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2024-09-1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共12篇)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篇1

随着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 网络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加强高校网络信息建设与管理工作, 是新形势、新任务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需要, 必须积极开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1]然而目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些不足, 因此必须进一步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目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拓宽了教育空间, 却也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 面临着不少新问题。

1.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相对单一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规律, 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的不同。由于传统的教育者拥有信息资源的局限性, 表达的手段具有单一性的特点, 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失去了感染力, 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然而当前, 不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简单搬家, 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单向灌输的模式, 因此也同样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 尽管缺少了传统课堂上的束缚, 但这种单向“网灌”的教育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自身建设存在着问题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但是目前,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自身建设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 建设了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或网页并不是万事大吉、一劳永逸, 更为重要的是要努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吸引力, 让更多的同学知道和利用网站, 使网站成为平时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个必需品, 这样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二、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1. 强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 社会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 对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至关重要。所以, 应该通过多种方法途径, 切实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建设, 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2. 更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方法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和教育手段的创新, 这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存在的前提。”[2]因此, 为了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更应该不断创新教育方式。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主要是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而采用的教学手段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一般都是硬性地接收, 然后死记硬背下知识点, 没有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显然, 这种传统的方法无法适应网络条件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以, 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要大胆地改革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着力营造充满创新精神和开放式的课堂。

3. 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互联网, 大学生通过校园局域网与外界相连, 这样就构成了校园网络阵地和校外网络阵地。如果没有这两个阵地,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便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独角戏。占领高校的校园网络阵地仅仅依靠行政手段是不行的, 还要依靠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一些自治的组织的广泛合作, 发起网络倡导, 呼吁大学生登录健康网站, 戒除网瘾, 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从而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新的手段, 所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怀着极大的热情, 并且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投身到新时期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 充分利用网络的种种优点去克服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消极影响, 争取在网络时代下开辟出一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天地。

摘要: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 网络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传播媒体”, 日益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高等学校作为信息化程度比较高的场所之一, 高等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网络的影响。互联网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 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挑战。

关键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文.

[2]檀江林.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7.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篇2

——白沙中队 文明金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在公安消防部队中进行的理论武装和思想引导工作,是党对公安消防部队实施思想政治领导的基本途径,是部队工作的生命线。当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增强官兵的凝聚力,是探索新形势下公安消防部队管理教育规律和特点的重要内容,本人结合中队实际和个人工作经历,认真总结兄弟单位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经验做法,就新时期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采取的解决对策,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供领导、战友们批评指正。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教育手段方法落后落伍,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检验难度加大。当前,科学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随之运用网络技术来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向信息化目标迈进。但目前,中队在思想政治教育口头上重视,行动上忽视,不认真编写教案,上课照本宣科,应付了事,将现代教育手段束之高阁,至使信息化网络技术资源得不到正确的运用和挖掘,图书室的书籍没人动,电子阅览室也经常成为官兵游戏娱乐的场所,报纸成了废纸,广播电视新闻也爱看不看,爱听不听,现代化的教育设施爱用不用,聊天吹牛还是大部分官兵喜闻乐见的娱乐休闲方式,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设备资源闲置,导致一些官兵把政治教育直接等同于“抄笔记”。如此一来,政治教育就完全蜕变成“走形式”和“走过场”,不仅使教育资源失去了在政治教育所发挥的作用,还埋下深深的思想隐患,危害部队的长远发展。

(二)骨干素质亟待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推进难度加大。基层部队的思想骨干是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直接组织和实施者,在部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基层思想骨干不安心工作、自身要求退化的现象日益突出:一是事业心、责任感不强,不善于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不务实、不主动。二是思想精力外移,离兵、离心倾向有所加剧,工作缺乏热情,只想尽快调到家门口或转业求安定。三是有的干部自己腹中空,又不善于学习研究和虚心求教,对部队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感到千头万绪,无从下手,想管管不好,甚至觉得不管不乱,越管越乱,不敢严管。四是由于对授课艺术掌握欠缺,驾驭课堂的能力不高,对授课内容的理解把握不到位,使战士对听的内容一知半解,不能灵活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现在基层中队的政治教育内容杂、顺序乱、与现实脱节,解不开官兵的思想扣子。

(三)教育时间不够,工学矛盾仍然突出。一是任务太重。基层消防部队不但要承担防火、灭火等工作,还要承担繁重的安保任务,除了灭火执勤任务外,基层中队还担负着各项训练、集训、迎检等日常性工作,就近几年来说,每年的铁军比武竞赛活动的开展就占用了大部分的时间,为了在比武竞赛中能取得好的成绩,往往需要至少3个月以上的集训时间,集训的人员基本上涵盖了中队半数以上的官兵,训练工作往往严重占据了政治教育时间,导致政治教育的课时难以实现,最终只是年终的时候匆匆忙忙的补笔记就算完成任务了。二是基层干部忙于应付各种台账和硬指标工作,难以合理安排授课备课工作。市县大队文书一职往往难以培养,大部分的台账都是由基层干部亲力亲为,造成基层干部过多的时间忙于应付台账。三是

(四)思想认识不高。当前,思想政治工作普遍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经常性思想工作得不到落实,各级领导在思想政治工作上仍处在提要求上,机关部门停留在作部署上,缺少实质性的指导,日常的督察更多的只是查阅台账和“批评”,对存在的问题没有俯下身子切实的提出指导意见,对达不到要求往往只会“批评”,没有认真分析原因;其次是大队在思想政治工作上重视不够,工作的重心主要是在防火监督和比武竞赛上,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缺少足够的重视,造成基层中队官兵在思想政治工作上提不起心,认为做与不做都一个样,只要年底考核时候把台账做得漂亮完整就可以。再次是官兵对思想政治工作不重视。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干部层面,基层中队往往有这样一种观点,政治工作是由指导员负责的,中队长和排长不用管,造成工作局面很被动。二是战士对思想工作表现得不感冒,认为只要把业务技能和装备器材掌握就可以了,思想政治工作那是虚的东西。

二、提高工作成效的几点对策

(一)提高思想认识,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摆上议事日程。一是总队政治部要科学谋划、合理安排专题活动,要做好调查研究工作,不要“坐在空调下,想当然”地提出专题教育,部署的专题活动是否能够解决当前消防部队新形势下存在的新问题,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做好基层的调查研究工作很重要。同时要抓好落实,近年来,部分专题教育活动存在“半拉子”工程现象,例如今年的“慵懒散奢贪”和“坚定信念、铸牢警魂”活动,前期能够按照工作方案如期阻止开展,中后期基本没身影无消息,造成基层中队在这些专题活动的开展上也逐渐落下甚至不管。二是支大队要将思想政治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加强政治工作的研究和指导,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摆上“生命线”的地位。大队领导和政工干部要在抓好集中教育的同时,要经常深入基层,为基层干部做好经常性的思想工作当好参谋,出好主意解决疑难问题,对个别有特殊思想情况的战士,还要亲自谈心帮助做好工作。三是要率先垂范,做好表率。思想政治工作针对的对象不仅仅是战士,各级领导干部也必须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其中,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存在这样一些怪现象,如领导干部让战士代抄学习笔记、如政治教育理论授课仅是指导员的工作,其余干部各忙各的甚至不参加学习、如领导的授课课件有基层官兵代笔和备课,授课过程念稿子读课件,授课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等等,敢问这样的“模范”,能让基层官兵重视政治教育工作吗?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改变作风,率先垂范,切实为官兵做好模范带头作用。

(二)加强培养,提高政工队伍政治理论水平,增强政工干部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第一,建议总队要每年组织政工干部进行培训和利用检查工作和蹲点指导的机会,进行面对面的指导,以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政治工作能力。同时,政工干部一定要养成爱学习的良好习惯,肯钻研,勤探索,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政治工作水平。要怀着对每个战士负责任的态度,与战士实行“五同”,及时掌握战士的困难疾苦和思想状况,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主动沟通官兵感情,化解战士之间的矛盾、解答战士疑难问题。另外,政工干部不能调动过于频繁,要保证一支相对稳定的政工干部队伍。第二,做好思想骨干的培养工作,班长和士官作为基层中队的骨干力量,与战士之间的沟通交流最为接近,他们是开展经常性思想教育工作的“第一阵地”,通过积极培养发挥基层中队思想骨干“小指导员”的作用,即可有效弥补了中队思想政治工作由政工干部单一来做的不足,又可激发了广大战士共同参与的积极性。河南总队的经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一是开展“我心目中的小指导员” 投票选举活动,将战士们心中目中的“小指导员”选拔出来,进一步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选人用人机制,中队充分发挥民主,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取“小指导员”。二是定期组织开展“士官如何做表率”大讨论活动。在讨论活动中,官兵紧紧围绕“士官如何做好表率”的话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就士官如何从自我做起、做好其他战士的表率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全体士官还可就中队生活、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提出了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三是成立“小指导员之家”。基层中队可成立“小指导员之家”,定期组织“小指导员”与中队干部碰头,一旦发现不好苗头和不良倾向应及时向汇报处理,将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活动中由指导员亲自组织,指导战士思想骨干在生活、工作中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问题,同时组织有经验的士官谈谈体会,传授方法,集体研讨解决工作中的疑难问题。第三,做好指导帮扶工作,总队、支队和大队督察工作的过程中要杜绝只批评没指导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要认真指导和帮扶,对问题较为突出的要做好蹲点帮扶,切实使问题得到解决,工作得到提高。

(三)加强调查研究,掌握基层官兵思想脉搏,增强教育针对性。当前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进步,官兵思想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思想冲击,思想比较活跃,不断涌现出新问题和新矛盾,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够至遵循规律和老方法,要积极深入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和掌握官兵的思想脉搏,有的放矢地实施教育,真正做到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才能提高官兵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教育的效果,切实解决官兵存在的思想实际问题。一是专题教育活动的开展要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和谈心交流,倾听官兵的想法和建议,采纳具有针对性科学性的意见和建议,认真进行研究分析,制定合理的工作措施。二是开展点评工作,思想政治理论授课结束后要利用一定得时间开展官兵点评工作,鼓励官兵踊跃对授课情况进行点评,认真做好点评记录,吸取和采纳官兵的点评。三是确实落实好“议教”工作,要及时总结分析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不足和难点,集思广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

(四)转变教育方式,推动官兵参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教育的趣味性和实效性。我认为有几点值得借鉴和探讨的做法:一是开展讨论学习活动,夯实思想基础。在开展各项教育活动的同时,可结合专题教育活动注重组织讨论活动,重点开展了“热点、难点”讨论,针对如何有效地防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文化对官兵人生追求、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带来的消极影响,深入开展讨论,采取摆情况、谈看法、互相辩论,统一认识,在共识的基础上总结经验供大家借鉴,找出教训引以为戒。如西部较艰苦的市县大队可围绕“苦地方,穷地方,建功立业好地方”开展大讨论,增强官兵“条件落后,不可甘于落后;偏于一隅,不可安于一隅”的责任感、使命感,树立“发扬精神,杜绝思想上的一穷二白;传承作风,消除组织上的一盘散沙”的思想理念,因势利导引导官兵振奋精神干好本职工作。二是改变单一的干部授课方式,基层中队可充分利用“小指导员”队伍,提供平台,加强指导交流,让广大基层战士走上讲台组织授课,中队干部同时要给予相关的帮助和指导,指导“小指导员”的授课准备工作,让“小指导员”树立信心,切实做好授课的组织开展,课后组织官兵对授课情况进行点评,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使基层战士主动地参与到其中。三是拓展教育载体,政治教育的课堂可以由由警营拓展到社会,由教室延伸到共建单位,充分依靠军地共教,让思想政治教育活跃起来,也可以通过编排文艺节目,拍摄DV短剧、微电影的方式,推动部队内部的警营文化建设。

(五)从优待警,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为官兵办实事。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服务基层做为一项“拴心留人”的系统工程来抓,全面坚持从优待警,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基层官兵,积极构建新时期消防部队和谐警营,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保障。一是要努力改善基层官兵工作和生活设施,构建文明和谐、环境优美警营;二是要坚持基层至上,在评功授奖方面切实倾向基层;三是要努力提高基层官兵生活福利待遇;四是要解决官兵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切实解决官兵的后顾之忧,尤其是要做好已婚士官回家难、高龄未婚士官婚恋工作和官兵探亲休假等官兵最关心的问题。

(六)重在落实,始终坚持抓好政治教育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如果得不到落实执行,那都是“空架子”,都是虚的,抓好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关键在于基层干部,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和增强责任感,严格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大纲的工作要求,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认真按照上级的工作部署,结合实际,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篇3

关键词 高校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个人需要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1年7月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较2010年增加2770万人,其中,微博用户数量以高达208.9%的增幅,从2010年底的6311万爆发增长到1.95亿,成为用户增长最快的互联网应用模式。互联网普及率达36.2%,较2010年提高1.9个百分点。网民结构分布为10~29岁网民占网民总数的56.8%;大专及以上学历网民比例为22.3%;学生群体所占比例最大,达29.9%。①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那么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调查发现,学生上网时间总体上有限,多数人每天上网时间在一到二小时,上网主要是娱乐、学习以及生活的需要;学生最常加入网络社区是腾讯QQ、人人网等,思想政治教育类网站鲜有人光顾。②

目前,对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已从必要性认识上升到规律性研究,很多研究者就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建设、指导原则、工作机制等问题提出了有益的意见和建议。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很差的事实说明目前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还有待深化和拓展。

目前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利用校园网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部分高校还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网站,通行的做法是在网站上挂载思想政治教育材料,如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关的视频等。这些做法貌似新颖活泼,但究其实质,其实与传统的课堂宣讲一样都是填鸭式的灌输,只不过形式上比较隐蔽而已。而且由于缺少强制执行力,学生对它们的关注就少之又少了。为什么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达不到预期效果呢?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建设网站的思维立场还是站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角度,认为学生应该学什么,学生应该怎么样,而没有从学生角度思考“我要什么,我希望得到什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应该成为满足学生需要,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平台,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给予的启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各种行为的产生都基于需要,主要包括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总体上,人们复杂多样的需要可分为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个人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③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有维持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人的需要的满足,只能借助于社会,凭借一定的社会关系,通过一定的社会方式实现。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这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④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全面揭示了人的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的辩证关系,指出这两种需要都是人所必需的,片面强调其中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都是不对的。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原则。要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就要求在坚持大学生成长的社会需要的前提下,尤其要注意大学生的各种个人需要。

从尊重学生个人需要出发,进一步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内容形式以及网站运行效率。

一是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内容,进一步活泼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的表现形式。虽然目前少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点击率较高,但就整体而言,高校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题或非专题网站和网页,水平参差不齐,很多网站内容枯燥,形式单调。在这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利用网络传播其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往往渗透于其经济学、伦理学、历史学、文化学、政治学、艺术、社会学等学科之中,做到“此处无声胜有声”,悄无声息达成目的。从我国大学生的需求来看,他们渴望对人类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唯美的艺术、丰富的社会现实等有更多更深的了解,有些人甚至愿意对其中的某些问题进行学术史的钻研。在获取相关知识的手段上,他们乐于通过网络获得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这些都是学生个人需要的具体表现。而且,相比较我们很重视的学生发展的社会需要,这些个人需要对学生而言更迫切,也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只要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融入这些人文社会科学之中,那我们一样可以做到“润物细无声”,在不知不觉中达到目的。

二是执行网络值班制度,加强互动,解决学生思想困惑。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定型的关键时期,他们往往存在大量的思想困惑,如理论与现实的矛盾、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生活中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不会通过浏览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上的栏目而自行消失;同时,由于时间、环境的限制,学生自我保护的心理作用,他们难有机会在课堂上当面从老师口中得到解答。利用网络满足学生这方面的需要比单纯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往往效果更好,而且如果我们不解答学生的困惑,他们往往从其他网站寻求答案,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就乘虚而入。要解答学生的这些思想困惑,就要求执行网络值班制度,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就目前而言,三类人员在网络上值班是有益而且是必须的:一是学校党政管理干部;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三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学生往往对自己身处的校园关注很多,也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疑惑,学校党政管理干部可以对这些问题针对性地解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则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则可以从心理角度解答相关问题。随着多元文化的冲击,社会竞争的加剧,学习生活压力的增大,大学生的心理疾患越来越多,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虽然目前各高校都有专门的心理咨询人员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咨询疏导和心理健康教育,但面临不少困难,如咨询人员少、学生顾虑多等。而网络信息传播所具有的开放性、互动性、身份隐匿性特征特别适合开展网络心理咨询。网络心理咨询可以消除来访者在面对面咨询时产生的各种顾虑,咨询者不用担心隐私泄露,更不必为诸如性心理问题或感情隐私问题而难为情。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到网上学习、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愿意到网上接受心理疏导和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进网络,既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也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手段。

基金项目:本文是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0S KF09)的研究成果之一

注释

①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dtygg/dtgg/201107/t20110719-22132.html.

② 孙明红,曹世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篇4

一、确立新理念,增强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不仅拓展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和渠道,而且成为全新的教育手段,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了崭新的载体,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说服力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对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网络世界以及网络文化信息相互激荡更加突出的新形势,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就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树立在网络背景下发挥教育者主动性、先导性的新理念,切实增强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1. 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

传统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课堂教学、党团活动、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形式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资源主要从书本、报刊、文件及学生身边的先进典型中获得,由于手段单一、信息量小、受众面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无法充分体现。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校园网络的全面开通,网络终端已经到达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学生可以在网络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参与自己感兴趣的互动游戏,从事虚拟的人际交往活动。利用互联网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为了运用一种新的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用先进文化占领新的思想阵地。为切实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主动、全面地介入互联网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2.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吸引力。

传统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是主动的教育者和被动的受教育者之间的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容易使受教育者产生厌烦、抵制甚至是逆反的心理。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学生主体性特征的突显,不平等的、被动式的、单纯的说教和灌输难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功能和作用。网络所具有的新颖高超的技术特性,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技术、手段和方法相比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和先进性。互联网凭借快捷的速度优势,迅速、及时的信息传播方式,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载体。

3.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形象。

传统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多是通过集中开会、讨论座谈和个别交流等方式进行,不利于有效信息的迅速传播和信息共享,而且往往会由于时间、地点、人员、环境等因素使教育的效果受到影响。网络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说服力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网络信息传播速度的巨大优势,网络信息的全员共享,增强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及时性、互动性、广泛性。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形象的理念,构建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处于一个共同的教育平台,在共同学习中共同进步,在交流碰撞中开拓创新。

二、增强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举措

第十七次CNN1C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05年12月31日,中国的上网用户总人数为11 100万,网民中学生所占比例最多,达到了35.1%[3]。学生拥有个人电脑的比例上升,学生上网人数急剧上涨。学校是各种有害思想渗透的主要对象,校园网络已经明显地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学校要在意识形态斗争中战胜各种有害信息对学生的侵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要抓住时机,积极应对网络信息时代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积极寻找对策,充分发挥网络技术优势,扬长避短,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天地。

1. 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面对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学校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势的严峻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和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纳入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总体规划,纳入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总体规划,明确工作思路,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学校要从增强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目的出发,根据学校建设数字化校园的实际情况,建立自己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结合当前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和学生思想特点及热点问题,对学生成长、成才、学习、生活、就业、交友、娱乐以及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等方面给予正面的教育、引导和帮助,从而使学生通过网络受到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2. 增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前瞻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学校要用动态变化而不是用孤立停止的观点来对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的形势下特别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学校的新情况、新问题非常突出,如何分析研究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真正把握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是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极大的现实问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增强紧迫感,切实转变观念,既要重视对现实的研究,把面临的形势分析透,把工作中的问题研究透,把师生的思想情况调查透;又要把握现实和超越现实,着眼于未来的研究,抓住机遇,超前谋划,运用前瞻性自觉地把握未来,开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新境界。

3. 倡导高品位校园网络文化。

学校网络思想教育体系建设要始终坚持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坚持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理念,不断优化内容,强化信息资源建设。要让广大学生自己积极组织并参与网上第二课堂活动,如,网上辩论赛、网络征文、网上学术沙龙等,使他们在参与中提高理论水平和组织能力。要根据学生的需求与接受的规律,体现不同的特点和层次,把健康、高雅的音乐、文学、绘画等作品,反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文化资源和中国革命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红色资源”等搬上网络,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网络校园文化,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

4. 创建良性互动的教育平台。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利用网络交互功能,创建良性互动的教育平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由学生自主选择,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明确目标的同时,要尽量减少思想政治教育的痕迹,多提供可选择的方法、资源和练习,给学生充分发挥和想象的自由空间,淡化强制与约束,强化启发和引导;多采用网上讨论、网上评论、网上答疑等形式,建立起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联系;多通过网络,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帮助和指导。

5. 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增强,首要条件是必须要有一支既懂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又懂网络技术的新型政工干部队伍。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充分发挥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许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网络知识知之太少,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不足。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是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根本保证。学校要通过网络知识和技术的培训,通过实施信息素质教育,通过完善政工干部政绩考核制度,建设一支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强、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6. 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长效机制。

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是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学校要遵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按照互联网互动交流的特点,建立健全网络信息建设与管理的长效工作机制,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第一,加大网络基础条件建设和投入的力度,通过建设数字化校园,为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创造良好的硬件保障条件。第二,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通过BBS、E-MAIL、OICQ等多种形式,及时有效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第三,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自觉的网络责任意识和优良的网络道德,自觉抵制有害信息对学生思想的侵袭。

总之,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载体和渠道。在高度重视、积极探索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手段、观念、思想的同时,着重研究增强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进一步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促进网上思想教育和网下思想教育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加强师生的信息素质教育,进一步总结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实践中的成功经验;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完成学校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就学习贯彻落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负贡同志答记者问[EB/OL].http://www.people.com.cn/GB/iiaovu/1055/2926546.html, 2004-12-18.

[3]张再兴.中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十年历程与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 2005, (7) :2-6.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论文 篇5

从当前来看,尽管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取得了不菲成绩,但仍存在不足。尤其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面临着巨大挑战,其中表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不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没有体现“个性发展”理念

高校学生作为个性多样化的青年群体,加上信息网络化的影响,思想呈现出多样化特点。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不相同,要想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明确学生的个性,体现“个性发展”理念。然而,在实际的高校工作中,仍存在不尊重学生自主权、选择权现象。尤其在学生就业方面,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一统”模式,即使在学分制的高校中,学生的课堂选择及课程选择仍没有充分体现选择权,这样一来,就导致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难向同一个模式及目标发展,抑制学生的全面发展。

1.2缺乏“以人为本”观念

“以人为本”理念在各行各业都应得到广泛应用,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不例外。尽管当前各大高校也提倡“以人为本”观念,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较好的体现。主要表现在:重管理轻服务,多命令少引导现象还普遍存在;另外,还重知识轻实践等,这种管理方式极易造成受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主客体颠倒,使得教育内容及教育目标相脱离,并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的自我发展。

1.3没有形成“全程育人”的环境

大多数高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仍陷入一个误区,认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独立的,与其他工作并没有联系,与学生的日常学习及学术探讨等相脱离。很多授课教师认为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将文化课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在课堂中也较少的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导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性,并没有形成“全程育人”的氛围。

1.4脱离学生思想实际

当前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最为突出的就是与学生思想实际相脱离,并没有贴近学生思想情况,仍采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互动及参与相对较少。如: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学生队伍中普遍存在上网现象,极易受到网上资源的影响,而学校对于学生上网教育的相关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并没有引起思想教育者的重视,且也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这一环境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实效性。

二、如何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需要多种因素的协调配合,才能够产生一种综合效应。实效性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起点,同时也是落脚点。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是当前高校思想教育者的共同目标。鉴于以上存在的问题,特提出以下几条对策:

2.1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体,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够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就是要求学生当教育活动的“主角”,让学生做自己能做的,管自己能管的,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由教育、自我启发及自我管理等。

2.2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应充分利用心理学内容,建立以人为本的咨询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各高校要有自己的心理咨询机构,定期向学生进行调查,并把学生资料严格保密,发现心理状况不健康的学生立即对学生进行干预,以免造成严重的危害,有资源的学校可以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心理网站,让学生通过E-mail进行投稿,与学生进行交流,排除他们的心理问题,做好保密工作。

2.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应做好以下几件事:首先,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其次,应塑造具有个性化的校园精神,最后,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可开展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及辩论会等活动,进而激发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增强其责任感及义务感。

2.4利用网络新兴媒体

各高校可在网上建立有关思想教育的大学生网站,包含所有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容,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坚定自己的信念,如:清华红色网站。网站要利用一些技术净化网络环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成为一个大学生喜欢的网站。另外,也可开展网页制作竞赛,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繁荣校园文化上来,使他们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对社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以及利用网络实施偷盗诈骗等会受到什么样的法律制裁,这些都可加大学生的自律意识。

三、结束语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篇6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21世纪是信息技术获得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不仅推动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而且还为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变革。信息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深入社会各界,而随着计算机及智能手机的高度普及,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网络教育也已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互联网的发展对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影响尤为明显。高职院校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且由于高职院校自身的独特性使得研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1.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内涵。实效性问题是现代教学研究的出发点及回归点,是评估一门课程是否具有价值与意义的重要标尺。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别于其他课程,它具有其他课程所没有的政策性及理论性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能够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模式,外化为自觉的行动是检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考量。

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特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具有四个明显的特征,分别为导向性、无形性、渗透性和潜在性。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明显的导向性。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具有极强政治性的科目,其教学目标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与政治观,为我国培养适合社会主义发展的人才,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政治轨道和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

二、网络环境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影响

1.网络环境对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了明显的冲击。互联网的发展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带动了新一轮的信息交流热潮。人们可以利用计算机和智能手机等高科技产品在网络上浏览、上传和下载信息。

2.在网络中难以发挥思想的导向作用。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介,其传播方式有别于传统传播媒介。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以传统传播媒介的单向性灌输式的传播方式为主导的局面,为受众提供一种可以达到双向交流的新型媒介,使得受众在接收信息时不再处于被动地位,并可以自主地对信息进行选择、评价和利用。作为与时俱进的新兴媒介,互联网在传播的过程上强调自由与个性,使用者利用这一特点在网络上各抒己见,形成了独特的网络文化。

三、网络环境下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措施

面对复杂多样的网络环境,如何利用网络环境带来的优势来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成了目前许多高校热论的课题。

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引导高职院校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资源。高职院校由于自身的教学定位,其招收的生源质量稍低于其他本科学校,学生的知识基础参差不齐。也是因为学生在文化层次、知识基础与专业素养方面的差异,所以高职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为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显得十分必要。

2.利用网络改革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网络环境的发展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极大的冲击,推动着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步伐。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多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也少有采取其他的辅助工具来进行日常教学。这种单一性的教学模式长久下来使得教师的教学方法缺乏新意与灵动性,课堂教学的单调空泛直接地影响着高职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3.拓宽网络教学的范围。互联网作为现代教育的新型教学手段,除却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的作用,还可以将网络教育拓展到课外教育。在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导的日常教学中,教学被局限在教室里,而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局限的网络教育则可以为新式教育开辟一条新途径。教师可利用网络的便捷性适当地安排学生在网络上进行网络调查、查阅资料和网页访问等,还可以通过网络追踪学生的课外学习安排。在上课前教师可安排任务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如查找时事政治动态、社会现实事例等。

总之,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推动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还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了挑战。现代教育深受网络环境的影响,利用网络开展网络教学成了现代教育的迫切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忠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分析及措施[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1).

[2]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93.

作者简介:李媛,女,1981年11月出生,硕士,就职于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Abstract:How to improve the vocational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by using the advantages of internet and to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have become the core issues of the present thesis.

Key words:Internet environment;vocational colleg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篇7

关键词:网络教育,主动权,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增强部队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实效性是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实践中人们探索总结的方法途径有很多, 但最根本的途径只有一条, 这就是紧贴时代发展、紧贴使命任务、紧贴官兵实际。而我们所处的时代正是信息网络时代, 部队最大的实际就是成长于网络时代的青年官兵对网络情有独钟, 不抓网络政治教育就难以满足青年官兵求知求美求新的需求, 也难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为此, 必须采取有力措施, 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 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提高素质, 做好官兵网上遨游的领航人

据网络传播研究显示, 一条信息一个理念, 直接推送给网络受众, 效果不一定好, 若是经过“意见领袖”“网络红人”转发, 效果会瞬间倍增。因此, 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增强紧迫感, 加快提升自身素质, 力争成为官兵信任甚至崇拜的“意见领袖”或“网络红人”, 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感召力。

1.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与时俱进, 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认识网络、利用网络

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 网络不仅改变着传统的传播方式和教育方法, 而且深刻影响着官兵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网络聚集人气, 不抓网络教育就难以吸引青年官兵;网上思想活跃, 不抓网络教育就难以实施有效的思想引导;网络信息丰富, 不抓网络教育就难以满足官兵求知求新和学习成才的愿望;网络直达兵情, 不抓网络教育就难以广开民主渠道、凝聚官兵才智。网络不仅充满人性, 还具有社会性、政治性和阶级性, 不仅需要思想政治工作, 而且对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以对党的事业、对军队建设负责的态度与时俱进, 努力使自己的思维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与工作对象的思想行为特点合拍, 并勇于改变不合时宜的做法。要确立强烈的全球意识、阵地意识和政治意识, 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接受和运用网络这一思想文化阵地, 用健康向上的军营网络文化教育引导官兵。

2.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转变思维方式, 以适应网络信息时代的要求

从网络的技术特性和社会应用来看, 信息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树立以下思维方式:一是竞争型思维方式。要主动地在网络阵地上与国内外敌对势力展开意识形态的竞争, 又要在思想政治工作者之间展开竞争;二是开放型思维方式。既要从全球化的角度思维, 即把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放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中思考, 做到善于借鉴、鉴别、兼收并蓄, 为我所用, 又要善于冲破自我束缚和旧习惯、旧势力、旧传统的阻力, 打破自己封闭的知识体系, 积极主动地从外界吸收信息;三是理论型思维方式。即纠正传统思维的随意性与模糊性, 站在理论的高度对网络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研究, 提高从表象中发现问题本质的能力;四是交互型思维方式。破除对权威的盲从, 在平等自由的基础上进行信息交流, 克服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受时间、地点和个人水平限制的不足, 优化思维成果;五是多向型思维方式。在对事物进行价值评价的过程中, 善于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 全面整体地衡量, 增加信息量。

3.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转变教育理念, 把尊重人与教育人摆在同等重要位置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 实质上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交流思想和感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只有两者之间在感情上引起共鸣, 思想上产生对流, 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收到实效。因此, 教育者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受教育者, 把教育人与尊重人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以此赢得他们的信任, 进而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主、自强和创造精神, 这也是我们一直强调并努力实现的教育方法。

网络的产生和发展, 恰好凸显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平等和自由的特点。在网络面前, 不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接受的内容和过程是平等的, 甚至可能出现教育者所掌握的信息内容不及受教育者的状况。因此, 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 教育者要变居高临下为平等交流, 变灌输型教育为辨析式教育, 帮助受教育者从正确的政治立场出发, 掌握科学的认识方法和分析方法, 对网络上复杂多样的信息进行辨别剖析, 使灌输社会规范与培养个人能力有机结合;变防范型教育为引导型教育, 对不可回避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要大胆地让受教育者去面对、去接触, 通过正确的引导, 使他们逐步建立起抵御不良思想和行为侵蚀的免疫系统, 在正面与反面的比较中形成正确的认识。

4.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加强修养, 提升运用网络有效开展教育的能力素质

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有效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除了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技术和知识, 深入了解网络传播中的问题, 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及时有效地开展生动的、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外, 还要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 具有马克思主义价值观、道德观和自觉维护这种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责任感, 对网上的不良信息有高度的政治和道德敏感性, 有能力在网上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把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与现代网络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 充分地发挥网络的信息优势和教育功能。一是要提高从网上搜集信息的能力, 通过上网搜集信息, 拓宽知识面, 改善知识结构, 及时了解网络信息传播情况, 并快速做出反应。二是要提高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调研的能力, 加强对网络和上网官兵的研究, 积极了解和收集各种反馈和意见, 摸准工作对象的思想动态, 针对官兵关注的热点问题准备思想政治工作素材。三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无意识性”的能力, 有效地消除工作对象的逆反心理并激发其参与意识, 使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

二、积极搭建网络教育平台, 增强吸引力, 弘扬主旋律

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看, 在网络媒体时代, 受众对网络信息的接受几乎完全是自主的和有选择的, 什么样的信息最终能到达受众并对受众产生影响,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众注意力的高低, 网络上各种信息的竞争就是注意力的竞争。要使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实效, 首先必须有效地吸引官兵的注意力, 增强吸引力, 使思想政治工作信息能到达工作对象, 这是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为此, 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丰富网上内容, 优化教育资源, 搭建吸引观众的“精彩舞台”

内容是网站的灵魂, 信息是网络的生命, 效果是评判一个网站办得是否成功的客观标准。从心理学角度看, 需要产生动机, 无论何时, 官兵上网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定需要。如果某个网站不能满足他的需要, 那也就不能对他产生任何吸引力。因此, 思想政治工作网站要增强吸引力, 提高关注度, 必须丰富网上内容, 优化教育资源, 将信息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战斗力。首先, 要有军队意识、政治意识、阵地意识, 积极主动、全面客观地发布各种正面信息, 迎战各种不良信息, 阻挡、压制、抵消它们的消极影响。其次, 要有精品意识, 努力办出特色。在保证格调的严肃、凝重、高雅的同时, 又不失活泼、清新、通俗、喜闻乐见。第三, 要体现“以人为本、全面服务”的工作理念, 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当前广大官兵的思想和个性特点, 尊重他们、关心他们、爱护他们, 主动为他们的成长成才铺路搭桥, 尽力满足他们的需要;另一方面要通过网络功能的充分开发, 反映热点问题、讨论热点问题、深挖热点问题, 用正反事实说话, 注重对现实问题的引导, 在提高说服力、培养官兵辨别是非的能力上下工夫, 激发广大官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变被动为主动, 使网上思想政治工作成为广大官兵的共同事业。

2.唱响主旋律, 打好主动仗, 筑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

网络既包含着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 又蕴藏着思想政治领域的风波和冲突。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网络的负面影响, 加大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力度, 筑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在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和各种意识形态相互激荡的新情况下,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尤为重要。因此, 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最关键的就是要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做统领;最核心的就是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引导官兵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思想上筑起抵御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渗透、侵袭的钢铁长城, 使网络的巨大优势为“我”所用, 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 为军队现代化建设服务, 为巩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服务;使官兵在网络提供的信息海洋中明辨是非、分清真伪, 在各种错误思潮面前站稳脚跟, 展现革命军人本色。

三、坚持网络教育与传统方法有效交融, 使二者相互取长补短、兼容共存

应该看到, 网络虽然为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开辟了一种新途径、提供了一个新载体, 但却没有改变我军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还是为了充分调动官兵的主动性、积极性, 为部队思想政治建设服务, 为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服务, 为“打得赢”“不变质”服务。因此, 必须坚持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 并积极适应信息网络化的发展, 使现代化手段与传统手段相互取长补短、兼容共存。为此, 必须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1.通过虚拟世界发现问题, 通过现实世界解决问题, 实现虚拟与现实的完美结合

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在解决思想问题方面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作用, 既不能相互替代, 也不能肯定一方而否定另一方。现实世界中, 人们的交往、沟通虽然能加深感情、增进了解, 但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隐藏一些真实的想法, 尤其是一些隐私, 导致有的思想问题在现实世界中很难真正找到产生的根源和解决的办法。然而, 在网络虚拟世界里, 人们完全有可能面对陌生人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 表现出一个完全真实的自我, 暴露思想问题的根源。这说明:虚拟和现实不能互相替代, 但虚拟可以弥补现实的缺陷。通过虚拟世界发现问题, 通过现实世界解决问题, 实现虚拟与现实的完美结合, 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 进一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这也要求我们:解决思想问题, 既不能单纯地依靠网络世界也不能单纯依靠现实世界, 而需要把二者结合起来, 相互补充, 相得益彰。既要灵活地使用网络, 对网上信息进行有目的地选择加工, 又要深入实际, 调查研究, 弄清要解决的问题的根源, 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2.坚持“面对面”、发展“键对键”, 做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网络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手段, 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 特别是它的多媒体传播方式对开展形象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和影响, 但与此同时也或多或少地让人对它产生了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 以为有了网络, 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特别是有的同志过于重视“键对键”, 而忽视了“面对面”“心贴心”;在钻研“电脑”的同时, 忽视了对“人脑”的研究;忽视了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基本方法的运用。战士有了思想问题, 不是到其身边做工作, 而是打开电脑, 架起“空中热线”, 热衷于进行简单的对号入座式的政治教育, 满足于一般教育内容的灌输;搞思想摸底, 不是深入基层调查, 而是坐在电脑前听汇报。这些做法, 表面上省了人力物力, 但实际效果却令人怀疑。实际上, 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和方法与运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都只是一种手段, 两者各有优长, 一些传统的工作方法, 如个别谈心、随机教育、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大课教育, 深入基层官兵中间的座谈等, 仍然是开展教育的基本方法, 永远都会有用武之地。要做到既要充分利用网络, 又不能完全依赖网络, 更不能神化甚至迷信网络, 有了新手段, 不能忘掉老传统, 要使老传统与新手段一起发挥作用。

3.有意识引导与无意识教育结合, 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

向受教育者灌输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 我们仍然需要向受教育者灌输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但在上网官兵对信息享有极大自主选择权的情况下, 要求我们讲究“灌输”的策略方法, 提高“灌输”的艺术。具有平等性、隐蔽性等特点的无意识教育无疑是最佳选择。无意识教育不等于无目的、无计划、无组织的教育, 而是要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 把政治理论、意识形态、道德、纪律、心理等教育内容有计划、有组织地渗透到各种信息之中, 通过有意识地设置情境, 引导受教育者进入、体验、选择, 在不知不觉中把科学理论灌输和渗透到官兵头脑中去, 培养是非判断能力, 让他们在多元化的价值观体系下学会鉴别、学会选择, 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观念的侵袭。

综上所述, 通过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 利用网络的优点, 克服其弊端, 弘扬主旋律, 打好主动仗, 必将使思想政治教育焕发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张瑜.试析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演变.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7, (12) .

[2]刘梅.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方式.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0, (2) .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篇8

一、网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1. 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网络的开放性、超时空性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窄、影响力小的局限, 克服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而且还带来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模式等变化。网络是一个囊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丰富信息的资源库, 海量信息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为大学生汲取优秀思想文化、拓宽视野等提供了便利条件;网络具有的资源共享的特点, 将学校、家庭和社会密切联系起来, 增强了教育的合力, 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 提高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 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和载体, 图文并茂、声色交融的网络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习效果。同时, 网络还可以对各种媒体资源进行整合利用, 学生可以在任何设有终端的地方随时获取信息, 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则运用网络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相对滞后。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完善的网络设施设备。当前, 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存在着资金投入少, 硬件设施差、重视程度不够, 软件设施跟不上等现象。由于资金投入不足, 造成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设备老化, 上网卡慢、死机等, 不仅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还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当前, 许多高校还没有创建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 即使创建, 也是内容更新速度慢、主题呆板单一, 致使网站点击率偏低,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名存实亡, 效用不大。

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不容乐观。

作为一种渗透力和影响力较强的媒介形态, 网络有助于从理论上深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主动权, 但网络的负面影响又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诸多威胁和挑战。如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容易使大学生“三观”发生改变, 不健康不文明广告信息容易使意志不坚定的大学生做出违法道德和法律的事情。

3.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网络不仅使人与传媒对话变为现实, 而且还实现了快速学习和终身学习。当前, 我国许多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师是由辅导员、思想政治教师或网络工作者担任, 有的则根本就没有网络思想政治教师, 高素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师的缺乏严重影响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 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师队伍。

三、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路径

1. 强化校园网络阵地建设。

强化校园网络阵地建设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网络基础设施和技术是开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化教育的物质基础, 因此, 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首先必须加强校园网硬软件建设;其次, 开发网络服务功能, 以丰富多样的网络信息吸引学生参与到校园网络中来;最后, 建设一批唱响主旋律的红色网站, 以积极正确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 把握网络话语主动权。

2.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教师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教育的实效性, 为此, 高校应建立一支由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懂得网络技术、实践经验丰富的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课教师或辅导员等包括理论研究、教育创作、网络维护等在内的结构相对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同时, 高校还应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建设一支网络评论员队伍, 正确引导舆论, 牢牢把握网络主动权。

3. 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技术控制。

当前, “谁发表正面、积极言论, 谁就要受到围攻”的扭曲现象在网络中极为流行。为此, 高校应通过引进电子巡查软件、研制符合我国国情信息安全的电脑芯片等手段净化网络环境, 封锁不健康的网站和信息, 加强网络信息监管系统防范工作, 以行政控制、技术应用等多种手段确保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蒲伟, 许佳辉.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 2008 (6) .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篇9

一、网络能够有效激发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受教育者可行。

在这一点的论证上,我们侧重于网络对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即:网络的运用能否提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通过对网络的特点和中学生的思想特征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网络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中学生的需求,比如网络的丰富性能够很好地满足中学生的好奇心;网络角色的自主性能够很好地满足中学生逐渐增强的独立性;网络的虚拟性可以让操作鼠标和键盘的中学生“肆无忌惮”,满足他们情绪化的特点,等等。这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中学生普遍对网络充满热情。有调查表明,有上网经历的青少年占37.7%,没上网经历但想上网的青少年占40.8%,没上网经历并且目前也不想上网的仅占21.5%。这充分说明,大多数中学生喜欢网络,并且欢迎网络走进课堂。

网络能否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关键还要看针对当前思想政治课存在的不足网络能够起到什么作用。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主要存在“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性”、“授课方式单一,课堂枯燥乏味”、“教学目的偏离、学生感到反感”等问题。网络教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时代性强、内容丰富、立体感强,同时大量的生活案例能够很好地连接生活,有助于宣传法制,弘扬社会主义道德观,帮助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因此会感觉到思想政治课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进而激发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热情。

二、因特网设计人性化,资源丰富,对教育者可行。

通过网络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否可行,对于教育者是否可行,关键在于教育者能否有效掌握因特网的各项功能和有效利用因特网的各项功能提升教育学生的效率。

由于计算机网络是面向普罗大众,方便非专业人士操作使用的实用性技术设备,因此人性化设计是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从现在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情况来看,基本网络技术的学习与掌握有明显的“零起点”特征,即使用者几乎不需要掌握很多基础性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能,可以不考虑网络的运作原理,仅仅以使用为最终目的,很快就能熟练运用计算机网络的一些基本功能。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无论操作者是否掌握或掌握了足够多的相关知识,他们都可以随时接触、学习、运用最新的实用技术。接口性软件的发展,更具生动形象的图形界面,功能强大但操作简单的电脑软件,以及语音识别录入设备的不断完善,等等,彻底打破了计算机网络的垄断被专业技术人员垄断的局面,促使网络以惊人的速度涌进寻常百姓家。对中学老师来说,年轻教师能够快速接受掌握新知识,甚至有不少已经是电脑网络方面的行家里手。老教师们对电脑网络的熟悉和操作可能需要一个学习过程,但由于自身的素质比较高,几乎不会遇到根本性的困难,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更能让他们很轻松地掌握基本的电脑网络操作技术。比如:令很多不会拼音的老教师感到棘手的打字难问题,随着手写板和语音识别软件的出现,已经得到了彻底解决。现在大多数年轻家长也对因特网或者是手机网络有一定的了解,可以说,现在的教育者们能够很好运用网络资源进行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者们通过运用网络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否可行,关键要看通过运用网络能否有效改善现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除了上述中学思想政治课存在的不足外,现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缺乏有效沟通,造成教育的针对性和连贯性不足的问题。通过运用网络,学校教师除了能够运用网络资源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增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外,更重要的是能够与家长之间建立动态反馈机制,校方可以通过与家长的交流,动态掌握学生在家中的表现情况,同时将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及时反映给家长,有效协调学校与家长共同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和科学性。由此可知,通过网络提升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对教育者来说是可行的。

三、因特网功能强大,覆盖面广,作为教育手段可行。

通过网络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否可行,还需看网络能否成为教育者的有效教育工具。如果学校和家长都认同网络可以有效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但是教育者们却没有网络资源可以利用,那么运用网络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仍然是不可行的。

计算机、网络等基本硬件设施是实施“网络教育”的基本前提条件。目前,计算机网络资源的普及工作在我国已取得长足的发展,联网电脑台数、网络用户数、中小学生已接触电脑网络人数等基础性指标正在大幅提高。此外,随着中小学生网络普及率的迅速上升,校园网络建设也逐渐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重视,并给予了许多政策性补贴与支持。2000年,教育部制订计划,要求从2001年起用5—10年的时间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中小学基本信息技术教育,实施“校校通”工程(现已基本实现),促使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相互带动,力争实现全国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确保90%左右的公办中小学校用上互联网或中国教育卫星网络,让中小学的每一名学生、老师都能分享网络教育资源,有效提高全国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水平,让所有教师都能够通过网络实现继续教育,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目前,尽管极个别的偏远山区和农村中小学校网络建设还没有覆盖到,但几乎所有的大中城市甚至一些小城镇中的中小学校已具备了网络教学的基本硬件设施。并且,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教学的经济成本在不断降低,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建立多媒体教室,思想政治课的网络教学指日可待。此外,现在家庭电脑的普及面已非常广泛,算上手机网络,几乎所有的中学生家长都已入网,如果运用得当,则家长利用网络资源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是非常方便的。由此可以断定,现在的教育者都已拥有了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资源,证明了通过网络增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可行的。

以上针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个主要因素,简单分析了通过网络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可行性,证明了受教育者是期望教育者们运用网络资源进行教育的,并且网络教育能提高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效率;证明了教育者们愿意并有能力运用网络资源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且网络资源可以提高教育者们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效率;还证明了教育者们有现实可利用的网络资源对中学生进行更加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由此认定,通过网络提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想法可行。

摘要:运用网络增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否可行, 关键在于网络的应用能否有效提升受教育者、教育者和教育途径这三个因素的积极效应。本文以上述三个因素为突破口, 对运用网络增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可行性进行了有效分析。

关键词:网络,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实效性,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叶伟民.网络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挑战[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5, 8.

[2]王慧芳.网络文化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 2007.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篇10

一、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和测量方法。

从南华工商学院随机抽取10个自然班 (含两个年级, 三个专业) , 400多名学生作为被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 问卷题目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施测, 实际发放问卷420份, 回收有效问卷401份, 有效率为95.5%, 本次调查有效。被试的基本资料情况包括:年级、专业、性别、是否独生子女, 用SPSS18.0分析统计, 结果见表1:

注:样本数为401, 没有缺失值。从表1可以看出, 参与调查的男生有136人 (占总数33.9%) , 女生有265人 (占总数66.1%) , 男女比例大约是1∶2, 这与该学院计算机专业男女比例约3∶1, 会计专业男女比例约1∶5和金融专业男女比例约1∶1有关。参与调查的会计专业的学生共有130人 (占总数32.4%) , 其中包括19位男生和111位女生, 金融专业的学生有181人 (占总数45.1%) , 其中包括64位男生和117位女生,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90人 (占总数22.4%) , 其中包括53位男生和37位女生。参与调查的学生2012级有176人 (占总数43.9%) , 其中包括男生48人, 女生128人;2011级有225人 (占总数56.1%) , 其中男生88人, 女生137人。参与调查的学生是独生子女的有68人, 其中包括男生25人 (占总数17.0%) , 女生43人;非独生子女的有333人 (占总数, 83.0%) , 其中包括男生111人, 女生222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比例是1∶5, 这与我们认知中90后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不太相符, 实际上随机抽取的结果表明独生子女人数并不多。从整体上来说, 调查对象在性别、年级、专业和是否独生子女方面都具有代表性。

2. 工具与材料。

测量工具为《关于网络使用情况的调查问卷》 (自编) ;统计工具为spss18.0;分析方法为统计分析法、文献分析法。

二、结果与分析

1. 学生基本情况。

问卷1~6题设置为第一部分:学生基本情况调查, 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使用网络的年限普遍在6年以上, 主要采用手机和电脑上网。

2. 网络沟通方式。

问卷第7~16题设置为第二部分:网络沟通方式调查, 从表3可以看出: (1) 在对待网络交流沟通的态度上, 学生表示喜欢 (第7题选A) 和可以接受 (第7题选B) 的占87.5%, 说明学生普遍接受网络沟通的方式, 并认为网络交流能传达自己的意思 (第8题选A和B, 分别占25.4%和52.9%) 。 (2) 在众多的网络沟通方工具中, 经常使用博客等日志 (第10题-1选A, 占10%) 和论坛 (第10题-3选A, 占8.7%) 进行交流的学生较少, 大部分学生选择MSN、QQ等聊天工具 (第10题-2选A, 占81.3%) 和微博 (第10题-4选A, 占99.1%) 进行交流。 (3) 在班Q群信息中, 主要包含通知性内容 (第11题选A) 、随便闲聊 (第11题选D) 和学习交流 (第11题选C) , 而对待这些内容上, 学生普遍采取“偶尔, 看心情回复” (第12题选B, 占42.1%) 和“知道了就好, 没必要回复” (第12题选C, 占39.7%) 的态度占了绝大多数。 (3) 在与辅导员交流方面, 学生表示希望和辅导员交流的内容主要包含学习情况 (第14题选A, 占58.4%) 和班级情况 (第14题选F, 占40.2%) , 并表示“请假、班级事务等事务性问题” (第9题选C, 占37.4%) 和“当面难言的一些问题” (第9题选D, 占40.4%) 会选择在网络上与辅导员沟通;在与辅导员沟通的方式上, 学生最常采用是面对面 (第13题选F, 占52.9%) 的传统交流方法, 同时他们希望辅导员能以个别面谈、Q聊和微聊 (第15题选B、C和D) 等比较隐私的方式进行交流;并希望在与辅导员交流时, 得到学习、就业、人生规划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帮助。

3. 微博使用情况调查。

问卷第16~24题设置为第三部分:微博使用情况调查, 从表4可以看出: (1) 从开通微博的时间上看, 学生开通两年以上的占40.4% (第17题选B) , 说明这部分学生在上大学前就已经开通微博, 两年内的占36.4% (第17题选D) , 即说明这部分学生主要是在上大学后开通微博的。 (2) 从使用微博的目的上看, 学生开通并使用微博主要在于微博“快捷方便, 随时记录生活” (第18题选A) 、便于“消遣、娱乐、打发时间” (第18题选B) 以及能很好地“扩宽视野, 学习新知识” (第18题选C) 。 (3) 从用微博和老师沟通上看, 学生在微博上关注的老师数量较少 (第19题选A“没有关注”占38.4%和B“1-3个”占48.4%) , 并且沟通的频率也较低 (第20题选A“没有”占51.9%和B“偶尔”占43.6%) , 在遇到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或者困惑的时候, 利用微博私信和老师沟通的学生也不多 (第21题选C, 占20%) , 学生更愿意采用传统的面谈和电话沟通的方式 (第21题选A“打电话直接倾诉”占26.9%和B“到办公室去谈”占40.6%) , 对待这种交流方式的态度是很多学生表示无所谓 (第22题选B, 占45.6%) 。 (4) 在看待微博交流的优劣势上, 很多学生表示微博交流能降低与老师交流的紧张感, 方便快捷, 便于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 私信功能也具有一定的保密性;但不足在于很多时候反馈不及时, 交流也不深入, 有时表达和理解不一致, 使得有些真实信息无法通达, 而且对一些突发的紧急的事件无法及时做出处理 (第23、24题, 开放题) 。

4. 校园网络使用情况调查。

问卷第25~32题设置为第四部分:校园网络使用情况调查, 从表5可以看出: (1) 从对校园文化活动的了解来看, 学生主要通过校园传统宣传手段 (第25题选A, 占40.4%) 和班Q群信息 (第32题选B, 占37.7) 等途径进行了解;对学校的氛围感受方面, 不少学生表示学校活动多样, 比较关注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也可以通过课堂和网络获得 (第26题) , 但在对校园网络内容和校风优劣方面, 学生存在不同的看法 (第27题) 。 (2) 从校园网络内容上看, 学生主要关注“校园通知”、“校园新闻、活动报道”和“就业信息”等内容 (第28题选B、D和F) , 最感兴趣的是“校园通知 (放假、考试等公告) ” (第29题B, 占82.0%) , 同时学生表示自己使用校园网络的频率不高 (第30题D“没什么事都不上”, 占57.9%) 。 (3) 从对待校园网络的态度上看, 对于校园网络上的不良言行大部分学生采取旁观者的心态 (第31题C“冷处理, 静观事态的发展”占55.4) ;但对于校园网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学生表示了充分的肯定, 认为校园网络是学校与学生沟通的桥梁, 是获取各类知识的宝库 (第32题选A、B和C) 。

三、结论

从网络沟通方式调查可以看出, 学生普遍表示喜欢网络沟通, 对QQ和微博的使用率最高, 认为这种沟通方式能很好地用于校园学习和班级情况等日常交流、沟通, 特别是一些当面难言的隐私等问题。从微博使用情况调查可以看出, 90后不少学生在上大学前就已经开通了微博, 上大学后几乎都拥有微博, 目的在于微博快捷方便, 能随时记录生活, 还能消遣、娱乐、打发时间, 并有助于扩宽视野, 学习新知识;但由于有时信息无法通达, 对一些突发的紧急事件无法及时做出处理等原因, 微博用于与老师沟通方面频率较低。从校园网络使用情况调查可以看出, 学生对校园网有积极正面的评价, 但使用的频率并不高, 主要关注的是校园通知, 对于校园网络上的不良言行大部分学生采取旁观者的心态。

综上所述, 随着时代的进步, 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和日趋普及, 网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载体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网络沟通的便捷性优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 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同时网络是把“双刃剑”, 不可避免地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 要注重大学生自我教育与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意识, 此外要把开展网络德育的个性化服务与网络阵地建设相结合, 把校园网建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 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作用, 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效应, 最终增强高校思想教育吸引力和实效性。

摘要:互联网以其便捷实用、涵盖面广和迅猛发展的特点, 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在网络时代背景下, 如何运用网络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 特别是辅导员必须直面和努力破解的新课题。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以南华工商学院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 就网络沟通方式、微博使用和校园网络使用情况等三方面进行了调查, 研究过程与结果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实践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微博,校园网络文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政司.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习辅导读本[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袁静.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16) .

[3]殷士勇.校园网络文化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08, 17 (3) .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实效 篇11

在低年级学生中施行“导生制”,大学新生有了“良师益友”

一年级大学生刚入学校时一片茫然,“导生”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因此,我院在低年级学生中全面推行导生制度,精心挑选了400多名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担任“导生”,以新生的班级或宿舍为单位,负责指导帮助大一新生解决学习中的疑难,协助新生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他们活跃在大学一年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线,弥补了辅导员因客观原因不能对每个学生指导的缺陷。从辅导员、导生的工作特点来看,辅导员工作方式以“面”为主,而导生以“点”为主,导生制的建立,使两者相得益彰,导生制力求对每个学生及时作出指导,从而使新生在进入大学后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实践证明,导生制的推行在学校的教学与管理中起到了明显效果:导生没有教师的身份与威严,也没有管理者相对于被管理者的强势地位,最易与学生产生做好引导工作必须的互信与共同语言;导生和学生在年龄上是一代人,况且导生本身就是学生,因此二者之间的心理是相通的,不存在什么代沟,彼此更容易进行交流;导生以高年级或本专业学长的身份出现,在工作中,他们很容易引起同学的仰慕、信服与尊敬。导生分管的是相同或相近专业的学生,作为成功的过来人,导生现身说法的思想和专业引导更容易为同学接受,因而深得广大学生的认可与认同。同时,导生制还有利于学生“三自能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发展个性、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早日成才。2006年下半年,《中国教育报》、《科技日报》、《新华日报》、《常州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分别报道了我院推行导生制的成功做法,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在高年级学生中实行“导师制”,教书育人相得益彰

在高年级学生中施行导师制,就是从二年级开始,为本科学生配备导师;每一名导师指导10至15名学生。本科生导师针对学生的具体学习、生活、思想等情况提供顾问和指导,把本科教育从批量化培养转变为个性化教育。导师通过指导及示范,寓学于研,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及专业兴趣,为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接触高水平的科研领域创造良好条件。大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工程。近两年,全校已有200多名本科生的61个科研项目通过了审核,学院给每个项目提供300元至1000元不等的研究费用。

实行此项制度,使导师与学生直接交流的机会增加,导师对学生的情况比较了解,因此可以在各种学习以及就业、深造中给予直接的指导,教师与学生也建立了融洽的关系。许多学生与导师保持密切的联系,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主动与导师沟通。如此进行本科生培养,不仅使专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也使学生从中受益,毕业生也很受社会的欢迎,2004、2005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超98%。针对现代大学生思想上不够成熟,心理生理上不稳定的特点,导师努力帮助学生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顺利过渡,一方面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思想上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师生的双向交流,让教师对学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加强教学针对性,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在学生党员中实施“四项责任区”制度,构筑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自1997年起,我院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全国率先实施大学生党员“四项责任区”制度。学习责任区——学生党员成绩要达到良好以上,还要帮助1名差生消灭不及格,并使其学习成绩有明显提高。“双义务”责任区——学生党员要带头义务献血,每年为民义务服务50小时以上。校纪校规责任区——学生党员要做遵守校纪校规的表率,做好所联系的入党积极分子的工作,保证他们不发生违反校纪校规行为。宿舍文明卫生责任区——学生党员带领本宿舍同学搞好文明卫生,检查成绩达到良好以上,负责帮助邻近一个宿舍搞好文明建设,每次检查同样要达到良好以上。这项制度的实施,可以不断深化对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提高对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考核、考察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为学生党员作用的发挥引进竞争、激励和监督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以点带面的作用。

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情况的变化,我们对党员“四项责任区”的工作方式和活动内容不断进行充实和改进,逐步形成了从班级学风达标,到学生宿舍文明修身的学生骨干示范作用的工作网络。到目前为止,全院共建立大学生党员责任区150多个,有近200名党员参加了责任区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我院建立的导生制、导师制和“四项责任区”制度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机制,促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大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优良学风已经形成,要求入党的学生人数明显增加,好人好事蔚然成风。学生学习、创新的意识显著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科研立项每年有30个,科研经费累计近百万元。学院连续开展了十一届“创新杯”学生学术科技竞赛,孕育出数百件“精品”,在常州市举办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中,我院连续三年获得第一名。学院先后被评为全国、全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文明学校、常州市文明单位标兵等,并被省委表彰为江苏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作者单位: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篇12

近年来,网络凭借其信息量大、覆盖面广、自主性强、开放度高等特点深受人们的欢迎,特别是青年大学生对其情有独钟。作为当代大学生亲近网络、走进网络,对于他们自身的发展,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网络也有它的弊端,从最近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件和一些媒体的报道中,我们不难看出其消极的一面。大学生受其影响也难免会产生多种多样的问题,他们聊天与游戏的时间占上网时间的80%左右,有个别学生聊天、玩游戏彻夜不归,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与生活,这样的情况在全国各个高校普遍存在。

一些高校利用网络的优势,利用学生依赖网络的心理,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信息技术充分整合起来,也做过许多有益的探索,但由于受某些条件的限制,有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有的在一校一地管用,但推广以后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究。基于对以上问题的考虑,我们提出“创建网络社区,充分利用网络互动平台”的想法,其目的就是建立一个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理论起点,以符合大学生网络时代的新型学习方式为特点,以寓教于乐的技术手段为支撑,以功能整合、实效性、适应性强大为特色的网络社区平台,努力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二、基本思想和理论构建

结合时代特点,树立先进的思想教育理念,借助网络技术,创立符合大学生特点的教育方法,逐步形成以网络社区为主体搭建的网络互动平台。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内容,构建网络模式下高校思想教育的新阵营。在教育理念方面,我们树立了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意识,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建立的网络互动平台,目的就是为了全面加强校园网络的建设,主动占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包括:占领意识、用好网络、管好网络三个方面的内容。必须树立强烈的占领意识,用先进文化去占领校园网络文化阵地,使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断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从而确保校园网络文化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用好网络,着眼点是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网络社区系统,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现寓教于乐,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密切关注网上动态,加强与大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积极回答和解决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管好网络即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净化网络文化环境,让网络真正成为大学生学习的园地和成才的基地。

在高校网络互动平台系统的构建中我们融入了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本身是在九十年代初期,伴随着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日渐普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所以这种理论与网络教育模式有天然的联系,它可以对网络社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形成强有力的支持。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一种强调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它强调的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实现大信息量掌握、多知识点学习的基础上,自主的建构知识意义。这一教育特点,也非常适合网络社区教育的教育理念。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适切的教育理论基础上,我们在充分的网络技术支持前提下,构建起来网络社区教育的基本理论框架:灵活、科学地运用网络技术和资源,结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及学习规律,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形成积极参与、积极探究的学习过程,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信息素养、自主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创新精神和自主创新能力。

三、研究方法

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个别谈话和学生座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的实际思想、需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等现状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在课题研究初期,我们专门做了关于大学生对网络使用情况的调查问卷,共向在校学生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76份。根据问卷的反馈情况,我们总结出“经常在学校机房、家庭和校园周边网吧中上网的同学分别占53.3%、1.7%和45%。每天上网的时间在一至三小时之间的学生占上网学生人数的77.8%”等数据,这为我们开展调查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事实依据。

我们还搜集了与本课题有关的信息和资料,拓宽思路,提供更为完善的方法。我们利用互联网、期刊、报刊等资源搜集了大量的关于利用网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政策、文章和评论等信息,为我们开展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四、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理论意义:对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式的一种有效补充,是对在信息时代利用网络环境下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阐述,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手段研究理论的充实。

实践意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有效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之间信息交流的渠道。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流信息,通过“在线直播”的形式面向学生进行传播,这样做不仅有力保障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占据网络环境对学生实施教育的主导地位,同时因其教育内容新颖的表现形式,借助学生喜欢上网,依赖网络的心理,吸引学生参与到网络互动平台中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视频互动”以及“文字互动”这样的交流形式,从技术角度上突破了时空的界限,让学生与管理者之间随时随地都能进行信息交流与思想沟通。这种沟通是建立在师生平等交流、实时互通的基础之上的。让更多的教育管理者参与到这样的互动交流模式中来,一方面能够让管理者充分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拓展思想政治工作渠道;另一方面这种不受拘泥的表现形式还能够很大程度上增强管理者的亲和力与感染力。网络互动平台为交流双方提供的平等、便捷、顺畅的交流渠道,可以让一部分不敢和老师面对面交流的学生有了敢“发言”的场所,也使想“发言”但总是找不到机会的学生有了让大家了解自己思想观点的可能,让我们的管理者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学生最关注、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在哪里,体察学生的内心思想,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并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摘要:网络的发展, 尤其是网络互动平台的开发, 出现了“网络直播”、“在线访谈”等多种新的信息交互模式, 实现了文字互动、语音互动甚至是视频互动和视频演示, 营造出了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 增强了用户的参与度, 同时也增强了互动主题举办方的亲和力。把网络互动平台应用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大大增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时效性, 开创高校思想教育的新阵营。

关键词:网络互动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实时性

参考文献

[1]白宇.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张北平.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政工作[N].中国教育报, 2005.

[3]蔺玉红.利用互联网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DB/OL].http://www.gmw.cn/01gmrb/2004-11/02/content_124649.htm.

上一篇:淤泥地基下一篇:调度配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