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教学(共12篇)
网络环境教学 篇1
摘要:校园网普及以来,将网络与教学充分整合,是广大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在网络环境下将初中生物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究。网络生物教学的优势有: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求知欲望;提供虚拟空间,创设“真实”场景;优化学习方式,高效获取知识。
关键词:初中生物,网络环境,高效课堂
现代科学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发展潜力,要做到与时俱进,则要求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更新教的观念和方法,采取新的教育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创新学习。传统的教育理念、方法和手段已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发展,而网络环境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先进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依据教学实践我谈谈网络环境下生物教学的几点优势。
一、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中,借助电脑、投影仪等先进的多媒体工具向学生展示经过教师精心准备和制作的,图、文、声、像相结合的内容丰富的电子课件。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为生物教学带来了形式多样的、图文并茂的、声色俱全的素材。如:文本资料、图片、声音、视频和动画等。只要我们打开电脑,点击相关网站,键入关键词,瞬息之间就有来自不同网站提供的信息置于眼前,如以“水中生活的动物”为例,通过在网上下载各种水生动物的图片或录像片,让学生对众多的水生动物有一个直观感性认识,借此引导学生思考:“鱼类等水生动物是如何在水中生活的?”引出实验探究:“鳍对鱼运动的作用”,由于此实验存在一定难度、学生在课堂进行操作势必会达不到预期的实验结果。我对其鱼鳍逐步进行麻醉,然后拍成CD制成课件,以视频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观看录像对各种鱼鳍的作用一目了然,既节约了时间又提高了课堂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如果还有需要,还可通过上网到虚拟科学馆、生物园、图书馆查找有关的资料,将传统的课堂延伸到更为广大的网络课堂天地,使学生的学习与世界前沿及实践利用联系起来,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随着网络这种开放的媒体得以提高,从而真正实现课堂的优质、高效。
二、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求知欲望
激发学生兴趣是生物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生物教材中大量的知识点比较抽象,而教学网络却能将文字、图片、录像等直观地展现出来,给学生提供具体可感的形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运用眼、耳、手等感官,全方位地接受不同形式的信息刺激,消除单纯课本文字内容的单调、枯燥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兴趣点,进一步使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积极思维、合作探究知识的认知活动中去。
三、提供虚拟空间,创设“真实”场景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教学内容都离不开实验,同时也需要通过实验进行验证。但实际生活中很多的实验受到设备、场地、实验材料和实验隐藏的危险性等条件的制约而不能完成,网络环境为我们生物实验提供了一项强大的功能——虚拟现实。它是由多媒体技术和仿真技术相结合而生成的一种交互式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参与者可进行各种操作。例如在探究《输送血液的泵——心脏》一节中,运用多媒体视频录像演示这一生理过程,通过慢放、特写等方法处理镜头,则能真实艺术的再现心脏的四个腔室以及血液循环的动态过程。
四、优化学习方式,高效获取知识
实验证明单靠听觉,可获知识的60%,单靠视觉可获知识的10%,而视听并用,可达到86.3%以上;就保持三天左右的记忆率来看,单用听觉是15%,单用视觉是40%,视听觉并用是75%。在生物教学中,运用网络教学课件,能够克服传统媒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信息量大,图像生动,能轻易地把大量冗长、枯燥的文字图像化,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动态化。如在探究《尿的形成和排出》中“肾脏是如何将血液中的废物排出体外的”这部分内容,因其比较抽象,在教学中以CAI软件展示肾单位、肾小管、肾脏内的毛细血管,并以3D动画形式展示流经肾脏的血液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过程,将血液中的尿素、多余的水、无机盐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让学生对尿的形成一目了然,使学生轻松地理解掌握这部分内容。
教学是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所进行的课堂活动。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媒体效益,选择多媒体,做到网络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取长补短和“嫁接”,增添网络教学魅力,提高教学效率。
网络环境教学 篇2
谢幼如
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技术研究所 E-mail:YJSXie@public.guangzhou.gd.cn
〔摘要〕开展网络环境的专题教学研究是深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而网络环境的专题教学设计是这种教学研究的关键。本文探讨了网络环境专题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与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了网络环境专题教学设计的特点,并提出网络环境专题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与方法。
〔关键词〕网络环境 专题教学研究 专题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它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随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和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推广应用,教学设计理论不断变化发展,现代教学设计观认为:教学设计不再是简单的设计之后加以实施的问题,而是一个在学与教的具体境脉中、在学与教的互动中发展演化的过程。
关于教学设计的划分,根据划分的依据不同,可以有不同的分类。如按教学内容,可以分为课程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课时教学设计;按教学设计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第一代的教学设计(如ID1)、第二代的教学设计(如ID2);按教学模式,可以分为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主导-主体(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按研究内容分,可以分为教学过程的设计(如多媒体教学设计、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设计等)、教学资源的设计(如网络课件的教学设计、专题学习网站的教学设计、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资源库的教学设计等)。
网络教学(Web-Based Instruction)是指利用互联网的功能和资源建立有意义的学习环境,以促进和支持学生学习的教学活动。网络教学通常包括利用网络资源的教学和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网络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可以有不同的层次,从只是在原有教学基础上增加E-mail通讯,或者增加辅助教学的网页,到完全用网络来管理教学活动、传输教学内容等。目前学校常用的几种网络教学环境包括有Web教室、校园网络、城域网络、Internet等。
本文所探讨的网络环境的专题教学设计(Web-based Project Instruction Design,简称WPID),是指基于网络环境下,围绕某一专题性教学内容所进行的系统性的教学设计活动,这种教学设计将过程与资源、模式与效果、课堂与课外综合起来,具有系统性。网络环境的专题教学设计(WPID)是开展网络环境的专题教学研究(Web-based Project Instruction Research,简称WPIR)的关键。
一、深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网络环境的专题教学研究
(一)网络环境的专题教学研究的目标
专题教学研究是指根据研究课题的要求选择相应的专题性教学内容,为重点解决某一教学问题(如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所进行的研究活动。
专题教学研究的“研究专题”应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是指专题性的教学内容,即在中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内容中,选择有一定联系的知识点,组成一个教学内容专题。二是指研究的重点,即网络环境下开展专题教学的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方面。这两部分的组合便可构成一项“研究专题”。例如,“关于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的网络教学模式及其评价研究”,又如“网络环境下高中地理‘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PBL的教学设计”等。
开展网络环境的专题教学研究,具有如下几方面的作用:解决目前网络教学研究内容零散、研究成果缺乏系列化的问题;促进课题研究任务的落实、课题研究水平的提高;探索提高教师专业技能与研究水平的有效措施。
网络环境的专题教学研究的具体目标:
(1)解决某些学科专题内容有关网络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的理论与方法问题;(2)建设一批学科专题学习网络资源,如专题学习网站、专题资源库、专题案例库、专题网络课件、专题测试系统等;
(3)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课堂教学课例;
(4)提高学科骨干教师的信息素养和研究能力。
(二)网络环境的专题教学研究的内容
1、网络环境的专题教学研究的具体内容
“研究专题”的研究重点,强调以现代教育理论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探索如何发挥网络的优势,采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开展研究,对于不同的学科教学内容,可以选择如下方面的问题作为研究重点进行深入研究:
(1)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以所选的专题内容为案例,分析教学专题的教学进程要素的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结构形式等等。
(2)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设计的研究:以所选的专题内容为案例,分析有关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设计模式、操作程序和表述形式等等。
(3)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策略的研究:以所选的专题内容为案例,研究如何有效利用网上资源,如何组织教师、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包括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组织方式与实施策略、教师的指导与教学过程的控制等等。
(4)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效果的研究:以所选的专题内容为案例,研究如何建立具有学科特点的网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如何设计评价手段和方法,如何对评价结果作出价值性判断等等。
(5)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影响因素的研究:以所选的专题内容为案例,研究学习者特征对网络教学效果的影响,学习者特征与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行为的关系,学习者的网络学习形式和学习行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等等。
2、网络环境的研究专题的形成
(1)将学科课程中的部分重点、难点内容整合形成专题;
(2)将学科课程中的主要内容与相关的应用、研究的热点问题整合形成专题;
(3)将学科课程中对学生某方面的素质能力的要求与网络技术的应用整合形成专题。一般情况下,“研究专题”的教学内容应选择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部分,并适合网络教学特点的内容。所选择的内容应包括三个以上的单元,具有一定的学时数,按行动研究的要求进行三个循环的教学实践。
(三)网络环境的专题教学研究的特点
这种网络环境的专题教学研究,与以往的教学研究相比,具有如下特点:(1)重点研究总课题中某一方面的问题;(2)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3)明确的研究目标;(4)教学内容系列化;(5)研究成果可作为总课题研究的典型个案,或经归纳总结可作为总课题研究的理论、观点和方法。
这种网络环境的专题教学研究,在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方面也显示出一定的特色:
1、在研究问题方面,改变以往题目太大、内容空洞、结论肤浅的状况,强调“小题大做”,深化研究层次,提高研究水平。
2、在教学内容方面,改变以往零散、单一的情况,强调教学内容专题化、系列化,使教学研究具有针对性。
3、在教学成果方面,改变以往研究论文、教学软件、典型课例缺乏关联性的现象,使研究成果走向系统性、综合化。
二、网络环境专题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与主要影响因素
(一)网络环境专题教学设计的理论支持
1、信息处理理论(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
信息处理理论的重心在于描述人的智力结构、描述能用来解释知识展示问题的处理过程。这种理论反映了客观主义的假设,将智力简化到基本的因素(即结构、过程)并且描述了知识获得的机制。信息处理理论对人如何进行信息处理的描述可以转化成教学策略,从而引起有效的、高效率的信息处理过程;另一方面,详尽展示的知识(即专家的知识结构)会增加学习者准确获得信息的可能性。加涅(Gagne)的教学活动理论(Events of Instruction)、梅瑞尔(Merrill)的成分显示理论与教学处方理论(Component Display Theory and Instructional Transaction Theory)与Reigeluth 的详细解释理论(Elaboration Theory)中都可以看到信息处理理论产生的影响。
2、建构主义理论
在网络教学设计中,另一种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有很多特点适用于网络活动,如学习者对意义的建构、有助于学生学习的社会交互、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解决问题等。Von Glaserfeld(1989年)认为,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历建构自己的理解,这与皮亚杰(Piaget)(1954年)定义的纲要形成是互为联系的。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思维结构,必须使他根据自己的经历理解意义。建构主义认为,协作是一个过程,“意义”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建立的,协作是建构主义教学中最重要的因素。虽然每个人看待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不同,但通过社会互动可以产生理解的共同点。建构主义认为,当个体赋予经验意义的时候,知识就逐渐形成了。知识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才有意义。因此教学应该包括在真实情境中展示现实问题,而这种问题有利于学习者之间的协作。学生必须解决“实际”问题。“实际”问题情境多样,如果从多重角度来考虑,则便于解决这些问题。当学生面对真实问题时,建构较为完善的纲要能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要重视建构主义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以及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观念;要重视建构主义对于多年来统治我国学校课堂的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冲击;要重视它是伴随着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日渐普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它对指导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的作用。
3、认知学习理论
认知理论中有许多方法有助于我们进行网络教学设计。认知图式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尽管各人建构的纲要不尽相同,但我们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基本结构,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纲要。认知理论用于网络教学的另一方面是概念形成。概念形成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首先向学生提供属于和不属于同一个概念的各种例子,以便使学习者清楚了解该概念的特点;然后,学习者就该概念的定义形成各种假设,直到得出定义为止。认知在网络教学中的另一应用是调动学习者过去的知识。人们对于某信息现有的概念或模式,是建立在以往的经验基础上的。通过调动学生过去的知识,新信息会更加有意义且更容易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提问来调动学生过去的知识。在网络教学中,由于教师看不到学生的体态语言,所以必须更加重视学生在网上对有关问题的回答。
梅瑞尔(Merrill)在 “知识对象和认知模式”一文中提出了一些基本的观点:学习主题的表征和组织;概念网状结构的建立;认知模式促进学习概念的获取和因果关系的理解。他在美国权威教育技术杂志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 Development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教学基本原则”(First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提出了以问题为中心的五条教学基本原则。即:(1)当学习者参与真实问题的解决,学习才是有效的。(2)当学习者原有知识与新知识有联系,且受到激活,学习才是有效的。(3)当知识是以展示(demonstration)的方式呈现给学习者,学习才是有效的。(4)当学习者运用新知识或技能解决问题时,学习才是有效的。(5)当学习者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整合(迁移)到现实生活时,学习才是有效的。
(二)影响网络教学设计的主要因素
1、学习目的
不同的理论对学习目的有不同的看法。客观主义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获取知识。而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目的是建构有意义的知识体系(即理解)。如Reigeluth(1999)认为,教学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建立一个设计良好的、稳定的认知结构,这个认知结构能够为更高层次的学习打下基础。不同的学习目的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
2、学习内容(专题内容)
不同的学习内容需要不同的教学策略。学习内容的结构也将影响教学策略的选择。结构主义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知识的增长角度强调学习内容,学习内容是在一个真实可信的环境中被引入的。学习者在建立独特的知识结构时,对内容的排序是随学习者的不同而不同。这一点,正是使基于建构主义和基于信息处理理论的教学得以区分开来。
3、学习者特点
要设计有效的网络教学,还必须考虑学习者的特点,如学生的年龄、发展水平、认知特点、学习动机、知识基础、社会背景等。
4、网络技术
网络教学的发展还与通讯、互联网和网络技术的进步有密切的联系,这些技术因素也将影响网络教学策略的应用与实施。
三、网络环境专题教学设计的特点
网络环境的专题教学设计是指基于网络环境下,围绕某一专题性教学内容所进行的系统性的教学设计活动,这种教学设计将过程与资源、模式与效果、课堂与课外综合起来,具有系统性。由于“专题”内容是由多个“单元”构成的,每一“单元”又是由若干“课时”组成的,因此专题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专题→单元→课时”,其重点是“单元”的设计,并通过“单元”的教学改革来体现“专题”教学研究的理念和效果。因此,专题教学设计的基本特点是:
1、教学内容的专题性
网络环境的专题教学设计针对特定的教学专题,这些教学专题可能是同类型的知识内容,或者是同一领域的相关知识,其设计重点在“单元”而非“课时”,评价重点也在“单元”而非“课时”,与以往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同。
2、设计内容的系统性
网络环境的专题教学设计的另一特点是系统性。这种系统性一方面是体现在设计环节上,它包括围绕该专题的所有教学活动与教学过程的设计,如总体设计与具体设计、课堂设计与课外设计、教的设计与学的设计;另一方面是体现在设计内容上,它综合了教学模式、教学资源、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设计。
3、信息技术应用的网络化
网络环境的专题教学设计要体现网络技术的应用,发挥网络技术的教学优势,使网络技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服务。
四、网络环境专题教学设计的内容与方法
网络环境的专题教学设计通常包括:专题教学目标的设计、专题教学内容的设计、专题教学模式的设计、专题教学方法与活动形式的设计、专题教学资源的设计、专题学习评价的设计等。
(一)专题教学目标的设计
网络环境的专题教学目标的设计与普通的教学目标设计相比,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体现其专题性,二是体现对网络技术的应用要求,所以,在进行专题教学目标设计时,要求:
1、侧重与专题内容相关的学科知识、情感、能力目标的确定;
2、侧重网络教学功能某方面的优势;
3、侧重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差别。
(二)专题教学内容的设计
网络环境的专题教学内容的设计,可以根据所选定的研究专题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由于是专题教学,在内容的设计时可以打破常规的做法,按照如下步骤进行设计:
1、选择与专题有关的课本教学内容;
2、增加与专题有关的课外教学内容;
3、通过整合形成专题内容系列。
在设计专题教学内容时,要注意分析教学对象的特点和需求;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与专题的相关程度;所选择的教学内容要符合教学目标的需要。
(三)专题教学模式的设计
1、教学模式的分析与设计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的环境中教与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任何教学模式需要体现如下三方面的内容:
理论与思想:教学模式要体现一定的教育理论,反映一定的教育思想。如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现传统的教育理论,而新型的教学模式体现现代的教育理论,反映先进的教育思想。
环境与资源:教学模式总是离不开特定的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如传统的教学模式依赖于常规的教室环境,使用的是粉笔、黑板、教科书等传统教学媒体和手段;而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是以信息化教学环境为平台,使用丰富多彩的教学软件和功能强大的教学工具。
关系与结构: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体现教学活动中各教学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描述其典型的结构形式。如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新型的教学模式在组成要素与关系形式有所不同,结构进程也有区别。
根据上述分析,关于教学模式研究的内容,应包括:教学模式的支撑理论;教学活动的要素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教学进程的结构形式。
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应用性研究、发展性研究和创新性研究。应用性研究是根据研究专题的情况,对已有的教学模式进行选择和应用。发展性研究是根据研究专题的需要,对已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适当的修改和完善。创新性研究是根据研究专题的情况,提出新的教学模式的构想,并通过实践活动建构出全新的教学模式。
根据教学模式的定义,教学模式的设计可按如下步骤进行:明确指导思想,体现先进理论;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设计、选择和利用网络技术的环境与资源;设计教师的主导活动和学生的主体活动;设计活动进程关系,形成稳定结构形式。
2、基于网络环境的典型教学模式
根据利用网络资源的不同,基于网络环境的典型教学模式可以分为:基于课堂情境的讲授型模式、基于网络课程的个别化自主学习模式、基于资源利用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基于专题网站的开发性学习模式、基于Internet 的远程协作学习模式等。
基于课堂情境的讲授型模式的特点是课堂集中讲授,网络作为辅助工具可供教师进行演示、或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和讨论等,如果通过Internet进行讲授型教学,可以突破人数、时空的限制。
基于网络课程的个别化自主学习模式的特点是学习者明确教学目标的要求,按教学计划自主浏览网络课程,理解教学内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通过自测系统获取评价信息。
基于资源利用的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特点是给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由教师根据学生所关心的问题确定某一研究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论点搜集相关资料,完成研究报告(论文),进行汇报评价。
基于专题网站的开发性学习模式的特点是学生围绕某一专题性内容进行较广泛、深入的学习与研究,学生根据一定的要求,参与网站的设计开发,教师提出学习要求,学生利用网站自主与协作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网页),通过评价整合成为网站资源,学生利用网站提供的形成性练习和测试功能,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
基于Internet 的远程协作学习模式的特点是利用学校的优质师资,依托公众多媒体通信网进行远距离交互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四)专题教学方法与活动形式的设计
基于网络环境的专题教学方法与活动形式很多,我们在选择教学方法要注意: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关系;强调以问题为中心的任务驱动式教学;强调教学活动的创造性;强调教学效果的生产性。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Renzulli,J.S.及Reis,S.M.在《丰富教学模式》(The Schoolwide Enrichment Model)一书中提到,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活动形式可以分为:一般探索性活动、集体培训、研究性活动等。
一般探索性活动包括筹划(启动、确定选题、确认资源、建立档案)、实行(制定日程、成立兴趣发展中心、活动告示、记录和评价)。“兴趣发展中心”有别于许多教室的传统“学习中心”,其着重点不在培养技能、完成作业等,而是由教师提出有兴趣的题目,让学生参与交流,促进学生的发展。
集体培训包括筹划(需求分析、教师培训、制定组织计划)、执行(准备资源、传播信息、评价教学)。
研究性活动(个人和小组),主要环节有选择研究课题、确定研究方法、组织研究小组、制订研究步骤、设计教师指导活动、开展作品展览与评价等。
(五)专题教学资源的设计
基于网络环境的专题教学离不开专题教学资源,专题性的网络教学资源可以有各种形式,如专题学习网站、专题课件系列、专题资源库、专题案例库等。目前,在学校的网络教学研究中,专题学习网站是一类新的资源形式,由于其教学功能和作用,具有迅速发展的趋势。下面,主要介绍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
1、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原则与策略
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要注意对象的特定性、内容的整合性、功能的综合性等原则。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策略要把握好相关度、整合度和扩展度。相关度是指专题学习网站的内容与教学内容(即教材或课本)相关的程度;整合度是指对专题学习网站的综合、加工、处理水平的程度;扩展度是指专题学习网站在扩大知识面、丰富素材资料、增加学习功能等方面的程度。
3、专题学习网站的教学设计内容
专题学习网站的教学设计包括网站的需求分析与功能定位、学习者特征的分析、专题和内容的选取、知识结构体系的设计、信息资源的选择与设计、自主学习的设计、协作交流的设计、学生评价系统的设计、网站评价的设计等。
(六)专题学习评价的设计
1、专题学习评价类型
根据学习评价实施的时间不同,专题学习评价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等三类。诊断性评价是在专题教学前实施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专题教学中所实施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是在专题教学后所进行的评价。
2、专题学习评价方法
专题学习评价方法主要有课堂活动问卷、思维技能测验、专题练习、专题测试、电子文件夹等。电子文件夹一般内含学习日志、专题论文、专题报告、电子板报、网页、小型网站等内容。
关于学生电子作品的评价是网络环境专题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Renzulli,J.S.及Reis,S.M.在《丰富教学模式》(The Schoolwide Enrichment Model)书中提出学生产品评定表(SPAF),评分的主要因素如下所列:
活动目的早期说明(主题、论点、课题);确定课题(问题的具体化);使用资源的程度;资源的多样性;资源的合理性;逻辑、次序和过渡;行动方向(研究活动的目的性);用户(引用情况);总评(想法的新颖程度;预定目标的完成;专业的深入了解;超越本年龄或年级的质量;用心程度;时间、努力、精力;独创性)。
3、专题学习评价特点
基于网络环境的专题学习评价与传统的学习评价不同,具有如下的特点:(1)以专题教学目标为依据;
(2)重视评价的过程、实效、反馈;
(3)重视网络环境与资源的应用;
(4)重视价值性的判断,如要进行达标、比较、发展等方面的分析和评判。
前面提到,网络环境的专题教学研究是深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探讨网络环境的专题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可以促进网络环境专题教学研究的顺利开展。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研究”(网址:)总课题组正在全国的实验学校开展网络环境的专题教学研究工作。为保证专题研究的质量和水平,总课题组专门制定了有关的研究指南等文件资料,强调专题教学设计与科学研究方法的应用,特别是行动研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我们希望,通过网络环境的专题教学研究,能促进网络教学的深化发展,将网络教学应用提高到较高的水平层次。
参考文献:
网络环境与语文教学 篇3
关键词:网络;教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8-238-0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到教育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以悄然走向第三个阶段一网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引进网络必将成为一种大趋势。多媒体网络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广阔而自由的学习空间,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构建新型的语文教学模式,使语文学习得到无限拓展与延伸,从而达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目的。所以,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语文学习的使用工具,已是挥之不去,用之不竭。
一、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自主性
长期以来,学生普遍对语文不感兴趣,语文课上大多数学生都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课堂教学的效益之低可想而知。这种状况的形成固然有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的原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法陈旧单一,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传统课堂中教学由于时空的限制学生往往会局限于课本或教师的教学思维框架之中,难于发展,难于突破。而网络环境则可以为学生提供广阔无限的空间。在网络环境下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参与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网络环境中虚拟现实的产生,可以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生动形象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从中获得真实的感受。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交互讨论,多向交流,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中彼此孤立的学习状态。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情境、协作、问答、网上阅读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构建学生自己的知识库。
网络教学的这种交互性、合作性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同时,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
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彰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交互性的特点,为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天空。当前,在语文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多数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而不是发现式的,因而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多数是机械的、被动的。分析其成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存在着一种传统观念: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表现为“以教为中心、学绕教转”。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学关系也变成了简单的“我讲,我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因此,“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替代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导致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被遏制,致使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在开放的网络学习资源面前,网络发挥了“望远镜”的功能,网络带给学生的是一个无限广阔的学习空间,学生的多元智能在此被激发,在语文学习中,可以让学生自由想象并设计自己的作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学生还可以自主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获取信息的能力,发展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网络环境下语文教育彰显了学生的主体性。
三、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利用网络技术,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让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发现与创造;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经验、学习方法去探索与发现,从而获得新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语文教学,使课堂教学的容量成倍地增加,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网络技术的交互性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使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明显提高,参与机会明显增多,由原来的被动接受改为独立思考,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了独立思维的习惯和创新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碧波涟漪。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教师教学要温故知新,巧妙设疑,指导学生的创造思维活动。还要善于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教师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和“纵横驰骋”,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想象力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人类思维中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是使科学不断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始动力。而观察力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活动的关键。教师要指导和鼓励学生伸展智慧的拳脚,去想象和创新,做开拓创新的优秀人才。
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网络教学 篇4
所谓网络教学是指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 或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知识。由于网络教学具有时效性、共享性、交互性和个别化等特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网络教学不同的教学模式,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 这就要了解网上教学的教学模式、特点、问题以及应对办法, 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实践与创新。
一、网络教学的特点
网络教学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建构学习, 是基于多媒体技术的网络技术下的新的学习理论。这种理论是将学生看成是知识学习的主动建构者, 外界信息环境经过教师的组织、引导, 学生主动建构, 转变成为自身的知识。这种开放性、创新性的教育思想和模式, 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和固疾。 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网络教学,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 网络教学过程的交互性。
网络教学最大特点是它的实时交互性。实时交互性是指在网络上的各个终端可以即时实施回答。交互的方式有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之间。通过课件还可以有效地获得图、文、声、像并茂的教育信息, 师生之间的交互可以获得教师的指导, 学生之间的交互可以进行协作学习。
(二) 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性。
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共享资源, 其中包括硬件的共享和软件的共享, 核心是软件的共享。
(三) 多媒体信息的综合性。
多媒体网络融超媒体和超文本于一体, 集图形、图像、图表、声音、文字于一体, 有利于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的情感;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四) 教学方式的先进性。
传统教学的中心是教师的教, 网络教学的中心是学生的学。在网络教学中, 教学不再是满堂灌, 学生的学习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组织、调控, 并以作业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至于学生的步调、方式、进度、内容的数量和难易程度等则由学生本人决定。
(五) 教学目标的多样性。
学生的个体差异, 如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风格、学习的起点等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多样性。在传统的“教学流水线”上难以实现因材施教, 网络教学克服了这些弊端。
(六) 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网上的教学内容不仅有本校学科教师编制的CAI课件, 而且有来自于不同类型、不同地区学校的课件内容。学生通过比较借鉴, 选取那些内容结构组织严密的优秀网站或课件进行学习, 从而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
二、网络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与方式
学校中心工作是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学校要真正为培养一代新人发挥效能就必须从课堂主阵地着手。现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 课堂教学中心从教师转向学习者, 核心在于学习者主动将新的信息和经验与其原有的知识基础相融合的过程, 因此网络教学正是适应了建构主义理论的需要。 网络教学模式大体可以分为:
(一) 集体教学模式。
教师先用常规教学中的讲授法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同时将概念、原理等讲述清楚、提供途径, 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收集信息或者分组讨论、协作交流, 同时交待任务情景。利用计算机迅速和反馈及时的特点, 提供化难释疑。放手让学生自行练习, 学生出现疑难问题, 可用电子举手。教师通过监视管理功能, 选定有疑难问题的部分学生, 组成一个特定的学习小组。学生可以利用语音对话、BBS论坛、留言簿、公告栏等展开讨论、进行经验交流。教师同时也可接受学生的咨询, 指导学生解疑, 提供帮助。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说可以在轻松环境中学习新知识, 促进了学生共同合作的意识。
(二) 自主学习模式。
该模式是利用服务器功能, 充分利用硬件资源, 使有限设备发挥最大的效率。
三、目前网络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 课堂容量问题————网络资源的合理利用。
为增加课堂教学容量, 有关人员在网络上放置了大量的信息资源, 但是却产生了一个严重的后果, 那就是:丰富的资料让学生眼花缭乱, 又是背景资料、又是电子板书、又是图片、又是相关链接资料。学生连浏览一遍都来不及, 更别提做笔记、分析、思考、判断、吸收、综合、消化了, 结果出现了学生无从下手、漫无目的、阅读随意的现象。
(二) 自主学习问题————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减少了讲授时间, 增加学生自主阅读时间, 在阅读过程中不加干涉。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充当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学生随意阅读该不该干涉呢?这会影响学生自主学习吗?这是网络教学实践中感到困惑的又一个问题。经过理论研究和实践论证, 网络教学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头脑里自行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师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应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帮助者和资源组织者的角色。网络教学中如果是良性的交流互动, 教师的作用非但不会削弱, 反而会增强。
(三) 情感互动问题————传统手段的必要补充。
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又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是如何在网络教学中解决情感互动问题。思想教育功能在网络环境下如何体现呢?通过探讨认为先进的网络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并不是水火不容、有你没我的关系。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想情感, 情感升华就会在有声与无声之间潜滋暗涨。因此解决网络环境下的情感互动问题, 传统的教学手段可做必要的补充。
(四) 课件通用问题————课件模板的优化设计。
一般情况下课件制作基本上是为了某一节特定的课例而设计的, 因此通用性很差。通用性是考察课件效率和效益的最重要标准。如果一个课件通用性很强, 不仅制作它的老师用, 全校都能用、全国都能用。提高通用性最好的办法是设计一些内容简洁、重点突出的网络课件制作模板。教师可以根据课型的不同需要, 或嵌入讨论系统或嵌入留言系统等, 发挥计算机的交互功能。另外, 制作课件也可以发动学生, 上网搜索资料等事情可以教给学生去做。学生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就已经在学习, 并且是对主动性要求更高的学习。
(五) 网络教学对设备、对技术的要求很高, 难以推广的问题————循序渐进、明确分工。
网络环境下的历史教学 篇5
1. 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使用自制的《工业革命》课件(事先制成放在计算机上),展示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家肖像和机器工具,如瓦特、史蒂芬逊以及蒸汽机、火车机头、早期的汽船等,使学生对这一时期有感性认识,激发其好奇心,进而产生学习动力。
2. 确定目标与主题
根据这一章节的内容特点,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主要问题:工业革命,就是用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的一次革命,它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1)了解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的主要技术成果。
(2)掌握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英国的原因。试比较研究美、法、德国等其它国家工业革命的特点。
(3)掌握工业革命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 搜集资料、自主探索
明确了本章节的学习要点,学生就可以对所要调研的问题进行资料搜集(学生在计算机上自主探索)。
4. 网上协作
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后,回到学习小组协商讨论交流。教师要考虑稍高于学生智力发展水平通过提问来引导组织学生的整个讨论。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教师要适时地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通过不同观点的讨论、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学生阅读他人的反馈意见,对自己的思想、信念、感觉和现有知识质疑,参照他人的学习过程来完善自己,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看到问题的不同解决途径,开阔视野。
5. 网上小结
协作讨论后,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小结。 小结可以是学生(或学习小组)的电子文稿,亦可是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化的交流报告,后附有教师的评价和点评。
这种学习模式既有个人的自主学习,又有小组的研讨,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和空间,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网络环境下教学的分析:
1. 深化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 。
一方面,根据学科内容的难点、重点,自主制作适合教学急需的课件、动画、音频、视频等素材库,以帮助学生的社会知识的建构。
另一方面,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网络的教学资源,为教学服务。
2. 教师角色的定位 。
网络历史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头脑里自行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 。教师不应是大量的历史信息的灌输者,而应靠自己的学识经验和对学科的把握,引导学生将局部的分散的知识串接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在历史网络教学过程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帮助者和资源组织者的角色,这就需要教师要熟悉网络环境下的各种信息技术?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网络环境下的政治教学 篇6
一、网络教学的优势
1.网络教学有利于教师协同备课,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互联网上存储着学校教学所需的各种数据库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库,为广大教师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协同备课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教师可以选取网上的名师教案或课件进行教学,从而实现了互联网上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了教学资源利用率、备课水平和教学效果。
2.网络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实效,拓宽学生视野
实效性是网络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衡量一节课好坏的标准。网络教学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内容于一体,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性、增加学生的可选择性,又能体现因材施教原则。使一些抽象、难懂、枯燥的理论变得具体、形象、生动,从而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给传统的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增强了政治课教学的趣味性、实效性。
3.网络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能力
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能力。思想政治课因其固有的特点即理论性、现实性、开放性更适合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学生可以从网络的资源库中各取所需,针对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网上自主学习、讨论、分析、解决,并撰写小论文,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学习潜能,提高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目的。
4.网络教学有利于创设新情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掌握基础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运用基础知识去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而传统教学手段难以把大量鲜活的正在发生的现象呈现给学生,而网络教学则可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解决这一问题。通过网络及时把一些热点现实材料下载给学生或让学生自己上网浏览,让学生分析、讨论,达到理论与现实的结合,课内与课外的统一,既提高了政治课的时效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运用网络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当然,网络教学不是“无所不能”,而是辅助教学的工具,因此,在运用网络教学时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注意网络教学的适用性、科学性
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有必要使用多媒体或课件网络教学。只有那些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关键点,才值得运用网络辅助教学。同时,使用网络教学要坚持适度、实用、经济、科学、高效原则,避免简单地运用网络对学生进行“狂轰滥炸”,要留给学生与教师交流的时间,坚持以人为主、以机为辅、人机协作的原则。
2.注意师生合作的灵活性、交互性
网络教学使教学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千变万变都不能违背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要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不能心中只有网络,而让师生成为网络的奴隶。应让网络教学更好地适应学生心理特点和学科特点,增强课件的交互性,使师生双边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从而更好地为提高学生素质服务。
3.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渗透性
網络教学作为现代教学手段之一,有其突出的特点,但传统教学手段也有其自身的优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将传统教学手段的优点与现代教学手段优势有机渗透,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绝不能用网络取代老师,用屏幕取代黑板,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作者单位 郝江智:山西省石楼县石楼一中 张津溢:山西省石楼县职业中学)
网络环境下有效教学的策略 篇7
一、全面认识网络教学
网络教学是在网络技术支持下产生的教学活动。与一般教学活动相比, 网络教学最明显的特征是教学资源对教学信息的承载作用。网络教学形式可以是班级课堂授课形式, 也可以是开放的网络教学形式。
由于网络教学中的教师和学生基本处于分离状态, 教学过程的控制和评价都依赖于网络, 教师是网络教学的策划者和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因此, 网络教学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 否则必然导致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的低下。
网络教学的有效性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属性, 要求对网络教学活动结果与教育价值需求是否相符及相符程度的高低进行判断。理想的网络教学要遵循网络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 以尽可能少的时间、人力和物力投入, 实现特定教学目标, 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关于网络教学的认识,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网络教学具有绝对优势, 可以代替一切教学形式;有人认为网络教学费时费力, 敬而远之, 抵制或否定网络教学。事实上, 任何技术都有其两面性:当技术被合理利用时, 其价值得以充分体现;当技术被误解或错误利用时, 其价值则难以发挥甚至适得其反。因此, 对于网络教学, 其发展趋势不可逆, 只有挖掘其积极的价值体现, 合理地规避其消极应用, 适时、适度地利用网络技术, 有效地实施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辅导等环节, 处理好备、教、学的关系, 才能提高网络教学的实效性。
美国大众传媒学家施拉姆曾指出:“如果两种媒体在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时, 功能是一样的, 我一定选择价格较低的那种媒体。”也就是说, 选择媒体应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 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学习效果, 并在方便学生和教师两者之间做到合情合理的均衡。网络教学中, 并非所使用的网络多媒体技术越多越先进, 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就越好, 效率就越高。如果使用简单媒体就能表达的内容, 反而偏要用复杂的技术来实现, 这必然导致时间、精力、资源的浪费, 造成教学效益的下降。
二、网络环境下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从广义上讲, 教学策略不仅用来表示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而使用的手段或方法, 而且还指教学活动的序列计划和师生间连续的有实在内容的交流技巧、艺术。网络教学策略包含教学准备策略、教学行为策略、指导学习策略和教学评价策略等多个方面的含义。
1. 教学准备的策略——有效备课
确定教学目标: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目标要增加学生对网络资源的利用能力目标。教学目标的完成不局限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如果是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网络教学为辅的情况下, 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充分考虑网络教学环节, 设置部分学生自学的目标。
分析教学对象:网络教学的对象主要以班级和选课学生为主。分析教学对象就是分析他们的年龄特征、起点能力以及计算机操作基础。起点能力是学生习得新能力的内部前提条件, 对新的学习起更大的决定作用。教师可以通过诊断测验、平时作业批改和提问等方式来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
选择教学材料:网络教学中的教学材料包括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所有资源, 既包括一般多媒体课件资源, 也包括网络课程开发的资源, 还包括传统教学的其他资源。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和地方教育资源网的建设完成, 教学材料的选择显得更为容易和方便, 网络教学的备课环节也更加有效了。
有些教师把大量的精力与时间花在素材制作上, 忽略了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学习要求这些最基本的备课内容, 只是把制作网络教学资源和多媒体课件当做备课的全过程。显然是有失偏颇的。备课是寻找、搜索、构造、备选教学方法的过程, 同时也是体验、评价、挑选满意的教学方案的过程。网络教学中的教学资源制作只是备课的一个环节, 只能辅助备课, 而不能替代备课。
2. 教学行为的策略——教学过程的有效实施
根据实施情况的不同, 网络教学过程分为以课堂教学为主和以网络自学为主两种形式。从实践来看, 传统基于课堂的教学过程常常采用被动程度比较高、以集体为组织的同步讲授型教学模式, 而以网络自学为主的教学活动更侧重于由以集体为主向以个人为主变化, 或由被动型向主动型变化的, 活动模式以异步讲授、小组方式 (同步讨论型、异步讨论型和协作型) 和个人形式 (自学辅导型、掌握学习型、案例学习型、问题教学型和探索学习型) 相结合来进行。
在网络教学过程中,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是网络学习组织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方面, 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掌握网络学习方法, 明确网络学习目标, 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保证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 让学生自拟学习计划, 发展个性。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自主地安排学习计划可以很好地树立学习信心, 增强学习动机, 还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教学内容与作业, 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3. 教学辅导的策略——有效的开放教学指导
传统教学中, 课后辅导是教学延伸和教学优化的催化剂, 是解决学生难点的有效途径。同样, 网络教学中指导学习也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通过指导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网络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可以由教师发起讨论, 也可以有学生“风暴式”发言。网络教学的指导可以通过E-m a i l、B B S等方式实现。网络教学的指导内容还可以作为其他学生学习的内容, 可以作为网络教学资源的有效补充, 从而有利于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
4. 教学评价的策略——有效评价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评价应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 借助网络所具有的资源共享、实时处理、存储记忆等功能, 使评价更为科学、合理。
诊断性评价:我们可以借助网络在一门课程或一个学习单元开始之前, 对教学背景及学生所具有的认知、情感和技能等方面的条件进行评估。通常, 将需要测评的内容设计制作成一些可定量分析的选择题, 学生选择后, 再由网络实时分析统计。这样既使学生能了解各自的能力水平和需要提前复习或预习的知识, 也可以为教师确定教学目标、进行备课、实施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同时还为学生后一阶段的总结性评价提供参照。
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实施的评价。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获得教学反馈, 随时调整教学计划, 改进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形成性评价, 主要通过学生在传统课堂上的表现、出勤、书面作业等, 并辅助课后网络环境中的自测、电子作业、网络登录情况等进行数据统计。以网络自学为主的形成性评价, 主要依据学生在网络课程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电子学档。
总结性评价:网络环境下的总结性评价要改革传统的纸质试卷考试, 逐步实现网络电子化考试。网络考试可以从试题库中随机产生试卷, 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完成考试。总结性评价可以作为评价教学有效性的一个综合性依据, 但不能作为决定性依据。总结性评价应和诊断性评价进行比较分析。
以上主要是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网络环境下的教师教学评价可以由教师自评, 也可以由学校行政部门对教师进行测评。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含运用网络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管理和指导的能力, 制定网络教学行为策略的能力 (对学生是否具有针对性, 是否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 运用网络环境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的能力, 网络环境下的课程开发能力等等。
摘要:教师只有适时、适度地利用网络技术, 有效地实施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辅导等环节, 处理好备、教、学的关系, 才能提高网络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1]高慎英, 刘良华.有效教学论——新课程的视野[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5.
[2]张 璐.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 教育理论与实践[J]2000, 11.
[3]Merill M, Li S, Jones M.Second generation in-structional design (ID2) .Educational Technology.1990, 30 (2) .
[4]刘电芝.学习策略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谈网络环境下英语听说教学 篇8
一、引领学生使用有效的网络资源和学习工具
掌握语言技能是语言学习的主要目的。所谓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听和读是语言的输入, 也就是吸收的技能;说和写是语言的输出, 也就是表达的技能。一个人运用语言的能力必须在吸收信息与表达自己的交际过程中得到提高。在英语教学中, 听、说、读、写是学习目的, 更是学习手段。所以, 我们在英语听说教学中, 辅助以对学生进行听说训练的多样化网络资源, 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挖掘学生潜能, 更好地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优化高中英语听说课的网络资源有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英国广播公司、探索频道、Englishbaby、普特英语听力等网站;英语学习辅助工具有韦伯字典、维基百科、人物词典、有道桌面词典等。
二、打开英语听说教学之门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英语教学有四个教学阶段:能力的感知———通过触、嗅、尝和看等多种感官经验激活各种智能, 使学生感性认识周围世界事物的多种特征;能力的沟通———通过接触他人、事物或特定的情景体验情感, 调节并强化学习认知活动;能力的传授———在教学中传授学习方法与策略, 把智力开发与教学重点相融合,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智力程度和发展潜能;能力的综合运用———通过教学评估促进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智能, 使每个学生都能自信地学习, 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在英语教学中, 我们可以运用多元智能的教学理念, 视学生智能、学习状态和课程教科书的需要, 灵活运用。
网络资源使英语课堂成为充满活力与创意的学习场所, 使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为我们的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 注入了活力。将学生置身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中, 让其领悟语言, 操练语言, 运用语言。在这种练习中学生充分地表现自我, 多元智能得以充分开发, 抽象思维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言语—语言智能是有效地听、说、读、写的能力, 即能运用听说读写进行交流、讨论、鉴赏、评价、创造知识以及对语言本身进行反思的能力。英语听说教学中教师应训练学生掌握听力技巧, 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记录重点;教师应训练学生有效倾听, 在听的过程中能够把握主题、获取核心信息, 在听后能够对重点内容进行概括;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广泛获取资源的能力, 鼓励学生涉猎教科书以外的资源 (如词典、英文图书、杂志、报纸、网络信息等) , 通过系统有效的训练促进学生言语—语言智能的发展。
逻辑—数学智能涉及数学、科学和逻辑三个领域, 英语虽属于文科, 但同样拥有如排列、组合等数学概念, 掌握这些概念可促进学生英语习得的养成。在听力训练中, 教师采用不同的提问策略提出开放性问题, 让学生根据已知的信息预测、推理故事情节发展以及相应逻辑结果, 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视觉—空间智能是人对结构、空间、色彩、线条和形状的感悟能力, 包括用视觉手段和空间概念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能力。英语教学中教师采用影音多媒体、图片等形象化工具辅助教学, 有助于激活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
人际交往智能是人的智能中最重要的一种, 它主要指与人交往合作, 觉察、体验和解读他人的情绪、情感和意图, 并能据此作出适当的反应的能力。创设积极的人际交往环境的最好实例就是英语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个人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分运用所学语言, 使语言学习更有交际意义, 符合语言学习和运用的规律。
笔者在充分分析学生智能特点的基础上, 尝试利用网络资源优化高中英语听说教学。
通过有趣的课堂教学活动, 学生在实践中加强了语言应用训练。而此项作业的设置, 使得学生能够把在课堂上所获得的听说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加以巩固和落实。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更多的是在平时培养出来的。通过适当的作业设置, 学生在语言环境中提升口语交际能力, 从而达到在运用中学习掌握语言的目的。
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 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教师可以在教学的某个环节借助网络资源给学生提供选择性的平台, 学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挑选自己喜欢、适合的学习材料, 真正体现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网络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探析 篇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 对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是极具挑战的奋斗目标。2012年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 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教育的地位不容置疑, 语文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 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其实践性主要体现在阅读与写作两方面。
语文课程是门古老的学科, 但长期以来却成了民众对教育口诛笔伐的主要对象:1978年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上批评我国语文学习“少、差、慢、费”;上世纪80年代标准化引进后, 对语文考试批评是“刁、钻、怪”;上世纪90年代末批评“误尽苍生是语文”[1]。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注重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 传统语文教学的方式已难以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大环境下, 信息技术渗透到人们生活、学习的各个角落。为适应信息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革, 国家对“三通两平台”的大力建设直接促进了我国现代教育方式的变革。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 人们开始探索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 催生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的教学形式———网络环境下的学科教学。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是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及资源优势来优化、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兴的教学尝试, 教师依据教学目标, 合理安排阅读内容、阅读进程,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它区别于网络阅读那种无目的的浏览, 学生在阅读目标和学习进程的提示下, 利用阅读材料和相关资源开展阅读, 教师在此过程中不再是知识的传输者, 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答疑者。
与传统教学相比较, 这种教学方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方面, 这些特点都是网络特有的性质。
1 网络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特点
1.1 开放的网络空间使教与学超越了学校围墙, 使教学课堂得以延伸
传统语文教学活动集中于固定的场所、时间, 教学内容以特定教材或教参为主, 教学形式多为教师对课本中例文的分析和讲解, 注重字词、修辞手法、基础知识等的积累。在特定的课时安排下, 学生多以识记、背诵等方法来学习语文, 对文章的阅读理解表现较为机械, 很难准确理解文章的主旨。
很多教师对阅读教学的要求仅停留在完成课后练习的层面, 在教学时对文章进行意义“肢解”, 意在带领学生完成习题答案的查询, 甚至有些教师总结出某几类文章的解题套路, 要求学生牢记, 碰到类似题目时进行套用即可,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 学生的一切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考试,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也不失为一种简便的教学思路, 但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长远目标来看, 这是一种目光短浅、不负责任的做法。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超越了教学课堂, 学生可以利用网络上丰富的资源, 对知识的学习不再是接受教师的单一传递。课堂上由于时间或其它原因 (如有的学生碍于面子不好意思向教师请教自己不明白的知识点) 未能解决的问题, 可以在网上与教师进行探讨或自己上网搜索, 这样既能得到较为详尽的解答, 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 教师也可以借鉴网络上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来设计教学。
1.2 丰富的网络阅读资源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 义务教育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仅课文和课外读本很难满足学生个性化阅读, 网上有各种题材的文学作品,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满足学生的个性阅读, 有效扩充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另外网络资源形式多样, 包括文本、图片、音乐、视频等类型, 对学生形成了多方位的感官刺激, 学生对文章的阅读不仅停留在文字上, 还可以借助图片、视频、声音等来辅助文本理解。丰富的文学作品, 使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 优秀的名著影视作品让学生对原著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丰富了情感体验, 引起情感共鸣, 对文本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1.3 强大的网络交互功能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
网络空间拥有强大的交互功能和友好的界面, 师生间、生生间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沟通交流。随着互联网的更新发展, Web 2.0技术使网络平台互动得到进一步扩展, 学生可通过论坛、实时聊天工具、blog、网络日志、邮件等形式与老师、专家、同学随时交流, 也可以对别人的观点进行评论。在网络空间里学生与老师是平等的, 可以自由表达观点, 这样的活动, 往往能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更能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2]
2 网络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认识
虽然网络环境具有看似得天独厚的优势, 但在实际教学运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唯技术是从, 忽略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
现在出现了一种现象, 有些教师为了应用网络, 人为地调整教学内容, 以便符合利用网络的条件, 这种为技术而技术的做法违背了语文课程宗旨, 颠倒了网络与语文教学二者之间的关系。
现实教学中技术和网络误用、滥用、低效使用的现象比比皆是, 例如, 过度的图片和视频呈现剥夺了学生进行阅读想象 (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的权利, 忽视文本鉴赏过程中的“多义性”及思维“个性化”特点, 造成学生思维的单一性和统一性;还有一些所谓的网络环境下的个性化阅读、基于问题解决或任务驱动的阅读教学, 信息的搜集、粘贴和整理成为重点, 而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却被边缘化;更有一些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公开课或范课, 从教师个人魅力的展台转变成了网络技术的秀台, 大量震撼人心的图片、视音频, 丰富的文本阅读材料, 学生基于BBS的全员热情讨论, 整堂课轰轰烈烈、形式多样、动人心弦, 但在这貌似丰富的信息量和广泛的参与度背后, 学生到底阅读了什么, 又有多少是自己的独特感悟而不是简单的被动接受或人云亦云?[3]长此下去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健全和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2.2 教学过程中教师“紧抓不放”或“一放了之”
教学过程中出现两种极端, 要么“紧抓不放”, 要么“一放了之”。
有的教师没有转变教学观念, 抱着旧观念不放, 在网络环境下进行阅读教学时依然注重对阅读材料的精细讲解, 对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放心, 把传统课堂“搬到”机房, 或对学生的讨论交流过多干预, 学生时刻保持紧张状态, 使得学生思维发散受到限制。
教学管理是教学效率和质量得以保证的关键。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处于相对自由的状态, 在这种情形中, 教学管理显得格外重要。在教学一线, 许多教师对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尝试, 创造出网络环境下“超文本整合”阅读教学、“问题指导式”阅读教学、“互动拓展式”阅读教学和“专题拓展式”阅读教学等教学模式。[4]无论哪种教学模式, 都是以学生自学、协作学习为主,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适时的点拨、指导、监控能够及时调整学生在自学中的散漫、不专心的状态, 把做与教学无关的事 (如网上冲浪、自由聊天等活动) 的学生“揪回来”。
同时, 自主学习也需要还学生一定的自由, 教师不能一味地以传统课堂教学的要求来要求学生, 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 让学生失去自主学习的兴趣。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支架法等教学方式展开教学。另外, 语文教学设计中, 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学习活动必须的时间和空间, 以促使学生充分动手动脑。[5]
与“紧抓不放”相对, 有的教师认为自学即让学生在教师不参与的状态下进行学习, 故将学生领到网络教室后就放任自流, 让学生处于一种完全自由的状态。可以想象, 在这种状况下, 对于自控力较差的中小学生而言, 阅读学习无从谈起, 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也需要教师适时进行点拨指导, 随时监控学生的学习进程, 对于“开小差”漫无目的浏览网页的学生要及时提醒。
网络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需要时刻把控好“收”与“放”的时机和度, 做到有张有弛。
2.3 学生信息处理和知识管理的能力易被忽略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易只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信息处理和知识管理的能力。
面对海量的、多元的网络资源, 信息处理和知识管理能力是适应信息时代的一项基本能力。很多学生对网上资料的处理仅停留在对文本进行复制、粘贴, 缺乏对信息有效处理的能力, 这样形成的知识是零散的。语文阅读教学主要是与文本文字进行对话, 获取文章意义。教学设计时教师除了要对教学材料进行精挑细选外, 还必须传授学生信息处理及知识管理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信息搜寻、加工、处理和利用, 防止学生“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值得注意的是, 为避免学生漫无目的的网上浏览, 构建学校局域网主题学习网站很有必要, 设计网站时明了的信息导航、学习提示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学活动。
2.4 网络下的阅读教学陷入浅层阅读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功能的健全, 信息更新速度加快, 数字阅读成为大多数年轻人的主要阅读方式, 这是一种快餐式阅读, 同时网络上海量的信息对阅读者来说是有压力的, 在这种压力下人们很容易对信息进行浅层阅读, 对内容的思考也是浅层次的。
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教师若不加以引导, 很容易让课堂变成文本浏览课, 因此, 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尤为重要。在进行网络教学前, 教师要对教学活动进行精心设计, 学习活动层层深入, 利用优质的网络资源引导学习进行深层阅读和思考, 深刻体会和感悟文章内涵。
3 对网络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认识
3.1 摸清语文教学规律, 正确处理网络与教学的关系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 无论是言语知识教学、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 都以培养和训练学生口头和思想表达能力为目的, 注重对学生心灵的启迪, 让学生的思想得到熏陶和启发。语文自身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诵读、感悟、积累和广泛的课内外读写应是语文学习最常用、最有效的方式。
网络技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并非一定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关键在于用的人。教学设计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一切技术手段都只是辅助工具, 是为教学设计服务的。教师在利用网络环境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 须找准网络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点, 学会利用一切有利的教学辅助工具。教师要利用网络环境自身的优势为学生创造最适宜的数字学习平台, 切忌在技术工具面前忘了教学的本质, 违背语文教学规律, 被工具“奴役”, 对技术产生过多的依赖。
3.2 利用网络监控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管理, 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网络环境下的教师是学习的设计者、引导者、督促者, 教学过程中教师地位不可替代。为了使学生有目的地自主学习, 教师可利用计算机广播功能来提醒学习目标或布置学习任务, 防止学生因不知学习目标而漫无目的地浏览, 利用网络监控对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跟踪, 适时对疑难问题进行解答, 及时提醒游离于学习之外的学生, 这样能在有效的时间里提高学生的自学效率。
3.3 重新审视网络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问题
网络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并非只是形式上的简单叠加。网络既然作为一种教学工具被应用在教学中, 对工具的使用也应该成为教师学习的一部分。从目标上说, 语文网络教学不仅要通过教学实现语文教育目标, 还要把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 要把培养学生默读、略读、浏览的能力与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交流信息的能力结合起来, 以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6]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让学生自己搜索、整合、加工、管理信息来训练学生的信息处理和知识管理能力。
3.4 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设计主题阅读活动, 引导学生进行深层阅读
教材中的例文都是经过精选加工、具备核心价值的典型文章, 其地位和价值不可小觑。张志公说“贫乏是语文教学的致命伤”, 但片面追求阅读资源的多样化易导致学生在阅读时浅尝辄止。精读是略读和泛读的基础, 在进行网络阅读教学时, 教师可根据教材, 搜集资源, 设计主题阅读教学, 让学生在了解主题相关背景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层阅读,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 结语
网络教学只是众多教学形式中的一种, 叶圣陶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当今社会是学习型社会, 可以说学校、教师的工作是充分利用一切有助于学习的工具、方法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最佳环境和条件, 无论是传统教学还是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 教学的实质始终未变。对语文阅读教学来说, 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让学生得到优秀文学作品的情感熏陶, 热爱祖国文化。技术不是目的, 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只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因此在实际操作中要处理好网络和教学的关系。在网络语文阅读教学中不能也不应该排斥传统有效的教学手段, 只有注意加强教学手段的“融合”, 语文教学才会取得应有的成效, 也才能焕发出迷人的艺术魅力。[7]
参考文献
[1]周剑清.背离与扭曲:十年高考语文之痛[J].教学与管理, 2011 (10) .
[2]谢启团.网络环境下的名籍阅读教学——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名著导读”教学建议[J].考试:教研版, 2007 (9) .
[3]袁华莉, 余胜泉.网络环境下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0 (7) .
[4]王宪功, 王平, 龚道敏.关于网络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地位的对话[J].信息技术教育, 2005 (2) .
[5]候器.关于网络语文课堂教学的若干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 2007 (6) .
[6]候器.语文与网络语文教学关系的重新认识与思考[J].课程与教学, 2007 (6) .
网络环境下声乐教学的思考 篇10
一、立足民族性与多元性, 结合网络教学与音乐教学
对任何国家来说, 音乐教学始终立足于本国音乐。在音乐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 应当注意教育作用与艺术作用的相互统一, 促使时代性与经典性保持统一, 世界性与民族性相互统一。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时候, 应当挖掘网络资源, 为学生提供更具艺术性与思想性的音乐作品。唯有如此, 才能够促使学生在欣赏音乐, 学习音乐艺术的时候, 感染情感, 熏陶情感[1]。当然, 教师在展开教学活动的时候应当认识到, 将网络环境作为教学平台, 可以促使学生在不同的音乐文化背景中了解不同的音乐形态, 促使学生认识到音乐文化的多元性与复杂性。在学生对此方面有一定的了解后, 才会形成正确的音乐文化价值观。音乐文化价值观的形成, 其实就是要将现代化人类学与音乐文化价值观结合起来, 从而能够激发学生对多元音乐文化的喜爱, 并认识到保护多元文化的紧迫性, 链接传统, 认识到发展传统音乐文化形式, 继承人类文化, 对发展和保护文化的重要性。
二、结合网路教学与音乐教学, 提高学生音乐素质与能力
对学生而言, 综合能力的获得对其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就能力来说, 主要包括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与此同时, 人的素质包括了知识与能力, 但是知识并不能与能力划等号。就教育理念发展历程而言, 从过去的知识教育到能力教育, 直至现今的素质教育, 其实就已经在说明了教育理念的进步与发展。通过研究分析教育理念的发展过程就可以发现, 这种理念下的教育是将受教育者作为主观能动性的主体, 同时重视受教育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特长, 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充分展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因此, 在这样一种教育背景下, 素质教育的开展高度重视学生的特点与学习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 就应当借助网络环境来引导学生感受音乐, 启发学生随音乐展开想象, 同时教师还应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创设相应的问题。如, 教师播放一首音乐曲子之后, 就可以询问学生音乐意境?音乐的风格是什么?音色、力度以及速度是怎样在演唱中进行变化的?教师借助网络技术来指导学生歌唱技巧, 并加强学生创作实践。指导学生歌曲演唱, 教师应当明白声乐作品演唱其实就是二度创作的过程。但是任何一项创作活动都离不开创作背景, 离不开生活。因此, 教师在指导学生演唱歌曲的时候, 为促使其能够尽快熟悉音乐风格, 就可以运用网络辅助教学, 为学生提供不同的音乐形态, 音乐文化等文字性的资料。另外, 在指导学生歌曲创作的时候, 针对信息化时代, 教师就应当认识到信息化教学不应当局限于学生学习, 还应让学生自己学会寻找信息, 促使学生寻找到的信息联系。教师在任何一项教学活动中, 均可借助网络技术来促使学生能够利用网络资源。当然, 教师还可以通过设计题目, 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音乐的优美, 感受曲子在此过程中变化, 从而让学生完全进入到音乐的角色中。
三、网络环境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网络环境下, 教师更应当重视学生思维的开发,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当然, 借助网络环境, 还应当突出“趣味性”, 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2]。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即便课堂教学实践有限,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 这样就可在不受时空限制的情况下, 以丰富多彩、活泼趣味的内容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从而丰富学生的生活。教师教学重视趣味性, 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音乐作品、设计音乐教学活动形式, 展现声乐教学的开放性, 这样就可以解放学生身心, 提高学生的音乐才能。实际上, 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环境, 为学生营造相对轻松的感受音乐和学习音乐的意境。
四、结语
总而言之, 在网路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应当认识到网络技术具备的价值。并在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 充分发挥网络环境的优越性, 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 人们的生活与学习也在不断的做出调整。声乐作为教学构成部分, 在教育教学发展越来越成熟的情况下, 网络环境对其已经产生一定影响。本文就网络环境下声乐教学展开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网络环境,声乐教学,思考
参考文献
[1]谭竺雯, 洪翠笙.基于网络环境的声乐教学探讨——以地方工科院校声乐教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26) :233-234.
网络环境下的小说教学 篇11
一、运用网络及课件创设教学情境
怎样在语文课堂伊始就顺利地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中,这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小说这种体裁。本来学生是带着浓厚的兴趣与欲望学习的,如果语文教师的导入平平,就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小说的兴趣与欲望,而网络环境在创设教学情境与导入新课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在上课之前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网络与精湛的多媒体制作技术,精心制作出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营造与小说文本相关的生动教学情境,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小说的好奇心和欲望,从而快速地使学生与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建立起微妙的联系,从而顺利地进入到小说的阅读情境中去。例如在进行《林黛玉进贾府》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用旧版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时的图片作为PPT背景,最好再用相应的竖版艺术字展示题目并作为PPT首页,之后可以将几张宝黛的合影图片用自定义动画的方式来展示,在展示图片的同时再配上电视剧《红楼梦》的主题曲《枉凝眉》为背景音乐,学生通过直观可感的人物形象及熟悉的音乐旋律对文本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影视作品的适当引入,对学生感悟小说本来是大有裨益的,但教师在运用时一定要恰到好处。对于长篇的影视作品一定要进行节选,选择典型的情节,在恰当的时候运用。譬如,通过对鲁迅小说《祝福》中祥林嫂前后几次的境遇进行比较,学生们对祥林嫂的生存状况及地位有了基本的了解,对祥林嫂的不幸遭遇有了深深的同情,之后教师可将电影《祝福》中节选的几张祥林嫂的图片通过对比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们看,第一次到鲁家头上扎白头绳——虽脸色青黄,但依然健康、勤劳安分守己的形象;第二次到鲁家,再次成为寡妇并失去儿子阿毛后精神萎靡不振的形象;第三次是被赶出鲁家,在大年夜的雪地里即将被吞食的形象。学生们沉浸在祥林嫂跌宕起伏的命运之中,深刻体会到旧中国封建势力压迫下人们的冷漠与底层妇女的悲苦。
二、利用网络及课件辅助教师讲授
教师不能让网络环境下的小说教学成为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反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课前可以让学生查找授课篇目的原著以及作者相关的信息,以此来提高学生利用网络查阅信息的能力,并激发起学生学习小说的欲望。然后教师在通过网络资源精心筛选与整合的基础上,制作出版面精炼、内容充实的多媒体课件。譬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是以黛玉的行踪为线索,为了让学生弄清楚贾府内部的建筑结构,教师可以事先在网上下载“荣国府院落方位示意图”,并将其适当地插入到多媒体课件中,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清晰立体的方位示意图来掌握林黛玉进贾府的路线,使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地辅助教师讲授,并为学生阅读本文打下一定的阅读基础。
三、利用网络及课件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特征,以便于更好地理解、体会小说的主题。为了让学生更为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在引导学生阅读原文的基础上可以适当扩充相关内容,不但让学生把握小说人物塑造的方法,还要让学生全面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例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之王熙凤出场时,可以先让学生仔细品读原文中的有关内容。再引导学生对王熙风先声夺人的出场、服饰与容貌的描绘、初次与黛玉相见时表情的刻画进行品析和讨论,使学生对王熙风的性格特征达成共识:精明能干、泼辣好强、机变逢迎、圆滑世故。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教师还可以在网络上截取旧版电视剧《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荣国府”中秦可卿死后,贾珍来荣国府请示王夫人,恳请王熙风帮助打理荣国府这一视频,通过凤姐的语言:“有什么不能的,外面的大事大哥哥已经料理清了,不过是里头照管照管,便是我有不知道的,问问太太就是了。”让学生了解到王熙凤不但具有上述性格特征,同时还具有贪权、贪财的性格特点,以此使学生了解到一个更为立体而全面的王熙凤形象。
教师点击事先从网络上下载到服务器的《红楼梦》电子书,快速翻阅其他章节中对王熙凤进行刻画的文字,促使学生对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及《红楼梦》特定的创作方法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又如,在《祝福》中祥林嫂是一个勤劳、朴实、善良又值得我们同情的普普通通的底层劳动妇女形象,同时她也具有反抗精神,但是她反抗的是什么,这又体现了她性格上的什么特点呢?为了让学生更为深刻准确地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教师可以在学生充分阅读文本的情况下电影《祥林嫂》中祥林嫂被迫改嫁时反抗场面的一段视频,教师以“祥林嫂为什么会撞香案”这个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以此使学生意识到祥林嫂之所以宁死不嫁的原因——在她的内心深处封建礼教、封建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她坚定地认为“一女不侍二夫”是天经地义的,是女子德行的体现,以此使学生理解到此时祥林嫂的强烈反抗充分证明了她是封建礼教强有力的维护者。
再如,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把电视剧《水浒传》中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的精彩片段播放给学生看,让一个具有江湖义气、善良正直、嫉恶如仇的鲁提辖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继而,教师用铿锵有力的语调,以优美而简洁的语言进行总结,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继而使学生深受这个人物江湖侠气的感染,以此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与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提高我们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总之,在小说教学中适当使用多媒体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是给学生播放相关影片的片段时一定要在学生充分阅读、体会文本内容之后进行,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及多媒体课件辅助小说教学的作用。
(省级课题“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网络环境下中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研究成果)
网络环境教学 篇12
关键词:基于网,络环境,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Photoshop教学实践
一、中职学生学习行为的现状
目前,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因学习成绩较差, 考不上高中而来就读, 生源整体素质下滑。甚至有个别学生对学习根本没兴趣, 只因家长的逼迫而来混日子。所以, 在中职学校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学习行为对教学活动的影响更为显著。
大部分学生文化课基础相对较差, 他们表现为相对更爱动手、而不爱动脑;相对爱学技能、而不爱学理论知识, 学习凭兴趣而无系统。作为职校教师, 我们有必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现状进行了解, 并进行分类归纳, 针对学生学习的特点, 根据实际情况, 对教学进行研究, 使用有效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学有所得, 并产生可持续的学习动力。
以下是一份2007年某市城建中专对学生问题行为调查表结果 (问卷调查表主要有该校1209名学生参与填写, 所有上交答卷均为有效问卷。)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学生的入学动机, 问卷中关于“你上职业学校是由于什么”的问题, 学生是这样回答的:
表二是对学生主要学习行为的调查表结果:
根据上述两表数据, 我们可以对中专学生的学习现状有所了解。
1. 就读中职学校的目的与动机。
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没有动机, 很难有良好的学习效果。我们从表一中可以得出数据:有近50%的学生就读中职目的明确, 动机良好。有25.06%的学生为通过对口的高考考入大学, 有22.99%的学生为了学习专业技术, 拥有一技之长, 找到合适的工作。有47.80%的学生因迫于学习现状无奈选择, 另有4.13%的同学根本无明确的目的。
有近一半的学生选择职校为无奈之举, 中职学生入学时对专业和职业并不会有较多的考虑, 他们的专业有许多是由老师或家长包办的, 这种包办造成学生对专业缺乏兴趣, 也不关心自己的就业前景。即使学习专业了, 学生自身也没有强烈地意识要学好一技之长, 反而选择逃避, 怕苦怕累, 实践环节中也不愿动手操作进行实践。
2. 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行为。
(1)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表二中的调查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课前准备:有24.72%的同学不带书, 说明同学缺乏课前看书预习的习惯。
(2) 课堂学习:有30.48%的同学上课不听课, 有7.76%的同学有旷课行为, 有8.56%的同学经常上课迟到, 还有4.88%的同学有意早退, 6.88%的同学上课玩手机和MP3等。这些数据反映了学生在上课时的状态, 根本没有意识到课堂学习的重要性。
(3) 课后复习作业:有16.16%的同学根本不交作业, 有13%的同学请人代写作业, 还有47.76%的同学直接抄袭作业, 这说明大多数同学不能认真完成作业, 这是不容忽视的。
(2) 学习缺乏主动性。
在课堂中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习惯, 有59.44%的学生上课不听课、玩手机、旷课、讨厌老师等, 使得学习成为一种负担或是任务, 对于课堂教学抱无所谓的心态。
(3) 学习缺乏信心。
在分数决定命运的升学考试中, 中职生已经狠狠地跌了一跤。其中有不少学生在初中, 甚至小学由于学习成绩长期不理想, 已经被老师放弃教学。这样造成学生对学习已经放弃, 报考职业学校的学生有46.24%表现出无奈, 有66.48%有偏科的现象, 这也导致了学生在上课时没有听课的习惯, 学习兴趣不高, 学习的信心不足。到了职业学校, 虽然所学的都是新的知识, 学习难度并不大, 但先入为主的思想造成了他们对听课的自我封闭。
(4) 自我学习的能力很差, 没有科学性。
由于起点低、基础薄, 在进行文化基础学科学习时, 部分中职生表现得相当吃力, 听不懂课的人很多, 加上学习上没有恒心, 没有吃苦的精神, 自主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力都比较弱。长此以往, 造成学业上的懈怠、懒惰情绪, 甚至滋生了在其他方面的不良倾向和习惯。
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模式分析
1. 网络优势。
目前, 在教学中, 网络元素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单元, 它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更为全面的教学内容, 更为人性化的教学方式, 可持续学习的教学手段, 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选择信息、辨别信息、判断信息的能力。同时网络资源的不断更新, 可以为教学提供最先进的学习资源。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 我们可以使用最新版本的软件, 选用最适合的实例进行教学。在教学中, 使用网络环境对传统教学环境的补充, 使学生的学习机会大大增加, 学习资源尤为丰富, 能开拓学生思维, 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习探究能力, 学习效果明显。
2. 教学模式。
在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 我们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不足的问题。对于网络环境, 中职生并不陌生, 他们大多沉湎于网络游戏、网络交友、网络空间等。利用网络环境来进行教学, 会引起学生的关注。但中职学生的学习习惯并不佳, 也缺乏恒心和意志, 往往会使教学过程产生许多问题, 包括学生的自控、网络的真正使用率、学习效果的检查。故在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形式虽以学生为主体, 但是不能否定老师的主导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是简单下达任务、提供资源, 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指导、帮助和监控, 也包括评价。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 教师应该不仅是讲解员、传授者, 而且是指导者。促进者。教师的教学策略应该与教学环境相配合, 以形成有效的教学。
三、基于网络环境的Photoshop教学实践
1. 双主教学模式。
基于网络环境的特点, 双主教育模式———学生主体, 教师主导在Photoshop教学中的探索就是将由网上教学和网下教学综合起来的教学模式。基于网络的双主教学模式就是要使学生以教材为基础, 以网络为资源库, 从中学到更丰富的计算机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 用于解决生活问题, 从而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网上教学模式和网下教学模式结合起来可以发挥两种教学模式的特点。因此, 这种教学模式是很值得采用的。这种基于Internet的教学模式包括教师、学生、课件、Internet和WWW技术。在这种教学模式中, 教师把事先将课件、文档上载到Web服务器上, 学生可以应用学校机房的工作站或家用电脑来访问学校的Web站点。学生可以超越教室, 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完成学习内容, 而且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随时阅读、浏览众多课本内外的资料和信息。学生除了听课还可以参与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发言、开展课外讨论等。学生可以通过查询和阅读在线信息, 调用在网络上的教学软件, 由教学软件模拟教师指导学生学习, 可通过E-mail或QQ、MSN等网络联络工具向教师提问, 还可在BBS上提出疑问, 征求解答。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可以24小时进行教学,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随时在网上下载学习的内容或向教师请教, 从问题的不同时间、角度来学习, 这是更为方便、有效的网络学习方法。
2. 案例说明:Photoshop中画笔的使用。
课时:两课时。
授课方式:新授。
地点:多媒体网络教室。
(1) 情景导入, 引发兴趣。
通过演示素材和样张产生对比, 激发起学生探究、并最终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导入:演示PPT, 进行样张和素材的对比。
提出问题:样张制作中使用了哪些方法?原有的工具够用了吗?利用原来已经掌握的工具可能完成吗?
(2) 进行演示, 强调练习。
向学生讲解制过效果的过程, 特别是画笔面板的设置量, 需要反复练习, 直至各值最佳符合样张。
(3) 小组学习, 查找信息。
以基本自愿和各人所感兴趣的问题将学生分成若干组, 要求学生结合实例后进行上网查找。各组课题如下:
第一、二组课题:查找画笔工具的具体使用特点, 面板的设置等。第三、四组课题:查找利用画笔工具制作的各类图片效果。第五、六组课题:了解其他可以进行绘图的工具, 并允许实践。
(4) 交流协作, 总结信息。
各小组成员在查找到相关信息后, 教师汇总, 选择有用的信息, 请全班学生一起讨论, 并应用到自创题目中去。
(5) 成果交流, 展示结果。
各小组成员利用之前的交流结果应用到新效果的制作中, 向全体同学进行汇报, 并进行说明。老师将各小组的制作进行整理、汇总, 使其形成系统化知识面, 并进行答疑解惑。
(6) 效果评价, 互评自评。
对学生的学生能力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包括学生在学习中的投入程度, 对各小组学习结果的贡献程度, 自身学习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提升, 形成系统化知识的能力, 等等。通过学生间互评、小组间互评、同学自评等方式, 学生对自身学习成果会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不断拓宽知识面, 提高学习能力, 同时应用网络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更大的空间。在本例中学生不但能学好画笔, 而且有学生着手了解历史画笔工具等。
3. 基于网络环境中双主教学模式的教学优缺点
(1) 网络的开放性点燃了学生的学习激情,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也存在上课纪律方面的问题。同学间交流过多过频, 有喧宾夺主之嫌。特别是职校生的自制力较差, 如不加以控制, 容易偏离学习主题。
(2) 网络的多样化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 在网络里进行搜索需要学生的判断力和鉴赏力, 一旦学会了网络资源的使用, 学生对知识的利用和迁移或再创造是必然的。这也对教师的备课和基本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不仅要掌握教材中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而且要具备帮助学生辨别资源有效性的能力。
(3) 网络交流使学生建立起学习的信心。任务的开放式, 使得学生可以根据各自能力进行选择, 并制作出形态各异的效果。通过展示, 学生能建立信心;自评和互评, 能改善同学间的人际交往关系。但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在小组中性格外向的或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占主体地位, 而一些性格比较内向或动手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则得不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
(4) 网络环境下分组使同学间的合作交流更为密切, 有助于培养同学与人交往的能力。这种模式对学校的信息设施要求较高, 同时也对计算机教师的备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总结以上情况不难发现, 基于网络的“双主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 当然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具体的问题, 但总体来说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主观能动性都有实际意义, 是改变中职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建立学习信心、培养学习兴趣, 重建学习目标的有效途径,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在网络资源的搜集、分析、整理、判断上的指导, 有助于中职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这种基于网络下的相对开放的教学模式为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提供了新方法。
参考文献
[1]傅裕.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网络资源[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2006.
[2]赵喜林, 吴小瑜, 邹浩军.基于网络信息化的“双主教育模式”在中职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 2007, No.18.
【网络环境教学】推荐阅读:
网络环境作文教学05-11
网络环境下教学06-21
网络化教学环境10-20
网络环境教学与思考08-28
网络环境与作文教学11-01
网络环境英语教学研究07-20
网络环境下数学教学07-13
政治课堂教学网络环境08-10
网络环境学习教学管理09-17
网络环境课堂教学管理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