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环境

2024-07-10

网络新环境(精选12篇)

网络新环境 篇1

摘要:网络日益成为热点事件曝光的主要平台和社会舆论的主要源头。在议题设置上, 新媒体自身和网民形成“两种力量”的言论交互, 众多新闻移动客户端对于事件报道所产生的集群聚合效应引导着舆论的走向。在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中更好地发挥新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 疏导网络民意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集群效应,舆情,框架

一、新环境下网络舆情出现的特征与趋势

(一) 网络舆情的“蝴蝶效应”

网络舆论能够快速形成并得以广泛传播,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公众对于事件信息了解的不对称。公众借机发表言论, 将事件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形成社会焦点、热点事件。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化条件下, 新闻移动客户端更加注重对事件的独家报道, 强调新闻的时效性和独特性, 对新闻事件进行“抢先登陆”, 引来众多新闻媒体对此报道, 这也就形成了网络舆情的“蝴蝶效应”。

众多新媒体参与其中, 进行事件报道, 对事件形成基础的聚合效应, 同时采用微互动的方式为网民设置有关讨论问题的渠道。网络舆论与现实生活的交互性越来越强烈, 导致网民发表言论的门槛大大降低, 参与话题讨论的意识不断增强。在此基础之上, “圈子化”的新媒体和网民常常形成“默契”, 共同推动话题升温。

(二)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交互, 形成舆论沸点

网络舆论事件往往能够引起传统媒体的高度关注, 形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话题讨论交相呼应的局面。传统媒体信息权威性强、新闻可靠性高, 有着自身的忠实受众, 且受众往往能够用理性的态度对待传统媒体关于舆论事件的评论。新媒体由于传播范围广、超媒体性等特点, 便于对舆论进行引导和扩散。2015年12月3日, 人民日报微博设置议题框架《微议录:掏鸟窝大学生获刑10年半, 真的判重了吗?》。众多网友参与其中, 对话题进行评论和转发, 在网上掀起热议。次日, 人民日报针对“大学生掏鸟获重刑”网络舆论事件发表评论《“掏鸟获重刑”是堂沉重的全民普法课》, 认为“保护动物不能光靠严刑峻法, 如何引导社会大众‘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普及保护动物的相关法律法规, 才是治本之策。掏鸟16只被判10年半也是一堂普法课, 但在社会工作存在诸多缺失的情况下, 让两个年轻的大学生承担全部后果, 实在太沉重”。

二、网络舆情下新媒体议题设置传播行为失范

(一) 非正常议题设置, 偏离正确舆论导向

现在很多新媒体对于一些网络热点事件的报道, 以满足受众情感消费作为一定的原则, 使公众以娱乐的心态取代对新闻事件的思索, 偏离了正确的舆论导向。2013年7月20日, 法制晚报针对李某某案发布微博:《独家:曝李某某提审细节见梦鸽称想吃米饭》。事件讨论的主体应是李某某提审的新闻事实, 但其刻意地对新闻事实细节过分渲染, 使得报道内容碎片化, 偏离了报道主题, 忽视了对事件整体内容的把握。

非理性的议题设置为获取点击率和关注度, 将新闻事件以娱乐化的视角报道, 失去了新媒体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

(二) 把“知情权”演变成“知情欲”

一些新媒体在信息选择和传播上, 专注负面新闻报道, 以娱乐化视角报道严肃的新闻事件, 把受众的知情权变为知情欲, 罔顾社会责任, 引起公众普遍的社会焦虑和道德焦虑, 加剧了公众的道德愤慨, 同时也反映出一些新闻移动客户端无序竞争的状态和缺乏道德底线的生存原则。2014年东莞扫黄事件中, 一度出现网络舆论狂欢。此次网络事件中出现很多“东莞挺住”的言论, “东莞挺住”一度成为新浪微博的热门话题。一些新媒体故意放大事实细节, 看出部分公众的知情欲没有得到满足, 便以此“做文章”。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一些公众对于猎奇新闻、娱乐新闻的好奇程度增加。

三、网络舆情引导与应对

(一) 畅通舆情表达渠道, 主动打捞、梳理沉没的舆情, 实现与公众的良性互动

公众参与网络意见表达的意识、深度追究问题根源的欲望不断增强, 他们对网络议题的讨论和互动情况能够直接反映他们对于事件信息的关注程度。新媒体需要强调“意见阶层”和“普通公众”信息交流的平等互动, 完善公众言论表达的渠道, 助推多种信息的发布和不同意见的表达。

公众关于议题的表达, 对于引起焦点事件以外问题的讨论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新闻搭车”为公众话题表达带来便利性, 为沉没的舆情“申冤”, 同时也给焦点事件的舆论走向带来不良影响, 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和媒体的信任度。这也就需要政府植根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际, 聆听人民的声音, 及时全面地公开事实信息, 提高信息透明度。

(二) 在新闻热点出现媒体集群效应时, 主流媒体应第一时间发声

一些网络媒体的意见表达非理性、具有片面性, 进而引发了网络媒体发展过程中的传播缺陷。主流媒体需要提高应对舆论走向的能力, 及时关注舆论领袖, 变被动检测为主动回应, 巩固信息流、思想流集散地, 避免利用受众的习惯性质疑和娱乐化心理来进行非正常的议题设置, 而要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 承担起真实、准确、全面、客观、平衡报道的信息传播的社会责任, 不偏离主流思想轨道。

另一方面, 主流媒体应当重视意见领袖在舆论中的作用, 切实把握网络舆情引导的技巧和方法, 对意见领袖在社会舆论中的作用保持宽容和多元化的态度, 避免与主流价值观相符的意见领袖产生对抗情绪, 以形成和谐相处的局面。

(三) 开展媒介素养教育, 提升新媒体用户的理性思考能力

新媒体时代下, 传播主体多元化, 大众传播由传统自上而下的线性传播转变为“大众参与”的传播。新闻媒介在社会热点、焦点事件上所持有的观点和立场, 源自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在快节奏的今天, 公众通过对娱乐性、猎奇性等吸引眼球的新闻的关注来满足知情欲望。社交应用平台的互动性加剧了信息传播的扩散和渗透, 导致用户体验黏性增强, 为非理性的声音提供了表达渠道。随着信息发布门槛的降低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 新闻媒介在满足了人们的信息需求的同时, 也使虚假信息混杂其中, 扰乱了人们的视线。这就需要提高新媒体用户的文化素养和辨识能力, 使其正确表达言论。

参考文献

[1]项平.公共网络舆情事件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200-220.

[2]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2:170-200.

[3]崔蕴芳.网络舆论形成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2:50-70.

网络新环境 篇2

1.1网络安全的问题原因

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异常迅速,随之而来的网络安全事件也开始频繁发生。互联无技术的应用范围和领域开始不断的推广与扩大,网络数据方面的安全问题开始出现。其中,网络风险当中所存在的安全问题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1)安全性不高,这主要是由于虚拟网络方面本身所存在的对外开放性,网络信息安全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各种非法攻击也是层出不穷严重危害了网络安全。(2),随着网络的普及,计算机用户越来越多,但是网络并没有对用户的使用要求提出约束条件,网络用户可以自由的上网,公开的发布信息,但是他们对计算机网络的了解相当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导致了计算机应用手段的局限性,导致各种问题频发。

1.2安全业务

新媒介环境下网络编辑的媒介素养 篇3

[关键词] 网络编辑 媒介素养 把关人

[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3) 03-0033-04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广泛运用,新媒介如今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无孔不入。新媒介在深刻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逐渐打破人们惯有的媒介思维方式。在以开放、分享为特征的Web2.0新媒介环境下,不仅媒介信息来源呈现多元化、去中心化特征,而且基于用户个性化需求的信息推送服务正成为新媒介信息服务的主流模式之一。同时,微博、博客、个人门户等自媒体的崛起以及媒介个人化趋势的加剧,都对网络编辑的职能和媒介素养提出了新要求。

1 新媒介环境下的信息传播特征

随着社会化元素的逐步增多,媒介正逐步跨入人本传媒时代[1]。在人本传媒的新媒介环境下,信息传播者和受众的角色定位、信息传播内容及信息传播模式等发生了一些根本性变化。

1.1 信息传播者和信息受众趋于融合

在新媒介环境下,信息传播者和信息受众的界限划分变得模糊,信息传播者与信息受众在互动过程中,悄然实现了传播中的角色换位,媒介角色定位被打破,传者即受者。美国《连线》(Wired )关于“新媒体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2]的论断深刻地揭示了新媒介环境下信息传播者和受众的融合趋势。在新媒介环境中,除了信息传播者外,受众也在积极地参与信息的组织、生产和传播活动,信息传播者和受众的角色正在趋于融合。受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他们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在生产和传播信息。同样,传播者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在接受受众传递的信息。这种融合打破了传统媒介中传者与受者泾渭分明的角色划分,体现了新媒介环境下信息传受合一的特点。

1.2 传播内容以用户个性化信息需求为中心

以满足受众需求为中心打造人性化媒介是数字时代传媒竞争发展的逻辑新起点[3]。在新媒介环境下,受众与媒介都具有良好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其关系是一种互动关系。以网络媒体为例,如何为受众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服务,进而提高受众黏性是其参与市场竞争的关键。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媒介内容选择从以传播者为中心走向以受众个性化需求为中心,受众的偏好不仅决定着媒介的内容与方向,而且产生决定性影响。可以说,网络媒体受众的流失与否完全取决于媒体能否生产出符合用户需求的“商品”[4]。也因此,个性化需求定制、即时信息推送等以受众个性化需求为中心的信息服务方式,逐渐成为以网络媒介为代表的新媒介环境下信息传播的主流模式。

1.3 信息传播模式强调双向互动

与传统媒介的单向传播模式不同,新媒介环境下的信息传播具有双向互动的传播特征。一方面,以网络、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传播技术的创新发展为新媒介环境下的信息双向互动传播提供了技术保障。另一方面,新媒体在传播模式上以人际传播的相互作用、双向传播以及传播者与受众的依存关系为基础,在传递信息时实现了传播者和受众的双向互动[5]。如今,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介在进行信息传播的同时,还会开展“热评热议”、“热点调查”以及“互动分享”等互动活动。通过互动,受众可以向媒介表达自身观点,媒介可以了解受众看法,从而实现媒介与受众之间的双向传播。

2 新媒介环境下网络编辑的职能定位

新的媒介环境特点,使网络编辑不再仅仅是“通过网络对信息进行采集、分类、编辑,向世界范围的网民进行信息发布,并且从网民那里接收反馈信息,产生互动的工作人员”[6],他们作为“把关人”的职能将发生新变化。

2.1 从信息持有者向信息管理者转变

在新媒介环境下,海量信息资源的获取、传播和利用变得越来越困难,尤其是由微博等社交网站提供的“碎片化信息”更是让用户无所适从。虽然用户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相关信息进行筛选和甄别,但效果大多不如人意。用户在面对海量、无法处理的信息时,需要专业、可信赖的媒介管理者的帮助。以网络新闻报道为例,新媒介环境下各种不确定信息四处流传,使得用户无法迅速、准确地识别和掌握新闻内容,这就需要网络编辑对相关信息进行甄别和筛选,以帮助用户准确地获取和利用新闻内容。也就是说,在新媒介环境下,作为海量信息拥有者的网络编辑需要成为信息资源管理者,对信息内容进行甄别、筛选、加工、整合和归纳,以便于用户利用。

2.2 从信息规模化加工者向个性化加工者转变

库尔特·卢因(Kurt Lewin)认为“把关”就是对信息进行过滤、加工优化的过程。在新媒介环境下,虽然网络编辑的策划、采编、修改、排版和发布等基本职能没有改变,但工作的重点或重心却在发生转变。为了满足新媒介环境下用户的个性化信息服务需求,网络编辑逐渐由内容规模化加工者转变为信息个性化加工者。网络编辑的信息服务理念从“传播者想传播什么,受众被动接受”向“受众需要什么,传播者为其提供服务”[7]转变。他们不再强调主观意图或网站定位,而是更多地从受众角度出发对信息进行筛选和优化,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因此,走进“人人小站”、新浪“微群”等用户圈子,与用户互动并了解用户个性化需求,进而提供专业化信息加工服务是新媒介环境下网络编辑必须完成的职能转变。

2.3 从信息整合者向用户整合者转变

在传统媒介环境中,编辑的工作重点主要集中在对信息的加工和整合上,以便于信息的传播与获取。如今,随着媒介环境的变化和新媒体的发展需要,网络编辑的工作重点逐渐转移到对用户行为进行研究,通过对用户进行分类和整合来确定不同的用户群体偏好,使之成为媒体的独特资源,以期获得更多的用户价值。有分析认为,一个脸书(Facebook)粉丝的平均价值高达136.38美元左右[8],可见用户价值的昂贵。因此,在新媒介环境下,通过用户行为分析,发现和聚类不同的用户群体,为其提供专业化信息服务以实现用户价值最大化,是网络编辑必须完成的另一个职能转变。

nlc202309030040

3 新媒介环境下网络编辑的媒介素养新要求

从受众角度看,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9]。从媒体工作者的角度看,媒介素养包括媒体工作者的信息利用能力、技术能力和媒介管理能力三个层面。面对竞争激烈的新媒介环境,网络编辑必须提升信息利用和管理能力。

3.1 网络编辑应提高政治和审美意识

互联网的开放模式以及网络舆论言论主体的多元化特点,在丰富网络信息资源的同时,也让庸俗炒作和网络谣言变得层出不穷。庸俗炒作和网络谣言的泛滥不仅造成媒体公信力的下降,而且造成整个社会网络文明价值的缺失。在新媒介环境下,网络编辑必须提高政治意识和审美意识,强化信息分析和利用能力。一方面,作为新模式下的“把关人”,网络编辑应树立正确的政治意识,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议程设置、专题报道等形式向受众传递高尚的社会价值观,以引起受众共鸣,提升整个社会的网络文明价值。另一方面,网络编辑在新媒介环境下应提高审美意识,从艺术的角度去理解和欣赏媒介内容,提高受众的信息辨别和分析能力,引导受众对格调低下的网络信息进行批判性思考,进而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和媒介公信力。

3.2 网络编辑应提高媒介技术应用能力

语义出版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媒介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在推动媒介创新发展的同时,也对网络编辑的媒介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与传统编辑工作相比,新媒介环境下的网络编辑工作具有超链接、数字化以及交互性等技术特点;另一方面,媒介技术在媒介形象塑造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10]。如果网络编辑无法熟练地应用新媒介技术,不仅会给信息内容的深度加工和整合工作造成不必要的困扰,而且会阻碍媒介形象和影响力的提升。因此,对网络编辑来说,在熟悉和了解媒介技术发展现状的同时,还要通过不断学习提升媒介技术的应用能力,使自己成为合格的媒介技术平台的操作者和运营者。

3.3 网络编辑应提高媒介经营管理能力

网络编辑的媒介经营能力,主要表现为做好频道或栏目推介,不断扩大频道或栏目的影响力[11]。在新媒介环境下,网络编辑仅仅具备采、编、写等基本媒介经营管理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媒介策划与运营、媒介内外部资源整合等媒介经营管理能力的提高也必不可少。一方面,网络编辑要树立用户至上意识,精准把握用户需求,通过专题策划、在线互动等方式加强与用户的沟通与互动,提高用户满意度。另一方面,网络编辑要加强对内外部资源的整合利用,通过合作推广、协同营销等措施进行媒介推广,提高媒介的影响力。总之,网络编辑只有全面提升媒介素养,切实承担和履行作为一个网络信息“把关人”的责任和义务,才能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 网络编辑媒介素养提升策略

4.1 坚持网络编辑自律和他律相结合原则

媒介自律实际上是媒体操作者的一种自觉行为,是基于对自己使命的一种认识,它可以使媒介良性、自觉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能。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一些不可控因素导致的不良信息泛滥现象仍然存在,并给整个社会带来不小的危害。因此,网络编辑在新媒介环境中应加强自我约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自觉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在新的媒介环境中,网络编辑应多一些独立思考、少一点偏激冲动,多一些理性判断、少一点盲从轻信,将客观、准确的信息内容传播给用户,从而为用户提供最优服务。

除了自律,要让网络编辑更好地发挥“把关人”作用,自觉履行其社会职能,他律同样重要。立法机构、司法机关、互联网管理部门完善法规、加强监管,是更为有效、也更为根本的“谣言粉碎机”[12]。因此,制定详细、完备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对网络编辑行为进行规范、约束和监督,是提高网络编辑媒介素养的有效途径。自律与他律辩证统一关系表明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理想的契合。因此,在网络编辑媒介素养提升过程中,要始终坚持自律和他律相结合原则。

4.2 坚持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原则

在媒介环境不断变化的今天,媒介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从国内现有网络编辑教育与培训体系来看,要提高网络编辑的媒介素养,必须坚持教育与培训相结合原则。在职业教育方面,政府应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中开设网络编辑相关专业,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传授,全面提高网络编辑的媒介素养,满足媒介产业发展的需要。

在职业培训方面,行业管理部门、媒介企业及职业培训机构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职业培训。具体来说,要通过文化、道德、法律、职业和安全保障等知识的培训提高网络编辑的基本素养,通过技术理论、专业技能和技术实习等职业技术的培训提高网络编辑的技术素养,通过经济、管理知识的培训提高网络编辑的媒介经营管理素养。在培训方式上,要短、中、长期培训相结合,定期与不定期培训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培训相结合。

4.3 坚持职业资格考试与职业准入相结合原则

虽然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自2005年起就开始实施网络编辑职业资格考试,并将网络编辑资格划分为网络编辑员、助理网络编辑师、网络编辑师和高级网络编辑师四个等级分别加以认证,但网络编辑的媒介素养从总体上看并没有实现质变。分析其原因,相关政策缺失、职业资格考试与准入脱节等是主要因素。为此,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网络编辑职业资格考试和职业准入政策和制度的出台力度,从法律和制度角度规范行业准入,提高网络编辑的媒介素养。另一方面,要坚持职业资格考试和职业准入相结合原则,通过二者的结合规范网络编辑就业市场,保证网络编辑从业人员的质量,从而从总体上提升网络编辑的媒介素养。另外,政府相关部门加大网络编辑职业准入制度的执行和执法力度,也是提高网络编辑媒介素养的关键。

总之,网络编辑一方面要勇于承担作为传媒人应有的责任,切实履行作为网络信息“把关人”的义务,为媒介产业的健康、和谐发展做出贡献。另一方面,网络编辑要在不断变化和更新的媒介环境中自觉提升媒介素养,以满足媒介产业创新发展的需要。

网络新环境 篇4

过去一提到网络红人,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依靠锥子脸、大长腿走红网络的年轻女性。近几年,新媒体环境为网红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正如麦克卢汉所讲,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媒介所提示给我们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人类只有拥有了某种媒介之后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活动。现如今,网红们通过经营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实现与粉丝的互动,其形成成本和门槛已大大降低。然而,在网红数量激增的同时,行业内部的竞争也愈加激烈,要想在长时间内保持粉丝数量平稳增长并扩大知名度,单靠长相甜美、衣着暴露和行为大胆已经远远不够。不说满腹经纶,起码也要有些真才实干和不同寻常的个性表现,具备职业化素养和专业化能力。电竞女王Miss作为女性职业选手参加比赛时期,以玩心理战、冒险、变化多端、极具侵略性的打法著称,在界内大有名气。而作为一线电竞主持,她除了每天策划线上节目《Miss排位日记》《Miss开心直播》外,还受邀担任职业赛事解说,参加各种商业活动,打理4个淘宝店,若没有极强的专业能力,恐怕无法胜任。

网红成名,其背后的“推手”功不可没。近几年来,网络推手从以个人工作室为形式零散存在向专业化、集中化和规范化转变,他们的业务范围逐渐扩大,并由此形成一批专业网红孵化公司和网红速成培训班,由专职人员负责。这些机构通常利用新媒体环境,制造和发布引人注目的话题并制造卖点。《网红来了》是我国第一个网红视频杂志,传递网红资讯,负责网红孵化,拥有PC端、服务号、订阅号等自媒体平台,在上线一周未发一篇文章的情况下,就成功获得10万多精准粉丝的关注。

2 网络红人表现形式呈现多元化特征

表现形式的多元化是新媒体技术的典型特征。从以安妮宝贝、九把刀为代表的文字网红,到性感靓丽的图片网红,再到现如今的“多媒体网红”,表现出一种“快餐文化”现象,这种文化只能填饱肚子,却没有太多营养,吃多了反而会坏了身子。快餐文化通过最大限度地提高传播效率取得收益,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对于新媒体时代的网红来说,她们的自主选择权利不断扩大,往往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甚至需要自己拍摄、剪辑和制作,尽可能在短时间内增加信息量,不断缩小与粉丝 距离。

卡尔·霍夫兰的说服模式认为,态度的改变主要取决于说服者的条件、信息本身的说服力和问题的排列技巧。如果传播内容是受众赞同的或可能接受的,那么把它首先提出比较有利;先唤起公众的需要再提出问题,更易于被公众接受。在以交互和共享为基础的互联网环境下,网红正是通过不断创新传播内容和形式,吸引更多观众,强化粉丝心理。网络主播们就正在尝试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她们首先通过唱歌跳舞,电子竞技,搞笑段子甚至不雅行为“讨好”受众,抬高身价。成为红人之后,观众再想获得她们的“青睐”,就要不断地花钱买礼物。曾获得YY娱乐年度盛典女主播第一名的沈曼,现在一个月内就可以靠虚拟礼物赚取16万。此外,电子商业的发展和网购群体的扩大也催生了一种新的“走红”方式,即通过经营网店或代言商品谋取利益。据统计,去年双十一期间,每7件衣服就有1件是网红所卖。对于那些请不起大明星做代言的微商们而言,网红更是不二之选。可以说,是技术造就了网红表现形式的多样化特征,使其成为“孵化公司炒作+自主经营或代言品牌+主播平台吸金+ 微博微信吸粉”模式下的新媒体网红。

3 传播模式的互动性和娱乐化迎合受众心理

处于新媒体环境中的受众,对受众心理的分析和捕捉是网红选择传播内容和形式的重要环节。1972年,M.E.麦库姆斯和D.L.肖提出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议论的先后顺序。而在新媒体时代,网民个人意识迅速崛起,呈现去中心化趋势,参与互动和分享信息的欲望增强。人们显然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信息,而是渴望拥有更多自我选择的空间并通过使用媒介来服务自己。只要能引起网民兴趣的,都有可能成为议题。媒体的功能被进一步弱化,人类完全告别了“媒介强大效果不能抵抗”的皮下注射论。可以看出,与网红的平等交流和互动性特征恰好迎合了受众的心理。

美国学者查尔斯·赖特认为,大众传播中的内容并不是务实的,它的一项重要功能是提供娱乐。网络自媒体平台的发展,使泛娱乐化现象愈发显著。网红所传播的内容具有娱乐化、浅表化特点,很容易使以20~30岁年轻人为主的受众处于轻松愉快的环境之下,从而释放自身压力。2016年4月12日,霍金的微博发出后立刻激起广大网友“围观”。著名的高智商物理学家和社交网站一贯亲民、娱乐的风格形成了反差。5小时粉丝数便超过百万,刷新了新浪微博的最快纪录。

一方面,网红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现实需求,其草根性的出身和接地气的传播特质有着强有力的传播效果;但另一方面,虚拟化的网红文化使包括微信、贴吧在内的网络文化环境走向庸俗化、低俗化,进而使公众审美价值发生畸变。更不容小觑的是,新媒体为网红提供了一鸣惊人、名利双收的机会,使“读书无用”论在青少年群体中逐渐强化。

4 网络红人外部环境的发展特点

把关人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内部工作人员,有对大众传播的一切信息进行过滤和筛选的权力。而在新媒体时代,所有网民都可以自由发布信息,或多或少地行使着把关人的权力。这种现象看似是将媒体的权力边缘化,但换个角度想,在这个“人人都是把关人”的信息时代,对网红的引导和监督有了更加自觉而强大的力量。也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政府、媒体和精英群体在对网红传播模式产生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的同时,在与网友的讨论过程中引导舆论,使网民的言论自由在网络平台上得以实现,也使网红传播朝规范化方向发展。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相互融合造就了网红发展的又一大趋势。从上海卫视《娱乐星天地》节目专访网红张辛苑开始,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在网上寻找新闻素材,网红受到电视台、电台的关注,从而走进新闻、电视娱乐节目乃至报纸版面,在整个社会上拥有了更高的知名度。

2015年中国网红排行榜中,王思聪位于榜首,papi酱次之。可见当今网红已不仅仅是女人的天下,“花瓶”年代成为历史。从网红排行榜的出炉可以看出,在新媒体时代,社交媒体的影响力已成为网红排行的主要依据之一。未来网络红人将在判断标准、媒体形态等外部环境的多样化中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昝再利.传播学视野下网络红人现象解读[N].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12-08.

[3]金莹.理性看待“网络红人”现象合理引导网络文化发展[J].人民论坛,2014(14):158-159.

[4]乔治·里茨尔.社会的麦当文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5]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网络新环境 篇5

秦建增

摘要:通过回顾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教育理论的发展,探讨网络环境下的创新教学模式,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网络为主导”的新教学模式,并初步探讨了新教学模式的内涵、技术实现和注意事项,提出了新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方面的优点,指出了信息时代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融合最新的教育理论是学生综合组织培养的重要手段,具有深入研究和推广的价值。

关键词:网络 教学模式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和教育理论的发展,新的教学技术的应用得到广泛推广。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曾给教育界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已经成为当今教师不可缺少的教学工具。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是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最新成就,特别是随着网络带宽的增加和网络开发工具的增强,基于网络的多媒体技术已经逐步成熟,包括网络虚拟现实技术也已经成为可能,这些技术进步必将为教育界带来新一轮的变革,同时也将冲击原有的教育理论,产生新的教育理论。

一、多媒体技术在教育界的应用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突破了单纯文字表达的限制,将声音、图像、动画和视频同时呈现,大大增加了感官刺激的范围和程度,让学生得到更多的信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深记忆,所以多媒体技术在教育界得到了最广泛应用,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多媒体课件开发工具的出现,多媒体课件已经遍布各个学科专业,教师已经非常习惯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最初的多媒体课件只是简单地演示教学内容,将原来用板书、挂图和录像表达的内容转变为多媒体形式。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交互式多媒体课件,学生不再是简单被动地观看多媒体课件内容,学生还可以通过计算机输入设备参与到课件的运行中,通过交互技术,更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培 养。

交互式多媒体课件的出现,克服了多媒体课件只是教师在课堂进行演示的工具的限制,让每位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是多媒体课件的重要发展,代表了多媒体课件的发展方向。

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

网络信息技术是本实际发展最快的新技术之一,网络信息技术为人类增加一种全新的沟通交流的方式,甚至给人类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通过网络,现代人几乎可以完成生活和工作的全部,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虚拟现实技术到商店选购商品,通过网上银行进行支付等,如今的网络上几乎可以找到你需要的全部信息,所以网络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界同样带来了新的变革,传统基于单机的多媒体课件,虽然由于交互技术的采用,实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但是,学生仍然是以一个人为单位地参与,老师依然是课堂的主导,所以,基于单机的多媒体课件在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将逐步被网络型多媒体课件所代替。

由于网络带宽的不断增加,网络开发工具的不断更新,基于网络的多媒体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今天,我们已经可以通过网络观看电影、到虚拟的世界里进行旅游等等。特别是如今的交互式网络技术的出现,我们已经不再是单纯去浏览网络,我们可以直接参与到网络中去,可以在网络上完成购物、完成工作和学习任务。老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教学、考试,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选择学习内容、回答问题和参加考试等。所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必将给教育界带来新一轮的重大变革。

三、教育理论的发展

教育的目的是让受教育者掌握知识和技能,所以教育理论与学习理论紧密关联,如何提高受教育者的学习效率是教育理论的核心。学习理论从认知理论到行为主义,发展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课堂教学应当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过程,老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是创造一种情景,让学生参与其中,并主动去探 求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效率最高,而且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关键。

中国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师是主体,学生是被动的听众,这种教学方式注重了讲授,而忽略了学习,所以缺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缺乏对学生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随着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目前我国教育界也非常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逐步采取了建构主义的教学方式,特别是交互式多媒体课件的出现,学生可以参与到课件学习中去,让学生主动去探求知识,大大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四、新教学模式的提出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要求教师作为主导,负责在课堂上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参与其中,主动去探求知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远程教学、网络协同学习等新的教学和学习方式的提出,给教育界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即如何充分发挥网络作用,培养高素质人才。

网络的作用在逐步取代传统课堂和老师的作用,因为通过网络,我们可以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参与其中,而且是在不同地域的学生同时参与其中,进行交互式、实时交流式的学习,这种方式加强了学生的交流意识和协作意识,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跟各地的教师进行沟通,还可以跟各地的同学进行协作学习,因此,网络能够创设的学习情景更加优越,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意识。结合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他们提出了“以网络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模式,以便充分发挥网络作用,更好地适应现代技术下的新的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教学效率。

五、新教学模式的内涵与应用

(一)以网络为主导

主导作用就是起导向作用。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异常丰富,但作为教学内容的网络资源,必须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知识体系,必须能够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探索。所以,在设计网络教学体系的时候要注意下列问题:

1.知识入口 传统课堂教学由教师直接开始知识的讲授或者引导学生开始新知识的学习,知识入口很好确定,但在网络环境下,如果学生是在网络教室内集体学习,教师也可以通过设定网站起始页来确定知识入口,但如果是学生自学型的网络教学系统,就必须合理设置知识入口。一般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问题引导

通过几个简单的引导式问题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比如,你已经学完了第几章内容?如果学生选择后自动显示下一步学习内容。

(2)知识测试

通过测试学生掌握的知识水平,自动选择相应的新知识作为入口。

(3)自由选择

列出多各知识入口,让学生自己选择。(4)自动记录

当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参与学习过一次以后,系统自动记录学生上次学习情况,下次再次开始学习的时候,系统自动从上次内容开始新内容的学习。

2.呈现方式

知识的呈现方式决定了网络教学是否真正起到了创设情景的目的,不同的呈现方式给学习者的印象不同,是网络教学系统最核心的内容。

呈现方式包含内容表达方式和呈现方式,表达方式包括文本、声音、图片、动画、视频,呈现方式表现为直接呈现、逐步呈现和交互式呈现。必须根据知识结构合理选择媒体和呈现方式,力求达到创设情景的目的,启发学习者的求知兴趣。

3.导航系统

导航系统是网络教学系统起到主导作用的关键,学生进入网络学习系统后,网络如何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学习下去就需要合理设置知识的导航系统,需要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设置导航系统,根据由浅入深、由主线到扩展的方式引导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不断主动去探求新的 知识内容。

4.控制方法

控制方法指控制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内容,网络教学系统不同于课堂教学的特点之一是不容易控制学习者的学习内容和进度,因为学习者可以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和进度,但根据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原则,必须合理控制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这就要求在网络教学系统中设置计时系统和及时考核系统,通过考核了解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确定是否可以开始新知识的学习,对于必须掌握的知识内容,必须经过必要时间的学习后才能进入下面的学习等。

5.考核评价

考核评价包括每个知识点的及时考核、章节内容考核和阶段考核等内容,由于网络考核要比课堂考核更容易进行,所以应当在每个知识点设置考核问题,通过计算机自动评价方式,随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自动选择需要巩固学习和需要深入学习的知识内容。

考核评价系统设置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不仅要对每个知识点进行考核,还要对每个知识点考核成绩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全面了解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的程度,自动选择加强学生薄弱环节的加深学习。

考核系统一般采用客观题目,因为比较方便计算机系统自动评价,对于阶段性考核,比如学期末考核可以采用客观题目与综合发挥性题目相结合的方式,需要教师参与进行评价。

(二)学生为主体

学生为主体指学生是探索知识的主体,网络教学系统只是提供了学习的知识和环境,学生才是求知的主体。要让学生真正成为网络学习的主体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培养兴趣是关键

兴趣是第一老师,只有让学生感到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乐趣,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会在网络创设的情景下进行知识的探求,不断进行深入的学习。所以,如何把理性的知识内容变成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是网络教学系统设计的关键,需要根据不同学科的知识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和设计。2.合理引导是方法

合理的引导能让学生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习内容,引导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不是课堂上强制学生坐在那里听讲,所以合理设置导航系统是保证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方法,应当根据知识结构进行必要的提示,让学生进行主动选择,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不要设计成只能“下一步”的方式,这样就减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无法发挥学生在探求知识中的主体作用。

3.激励机制是保障

兴趣的保持需要不断的激励,所以设置合理的激励机制非常重要,可以通过网络系统设置表扬语、音乐、积分和虚拟奖品等方式进行激励,也可以通过网络协同学习的优势,让学生之间进行竞争性激励等。

网络技术给教育界带来了新一轮的变革,我们在探索中提出了“以网络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网络环境下的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最新网络教学发展。网络教学的优势非常突出,可以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协同学习、在线考核等功能,特别是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记录,可以自动分析学生学习效果,针对不同学生,网络教学系统自动选择不同的知识环境,以加强不同学生的薄弱环节的教学,实现个性化教育的目的。“以网络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顺应了时代特点,融合了最新教育理论,是现今网络环境下进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全新教学模式,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Clark,R.E.Media will never influence learning.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1994.42(2), 21-29.2.李双臻,濮安山.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看网络教学中的数学CAI.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2:65-67.3.徐荣炳,金丽红.网络教学环境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19(2):99-101.4.黄英铭.网络教学中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及对策分析.职业技术 教育(教学版).2006,27(5):42-44.5.马志德.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青海教育.2006.1:92.作者简介:

论网络环境下读者服务的新特征 篇6

关键词:图书馆;网络环境;读者服务

一、服务对象社会化

传统的图书馆建立在各自馆藏文献的基础上,服务于一定区域或一定范围的读者。不是服务对象的读者,要想利用特定的馆藏有诸多限制。网络化是当今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打破了传统图书馆的限制,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已经延伸到了全社会,只要图书馆的数据库与校园网、广域网相连接,任何人都能享受图书馆的服务。所以,网络时代图书馆服务对象将是社会大众。

二、服务手段现代化

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手段是单一的、落后的。在网络时代,图书馆的服务手段将逐渐向高效、方便、准确的自动化、网络化方向发展。通过网络进行本系统、本地区、全国甚至全世界的高水平书目检索已经成为现实,情报检索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强。读者的咨询除了现在普遍使用的面对面、信函、电话等方式,还可以通过E-mail等方式在网上进行交互式问答。读者的检索可以随时随地在网上进行,不仅能检索本馆的资源,而且也包括整个网络世界的信息资源。图书馆有针对性地收集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公司的E-mail地址及网址,编制成索引,供读者使用。通过编制科学、专业和专题网络检索工具、网络检索指南等,归纳、整理、建立网上学科、专业、专题信息引导系统,将它放在图书馆主页上,成为读者的信息导航台,使图书馆成为网上学科、专业、专题网络信息资源中心。

三、服务对象个性化

社会化是服务领域的扩展,而针对读者个人而言,则要求服务的个性化。所谓个性化服务就是针对不同用户的需求,提供各种定题跟踪检索服务,用户可以根据需求选取相应的服务内容。在通常情况下,不同的用户需求不同,因而服务内容也不尽相同。在服务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双方的互动。个性化服务提倡平等地对待用户,让所有用户都能享有充分利用图书资源的权利。特别要强调针对性的信息服务,这种服务使用户感受到图书馆的人文关怀,密切了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对图书馆的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服务方式多元化

传统的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方式是以人工为主的,这一切都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工作体系主要体现在电子化,用电子计算机处理和数据交换等方式作为主要的服务手段,多媒体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文字、图像、声音一体化的新的服务方式。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工作对象将从以书本为载体扩大到以光盘、音像制品以及互联网信息资源的共享为载体。与目前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方式相比,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具有许多不同的特点:一是网络化,联机查询网上信息;二是双向交互化,即用户与图书馆信息机构间交互信息;三是人机友善化,人机界面将更为友善;四是多向讨论化,网络一天24小时运行,用户任何时候都可获取信息。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新的服务方式对用户获取信息的范围和容量的扩大,对用户获取信息的方便、快捷以及多样化更加有效。

五、信息资源共享化

共享性是网络环境下文献资源的特点之一,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文献资源的共享是图书馆界多年来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因特网神奇地通过数以万计的计算机链接把整个地球联系在一起,同时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与现代通信技术的结合,实现了图书馆的网络化,特别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以及其触角的不断延伸,使世界范围内文献资源共享成为现实。文献资源的网络化,使原来的时空概念被彻底打破,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将从有限扩大到无限,所有的两个信息都可以看做本馆资源,而无需顾及实际收藏这些网上资源的图书馆或机构离自己有多远。网络化的氛围不仅使人们的信息交流变得快捷,也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在网上没有国内国外之分,只要联机入网,用户在家或办公室就可享受各种信息服务。而且,馆藏资源也不再局限于图书馆数字化书目数据和全文数据,还包括出版机构、档案馆、情报机构以及其他个人和组织的网上数字化信息,从而推动资源共享迈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阶段。

六、馆员素质专业化

图书馆员是图书馆工作的灵魂,是连接读者与馆藏文献信息的桥梁和纽带,是信息资源的重组者、再造者,是知识创新的推动者,是知识应用的传播者。新世纪的图书馆员应具备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较高的文化素质、较强的业务素质以及健康的身体素质。图书馆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思想,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急,为读者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刘荣.图书馆信息服务与管理[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2]郭丕江.论网络时代图书馆的信息服务[J].图书馆学刊,2004,(3).

[3]詹文君.网络信息资源的供求特点及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深化[J].图书馆学刊,2004,(5).

责编:许何

网络新环境 篇7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网络舆情,预警体系

新媒体环境下, 伴随着突发性事件的日益增多, 网络舆情对我国社会公众的影响不断增大, 网络舆情在社会舆情中占据很大一环, 政府同样加大了对网络舆情传播控制的力度。由于现阶段我国依旧处在社会转型阶段, 突发性事件增多势必会对社会和谐、稳定构成一定影响。由此可见, 对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预警体系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特征

1) 网络舆情传播覆盖面大, 控制困难。网络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平台, 一方面可促进信息交互的快速达成, 另一方面可为网络舆情传播提供极大便利, 信息传播是任何个人、组织难以进行全面垄断的。任何人均可于网络中提出自身的观点、意见, 而不受其年龄、社会背景、职业、种族等限制。基于此, 只要出现突发性事件, 便可能造成社会公众群体情绪的强烈反应。信息经由网络传播期间, 通常信息容量、真实度难以得到有效规范, 使得诸多虚假信息于网络中广泛传播, 众多社会公众被蒙在鼓里, 继而产生社会公众群体负面网络舆情。就此类虚假信息, 政府同样难以采取迅速有效的处理对策, 控制上十分有难度[1]。

2) 信息传播迅速、影响力大。伴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信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让实时交互变成了可能。然而这只是信息技术发展带给人们的积极面, 消极面则是受网络信息快速传播影响, 使得只要出现突发性事件, 便会迅速在各大网络平台、论坛等传播开来, 为社会公众所发现、了解;再通过信息接收者的“口口相传”, 致使引发范围极广的网络舆情。针对敏感信息, 政府通常会采取电视、报纸等媒体不予报道的手段, 社会公众对相关信息的渴望日趋强烈, 极易受到网络谣传、误传的影响形成网络舆情。

3) 网络舆情非理性发展。舆情言论肯定有理性的一部分存在, 因为在新媒体环境下, 社会公众对言论规范界限要求显著降低, 难以达到以往网络对消息的控制水平, 基于此, “众口铄金”现象越来越屡见不鲜。很大一部分社会公众在不了解某一消息的真相情况下极易受到现存大众舆情的诱导, 形成同类情绪, 进一步发表诉求产生强大的社会舆情压力, 对社会和谐、安定发展构成负面影响。

2 网络舆情预警工作的原则

1) 分级清晰、指标可测。网络舆情预警体系应当是在定性判断、定量预警分级指标上开展建立的。其中, 分级应当清晰明了, 同时要使舆情预警工作人员一清二楚、有章可循。在舆情预警工作实践过程中, 通常会出现各式各样的未知因素, 该部分的未知因素一方面测定难度大, 另一方面难以实现量化。鉴于此, 在对网络舆情预警指标开展设定期间, 应当尽量确保其具备可操作、可行性。

2) 灵敏高效、报送迅速。网络舆情预警主要是为了对网络信息流中潜在的风险开展高效迅速识别, 以尽可能快速的对舆情信息进行保质保量的报送, 如此方可在网络舆情控制工作中占据主动地位, 不然便会丧失最佳控制时机。网络舆情预警工作需要反应灵敏迅速、有效可靠, 务必要构建有序畅通的舆情信息传递渠道, 保证信息及时报送, 避免重大信息的误报、迟报、漏报等。

3) 前瞻预测、保持常态。网络舆情预警一方面要对萌芽性舆情开展识别判断, 另一方面要对舆情潜在转变态势、发展路径开展有效预测, 从而为网络舆情控制工作提供有利参考。以互联网不受时间、空间影响的技术特征为前提, 要求网络舆情预警工作应保持常态化, 不可松懈。网络舆情中很大一部分突发事件往往会在不经意情况下发生, 继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一步发展, 相关预警工作倘若不保持常态化的实时戒备, 通常会在事后补救中付出沉重代价。

3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预警体系构建策略

整个网络舆情预警工作在时代发展新形势下, 要与时俱进, 大力进行改革创新, 引入先进科技、成功发展经验逐步强化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预警体系构建, 如何进一步促进网络舆情预警工作的有序健康开展可以从以下策略着手。

3.1 构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网络舆情预警工作离不开相关法律法规的重要依据指导。一旦发生网络舆情突发事件, 相关政府部门的管理主动性、权威性及应对处理水平, 一方面是自发性的反应, 另一方面是法律法规授权所造就的。一套完善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之于社会突发事件预警体制制度化不可或缺。就好比, 美国全国紧急状态法对网络舆情危机处理能力予以了有力强化, 我国同样于近年来颁布了突发事件应对法、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等法律法规, 值得一提的是, 此部分法律法规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涉及不足, 未有对网络舆情预警工作进行充分指导, 进而加大了此项工作的实际操作难度[2]。鉴于此, 当前亟需建立科学完备的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管理法制框架体系, 保证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切实促进网络舆情预警工作不断朝法制化、规范化方向法制。

3.2 构建覆盖面尽可能大的联动机制

1) 上下联动。构建各级高效、快速的网络管理及信息应对渠道, 确保网络舆情预警工作不留死角。

2) 同级联动。相关政府部门对网络舆情预警工作予以总责承担的同时, 还应当建立相应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串联体系, 构筑起同级联动的工作网点, 一方面要把与网络舆情密切关联的通信管理部门、宣传部门、公安部门等部门纳入进联动系统, 另一方面要把所在地区全面党委、政府机关部门调动起来, 达成信息实时交互。

3)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联动。新媒体环境下, 网络通常是社会重大舆情事件的源头, 先有新媒体上的酝酿, 后有传统媒体的介入, 对新媒体上舆情信息开展深度、放大处理。鉴于此, 网络舆情预警工作同样应当关注传统媒体、新媒体的联动预警。

3.3 健全高效迅速的报告通告机制

信息流动是网络舆情预警体系的重中之重。网络舆情信息唯有采取相应方式对上级部门进行反映, 对同级部门进行传输, 对下级部门进行通告, 方可切实凸显信息的真正意义。鉴于此, 务必要建立明确畅通的信息报送、政令通告渠道, 经由一系列报送方式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尽可能快速的报送。同时在报送通告要做到兼具真实性、时效性, 兼具质量、数量, 兼具喜报、优报等。此外, 还应对重大社会舆情进行随身报告, 推行重要舆情通告制;对相关敏感、突发舆情, 应当及时对省直关联部门等进行通告, 防止发生大面积舆情事件[3]。

3.4 构建明确清晰的责任机制

责任机制可为达成网络舆情预警体系制度化提供有利基础保障。倘若责任模糊、协调不当, 势必会对网络舆情预警工作构成不良影响。鉴于此, 应当构建全面独立的指挥部门, 基于对相关部门肩负总协调工作任务的明确, 构筑起网络舆情信息资源共享系统, 打造预警管理高素质人才咨询团队, 推行领导责任制。此外, 应当对网络舆情预警工作责任主体、工作制度及工作内容等予以明确, 构建舆情预警排查、处置回告等工作制度;强化舆情通报、责任追究制度的切实推行, 对先进工作者予以表彰, 并对不良工作者予以一定处理[4]。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 互联网对于社会公众而言犹如一把双刃剑, 其在给人们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 又给网络舆情带来了危机。鉴于此, 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 清楚认识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特征, 全面分析网络舆情预警工作的原则, “构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覆盖面尽可能大的联动机制”“健全高效迅速的报告通告机制”“构建明确清晰的责任机制”等, 积极促进网络舆情预警工作的有序健康开展。

参考文献

[1]袁媛, 吕晗月.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三位一体引导体系的构建研究[J].科学中国人, 2015 (17) :138-139.

[2]王晰巍, 赵丹, 张长亮, 等.基于社会网络的新媒体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研究——以反腐倡廉话题为例[J].情报杂志, 2016, 35 (3) :103-110.

[3]周小情, 张梅贞.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J].新闻知识, 2014 (1) :58-60.

新经济环境下网络营销策略探析 篇8

一、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异同

由于市场外部营销的变化对营销模式有了新的需求, 网络营销开始被人们广泛接受并重视起来。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相比, 二者有很多的共性但也存在较强的差异性。

(一) 统一性

网络营销中, 消费者对需求的变化规律和对事物的认知规律与市场营销中是一致的, 即使在网络营销中, 分析消费者的行为规律时, 也可以借鉴某些传统离线市场营销中的规律。在网络营销中市场细分、目标市场确定、市场定位仍然是必要的。网络营销中最关键的仍然是界定好自己目标顾客的消费需求, 通过有针对性的各种活动, 满足他们的需求, 不断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二) 差异性

1. 营销环节

企业传统销售通过层层批转的中间商来完成, 而电子商务的产生使企业可以直接面对消费者, 即通过网络进行直接交易。中间环节的减少也使得销售成本的降低, 进而降低了产品的最终销售价格。

2. 营销理念

传统营销理念以利己为目标。网络营销理念则将传统的以利己为目的的个体最优的营销理念, 转向整体最优的理念, 具体体现为营销是一个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政府和社会都获益的过程。

3. 交易与支付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 企业通过网络直接进行产品销售, 这时就可通过电子货币进行支付, 既为国家发行货币节省开支, 又为顾客订购商品和支付货款节省成本, 并实现了实务操作无纸化和支付过程无限进化, 方便交易的进行。

二、网络营销的策略

网络技术的发展既给企业营销带来了机遇, 也提出了挑战。为此, 我们要充分认识网络技术带来的市场环境变化, 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营销策略, 迎接网络技术的挑战。

1.产品策略

信息环境下, 消费者通过Int ernet选择产品并对产品结构、产品组合及服务提出具体要求;企业则可以根据消费者的选择及时改进产品、完善服务, 使消费者的需求及时得到满足。由于Int ernet表现出的信息对称性, 企业和顾客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交换。在产品开发中, 企业可以迅速向顾客提供新产品的结构、性能等各方面的资料, 并进行市场调查;顾客可以及时将意见反馈给企业, 从而大大地提高企业开发新产品的速度, 也降低了开发新产品的成本。促使产品开发从各方面满足顾客的需要, 以最大限度地实现顾客满意。

2.品牌策略

当今世界, 品牌竞争日趋激烈。创新与质量既是名牌产品的根基, 同时也是企业的生命。企业要取得成功, 就必须有被广泛认可的名牌产品。因此, 企业要制定名牌产品的战略, 借助科技作为手段, 不断进行技术改进和创新。通过采用新的技术、工艺和材料, 对产品的设计和开发进行不断完善和改进。此外, 应正确认识网络给企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树立科学的网络营销理念。通过充分发挥企业的整体实力来最大限度地拓展市场, 从而达到最佳的市场营销目标。

3.销售渠道策略

网上营销是一种一对一的销售渠道, 也是由查询信息、付款、售后服务等环节组成的全程营销渠道。网上营销缩短了生产厂商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 弱化了中间商的作用, 还可以使企业与消费者之间通过Int ernet全天候的保持联络并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在信息环境下, 借助于Int ernet还可以建立起会员网络, 这是信息环境下市场营销的一个重要渠道。

4.价格策略

产品价格的制定既要考虑产品成本的补偿和企业利润的获取, 又要考虑消费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在信息环境下, 由于Int er net的互动性, 顾客可以和企业就产品价格进行协商, 企业最终生产的产品基本都需要能满足消费者对产品性能和价格的要求。由于Int ernet营造的全球市场环境, 企业在制定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时, 要针对国际市场的需求状况和价格情况确定本企业的价格策略。由于信息环境的开放性和互动性, 市场是开放和透明的, 消费者可以就产品及价格进行充分地比较、选择, 因此, 要求企业以尽可能低的价格向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

5.促销策略

传统的促销方式主要是企业通过广告、公关宣传、人员推销和销售促进来进行促销, 而网络技术的发展给市场营销带来了新的契机, 也使促销方式花样翻新, 网上促销、网络形象、网上广告等日益显示出活力。

摘要:新的网上市场的出现对传统企业的营销理念、营销手段、组织结构都是一种挑战。本文分析了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异同, 并提出适应新经济环境的新的营销策略。

关键词:市场营销,网络营销,策略

参考文献

[1]刘永安, 张卫东.浅析计算机网络化对市场营销的影响[J].经济师, 2000, 6.

[2]彭奏平.网络营销[J].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3]倪庆萍.网络营销与传统市场营销之比较[J].商业研究, 2000 (5) .

网络新环境 篇9

一、服务理念创新

在现代网络技术条件下, 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必须从以文献为中心向以读者为中心转变, 要了解读者、关心读者、尊重读者、爱护读者, 从读者的利益和需求出发, 重新整合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和服务功能, 形成一个以服务为导向、互相协同、能够适应读者需求变化的服务体系。图书馆工作者要掌握读者的阅读层次及心理, 通过采集、组织、整理、存储和保护馆藏文献, 保证读者获取所需文献信息;提供面向读者的参考咨询服务, 帮助读者解决利用图书馆和查检文献信息过程遇到的各种问题;指导读者独立地查找、评价和利用文献信息;提供先进的服务设施, 以最短的时间、最高的效率保证读者方便、快速地检索到本地或远程信息, 满足读者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需求。

二、服务方式创新

用户需求是信息资源组织和开发的原动力, 图书馆要始终围绕“谁在使用、怎样使用、使用过程中能够得到什么”这一中心开发资源, 优化服务。在现代网络技术条件下, 要了解、预测和识别读者的阅读需求, 及时提供文献信息服务, 深层次地开发各种信息服务和特色服务, 并协调自我服务和网络个性化服务, 始终站在读者角度去创新图书馆的服务内容, 形成一种全新的服务格局, 从而推动整个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个性化信息服务是以“用户为中心”的图书馆理念的具体体现。图书馆通过信息挖掘、知识发现、智能代理等技术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过滤, 得到用户所需要的个性化信息精品, 然后利用电子邮件、频道推送或建立用户个人网页等方式传送给用户。当前比较热门的个性化服务是Mylibrary的建设, Mylibrary是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一个重要平台, 将其融合在学科信息门户中, 并与e-Science科研平台结合, 不但可以实现网上信息定制与交流服务, 方便广大用户获取信息, 而且可以使学科信息门户得到更为充分地利用。

三、服务内容创新

在网络环境下, 要建立图书馆内部网络信息系统, 其工作重心应该从图书收集、加工和流通等环节转移到网络信息的收集、研究和服务上。可采用传统信息传播服务与现代电子网络信息传播服务相结合的办法, 充分利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 在互联网上有针对性地下载专题资料, 把分散、杂乱的网络信息资源加工整合成适合读者使用的纸质载体信息资料。同时, 多渠道、多途径、多方式采集其他信息资料, 如除了提供静态的信息资源外, 还可以通过参加展览会、交易会、座谈会、发布会、研讨会、交流会等活动, 获取各种动态的情报信息, 使读者了解最新、最快的相关科学动态。

四、服务技术创新

图书馆的服务技术创新主要由4个方面构成:一是智能化检索服务系统。该系统能利用定向检索功能进行智能化检索, 根据用户的检索表达式, 自动、快速查询, 将所需信息经过比较、去重、排序后交给用户, 较好地满足用户查阅资料的需求。二是信息资源整合服务系统。对各种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馆藏资源和网络资源、中文资源和外文资源进行整合。三是服务监控系统。建立严格的质量检查体系, 形成图书馆内部垂直纵向和用户横向交叉的质量检查体系,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四是交互式咨询系统。以电子邮件、论坛或留言版为主要手段提供咨询服务。

五、服务模式创新

开展图书馆馆际合作、实行资源共享、进行优势互补、共享全球范围内的信息资源、发挥图书馆协同服务是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的有效措施。正如美国学者贝克 (S.K.Baker) 在《资源共享的未来》中写道:“今天的图书馆正生存在一个相互依赖的时代。进一步讲, 每一个图书馆都必须将自己视为世界图书馆体系的一部分, 必须摆脱自给自足的状态, 必须发展迅速而合算地从世界图书馆体系中获取资料并送到自己用户手中的方式, 必须随时准备将自己所收藏的资料提供给世界各地的其他图书馆”。建立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的合作化服务模式, 即结成图书馆联盟, 正是这种合作的具体体现, 它是以网络为依托,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各种功能的协作, 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一种组织形式。联盟成员根据共同认可的协议, 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工作程序, 以一定的信息传输结构, 开展一项或多项合作, 实现互惠互利。如开展联机公共检索服务、联机参考咨询服务、联机数据库查询服务等。通过图书馆联盟, 可以改变传统单一被动式的服务方式, 通过主动介入、导向式的新的服务手段, 为读者提供全方位、深层次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黄玉容.创新——新世纪图书馆发展的主题[J].图书馆论坛, 2006.8

[2].蔡史霓.论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创新[J].图书馆, 2006.4

网络新环境 篇10

网络的出现和普及,使得整个舆论环境随之改变。近年来一系列的企业公关危机案例表明,传统的危机公关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用于新的形势,同时网络环境下的企业公关危机管理呈现出新的特点,相应的对策也成为企业直面的新课题。

一、网络环境下的新型公关

1、更高的关注度。

网络给予了群体更加强大的力量,企业一点点的负面信息极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成为“全民风暴”。网络上危机事件几乎无一例外成为传统舆论媒体争相关注的焦点,网络力量越来越不可忽视,而舆论关注度更是前所未有的增大。

2、更突出的传播度。

危机一旦发生,它就会像“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网络中迅速扩散开来,如果不能及时控制,危机会以极快的速度在舆论中散播。网络之于传统媒体,无异于磁悬浮之于传统火车,甚至更快。网络传播的群体基数及传播速度是无法估算的。

3、更快的信息反馈。

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网络使得一个企业信息调查变得更广泛、深入而快捷,而且成本低廉。运用网络公关进行社会调查和信息监督往往是企业成功策划与竞争制胜的法宝。

4、更深入的沟通协调。

在e时代,网络公关成为企业与内外公众沟通的主要方式,企业与公众是一对一的关系,采用的是“面对面”的交流,有利于危机公关的及时管理调控。但,这更容易使得危机来临之时,企业形象在危机中进一步受损,负面效应的爆发式扩大。

二、公关危机管理的网络新模式

在这样新型的网络环境下,企业更应该尽可能地将危机控制和消除在萌芽状态,为企业的发展扫除障碍.那么,企业在遇到公关危机时该如何面对呢?笔者根据近年来一系列网络危机公关事件研究,提出了以下几点新模式的建构:

1、企业——掌控第一时间的舆论引导

1)建立健全网络公关危机预测和应急机制,防患于未然。在舆论形成初期,尚有一段意见累积阶段,网络危机预测的目的在于充分重视潜在的企业危机议题,及早采取对策,可以通过主流网络媒体消解、转化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网络预测是建立在对网络舆论监控的基础之上的,企业由专人对重点网站进行监控。对当前网络信息中高频字和媒体报道等进行分析,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积极预测可能存在的网络舆论危机和突发事件。同时,企业应制定好一套对应舆论危机的有效应急方案,一旦舆论形成,也能在舆论高峰出现之前掌握主动,化解危机。

2)完善新闻发布制度,积极设置议程,先发制人。一个重要途径是举行新闻发布,通过新闻发言人表达观点和立场,这是媒体和公众全面了解企业的重要渠道,同时这也符合传播学中“议程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媒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因此,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媒体发布最新的消息,发挥新闻发言人的作用,从而以权威性和真实性影响公众舆论,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新闻媒体引导舆论。

3)建立企业与公众之间的平等交流平台,真诚对话。学者胡百精认为,建立在平等与互信基础上真诚对话是解决危机的有效途径。尤其在当前的中国社会,危机公关事件的酿成常常是在于信息暧昧不清,而对话缺位。由此可见,在舆论危机的形成初期,积极构建企业与大众的对话平台,建立互信,方能有效化解可能出现的危机。

新闻发布制度已被证明是十分有效的对话方式,进一步完善这一交流,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构建平台,意义重大。建立企业网站,以及论坛,BBS和博客的方式,不失为一种有效方式。积极建立信息公开,平等交流的网络平台,是化解既成的公关危机的有效途径。

2、媒体——危机公关的有效力量

1)积极设置网络议程,主动出击。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假设。这一理念实际涉及的问题是,传播如何围绕特定的目的设置议题,使之达到影响社会、影响公众舆论的效果。网络媒体可以通过议程设置引导网民的议题,所设置的议题可以对网民产生影响和诱导,从而及时介入企业的危机事件,影响“意见酝酿”和“意见表达”,对正面意见进行引导,对负面意见进行控制,最大可能地将负面舆论的消极影响控制在萌芽状态。

2)培养意见领袖,强化主流言论。意见领袖的概念,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传播学者提出的,通常信息都是首先从某一个信息源 (如某一个候选人) 那里通过大众媒介达到所谓的“意见领袖”那里;然后再通过意见领袖把信息传播到普通民众那里。网络意见领袖对网民分散的意见进行整合,促成了意见的最终形成。意见领袖发挥网络影响力的主要舞台是论坛和网络评论,通过他们发布的评论和最新观点,使得网民意见归于统一。为此,企业应当主动寻找一批掌握信息的网络意见领袖,如专家、优秀评论员,通过他们在网络上的意见传播,树立权威和主流,引导意见方向。

3)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联动,合力引导舆论。研究表明,在网络上积极兴起的议程,在一段时间后会转化为传统媒体的议程热点,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传播效果。传统媒体在引导舆论方面,有着历史悠久的主流影响效果,加强传统媒体与主流网络媒体的舆论互动,对网络舆论共生和谐的舆论场,更好地发挥网络公关危机管理的巨大功能。实现舆论立体化引导,就会产生强烈的共鸣效果,二者的有效互动,可取得1+l大于2的传播效果,更有利于企业控制并扭转广泛的舆论危机。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11月第1版

网络新环境 篇11

[摘 要]网络新媒体具有快捷、生动、海量、便利等特性,为人们传输了大量的数据和资源,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网络新媒体环境下引入合作学习的理论和实践,提出引导策略,拓宽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多元化,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合作能力。

[关键词]网络新媒体 合作学习 大学生 引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8-0048-03

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使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同时,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也为高校带来了发展和机遇。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网络学习能力已经成为大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大学生普遍处于自控能力差、自主学习动力不足和被动无序的学习状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在网络资源中学会互相监控、互相合作,可以保证学生学习的方向和效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是拓宽大学生学习行为多元化的新途径。

一、网络新媒体与大学生合作学习

(一)大学生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最初兴起于1970年前后的美国,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了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它强调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学习也是我国近年来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王坦认为,合作学习是“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育策略体系”。[1]

合作精神是培养高素质人才、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以小组的形式、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进行合作互助和协作探究。在合作学习中,学习者借助他人的帮助,实现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共享学习资料,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了信息社会环境下人们学习、工作所必需的协作精神。[2]

(二)网络新媒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下的定义:“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内容的媒体,它使传播者和接受者成为对等的交流者,且彼此之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

合作学习是一种特别强调互动的新型学习模式,网络新媒体下的合作学习更是如此。基于这种环境,能够充当信息载体的新媒体技术自然就成为合作学习的催化剂。近年来,网络已经对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教育领域,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网络平台,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来开展教育活动,教师和学生也逐渐养成利用新媒体进行沟通的习惯,尤其是在大学生群体中,网络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群体学习、交流、休闲的重要平台。

二、网络新媒体下大学生合作学习的优势与不足

(一)网络新媒体为大学生合作学习提供有利条件

在基于网络媒体的合作学习中,学生不局限于书本、课堂和面对面的讨论,而是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以及新媒体等相关技术,由多个学习者组成合作小组,使用多种多样的网络工具和网络信息资源,开展广泛的、讨论协商式的探究性合作,使得每个合作学习者都能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

目前,大学生群体热衷于使用微信、QQ、微博、博客等作为合作学习的媒介平台。随着近几年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这些新媒体大大丰富了学生群体交流和学习的手段。它们具有即时、快速、图文并茂和智能互动等特点,为学习主体提供了乐于接受和喜爱的学习环境,能激发和维持学习主体的兴趣。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除了具备传统课堂合作学习的全部特征外,还能够借助网络新技术的平台,将合作学习推向个性化和多样化,把学生群体之间的人际互动向人机互动拓展,为大学生合作学习提供丰富的载体和有利条件。

从内容上来说,网络具有海量的学习资源。大学生利用网络,可以根据小组分工的方向去学习相应的知识,并借助网络传输载体为合作小组成员及时传输和分享资讯,共同完成合作小组的知识储备。从技术上来说,网络为大学生合作提供虚拟练习的平台。大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虚拟软件进行合作任务的练习。新媒体具有免费开放的虚拟练习平台,听说读写看等多功能集于一身的各式学习任务练习软件,能增强学习者的学习效果,降低学习成本。从交流平台来说,大学生充分使用网络新媒体的聊天工具和通讯平台,可以与小组成员实现即时在线的沟通、发表意见、评论学习小组成员的任务并进行学习进度的监督,还能够通过网络论坛等平台将小组问题设置为公共问题,调动集体的智慧解决小组的问题,拓宽小组成员的学习视野。

(二)大学生运用网络新媒体开展合作学习的不足

从大学生自身来看,大学生群体在面对繁杂的网络世界时,由于自控能力不足,运用网络媒体进行学习的能力令人担忧。由于缺乏明确的网络学习目标和计划,大学生在利用网络资源时无从下手,常常浏览与学习无关的其他信息,耗费时间而影响学习进度,甚至偏离学习方向;部分大学生喜欢在网络学习时同时浏览多个网页或打开多个网络软件,边听音乐或边看视频,这样会分散学习精力,导致学习效率降低;网络信息极其丰富,但是大部分学生缺乏合理使用网络学习资源的技巧,或者用这些资源从事与学习无关的事情;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学习大部分是个体独立地、封闭式地学习,很少与其他学生进行学习上的交流,这容易迷失学习方向,不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从教育系统的其他要素来看,首先,高校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下,主流的教育方式大多以分数为本位,强调学生之间的竞争,忽略学生之间的合作。高校关注学生在学习分数的名次多于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朋辈互动,这种育人理念不利于大学生养成合作精神。其次,各类学习软件和远程学习系统的质量参差不齐,它们的开发过程不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科学性不足,影响大学生学习效果。再次,一些网络学习平台单照搬传统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缺乏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缺乏相应的网络文化培育,缺乏有效的网络监督,教师在大学生网络学习方面的引导不足。

三、网络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合作学习引导策略

要做到网络技术和网络新媒体真正服务于大学生的学习,需要教育领域研究和引入新的方式。可以从高校、教育者等方面入手引导大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注重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通过合作学习把孤立、缺乏目标的学习个体变为团队合作的、有目标、有计划的学习小组,发挥朋辈的学习效应,这样有助于提高网络学习效率,共同完成学习目标,让学生乐于并善于利用网络新媒体开展学习。

(一)加强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合作精神的导向作用

高校应该主动将教学与德育相结合,发挥教育教学在大学生合作学习中的导向作用。积极调整高校课程设置,开发素质教育课程,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在学习考核中设置合作精神的评价指标,提高学生德育比重;为大学生创造组建合作小组的平台和机会,提供计算机、网络等网络合作学习条件。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对高校学生的学习价值取向、学习行为和学习态度有重要的影响。高校在网络文化建设中,应为学生营造团队协作、互帮互助和开放创新的网络学习氛围,倡导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二)发挥高校教师在大学生网络合作学习的指导作用

首先,设置合理的学习任务。高校教师要善于将单独学习的自学任务转化为基于网络平台的合作学习任务。不是所有学习任务都适合于合作学习,高校教师要在完成基础知识点的讲授和梳理之后,从中挑选和设置相应的小组合作学习任务,该任务应该基于专业理论基础、有一定的学习难度、不易单独求解、需要多人配合的特点,为大学生创造网络合作学习的机会。其次,进行合理分组。教师应根据大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方向、学习能力和年龄性别等因素,在自愿组合的基础上组建相处融洽、配合协调的学习小组。第三,引导合理使用网络资源。教师可以利用专业背景、网络检索技巧来引导学生如何挖掘和使用相应的网络资源,帮助大学生提高网络检索的水平,培养网络学习技能。第四,学习任务进度监控。教师可以运用网络媒体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网络学习任务进度进行指导和调控,及时解答学生的学习疑惑。

(三)突出大学生在网络合作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合作学习过程强调生生互动,作为学习主体的大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要学会自我探索与合作学习的有机结合,建立积极互赖的学习小组,主动促进小组成员的互相交流和监督协作。第一,要明确小组分工和角色,共同商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各自承办相应的小组角色,完成各自的任务,使得成员在团队协作和个人责任承担中,共同提高认识。第二,学会利用网络收集资源,并善于运用网络新媒体及时分享知识和思想,从而实现在交流中共同深化思想认识。第三,在各自分工任务和资源完成收集之后,小组成体成员进行讨论和梳理,并形成基本结论。在讨论和梳理中,小组成员之间要敢于质疑和各抒己见。第四,不断总结和定期评价。小组长实时监控学习进度,小组成员在网络新媒体的利用过程中要互相监督,并及时主动的总结和评价,调整学习方法,共同提高网络学习效率。

(四)高校相关部门协同共建基于网络新媒体的合作学习平台

第一,高校图书馆要对校园网络协同学习平台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让素材类教育资源建设和网络课程建设相结合,既加强传统学习资源的管理,对传统资源有效管理能提炼、分类和汇总,又把其转化为在线资源,进而建立海量存储网络学习资源的平台,为师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便捷的获取途径,支持学生开展网络合作学习。第二,高校网络管理队伍要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监控和管理,设立学习网关、运用多种技术手段防止不良信息在校园网络的传播,建立健康的网络合作学习平台。第三,高校现代技术部门或网络中心要不断创新网络学习平台的建设,大力研发基于手机终端的校园网络学习平台建设,提倡学生合理使用智能手机进行移动学习,促进大学生的网络合作学习,适应“微时代”的发展趋势。第四,高校学生工作部门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的正面引导和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素养观念,提高大学生的网络价值观以及对不良信息的辨识力和自控力。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坦.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2] 杨九民,梁林梅.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 熊绍商.大学生优良性格培养导引[J].大学教育,2012(7):52.

网络新环境 篇12

一、网络视频格局重组

2006年, You Tube被谷歌天价收购之后, 视频网站中所蕴含的巨大商机极大地触动了投资者的神经, 纷纷效仿的视频网站呈现爆炸式发展, 中国网络视频行业顺应时代潮流, 也跻身于这一浪潮之中, 形成了众多各具特色的网络视频公司。然而, 网络视频发展到今天, 格局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3年中国网络视频的现状可以用第一梯队奋力夺冠, 第二梯队退之卖身来高度概括。优酷和土豆作为国内最早期出现的在线视频网站, 一直以来都是竞争对手, 但最终为了谋求发展, 改变现阶段的格局, 双方达成一致以100%换股方式进行合并, 而继优酷土豆联姻之后, 百度旗下的爱奇艺也与PPS结为伉俪。2010年, 百度入股了爱奇艺, 并在2011年11月重磅加码, 持股超过90%。2013年, 百度宣布3.7亿美金收购PPS视频业务, 并将PPS视频业务与爱奇艺合并为视频集团, 进而开展与优酷土豆的头号宝座之争。

二、网络视频整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 视频类网站运营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 然而高额的版权费用、宽带和服务器费用等问题暂时都还无法解决, 所以很多视频网站最终都选择了退之求卖身。爱奇艺和PPS也都不例外。的确, 在这种难以突破重围的情况下, 短期来看, “被收购”的确是比较好的选择。纵观全局, 早前“优土合并”, 这样迅速地转身也加速了行业分化的进度。很显然以优酷和土豆现在的实力都无法对国内在线视频市场形成足够的垄断。因而此时百度在网络视频领域大规模地进行资源整合, 显然是看中了视频行业的广阔前景, 并对挑战优土的霸主地位颇具野心。

一时之间掀起的视频行业整合热潮, 在形成各自优势互补的同时, 也暴露了不少问题。首先, 优酷土豆同质化和双品牌的问题比较严重。两家网站的内容重复性高, 但播放的次数又决定了网站的运营成本以及流量带宽成本, 这就造成了带宽浪费问题的出现。再者, 两家企业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如何继续保持两个网站的独立化、差异化, 让各自在结合的基础上更加自由的发展是网站整合后所必须要考虑的。再论百度视频集团的重组, 从优酷土豆联姻的例子来看, 双方整合的最大好处就是相互分摊降低版权开销, 并且对版权采购议价能力增强。然后在这一点上, PPS却无法为爱奇艺作出太大的贡献, PPS在港台剧和老剧上覆盖率较大, 但是在新剧的购买力方面则非常薄弱。并且PPS中存在着大量的盗版内容, 这也是整合后百度需要着手清理的。

不可否认的是到目前为止, 网络视频行业依然是一个“烧钱”的行业。现阶段, 国内视频网站同质化严重, 基本都是靠剧集版权吸引观众, 而且几乎所有的网络视频都是以广告作为单一收入途径来获取利润。资源依然是维系用户的最大命脉, 并且综合性视频网站的品牌效应依然薄弱, 大多视频网站都处于反复购买版权、买流量、卖广告这样的循环之中。盈利困难是所有视频网站都面对的最大问题。如何改变视频行业的这一通病, 如何拓宽收益渠道, 是网络视频在新媒体环境下谋求更多机遇和发展所必须要思考和参与解决的重大问题。

三、网络视频盈利模式与运作创新分析

(一) 点播付费渐成热点

由于盈利形式过于单一, 各大视频网站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亏损。在巨大的成本压力之下, 付费点播成了视频网站的救命稻草。其中, 乐视网联手QQlive、PPTV、PPS、迅雷看看、暴风影音、激动网七家视频网站发起“电影网络院线发行联盟”, 掀起了网络视频群体性收费热潮。该联盟以“在线播放”和“付费点播”的方式来播放一些未能上映的新片, 通过“试水”电影付费点播助推互联网成为电影的第二大发行渠道。同时, 给出的点播价格也很具有吸引力, 基本上点播一部新片只收取两到三元, 远远低于了传统电影院目前节节攀升的票价。同时, 该联盟最大的特色是联盟内的成员实现三个统一, 即统一上线时间、统一播放品质、统一资费。这样既避免了恶性竞争, 又能保持良好的发行规范, 从而保障了成员间和用户的利益。网站、统一采用正版版权, 在画面质量和翻译水准上完全有保障。

再者, 知识版权保护是一直困扰中国文化产业的重要课题。作为大型专业的拥有正版资源的网络播映平台, 盗版的存在是严重有损利益的。视频网站为了自身利益出发也应该承担起反盗版的社会责任, 进一步推动知识产权保护的工作。虽然网络上的“免费午餐”仍是主流, 盗版电影下载资源也很多, 观众还未养成付费收视的习惯。但只有逐步落实知识产权保护行动, 培育用户正版版权概念, 才能让付费点播突出重围, 成为盈利的一块重要领域。

(二) 移动广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直以来, 视频网站主要的营收途径是用免费门槛吸引最大化的流量, 然后卖流量给广告主。由于市场竞争激烈, 各视频网站为争取广告客户, 纷纷压低广告价码, 使得广告营收增长减缓, 不足以支撑其日益增加的成本。对此, 谷歌第三季度财报深刻分析目前网络广告的市场环境, 认为移动视频广告将是着眼的重点。

据CNNIC最新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2年12月底, 中国网民数量突破5.4亿, 手机网民已经达到4.2亿, 占互联网接入人群的74.5%, 超过七成网民使用手机上网, 移动终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媒体占据人们越来越多的时间, 在2012年人们使用移动媒体的时间已经达到了使用媒体总时间的10%。但与之相对应的广告投放却远远低于这一比例, 在中国, 移动互联网的广告投放不足整体广告费的1%。对比移动智能终端目前的飞速发展, 以及APP应用的爆发式增长, 智能手机的出现与普及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携带式的多媒体平台。因此“移动化”的互联广告必将成为业界最关注的话题之一。作为目前唯一能把广告信息“带走”的终端设备, 移动广告未来的发展前景不可估量。创新开发和利用这一领域, 或许能够改变目前持续亏损的网络视频行业, 带动行业新一轮的经济增长。视频移动端的流量迅速增长得益于用户基数的大大增加。而用户基数是移动端售卖广告的大前提, 高速增长的移动客户端装机量必定会带来流量的大爆发。这就为视频网络提升了广告价值, 也能够吸引广告主们将目光投向移动广告领域。

通过谷歌在2012年显示出的广告营收预测, 可以发现, 谷歌将此前的25亿美元上调至50亿美元。之所以如此大幅度上调营收预测, 得益于You Tube视频广告和移动广告的崛起。谷歌大部分显示广告收入都来自You Tube的视频和横幅广告, 约占谷歌显示广告收入的近70%。这无疑也给了中国网络视频行业一个机遇和盈利转折点, 充分利用移动端的淘金点做好移动广告业务, 让广告主能够为移动广告买单。

(三) 自制节目打造品牌效应

尽管网络视频将成为未来的大趋势, 但电视的影响力在全年龄以及全国范围内仍就超过网络。视频网站中的大部分电视剧都是电视台用过的二手资源, 较好的情况也就是同步直播。基于这样的现状, 网络视频可以要求制片方卖给其独家资源。独家, 在网络视频行业中是一大亮点;反响较好的电视剧往往可以吸引一大批受众。同时, 独家首播在将来也能够成为网站收费的一大理由。

当买不到独家资源的时候, 视频网站可以考虑自己做独家电视剧。就目前看来各大视频网站的自制剧相较于专业影视制作公司的作品仍显得“粗制滥造”, 其投入和质量都无法和后者相匹敌。绝大多数网络自制剧还处在薄利状态, 贴片、植入广告以及线下活动宣传是最主要的盈利方式。但是,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 在自制剧方面收效甚微的情况下, 一些网站另辟蹊径, 邀来业内颇具影响力的主持来制作访谈节目。这些节目一方面有着主持人个人印迹, 另一方面打出视频网站的品牌效应。二十分钟的访谈节目制作流程相较于电视剧简单, 点击率却不输后者。

在这一点上, 可以借鉴湖南卫视自制剧的发展。芒果台的自制剧每次播出几乎都会引发大规模的口水战, 观众的炮轰, 吐槽更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 很多自制剧都能在同时段收视率夺冠, 并且占据各大热门搜索排行榜的前几位。这里自然涉及到了湖南卫视的品牌效应。而这正是网络视频网站所缺乏的, 像百度、搜狐、腾讯视频等都是综合性的视频网站, 大多都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优势。那如何来建构属于自己的品牌?运用在自制剧上, 网站可以找有品牌的人来做自制剧, 一些知名的制片人往往能够打响好的品牌。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之后, 再逐步展开盈利计划。在未来, 网络视频中的广告的比重势必会越来越轻, 要将网站做大, 更多要关注与自制剧的内容生产, 客户营销将是未来的盈利方式, 包括版权收入和优质内容收费机制建立起后的收入。

摘要:随着影响力和用户基数的不断提升, 网络视频行业中蕴含的巨大市场潜力渐渐被挖掘出来, 行业格局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运营成本高, 盈利模式单一, 没有建立起一套好的受众付费体制等一系列问题依然困扰着视频行业的发展。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 运用新载体实现网络经济的新增长, 是网络视频行业寻求新突破的重点。本文从点播付费、移动广告以及自制节目等方面试图寻求视频网站盈利的新模式。

关键词:网络视频,盈利模式,移动化

参考文献

[1]罗秋云.PPS被购传闻背后:视频业新一轮整合的起点[J].IT时代周刊, 2013

[2]廖庆升.视频网站尝鲜收费模式, 内容成为消费者最大吸引力[N].通信信息报, 2009 (7)

[3]夏芳.百度加码奇异, 视频行业“烧钱”大战雷声滚滚[N].证券日报, 2011 (2)

上一篇:脑血管认知功能障碍下一篇:经济类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