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环境

2024-08-11

教学环境(共11篇)

教学环境 篇1

体育教学环境论文教学环境论文

体育教学环境的调控与优化探析

摘要:体育教学环境是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现代体育教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文献资料和调查法,对环境、教学环境、体育教学环境的概念、构成要素等基本问题作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调控优化体育教学环境的策略,为提高体育教学效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教学环境;体育;调控;优化1

一、环境、教学环境和体育教学环境的定义

1.环境的定义:从哲学角度来看,所谓环境,主要是指我们所研究的主体周围的一切情况和条件。对于人来说,环境是指人们生活于其中,并能影响人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这个外部条件的综合,既包括人在生活中的条件和时间关系的综合,也包括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综合。

2.教学环境的定义:教学环境就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必须的诸客观条件和力量的综合,它是按照发展人的身心这种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的育人环境 [1]。教学环境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讲,社会制度、家庭条件、社区条件等都属于教学环境。狭义上讲,教学环境主要指学校教学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制度与心理环境如校园、各种教学设施、校风、人际关系等。我们一般所说的教学环境主要是指狭义的 教学环境。

3.体育教学环境的定义:体育教学环境是学校实现体育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多种客观条件的综合,它是按照体育教学活动中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的环境。

二、体育教学环境的构成要素分析

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学校系统内部的所有事物,几乎都可以认为是教学环境的构成要素。其中,直接作用于体育教学活动并对教学活动效果发生重要影响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硬环境和软环境。

1.体育教学的硬环境。体育教学的硬环境主要包括:(1)各种物理因素:空气、温度、光线等。(2)各种体育教学设施:体育教学设施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常规性设施,如桌椅、实验器材、图书资料、多媒体教学设施等;另一类是体育器材设施,如各种场地、各种器材。这些设备是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必备条件,对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起着重要的作用。

2.体育教学的软环境。体育教学的软环境主要有:(1)班级规模:许多研究发现,班级规模不仅对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成绩有影响,而且对师生双方的课堂行为以及个别化教学的实施也有极大影响。(2)人际关系: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形成的各种关系。学校中的人际关系,如校领导与教师的关系、师生的关系、教师间的关系、学生间的关系等,都与教学有密切的关系。(3)校风班风:校风是指一

个学校的社会气氛。是一种集体行为风尚,是一种无形的环境因素,也是一种巨大的潜在教育力量。班风是指班集体的所有成员在长期的交往中形成的一种共同心理倾向。它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力,不仅能塑造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又能影响他们课堂中的学习活动。(4)课堂教学气氛:指班集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情绪状态,它集中反映了课堂教学情境和班集体之间的关系。积极地课堂教学气氛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

三、体育教学环境的调控与优化

(一)体育教学环境调控与优化的依据

1.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社会大环境包括国家的政治环境、经济文化环境、社会大众的生活环境等。社会大环境的任何变化都可能成为影响和改变教学环境的客观因素。在中国“举国体制”影响下,体育的发展呈现出重竞技体育轻大众体育。面对体育环境的变化学校体育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紧随时代脚步,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创建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二是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抵制各种不良之风和不利因素对体育教学环境的负面影响。

2.学校体育目标。学校体育目标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学校体育目的在学校体育中的具体化。体育目标对体育教学活动有指导作用,同时各级各类学校有着不同的体育目标。因此,要创设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就必须充分考虑学校体育目标。

3.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学生的身心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和逐渐成熟的过程之中,在发展的过程中当然离不开环境的影响,也并不是所有的环境影响都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只有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环境才是有利的。因此,在创设良好体育教学环境时,必须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

4.学校实际情况。中国各省市、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不同,造成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差别较大。因此,在创设良好体育教学环境时,要立足于自己学校的实际。只要能充分考虑并利用本学校的现有条件,并不断改善体育教学环境的面貌,都有可能创建成有自己特色的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

(二)调控优化体育教学环境的策略

1.学校体育教学硬环境的优化策略。(1)加强场馆建设。体育教学所需要的场馆、器材等,是体育教学的硬环境,也是影响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直接制约着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这也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所以,学校要根据教学的规模和学生人数的需要,加大对这些硬件的投入,以满足学校体育教学的需要,进而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2)体育教学设施的整体协调。体育教学设施的建设要以培养学生全面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为依据,学校上下都树立全局观念,把各种体育教学设施有机的协调为一个整体,使它们向着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方向发展,以实现全面发展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

素质任务。(3)合理布局体育教学设施。体育场馆的建设布局要合理、空气要通畅、光线要明亮,各类器材应摆放合理。场馆的建设和美化一定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学基本规律。在体育场地周围多种植树和草,并根据自然环境的周期变化、学期循环的规律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合适安排教学内容、时间和场地,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等,使学生真正热爱体育,充分享受到体育课所带来的乐趣。(4)因地制宜,利用本校的优势。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事实是教育经费短缺,导致学校体育教学设施严重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要充分利用本校的有利环境,通过科学的设计、巧妙的布置各种器材设施,才有可能推动学校体育教学环境的改善,从而给教学环境的建设带来突破。

2.体育教学软环境的优化策略。(1)信息的筛选。学校不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环境,社会上的一些信息会不时的传入学校,尤其是现在的信息社会更是如此。这些信息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对教学起到促进作用的,也有对教学起到反作用的。因此,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应该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和加工,选出有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积极信息,预防、抑制不良信息在学校中的传播。(2)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学校特定范围内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体育态度和理想信念,进而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的情趣、学习的行为与动机、学习的效果与效率,从

而影响体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3)建立和谐的宽松的体育课堂教学气氛。“共同参与,互相合作”是现代体育教学的重要特征。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接收,而是具有其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其自身的主导作用,协调优化各教学要素,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之中。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71.[2]孙卫卫.优化体育教学环境的策略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4):124-127.[3]高云,唐艳婕.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策略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337-339.[4]姚蕾.体育教学环境的构成要素、功能与设计[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9).

教学环境 篇2

关键词:语言教学环境,校际英语,班级英语,课堂英语,家庭英语

随着这几年英语教材改革的逐步深入及新课标的实行, 英语课程由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讲授, 转而注重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 写技能, 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作为长期在农村一线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 笔者感到, 目前农村语音设备条件差, 英语专业教师配备不足, 农村人员英语观念淡薄, 要实现农村英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可谓任重道远。笔者认为, 创设一个良好的英语语言教学环境, 是实现新课标及全面提高农村英语教育教学质量的成功关键。下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就如何创设一个良好的英语语言教学环境提出个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气氛浓郁的校际英语语言教学环境

英语是一门交际性的语言学科, 学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 是运用英语语言与人交流。而在农村, 交通不便, 信息不通, 与外界人员交往接触的机会少。学生包括部分教师对英语作为一种交际语言的作用普遍认识不足。因此, 广大的教师首先应转变思想, 突出英语的交际功能, 多方面地创设气氛浓郁的校际英语语言教学环境和氛围, 让学生感到英语就在我们身边, 英语是有用的。

创设校际英语语言教学环境的方法, 可围绕“让学生有机会听、说、读、写”这一原则而开展。诸如, 开设校内英语广播站, 定时播放英语歌曲, 听力材料, 朗读学生写的小短文;在校宣传栏开辟“英语专栏”, 设立校园英语角, 定期举办全校性的英语听力、写作、歌曲比赛;教师鼓励并带头在校园内使用习惯用语等。既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 又丰富了校园英语文化, 学生的语感及运用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创设形式多样的班级英语语言教学环境

班级是师生进行活动的主体场所, 一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及语言环境直接影响到班上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状态。因此, 要使学生能充分发挥其学习潜能, 提高学习效果及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就要积极创设形式多样的班级英语语言教学环境。

如进行“每日听力一练”。农村经济条件差, 许多学生家庭经济困难, 难以配备磁带, 复读机, 而学英语仅靠课堂是不够的。针对这种现象, 只能校外损失校内补, 每天课后在班上进行一次听力集中训练来弥补学生学习上的不足。再如, 举行每周“英语写作大家评”, 学生每周写一篇短文贴在班级墙上的英语栏处, 让全班学生阅读, 评选, 老师则对评出的最佳短文进行表彰。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写作技能, 还能让全班学生在评选中找出错误和差距, 提高整体的阅读及写作能力。又如还可以在班级开展“我当英语小老师”的综合能力训练活动, 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 给一定的时间, 让“小老师”自由支配, 指导全班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各项能力训练。另外, 进行班级英语演讲比赛, 出英语墙报等都是些很好的方法。这样, 班上有了良好的听、说、读、写语言环境, 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也就自然得到了锻炼和培养。

三、创设生动愉快的课堂英语语言教学环境

学生知识信息的获得主要来源于课堂学习。没有课堂活动就没有交际应用, 知识就得不到很好的吸收, 更无法谈及知识向技能, 技能向能力的转化。课堂活动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和学习技能。因此,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积极地创设生动愉快的课堂英语语言教学环境。

创设课堂英语语言教学环境, 教师可在课前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愉悦感是英语学习最好的诱发剂和最有效的精神振奋剂。学习中有了愉悦感, 学习起来就兴趣十足, 积极主动。如课前让学生唱英语歌, 背诵一些有节奏感的语段, 让学生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态进入课堂, 学生就会表现出主动积极学习的倾向性, 无形中也让学生自然地进入了一个学英语的语言环境。另外, 在课堂教学中, 还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用英语分角色进行一些故事表演及采取分小组英语竞赛等方法组织教学, 这样可使原本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 学生在表演, 竞赛中自然地进入了一个英语语言环境, 即达到了交际的功能, 教学效果也特别好。

四、创设主动自然的家庭英语教学环境

要使学生能充分运用英语运行交际, 发挥其语言交际的功能, 仅在校际、班级、课堂创设语言环境是不够的。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学校英语”的观点, 认为只有在校内才有英语, 校内英语才有用, 校内学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 而一旦走出校门, 就把英语弃之脑后了。因此在严重缺乏英语的社会语言环境的农村, 为学生积极创建一个主动自然的家庭英语语言教学环境也是十分必要的。

创设家庭英语教学环境, 应以倡导学生在家寻找机会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为立足点, 可以给学生发一张日常行为交际用语表, 鼓励学生在家寻找机会说英语。如在饭桌上吃饭可说“What would you like to eat/drink?”等就餐对话, 还可成立英语学习走访组, 在学生之间组成英语兴趣小组, 互相走访, 用英语对话, 并进行记录。教师也可主动上门家访, 家访时与学生见面尽量说英语, 如“Hello!I am glad to see you again”等。通过以上各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形成一种在家说英语的习惯。这样学生在校外, 在家也能主动自然地进行英语语言交际, 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效果也就大为提高。

总之, 笔者认为, 在英语教学条件差, 英语语言环境严重欠缺的广大农村, 教师只有积极为学生创设气氛浓郁的校级英语语言教学环境, 形式多种的班级英语语言教学环境, 生动愉快的课堂英语语言教学环境, 主动自然的家庭英语语言教学环境, 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真正地实现新课标, 全面提高农村英语的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版.

有效教学与教学环境 篇3

从一场教学教研科研报告会就可以看出一所学校的工作状态。好的学校里的骨干教师都非常自觉地维护会场的秩序,认真听,认真记,认真思考,很少有出出进进、睡觉、大声闲谈、接打手机等现象;而差的学校呢!正好相反,让做报告的人哭笑不得,非常失望,一点价值感都没有。在一所好的学校,讨论有效教学问题是能够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而在一所混乱的学校中,对有效教学进行指导交流,就类似于对牛弹琴,收效甚微。因此,学校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先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工作环境,让教师在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学习工作。

一、开展有效教学,要认清环境的重要性

1.环境可以成就人的一生,也可以毁人一世。刚毕业的教师到任何学校,他的初衷都是想把工作做好,得到领导认可,同事厚爱,学生喜欢,家长信赖。这也是家长把自己的小孩送到学校时由衷的嘱咐和期望。如果把他分到一所好的学校,他的愿望很容易实现,坚持下去,很容易成为名师;如果把他分到一个很差的学校呢!干着干着就同流合污,永远也没有什么成就。

2.人挪活,树挪死。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学校中的表现往往不一样,在积极向上的学校氛围中工作是积极上进的,在消极混乱的学校氛围中工作是消极下滑的。如果把一个非常积极的教师调往一所落后的学校中,他想积极地干好工作都很难,因为有一批不思上进的教师拖住他的后腿不让他前行,你积极了,干好了,他们会说风凉话;但如果把一个思想落后的教师调往一所名校中,就有可能达到“人挪活,树挪死”的效果。

3.环境一样,但成效不一样。同一地域不同学校的教学质量是不一样的,有时差别很大,原因何在。主观上,就在于教师的教学状态不一样,即工作的有效性不一样。同一学校的不同年级的教学质量是不一样的,有时差异很大,原因何在。这肯定与年级工作的有效性不一样。同样,同一年级不同学科组的成绩有差异,肯定与学科组的整体工作氛围有很大关系,特别是学科带头人的协调能力、专业能力、带头作用等有很大关系。同一年级、同一学科不同教师的成绩差异很大,关系最大的恐怕就是他本人的素质高低了。

二、开展有效教学,应把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放在首位

教学是否有效及有效的程度,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应该是教师的积极性。一个人一旦有了责任心,就会有发自内心的主动性、积极性,他不但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而且会创造性地去干好工作。他的这种工作表现,在一般人看来是很累很苦的,但自己会觉得很幸福。一个人的积极性来自哪里?主要是来自个人内心的渴望,但与个人所处集体的工作氛围有很大关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在积极的环境中使人奋发向上,在消极的环境中使人颓废。学校的工作氛围是否积极向上与学校的领导有很大关系,特别是与学校一把手有很大关系。校长的思想很重要,但落实更重要。校长的第一要务应该是整顿教学环境,先充分调动教干的积极性,再与教干一同去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再与教干教师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工作积极了、学生学习积极了,没有搞不好的教学。

要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优化教育教学环境,创造一个风清气正、积极向上、勇攀高峰的教育教学氛围,这个氛围的主要缔造者就是校长。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好学校必须有一个好的氛围。好的学校氛围是开展有效教学和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最基本的前提。

三、开展有效教学,校长对教学环境的创造至关重要

校长很重要。校长的人品、亲和力、办学思想、制定的规章制度,以及其对制度的执行力度等,对教学环境的创造至关重要。

1.制定科学民主的规章制度来规范教学环境。魏书生对学生最重要的管理方法就是科学民主,对教师的管理也应该是科学民主。制度的制定、教学理念、教学思路的实施,评先树优的办法等都应该广泛征集领导群众的意见,使制定的制度和方案符合广大教干教师的心意,这对制度方案的实施是有益的,对教干教师积极性的调动也是非常有效的。经常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拉近领导与群众之间的感情距离,容易提高群众的积极性。

制度的实施与执行必须公平公正合理透明,灵活性要有一点,但绝不能太大,否则,时间长了,制度就不是制度了,就会降低教干教师的积极性;制度的执行要有连续性,不能今天这样,明天那样,特别是对教师的奖惩、评先树优、职称评聘等,不要天天变法子,要突出前勤,突出一线教师。

2.教干要模范带头,先行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干及其家人、亲戚等首先要带头遵规守纪,积极地公平公正透明地去落实学校的规章制度,维护制度的尊严。其次,领导班子要团结协作,努力工作。学校乱套首先是从领导班子开始的,群众是会见风使舵的。不团结就会不和谐,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人就会不幸福,不幸福就干不好工作。努力工作可以减少很多的是是非非,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干部,干部,先干一步。教干具备奉献精神,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对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但也不否认,即便教干带头,群众也不跟着你干;但可以肯定地说,教干不带头,群众更不跟着你干。

3.教干要管要理,维护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干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管理,如果不管不理,那就不是教干。学校混乱,教师犯错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教干对出现的问题不管不理,听之任之;二是教师本人的素质不高。学校混乱,工作不能正常有序运转,首先领导班子的责任最大,不要去怨教师不积极。在管理中,教干一定要避免“不好意思”的现象,即教师违背了学校的规章制度,教干不好意思点出,而这个教师又不自觉,时间长了,犯错误的教师越来越多,学校必然走向混乱,良好的教学环境就被破坏了,教师的积极性会越来越差,有效教学的开展就会流产。

4.教干要有人文关怀,提升良好的教学环境。学校管理方式有三种:权管、制度管理和人文管理。最差的管理显然是靠手中的权力来管理,即领导想怎么办就怎么办;管理的最高境界,也是很难实现但又是最好的管理就是人文管理。因此,制度之下,特事特办,只要群众理解认可,也是无可厚非的。如真正有病不上班的教师,大家都会谅解、同情的,但无病呻吟、小病大养的人,对群众的影响极坏,甚至破坏了学校的规章制度。

5.走专业发展之路,创新教学环境。社会在发展,文化在进步,学校的规章制度、管理模式等也必须发生相应的变化,否则就会束缚教师的工作。同样,教师的教学也必须常教常新,否则就会职业倦怠。学校必须建立专业发展共同体的长效机制,有利于教育教学的研究,特别是团队之间的业务切磋。

外出学习,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提高了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往往是素质高的人,积极性也高。所以说外出学习,不单是理论和经验的学习,对积极性的提高也至关重要,当然也会改变学校的教学环境。

读书写作非常重要。怎么管理学校、怎么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老祖宗已经清清楚楚地写在书中了。教书之人不读书、不思考、不写作,知识、思想、方法等就会匮乏和老化。读书写作会让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更加有教育的智慧,从而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美丽。所以学校必须营造教师读写的环境,经常搞一些读书论坛和写作比赛等活动。

研讨教学环境 篇4

学生学习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学校学习环境指学校的校舍、师资、教学条件、教学手段、校风、学风等;家庭学习环境指家庭为学生学习而提供的物质条件,如安静舒适的房间,和睦的家庭关系等;社会学习环境是指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学习目的的社会氛围。

我在这儿主要是想说说学生在校学习环境,学校学习环境的硬件条件固然重要,但相比学校教学风气、教学氛围、师资力量等软件来说,那当然是次之了。我们的学生为何一有条件就总要往名校里面去挤,这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学生在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中学习他不由得自已受到一定的熏陶,也不由得跟随大伙一块进步,再加上教师的优质教学,先进教育方式这足以让学生得以茁壮成长。

模块三我设定的主题单元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对学习环境的要求是:

1、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否有利于学生思考?是否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中的互动?

2、我的备课内容、教具、课件制作是否适应我班学生的实际?是否为授课而授课还是为学生服务?

3、学校信息教学设备(主要是指多媒体平台)是否具备?

4、我的教学风格是否适应学生课堂学习?

保护环境教学反思 篇5

环境问题是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教学重点应放在大气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保护措施上。使学生认识全球变暖、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等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成因及其危害,了解大气环境保护措施,是本课的教学目标。

本节教材应使学生懂得大气环境问题不是哪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问题,而是全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保护大气环境需要全球合作,从而培养学生全球观念、环保意识和行为规范。

在本课教学中,我力图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学习活动的开展,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引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向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使学生关心自己赖以生存的空气环境,并能提出净化空气、保护空气的建议。在教学中,我注意学生的参与合作,体验情景,重视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酸雨游戏-环境教学课题 篇6

酸雨游戏 目的:进行了解酸雨发生原理的游戏,旨在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对酸雨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主动获取有关知识,加深对酸雨的认识。活动方法:酸雨是指像柠檬、果汁和醋那样的酸性强的雨、雪、雾。也就是发电厂和工厂燃烧煤和石油、汽车和摩托车燃烧汽油所产生的废气,在大气中溶入雨、雪和雾一起降落到地面上而产生的。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学生说明,酸雨破坏湖泊河流的生态系统,杀死土壤中的微生物,使土壤板结、树木枯死,通过空气和水危害人体健康,使建筑物和室外雕塑剥落等等。开始进行酸雨游戏。1.将参加人员分为“水”、“硫氧化物(SO2)”、“氮氧化物(NO2)”、“鱼”四组,每个人都将记有自己角色名称的纸板挂在胸前。如果认为“SO2”和“NO2”不便于孩子们理解,可以写成“坏气”、“坏烟”。在“水”、“SO2”(“坏气”)、“NO2”(“坏烟”)牌子的背面写上“酸雨”。2.“SO2”、“NO2”从“烟囱”区走出来,像捉迷藏那样去捉“水”,而“水”则尽量躲藏,若被捉到,便和捉他的“SO2”、“NO2”手拉手,将牌子翻转为“酸雨”。在会场内指定“烟囱”区和“水池”区,挂着“SO2”、“NO2”牌子的人集合在“烟囱”区,挂着“鱼”牌子的人集合在“水池”区,挂着“水”牌子的人分散地站在自己喜欢的地方。3.变成酸雨的两个人手拉手走向“水池”去捉“鱼”。“鱼”被捉到就“死了”,于是退到场地的边上。4.经过4~5分钟便暂停,让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不让“鱼”死去,使大家注意到在“烟囱”的环节进行防止酸雨工作的重要性。5.让两个孩子挂上“扫烟囱的人”的牌子,站在“烟囱”的旁边,当“SO2”、“NO2”从“烟囱”出来时,便去捉它,被捉到则必须回到“烟囱”去,但数10下以后还可以再出来。游戏进行的时间与没有“扫烟囱的人”参加的时间相同,比较“鱼”死亡的数目。6.游戏结束后,向大家说明:实际使用脱硫装置是会有效果的。注意事项:准备用具要按人数准备写有“水”、“SO2”、“NO2”、“鱼”并能挂在胸前的纸板(在“水”、“SO2”、“NO2”、纸板背面写上“酸雨”)、写有“扫烟囱的人”并能挂在胸前的纸板两张。

教学环境 篇7

环境是一个多介质系统。这个系统由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组成。一旦污染物进入到环境中, 它不会停留在最初排放的介质中, 而是通过一系列迁移转化过程在多介质环境中运动。因此, 在解决环境化学问题时必须考虑环境所有介质单元之间的相互联系, 即化学污染物的多介质环境问题。然而, 传统的解决环境问题的方式往往只是关注某一个介质, 如污水处理只关注水这个介质。由于污水处理的曝气过程使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从水中转入大气, 从而造成周围空气污染;最后的污泥处置, 则将残留在污泥中的有害物质从污水处理厂转移到土地中, 从而引起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因此, 在《环境化学》教学中以多介质环境污染理念为主线能够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能力以及增强污染防治的能力。

1 在课堂教学中贯穿多介质环境的理念

环境系统包括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根据不同环境介质, 《环境化学》教材主要分为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和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几个章节。为了强化多介质环境的理念,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典型环境问题讲解其中涉及的污染物在多介质环境中的迁移问题, 从而将各章节内容有机联系起来。

1.1 大气环境化学

在大气环境化学一章中, 我们以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为例, 介绍了不同废水处理工艺对碳排放的贡献。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共同面对、极其关注的重要课题, 是未来几十年当中, 国家、政府、商业和公民遇到的最大挑战之一。2005年全球污水处理领域直接排放约6.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由于人口基数大, 以及快速城市化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 中国污水处理领域甲烷温室气体排放量居全世界第一, 占排放总量的21%。集中污水处理厂处理模式的人均碳足迹为116.1 kg二氧化碳当量;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的全过程人均温室气体排放为15.1 kg二氧化碳当量, 仅相当于城市集中污水处理系统的13%。分析结果表明, 大力建设以垂直流人工湿地为代表的低能耗、好氧型污水处理设施, 到2030年前, 乡村污水处理率达到70%的目标是环境和经济可持续的。实施城市污泥深度处置和乡村生活污水处理这两项措施, 2030年我国年减排潜力556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约占当前 (2005基准年) 全球污水处理领域温室气体总排放的8.7%, 这将是中国对全球气候变化减缓做出的巨大贡献[1]。

1.2 水环境化学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影响下, 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 引起藻类、水生植物异常繁殖, 水体溶解氧量下降, 水质恶化, 致使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是典型的水污染问题。在水环境化学一章中, 以水体富营养化为例介绍了大气沉降对水体氮、磷污染的贡献。研究表明, 氮、磷等营养元素经大气传输进入海洋、湖泊是水体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物质循环研究的重要组成内容。大气传输过程不仅能使大量陆源物质进入水体, 而且其通量可能接近于由河流等点污染源输送注入水体的污染物质通量, 从而对海洋、湖泊水体的富营养化产生重大影响。课堂上以太湖为例进行了具体分析。太湖湖泊面积为2428 km, 实际水面面积为2338 km, 平均水深1.89 m, 最大深度仅4 m, 是典型的大型碟型浅水湖泊。调查发现在2002年7月-2003年6月间, 大气总氮和总磷的年沉降负荷分别占环湖河道等点源输入氮和磷总负荷的48.8%和46.2%[2], 也就是说有将近一半的外源氮和磷是通过大气沉降而进入湖体的, 其中氮和磷的湿沉降分别占其外源输入的16.5%和7.3%[3]。此外, 随着水环境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大和截污工程的实施, 通过污水排放而进入湖体的污染物正相对减少, 由大气沉降到水体的污染物所占比重很可能逐年增加, 其对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以及整个水体生态系统的影响将更为重要。

1.3 土壤环境化学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植物修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 同时也是土壤环境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土壤环境化学这一章, 从多介质环境的角度介绍了利用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的方法。早在1983年, Chancy便提出了利用超富集植物清除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思想, 即植物修复。它实际上是将某种特定的植物种植在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上, 而该种植物对土壤中的污染元素具有特殊的吸收富集能力, 将植物收割, 焚烧后回收重金属即可将该种重金属移出土壤, 达到污染治理与生态恢复的目的。从多介质环境的角度看, 超富集植物实际上是将重金属从土壤圈转移至生物圈。不过, 植物修复技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主要有以下几点[4]: (1) 其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时间相对较长, 在大多数地区存在季节限制, 这是目前限制超富集植物大规模应用的最重要原因。 (2) 个别超富集植物生物量小, 生长缓慢。 (3) 个别超富集植物只对一种重金属具有富集能力, 难以全面清除土壤中的所有超标重金属。 (4) 不能100%的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属, 且只能对表层土壤进行修复。 (5) 异地引种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 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基于这些问题, 重金属污染土壤原位钝化修复技术又成为目前新的研究方向[5]。

2 通过考核的方式强化多介质理念

为了进一步强化《环境化学》教学中的多介质理念, 在期末考试中增加了相关考核内容。我们将期末考试成绩分为两部分:闭卷题 (占80%) 和结课小论文 (占20%) 。结课小论文的题目是以当前环境污染热点问题为主题, 要求学生结合环境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多介质环境理念对问题进行分析。通过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 还提高了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3 结语

环境是一个开放的多介质系统, 我们需要从多介质环境的整体效应出发考察化学污染物的运动规律及其控制方法。在课堂教学中, 结合典型环境问题讲解其中涉及的化学污染物在多介质环境中的迁移问题, 同时还在期末考试中增加相关考核内容, 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能力以及增强污染防治的能力。

摘要:《环境化学》是研究化学物质, 特别是危及环境质量的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运动规律及其防治的科学。在解决环境化学问题时考虑环境所有介质单元之间的相互联系, 即化学污染物的多介质环境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结合典型环境问题讲解其中涉及的化学污染物在多介质环境中的迁移问题, 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能力以及增强污染防治的能力。

关键词:环境化学,教学内容,多介质理念

参考文献

[1]潘涛.人工湿地减排温室气体估算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环境学院, 2009.

[2]杨龙元, 秦伯强, 胡维平, 等.太湖大气氮、磷营养元素干湿沉降率研究[J].海洋与湖沼, 2007, 38 (2) :104-110.

[3]Luo L, Qi, B, Song Y, Yang L.Seasonal and regional variations in precipitation chemistry in the Lake Taihu Basin, China[J].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7, 41 (12) :2674-2679.

[4]张继舟, 王宏韬, 袁磊, 等.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 (14) :134-139.

教学环境 篇8

【关键词】语音室 实践教学 隐性环境

随着我国语言教学迅速发展,语音教室已经成为高校外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现代化教学设备。英语教师可以在语音室中进行灵活多样的视听教学,使文字、声音和图像对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产生作用,激发大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然而语音室教学中隐性环境的研究却长期被学者们所忽视,导致隐性环境研究远远落后于实践工作的需要。因此,加强语音室实践教学中隐性环境的研究,是进一步推进高校语音室教育环境理论深层次研究的必然要求。

一、语音室实践教学

语音室是外语教学的重要场所。在语音室教学,可以使用包括文本,图像,视频,音频,动画等多种信息符号;可以采用形式多样的信息呈现形式,既可以用文字展现教学内容,又可以用声像或动画虚拟实景过程表现抽象的概念或原理。语音室教学形式新颖,教学内容丰富,传达清晰,为学生营造了更加逼真,更易于感知的多通道刺激的语言环境,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内最大限度的接触和感受到自然,真实的语言氛围,能更好的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为学生创设了轻松愉快的语言环境和学习氛围。

二、语音室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语音室凭借其优势已经成为学校外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但在如何更有效的使用语音室和语音室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首先,教师没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只是让学生带着耳机听说英语,久而久之,学生对这种单调的语音课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烦心理。教师应该把单纯的听说课改为融阅读、讨论、试听、表演、游戏、讲座为一体的整体语言综合教学课。其次,教师没能够用音像媒体创设情景,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就是说语音室环境建设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尤其是语音室隐性环境的建设。

三、语音室实践教学中隐性环境概述

教学环境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于课堂教学环境的所需要的条件因素。它是一个由多种不同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是指影响学校教学活动的全部条件,它包括物理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也可以说是显性环境和隐性环境。而这两类环境又可作为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存在,并具有各自不同的构成要素。

语音室隐性教学环境是指在语音室教学过程中,对学习形成与发展产生无意识的、隐蔽的和有效的影响的所有一切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例如金建生、王嘉毅在《构建生命发展生态课堂》中提出的精神因素,其中包括教学信息、师生情感、人际关系、课堂氛围、课堂组织等。还有温群雄在《重视教师隐性因素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中提出的教师隐性因素,即与教师有关、但不直接构成教学行为,对教学过程有着重要影响的因素。

四、语音室隐性环境的类型划分

语音室隐性环境的内容是较为广泛和十分复杂的,各种各样的隐性环境因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它们通过相互间的牵制和协调共同影响语音室教学过程的各个因子。根据对语音室实践教学隐性环境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对语音室隐性环境进行分类,即:从内容上可以把语音室实践教学隐性环境分为物质隐性环境和精神隐性环境;从形式上可以把语音室实践教学隐性环境分为宏观隐性环境和微观隐性环境。

五、语音室实践教学中隐性环境的特征

1.潜在性。隐性环境的影响常常是人们意识不到的。语音室实践教学中隐性环境主要是学生在无意识的心理倾向以及置身于其中的学习环境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使其在没有设定预期目标情况下、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下,达到教育者教育意向的目的。语音室的原声功能为学生创建了纯正的听觉环境,多种电教手段为学生创设了真实的语言视觉环境,能够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2.隐蔽性。隐性环境的隐蔽性来源于隐性教育中的一部分。隐蔽性的教育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目的和要求,通过潜在性的环境因素,间接性地对学生进行渗透性和潜移默化影响的手段与方法。从当前隐性教育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隐性教育必须借助一定环境因素作为载体或平台才能够对学生产生影响,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使教育者在这种环境中不知不觉的得到提高。语音室教育隐性环境不会使学生产生心理防线,使学生在学习当中不知不觉地予以接受。也就是说语音室教学隐性环境具有非显性的、无意识的、间接感受到的隐蔽性基本特征。

3.多样性。语音室实践教学的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化。语音室配置有投影器,银幕,电视机等设备,可以进行灵活多样的视听教学,例如运用语音实验室的原声功能,创设纯正的听觉环境;组合运用多种电教手段,创设真实的语言视觉环境;音像结合,培养听读能力等。多样性的教学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

4.渗透性。渗透性是指隐性环境对学生影响的方式是具有间接性、潜移默化性。隐性环境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外因影响内因、由于内因的作用并逐步赋予行动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它的表现形式常常是为间接影响。在语音室学习的学生往往受到多种隐性环境因素的刺激和作用,潜移默化,使他们在不知不觉的隐性环境中提高英语水平,由量变产生质变。

参考文献:

环境教育教学反思 篇9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一首《秋词》总是让人沉浸在如画、如歌的秋日美景之中。然而当我们重新审视周围的生存环境时,不禁让人感慨万分,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温室效应、酸雨、南极臭氧洞、水污染、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能源枯竭等各种环境问题越来越威胁我们生存的空间,环境教育势在必行。否则,美丽的故乡,美丽的祖国,就只能在回忆里回味,将来留给我们子孙后代的,只是没有生气和希望的奄奄一息的地球。

《环境教育》是我校七年级选修的一门地方课程,共五个单元,分别从大气、水、土地、生物、能源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以《大气》这一单元为例,谈谈我的课程设计与反思:

一、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要始终贯彻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推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重视解决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坚持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教师只有在这一思想指导,才能把握环境教育的内涵,上好每一堂课。

二、补充丰富的材料:

教材的内容,无法满足同学们求知的欲望,教师要尽量扩大学生的视野,补充饶有趣味的材料:

1、展示图片导入:先给同学们展示大气污染的图片,后展示环境优美山清水秀的图片,通过鲜明的对比,引起同学们对大气的重视;再次对比地球和月球表面,得出结论:如果没有大气,地球上就没有生命,从而重视本节课的学习图片直观形象,比单纯的语言表达效果要好;

2、介绍由于大气污染造成的生态灾难时对于一些专业性很强的知识要补充材料解释如:

a.温室效应: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

b.极地冰川融化:极地动物栖息地减少,极地动物大量死亡。由于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北极熊和南极的企鹅都成了这一问题的受害者;

c.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没:蓝天、阳光、海洋、沙滩……马尔代夫有着“人间天堂”的美誉。然而,由于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这个天堂岛国面临“消失”的危险;

d.酸雨:展示森林、湖泊、建筑物被酸雨腐蚀的图片; e.南极臭氧层空洞:臭氧能吸收太阳的紫外线,以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并将能量储存在上层大气,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

三、给学生生留下讨论的时间,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

1、你见过当地那些污染大气的现象?

同学们回答踊跃,提到了所在乡镇的纺织厂、造纸厂、皮革厂、钢铁厂的排污行为,冬天取暖时燃烧煤炭产生大量黑烟、汽车尾气、焚烧秸秆等污染大气现象。

2、你能想出哪些措施和建议来给地球“降温”?

对于这种有难度的题目,教师要给予指导,介绍必要的法律知识,国际性法律有《京都议定书》,国内法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严格执法更是必不可少的,环境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最大的问题是相关利益集团在作怪,环保部门收受企业贿赂,纵容企业排污,紫金矿业就是典型,其涉案的相关责任人受到了应有的处罚。

四、观看环保视频,给同学们以心灵的启迪:

镜头一:超市购物,前面是一个年轻的女孩,穿着很时尚,硕大的耳环在面颊边摇晃,晃得人眼晕。她把购物筐里零零碎碎的小东西倒上收款台,平静的从随身小包里掏出一个折叠整齐的布袋,递给收银员,说:“我自己带了袋子。”

镜头二:一个会议上,满头银发的老院士在座位上坐立不安。他叫来酒店工作人员轻声要求:“能不能打开窗帘让太阳光进来,把会议室这些灯都关掉?太浪费电了,中国不是个能源大国!”

镜头三:家里。看到大桶小桶里装满了水,妈妈说:“这些是洗菜的水,可以留着冲厕所。”洗衣粉也换了牌子,她说:“听电视里说,含磷的洗衣粉污染环境,所以我买了无磷的。”热水器换成了太阳能的,新买的冰箱、空调,都贴着“节电”标签。

无论是什么课程,倡导同学们学以致用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在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的坏习惯,并没有意识到那都是对我们环境造成伤害的事情。你还在刷牙的时候让水龙头一直开着吗?你还是喜欢用一次性抛弃的用品吗?你还是在家里用非节能的电灯和电器并喜欢一直开着吗?你还在到处乱扔塑料袋么?面对秋日的野草,你还会放一把火么?……

再小的力量,汇成溪流,汇成江河,最终就可以汇成力量的海洋。构建和谐社会,保护环境,必须要全民动员起来,亮出我们的保护之剑,从自己做起,从生活的点滴做起,从改变自己一个小小的习惯做起。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地方课程教学,我也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同学们重视不够,由于地方课程不在中考范围之内,许多学生在学习态度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认为可学可不学,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学习不单纯是为了考试,更重要的是增长知识,扩大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

二、同学们手中现有的资料较为缺乏,幸而是信息时代,作为教师,一定要多搜集材料,给学生以补充。既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又能达到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

三、总的来说,农村的环境状况比起城市要好点,没有城里工厂林立、车来车往的“繁华”,若能组织学生就近到企业实地参观,学习效果能会更好些,落实地方课程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保护环境教学设计 篇10

《保护环境》学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了解生态环境的一些问题。

2、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生活中的问题。

3、关爱自然,确立环保意识,并愿意保护环境。

二、教学设想:

1、丰富经验形成价值观。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2、学生主动探究。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知识自我建构,道德认知得到内化,道德情感得到培养,道德意志得到锻炼,道德行为得到训练,使思想品德课教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

3、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关注社会,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教学具准备:

1、有关环境保护的书籍、报刊;

2、有关的教学媒体及资料;

3、电脑网络。

四、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提出问题,引趣激情。

1、学生在课前已了解了自己生活地区的环境状况,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状况并感受,哪些环境你喜欢?哪些环境你不喜欢?为什么?

2、学生回答后想一想,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值得我们在这篇课文(板书:

11、保护环境)的学习中来讨论。

3、学生提出问题后整理这些问题。(为什么有些地方能保持优美的环境,而某些地方却不能保持呢? 为什么环境污染会那么严重?社会上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不保护环境?我们国家的环境污染有多严重?现在国家对环境整治有哪些措施?面对这些严重的环境污染,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二)探究问题,体验感悟。

1、四人小组讨论:这些问题,我们该到哪里去寻找答案?四人小组共同分析刚才提出的问题,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2、各小组探究后汇报结果,全班学生讨论后达成共识。(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运用一系列的方法去解决,上述这些问题,有的可以从课本中寻找答案,有的可以从课外书刊以及电脑网络中寻找答案,有的需要去社会进行观察、实践、调查、访问„„)

3、学生以合作小组的方式,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探究,多方面去分析问题、探索答案,多角度寻求方法,多途径解决问题。

(三)解决问题,明理导行。

经过合作小组的协作探究,最后在班级中汇报、反馈,解决问题,明白道理(保护环境十分重要——地球是人类的家园,破坏生态平衡会制造环境污染;人类要珍惜地球资源„„我国的环境污染情况——水污染和用水的极大浪费;大气污染严重;土地沙化„„现在国家对环境整治的措施——农村改水、改厕;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从而指导行为(天天环保,从小事做起——随手关闭水龙头;不乱扔废弃物;参加一次环境保护义务宣传活动;节约纸张、回收废纸„„)。

问题的发现和提出,经常意味着一个新领域的开辟。以问题作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为学生的道德内化打下基础。

这属于“问题体系”中第五层次的练习。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是开放的,目标是明确的。学生在提出这些问题的同时,潜意识中已对环境与人类的生存、发展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产生了学习兴趣,激起了环保意识,激起了情感,激起了探究的欲望。

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把课堂学习的时间交给学生,使思想品德课教学真正成为学生主动活动和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

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操作、观察、调查、访问、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生动活泼、多种多样的探索活动中亲身体验,感觉“合作学习”的乐趣,感悟道德观念,能动地、创造性地理解道德观念,提高道德认知能力。提出问题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问题解决”的核心内容就是要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使学生明白道理,从而指导学生行为。多元智能作业设计:

环保行动方案设计:根据本地区环境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环保行动方案,对症下药。

思品学科校本课程教案

题目《保护环境》

善用网络环境 优化教学策略 篇11

一、善用网络环境的资源优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了兴趣,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将是勉强的。学习兴趣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旦激发了学生对所学学科的浓厚兴趣,就能唤起强烈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较传统的教学手段更能直观地反映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具活力,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更生动形象、更具有吸引力,使我们的学生眼有所观、手有所动、脑有所想,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在讲《搜索引擎》的时候,我将博客技术和传统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第一,通过创设超链接、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使得教学不再局限于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而是很自然地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

第二,实现方便的实时交互。传统课堂教学中,一位教师要面对几十名学生,不可能倾听每个学生的声音,而在Blog平台上,每个学生都是被关注的对象。比如,在课堂练习里有不少学生留言求助,我及时在网上回复,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数据库查找答案,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根据指导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此外,学生的优秀作业也能在网上发布,这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搜索引擎》结束后,学生还留下了自己的感言:“这样的课轻松有趣”,“用Google找不到自己名字的信息,看来我的名字很特别”等等。

第三,在Blog平台上,教学方式得到了自由的展现,学习延伸到了课堂外。教学的全部内容(甚至学习的动态过程)和作业情况都可以上网查询,学生因而感到自己的学习和进步是受到大家关注和尊重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教育理念,独立而自由地进行教育活动。这种单纯而符合人性的教育方式或许将影响到参与者的一生。

教育博客提供了一种网络环境,促进了教学过程的优化,同时网络特有的匿名特性使得师生交流与评价更加客观和真实,还进一步拓展了教育的空间。

二、善用网络环境的体验优势,改变信息技术实践操作方式

把死板的知识点演绎得具有灵性,让学生们在生活化、互动的课堂教学中去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去感受信息技术知识,去应用信息技术知识,这是网络带给课堂的又一变化。在讲解《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这一章时,常规的PowerPoint教学方法是采取以任务为载体,每节课或提出新任务或在对原任务不断深化与完善的过程中展开新内容的教学。这种由浅入深的任务展开更侧重于对软件的认识,即以任务为牵引,逐步了解该软件的各方面功用。引入网上专题式教学设计,使知识的内在逻辑组织方式发生变化,直接从知识间内在联系和功能分类上着手,则是从使用者的角度来认识软件。整个网站按照学生制作一个演示文稿的思路来设计,更适合于学生自主学习。如将PowerPoint主要内容分为“基本”、“插入”、“动画”与“其他”四部分。“基本”部分包含使用PowerPoint必须掌握的基本操作,如进入、保存和一些特定术语等;“插入”部分是制作幻灯片的素材库,告诉你如何丰富幻灯片内容,如插入文本框和声音等;“动画”部分是如何让幻灯片及其内容“动”起来。在“其他”部分中,有教师精心设计的任务,学生可以自选。这个任务将贯穿整个PowerPoint的学习过程。此外,“其他”中还包括对知识的扩展、深化,以及一些零散的内容,以满足有能力的学生的再提高。这种设计思路更便于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借助网站,完成自主学习,实现因材施教。在专题式学习中,知识的呈现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以往知识在教材中的呈现是直线型,教学思路是以教师为主的单一性,而在专题学习网站中,知识的呈现是非线型、复式的,知识以网页为载体,相关联的部分使用超链接,各部分知识如同一桌丰盛的菜肴摆放在学生面前,彼此独立又互有联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自由选择,学生依托网络环境,能很快找到教学中的突破点。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渐形成一套知识体系。这样不仅课堂效果良好,更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拓展打下良好基础,使学生自觉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信息技术活动中去,进而真正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

三、善用网络环境设置学习任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酷爱网络,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网络既是学习的手段,又是学习的资源。针对学生对课本所要求的网络认识与操作水平存在参差不齐的问题,我在教学中进行分组,积极调配各组成员,提倡自主式学习,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展开课堂教学,在关注个体的同时关注小组乃至全体的投入状态。这个时候,对于教师来说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学生来说是“我要一杆猎枪,而不是一袋干粮”。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敢于探索的精神是教师的主要职责。在讲如何用好搜索工具,快速找到自己需要信息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任务:让学生当一回江门本地导游,以小组的形式带“游客”(全班同学)进行江门一日游,自己安排景点和时间。学生接到这项任务后兴致高昂,根据自己的爱好,分别设计了具有个性色彩的旅游路线。汇报交流时,学生们个个十足“导游”的样子,绘声绘色地描述着:有的要去看海侨东南亚风情园、小鸟天堂,有的要到川岛领略风情、看海、捡贝壳,有的要到新会的现代农业基地欣赏奇花异草,还有的学生在设计旅游计划中安排了带游客去品尝江门的风味小吃,带游客去买江门的特产等等。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专心致志,乐此不疲。当然,在设计任务时,我也注意到难易适中、分散重点和难点,达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效果。

上一篇:散文《散步》的教案优秀下一篇:2023.7低段数学组教研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