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2024-10-09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精选12篇)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篇1

I改NTE革LL与IGE创NC新E························

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式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创新和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认知的创新等多个方面。

2、内容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关键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一个既相对稳定又不断发展的体系,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 思想政治教育要想更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就必须充实、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在继续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 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基本纲领教育,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 还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而进行相应的教育活动。例如: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育、“四信”教育 (信仰、信念、信任、信心) 、网络道德伦理教育等, 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二、开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方法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有效途径。邓小平同志说:“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根本的内容没有变, 我们的优良传统也还是那一些。但是, 时间不同了, 条件不同了, 对象不同了, 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4年, 第119页)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顺应历史潮流, 在新环境下大胆探索和积极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1、变单向教育为双向交流

从一定意义上说,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 就是信息的获取、选择和传播的过程, 就是用丰富、正确的相关信息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的过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采用教师选取信息、学生接受信息的单向教育, 这种方法不再适应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网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交互性和平等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应变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向、平等交流, 共同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主体和客体的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者要弘扬民主意识和平等意识, 彻底摒弃过去那种唯我独尊、我说你听、我拔你通的单向型工作方式和粗暴作风, 提倡平等对话和交流, 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尊严, 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受尊重的心理诉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真正做到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 营造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消除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 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成功率。

2、变被动为主动

网络信息传播的快速性, 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及时性, 使思想政治教育有可能摆脱过去那种防御式、救火式的被动局面。临时性、突击性、一股风的做法有可能被科学性、系统性、超前性的方法所取代。思想政治教育贵在及时, 及时的关键是信息的收集、传递和使用的快速性, 只有做到“快”, 才能将工作做在前头, 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防御为积极预防。而网络正具备了即时性和高效性的特点, 这样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的及时有效的开展。这样才能牢牢掌握主动权。

3、采取网上网下联动的工作方法

在网络时代, 网上教育是不可忽视, 必不可少的重要战场, 是做好大学生思想工作的有效方式。例如我们需要通过日常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和网络道德, 提高学生遵守网络规则的法制意识;对于一些重大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仅仅依靠网上沟通是难以解决的, 也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网下教育;网上反映出来的涉及校园学习、生活、工作的实际问题和困难, 要靠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认认真真的一个一个地去解决;我们需要在网下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娱活动, 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 建立积极健康的学习生活方式, 避免单一的网上情结及由于过度迷恋网络而造成的一系列心理疾病……

三、适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江泽民同志指出:“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组织保证。”网络信息时代, 教育环境的变化引发了教育过程基本要素的重组和置换, 直接影响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交流和传递信息的方式, 从而使得教育者的角色从传统向现代转变, 这一转变对教育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网络虽然是“无疆界”、“超国家”、“超民族”的空间, 但作为一种便捷的信息传播方式, 已经成了意识形态的传播工具和斗争阵地。因此, 面对网络领域激烈的意识形态斗争和文化价值冲突的严峻形势与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应对的更高的思想道德素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自身拥有了较高的道德素质, 才能把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道德关系的本质, 才能对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现象和行为做出道德分析和判断, 才能积极的推动受教育者道德意识的增强。

2、良好的网络信息素质

首先, 它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敏锐的信息意识, 能够及时捕捉到那些可能引起上网大学生的思想变化、行为变化的信息, 从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其次, 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丰富的信息知识, 从而增强与上网大学生进行对话和交流的文化知识基础。第三, 它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崇高的信息道德, 即要求其在信息交流和处理中应保持同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一致, 社会责任感强, 政治敏锐性高, 遵循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第四, 它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较强的信息能力, 既包括其要具有从网络中获取思想政治信息并提取、吸收、存储的能力, 也要求其具备对信息进行开发、制作并以新的面貌传递给受教育者的能力。

3、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业务能力素质

目前, 我国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大多数没有经过系统的计算机教育和培训, 他们的信息网络知识相对较为缺乏。为了应对互联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必须加紧对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信息素质和网络应用能力培训, 对其进行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传播技术的培训, 将他们逐步培养成为既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又能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理论与操作, 既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 又具有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思想教育专家。

总之,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是时代和形势对我们提出的任务和要求。我们应在深刻认识、科学继承、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的基础上, 适应网络的特点和网络社会的需要, 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 并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内容、方法、队伍等方面的创新, 大力推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篇2

一、加强网络监管,净化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在利用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同时我们也看到网络会带来很多负面的东西,谣言的散布、负面新闻的冲击等等都影响着我们年轻的一代。我们必须加强网络监管,坚决杜绝非法犯罪、暴力行径,让网络净化,共同传递网络正能量,传播网络好声音。

(一)学校组织给予保障

高校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网络教育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同时要给予积极的支持和保障,提供便利的工作条件,要通过净化校园网络,制定网络管理条例,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氛围,过滤网络各种不良信息,形成科学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机制,以引导和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持续不断的拓展。校级党委宣传部、团委,要以积极进取、不断开拓的道德风尚引导和管理学生的思想政治行为,以不断创新的精神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思政教师积极引导

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者。网络背景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教师提供了“第二课堂”,思政教师要积极参与其中,充分利用这一新兴媒体与学生进行互动式教育,引导传递网络“正能量”,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青年教师更应该参与其中,青年教师对网络的熟悉程度更高,运用更娴熟,更容易接受网络新潮流,因此,必须加强对现有思想政治教育人员中青年教师队伍的针对性培养,使其尽快成为既具备较高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又具备网络信息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其他专业教师也应该更多地参与到网络与学生互动。学生会有对自己专业问题的困惑、心理上的障碍、就业的疑问等,专业教师通过互动平台参与解答学生的问题,既满足了教师与学生平等沟通的`心理,也保护了学生的隐私。

(三)学生自觉参与大学生应积极提高自身信息素养

提高辨识、驾驭信息的能力,增强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在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中做出正确的信息选择,选取自己需要的、有利于自身成长成才的信息,同时还要自发的将正面的、有影响力的事例和典型得以发扬和传承,正确树立自己的价值观,传递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神。此外,还应加强学生志愿者建设网络志愿者队伍,对学校网站、公众平台等进行不定期检查,一经发现不良信息立即举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有效的在网络上开展。

二、结语

从网络舆论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篇3

[关键词]网络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一、网络舆论概述

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第35次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 ]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发展,网络借用微博、QQ、微信等表现形式,借助智能手机的平台对大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以说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是以网络为点铺展开来的。网络带来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虚拟网络空间中,它也从虚拟走向了现实,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网络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网络舆论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网络舆论就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各种不同意见、情绪和态度交错的总和”。[2] 高校网络舆论是指对某一时期发生的事件或现象形成的错误言论,通过互联网传播形成网络舆论并对大学生的认知、行为产生影响,对高校舆论的形成带来强大压力的传播现象。在互联网环境下,校园中网络舆论的传播很快,一些错误导向的舆论借助网络会在短时间内在学生中反响强烈,形成恶性校园事件。大学生作为网络社会里的重要成员,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二、网络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1、网络舆论形成过程中出现的对话语权的“自主掌握”。

话语权简而言之就是说话的权利。在信息时代,话语权发挥作用的平台很多,除传统纸媒及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外,网络中的各种软件和工具为话语权提供了更多展示的空间。网络为话语权带来巨大辐射空间,广度超过了我们所熟知的任何一种传统媒体。网络带来了海量的信息,信息的庞大度和复杂度都超过了以往。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的互动性很强,打破了舆论中原有的主導和主体地位,隐蔽性也很高,这改变了传统的交流方式。网络的虚拟和隐蔽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在网络中学生感觉话语自主权更高,他们可以在网上畅快淋漓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网络的这些特点使高校网络舆论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话语权掌握方式,打破了学生单一的信息获得渠道,打破了传统教育中教师在话语权掌握中的领导地位。所有这些都让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是非观念的过程中,在舆论引导的过程中任务更艰巨,责任更重大。

2、网络舆论对大学生认知带来的负面影响。

每个人都渴望认知,年青大学生更是如此。让每一位大学生都形成符合时代发展的健康正确的认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任务,然而网络舆论却给大学生的认知带来一定的困境。一方面,在网络世界由于个体认识的差异和角度的不同,同一件事情在网络中会有不同的报道。不同意见的人在网络中论战,这导致了网络舆论的多变性。网络舆论的这一特点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对大学生认知的引导上出现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大学生群体正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思想还不成熟,言论容易受到各种舆论的影响。在高校网络舆论形成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由于网络给了大学生群体更大的自由表达的空间,这让大学生言论表达的积极性较高,但是部分大学生在看待一些社会问题时会思想偏激,所发言论容易受到个人情绪的影响,这样的舆论形成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在网络环境下,高校网络舆论的传播速度非常快,一些校园中的突发事件在短时间内通过网络迅速传播,部分学生不明所以,人云亦云,这可能会在学生中引起轰动和恐慌,造成校园安全事故。可见,网络舆论的虚拟与现实混淆、言论相互影响的效应等都会对大学生的社会认知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3、网络舆论的特点给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带来挑战。

网络的发展速度很快,据互联网信息中心数据显示:在移动互联网的推动之下,2014年我国个人互联网应用发展整体呈现上升态势。移动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于发展,必然会带来舆论格局的新变化,原来主要以电视、报纸等传统主流媒体为主导的舆论格局被微信等新兴电子平台打破。网络在舆论传播的过程中正呈现出互动交流的便捷性、对话的自由平等性、讨论话题的多元化、民意聚集快速化、传播影响力度大等特点。这些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带来了严峻考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保障。教育方法的改进有利于教育信息的传递,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方法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信息的发布,但是对信息的反馈和收集重视不够,现代新方法元素缺失,对话方式和讨论问题的单一性没能引起学生的呼应。这样的教育方法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时代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急需在权衡网络舆论带来的各种利弊过程中给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找到一个突破口,也使网络舆论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者了解学生个人诉求表达的一个突破口。

三、网络舆论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几点启示

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为强化其积极影响,弱化其消极影响,发挥高校网络舆论的正面功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借鉴网络舆论的优势,做到与时俱进,增强其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1、面对网络舆论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俱进”,工作开展形式要“稳中求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做到“与时俱进”,要求观念、行动和时代一起进步。面对今天的信息化社会,抛开网络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然是不现实的。面对网络的影响,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内容、信息、方法等多方面作出调整,是内容更立体,信息更丰富,方法更恰当。网络显然已成为时代的特征,这种时代的发展变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要富于创造性的新要求。endprint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有效的监控网络舆论,做到有的放矢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器”是关键。“器”的一个重要方面利于现代方法了解学生,与学生进行平等、自由的交流以及心灵沟通。高校网络舆论在形成中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反映学生的想法,了解、体察学生的重要平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对症下药”一个重要的途径是通过高校网络舆论了解学生的情绪和动向。观察学生的言论并以此为依据加以疏导,与学校管理者及时沟通并对学生的疑问提出相对的意见,为学生信息的及时表达提供正确的渠道,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诉求在学校管理上加以改进。借助高校网络舆论,教育者能够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状况,这样不仅强化了网络舆论的正面功能,也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但是另一方面,面对网络舆论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由于网络道德和法制观念的薄弱,大学生网络言论的发表随意性强,受网络舆论所左右,自我约束力不够,各种非法信息和错误虚假信息对大学生思想的侵害。面对这些,我们也要看到在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不能完全依靠网络舆论,要“稳中求变”不能急于求成,在方法上要坚持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统一的原则。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加强网络舆论的导向作用。

为把握高校网络舆论的主动权,弱化网络舆论带来的消极影响,控制其负面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好“引导人”,做好“传道者”,确保高校网络舆论的健康运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免疫力,营造正面的高校网络舆论环境。

网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篇4

一、网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挑战和机遇

1.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网络在为人们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快捷的交流手段的同时,又对人们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的思想产生负面影响。在七部委开展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后,网上低俗之风得到遏制,网络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这对高校教育者以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产生冲击。

大学生所受的教育不再局限于思想政治工作者、德育工作者,而是受到来自整个世界、社会的影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跟不上网络信息的步伐,教育者必须精心筛选,有意识地选择合适的材料向教育对象集中、持续、高强度地传播含有特定内容的信息,其中网络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网络信息广泛庞杂,不免引起大学生思想的疑惑甚至混乱。正是由于网络信息的不可控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趋于复杂化,思想政治教育功效也难免日益被弱化。

(2)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提出了新挑战。

大学生通过网络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认知过程,提高了认知的效率,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但由于网络传媒视觉形象的冲击远远超过文字阅读的魅力,网络资源的无偿性、可复制性和快捷传输性造成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心理依赖。[2]大学生放弃独立思考,放弃追求本质的思维方式,少数学生只习惯于“人机对话”,社会和人际交往能力明显不足,思维方式片面,心理反应偏执,严重的甚至发展到排斥现实生活,在虚拟世界中陷入非理性的自我封闭状态。

(3)对大学生的道德规范和身心健康提出新的挑战。

大学生属于文化层次较高的人群,有很强的好奇心,容易受外界不良影响而产生焦虑、自卑的心理。调查发现,20%以上的大学生在课余时间选择上网,由于网络中夹带着消极颓废、低级庸俗的内容,少数大学生经不起诱惑,或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或受到偏激、错误观点误导,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产生不良影响,甚至诱发高智商的网络犯罪现象。另一方面,一些学生为逃避残酷的社会竞争和繁重的学业,整天沉溺于网上交友或游戏,导致他们日益排斥外部现实世界,缺乏直面现实的勇气。这些负面的“网络效应”,同样是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无法回避的问题。[3]

2.整顿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机遇

(1)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选择更加方便。

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选择信息,政府不断加强对其监管的力度,使教育者更容易发掘丰富有益的资源;另一方面,通过网络可以大规模、主动、快速地传播自己的思想、理论、政策,这为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崭新的、空前广阔的舞台。

(2)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发生转变。

长期以来,以课堂教学为主,辅助座谈、讨论、谈心、社会实践等是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模式,且多局限于校园内。而网络时代的大学课堂还包括数量庞大、各色各样的网站及网上远程教育形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思想政治工作资源在一次性投入后,可以无数次重复使用。无可置疑,在网络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大大增加,舞台大为扩展,方式更为丰富。

(3)为大学生网民提供广阔的知识空间。

当下,规范的网络环境为大学生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以及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信息开启了一扇崭新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全面了解世界经济竞争的态势、科学技术创新的信息、国际政治多极化的走向以及我国改革发展的辉煌成果,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会鉴别,提高辨别是非、区别真理和谬误的能力,从而坚定自己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现阶段,国家加大力度整顿互联网低俗之风,高校应该在这一环境下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利用网络资源,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使大学生能够在有益的网络环境下健康成长。

1.转变教育观念,实现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理念

文化的生产传播机制是一种大众到大众的传播模式,每个个体都可以选择并形成属于自己的文化。要积极鼓励、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整个教育过程,树立受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和自我教育的观念,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互动关系。针对信息网络时代的特点,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复杂的各种现象,认识并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学会参与整个教育过程,使师生互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同时互为思想教育工作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形成教师与学生协同学习的模式。教育方法上,要改变单一的灌输、说教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式上,注意整体与个体的差异。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教育。教育手段上,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教学平台,应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实现高质量的教学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有效促进师生互动,增强教育效果。

2.优化资源,创造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思想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面对网络给思想教育带来的各种挑战,应集中各个方面的力量,逐步建立并完善立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立体教育网络,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模式。网络思想教育工作是一项全新的社会工作,要注重对网络思想教育工作的研究和思考,积极探索网络文化背景下思想教育工作的规律和特点,逐步建立起适应网络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理论体系。要在虚拟和现实之间,形成高校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信息回路,更好地营造校园健康向上、活泼生动的氛围,提升整体的校园文化品位和科学精神。[4]

3.更新教育内容,提高大学生网络信息素质

在素质教育中,信息素养是综合素养中的一部分。信息素养既包括信息技术,也包括网络道德。针对大学生开展的信息素养教育,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分段连续教育的方式。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网络信息素养,高校应该将网络培训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通过组织系统的网络知识讲座和选修课,普及网络知识,将网络应用渗透到有关课程中;还可以通过疏导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伦理教育,强化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促使大学生树立自律意识和正确的网络观,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对有害信息自觉抵制的意识和能力,使之能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合理使用网络资源,[3]也为形成一个良性的网络环境而尽其责任。

在整治网络低俗的环境下,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工作。我们必须在网络阵地上,加强网络管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搞好队伍建设,跟进网络教育,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作为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必须抓住机遇,迎接现代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挑战,加快信息技术应用和网络建设方面的发展步伐,充分发挥网络的教育功能,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隋笑飞.7部门开展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行动[EB/OL].http://www.gov.cn/jrzg/2009/01/05/content_1196447.htm.

[2]杨泽宇.网络文化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云南高教研究,2000(18).

[3]韩晓峰.21世纪的中国大学精神[J].中国大学教育,2004(4).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篇5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适应网络信息发展的新方式,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阵地和主要方式,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可喜成绩。随着网络媒体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高校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应从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管理法规制度、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养、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和激发教育客体的积极性等四方面进行对策分析和研究,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发展对策;研究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适应网络信息发展的新方式,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阵地和主要方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以计算机网络以及网络受众的思想和行为发展为基础,对网络受众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因此相对应的说,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以高校网络和大学生网络实践活动为基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培养的实践活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对策研究既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的跟踪监督,又是网络技术应用教育教学的有益探索。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果显著

(一)网络载体建设不断拓展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媒体在我国的大规模发展,我国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拓展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载体。一批以学生为受视主体、爱国主义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主流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数量越来越多,成为学生网络思想交流的有效载体和阵地。同时,一大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立完善和有效运行也足以证明我国高校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同时,许多高校以“中国大学生在线”为首,建立了特色鲜明的相关教育网站,特别是国内知名高校,普遍都建立了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并且运行良好,口碑上佳。例如,2018年清华大学学生自发创办的“红色网站”,作为一个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内容的学生理论学习网站受到公众的瞩目。网站运行一年多,访问量就突破2.7万多人次,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参与,效果良好。还有北京大学的“红旗在线”、浙江大学的“求是潮”、武汉大学的“自强学堂”等都受到普遍欢迎,这些高校利用主题网站开设了网上党校、网上团校和主题教育等栏目,设置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辅导、时事政治、心理咨询、学生生活服务、校务公开查询等专栏,使网络变成不受任何时空间因素限制的教育平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应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也从计算机网络走向多元化时代,不仅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思想的碰撞和交流,而且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延伸到了校园微博、微信等各个网络信息技术领域。

(二)相关队伍逐步建立

为了更好地应对网络技术带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形势,占领高校网络舆论阵地和思想政治教育媒体平台,切实做好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一支具备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知识和较高的网络素养的教育队伍,2018年,上海交通大学率先在全国建立了教育工作阵地,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班”,这对推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中南大学在全校160多人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引进了具有针对性的考核机制,切实将每个人的职责和任务都落实到了实处。从这些高校的相关措施发展进程来看,都是为了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网络技能和相关专业知识。党和国家也高度重视教育队伍的建设,2018年教育部就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8―2018)》,要求每个高校都要建立正确的用人机制,突出对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实践经验的引导,完善辅导员队伍的组成结构,按照教育事业创新和发展对实践性人才的需求,制定出相应的选拔考核制度。

(三)教育客体广泛融入教育过程

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信息和网络技术具有双重性,既给教育主体带来了开展教育活动的机遇,又给教育主体带来了很多潜在的挑战。尤其在网络全球一体化进程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网络开展“思想同化”,同时,网络的非法行为也对大学生产生侵害、网络不良信息对大学生也产生不良影响等等。这些潜藏的危机无时无刻都会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危害。尽管如此,而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主流还是持续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状态,主动融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2018年第24次全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表明,当前高校学生思想主流持续积极、健康、向上。高校学生充分信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能力,高度认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2018年党和政府工作纷纷点赞,对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表示乐观的学生占比分别为84.7%、84.5%和81.9%。网络上流行的“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学习中国”等动漫产品和APP应用受到广大青年学生的追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明显提高”、“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和“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等方面未来发展趋势持乐观态度的学生也保持较高比例。

微博、微信、微视等作为网络新媒体快速发展。根据研究人员的调查显示,大学生使用微博关注时政类信息的为78.6%,其次是社会民生类信息为72.6%。同时,大学生利用微信传播时政热点消息的频率也变得越来越高。由此可见,大学生主动利用网络媒介进行思想和政治观念的宣传、关注国家和社会的热情非常高。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发展对策研究

(一)完善相关管理法规制度

网络虽然是现实社会的映射,但是也存在着区别于现实社会的虚拟性。因此,在当下,仅仅依靠个人良知和社会舆论的软制度很难对虚拟网络行为进行管理和约束。建立和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细化网络行为相关制度内容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研究的必然趋势。

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篇6

关键词:网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建议

1 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受到的冲击

第一,网络犯罪现象泛滥。网络时代由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捷,但是网络游戏中暴力、凶杀以及血腥和色情等镜头和画面也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据统计,13起未成年案件中就有11件因为筹集上网或打游戏费用而引发的。第二,色情信息泛滥。网络具有传播的及时性导致信息的快速传播。据相关资料显示,因特网上与色情相关的非学术信息占据了47%以上,由于大学生心理还不成熟且社会阅历不足,从而很容易受这些负面因素的影响。第三,网络不文明用语盛行。由于网络具有隐蔽性和匿名性的特点,加上现实生活压力的增大,很多人便通过微博、论坛等方式发泄心中的不满而随意说甚至随意谩骂。第四,对大学生心理产生负面影响。由于网络新媒体强调参与性,加上大学生自我意识强以及追求自我的个性,从而符合网络的要求。但是由于大学生思想还不够成熟且阅历不足,很容易造成心理和行为上的放纵。第五,干扰大学生的判断力。网络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由于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从而有效拓宽了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但是另一方面其存在的不良的消极的信息也充斥着大学生的世界,由于大学生辨识能力比较差,从而面对这些消极信息的时候忽左忽右,从而不能够真正辨识信息的真假好坏。

2 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第一,对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进行了挑战。网络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想更加多元化和民主化,从而不愿意接受传统的灌输式思想教育,他们往往更愿意参与其中与教师和家长以平等的地位对某些问题进行讨论,这一思想是对传统模式权威的极大挑战。第二,由于网络空间缺乏有效的法律约束而造成造成大学生缺乏自律性。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难免存在一些有害的消极的负面的信息,但是由于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法律给予其强烈的约束,从而造成大量的消极信息进入大学生的视线。这些有害信息不仅冲击和淡化了大学生的道德观念,甚至容易做出违反法律的行为。第三,思政整治教育网络形式单一,内容枯燥。随着网络的普及,很多高校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从而利于网站与大学生进行沟通而进行思想教育。但是在实际的建设和应用的过程中由于高校不重视从而导致网站吸引力不够以及点击率不高等问题,因此,没有真正发挥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第四,我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冲击。由于我国的科学技术还不够发达,从而会引进国外一些先进的技术。但是在引进的过程中,西方国家利用网络这一媒体向社会主义国家输送一些腐朽的思想。由于大学生思想还不够成熟,从而会盲目的认同科学技术背后影藏的腐朽思想甚至产生崇拜。第五,网络时代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综合素质不高。网络的出现无疑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巨大冲击,做好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具备现代化的网络知识。但是,由于思想政治工作者由于在学校地位低、工资水平不高,从而造成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流动性很大,因此,没有人花更多的精力在此项工作上,这无疑阻碍了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

3 网络时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建议

第一,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对其进行网络道德和法律教育。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和法律教育,从而提高他们的自控能力以及鉴别网络有害信息的能力,此外,通过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从而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扰。第二,通过技术手段对有害信息进行屏蔽。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最主要的交流方式已经发展成为QQ、邮箱、论坛以及博客等,很多不法分子利用大学生自控力差、好奇心强等特点传播暴力游戏以及淫秽信息。为了保证校园网络能够安全健康的运行,学校应当安装网络过滤软件等技术手段及时过滤以及处理有害信息。第三,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从而帮助大学生安然度过心理危机。高校应当针对网络时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相关的课程,通过深入分析各种网络信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同时,还能够对网络信息的好坏进行有效的甄别。第四,努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网络时代的挑战,除了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武装自己的理论素养外,还应当掌握一定的网络传播技术和网络知识。此外,思政工作者可以采用学生喜爱的网络方式进行交流,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第五,思想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了解和利用网络新媒体。要想做好网络新时代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仅有理论知识还是不够的,为了提高思政工作的有效性,工作者应当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互动性和参与性,积极参与学生当中全面开展思政工作。

4 结语

青年大学生作为祖国希望,其思想程度决定了我国未来的发展。面对网络对大学生思想产生的巨大冲击,如何有效利用网络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并消除消极影响是摆在广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对网络环境下高校大学生的思政工作进行研究对于有效开展思政工作而言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军,张伟.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09(36).

[2]徐素华.现代传媒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11(21).

[3]张燕飞.如何应对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3).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篇7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重要性

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 其积极影响在于它非常丰富的知识、非常快速的传播方式以及超级平民化, 成为师生学习和工作极其重要的帮手。其消极影响在于其本身所具有的虚拟性、开放性、无序性等特性, 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产生极强的冲击力。

面对开放的网络, 德育工作者唯有迎难而上, 用积极和健康的网络主流思想占领网络阵地, 主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而不能无视网络的负面影响, 使之听之任之、放任自流, 更不能“禁止”、“封杀”

二、开辟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新途径

(一) 重视校内网站建设。

据调查, “高校学生上网率近100%, 其中每周上网10小时以上的学生约占1/4。”面对这些情况如何充分利用这一条件为德育服是务高校必须考虑的。要想抓住学生的兴趣和吸引学生的目光, 就不能让学生随便登陆在良莠不齐的各类网站, 而要采用鼓励等手段支持学生选择有教育意义的网站。更要大力支持校园主页网、校园新闻网、交流性网站及一些特色性网站等, 并且在校园网上要专门开辟师生的个人主页空间。学校可以在校内开展各单位网站评比活动, 设立“网站建设团体奖”和“网站建设单项奖”, 以鼓励形成一批影响力大、特点鲜明、吸引力强的网站, 让网络变成学生愿意主动去的“第二校园”。

(二) 丰富网上的活动,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1.论坛上要有专门的“意见和建议”专栏, 以最大范围的收集校内师生对学校管理和教育等方面的意见与建议。为了使网络始终处于可控状态, 学校各级领导、各部门一定要密切关注论坛, 要以网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沟通和平等交流, 这样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行动向并且对一些错误的观点快捷地进行正面引导。还要高度重视师生提出的高校教学、管理和服务等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对涉及到其分管工作和其本职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要及时做出中肯的反馈。2.利用重大节日或重要事件的契机, 在网上开展正确引导。例如纪念澳门回归十周年之际, 专门开辟《澳门回归启示录》专栏, 开展了“我看澳门回归”征文活动。生动鲜明的教育, 使得全校师生对“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理解更加深刻, 也加深了对澳门回归这一盛事的重大历史、现实意义的认识, 更进一步的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比如, 在国庆、举办世博会、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等, 有关网站设立了临时版块, 对有关活动的盛况进行了网上传播, 开辟了专栏对相关事件进行了讨论。高校在论坛上还应转帖了大量相关背景材料, 供大批师生聚集到网上, 了解情况, 畅谈感想、发表意见。3.利用重大、热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作为民族院, 我校师生大多关心时事政治, 但是网上信息鱼龙混杂, 面对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 不可避免的对广大师生的正确判断带难度。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网上引导。例如这也是师生关注的焦点。由于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 给判断力较弱的一些大学生带来一定的辨别困难。学校也要及时进行网下引导, 如做形势与政策报告, 为广大学生进行深度释疑解惑。4.设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 实现课堂教学和网络互动。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学校要愿意出资购了一批优秀的教学课件并挂在网上, 专业骨干教师也要发挥自己专业教师的优势和特长进行网上辅导答疑。让有疑惑和问题宁愿找任课教师而又不愿意去找辅导员寻求帮助的学生感觉到春风化般待遇, 使网络也成为学生乐于和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课堂。最终给校园网注入一种正确的思想源。

此外, 各大高校均有网上图书馆并且购买了中国知网系统, 可供校内师生随时方便、快捷调阅、查询有关文献资料和信息, 为学生开辟了学习知识。交出信息的一片崭新天地。

总之,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已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 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但必须保持清醒地头脑, 充分认识其优点和缺点, 趋利避害。

摘要:网络已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给高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极大方便和便利,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需要采取措施。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

参考文献

①袁贵仁.扎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2.5.

②张研玖, 高德华.甫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第8卷第3期.

③刘海英, 韩卓丽, 邓小龙.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探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 (9) .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篇8

当前,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兴媒体, 成为高校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一个重要平台。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人生观与世界观影响深刻。高校网络政治思想教育应该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个重要阵地。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体历经了起步、成长以及发展壮大三个阶段阶段。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 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果成绩显著, 但是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

成绩方面:一是我国各地高校为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设立了众多项目与课题, 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人员以及教师从不同角度与层面出发, 深入分析与探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问题.使理论研究不断深入, 发表、出版论文、专著等理论成果颇丰;二是我国高校大量建设专题网站, 创新建设发展迅速, 众多高校建立的专题网站在传承先进思想与文化以及党和政府的各类政策快捷而方便, 还有一些高校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延伸到了网络, 拓宽学生的信息来源, 增强了教学效果。

问题方面:由于地域不同或者学校情况不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整体推进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有些学校思想认识不足, 片面的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定位为网络建设, 仅仅上传一些宣传资料于网络中, 导致组织管理缺失, 教育效果差;其次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形式过于单调。一些高校建设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与专业性的网站有很大的差距, 页面呆板, 形式单调, 其内容仅有一些政治理论知识, 形式主义严重;三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枯燥。一些高校建立的网站内容大而空, 有浓厚的说教意味, 味浓, 只注重政治理论知识的宣传, 而忽视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心理咨询、就业指导以及兴趣爱好等环节。引不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当前是网络信息爆炸时代,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但是也必须充分认识到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因此,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高校应该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 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 大力开创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思想保证。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要具有色, 让学生感兴趣

高校建立的思想政治工作专题网站应该办出特色, 不但新颖, 引人人胜, 而且要生动活泼, 贴近实际, 贴近学生生活, 让学生感兴趣。首先要用健康的思想文化活动吸引学生, 譬如通过在网上举办程序设计大赛、网页设计大赛、网上征文、f l ash大赛等活动调动学生们追求健康网络思想文化的积极性。其次高校要结合本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 借助网络覆盖面广、信息传播快等特征, 积极要帮助大学生解决思想问题, 大力为学生学习、生活以及就业等各个方面实际问题提供便利。

2、建立心理健康咨询网站,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健康的心理状态对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作用, 当前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抑郁和焦虑心理中发生率较高。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网上。针对大学生存在的心理以及思想问题, 大力开展心理辅导和疏导。通过开设心理咨询网站, 与学生平等真诚诚的交流, 纠正大学生的心理偏差, 缓解或解除他们抑郁和焦虑心理, 促进其心理健康成长。

3、建立互动平台, 增强与学生的互动性

网络传媒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互动性。高校应该充分利用网络传媒的方便、快捷、易传播、易交流网络的特点, 建立与学生的互动平台, 增强师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 教师可以BBS、聊天室、QQ群以及论坛等各类方式, 增进与对学生交流, 为学生排忧解难, 吸引广大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4、确保正面舆论的主导地位

观点多样化是网络舆论重要特征, 因此, 网上舆论引导巩固学生正确意识形态的有效形式, 高校对学校网络的BBS、贴吧等实行“注册制”, 对校同网论坛、聊天室的实时监管, 减少和消灭有害信息的传播, 大力增强信息发布人法律意识与责任意识, 有效引导网上舆论, 形成校园网络正面舆论强势。

5、不断完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

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到网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高校只有不断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 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要想通过网络平台的正常、持续与有效地运行.一是高校要不断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分工机制, 通过成立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组等形式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各相关人员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与任务;二是要健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反馈机制, 强化网络安全观念, 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与管理;三是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 引导大学生辩证认识和处理网络与人的活动, 把握住“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 能解决“网络对人和人类社会的价值以及意义等, 不断启发他们的道德思维,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习惯, 生自主构建正确的网络观。

参考文献

[1]体晓辉:《浅谈网络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6 (8) 。

试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篇9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惊人成就, 各种最新的技术, 特别是网络技术飞速地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之中。21世纪的新时代里, 网络技术和网络媒介迅猛发展, 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和挑战。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媒介, 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也成为了众多大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值得肯定的是,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大学生提供了日益宽广的信息获知渠道, 极大地便利了大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 然而同时也应该注意到, 网络上也有数量极其庞大, 影响非常不好的劣质信息, 可能使大学生误入歧途。江泽民同志曾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面临新形势新情况, 思想政治工作要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 特别是要增强时代感, 在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上下功夫。因此, 如何利用好网络开展形式多样、内涵深入、富有成效的网络思政教育工作, 也就成为了为众多高校辅导员所关注的重大课题。

二、利用网络进行思政教育的优势

21世纪被称为信息化时代, 网络技术与网络媒体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几十年间迅猛发展, 其对人们, 特别是高校大学生们的影响与日俱增。网络技术之所以能吸引数亿人的关注和重视, 是有其独有而强大的优势的。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资源, 使得每个人的存在空间得到了无与伦比的扩充和拓展, 极大地延生了人际交往范围。网络由于其自身所迸发出的先进性和强大生命力, 利用它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大的优势。

1. 网络资源丰富, 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相当的素材。

近年来网络技术飞速发展, 与此同时, 存在于网络上的信息也呈指数增长, 且其信息的更新速度也较几年前翻了几番。著名的Alta Vista搜索引擎数据库中有2.5亿个网页, 每天至少更新300万条信息, Fast搜索引擎数据库含有3.4亿个网页, Inktomi数据库拥有5亿个网页, 信息量之巨大是我们难以想象的。而且网络所包含的信息形式多种多样, 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专业、不同的人群、不同的社会的各种各样的信息都在网络上飞速地流转, 同时音频、视频、图像、文本等诸多表现形式也丰富多彩。在这样一个丰富的网络中, 蕴涵着数量众多、质量优良的思想政治教育材料。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作者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大量的文档和实践素材, 这使得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更为便利。

2. 网络受众面广阔, 更高效地影响更多人。

丰富的资源必然吸引大量的人群, 网络凭借其独有的优势使得很多学生参与其中。如此, 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就能在同一时间, 以一次性的方式影响更多的学生, 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有效率。

同时网络也提供了多种信息发布的渠道和平台, 博客、即时通讯工具、微博等等也吸引了学生, 如果能综合地利用这些工具和平台, 开展形式多样、内容精彩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那么思政教育的影响人群将大大地扩充, 影响力也会相当快速地增大。

3. 网络信息传递便捷快速、价格低廉, 节省人力物力财力。

在技术发展的支持下, 当前网络信息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 信息传递量也越来越大。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 如电话、信件、面对面交流等要么只能传递单一的语音、文本等信息, 要么费时费力且耗费金钱。而网络则可以同时传递图像、视频、音频、文本、数据等多种信息, 且信息传递量巨大, 速度极快。同时, 相当多的网络资源是免费提供给使用者的, 其他很多收费内容价格也较实体物品便宜许多, 而且可以实现实时交易, 非常方便。总而言之, 网络信息传递便捷快速、价格低廉, 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三、利用网络进行思政教育的弊端

但凡事物都有其双面性, 在优势凸显的同时, 其弊端也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网络作为一种新生的事物, 一种强大的信息传递媒介, 也是一把双刃剑, 有其优势也有其弊端。我们在利用网络的优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 也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它的弊端和劣势, 并对此保持清醒的认识, 警惕网络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 在工作中合理运用,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1. 网络上存在着大量不良或不正确的信息, 可能误导大学生。

网络是由人建立的, 网络上的信息也是由人发布的, 而且发布这些信息的人各具特色、良莠不齐, 这也使得网络上的信息具有相似的特性。当前网络中存在着大量不良或违法的信息, 如黄赌毒等, 严重危害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面对这些不良或不正确的信息, 我们的大学生不一定具有完全的分辨能力,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也应该重视和警惕这些信息, 主动出击, 在网络上用正确的信息去排解学生的困惑, 积极引导学生走上正轨。

2. 网络悄然改变学生生活, 容易引起沉迷。

网络以其无可比拟的优势征服了大多数人, 其自身的影响力与日俱增。网络逐渐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 成为他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样的网络正在悄然改变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第一, 大学生在网络上容易受到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的影响, 变得生活上腐败堕落, 或是产生全盘西化的危险想法, 严重冲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果。第二, 网络的开放氛围也使得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变得淡薄, 变得更为自私自利和以自我为中心。第三, 部分网络游戏使得部分学生上网成瘾, 耽误学业。这些弊端都是我们思政教育者必须关注和引起重视的。

3. 网络信息取用的合法性模糊, 可能引起争端。

网络上具有丰富的资源, 但是这些资源来源各异, 难以考究, 甚至部分被公开发布的信息内容严重侵犯作者或原创者的合法权益。当我们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 如果没有很强的鉴别能力, 很容易在合法性模糊的网络信息取用上无所适从。有时候取用了不适当的或是版权有争议的网络信息内容, 可能引起纠纷或法律争端。

四、利用网络进行思政教育的方法

所有的分析最终都是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在长期的思想教实践工作中, 高度重视和关注利用网络开展思政教育工作, 也总结了一些实践经验和工作方法, 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思考的灵感。

1. 利用中国大学生在线博客开展思政教育。

“中国大学生在线”网站是由国家教育部主导并推动, 全国大学生参与, 全国高校依照“共创、共建、共管、共用、共享”的原则, 以“栏目共建、信息交互、活动联办、服务共享”的方式合作共建的公益性、综合性中国大学生门户网站。其博客功能强大、操作简便, 十分适于用来传递思政教育信息, 开展思政教育工作, 起到很好的沟通教育作用。

2. 利用MSN和QQ群等即时通讯平台联系学生。

我们可以利用MSN和腾讯QQ等即时通讯工作作为日常联系学生的重要工具和手段。这些即时通讯工具使用范围广, 操作方便, 利用它们来传递思政教育信息方便快捷, 易于为学生所接受。

3. 利用团学工作网站开展宣传学习工作。

网站相对于博客和即时通讯工具而言, 信息存储量更大, 能够以更为多姿多彩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宣传学习工作。利用团学工作网站可以非常便捷地发布通知、消息、文章、视频和音频资料, 也比博客更容易登录。更主要的是自主的网站可以根据需要修改相关页面和功能, 这则是博客所不能达到的。

4. 利用人人网等社交网站了解学生动态。

当前人人网等社交网站风行一时, 很多学生注册有人人网账号并成为了该网站的活跃用户。学生乐于在该网站上发布关于自己的信息、动态和想法, 利用这些社交网站能够较为轻松地了解学生学习生活上的心理动态, 借此积极引导学生, 更好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

参考文献

[1]王静格, 刘恩霄, 刘子刚, 刘素台.利用网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农林教育版) , 2004, 6 (01) .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篇10

1 目前大学生浏览的主要网络载体调研

以陕西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1400个学生为调查样本容量,实际收回有效问卷1253份。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每天习惯浏览校内相关网络载体约占10.2%,每天习惯浏览社会主流网络载体约占89.8%。因此,可见社会主流网络载体占据了大学生主要网络生活。

调查数据还显示,大学生目前每天浏览的社会主流网络载体大致可分为四类:(2)

(1)专题网站与主题网页类,主要是大型门户网站或专题性网站,如网易、新浪等网站,大学生每天习惯浏览这类载体占调查对象的56.0%;(2)网络视频与图片类,如优酷、土豆、电子相册等类似网站,占调查对象的70.5%;(3)迅捷即时通讯类,主要是IM类网络即时通讯软件载体,如腾讯QQ、飞信、微信等,占调查对象的73.5%;(4)网络社区与微博类,主要是SNS和微博类社会网络载体,如新浪微博、人人网、腾讯朋友等,占调查对象的74.6%。具体见表1。

通过调查发现:几年前十分流行的BBS类网络载体,大学生浏览量急剧下降,仅约占所有调查对象的7.3%,几年前大学生无法接受的实名制的SNS类网络社区与微博比重大幅提升,占所有调查对象的74.6%。因此,通过网络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与时俱进,积极抢占吸引大学生的网络载体,注重工作实效性,切实做好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2 实现高校思想教育内容与主流网络载体的有机融合

由于社会主流网络载体所展现的网络文化的多样性、开放性、共享性等特点,(3)使得社会主流网络载体呈现出不同思想意识形态和文化特点,成为不同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碰撞和交融的主战场。这些特点,一方面使得社会主流网络载体对大学生吸引效应强,占据了大学生的主要网络生活;另一方面使得社会主流网络载体在管理的可控性上远差于校园自建的网络载体。因此,如何调和两个方面的矛盾,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主流网络载体的有机融合,达到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作用,应当是目前高校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利用社会主流网络载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文结合调研结果,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途径下功夫:

(1)加强舆论引导,发挥大学生主体导向作用。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言,应遵循网络文化的传播规律,把握其传播特点,增强在网上对大学生舆论引导的艺术、时机、节奏和力度的能力,同时大力支持优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网上舆论宣传。特别地,应当积极探索由大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网络监管和教育模式。如设立大学生网络思想工作中心,成员主要由大学生组成。通过招聘选拨出符合要求的学生,给这些人交任务,压担子,充分调动他们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引导他们在网上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要求他们及时把握网络动态,有针对性地引导网上舆论,化解和消除学生中存在的偏激情绪或错误的思想观念,促进问题的解决。大学生网络工作中心示意图如图1。

(2)利用迅捷即时通讯类载体的特点,提升教育引导的高效性。交互性强、方便快捷是迅捷即时通讯类载体的最大优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这类载体可以同时与一名或多名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润物细无声”地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灵距离,对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和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思想政治辅导员一般都会面对上百学生,有时候可以利用QQ类载体的群功能,以一名群内成员的身份与其他学生坦诚进行交流,展开共同讨论,发挥引导学生理性地处理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的隐性教育作用,对增强师生间的感情,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这类载体拥有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特点和优势,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且受众面更广,辐射力强,速度更快,更贴近学生实际,如建立飞信移动信息平台,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发挥活动载体教育功能和文化传递功能的强化作用。

(3)重视SNS和微博类社区网络载体,定位好两个“角色”功能。作为目前大学生思政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这类载体将现实中的社会圈子搬到网络上,大都采用实名制,以现实社会关系为基础,模拟或重建现实社会的人际关系网络,可以认识“朋友的朋友”,可以记录和分享个人的观念等等,(4)这些特点使得大学生成为SNS和微博类网络载体的主力军。因此,做好这类载体的关注、引导和管理工作意义重大,具体做好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做一个倾听者,积极发现问题。大学生往往会利用这类载体作为手段记录生活的点滴、表现自我和展示自我,乐于与更多的人分享自己的观念以及宣泄一些不满的情绪等等,并渴望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共鸣。通过网络表现自我的形式在学生中具有普遍性。针对这种自我表现方式,要积极引导学生,坚持“两多一抓”的原则,即对学生的分享内容要多关注,对学生正面的表达内容要多认可,对学生反映出的消极内容要抓苗头”,对发现的突出问题要积极开展针对性教育,引导更多的学生发表正面言论,形成良性循环和扩散效应;其次,做一个引导者,积极鼓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开设有导向性的SNS社区、博客,微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从学习、心理、社会热点、价值观等方面给学生进行解答疑问,要从内容、情感和思想三个方面精心设计,以期达到吸引学生、打动学生和引导学生的效果。同时,坚持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引导的作用,发挥教育的主体性。组建一支政治觉悟高、思想品德好、示范效应强的“大学生网上评论员”队伍,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有效地掌握和引导网上动态,大学生参与舆论引导比起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引导,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突出网络视频与图片类载体特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多样化。网络视频与图片类载体具有内容生动形象、手段灵活多样等特点,更符合大学生年轻的心理。例如,将真实的安全事故视频植入到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中,有利于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达到很强的安全警示效果。由于网络视频与图片载体的生动性、可视性的特点,有时候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行为方式,因此应有目的、有方法地积极搜集和整理出一批具有正面引导价值,同时而又具有影响力的视频或图片类网络载体,敢于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教方式,创新性地利用这类载体提供的丰富场景和立体式的表现形式,使选取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使学生加深印象、产生共鸣、引发兴趣,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

总之,高校在不断加强自身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完善的同时,更应充分利用社会主流网络载体吸引力和时代性强的优势,实现高校思想教育内容与社会主流网络载体的有机融合。一方面要及时了解主流网络载体上出现的一些敏感、热点和深层次问题;一方面要开展网下耐心细致的深入工作,把进主流网络载体作为网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延伸和补充,坚持网上与网下互相配合,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产生共振和谐的机制,构筑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实践平台。

摘要:高校应面对社会主流网络载体占据大学生主要网络生活的客观事实,积极采取措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主流网络载体的有机融合。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之上,把主流网络载体归类成四大主要模块,发挥学生主体性,设立专门机构,针对不同模块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到与时俱进,切实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关键词:网络思想教育,主流网络载体,专门机构

参考文献

①喻运斌.网络文化的特征及其对大学文化的影响分析[J].北京教育(高教),2006(2).

②申小蓉,李怀杰.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0).

③李育全,王娜.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2007(6).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篇11

【关键词】网络文化 相互影响 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67-03

网络文化的兴起既加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化,又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因此,把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进行创新研究就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下边结合自己对网络文化的研究,反思自己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具体实践,对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相关问题进行必要的阐释和说明。

一、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影响

1.网络文化

研究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及其相关问题,应该对什么是网络文化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网络文化是一个新兴的概念,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层面上对其进行不同的界定。在学术界公认的“网络文化”定义是张相轮在其《网络文化及其哲学问题》一文中对“网络文化”的界定。网络文化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网络文化是指在电脑与互联网上进行的各种文化活动;广义的网络文化则是指借助计算机网络所形成的一切经济、政治和社会现象[1]。根据这样的定义,结合网络文化的事实,可以这样归纳网络文化的特点:首先,网络文化在内容上具有广泛性。网络文化在内容上的广泛性是指网络文化的内容,既有国内的传统文化内涵,又有国外文化的精髓。既有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又有国外文化中的污秽。其次,网络文化在传播上具有无障碍性。网络文化在传播上的无障碍性是指网络文化的传播途径具有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途径上的全部优势。既可以以视频为传播主要途径,又可以把音频作为自己传播的载体;既可以通过直播的方式向世人传递文化的核心内容,又可以通过点播的方式方便世人的随时学习。再次,网络文化在影响上具有多维性。网络文化在影响层面上的多维性表现在多个方面。既有优秀网络文化的积极影响,又有不良网络文化的消极性;既有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侵蚀”,又有东方文化对西方文化的“矫正”。换而言之,网络文化的多重影响还表现在不同地域的文化会通过网络的传播对不同地域的人民及其生活产生不同的影响。即大家所谓的“文化入侵”正是网络文化多维影响的具体表现。

2.相互影响

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相互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网络文化的兴起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网络文化目前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载体和阵地,发挥着思想引导、舆论宣传和氛围营造等功能。目前高校普遍建立了校园网、新闻网以及辅导员博客、BBS论坛、微博等多种网络文化平台[2]。而这些提到的校园网、博客、微博,乃至上边没有提到的微信等,都可能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途径。其次,网络文化的发展加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化。无论是上边提到的“文化入侵”,还是信息传播的无障碍化,都可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化成为一种事实。它不仅需要高校教师意识到提高自身执教能力的迫切性,而且它还需要各高校的学生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从而对不同的网络文化内容能够在正确判别的基础上进行吸收和利用。再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丰富了网络文化的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而这些重点的内容又可以通过网络的途径发挥其教育功能。这也就是说,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样的优秀教育内容的加入,使网络文化的正能量得到了极限性的发挥。因此,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素材丰富网络文化的具体内容,既能使网络文化的内容得到丰富,又能使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获得圆满地成功。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网络文化成果的运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丰富网络文化内容的同时,也为网络文化教育作用的发挥提供了舞台。在高校思想教育过程中,网络文化成果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途径,又是思想教育的平台。因此,要把网络文化纳入高校思想教育的实践。

二、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

根据网络文化的特点,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眼:

1.教学途径的创新

网络文化的参与使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得到了拓展。網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拓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新教育途径的出现。由于网络的普及和网络文化的发展,使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了诸多的教育途径。例如,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由思想政治课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由各高校辅导员的各种管理活动,由各高校的党团组织开展的各种活动等主要的教育途径组成。而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各高校的网站,微博、微信等都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特别是对于微信而言,它不仅是各高校学生的最爱,也是高校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其次,社会正能量的快速传播。每天的生活中都发生一些有趣事,新鲜事,而这些有趣事、新鲜事却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教学素材。无论是正面的新闻,还是负面的事实,都能充当思想政治的教学素材,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使学生在对这些事实的辩证分析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尤其是对于那些能够传播社会正能量的教学素材,通过微信等新方式的快速传播,更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更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具体的体现。

2.教学媒介的创新

网络文化的发展既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化加剧发展,又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媒介得到了更新和发展。在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是其核心的教学载体。而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诸多的新的教学媒介被运用到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例如,各高校的网站成为了新的教学媒介。各个高校都有自己的网站,通过网站可以对校园内发生的那些能够体现社会正能量的“新闻事件”进行传播,可以使全校的师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事实的真相,并通过对事实真相的分析,提高自己明是非、辨事理的能力。再如,通过学校的网络论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各个高校在网络上都有属于自己的论坛。通过这些论坛,不仅可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还可以在这些论坛上通过对“新闻事件”的讨论,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任课教师而言,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而言,他们既可以通过学生在论坛上的留言、发言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又可以从这些留言、发言中获得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反馈信息,从而提升自己的执教能力,改善自己的思想政治教学。

3.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有法,法无定法”这句话在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地验证。因为,依据网络文化的发展,可以对新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实践。例如,根据网络文化的最新成果,我们可能通过网络载体向全校的师生展示最新思想政治教育素材。虽然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可以通过校本教材的编写达到这样的目的,但校本教材的编写周期较长,而网络传播的速度较快。因此,利用网络文化的优势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素材的补充就成了教学方法创新的内容之一。再如,根据网络文化的成果,通过对“新闻事件”的追踪分析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结合学生感兴趣的“新闻事件”,利用网络传播的优势引导学生对其原因、结果的分析,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相关的思想政治理论,这既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在理论的约束下规范自己的言行。又如,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在时间的层面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出了灵活性的特点。所谓的灵活性,既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教師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利用视频、音频等教学手段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灵活的教学实践,又指各高校的师生通过点播、回放视频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对于前者而言,课堂教学中的灵活性可以使高校教师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后者而言,通过视频点播的学习方式又使利用学生业余时间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了可能。

4.教学评价的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评价既涉及到具体的教学效果,又涉及到具体的教学方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工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从大范围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协力合作,从学校这个小范围讲,需要各个部门、各级领导、所有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3]。因此,为了更加客观地反映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各高校的教学评价体系也必须进行创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的创新中,首先应该注意对评价对象的选择。因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学校的各个部门,又涉及到学校的具体任课教师。因此,首先应该慎重地选择评价对象。其次,评价标准的制定。为准确地评价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评价者应该制定科学的标准来考核评价对象。例如多维的评价标准;定性的评价标准,定量的评价标准等等。根据本校的实际,选择不同的评价标准才能对本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作出科学的评估。所以,各高校思想政治评价标准也应该进行创新。

总之,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首先应该正确分析两者的相互影响,然后才能根据两者相互影响的特点去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及表现。从而达到充分利用网络文化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相轮.网络文化及其哲学问题[J]自然辨证法研究.1999,9期:8-12页

[2]申小蓉,李怀杰.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 2011(10):61页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篇12

一一、网络及其特点

一般来说, 网络是大量信息资源、各种专用信息系统及其公用通信网络和信息平台的总称, 包括公用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本文所述的网络主要指目前最为流行的因特网 (Internet) , 即互联网, 它是现代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 是由计算机、远程通讯等技术联结世界各个国家、部门以及个人的信息交换系统。通过这一系统, 可以用无比快捷的速度将世界各国家、各地区以及社会各行业部门联成一个整体。综合考察网络这一影响广泛的新生事物, 可以发现其具有以下一些主要特点。

(一) 开放性与共享性

网络上的信息交流是全球性的, 打破了国家和地域界限。成千上万的信息资源公布在全球数百万计算机上, 由先进的信息网络联结成一个开放的整体, 人们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在网上共享资源、自由交流。这种开放性与共享性使得不同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的碰撞与融合成为可能。

(二) 自由性与平等性

互联网技术建立在所有电脑用户平等的理念之上, 只要具备基本的硬件条件, 不同年龄、志趣、种族、民族、国籍、宗教信仰、政治立场、价值取向、生活习俗的人, 都可以在网络社会中自由穿梭, 可以无拘无束地获取、制造和传播信息。正如斯特基拉夫 (Strangelove) 1994年在《计算机中介交流》杂志中提到的那样:“在网上, 在不诽谤他人, 自我审查以及自由社区伦理的宽泛约束下, 任何人都有表达的自由……”网络的这种没有国际疆界、没有传统藩篱、没有长者权威的近乎于完全的自由与平等, 使得众多崇尚自我、标举创新的现代人乐此不疲, 迷恋其中。

(三) 隐匿性与虚拟性

网络是以虚拟技术为基础的, 在网络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通过计算机及其相关的符号化语言为其表现形式。人们都退到了信息终端的背后, 在现实交往中那些备受关注的特征, 诸如性别、年龄、相貌、身份等都能借助虚拟技术得以充分隐匿和篡改, 人们的行动也因此具有“虚拟化”与“非实体化”特征。

(四) 便捷性与高效性

四通八达的方便快捷的网络, 使人们可以不必按照传统方式获取信息、接受教育, 而可以从任何一个信息终端随时获取和迅速了解各方面的信息, 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从一定意义上讲, 网络是一个便捷和高效的工具。

(五) 生动性与互动性

网络具有声色俱全、图文并茂、声情融会的特点, 形象生动, 易于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尤其是网络的多媒体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 可以在电脑屏幕上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场景, 为人们提供了真实的表现效果, 感染力极强, 为增强人与人之间、人与网络之间的互动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六) 信息丰富性与传播广泛性

网络联通各个国家和地区, 数不清的网站为了提高其点击率, 均会及时地、经常性地更新内容, 网络上或真或假的信息不计其数, 资源十分丰富。网络的终端几乎分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 这样广泛的传播空间也是其他任何传统媒体所难以比拟的。

二二、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网络的逐渐普及, 网络已经成为一种影响人类日常生活的文化现象。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很多高校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 而且大学生拥有个人计算机的比例不断提高。由于网络不同于现实社会的虚拟性特点, 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一) 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1. 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源。

互联网具有容量大、资源丰富等优势。其为用户提供大量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 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影像资料, 资料涵盖古今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这些丰富的素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2. 网络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优美动听的声音、色彩斑斓的图片、形象生动的视频, 具有生动性、趣味性和灵活性等特点。在网络环境中, 大学生可以自己操控计算机、运用浏览器, 浏览学习组织者提供的素材, 由被动的“教”变为主动的“学”。同时, 宣传教育的内容也由传统的单一枯燥的文件变为声影兼备、图文并茂的材料, 从而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精神实质,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说, 高校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3. 网络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网络的交互性、全球化、数字化、虚拟化等特点, 使主客体双方减少了面对面的压力, 拉近了彼此心灵的距离, 使学生可以自由、平等地体验网络文化带给他们的新境界, 同时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能够扮演教师、朋友等多种角色, 与学生平等交流, 密切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 获得真实的思想信息, 大学生可以毫无保留地讲出自己的想法。另外,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发布有益的信息, 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积极引导, 对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具有重要意义。

4. 网络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更加多样化。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报告会、演讲、谈心、社会实践及各种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活动。而在网络时代, 随着大学生上网普及率的提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手段更加多样化, 如网上讲座、BBS论坛、电子信箱、网上交谈、红色网站、热线服务等, 这些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些新方法受到了大学生广泛欢迎。因此, 充分利用好网络, 可以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更加有声有色。

5. 网络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效率。

网络作为新的通信手段, 大大削减了通信的成本, 信息传递迅速高效, 许多程序性的工作只需要在网络上通过发送电子邮件等方式便可以解决。

(二) 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挑战, 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引起大学生“三观”混乱。

高校大学生由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 是非观念模糊、价值观抉择困难, 网络的隐蔽性加剧了这种模糊与困难。网络上常见的良莠不齐的信息, 难免会影响他们“三观”的形成。

2.造成大学生责任感缺失和道德意志薄弱。

由于网络本身的隐蔽性和匿名性, 网络成了一个比现实世界更自由、更容易放任自己的虚拟世界。一些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行为变得随意、放纵, 缺少一种行为的责任感, 缺少必要的理性思考和行为约束, 他们把网络当作极度自由的世界, 以摆脱现实的拘束。另外, 当一些大学生在现实世界中失落的时候, 会选择在网络中寻求快乐, 从而逃避现实的问题。

三三、探索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方法

网络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消极影响, 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 关键是如何将积极作用最大化, 并运用有效的方法最大程度地消除负面影响, 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创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夯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高校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 增强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利用大学生对网络的热情和网络交流互动的特点, 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搬到校园网上,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做好教育、服务、指导与咨询等工作, 不仅“授之以鱼”, 更要“授之以渔”。比如用红色资源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内容, 有利于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所以, 高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建立健全网络基础设施, 改善技术条件,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优化升级, 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实的平台。

2.建设适应时代要求、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思想政治工作者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者, 其队伍建设是决定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关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应该由掌握了现代网络技术的专、兼职思想政治工作者组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更新教育观念, 树立网络教育意识, 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来增强网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高校要重视和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网络知识和技术运用能力培训, 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种网络技术, 提高他们通过网络获取、整理和分析丰富的网上教育资源和利用网络进行教育的能力, 让他们能够恰当、自如地把理论知识、实践知识、网络资源和网络技术融为一体, 高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充分利用网络教育的传播优势实现教育手段网络化。

高校网站应针对大学生的上网特点进行一些集体主义教育、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和举办网上学术讲座。高校德育工作者可以搜集学生在网上的行为、言论, 从多方面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 还可以通过网上发放调查问卷, 掌握学生的思想与动向, 也可以利用网络软件资源, 开展心理测试与训练等。高校还应该利用网络的优势, 在校园网开设大学生心理服务栏目, 制作心理宣传网页, 全方位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常识教育, 还可以利用网络通信工具, 建立网上聊天室, 直接与大学生进行对话, 在隐蔽自由的空间内, 大学生更能敞开心扉, 吐露自己的真实想法。

4.加强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平台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平台建设, 主要包括软件建设、硬件建设、资源库建设三个方面。在软件建设方面, 互联网上信息鱼龙混杂, 另外, 颓废消极信息和思想充斥其间。为此, 高校应积极开发一些集知识性、思想性和易操作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软件, 有效屏蔽网上的各种不良信息。在硬件建设方面, 目前, 我国一般高校的校园网络硬件建设已初具规模, 基本实现了网络进办公室、进图书馆、进教室、进宿舍, 但还需要适当改进和完善。其中, 主要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数据库不全, 无线网络覆盖面不够。在资源库建设方面, 可以将学校服务器与网络上大量免费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网站进行链接, 帮助学生选择有益资源并方便他们对资源的获取。

5.加强网络监管力度, 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的网络环境。

网络监管不到位会给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 加强网络监管是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得以正常进行的根本保证。在具体规章制度的制定上, 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制定条例与办法。需要注意的是, 对于网络的管理制度不能用简单的“罚”来实施, 而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留有一定的商讨空间, 尽量减小处罚的影响面, 要以教育和引导为主。

6.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双向互动的交互式主流为主线。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帮助大学生充分认识网络的两面性, 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上网心态, 使他们能够在网络虚拟环境与现实生活之间转换自如, 不能本末倒置沉迷于网络虚拟环境;能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积极参加网络文明建设, 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还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要充分相信学生, 依靠学生, 充分发挥其内在潜能, 让他们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设, 就网络信息和社会思潮充分发表意见、展开讨论, 使他们明辨是非, 实现从被动接受教育向主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李晖等.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思考[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6) .

[2]秦颖.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2) .

[3]安仲森.试论网络文化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影响与对策[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2 (9) .

[4]黄惠萍.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网络建构[J].陕西教育 (高教版) , 2009 (8) .

[5]陈蓉.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新世纪论丛, 2006 (1) .

[6]魏潾.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0 (4) .

上一篇:高校贷款风险及其化解下一篇:计算机人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