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通讯环境

2024-10-23

网络通讯环境(共12篇)

网络通讯环境 篇1

严惩网络谣言的时候到了。在全国, “秦火火”、“立二拆四”、傅学胜等一批网络“推手”和“大谣”们也相继因制造、传播谣言被抓捕。一场净化网络环境, “剑指”网络谣言的互联网“保卫战”正在全国范围内打响。

古人云:“众议成林, 无翼而飞;三人成市虎, 一里能挠椎。”谣言的传播速度和杀伤力往往不容小觑。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与普及, 各种“冷料”、“热料”、“猛料”、“假料”接踵而至。这些不负责任、肆意编造出来的网络谣言不仅严重混淆了视听、扰乱了人心, 更一定程度上污染了公共环境、扰乱了社会秩序, 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造成极大的危害。毋庸置疑, 在这个网民数量接近6亿的信息化社会, 网络谣言已经成为危害社会的一大毒瘤。为国家稳定计、为社会和谐计、为群众安康计, 根治网络谣言势在必行, 刻不容缓!

网络谣言破坏安全感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 在2013年全国两会上, 何建明就提交过一份有关惩治网络假信息的提案。“网络谣言多了, 正能量的东西反而没人信, 让人感觉物质上再幸福, 内心也会没有安全感。它影响整个社会, 影响国家形象, 影响每个人对外部世界的判断。”

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说:“网络上传播的虚假信息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 让他们觉得网络是可以随意发泄情绪、没有法制的地方。”

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强调, 言论自由, 言者有责。“一方面, 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公民通过各种途径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的自由;另一方面, 言论也要受到法律法规、公序良俗的制约, 遵守国家法律, 尊重公民隐私, 恪守道德底线。”

明确网络语言的红线禁区

全国人大常委、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指出, 我国的网络管理制度建设滞后于网络发展, 法律界早就呼吁要尽早采取行动。“我国对网络谣言的打击力度是弱的, 没有一个国家的网络像中国这样松散, 我们过去放任了大量的违法、不负责任、违背社会公德、攻击他人的谣言和煽动性的言论。”

浙江省海宁市司法局局长金中一在网上的微博“@中一在线”很有名, 身为大V的他指出, 大V要有较高的责任意识和鉴别能力, 对有疑问的内容要谨慎转发, 对身份不明的博主和口碑不佳的媒体所发布的帖子也要谨慎转发。发布真实的权威消息, 才是止谣的良策, 同时还得法律与自律相结合, 一方面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 另一方面要加强行业自律, 网民自律。

让网络谣言无处遁形, 首先要靠“治”理。相关部门要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 用法律武器严惩恶意造谣、传谣者, 使网络谣言彻底失去生存空间。在我国, 网络谣言之所以在近年来呈泛滥态势, 探其原由, 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违法成本低。在“注意力也是生产力”的E时代, 网络谣言背后利益输送暗流涌动。据供述, “立二拆四”创立的网络推手公司七年来毛收入达1000余万元, 纯利润有数百万元之多。造谣传谣, 最终是为了“吃谣”。因此, 要铲除网络谣言滋生的土壤, 重要的一条, 就是要用制度重构网络秩序, 用法律斩断网络谣言背后的“黑色经济”链条。

让网络谣言无处遁形, 其次要靠“智”理, 即政府机构、有关部门要有敢为、善为的应对智慧, 用真实准确的信息第一时间击破谣言的泡沫。加大信息公开的透明度, 及时用真相消除事件的模糊性是根除网络谣言的“利器”。事实证明, 在谣言传播伊始, 有关部门认真、及时地回应公共疑虑, 往往能在第一时间抢占信息制高点, 使谣言不攻自破。

让网络谣言无处遁形, 是营造健康网络生态的迫切要求, 也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 我们要扬法律长鞭痛打造谣者和传谣者, 用开诚布公铲除网络谣言滋生的土壤, 让网络空间更阳光、更健康、更温暖。

网络通讯环境 篇2

互联网的出现是人类通信技术的一次革命,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搭建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参与,相互共享的平台,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然而,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舆论的无序乱象,低俗文化的肆意传播,引发了政府信任危机,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在网络广泛应用的今天,每一个公民都应履行遵纪守法,文明诚信的社会责任,共同营造健康,积极的网络氛围。

履行公民社会责任,净化网络环境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安定团结,政府部门的整体形象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不加以高度重视,网络舆论将会成为引发政府信任危机的催化剂,近期,网络上出现的“抢盐**”“官员照片事件”,这一系列由网络舆论引发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严重损害了政府机关的形象,究其根本,就是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不强,在互联网上发布不负责任的言论,导致网络舆论的错误,消极的方向发展,因此,推进公民履行社会责任,净化网络环境将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

履行公民责任,净化网络环境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网络与人们的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网络文化成为影响人们价值观的重要影响因素,一方面,网络丰富多彩的文化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另一方面,很多低俗信息在网络上广泛的传播,偏激,错误的网络舆论引发公共事件的问题屡见不鲜,这不仅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人们正常的经济社会生活,同时,也对社会价值观造成了错误的引导,因此,履行公民社会责任,创建一个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通讯环境 篇3

1月5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文化部。工商总局、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七部门联合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进一步净化网络文化环境,坚决遏制网上低俗之风蔓延,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推动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

这一行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得到广大网民的支持,受到社会各界的拥护。专项行动是及时、必要的,是民心所指,民意所向,将对我国互联网的健康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一些网站钻政策法规的空子,采取打擦边球的办法,以多种形式发布格调低下、内容粗俗甚至低级下流信息,严重败坏网络道德风气。网上低俗之风泛滥,严重危害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殃及千家万户,祸及子孙后代,直接危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广大群众反映十分强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网上低俗信息不仅有悖于社会公德,而且违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

这次专项行动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中央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指示,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对网上低俗信息进行集中整治,突出重点,狠抓源头,强化自律,严格执法,强化网络信息服务单位社会责任,推动文明办网、文明上网落到实处,使网络环境明显净化,网上低俗之风得到有效遏制。会议要求各地各部门严格执法,敢于碰硬,对在网上传播淫秽色情信息和低俗信息的不法分子,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管理规定严肃处理。对屡教不改、影响恶劣的网站,要曝光一批、处罚一批、关闭一批,绝不姑息迁就。会议要求中国互联网协会等行业组织积极行动起来,组织广大网站认真履行自律公约,大力倡导传播文鸣健康信息。要将行业自律和公众监督结合起来,认真落实网络信息公众评议、公众举报等制度,发动群众对网上信息进行监督。

这次专项行动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拥护。目前,在我国2.98亿网民中有9894万学生网民,全国“整治网络低俗之风”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各地教育部门和家长对整治网络低俗之风坚决拥护与支持,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网络环境大大净化,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无不拍手称快。

为彻底清除网络低俗内容的危害,教育部按照全国统一要求,组织学校加强校园网和校内上网场所管理,落实互联网安全保护措施,大力建设校园网络文化,进一步推动青少年学生安全文明上网宣传教育活动,积极配合了专项行动的开展。

针对青少年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网络道德意识匮乏问题,教育部积极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注重对学生进行网络文明及有关法律、道德教育。在中小学思想政治以及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加入遵守国家法律、遵守网络道德和规范、倡导文明上网的内容;重视学生健康上网的养成教育,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提高学生抵制网络有害信息侵害的能力。同时,鼓励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文明主题教育活动,以发布网络文明公约、赠送读本、征文比赛、交流会等形式加强对青少年网络行为的道德规范。推动中小学校向学生开放校内网络设施,加强校园绿色网络建设,在网上大量提供和不断更新健康向上的内容,为中小学生利用网络接受教育、收集信息、自主学习创造良好条件。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还表示,下一阶段将从四方面进一步采取措施,配合专项行动的深入开展:一是进一步做好网上不良信息的清理和防范,净化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二是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开发学生欢迎、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精品,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三是进一步深入开展学生安全文明上网培训工作,把网络道德和网络法规融入到相关课程中,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自觉抵制网络低俗之风;四是加紧研究制定加强高校校内上网场所管理意见,规范高校校内上网场所管理和校园网使用秩序。

网络电话在复杂网络环境下的通讯 篇4

由于SIP协议自身缺少有力的安全保障机制, 面对复杂、开放的Inernet应用环境, 使得其在安全、抗干扰方面显得较为薄弱。特别是网络电话技术在融合了传统电话网与IP网络二者优点的同时, 也把二者的安全风险集于一身, 除了会遭遇存在于传统传统电话网中的非法搭线窃听等安全威胁外, 还面临着丢包、延时、干扰报文和拒绝服务攻击等IP网络常见的安全威胁。特别是不同互联网接入服务商环境下经常遇到无法注册、声音抖动、单通等问题, 严重影响到网络电话的正常使用以及用户对网络电话感知, 所以我们要对常见的网络电话故障进行综合判断与处理。

网络电话分为控制信令与RTP (实时传输协议) 媒体传输两部分, SIP信令互通是解决通话的前提, 所以在分析RTP媒体遇到的问题之前, 首先要检查SIP信令通讯是否异常。

私网环境是SIP信令故障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由于私网环境下需要做NAT转换, 而SIP信令中包含源地址与目的地址, 有些的NAT设备不支持SIP数据包的转换, 造成SIP服务器与客户端信令无法交换, 目前此类问题比较好的解决方法就是使用STUN协议, STUN (Session Traversal Utilities for NAT, NAT会话传输应用程序) 是一种网络协议, 它允许位于NAT (或多重NAT) 后的客户端找出自己的公网地址, 查出自己位于哪种类型的NAT之后以及NAT为某一个本地端口所绑定的Internet端端口。这些信息被用来在两个同时处于NAT路由器之后的主机之间建立UDP通信。该协议由RFC 5389定义。

在排除私网环境造成的故障后, SIP信令故障常见的问题就是ISP的封杀, 而这部分又分为完全封杀和干扰封杀:完全封杀就是针对SIP消息特征进行屏蔽, 比如过滤SIP信令的5060端口, 这部分常见的解决办法就是改变标准的5060端口, 使用53端口;干扰封杀顾名思义, 就是发送干扰报文干扰正常的SIP呼叫信令交换, 这一般是由于ISP审计系统完成对报文的逐包分析确认后发出干扰报文, 例如当ISP监测到某个地址、端口出现SIP INVITE消息, 故意发送一个400 Bad request或503 Service unavailable错误甚至BYE消息给SIP终端, 阻断SIP会话信令交换的正常发起。要解决这些问题, 目前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加密SIP报文, 较广泛使用的方法的是将SIP报文UDP的数据进行RC4加密。虽然RFC定义了TLS加密方法, 但是由于要依赖TCP方式的SIP报文传输, 需要SIP服务器维护大量TCP连接实际使用的并不太多。另外一个极端情况, 某些网络只开放了极少的知名端口例如HTTP 80端口, 甚至直接封锁UDP协议, 这种情况要解决封锁了全部UDP传输的网络, 其原理就是通过VPN网络搭建用户与服务器之间独立的网络, 让SIP协议完全独立于互联网上, 由于VPN是一种隧道技术, 且广泛应用于跨国跨地区的企业安全专网通讯, ISP一般不会直接进行信令级别的封锁, 而只是做IP或端口的禁止, 所以可以直接在SIP服务器和SIP终端的前面放置VPN网关设备。但如果连标准的VPN也封锁的网络环境, 我们就只能依托于基于HTTP的隧道技术, 一般提供Internet服务的网络环境, 即使限制再严厉, HTTP还是放行的, 否则就不能称之为提供Internet接入服务的了, 标准的HTTP隧道技术就是我们所熟知的HTTP代理, 许多软件提供有HTTP代理服务, 它使用了HTTP协议的标准的CONNECT方法, 建立与HTTP代理服务器的二进制原始socket通讯连接, 可以通过代理服务器间接与目标IP建立通讯, 但它有个限制就是只支持TCP协议, 标准的SIP可以通过它通讯, 但RTP则无法通行这里有两种解决方法:HTTP VPN Tunnel即让标准的VPN通过HTTP代理通讯, 使用的就是前面说的HTTP的Connect方法, 基本不需要标准VPN作大的修改就可以支持;私有协议HTTP Tunnel, 由于标准的VPN毕竟不是为了网络电话而设计的, 对于RTP包的传输来说负担过重容易造成性能瓶颈, 再从HTTP代理绕行可能加剧了这个问题。HTTP Tunnel是一个很轻量级的隧道, 标准的CONNECT方式由于限制了TCP连接, 所以可以采用私有协议把RTP二次封包后同样通过TCP传输, 但是需要在服务端有相应的解包处理, 还原为原始的UDP RTP。

SIP信令畅通后, 只能保证主、被叫双方能建立联系, 而语音的通讯则还需要依赖RTP进行, RTP的连接信息携带在SIP消息的UDP包中, 包括媒体监听地址、端口及编码等附加信息。RTP同样会遇到私网问题、封杀问题, 首先是私网问题, 同样可以借助STUN协议在NAT外部动态分配端口来解决, 即使只有一种NAT类型不能穿透, 也可以通过SIP服务器的RTP Proxy来解决, 当然服务器要自动判断何种情况下需要启用RTP Proxy, 以节省服务器资源。RTP媒体流封杀则跟SIP信令封杀一样, 可以采用加密算法进行躲避, 或者采用隧道方法来一劳永逸的解决。

摘要:网络电话广泛应用, 在不同网络环境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本文主要阐述如果解决常见的网络电话问题。

文明网络环境标语 篇5

2、提倡社会关爱,摒弃低俗沉迷,促进青年健康成长!

3、不期待每个人都做英雄,但当游人勇敢地对抗丑恶,请你为他加油!

4、做一个好网民,就是要自修: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到的品质,才能行为高雅,不坠于低俗,没有低俗,就少了些违法之事,多了些正义良善,网络侵害才会越来越少。

5、恶意中伤逞的是一时口舌之快,带给别人的可能是一生的伤害。

6、我为祖国守边疆,也请大家共同守护好网络疆土。

7、晴朗网络空间,看我青年力量。

8、从我做起,文明积极向上。

9、不做“网虫”,善于网上学习,杜绝不良信息。

10、做一个好网民,就是要文明:出言吐语勿忘语言文明可以净化心灵,自觉文明上网,正当文明网民,但当网民责任,维护网络秩序,保护公民合法权益,抵制恶意攻击。

11、随手转发正能量。

12、做一个好网民,就是要认真:看任何一个帖子要认真仔细地去读,去了解帖子的内容,绝不断章取义、选择性传播。

13、保障青年权益,凝聚青年力量,弘扬正能量。

14、提倡先进文化,摒弃消极颓废,促进网络文明健康!

15、当我不知道真相的时候,至少可以保持沉默。

16、依法守德,恪守底线,维护网络好秩序。

17、做一个好网民,就是要爱国:为构建一个优良的网络环境,自觉地担负起维护网络安全与健康的责任,共同为构建网络强国而努力。

18、赢得社会的信任、尊重和支持。

19、积极劝诫网络不文明言行,揭露网络诈骗行为和网络陷阱,宣传互联网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准则,举报违法不良网络信息。

20、自律之上,拒绝无底线。

21、不造谣、传谣、信谣,用事实说话,做真实的人。

22、清朗网络,从我做起,Fighting!

23、理性思考,不跟风,在网上我也要坚守独立人格。

24、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宗旨,发扬“敢为人先、奋发向上、团结友爱、自强不息”的绥芬河人精神,牢记“服务社群、提升自我、共建和谐”的宗旨,做网络志愿文化的创造者和绥芬河形象的展示者。

25、尽已所能,不计回报,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践行志愿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为建设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美好社会贡献力量。

26、弘扬正气,奉献爱心,展示网络好风尚。

27、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网络生活方式,坚决抵制与社会公德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相背离的不良信息,自觉抵制网络低俗之风。

28、提倡相互尊重,摒弃造谣诽谤,促进网络和谐共处!

29、我是律师,没有秩序的`自由就是不自由,网络空间同样如此。

30、促进自身的成长、发展和进步;

31、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做起,从我做起,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在社会发展中做先锋带头作用,在文明创建中做表率,在构建和谐中做贡献。

32、提倡人人受益,消除数字鸿沟,促进信息资源共享!

33、让我们的网络空间充满阳光。

34、做一个好网民,就是要理性:理性能让我们分清大是大非,在功利诱惑方面把持住自己,不被别人欺骗,也不会欺骗别人。

35、真诚交心,拒绝不诚信。

36、回应他人的问题、困难和需求;

37、做一个好网民,就是要发声:传播正能量,传递好声音。关键时候敢于发声,用良知和道义维护网络的正义。对网络虚假信息,要敢于抨击、揭露。

38、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上当受骗。

39、尊重科学,尊重文化,尊重道德,在网络上,拒绝道听途说,拒绝散布谣言,拒绝网络暴力。

40、理性对待当今医患关系,不跟风,不造谣,不中伤,认真为每一位患者服务。

41、文明上网,拒绝暴力。

42、不要出口成脏那个,给孩子们一个文明的上网环境。

43、做一个好网民,就是要诚实:坦荡做人,真诚交心,老实说话,不发布虚假信息,不传播网络谣言,规范个人言行,做到正直、善良、诚信。

44、坚持依法上网、用网,不制作、不发布、不传播危害国家安全、危害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稳定的有害信息。

网络通讯环境 篇6

特别是今年,在特大冰雪灾害,汶川特大地震,北京奥运会等一系列事件中,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体,充分展示了在凝聚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显示了强大的传播力和广泛的影响力。今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到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更是指出,必须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和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平台。

但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新情况。从运用领域看,我国互联网正从信息传播和娱乐消费为主,向商务服务领域延伸 电子商务迅速发展,互联网逐步深入到国民经济更深层次和更宽领域,这对于优化我国互联网的消费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同时也对网络诚信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服务模式上看,互联网正从提供信息服务,向提供平台服务延伸,以博客等为代表的Web2.0等服务模式,使互联网的服务更加突出,网民也越来越多地成为信息提供者,这也对网民的守法自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传统互联网正在向移动互联网延伸,网上信息的获取、发布、利用更加便捷,这大大拓展了网络信息的传播渠道,同时也对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秩序,提出了制度建设的要求。

如何规范好互联网的发展?目前我们首先要在以下6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要大力推动网上内容建设。网站要坚持用高品位、高格调的文化产品,占领网络阵地,大力开发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产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努力在网上形成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主流文化,要关注广大网民需求的新变化,吸引网民,服务网民,赢得网民,要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消费习惯,使互联网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要积极推进网络诚信建设。目前,互联网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失信服务,对公众和社会利益造成了严重的损害,随着互联网运用向社会生活深层次领域的推进,必须加快推进网络诚信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的前途在于诚信。互联网的发展,依赖于诚信,互联网的各种有效运用都必须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之上。互联网业界要共同努力,将法律法规,公众监督和行业自律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网络诚信体系,形成诚信为本,守信光荣的良好风尚。

三、要认真落实依法办网。网上淫秽、欺诈、赌博、暴力等违法内容屡打不绝,这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格格不入,与构建和谐网络的要求背道而驰。网络形象,关系到国家形象和民族声望,网络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的影响力越大,承担的社会责任也越大。各类网络服务单位和广大从业人员,要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增强自律意识,自觉做到不为违法游戏提供生存空间,不为蝇头小利失去公信力,把依法办网,文明办网的要求落到实处。

四、要积极倡导文明上网:近年来,网上恶搞,网上暴力,人肉搜索等情绪化和非理性行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担忧,这些行为,侵犯和损害他人利益,危害公共利益,应加以引导和制止。建立安全诚信的网络空间是广大网民的共同愿望,需要广大网民的共同参与。网络平台为网民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空间,要多创作高品位、高格调,体现和谐精神的文化产品。要自觉坚持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遵守法律法规,恪守道德准则,规范网上行为。

五、要完善网络治理,建设和谐的网络环境。互联网发展在造福我国经济社会的同时,也带来了亟待高度重视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相关部门透露的数据显示,在奥运前夕,木马病毒数量猛增,是去年的8倍。所以我们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安全与发展同步推进。但要强调的是,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而不是管死。

网络通讯环境 篇7

关键词:网络安全,人权,网络诈骗,网络安全法

一、我国网络安全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网络虚拟经济的蓬勃发展,个人信息的采集成为在商业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网络技术为个人信息的采集和快速传播提供了快捷的平台。这些公民个人信息的商业价值在互联网环境中被迅速共享,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大了暴露公民隐私,侵犯个人权利的可能性。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3次调查显示,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中国网民绝对数量已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近一年来,我国网民因垃圾信息、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遭受的经济损失为人均133元,同比增加9元。近日国家核心媒体纷纷报道的“台湾电信诈骗集团”通过短信,电话等间接利用互联网的方式实施的诈骗行为尚不在此次调查范围内,倘若公布中国大陆公民的个人财产损失,恐怕更加触目惊心。和传统环境相比我们在互联网环境下个人权利受到攻击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严重的网络安全问题使国家不得不提出解决方案,也引起了我们对大规模信息泄露背后深层原因的思考。抛开技术原因、政治原因,公民道德素质以及政府监管责任等问题,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当前相关法律规范模糊导致违法成本过低守法成本太高,导致很多不法分子铤而走险。造成我国网络安全不良现状的原因有很多,笔者根据当前情况总结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互联网产业在我们国家属于新兴产业的范畴,法律和监管的滞后性导致目前保护网络数据信息方面处在“无法可依”的尴尬境地。甚至公民的身份证号码,电话,个人财产信息,车主信息,股民信息以非常低廉的价格公开在海量信息网站等平台出售。同时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以及绝大多数网民专业知识的缺乏,公民的个人人格权利因非法外泄而受到侵害以后难以维权。在立法方面,首先管辖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则,同时追责主体也不甚明晰。其次部分传统法律行为在互联网方式下进行导致定性不明晰,同时公民受到不法侵害后取证困难。

(二)网络虚假信息审查制度不完善,网络谣言泛滥。我们审查网络言论信息就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的名誉权,隐私权等合法权益。网络虚假信息的界定问题,以现有法律法规为依据来表述可以归纳为:没有事实依据,传播者恶意虚构或捏造,损害了他人合法权益或者破坏了社会正常生活秩序。当前我们国家正处在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模式全面改革的关键时期,在这种国家整体“转身”的过程中,新兴事物与各种旧的传统模式之间冲突摩擦难以避免,互联网以及衍生出来的各种新媒体作为影响更广传播更快的舆论平台,各种热点问题迅速发酵。我国民众整体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一些局部的负面事件在具有复杂背景的反动势力操纵下掀起了较大的舆论风波。

(三)网络财产诈骗犯罪日益猖獗。有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底,通过网络钓鱼方式对用户的侵害案例远远超过木马病毒成为网络安全的头号杀手,严重威胁网民的个人信息和财产安全,2015年全年中国大陆网络诈骗损失额的70%因网络钓鱼。不仅如此,钓鱼网站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骗取用户财产的案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比如发送诈骗短信,用户点击链接就掉入诈骗陷阱,甚至通过免费共享wifi的形式套取用户资料。与此同时钓鱼网站结合传统的木马病毒侵害方式,逐渐形成完整的黑色产业链,即源代码编写、销售、建立假银行、假网站、实施钓鱼欺诈、骗钱。甚至通过短信电话的方式把一些不使用互联网的公民也纳入诈骗范围。

二、关于上述问题的防范

(一)我国的网络安全立法方面首先应当明确监管责任主体,应建立政府与互联网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同时明确责任边界。在宏观层面,立法规定可能将涉及到获取公民的数据信息的存储服务器必须设立在境内,防止通过跨境操作规避法律。

(二)关于网络谣言监管方面首先要落实网络实名制,在国内影响力较大的主要论坛,网站,游戏软件,微信等新媒体严格执行。积极发挥政府监管职能作用,建立强大的网络过滤系统,在源头上清理虚假的违法信息。立法上尽快制定针对散布网络谣言的相关法律法规,做到立法精细化,根据谣言的社会影响,散布者的主观恶性,以及对事实的虚构程度进行区分处理。法律上明确政府和媒体的舆论指引作用,落实热点网络言论的核实责任。加强对网民的教育指引,通过互联网新形势下对教育的创新,提高民众整体素质,明辨是非区分谣言和事实,促使“谣言止于智者”。

(三)鉴于网络钓鱼已经成为全世界网络安全的重大威胁,它的传播范围已经超越国界。因此笔者建议国家在执法方面加强国际合作,建立互联网模式的网络犯罪防御体系,打击利用境外服务器对我国公民进行诈骗的犯罪行为。加强互联网犯罪侦查能力建设,落实管理责任,成立专门的网络公安警察队伍,培养一批专业化技术人才。加强公民的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尤其是对青少年和老年人,杜绝贪小便宜的侥幸心理,提高大家的防范意识,引导公众正常理性的消费理财观念。一旦上当受骗,应当有法律意识,第一时间报警同时进行证据保存,以便公安机关及时侦破案件,不让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

三、我国网络安全立法方面的最新进展

我们国家历史上第一部《网络安全法》草案于2016年6月27日正式提交二次审议,对于当前日益严峻的网络安全状况来说,本部法律可以称作“及时雨”。本次立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对“互联网+”形势下的网络安全挑战,本部草案中亦有诸多令人拍案叫好的立法亮点,比如:在特定场合对公民个人数据匿名化处理,承认网络虚拟财产的合法性并明确其在《物权法》中的地位,与此同时《个人信息隐私保护法》和《电信法》也在立法过程当中,我国首个“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也在日前正式成立。

四、结语

中西方法学理论对于“人权”的定义有诸多不同,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人权”的内涵也有诸多争议,针对西方国家利用边疆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对我国人权问题的攻击,笔者比较赞同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基本的人权的观点,在追求所谓“自由”“平等”的道路上,安全稳定的国内生活环境无疑是人格权利的基石。当前,新疆等边疆地区的分裂势力尤其猖獗,“互联网”是把双刃剑,此时成为他们宣传破坏国家统一的有力工具。与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的斗争已经上升到网络层面,我们更应该加固网络思想宣传的阵地,针对不稳定地区进行网络环境净化工作,加强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文化宣传,利用好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产业,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加强同内地的交流,让恐怖主义和分裂势力无处藏身。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Z].2004.1.

网络通讯环境 篇8

伴随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普及,研究性学习作为其中的热点之一,备受关注并在我国中小学逐渐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1-2]。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现阶段研究性学习的理论研究已经完善,但目前多数学校的综合实践课程还多处于“探索阶段”。而影响学校开展综合实践课程的原因:一是教师和学生缺乏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方法指导以及案例参考,不了解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二是教师和学生缺少研究性学习开展的必备素材,研究性学习的准备和实施往往大大超过指定课时;三是教师和学生缺少支撑研究性学习的网络环境,不能对研究性学习过程全面支撑[3-5]。

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我们将以研究性学习的目标、要求、学习阶段的特点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改进在日常研究性学习中不能很好完成的模块,如资源不够充足,教师和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沟通不够等,结合具体案例,搭建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平台。本项目定位于为研究性学习这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指导以及对研究性学习全过程提供数字化学习环境支撑。

一、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除了具备非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等特点之外,还具备自己本身的特点[6-9]。

(1)自主性

网络环境中的交互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活动是否发生、如何进行完全是由学生根据自己学习需要而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由学生自主控制交互活动,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自我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发展。

(2)平等性

网络中的人是平等的,大家都拥有平等的话语权,学生可以轻松交流,道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个性潜力得到充分地激发。

(3)资源共享性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与应用,使全球的信息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学校“校校通”工程的顺利实施,学生在校内就可以随时获得新数据,吸取新知识,满足学生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4)零时空交流

基于网络下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向伙伴求助,向教师、在线专家请教,进行知识的探讨、辨析及总结,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

(5)过程性

基于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教师对研究过程的监控。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研究步骤和研究过程。学习中采用教师博客作为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博客作为小组研究数据存储、日志记录、信息发布和成果展示的窗口,都具有很强的过程性。无论进行讨论还是发送邮件进行求教,教师都可以根据信息发布的时间和内容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判断。

二、平台总体设计

通过对部分省市的研究性学习开展情况进行调研,我们发现多数学校一般都以纸质文档存档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情况,依托网络开展的非常少。而所找到的研究性学习网站80%集中于研究性学习专题网站的建设。这类网站或者是面向学科某个知识点的专题学习网站,或者是面向学科(或者是面向学科某些知识点)的专题学习网站,或者是面向专题的跨学科的学习网站,他们大多只提供了资源搜索观摩及研讨的功能,并没有在网络上实现研究性学习训练、管理及评价的功能。针对这些存在于研究性学习中的缺点,我们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整理,整合到研究性学习平台中,使研究性平台的设计和使用都能够更好的满足学校师生的需求。

1系统需求分析

对于老师来说,在研究性学习平台中,教师起到一个带动、启发和监督学生的作用。教师首先要确定好要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并发起专题意向,通过审核后发布专题,审核参与学生资格。在课题开展过程中,指导学生开题并完成研究计划,同时指导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最后推荐出优秀的学习小组及个人,将成果进行展示。

对于学生来说,整个研究性学习平台的搭建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首要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研究的课题,然后和其他学生共同建立研究小组,制定研究计划,一起进行研究性学习和阶段性的成果展与交流。经过几个阶段的分解学习,形成最终的研究成果并将进行展示,与老师和其他组进行交流探讨并对自己的工作完成情况和其他组员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最后推荐出优秀的小组及个人,进行成果展示。

对于管理员来说,主要起到的是监督教师、学生和管理课题的工作。管理员首先要审核研究性学习专题的可行性,对于重点专题形成教师指导小组,制定出评价和管理的方案,监督教师学生的学习研究情况,同时监督教师的指导情况,审核并推荐优秀的教师、小组及个人、成果、专题案例,不断丰富和完善理论学习资源。

2功能设计

中学研究性学习平台主要分为学生模块、教师模块、管理员模块和访客四大模块,主要流程如图1所示图1平台整体功能流程图

三、主要模块设计

1访客空间结构设计

访客可以通过注册登录界面,以教师或者学生的身份注册平台,经过用户验证,登录到平台中。在平台的理论与思考模块中,访客可以对课程标准、研究性学习等内容的一些官方文件解读,也可以查看领域专家对研究性学习相关理论及方法的视频、文献、报告等指导。在各地动态模块中,访客可以学习国外研究性学习的教法、学法研究、学案系列介绍,察看研究性学习富有成绩的学校以及他们的经验和案例,认识在研究性学习中做得优秀的学生个人或团队,以及他们的经验、案例、作品等。在信息资源模块中,访客可以查阅

研究性学习具有代表性的选题、计划、成果、专题及相关资源,如书本知识的延伸、扩展探究的报告形式的文章或相关网址、网站链接等,也可登录电子阅览室进行阅读。在学习工具模块中,主要为访客提供网站链接、网络通讯工具、周记、读书笔记、日历、字典、词典、计算器、制图工具、绘图工具、网页开发工具、虚拟实验室等工具。研究专题模块为访客提供高级检索、关键字检索等检索方式,也可按照学段、学科等方式进行浏览,访客还可以在这里看到最新通过审核的专题信息和优质的专题展示。在成果展示模块中,访客可以检索或浏览优秀的成果信息。交流讨论模块为访客提供论坛、在线讨论、电子邮件、留言板等多种讨论方式,这里也是师生与相关专家交互学习界面,便于学习者参加各种类型的协商、讨论活动,使他们既能贡献自己的想法,又能共享他人的意见,并可形成一群教师辅导一群学生、合力解决问题的局面,以突破单个教师辅导领域上的广度和深度的局限。

访客空间的结构设计图如图2所示。

2教师空间结构设计

教师除了能看到访客看到的所有功能外,还增加一些新的功能模块。个人信息模块,为教师提供个人用户名、密码、邮箱等信息的维护和找回功能。申请专题模块教师可申请加入已有专题。专题组管理模块,教师可申请一个校级甚至更高级别的专题,可供其他老师选择。对于所有专题模块,教师可以对已完成专题和正在进行的专题的相关信息查阅。建立专题模块,为教师提供对专题进行描述和情景创设的编辑器、专题相关的学习工具、学习素材、信息资源等。在学生专题管理模块中,教师可以审核学生选题情况、分组情况并对其进行点拨和评价。同时教师在向上推荐模块中,可以将优秀成果、学生个人、小组推荐给学校。教师空间结构设计图如图3所示。

3学生空间结构设计

学生除了能看到访客空间所有功能外,还添加如下功能。个人信息模块,为学生提供个人用户名、密码、邮箱等信息维护和找回功能。所有专题模块,为学生提供对已完成专题的相关信息查阅,同时包括自己所有信息相关提交资料及成果,提供对正在开展专题的相关信息查阅,包括自己所有相关提交资料及成果。另外,还将表明当前进行的状态,和应该进行的操作,例如应该提交最终成果。专题任务模块,为学生提供教师发布的课题信息和选题范围,可以选择新课题或加入已有课题并提交选题申请。学生可以浏览所有学伴的信息,圈定小组成员,并确定每个成员的任务分工和职责,显示完成情况。根据教师提供的模板制定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人员安排、研究进展、成果形式等一系列研究计划,并提交研究计划及开题报告等待教师审核。根据老师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学习工具、信息资源等,学生可根据任务要求进行资料检索、文献资料收藏、下载管理、在线阅读等功能。资料分析功能为学生提供资料统计分析,并据此形成统计图、表等形式的功能。成果制作及提交功能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成果制作工具,提交报告以看到一个整体的结果、可以文字图片混排、以维基的方式进行提交。成果展示模块,为学生提供浏览看各个小组的选题信息,包括课题题目,所属学校、指导教师,小组成员等基本信息;提供浏览查看研究方案设计过程的资料,包括课题题目、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人员安排、研究进展、成果形式等资料;提供浏览查看收集信息和研究过程资料,包括活动进程、读书笔记、中期汇报、收集的参考资料等。最终成果展示方便学生展示研究课题成果,提供包括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PPT等多种格式的上传,支持各种形式的成果展示,并可查看教师对研究成果的评价。学生空间结构设计图如图4所示。

4管理员空间结构设计

管理员空间增加用户管理模块,管理该系统所设计的教师相关信息,并可对教师进行评价,管理该系统所设计的学生相关信息、管理员相关信息。同时增加对理论思考模块、各地动态模块、信息资料模块、学习工具模块、研究专题模块、成果展示模块、交流讨论模块等多项模块的管理工作,保证内容的准确性。管理员空间结构图如图5所示。

四、部署方案

采用完全集中式部署,硬件投资成本高,带宽占用大;如果部署应用瘫痪,将会导致全网无法正常运转;当网络条件不畅时,工作也将无法完成。采用分布式部署则会增加维护和升级的成本并会产生信息孤岛,不利于资源的共享导致各地硬件资源利用率低下。

因此采用混合部署形势,各级分别部署,需要传递的数据采用半自动方式获取。

摘要:通过对研究性学习的调研和对实际开展情况的深入分析,提炼出现阶段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着重解决此类问题为出发点,提出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平台的支撑环境的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通过对研究性学习现状支撑环境的总体设计,教师和学生及访客、管理员四大模块的设计,将支撑环境科学合理的搭建起来,切实的解决了研究性学习中因为资源不足、师生交互性不强等所引发的研究性学习开展情况受到制约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环境,研究性学习,支持环境

参考文献

[1]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55-57.

[2]吴品杉.“研究性学习”的探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1.

[3]陈东辉.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探索[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2.

[4]李海北.信息技术和研究性学习整合的理论与实践[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2.

[5]张丽伟.课外研究性学习的调查及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D].云南:云南师范大学,2006.

[6]赤丽娟.网络环境下高中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1.

[7]丁杰,杜娟.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究[J].电大理工,2007,1:61-65.

[8]师雅巍.网络环境下的英语研究性学习[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3.

浅析网络隐私保护和网络环境建设 篇9

近年来,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我国各个领域发生深刻变化, 同时个人隐私泄露案件也层出不穷。如“人肉搜索”等案件严重侵犯个人隐私权, 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如何完善网络环境, 保护个人网络隐私权的问题亟待解决。

1 网络隐私保护和网络环境建设的关系

在网络时代, 隐私权逐步外延出网络隐私权这一概念。一般情况下, 网络隐私权指“公民在网络中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 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搜集、复制、公开和利用的一种人格权;也指禁止在网上泄露某些与个人有关的敏感信息, 包括事实、图像及诽谤的意见等[1]。”在网络时代, 隐私权已然从现实空间延伸至网络空间, 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

网络环境建设指对网络的软、硬件及其网络共享系统的构建与维护, 使网络环境满足网络主体的需要, 从而达到最优化。网络特有的共享性、开放性、虚拟性、快捷性等特征, 使得网络环境建设亟不可待。

从二者的关系角度来看, 首先, 网络隐私保护是网络环境建设的必然要求。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 网络的共享性、快捷性等加强了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性。距离的遥远已不会让人们产生沟通的困难, 但同时, 含有他人隐私的信息被侵犯的过程也能快速实现。网络隐私权的载体是网络, 因此, 只有完善网络隐私保护, 才能更好的把网络环境建设推向一个较高层次的发展。

其次, 网络环境建设是网络隐私保护的保障。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在使世界各地的人们联系紧密的同时, 也会相应的产生一些负面影响。网络环境的不成熟, 导致网络主体的隐私泄露。因此, 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应建立在健全的网络环境的基础之上。

总之, 在我国目前情况下, 网络隐私保护和网络环境建设二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2 网络隐私保护和网络环境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2.1 网络隐私保护方面

截至2013年6月底, 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 半年共计新增网民2656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4.1%, 较2012年底提升了2个百分点[2]。

依此看来, 网络用户数量增多, 网络的应用也日益丰富。就我国目前的网络隐私保护而言, 虽然大部分网络主体的隐私权能得到切实保护, 但还是存在多方面的问题。

1) 网络主体对隐私权保护的意识比较缺乏。至今, 我国对于“网络隐私权”这一概念的定义比较模糊。

2) 立法深度不够。就我国目前而言, 网络隐私权领域的立法相对缺乏, 仅在一些相关法律中涉及到。如《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第18条规定:“不得在网络上散发恶意信息, 冒用他人名义发出信息, 侵犯他人隐私权。”但这些规定可操作性不强, 只为个人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提供了仅供模糊参考的依据。网络隐私保护之所以存在以上问题, 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 (1) 我国正式接入因特网的时间仅10多年, 对于网络隐私权的侵犯还缺乏意识。人们接受着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 从而导致思想觉悟还有所欠缺。 (2) 高速发展的科技水平也带动了网络隐私的侵权手段的发展, 大多立法人员不能正确把握计算机技术, 造成立法与技术的分离, 对网络隐私权的侵犯行为不能准确界定。

2.2 网络环境建设方面

截至2013年6月底, 中国国际出口带宽为2, 098, 150 Mbps, 半年增长率为10.4%[3]。我国国际出口带宽增长率明显, 表明我国的网络环境建设取得巨大进步, 相对完善的网络硬件设施在不断的满足网络主体的需要。但网络环境还存在以下问题:网络环境的抗击打能力还薄弱;我国的网络环境建设还尚处于初级阶段。

引起网络环境脆弱的主要因素为:网络技术的欠发展是造成网络环境脆弱的主要原因;网络用户的大量增加, 使我国带宽数量不断上升, 同时也给互联网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

3 促进网络隐私保护和网络环境建设的对策

在互联网发展迅速的今天, 切实保护网络主体的隐私权, 构建完善的网络环境显得尤为迫切。本文认为, “完善立法, 实行行业自律, 加强网络安全技术开发”这一模式更适合我国国情, 因此, 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架构。

3.1 完善“网络隐私权”立法, 加强法治建设

在我国网络隐私权的立法保护相对缺乏的情况下, 个人网络隐私权屡遭侵犯, 从而, 完善网络隐私权的立法, 推行法治建设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法律应以一般隐私权为依托, 进一步明确“网络隐私权”的概念, 充分划定其范围, 以达到更好的保护网络主体隐私信息的目的。

2) 加强对网络隐私权的立法及其法治管理。加强立法的颁布及其实施, 使其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有法可依, 以促进社会在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

3) 在立法过程中, 根据网络技术的发展, 增加法律的技术性, 将法律在网络环境中的可实施性放首位, 不断进行创新和完善。

3.2 行业自律, 加强网络隐私权的自我保护

行业自律模式是“由公司或者产业实体制定行业的行为规章或行为指引, 为行业的网络隐私保护提供示范的行为模式[3]。”就国际上而言, 这一模式被美国等国家所采用。在行业自律模式中, 通过指引行业并规范其自身的行为, 从而达到网络隐私保护的目的。从我国国情出发, 将行业自律与政府立法这二者有效结合, 才能逐步提高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效率。行业自律模式与普通立法模式相比较, 有其自身的优势: (1) 行业自律模式可操作性强。自律, 即要求行业之间、行业内部的自我约束, 通过行业个体的自律规范达到对个人隐私保护的目的。 (2) 行业自律模式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法律作为国家制定的强制性规范, 具有确定性和权威性, 灵活性较小。

然而, 由于网络环境建设的欠发展, 我国目前的行业自律模式并未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因此, 我国在不断完善法律体系的基础上, 应进一步构建行业自律体系, 将网络机构的自我管理功能与立法模式相结合, 利用政府的行政职能, 建立与行业相协调的网络隐私保护制度, 推进网络环境建设, 从而获得行业内部或行业与行业之间的有效监督。

3.3 充分利用网络安全技术, 加强网络环境安全建设

在信息社会, 网络安全技术逐渐成为保护网络环境中的信息资源的重要手段, 网络环境的安全健康依赖于网络安全技术的不断发展。因此, 加大网络安全技术的开发力度, 推进网络环境安全建设, 也是保护个人网络隐私权的有力手段。

一般意义上的网络安全技术主要包括物理安全、加密技术、匿名技术。其中, 加密技术、匿名技术作为广泛使用的隐私保护技术, 能够有效防止非法用户获取他人的网络隐私信息, 也能够保护在通信网络中传输的隐私信息不被非法分子所盗取;匿名技术能够提高用户在网络环境中的匿名性, 防止隐私信息的意外泄漏。

当然, 在计算机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 也伴随着更先进的数据监视、挖掘、盗取技术的推出, 以及网络环境存在的一些漏洞, 让网络安全认证技术面临高水平的挑战。因此, 推进网络安全技术的全面发展, 不断加强网络环境安全建设, 才能达到网络安全技术保护用户网络隐私权的目的。

3.4 提高个人隐私保护意识, 规范网络道德行为

1) 用户应提高在网络环境下的隐私保护意识, 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 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观。“以网络生存丰富和发展自我的现实生存, 以自己的意志力量控制自己, 形成遵守网络道德的坚强意志[4]。”网络环境只有在网民诚实守信的基础上才能健康发展。

2) 遵守网络技术协议, 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在进行网络活动过程中, 网络用户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应充分遵守网络规则或协议, 提升道德修养, 遵守网络秩序。由于用户在网络上的部分信息都有可能成为公开的信息, 因此, 用户在互联网上发布个人信息时应加强防范意识。

3)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培养良好的价值观, 做到网络人格与现实人格的统一。尊重他人人格与隐私, 拒绝网络诱惑。

3.5 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 进一步推进了网络文化市场的发展速度。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环境的构建需要从立法着手, 利用法律手段、网络安全技术等解决网络环境发展上的不利因素。同时, 政府应主导网络文化环境建设的正确方向, 着手实现网络信息的安全化和公开化。

总之, 加强个人的网络隐私权保护力度, 并不断推进网络环境的健康完善发展, 我国进入安全高效的网络时代便指日可待。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M].北京:群众出版社, 1997.

[2]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3.

[3]蒋坡.国际信息政策法律比较[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1.

网络环境助推英语课堂 篇10

1. 运用网络优势创设生活情境, 沟通英语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学习一种语言一定要有语言环境才能学得好。因此,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的录像、图片、动画、声音、文字等资源为学生提供逼真的语言环境, 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 从而增加学生进行英语实践和交流的机会。

如网络教学中的全新认读单词方式就是运用网络优势创设生活情境的一大探索。教师将课文录音或者单词录音和生动的图片和文字相结合, 一起放在网页上, 让学生通过网络这个媒介自己来跟读课文, 跟学单词。这样做以后, 就可以使教师从反复领读新授单词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同时也能避免有些同学因为坐在后面而听不清楚。现在教师只需要对学生稍加操练, 就可以把新知识教得很好。学生学得清楚明白, 教师也教得轻松愉快。另外, 这个办法也充分培养和利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在听完录音后, 自己模仿发音, 自己学习单词,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真正把“要我学英语”变为“我要学英语”。最后还有一个优点:由于这个网页已经被教师上传到网络上, 学生在家也可以自己学习, 方便快捷, 轻而易举就把英语学习“搬”回了家。

2. 运用网络优势突出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步入学校和家庭, 学生可以更自主地利用网络来寻找学习及辅助学习的资料。通过信息化网络的不断完善, 课程中的一些难懂的知识, 可通过网上源源不断的信息得以解决。学生不再只是依靠教师在课堂的讲解而获得知识, 完全进入了自主学习的阶段。而在课堂上, 学生也可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 加深对知识的进一步了解。例如“A busy day”一课中有一个知识点是时间的表达方式,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网络呈现了一个活动的钟, 通过操作和描述, 让学生体会并总结出past和to所表示的不同含义, 然后便用大部分时间让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地练习和操作, 让他们从实践中理解时间的表达方法。这样学生在课堂中就显得非常活跃并积极地配合, 而且学生也通过自主的操作和体会, 深刻地理解并掌握了知识。

3. 运用网络优势创设活动情景, 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提高和发展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网络环境中融入多种资源可以为学生开展听、说、读、写提供大量材料, 是解决英语教学中的重难点的助推剂。媒体资源能减少教师过分讲解的时间, 化抽象为形象,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生在网络教学活动中既能得到信息素养的提高, 也能发展形象思维, 有效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

4. 运用网络优势开发学生潜能, 促进不同个性学生的差异发展

多媒体网络的巨大信息资源不仅让教学内容得到拓展, 挖掘出许多辅助教材学习的知识点, 甚至有些是教学内容以外的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把可用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加以整理、取舍, 对于实用性强的加以借鉴和集中, 利用网络加以完善和体现, 这样学生的学习资源不局限于课本, 能自行解决以前认为难度较大的问题, 这样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充分体现, 学生才会获得学习上的满足。比如, 学完有关颜色的词后, 我们做成一个教学网页, 把Listenand colour, Listen and circle, Listen andnumber, Match, Answer the questions等几类习题做成衔接, 学生可自由地按各自的需要充分地选择学习内容, 学习进度完全依照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而定。这种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发展可能性, 体现了新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发展的理念。

5. 运用网络优势提供广阔空间,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现今社会, 人们已越来越体会到网络带给我们的快捷与便利, 它可以让我们知道得更多, 知道得更广。对于英语教学而言, 它的优势自然也是很明显的。在介绍Martin Luther King这个人物时时, 在各种网站上可找到有关他的生平、家庭、教育、政治生涯以及他的各种演讲、声音、图片、录像等, 使学生有一个比较直观彻底的了解。课堂中学生反复操练他的演讲材料, 极大地丰富了课堂,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更好地教育了学生的思想, 锻炼培养了学生的演讲能力与听力。一堂课结束, 学生说他们好像感到Martin Luther King刚给他们做过一次演讲。这就是运用网络进行英语教学实实在在的效果。

灵活运用网络环境教学, 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通过教学过程的优化, 变抽象为形象, 变被动为主动,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英语课堂也会变得有趣、高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维护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 篇11

【关键词】 网络技术;思想道德;双刃剑;管理平台

在现实与虚幻的交错中,五花八门的网络世界带给我们数不尽的乐趣与便捷。上到白发苍苍的老人,下至刚能握住鼠标的孩童,都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畅游网络。大量的信息与资源充斥其中,自然就会将一些低俗的内容页带到上面。我们的学生都是孩子,尚未形成完善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这个年龄段的他们,最容易被一些以美丽外壳包裹的低俗内容诱惑,从而走向沉沦的深渊。

在这个光怪陆离、五光十色的世界里,青少年应该如何正确的使用网络?网络又如何为未成年人提供正确、健康的服务?随着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网络的开发度和自由度日趋提高,以IPAD为代表的一系列便携网络终端设备使得人们能随时随地的接驳网络。复杂化、多元化、商业化的特点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视野,拓宽的接触指示的渠道,另一方面它也带来了许多社会和道德问题。这已成为我们计算机教师在教学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作为教育者,我们要高瞻远瞩、未雨绸缪,在认真研究、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育主体的地位,正确看待网络生活的两面性,做好防范应对措施。

一、网络可以满足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首先我们应该肯定网络对学生的积极作用。

1、 拓宽了接受知识的渠道

现在的社会节奏很快,年轻人尤其是学生阶段就需要有效的得到大量的多元化的知识来帮助自己更好更快的成长起来。生活节奏的变化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像其父辈一样通过报刊、广播、电视、图书馆来吸收知识。网络的便捷极大地符合了年轻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他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搜索到足够多的感兴趣的知识,而这种接受知识的方式也使得他们的知识面更加的广泛。

2、“虚拟社会”是现实社会的“预科”

网络通过其互联关系构成了一个社会,创设了一个虚拟空间。这个空间丰富而刺激,可以创造出一种与现实环境极为逼真的“现实世界”;学生可以尽情地尝试扮演各种社会角色;还能实现现实生活中无法企及的梦想……这种虚拟互动的文化,为青少年生活提供了更大范围的社会实践基地,使他们有了自由选择、主动参与、实现自我。网络能够适应学生身 心发展的规律,满足他们的多种心理需求,使学生个性化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网络给学生思想道德带来了危机。

网络的出现与普及,特别是各类虚拟现实技术的大量涌现,给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宣泄的机会,真实生活中的缺憾可以通过上网制造出的虚拟来弥补。然而在网络世界中,信息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有内容丰富的共享资源,也有许多精神糟粕。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传播散布色情、进行诈骗、拐骗妇女儿童的现象屡见不鲜,网络中 的虚假信息、暴力文化、迷信文化比比皆是,会造成诸多危害。

1、网上行为失范,弱化网络道德。

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代,在这个时期,人的精力充沛,记忆清晰,思维敏捷,情感丰富,是世界观形成的阶段,是决定一个人有无作为的关键时期。但是青少年时期也是富于幻想,思维片面,情感不稳定,容易冲动,行为偏激的阶段,如果在这个时期接收了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影响,他们就难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容易养成不良习惯,甚至走上犯罪的不归路。

2、 网络垃圾文化,腐蚀心灵思想。

互联网作为信息传输的载体和手段,它本是身无可厚非的。但是,严酷事实告我们:网络绝对不是一片净土。如果让色情、暴力、迷信、诈骗等不良信息在互联网上肆意泛滥,将会祸害无穷。

三、面对网络这把双刃剑,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学校应建立绿色网络教室,满足学生正常学习需求。我们不能控制泛滥的网吧,强制和镇压只能引起青少年更多的反感,更加增强了他们的逆反心理,但可以建立绿色网络教室,就是服务器端安装不良信息屏蔽软件,也可以通过端口关闭的方式禁止一些垃圾网站的访问。这样就能有效地防止学生浏览那些不良的信息,使他们尽可能多的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新鲜的知识。

其次,教师为学生提供绿色网址,并教会学生如何通过网络来学习和丰富自己。如果利用网络他们增长了知识,学习成绩得到了提高,相信他们会更加喜欢上网络并能正确运用网络。教会学生如何躲避网络上的信息陷阱,避开垃圾网站等不良信息的传播源头。一味的封堵不是解决的最终办法,要从根本上使学生们认识到低俗信息对他们的危害,通过一些例子来强调危害的严重性。使得他们从主观意愿上就摈弃这类内容,做文明的网络游客。

再次,建议在全社会开展“文明网络、健康世界”活动。采取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的方式,加大对上传信息的监督力度,坚决清除黑网吧。督促网吧业主文明经营,守法经营,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网上世界。及时开展网络德育工作,可以根据网络德育工作的各种特点开展主题活动。通过网络德育让青少年能够自觉抵制不健康的网上行为,提高他们的识别能力,激发青少年的斗志,增强青少年精神上的免疫力;通过网络德育平台,给青少年提供健康、有趣的精神食粮。将学生从不良的信息中引向学习网络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的活动中去。

总之,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重视和加强青少年网络德育是求生存谋发展的有力武器,使每个青少年都能跟上网络时代的步伐。我们真心希望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能共同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构建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引导和促进青少年健康上网,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张震 《网络时代伦理》 四川人民出版社

[2][美]特雷尔·拜纳姆 [英]西蒙·罗杰森 主编 李伦 金红 曾建平 李军 译《计算机伦理与专业责任》 北京大学出版社

[3]《互联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国学校卫生.2004,25(1)

(作者单位:大连市房地产学校)

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网络教学 篇12

所谓网络教学是指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 或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知识。由于网络教学具有时效性、共享性、交互性和个别化等特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网络教学不同的教学模式,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 这就要了解网上教学的教学模式、特点、问题以及应对办法, 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实践与创新。

一、网络教学的特点

网络教学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建构学习, 是基于多媒体技术的网络技术下的新的学习理论。这种理论是将学生看成是知识学习的主动建构者, 外界信息环境经过教师的组织、引导, 学生主动建构, 转变成为自身的知识。这种开放性、创新性的教育思想和模式, 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和固疾。 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网络教学,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 网络教学过程的交互性。

网络教学最大特点是它的实时交互性。实时交互性是指在网络上的各个终端可以即时实施回答。交互的方式有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之间。通过课件还可以有效地获得图、文、声、像并茂的教育信息, 师生之间的交互可以获得教师的指导, 学生之间的交互可以进行协作学习。

(二) 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性。

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共享资源, 其中包括硬件的共享和软件的共享, 核心是软件的共享。

(三) 多媒体信息的综合性。

多媒体网络融超媒体和超文本于一体, 集图形、图像、图表、声音、文字于一体, 有利于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的情感;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四) 教学方式的先进性。

传统教学的中心是教师的教, 网络教学的中心是学生的学。在网络教学中, 教学不再是满堂灌, 学生的学习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组织、调控, 并以作业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至于学生的步调、方式、进度、内容的数量和难易程度等则由学生本人决定。

(五) 教学目标的多样性。

学生的个体差异, 如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风格、学习的起点等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多样性。在传统的“教学流水线”上难以实现因材施教, 网络教学克服了这些弊端。

(六) 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网上的教学内容不仅有本校学科教师编制的CAI课件, 而且有来自于不同类型、不同地区学校的课件内容。学生通过比较借鉴, 选取那些内容结构组织严密的优秀网站或课件进行学习, 从而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

二、网络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与方式

学校中心工作是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学校要真正为培养一代新人发挥效能就必须从课堂主阵地着手。现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 课堂教学中心从教师转向学习者, 核心在于学习者主动将新的信息和经验与其原有的知识基础相融合的过程, 因此网络教学正是适应了建构主义理论的需要。 网络教学模式大体可以分为:

(一) 集体教学模式。

教师先用常规教学中的讲授法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同时将概念、原理等讲述清楚、提供途径, 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收集信息或者分组讨论、协作交流, 同时交待任务情景。利用计算机迅速和反馈及时的特点, 提供化难释疑。放手让学生自行练习, 学生出现疑难问题, 可用电子举手。教师通过监视管理功能, 选定有疑难问题的部分学生, 组成一个特定的学习小组。学生可以利用语音对话、BBS论坛、留言簿、公告栏等展开讨论、进行经验交流。教师同时也可接受学生的咨询, 指导学生解疑, 提供帮助。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说可以在轻松环境中学习新知识, 促进了学生共同合作的意识。

(二) 自主学习模式。

该模式是利用服务器功能, 充分利用硬件资源, 使有限设备发挥最大的效率。

三、目前网络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 课堂容量问题————网络资源的合理利用。

为增加课堂教学容量, 有关人员在网络上放置了大量的信息资源, 但是却产生了一个严重的后果, 那就是:丰富的资料让学生眼花缭乱, 又是背景资料、又是电子板书、又是图片、又是相关链接资料。学生连浏览一遍都来不及, 更别提做笔记、分析、思考、判断、吸收、综合、消化了, 结果出现了学生无从下手、漫无目的、阅读随意的现象。

(二) 自主学习问题————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减少了讲授时间, 增加学生自主阅读时间, 在阅读过程中不加干涉。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充当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学生随意阅读该不该干涉呢?这会影响学生自主学习吗?这是网络教学实践中感到困惑的又一个问题。经过理论研究和实践论证, 网络教学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头脑里自行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师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应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帮助者和资源组织者的角色。网络教学中如果是良性的交流互动, 教师的作用非但不会削弱, 反而会增强。

(三) 情感互动问题————传统手段的必要补充。

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又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是如何在网络教学中解决情感互动问题。思想教育功能在网络环境下如何体现呢?通过探讨认为先进的网络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并不是水火不容、有你没我的关系。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想情感, 情感升华就会在有声与无声之间潜滋暗涨。因此解决网络环境下的情感互动问题, 传统的教学手段可做必要的补充。

(四) 课件通用问题————课件模板的优化设计。

一般情况下课件制作基本上是为了某一节特定的课例而设计的, 因此通用性很差。通用性是考察课件效率和效益的最重要标准。如果一个课件通用性很强, 不仅制作它的老师用, 全校都能用、全国都能用。提高通用性最好的办法是设计一些内容简洁、重点突出的网络课件制作模板。教师可以根据课型的不同需要, 或嵌入讨论系统或嵌入留言系统等, 发挥计算机的交互功能。另外, 制作课件也可以发动学生, 上网搜索资料等事情可以教给学生去做。学生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就已经在学习, 并且是对主动性要求更高的学习。

(五) 网络教学对设备、对技术的要求很高, 难以推广的问题————循序渐进、明确分工。

上一篇:消防自动报警系统下一篇:纠纷解决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