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生态环境

2024-10-14

网络生态环境(精选12篇)

网络生态环境 篇1

严惩网络谣言的时候到了。在全国, “秦火火”、“立二拆四”、傅学胜等一批网络“推手”和“大谣”们也相继因制造、传播谣言被抓捕。一场净化网络环境, “剑指”网络谣言的互联网“保卫战”正在全国范围内打响。

古人云:“众议成林, 无翼而飞;三人成市虎, 一里能挠椎。”谣言的传播速度和杀伤力往往不容小觑。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与普及, 各种“冷料”、“热料”、“猛料”、“假料”接踵而至。这些不负责任、肆意编造出来的网络谣言不仅严重混淆了视听、扰乱了人心, 更一定程度上污染了公共环境、扰乱了社会秩序, 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造成极大的危害。毋庸置疑, 在这个网民数量接近6亿的信息化社会, 网络谣言已经成为危害社会的一大毒瘤。为国家稳定计、为社会和谐计、为群众安康计, 根治网络谣言势在必行, 刻不容缓!

网络谣言破坏安全感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 在2013年全国两会上, 何建明就提交过一份有关惩治网络假信息的提案。“网络谣言多了, 正能量的东西反而没人信, 让人感觉物质上再幸福, 内心也会没有安全感。它影响整个社会, 影响国家形象, 影响每个人对外部世界的判断。”

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说:“网络上传播的虚假信息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 让他们觉得网络是可以随意发泄情绪、没有法制的地方。”

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强调, 言论自由, 言者有责。“一方面, 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公民通过各种途径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的自由;另一方面, 言论也要受到法律法规、公序良俗的制约, 遵守国家法律, 尊重公民隐私, 恪守道德底线。”

明确网络语言的红线禁区

全国人大常委、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指出, 我国的网络管理制度建设滞后于网络发展, 法律界早就呼吁要尽早采取行动。“我国对网络谣言的打击力度是弱的, 没有一个国家的网络像中国这样松散, 我们过去放任了大量的违法、不负责任、违背社会公德、攻击他人的谣言和煽动性的言论。”

浙江省海宁市司法局局长金中一在网上的微博“@中一在线”很有名, 身为大V的他指出, 大V要有较高的责任意识和鉴别能力, 对有疑问的内容要谨慎转发, 对身份不明的博主和口碑不佳的媒体所发布的帖子也要谨慎转发。发布真实的权威消息, 才是止谣的良策, 同时还得法律与自律相结合, 一方面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 另一方面要加强行业自律, 网民自律。

让网络谣言无处遁形, 首先要靠“治”理。相关部门要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 用法律武器严惩恶意造谣、传谣者, 使网络谣言彻底失去生存空间。在我国, 网络谣言之所以在近年来呈泛滥态势, 探其原由, 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违法成本低。在“注意力也是生产力”的E时代, 网络谣言背后利益输送暗流涌动。据供述, “立二拆四”创立的网络推手公司七年来毛收入达1000余万元, 纯利润有数百万元之多。造谣传谣, 最终是为了“吃谣”。因此, 要铲除网络谣言滋生的土壤, 重要的一条, 就是要用制度重构网络秩序, 用法律斩断网络谣言背后的“黑色经济”链条。

让网络谣言无处遁形, 其次要靠“智”理, 即政府机构、有关部门要有敢为、善为的应对智慧, 用真实准确的信息第一时间击破谣言的泡沫。加大信息公开的透明度, 及时用真相消除事件的模糊性是根除网络谣言的“利器”。事实证明, 在谣言传播伊始, 有关部门认真、及时地回应公共疑虑, 往往能在第一时间抢占信息制高点, 使谣言不攻自破。

让网络谣言无处遁形, 是营造健康网络生态的迫切要求, 也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 我们要扬法律长鞭痛打造谣者和传谣者, 用开诚布公铲除网络谣言滋生的土壤, 让网络空间更阳光、更健康、更温暖。

网络生态环境 篇2

0人参与 0评论

中国开始进入互联网“新常态”

——2014中国网络舆论生态环境分析报告

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信息研究院院长助理李未柠

(2014年12月25日)

概述

2014年,中国互联网发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变化。这一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正式成立,总书记亲任组长,完成了国家在互联网层面的顶层设计。这一年,网络空间更加清朗,网络正能量更加巨大,中国开始进入互联网“新常态”。

2014年,中国从消费互联网正加速迈向产业互联网。各传统行业尤其是零售、金融、制造、医疗、教育等都在与互联网加速融合,互联网创业成为新亮点。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与多样化及大数据云计算能力,互联网势必将迈向从改变消费者个体的行为到改变各行业、政府乃至社会的“产业互联网”时代。

2014年,是“中国互联网外交元年”。11月,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成功召开,是中国首次举办的世界互联网领域规格最高、影响力最大的会议。12月,第七届中美互联网论坛在华盛顿举行,鲁炜主任率领罕见规格的中国互联网代表团访美,掀起了网络外交旋风。从乌镇到华盛顿,从“主场外交”到“征服之旅”,中国与互联网相关的涉外活动数量增多、节奏变快、程度加深,影响力也更为广泛。中国正在以更积极的姿态,构建中国作为全球互联网领域的强国地位。

2014年,正能量网络生态正式形成。网友在微博上发起“待用快餐”活动,全国30多个城市的300多家爱心餐厅参与,请环卫工人喝口热茶、吃碗热饭的呼声络绎不绝。此外该活动持续发力,遍地开花,还衍生出“待用文具”、“待用面包”、“待用书籍”、“待用电影”等一系列公益主题;8月,境外社交网络兴起的旨在关注渐冻人等罕见病的“冰桶挑战”传到中国,各界知名“大佬”纷纷应战、传递爱心;11月,“微笑挑战”点名游戏蹿红微信朋友圈,“用微笑感恩身边所有人”点燃了冬天里的一把火,各种微笑照片疯传网络,传递快乐正能量。这种在互联网上兴起的正能量正以独特的O2O方式推动着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

2014年,依法治国理念得到弘扬,网络空间日渐清朗。“净网2014”、“剑网2014”、“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治理”等10项专项行动的相继开展,在国家层面完成互联网层面的顶层设计后,互联网管理部门的网络治理思路逐渐明晰,分类统筹、分步管理的方法正在成型。

一、“三微一端”的移动舆论场成为中国网络舆论新重心

我国移动用户规模在2014年进入迅速增长期,信息由传统PC端流向移动端,互联网全面进入移动互联时代,而以微信、微博、(微)视频、客户端为代表的“三微一端”已成为移动舆论场新重心。

二、2014年是中国媒体融合元年

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网络入口、阅读习惯等发生了重大改变,门户网站也越来越成为了移动互联时代的传统媒体。除原有的微博平台外,诸多传统媒体都在积极布局微信及客户端,剑指平台级应用,进行“移动化”、“碎片化”、“矩阵化”传播,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其中央视新闻的新媒体粉丝数已刚刚过亿,人民日报四个微信公号与五月份上线的新闻客户端也影响力颇大,新华社新闻客户端在六月份上线后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还有,澎湃、界面等新媒体产品的陆续上线,也给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提供了诸多价值参考。此外,在新浪效力了17年的总编辑陈彤11月离职加入小米负责内容运营,除了让世人感慨门户时代的落幕,更开启了终端、平台、内容、社交等整合发展多领域共生的“新媒体”时代。

2014年时事资讯类新媒体情况一览表

媒体

微博

(发博数)

微信

(当日累计阅读数)

APP

(豌豆荚-下载量)

人民日报 18077 903,049 98 万

央视新闻

18899 833,021 115 万

南方都市报

8708 270,841 2.2 万

广州日报

17607 255,736 1.5 万

澎湃新闻

965 89,063 11 万

南方日报

13352 69,429 3511

凤凰视频

6731 55,625 336 万

凤凰新闻

384 42,786 902 万

今日头条

3229 15,501 3069万

财经网

16293 6,516 4532

三、意见领袖“退场”,“自媒体人”登场

2014年,微博上“意见领袖”即“大V”群体的活跃度明显下降,据不完全统计,整体发博量减少四成,并出现部分向微信公号迁移的现象。据腾讯微信官方数据显示,截止目前,微信公众号总数超过580万,日均增长数1.5万个。随着微信公众账号影响力的扩大,往往聚焦垂直领域的作为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传播的“自媒体人”正逐渐取代微博“大V”并被赋予新的民间舆论场话语权。随着各类自媒体联盟风生水起,以“自媒体人”为核心的圈群文化开始在舆论场中扮演重要作用。

四、匿名、无网、加密社交工具出现

互联网技术革新促使信息形态发生变化,也将带来网络舆论生态的迭代更新。国外的“Secret”、国内“无秘”、“吐司”等匿名社交应用在社交媒体界刮起“匿名风”;Firechat、茄子快传等无网传播功能也使得该工具拥有较大用户市场;Twister也以“去中心化”的形式打破传统社交软件。

国内外新型社交平台一览表

社交平台/软件

上线时间

用户规模

主打特点

Snapchat

2011年9月

月活跃用户数超1亿

阅后即焚

无秘

2014年3月

累计下载量1674.3万(2014年9月数据)

加密社交

Yo

2014年4月

200万(2014年7月数据)

简洁 Twister

2014年6月

全球活跃用户3000左右

去中心化

无网社交平台一览表

应用名称

快牙

茄子快传

闪传

Firechat

瓦力快传 AirDrop 原理

WLAN热点形式来传输数据,不需要开启wifi

通过对环境声音的感应,将手机之间自动建立连接

利用手机WIFI网卡传输

通过蓝牙技术,将智能手机转换为一个个“路由器”,附近的设备越多,通讯信号越强。

创建WiFi热点

需要新型号的网卡,直接建立热点(类似蓝牙)

对象

最多五个手机与电脑 手机与手机

两个具有无线功能的电脑

手机与电脑

手机与手机

手机与电脑

手机与手机

手机与电脑

手机与手机

手机与电脑

手机与手机

电脑与电脑 手机与电脑(限于IOS)

文件类型

无限制

无限制

无限制

无限制

无限制

无限制

使用距离

10M内

10M内 10M内

30.5M内

10M内

9.2M内

五、微信政务开启建设移动互联服务型政府新时代

根据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信息研究院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8月5日,已有29家中央机构开通政务微信,其中政务微信公号34个,服务号5个。垂直服务领域中,至2014年9月1日,全国公安交管系统政务微信数量已达703个,全面覆盖大陆31个省级(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武汉交警的政务微信,自开通后已成功实现了交通事故快速拍照处理、带图片的事故信息推送、微信支付缴纳罚款等重要功能,并在筹划利用微信政务解决远程定责、基于个人位置信息的路段限行等交通信息提醒以及将整个车管所搬入服务号等场景。此外,全国共计几万余个基于宣传和服务的政务微信公号(订阅号与服务号)在2014年的快速开通,对未来移动互联时代降低社会运行成本、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等将产生深远影响。

六、新闻网站仍是网上舆情首曝主要途径

根据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信息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14年1月至12月共计4783个网络舆情热点话题,网络舆论场中关于信息来源,新闻网站、报纸等仍是舆情热点首曝的主要途径,各传统主流媒体作为热点事件首曝渠道的比例均有提升,微博爆料占比较去年有所降低。值得注意的是,相关传统媒体在有关报道中譬如马航事件等,为“博眼球”抢发未经核实消息致讹传频现,引发舆论广泛质疑。此外,今日头条、澎湃等新兴媒体平台以及独立网站等也抢占信息首发地位,信息外溢至多平台的现象渐显。

七、超四成网上舆论热点能得到回应

2014年,近四成网络舆论热点得到涉事主体回应,相较2013年,涉事主体无回应的现象显著减少,回应也从追求回应速度转向兼顾回应节奏上,相关回应能够在一周内完成。回应方式方面,以接受记者采访最多,占比达48.2%,通过官方网站及微博等网络形式回应的涨幅明显。积极主动回应热点话题显现出涉事主体舆情应对能力日渐提升,逐步掌握消息发布和舆论引导主动权。

八、反腐倡廉、司法执法、国防外交是2014网上舆论最为关注之三大话题

九、反腐舆情进入官方主导模式,网络反腐出现断崖式降温

自2013年9月2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正式上线并开通网络举报通道后,中纪委官方网站很快显示出引领网上反腐舆情的“引擎”作用。此后,全国各地纪委监察部门紧跟中纪委步伐开通官方网站,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纪委主动发出权威声音、抢占舆论高地的积极氛围。与此同时,网络反腐(或称民间反腐)发生断崖式降温,根据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信息研究院统计,2014年由网络举报而揭露的腐败案件仅51件,全年总和不及网络反腐“鼎盛时期”一个季度的件数。由此可见,反腐“正规军”出击成效显著,网络反腐进入官方主导时代,摆脱过去“网络爆料—纪委介入”这种舆论的被动状态,转而形成“纪委公布—舆论热议”模式,官方牢牢把握住舆论话语权。舆论一度总结的“周一拍苍蝇,周五打老虎”纪委工作规律,正是印证了反腐“官方节奏”的深入人心。

十、“***现象”火爆网络

网络生态环境 篇3

受2003 年“非典”时期的应急网络教研工作方式与效果的启发,区教委把建立西城教育研修网作为推进课改实验的一项重要的保障性措施,希望以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构建一种生态环境,摸索出一套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建立网络研修的保障机制

1. 创新管理思路

面对教育研修网这种新型的学习、交往载体,我们需要创新建设思路与管理思路。管理的目的不是用行政权力或者管理制度强迫教师学习或研究,而是通过对教师间关系的协调,来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共同体;通过对组织结构的再设计、对教育资源的再配置,提供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与资源保障。

2. 构建管理体系

西城区教委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信息化工作管理科。西城教育研修学院成立了西城教育研修网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研修网工作办公室,各业务部门按照业务分工, 承担研修网的管理及业务工作。

西城教委主管主任、信息科、西城教育研修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和管理全区的网络研修工作,在全区形成行政牵头,区教研、科研、培训和信息技术部门分工合作,有效推进网络工作的组织管理体系。

同时,教委要求各中小学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责成一名校级领导专人分管网络研修工作。

3. 明确管理措施

西城区教委每年召开一次全区信息化工作会议,布置推进研修网建设的各项工作。区教委每年拨付专款,保证研修网的运行、建设、发展。在区学科带头人(含特级教师和市区学科带头人、市骨干教师)管理规定中,将参与研修网工作纳入学科带头人的职责,并列为对其每年履职考核的内容。

在前期实践的基础上,经反复研讨,研修网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西城教育研修网协作组组长工作管理办法”、“西城教育研修网工作指导意见”、“西城教育研修网先进协作组及先进工作者评选办法”等相关制度。

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的研修网工作领导小组每学期都制定研修网专项工作计划,使研修网建设与应用有序推进;每年召开若干次研修网工作经验交流研讨会、培训会、专项调研会;将研修网工作明确纳入教研员工作职责。组织每年一度的全区性研修网工作先进个人、先进协作组评选活动。

4. 形成奖励机制

我们建立了对参与研修网资源库建设人员奖励资源费的制度和证书发放制度。2006 年西城区第二届教育科研月期间,我们首次组织了“我与研修网”的“西城教育研修网应用与管理征文”活动,表彰了32 个西城教育研修网先进协作组、184 位来自教育一线的先进工作者。

二、网络设计注重服务功能

西城教育研修网的设计理念是“一个中心、三个立足”,即以校本研修为中心;立足于以教师为本,提供针对教师个体的服务;立足于同伴互助,提供针对团队协作式学习的服务;立足于专业引领,提供梯队专家与跨学校、跨学科甚至跨区域交流的服务平台。

1. 针对教师个体的服务

(1)为每位上网学习的教师创建个人工作室,目前已有11663个。为教师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间与便捷的研讨工具和知识管理工具,倡导教师在做学习者的同时成为研究者与资源提供者。

(2)让教师拥有学习的选择权、资源建设的规划权以及资源的发布权。即教师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可以自主创建个性化的栏目,定制互联网上的主题资源;可以自主发布自己的成果,并可在“完全公开”、“伙伴共享”与“私有”三种信息发布方式中自主作出选择。

2. 针对协作式学习的服务

我们以协作组为核心,组建不同类型的教师、干部学习共同体。

(1)教师自主选择合作学习的伙伴。既可以以学科划组,也可以以学校、年级、主题、课题、兴趣划组,教师可以跨学科、跨年级、跨学段申请加入协作组。

(2)协作组内采取组长负责制。研修学院的教研员、教师或学校的干部教师均可成为网上协作组的发起人。协作组的发起人任该组组长,负责审批协作组成员的申请,不断抛出研究计划与研究问题,管理并规范组内研究活动流程,指导和协调协作组的网络研修活动,创设互动交流共享的氛围。

(3)教师可以自主参加协作组的各种活动, 可共享组内成员公开的资源,提请组内成员共同探讨自己在本校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等。

3. 立足于专业引领的服务

(1)充分发挥教研员、学科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教研员分别担任年级学科主页的协作组组长,带领区内教师开展网上教学研究活动,共同探讨课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建立客座名师、专家工作室。依托全国教师教育学会的专家资源,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中小学教师结成研究伙伴。同时,专家积极吸纳一线教师参加自己创设的协作组。

三、在网络平台上共建共享共发展

西城教育研修网是一个比校园网更为广阔的干部、教师专业化研修空间,是比互联网上其他平台更贴近和承载着西城教育积淀、教育实践、教育发展的研修平台。

1. 在建设自制资源库的过程中研修,促使教师从使用者成为开发者

对于众多教师来说,上网的第一需求是寻找自己需要的课例、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西城教育研修网上有一个深受教师喜爱的西城教师自制资源库,现在资源总数已达8 万多包件。不少教师经历了从资源库中寻找、下载资源为我所用, 到开始进入研究状态,分析、比较别人的课件资源,最终加入到开发者的队伍中来,到资源库中提交自己的研究成果的过程。

看到自己提供的资源被其他教师选用,原本默默无闻的教师说自己收获的是“自信”;还有的教师说, 助人者自乐,自己在资源共享中体验到了人生的快乐,体会到了人生的价值。

2. 在个人工作室中研修,促进教师个体的自修与反思

目前已有95% 的西城干部、教师在西城教育研修网上注册。在教师的网上个人工作室中,网络日志成为使用者记录自己学习反思成果的载体,目前有2499 条。西城教育研修网改用第四版后短短一个月时间,网络日志就有上千篇。

3. 在协作组中开展多样化的研修活动,拓展教师专业发展渠道

网络教研并不是要取代常规教研培训活动,而是要探索与常规教研、培训工作互补的常态网络研修模式。教师在网络教研的生态环境中逐渐成长起来。在西城教育研修网上最为活跃的是各类网上协作组,目前已有605 个。过去上一节区级研究课,只有少数教研员与作课教师备课,研修网的诞生使教师们可以参与研究课的备课、授课以及课后反思与评价的全过程,网上教研成为常规教研的拓展与延续。

网络信息生态环境评价与优化分析 篇4

1 网络信息生态环境受到的主要影响

网络用户在网络信息生态环境中会受到相关法律法规和我国政策的约束, 对现实社会的人们有潜在的政治影响, 例如在网络信息生态环境中传播某种危害网络安全的信息, 现实社会的传播者会受到法律的制裁;网络信息的生态环境中还会体现出不同地区的特征, 主要包括文化传统、信仰、地方习俗等等, 这是由于人文环境的影响。因为网络信息用户都处于不同的地区, 每个人会把现实环境中的人文习惯带到网络信息环境中;技术环境对网络信息的影响是指网络信息在应用不同的技术时, 信息传播的方式也产生了相应的改变。各类新技术在网络信息中的应用, 使网络信息服务的范围扩大了, 服务模式也产生了改变;各国经济状况发展不一样, 如果该国家经济发展比较缓慢, 将会导致网络经济下降, 人们对于网络信息的需求量降低, 造成网络信息生态环境发展的滞后。

2 网络信息生态环境的评价

2.1 建立网络信息生态环境评价体系

网络信息生态环境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保证网络信息生态环境评价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避免网络信息生态环境的评价有失公平。评价体系主要对网络信息的流畅性、稳定性和信息价值进行评价, 对流畅性进行评价时主要是评价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的信息组成是否合理, 各类信息之间的衔接是否紧密;对稳定性进行评价是指网络信息的生态环境是否会轻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保证网络信息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和拓展能力;对网络信息价值进行评价是评价该网络信息对网络用户是否有用, 会为网络用户带来多大的帮助, 对网络信息价值的评价可以体现出网络信息的经济性。

2.2 确定网络信息生态环境评价具体指标

网络信息生态环境评价的具体指标分为政治指标、人文指标、技术指标、经济指标四大类。政治指标包括了相关政策法规对网络信息生态环境的监督、对网络信息行为的规范以及对网络信息企业的扶持等;人文指标是指网络用户的价值观、网络用户的综合素质以及不同地区的民俗习惯等;技术指标是指相关网络技术的应用、网络信息安全的管理、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经济指标是指网络信息的消费趋势、网络用户的数量等。

3 网络信息生态环境的优化

3.1 政治环境的优化

相关政府部门要加强与网络信息有关的法律法规的建设, 提高对网络信息的监管力度。要求网络用户进行实名制认证, 提高网络信息使用的对称性, 避免网络用户信息不真实, 出现虚假信息的传播。政府部门加强对不法信息制造者的处理力度, 使网络信息的生态环境得到净化。

3.2 人文环境的优化

在网络环境中充分的渲染传统文化氛围, 通过文化的渲染来完善网络信息生态文化环境。适当提高网络用户在网络信息人文环境中的主体意识, 支持网民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看方法, 创造民主的网络信息人文环境。网络信息的人文环境体现出了网络用户对我国政治、经济、公共服务的一些具体看法, 这些看法可以成为政府改进的参考, 所以网络信息生态环境应该加强网络用户的主体意识, 重视网络用户的看法。

3.3 技术环境的优化

对技术环境进行优化需要加强网络信息新技术的应用, 消除网络信息冗余, 避免出现信息孤岛的现象, 并运用相关的信息安全技术对网络信息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避免网络信息生态环境遭到黑客的恶意破坏, 影响网络信息的正常使用。相关部门也要对传统的网络信息技术进行革新, 保证网络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3.4 经济环境的优化

网络信息企业要对网络信息的服务模式进行拓展, 让更多的网络用户可以享受到网络信息带来的便捷, 促进网络信息在人群中的消费。目前我国网络信息的消费群体主要以中青年客户为主, 为了促进网络信息生态环境的发展, 网络企业要扩大网络信息的服务范围, 增加网络信息的客户数量, 让网络信息生态环境的覆盖面可以更广。

4 结语

网络信息生态环境是现实社会在网络环境中的映射, 会受到现实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 通过对网络信息生态环境的评价, 从政治环境、人文环境、技术环境、经济环境四个方面确定具体的评价指标, 加强网络信息生态环境的优化, 促进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冷晓彦, 马捷.网络信息生态环境评价与优化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1, 05:10-14.

[2]李北伟, 张鑫琦, 富金鑫, 等.网络信息生态链评价研究——以淘宝网与腾讯拍拍为例[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3, 09:38-42+47.

网络环境下法学 篇5

[摘要] 在现代远程网络技术条件下,法学教师如何来开展网上课程导学,这就需要培养法学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强法学专业学生各种技能的训练;提高法学专业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培育法学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以此来全面提高法学专业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 网络条件 法学教师 课程导学

随着远程网络技术的发展,如何利用网络进行课程导学,加强法学专业学生各种技能的训练,全面提高法学专业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是我们法学教师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网上导学是指网上课程辅导,法学教师根据课程大纲的要求,结合法学专业学生学习情况,利用远程网络对法学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的指导。它主要有以下几部分构成:

(1)课程学习之前的导学:主要是帮助法学专业学生制订适合个人特点的学习计划。网络教育为法学专业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导学的首要任务是法学教师应根据法学专业学生个体的不同情况,指导他们制订出科学务实的个性化学习计划。在课程学习之前法学教师有责任让其了解课程的难易程度、媒体资源情况,供他们自主选课,确定学习任务与目标,并根据课程设置、教学资源的情况指导其制订课程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

(2)阶段性导学:当课程学习开始后,法学教师导学的主要任务是讲明课程的重点、难点,及时发布阶段性导学材料,帮助法学专业学生把握学习进度节奏,明确各阶段应掌握的知识点,介绍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帮助他们学会从多种教学媒体中获取知识的技巧。

(3)考试后的导学:课程考试结束后,法学教师根据所获得的信息通过反馈及时矫正偏差,帮助法学专业学生再提高。师生之间在经过一定阶段的教与学后,法学教师要根据多向的反馈信息,特别是通过试卷分析,了解法学专业学生学习的情况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网络与其就学习成绩、存在的问题,尤其是个性化问题进行再沟通,及时修正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媒体组合、师生交流等方面的不足,帮助其克服自学中的困难,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行为,改进教学方法,更好地完成导学任务。

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利用远程网络技术对法学专业学生的课程进行网上辅导,法学教师在导学中要着重培育法学专业学生的以下几种能力。

一、在课程导学中首要是培养法学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它不按传统的教学班形式组织教学,而是成立相对固定的学习小组,展开讨论、教师辅导、网上答疑 等活动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调动法学专业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在课程导学中,法学教师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教学资源的开发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习计划的指导者、学习方法的咨询者、学习内容的导航者、学习成功的激励者等多重角色,法学教师能否提供行之有效的导学支持往往成为法学专业学生自主学习成败的关键。

首先,法学教师要指导法学专业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完整的自主学习计划有助于学习者明确学习目标,控制学习进度,不断总结和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效果。同时,法学教师也能根据计划有效地督促、检查、支持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其次,法学教师指导法学专业学生合理利用教学要素组合有效地进行学习。为了指导他们把自主学习与学校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授课教师对每一门课程的教学都要设计一份教学一体化设计方案,把自主学习指导和教学支持服务结合起来,把学习进度安排意见和教学进度安排结合起来,使教与学良性互动,构成有机的整体。再次,法学教师要指导学生建立合理的学习小组。针对法学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的差异,法学教师可建立合理的学习小组,建立学习小组首先要面向全体法学专业学生,按自愿的原则把分散在各个单位、各个地段、各个行业的学生组织起来,力求使每个法学专业学生通过小组学习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学习小组的主要活动形式可以围绕每个阶段课程导学过程中提出的思考讨论题,通过自主网上学习,相互协作,寻找答案,提出见解,展开讨论,结合网上讨论答疑活动,归纳出问题的答案。

在课程导学过程设计中,既有对法学专业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又有对他们学习支持服务的设计。依托网络环境所具有的共享性、在线性、交互性和时空非限制性等特点,设计出有利于法学专业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的环境,以达到其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目标。因此,课程导学过程的设计,不仅仅让学习者学到特定的课程知识,还要使法学专业学生学会“怎样去学”,为其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

二、课程导学设计中必须着眼于提高法学专业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信息社会需要具有信息能力的新型人才。信息能力是指获取、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在网络条件下的课程导学突破了书本是知识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课程导学中各个环节的教学内容,扩充学习过程中法学专业学生的知识量。作为未来的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工作者,法学专业学生不应该仅仅是接触教材中的内容,而可以通过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开阔思路看到百家思想。在这个意义上,法学专业学生的能力主要体现在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上,让他们在面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实现对课程内容更深层面的理解。这就要求法学教师在课程导学过程的设计中将所 2 需的课程相关教学资料收集整理好,保存在特定的文件夹或网页的相关窗口中,让法学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简便的方法能够访问到或获取到有用的信息;也可以为法学专业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如网址、搜索引擎,相关事件、人物等,通过不断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更多关注,由此引导大家进一步去阅读相关参考书籍、网络资源等,让法学专业学生逐渐学会选择并有效利用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并由其自己对大量素材进行快速提取、加工整理和再应用。这一阶段的课程导学过程设计,重点是培养法学专业学生的信息加工和思维的流畅及表达能力,围绕课程导学要求,形成使大量的信息转化为法学专业学生内在知识的良性循环。

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可以融合在课程导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中,使法学专业学生更好地提高其学习能力,为其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协作学习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服务环境。网络学习的基础是个别化学习,但师生之间、法学专业学生之间的协作化学习有助于促进法学专业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助于他们获取信息能力、责任心等方面素质的培养。利用网络技术在课程导学设计的操作程序的指导下,可通过竞争和角色扮演等途径来实现协作化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法学教师的主体作用表现在课程导学过程设计中充分提供多种网络技术的支持,如视频会议系统、聊天室、BBS讨论区、留言板、QQ群、电子邮件等,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让法学专业学生在相互的协作学习中获得相关的信息和知识。

三、基于网络环境的共享性和交互性,培养法学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

共享性和交互性是网络技术的显著特征,使网络教学资源的形式呈现多样性,对于加强法学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技术训练、培养法学专业学生合作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法学教师应该通过教学资源设计、网络交互等激发、唤醒法学专业学生网络学习的潜在能力,并采取适当的策略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网上学习与交互,使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真正发挥作用。在网络课程导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把网络教学中的抽象内容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而且还可以展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揭示事物的特征。这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信息传递单一,法学专业学生感到乏味、疲劳等情况。使得学生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能够获取更多的信息,较彻底地分解知识技能信息的复杂程度,减少信息在大脑中从形象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形象的加工转换过程,充分传达了教学意图,调动了法学专业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了法学专业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同传统的学习形式相比,网络条件下的学习交流极大地扩大了交流范围的时间和空间,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通过电子邮件、法学教师的网页、QQ群、聊天室、在线回答等方式向教师提出问题和请求指导,并且还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对于远程学习3 的法学专业学生来说,法学教师及时并充满热情的反馈信息有利于维持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每个学习者从单个式个体封闭的学习和认识中走出来,学会了协作学习,获得了群体力量的支持。另外,每个学习者在网络中都以平等的身份与他人合作,这种平等地位无疑大大增加了协作的有效性,使法学专业学生感觉到相互配合、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重要,培养了他们的团结合作能力。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者发挥各自的认知特点,相互争论,相互帮助,相互提示或者是进行分工合作。学习者对课程内容的深刻理解和领悟就是在这种协同学习和学习同伴紧密沟通与协调合作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时师生之间、法学专业学生之间是平等的伙伴关系,按照学习内容的需要可以不断变换角色。

参考文献:

[1]刘新萍、赵铁成:网络环境下的导学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 , 2007,(1)[2]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 许冰冰:开放法学远程教育多元互动型教学模式的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6)

改善网络文化环境探析 篇6

关键词:大数据 网络文化 建设 对策

本文为广东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地方政府网络形象评价体系的研究(项目编号:12GL04)”项目阶段性成果。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分别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和作出了加强依法治国的部署,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当前,全面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是我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在新的歷史条件下,伴随着大数据的发展,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舆论导向,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

一、网络文化的本质特征

随着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深度融入百姓日常生活,正在全面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互联网技术与社会文化生活的结合日益紧密,催生出全新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

(一)网络文化的内涵

网络文化是什么?至今众说纷纭,在学术界没有定论。比如,有人认为,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融合为现代科技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崭新文化;又比如,有人认为,网络文化是一种蕴涵特殊内容和表现手段的文化形式,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依赖于以信息、网络技术及网络资源为支点的网络活动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此外,网络文化还衍生出许多泛文化现象,如黑客、闪客、网恋、网婚等,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正在悄悄地融合渗透,虚拟与现实分不清楚,使对网络文化的界定更加困难。

(二)网络文化的实质

网络文化是以计算机互联网和现代通信技术为基础,以虚拟网络空间为存在形式的、影响人的生存方式深刻变革的现代新型文化形态。网络文化是依附于现代科学技术的一种新型复合文化,是在网络信息技术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富有精神性的文化形态,是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

(三)网络文化的特征

网络文化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综合体。网络文化的主体是参与网络中的人。网络文化是建立在互联网及其衍生工具基础上的社会活动和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等。

(四)网络文化的功能

网络文化的功能,主要包括传播信息功能、沟通交流功能、知识传承功能、娱乐消遣功能、思想教育功能、社会动员功能、民意表达汇聚功能。其中在现阶段表现较为突出的:一是传播信息功能;二是民意表达功能;三是沟通交流功能;四是娱乐消遣功能。

二、网络文化的发展现状

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2014年11月19日至21日在浙江乌镇举办,全球互联网公司十强中,中国占了四强,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互联网大国。

我国的网络文化是随着互联网的推广和普及而发展的,一方面推动着中国社会的进步,不断传递许多惊喜和人间正能量,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法律法规不健全,网民素质良莠不齐,致使网络文化的发展也带来许多矛盾和挑战。特别是大数据时代带来的革命性影响,是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网络文化的发展现状

1.网络文化阵地建设形成格局。近年来,全国各地不断加强网络文化阵地建设。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如新华网、人民网、共产党员网、中国日报网、央视国际网和中国经济网等影响力日益扩大,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当前,以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为主导、以地方重点新闻网站为骨干、以知名商业网站积极参与的网络文化阵地新格局基本形成。

2.网络文化产品供给日渐丰富。各主流网站都采取积极措施,用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努力提高网络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取得了较大成绩:一是网络游戏势头强劲;二是网络音视频服务方兴未艾;三是网络杂志刊发,发表数字化杂志井喷式增长;四是网络教育快速发展,成为教育培训的主渠道。随着网络功能的逐步完善和加强,网络文化的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为我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网络文化发展中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网络文化极大地改变和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交流方式、思维方式、娱乐方式等。网络文化对社会、经济、政治和国家安全带来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我们不能忽视。

1.知识产权受到严重的侵犯。

2.“恶搞”低俗信息泛滥。

3.网上意识形态渗透严重。

(三)网络文化的发展趋势

迅猛发展的互联网,尤其是正在兴起的大数据时代,正在推动全球范围内的产业革命、文化创新和社会变革,把人类从工业社会带向全新的信息社会。在此背景下,网络文化发展态势,呈现两大突出特点。

1.网络文化结构体系将进一步开放。网络文化融合了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化特征,人类的文化交流、文明交融将在网络中得以实现

2.网络文化产业发展将更加迅猛。网络文化顺应了当代文化经济科技发展的一体化趋势,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网络文化推动文化结构向产业化和市场化转型,产业前景广阔。网络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是未来我国文化发展的总趋势,将继续引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技术革命。

当今,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已不断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令人无法拒绝、无法旁观,也无法逃避。因此,只有正视,开发建设,正确引导,加强管理,才能有效地为网络文化不断注入正能量,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

三、改善网络文化环境的对策

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是改善网络文化环境的必然要求。建设是基础,管理是目标,抓好建设为规范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持,搞好管理又为建设提供科学的指导。如今,随着大数据的发展,对网络文化发展新路径的摸索,必然会有很多问题要通过大数据来提升和优化。当前,如何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改善网络文化环境,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新课题。我们必须花大力气来关注并探寻出解决的办法。

(一)改善网络文化环境,重在建设

网络文化作为高科技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大数据时代对网络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大于挑战。在当今中国,顺应大数据发展要求,构建新型网络文化环境,优化网络文化内容建设势在必行。

1.落实网络文化建设的“五项要求”。一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二是要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提高网络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三是要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四是要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营造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五是要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思想教育、行业自律等手段,切实维护国家文化信息安全。

2.认真完成网络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网站是网络文化建设的主体,只有网站各自找准定位,认真履行社会责任,才能真正促进网络环境的和谐、网络文化的繁荣。第一,重点新闻网站要发挥自身功能优势,主动承担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以责任树立形象。第二,政府门户网站要认真履行信息公开、为基层、为企业、为群众提供便捷服务的社会责任,以服务赢得理解与支持。第三,商业网站要切实担当为电子商务营造诚信环境、为人际交往营造文明环境的社会责任,以诚信和品位赢得市场和网民。因此,网站作为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平台,在网络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引导各类网站主动参与网络文化建设,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积极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思想文化平台。

(二)改善网络文化环境,贵在管理

网络文化管理主要是对传播内容的管理。现行体制存在多头管理、权责不清、效率不高,特别是面对传播快、影响大、覆盖广的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用户的快速增长,如何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和舆论引导,确保网络信息传播秩序和维护社会稳定,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突出问题。因此,改善网络文化环境,加强信息管理,已成为全社会迫切要求。

1.抓好网络文化管理基础性工作。第一,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对现存30多部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进行梳理,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网络空间法律框架,为依法治网提供支撑。第二,加快建立全国网站登记备案数据库,提高备案信息真实性,规范网站名称,严禁个人和非国家单位使用具有显著政治特性、涉及公共利益的名称;第三,积极稳妥推进网络实名制,推动落实网站主办者、版主、主持人等实名登记,推广博客、微博等实名注册;第四,抓紧建立网站绩效考核评价标准,进一步完善网上阅评机制,对违法违规网站进行处罚,直至吊销经营许可。

2.建立完善网络文化管理工作机制。网络文化管理,是一项内容复杂、任务繁重、要求严格的系统工程,要明确部门职责,不断完善管理工作机制:一是日常联系协调机制;二是应急研判处置机制;三是责任倒逼追究机制。同时,要发动全社会力量齐抓共管,形成全方位的网络文化管理格局:一是强化行业组织职能,发挥互联网协会的积极作用;二是发挥广大公众的监督作用,共同营造绿色和谐的网络环境;三是大力推行网络空间法治化,共建文明、诚信、法治、安全、创新的网络空间。

(三)改善网络文化环境,旨在效能

1.大力促进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网络文化从诞生之时就进入了市场化、商业化轨道,形成了一个新兴文化产业:网络文化产业。在与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相互关系中,网络文化产业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功能。如发展经济与繁荣市场功能、文化传播功能、互动娱乐功能以及教育功能。目前,网络文化产业发展迅猛,但同时也面临着发展困境,如文化产品供给不足、法律滞后、人才紧缺等。对此,无论是政府,还是网络文化产业运营商,都应该积极寻求相关对策,推动网络文化产业转型发展,使网络文化产业更好的发挥其社会功能。

2.提高网络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只有大力提高网络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才能满足广大网民日益增长的需要。要通过政府出资建设、购买公共服务和政策引导等措施,加强网络公共文化产品的内容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网络公共文化和服务供给能力:一是推动文化的数字化、网络化传播。二是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三是建立覆盖广泛的网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网民基本文化需求。

3.掌控主导权和正确引导网上舆论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传递信息、表达观点、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成为舆论形成、传播的重要途径,是当今社会重要的輿论场。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机构、个人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得出的各种结论会不胫而走,其宣传鼓动和舆论引导的说服力、冲击力、影响力明显,对党委主导宣传、引导舆论的格局带来冲击和挑战。因此,加强网上舆情分析,牢牢把握网上舆论的主导权,加强网络文化管理,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对于畅通社情民意渠道,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维护改革发展稳定,赢得意识形态斗争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山东省网络文化办公室.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

[2] 李文明 吕福玉.网络文化通论[M].学习出版社,2012年8月第1版.

网络生态建设探析 篇7

据统计,当前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超过50%,过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网民数量更是达到了7亿。这样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使亿万网民得以在上面获得信息、交流信息。特别是当前,我国主流或主体人群已经在网上,使网络空间异常活跃。

1.1 谣言仍有生存空间

相对而言,权威信息的发布总是滞后的,所以如果网络上出现谣言或失真信息,网民极容易偏听偏信。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2011年因为日本发生大地震引发的食盐被污染的谣言,最终演变成多地大规模的抢盐风波。随着我国网络的发展,网民也日益成熟,在面对信息时,越发表现出冷静和理智。但尽管如此,仍时有谣言传出,并在一定范围内传播。特别是当前“水军”和营销账号的泛滥,使网络上信息真真假假,极其不容易分辨。因此,许多虚假信息和谣言得以生存。

1.2 网络戾气成为常态

网络给网民提供了一个直抒胸臆的平台,使网民得以表达自己的观点。然而,网络平台并非如现实中面对面的交流环境,会给情绪表达与传播带来一定阻碍,因而使网友之间在交流时并不能如现实一般及时准确地获知对方的情绪,可能会误解对方的意思。再加上许多网友错误地将直抒胸臆理解为无论什么话想说就说,丝毫不考虑修养和素质。因此常常可见一言不合,就开始谩骂、嘲讽、人身攻击。一两个网友如此,就可使一个贴子变成吵架贴,最终使贴子“崩坏”;很多网友如此,则会使整个网络空间变成骂街的闹市,无法正常交流,最终使整个网络空间也“崩坏”。

1.3 网民成熟度有待提高

一个成熟的网民应该是“带着头脑上网”,即能够客观、冷静、理智以及全局地看待问题。尽管随着网络的发展,我国网民正逐渐成熟,但其成熟程度仍有待提高。特别是当遇到与自身密切相关的问题时,网友往往不能跳出局限。此时,极其容易受到别有用心的人的挑拨,变得不理智。

1.4 负能量信息泛滥

从人性来说,人往往都爱关注他人的不幸。因为可以从他人的不幸中获得自己幸福的假象。基于此网络媒体为了获得更多网友关注,发布的负能量信息越来越多。打架斗殴、家长里短、八卦信息等内容充斥着整个空间。正能量信息的缺乏,使网络空间乌烟瘴气,使网友缺乏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网络空间和谐程度降低。

2 网络空间治理的具体措施

2.1 加强网络民意引导

在当前的网络空间,谣言之所以可以生存,终究到底还在于网民的不成熟。要使网民要走向成熟,除了自身在遇到问题时保持冷静,理性分析,不偏听、不偏信外,最重要的还需要外部的引导。外部引导究竟有多大的作用,在惠州市H7N9禽流感案例中可以窥见。在惠州市一位村民陈某某感染H7N9禽流感后,惠州市主动通过专家发布会、新闻信息发布会及官方微博等渠道,公开、透明地发布疫情信息。大量的官方权威信息占领了舆论的高点,并让主流舆论领跑于谣言,使得相关谣言丧失了生存空间。在这个案例中,微博发布权威信息起到了无足轻重的作用。使谣言在网络空间的传播得以被遏制。因此,相关部门要重视网络空间的民意引导。可以学习清远的“新闻施政”,打造集多个平台于一身的新媒体中心。只有将引导网络民意当成日常工作,才能在热点事件发生时及时有效地领跑谣言和不实消息。

要在日常的引导工作中注重引导网民理性、宏观、全面地看待问题,切忌钻牛角尖和死胡同,否则对解决问题不仅无益,反而会导致矛盾激化。要引导网民纠正错误看法,摆事实、讲道理,以科学的态度指出错误。要引导网民及时廓清模糊认识,模糊认识的出现说明宣传引导工作还没有完全到位,如果不及时澄清,一旦错误认识先入为主,再要纠正就需要花费极大的力气,效果还不一定好;所以对待模糊认识,要加强宣传和引导的力度,力争使网民在短时间内形成正确而深刻的认识。

2.2 加强网络空间治理

对于当前的一些网络乱象,应该通过一系列措施进行治理。首先,网络空间发展到今天,早已不是网民个人的虚拟空间,而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因此,网络空间治理应该加强顶层管理。多部门联合行动,制定从上而下的一系列措施。其次,应该大力宣传网络空间治理的社会性,号召人人重视、人人参与。对于普通网民来说,应该认识到网络空间治理关系着每个网民的利益,网民都应该参与到这一过程中来。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全体网民坚持不懈地进行;否则,网络乱象又会卷土重来。具体来说,网民自身要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发布和转发未经证实的消息以及他人隐私信息;获取消息应通过权威途径;保持礼貌尊重,冷静克制,不人身攻击和谩骂,不搞人肉搜索;对网络中的不道德行为、违法行为保留证据,主动举报。总之,需要网民既保证自身行为符合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律法规,又要对网络不道德和违法行为进行监督、举报。网络空间治理还需要网站运营者参与。网站是网民在网络空间中的活动场所,可以类比为现实生活中人们从事具体活动的场所。因此,同现实一样,网站负有监督和管理的责任。网站运营者必须保证网站内容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运用技术加人工的方式对内容进行审核;制定账号管理制度,保证网站氛围和谐,对侮辱、谩骂、人身攻击及网络暴力采取禁言、销号和加入黑名单等处罚措施;保留网络违法证据,配合相关部门打击网络犯罪。相关管理部门则要坚持不懈地对网络乱象进行整治,对网络违法进行打击;将专项治理与长期治理相结合,摸索出一套适用于网络空间的治理机制;调动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引导网民正确地认识网络空间,做到守法守纪;加大宣传力度,让全社会认识到网络空间生态良好的重要性,参与到网络空间治理中来。

2.3 加强网络内容建设

互联网不只是网络,还是生产要素,更是教育、引导和宣传的重要阵地。因此对于网络空间,如果不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去填充,进而滋养人心、滋养社会,那么它就会逐渐变成一个充斥着虚假、诈骗、攻击、谩骂、恐怖、色情和暴力的空间,我们也就丧失了这一重要阵地。另外,对于当前的青少年来说,除了通过学校和家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教育外,还通过各种媒体接触此类信息,而互联网无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渠道,并且其重要性正日益上升。因此对于互联网,不能仅仅把它当作交流和沟通的工具,而是应该把它建设成满足青少年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教育的重要场所。所以,无论从哪方面来说,加强网络内容建设都是必须的。

相关部门要加强网络监管,完善相关立法,培育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鼓励和引导互联网企业制作、发布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内容。以动画片《翻开这一页》为例,它取材于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近现代经典党史和伟人故事,生动地讲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是青少年了解革命战争历史的优秀资料。像这一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媒体内容,应该鼓励企业参与制作,并大力宣传。对于不符合标准的内容,一律关闭并给予相应处罚。而互联网企业本身,则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企业发展的思想基础,加大内容审核力度,杜绝充满虚假、诈骗、攻击、谩骂、恐怖、色情和暴力等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出现在网络上。尤其是当前很多网络游戏轻则打暴力、淫秽、色情的擦边球,重则就是暴力、淫秽和色情的代名词,对于这一类的网络游戏,互联网企业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时关闭。普通网民,特别是成年人,在网络上发布内容时要避免发布含有低俗信息的内容,保持健康向上的网络习惯,参与健康网络文化的建设,为青少年作表率。

2.4 加强网上正面宣传

网络媒体应该用真实、鲜活,有温度、有深度的报道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物事迹,多发布充满正能量、主旋律的内容,不要为了吸引眼球和提高点击率而发布充斥着负能量的内容。要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报道社会新闻,欢迎和鼓励网民在网上现身说法,宣扬自己和身边的好人好事。对于充满正能量的事迹,网络媒体经核实后,应该主动帮助“扩散”,扩大其影响力度。拓展官方网站、微信、微博、论坛等网络阵地,与网民保持日常互动频率,在与网民的互动中以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和风格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正面人物事迹。以南京市公安局江宁分局的官方微博@江宁公安在线为例,该微博长期自发地对网络谣言进行辟谣,介绍防范诈骗等科普知识,宣传社会正能量,并且经常与网友在线互动,凭着超强的亲和力、贴切的网络语言,拥有了一大批年轻粉丝。对于负面信息,要引导网民正确看待,理性分析。从实事求是的角度出发,客观地阐述问题,给出科学的依据,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在舆情引导的同时进行正面宣传,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之,要将宣传正面同引导负面相结合,让正面消息占据主导力量,如此才能使负面信息丧失存在空间,还给网络一片干净的空间。

形成良好的网络生态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需要,符合人民利益,符合国家利益。要怀着将网络空间打造成亿万民众共同精神家园的目标,建设好网络生态。全社会更是要对建设网络生态形成共同认识,并积极参与到网络生态环境的建设中进来。只有这样,才能让生态良好的网络空间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

摘要:一个生态恶化的互联网环境不利于国家的发展,不符合人民的利益。当前,我国的网络空间还达不到“天朗气清”的境界。因此,需要对网络生态进行建设。通过引导网络民意,治理网络空间,建设网络内容,加强网络正面宣传等途径,建设良好的网络生态,使网络空间成为民众的精神家园。

网络生态环境 篇8

关键词:网络,礼仪教育,高职生,网络礼仪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刻地影响和推动着大学校园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高职生们正以他们接受新事物的敏锐性热情拥抱着互联网。网络以其信息容量大, 传播速度快, 能克服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实现信息共享等特点, 正不可阻挡地改变着高职生的思维、学习和生活。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9年1月发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 截至2008年底, 我国网民数达到2.98亿, 宽带网民数达到2.7亿, 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 这是继200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超过美国, 一举成为全球第一之后, 中国的互联网普及再次实现飞跃, 赶上并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随着运营商的重视和手机硬件成本的不断降低, 2008年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1.17亿。手机上网已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网络接入方式, 并悄然流行起来。同时, 随着3G时代的到来, 无线互联网将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趋势。网络求职、网络购物等实用型互联网应用率大幅增长, 我国互联网正经历着由娱乐化应用向价值应用时代的转变。从网民的从业性质结构看, 网民的最大构成群体是学生, 达到1/3强 (33.2%) , 全国学生中, 网民数量已有5945万, 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7.5%, 即每4个学生中, 就有1个人是网民, 居各种职业之首。大学生使用的网络应用是:网络音乐、即时通信、网络新闻、网络视频。在网络背景下成长的中国高职生, 将承担2l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任, 他们的网络礼仪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由于目前正确的网络使用规范和健康的网络文化还未成型, 如何培养适应新时代高要求的网络礼仪复合型人才, 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网络环境的特点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已对我国大学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一种新的教育环境正在逐步形成, 且有加快趋势。这种新的教育环境所具有的特点, 即开放性、交互性和自由性, 在培养高职生的能力和激发学习兴趣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网络的开放性指网络打破了时间与空间上的界限。网络成为信息的“万花筒”, 使超地域的沟通变得轻而易举, 它带来了网络环境的多元化。网络的发展跨跃了时空, 使计算机真正成为连接在网络上的“终端”, 成为人们互相访问和交流的工具。这种特性打破了许多在传统环境下视为正常的习惯做法。如:黑龙江大学允许学生跨校选课;上海筑就高考“立交桥”, 放开“三校生”包括本科在内的各类高等院校的报考资格。如此等等, 许多传统的封闭性习惯做法, 都会在互联网时代被打破。

网络的交互性, 指的是网络用户可以实时参与, 这种参与可以是有意识的询问, 也可以是随机的、无意识的点击等行为。与其相对应的是单向性传播。网络的建立为信息交流提供了极大方便, 使跨地区、跨国界的多种形式的交流成为可能, 人们不再满足于只是被动地接受。高职生在网上不仅要学会“访问”, 还要学会“交流”, 如果没有勇气就无法在其中生存下去。这样促使他们更充分地认识社会和自我, 认识环境对于自身生活的意义, 使他们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适应性。

网络的自由性, 是指参与网络的个人或组织可以在网络中任意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做出行为。尼葛洛庞帝说:“信息高速公路的含义就是以光速在全球传输没有重量的比特。”互联网世界是个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 来自各种不同信息源的信息按几何级数不断增长。在互联网上, 你可以自主选择需要的信息, 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互联网的自由性为高职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网络的高粘性和高传播性。根据CNNIC的调查, 一旦用户接触互联网之后, 流失率极低;另一方面, 互联网上的网络游戏、即时通信、博客、论坛、交友等应用具有极强的互动功能, 这些功能会推动相关应用的传播, 这种传播既包括向网民的传播, 也包括向非网民的传播, 而向非网民的传播将推动网民规模的扩张。

二、网络环境下高职生网络礼仪教育的困境

毋庸置疑, 互联网的应用和发展对于激发高职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 培养高职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 都是十分有益的, 并且互联网现已成为高职生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然而, 网络的发展也给高职生的礼仪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互联网对高职生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对高职生正确道德伦理观的挑战。相对于现实世界, 网络是一个“虚拟空间”, 也是一个真正“自由”的地方。网络的隐匿性, 使网民能够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 网络的开放性又使人能够摆脱平时的道德约束, 增加行为的随意性, 行为主体的道德规范被严重弱化。大学时代是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关键时期, 网络上的诸多不道德行为极易对高职生的道德伦理产生不良影响, 而外界对高职生的网络行为又不易控制, 高职生在网上道德意识大为减弱, 产生可以为所欲为的错觉, 合法与违法、罪与非罪的概念变得模糊起来, 是非辨别能力降低。这些现象反映到现实生活中, 容易使高职生不自觉地放松自我道德约束, 放弃社会责任感, 严重影响高职生道德网络礼仪的健康发展。

其二, 对高职生政治思想观念的冲击。互联网是一个高度开放和高度自由的信息传播交换系统, 它打破了国界, 连接了地球上任何一个可以连接的角落, 使得人类追求多年的“地球村”的理想在虚拟环境中得以实现。然而当今世界仍存在着对立的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 网络打破了国家间的地域界限, 政治文化的渗透和传播更为直接和广泛, 传统意识形态的防御能力大为减弱。西方敌对势力出于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 充分发挥网络超越国界、畅通横行的作用, 正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地利用人权、民族问题、宗教信仰等在网上进行各种形式的破坏和颠覆活动, 大肆宣传散布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企图冲击和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地位, 动摇高职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一些重大的突发性事件会通过网络迅速传播, 对校园稳定构成极大威胁。

其三, 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网络打破了国与国之间的地域界限, 各种文化在网络里都能自由传播, 由此带来的文化冲突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西方文化霸权主义者利用其在信息技术上的优势, 在全球范围内倾销自己的文化, 竭力抹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成为网络时代的“新殖民主义者”。高职生好奇心强、接受新鲜事物快, 容易沦为他们的信徒。此外, 网络上存在着的无孔不入的黄色文化, 也会像毒品一样伤害高职生, 使他们身陷其中不能自拔。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侵蚀和网络上不健康文化的影响将导致高职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淡漠, 并从根本上影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

最后, 对高职生个性心理的影响。网络的自由性符合高职生强烈追求个性的心理。网络没有国界, 也没有中心。这一片“荒野”正好为高职生提供了充分展现自我的舞台。高职生“最怕和别人不一样, 但更怕和别人一样”, 他们强烈追求能充分体现个性的东西, 仪表打扮上从服装到发型, 玩乐项目上从攀岩到蹦极, 从滑板到卡丁车, 样样都折射出强烈的个性光芒。在互联网上, 高职生不仅可以随心所欲地在聊天室、论坛中高谈论阔, 可以根据兴趣、爱好自由设计个人主页, 也可以在博客中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广泛性符合高职生渴望真情又怀疑真情的心理特点。

三、网络环境下的高职生网络礼仪教育的具体措施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学校应加强高职生网络道德修养, 建立管理制度, 强化网络礼仪, 推出“绿色网吧”, 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探索礼仪教育的思路和方法, 不断提高高职生的网络道德修养。

1. 加强对高职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学校既要看到网络在高职生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又要充分认识到网络对高职生网络礼仪的负面影响, 既不能听之任之, 也不能因噎废食, 应该主动出击, 抢占网络教育的阵地。学校应该充分发挥在人才、技术方面的优势, 在网络信息建设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在网上建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 加强对当代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宣传。通过形式多样、生动直观的宣传, 展示我国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既不自尊自大, 也不妄自菲薄。让高职生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坚定对我国发展的信心, 增强高职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学校要加强对高职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使他们认识遵守网络道德行为规范是每个网民的责任和义务, 主动抵制网络不道德行为, 不侵犯他人利益, 也最终能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高职生要慎独、慎行, 克服自己的恶念和陋习, 在实践中躬行道德规范, 锻造高尚的人格。

2.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强化网络礼仪教育。

网络礼仪 (英文Netiquette是Network Etiquette的拼缀词) , 它是指网络在线交流当中哪些可以做, 哪些不能做。网络礼仪是有效地利用网络技术与别人进行相敬如宾的、相互理解的个人的和专业的交流沟通。网络礼仪包括常规礼仪和网际空间“交通规则”。根据网络社会高职生网络行为展示的道德需求, 高校在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倡导网络道德礼仪新风的同时, 要根据高职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网络道德约束机制, 即通过利益调控机制和法律制裁手段等强制措施来促进网络道德教育工作的实施。如可建立《高职生网络道德规范》、《校园网文明公约》、《高职生网络违纪处理办法》等制度。另外, 还应通过舆论来实现网络道德教育, 通过舆论的力量, 传导、褒扬网络中的善举德行, 谴责、鞭挞网络中的缺德行为, 从而在校园里营造一个自觉遵循网络礼仪的环境和氛围。同时, 还可以根据学校的资源情况开设“绿色网吧”。

据有关媒体报道, 为了培养健康的网络文化, 韩国开始采取综合措施, 大力抓好礼仪教育和管理:一些中小学校每周利用一个小时进行网络媒体教育, 学习网络礼仪, 同学之间约定上网“不说脏话”、“不用不规范的网络语言”;有的大学计划从新学期开始, 增设“网络礼仪”课程;有关团体通过举办多种学术讨论活动, 提高网民的道德意识;信息通讯伦理委员会还设立了两条热线, 接受用户的有关投诉。

3. 教师率先垂范, 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

作为教育者, 教师首先主动学习网络知识, 了解网络, 同时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 做学生的表率。教育者应当受教育。这种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网络知识的学习问题;另一个是教师网络道德素养的提高问题。只有掌握了网络工具, 教师才能与学生共用同一的网络平台进行交流, 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学生上网的指导。学校可以通过对全部教师进行网络知识的普及教育, 让教师了解网络, 做好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模范。所谓“先莫先于修德”, 塑造灵魂的工程师必须首先具备高尚的网络道德, 遵循网络礼仪, 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还可通过规范教师的上网行为来保证教师对学生上网的正面导向作用。

4. 高职生进行网络礼仪教育的方法创新。

互联网构建了一个平等的交互式交流平台, 在这个虚拟的环境里, 高职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都被极大的调动和刺激起来, 其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情感评价均具有多元化。因此我们要紧扣时代和科技发展的脉搏, 开设各种形式的网站, 积极进行网络环境下对高职生进行礼仪教育的方法创新。如学校可结合“两课”教学组织学生进行“互联网的利与弊”、“如何适应信息社会”等问题的讨论。或通过网络以礼仪教育为主线开通和建立思想政治工作、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心理健康咨询、就业指导等各种网络模块, 构筑起一种新型的网络环境下师生互动关系。通过及时公布和传达学校及有关部门的教学与管理信息, 鼓励高职生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通过开展网络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丰富多彩的网络校园文化。积极利用多种网络手段, 解答高职生思想、学习、心理、生活上的各种问题和咨询, 及时沟通情况, 缓解压力, 促进高职生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中心.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07.7.18

[2].彭艳芳.网络时代的高职生礼仪教育[J].医学与社会, 2000 (5)

[3].陆士祯.网络为何能左右青少年的成长[N].中国青年报, 2005.9.19

[4].胡敏.互联网对当代高职生心理和行为的影响[J].教育科学, 2002 (3)

[5].周湘梅, 王方红.网络道德规范养成模式探讨[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6)

[6].朱斌.高职生网络心理障碍现状及对策[J].江苏高教, 2006 (1)

[7].居再宏.网络发展与高职生礼仪教育[J].扬州大学学报.2002 (2)

网络生态环境 篇9

伴随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普及,研究性学习作为其中的热点之一,备受关注并在我国中小学逐渐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1-2]。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现阶段研究性学习的理论研究已经完善,但目前多数学校的综合实践课程还多处于“探索阶段”。而影响学校开展综合实践课程的原因:一是教师和学生缺乏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方法指导以及案例参考,不了解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二是教师和学生缺少研究性学习开展的必备素材,研究性学习的准备和实施往往大大超过指定课时;三是教师和学生缺少支撑研究性学习的网络环境,不能对研究性学习过程全面支撑[3-5]。

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我们将以研究性学习的目标、要求、学习阶段的特点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改进在日常研究性学习中不能很好完成的模块,如资源不够充足,教师和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沟通不够等,结合具体案例,搭建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平台。本项目定位于为研究性学习这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指导以及对研究性学习全过程提供数字化学习环境支撑。

一、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除了具备非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等特点之外,还具备自己本身的特点[6-9]。

(1)自主性

网络环境中的交互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活动是否发生、如何进行完全是由学生根据自己学习需要而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由学生自主控制交互活动,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自我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发展。

(2)平等性

网络中的人是平等的,大家都拥有平等的话语权,学生可以轻松交流,道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个性潜力得到充分地激发。

(3)资源共享性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与应用,使全球的信息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学校“校校通”工程的顺利实施,学生在校内就可以随时获得新数据,吸取新知识,满足学生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4)零时空交流

基于网络下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向伙伴求助,向教师、在线专家请教,进行知识的探讨、辨析及总结,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

(5)过程性

基于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教师对研究过程的监控。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研究步骤和研究过程。学习中采用教师博客作为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博客作为小组研究数据存储、日志记录、信息发布和成果展示的窗口,都具有很强的过程性。无论进行讨论还是发送邮件进行求教,教师都可以根据信息发布的时间和内容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判断。

二、平台总体设计

通过对部分省市的研究性学习开展情况进行调研,我们发现多数学校一般都以纸质文档存档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情况,依托网络开展的非常少。而所找到的研究性学习网站80%集中于研究性学习专题网站的建设。这类网站或者是面向学科某个知识点的专题学习网站,或者是面向学科(或者是面向学科某些知识点)的专题学习网站,或者是面向专题的跨学科的学习网站,他们大多只提供了资源搜索观摩及研讨的功能,并没有在网络上实现研究性学习训练、管理及评价的功能。针对这些存在于研究性学习中的缺点,我们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整理,整合到研究性学习平台中,使研究性平台的设计和使用都能够更好的满足学校师生的需求。

1系统需求分析

对于老师来说,在研究性学习平台中,教师起到一个带动、启发和监督学生的作用。教师首先要确定好要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并发起专题意向,通过审核后发布专题,审核参与学生资格。在课题开展过程中,指导学生开题并完成研究计划,同时指导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最后推荐出优秀的学习小组及个人,将成果进行展示。

对于学生来说,整个研究性学习平台的搭建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首要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研究的课题,然后和其他学生共同建立研究小组,制定研究计划,一起进行研究性学习和阶段性的成果展与交流。经过几个阶段的分解学习,形成最终的研究成果并将进行展示,与老师和其他组进行交流探讨并对自己的工作完成情况和其他组员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最后推荐出优秀的小组及个人,进行成果展示。

对于管理员来说,主要起到的是监督教师、学生和管理课题的工作。管理员首先要审核研究性学习专题的可行性,对于重点专题形成教师指导小组,制定出评价和管理的方案,监督教师学生的学习研究情况,同时监督教师的指导情况,审核并推荐优秀的教师、小组及个人、成果、专题案例,不断丰富和完善理论学习资源。

2功能设计

中学研究性学习平台主要分为学生模块、教师模块、管理员模块和访客四大模块,主要流程如图1所示图1平台整体功能流程图

三、主要模块设计

1访客空间结构设计

访客可以通过注册登录界面,以教师或者学生的身份注册平台,经过用户验证,登录到平台中。在平台的理论与思考模块中,访客可以对课程标准、研究性学习等内容的一些官方文件解读,也可以查看领域专家对研究性学习相关理论及方法的视频、文献、报告等指导。在各地动态模块中,访客可以学习国外研究性学习的教法、学法研究、学案系列介绍,察看研究性学习富有成绩的学校以及他们的经验和案例,认识在研究性学习中做得优秀的学生个人或团队,以及他们的经验、案例、作品等。在信息资源模块中,访客可以查阅

研究性学习具有代表性的选题、计划、成果、专题及相关资源,如书本知识的延伸、扩展探究的报告形式的文章或相关网址、网站链接等,也可登录电子阅览室进行阅读。在学习工具模块中,主要为访客提供网站链接、网络通讯工具、周记、读书笔记、日历、字典、词典、计算器、制图工具、绘图工具、网页开发工具、虚拟实验室等工具。研究专题模块为访客提供高级检索、关键字检索等检索方式,也可按照学段、学科等方式进行浏览,访客还可以在这里看到最新通过审核的专题信息和优质的专题展示。在成果展示模块中,访客可以检索或浏览优秀的成果信息。交流讨论模块为访客提供论坛、在线讨论、电子邮件、留言板等多种讨论方式,这里也是师生与相关专家交互学习界面,便于学习者参加各种类型的协商、讨论活动,使他们既能贡献自己的想法,又能共享他人的意见,并可形成一群教师辅导一群学生、合力解决问题的局面,以突破单个教师辅导领域上的广度和深度的局限。

访客空间的结构设计图如图2所示。

2教师空间结构设计

教师除了能看到访客看到的所有功能外,还增加一些新的功能模块。个人信息模块,为教师提供个人用户名、密码、邮箱等信息的维护和找回功能。申请专题模块教师可申请加入已有专题。专题组管理模块,教师可申请一个校级甚至更高级别的专题,可供其他老师选择。对于所有专题模块,教师可以对已完成专题和正在进行的专题的相关信息查阅。建立专题模块,为教师提供对专题进行描述和情景创设的编辑器、专题相关的学习工具、学习素材、信息资源等。在学生专题管理模块中,教师可以审核学生选题情况、分组情况并对其进行点拨和评价。同时教师在向上推荐模块中,可以将优秀成果、学生个人、小组推荐给学校。教师空间结构设计图如图3所示。

3学生空间结构设计

学生除了能看到访客空间所有功能外,还添加如下功能。个人信息模块,为学生提供个人用户名、密码、邮箱等信息维护和找回功能。所有专题模块,为学生提供对已完成专题的相关信息查阅,同时包括自己所有信息相关提交资料及成果,提供对正在开展专题的相关信息查阅,包括自己所有相关提交资料及成果。另外,还将表明当前进行的状态,和应该进行的操作,例如应该提交最终成果。专题任务模块,为学生提供教师发布的课题信息和选题范围,可以选择新课题或加入已有课题并提交选题申请。学生可以浏览所有学伴的信息,圈定小组成员,并确定每个成员的任务分工和职责,显示完成情况。根据教师提供的模板制定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人员安排、研究进展、成果形式等一系列研究计划,并提交研究计划及开题报告等待教师审核。根据老师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学习工具、信息资源等,学生可根据任务要求进行资料检索、文献资料收藏、下载管理、在线阅读等功能。资料分析功能为学生提供资料统计分析,并据此形成统计图、表等形式的功能。成果制作及提交功能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成果制作工具,提交报告以看到一个整体的结果、可以文字图片混排、以维基的方式进行提交。成果展示模块,为学生提供浏览看各个小组的选题信息,包括课题题目,所属学校、指导教师,小组成员等基本信息;提供浏览查看研究方案设计过程的资料,包括课题题目、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人员安排、研究进展、成果形式等资料;提供浏览查看收集信息和研究过程资料,包括活动进程、读书笔记、中期汇报、收集的参考资料等。最终成果展示方便学生展示研究课题成果,提供包括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PPT等多种格式的上传,支持各种形式的成果展示,并可查看教师对研究成果的评价。学生空间结构设计图如图4所示。

4管理员空间结构设计

管理员空间增加用户管理模块,管理该系统所设计的教师相关信息,并可对教师进行评价,管理该系统所设计的学生相关信息、管理员相关信息。同时增加对理论思考模块、各地动态模块、信息资料模块、学习工具模块、研究专题模块、成果展示模块、交流讨论模块等多项模块的管理工作,保证内容的准确性。管理员空间结构图如图5所示。

四、部署方案

采用完全集中式部署,硬件投资成本高,带宽占用大;如果部署应用瘫痪,将会导致全网无法正常运转;当网络条件不畅时,工作也将无法完成。采用分布式部署则会增加维护和升级的成本并会产生信息孤岛,不利于资源的共享导致各地硬件资源利用率低下。

因此采用混合部署形势,各级分别部署,需要传递的数据采用半自动方式获取。

摘要:通过对研究性学习的调研和对实际开展情况的深入分析,提炼出现阶段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着重解决此类问题为出发点,提出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平台的支撑环境的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通过对研究性学习现状支撑环境的总体设计,教师和学生及访客、管理员四大模块的设计,将支撑环境科学合理的搭建起来,切实的解决了研究性学习中因为资源不足、师生交互性不强等所引发的研究性学习开展情况受到制约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环境,研究性学习,支持环境

参考文献

[1]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55-57.

[2]吴品杉.“研究性学习”的探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1.

[3]陈东辉.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探索[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2.

[4]李海北.信息技术和研究性学习整合的理论与实践[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2.

[5]张丽伟.课外研究性学习的调查及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D].云南:云南师范大学,2006.

[6]赤丽娟.网络环境下高中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1.

[7]丁杰,杜娟.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究[J].电大理工,2007,1:61-65.

[8]师雅巍.网络环境下的英语研究性学习[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3.

网络环境助推英语课堂 篇10

1. 运用网络优势创设生活情境, 沟通英语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学习一种语言一定要有语言环境才能学得好。因此,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的录像、图片、动画、声音、文字等资源为学生提供逼真的语言环境, 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 从而增加学生进行英语实践和交流的机会。

如网络教学中的全新认读单词方式就是运用网络优势创设生活情境的一大探索。教师将课文录音或者单词录音和生动的图片和文字相结合, 一起放在网页上, 让学生通过网络这个媒介自己来跟读课文, 跟学单词。这样做以后, 就可以使教师从反复领读新授单词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同时也能避免有些同学因为坐在后面而听不清楚。现在教师只需要对学生稍加操练, 就可以把新知识教得很好。学生学得清楚明白, 教师也教得轻松愉快。另外, 这个办法也充分培养和利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在听完录音后, 自己模仿发音, 自己学习单词,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真正把“要我学英语”变为“我要学英语”。最后还有一个优点:由于这个网页已经被教师上传到网络上, 学生在家也可以自己学习, 方便快捷, 轻而易举就把英语学习“搬”回了家。

2. 运用网络优势突出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步入学校和家庭, 学生可以更自主地利用网络来寻找学习及辅助学习的资料。通过信息化网络的不断完善, 课程中的一些难懂的知识, 可通过网上源源不断的信息得以解决。学生不再只是依靠教师在课堂的讲解而获得知识, 完全进入了自主学习的阶段。而在课堂上, 学生也可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 加深对知识的进一步了解。例如“A busy day”一课中有一个知识点是时间的表达方式,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网络呈现了一个活动的钟, 通过操作和描述, 让学生体会并总结出past和to所表示的不同含义, 然后便用大部分时间让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地练习和操作, 让他们从实践中理解时间的表达方法。这样学生在课堂中就显得非常活跃并积极地配合, 而且学生也通过自主的操作和体会, 深刻地理解并掌握了知识。

3. 运用网络优势创设活动情景, 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提高和发展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网络环境中融入多种资源可以为学生开展听、说、读、写提供大量材料, 是解决英语教学中的重难点的助推剂。媒体资源能减少教师过分讲解的时间, 化抽象为形象,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生在网络教学活动中既能得到信息素养的提高, 也能发展形象思维, 有效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

4. 运用网络优势开发学生潜能, 促进不同个性学生的差异发展

多媒体网络的巨大信息资源不仅让教学内容得到拓展, 挖掘出许多辅助教材学习的知识点, 甚至有些是教学内容以外的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把可用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加以整理、取舍, 对于实用性强的加以借鉴和集中, 利用网络加以完善和体现, 这样学生的学习资源不局限于课本, 能自行解决以前认为难度较大的问题, 这样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充分体现, 学生才会获得学习上的满足。比如, 学完有关颜色的词后, 我们做成一个教学网页, 把Listenand colour, Listen and circle, Listen andnumber, Match, Answer the questions等几类习题做成衔接, 学生可自由地按各自的需要充分地选择学习内容, 学习进度完全依照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而定。这种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发展可能性, 体现了新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发展的理念。

5. 运用网络优势提供广阔空间,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现今社会, 人们已越来越体会到网络带给我们的快捷与便利, 它可以让我们知道得更多, 知道得更广。对于英语教学而言, 它的优势自然也是很明显的。在介绍Martin Luther King这个人物时时, 在各种网站上可找到有关他的生平、家庭、教育、政治生涯以及他的各种演讲、声音、图片、录像等, 使学生有一个比较直观彻底的了解。课堂中学生反复操练他的演讲材料, 极大地丰富了课堂,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更好地教育了学生的思想, 锻炼培养了学生的演讲能力与听力。一堂课结束, 学生说他们好像感到Martin Luther King刚给他们做过一次演讲。这就是运用网络进行英语教学实实在在的效果。

灵活运用网络环境教学, 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通过教学过程的优化, 变抽象为形象, 变被动为主动,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英语课堂也会变得有趣、高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网络生态环境 篇11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学;网络;教学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6-0193-02

我国互联网使用群体主要为青年学生,尤其高校学生,网络对其“心理、价值、道德、行为”的模式、发展及理念的形成皆产生巨大影响,当然,受网络开放式信息作用,正、负影响并存。党中央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内指出:“各类网站需牢牢把握正确方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开发教育资源,开展多样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故此,网络环境下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严峻考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如何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发挥网络功效,切实抓好思政教学工作,努力拓展高校思政教育“网络空间”,为当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们需迫切探索及解决的新课题。

一、网络发展对高校思政教育及学生的影响

具“全球、开放、自由性”特点的网络,对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产生巨大影响。凭其快速的信息传播“覆盖全球”。网络“传播迅捷、知识丰富、参与及时”等特点,为高校学生获取信息与知识的重要路径。网络“综合、创造性”带给学生巨大的吸引力与新奇感,其“图、文、声、像”综合模式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与模式,在网络环境下的空间里,无限地强化了思想政教育的效能。网络的“隐蔽、虚拟性”为学生给予平等、自由的虚拟学习空间。学生们在网上得以无所顾忌地真心平等交流,这对于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而言,是和学生全方位沟通、了解学生思想的最佳途径,进而对学生思想展开针对性的正面引导。网络所具有的交互特质,让学生们可同时和几位教师展开交流互动。如此,“思想互动频率与教育效能”获得极大提升。亦因网络的隐蔽性,某些在生活里能够恪守道德规范的学生,一入网络便放纵自己,放松了对自己的约束力,做出一些有悖道德的虚拟行为。

网络即有积极作用的一面,亦存有“暴力、色情”的一面。网络上不同的“思想观点、文化、世界观、价值观”,加之各种势力于网络环境争夺中的白热化态势,导致高校生辨别是非、真伪的难度加大,对其思想、价值观、世界观产生影响。这便要求高校教师,针对网络环境特点,针对性的展开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网络空间”拓展,抵消网络所带给学生的各种不良信息,降低对学生的不良影响。这无形中加大了高校思政工作的难度,给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出新的“机遇与挑战”。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导向

高校思政教育的“网络工作”为新生事物,受网络“国际、交互、匿名、边缘、开放”性等特点影响,增加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难度。相关专家指出,于网络化发展新趋势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网络工作”发展务必以下列四个结合为导向:即“正确引导与调查研究、文化熏陶与顺应规律、互动交流与主动灌输、保持优势与有效融合”等四个有机结合,须为当下高校思政教育“网络工作”遵循的重要原则。思政教育工作者,需遵循“四个结合”,方可通过网络传媒得以“主动、迅捷、创造性”地对“校园与网上”的舆论给予充分的影响,引导高校学生顺应网络发展要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只有树立正确的“三观”,才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顺应时代发展推动学校教育变革,为社会经济建设输送优秀人才。在四个有机结合基础上,方可充分挖掘网络教育功效,充分扩展思政教育在“网络工作”中的阵地,让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顺应新形势,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可持续长久发展。

三、高校思政教学中拓展“网络空间”的具体措施

1.高校思政采取“QQ群”教育手段。腾讯QQ为基于Internet即时通信的(IM)软件,其主要功能有:“在线聊天、视频电话、语音视频、自定义图片的发送与接收、文件在线传输与离线传输、QQ邮箱、网络硬盘、共享文件”等。“QQ群”主要为一定数量的QQ用户提供稳定的“公共聊天室”,为腾讯QQ的附加服务。QQ群内的成员可彼此通过“语音、文字、视频”等手段进行信息交流与沟通。故此,可充分利用大学生们喜爱的QQ交流的生活方式,创设大学班级QQ群,即能够充分利用网络所带给来的人际交往特点及QQ的各种特质,将QQ群转成高校思政治教学的有效手段,最大化地拓展“班级建设与思政教学”的空间。创设班级QQ群,看似简单,实际运营过程中却并非易事。针对QQ群,高校班主任及辅导员也许仅仅将其当作“信息发布平台”,也许仅仅被其作为传递学校的“要求与指示”的网络空间,制约了QQ群其他功能。亦会受“班主任及辅导员”参与性较少的影响,而形成师生间交流及正确诱导的缺失,影响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的形成。加之班级QQ群受实名制规定的影响,往往在使用时打破了网络“虚拟性”常态,抑制了学生自由抒发情感及大胆陈述个人观点,QQ群无法充分发挥应有功效。故此,当创設班级QQ群时,务必要立足于其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努力令其充分发挥“沟通、交流”效用。为实现目标,需师生参与共建的同时,亦需班主任与辅导员的精心的“管理、维护与引导”,仅有如此,方可令班级所有成员主动地参与到QQ群的交流活动中来,利用虚拟的QQ空间平台,促进学生彼此思想交流,加大各种文化观点的碰撞,让学生在QQ群的热议中不断的澄清、完善、累积、沉淀,构建内涵丰富的自我。

2.高校思政采取“博客”教学手段。网络继“Email、BBs、ICQ”后出现了“博客(Blog)”交流模式。博客,为通过超级链接而生成的“网络日记”,为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的展现舞台,标志新教育媒介的出现,代表了当下新的“工作、生活、学习”模式。常规下的校园教育,其相对狭小封闭的环境因“博客”的出现而打破,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拓展了新的空间。若由其强调思政教育功效度角度,博客主要划分为“思政教育与教师”两种博客。思政教育博客类似“网站”,教师博客重点由高校教师发起及设计的“个人空间”,主要为了利于抒发内心世界以及思想交流,故此,多数高校教师创设及开通了博客,以此虚拟平台展开良好人际心理关系的搭建,展开自我对话,抒发内心情感,进而产生对外界与他人的无形感染。当然,实现此目的,需花费大量心血,方可创设一个具有价值的博客。在此基础上,务必及时更新且确保内容的原创性,语言即要优美又需充满哲理,充分体现人性思想及真情实感,博客中对现实生活的“所闻所见、生活体验及人生感悟”进行展示,以此增加吸引力及教育磁性,让学生于点击浏览中获取潜移默化的“教育”效应。教师在博客内,以自身社会角色赋予的教育职责,需依博客发展,把“教育难点与教学课件”等有机地融入博客内,为高校学生提供灵活、自主的网络学习平台,把思政教育化为无形的潜移默化的教育目的。

3.高校思政采取“网站”教学手段。教师与辅导者若想提升网站点击力,务必加大网站吸引力,规避“政治功能”的过分突出及“内容与形式”上的呆板。为了提升网站魅力,实现有“价值、吸引力”的目标,具体由以下几点入手:其一,合理规划网站。包括“版式、栏目、内容、人员分工”等,网站管理务必拟定规章制度,落实责任。其二,网页内容需“悦目、丰富”。内容与形式需即有“思想性及严肃性”,亦需呈现“灵活性及多样性”,内容贴近生活,关注社会“热点、时政”以及高校学生关心的“焦点问题”。将图文与色彩进行灵活搭配,综合利用音频、视频、Flash动画技术模式传输信息,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提升艺术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增加网站“亲和力与趣味性”。其三,网站务必具良好交互性。针对高校学生“心理幼稚不成熟、缺乏实践经验”及“反应敏捷、头脑灵活、标新立异”的特点,教育者即需给予真挚情感的关心,亦需给予心理需求的关爱与满足,鼓励学生敞开心扉,踊跃参与对话,敢于说“真话”,与学生展开“平等交流、友好讨论,在互动谈心中触摸学生心理世界,于彼此信任的融洽氛围里因势疏导,实现“化解矛盾及解决问题”的目的。

4.高校思政采取“微博”教学手段。微博,这种迷你式的微型博客,为当下较为流行的交流模式。用户可以通过手机、PC等终端服务随時进行“音频、文字、视频、图片”等信息的发布,还能将信息以短信等模式发送给亲人、好友等。始终走在时代前沿的高校学生,其充满好奇的内心,无法抵挡新鲜事物的诱惑,自然亦无法抵挡“信息迅捷、内容丰富、利零散时间”等优势的微博的诱惑,他们成为微博忠实的簇拥者。相关数据表明,约82%的高校学生为微博控。多数高校生开设微博的主要是为了“阅览新闻、进行交流、发布心情及资源共享”等目的,几乎没有学生会想到将利用到高校思政学习上。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教师,若想让教学工作与时俱进,具有时代生命力及吸引力,就需将“微博”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新鲜事物引入思政教育中来,将微博与教育进行有机结合,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功效。教师借助微博,进行校园“新闻、动态”及高校学生易关注的“就业信息”等的发布,丰富微博信息内容。教师需开通、创设自己的微博,由严肃刻板的教学中走出来,微博上与学生们展开课外交流,愉悦轻松地走进学生身边,倾听学生心声、为学生解惑,利用高校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模式,通过微博开展“思政教育”。

网络教育模式的开展,为高校思政教育的趋势。高校需重视与强化对网络建设的力度,创设数字化校园,健全网络体系,丰富网络内容,即需服务学生,又需成为教育学生的平台。需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升教师利用网络技术的水平,实现教育目标。于网络思政教学中,既需看到网络益于高校思政教育功效的发挥,亦需发现其于“推广、普及”中所存有的不足。以客观、科学的态度,扬长避短,持续优化。努力不断创设与健全网络,最大化的实现其思政治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高再秋,刘峰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项目化教学设计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35).

[2]赵建军,马薇,鲁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实施案例教学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2(12).

[3]孙波,徐建科.对加强大学生网络教育与管理的思考[J].学理论,2009(28).

网络电话在复杂网络环境下的通讯 篇12

由于SIP协议自身缺少有力的安全保障机制, 面对复杂、开放的Inernet应用环境, 使得其在安全、抗干扰方面显得较为薄弱。特别是网络电话技术在融合了传统电话网与IP网络二者优点的同时, 也把二者的安全风险集于一身, 除了会遭遇存在于传统传统电话网中的非法搭线窃听等安全威胁外, 还面临着丢包、延时、干扰报文和拒绝服务攻击等IP网络常见的安全威胁。特别是不同互联网接入服务商环境下经常遇到无法注册、声音抖动、单通等问题, 严重影响到网络电话的正常使用以及用户对网络电话感知, 所以我们要对常见的网络电话故障进行综合判断与处理。

网络电话分为控制信令与RTP (实时传输协议) 媒体传输两部分, SIP信令互通是解决通话的前提, 所以在分析RTP媒体遇到的问题之前, 首先要检查SIP信令通讯是否异常。

私网环境是SIP信令故障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由于私网环境下需要做NAT转换, 而SIP信令中包含源地址与目的地址, 有些的NAT设备不支持SIP数据包的转换, 造成SIP服务器与客户端信令无法交换, 目前此类问题比较好的解决方法就是使用STUN协议, STUN (Session Traversal Utilities for NAT, NAT会话传输应用程序) 是一种网络协议, 它允许位于NAT (或多重NAT) 后的客户端找出自己的公网地址, 查出自己位于哪种类型的NAT之后以及NAT为某一个本地端口所绑定的Internet端端口。这些信息被用来在两个同时处于NAT路由器之后的主机之间建立UDP通信。该协议由RFC 5389定义。

在排除私网环境造成的故障后, SIP信令故障常见的问题就是ISP的封杀, 而这部分又分为完全封杀和干扰封杀:完全封杀就是针对SIP消息特征进行屏蔽, 比如过滤SIP信令的5060端口, 这部分常见的解决办法就是改变标准的5060端口, 使用53端口;干扰封杀顾名思义, 就是发送干扰报文干扰正常的SIP呼叫信令交换, 这一般是由于ISP审计系统完成对报文的逐包分析确认后发出干扰报文, 例如当ISP监测到某个地址、端口出现SIP INVITE消息, 故意发送一个400 Bad request或503 Service unavailable错误甚至BYE消息给SIP终端, 阻断SIP会话信令交换的正常发起。要解决这些问题, 目前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加密SIP报文, 较广泛使用的方法的是将SIP报文UDP的数据进行RC4加密。虽然RFC定义了TLS加密方法, 但是由于要依赖TCP方式的SIP报文传输, 需要SIP服务器维护大量TCP连接实际使用的并不太多。另外一个极端情况, 某些网络只开放了极少的知名端口例如HTTP 80端口, 甚至直接封锁UDP协议, 这种情况要解决封锁了全部UDP传输的网络, 其原理就是通过VPN网络搭建用户与服务器之间独立的网络, 让SIP协议完全独立于互联网上, 由于VPN是一种隧道技术, 且广泛应用于跨国跨地区的企业安全专网通讯, ISP一般不会直接进行信令级别的封锁, 而只是做IP或端口的禁止, 所以可以直接在SIP服务器和SIP终端的前面放置VPN网关设备。但如果连标准的VPN也封锁的网络环境, 我们就只能依托于基于HTTP的隧道技术, 一般提供Internet服务的网络环境, 即使限制再严厉, HTTP还是放行的, 否则就不能称之为提供Internet接入服务的了, 标准的HTTP隧道技术就是我们所熟知的HTTP代理, 许多软件提供有HTTP代理服务, 它使用了HTTP协议的标准的CONNECT方法, 建立与HTTP代理服务器的二进制原始socket通讯连接, 可以通过代理服务器间接与目标IP建立通讯, 但它有个限制就是只支持TCP协议, 标准的SIP可以通过它通讯, 但RTP则无法通行这里有两种解决方法:HTTP VPN Tunnel即让标准的VPN通过HTTP代理通讯, 使用的就是前面说的HTTP的Connect方法, 基本不需要标准VPN作大的修改就可以支持;私有协议HTTP Tunnel, 由于标准的VPN毕竟不是为了网络电话而设计的, 对于RTP包的传输来说负担过重容易造成性能瓶颈, 再从HTTP代理绕行可能加剧了这个问题。HTTP Tunnel是一个很轻量级的隧道, 标准的CONNECT方式由于限制了TCP连接, 所以可以采用私有协议把RTP二次封包后同样通过TCP传输, 但是需要在服务端有相应的解包处理, 还原为原始的UDP RTP。

SIP信令畅通后, 只能保证主、被叫双方能建立联系, 而语音的通讯则还需要依赖RTP进行, RTP的连接信息携带在SIP消息的UDP包中, 包括媒体监听地址、端口及编码等附加信息。RTP同样会遇到私网问题、封杀问题, 首先是私网问题, 同样可以借助STUN协议在NAT外部动态分配端口来解决, 即使只有一种NAT类型不能穿透, 也可以通过SIP服务器的RTP Proxy来解决, 当然服务器要自动判断何种情况下需要启用RTP Proxy, 以节省服务器资源。RTP媒体流封杀则跟SIP信令封杀一样, 可以采用加密算法进行躲避, 或者采用隧道方法来一劳永逸的解决。

摘要:网络电话广泛应用, 在不同网络环境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本文主要阐述如果解决常见的网络电话问题。

上一篇:交替种植技术下一篇:医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