为高校专业课教学及其知识储备得以积极参与社会活动、陶冶社会文明的重要角色与重要手段,成为向海内外输送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化丰富资源的重要港口。通过这一工程的实施过程,我们将逐步提升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在全国高校及全社会中的形象和地位,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中国古代文学史教育教学的改革能够成为一个可资示范的典型。同时,促进合作与交流,通过与国内外中国古代文学教育与研究机构建立资源共享渠道,加强交流与合作,为国家优质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做出贡献。

立体化教学资源库 篇12

近年来, 甘肃经济高速发展, 工业产值逐年攀升, 各种成分的经济为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大量引进高新技术设备已成为必然, 其中机电一体化产品更是占主导地位。武威市一直重视与金昌市的经济合作, “金武一体化”进程加快了两地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武威加快构建新型工业体系, 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武威市也需要大量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因此, 为满足武威地区企业对机电人才的需求, 高职院校需要不断地培养和输送大量机电专业技能人才。

企业对机电专业人才要求两方面, 一是要求有专业基本能力, 二是要求有获取、应用大量信息和相关岗位知识的拓展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仅靠课本获取远远不够。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建立丰富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发展式培养, 同时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形式进行能力拓展培养。

2 研究内容

2.1 以就业为导向, 构建突出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

目前, 课程体系存在如下问题:

(1) 教学内容多、课时少, 课程内容不断压缩。

(2) 课程之间的衔接不好, 多数课程上过学生毫无记忆。

(3) 课程体系无重点内容支撑, 培养目标不明确。

(4) 为解决上述问题, 进行了课程体系的改革。分析了机电专业学生培养的专业岗位机电产品生产、机电产品安装与调试、机电设备营销、机电设备维护与检修、机电设备生产管理、机电设备改造及设计。并按照这六个岗位能力, 设计整合课程。

2.2“竞、技、协”相结合, 构建个性化能力培养平台, 培养学生创新与拓展能力

根据学生个性化能力拓展的需要, 构建了“竞技教育、以赛代练”个性化能力培养平台, 通过个性化能力培养平台, 进行学生个性化能力拓展与创新能力培养。

(1) 竞 (竞赛) :积极开展院级技能大赛, 从机电专业职业能力出发, 包括机、电、机电综合各类能力训练;指导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职业技能竞赛, 提升学生专项能力。

(2) 技 (技能) :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 分组教学, 提高学生。

(3) 协 (协调) :建立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资源网站, 教师及企业人员共同参与, 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2.3 校企共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教学资源,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为达到人才培养要求, 加强校企合作, 共同进行了“虚实结合”教学资源的建设。资源建设分为三级教学资源。

(1) 专业级教学资源建设。通过企业调研、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回访毕业生对人才培养的意见, 并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重新构建了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形成新的课程体系。包括专业信息库和专业标准库。

(2) 课程级教学资源建设。课程级教学资源将以项目作为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 并通过专业课程整体方案设计, 以学习单元为单位开发课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课程标准、学生工作页、一体化教材。包括专业课程库。

(3) 素材级教学资源建设。素材级教学资源是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基本资源。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典型案例、演示视频、动画资源、教案讲义、多媒体课件、习题试卷、图片、虚拟实训、社会职业培训。包括教学素材库和培训资源库。

其中培训资源库中, 职业技能大赛是高职院校学生展示职业综合能力的舞台。建设内容包括:职业认证标准、试题库;职业技能大赛题库、大赛技术文件、大赛作品等。

3 意义及成果

3.1 研究意义

(1) 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保障。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 使得学生能够自主利用时间, 完成项目式教学中资料的查找、小组讨论、提出方案的过程。帮助教师完成行动导向教学的实施, 同时满足对学生个性化能力的培养和可持续化发展的需要。并使学生及时了解本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及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

(2) 为教师提供优质教学素材, 有助其教研能力提升。通过教学资源建设过程, 一方面, 建设的各类素材为教师开展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 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及教学效果;另一方面, 教师深入企业, 了解生产第一线资料, 传递企业及岗位技能信息;调研各兄弟院校先进的教学改革理念, 及时更新、学习;加强校企合作, 进行了有效的课程体系开发, 建立典型校企合作案例;进行了课程资源建设、制作多媒体课件, 提升了教研能力, 达到了资源共享。

(3)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通过教学资源建设深化高职高专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促进职业技能课程体系开发, 为课程建设提供良好的平台。同时, 通过信息技术对各类教学资源进行整合, 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促进主动式、协作式、自主型学习, 是开展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4) 满足企业对机电专业的人才需求,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高职的人才培养宗旨就是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 企业需要上手快、可发展、高素质的人才。通过教学资源建设, 与企业共同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讨论, 结合了企业的考评办法, 管理方式, 结合了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 共同开发了项目式教材, 并对企业真正需要的高级工进行共同鉴定, 使学生成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3.2 研究成果

(1)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近几年来, 毕业生整体专业基础扎实, 专业技能强, 综合素质高, 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通好评, 学生就业率逐年提高, 就业率每年超90%。

(2) 教研成果。建设成省级精品两门, 自编教材8本。

摘要:通过对甘肃武威地区人才需求分析, 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的修订、教学的改革提供依据和帮助, 促进了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课程, 校企共建虚实结合的教学资源, 以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资源,技能,结合

参考文献

[1]滕峻林等.浅谈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资源构建[N].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李真真.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Z].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上一篇:装修与室内环境污染下一篇:新闻采编媒介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