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化教学环境

2024-10-20

网络化教学环境(精选11篇)

网络化教学环境 篇1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育者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性不够, 且设备管理不便、教学资源孤立浪费严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则表现出明显的先进性、灵活性、可靠性和开放性。现代教育技术综合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 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和管理, 来实现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优化。它的内涵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是实现教育最优化;现代教育技术设计的不仅是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育媒体, 而是包括教育过程中所有可操作的要素, 包括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 如教学人员、校本资源、常规教学媒体、教学设施、教学活动等。

近年来, 学校数字化校园网建设也在日趋完善, 并逐步装备了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相应的教学系统, 将校园网从普通的计算机局域网建设成为面向教学、科研、管理等应用的智能网络, 并且能够传输和处理多媒体信息, 使各种类型的多媒体资源都能在校园网上灵活地应用, 做到一网多用和多网合一。将众多校园网的独立应用系统整合起来, 也是校园网解决方案的发展方向。

当前, 很多高校的传统多媒体教室和基础校园网已相继建成。随着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 多媒体教室建设的数量也在不断发展, 校园网和多媒体设备的结合也逐渐的从单纯的设备控制变成基于网络的教、学、管的综合应用系统, 从而产生了一个新型的多媒体教室设备组合系统环境——网络化多媒体教学环境。

一、网络化多媒体教学环境的功能分析

网络化多媒体教学环境就是以现代教育为目的, 涵盖了以上所有要素的专业解决方案。网络化多媒体教学环境的建设是在传统的多媒体教学中综合应用了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 集中协同控制计算机、影碟机、录像机、视频展台、投影机等现代视听设备, 同时对电动窗帘、灯光、幕布等环境设备进行集中的控制, 通过大屏幕投影, 营造出一个高精度大屏幕显示、高保真音质、受控声光背景的现代化多媒体视听教学环境。

1. 多媒体教室的网络化集中管理、控制和维护。

对于多媒体教室, 高校要求的可管理性在不断提高, 可管理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多媒体教室正逐步纳入到有序化管理中。同时, 对于多媒体教室控制力度的加强, 使维护更加简单, 可以从设备配置、基础信息、状态报告、统计分析、远程调试、远程协助、远程升级等多方面实现控制。

2. 多媒体教室实现可视化管理并全面扩展安全防盗系统。

多媒体教室引入数字视频系统, 实现可视化管理, 提高管理效率。同时, 系统要实现设备复用, 配合电子锁、门磁、红外感应器、双鉴探测器等前端设备在特定时段实现安全防盗应用。这样就对多媒体教室核心设备的全天候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多媒体主播教室及课堂录播系统的建设。

在多媒体教室环境下, 通过合理的扩展, 采用先进高效的VGA采编技术, 可将主播教室多媒体课件内容和多路教学现况实现实时采编、传输、广播、点播和编辑等功能, 实现优质课堂全方位、立体化的再现。

4. 系统整合, 实现综合应用。

要实现校园网、多媒体教室和数字化资源的合理整合, 实现基于多媒体教室环境下的教、学、管的综合应用, 实现数字视音频直播功能、数字监控功能、IP电话功能、VOD等多媒体教学功能。

二、网络化多媒体教学环境的性能分析

1. 多媒体教室管理核心的稳定性。

现今中控设备的功能越来越强大, 已经成为多媒体教室的管理核心, 大部分的管理工作都需要依靠中控系统来实现, 因此对中控系统工作的性能要求就很高, 尤其是稳定性, 需要从基础技术、工艺结构、设计开发、人机界面等多方面解决。

2. 中控系统全天候工作的能力。

可视化管理成为多媒体教室建设的必然趋势, 可视化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安全防盗。因此, 整个中控系统不仅要满足教学时段的应用, 还要满足非教学时段的应用, 这就要求中控系统要具备极佳的全天候不间断工作的能力。

3. 中控系统管理的灵活性和定制性。

由于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差异, 不同的学校在多媒体教室的建设标准、应用标准和管理标准上都不一样, 这就要求基于中控系统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室建设要灵活运用, 以最适合学校用户需求的标准自主创建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和管理应用。

4. 系统整体的可靠性。

通过系统可靠性设计, 在保证系统稳定性、可靠性以及全天候工作能力的基础上, 采用开放式结构, 实现基于信息交互式中控系统的模块化建设和定制化管理。比如在网络有问题的情况下, 由于中控系统具有本地运算能力, 且本地具有64M的内存和8M的Flash闪存, 同时也内置了Linux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和Web服务程序, 并且可以存储一定的数据信息, 因此在网络发生异常的时候, 也完全可以在本地完成各种管理工作和保留管理日志等工作, 真正实现了本地和网络的双模式工作, 且数据库可定时更新。同时采用视频采集模块, 实现教室监控与中控系统软件的密切配合, 在响应呼叫和故障报警时可同步察看监控画面, 在出现问题时, 可通过中控系统内的独立模块来解决。

5. 设备操作的简便性。

操作的简便性是系统应用的基本特性, 充分体现了系统友好的人机交互性。

基于以上的分析, 在保证系统稳定性、可靠性以及全天候工作能力的基础上, 采用开放式结构, 实现基于信息交互式中控模块的网络化多媒体教学环境的建设和管理。中控系统采用嵌入式架构且配合C/S、B/S后台软件构建, 全面提升多媒体教室设备组合系统的应用能力。

三、系统功能结构

系统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

四、多媒体教室管理系统方案介绍

多媒体教室管理系统是网络化多媒体教学环境建设方案中的核心应用系统, 以多媒体教室中的信息交互式中控系统为基础, 开展在网络环境下的综合管理工作。

其设备由能够独立工作的控制主机、多媒体语音网关、网络视频编码器和网络交换机这4个部分构成。

控制主机。保证对教室设备如投影机、电脑、音箱、功放、DVD、展台等的通断电及信号切换控制。同时具备防盗检测报警功能。

多媒体语音网关。保证实时地将教室设备状态上传到控制中心, 并将控制中心的操作命令及时地发送到教室, 同时能够响应教师的呼叫请求, 实现控制中心与教师的对话。

网络视频编码器。将教室的视频图像通过网络传输到控制中心处理。

网络交接机是一个扩大网络边界的器材, 能为子网络提供更多的连接端口, 以便连接更多的计算机。

1. 系统功能特点。

系统采用了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管理方式, 构建出一套全新的教学管理模式, 系统功能特点如下。

(1) 设备使用简单化。设备插卡即用、拔卡即走, 使用一张多媒体教学卡, 即可实现控制电控门锁、投影机、电脑等的自动开启。控制银幕自动降下, 可使系统瞬间进入多媒体教学状态。在课程结束拔卡后系统自动关闭, 所有设备恢复至初始状态。

(2) 设备防盗自动化。系统将除投影机、银幕以外的所有设备集中于全封闭的钢制控制台内, 而多媒体讲台完整的设计方案, 使普通讲台与多媒体讲台融为一体, 实现了设备的全封闭管理。若投影机被盗或发生其他意外事件, 网络中控系统会自动向主控室或保卫室报警。

(3) 设备管理智能化。网络中控系统可以进行远程管理, 从而实现智能化。可以远程控制教室端各种设备的动作, 可远程检测教室设备的工作状态、参数设置等, 也可按照课表来安排教室内设备的定时开关, 从而实现设备的无人值守。此外, 还能对教室设备的工作状态进行实时监测, 并记录投影机工作时间;按时间段查询设备的使用信息、故障信息和各种设备检测信息等记录, 并进行统计分析。

(4) 语音对讲网络化。系统发生故障时, 教师可以通过IP电话与控制室的管理员通话, 实时的解决问题。

(5) 视频监控数字化。教室的视频图像通过TCP/IP网络传输到控制中心, 管理员可以在查看教室设备运行状态的同时实现观察教室图像的功能。

2. 硬件组成。

(1) 中控主机。实现对教室设备的自动控制、切换等操作。上课时所有设备依次自动通电开启, 无需再一一打开。下课后系统自动延时关闭投影, 并升起幕布。

控制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并记录教室设备的使用状态、已使用时间、开启次数等数据。

防盗报警设备。自动对控制讲台和投影机进行防盗报警。

IC卡管理设备。通过IC卡管理系统实现插卡即用、拔卡即走等功能。

强电部分和弱电部分采用分离式设计, 保证中控提供的信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不受干扰性。带漏电保护和过载保护装置, 在提供多媒体设备电器安全保障的同时, 也保障了设备操作人员自身的安全。中控所有功能可采用默认结构, 也可以采用自编程方式, 由用户自行定义设置。

(2) 多媒体语音网关。通过网络实时上传教室设备状态和下达总控命令, 系统连接稳定可靠。同时, 还具有网络故障检测功能, 当外部网络不通时, 自动将系统使用情况记录在本地设备中。通过呼叫总控室实现全双工IP对讲。

(3) 网络视频编码器。基于最新TI DAVINCI处理器的平台开发, 集成度更高。采用H.264视频压缩技术, 压缩比高, 且处理非常灵活;支持完整的TCP/IP协议簇, 支持视频、音频、报警、语音数据和串行数据通过TCP/IP网络传输;支持PPPOE、DHCP协议;内置WEB预览功能, 可进行IE访问。与此同时, 支持云台与电动镜头的控制, 支持多种解码器协议, 可进行预置位、巡航、轨迹的设置与调用。另外, RS-232接口可支持网络透明通道连接, 支持双向双工语音对讲、单向语言广播。具有报警输入、移动侦测报警、遮挡报警、报警联动输出等报警功能。

网络化教学环境 篇2

关键词:网络环境;地理教学;优势;实践与思考

借助网络优化地理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笔者在此就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学优势、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学过程设计模式以及网络环境下地理教学的实践思考谈几点体会。

1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学的四大优势

1.1有利于扩大学生知识面,激发地理学习兴趣:网络资源内容丰富,分门别类的图片、文字资料和视频信息等使抽象枯燥的地理事物及地理原理变得直观具体,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也得到有效的锻炼。

1.2有利于促进教师备课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在网络环境下,不同学校的地理教师可以进行协同备课,便捷地获得日常教学所需的各种信息资源,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提高教师备课水平和教学效果。

1.3有利于重难点突破,培养学生能力:在网络环境下,可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突出、强化教学重点,使教学难点得到突破和解决,教学过程得到优化。

1.4有利于顾及个体差异,落实因材施教:网络环境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用多种方式探索问题,给予学生较大的自由空间。基础不同的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网络方式去获取更多的知识,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

2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学过程设计模式

下面以《酸雨的危害及防护》一节为例,简要介绍网络环境下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模式。

2.1课前准备

(1)教师提出问题。利用前面一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对在生活中遇到的酸雨问题进行分析、归类,布置任务让学生思考酸雨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2)学生课前探究。引导学生结合问题查找相关资料,提出解决酸雨问题的办法,并制作相关的文档。

(3)制作推荐网站。教师针对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收集相关的图片、影像、文字资料制作并推荐教学网站。

2.2教学流程:本课教学采用以下流程:情景导入→明确目标→自主探究→协作互助→巩固反馈→思维拓展。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学生充分利用网页及网络课件,相互协作、寻找答案、提出见解、展开讨论,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共同讨论和归纳问题的答案。

(1)网络导课,创设情境。教师通过网络技术,收集酸雨问题的漫画、图片、文字、动画及视频等素材,以此设计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打开网络课件,观察课件中的漫画“雨中垂钓”,提出问题:这反映了什么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网络展示,明确目标。在网络课件中显示出本课的学习目标,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重庆酸雨怎样产生的?容易造成什么危害?应该怎样防治?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里完成指定的学习任务,快速有效地提取信息,然后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制作成文档。

(3)网络学习,自主探究。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通过访问浏览相关网上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对获取的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教师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对学生学习中碰到的问题,作个别辅导,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

(4)网络交流,协作互助。学生在通过人机协作进行自主探索的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各种形式的协作学习,如学生与学生的协作、学生与教师的协作等;还可以通过对酸雨的危害进行分析,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想象,总结解决的办法,然后进入“讨论区”进行交流,研究其可行性。

(5)网络测试,巩固反馈。课题小结后,教师指导学生进入测试网页,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能力水平,选择不同层次的测试题,独立在网上完成测试,测试结果由网络反馈给师生。为了使低分数段的学生也能有成就感,高分数段的学生同样有激励感,可将测试题分层设计为达标级、提高级、综合级。根据计算机反馈的情况,对其中有代表性的问题作适当的讲评。

(6)网络延伸,思维拓展。布置学生课后根据自己的需要,访问与酸雨有关的网站,阅读课外知识,扩大知识面。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发送电子邮件、留言等方式进行交流。

3网络环境下地理教学的实践思考

3.1转变思想观念,做个地理有心人:在网络环境下,师生关系将发生转变,学生自己上网搜索知识,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学策略应围绕如何学而定。教师需要经常关注地理和相关科目的信息变化。在网络环境下,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大量的素材。平时上网时加以注意,下载可能有用的资料并分类保存,把这些资源直接变成自己教学所需的素材。

3.2提高教师网络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地理教师要能够熟练地使用电子邮件等网络工具与其他教师就作业、任务和信息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学会利用FTP进行资源下载、检索和获取信息和上传数据、文档;能熟练地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电子表格、Web网页制作工具等来创建文档、图像、图表、Web网页,以进行信息集成。

3.3加强地理教师间的资源共享和交流:为了避免工作的重复,教师之间需要加强合作,形成互助协作的氛围,共同促进地理教学工作的提高,实现资源共享,节省时间,形成合力。网络环境下,地理教师可以建立地理博客,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把自己的教学反思、感想和教学材料进行交流和沟通。通过地理群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询问地理问题,寻求网友的回答,甚至可以通过视频进行交流。

3.4加强网络环境下对学生的管理:网络的自主性很大,网络的内容十分芜杂,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容易被精彩纷呈的内容所干扰而分散学习精力。在网络环境下学习,对学生自控性的要求更高,否则会出现上网玩游戏、上网聊天等不良现象。

3.5加强师生交流:网络地理教学在促进学生情感发展方面尚显不足。网络地理教学中师生不能完全进行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师生的面部表情及语音、语调所带来的情感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丢失”了,所有这些情感信息的缺失都将对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要在课后的反馈中,加强与学生的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增进师生的情感。

3.6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使用:面对地理学科知识的复杂性,网络信息技术并不是万能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结合使用其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达到最好的效果和效益。总之,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更新,更重要是把信息资源引入地理教学活动中,将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的教学模式有机地整合起来,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沈海燕.高中地理科际联系中的脱节问题及教学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1,1-2,28-29.

[2]武笑伟.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的实践与探讨[J].新课程,2011,2,23.

网络环境与语文教学 篇3

关键词:网络;教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8-238-0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到教育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以悄然走向第三个阶段一网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引进网络必将成为一种大趋势。多媒体网络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广阔而自由的学习空间,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构建新型的语文教学模式,使语文学习得到无限拓展与延伸,从而达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目的。所以,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语文学习的使用工具,已是挥之不去,用之不竭。

一、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自主性

长期以来,学生普遍对语文不感兴趣,语文课上大多数学生都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课堂教学的效益之低可想而知。这种状况的形成固然有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的原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法陈旧单一,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传统课堂中教学由于时空的限制学生往往会局限于课本或教师的教学思维框架之中,难于发展,难于突破。而网络环境则可以为学生提供广阔无限的空间。在网络环境下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参与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网络环境中虚拟现实的产生,可以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生动形象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从中获得真实的感受。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交互讨论,多向交流,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中彼此孤立的学习状态。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情境、协作、问答、网上阅读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构建学生自己的知识库。

网络教学的这种交互性、合作性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同时,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

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彰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交互性的特点,为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天空。当前,在语文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多数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而不是发现式的,因而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多数是机械的、被动的。分析其成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存在着一种传统观念: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表现为“以教为中心、学绕教转”。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学关系也变成了简单的“我讲,我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因此,“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替代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导致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被遏制,致使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在开放的网络学习资源面前,网络发挥了“望远镜”的功能,网络带给学生的是一个无限广阔的学习空间,学生的多元智能在此被激发,在语文学习中,可以让学生自由想象并设计自己的作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学生还可以自主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获取信息的能力,发展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网络环境下语文教育彰显了学生的主体性。

三、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利用网络技术,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让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发现与创造;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经验、学习方法去探索与发现,从而获得新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语文教学,使课堂教学的容量成倍地增加,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网络技术的交互性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使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明显提高,参与机会明显增多,由原来的被动接受改为独立思考,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了独立思维的习惯和创新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碧波涟漪。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教师教学要温故知新,巧妙设疑,指导学生的创造思维活动。还要善于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教师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和“纵横驰骋”,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想象力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人类思维中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是使科学不断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始动力。而观察力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活动的关键。教师要指导和鼓励学生伸展智慧的拳脚,去想象和创新,做开拓创新的优秀人才。

网络化环境下高校教学资源的建设 篇4

关键词:网络,教学资源,教育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对社会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已经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传统教育模式的触动尤其明显。没有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教育教学创新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现代教育技术是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突破口与前沿阵地, 教育技术进入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为核心媒体,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为特征的新的发展阶段, 在未来教育中现代教育技术将发挥两大作用:

一是促进并深化高等教育的全面改革;

二是深入推进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

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是现代教育技术体现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发展, 能够对目前教学资源建设的不足起到有力的补充。

目前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例如:教学资源分散, 优质教学资源缺乏, 重复建设, 形式不规范。为此组织高等学校开展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强化管理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多媒体网络化手段的引入, 促使教学管理、教学内容与教材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

1、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目的

我们要利用网络这个新的媒体传播手段去开展教学, 关键是在教学资源建设上要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的各种优势, 发挥它特有的、别的传播媒体无法实现的功能, 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各种远程教学媒体中的最强者。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目的是为使用者提供最丰富的、最易于操作使用的学习材料, 从而使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者能更方便、更有效地达到“教”与“学”的目的。开展网络化教学、进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其目的不是为了让我们的教学过程看起来似乎很现代, 也不是为了让我们学校因为大量使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我们在同行面前显得很有“面子”和“地位”, 而应该实实在在地分析在使用了网络教学手段后我们能否为最终的“受者” (学习者) 提供了他们所需要的教学内容和他们所乐于接受的学习方法, 为教学者提供一种更优化的教学途径, 并切实地提高教学水平。这是开展网络化教学的最终目的所在。

计算机网络和普通传播媒体相比较, 它的最大优势在于它有计算机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 的参与、具有无限的可扩展性 (资源的无限丰富) 和实时通讯 (即时沟通) 的能力。在进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时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的这些特点来设计教学资源, 就可以使网络教学媒体与其他教学媒体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比如运用数据检索技术, 学习者可以很方便地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运用超文本技术, 学习者在阅读某段文字时可以同时看到专家学者对这个问题的注解;运用超级链接技术, 学习者可以跳出某一专家的思维而去接触更多人对相关问题的看法;利用BBS或其他网络通信手段进行实时沟通, 学习者可以与专家或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 增加学习的主动参与性。而网络多媒体技术的介入又使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变得更加直接和轻松。作为网络教学资源的提供者必须充分考虑资源使用者的各种需求。只有使网络教学资源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使用者的需要, 这样网络教学媒体才可能成为一种优势教学手段得到迅速发展。媒体的使用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对于这一点, 无论是教学主管部门、开展网络教学的教师还是从事专业教学媒体制作的工作人员都应该有充分的认识。

2、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流程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不是朝夕的事情, 需要长久的积累和不断的投入。针对教学的实际情况, 争取以学校立项的形式, 按照资深主讲教师提出制作内容——专业梯队写出制作脚本——学科年轻教师主持开发、教育技术人员分工协作 (提供必要的条件、素材资源) ——主讲教师试用的流程来实施开发。资源征集——采用制作、购买、收集相结合的办法, 首先将全校教材附带的光盘资源收集、复制;其次, 从网络上收集一些公用资源, 由于国家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所规定的开放性, 网上有很多学校的精品课程可以充分利用, 结合专业特色, 拿来为己所用;对于学校必要的资源统一规划, 分期购买, 责成专人管理;同时联合学校相关学院、系部开发一些具有特色的素材, 争取制作成精品, 供校内使用和校际交流, 同时也可以树立榜样, 带动教师制作的积极性。

具体的建设中, 首先进行需求分析和资源的组织结构确立。在广泛调研、征集全校师生意见的基础上, 参考其他院校的成功经验, 确定本校的资源类型、结构功能, 力求做到实用、方便、安全。为了提高此项工作的科学性, 最好由各学科资深教师和计算机专家共同完成。最重要的工作是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开发入库。包括现有资源的整理、收集、归类, 将目前现有教材中附带的光盘, 制作成光盘镜像资源。后续资源的购买和开发, 课件、素材和网络课程 (或专业网站) 以教改立项的方式进行, 自制的以每年一次教学资源制作大赛的形式进行。流媒体资源建设, 从教学竞赛、精品课程、名师工程和品牌专业建设等活动中挑选出一批优秀的教学名师, 将他们的讲课利用多媒体录播系统制成流媒体, 供学生自主自学、教师教学交流和新教师培训使用。开发组成员为:有经验的老教师+年轻教师+教学督导组专家+技术人员。开发以各课程组年轻教师为主, 技术人员为辅的方式进行。

同时, 教学资源的应用和评价、管理也需要相应的配套措施和方案, 视学校的不同情况而定。另外,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目的是为教学服务, 所以必须在支持各种新型教学方法和模式上, 有所建树, 比如满足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的需要。对于高校来说, 培养和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是新时代教育培养的目标之一, 因此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任重而道远。

3、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问题

以笔者所在学校网络为例, 学校网络建设从1 9 9 7年开始, 已建成与C E R N E T (中国教育科研网) 和CHINANET (中国公众信息网) 千兆光纤相连, 通过后期西部校园网络建设, 已经成为覆盖全校教学区、学生生活区、教工家属区的大型校园网, 网络的速度和稳定性整体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 但是目前学校网络硬件的建设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却没有及时跟上, 成为校园网应用的一大遗憾。国家本科教学合格评价指标里, 对学校必修课应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要求不低于15%, 并有一定数量自行研制开发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效果好。而目前很多高校在这一方面离达到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如何缩小这一差距已成为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全国很多高校由于自身发展的需要, 纷纷建立了新校区, 由于客观原因的限制, 绝大多数高校的新校区离老校区有一定的距离, 教学计划、教学模式相应必须做出一定的修改, 这也对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学校将面临本部、新区这种格局, 网络教学资源的作用将进一步凸现, 合理利用网络进行辅助教学, 减少人力、财力的支出,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 成为我们思考的一个新课题。一些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可以考虑放到网上进行, 实行网络教学, 而学生也从过去的被动式学习逐步转变为主动式学习, 教师依托于网络, 利用网络教学资源, 实行教学、教学辅导以及师生互动, 促进自己的教学。网络这一现代化技术, 就像原来的电视、广播技术一样, 成为我们教学手段上的一个有力工具, 必将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炳任, 谢舒潇, 蒋雪珍, 戴玲. 高校校园网、教学资源库的建立与思考[J]. 电化教育研究. 2000, (12) .

[2] 王玉芬, 张丽君, 杨国红. 基于WEB的教学多媒体素材库的设计[J]. 网络财富.2008, (05) .

网络环境下的政治教学 篇5

一、网络教学的优势

1.网络教学有利于教师协同备课,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互联网上存储着学校教学所需的各种数据库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库,为广大教师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协同备课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教师可以选取网上的名师教案或课件进行教学,从而实现了互联网上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了教学资源利用率、备课水平和教学效果。

2.网络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实效,拓宽学生视野

实效性是网络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衡量一节课好坏的标准。网络教学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内容于一体,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性、增加学生的可选择性,又能体现因材施教原则。使一些抽象、难懂、枯燥的理论变得具体、形象、生动,从而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给传统的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增强了政治课教学的趣味性、实效性。

3.网络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能力

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能力。思想政治课因其固有的特点即理论性、现实性、开放性更适合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学生可以从网络的资源库中各取所需,针对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网上自主学习、讨论、分析、解决,并撰写小论文,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学习潜能,提高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目的。

4.网络教学有利于创设新情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掌握基础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运用基础知识去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而传统教学手段难以把大量鲜活的正在发生的现象呈现给学生,而网络教学则可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解决这一问题。通过网络及时把一些热点现实材料下载给学生或让学生自己上网浏览,让学生分析、讨论,达到理论与现实的结合,课内与课外的统一,既提高了政治课的时效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运用网络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当然,网络教学不是“无所不能”,而是辅助教学的工具,因此,在运用网络教学时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注意网络教学的适用性、科学性

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有必要使用多媒体或课件网络教学。只有那些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关键点,才值得运用网络辅助教学。同时,使用网络教学要坚持适度、实用、经济、科学、高效原则,避免简单地运用网络对学生进行“狂轰滥炸”,要留给学生与教师交流的时间,坚持以人为主、以机为辅、人机协作的原则。

2.注意师生合作的灵活性、交互性

网络教学使教学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千变万变都不能违背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要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不能心中只有网络,而让师生成为网络的奴隶。应让网络教学更好地适应学生心理特点和学科特点,增强课件的交互性,使师生双边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从而更好地为提高学生素质服务。

3.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渗透性

網络教学作为现代教学手段之一,有其突出的特点,但传统教学手段也有其自身的优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将传统教学手段的优点与现代教学手段优势有机渗透,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绝不能用网络取代老师,用屏幕取代黑板,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作者单位 郝江智:山西省石楼县石楼一中 张津溢:山西省石楼县职业中学)

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网络教学 篇6

所谓网络教学是指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 或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知识。由于网络教学具有时效性、共享性、交互性和个别化等特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网络教学不同的教学模式,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 这就要了解网上教学的教学模式、特点、问题以及应对办法, 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实践与创新。

一、网络教学的特点

网络教学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建构学习, 是基于多媒体技术的网络技术下的新的学习理论。这种理论是将学生看成是知识学习的主动建构者, 外界信息环境经过教师的组织、引导, 学生主动建构, 转变成为自身的知识。这种开放性、创新性的教育思想和模式, 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和固疾。 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网络教学,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 网络教学过程的交互性。

网络教学最大特点是它的实时交互性。实时交互性是指在网络上的各个终端可以即时实施回答。交互的方式有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之间。通过课件还可以有效地获得图、文、声、像并茂的教育信息, 师生之间的交互可以获得教师的指导, 学生之间的交互可以进行协作学习。

(二) 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性。

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共享资源, 其中包括硬件的共享和软件的共享, 核心是软件的共享。

(三) 多媒体信息的综合性。

多媒体网络融超媒体和超文本于一体, 集图形、图像、图表、声音、文字于一体, 有利于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的情感;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四) 教学方式的先进性。

传统教学的中心是教师的教, 网络教学的中心是学生的学。在网络教学中, 教学不再是满堂灌, 学生的学习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组织、调控, 并以作业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至于学生的步调、方式、进度、内容的数量和难易程度等则由学生本人决定。

(五) 教学目标的多样性。

学生的个体差异, 如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风格、学习的起点等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多样性。在传统的“教学流水线”上难以实现因材施教, 网络教学克服了这些弊端。

(六) 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网上的教学内容不仅有本校学科教师编制的CAI课件, 而且有来自于不同类型、不同地区学校的课件内容。学生通过比较借鉴, 选取那些内容结构组织严密的优秀网站或课件进行学习, 从而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

二、网络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与方式

学校中心工作是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学校要真正为培养一代新人发挥效能就必须从课堂主阵地着手。现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 课堂教学中心从教师转向学习者, 核心在于学习者主动将新的信息和经验与其原有的知识基础相融合的过程, 因此网络教学正是适应了建构主义理论的需要。 网络教学模式大体可以分为:

(一) 集体教学模式。

教师先用常规教学中的讲授法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同时将概念、原理等讲述清楚、提供途径, 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收集信息或者分组讨论、协作交流, 同时交待任务情景。利用计算机迅速和反馈及时的特点, 提供化难释疑。放手让学生自行练习, 学生出现疑难问题, 可用电子举手。教师通过监视管理功能, 选定有疑难问题的部分学生, 组成一个特定的学习小组。学生可以利用语音对话、BBS论坛、留言簿、公告栏等展开讨论、进行经验交流。教师同时也可接受学生的咨询, 指导学生解疑, 提供帮助。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说可以在轻松环境中学习新知识, 促进了学生共同合作的意识。

(二) 自主学习模式。

该模式是利用服务器功能, 充分利用硬件资源, 使有限设备发挥最大的效率。

三、目前网络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 课堂容量问题————网络资源的合理利用。

为增加课堂教学容量, 有关人员在网络上放置了大量的信息资源, 但是却产生了一个严重的后果, 那就是:丰富的资料让学生眼花缭乱, 又是背景资料、又是电子板书、又是图片、又是相关链接资料。学生连浏览一遍都来不及, 更别提做笔记、分析、思考、判断、吸收、综合、消化了, 结果出现了学生无从下手、漫无目的、阅读随意的现象。

(二) 自主学习问题————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减少了讲授时间, 增加学生自主阅读时间, 在阅读过程中不加干涉。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充当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学生随意阅读该不该干涉呢?这会影响学生自主学习吗?这是网络教学实践中感到困惑的又一个问题。经过理论研究和实践论证, 网络教学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头脑里自行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师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应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帮助者和资源组织者的角色。网络教学中如果是良性的交流互动, 教师的作用非但不会削弱, 反而会增强。

(三) 情感互动问题————传统手段的必要补充。

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又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是如何在网络教学中解决情感互动问题。思想教育功能在网络环境下如何体现呢?通过探讨认为先进的网络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并不是水火不容、有你没我的关系。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想情感, 情感升华就会在有声与无声之间潜滋暗涨。因此解决网络环境下的情感互动问题, 传统的教学手段可做必要的补充。

(四) 课件通用问题————课件模板的优化设计。

一般情况下课件制作基本上是为了某一节特定的课例而设计的, 因此通用性很差。通用性是考察课件效率和效益的最重要标准。如果一个课件通用性很强, 不仅制作它的老师用, 全校都能用、全国都能用。提高通用性最好的办法是设计一些内容简洁、重点突出的网络课件制作模板。教师可以根据课型的不同需要, 或嵌入讨论系统或嵌入留言系统等, 发挥计算机的交互功能。另外, 制作课件也可以发动学生, 上网搜索资料等事情可以教给学生去做。学生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就已经在学习, 并且是对主动性要求更高的学习。

(五) 网络教学对设备、对技术的要求很高, 难以推广的问题————循序渐进、明确分工。

网络化教学环境 篇7

目前,大多高等院校都在进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工作[1,2,3,4,5,6,7,8,9,10,11,12]。为了起到实验教学的宣传与示范作用,进行实验教学中心网络环境建设是很有必要的。实验教学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主要工作,也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重点。如何利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络,更好地开展实验教学和实验教学管理,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络环境建设的重点。为此,本中心结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络环境建设,开发了实验教学管理、开放实验管理和网上评教三个特色模块,尝试进行实验中心网络化管理。

二、网络环境特色模块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络除了组织机构、实验课程、规章制度、仪器设备、新间动态等常规模块外,还包括以下三个特色模块:

1.网络实验教学管理模块。网络实验教学管理模块主要包括教师管理模块和学生操作模块。

2.网络开放实验管理模块。网络开放实验管理模块主要包括教师管理模块与学生预约操作模块。

3.网上评教模块。网上评教模块主要包括中心管理员模块与学生、专家评教模块。

三、网络环境特色模块主要功能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络环境常规模块起到了展示了中心建制及实验室组成、实验室相关的规章制度、实验室实验课程及实验项目、主要大型仪器设备等功能。

1.网络实验教学管理模块主要功能。网络实验教学管理模块主要实现教师网上发布实验课程、学生网上选实验课和网上提交实验报告、教师网上批改实验报告并登记实验成绩的功能,如图1-图4所示。

2.网络开放实验管理模块。网络开放实验管理模块主要实现发布开放实验项目、学生网上预约开放实验。如图5-图6所示。

3.网上评教模块。网上评教实现了学生和专家对实验课教师上课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如图7所示。

四、特色模块网络化管理效果

1.实验教学管理。实验中心管理人员通过实验教学管理模块,可对本中心将要开设的实验项目通过实验教学管理模块发布在网上,对上实验课的学生进行分批次实验管理,同时,教师也能利用实验教学模块进行学生实验报告的批改和成绩登记,大大提高了实验课管理效率。

2.开放实验管理。实验中心管理人员通过开放实验管理模块,可以方便地面向全校学生发布本中心拟开放的实验项目,学生也可以及时地了解本中心开放实验项目动态,根据自己的空闲时间,预约感兴趣的实验项目,既提高了开放实验管理效率,也提高了开放实验项目的开出率和仪器的使用率。

3.网上评教管理。根据网上评教系统结果,实验中心管理人员可以全面了学生及听课专家对实验中心实验课的综合评价,可根据评教意见,改进教学质量。同时,也可参考评教结果,对实验课教师进行评优考核等。

五、结语

1.通过实验教学网络化管理,提高了实验课程管理的工作效率。

2.通过开放实验网络化管理,提高了开放实验的开出率和仪器的使用率。

3.通过实验评教网络化管理,为实验教学质量管理和改进提供了参考依据。

摘要:结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络环境建设,开发了实验教学管理、开放实验管理和网上评教三个特色模块。实现了实验教学、开放实验及网上评教的网络化管理。实践运行表明,特色模块的运用和网络化管理,提高了实验课程的管理效率和开放实验的利用率,也为实验教学质量管理提供了参考。

网络环境下有效教学的策略 篇8

一、全面认识网络教学

网络教学是在网络技术支持下产生的教学活动。与一般教学活动相比, 网络教学最明显的特征是教学资源对教学信息的承载作用。网络教学形式可以是班级课堂授课形式, 也可以是开放的网络教学形式。

由于网络教学中的教师和学生基本处于分离状态, 教学过程的控制和评价都依赖于网络, 教师是网络教学的策划者和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因此, 网络教学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 否则必然导致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的低下。

网络教学的有效性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属性, 要求对网络教学活动结果与教育价值需求是否相符及相符程度的高低进行判断。理想的网络教学要遵循网络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 以尽可能少的时间、人力和物力投入, 实现特定教学目标, 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关于网络教学的认识,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网络教学具有绝对优势, 可以代替一切教学形式;有人认为网络教学费时费力, 敬而远之, 抵制或否定网络教学。事实上, 任何技术都有其两面性:当技术被合理利用时, 其价值得以充分体现;当技术被误解或错误利用时, 其价值则难以发挥甚至适得其反。因此, 对于网络教学, 其发展趋势不可逆, 只有挖掘其积极的价值体现, 合理地规避其消极应用, 适时、适度地利用网络技术, 有效地实施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辅导等环节, 处理好备、教、学的关系, 才能提高网络教学的实效性。

美国大众传媒学家施拉姆曾指出:“如果两种媒体在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时, 功能是一样的, 我一定选择价格较低的那种媒体。”也就是说, 选择媒体应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 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学习效果, 并在方便学生和教师两者之间做到合情合理的均衡。网络教学中, 并非所使用的网络多媒体技术越多越先进, 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就越好, 效率就越高。如果使用简单媒体就能表达的内容, 反而偏要用复杂的技术来实现, 这必然导致时间、精力、资源的浪费, 造成教学效益的下降。

二、网络环境下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从广义上讲, 教学策略不仅用来表示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而使用的手段或方法, 而且还指教学活动的序列计划和师生间连续的有实在内容的交流技巧、艺术。网络教学策略包含教学准备策略、教学行为策略、指导学习策略和教学评价策略等多个方面的含义。

1. 教学准备的策略——有效备课

确定教学目标: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目标要增加学生对网络资源的利用能力目标。教学目标的完成不局限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如果是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网络教学为辅的情况下, 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充分考虑网络教学环节, 设置部分学生自学的目标。

分析教学对象:网络教学的对象主要以班级和选课学生为主。分析教学对象就是分析他们的年龄特征、起点能力以及计算机操作基础。起点能力是学生习得新能力的内部前提条件, 对新的学习起更大的决定作用。教师可以通过诊断测验、平时作业批改和提问等方式来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

选择教学材料:网络教学中的教学材料包括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所有资源, 既包括一般多媒体课件资源, 也包括网络课程开发的资源, 还包括传统教学的其他资源。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和地方教育资源网的建设完成, 教学材料的选择显得更为容易和方便, 网络教学的备课环节也更加有效了。

有些教师把大量的精力与时间花在素材制作上, 忽略了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学习要求这些最基本的备课内容, 只是把制作网络教学资源和多媒体课件当做备课的全过程。显然是有失偏颇的。备课是寻找、搜索、构造、备选教学方法的过程, 同时也是体验、评价、挑选满意的教学方案的过程。网络教学中的教学资源制作只是备课的一个环节, 只能辅助备课, 而不能替代备课。

2. 教学行为的策略——教学过程的有效实施

根据实施情况的不同, 网络教学过程分为以课堂教学为主和以网络自学为主两种形式。从实践来看, 传统基于课堂的教学过程常常采用被动程度比较高、以集体为组织的同步讲授型教学模式, 而以网络自学为主的教学活动更侧重于由以集体为主向以个人为主变化, 或由被动型向主动型变化的, 活动模式以异步讲授、小组方式 (同步讨论型、异步讨论型和协作型) 和个人形式 (自学辅导型、掌握学习型、案例学习型、问题教学型和探索学习型) 相结合来进行。

在网络教学过程中,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是网络学习组织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方面, 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掌握网络学习方法, 明确网络学习目标, 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保证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 让学生自拟学习计划, 发展个性。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自主地安排学习计划可以很好地树立学习信心, 增强学习动机, 还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教学内容与作业, 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3. 教学辅导的策略——有效的开放教学指导

传统教学中, 课后辅导是教学延伸和教学优化的催化剂, 是解决学生难点的有效途径。同样, 网络教学中指导学习也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通过指导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网络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可以由教师发起讨论, 也可以有学生“风暴式”发言。网络教学的指导可以通过E-m a i l、B B S等方式实现。网络教学的指导内容还可以作为其他学生学习的内容, 可以作为网络教学资源的有效补充, 从而有利于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

4. 教学评价的策略——有效评价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评价应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 借助网络所具有的资源共享、实时处理、存储记忆等功能, 使评价更为科学、合理。

诊断性评价:我们可以借助网络在一门课程或一个学习单元开始之前, 对教学背景及学生所具有的认知、情感和技能等方面的条件进行评估。通常, 将需要测评的内容设计制作成一些可定量分析的选择题, 学生选择后, 再由网络实时分析统计。这样既使学生能了解各自的能力水平和需要提前复习或预习的知识, 也可以为教师确定教学目标、进行备课、实施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同时还为学生后一阶段的总结性评价提供参照。

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实施的评价。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获得教学反馈, 随时调整教学计划, 改进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形成性评价, 主要通过学生在传统课堂上的表现、出勤、书面作业等, 并辅助课后网络环境中的自测、电子作业、网络登录情况等进行数据统计。以网络自学为主的形成性评价, 主要依据学生在网络课程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电子学档。

总结性评价:网络环境下的总结性评价要改革传统的纸质试卷考试, 逐步实现网络电子化考试。网络考试可以从试题库中随机产生试卷, 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完成考试。总结性评价可以作为评价教学有效性的一个综合性依据, 但不能作为决定性依据。总结性评价应和诊断性评价进行比较分析。

以上主要是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网络环境下的教师教学评价可以由教师自评, 也可以由学校行政部门对教师进行测评。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含运用网络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管理和指导的能力, 制定网络教学行为策略的能力 (对学生是否具有针对性, 是否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 运用网络环境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的能力, 网络环境下的课程开发能力等等。

摘要:教师只有适时、适度地利用网络技术, 有效地实施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辅导等环节, 处理好备、教、学的关系, 才能提高网络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1]高慎英, 刘良华.有效教学论——新课程的视野[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5.

[2]张 璐.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 教育理论与实践[J]2000, 11.

[3]Merill M, Li S, Jones M.Second generation in-structional design (ID2) .Educational Technology.1990, 30 (2) .

[4]刘电芝.学习策略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谈网络环境下英语听说教学 篇9

一、引领学生使用有效的网络资源和学习工具

掌握语言技能是语言学习的主要目的。所谓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听和读是语言的输入, 也就是吸收的技能;说和写是语言的输出, 也就是表达的技能。一个人运用语言的能力必须在吸收信息与表达自己的交际过程中得到提高。在英语教学中, 听、说、读、写是学习目的, 更是学习手段。所以, 我们在英语听说教学中, 辅助以对学生进行听说训练的多样化网络资源, 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挖掘学生潜能, 更好地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优化高中英语听说课的网络资源有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英国广播公司、探索频道、Englishbaby、普特英语听力等网站;英语学习辅助工具有韦伯字典、维基百科、人物词典、有道桌面词典等。

二、打开英语听说教学之门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英语教学有四个教学阶段:能力的感知———通过触、嗅、尝和看等多种感官经验激活各种智能, 使学生感性认识周围世界事物的多种特征;能力的沟通———通过接触他人、事物或特定的情景体验情感, 调节并强化学习认知活动;能力的传授———在教学中传授学习方法与策略, 把智力开发与教学重点相融合,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智力程度和发展潜能;能力的综合运用———通过教学评估促进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智能, 使每个学生都能自信地学习, 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在英语教学中, 我们可以运用多元智能的教学理念, 视学生智能、学习状态和课程教科书的需要, 灵活运用。

网络资源使英语课堂成为充满活力与创意的学习场所, 使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为我们的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 注入了活力。将学生置身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中, 让其领悟语言, 操练语言, 运用语言。在这种练习中学生充分地表现自我, 多元智能得以充分开发, 抽象思维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言语—语言智能是有效地听、说、读、写的能力, 即能运用听说读写进行交流、讨论、鉴赏、评价、创造知识以及对语言本身进行反思的能力。英语听说教学中教师应训练学生掌握听力技巧, 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记录重点;教师应训练学生有效倾听, 在听的过程中能够把握主题、获取核心信息, 在听后能够对重点内容进行概括;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广泛获取资源的能力, 鼓励学生涉猎教科书以外的资源 (如词典、英文图书、杂志、报纸、网络信息等) , 通过系统有效的训练促进学生言语—语言智能的发展。

逻辑—数学智能涉及数学、科学和逻辑三个领域, 英语虽属于文科, 但同样拥有如排列、组合等数学概念, 掌握这些概念可促进学生英语习得的养成。在听力训练中, 教师采用不同的提问策略提出开放性问题, 让学生根据已知的信息预测、推理故事情节发展以及相应逻辑结果, 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视觉—空间智能是人对结构、空间、色彩、线条和形状的感悟能力, 包括用视觉手段和空间概念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能力。英语教学中教师采用影音多媒体、图片等形象化工具辅助教学, 有助于激活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

人际交往智能是人的智能中最重要的一种, 它主要指与人交往合作, 觉察、体验和解读他人的情绪、情感和意图, 并能据此作出适当的反应的能力。创设积极的人际交往环境的最好实例就是英语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个人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分运用所学语言, 使语言学习更有交际意义, 符合语言学习和运用的规律。

笔者在充分分析学生智能特点的基础上, 尝试利用网络资源优化高中英语听说教学。

通过有趣的课堂教学活动, 学生在实践中加强了语言应用训练。而此项作业的设置, 使得学生能够把在课堂上所获得的听说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加以巩固和落实。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更多的是在平时培养出来的。通过适当的作业设置, 学生在语言环境中提升口语交际能力, 从而达到在运用中学习掌握语言的目的。

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 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教师可以在教学的某个环节借助网络资源给学生提供选择性的平台, 学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挑选自己喜欢、适合的学习材料, 真正体现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网络环境下的小说教学 篇10

一、运用网络及课件创设教学情境

怎样在语文课堂伊始就顺利地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中,这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小说这种体裁。本来学生是带着浓厚的兴趣与欲望学习的,如果语文教师的导入平平,就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小说的兴趣与欲望,而网络环境在创设教学情境与导入新课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在上课之前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网络与精湛的多媒体制作技术,精心制作出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营造与小说文本相关的生动教学情境,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小说的好奇心和欲望,从而快速地使学生与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建立起微妙的联系,从而顺利地进入到小说的阅读情境中去。例如在进行《林黛玉进贾府》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用旧版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时的图片作为PPT背景,最好再用相应的竖版艺术字展示题目并作为PPT首页,之后可以将几张宝黛的合影图片用自定义动画的方式来展示,在展示图片的同时再配上电视剧《红楼梦》的主题曲《枉凝眉》为背景音乐,学生通过直观可感的人物形象及熟悉的音乐旋律对文本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影视作品的适当引入,对学生感悟小说本来是大有裨益的,但教师在运用时一定要恰到好处。对于长篇的影视作品一定要进行节选,选择典型的情节,在恰当的时候运用。譬如,通过对鲁迅小说《祝福》中祥林嫂前后几次的境遇进行比较,学生们对祥林嫂的生存状况及地位有了基本的了解,对祥林嫂的不幸遭遇有了深深的同情,之后教师可将电影《祝福》中节选的几张祥林嫂的图片通过对比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们看,第一次到鲁家头上扎白头绳——虽脸色青黄,但依然健康、勤劳安分守己的形象;第二次到鲁家,再次成为寡妇并失去儿子阿毛后精神萎靡不振的形象;第三次是被赶出鲁家,在大年夜的雪地里即将被吞食的形象。学生们沉浸在祥林嫂跌宕起伏的命运之中,深刻体会到旧中国封建势力压迫下人们的冷漠与底层妇女的悲苦。

二、利用网络及课件辅助教师讲授

教师不能让网络环境下的小说教学成为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反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课前可以让学生查找授课篇目的原著以及作者相关的信息,以此来提高学生利用网络查阅信息的能力,并激发起学生学习小说的欲望。然后教师在通过网络资源精心筛选与整合的基础上,制作出版面精炼、内容充实的多媒体课件。譬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是以黛玉的行踪为线索,为了让学生弄清楚贾府内部的建筑结构,教师可以事先在网上下载“荣国府院落方位示意图”,并将其适当地插入到多媒体课件中,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清晰立体的方位示意图来掌握林黛玉进贾府的路线,使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地辅助教师讲授,并为学生阅读本文打下一定的阅读基础。

三、利用网络及课件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特征,以便于更好地理解、体会小说的主题。为了让学生更为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在引导学生阅读原文的基础上可以适当扩充相关内容,不但让学生把握小说人物塑造的方法,还要让学生全面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例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之王熙凤出场时,可以先让学生仔细品读原文中的有关内容。再引导学生对王熙风先声夺人的出场、服饰与容貌的描绘、初次与黛玉相见时表情的刻画进行品析和讨论,使学生对王熙风的性格特征达成共识:精明能干、泼辣好强、机变逢迎、圆滑世故。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教师还可以在网络上截取旧版电视剧《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荣国府”中秦可卿死后,贾珍来荣国府请示王夫人,恳请王熙风帮助打理荣国府这一视频,通过凤姐的语言:“有什么不能的,外面的大事大哥哥已经料理清了,不过是里头照管照管,便是我有不知道的,问问太太就是了。”让学生了解到王熙凤不但具有上述性格特征,同时还具有贪权、贪财的性格特点,以此使学生了解到一个更为立体而全面的王熙凤形象。

教师点击事先从网络上下载到服务器的《红楼梦》电子书,快速翻阅其他章节中对王熙凤进行刻画的文字,促使学生对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及《红楼梦》特定的创作方法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又如,在《祝福》中祥林嫂是一个勤劳、朴实、善良又值得我们同情的普普通通的底层劳动妇女形象,同时她也具有反抗精神,但是她反抗的是什么,这又体现了她性格上的什么特点呢?为了让学生更为深刻准确地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教师可以在学生充分阅读文本的情况下电影《祥林嫂》中祥林嫂被迫改嫁时反抗场面的一段视频,教师以“祥林嫂为什么会撞香案”这个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以此使学生意识到祥林嫂之所以宁死不嫁的原因——在她的内心深处封建礼教、封建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她坚定地认为“一女不侍二夫”是天经地义的,是女子德行的体现,以此使学生理解到此时祥林嫂的强烈反抗充分证明了她是封建礼教强有力的维护者。

再如,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把电视剧《水浒传》中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的精彩片段播放给学生看,让一个具有江湖义气、善良正直、嫉恶如仇的鲁提辖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继而,教师用铿锵有力的语调,以优美而简洁的语言进行总结,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继而使学生深受这个人物江湖侠气的感染,以此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与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提高我们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总之,在小说教学中适当使用多媒体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是给学生播放相关影片的片段时一定要在学生充分阅读、体会文本内容之后进行,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及多媒体课件辅助小说教学的作用。

(省级课题“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网络环境下中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研究成果)

网络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探析 篇1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 对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是极具挑战的奋斗目标。2012年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 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教育的地位不容置疑, 语文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 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其实践性主要体现在阅读与写作两方面。

语文课程是门古老的学科, 但长期以来却成了民众对教育口诛笔伐的主要对象:1978年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上批评我国语文学习“少、差、慢、费”;上世纪80年代标准化引进后, 对语文考试批评是“刁、钻、怪”;上世纪90年代末批评“误尽苍生是语文”[1]。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注重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 传统语文教学的方式已难以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大环境下, 信息技术渗透到人们生活、学习的各个角落。为适应信息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革, 国家对“三通两平台”的大力建设直接促进了我国现代教育方式的变革。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 人们开始探索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 催生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的教学形式———网络环境下的学科教学。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是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及资源优势来优化、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兴的教学尝试, 教师依据教学目标, 合理安排阅读内容、阅读进程,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它区别于网络阅读那种无目的的浏览, 学生在阅读目标和学习进程的提示下, 利用阅读材料和相关资源开展阅读, 教师在此过程中不再是知识的传输者, 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答疑者。

与传统教学相比较, 这种教学方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方面, 这些特点都是网络特有的性质。

1 网络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特点

1.1 开放的网络空间使教与学超越了学校围墙, 使教学课堂得以延伸

传统语文教学活动集中于固定的场所、时间, 教学内容以特定教材或教参为主, 教学形式多为教师对课本中例文的分析和讲解, 注重字词、修辞手法、基础知识等的积累。在特定的课时安排下, 学生多以识记、背诵等方法来学习语文, 对文章的阅读理解表现较为机械, 很难准确理解文章的主旨。

很多教师对阅读教学的要求仅停留在完成课后练习的层面, 在教学时对文章进行意义“肢解”, 意在带领学生完成习题答案的查询, 甚至有些教师总结出某几类文章的解题套路, 要求学生牢记, 碰到类似题目时进行套用即可,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 学生的一切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考试,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也不失为一种简便的教学思路, 但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长远目标来看, 这是一种目光短浅、不负责任的做法。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超越了教学课堂, 学生可以利用网络上丰富的资源, 对知识的学习不再是接受教师的单一传递。课堂上由于时间或其它原因 (如有的学生碍于面子不好意思向教师请教自己不明白的知识点) 未能解决的问题, 可以在网上与教师进行探讨或自己上网搜索, 这样既能得到较为详尽的解答, 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 教师也可以借鉴网络上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来设计教学。

1.2 丰富的网络阅读资源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 义务教育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仅课文和课外读本很难满足学生个性化阅读, 网上有各种题材的文学作品,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满足学生的个性阅读, 有效扩充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另外网络资源形式多样, 包括文本、图片、音乐、视频等类型, 对学生形成了多方位的感官刺激, 学生对文章的阅读不仅停留在文字上, 还可以借助图片、视频、声音等来辅助文本理解。丰富的文学作品, 使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 优秀的名著影视作品让学生对原著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丰富了情感体验, 引起情感共鸣, 对文本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1.3 强大的网络交互功能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

网络空间拥有强大的交互功能和友好的界面, 师生间、生生间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沟通交流。随着互联网的更新发展, Web 2.0技术使网络平台互动得到进一步扩展, 学生可通过论坛、实时聊天工具、blog、网络日志、邮件等形式与老师、专家、同学随时交流, 也可以对别人的观点进行评论。在网络空间里学生与老师是平等的, 可以自由表达观点, 这样的活动, 往往能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更能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2]

2 网络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认识

虽然网络环境具有看似得天独厚的优势, 但在实际教学运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唯技术是从, 忽略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

现在出现了一种现象, 有些教师为了应用网络, 人为地调整教学内容, 以便符合利用网络的条件, 这种为技术而技术的做法违背了语文课程宗旨, 颠倒了网络与语文教学二者之间的关系。

现实教学中技术和网络误用、滥用、低效使用的现象比比皆是, 例如, 过度的图片和视频呈现剥夺了学生进行阅读想象 (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的权利, 忽视文本鉴赏过程中的“多义性”及思维“个性化”特点, 造成学生思维的单一性和统一性;还有一些所谓的网络环境下的个性化阅读、基于问题解决或任务驱动的阅读教学, 信息的搜集、粘贴和整理成为重点, 而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却被边缘化;更有一些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公开课或范课, 从教师个人魅力的展台转变成了网络技术的秀台, 大量震撼人心的图片、视音频, 丰富的文本阅读材料, 学生基于BBS的全员热情讨论, 整堂课轰轰烈烈、形式多样、动人心弦, 但在这貌似丰富的信息量和广泛的参与度背后, 学生到底阅读了什么, 又有多少是自己的独特感悟而不是简单的被动接受或人云亦云?[3]长此下去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健全和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2.2 教学过程中教师“紧抓不放”或“一放了之”

教学过程中出现两种极端, 要么“紧抓不放”, 要么“一放了之”。

有的教师没有转变教学观念, 抱着旧观念不放, 在网络环境下进行阅读教学时依然注重对阅读材料的精细讲解, 对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放心, 把传统课堂“搬到”机房, 或对学生的讨论交流过多干预, 学生时刻保持紧张状态, 使得学生思维发散受到限制。

教学管理是教学效率和质量得以保证的关键。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处于相对自由的状态, 在这种情形中, 教学管理显得格外重要。在教学一线, 许多教师对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尝试, 创造出网络环境下“超文本整合”阅读教学、“问题指导式”阅读教学、“互动拓展式”阅读教学和“专题拓展式”阅读教学等教学模式。[4]无论哪种教学模式, 都是以学生自学、协作学习为主,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适时的点拨、指导、监控能够及时调整学生在自学中的散漫、不专心的状态, 把做与教学无关的事 (如网上冲浪、自由聊天等活动) 的学生“揪回来”。

同时, 自主学习也需要还学生一定的自由, 教师不能一味地以传统课堂教学的要求来要求学生, 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 让学生失去自主学习的兴趣。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支架法等教学方式展开教学。另外, 语文教学设计中, 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学习活动必须的时间和空间, 以促使学生充分动手动脑。[5]

与“紧抓不放”相对, 有的教师认为自学即让学生在教师不参与的状态下进行学习, 故将学生领到网络教室后就放任自流, 让学生处于一种完全自由的状态。可以想象, 在这种状况下, 对于自控力较差的中小学生而言, 阅读学习无从谈起, 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也需要教师适时进行点拨指导, 随时监控学生的学习进程, 对于“开小差”漫无目的浏览网页的学生要及时提醒。

网络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需要时刻把控好“收”与“放”的时机和度, 做到有张有弛。

2.3 学生信息处理和知识管理的能力易被忽略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易只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信息处理和知识管理的能力。

面对海量的、多元的网络资源, 信息处理和知识管理能力是适应信息时代的一项基本能力。很多学生对网上资料的处理仅停留在对文本进行复制、粘贴, 缺乏对信息有效处理的能力, 这样形成的知识是零散的。语文阅读教学主要是与文本文字进行对话, 获取文章意义。教学设计时教师除了要对教学材料进行精挑细选外, 还必须传授学生信息处理及知识管理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信息搜寻、加工、处理和利用, 防止学生“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值得注意的是, 为避免学生漫无目的的网上浏览, 构建学校局域网主题学习网站很有必要, 设计网站时明了的信息导航、学习提示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学活动。

2.4 网络下的阅读教学陷入浅层阅读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功能的健全, 信息更新速度加快, 数字阅读成为大多数年轻人的主要阅读方式, 这是一种快餐式阅读, 同时网络上海量的信息对阅读者来说是有压力的, 在这种压力下人们很容易对信息进行浅层阅读, 对内容的思考也是浅层次的。

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教师若不加以引导, 很容易让课堂变成文本浏览课, 因此, 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尤为重要。在进行网络教学前, 教师要对教学活动进行精心设计, 学习活动层层深入, 利用优质的网络资源引导学习进行深层阅读和思考, 深刻体会和感悟文章内涵。

3 对网络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认识

3.1 摸清语文教学规律, 正确处理网络与教学的关系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 无论是言语知识教学、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 都以培养和训练学生口头和思想表达能力为目的, 注重对学生心灵的启迪, 让学生的思想得到熏陶和启发。语文自身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诵读、感悟、积累和广泛的课内外读写应是语文学习最常用、最有效的方式。

网络技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并非一定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关键在于用的人。教学设计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一切技术手段都只是辅助工具, 是为教学设计服务的。教师在利用网络环境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 须找准网络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点, 学会利用一切有利的教学辅助工具。教师要利用网络环境自身的优势为学生创造最适宜的数字学习平台, 切忌在技术工具面前忘了教学的本质, 违背语文教学规律, 被工具“奴役”, 对技术产生过多的依赖。

3.2 利用网络监控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管理, 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网络环境下的教师是学习的设计者、引导者、督促者, 教学过程中教师地位不可替代。为了使学生有目的地自主学习, 教师可利用计算机广播功能来提醒学习目标或布置学习任务, 防止学生因不知学习目标而漫无目的地浏览, 利用网络监控对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跟踪, 适时对疑难问题进行解答, 及时提醒游离于学习之外的学生, 这样能在有效的时间里提高学生的自学效率。

3.3 重新审视网络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问题

网络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并非只是形式上的简单叠加。网络既然作为一种教学工具被应用在教学中, 对工具的使用也应该成为教师学习的一部分。从目标上说, 语文网络教学不仅要通过教学实现语文教育目标, 还要把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 要把培养学生默读、略读、浏览的能力与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交流信息的能力结合起来, 以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6]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让学生自己搜索、整合、加工、管理信息来训练学生的信息处理和知识管理能力。

3.4 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设计主题阅读活动, 引导学生进行深层阅读

教材中的例文都是经过精选加工、具备核心价值的典型文章, 其地位和价值不可小觑。张志公说“贫乏是语文教学的致命伤”, 但片面追求阅读资源的多样化易导致学生在阅读时浅尝辄止。精读是略读和泛读的基础, 在进行网络阅读教学时, 教师可根据教材, 搜集资源, 设计主题阅读教学, 让学生在了解主题相关背景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层阅读,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 结语

网络教学只是众多教学形式中的一种, 叶圣陶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当今社会是学习型社会, 可以说学校、教师的工作是充分利用一切有助于学习的工具、方法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最佳环境和条件, 无论是传统教学还是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 教学的实质始终未变。对语文阅读教学来说, 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让学生得到优秀文学作品的情感熏陶, 热爱祖国文化。技术不是目的, 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只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因此在实际操作中要处理好网络和教学的关系。在网络语文阅读教学中不能也不应该排斥传统有效的教学手段, 只有注意加强教学手段的“融合”, 语文教学才会取得应有的成效, 也才能焕发出迷人的艺术魅力。[7]

参考文献

[1]周剑清.背离与扭曲:十年高考语文之痛[J].教学与管理, 2011 (10) .

[2]谢启团.网络环境下的名籍阅读教学——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名著导读”教学建议[J].考试:教研版, 2007 (9) .

[3]袁华莉, 余胜泉.网络环境下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0 (7) .

[4]王宪功, 王平, 龚道敏.关于网络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地位的对话[J].信息技术教育, 2005 (2) .

[5]候器.关于网络语文课堂教学的若干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 2007 (6) .

[6]候器.语文与网络语文教学关系的重新认识与思考[J].课程与教学, 2007 (6) .

上一篇:装饰创新下一篇:迭代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