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网络文化(精选12篇)
高校学生网络文化 篇1
1 调查背景
网络及通信媒体的迅速发展,形成了一个时代的新格局。“网络文化”已经延伸到大学校园的每个角落,毫不无夸张地说,“网络文化”是人际交往一个新的里程碑。它无论哪个方面,都迥异于以往所有的文化,这就必然会对传统文化造成很大的冲击。SNS正成为人际沟通的重要渠道,收发电子邮件、网聊、论坛发帖等已成为高校学生便捷而时尚的选择。网络信息资源之丰富及传播途径之便捷,深得学生的青睐。为弄清网络对社交能力的影响,特对内蒙古医科大学2013级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大学生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
2 调查方法和过程
本次调研是一次名为“网络对高校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的随机问卷调查,共计发放100份,实收95份。问卷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网络社交的认识和看法;二是网络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附录:网络对高校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影响调查问卷
此问卷是关于大学生网络社交对其人际关系影响的论文调研,采取匿名形式,所有的调查数据仅用于学术研究,谢谢合作!
(1)你认为你的性格主要属于[内向;外向]
(2)对网络社交工具的选择(多选题)[腾讯QQ;微信;人人网;开心网]
(3)您平均每天花多少时间在网上聊天[半小时以下;半小时到一小时;一小时以上]
(4)你在网上与人交往的动机是[为了结交朋友;为了打发时间;为了与人交流感受;其他]
(5)在网络上与陌生人交往中是否会如实填写个人资料[会;不会;随心情而定]
(6)网络交流是否促进了你与现实中朋友的关系[是;不是]
(7)你的朋友有多少是通过互联网认识的[没有;很少;一般;很多]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积极影响
3.1.1 开凿了广阔的交际渠道
网络文化的平等性和互动性,给每个用户提供了与世界同步发展的机会,真正使个体成为主体。高校学生是步入社会人群的雏形,更需要人与人之间诉真情,干真事,只有真实才能打动人心。网络互动的资讯平台,给了信息一个流动通道,这是社会前进所必须的。
调研显示,99%以上的大学生都有多种网络沟通渠道。如今的网络时代,使大学生成为“群众”的一员。人人都有理由建立各种群去开拓各种交际关系。聊QQ、加微信及转载好友日志等成为日常习惯。从各种网络途径中获得瞬息万变的社会信息,拓展了交际领域,改变了思维方式,从而打开了人际交流的新天地,有利于发展和扩大人际关系,带去新的“网络交际方式”。
3.1.2 能满足大学生的社交需求
大学生是一个开放性强、接受新知识迅速的新生群体,有较强的交往需求。而网络提供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便捷通道,如论坛、聊天室、情感驿站等虚拟场所,为大学生拓展人脉资源提供了一个广泛的交流平台,符合大学生们既想坦露情感又惧怕情感受伤的心理。广大学子可以直抒胸臆,交流心得,又可以大发牢骚,缓解各种压力。并充分表现自我,相互切磋思想,共同进步。社交网络大大地拉近了学生与社会之间的空间距离,无论相隔多远,都可以实现“面对面”,让人际交往范围变得更宽广,交流内容更深入,效率更高,方式更灵活,帮助用户很快找到有共同点的交流对象。
3.2 消极影响
3.2.1 可能触犯大学生的道德底线
社交网络缺乏相应法律法规管理制度,可能导致某些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学生将社交网络当作个人的宣泄的空间,一些不文明的语言、欺诈、反动信息,以及色情内容的浏览,甚至提供不良信息链接。没有现实的约束,个人行为就可能变得肆意妄为,表现得缺乏责任感。忽视社会影响的行为会无形地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使大学生们在思想上变得我行我素,更容易淡化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
3.2.2 可能使人际关系思维狭隘化
现实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它有明显不同于虚拟网络的一面。但是大学生强烈的交往欲望促使其迷恋于网络这种沟通方式,使得大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与别人交往的机会,减弱了与他人交往的愿望。大学生网络生活的局限性便在于太过感情化和片面化,现实理性思维的话题往往涉及太少。
在另一方面,网络使部分人交往动机变形。习惯钻进自己的兴趣区域,这种“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的极端风格是狭隘的,不利于个性的全面发展。人际交往的减少很容易加剧自我封闭心理,造成人际关系淡化,导致大学生只满足精神需求而脱离现实的现象出现。
3.2.3 产生交际情感障碍
由于网络的特殊性,很多人都喜欢在网上来表露其各种心事,无论是与网友交谈还是发表日志、心情等,这些本该与朋友分享的东西习惯带到这个虚拟的世界。
在情感方面,网络的虚拟性和诱惑性使得大学生对网络有了强烈归属感和依赖感,在这种消极的抵触心理下,一些学生在真实的交往中感到紧张压抑不适应,产生对现实人际交往的逃避和恐惧,容易使人产生交际情感障碍。对虚拟空间的沉迷而忽略现实空间中亲情之间的交流与生活,为了交友而交友,只在虚拟空间交友而忽视了与父母、亲属之间的沟通,失去情感互动,从而导致真实亲情的疏离。
3.2.4 沉溺网络的娱乐功能
客观条件使得网络环境参差不齐,造成了大学生在网络的使用过程中出现种种问题,网络文化的娱乐功能尤其突出。玩游戏、看电影、听音乐、看综艺节目等都成为上网娱乐的重要内容。这种大众娱乐虽然在某方面缓解了各种压力,让其心情愉快,但是无节制地使用,甚至沉迷于网上一些八卦新闻,索取一些有害信息等。这种网瘾好比毒瘾,会严重影响学习、交际等,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并给社会的安定和发展带来隐患。
4 建议
了解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在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的同时,也要正视大学生对网络的失衡问题,引起注意并解决问题。
4.1 自身调节
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决定了一个人的处世方式,积极、良好的心理必然使人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
4.1.1 加强自觉程度
高校学生更多需要在生活和学习中自我建设,要具有理性自律和人文关怀双重人格魅力,要自我约束和收拢个人放纵的心理欲求,有划分有道德地使用网络,在展示自己个性的同时,充分考虑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4.1.2 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大学生活潮起潮落,业余生活丰富多彩,有演讲、有文艺、有运动等,学生应该拥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可以放下手机、离开身边的电脑去感受一下校园的风采,在现实中参加更多的休闲娱乐活动,加强身边人之间的姿体交流。
4.1.3 寻求校园及校外真实生活中交流的方式
试着多与辅导员老师、心理咨询老师交流思想,听听他们的意见;试着多与学习好的同学交流一些课程的学习心得等。
4.2 构建良性的文化环境
高校可以在网络教育课程中更多地加强网络安全和道德规范教育,使社交网络和网络基础知识的学习并行。充分使网络有利的一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巩固及应用所学到的知识,萃取并转载有价值的资源,让好友在第一时间得到分享。
同时,社交网站对网络最新信息的梳理和管理,不仅有利于大学生高效快速地选择性学习,还避免了各种不良信息给他们带来的危害。只有大力整顿网络文化,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致力打造一个良性的网络文化环境,才能建设一个健康、安全、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
摘要: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简称SNS)即网络人际交往,是指人们借助虚拟网络技术,以数字化或图像化语言符号为媒介的人际交往方式。根据网络文化的特征,分析它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提出了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社交网络,网络文化,网络沟通
参考文献
[1]刘文娟,袁文芳.校内网的SNS人际传播特征分析[J].东南传播,2009,(05).
[2]陈卉.社会性网络服务(SNS)流行原因分析[J].新闻世界,2009,(05).
[3]朱国华.论网络管理文化[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6):68—71.
[4]郭湛.信息与网络时代的主体[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1,(2):4—8.
[5]梁世敏,孙理,张丽伟.基于校园SNS网络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初探[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高校学生网络文化 篇2
我国高校网络新闻宣传活动伴随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始而诞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以高校校报为代表的高校媒体就已成为国家新闻事业中的一部分。在这六十余年的发展中,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生逐渐增多,高校新闻宣传活动成为和谐校园最重要手段。随着时代进步,以互联网为主要标志的信息化正在对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产生巨大影响。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上的内容有利有弊,在这种新形势下,探讨高校网络新闻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已成必然。高校网络新闻宣传的现状
目前高校内部的校园媒体多样,包含传统的校报、校园广播、宣传栏、校园网络、bbs、手机媒体、微博等,这些校园媒体都在影响着学生的观念和行为。但是这些媒体的传播中仍有一些列问题。如一是传统的报纸媒体报道同质化现象严重,报纸报道的内容比较单调,影响传播效果;二是高校内的各个媒体没有互动,各自宣传,无法起到良好效果;三是高校媒体宣传的设备相对比较简陋,对宣传的效果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四是某些高校媒体宣传者的综合素质较低。
针对这一系列问题,为了全面了解大学生使用校园媒体的现状和需求,我们设计了《高校网络新闻宣传调查问卷》,在校园内采用集中发放的方式发放问卷400份,收回396份,其中6份为无效问卷,实际有效率为97.5%。从结果来看,90%的学生将网络媒体做为主要选择的媒体方式;对于网络新媒体和传统纸质媒介,52%的同学倾向于新媒体,47%的同学选择了两者兼顾,仅1%的同学选择了传统的纸质媒体。另外对于四大媒体在校园的解除情况也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1。
表1 哈尔滨某高校学生对校园媒体的接触率
校园媒体使用情况 报纸 电视 广播 网络媒体
经常 7% 1% 10% 28%
偶尔 35% 12% 56% 49%
几乎不用 46% 52% 28% 20%
从未用过 12% 35% 6% 3%
从该调查可以看出,校园内四大媒体的学生接触情况。其中以广播和网络媒体的接触率最高,主要原因是在校园内听广播比较方便,而且内容丰富,贴近校园生活,广播的主持人是大学学生;而报纸和电视的接触较少,原因可能是报纸作为纸质媒介只有一小部分固定的应用群体,而电视在校园内的普及率比较低。这项调查更是给我们一个新的引导方式,就是对网络新闻宣传阵地进行建设,从而能够使其变成弘扬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校园的思想文化,传播着校园自身特有的教育和文化特征,间接的影响学生的文化素养。从建设高校网络新闻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角度来看,做好校园媒体的资源整合,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是目前高校媒体发展的首要任务。
2高校网络新闻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
目前校园网络已成为高校宣传的主体,如何让校园网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是高校宣传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根据四种校园媒体的模式,结合自身特点,整理了以下经验供大家分享。
2.1整合和改进新闻网资源
自启用校园网以后,经过多次的改革与创新,目前已将宣传部的新闻中心、校报、理论学习、人才交流、科学研究等功能整合,由单一发布新闻的网站变成立体式功能齐全的网络发布平台,为建设和谐、丰富的校园文化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该网站也给对外宣传提供了重要的窗口,为学校宣传起到促进作用。
网站在内容资源上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重点展示教学、科研风貌,对人物宣传上重点突出优秀的学生和教师,促进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朝主导方向发展。网站在板块设置上特色突出,内容明确,能够快速搜索到想要找到的内容,并且对重点内容进行突出。在媒体对接方面,网站结合了大学学报,并且与多家合作网站链接,实现了传统媒体向网络媒体的转变。
2.2整合高校媒体人力资源和传播内容
校园媒体的宣传是通过相关工作人员配合来实现的,为了更好的发挥作用,需要对校园内媒体进行整合,包括人力资源的整合和传播内容的整合。要改变传统的宣传方式,如报纸媒体只编辑出版校报,广播工作人员只负责录播校园广播,网络管理人员只负责发布网络消息这样的现象,应该建立一个整合的高校网络宣传文化阵地,打造一个全新的传播平台。首先要集合现有的工作人员,建设一支稳定和合理的新闻工作团队。可以考虑设置总编室,下面设置文字报道组、编辑组、图片组、音像组等组别,各组分工明确,资源共享,并根据所采访内容选择最佳的播出方案,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以达到准确发布的效果。有了合理的工作团队,还需要对传播内容进行整合,要通过策划对各媒体的特点扬长避短,根据时间和事件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传播途径。如校园广播可以关注学校的各项活动,比如娱乐活动、球类活动和校园通知,校园网络则要以海量的知识和便捷具有时效性的新闻吸引学生,报纸则需要多层次、多角度的对某一个新闻进行深入报道。
高校学生网络文化 篇3
[关键词]校园网络文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校园网络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述
(一)校园网络文化的的相关内涵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以计算机和互联网通信技术为基础,以电子信息为载体,以高校这一特定区域环境内的师生为参与主体所创造的各种文化的总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在网络环境下的新发展,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别于一般的社会网络文化和传统的校园文化。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在高校校园这一特定区域中,由师生共同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里面明确提出来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之前,社会各个层面重点讨论的问题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而作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讲,它重点提出了“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从理想价值属性到现实价值目标和道德价值要求的多层次价值理念,反映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诉求,是当前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念。
二、贵州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影响
(一)产生的积极影响
首先,校园网络文化创新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途径。相对于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来讲,校园网络文化的存在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尤其是网络中多媒体的存在,使网络文化在吸收的过程中变的更加有趣和生动,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增强教学效果。其次,校园网络文化有力的推动了大学生“个人层面”价值观念的提升。校园网络文化的存在和传播使大学生交往范围得到革命性拓展,同时也提出了许多新的道德规范要求。大学生在网络中能充分的意识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的重要性,同样,也可以进一步思考应承担的义务。因此,大学生的道德意识也就较原来更为丰富和进步。
(二)产生的消极影响
1.负面的校园网络文化淡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
网络的发展和普及淡化了传统的国家意识和国家主权观念。大学生在网络中以兴趣契合为导向在虚拟世界中进行交流,从而打破了现实国家的地域和民族的限制,淡化了国家界限,淡化了国家意识。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当问及:“如果您在网上无意中看到反动或反对国家的信息或言论时,你一般会怎么做?”时,选择好奇进去看看的大学生占30.17%,选择置之不理的大学生仅占10.33%,而选择经常受到其影响的大学生占到了43.67%,而最终选择经常受到其影响后,有自己的判断,并提醒有关部门的仅占15.83%。由此也可以看出,随着信息的高速发展,大学生越来越多的受到敌对势力和国外负面网络文化的影响。这些对于正自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大学生讲,无疑意识形态领域将会受到极大的挑战。
2.校园网络文化影响了大学生的“敬业”价值观念
“敬业”主要是指在大学期间,要努力的学好相关知识。但随着校园网络的出现,致使很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中。这已经严重影响了一些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即影响到他们原本“敬业”的价值理念。致使一部分大学生荒废学业。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当问及:“您认为校园网络文化对您学习方面的主要影响有哪些”时,有50.17%的大学生认为校园网络文化的存在无形的减少了他们的学习时间, 21.67%的大学生认为校园网络文化的存在降低了他们对课堂学习的兴趣。因为课堂上的很多知识学生通过校园网络都可以进行自学,并且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在校园网络上接受到的文化知识比学校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都要精彩,因此,他们更多的愿意选择自己通过网络进行学习,这也是对当前大学传统的教育模式形成的一个挑战。
3.校园网络文化冲击了大学生的诚实守信意识
随着当代社会的不断网络化、网络的虚拟化以及网络主体的青年化,使得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诚信文化渐进凸显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如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当访谈中问及“您觉得目前高校校园网络中大学生诚信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那几方面(可多选)”时,有39.87%的大学生认为是网上论文剽窃,此外,网上求职失信(或发布虚假信息)的占11.65%,交友失信的占36.22%,其他方面(笔者尚未列出)的占12.26%。而当笔者进一步问及:“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应遵守诚信这一社会道德,您怎么看”时,有60.17%的大学生认为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很难,也有6.33%的大学生认为没有必要,仅仅只有18.33%的大学生认为非常必要,15.17%的大学生认为视情况而定。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网络诚信缺失现象依然存在,在很多领域还呈现出非常严重的态势。
4.校园网络文化了降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校园网络的出现,拓展了大学生的交流空间,但也使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发生危机。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就发现,当问及:“据您体会,长期在校园网上与网友交往,是否疏远了您在现实中的同学和朋友的关系”时,认为经常上网严重疏远同学和朋友关系的占40.50%,认为不一定,有时会疏远的占50.67%,认为几乎不受影响的占6.33%,而认为完全不受影响的仅仅只占总数的2.50%。由此可以看出,网络文化的存在虽然使网上朋友越来越多,但人们却越来越孤寂了。人机对话取代人际交流,缺乏面对面的交流、缺乏面对面的对话,会使人走向退化,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的内涵和交往模式的不良变化,影响和降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校园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策略
(一)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凝聚力量、激发活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支持。因此,在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要更新观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网路文化的建设。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牢牢把握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让大学生在校园网络文化上切身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从而形成具备辨证看待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的能力,将其建设成为弘扬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主旋律的阵地和帮助实现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平台。
(二)不断完善校园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机制
一方面,要不断完善校园网络文化管理制度建设。在前期管理制度方面,要对现有的管理制度进行清理,摸清需要改进和建立的制度情况,这些是完善制度的前提条件。在后期运行机制管理方面,要不断的完善主体创造机制和内容审核发布机制,这是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的基础。另一方面,还要不断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机制。要重视网络课堂教学,逐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贯穿网络课堂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此外,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可通过布置一些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作业等,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进行学习,查询资料,巩固课堂学习内容,积极的引导学生不断的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去获取更多的知识。
(三)不断增强校园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途径
增强校园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途径,首先要把握好校园网络文化内容建设的原则。校园网络文化的内容建设应该遵循整体性、目的性、重点性的原则。整体性即校园网络文化要根据高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和校园文化发展规划,整体考虑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目的性即在进行校园网络文化的内容建设上必须要有明确目的,既能正确地把握内容建设的目的,又能把内容建设的目的分解到各个方面的内容上。重点性即要根据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各个阶段的实际情况,把握时机,对一个时期中表现出来的重点问题进行重点建设,从而更好地发挥校园网络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功能。
此外,还要构建广泛的交流平台。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管理部门应该有意识地为师生参与创建校园网络文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创造条件,从而激发广大师生参与网络文化建设的热情,同时,也能更好的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建设得到提升的同时,还能得到广大师生的广泛认可与支持,并能对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增强集体荣誉感和使命感,更有利于先进校园网络文化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杨叶华.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
[2]周玉清、王少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建设论纲[M].人民出版社,2011年1月.
[3]时会永.高校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3年10月.
[4]马丽丽. 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J].淮海工学院学报. 2013年2月.
作者简介:于炎(1985—),男,河南漯河人,贵州医科大学社会科学部德育教研室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冉胜刚(1980—),男,贵州遵义人,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学生网络文化 篇4
一、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涵义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网络文化的一部分, 是网络文化在高校校园的延伸。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指大学生高校校园内以网络为主要载体而开展的精神文化活动和物质文化活动的总称。它包括网络文娱活动、网络学习活动和网络创业活动等。要理解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涵义,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 建设主体主要是大学生和老师。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不仅需要大学生的参与, 更需要老师的引导和监督。第二, 建设范围主要局限于高校校园内。第三, 传播的载体是网络。大学生在高校校园内自主地通过网络开展网络学习、网络娱乐和网络创业等活动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培养自己的能力。第四,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目的在于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网络文化活动, 让大学生在娱乐身心的同时, 能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确立正确的是非辨别能力, 促进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素质发展的影响
1.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影响。
政治素质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影响和决定大学生分析、观察政治问题和处理政治关系的立场、方向和态度, 居于大学生必备素质之首。一个大学生没有良好的政治素质, 即使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 对国家、社会和家庭来说也是不可使用的“危险品”。校园网络是个信息宝库, 它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大学生通过上网浏览新闻可以了解最新发生的国际形势动态和国内时事政策, 加深对中国基本国情的正确认识, 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解, 坚定对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
2.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影响。
在网络社会中大学生上网操作都是以虚拟身份进行的, 一切网络行为的约束都只能依靠上网者的自律来起作用, 现实中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等他律因素在网络虚拟环境中形同虚设, 起不到相应的制约作用。大学生在摆脱了现实道德伦理准则的束缚下, 容易丧失道德责任感, 做出一些网络道德失范行为, 如浏览色情网站等, 这些都严重地妨碍着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健康发展。
3.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当今社会竞争无处不在而且日益激烈。大学生面对因竞争带来的就业难问题心存忧虑, 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网络因其隐蔽性、互动性的特点, 为大学生减轻心理压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宣泄平台。大学生可以通过上网聊天、把自己的烦恼向网友倾诉, 可以通过玩游戏在拼杀中释放自己的不良情绪, 这些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心理压力, 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但是网络在给大学生减压的同时, 也在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人格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游荡于网络世界的大学生因长期处在人—机对话的模式中, 减少了与现实中室友之间的情感沟通, 使自己与室友间的感情变得冷漠, 所以导致自己被排斥在室友间的人际交往之外, 这样长久下去就会让自己对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产生恐惧感, 不敢直接面对现实中的人际交往, 容易形成人际交往障碍。同时, 由于在现实中无法与室友进行正常的沟通与交往, 网络成瘾的大学生就会选择逃避现实, 变本加厉地浸泡在网络虚拟世界里, 希望从中能够满足感情交流的需要。而一旦这一愿望破灭, 他们就会产生一系列人格问题, 出现心理焦虑、思维迟缓和情绪低落等症状, 情况严重者还会引发心理疾病, 比如自闭症、抑郁症等。
三、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1. 加强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网建设, 占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新阵地。
互联网在高校的普及为开展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平台。借助这一平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举措。加强高校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 应该突出网站的思想性和互动性。思想性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网站应坚持正面宣传教育,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主旋律。在新阶段思想政治网站建设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方位宣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 积极报道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果, 让党的路线、方针和国家政策深入到大学生的思想中, 增强他们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 促使他们毕业之后能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2. 规范校园网络行为, 增强网络道德教育, 建设大学生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校园网络管理体系。
由于网络具有隐秘性和自由性, 任何网民都是戴着面具以虚拟身份在网络社区开展活动, 现实中的道德伦理对人的行为的约束作用在此显得苍白无力。因此这就需要学校职能部门制定相应的校园网络行为管理方法和行为准则来规范大学生宿舍内的网络行为,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作用, 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宿舍上网习惯, 以减少和防止网络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及由此给大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例如, 制定《大学生校园网络文明行为准则》等。另外, 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法制教育, 把它们纳入学校日常德育工作和德育课程教育之中, 可以通过课堂教育、网上讨论等形式来提高他们的遵纪守法意识, 培育他们高尚的网络道德品格。同时, 学校必须充分发挥大学生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主体作用, 重视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功能。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应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成立校园网络自治性管理组织, 让这些组织积极参与校园网络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校园网络行为的监督与管理, 依靠大学生的自律来净化校园网络环境, 维护校园网络秩序, 从而最终在高校校园建立一个大学生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校园网络管理机制。
3. 积极开展校园网络文化活动, 增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吸
引性。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不是简单地依靠一两场暴风骤雨式的说教运动来发挥它的育人功能, 而主要是以渗透的方式通过开展多种校园网络文化活动, 于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 影响着他们的行为, 从而起到育人的作用。学校可以积极开展各种校园网络文化活动, 如网页设计大赛、“文明寝室”网络评选活动等, 通过这些活动吸引广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来, 培养他们建设校园网络文化的主人翁意识, 充分发挥他们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的创造性。在开展校园网络文化活动中, 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应把好审查关, 对开展的网络活动加强引导和监督, 尽量避免出现纯商业性和纯娱乐性的文化活动, 多提倡和支持学生开展一些有教育意义, 集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网络文化活动, 以增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吸引性。
4. 建立健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机制, 提高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工作效率。
要建设优秀的校园网络文化, 必须有相应的工作机制作保障。这些有效的工作机制包括管理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等。高校要成立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小组成员的权责要明确, 分工要合理。工作领导小组一般由主管的校级领导任组长, 党委宣传部负责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规划、监督和检查工作, 学生工作部门、团委、各院系等相关单位具体负责组织和实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高校要不断加大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物质投入, 完善相应的配套设施, 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在人、财、物等方面提供可靠的保障。同时, 高校应该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工作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依据评估机制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成果分阶段进行科学评估, 对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予以及时处理, 并根据评估结果, 对参与建设的各单位实施奖惩, 以此来调动广大工作者的积极性。
5. 整合资源, 培养一支强有力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队伍。
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应培养一支强有力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队伍, 以确保各种建设措施得到贯彻落实。要建设这样一支队伍就必须整合学校资源, 统筹协调各方面力量, 建立起一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工部工作人员、各院系辅导员、学生干部和网络技术人员等组成的校园网络建设队伍, 让他们各就其位, 各司其职, 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专长和优势。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队伍必须坚持学校党委的领导, 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为宗旨, 以服务学校、服务学生为目的, 大力唱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主旋律, 积极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同时, 还应该重视大学生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采取各项措施吸引学生党团干部和相关专业优秀学生参加到建设队伍中来, 通过他们加强与大学生的思想沟通, 增强网上情感交流, 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 以便做到有的放矢, 提高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队伍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胡钰, 吴倬.互联网对青年价值观的负面影响[J].青年研究, 2001, (3) :28-29.
[2]史俊庭, 尹江勇.网络色情害人匪浅[N].健康文摘报, 2005-08.
[3]朱志德, 曾庆伟.简论网络成瘾者对大学生的危害[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8, (1) .
高校学生网络文化 篇5
浅谈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校园文化建设
阐述了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并且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所起的作用,提出了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应采取的一些措施.
作 者:王小娥 作者单位:河南省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 刊 名:中国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5) 分类号:G252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网络文化的构建与优化 篇6
近年来,高校网络迅速发展,网络文化逐渐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信息资源的数量和形式也日渐丰富,在思想教育方面的优越性日益呈现出来,逐渐形成一定的网络文化氛围,并对文化的传播形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及学校与家长相互间的信息交流方式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不容忽视的是,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变得纷繁复杂,各种思想的交融和碰撞,使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高校学生在多样化挑战中陷入混乱状态。这些都对高校网络文化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重视与研究高校网络文化的构建以及优化,已经成为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高校网络文化的现状
(一)网络文化的积极影响
1.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有所改变。传统的教学是教师面对面传授,学生被动地接受。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网络拓宽了大学生学习的手段和渠道。网络的出现,使得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进度、学习的时间和地点,学习方式上也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与此同时,借助网络学生可以加深对社会的了解,拓宽知识面。网络本身所固有的全面性与丰富性使得其在青年学生中广受欢迎。
2.大学生的精神压力缓解有了新的途径。据调查,在回答“你上网的最大收获”这一问题时,绝大部分的同学都选择了“缓解了学习和生活的压力”一项,而且此项的选择率远远高于其他选项。虽然素质教育在我国早已在推行,但一些传统的教育思想仍然存在,这在无形中也给学生们的思想带来很大压力,上网消遣休闲就成了他们缓解压力、松弛神经的主要渠道,这对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也是有利的。
(二)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
1.大学生的道德意识渐渐弱化。网络是虚构的、数字化的、符号化的。在人和机器的交往模式下,在缺少“他人在场”的情况下,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性中的丑与恶,往往在这种状况下会暴露出来。一些模糊、错误的思想观念,更易导致大学生的情感异动、责任弱化、道德滑波。
2.大学生固有的价值观念渐渐改变。网络是开放的、国际化的、自由的、民主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网络信息传播摆脱了以往的单一形式。然而网络上不同文化的传播却导致了不少“垃圾信息“的滋生。大学阶段正是塑造青年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这些消极、不健康的思想极易动摇和破坏大学生刚刚形成的价值观念体系。
高校网络文化的功能
1.服务功能。校园网络将学校各项活动,包括工作安排、讲座、报告会、文艺活动和社会活动的相关信息提供给广大师生及社会各界人士。如有的大学为同学们量身定做了“活动信息发布”,专门发布校内各种活动的信息预告,“大学生社团网上招新”开辟了社团招新活动的网络空间,校园地图、天气预报、校内电话查询等极大地方便了学生与教师的教学和生活,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同时,校园网络还与校外媒体、信息建立联系,充分发挥了网络的信息查询和浏览功能,便于师生了解相关新闻和信息,及时掌握新闻事件的动态,增强网络媒体的亲和力。
2.育人功能。对当代青年学生来说,新闻网站的新闻性决定了它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同时表现出其特有的育人功能。利用高校网络发布相关的校园信息,不但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而且在潜移默化中也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的网络兴趣有机结合,以现实性与感知性相结合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理性和感性的思政教育,这比单纯的理论灌输更有效。再者,科技发展和文化思潮等方面的最新信息,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和探索精神,对大学生接受新知识、更新思维具有积极的作用。
3.交流功能。高校是人才与智慧密集的地方。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对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自然,团结离不开有效的沟通。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展,管理者与普通师生之间有限的沟通资源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在此情况下,网络新闻以其投入小、制约少、时效性高的特点加速了信息的传播,使得各高校的新闻网在实际操作中一定程度上扮演了校方和师生的“中间人”角色,为实现信息渠道的畅通创造了更多条件。校园网络的开通和利用还使学校能尽快了解到社会大众对学校的信息反馈。不少高校开辟了媒体聚焦方面的栏目,将社会对校园的报道收集汇总在一起编辑播出,使师生了解到社会对学校的期望,增强师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信心,进而把全校师生团结到一个共同的目标下。
高校网络文化构建与优化的路径
1.把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纳入学校工作体系,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学校领导干部思想观念要及时更新,工作方式要进行相应的改变,对网络要主动熟悉、掌握和运用,并且要借助网络了解校情民意。在网络时代,加快以网络化和数字化为主要支撑的信息化高校建设,是高校信息化革命的必然选择,也是高校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所以,我们要重视网络,把网络文化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既要深入探讨网络对人类发展进步的积极作用,又要全面剖析网络对人和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既要积极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又要大胆借鉴国外网络文化研究成果,努力学习数字时代的技术,掌握网络文化的发展规律。
2.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实现校内网络资源共建、共享、共管、共创,拓展校园网络文化的新内涵。教师和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力量,建设和管理校园网络文化必须以师生为本。学校要采取多种措施和形式,积极发挥师生的主人翁意识,营造网上资源共建、共享、共管、共创的氛围,通过网络交流和平时举办的一系列活动,倡导网络文明与网络自律,进而增强学生上网的责任意识和法制意识,把对校园网络管理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学生文明上网的自觉行动,既活跃了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又提高了师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3.建设一支复合型、专业化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管理队伍。校园网络管理工作成效突出的高校,大多都有一支技术过硬、思想也过硬的复合型、专业型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队伍,和一支强有力的管理队伍,人员的配置上也都比较齐全。目前,多数高校基本形成了一支以专职管理工作队伍为主导、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为主体、以学生骨干为重点、以学生社团为补充的网络管理队伍。例如,复旦大学在加强技术管理的同时,着重强调了网络监管相关队伍的建设,形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支强大队伍,在网上舆论方面实现了有效引导。
4.建立高素质的网络工作队伍,为网络管理提供组织保障。学校在网络信息管理方面,应成立一个常设机构,并且在人员安排方面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文化工作队伍,为高校的网络文化向深层次、高品位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这支网络文化队伍,人员应当全面、精干、高效,既包括网络技术专家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又包括网络教育专家和心理学专家。学校还应定期对网络工作人员进行网络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网络管理能力,增强信息化意识,帮助他们及时处理网络管理中的棘手问题,使网络管理人员成为思想文化阵地的抢滩者。
作者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高校学生网络文化 篇7
(一)正面效应。
1.更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
当前互联网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利用信息高速公路所架设的四通八达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大学生在任何一个设有终端的地方都随时可以获取所需的知识,倾听老师的教诲,迅速了解国内外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信息,独立地参与讨论,自由表达观点。这根本上改变了大学生传统的“教室—阅览室”的受教育模式,增强了大学生的民主意识、竞争意识、进取意识和创新意识,也有利于大学生吸收世界各地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2.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网络可以开阔大学生的视野,为他们提供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价值观念及行为规范,使其得以在一个更为广泛深入的社会背景中完善知识结构,发展和形成自己的个性;同时,网络这一虚拟现实又为大学生提供了实践的舞台,他们可以借助各种交流手段进行大胆尝试,广泛展开对外交流,积累社会经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增强大学生的自主意识
校园计算机网络改变了大学师生间传统的信息单向传输模式,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协同学习的互动模式,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由选择名师和品牌课程,在网上向教师求教、进行学术研究;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引导、释疑。这种通过网络搭建信息桥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释疑,可以有效避免直接面谈的不便,使大学生得以在主动、放松的状态下,大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主体性大大增强,能动性得到充分表现,有利于增强其自主学习意识,锻炼和提高治学能力。
4.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
网络发展极大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大学生在网络上的时间越来越多,信息网络多媒体集文字、图片、声音、音乐、动画于一体,构成一个既生动活泼、又引人入胜的情景交融的视听画面,使大学生足不出户便与大千世界互动成为可能。网络文化雅俗共赏、内容丰富、影响面广、意识观念开放、气氛轻松自由,极大地丰富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满足了其学习和娱乐的心理需求。
(二)负面影响。
1.价值观的冲突
网络文化使大学生见多识广,但是,由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民族文化意识正在形成之中,其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因此易受一些错误信息的影响。目前各种社会思潮在网上激烈交锋,低级、庸俗的信息在网上泛滥,东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的碰撞往往使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表现出价值主体的自我化和价值目标的模糊。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玩网丧志”,影响了学业。
2.思想文化的渗透
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既有大量有益、进步健康的信息,又有五花八门的不客观、不科学,甚至错误腐朽的东西。西方一些国家依靠其经济和科技优势,侵入世界各个角落,既有露骨的教唆和反动宣传,又有潜移默化的渗透。网上一些迷人的形象、刺激的场面和离奇的情节,对青年大学生有很大的诱惑力。由于他们阅历有限,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接受新事物快,极易受到“西化”影响,因而由欣赏走向趋同,由无意模仿走向有意追求。西方敌对势力正是看准了这一点,竭力利用互联网争夺青少年,致使一些大学生荒废学业,成为信息浊流的牺牲品。
3.思想道德的影响
目前,网络世界还没有系统的法律规定,很难做到严格审查和责任追究。网络道德规范也是非强制性的,只能靠个人的道德信念来维持,网民是否遵从良好的道德规范也不易察觉和监督。上网可以“匿名”进入,“网民”都以平等的身份在一个虚拟的世界里互相交流,也可以在道德行为上漠视权威、忽视规则,这就使得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弱化,社会责任感淡化。有的大学生不愿意按照道德规范的要求去做“应该做”的事情,只想随心所欲地支配自己的行为,导致自由意识泛滥和破坏欲望扩张。
二、网络文化冲击下的大学生思想教育探索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仅必须进入网络,而且要控制和把握网络,积极、大胆、求新、有效地在网上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一)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建立有特色、有影响力的校园网络体系。
首先,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校园网络工作,提高对思想教育工作进网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将思想教育工作进网络和利用网络为思想教育服务列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学校要作出规划,划拨必要的经费投入,为政工人员配齐配好计算机。其次,应分期分批地培训党团工作人员和政治辅导员,使他们尽快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和懂得现代管理与网络技术的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使他们能够胜任现代思想政治工作。最后,要建立信息库,努力提高网上宣传教育工作水平,建设好“校园新闻网”、“校园读书网”、“学工在线”、“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党建热线”等专栏,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网站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使网络成为学生开放求知的渠道和德育课堂。
(二)发挥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将“两课”教育引进网络,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思想理论教育的主阵地和网络思想教育的新阵地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渗透、相互支持,共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对网络上积极健康有益的信息予以肯定,使其成为“两课”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有益的补充;对消极有害的信息垃圾予以理性的批判,作为反面材料充实教学内容。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改进“两课”教学,而且可以拓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在教学内容上要大量引入人文知识,在教学手段上要大力推广多媒体教学,在教学方法上要采取座谈式、辩论式,专题报告、专题调查等多种形式。将“两课”教育、人生修养等内容集文字、图像、声音和动画于一体输入校园网络,使它们变得更加形象、生动,以增强其说服力和感染力,改变德育课枯燥无味的印象,以适应不同的兴趣爱好者,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干部和教师要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运用网络,而且要学会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技术结合起来,这样才能面对新世纪的大学生,解决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难以满足网络时代提出的一系列挑战,为此,一是要尽快地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系统的网络知识的培训和教育;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注意从网络上搜集信息,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三是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学会运用网上的正面材料,对学生进行形势教育和解疑解难;四是要把高校传统的宣传工作阵地,如报刊、学报和教学、科研成果等资料,特别是“两课”的教育成果,及时地移植到网络上,加大正面宣传的广度和深度。
(三)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把握文化主旋律文化,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有吸引力的网络文化氛围。
一是占领文化主阵地。在网上传播党的方针政策,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有一个正确的政治导向。要围绕一些重大的政治问题、意识形态敏感问题、影响稳定大局的问题,旗帜鲜明的发表评论,进行积极的引导,对错误思潮敢于开展批评。二是结合广大师生的思想实际,开展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可组织网上专题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自我教育;也可邀请事业有成的教师、教授、校友或学成归来的校友谈自己的经历、体会或用动人的事迹感召青年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是传播介绍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使大学生进一步树立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使他们了解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拓宽视野。四是开设校园网站和师生个人主页,使之成为沟通学校与个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师生通过网络可以相互交流思想,表达自己的意见、观点。教师通过网络也可以针对个别学生的具体思想问题提供单独的指导和帮助,实施个性化思想教育。五是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网上教育、交流、讨论等活动。精心策划,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网上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网页制作竞赛,网络道德问题辩论,网上论坛,对重大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等等。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丰富多彩的网络内容展示,把学生的网络行动引向文明而正确的轨道,从而大大提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全面加强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增强大学生对有害信息的抗干扰力和免疫力。
在中西方文化及多元网络文化的相互激荡下,青年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塑造高尚的人格品质,关键在于教育引导、规范管理。要加强网络信息管理、网络安全管理,摒弃有害信息,给青年学生一个良好的网络空间。要大力倡导高尚的“网德”,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网络法制观念的教育,提高大学生对全球网络文化的识别警觉力和免疫力。
增强大学生对有害信息的抗干扰力和免疫力,既是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又是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要做好这一工作,一是要下大气力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其政治敏锐性、鉴别力和政治责任感。用科学的理论、正确的舆论、高尚的情操、优秀和具有感染力的作品教育人、鼓舞人和塑造人,使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其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修养,使其在西方腐朽生活信息的诱惑面前,能够自觉地加以抵制。三是要着力增强大学生遵守网络规则、网络道德原则的自觉性,增强国民的纪律性和法制观念,促使他们增强对有害信息的抵抗力。四是要开设与网络有关的课程,把网络道德有意识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既从技术层面普及网络知识,又从道德、法律层面引导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和法制观。
总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正视网络发展带来的种种机遇和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优势互补,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摘要:面对网络的广泛应用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正确认识网络文化,利用网络文化引导、教育学生,主动迎接挑战,开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关键词: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思想政治工作
参考文献
[1]杨泽宇.网络文化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云南高教研究,(总第69期).
高校学生网络文化 篇8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校园网络的高速发展,3G技术使手机功能的不断更新和拓展,大学生使用手机浏览网络信息已经成为习惯,网络进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网络文化和传统的校园文化逐渐融为一体,成为一种全新的区域文化———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它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1、校园网络文化
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在网络时代的发展和与延伸,它以校园空间和全体师生为主体,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依拓,以数字化互动媒体为载体构建的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在网络环境的体现,体现的内容包括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是校园网络文化的核心,主要涵盖了思想意识、行为模式、集体舆论、价值取向、心理氛围等意识形态,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准则、价值取向、世界观,同时也是体现一所大学德育教育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制度文化是学校的管理体制、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组织机构、娱乐方式内容的总和,它是一种管理文化,它规范着学校的办学行为,师生的教学行为,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对精神文化起规范、确定、主导的作用。制度文化标志着一所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程度的高低。
2、校园网络文化任务和作用
校园网络是由学校的新闻网站、校园门户网站、各专业学科网站等校园网络媒体构成,是校园发布信息的主渠道,能从各个方面全面展示师生的学习生活,也是校园的主流媒体,大学生能通过校园网络更快捷掌握科学知识、拓宽视野,从被动接受教育的形式转变为主动接受教育,校园网络是教育平台的延伸,是的新型教育途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为教师和大学生提供了平等交流的平台。
校园网络文化是区域文化与亚文化,承载着学校长期形成的传统风气、道德观念、思想理念、行为准则,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起着导向的作用。校园网络文化是通过校园网络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其任务是传播先进的文化,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舆论主流,让大学生在随时浏览校园网络中潜移默化,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素养和行为规范。
二、高校大学生休闲活动现状
为了了解大学生休闲活动的现状,我们进行了广泛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每天可供大学生闲暇支配的时间(非“双休日”)平均约为4小时,“双休日”至少约为8小时,如何优化大学生的休闲活动,是教育工作者不能忽视的问题。大学生的休闲活动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行为方式和对社会的态度,也影响着社会群体休闲方式的选择和价值取向。对大学生休闲活动的研究,目的是解决大学生休闲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解决的方案,为优化大学生的休闲活动提供对策。我们对大学生休闲活动方式的调查下如图:
从上调查可以看出高校大学生休闲活动内容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从众性与时尚性的特点,其中社交、课业学习、阅读课外书刊、看电影、玩游戏等休闲方式占用大学生大量的休闲时间,这些休闲方式与当今的网络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上网也成为大学生休闲活动必不可少的内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生休闲时间使用网络的时间也会大大增加。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优化大学生休闲活动是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校园网络文化的重要性
由于校园网络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多元性、交互性、难驾驭性等特征,使我们的教育面临了几个新的考验。⑴教学、教育阵地的拓展。教学、教务系统、数字图书资源、多媒体资源等的利用,使得教学、教育活动从现实延伸到网络。⑵教学、教育模式的更新。远程教学、专家视频讲坛、专业论坛、博客、微博的出现,刷新传统的教学、教育模式。⑶教学、教育过程中受教者的主体性增强。大学生通过校园网学习、交友、娱乐等活动中,可选择不同的学科专业网站、虚拟社区、娱乐网站等,主体性明显增强。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成熟时期,鉴别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差,容易受不良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导致道德和行为出现偏差。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目的是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安全校园网络环境,抵制异质文化的冲击。
四、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
如何让校园网络成为大学生的首先,跟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息息相关。
1、形成持续、长效的管理机制
首先领导要高度重视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把该项工作纳入学校的重点建设之中,按计划分期投入建设和管理资金;其次要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网络管理办法,配置专门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队伍,同时与开发建设网站有强劲实力的技术团体联盟,保证在技术上给予持续的支持,形成社会和高校共建共享的运行机制,让校园网络文化从校园辐射到社会。
2、提升校园网络文化的品质和感召力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思想,运用先进技术,打造特色校园网络,提升校园网络文化的品质。从校园网络的主页设计到栏目,处处渗透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气息。为此要做好以下几点:(1)栏目建设要多元化、互动化。从前面分析可见,大学生的休闲活动具有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从众性与时尚性的特点,满足大学生不同的兴趣特点,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2)努力打造精品栏目,以提升校园网络文化的品质;(3)利用先进的技术拓展新功能。利用Wbe 2.0、3.0技术,使校园博客、媒体互动、快捷搜索、数字资源检索等有新的功能;(4)提供优质服务赢得点击率。校园网络文化要涵盖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人际交往、社会实践、娱乐活动等内容,并提供相应的优质服务(如邀请知名专家学者、社会名流、文体名星网上做客,建立网站会员联谊会),以增加亲和力赢得点击率。
3、强化网络道德教育,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
从校园网络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多元性、交互性、难驾驭性等特征可以看出,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选择性增强,针对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的现象,我们一方面要运用技术手段防控有害信息的入侵;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识别能力、自控、自律力,构筑起抵制不良信息的“防火墙”,同时要加强网络思想舆论建设,建立校园舆论的收集、分析、处理机制,掌握网络舆论主导权,形成积极上向的引导舆论。
参考文献
[1]夏晓红.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M].泰山出版社,2008年版.
[2]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2009)[R].2010年2月.
浅谈高校校园网络文化 篇9
现在的大学校园, 网络已经普及, 这对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强大的冲击, 而由此形成的校园网络文化正在对传统的校园文化提出了挑战。校园网络文化的兴起与发展正在对师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进行着深刻的改变。所以, 在高校的网络校园的建设过程中, 只有提高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对高等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给其以准确的定位, 才能使校园网络文化真正成为主流文化和先进文化。
1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概念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高校的师生员工以校园网为主要载体, 以上网各项活动为主要形式, 以虚拟空间为信息传播渠道, 以数字化为技术手段, 来进行工作学习、生活娱乐、沟通交往而形成的活动方式、价值观念、社会心态、精神面貌等方面的总称。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作为网络文化在校园中的一个分支, 或者说作为一种亚网络文化, 具有网络文化的所有特征。但是, 由于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本质的要求, 它也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 并且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教育信息化的日益普及,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还将会产生出一些更为复杂的现实问题。
2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层次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作为整体, 可划分为三个层面:
(1) 物质层面:网络信息资源系统 (软件资源、硬件资源) 、信息技术 (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 和校园网络活动主体 (上网的师生员工) 构成了作为物质层面网络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发展基础。它是“人化的自然”, 对象化了的人类劳动, 是立足于社会信息资源的累积和沉淀, 是网络技术和管理方法的更替和勃兴, 能为高校的信息文化交流提供坚实的物理环境, 是人类与网络活动交融的结果。
(2) 制度层面:作为一种社会规范的网络文化, 是一种程序化、制度化的文化, 形成和调控着校园网络中的个体之间的各种关系。它基于个体的价值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来确定网络活动中的规章制度、道德准则、法律条例, 构成了网络活动的基本依据和要求。如网络法规和网络伦理以强制和非强制的力量维系网络活动, 学校关于上网的管理规定给出了学生上网的具体要求。
(3) 精神层面: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个体和群体的网络意识和素养的集中体现, 成为校园文化的核心要素。它可细分为主观精神文化客和观精神文化。客观是主观的外化:如关于网络的基础知识、网络道德规范等, 主观是网络文化中人们经过长期的积淀形成的文化心理结构, 如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
综上所述, 校园网络文化具有鲜明的层次性。从物质层面看校园网络文化, 它是校园网络文化的物化基础;从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看校园网络文化, 它是校园网络文化的理性分析。
3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功能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作为信息时代新兴的校园文化, 是人、信息和文化三位一体的产物, 是网络文化发展与校园文化发展相互融合的结果。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有以下功能:
(1) 传递知识和信息功能。高等学校的师生员工在工作学习、生产生活中需要大量的知识和信息。而网络传播知识具有迅速、交互、多媒体展现的特点。只要用鼠标在你所需的链接上轻轻一点, 网络就可以把你带入一个丰富新颖的知识天地。在网络上的各种知识库、数据库、论坛等, 有大量的信息共享资源, 服务着各个专业、各个领域、各种层次的用户。
(2) 教育功能。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活动, 既省时, 又省事, 可以节省师资, 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目前在因特网上, 不仅有了各式各样的教学资源, 而且已经开设了许多“网上大学”, 学员通过注册, 坐在家中, 通过联网的计算机, 就可以从这些“网上大学”接受远地教师的远程视频教学, 或者通过登陆相关网站, 利用网络课件进行自主学习。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和远程教育的迅速发展, 将来因特网上的各种教学活动会越来越多, 终生教育已经成为可能。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在教育功能上担负着新的使命。网络文化的教育功能是科学性、技术性、人文性、情感性、创新性的多维整合, 要求把学生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所以, 充分利用网络文化的特点优势, 积极推进高校的素质教育, 是高校校园网络化的时代使命。高校应利用网络的虚拟性特点提供的超大文化空间, 来培养学生的相象力和创造力;利用网络的交互性特点提供的实时交互方式, 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信息资源处理能力;利用网络的开放性特点, 提高学生及时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利用网络自由性特点带来的文化自由, 培养学生的网上自律意识, 提高学生的前面素质。
(3) 娱乐服务功能。利用校园网提供的有关资源, 校园的文化生活将会大大丰富。师生能以图文声像并茂的方式接受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信息和娱乐节目。网络虚拟现实技术使人身临其境, 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创造力发挥的文化空间,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将人们丰富的想像力变成现实。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将随着网络信息化社会的发展, 继续革新校园师生的文化生活, 绽放出更多绚丽的色彩。
参考文献
[1]孙庆珠.高校校园文化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8:32-85
[2]关成华.北京大学校园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118-153
[3]敬菊华.网络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9:78-120
构建高校和谐网络文化的思考 篇10
一 当前我国高校和谐网络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 政治观念淡薄
当前, 我国大学生政治观教育主要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八荣八耻”等内容, 然而, 在网络的环境下, 世界各种文化相互渗透, 特别是西方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渗透, 使得大学生看到了很多“新鲜”的东西。由于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 判断是非的能力弱, 在腐朽思想“潜移默化”的作用下, 在网络世界的“诱惑”下, 部分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慢慢地发生了变化, 理想信念也出现了偏差。如果这种态势继续发展下去, 部分学生很可能出现崇洋媚外的极端现象, 失去爱国热情, 动摇共产主义的信念, 甚至怀疑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在思想、言论和行动上与人民利益相冲突, 给和谐的高校增添了不和谐的因素。
2. 规范缺失
当前, 我国网络事业发展迅猛, 但规范建设相对滞后, 使得网络行为缺乏规范, 容易造成混乱, 进而激发网络的不和谐因素。1994年2月18日, 我国出台了第一部有关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 其后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管理暂行规定》 (1997年) 、《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 (2001年) 、《关于进一步加强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所管理办法的通知》 (2006年) 和《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 (2006年) 等有关规定, 但相比网络的发展形势, 网络管理立法的步伐显得比较缓慢:网络违法如何界定;“人肉搜索”是否合法;复制、转载、连接和个人隐私该如何规范等问题得不到规范的有力引导, 网络成为了一个“自由”的空间。目前, 为了营造高校和谐的网络文化, 一些高校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 也制定了一些管理制度, 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缺乏复合型人才, 缺少统一规划, 目标不明确。管理网络文化行为主要采取行政管理手段, 法制管理手段欠缺, 网络文明缺乏必要的规范保障, 给高校和谐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3. 道德堕落
当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传统的道德观受到了冲击, 新的道德规范在短时间内还没有形成, 造成了道德意识的缺失, 道德品质的弱化。再加上网络具有匿名性、个性化、自由化的特点, 使网民不用对自己的网络行为负责。于是色情、暴力、享乐、拜金等消极颓废的内容充斥高校网络。部分大学生缺乏辨别是非、选择信息的能力, 受到各种信息的引诱, 自控能力弱, 无法抵抗不良思潮的影响, 从而做出种种不正当的事情, 破坏了高校网络文化的和谐。
二 构建我国高校和谐网络文化的路径探索
1.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面对着西方腐朽思想的影响, 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巩固思想阵线, 为构建高校和谐网络文化奠定思想基础。
第一, 强化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确保高校和谐网络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高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各高校党委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站在时代的制高点, 把高校和谐网络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首先, 组建班子。要组建一支思想政治方向正确、共产主义信念坚定、道德水平高、法律意识强、熟悉网络技术并且拥有管理才能的融思想政治工作和网络技术于一身的网络文化建设班子。其次, 加强舆论宣传。舆论是时代的号角。舆论工作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 对引导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 舆论宣传必须要推陈出新, 建设和完善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党建网站或者党建专栏, 积极开展网上党校、网上党建等活动, 创新网络党建教育形式, 旗帜鲜明地开展以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和“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高举旗帜, 唱响主旋律, 强化舆论宣传, 充分发挥舆论导向功能, 为构建高校和谐网络文化做好舆论宣传。
第二, 建设一支强有力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网络文化的发展使大学生能够接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使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加多元化, 凸显个性化。网络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文化教育方式。因此, 面对新时期大学生, 要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方式。针对网络文化迅速发展的形势, 我们应该建设一支政治意识强、道德素质高、熟悉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并且熟悉网络技术的强有力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一方面, 通过与学生的网上交流, 积极解答学生的疑惑, 提出好的建议, 引导学生正确辨别信息真伪, 利用有益信息, 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另一方面, 积极开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地,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 缩小不和谐因素存在的空间。
2. 加强高校网络法制建设
“无规矩不成方圆。”针对当前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规范缺失的状况, 必须进一步加强高校网络文化法制建设。首先, 制定网络文化建设相关法律规章。从国家层面来说, 要就网络方面制定相应的法律, 为网络行为提供基本的依据。从当前网络行为的情况来看, 缺乏法律层面的规范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急需填补这方面的空白。其次, 制定高校网络文化管理制度。网络发展十分迅速, 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 很多高校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制度, 涉及网络方面的管理制度还较薄弱。高校要就网络文化建设制定有关管理制度, 明确管理权责和违规责任, 凸显高校网络管理的强制力, 强化网络管理的规范性。
3. 强化广大师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针对网络道德堕落的情况, 广大高校要着力于加强师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力度, 进一步发挥道德在广大师生网络行为中的引导作用。首先, 加强高校德育工作。当前部分高校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 但对道德伦理的教育重视不够, 造成了部分师生行为缺乏道德。因此, 高校应该进一步重视德育工作, 有条件的高校应该开设专门网络德育课程, 凸显网络道德在高校中的重要地位。其次, 组织开展网络道德学习活动。高校通过组织网络道德宣传活动月、专家报告会、视频学习等多种学习形式, 促进广大师生学习和掌握网络法律法规、强化师生的网络信息鉴别能力, 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逐步树立文明的上网理念, 形成文明的上网习惯, 增强和谐网络正能量。
摘要: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 网络与高校师生的学习、科研、生活等紧密相连, 成为了高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 良莠不齐的高校网络文化常给高校师生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 积极探索构建高校和谐网络文化, 对营造和谐的高校网络环境,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高校和谐网络文化入手, 着重分析当前高校网络文化存在的不和谐因素, 探究构建高校和谐网络文化的途径。
关键词:和谐网络,文化,高校
参考文献
[1]夏玉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5 (5)
[2]吕新云、张社强.高校和谐网络文化建设探析[J].教育探索, 2009 (10)
[3]段玉玲.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管理刍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 (12)
[4]双传学.网络文化与高校德育工作[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0 (2)
高校学生网络文化 篇11
关键词:高校网络文化;校园文化;冲突;整合
中图分类号:G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3-0033- 02
一、高校校园文化与校园网络文化的涵义及特点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涵义与特点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依附于高校这个载体,通过高校这一载体反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从广义上理解,校园文化是指校园中所有成员共同创造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及其创造过程,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从狭义上理解,校园文化主要指精神文化,是指除了教育、教学、管理以外的一种群体文化,其主要内容是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校风学风建设、文化艺术活动。校园文化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 第一,多元性与主导性相结合。由于当前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元化导致的社会文化多元化,同时由于网络的广泛使用,各种价值取向、思想观念渗人高校,再加上各高校校园文化主体的文化修养、知识结构、志趣追求的差异,使得高校校园文化呈现出多元性; 第二,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高校是一个科学和学术氛围较浓的地方,高校的校园文化本身就极富知识与智慧,有较强的科学性。同时高校的校园文化主体还具有精神境界较高、思想敏锐的特点,因此又使校园文化的构建具有较强思想性;第三,稳定性和可塑性相结合。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精神、传统、作风的综合体现,必然带有这所学校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积淀。同时,校园文化不仅要受到大学生的思想活跃程度、价值取向和人格的影响,而且还要受高校培养目标和教育职能的支配与教育者对其施加的影响;第四,独立性与开放性相结合。校园文化以其特定的创造环境、创造主体、创造途径以及创造成果,形成了区别于社会文化和其他亚文化的独立体系。
(二)校园网络文化的涵义与特点[1]
校园网络文化是指高校校园内与互联网紧密联系的一种文化形态,可以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要素。物质文化是指以计算机、网络、虚拟现实等构成的网络环境;精神文化主要包括网络内容及其影响下的师生员工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制度文化包括与网络有关的各种规章制度、组织方式等。这些要素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显示出校园网络文化的特殊规律和特征:第一,具有全球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互联网将不同社会、不同种族的文化信息“一网打尽”,方便了我们学习和借鉴优秀的文明成果,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文明程度;第二,具有高时效性和资源共享性的特点。校园网络文化的这个特点为校园文化的建设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各种信息在网上的“应用即时播发”,极为有利地宣传和弘扬了主旋律;实现资源共享,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宝库,可以使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以最经济合理的投人来建设校园文化,避免重复投资;第三,具有交互性的特点。通过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网络论坛进行讨论和交流,有利于在网络条件下实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战略任务,增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第五,具有平等性。分散式的网络结构,使其没有中心、没有层次、没有上下级关系。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网络更富有平等性。
二、高校校园文化与校园网络文化的冲突
随着一些青年学生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以及对网络依赖程度的加深,它对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也呈逐渐递深的趋势。一些人长期沉溺于网络世界和虚拟空间,由于不能实现客观现实和虚拟现实空间的角色转换,从而产生严重的心理异化现象。他们由于缺乏社会沟通和人际交往,导致孤独不安、情绪低落、紧张焦虑、冷漠离群,更严重的出现较明显的精神病性的症状。这种状况与倡导生动活泼、文明向上、健康的校园文化是相背离的。二者间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教育功能的规范性不一。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教育功能,是根据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对他们进行系统的思想灌输、高雅的审美熏陶和扎实的技能培养; 校园网络是弘扬校园文化的主阵地而网络文化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主要是以一种潜在的、自然的方式影响和改变着学生的精神意识和行为习惯,与校园文化相比,规范性较为薄弱;第二,凝聚力的强弱不一。校园文化集中体现着全体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它像一根无形的纽带联结着全体成员,其长期形成的传统风气,实际上是一种潜在的精神力量,可以激励学生不断进取;而网络文化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未经选择,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先进思想与落后思想、积极观点与消极论调、对真善美的追求与对假恶丑的妥协混杂其中,对学生的影响是积极与消极并存;第三,开放程度不同。校园文化具有有限的开放性,能够帮助在文化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环境中理解、体现、保护、增强、促进和传播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以及国际文化和历史文化;而网络文化则是全开放的,容易导致信息洪水泛滥,信息垃圾横生,使学生无所适从,良秀难辨。
三、高校校园文化与校园网络文化的整合
前面我们论述了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各自的涵义与特点,并谈到了它们之间在几个方面的冲突,但是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在诸多方面存在类似的地方,正是由于它们存在一些共同点,我们不妨从这些共同点入手来对二者进行整合,使它们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一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相互促进,相互补充。
(一)它们同属于亚文化的范畴并且校园网络文化从属于校园文化[3],前者是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为二者的整合提供了前提。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在网络环境下的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是在高校这一特定的区域中依附于网络而产生一种文化现象,同样属于亚文化的范畴,它与校园文化具有一致性。
(二)在性质、内容及功能上,校园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是一致的,为二者的整合提供了有利条件。校园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都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应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都包括政治思想、科学技术、文艺体育等内容,都具有“导向”、“发展”、“调适”、“凝聚”、“辐射”等功能;
(三)从发展来看,传统意义上的校园文化不包括“应用网络”方面内容,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在网络时代的新发展。所以,在网络环境下我们应把校园网络文化纳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为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提供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
四、结束语
总之,网络文化的兴起和发展给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的同时,校园文化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如何正确引导、教育青年学生,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充分调动和整合网络资源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保持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探寻走出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困境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敬菊华,张 坷.校园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4): 134-137.
[2] 白丽荣.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 (3):159-161.
也谈高校校园网络文化 篇12
一、网络文化中的校园网络文化
当前,整个人类正在被一场规模空前的文化风暴所席卷,
其次,在军事理论教育课程教学中,沿用传统的板书、幻灯和录像等手段,很难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复杂的内容简明化,历史的内容时代化。而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师生们面临的教学媒体不再是单纯的文字印刷媒体,而是以视听媒体和计算机为基础的多媒体集成化的教学系统。因此,军事理论课程教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另一方面,教员也要学会运用现代先进的教学设备,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现代化。
三、将国防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之中
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具有渗透性、选择性、超前性等特点,高校应将国防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使国防教育形象直观、生动活泼,使青年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增强国防意识和国防观念。
在这方面,要充分发挥校团委、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通过它们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大学生自我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如举办国防教育的征文、办专题板报、组织演讲、歌咏比赛、国防知识讲座和知识竞赛、组织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革命历史旧址和烈士陵园等。学校各级团组织、学生会和社团组织都深深植根于广大学生之中,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它们组织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国防教育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对这些活动,高校武装部要适时介入并给予具体指导,且尽可能地提供一些相关的书籍、报纸刊物、资料、挂图以及音像制品等。同时,学校应加强与当地驻军的联系,将他们所拥有的军事设施和武器装备,作为国防教育的重要资源,作为一种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学生到兵营去参观学习,了解和掌握常规兵器的使用性能及特点,扩大视野,增强国防意识。
四、充分利用互联网络阵地,加强国防教育信息网站建设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大学生上网的增多,网络空间为大
这就是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表达形态,它以人类最新科技成果的互联网和手机为载体,依托发达而迅捷的信息传输系统,运用一定的语言符号、声响符号和视觉符号等,传播思想、文化、风俗民情,表达看法观点,宣泄情绪意识,构筑起一种崭新的思想与文化的表达方式,形成一种崭新的文化风景。网络文化是全球同步的文化、是全民参与的文化、个性十足的“客”文化、集大成的文化、强势的文化、增大社会风险的文化。校园网络文化是网络文化的一种。大学的传统教育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以网络、数字化为基础的信息化校园逐步形成。大学教育以知识、信息的传播为基点,培养具有获取、加工、处理、利用各种知识信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得以实现,高等教育进一步走向深层改革。
大学校园网络的日益普及,对高校师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产生了巨大冲击,同时,由此形成的网络文化对传统校园文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文化的兴起与发展正以其神奇的力量改变着师生尤其是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精神世界。
校园网络文化改变着大学的传统办学理论,改变着校园学生国防教育拓展了新的领域,创造了新的有效途径,但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互联网上的斗争是全球性的,一些西方敌对势力利用他们在网络上的种种优势,宣扬不适合我国国情的思想政治观念,加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渗透。由于互联网络具有开放性、直观性、互动性、时效性等特点,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和运用好这一教育途径。
首先,我们要充分利用网上信息传播速度快的优势,注重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开展国防教育。要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和使用方便、多媒体化和交互性强的优势,激发大学生参与网上国防教育活动的兴趣,增加大学生国防教育的覆盖面。
其次,我们要切实加强国防教育信息网站的建设,用健康的教育内容占领网络空间,让大量具有良好国防教育和德育功能的信息围绕在大学生周围,排除网络负面信息的影响。我们要制作特色鲜明、富有个性、符合青年特点的国防教育网站,将国防理论、军事装备、国防法规、国际安全局势等内容即使上传到网上,开展广泛的网上交流与讨论,针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引导和讨论,及时为学生释疑解惑。同时,应由专人负责网络国防教育的组织实施,加大投入,加强建设,保证国防教育网站的质量。
总之,我们要充分利用国防教育信息网站和其他各类社会网站,为青年学生搭建学习国防教育教育基础理论、传递国防教育信息、交流国防教育经验和宣传国防教育先进典型的平台。
参考文献:
[1]赵全忠.对高校国防教育的思考[J].国防,2000,(10).
[2]许庆书,周艳玲.新时期高校国防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0,(9).
[3]王树平.谈大学生国防教育途径和方法的优化[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的学习环境和手段,同时,校园网络是弘扬校园主流文化的阵地,是推动素质教育的平台,是师生信息沟通的桥梁,是获取各类知识信息资源的宝库。
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给人类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严重威胁。它的虚拟性特征既给人以创造,又产生虚假;其交互性特征既传播信息文明,又生产信息垃圾;其开放性特征既带来广阔自由,又引发失律失范。网络文化是文化发展进步的新形态、新趋势。校园网络文化是大学革命的新表征。因此,不能因为网络文化的种种弊端就忽视、回避,甚至否定网络文化的建设发展,而是要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新文化的挑战。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应抓住二十一世纪信息化发展机遇,在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的基础上,从思想、队伍、软件、学科等方面入手,以多种形式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二、校园网络文化遇到的问题
首先,在思想方面,由于网络信息集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和政治性于一体,图、文、声、像各种手段并举,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对于思想活跃、好奇心强、世界观和人生观尚未成熟的青年人来说,其欺骗性和蒙蔽性是很大的。网络改变了大学生固有的价值观念。网络是开放的、国际化的、自由的、民主的,不同价值的文化可以在网络上进行传播,因而网络信息不可避免地存有不少“垃圾”。这些内容往往与我们的国情、我们大学生固有的价值观念是格格不入的。事实上,西方一些信息大国,利用其经济实力,加速发展信息网络,将其创制的网络标准推广为全球标准,进而控制着强大的国际传播网,垄断着国际新闻发布渠道和几乎整个世界舆论,通过因特网向世界全方位地倾销自己的文化,传播其政治、价值观念和文化道德,力图抹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其次,垃圾信息污染也是不能等闲视之的消极面。由于网络具有信息量大、传播迅速、使用方便和难以控制的特点,一些黄色、黑色、暴力、黑客信息也借助互联网而广为流传。大学阶段正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这些消极、不健康的思想极易动摇和破坏大学生经过前期教育刚刚形成的价值观念体系。
另外,一些青年人上网成瘾,也是网络文化带给校园最大的弊端之一。调查表明,几乎有75%的学生有上网成瘾的倾向,网络中的良莠不分、藏污纳垢导致许多大学生在虚拟世界中迷失自我。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们遵循着快乐的原则,追求着感官的刺激,自由地发表观点,可以不考虑社会规范和社会道德。然而,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必须接受来自社会舆论的监督,按照社会人的标准和道德原则生活和行事。网络内外的这种“双重道德标准”极易使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价值观念扭曲,思想意识模糊。
三、构建和谐的校园网络的几点建议
1. 弘扬“红色教育”,增强学生的分辨力。
面对多元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并存的网络环境,教会选择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首先要着意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传统的德育强调对既定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传承和接受,所用的方法是说教、榜样、说服、限制性鼓励等,这种缺乏人性所需要的自由探究、审慎思考和理性的观念,扼杀了德性的全面发展。而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一样,多元道德价值观并存,价值观冲突不可避免。个体必须以批判的态度审视各种道德和价值观,根据所处的文化背景来做出自己的选择。其次教育者要正确引导。我们强调教会学生进行选择,并不是倡导相对主义价值观,而是在教师正确引导下自主地做出选择,把传统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传承变为主体自主选择、自主建构的过程。道德践行能力的培养,主体批判思维的建立,学会适应社会的主动选择,是青年学生走向未来社会必须具备的能力。
2. 借助校园网络的平台,对学生进行网络文化的正面引导。
这些年来我国许多学校对校园网建设进行了大规模的投入,在学校管理和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促进了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但大多数校园网功能、校园网资源(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信息流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我们应该借助这个平台努力实践并着力打造“绿色网络校园”,即坚持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正面教育吸引学生的眼球,引导德育主流;全力封堵“黑色的”,建立功能全面、多级防范的网络管理体系,确保网络安全;坚决删除“黄色的”,严格监控管理,消除和减少网络中色情、暴力信息的污染和毒害,净化网络环境;着力疏导“灰色的”,对网上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群众性问题加强教育疏导,把握正确导向,进而营造健康的“绿色”校园网络文化。建立健全网络管理队伍,加强网络管理和监督。建立强有力的网管队伍,对学生用户上网进行IP地址和身份记录,关注BBS上一些重要信息,掌握学生网上动态,并发布一些积极的信息,趋利避害,积极引导,让校园的网络天空一片蔚蓝。
3. 开展丰富有效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在校园中提倡文明上网。
首先,挖掘学校网站功能,促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开设旨在解决当代学生存在的诸多心理困惑、促进教学互动的校园网络论坛,以贴近学生实际来吸引学生,以挖掘学生个性特长来激励学生,以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引导来影响学生,建设一个充满亲情和关爱的校园网络论坛,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交互氛围,从而促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通过制定一系列鼓励全体教师参与校园网资源建设的制度,通过校园网站和论坛积极开展网络德育教育工作,通过在校园网络论坛上开展网络法律法规教育、网络道德教育、就读书与上网的关系展开讨论等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网络素养。
其次,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长,我们应该逐步在校园网络论坛上开辟若干个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栏目,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网络论坛建设,激发学生参与网络交流的热情,通过交流,让学生释放心理负荷,寻找自信源泉。这样不但给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发展的舞台,给教师们提供了走进学生心灵的新途径,也成了师生交流感情的桥梁。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的沈杰先生曾经说过:“网络文化存在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网络本身,而在于人们如何对它们进行把握和使用。”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兴利除弊,为我所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是高校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加强对校园网络文化的指导和引导,不仅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也是建设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越,毛建青.“网络社会”与学校德育工作[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8):56-59.
[2]衡均.关于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定位和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1,(7):8-12.
【高校学生网络文化】推荐阅读:
高校学生的文化整合08-03
高校学生社区文化08-26
建设高校学生宿舍文化09-21
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09-04
高校大学生宿舍文化11-27
高校学生管理校园文化10-20
高校学生组织文化建设10-20
高校管理网络文化10-01
高校网络文化的德育12-17
高校学生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