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网络环境

2024-05-14

思想政治网络环境(共12篇)

思想政治网络环境 篇1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 网络既为我们带来机遇, 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为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一、网络及其特点

一般来说, 网络是大量信息资源、各种专用信息系统及其公用通信网络和信息平台的总称, 包括公用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本文所述的网络主要指目前最为流行的因特网 (Internet) , 即互联网, 它是现代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 是由计算机、远程通讯等技术联结世界各个国家、部门以及个人的信息交换系统。通过这一系统, 可以用无比快捷的速度将世界各国家、各地区以及社会各行业部门联成一个整体。综合考察网络这一影响广泛的新生事物, 可以发现其具有以下一些主要特点。

(一) 开放性与共享性

网络上的信息交流是全球性的, 打破了国家和地域界限。成千上万的信息资源公布在全球数百万计算机上, 由先进的信息网络联结成一个开放的整体, 人们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在网上共享资源、自由交流。这种开放性与共享性使得不同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的碰撞与融合成为可能。

(二) 自由性与平等性

互联网技术建立在所有电脑用户平等的理念之上, 只要具备基本的硬件条件, 不同年龄、志趣、种族、民族、国籍、宗教信仰、政治立场、价值取向、生活习俗的人, 都可以在网络社会中自由穿梭, 可以无拘无束地获取、制造和传播信息。正如斯特基拉夫 (Strangelove) 1994年在《计算机中介交流》杂志中提到的那样:“在网上, 在不诽谤他人, 自我审查以及自由社区伦理的宽泛约束下, 任何人都有表达的自由……”网络的这种没有国际疆界、没有传统藩篱、没有长者权威的近乎于完全的自由与平等, 使得众多崇尚自我、标举创新的现代人乐此不疲, 迷恋其中。

(三) 隐匿性与虚拟性

网络是以虚拟技术为基础的, 在网络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通过计算机及其相关的符号化语言为其表现形式。人们都退到了信息终端的背后, 在现实交往中那些备受关注的特征, 诸如性别、年龄、相貌、身份等都能借助虚拟技术得以充分隐匿和篡改, 人们的行动也因此具有“虚拟化”与“非实体化”特征。

(四) 便捷性与高效性

四通八达的方便快捷的网络, 使人们可以不必按照传统方式获取信息、接受教育, 而可以从任何一个信息终端随时获取和迅速了解各方面的信息, 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从一定意义上讲, 网络是一个便捷和高效的工具。

(五) 生动性与互动性

网络具有声色俱全、图文并茂、声情融会的特点, 形象生动, 易于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尤其是网络的多媒体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 可以在电脑屏幕上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场景, 为人们提供了真实的表现效果, 感染力极强, 为增强人与人之间、人与网络之间的互动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六) 信息丰富性与传播广泛性

网络联通各个国家和地区, 数不清的网站为了提高其点击率, 均会及时地、经常性地更新内容, 网络上或真或假的信息不计其数, 资源十分丰富。网络的终端几乎分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 这样广泛的传播空间也是其他任何传统媒体所难以比拟的。

二二、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网络的逐渐普及, 网络已经成为一种影响人类日常生活的文化现象。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很多高校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 而且大学生拥有个人计算机的比例不断提高。由于网络不同于现实社会的虚拟性特点, 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一) 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1. 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源。

互联网具有容量大、资源丰富等优势。其为用户提供大量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 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影像资料, 资料涵盖古今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这些丰富的素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2. 网络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优美动听的声音、色彩斑斓的图片、形象生动的视频, 具有生动性、趣味性和灵活性等特点。在网络环境中, 大学生可以自己操控计算机、运用浏览器, 浏览学习组织者提供的素材, 由被动的“教”变为主动的“学”。同时, 宣传教育的内容也由传统的单一枯燥的文件变为声影兼备、图文并茂的材料, 从而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精神实质,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说, 高校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3. 网络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网络的交互性、全球化、数字化、虚拟化等特点, 使主客体双方减少了面对面的压力, 拉近了彼此心灵的距离, 使学生可以自由、平等地体验网络文化带给他们的新境界, 同时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能够扮演教师、朋友等多种角色, 与学生平等交流, 密切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 获得真实的思想信息, 大学生可以毫无保留地讲出自己的想法。另外,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发布有益的信息, 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积极引导, 对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具有重要意义。

4. 网络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更加多样化。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报告会、演讲、谈心、社会实践及各种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活动。而在网络时代, 随着大学生上网普及率的提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手段更加多样化, 如网上讲座、BBS论坛、电子信箱、网上交谈、红色网站、热线服务等, 这些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些新方法受到了大学生广泛欢迎。因此, 充分利用好网络, 可以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更加有声有色。

5. 网络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效率。

网络作为新的通信手段, 大大削减了通信的成本, 信息传递迅速高效, 许多程序性的工作只需要在网络上通过发送电子邮件等方式便可以解决。

(二) 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挑战, 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引起大学生“三观”混乱。

高校大学生由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 是非观念模糊、价值观抉择困难, 网络的隐蔽性加剧了这种模糊与困难。网络上常见的良莠不齐的信息, 难免会影响他们“三观”的形成。

2.造成大学生责任感缺失和道德意志薄弱。

由于网络本身的隐蔽性和匿名性, 网络成了一个比现实世界更自由、更容易放任自己的虚拟世界。一些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行为变得随意、放纵, 缺少一种行为的责任感, 缺少必要的理性思考和行为约束, 他们把网络当作极度自由的世界, 以摆脱现实的拘束。另外, 当一些大学生在现实世界中失落的时候, 会选择在网络中寻求快乐, 从而逃避现实的问题。

三三、探索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方法

网络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消极影响, 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 关键是如何将积极作用最大化, 并运用有效的方法最大程度地消除负面影响, 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创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夯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高校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 增强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利用大学生对网络的热情和网络交流互动的特点, 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搬到校园网上,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做好教育、服务、指导与咨询等工作, 不仅“授之以鱼”, 更要“授之以渔”。比如用红色资源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内容, 有利于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所以, 高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建立健全网络基础设施, 改善技术条件,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优化升级, 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实的平台。

2.建设适应时代要求、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思想政治工作者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者, 其队伍建设是决定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关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应该由掌握了现代网络技术的专、兼职思想政治工作者组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更新教育观念, 树立网络教育意识, 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来增强网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高校要重视和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网络知识和技术运用能力培训, 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种网络技术, 提高他们通过网络获取、整理和分析丰富的网上教育资源和利用网络进行教育的能力, 让他们能够恰当、自如地把理论知识、实践知识、网络资源和网络技术融为一体, 高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充分利用网络教育的传播优势实现教育手段网络化。

高校网站应针对大学生的上网特点进行一些集体主义教育、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和举办网上学术讲座。高校德育工作者可以搜集学生在网上的行为、言论, 从多方面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 还可以通过网上发放调查问卷, 掌握学生的思想与动向, 也可以利用网络软件资源, 开展心理测试与训练等。高校还应该利用网络的优势, 在校园网开设大学生心理服务栏目, 制作心理宣传网页, 全方位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常识教育, 还可以利用网络通信工具, 建立网上聊天室, 直接与大学生进行对话, 在隐蔽自由的空间内, 大学生更能敞开心扉, 吐露自己的真实想法。

4.加强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平台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平台建设, 主要包括软件建设、硬件建设、资源库建设三个方面。在软件建设方面, 互联网上信息鱼龙混杂, 另外, 颓废消极信息和思想充斥其间。为此, 高校应积极开发一些集知识性、思想性和易操作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软件, 有效屏蔽网上的各种不良信息。在硬件建设方面, 目前, 我国一般高校的校园网络硬件建设已初具规模, 基本实现了网络进办公室、进图书馆、进教室、进宿舍, 但还需要适当改进和完善。其中, 主要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数据库不全, 无线网络覆盖面不够。在资源库建设方面, 可以将学校服务器与网络上大量免费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网站进行链接, 帮助学生选择有益资源并方便他们对资源的获取。

5.加强网络监管力度, 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的网络环境。

网络监管不到位会给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 加强网络监管是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得以正常进行的根本保证。在具体规章制度的制定上, 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制定条例与办法。需要注意的是, 对于网络的管理制度不能用简单的“罚”来实施, 而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留有一定的商讨空间, 尽量减小处罚的影响面, 要以教育和引导为主。

6.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双向互动的交互式主流为主线。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帮助大学生充分认识网络的两面性, 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上网心态, 使他们能够在网络虚拟环境与现实生活之间转换自如, 不能本末倒置沉迷于网络虚拟环境;能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积极参加网络文明建设, 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还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要充分相信学生, 依靠学生, 充分发挥其内在潜能, 让他们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设, 就网络信息和社会思潮充分发表意见、展开讨论, 使他们明辨是非, 实现从被动接受教育向主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李晖等.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思考[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6) .

[2]秦颖.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2) .

[3]安仲森.试论网络文化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影响与对策[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2 (9) .

[4]黄惠萍.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网络建构[J].陕西教育 (高教版) , 2009 (8) .

[5]陈蓉.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新世纪论丛, 2006 (1) .

[6]魏潾.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0 (4) .

[7]高晓钟.网络文化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思想战线, 2008 (4) .

思想政治网络环境 篇2

一、网络环境下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知识经济多元化发展的今天,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逐渐的处于动态的变化中,就其实质性而言,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点具体体现:

1.网络环境中的信息传播逐渐成为当今思想政治影响的主要力量

现代化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的传播不仅仅局限于传统较为狭窄空间的传播,基于网络环境下其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递逐渐有着多个传输主体,传输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往往受到教育者自身条件的极大限制,但是其传输的内容有着多样化的个性化特点,不仅仅对于高职学生观念以及知识的更新有着一定的有利影响,同时又有利于网络知识新平台构建。

2.网络环境下信息的选择性传播往往使得信息内容的失真

传统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有着单向传递的信息,同时其信息的接受又是出于被动状态的,高职学生所接受的基本上都是具有积极主流意识的信息,对于高职学生思想观念、政治观点以及道德规范的培养有着极其有利的影响。但是就其实质性而言,网络具有两面性,在实际的.信息选择性传播的过程中,难免造成信息内容的失真,进而对我国思想政治创新教育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3.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性逐渐减弱

传统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对知识以及道德有着一定的重视度,其教育往往有着一定的权威性,而教育者难免得到学生的尊重,而基于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借助于现代化先进的网络技术,高职学生借助于虚拟的网络平台,其政治思想教育难免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以至于现阶段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性在某种程度上逐渐下降。

二、基于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途径

信息经济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创新作为民族兴旺发达的主要力量,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体地位。随着网络的大量普及,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基于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具体体现:

1.高职院校应建立高质量的思想教育网站

随着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化信息化时代对于高职学生的思想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高职院校的网站主要是对学校加以宣传,并不能为学生提供最根本上的服务。现阶段高职院校在基于网络环境下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创新教育,更要建立高质量的思想教育网站,借助于互联网将高职学生的视野拓宽,并在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给予技术上的支持,将高职学生之间的交流逐渐加强,并以高职学生实际的心理特点出发开展网上讲座和心理咨询等活动。

2.提高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学生新媒体素质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出科包括学生政治辅导、班主任外,学生同样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在当前教育领域中学生应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更好地融入网络时代,是每一个组成部分都需要努力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首先应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学生综合素质。网络在高职教育中的普及如火如荼,但综观部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信息素养及媒介素养等方面仍然落后于网络发展的素质,对多媒体等设备的运用技术水平较差,无法满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应着重对“工学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的开展,以及开设网络教学辅导班、完善考核机制等手段提高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将网络信息资源及时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载体不断建设和开拓。针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则可以通过在高职开设专门的大学生新媒体课程等,从而帮助学生清晰分辨网络传播信息的真伪等,促进大学生正确网络信息传播价值观的培养和形成,使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形成自主防御能力,自主远离不良思想信息的干扰。

3.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利用qq、飞信、微信等新媒体工具

对当前的高职学生来说,qq、飞信、微信等新媒体工具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于学习的一部分,他们习惯于通过qq、飞信、微信等与他们联系,在天涯、猫扑等各种网络论坛了解全国各地的信息等。所以在网络背景下,对高职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对学生的这一特性加以把握,充分利用qq、飞信、微信等新媒体工具,主动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思想政治教研组可以设立自己的博客,建设所带班级的qq群等,使学生即使身处异地也能通过qq、微信等接收校内思想政治教育动态信息,与老师、同学加强联系,积极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各种问题。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在网络上对党支部、团支部等组织加以建设,使学生在网络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学习、工作两不误。

三、结语

思想政治网络环境 篇3

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困境

1.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困难重重

不可否认,走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都是中考成绩低、不能升入高中的学生,有的是为了国家的补贴,有的是家长为了找个地方安置孩子,有的是老师到田间地头费尽口舌招来的……学生的学习、品德参差不齐,因此学生违规违纪行为时有发生,影响了学校管理和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进行。

2.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甚微,教育形式单一

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中考成绩落后于人,他们有很强的自尊心与自卑心。但现在大多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计划性、针对性和系统性,没有结合中职生的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上,各个学校也几乎都是一味地说教和“作秀”般地宣传,给学生实际体验和现场磨炼的机会少,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给人的感觉便是缺乏真情实感,也没什么实效。

二、网络环境下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时代所面临的挑战

1.各种不良信息影响着学生正确的“三观”和行为

伴随着网络的普及,各种消极、不健康的元素,比如色情、暴力、赌博、金钱至上等涌现到学生的面前。一些反动不法分子也盯上了网络这个极为自由、迅捷与开放的平台,大肆利用网络将反动、邪恶的思想与文化渗透到青少年的生活中。而网络行为又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学生的是非判断与正确行为的选择完全依靠其自身的信念与日常培养的道德意识。这无疑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实际上,这些出于各种目的走入职业学校、自身本就有着或多或少不良情绪的中职生,在无人监管的状态下,其所表现的道德行为较之平常相差甚远,有时甚至连学生自己都弄不懂为什么在一种自由、隐蔽的空间中会表现出另一个“不道德”的自己。

2.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与内容的多元化,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网络环境是一个完全自由的空间,其信息的开放、传播的及时,是其它任何一种媒介都无法比拟的。网络使得各国、各地、各民族、各行业的思想观念与文化形态得以汇集并进一步发展。而这些信息又并非完全呈现出对或错,更多的是以一种真假共存、美丑混淆、善恶兼备的形态存在,前后两者的标准、界限也不明确。而十几岁的中职生由于文化层次、生活阅历、认知水平、鉴别能力的限制,在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与思想价值,尤其是一些被特殊包装过的信息时,很容易受到迷惑,甚至是强烈的冲击,从而怀疑到以往所受到的思想政治教育。

笔者在学校曾经对几个班的学生做过一次风格行为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上网的目的大多是关注娱乐八卦、视听信息、玩游戏,少部分学生是为了查找资料、交友、抒发情感、看电子书。而对于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极大部分学生表示理解与包容,认为正常,没什么大惊小怪。很多学生承认,自己由于家庭、学习、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压力,对前途茫然却无处宣泄,便上网撒谎、欺骗,浏览不良网页。由此可见,学生有多种多样的上网需要,而如何利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培养学生更加便捷、准确地选择信息、促进自身素质提高、开展创造性活动的能力,是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要考虑的问题。

三、网络环境下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途径

1.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充实其视听见闻

很多学生远离人群,沉溺于网络,主要原因是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可以任意创造出另一个满意的自己,通过与不了解自己的人交流,发表言论,体会到骄傲与自豪,从而忘记现实生活中的压力与失败。而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他们在现实世界中没有创新的欲求,也没有成就感。针对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教育工作者可以组织学生开设各种社团,如聘请专业教练来校教授学生喜爱的文艺活动,帮助学生成立街舞团、演唱团、乐器团等。在此基础上,与社会各界联系,开展多种文艺活动、公益活动,使学生能通过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接触到社会、增加阅历,缓解对现实社会生活的茫然。同时这种方式又可以调节学习生活带来的单调与枯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抑与空虚。而且在活动与交流中,还可以改善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充实其空余时间、多余精力的目的,使学生无暇沉迷于网络。

2.将网络法治、道德教育作为教学的组成部分

很多学生在网上攻击他人、从事违法行为,并非出于本意,而是以为在网络中这些行为不会被发现、不会受惩罚,一时的恶作剧心理所至。那么教育工作者就要重视学生的这一心理,及时地向学生普及网络法律法规、网络道德规范,使其树立正确的网络文明观念与是非观。同时通过生活中的案例,现身说法,教育学生提高自我约束意识、自我保护能力,使其了解到网上不良信息的危害,不轻信他人,不随便与网友见面等。

3.利用网络技术来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

不可否认,网络在人们生活的诸多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也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越来越多的“淘宝”店、网上实体商城,不仅使商品交易方式多样和方便,更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提供了就业、创业机会。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结合网络带来的机遇,结合学生的爱好,引导其向正确方向发展。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提高教师的网络技能,发挥教师在学生中的指路人作用。在信息时代,教师应主动、积极地思考网络对学生的各种影响,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电脑、网络知识,了解、熟悉各种最新的网络信息。如此才能想学生之所想,与学生在网络这一平台中畅通地交流,使学生更加相信教师、佩服教师。

②创建有班级特色的网站,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博客、微博这些网络形式不仅吸引了十几岁的中职生,也吸引了大量成年人。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完全可以专门为学生的校园生活建立有本校特色的校园网,再以专业、班级甚至寝室细分子栏目,并聘请学生参与管理。这不仅可以吸引学生参与和了解学校、同学,还可以适时地向学生普及网络法律知识、网络道德规范,使学生做到自我监督。对教师而言,可以学生喜好和需要设立一些有特色的小栏目或信箱,比如“我爱DIY”“成长的需要”等。学校应及时了解学生的爱好、生活与心理动态,以期在最快的时间内分享他们的喜怒哀愁,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

③鼓励学生开设有个人特色的网上小家,将个人爱好与学校专业结合起来。在学校,有很多文艺、手工、设计专业的学生。教师可以帮助这些学生开设个人博客、网上小店,组织学生在网上开设书法绘画展览、摄影比赛、寝室设计评比等,使其从中获得成就感;还可以鼓励学生发挥手工特长,开一些校内网上“淘宝”小店,将平时练习的手工制品放在网上展览、交易,也为他们日后的创业打下基础。

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篇4

关键词:网络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人们利用网络传递信息、购物、学习、生活、工作。网络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也能为人们提供很大的便利,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大学生更是网络的忠实粉丝,现在几乎没有学生不上网,据相关数据报道,现在大学生的平均上网时间每周高达26小时,个别大学生的在线时间超了40小时。因此,在网络环境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相关高校教研人员应深入了解网络,利用网络合理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教学方法。这样,高校才能运用网络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与此同时,教师也应利用网络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使学生主动地融入教学中,这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所以,高校教研人员要重视网络环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让创新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

一、关于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概述

(一)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

伴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全球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并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局面。而且网络不仅能丰富人们的生活,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也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我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国外交流沟通,从而获取更多的国外信息。与此同时,特殊的网络环境也在逐渐形成中。

目前,我们可以通过两层含义理解网络环境:一是广义的网络环境;二是狭义的网络环境。广义的网络环境是指基于网络时代下的社会环境;而狭义的网络环境则是指虚拟环境,这种虚拟环境只能通过计算机显示出来,如果没有呈现虚拟环境的主体,狭义的网络环境则很难形成。在虚拟环境中网络系统可以不断地更新信息和资料,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在生活上、学习上的需求,虚拟环境具有从物理到非物理、由实到虚转变的特征。

一般情况下,人们在使用网络信息技术时,会发现网络世界的虚拟场景与现实生活相似,当人们融入虚拟世界中,人们的思想观念就会发展转变。但虚拟环境与现实世界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虚拟环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它能随时随地为人们提供充足的信息,并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在创建网络环境时,相关的设计人员需要结合丰富的资料和良好的技能,才能设计出优质的网络环境。因此,高校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比如,多媒体教室,为学生展现了学习界面的软件系统,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学习资料等。网络环境在生成的过程中,需要借助数字化技术与现实社会的信息,进而形成网络虚拟环境,网络虚拟环境与现实世界相比,它只是现实世界的折射,并不能代表现实世界。所以,在分析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时,人们需要辩证地看待网络环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特征,网络环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承担者,又是接收者;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既是发动者,又是受动者。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特征的变化。因而,在网络环境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时,相关的科研人员需要结合网络环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征。此外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还具有几点特征:(1)开放性与时效性;(2)主体性与匿名性;(3)平等性与互动性;(4)内容的丰富性。

(三)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网络环境的出现充分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也有效地转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网络环境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因此,在网络环境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应勇于迎接挑战,抓住时机,在网络环境中找到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优化网络,从而促进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四)具有引导学生的功能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形成政治精神,理解做人的道理,并坚持将政治精神贯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然后,教育工作者要有效地利用网络,普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与时事热点,这能让学生准确地区分网络信息。其次,教育工作者要通过网络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作用,让思想政治观念深入学生的思想,从而增强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同时,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理论指导,稳固学生的精神支撑。只有教育工作者有效地利用网络引导学生,才能让学生得到真正的教育。

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时,教育工作者需要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话语权,重新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帮助学生明确成长和发展的目标,让学生朝着正确的目标努力。此外,当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受到良好的熏染时,也会带领其他同学共同发展。

(五)网络具有防止西方文化冲击的功能

现如今,课堂教育教学形式缺乏新颖性和趣味性,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就容易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对外国文化产生强烈的研究兴趣,虽然这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但却十分不利于我国文化的传承,如果学生长期受到外国文化的熏染,则很难明确我国政治发展的方向,也无法理解我国政策的内涵,从而导致我国的国力下降。因此,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教学时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让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学生对思想政治内容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地进入高校开设的网络教育平台,这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也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进入网络环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但在这之前,高校应对网络教育平台进行包装,改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模式,让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与内容既具有教育性,又具有娱乐性,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发学生关注网络环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由于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其身心发展和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成熟,并且学生缺乏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所以,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很容易发生转变。因此,为了有效地防止西方文化对学生思想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高校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指导,并采用科学手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避免学生崇拜西方文化。但传统的教育手段已无法满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需求,因此,高中在构建网络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时,应以防止西方网络文化冲击为主,以学生为本,选择开放式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二、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网络具有传播信息速度快、信息含量较大、信息内容丰富、互动性较强等特点,网络的这些特点给教研人员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并有效地减轻了教研人员的工作负担。但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并不是十分乐观。通过分析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发现,虽然网络环境帮助学生提升了综合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但网络环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载体建设落后

当前,大部分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都在建设校园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研究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与此同时,高校在建设网络校园环境的过程中,也需要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利用网络平台设置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并实时更新其中的内容,以方便学生预览。但现状是虽然高校不断地更新信息,但仍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这主要是因为高校设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过于单一、死板,网络平台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多为理论知识,缺乏多姿多彩的真实事件和新闻,使学生对网络环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失去学习的热情。另外,高校没有为学生设置交流平台,使学生在阅读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无法与其他同学进行沟通和交流,也无法发表自身的想法和意见,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调查显示,99%的学生经常上网,但只有4.6%的学生会时常关注学校创办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由于网络载体建设的落后,导致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也逐渐下降。

(二)教研人员缺乏良好的网络意识

尽管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研人员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从而准确地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变化。但大部分教研人员缺乏良好的网络意识,在教育学生时,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致使网络信息教育无法得到广泛的实施,同时,也严重阻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三)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现如今,学生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错误的思想价值观。而且,由于网络中存在的信息良莠不齐,一些不良网站很容易引发学生的不良心理。这样,学生在关注信息时就容易被这类网站误导,失去判断能力。这不仅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也严重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针对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出的策略

(一)合理利用网络平台,对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现如今,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大学生,都可以利用网络查询资料。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教师应合理地利用网络平台,让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规范网络平台,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确主要内容,进而加深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印象。与此同时,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在网络平台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了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升思想政策教育的效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重视网络平台。

(二)创新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构建思想政治网络教育平台的主要目的是拓宽学生的学习途径,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因此,在构建思想政治网络教育平台的过程中,高校应充分结合实际的思想教育内容,创新网络环境中思想教育的形式,让网络教育平台的形式别具一格,具有吸引力,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点击率。在此过程中,教师切勿向学生灌输大量的理论知识,而应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参与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深刻体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网站具有吸引力,才能发挥时效性,否则只做表面宣传,是无法取得成就的。

在创新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时,相关教研人员要遵循相关的要求和规定,在不改变思想政治网络平台原有构建理念的基础上,在网络平台中加入新颖的内容,及时更新网络教育平台的形象,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具有真实性、快捷性、贴近性,从而满足学生的真实需求,让学生接受和认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三)创新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秉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高校教研人员需要创新网络平台教学方法,在网络环境下,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开展网络交流平台,定期设计思想教育交流主题,让学生通过网络教育平台,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当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交流平台探究和讨论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时,学生的内在潜力就会被激发出来,从而形成独特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创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

在构建思想政治网络教育平台时,高校应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良好的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环境,让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过程中受到良好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高校要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加强管理,防止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容进入网络教育平台,并在网络教育平台中融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高校只有在网络教育平台中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内容,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才具有价值和意义。

(五)利用网络多元化特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世界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出现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也充分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互联网具有较多的功能,并且这些功能帮助人们顺利地完成工作任务,减轻人们的工作负担。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合理利用互联网的功能和特征,积极推动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以网络为载体,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渠道。所以,教育工作者要将网络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根据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教学方案,设计新颖独特、别出心裁的网络教育形式。此外,高校应构建完整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框架,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

(六)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

在加强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让学生规范自身的行为举止,从而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其次,教育工作者要对学生加强德育和素质教育,在某些方面约束和限制学生,这样,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因此,在规范学生行为举止时,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教育平台,大力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训练,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中,制定文明网络行为准则,让学生遵循网络行为准则,正确上网。与此同时,教师要调动学生上网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上网,但教师应让学生文明上网,这样网络教育平台才能发挥作用。

(七)建立健全网络平台管理制度,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教师是学生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引领者,教师在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如果缺乏教师的指引和教导,学生则很难有效地理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创办的重要性,也无法积极主动地进入网络教育平台。因此,在创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之前,高校应建立健全网络平台管理制度,创新管理队伍,加强师资培训,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只有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和观念,教师才能在网络教育平台中完善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

总而言之,在网络环境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时,高校需要明确创新目标,制订新颖的创新方案,采用合理的创新方法,为学生打造一个崭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高校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加强监管,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文化知识,从而使学生热爱学习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并在网络教育平台中培养自身的文化素养,激发自身的思想情感,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网络环境 篇5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产生了很多新的问题,本文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

作 者:徐艳  作者单位:成都医学院,四川成都,610083 刊 名:科技创新导报 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35) 分类号:G4 关键词:网络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网络环境 篇6

关键词:网络环境;思想政治;创新

一、网络的主要特点

1.开放性与共享性。网络上信息的交流是全球性的,打破了国家和地域界限。成千上万的信息资源公布在全球数百万计算机上,由先进的信息网络联结成一个开放的整体,人们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在网上共享资源、自由交流。这种开放性与共享性使得不同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等的碰撞与融合成为可能。

2.自由性与平等性。互联网技术建立在所有电脑用户平等的理念之上,只要具备一定条件,不同年龄、种族、国籍、宗教信仰、政治立场、价值取向、生活习俗的人,都可以在网络社会中自由穿梭,可以无拘无柬地获取、制造和传播信息。网络的这种没有国际疆界、没有传统藩蓠、没有长者权威的近乎于完全的自由与平等,使得众多崇尚自我,标榜创新的现代人乐此不疲,迷恋其中。

3.便捷性与高效性。四通八达的方便快捷的网络使人们可以不必按照传统方式获取信息、接受教育,可以从任何一个信息终端随时获取和迅速了解各方面的信息,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从一定意义上讲,网络是一个便捷和高效的工具。

4.生动性与互动性。网络具有声色俱全、图文并茂、声情融会的特点,形象生动,易于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尤其是网络的多媒体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可以在电脑屏幕上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场景,为人们提供了真实的表现效果,感染力极强,为增强人与人之间、人与网络之间的互动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管理的失控。互联网这种“虚拟社会”对个人而言是很难控制的,环境可以利用却不可以控制的因素增加了道德意识的弱化。另外,网上免费电子邮件的提供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便利和快速,同时它也能引起足够的混乱。在网上,人们可以轻松的发送匿名邮件,发送的形式和内容完全取决于发邮件的人。所以,如果缺少必要的道德约束和自主的道德意识,网民的行为很可能会处于一种失控状态。其次是网络和现实的分离。现实的人与网络的人存在一种悖论:网络或多或少地导致了一种人格和自我意识的分离。在网络中人们可以逃避来自群体的压力,虽然网络身份的获得对人本身的道德行为会产生多大的影响还未可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由于网络机制的制约力量太过薄弱而造成的自我膨胀、虚假自我和道德意识的弱化是显而易见的。第三是去个性化状态的出现。在互联网中,人们都是在匿名的前提下与人交流的,对于网络另一端的个体我们都知道得很少,性别、身份、社会地位及兴趣爱好等等个体的信息都是未知的,网络的时空分离使得一切有关个体的隐私信息都可以隐藏,你也可以同时以多种身份和角色参与网络活动,这很容易引起去个性化状态的出现。再加上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网上的内容,而不是自己的内在价值标准及态度,这种自我卷入的水平很高,现实的规则和个体的内在标准对个人行为的监督显得无能为力。所以,由于网络交往的特殊性,匿名的存在和高度的自我卷入导致行为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的降低,也就很难期望网民表现出道德行为。第四是“他律道德”难以形成。“他律道德”是指人们在进行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时,受到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和制约。对行为的判断是根据客观的效果,而不是主观的动机,他律的道德标准具有客观性。由于互联网缺少规范和监督,人们难以形成这种受制于外部规范的“他律道德”。

三、在网络环境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措施

1.完善网络道德规范。由于网络真正地走人大众的时间还不长,对于网络中个体相互关系的确立与维护还有待时间的验证,人们处在这种现实社会向虚拟社会的转型当中,一切还没有适用过来,新型的网络道德规范的建立也就有一定的难度。道德规范对于道德本身的发展起着强有力的促进作用。由于在目前互联网环境中,存在着道德批评的不系统和不完整、道德思想环境的模糊和不存在道德权威而缺乏建设性的力量等问题,也使得网络道德规范的建立需要一段时间。同时网络可以通过一种网络身份的确认来增强道德规范的制约力量,即个体进入网络之前必须先作出遵守网络规范的承诺和澄清违反网络规定时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即增加道德成本,否则就取消其上网的资格。在这种规范之下安全有可能使网络道德良性发展。

2.培养网民道德意识。网民的道德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在网上的道德行为,对于网民的自主道德意识的培养就成为最具有决定意义的部分。从本质上讲,理想的道德是一种自律行为,是人们内心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要求,是一种“道德感”的培养。由于网民各方面素质的参差不齐,网络自主道德意识的培养主要是网民道德责任感的培养,由于网络环境的自由、开放,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必然导致网民在网络的接触中遇到前所未有的道德认知冲突.当一个人具有强烈的道德修养愿望,并具备自我修养的能力时,道德认知冲突能够增强网民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另外网络的道德论坛也可以增强网民的道德推理能力,在一种平等的讨论式的环境中,人的道德意识的提高相对容易得多。

网络环境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浅析 篇7

现代企业越来越离不开电脑, 人们越来越离不开手机。越来越多的职工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因此, 在网络环境下建立现代化和谐企业, 营造优秀的企业文化氛围, 利用网络优势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并化解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 是摆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是网络带给思想政治工作的机遇和挑战。

1 网络带给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机遇

网络继广播、报纸、电视成为新兴的“第四媒体”, 以迅猛的速度影响社会经济生活, 成为了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事物之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身在其中, 应抓住机遇借助网络技术优势,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力度, 加大思想政治工作影响。

1.1 借助网络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的特点, 可以在同一时间向所有在线的职工传播大量信息。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传统思想政治工作面对面谈心召开座谈会等费时费力, 而通过网上论坛群组交流能够达到同样的目的, 同时又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

1.2 网络的隐蔽性使职工能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沟通

网络模糊了人与人之间因社会地位、性别、年龄等而产生的差别, 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网络让领导与职工不分高低, 让思想政治工作者与职工难分你我。没有了身份高低的影响和明确的教育目的, 职工更加容易接受倾听和参与, 在不知不觉间吐露了心声。

1.3 海量信息数据为职工提供了完善自己、充实自我的平台, 有利于培训教育的开展

互联网包容天下, 存储着丰富的知识内容, 是一个包括各行各业各个学科的大学堂。只要连接网络, 打开网页借助搜索引擎, 便可以取己所需, 为我所用。职工从被动的接受知识, 到主动的去学习知识, 大大的激发了职工的求知欲。

1.4 信息共享为企业政治工作者提供了吸收和借鉴兄弟单位、全国各地甚至各国优秀经验的条件

在通过广播、报纸、电视做为主要信息来源的时代里, 思想政治工作者学到的理论知识毕竟有限。如今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上丰富资讯学习思想政治工作的先进经验, 充实工作内容, 推动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

2 网络带给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

由于网络具有隐蔽性、自由性、开放性等特点, 使其成为难以控制和管理的媒体。五光十色的网络世界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极大便利的同时, 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2.1 网络的互动性

网络的互动性使人们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 而且成为了信息传播者甚至制造者。职工可以把其认同的信息内容上传共享, 也可以把自己的观点意见通过网络表达出来。在其表达了真情实感的同时, 也容易把一些不利于企业稳定的个人看法传播出去。

2.2 网络的隐蔽性

网络的隐蔽性使信息传播者更为随意更加敢于表达, 信息真假难辩甚至以讹传讹。在网络上, 匿名发表言论模糊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可谓人人平等。也正是这种匿名状态下的平等, 可能会造成一部分人无所顾忌,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甚至不负责任的乱说。而在企业内部网络论坛上的匿名随意发言, 更是可能影响职工心态和企业稳定。

2.3 网络的丰富性

网络媒体包罗万象, 可谓上知天文下晓地理, 职工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整个世界。网络的丰富多彩, 使普通职工可能拥有极多的知识储备。对于这样一个可谓“知识渊博”的职工群体, 如何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对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2.4 网络的复杂性

网络媒体成为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大的信息库的同时, 还是一个五光十色的游乐场和一个破坏性极大的垃圾场。许多职工尤其是青年职工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 占用了大量钻研技术、提高自己素质的时间, 对职工的成长成才极为不利。而且汹涌而来的大量信息中, 好坏参半优劣难分, 反动、色情信息泛滥, 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受其不良影响, 甚至违纪违法。

3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如何应对网络环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在网络时代的新形势下,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趋利避害。一方面扬网络之长, 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到网络上去, 利用先进技术构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另一方面避网络所短, 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加以监督, 让虚拟的网络为现实的思想政治工作服务。

3.1 取网络所长, 构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平台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能因为网络媒体的良莠不齐而因噎废食, 应积极寻求利用网络优势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 借网络东风, 造思想政治工作之势。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借企业内部网络平台建立思想政治工作论坛, 用网络架起思想政治工作者与职工的连心桥。在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平台上及时发布与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 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及时答复解释, 使职工充分享有知情权。从而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 吸引职工关注企业内网, 关心企业动态, 营造和谐统一的工作氛围。

3.2 建立健全组织, 培养既懂网络又懂思想政治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网络环境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需要一批同时具有思想政治素质和网络技术素质的人才。网络的开放快捷方便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企业必须通过培训建立起一支精干、专业、高素质的懂网络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

懂网络技术的思想政治工作者, 能够起到过滤有害信息, 传播有益信息, 整理海量信息的作用;能够更好的发挥论坛作用, 处理论坛上的事务;能够引导职工在论坛上的发言方向, 并对不良言论进行删除处理等等。

3.3 运用技术手段, 加强管理监督

网络媒体做为企业组织职工、服务职工的新平台, 需要运用技术手段, 加强网络媒体的管理和监督。

企业内部网络可以通过先进技术手段的管理和监督, 既能保证职工因工作需要使用网络, 又能保证职工不受不良信息干扰、沉迷游戏等。例如利用网页过滤功能, 禁止员工使用特定的网站;邮件监控功能, 可禁止员工通过邮件传送需要保密的文件资料等。

3.4 创新方式手段, 吸引职工关注

相较于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 网络思政工作的方式手段更加灵活多样。思想政治工作要利用网络资源, 充分发挥网络声、像、图、文并重的优势, 增强政治教育的知识性、趣味性、新颖性、吸引力和感染力。这样既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 教育了党员群众, 又增加了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号召力, 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宣传的渗透力和感染力。

4 结语

网络媒体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 我们必须不失时机、抓住机遇, 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发展;同时, 面对网络带给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 我们要掌握网络技术, 未雨绸缪, 以网制网。我们要重视网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碰撞, 规范职工的网络行为;加快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建设, 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平台, 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使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中充分发挥其生命线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瑞芬.谈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三大规律[N].北京日报.2009年9月7日.[1]张瑞芬.谈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三大规律[N].北京日报.2009年9月7日.

[2]谢英芬.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建设的问题和对策[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12期6u7.[2]谢英芬.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建设的问题和对策[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12期6u7.

思想政治网络环境 篇8

一、分析网络环境下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出现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网络教育内容与方法过于单一。中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也将课堂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但是其内容与方法仍过于单一,不少的思想政治教师只是将书本上的内容直接搬到了教师的网络博客,内容缺乏新颖,而且多是长篇大论,没有吸引力,与网络当中的其他娱乐性较强的内容相比,更是难以引起中职生学习的兴趣。

(二)缺乏系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对于中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了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不再是教育过程当中被动的接受者,通过网络给予了学生平等与自主选择的个人权力,学生的主体意识较强,多以自己喜好主动选择关注的内容,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建设力度欠缺,也导致学生的网络生活多以网络游戏和网络聊天为主,缺乏具有积极方向、有针对性的学习平台。

(三)思想认识不足。当今,许多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工作认识不到位,简单将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德育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重要影响。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仅是让学生掌握了伦理道德的理论知识,而不是培养思想道德习惯。对学生成长而言,缺乏道德习惯的培养无法真正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及政治素养。现如今,中职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普遍存在思想意识差,轻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因此,导致学生对学习思想政治不感兴趣,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网络环境下加强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一)加强中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加强中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需要不断加强中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和网络思想教育平台的建设。这就需要中职院校能够不断完善其内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机构与体系,并能建立起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机构,加强中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队伍的建设,使其思想政治水平能够不断提高,在其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应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其工作质量,也能有效的解决在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

(二)改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当前,学校首要任务就是树立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网络发展的日新月异,决定了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及时地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作出调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常都是面对整体,然而在重视个人价值的今天,学校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个人的想法,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由原来单纯的整体变成学生个体与整体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开创网络环境下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三)发挥网络优势进行思想政治教学。充分地发挥网络优势来进行中职思想政治教学,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学效果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实现网络技术与思想政治教学的融合,实现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的结合,不断提升中职思想政治教学质量。高校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专题网站的建立、建设和维护作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途径,以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并容易被学生接受的形式为载体,让学生参与到校园网络建设中来,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四)提高中职学生的个人网络免疫能力。中职学生具有强烈的自主性,在网络中自主地接受信息,提出信息,网络使用行为独立性与隐蔽性更加强大,这些都加大了中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对网络空间进行利用,加强正确信息的传播,会让中职学生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也会让他们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路得以扩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网络是一个新生事物,是一个给世界带来改革的创新型事物。辩证地看待网络,发现其对于中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正面与负面影响,明确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机遇与挑战,是优化当代中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作为中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抓住网络时代带来的机遇,对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充满信心,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促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摘要:如何应对网络环境给中职学生带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加强中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时期中职院校面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课题。本文从网络环境下中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网络环境下对中职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网络环境,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桂梅.网络环境下中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4):136-136,137.

[2]程冉.探究网络环境下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109.

思想政治网络环境 篇9

1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1.1 对培养大学生优良道德修养的形成产生挑战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自由的世界, 它打破了物理空间的概念, 信息传播方式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 逐渐脱离家长、学校乃至国家政府的控制, 各种不同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在网上会聚交织。网络信息的不可控性使网络在充当信息宝库的同时, 也充当了信息垃圾场的角色。大学生可塑性较强, 大量负面信息的影响会阻碍其思想修养的提高和发展, 妨碍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1.2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学生主体地位面临挑战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和法治观等教育。在现实环境中, 传播权与话语权掌握在教育者手中。但在网络中, 信息传播方式是即时、交互、隐匿、开放的, 网络用户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 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网民。

网络时代信息的开放性, 使学生可以方便地查到各种公开或内部、真实或虚假的信息, 教育者已经没有“先知先觉”的信息优势, 有时候面临劣势的境地, 甚至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由于没有受过系统的计算机教育, 想在网上获取更多的信息比较困难。因此可能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教育者所说的东西学生早就知道, 而学生嘴里蹦出的新名词和新鲜事却是教师闻所未闻的, 这不能不说是教育者的尴尬。

1.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更加复杂化

以往教育对象的思想变化, 通过言行比较容易被察觉, 教师可以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教育, 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但是, 当学生通过网络来表达思想感情时, 就给教师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由于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各自的代号而非真实姓名上网, 教师无法知道究竟是谁在发表意见, 自然无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正是由于网络信息的不可控性, 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趋于复杂化。

1.4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

网络信息不断变化更新, 对于好奇心强又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一些自制力较弱的大学生, 易对电脑产生过度迷恋。一份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表明, 几乎有79%的被调查者有网络成瘾倾向, 其中, 在国内有70%左右的大学生上网的直接目的就是聊天、玩游戏。在这种现状下, “互联网络综合征”成了一种新的心理病症, 一些学生长时间使用网络以获得心理满足或通过上网来逃避现实。由于网络的虚拟性, 长期沉溺于虚拟世界的人会因为心理障碍或心理畸形, 导致行为方式怪异, 与社会格格不入。这种由迷恋上网到自我封闭再到人际关系淡漠的人, 最终自然形成心理疾病。

2 网络环境给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优势

2.1 为思想调查与动态分析提供方便

网络信息之丰富, 已超出了世人的想象, 因特网作为全球最大的图书馆和信息数据库, 不仅有丰富的资料可供查询, 还可以大量收集和发布信息。大学生在网络上耕耘和思索, 如同沐浴和搏击在知识与信息的海洋, 享受着灵魂和精神的大餐, 这也为他们更好地接受最新的人类精神财产, 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 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极大的可能。

2.2 有利于及时收集和迅速传播健康的价值取向

由于网络信息具有可复制性、共享性、实时传输性等特点, 使社会上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典范、有关专家的辅导和言论、同龄人的积极声音以及健康的音像制品等都可共同进入课堂, 进入学生的视野, 并且“多媒体教学”的感官刺激功能, 可使受教育者的感知信息更为深刻、全面, 也有利于长久保存。

2.3 有益于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具有特定身份, 甚至不被称为“教育者”, 他们不是进行“说服”和“教育”, 而是提供“选择”和“引导”。受教育者不受时间、地域限制, 可随时受到教育和影响;而且出于自由、自主心态做选择, 必然减少许多逆反心理。因而网络思想教育更具有人情味, 更具有亲和力, 也更具有取得教育效果的魅力。

2.4 有利于信息整合, 形成教育合力

思想政治工作网络能对其他媒体的信息进行整合, 并通过数字化处理后移植到本网络上, 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众传媒的结合与互补, 从而拓宽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信息来源与信息覆盖面, 并通过对大众传媒的理性分析, 提高受教育者对各种纷繁复杂而又变幻莫测的信息分析能力, 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

3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面对信息网络, 思想教育工作必须抓住时机, 积极应对信息网络的挑战, 对原有的方式方法进行创新, 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 扬长避短, 使信息网络在充分发挥教育与服务功能中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

3.1 加强校园网络建设,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

首先, 学校上下要树立阵地意识和整体观念。对于网络思想阵地, 如果我们不去占领, 别人就会占领。我们应主动开辟、利用、净化和占领网络这个新阵地, 使网络上有党的声音, 有正面的声音, 能够向大学生传递我们21世纪的最强音。校园网建设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事, 也是学校的大事。应该把学校领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网络技术人员、“两课”教师结合起来, 形成合力, 共同抓好校园网的建设和管理。

其次, 在做足网下文章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网络生动、便利、开放等优越条件, 不断开辟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阵地, 构筑网上网下联动、全程覆盖的立体交叉网络。如制作一批思想性高、教育性强、趣味性好、适应性广的信息软件, 用于思想政治教育, 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图文并茂、声像交融的特点, 将思想政治教育从“平面”引向“立体”, 从“单项”引向“多色”, 把思想政治教育搞得生动活泼, 不断增强教育效果。

3.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学生为本, 突出主体性

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出发点。只有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被充分激发, 才能发挥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自主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才能够主动地接受教育, 发展自己。在具体实践中, 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 开发特色栏目。

如开设留言信箱, 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学校教学和管理中, 增强其主人翁意识;开设热点追踪, 及时传递国内外最新消息, 对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形势教育和咨询讲座;开设网上影视, 进行生动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开设网上党团培训班等。

(2) 增强互动性。

通过校园网, 鼓励思想政治工作者开通个人博客、利用QQ聊天、参与BBS网上论坛, 为大学生提供知识交流和咨询平台, 以便与学生交友谈心, 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和障碍, 引导他们养成良好健康的心态和人格。

3.3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大学网络工作队伍, 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

21世纪是信息网络支撑的时代, 有人说, “信息社会, 最大的鸿沟将横亘于两代人之间, 当孩子们霸占了全球信息资源时, 需要努力学习、迎头赶上的是成年人”, 这话说得很深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学历层次较高并正在学习和掌握各种新技术的大学生, 网络已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 要摸清他们的思想脉搏和兴奋点、加强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 必须建立一支既懂思想政治工作又懂信息网络技术、熟悉网路文化的新型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3.4 加强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方式, 是一项全新的社会工程, 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有许多新课题, 如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青年一代对网络内容认知的态度和规律, 网络思想教育的优势、特点、目标、内容、过程等。只有从理论上解决了这些问题, 才能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提供指导, 从而最终实现通过网络阵地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有人预言, 在信息网络支撑的21世纪, 谁掌握了信息, 控制了网络, 谁就拥有了整个世界。要占领和巩固网络阵地,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任重而道远, 我们应该有所作为, 扎扎实实地为国家培养出面向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

4 结论

综上所述, 适时改造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关键在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 加强高校校园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创新, 并及时组织人员进行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民强.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2) .

[2]王岩.论网络境遇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策略应对[J].理论月刊, 2007 (9) .

思想政治网络环境 篇10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优化路径

马克思认为, “人是环境的创造者, 同样, 环境也在创造和改变人”。毫无疑问, 环境作为一种由人创造并生活其中的社会存在, 会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产生潜移默化并且是深刻的影响和改变。网络环境, 作为一种依托互联网而存在的虚拟环境, 给人类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与此同时, 不少人从中也受到了一些不良的、负面的、渗透性比较强的负面影响。剔除这些不良影响, 净化网络环境, 营造正面、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氛围, 可以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 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网络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利影响

(一) 境外不良意识的形态的渗透。

网络由于本身所具有的虚拟性和开放性, 自身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促进世界一体化的过程中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也把网络当成了宣扬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渠道。在目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网络信息技术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在我国, 广大青少年构成了我国网民的主体, 作为最容易接纳新事物的青少年人群, 其价值观和世界观尚不成熟、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也十分有限。因此, 西方发达国家的不良意识形态借助网络的渗透极易对青少年群体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国家认同感造成负面影响, 极大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 大量色情、暴力的文化垃圾充斥网络环境。

网络的环境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其蕴含的信息具有信息量丰富、传播便捷、形式变化多样、隐蔽性强等特点, 网络中充斥着大量色情、暴力、不健康的网站和信息。这些复杂多样的不良信息大多属于消极、颓废或者色情、暴力的内容, 这些内容猛烈地冲击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使许多青少年深陷其中而无法自拔, 破坏了他们原有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 自由的网络环境缺少足够的监管。

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宽松、开放的交流环境, 人们可以在这个网络平台上畅所欲言、或者按照自己的思维和逻辑去评判而不是依据法律和道德来评判一件事情。在网络这种缺少足够约束和监督的环境下, 不少人难以公正地作出评判, 利用这个自由的平台不住地宣泄对生活、对社会甚至是对国家的不满, 他们放纵自己的行为、甚至不惜越过法律的底线, 而在自由的网络环境中, 要相对这类行为实现有效的约束非常的困难, 造成了现实中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被不良的网络环境影响而抵消。

(四) 网络的虚拟性容易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网络的存在为人们的相互交流提供了极为方便快捷的方式方法, 许多新的交流途径, 比如:微博、微信等等, 这些交流方式或手段将人际交流的空间藩篱彻底打破, 现如今, 此类交互式的交流方式已然成为现代社会人们主要的交流方式之一。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 人们可以通过这些工具与那些熟悉或者不熟悉的人发生交流, 极大地扩宽了人的交际面。但是, 在虚拟化的网络环境下, 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程度难以确定, 人们在虚拟的沟通过程中获得了较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从而漠视了在现实生活中交往的重要性, 造成了新的人际障碍, 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疏远,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隔阂越来越深。

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原则

(一) 以人为本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人, 对象也是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积极调动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个人的主动自觉意识、激发个人的创造和创新能力, 从而促进人的健康、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 同时也是优化网络环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在进行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同时适应网络平台的平等性、自主性等特点, 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为加强网络的教育功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创新性原则。

人是具有主观创造性的生物体, 因此人在受环境影响中形成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人不是完全被动、机械地接受环境的作用和影响, 而是能动地作用于环境, 这也就意味着, 人在认识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素养形成发生作用的同时也会主动地改变环境, 不断地创造新的、优良的育人环境, 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我们所说的坚持贯彻创新性原则, 就是要把握网络环境对人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规律, 并在遵循这一规律的基础上, 能动地创造合理的育人网络环境。

(三) 针对性原则。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因其身份的丰富性, 自身素质也存在较大而明显的差异性, 因此, 在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时, 要对网络环境的影响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层次性的科学分析, 区分其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 从而进一步扩大积极因素的效果、降低消极因素的影响。针对具有不同思想层次的教育对象, 提出针对性的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 切实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这既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原则的要求, 也是实事求是的认知环境影响的表现。这就要求在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同时, 坚持从实际出发、对教育对象区别对待、加强针对性, 提高教育的效果。

(四) 积极性原则。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思想素养的形成不完全是消极的影响, 也有积极的影响。总体来说, 网络思想政治的教育环境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 教育者要有意识地立足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 分析辨别清楚教育过程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 择优选择众多因素中具有积极影响的来开展教育活动和行为。对待消极的因素, 要积极想方设法克服其影响, 促使那些受教育者的各种思想政治素养朝着积极的方向快速发展。

三、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路径

(一) 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建设。

一是顺应形势及时更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相关内容, 扩大平台涵盖的范围, 掌握网络话语主导权。二是要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根本目的是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要有条理、有层次地开发一些生动、具有感染力和亲和力的教育软件, 有针对性地合理培养、发展和引导虚拟群体和组织, 增强教育辐射。三是树立典型, 通过宣扬优秀的代表性人物, 利用榜样人物示范的力量, 对受教育对象进行正面引导, 切实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

(二) 提高网络环境文明程度。

网络平台的本质是一种供使用者交流的工具, 本身是客观的、不具有感情色彩的, 因此网络平台既可以产生正面的影响, 也可以产生负面的影响。营造好的网络环境、提高网络环境的文明程度, 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网络环境的文明, 主要取决于使用者内心的信念和道德规范, 提升个人政治素养, 有助于净化网络环境, 同时也能使得整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文明化。

(三) 提高网络思想教育者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

一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者自身应当具备深厚的政治理论素养, 深刻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具备马克思主义价值观、道德观和世界观, 同时具有自觉宣传这些观念的责任感。二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者应当具有高超的网络技术, 能够做到熟练地使用网络工具, 敏锐觉察到并能迅速解决网络传播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三是网络思想教育者还应当具备能够从网络中获取、提取、分析、吸收、存储各种良好思想教育信息的能力, 并将这些信息以新颖、喜闻乐见的形式第一时间传播给受教育者。

四、结语

总体上看,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是净化网络的育人环境, 构建一个积极、正面、动态、开放、和谐的网络教育平台;二要规范网络伦理准则, 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道德素养。而要想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 必须把握好时代的发展, 将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2

[2]邱伟光,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思想政治网络环境 篇11

关键词:网络教育;高校;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6-0136-01

近年来,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发展,高校教育教学方法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显性思想教育早已失去了教育的本质作用,对于思想政治的教育也早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而隐性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则逐渐填补了这一不足。网络,可以说是知识的海洋,更是交流思想的平台。通过网络隐性的交流与互动,加深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的交流学习,逐步加深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几乎与网络息息相关,在信息化的时代中,高校的学生可以尽可能的通过网络加深自己的知识内涵,在无意识的隐性教育中了解与学习。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述

思想政治教育的隱性教育,从概念上来讲试着教育者通过隐性的思想课程以及文化传统,实践活动等多个方面的活动载体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这是一种相对复杂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它是以教师为主导,在学生之间展开的一种互动交流活动。中国古代教育重视道德教育,忽视了对知识文化的传授。而现代教育在进行改革时,由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由重视道德教育完全滑向了单纯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像滑铁卢一般滑到了最低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对学生道德教育滑坡的挽救。道德教育包括许多方面,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的思想教育而言,隐性教育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需要每一位学生细心留意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从而给自己带来思想教育。而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技术的革新,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影响。在高校教育中,网络技术的大量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教师带来了方便,更重要的是网络技术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点

1.打破传统理念,创新政治教育的新方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新思维、新空间、新交流的特点。网络技术存在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无处不在。当代的高校学生,几乎与网络同在,因而,网络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便捷。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依赖于书本知识的照本宣科,教师的目的在于固化的传授知识能力,枯燥而乏味,学生的反感情绪自然而生,对于学生而言,书本的思想教育犹如是将书本实体存在的知识搬移到到脑之中,然而,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将思想政治化的思想灌溉于脑海里,融化于思维理念之中。

2.扩大交流范围,促进思想政治交流。网络是交往最大化的浓缩,他的交往空间无限延长,甚至没有上限,没有下届。并且网络交往可以通过不同人对于同一种观点的不同看法或者不同看法的相同的人的共同汇聚来交流看法。

思想政治的交流简单而言可以看做思想上的融汇,对于政治的不同看法,需要不同的人发表不同的观点,从而进行整合归纳。

3.提高理解能力,加深知识沉淀期。隐性的交流是人们发自内心的知识交流。因而,通过隐性的知识交流,人们会在无形当中将思想政治的知识内容固化到整体思维当中,记忆也由此不断加深。无意识的记忆理解,延长了知识在脑海当中的沉淀期。隐性的交流,是人们通过实践体验与语言沟通,或者学术讲解的不同方法不断地革新认知能力,改变思维方式,因而,加强了对与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三、如何加强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1.提高大学生网络隐性教育的自我认识。当代大学生运用网络的机会越来越多,因而善于运用网络教育,汲取思想政治方面的有力思想内容,选择积极向上的思想方式了解政治的相关知识,提高自我的知识广度与思想深度,是当代大学生合理运用网络环境,加深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方案。

除与当代网络换斤重的高校生应当学会科学合理的应用网络,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加强思想政治方面的理解认识。

2.扩大学生网络隐性教育的活动参与度。作为网络环境下的高校生,网络是我们学习最为直接有效的交流方式,微博网络等各方面的活动平台都为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了太多的便利条件,因而,不断加强高校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思想互动,是学校开展网络隐性教育的最佳途径,也是普及加深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

3.促进同学间的良性网络互动。网络,一直以来就被人们看做是一把双刃剑。同样的,在网络环境下的政治思想教育,如果过于开放交流环境,也会造成比必要的思想污秽的影响,对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形成也是非常有害的。

因此在网络环境下的思想交流需要的是一个良性、健康的舆论环境,积极有益的政治思想,会不断地净化思想心灵,促进人们思想交流的和谐。

总结: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脱离于显性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而是在新时代下,随着网络教育的不断引进,隐性与显性的思想教育不断融合,共同促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形成。隐性的思想教育相比较而言,有着化有形为无形的神奇魔力,将本来形态化的本面教学融入到无形的时间交流交往中,使人更加容易让人接受,而且它隐性的教育形式如涓涓溪流版映照在人的思想中,影响至深,作用之久。

参考文献:

[1]姜丽丽:《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士学位论文;2008年。

[2]李萍:《对思想政治教育走出困境的理性审视》;《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第17 期。

[3]张雷声:《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构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2期。

[4]肖岁利:《隐性教育资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运用的新路径》;商洛学院学报;2010年。

作者简介:

吴晨,女,1985年4月生人。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现就职于陕西中医药大学。

思想政治网络环境 篇12

网络传播具有传统媒介传播无法比拟的开放性和交互性, 它打破传统媒介传播的时间和空间羁绊, 融合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的传播特征, 冲破传统媒介的单向线性传播方式, 形成点点链接的网状传播模式。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实践性、超越性等本质属性, 故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具有超越性的实践活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后者必然会反映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中来。同时, 由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网络为媒介的, 网络的本质也必然反映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中来。因此, 我们可以说,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基于网络传播学理论的包含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据此可将网络思想政治定义为:所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以培养和训练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目的, 以思想的、政治的、道德的内容为核心的, 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导致的信息传递和处理过程。

二、网络受众心理特征概述

1. 求知心理。

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全世界空间越来越紧密地联系起来, 遥远地方发生的事情也会对我们产生“蝴蝶效应”。而互联网等一系列现代化科学技术和设备的出现和不断普及, 使现代社会生活的边界更是日益扩大, 已经远远超过人类自身感知与把握能力。这种情况下, 信息的获取和掌握显得尤为重要, 当信息获取得越快、越全面、越深入的时候, 越有利于我们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强竞争中处于主动、优先的地位。网络受众的求知心理通过网络媒介实现, 网络媒介通过搜索引擎、基于非线性信息组织的“超链接”等方式, 根据受众自身的需求和爱好“拉出”信息消费, 将传统受众的被动接受信息方式转变为主动探索信息, 受众由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信息获取者, 极大地满足、实现了网络受众的求知心理。

2. 认同心理。

认同是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指的是主体同化、吸收其他人或事, 以构建自身人格的过程。因此, 认同是自我发展的一条重要渠道。认同心理是指个体对组织目标的认同从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 这一心理状态可产生肯定性的情感, 成为客观目标的驱动力。心理认同制约人们对特定事件的态度和行为, 在不同情境下, 发生认同的心理机制有很大差别。人们通过和他人的交流、合作联系外界, 认同社会和他人, 并获得社会和他人的认同, 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传统媒介大多是单向发送信息的工具, 即信息的单向线性传播。网络传播则打破传统媒介传播的时间和空间羁绊, 融合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的传播特征, 冲破传统媒介的单向线性传播方式, 形成点点链接的网状传播模式。网络不再仅仅是单向发送信息的传播工具, 更成为人们双向交流、联系的一个平台。网络淡化了传统的传者与受者之间的对立角色, 在网络互动过程中, 网络受众的角色可以实现适时转换, 网络受众不再是被动接收信息的一方, 而是成为网络空间传播过程中的一个能动因素。

3. 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 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 即带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在传播过程中, 它是受众对媒介信息作简单的逆向思维或反面理解的心理意识, 因而会在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筑起一道抵御信息顺向传播的心理防线, 使媒介信息的含义扭曲、变形, 使信息传播的力度减弱、转向。在网络时代, 受众的逆反心理表现得更为明显, 因为一方面仰仗发达的信息技术, 受众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广度和深度大大增加, 信息在各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可以快速、及时地被相互印证, 于是在这一去伪存真的、大浪淘沙过程中“淘”出了许多或捏造或失实或颠倒或曲解的虚假信息, 让受众感觉对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判断比传统信息更加困难, 网络媒介的社会责任心遭到受众的质疑。这不但损害了网络媒介的公信力, 也给使得在网络环境下, 受众的逆反心理比以往更加明显。加之网络中“把关人”制度的缺失, 铺天盖地的广告信息没有规范和监督, 当受众感觉其内容不可信时, 便会受到受众的冷落和批评, 进而产生对网络媒介的失语行为的逆反心理。

4. 自我实现心理。

按照马斯洛的观点, 低层次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 它就支配着人们的动机;只有当它得到适当满足后, 高层次的需要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其中, 自我实现的需要处在需要层次的最顶端, 它是促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的趋势。这种趋势是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期望的人物, 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在现实社会中, 不是每个人都能自我实现。个人获得自我实现的难度非常大, 因为一方面, 现实社会的文化环境强加于社会人身上的规范, 阻滞了一个人的自我实现;另一方面, 自我实现者是由成长性需要推进的, 其发展和持续成长依赖于自己的潜力。自我实现在现实社会出现了困难, 便开始在网络空间寻找突破口, 受众的补偿心理在这里起到了桥梁作用。补偿心理是指当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和阻碍使个人的目标无法实现时, 设法以新的目标代替原有目标, 以现在的成功体验去弥补原有失败的痛苦。受众在现实社会中的缺憾, 通过进入网络空间, 以网络空间的自我实现来进行补偿。

5. 匿名心理。

网络本身虚拟的物理属性使网络受众成为拥有共同客体的多极主体, 受众的真实身份在网络空间中灭失, 随之承担的社会责任也不复存在。这样, 受众在网络空间中身份的隐蔽, 让其对自己的言行匿名实现提供了物理基础。受众的匿名心理加上网络空间的虚拟隐匿特质, 使之可以抛开各种局限和束缚, 以前所未有的自由度进行各种角色扮演。在网络环境下, 受众的角色扮演是一种虚拟角色, 其功能以“自我表达”为主, 兼有“互动”, “规范”的成分少些。受众进行角色扮演的内在原因主要存在三方面:一是通过角色扮演, 发现自我中未曾被探索的部分;二是利用角色扮演, 使自己在维持本色的前提下, 获得某种心理补偿;三是借助角色扮演, 重新创造自我。

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网络媒介的建设

1. 增强网络媒介引导力。

网络媒介在以其自由、开放、平等、互动、匿名等特点充分显示其技术优势的同时, 在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效果等方面也带来了诸多负面的影响。网络媒介作为传统媒体的延伸, 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正在与日俱增。作为新兴的传播媒介, 由于传者与受者的广泛性与主动性, 在媒介价值导向上, 传统媒体有效的调控手段, 如封锁信息源、控制传播渠道、“把关人”制度、议程设置等手段都难以实现, 这使网络媒介的价值导向问题十分严峻。因此, 在网络日益普及的今天, 需要有效地建构网络社会的价值观, 加强网络媒介的舆论导向功能建设。要倡导自主自律的网络价值, 互联网有传统媒介传播无法比拟的开放性和交互性, 它打破传统媒介传播的时间和空间羁绊, 冲破传统媒介的单向线性传播方式, 形成点点链接的网状传播模式。在这种传播模式下, 网络信息的传播与接收都带有极大的自主性, 这种自主性不仅被网络技术所支持, 而且为网站规范所鼓励。有人称网络道德为“慎独型道德”, 指在网络空间的道德要求需要时时、处处、事事都要严格要求自己, 即使在独处的时候亦不例外。网络受众的自我约束和自己我管理, 成为维护网络空间基本秩序及和谐的网络人际关系的重要保障。网络自主自律的价值观, 是一种积极进取的高层次的道德要求, 它需要受众在网络实践中自觉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

2. 倡导相互尊重的网络价值。

对人的尊重是社会高度文明的重要标志。网络技术作为人类社会高度发达的产物, 自然倡导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的价值观。网络规范对隐私问题的重视, 体现就是网站对个体价值的尊重。互联网从根本上打破了人际交往的时空障碍, 将世界上不同的文化组合在一起, 因此, 应该大力倡导相互尊重的网络价值, 相互尊重也是网络时代文化大融合的重要前提。

3. 重视网络伦理建设, 增强网民的自我教育和自律意识。

网络伦理的建设, 无疑是一种更为基础而长效的文化养成与控制手段, 即从网络主体内部入手, 逐步确立正面的建设性的力量, 以此化解和控制破坏性行为, 这也是培养和树立良好“网络人格”的切实途径。网络伦理具有明显的引导性、自觉性和广泛性, 人们只有根据虚拟实践的特点和趋势以及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 不断完善网络伦理, 才能有效地利用伦理手段控制虚拟实践的代价。而网络伦理区别于现实社会中的传统伦理的重要特点, 就是“慎独”、“自律”。网络个体在反复践履外在伦理规则的过程中, 就可能将其内化为自觉的意识, 他律转为自律。当下我国的互联网最缺的还是网民们的道德自律——因为再好的制度也不是万能的。在加强网民自律的同时, 还需要积极发挥互联网行业协会的作用, 引导行业自律, 努力通过对社会事件的积极立场和正确态度的引导与影响,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形成健康良性的热点话语。

参考文献

[1]张娟.网络语言的特点及其对网民心理的影响.社科纵横, 2006

[2]张耀灿, 郑永廷, 刘书林, 吴潜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上一篇:SIM300下一篇:中职职业教育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