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新闻

2024-05-12

高校网络新闻(精选12篇)

高校网络新闻 篇1

随着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 网络作为第四媒体在我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点到面的快速发展。各种网站遍地开放、眼花缭乱, 内容更是五花八门、包罗万象。网站的建设成为各单位、企业作为宣传自己的有力工具。高等院校作为我国培养高科技人才的重要存在, 校园文化的传播发展自然离不开网络新闻的建设。我国大多数的高等院校, 同样把校园网络新闻作为宣传校园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同时校园信息资源的管理建设也是以校园网络为载体的。

一、高校校园网络新闻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一) 基本内容

1. 校园基础新闻

这一类型新闻的内容比较广泛, 也是最常见的新闻类型。通常以师生的生活工作、学校开展的基本活动以及学校的科研成果为主要内容。校园基础新闻的内容是最多的, 所以板块类型也比较多。常见的新闻板块有:新闻快递、每日要闻、学工动态以及校园报刊信息等。由于板块内容较多, 所以校园基础新闻在网页的分布比较分散。

2. 校园重要新闻

这类新闻主要以学校举办的比较重要的会议和决策, 领导视察以及一些重要的科研成果为内容。反映的是发生在校园的一些相对重大的新闻。主要占据的版面有每周看点、科技要闻等。

3. 校园专题新闻

所谓校园专题新闻主要是指对一段时期内校园的一些风云人物进行采访或是对一些重要节假日活动进行报道, 还有为满足学校重大宣传活动跟踪采访等。针对这一类型的新闻, 网站会根据需要设立专题新闻网页, 进行分期的报道。一般网页会以风云人物、专访栏目等命名。

4. 社会媒体新闻

顾名思义, 这一类新闻是以校外即社会各界新闻为主。是对一些比较重大或有意义的社会新闻报道进行的整理。社会媒体新闻主要出现在热点报道、社会关注等一些栏目。

5. 政治时事新闻

所谓政治时事新闻就是对一些国际或国内重大时事新闻进行的报道。这是为了满足师生对时事政治教育的需求所设立的。栏目名称通常为时事报道、政治新闻等。

(二) 主要特点

1. 真实性

与传统媒体新闻一样, 高校校园网络新闻在内容上具有真实性的特点。真实, 是所有新闻的本质特点。

2. 时效性

这是校园网络新闻最大的特点。与传统媒体新闻相比, 校园网络新闻不存在印刷等工序的存在, 相反通过借助网络的飞速便捷性, 在最短时间内将新闻报道传播出去。可见, 网络的存在完成了新闻报道由最近发生向正在发生的速度的转变。

3. 多样性

校园网络新闻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的多样性。由于校园网络新闻涉及面广泛, 内容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 从农业到科技, 五花八门、包罗万象。二是形式的多样性。校园网络新闻通过网络技术表现形式由传统的文字图片又涵盖了声音、动画以及视频等, 使得新闻内容更加生动清晰。

4. 储存的便利性

校园网络新闻是可以进行储存的, 而且不需占用任何空间。在需要时只要上网进行查询即可。正是因为校园网络存储便利这一特性, 通过时间的不断变更, 信息的不断储存, 形成了校园网络信息资源。

二、提高校园网络新闻的策略

(一) 拓展新闻来源

首先, 要加大对校园网络新闻的宣传工作, 鼓励广大学校师生积极投稿, 为学校网络新闻工作尽份心力。其次, 加大校园网络新闻的对外宣传工作的力度, 在积极发布校园网络新闻的同时提高学校知名度

(二) 提高写作能力

培养一支文笔好、责任感强的有力的校园网络新闻工作队伍。首先要对收到的稿件进行有目的的筛选, 组织好稿源。其次要加强对队伍人员的培训。不仅要培训其新闻采写能力, 还要对信息编辑员的计算机网络应用水平进行培训。

(三) 保证服务质量

1. 建立一个统一的网站, 这样既有利于对校园网络新闻进行统一的编辑审核以及发表, 同时还可以有效防止有关涉密新闻的泄露。

2. 设立专门人员对成稿进行审核编辑, 从而保证校园网络新闻的质量。

3. 设立奖励机制。这样可以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 扩展网络新闻的来源, 从而增加校园网络新闻的多样性。结语

21世纪, 是一个网络发展时代。网络作为新世纪的文化载体, 加大对网络的建设不容忽视。网络是把双刃剑, 我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的同时, 必定不能忽视其负面影响。加强对校园网络新闻的管理, 十分重要。高校网络新闻作为高等院校信息资源的核心部分, 对校园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在网络信息普及的现在, 我们一定要掌握好方向, 积极学习利用健康的网络知识, 并对其大力传播, 摒弃那些不健康的负面网络新闻, 为校园网络新闻的净化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改革, 校园网络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高校校园生活学习中, 网络对其产生了无法替代的作用。文章从内容、特点等方面对高校校园网络新闻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和分析, 就如何更好地建设高校网络新闻文化给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校,网络技术,网络新闻

参考文献

[1]杨峰.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 2006

[2]朱星辉.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7

[3]孙晓彦.高校校园网络新闻的写作症状面面观[J].中国校外教育 (理论) , 2008

[4]刘楠.基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校网络文化平台建设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 2012

[5]胡君峰, 卢雅楠, 朱秀菱, 潘新玮.高校校园网络电视台建设研究——以宁波大红鹰学院为例[J].青春岁月, 2013

高校网络新闻 篇2

《网络新闻实务》课程实验报告

二〇一四 年三 月十五 日

课程名称:网络新闻实务实验名称:对网络新闻专题作品的评价

班级:新闻1101小组成员:陈紫薇

1、实验目的和要求

(1)认识了解网络新闻专题制作的基本流程,并具备一定的内容鉴别和评价的能力。

(2)认识把握评价网络新闻专题的标准。

2、实验理论基础

《网络新闻实务》课程《第二章 网络新闻专题》部分

3、实验内容:

(1)以《失独之后》为例,了解网络新闻专题策划制作的思路及流程。

(2)以《 》为例,认识了解评价网络新闻专题作品的主要标准。

(3)比较分析网络媒体对MH370失联航班的专题报道。

网络舆论新事物:网络新闻发言人 篇3

[关键词] 网络新闻发言人 网络舆论 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

[Abstrac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etwork news spokesperson system is an extension of the Internet and expand space. It is one of new ways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conmunication, reflectsimportance of the Government to the network open to public opinion. This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yste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traditional, but also its uniqueness, it also reflects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ublic consensus.

[Key words] A spokesman for the network news is a new thing In addition to a bright future there are many deficiencies A spokesman for network news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Network news spokesperson system

一、 网络新闻发言人的产生

网络新闻发言人是由政府指定的,对外发布政府的网络新闻和政务信息,并就网络媒体和公众关心的相关问题进行答复的部门或个人。2009年可谓是中国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元年,2009年9月1日,贵阳市政府宣布即日起正式启动市政府系统网络新闻发言人工作。一些媒体称这是全国首个以政府名义推出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制度。事实上在09年上半年,云南就在基层政府和公安部门试点推行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8月,广东省工商局开始以“广东省工商局网络发言人”的网名答疑网友。从SRAS事件中诞生的中国政府新闻发言人纷纷从现实走向网络。

二、网络新闻发言人产生的原因

为什么出现网络新闻发言人这一新兴事物呢?首先,面对巨大的网络舆论压力,我国许多地方政府部门开始探索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希望以此改变政府在网络舆论中的被动局面。因此说,网络时代的到来是主因,截至09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38亿。民主意识普遍增强的强大网民构成的网络社区,充分发挥了舆论监督的作用。“躲猫猫事件”、“天价烟房产局长事件”、“农民工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等,越来越多的热点事件不再是通过传统媒体,而是通过网络被迅速传播。这就要求各级政府不仅要学会与媒体打交道,更要学会直面庞大的网络受众。“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出现,无疑是地方政府与网民“零距离”接触的积极尝试。而主动地直面网民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和质疑,是政府信息公开的新渠道和新方式,也是政府促进廉政建设、践行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途径之一。

其次,作为虚拟社会,网络舆论有着草根性、泡沫化等特点,这种非实名式的方式使网络成为了很多人发泄不满的地方,网络群体性事件便随之出现,除了它原本的舆论监督作用,它同样有着很多弊端,因此需要政府加强和这种新兴媒体的互动,体现其对舆情负责的态度,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正当其时。上述两个原因体现网络新闻发言人与其他大众传媒的形式的产生原因有些许差异:它的出现很大程度的反映出了政府公关的被动性,很多网络事件表明政府在解决群体性事件的过程中经常遭遇舆情倒逼。政府在处理一些事件的时候总是遭到一定的质疑,公众进而通过网络关注来影响事件进程。

三、对网络新闻发言人的舆论争议

除了产生原因有其特殊性外,网络新闻发言人作为新闻发言人的延伸和扩展,和其相比,既有相同点也有区别,它有着新闻发言人共同的特质:代表特定的组织传达和发布特定新闻信息,并通过大众传播渠道向社会公开。

而不同的或称为进步的是,首先,传播者的职业化能有效搜集信息,及时掌握舆情,为政府取得舆论的主动权;作为媒介的互联网为新闻发言人集结了海量受众,也极大拓展了新闻发布的内容;加之及时性、互动性等优势,使得网络新闻发言人能达到较为理想的传播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不足,成为上情下达的有效途径。其次,网络新闻发言人更加关注个体所表达的权利。话语权通过网络媒介扩大了,所有与公共事务有关或无关的人员,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咨询、跟贴交流等方式从新闻发言人那里得到及时地回应。传统的新闻发布活动中,参与人更多强调的是新闻发言人及其所代表的政府部门与新闻界,而利益最大关系人——公众的地位有时却被忽略了,公众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政府信息从决策到发布到讨论的旁观者、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非参与者。所幸的是,网络新闻发言人将打破传统新闻发布的瓶颈。第三,实现政府与公众的直接沟通。网络新闻发言人代表政府与公众面对面,互为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实现了两端连通的直接沟通方式。网络作为单纯的信息媒介就相对客观,误差也会减小很多。

根据上述观点,网络新闻发言人似乎显得众望所归: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3009人参加),80.3%的人希望自己所在省市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64.5%的人认为网络新闻发言人的设立表明政府对民意的重视。能否上网“灌水”,是否欢迎“拍砖”,正在构成官员有无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网络问政因此渐成时尚。某种意义上的“互联网执政”,至此已呼之欲出。无疑,这是积极的趋势,是中国现代化转型极其重要的一环。

但还有很多人持反对观点,他们认为网络议政并不是万能的。虚拟空间终归无法取代现实空间,网络生活毕竟不能取代现实生活。互联网其实是一个良莠不齐的复杂世界,固然有神奇和伟大的一面,但也有很多局限。姑且不论网络舆论的泡沫化、情绪化,其最大局限,在于不能形成有组织的力量、制度化的力量。这就注定了以网络为平台的公众参与,仍然只是个体的参与,仍然只是一盘散沙的参与,仍然不存在有组织的力量、制度化的力量与政府对话,去监督行政,从根本上改变政府的孤独境地。

除了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观点,也有很大一部分人担心网络新闻发言人就是把传统的新闻发言人制度直接照搬到互联网上,这部分人占到30.7%。不难看出,传统新闻发言人之积弊,社会是深有体会。从一定意义上说,可以认为是传统新闻发言人的弊端催生了网络新闻发言人,而这种弊端越多,将会给网络新闻发言人的产生提供更好更多的土壤和空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尴尬,因为网友在期待用网络新闻发言人的长处弥补传统新闻发言人弊端的同时也担忧网络新闻发言人也“换汤不换药”。从常理来说,人们总是希望用新生的制度代替旧的制度以重新适应公共要求,但是,人们无法保证新生的制度一定能达到效果,相反,却担忧掉进“钱穆制度陷阱”。何谓“钱穆制度陷阱”?政治制度演绎的传统是,一个制度出了毛病,再制定一个新的制度来防止它,随着时间的发展,一天天地繁密化,于是有些制度变成了病上加病。越来越繁密的制度积累,往往造成前后矛盾。这样,制度越繁密越容易生歧义,越容易出漏洞,而执行新制度的人往往在分歧争执中敌不过固守旧制度的人,因而越来越失去效率。在传统新闻发言人的作用还没有最大化发挥的时候,又弄出一个“网络新闻发言人”,本身就像一个怪胎。并且,这种有意无意的区分,窄化了新闻发言人的内涵和存在价值。事实上,即使80.3%的人希望自己所在省市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与其说是对网络新闻发言人的期待,不如说是对传统新闻发言人的不满。进一步说,期待的背后是社情民意表达渠道不畅和政府部门对民众呼声漠视的事实。如果不注意到这点,即使有再先进的技术工具,无论新闻发言人如何“升级换代”,都难以达到对公众所期待的效果,相反,很可能陷入“旧瓶新酒”的陷阱。

四、目前我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存在问题

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3年4月23日,中国记者协会首次向中外记者介绍国务院各部委和人民团体的新闻发言人,正式宣布我国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20多年来,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发挥着引导社会舆论、改善政府形象的特殊功效,对改善政府的管理和公众知情权的实现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实行在给社会、公众带来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存在不够成熟完善的地方。

第一,缺乏法律上的支撑和保证, 相关机制还有待改进与完善

目前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仍然存在明显的制度缺陷。行政职务系统到现在还没有新闻发言人的位置, 新闻发言人都是由其他岗位人员来兼任,很少有专职的新闻发言人或机构。新闻发言人在发布会上可以披露哪些消息, 披露消息的具体程序, 披露的对象, 新闻发言人享有的权利, 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都没有一部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调整。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实施中无法可依, 监督机制的不健全, 将导致新闻发言人制度形同虚设。

自从有新闻发言人以来, 我国的政府新闻发言有一种“报喜不报忧”的倾向, 对政府官员的报道较多, 对民众的呼声和要求反映得比较少, 对政府机关的表扬多批评少。这样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新闻发言人制度通过发布公共信息、公众反馈意见、实现沟通监督的目标。政务信息的公布与获取是个双向互动过程, 目前只局限于我公开你接收, 我不公开你就无从获取信息, 政务信息公开对公众来说还远没有达到常态化。

第二,政府机构垄断信息, 躲避公众监督

公共信息应该通过政府新闻发言人向社会公众公布。但目前我国政府新闻发言制度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 就是“统一宣传口径”, 对问题和缺点往往避而不谈。公众无法了解全面信息, 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作用就打折扣, 新闻发言人制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政府机关掌握许多关乎民众利益的信息和资料, 但有些政府部门出于维护部门利益的目的, 往往拒绝提供相关信息和资料。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后, 部分政府机构把新闻发言人制度当做挡箭牌推诿记者的采访。在这种情况下, 新闻发言人制度可能会成为又一个冠冕堂皇的摆设, 反而葬送掉本应该成为有效监督政府的舆论力量。

第三,文化差异对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不利影响

新闻发言人制度是西方现代民主文明的产物,我国传统政治文化强调官员要低调, 这与其恰好相反。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在非典之后被迅速推向政治前台的, 我国的信息公开条例也是如此, 但这些制度设计都没有对官员信息公开的激励保护机制。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专制理念、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政治环境不同,导致对此制度的完善产生影响。

五、对新闻(网络)发言人制度的思考

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尚属一个比较新的事物,对于其科学、高效发展,发挥应有重要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和完善。

第一,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新闻(网络)发言人制度, 打造政务信息公开平台

新闻发言人制度作为西方现代民主文明的产物,具有西方民主生活的特点,因此中国完全照搬照抄此项制度不符合中国国情。其跨越跳脱式的发展和在事件发生后才有所进步的模式急需改变。政治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就是要让社会公众真正拥有知情权, 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 就是要让社会公众的知情权能从制度上得到保障。现代社会不能光靠少数人决策, 必须要有一个社会各个成员协同配合、分散决策的过程, 这种分散决策要通过制度安排来实现。这个制度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信息的社会分享。新闻(网络)发言人实际上是有针对性地回答社会对于公共管理方面的疑问的专门制度安排, 要进一步加强政府新闻(网络)发言人制度与实践的研究工作, 使政府新闻(网络)发言人制度真正成为政府政务信息公开的平台。

第二,规范政府新闻发言的具体程序, 建构政府新闻发言专业流程

想要新闻公布工作常态化,新闻(网络)发言人制度就要形成一整套的“生产流水线作业程序”。发言人首先要熟知情况, 力求在发言前就做到心中有数。并且发言人要随时了解所在政府部门的日程工作、主要议程和政策, 清楚什么应及时向公众公布并与公众交流和沟通, 还应该了解和跟踪媒体和公众的信息兴趣, 掌握什么是公众、媒体关注的问题。新闻发言人对“供求双方”的情况都要成竹在胸, 才可以及时做好自己的工作。新闻发言人的发言或回帖是代表政府解说公共政策, 需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在传达什么, 在这个专业或政策领域, 应该成为一个政策专家。

第三,建立突发事件的新闻信息传递应急机制

信息传递网络的建立, 便于事发地政府在事情发生后及时向上逐级报告或向下公告。有了这个信息报告网络, 突发事件报告的效率和责任将得到明确和保证。目前, 要特别鼓励地方新闻官员在事件来龙去脉不都清楚的情况下也要发言,在第一时间知道多少, 先说多少, 尽量不要拖延,如上文提到的山西疫苗事件就在危机应对方面有所欠缺。现在国务院各部门正在制定的危机管理应对预案, 也都包含了新闻信息如何处理的具体内容。例如承认危机的存在,对危机本身、危机涉及的范围、涉及的受害人等进行描述, 及时公布政府可能采取的应对行动,各级政府处理危机包括公布危机的权限级别取决于事件本身的性质等。这一细则要尽快付诸实施, 信息传递网络要加快建设, 地方政府新闻发布机制要内容清晰、责任到人, 实行一把手负责制, 因为新闻发言制度实行的快慢好坏, 将直接影响到中国各级政府的形象建设。

第四,提高政府新闻(网络)发言人的专业素质, 塑造我国政府新形象

作为政府新闻(网络)发言人, 首先应该比记者还要有新闻敏感, 必须专业化和职业化, 政府部门应对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加以培养。政府新闻(网络)发言人制度的人力资源管理, 应该从招聘、挑选、录用、培养、训练、提拔、重用、提高、普及等一系列环节入手,打造独具中国特色的政府新闻(网络)发言人制度的人力资源管理。其次,我国各级政府新闻发言人要打破传统习惯, 提高自身新闻发言的专业能力。新闻官员要习惯与记者打交道交朋友, 特别是要善于面对国外记者, 提高应对国外记者的经验和能力。譬如媒体与公众都十分关心经济数字, 因为它们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发言人要学会用更直观的数据说话, 不能只摆数据, 要会向受众解读数据,使受众能更好的理解你所要传达的含义。作为新闻(网络)发言人要成为政策专家,新闻发布时要把概念术语讲准讲透, 要深入浅出。我国新闻(网络)发言人还要参与决策, 发言时才能做到自信, 愿意讲也敢于讲。调查显示, 有越来越多的外国记者开始主动采访我国新闻官员, 并给他们打了很高的印象分。但从总体看, 地方的政府新闻(网络)发言人的专业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政府新闻(网络)发言人业务素质要有全局感, 表述要逻辑清晰, 面对公众或媒体不能失去耐心。据悉,国新办加快对国家部委、省、市三级政府发言人培训的步伐, 参加培训的学员已扩大到省、区、市所属的委、办、局的新闻发言人,对市一级新闻发言人培训也要马上开始。培训内容包括: 政治业务要求、媒体运作知识、境外媒体对华报道的特点、新闻发布会的具体应对技巧, 媒体发问中如何搭桥, 如何化解挑衅性问题等。此外, 课程还涉及危机发布, 新闻官如何组织新闻发布, 如何建立新闻中心并与媒体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等。

参考文献:

[1] 庞慧卿.论我国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2).

[2] 董关鹏.全球传播时代的政府新闻发布与媒体关系[J].对外传播,2007(2).

[3] 裴智勇.地方两会:直面网络民意.人民日报,2010(89).

[4] [EB/OL]人民网舆情频道 http://yq.people.com.cn/

高校网络新闻 篇4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人们对高校负面新闻危机事件重视程度的也在不断提升。在网络环境下,高校负面新闻爆发的曝光率也迅速提高[1]。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事件”、清华大学 “朱令案”、广西民族大学的 “自习室改建超市事件”……都成为了媒体与公众追逐的重点,给高校长期的稳定与发展带来不小的冲击[2]。显然,高校除了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前进行有效的预案,及时发布新闻告知公众外,还应做好多方面危机公关的处理工作,降低负面新闻带来的负面影响,维护校园的和谐与稳定。

1 高校危机事件的界定

危机是由某种主客观因素引起的,可能对组织利益、组织形象及组织未来发展造成一定的损害,严重的甚至可能对组织产生威胁的突发性事件[3]。

高校危机是指在事发突然情况下,与高校成员有关或发生在高校园内,可能对高校师生安全、日常工作及校园运行秩序造成严重影响的紧急事件。毫无疑问,此类事件的发生,对校园正常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秩序、师生生活秩序甚至社会的稳定都会造成巨大影响[4]。

高校负面新闻向来都是媒体最为关注的新闻素材之一,由负面新闻为主导的高校危机事件通常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高校负面新闻的紧急性和突发性等特点又使高校在处理此类问题时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因此,高校决策者应在短时间内做出正确决策,提出有效的策略来妥善处理危机事件,以减少此类危机事件可能造成的损失或威胁[5]。

在网络环境下,人们不再仅仅是负面新闻的被动接收者,同时也可能是负面新闻的主动传播者。公众的广泛参与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负面新闻的规模,减少了高校对负面新闻的反应时间,相关信息在短时间内被大众反复传递甚至引发负面舆论,使高校处理危机事件更加棘手。

2 高校负面新闻危机事件的特征分析

高校区别于其他组织,其所处的特殊地位让危机事件成为公众和媒体关注的焦点,对于负面新闻危机事件,如果处理得当,则可以变被动为主动,提升学校的品牌形象; 如果掩盖事实真相,则可能进一步助长危机扩大影响校园工作的政策运转,甚至会对高校的社会公信力与社会声誉造成负面影响,最终影响到校园的长期稳定发展。因此,开展高校危机公关工作,即提出高校负面新闻危机事件的危机公关策略之前,首先要理清高校负面新闻危机公关的构成要素及各自的特点。高校负面新闻危机事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负面新闻的产生主体是高校,受众主体是公众,传播的负面新闻的内容,因此下文从这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2. 1 高校负面新闻危机公关的主体———高校

目前,大多数高校主要以正面宣传为主,强调日常教学与科研,极少涉及危机公关的问题,对高校危机公关意识不强,甚至认为只有政府和企业才需要危机公关处理,因此在面对突发危机事件时,往往秉承 “报喜不报忧” 的原则,或者闭口不谈,没有相应的应对措施。其次,高校缺乏危机处理的专属机构与人员,只是在危机事件出现后,由宣传部、学工处及保卫处等职能部门人员利用零散的经验来应对危机,把重点放在事后补救上,缺乏解决不同危机的应变能力和应急对策,更无法对危机事件进行预警和预控。最后,高校虽然对发生危机事件的可能性和后果影响的严重性有一定认识,但往往局限于被动地接收信息,甚至等待政府指令或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通知。总之,高校虽然运用了一些危机公关的处理手段,但是仍未把危机公关系统化、制度化,没有认识到危机公关对于解决高校危机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2 高校负面新闻危机公关的客体———公众

首先,高校的特殊性使得高校在处理负面新闻危机事件时采取与其他社会组织不一样的方式。高校在负面新闻危机事件发生后,可能要面对学生、家长、媒体及其他公众,要解决危机事件,就必须妥善处理好与不同公众之间的关系。如果负面新闻针对的是学生,要根据事件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耐心的教育与引导,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敏感,敢作敢为,但心智尚未成熟,人生阅历比较欠缺,缺乏客观的分析辨别能力,同时处理好学生与家长的关系。

其次,新闻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对于高校危机事件的相关报道,一定程度上能够左右公众对危机事件的态度。而媒体种类过多及高校危机事件本身复杂性的特点,很可能使媒体的报道出现偏差,导致信息在短时间内广泛散播后,引发更大范围的危机。因此,媒体公关是高校危机事件中最复杂、最困难的环节,也是公关成功的关键。

2. 3 高校负面新闻危机事件内容的碎片化传播

公众对危机事件的关注度与危机事件相关信息的传播速度呈正相关的关系。而高校又是一个由大量内部公众组成的组织,在一定程度上为危机事件提供了更多的传播渠道。此外,内部公众通过BBS论坛、社交网站、微博及微信等平台,将危机事件以文字或视频的方式传播出去,但是由于公众是选择性的传播部分内容,无法全面还原危机事件的整个过程,大大地影响了公众的客观判断。同时,受众群体极易忽视事件发生的背景、环境以及特定条件,而根据局部信息作出错误解读,进一步扩大负面新闻的负面效应。

3 网络环境下高校负面新闻危机公关策略

针对高校负面新闻危机事件的现状,提出有针对性的高校危机公关策略势在必行,以实现高校健康、长远发展。

3. 1 加强高校领导者的负面新闻危机公关意识,建立有效的危机预防体系

高校领导作为整个学校行政工作的核心指导,应该具备良好的危机公关意识。由于负面新闻发生的不确定性等特点,高校应建立危机管理领导小组和危机预防体系,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应对危机事件的常规处理; 随时对BBS论坛、社交网站、微博等平台进行监测,警惕潜在的危机,一旦发现了负面新闻,就必须在第一时间采取应急机制,预防负面信息的蔓延。高校可以通过在BBS论坛等与师生建立高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及时答复师生的诉求; 利用这些平台对学生进行教育及引导等预防高校危机的产生,从源头上遏制学校负面新闻的产生。

3. 2 借助网络平台主动发布信息,确保信息真实可控

①要尽快对危机事件进行有效梳理,积极主动向社会公众与相关媒体提供准确的信息,正确引导舆论方向。②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通过传统媒体的方式与公众交流,回答公众的质疑,对于未能及时或短时间内难以查清事实真相的事件,同样及时公布事件的基本情况并阐述进展情况,有效引导舆论走向,抵制谣言传播,使事件朝着较为合理的方向发展。③高校可以利用官方微博、微信等平台即时发布危机处理信息,也可以借助网络媒体,如BBS在线交流等,获取校内外公众对危机事件的反馈信息。

3. 3 建立顺畅的校内沟通机制,高效处理危机事件

高校在负面新闻发生时,应保证内部沟通机制的畅通无阻,将所掌握的第一手信息及时传递给校园师生,对部分情绪激动的师生给予相应安抚,必要时应对其进行心理辅导,以取得师生的团结和认同。对高校危机公关工作人员而言,必须精心处理校外群体的工作,提高危机公关的效率。①对教职员工进行情绪上的安抚和沟通,处理教职工的合理诉求,引导教师准确客观地分析负面新闻危机事件,降低负面新闻可能引发的风险。②危机事件发生后,由于网络的存在,学生之间相互沟通和联系的渠道比以往更加多样和快速,大学生本身作为高危人群,缺乏客观判断力,人云亦云,教师可以通过授课、讲座等各种各样的方式向学生传达危机事件的真相,解开学生的心结,处理好危机事件所带来的消极导向,以及有效遏制学生之间碎片化的信息传播。

3. 4 事后总结并资料归档,重塑高校品牌形象

高校负面新闻危机事件平息后,并不意味着高校公关就此结束,社会公众并没有停止对高校的关注,还可能会孕育新一轮负面新闻的种子,除了将处理方式和结果告知公众外,高校还应该: ①深入分析上一次危机发生的原因,处理的方法以及不足进行准确而全面的评估,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并将有关危机处理资料整理归档,为以后的危机处理提供借鉴和警示。②高校应完善各种规章制度,针对其他可能引发的后续危机进行风险预测,防患于未然。③充分利用好BBS论坛、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优势,用新的热点新闻来代替危机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重新塑造高校品牌形象。

4 结论

危机事件往往是机遇与挑战并存,高校要善于正视负面新闻引发的危机事件,立足于以解决危机、促进高校发展为最终目的,积极面对诱发或者可能诱发的高校危机事件,科学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综合、全面和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便能够及时控制危机事件的局面,降低危机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变危机为契机。高校危机公关处理是一项长期的、巨大的工程,需要高校师生及社会等多方面的努力,在探索中不断创新实践,为高校创造稳定的发展氛围。

随着高校危机事件的不断发生,高校要具备应对危机事件的处理经验,本文虽然针对高校负面新闻引发的危机事件的处理策略进行研究,但由于危机事件的特殊性以及网络平台危机事件传播的迅速化,高校危机处理的公关策略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熊晟钰.自媒体时代我国高校危机管理策略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4.

[2]陈展眉.自媒体环境下的高校危机公关策略研究[J].视听,2015(5):163-165.

[3]张文雯.高校危机公关论析[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

[4]欧阳杰.我国高等院校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机制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3.

高校网络新闻 篇5

裴永刚

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 重庆401120

摘要: 媒介融合导致了新闻竞争的压力,如何在新闻产品同质化的时代找到适合自身特色的原创新闻,就涉及到新闻的发掘。本文从网络新闻编辑的角度探讨了新闻的发掘,即对已传播的有些信息进行再加工,使之成为新的原创新闻。具体从四方面进行了探讨:对已报道的新闻进行聚焦;从网民发布和反馈的信息中发现新闻;从报纸、广播、电视。其他网媒等介质信息中寻找新闻;从新闻排行榜中发掘新闻。并对网络编辑进行新闻发掘时应该注意的时间节点、题材选择和角度选择等方面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 媒介融合新闻编辑 新闻发掘

进入21世纪,随着媒介融合步伐的日益加深,各家媒体都普遍感到竞争的压力,都力求快报、特报新闻事实,以吸引广大受众。如何在新闻产品同质化的时代进行创新性的思维,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原创新闻,成为媒介决胜的关键因素。这其中就涉及到新闻的发掘。

所谓新闻的发掘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已经传播的内容进行深入采访和跟踪报道,另一方面是对已传播的有些信息进行再加工,使之成为新的原创新闻。1从网络新闻编辑的角度来看,前者主要属于新闻采访的内容,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后者,即如何对已传播的某些信息进行再加工,使之成为新的原创新闻。具体而言:

一、对已报道的新闻进行聚焦

对其他媒体已经报道的新闻或评论性报道进行再加工,不仅可以成为本媒体的原创新闻,又可以扩大受众面。对新闻的再加工要关注两方面的信息,即热点话题和深度报道。

1.关注热点话题

热点话题是受众关注的焦点。网络编辑可以抓住其他媒体在热点报道和新闻评论中出现的亮点,进行新闻信息再加工。如以十八大代表选举为例。十八大代表选举从2011年10月到2012年7月,历时9个月,选举出各行业代表2270名。其中有不少创新举措。如十八大首创对初选人实行差额考察,;在选举结构上做到了“两增两减”和“一个提高”。“两增两减” 即增加生产和工作第一线的党员比例,由十七大的不低于30%提高到十八大的不低于32%,减少党员领

导干部所占比例,由十七大的不超过70%减少到十八大的不超过68%;“一个提高”即大幅度提高工人党员代表比例,其中省区市工人党员代表所占比例一般要达到本省区市代表总数的10%,中央企业系统(在京)的工人党员代表数要明显增加。2人民网的编辑及时抓住十八大的选举特点,在已有相关新闻报道的基础上从中遴选出这些亮点,邀请了中央党校教授李民女士,湖北襄阳组织部部长刘仲初,上海农民工代表洪刚和网民代表三江韵,以网络视频的形式对这一特点进行再加工,引起了网民极大的关注和兴趣。

2.注重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3它是各家媒体所重点关注的话题,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网络编辑可以在各媒体深度报道的基础上,独辟蹊径,采取创新思维进行新闻再加工。这里以新浪的“深度之后”为例。2010年4月中旬,新浪开设了特别报道栏目“深度之后”,专门关注各新闻周刊的封面深度报道。在这个专栏中,新浪每期集中展示8到10家新闻周刊的封面深度报道,通过网民评价和投票机制,由网民投票选择本期最适合再加工的新闻。这种方式有两个特点,一是把各新闻周刊的封面深度报道进行集中展示,可以显示它们关注的热点;二是通过网民投票,从的票数中,显示出她们最关心的热点。除去对已报道的深度报道进行再加工外,从新闻价值的显著性和接近性而言,单就这两个特点已经具有了一定程度的新闻价值。

3.整合普通新闻

就实际工作而言,对普通新闻事件进行综合,仍然可以起到出人意料的效果。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对同类事件的综合。一个新闻事件经常会因为事件较小而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把类似的相关事件集中在一起排列,就很有可能成为引起网民关注的重要新闻。这里以东方网为例。东方网一条独家新闻《24小时内7架飞机出意外》是东方网将其他媒体报道的信息进行整合后形成的一条原创的独家新闻。东方网的编辑把从2000年10月31日晚上11时至11月1日晚上11时,全世界先后发生的7起大小飞机事故进行综合,发布后获得单篇点击率排行榜首。4二是对某一时段新闻的综合。如在固定的时间里推出的《一周要闻综述》等。目前,新华网在各种类别的新闻版块中都会推出《每日要闻导读》,拥有很高的点击率。

二、从网民发布和反馈的信息中发现新闻价值

根据CNNIC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2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中国手机网

民规模已达到3.88亿,超过台式电脑网民数3.8亿。5他们中的许多人即是新闻信息的接收者,又是新闻信息的生产者。如新华网论坛每天的网民帖子就有好几万条。网民发布和反馈信息的渠道主要是各大网站的论坛、博客、微博等,从这些渠道中发现新闻线索,通过精心的选择和编辑,可以成为有价值的新闻。这里以微博为例。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和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机以及各种客户端,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文字、图片、视频、链接都可以嵌入其中。6一些大型新闻网站和门户网站均开设微博,网络编辑可以从中进行新闻的开发。这里以《扬子晚报》为例。2012年10月16日,腾讯微博网友“刘鼎磊”发布了这样一条微博,“与女友相恋不到两年,每次不见面的时候就会折一颗心送给她„„现在起价一元拍卖,有意者私信。”微博发布后,迅速引发了热烈的网友热议。微博网友“许逸”表示支持,“拍吧,拍吧,多浪漫的,不知道你曾经的无价现在多少钱呢?”网友“何卓鑫”也凑起热闹,直接叫价:“2元,一口价”。7 《扬子晚报》网的编辑以《男生分手后微博拍卖爱情信物 网友态度不一》为题,把网友的微博回帖进行了精选,引发了包括中新网、中原网在内的各大网站的转载。

三、从报纸、广播、电视、其他网媒等介质信息中寻找新闻

目前对同一新闻事件,报纸、电台、电视、网络等各种不同的媒介都会进行报道。网络新闻编辑通过把不同媒介所承载的信息转换成本网络媒介所需要的信息,如把文字、图片转化为声频、视频报道或者反之,以满足网民多样化的需求。如2010年7月,广州发生一起嫌疑犯劫持人质被击毙的报道。一名湖北籍男子在广州进行抢劫,遭到反抗后,嫌疑犯逃跑,在警方进行追捕的过程中,该名男子劫持了一名过路女子。在警方与嫌疑犯多次交涉无果,嫌疑犯情绪激动,可能危及被劫持人质生命安全的情况下,警方果断将其击毙的过程。《羊城晚报》、《广州日报》等媒体纷纷对这一新闻进行了报道,还插入多张电视截屏图片,展示女民警送水、掏钱、射击的过程。8搜狐网也进行了转载,但它采用了多种形式,除了转载文字报道和女民警击毙嫌疑犯的电视截屏外,还通过图解的形式把这一劫持事件发生的过程一一呈现,成为一种独特的图解新闻。

四、从新闻排行榜中发掘新闻

新闻排行榜就是把各热点新闻事件按照网民的关注程度进行排列,从而显示一段时期内公众舆论的动向。新闻排行榜来自网民的选择,可以避免网络编辑的主观判断,从而更容易得到网民的信赖。新闻排行榜一般按时、日、周、月、季和年的方式进行排行。现在包括人民网、千龙网、新浪网、搜狐网等均按日、周、月显示新闻排行,网易还增加了按每小时显示新闻排行,更增添了排行榜的时效性。除了总排行外,还有分类排行,一般有三种方式,一是点击排行榜。各大新闻网站和门户网站在排行榜右侧均有网友的点击量统计数,从中可以看出该帖的关注程度;二是表情排行榜。网站的每篇新闻报道下面均设有表情排行榜,通过网民回复的各类有趣的表情,一方面吸引网民参与,另一方面也从中可以看出网民对这一新闻事件的态度;三是跟帖排行榜。就是对某一比较热门的话题,网民对新闻发表评论和看法。跟帖排行榜与前两种排行榜相比,传递的信息更多,对话题的关注程度也更高。网络编辑从排行榜可以更好地获知网民的需求,从而发掘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进行报道。

五、网络编辑进行新闻发掘的几个注意点

网络编辑在进行新闻发掘时,还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时间节点

任何一项报道均有重要的时间节点。新闻发掘同样也离不开时间节点。每年国家有很多法定假日,这是一个季节性时间节点;有一系列政策出台时间,这是政策性时间节点;还有一些商务活动,这是活动性时间节点。网络编辑要关注这些时间节点,进行新闻的再加工,使新闻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2.题材选择

网络编辑要进行专题分工,在各自负责的范围内建立“题材档案”。题材可以是近期的热点,重要的报道和普通的新闻,网络编辑从中选出适合的题材进行新闻信息的再加工,从中发掘出事件蕴含的新的新闻价值。

3.角度选择

浅析网络新闻标题特点 篇6

关键词:网络新闻;新闻标题;多媒体技术

中图分类号: F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3-121-2

0 引言

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网络媒体也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习惯于从互联网上获取自己需要的新闻信息。网络媒体作为第四媒介,天生就具有其他媒体所没有的一些特性:超文本、交互性、实时性等。同样,也正是这些特点,使得网络新闻的报道方式与传统媒体新闻报道方式有着很大的不同。在新闻报道中,新闻标题被称为报道的“眼睛”和“广告牌”,在整个新闻信息传递中占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而因为网络媒体的特殊性,使得网络新闻标题产生了一些新特点。

1 网络新闻标题的特点

由于网络媒体的特殊性,网络新闻标题具有鲜明的特点,其中,网络新闻标题的特点包括写作特点和编辑特点两个方面。

1.1 写作特点

1.1.1 简洁

新闻标题按其结构来划分,包括单一型和复合型。在传统报道中,记者编辑为了更好地表达信息,同时也为了使报纸版面富有层次变化,往往会采用复合式题目。但是在网络新闻报道中,由于网页空间受限,网络新闻标题必须控制在20个字以内,且大多是单行题。我们知道,一个网页的最佳容量字数为400字,而为了在主页面容纳更多的标题条数,传递更多的信息,网络新闻标题就必须要符合简洁的特点。

1.1.2 语素单一,实题为主

在传统的新闻报道中,记者编辑为了表达自己的倾向或吸引读者注意,在标题中会带有一些主观和抽象的词汇。但是在网络新闻中,网络新闻标题则要求务实,不可务虚,要关注新闻事件中的人物和事件,这也是由于网络本身空间受限、文本分离的特性决定的。网络新闻标题要多用实词,尽可能避免抽象性的词汇。明确提出了新闻要素中的人物和事件,不同于新闻标题的多层次和表现力,网络新闻标题讲究语素单一,实词为主,表意明确。

1.2 编辑特点

1.2.1 时效性强

网络媒体具有实时性,世界上任何角落、任何时间,只要有网络,有新闻,就能产生网络新闻报道。网络新闻逐渐打破了过去“TNT”——今天新闻今天报道的报道模式,转向了“NNN”——现在新闻现在报道的报道模式,进入了全时化的报道时代。而网络新闻标题作为网络新闻的门面,更是具备鲜明的时效特点。并且,信息的价值量大小与其时效性成正相关,抓住这一点,网络编辑自然不会放弃任何能在新闻标题中表现信息时效性的机会。

1.2.2 多媒体特征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丰富了网络新闻报道的表达方式,同样,网络新闻标题也具备多媒体特征。如网络专栏标题会增加“现场图”和“视频集”,这充分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在提供文字信息的同时,增加声音与视频的内容,是一般传统媒体的新闻标题不具备的特点。

2 网络新闻标题存在的问题

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与格式也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但与此同时,我国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与编辑仍存在着许多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标题成文现象

新闻标题是文章的眉目,顾名思义,是要便于读者索取信息,因而新闻标题不仅讲求简洁明了,而且还要求在表现形式上突出,便于读者寻找和阅读。在传统媒体中,编辑可以通过控制字体、字号、颜色来突出主题,吸引读者注意。而在网络新闻中,除少数重点新闻外,其他的新闻标题基本上字号、颜色都是一致的,这固然有利于最大限度的传播信息,但是用户打开网页,首先进入眼睛的就是“一群”标题,即使每个标题都是单行、字数有限,但当这些短行标题“成群结队”,受众仍然会有吃不消的感觉。每一个标题都被淹没在“标题正文”中,导读功能必定大大减弱,而且也无法有效地吸引读者注意。

2.2 标题党现象

由于网络的低门槛、超文本和匿名等特点,一些网民经常会在网上发布一些与新闻正文无关,却十分能吸引眼球的新闻标题来追求点击率,这些人被称作“标题党”。并且随着网络新闻的发展,“标题党”风潮愈演愈烈,新闻标题中更是大量充斥着性、腥、星等字眼。如各种“门”各种“姐”事件,都是借一些刺激性的字眼来谋取用户的点击率,极力渲染庸俗趣味,迎合部分读者不健康的心理需求,但其实标题与文章内容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对于“标题党”来说,无所谓新闻内容,也不考虑传播影响,只有点击率才是王道。

2.3 多媒体运用不到位

网络新闻标题的特点之一就是多媒体,但是笔者发现,与国外成熟的新闻网站相比,我国网络新闻标题多媒体的运用仍处在一个不太发达的阶段。国内网络新闻标题以文字符号为主的传递信息,这并不是网络的优势,反而是其劣势,因为电脑阅读并不符合受众的传统阅读习惯,但是网络的多媒体特性却是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优点。麦克卢汉曾说过:媒介即信息。网络媒体就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必须结合网络自身的优势。并且,随着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作为一个尚待开发的宝藏,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显然,让它走传统媒体的老路是极为失策的。

3 网络新闻标题存在问题的建议

互联网最初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推动下诞生和发展的,从最初的包交换技术思想的提出,到20世纪90年代万维网的出现,以及21世纪web2.0、web3.0的兴起,国外的互联网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阶段,相应的管理体制也比较健全。反观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接触互联网,就呈现逐步前进的特点,到本世纪初更是迅速发展,我国网民数量大增,电脑覆盖率也是逐年上升。但是相应的,我国对网络的管理却没有追上互联网的发展速度,部门管理职能不明确,相关立法不完善,这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网络新闻标题是伴随着网络新闻的兴起而兴起的,因此,对于如何解决网络新闻标题出现的这些问题的思考,要放在新媒体的大环境下考虑。

3.1 加强网络把关人的作用

在传统媒体中,把关人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并且已经成为成熟的体制规范,而在网络媒体中,由于网络新闻的低门槛性、易接近性,网络媒体的把关作用被大大削弱了。缺少了监督与监管,网络新闻标题极易出现不规范的地方。因此,为了规范网络新闻标题,减少“标题党”现象,必须加强网络把关人作用。这里的把关既可以是政府部门从宏观方向的把握,也可以是社会组织从社会责任范畴的监督,或者是行业协会从行业规范的监管。加强网络把关人的作用,为用户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语言环境。

3.2 加强网络新闻人才的培养

网络传播学、网络新闻学是最近新兴的学科专业。事实上,很多从事网络新闻工作的新闻工作者在学习时,接触的最多的是传统新闻媒体的教育,这就要求大学在对新闻系的同学进行教育时,加强网络新闻的教育。

首先,大学在培养网络新闻人才时,要加大软件技术的教学,培养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熟练掌握PS、dream weaver、flash等一些基本软件的运用。网络新闻标题具有多媒体的特征,这要求网络新闻工作人员能够充分掌握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其次,大学在培养网络新闻人才时,也要重视结合最新的研究理论。网络传播与传统媒体的研究理论并不同,让学生及时接受最新的前沿理论知识,对于新闻学子培养互联网思维有极大的帮助。

此外,除高校以外,网络新闻媒体也要对员工进行再培训。很多网络媒体的工作人员是直接从传统媒体转岗过来的,无论是多媒体技术还是思维习惯,都烙有传统媒体的印记,新媒体部门必须定期对已经参加工作的新媒体人员进行培训与再教育。

4 结语

从被动到主动,从日新到立刻,从平面到立体,网络媒体作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给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相比于传统媒体成熟的采编审核体系,网络媒体在新闻采编、标题制作方面还有很多的不足。正所谓“网络无改稿”,因而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是一门难度很大的学问和艺术。虽然我们现在对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仍处于探索阶段,但相信随着信息传播技术和网络新闻业的不断发展,网络传播生态的渐趋有序,网络新闻标题一定会更好看,更精彩,更好读。

参 考 文 献

[1] 钟瑛.网络传播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08.

[2] 吕小川.浅谈网络新闻标题[M].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3.

高校网络新闻 篇7

然而网络新闻传播环境大大降低了发布、传播信息的门槛。网络作为一种开放型系统, 它的“网状”结构使个人只需具备一台可上网的电脑, 就能很容易地获取信息和进行信息传播活动。信息资源的极大丰富、网络传播的及时迅速和双向互动等都使用户拥有极大的主动权, 而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记者、编辑设置好的内容。

因此, 在网络新闻传播的“把关人”研究中, 出现了各种看法和意见, 以下是笔者总结的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在网络新闻传播中不再存在或不再需要“把关人”。因为网络的海量性降低了“把关”的必要性, 网络的即时性又降低了“把关”的可行性, “把关人”似乎不可能也不需要再存在。

另一种观点认为在网络新闻传播中, 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仍然存在, 但地位和作用大为削弱, 而网民已经成为网络传播的主要把关人, 即受众为自己把关。

还有一种得到认同比较多的观点是在网络新闻传播中“把关人”形式更加多样化, 作用更加重要。在网络新闻传播中, 目前常见的把关人有政府、网站决策者、经营者, 网络新闻编辑、网络论坛管理员、版主、主持人, 还包括“意见领袖”和每个网民。而网络上信息数量巨大而质量相对低下, 缺乏深刻性、权威性和可信性的现实, 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需要“把关人”来为自己指引和处理信息, 网络“把关人”的作用更加重要。

以上几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 但其相同的地方在于都认为甚至强调网络传播环境给新闻的把关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这固然是事实, 然而笔者认为, 目前网络新闻最应该引起重视的现实问题, 恰恰是因太过强调这种把关难度而导致了“把关人”, 尤其是网络新闻编辑自己放松了对新闻“把关”的要求。网络新闻出现的种种弊端, 不能不说与此有着很大的关系。

网络编辑是网络新闻传播中最直接、最重要的“把关人”

从网络新闻传播机构来看。无论是从覆盖范围还是从传播效果上考虑, 当前国内从事网络新闻传播的主要还是如下两种媒体:一种是传统媒体上网, 如由新华社主办的新华网, 由人民日报主办的人民网等;一种是近几年兴起的商业网站, 如新浪网和搜狐网等。前一种网站的新闻内容基本上来自传统媒体, 由网络新闻编辑对传统媒体的新闻进行一定的修改加工后发布到网站上。而根据我国的有关政策, 后一种商业网站目前还没有单独采集新闻的权力, 它们的信息来源一般是对间接信息的转载和加工, 主要有三个新闻来源:一是转载传统媒体的信息资源, 二是编译来自外国新闻网站的新闻, 三是从网民的帖子中寻找和发现新闻。无论哪一种来源, 都需要网络新闻编辑对信息进行选取和加工。由于受众对这些有较好声誉和影响力的网络媒体认同度较高, 这两种媒体成为他们选择新闻的最主要来源, 于是这些媒体的网络新闻编辑自然就成为网络新闻到受众之间最直接、最重要的把关人。

从网络新闻传播“把关”的特点看。网络新闻传播中把关难度加大而把关程序减少, 传统媒体的新闻一般有记者、编辑、责编、总编的多层把关, 而网络新闻由于网络即时性的特点一般只有网络编辑进行单层把关, 他们要从海量的信息中迅速判断和挑选好的新闻, 随时随地进行跟进和关注, 用最快的速度把信息发布和传播出去, 这就更加凸显了网络新闻编辑把关的直接性和重要性。

网络新闻编辑在“把关”上出现的问题

网络新闻编辑在“把关”中过分注重满足受众的阅读喜好而导致新闻低俗化。心理学家研究成果表明, 受众的本我是趋向“享乐”与“刺激”的, 他们喜好“新奇”、“娱乐”的传播内容。网络新闻编辑意识到网络传媒要在众多的媒体中脱颖而出, 就必须注意受众的这一内在需求, 通过满足网民的阅读喜好来获得支持。但是, 在具体操作中, 往往过分迎合网民的这种心理而使新闻低俗化。

前面说过当前国内从事网络新闻传播的媒体主要是传统媒体上网的网站和商业网站, 前一种网站在建立初期只是传统媒介内容的电子化, 后来随着实践的发展并借鉴了商业网站的一些做法, 新闻慢慢出现了适应网络传播的变化, 网络新闻编辑会注意使网上登载的新闻比传统媒体的更“软”, 更具趣味性和通俗性, 其中不排除有的新闻有“庸俗化”嫌疑。而商业网站从经济利益角度出发, 一开始便以受众喜好作为新闻的把关标准, 追求点击率的结果导致了新闻的煽情化、媚俗化倾向严重, 更为严重的是黄色内容充斥网络媒体。

网络新闻编辑在“把关”中忽视新闻的真实性而导致假新闻的泛滥。虽然假新闻并不是由网络传播造成的, 但网络这种新的传播方式的出现, 对于假新闻的泛滥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网络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监管难, 令假新闻滋生蔓延。考察网络上的假新闻, 我们可以发现除去某些经济利益或其他利益蓄意造假之外, 大部分都是在满足受众非理性的猎奇心理。网络新闻编辑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客观上信息的海量和迅速无法很好地考察每一条新闻的真实性, 但另一方面也常常是因为主观上在自觉不自觉地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

另外还有一种“部分虚假”的新闻, 主要表现为标题虚张声势、容易产生歧义、玩弄文字, 或是拼凑图片、张冠李戴, 与新闻的主要内容实际上并无多大关系。这些做法目前在网络新闻中很常见, 甚至成为提高点击率的有力途径, 但它们在客观上造成了新闻部分的虚假, 严格来说也是“假新闻”。很多时候网络新闻编辑不但没有在“把关”中防止这种情况出现, 自己反倒成为制造者和推波助澜者。

出现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

网络新闻编辑的“把关”受到经济因素的强烈诱惑。北美批判传播学学者发现了“文化商品”和“阅听人商品”:在后工业社会的条件下, 阅听人实际已成为一种商品, 大众媒介其实就是这种商品的生产者 (卖方) , 而广告商则是买主。对于网络新闻来讲, 目前受众还很少能接受付费形式, 因此网站在新闻选择上往往偏好那些能获得更多的“眼球”的信息, 引起网民的注意, 然后再将这些网民的注意力“打包”卖给广告商获取利润。正是出于经济效益的渴求, 网络新闻编辑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使自己的新闻能让受众产生“阅听”愿望, 而受众的喜好往往是不够理性不够严肃的, 这就导致网络新闻编辑在“把关”中有意无意地放宽了手中的标准。

网络新闻编辑的“把关”缺少规范性。目前我国的新闻网站从业人员相对较少, 还没有形成像传统媒体那样规范的组织, 把关人的环境相对宽松。相比传统媒体较完善的约束机制而言, 政府对网络的管理也相对宽松, 网络传媒本身缺乏强有力的职业自律, 受众对网络新闻也普遍采取较为宽泛的标准和尺度, 表现出比对传统媒体更大的宽容, 这些都造成了网络新闻编辑缺乏高度的责任意识, 在心理上就放松了对“把关”的要求。一项对“互联网与传统媒介信息可信度比较”的研究结果表明:传统信源正是受到来自职业的与社会的双重压力才得以向社会提供精确的、不带有偏见的信息, 而互联网上的信息则很少受到这些标准和压力的限制。 (1)

网络新闻编辑自身的“把关”素质不高。一般说来, 传统大众媒体的新闻编辑普遍都接受过良好的职业教育, 具有较高的职业水准, 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他们把关的质量, 而网络媒体是一种非常依赖技术的新兴媒体, 网络编辑需要掌握比较复杂的技术, 如发布文字、图片、影音等内容, 制作网页, 操作专业系统等, 而我国的新闻教育还远未跟得上实际的需要, 因此网络新闻编辑往往由计算机专业背景的人员转行而来, 这就为他们的“把关”素质埋下了隐患。

综上所述, 虽然网络传播环境对传统的新闻“把关”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但是网络新闻编辑如果能够具有较高的自律意识和职业水平, 能够处理好社会责任与经济利益、新闻质量与受众喜好之间的关系, 是可以改善目前网络新闻传播中的很多问题的, 这一点希望引起网络新闻编辑、相关研究者和教育者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彭兰:《网络传播概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2].张海鹰、腾谦:《网络传播概论》,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3].匡文波:《网络传播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4].刘茜:《网络也需“把关人”》, 《中国记者》, 2000 (12) 。

概述网络新闻与报纸新闻 篇8

首先, 报纸编辑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作为纸质媒介的新闻编辑, 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随时更新的其他方面的知识都要学习, 时代迅猛发展, 伴随着知识随时更新, 新闻编辑要有不断发展的眼光, 根据专业需要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以面对更多的挑战。传统新闻编辑自身能力要强, 这是处理各种新闻稿件的基本要求;而不是仅仅做文字修饰工作, 新闻编辑既要有牢固的专业知识, 又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其次, 报纸编辑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广播、电视媒体相比, 报纸媒介的新闻具有信息量大、反复阅读、权威性强的特点。报纸消息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 从社会新闻到事关政治大局的新闻, 无所不包, 而且报纸不像广播、电视新闻保存性很差, 报纸易于保存, 受众可以反复阅读, 传阅率非常高, 同时报纸的权威性是大众所认可的, 受众非常多, 对社会的影响力大。总之, 鉴于报纸媒体的这些特性, 报纸的新闻编辑在编辑新闻稿件时就要特别小心, 不能因为一些个人原因或者是其他的疏忽, 导致影响大局稳定的新闻刊登出去, 这样会给社会造成负面影响。所以, 报纸的新闻编辑在思想上保持纯洁性, 政治上拥护党和人民, 提高自己的政治修养, 正确的引导舆论方向。最后, 报纸新闻编辑具备基本业务能力。记者对新闻点要有专业敏感度, 在面对众多新闻稿件时能够很快辨别新闻稿件的价值, 哪些是值得刊登出来的新闻稿件, 哪些没有刊登的意义。这方面的能力不是短时间能拥有的, 需要在长期的稿件修改和编辑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二、新形势下网络编辑能力的新要求

筛选稿件是网络编辑工作的第一个环节, 是新闻发布出去之前比较重要的环节。面对着浩如烟海的新闻信息, 需要对其进行筛选和辨别, 筛选出最有价值的信息在网站上刊登出来;网络编辑除了和报纸编辑一样对稿件的词语、句子等方面进行修改以外, 还要对一些摘要性新闻着重编辑处理。例如, 对新闻标题的编辑就是考验编辑能力的一个方面。网络新闻更新得极快, 网络标题在吸引读者眼球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编辑要对网络标题进行修改润色, 提炼出鲜明和突出的标题。还要把一些超链接和背景资料进行整合, 使得网络新闻更加的丰满, 加深读者对新闻的印象, 发挥好舆论引导功能。报纸新闻的编辑采用的是“在纸编辑”, 这种编辑方式出错的几率很大, 而且有时候在稿件上修改还要在网络中再修改一次, 这就出现重复劳动的问题。编辑在拿到电子稿件后直接在网上对稿件进行编辑, 可以复制、粘贴, 还可以对稿件的抄袭度进行检测, 大大提高了编辑的效率, 这是传统的编辑方式所不及的地方。编辑必须具有信息技术意识, 而且要熟练地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 能够熟练地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报纸新闻的编辑工作中。

三、网络新闻与报纸新闻写作优化方法

(一) 网络新闻与报纸新闻写作存在的问题

首先, 网络新闻的真实性降低, 可信度低。“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个被人们说烂的一句话在信息繁杂的网络新闻中同样被重视, 在比较网络新闻与报纸新闻写作过程中, 我们发现信息量大是网络新闻明显的一个优势, 但是这些写作优势也使得信息的真实性得不到保证。其次, 网络新闻繁杂无序, 价值高的新闻被隐藏。网络新闻其他方面的优化网络新闻的真实性为什么一直是屡禁不止的问题?如果新闻的真实度不能保证, 将来会阻碍网络新闻的持续发展。而且近来“三俗新闻”在网络上有上升势头, 严重影响了人们对网络新闻的信任度。

(二) 报纸新闻写作的优化

网络新闻写作的迅猛发展冲击着报纸新闻写作, 在新技术的运用上报纸新闻稍稍落后于它, 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多媒体时代有立足之地, 寻求发展的差异性优势是最好的出路。新闻的本质内容还是以文字为主, 报纸新闻不能在有限的版面中采用视频、音频的形式, 要想找到发展之路, 需要从报纸新闻本身的优势地方入手。既然新闻写作内容至关重要, 报纸新闻可以发挥自己在文字方面的优势, 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三) 网络新闻其他方面的优化

首先, 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加强监管力度。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它带给我们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网络犯罪、网络纠纷等问题, 网络道德的缺失、网络立法的缺失都会阻碍网络新闻的继续发展。

其次, 媒体自身要加强自律, 加强对新闻工作者的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基本的工作准则, 新闻工作者不能因为一些自身利益或者是集团利益而放弃自己的职业道德。编辑是新闻的把关者, 在报纸新闻中这种把关作用更明显, 编辑是新闻发布之前最后的关口, 所以, 他们的任务非常艰巨。

最后, 公众要积极参与到打击虚假新闻的活动。网民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 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素质, 对于一些虚假新闻不要盲目地接受, 对假新闻要保持理性的态度。打击网络虚假新闻不仅是国家和社会的责任, 它和每一个公众密切相关, 我们要坚决地抵制虚假新闻的传播, 防范虚假新闻在新闻网站中大肆被传播。

四、结语

随着网络新闻的出现, 纸质编辑的基本职能总体上来说并没有改变, 但是如果仅仅具备纸质新闻编辑的基本能力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媒体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快捷, 纷繁复杂的网络新闻使得受众面临着真实和虚假新闻的辨别。为了解决这种问题, 网络新闻编辑要凭借自身新闻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对新闻进行修改和辨别, 把最真实和最符合大众口味的新闻挑选出来方便受众阅读。

摘要:网络新闻的迅速崛起对传统报纸新闻造成了威胁, 然后传统报纸新闻并不会因此迅速消亡, 传统媒体具备很多网络媒体不具备的优势, 两者只有更好的合作与交流, 才是大势所趋。

关键词:网络新闻,报纸新闻

参考文献

[1]李明德.对网络新闻的认识[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04) .

[2]郑坚.中国网络新闻的困境与发展路径问题[J].求索, 2005 (12) .

[3]文永红, 梁喜书.对校园网络新闻工作的思考和建议[J].石油教育, 2006 (04) .

网络语言文化与网络新闻 篇9

网络语言文化影响网络新闻

语言系统是开放的系统, 其词语需要不断的丰富, 需要有来源, 需要有创新。当今的网络语言创造了大量的新词语, 这对丰富现代汉语语言词汇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可以说, 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发展正做着积极的贡献。网络语言拓宽了网络新闻在语言表达上的自由度, 使其在话语的选择上有了更大的空间。网络语言文化对网络新闻在思想上产生了更加深远的影响。由于新闻的特性就是求新, 网络语言文化的创新特点自然能让网络新闻更容易接受, 使其独具特色。

对网络新闻报道选题的影响。网络语言文化的创新推动了网络新闻报道观念的更新, 引导新闻选题比传统媒体更前卫、更自由、更开放、更宽容。网络语言文化追求自由平等的特性, 网络语言的任意性, 促使中国传媒在对权力禁区的监督上向前迈出了突破性的步伐。现在许多传统媒体因为“规范”思想的制约害怕“犯规”, 在社会监督方面仍不敢越雷池一步, 而网络新闻则显示出截然不同的先锋观念。如下面的新闻, 在网上更容易发出或者只能在网上发出:

原瓮安县委书记调任黔南州财政局副局长遭质疑

中广网北京3月25日消息震惊全国的“6·28”瓮安事件发生大半年后仍有余波, 被撤销瓮安县的一切党政职务的原县委书记王勤悄悄地“复出”, 调任黔南州财政局副局长一职, 这事被网民发现后网络论坛上一时议论纷纷。

对新闻标题的影响。在网络语言的影响下, 把网络新词语用到标题中, 已经是网络新闻常见的现象。以下是一些网络新闻的标题:

阿雅与众美女明星PK迅雷资讯

“悟空”改名“武昆”遭龙珠粉丝抗议凤凰娱乐

最惊艳、最性感的刘备!美女团体COS三国各英雄游久网

提前公映让团队抓狂新浪娱乐

山寨也疯狂《量子危机》终极收藏版上市圈钱网易娱乐

这些新闻标题中画线的都是比较流行的网络新词。既然它们能被广泛地用到网络新闻中, 说明它们不仅能被网民理解, 而且很受网民欢迎。

对新闻语言的影响。网络语言直接影响网络新闻的语言使用。为了让网民喜爱新闻, 新闻作者很乐于引入网络新语, 吸引、取悦网民。而网络新闻引用的网络语言, 一般也是被广大网民认可的、喜爱的, 富有生命力的。有新潮的网络词语, 也有前卫的语音语调等。

对新闻风格的影响。追求幽默、风趣、轻松自由的文风, 是网络新闻受网络语言文化影响的又一方面。下面是网络贴吧发的一则新闻:

“天堂地府联合国居民身份证”现身网络

记者看到, 帖子里的“天堂地府联合国居民身份证”, 底纹和普通居民身份证几乎一模一样, 上面印有“天堂地府”、“天地通用”、“天地户籍部”等字样。帖子一发, 网友们纷纷跟帖, 直言“太雷人、太封建”, 也有网友表示很有创意。

下午, 记者来到成都四圣祠北街和桂王桥南街的几家殡葬用品商铺, 店铺里卖的都是些比较常见的纸钱、火烛。随后记者来到文殊坊附近的老街上, 这里殡葬用品“超市”、“大全”有数十家, 日常生活常用的“衣食住行”各种物品, 在这里都能找到纸制版本。

这样的新闻没有多大的意义, 但在网络中的点击率很高, 也是网络上非常有特色的新闻。同样有趣的跟帖, 让新闻主体更加增色, 整个新闻则实现了很好的娱乐读者的效果。

近几年来, 传统媒体新闻一直在提新闻的“三贴近”, 即新闻应该贴近读者、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口号, 是因为传统的媒体离读者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 尤其党报党刊, 受党政领导干部官僚思想的影响, 给读者明显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而网络新闻则不, 它一出生就混迹于草根中间, 有一种天生的民本思想。自然, 网络语言的幽默、风趣特性就同化了网络新闻的文风。和传统媒体新闻的古板庄重相比, 它在行文上往往喜欢活泼、清新。

网络新闻对网络语言文化的接受原则

网络新闻对网络语言文化的接受, 主要体现在对网络新词语的接受上。它对网络新词语的采纳会有一个甄选、使用、规范的过程。在这个问题上, 过于前卫和过于保守都是不适宜的。根据新闻及网络的特点, 它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形式上一致的原则。汉语网络新闻上出现的网络语言, 在形式上必须能够融入汉语体系, 与其保持一致, 原则上应采用汉字, 必须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网络语言以迅猛之势发展, 对传统汉语体系的完整性、规范性是一种有力的冲击。汉语文化及汉语有其自身的特点, 传统的外来语需经历语言、语法的汉语化改造之后, 还要在语义上接受汉文化的严格考验, 才能被汉语接纳。网络语言除了传统的汉字和标点符号外, 还包括数字、符号、拼音和英文字母等。有些词汇彻底抛弃了汉语的汉字基石, 不顾汉字的表意功能, 增加了汉语的阅读难度, 也无形中对汉语的根基形成冲击, 并造成一部分受众对电视、报刊上时不时冒出的外文字母不知所云。对于上面提到的非汉字网络语言, 网络新闻报道采用时要慎之又慎。

约定俗成的原则。网络新闻是面向广大网络公众的, 因此, 新闻必须选用为广大受众所接受、在社会上较为通行的那些网络语言。要把符合词汇规范化和群众语言习惯的网络语言, 跟由于临时表达的需要而使用的随机词、随意拼凑而形成的网络语言区别开来。有些网络语言已经广泛普及, 如“版主”、“黑客”、“博客”等, 恐怕无人不晓。但如果有些网络语言完全丧失其本来面目, 将传统规范的语汇彻底变乱, 其概念的意指和符指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比如那些数字加符号加字母的网语表达方式, 会让大多数人不知所云。如“201314” (爱你一生一世) 、“KMP” (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 , 这种表述恐怕就只能限于特定网民之间的交流, 但必须接受时间的考验, 所以不能轻易让它们登上网络媒体。青少年创造网络新词语的能力非常强, 差不多网上天天都有新词跳出来。有些词语显然走向了恶作剧的极端, 如近来青少年网民中火爆传播的“火星文”, 往常的一句简单的话语被无数的繁体字、符号、冷僻字和乱码取而代之。这样的网络语言, 网络新闻更要敬而远之。

不可替代的原则。一个词语在词汇家族中有其存在的地位与使用的价值, 是由于它的特定的含义或特有的色彩, 没有另外一个词语能代替它。传统的、固定的现有语汇系统, 有时缺少能准确表达网络概念的新词汇, 于是吸纳一部分网络语言成为新词, 对提高网络新闻报道的准确性、丰富新闻的语言表达及扩大网络新闻的影响力都有一定益处。如网络新闻里频频引用的“驴友”、“粉丝”、“潜规则”、“山寨”、“人肉搜索”等词语, 所含的词义都有不可替代性。这些词语活泼幽默、方便时尚, 极大弘扬了人们都喜爱的网络语言文化, 读来让人耳目一新。如果换用传统词语表达, 根本不能把背后的网络语言文化展示出来, 甚至连基本的概念都可能表达不出。

传统规范的原则。网络新闻作为汉语语言文字在网络上存在的重要平台, 对规范使用汉语语言文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然要把粗话脏话等低俗化的网络语言拒之门外, 同时还要考虑对传统语言的继承性。在一些小圈子中, 网络流行语有滥用语言的现象, 这是语言低俗化的一种表现。不作考证或者根本无从考证的事情, 动不动冠以“史上最××”, 动不动就云“都是××惹的祸”等, 诸如此类的程式化语言, 在网络新闻标题中有所露脸。并不是说这类语言不能使用, 但用得过多过滥会让人觉得轻率、做作、哗众取宠、缺少个性, 新闻传播效果和影响能力将会大大降低。至于那些庸俗的低级趣味的谩骂性的语言, 更不能让其走进新闻的大门。

网络新闻可以引导和规范网络语言

语言只是交际工具, 而新闻则肩负着推动社会文明建设的使命, 所以新闻能吸收网络语言的新成果, 而对其损害社会的部分有抵抗力。所以, 另一方面, 新闻能引导和规范已经创新的网络语言, 并进一步统一和引导网络语言文化。

网络新闻能够引导和规范网络语言。相对于网络语言交流而言, 网络新闻是一支正规军。网络新闻的性质在于它先是新闻, 而后才是网络的新闻。新闻是需要有规范的、有社会责任的, 要面对各式各样的读者。而网络语言交流则有很强的随意性, 又没有多大的影响面。这样, 网络新闻就有了引导和规范网络语言的资本。

规范网络语言应按其接受原则结合语言的实际进行。没有必要将网络语言视为洪水猛兽。网络语言产生于网络, 盛行于网络, 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但是, 网络语言毕竟有很强的随意性、流行性, 所以它们中的大多数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亡。有的甚至一闪即逝, 比如有的网民将“网络首页” (Home Page) 称作“烘胚鸡”, 没有赢得更广泛的响应, 在网上仅仅闪现一下就消失了。因为语言是约定俗成的, 本身有很强的稳定性、规范性, 使用语言的多数人会在自己使用的过程中, 将好的或者是方便的网络语言留下来, 其他的不能被大众认可的或者是不够“幸运”的就惨遭淘汰了。所以一段时间之后, 比如十年八年, 人们再来整理这些词汇, 再收进官方的或者是比较有学术权威的辞典里, 这些语言就会成为规范的现代汉语语言的一部分。现在, 网络语言刚一出现, 有些人就认为它扰乱了传统的语言, 于是, 要进一步立法进行规范, 要对网络语言进行设防或清理。有些人还居然把语言看做是民族文化的围墙。我们认为, 用这样的心态保护语言是语言的悲哀。实际上, 为此出台法规条例, 规定某些词可以用, 某些词不能用, 在实践中是难以落实的, 最后很可能是一纸空文。

网络语言需要规范, 网络新闻也能规范网络语言, 但是没有必要去规范所有的网络语言。网络新闻应按照其对网络语言的接受原则引用网络语言, 然后对其不符合一般的现代汉语语言规律或者可能被人们诟病的地方进行调整、改进。这样就实现了网络语言的规范。当然, 网络新闻对网络语言的规范还需要普通的新闻作者而不是语言学者、专家来做, 这就需要网络新闻的作者有一定的现代汉语语言的素养。如果网络上的新闻作者不具备这样的素养, 那么他就可能没有规范网络语言的意识和能力, 实现不了对网络语言的规范。一旦网络语言被合理地规范, 会更容易受到人们的喜爱, 更容易被传播, 同时也有助于网络新闻的传播。对网络语言的规范有以下几种情形:首先, 对不适合的网络语言拒绝使用就是一种规范方式;其次, 应对网络词语本身进行规范;再次, 应对语言使用的方法、环境进行规范, 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引导网络语言应以健康向上的文化观作指导。尽管文化观也需要发展变化, 但在发展变化的方向上, 多数人会接受多元的、富有个性的文化观, 并反对低俗、颓废的文化。如果网络新闻寻求迎合所有网民, 则有可能滑向低俗的深渊, 所以应该注意抵御低俗的语言。乐观向上的文化观永远应该是人类文化观的主流。网络新闻也和其他新闻一样, 不会是纯客观的, 所以就应该本着为社会负责的精神积极支持乐观向上的文化观。由于社会的多样性, 各式各样的文化观, 比如颓废的、求奇的、扭曲的等都有可能出现, 甚至会有一定市场。而网络新闻对那些东西只要有一个不支持的态度, 它们就难以兴风作浪。实际上, 从另一方面说, 如果网络新闻不能远离那些非主流的文化观而支持乐观向上的文化观, 它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也会出现危机。

网络语言文化与网络新闻总体上是相互影响又相互作用的, 二者的相互作用及效果需要未来广大网民的认可。用一句话说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摘要:网络语言文化对网络新闻的选题、新闻语言、新闻标题及新闻风格等都有影响, 网络新闻对网络语言文化的接受遵循一定的原则, 反过来, 网络新闻可以引导和规范网络语言, 能够促成健康向上的文化观。

高校网络新闻 篇10

一、新闻自由和新闻管制的现状

网络新闻自由的现状

网络新闻传播不仅融合了传统的新闻传播的特征,还从根本上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方式,并迅速降低了新闻传播的时间和新闻获取的时间。当前,海量的网络新闻能够满足社会大众对新闻的需求,网络新闻自由传播,虚拟的新闻平台鼓励广大网络新闻用户参与,并为网络用户提供了更多的传播自己声音的渠道。网络新闻传播打破了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极大地拓展了新闻传播的空间,但是也导致网络新闻传播的自由化倾向更加严重,导致网络新闻自由被滥用。

2.网络新闻管制的现状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新闻传播越来越呈现出全球化发展趋势。在信息网络环境当中,网络新闻用户从传统的被动新闻接收者变成网络言论的自由表达者,而且多是匿名的,信息网络的发展拓展了新闻自由发展的空间,导致网络新闻管制逐渐失去效力。由于缺乏必要的网络新闻管制,网络环境中出现一系列言论危害,不仅对个人网络用户构成影响,甚至直接威胁着国家的安全。

二、网络新闻管制乏力的原因

1.新技术对管制制度的冲击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技术在新闻职业中的应用给新闻管制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虽然在我国网络新闻发展过程中,我国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预防措施,但是实际效果甚微。为了规范网络的发展,我国专门制定了网络信息发布相关的法律法规,对部分敏感网站也进行了整治,但是不可否认当前网络新闻网站有一部分破坏了政府的新闻管制,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可阻止CDC推出的反审查网络浏览器Peekabooty可以突破网络新闻检查的限制,这样网民就可以获得一些原本通不过审查的内容,甚至黑客能够突破网络新闻检查的限制,在网络新闻中散布、传播大量负面信息,影响社会稳定和正常发展。面对网络新闻中海量的不良信息,加强对网络新闻的管制工作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局面。

2.网络把关人缺失

网络把关人概念是由美国学者库尔特·卢因率先提出的。库尔特·卢因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这些把关人在收集、制作和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对各个环节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把关人和把关行为遍布于信息传播的任意一个过程,对信息传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在现代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把关人机制已经发生了剧烈的改变。首先,许多新闻网站直接将传统的纸质媒体新闻直接复制到新闻网站上,而不需要太多人把关,当前新闻网站主要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网站也不愿意去招聘大批网络把关人员,导致网络新闻良莠不齐。其次,从目前来看,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互联网管理法规体系,针对网络新闻传播行为,在处理时往往采用事后处理的方法,对一些不良新闻的处理也不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3.网络特性导致新闻自由被滥用

首先,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十分快,使网络新闻能够快速发挥其影响力,导致新闻提供者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在网络空间传播大量的虚假新闻,使新闻自由的权利被滥用。其次,新闻传播者的身份隐匿,难以追究其相关责任。在网络空间中,任何一个人都能以一种互联网连接方式和其他互联网用户进行交流和互动。由于互联网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导致了网络新闻传播者能够肆意传播各类新闻信息,由于监管难度大,难以追究相关责任。最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信息传播渠道众多,对网络新闻难以形成有效管理,导致了网络新闻自由被滥用。

三、网络新闻管制和新闻自由平衡的策略1.

倡导网络新闻业自制

在网络新闻发展的过程中,互联网网络新闻行业应该加强自我规范,避免在网络新闻中传播不良信息,避免不良新闻对社会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这是促进网络新闻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网络新闻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加强网络新闻自制不仅是实现网络新闻自我管制的重要手段,也是网络新闻未来发展中所要实现的重要目标。在网络新闻自制中,需要建立相关的网络新闻自制协议,在网络新闻自制协议制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借鉴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的经验。为了推动网络新闻的健康发展,还需要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针对网络隐私以及名誉成立保护组织,同时在网络新闻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个参与者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绝不滥用网络新闻自由权利,加强甄别能力,不传播不良网络新闻,优化网络新闻发展空间。

2.建立网上的网络新闻监管机制

当前,我国网络新闻发展缺乏有效控制,新闻自由权利泛滥。为了解决这一现状,我国政府机关必须制定有效措施,不断完善网络新闻立法,加强对网络新闻发展的管制,实现新闻自由和新闻管制的平衡,例如为了规范网络新闻发展,通过制定《网络信息传播法》来对网络新闻的传播和发展进行约束。当前,我国针对网络新闻发展的法律体系还不健全,还处于发展阶段,对于网络监管的法律大多数有相关部门指定的条例、办法,只是针对不同网络内容制定不同的措施,导致一旦出现新的情况,就需要制定新的政策,这对于网络新闻自由和网络新闻管制造成了不利影响。为了推动我国网络新闻的健康发展,我国必须针对网络新闻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网络新闻法律体系,加强对网络新闻的管制。

3.限制新闻自由

首先,在网络新闻发展过程中,针对网络新闻自由需要采取以保护为主、以管制为辅助的原则。虽然,表面上看新闻管制和新闻自由是相互冲突的,但是二者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新闻自由权利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民主情况,但是要将网络新闻自由规范在法律的约束之下,在法律规定范围内行使网络新闻权利。其次,在处理网络新闻自由和新闻管制的冲突时,我们必须在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明显而立即危险原则,协调好新闻网络自由与新闻管制之间的关系。

结语

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为了保证我国网络新闻的健康发展,建立和谐的网络新闻发展环境,需充分发挥网络新闻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丰富人民文化生活方面的作用,针对当前我国网络新闻发展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新闻管制和新闻自由之间的关系。在我国网络新闻发展的过程中要通过技术手段、建立法律法规和行业自律等手段实现新闻管制和新闻自由之间的平衡,推动网络新闻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功,陈程.网络传播中的新闻管制与新闻自由[J].当代传播,2014(03).

[2]许蕾,尚勤.从微博实名制看我国网络新闻业的自由与规范[J].东南传播,2012(06).

[3]曹陇华,宫慧娟,马妍妍.从公民新闻发展看新闻自由与社会控制的平衡[J].科学经济社会,2010(030.

求异思维与网络新闻写作 篇11

一、求异思维是一种朝着不同方向、沿着不同途径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表现为思维不受点、线、面的限制,不局限于一种模式,既可以是从尽可能多的方面去思考同一个问题,也可以从同一思维起点出发,让思路呈辐射状,形成诸多系列。网络新闻的超链接方式正是在这一点上使网络新闻的内容在理论上具有无限的扩展性与丰富性。它可以将单一的新闻事件置于无限大的空间中,与更多的事情联系起来,使新闻受众能全面地、深层次地了解新闻事实。围绕着主题新闻,通过链接可以形成一个全方位的、超越时空的、立体的整体信息体系,并可以做成专栏、专题报道,也可以聘请专家来加以评述,组织交互式讨论,甚至策划成更大规模的跨平台的“新闻战役”,对新闻作深度的分析性或调查性的报道,就好比给了网络新闻一个庞大的根系。比如2002年韩日世界杯足球比赛,新浪网的每一篇报道后面都附有一个“相关新闻”的链接,关联有关的信息;人民网的每一个赛事专题中都有相关评论的链接,并关联视频点播。在人民网世界杯专题的首页顶端,有“32强”和“史话”两个标签,点击后可以看到32支球队的详细资料和“中国冲击史”、“图说杯史”、“历届综述”等历史资料。可以说,网络新闻的每一个专题就是一个新闻信息超市。

二、求异思维是一种极为活跃、具有流畅性特征的思维方式,表现为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心智活动畅通无阻,思路迅速、开阔,能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我们知道,报纸的出版周期常以天甚至周计,电视、广播的周期以天或小时计算,而网络新闻的更新周期却是以分钟甚至秒来计算的。尤其在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中,网络新闻的时效性更为突出。像《人民日报》网络版、新华社的《新华网》等都是实行24小时滚动更新新闻。在它们的网页上,读者可以看到不同时间贴上去的新闻,及时了解发生在世界各地的事情。而且,在每一条新闻后面都有更新的具体到分钟的时间,使读者在连续滚动的新闻中可以知道事件的最近的发展和状态。这就要求记者反应迅速、思维敏捷,具有良好的求异思维能力。

三、求异思维是一种因势而取,随机而变,具有变通性特征的思维方法,表现为突破思维定式,常常对现成的规范、材料和思维结果质疑,重新排列组合,力图形成新的观点,在新的领域有所扩展。网络新闻作为一种全新的新闻传播形式,在写作过程中通过求异思维的运用,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征。在新闻来源上,求异思维的变通性能帮助记者从事物的相互联系、交叉中去发现新闻,从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形态中去挖掘新闻。能启动创造的闸门,使思维沿着横向、纵向、逆向发生联动,由某现象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现象和事物,从而跟踪“追击”,剖析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捕捉到别人寻觅不到的新闻。在标题制作上,要简洁明快、准确生动,这样才能使人一目了然,最大化地满足网络读者在短时间内获取最大量新闻信息的阅读需求。因此,网络新闻多采用一行题,并且为了版面看起来整齐、清楚,各标题的字号、颜色基本相同。简洁明快的网络新闻标题,由于和内容的分离,有时还要达到一条新闻标题就是一条精粹好读的短讯的效果;准确简洁的网络新闻标题,要基本涵盖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体现报道观点,或概括一个深刻主题,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应十分明确。在结构安排上,虽然倒金字塔结构仍然是网上大多数新闻稿件普遍采用的新闻写作形式,但在实质上却有了很大的改变。为了吸引读者,网络媒体上的故事被切成小块讲述出来,变成无数个倒金字塔飘浮在读者眼前。网络媒体新闻事件的完整报道更像一部小说情节的不断展开,高潮一个接着一个。这样,求异思维就使网络新闻写作摆脱了传统观念和传统报道模式的束缚,开辟出了全新的报道领域和报道思路。

四、求异思维是一种能形成与众不同的见解,具有独特性的思维方法,表现为打开非常规思路,激发非常规联想,用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观察事物,认识事物,反映事物,并由此源源生发出新异、多彩、多元的发展性、创造性。这将大大激发记者的创造精神,有利于新闻报道的全方位拓新。网络新闻集报纸、广播、电视三者之长于一体,是兼具数据、文本、图形、图像、声音的超文本结构,实现了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报道手段的有机结合,因而是立体的、网状的、多维的,有声有色、图文并茂、亦动亦静。报道同一新闻事件,报纸用文字和图片、广播用声音,电视主要是用图像,而网络新闻则三者皆用,它融合了纸质新闻、广播和电视新闻的报道手段。面对网络媒体新的挑战,网络记者必须同时用文字、念头、结构、设计、互动、音频、视频、图片和新闻价值判断等要素,多层面地构建稿件,必须重新调整对文本这个概念的态度。

在传统媒体中,所有的文本都是线性传播,尤其是广播和电视,人们只能按照媒体排好的固定顺序来接受信息。超链接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线性结构,使网络新闻写作呈现出发散式的非线性多维结构。在超文本写作中,超链接方式使作品形成了星形、层级网状结构,即通过超链接形成不同的层次,对相关事件、背景、重要人物进行横向扩展,使读者能够很容易地获得所需的相关信息,有助于扩展报道面、加强报道深度。如人民网2004年2月22日11∶13《中国禽流感首发地——广西隆安县丁当镇解除封锁》的新闻,除了详细报道和所配8幅图片外,还有相关链接:从1月23日到2月18日的8件“丁当镇防治禽流感大事记”以及10条相关新闻,读者点击这些链接,将进入和这些内容有关的网页,就可以看到任何感兴趣的详细信息,加深读者对新闻事件和其影响的深度的理解。

网络新闻编辑与报纸新闻编辑比较 篇12

关键词:建立,新闻出版行业工会,必要性,紧迫性

网络, 一种数字化媒体, 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 因具有时效性高、信息容量大、互动性强、传播方式灵活等特点, 被越来越多人使用, 发展非常迅速。而网络新闻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闻传播方式, 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媒体的缺陷, 时效性及互动性更强, 而且语言口语化, 更加活泼与幽默, 因此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随着网络在人们生活各个领域的普及, 网络新闻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根据2007年国家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 截止到2006年, 我国约有1.37亿的网民, 其中有超过一半的网民是愿

全面性的要求。

3民生类新闻中体现人文关怀的具

体措施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明确了民生类新闻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并对民生类新闻体现人文关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度的剖析, 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后发现, 我们要想发挥人文关怀的重要作用, 在民生类新闻中更好的体现人文关怀, 就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3.1在民生类新闻中树立人文关怀的基本理念, 选准人文关怀的角度

要想在民生类新闻中更好的体现人文关怀并发挥人文关怀的作用, 我们就要树立人文关怀的基本理念。将人文关怀贯穿于民生类新闻中, 使人文关怀成为民生类新闻的主线, 并指导民生类新闻的选材与制作。与此同时, 我们还要选准人文关怀的角度, 使人文关怀能够更好的契合民生类新闻的主旨, 在民生类新闻中发挥重要作用。由此可见, 在民生类新闻中树立人文关怀的基本理意上网查看新闻的。然而, 报纸等传统媒体具有长期的发展经验, 而且也具有其自身的优势, 因此也不可能被网络新闻所取代。网络新闻与报纸等传统新闻媒体各具优势。针对目前一部分人存在的“网络新闻编辑就是简单的复制、粘贴”的错误观念, 本文把网络新闻编辑与报纸新闻编辑进行了比较, 分析其异同点, 旨在让读者清楚地知道它们各自工作, 正确地看待网络新闻编辑与传统媒体编辑。

1 网络新闻编辑与报纸新闻编辑的相同点

首先, 编辑目标相同。虽然网络新闻的编辑方式与报纸新闻的编辑方式具

念, 选准人文关怀的角度, 对于民生类新闻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2将人文关怀当作拉近民生新闻与百姓生活的纽带, 加强人文关怀的导向性

民生类新闻中的人文关怀不但可以体现民生类新闻的特点, 还可以拉近新闻与百姓生活的距离, 因此我们在民生类新闻中要多体现人文关怀, 多发挥人文关怀的作用, 使人文关怀成为拉近民生类新闻与百姓生活的纽带, 使民生类新闻更具有现实意义。除此之外, 我们还要加强人文关怀的导向性, 在民生类新闻中明确新闻的正确导向, 使人文关怀能够发挥正面作用。

3.3保持人文关怀的理性化, 使人文关怀的对象保持全面性

保持人文关怀的理性化在于不因为新闻事件中的内容和对象而产生盲目性, 既要保证人文关怀的积极作用发挥出来, 又要保证人文关怀的对象全面, 消除由于人文关怀对象单一而带来的负有很大的差异, 但是其根本目标是一样的——把新闻信息更好地传播出去。无论新闻最终是要呈现在纸质上, 还是要呈现在网络上, 网络编辑和报纸编辑编排稿件, 其目的都是为了让稿件以最佳的方式呈现在各自的媒介上, 把新闻更好地传播出去, 方便群众获取信息, 所以两者的目标与本质是一样的。

其次, 编辑流程相似。报纸新闻编辑的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是串联、合成与把关, 把所有的新闻稿件集中在一起, 对稿件进行选择, 选择出最具有新闻价值的稿件, 然后对稿件进行修改, 核对、加工和润色, 最后组织版面, 把新闻稿件合理地安排在报纸的各版面

面影响。在民生类新闻中, 体现人文关怀既可以使新闻更贴近生活, 也能吸引更多的读者和观众。所以, 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民生类新闻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在民生类新闻中将人文关怀放在重要位置。

参考文献

[1]鲍列夫.美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6.453.

[2]叶朗.人文精神的坚守和呼唤[N].人民日报 (海外版) , 2001-01

[3]凌引迪, 刘国强.倡民生新闻, 做精品节目[J].新闻战线, 2006 (5) :

[4]韦尔伯·施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80.

(河南省平顶山市广播电视台, 河南平顶山4670000)

上, 使其取得最大的效果。例如重大新闻要放在头版头条, 才能吸引读者。而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流程也是一样的, 也要对稿件进行筛选、审核、加工, 只不过各环节在具体操作时的方式及标准不同而已。

2 网络新闻编辑与报纸新闻编辑的不同点

传播媒介的不同, 新闻的编辑方式也不同, 从版面设计, 到稿件编辑, 再到编辑时段、编辑互动等, 网络新闻编辑与报纸新闻编辑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2.1 版面设计

版面设计对于报纸新闻来说, 是非常重要的, 是报纸的一种发言手段。报纸新闻中, 新闻最终是要呈现在纸上, 而读者对该报社的最初印象就是其版面。因此, 版面是报纸新闻吸引读者阅读地方, 也是造就媒体自身个性的地方。在报纸新闻的版面设计中, 有很多专业名词, 如版序、开张、小样、大样、中缝等, 每一个名词后面都包含一门深刻的学问, 需要报纸新闻编辑的努力学习与探索。而在网络新闻中, 版面的作用相对而言就小很多了, 其基本要求是动态, 经常进行改版, 以吸引读者, 防止读者审美疲劳。

2.2 稿件编辑

首先, 在新闻标题方面。报纸新闻的标题要求是“题文相符”, 标题要与新闻内容密切相关, 能够高度概括和浓缩新闻事实。另外, 还有规范性, 报纸新闻的标题要符合现代语法的规则, 而网络新闻就不同了。网络新闻标题的首要要求就是“吸引性”。点击率是网站的生存根源, 而要提高点击率, 新闻标题的吸引度就非常重要。标题出彩, 吸引网民眼球, 新闻传播便成功;而标题平淡, 不能吸引网民点击, 那么此条新闻传播就失败。因此, 为了提高点击率, 很多网络新闻编辑都会在新闻标题上“做手脚”, 常常会出现挂羊头卖狗肉, 或者是断章取义、故弄玄虚等现象。

其次, 新闻内容的文字方面。报纸新闻在内容上要真实反映事情真相, 所以文字要客观、真实, 注重语法和修辞, 具有书面性, 而网络新闻则要求易读性。因为人们在阅读网络新闻的时候, 面对的是电脑屏幕, 容易产生视觉疲劳, 注意力分散, 所以网络新闻的文字语句不能过于复杂, 以短句为主, 而且段落、篇幅也要精短, 长篇新闻一般需要采用超文本链接的形式。另外, 文字、词语不能过于复杂和书面化, 以口语化为主, 让读者容易读懂。

第三, 图片编辑。报纸新闻和网络新闻上插入图片, 目的都是为了让内容形象化、生动化, 以及美化版面, 吸引读者。附有图片的新闻往往比纯文字的新闻更具有吸引力。在报纸新闻中, 由于发展时间长, 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因此在图片的色彩、影调、构图, 以及造成的视觉效果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个成熟的体系, 编辑只要按照这个体系进行就可以了。而网络新闻是一个新兴的新闻传播媒体, 所以其图文编辑还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体系, 网络新闻编辑在图片编辑方面具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第四, 音视频编辑。网络新闻相比于报纸新闻, 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插入音视频, 以多媒体的方式表现新闻事实。网络新闻编辑需要搜集音视频素材, 进行筛选, 另外还要进行处理, 对音视频进行截取和剪切, 以及处理一些模糊画面, 使其清晰展现出来。

2.3 编辑时段

报纸新闻的出版一般是以天和周来计算的, 即日报和周报, 如《广州日报》《理财周报》等。因此, 报纸编辑的时间安排一般是花一天或一周时间写稿子, 包括收集素材、构思、写作等, 最终在截稿之前交稿。而网络信息的更新速度是非常快的, 因此网络新闻的更新也是以分、秒来计算的。尤其是自微博流行以来, 新闻的时效性就更加突出了。另外, 网络新闻的传播相比于报纸新闻来说要简单、方便得多。报纸新闻需要经过审核、印刷、流通才能传播出去, 而网络新闻只需在电脑制作之后就直接可以上传、发布了。所以网络新闻的编辑是全天候, 没有时间限制的。全天候就是说网络新闻的传播是没有时间间隔, 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可以传播, 而为了达到这个时效性, 赚取点击率, 网络编辑需要随时守候, 迅速向外发送信息, 所以专业的网络编辑工作方式一般是全天候, 接力式, 滚动式连续操作。

2.4 编读互动

在报纸新闻中, 编辑与读者的互动一般是采用通信的方式, 以往是传统的邮件通信, 而现在也增加了邮件、QQ等方式, 但无论如何, 都存在着一定的时差性, 因为报纸需要经过印刷、出版、流通等一系列的环节, 所以最终呈现在报纸版面上需要一定的时间。而网络新闻中, 信息的反馈是非常快的, 因此, 编读互动非常重要。为了给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也为了增加网站的点击率, 一般新闻网站都会在每则新闻后面开设“发表评论”栏目, 给网民提供一个自由交流、评论的平台, 让网民可以直接参与新闻报道。另外, 网站还可以根据受众的反映和统计访问流量, 及时调整传播策略。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网络新闻编辑与报纸新闻编辑之间, 存在着相同点, 如编辑目标、编辑流程等, 也有不同点, 包括版面设计、稿件编辑、编辑时段、编读互动等。但无论相同还是不同, 网络新闻与报纸新闻都各有优势, 需要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如网络新闻需要加强对信息的传播与管理, 不能传播有害信息;报纸新闻要与现代技术结合, 更好地传播, 让传统媒体重焕光彩。只有相互学习, 才能共同发展, 做好新闻传播, 服务群众。

参考文献

[1]潘胜华.网络新闻编辑与报纸新闻编辑比较[J].新闻界, 2007 (3) .

[2]于美军.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把关[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3]马黃.中国官方新闻网站的编辑手段特点分析——与传统报业的比较[D].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4]郑鸿.从整合资源看新闻网站的优势[J].新闻界, 2002 (6) .

上一篇:管理播种下一篇:谐波源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