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论文

2024-06-16

公共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论文(通用9篇)

公共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论文 篇1

一、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基本理论

1. 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基本概念

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理论是随着公共财政体系和公共支出管理理论的产生而产生, 并伴随着公共支出管理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绩效管理的萌芽在古代就出现了, 但具有现实意义的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理论和实践是在20世纪40年代产生的, 并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

财政支出是绩效评价工作的对象。目前, 理论界对于绩效评价对象有不同的表述, 常见的有“财政支出”、“公共支出”、“政府支出”等。其实, 在市场经济国家, 财政支出、公共支出和政府支出三种表述的内涵是一致的, 都是指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履行职能, 取得所需商品和劳务而进行的财政资金支付活动, 是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为弥补市场失灵而采取的一种经济行为。从我国国情看, “财政支出”与西方国家“政府支出”及“公共支出”的范围存在一定的差别, 我国财政支出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公共财政支出, 而且还包括对盈利性和竞争性产业与企业的投资与补贴等内容。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对象应侧重于公共支出领域。

绩效是效益、效率和效果的统称, 包括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两个方面。从经济学和行为学的角度看, 只有效益、效率和效果有机结合的人类社会和经济活动才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 效益应当是衡量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客观标准。在财政支出领域中, 效益、效率和效果以及其他术语经常在不同的场合使用, 但其本质内涵并无实质性差别, 他们都从资源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角度描述资源配置所处状态。但对于衡量财政支出结果, 效益、效率和效果都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任何一个名词都不能准确、全面反映公共资源的配置状况。“绩效”的内涵更加广泛, “绩效包含了效率、产品与服务质量与数量、机构所做的贡献与质量, 包含了节约、效率和效益”。运用“绩效”概念衡量财政支出行为, 不单纯是一个政绩层面的概念, 主要包括财政支出成本、支出效率、公共服务的数量与质量、政治稳定、社会进步、发展前景等内涵。

评价是为达到一定目的, 运用特定的指标、标准和方法, 对事物发展结果所处的状态或水平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其特征一是评价依据具有合理性;二是评价标准具有客观公正性;三是评价方法具有科学性;四是评价结果具有可比性。

综合以上分析, 我们认为, 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指运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方法, 采用特定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 按照绩效的内在原则, 对财政支出行为过程及其效果 (包括经济绩效、政治绩效、社会绩效和生态绩效) 进行的科学、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判。

2. 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受托经济责任理论认为,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人类拥有的财产规模不断膨胀, 致使财产所有者无法直接经营和管理所掌握的财富和资源, 由此必然导致财产所有权和财产经营管理权的分离。财产所有权与财产经营管理权的分离, 又客观上导致了财产委托者对财产受托者进行经济监督的需要。由于委托人和受托人在财产经营管理上存在着法律、时间、空间和信息等诸方面的分离性, 使得委托人往往不能直接控制受托人的责任履行过程和会计报告质量, 因此, 必须借助于一个独立的第三者来实现这种控制, 这就直接导致了绩效评价的产生。

财政是政府的受托理财机构, 代表政府履行为公众理财的职责。为确保财政配置资源的绩效得以实现, 客观上需要财政对政府掌握的公共性资源进行分配, 使财政具有充分调度政府公共资源的权利, 在此基础上优化资源配置结构,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与私人财产不同, 公共资源具有三种特征:一是产权的公共性, 即公共资源难以有效地在个体之间进行分割, 其产权难以界定或界定成本极高, 需要政府代行产权进行配置, 这是公共资源的本质属性;二是取得的强制性。公共资源的取得凭借的是政府的政治权威或公共产权, 以直接行政命令或强制征收取得公共资源, 并不直接体现为市场中的商品等价交换;三是间接的有偿性。为体现公共资源产权的公共性, 在公共资源的取得与使用上部分体现着“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的特性。

绩效评价对于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具有两个作用, 首先反映和控制受托经济责任的具体履行过程;其次反映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的最终结果。在实践中, 后者对于委托人来说更为重要, 它是委托人了解责任履行状况的基本依据。政府作为纳税人的代言人, 代表纳税人筹集财政资金, 并分配财政资金, 有责任对其支出管理进行绩效评价, 以评判其支出管理过程是否符合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原则, 是否达到最大支出效益。这种受托经济责任理论构成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基础理论。

3. 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基本原则

20世纪80年代以来, 西方国家从政府支出绩效评价实践中总结出“3E”原则, 即经济性 (Economy) 、效率性 (Efficieney) 和有效性 (Effectiveness) 。

经济性是指以最低费用取得一定质量的资源。经济性是西方各国开展公共支出绩效工作的主要初始动力之一, 主要目的是解决公共支出活动中资金严重浪费和资金分配苦乐不均等问题, 以便在各个公共部门和公共项目中建立更为有效的支出决策机制和支出优先排序机制。经济性原则虽然始终作为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主要原则之一, 但随着西方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公共支出规模的不断扩大, 单纯的经济性原则在评价中的地位和影响逐渐被效率性和有效性原则所取代。

效率性是指投入和产出的关系, 包括是否以最小的投入取得一定的产出, 或者是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效率性是西方各国政府及社会各界对公共支出在项目决策机制、项目实施进度比较、项目经济和社会效益取得等方面要求的具体体现。效率性原则在世界各国公共部门绩效考核与公共支出评价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尤其是在公共部门绩效考核工作中, 效率性原则被作为建立高效率政府的主要追求目标之一。

有效性是指多大程度上达到政策目标、经营目标和其他预期结果。考虑有效性原则, 是因为一些项目运行可能具有经济性和效率性, 但却不是有效的。如卫生部门发放医疗手册, 手册印刷是经济的, 发放过程也是高效的, 但却没有达到国家降低疾病的预定目标。有效性原则是西方各国公共支出评价从经济性到有效性的转变, 是实施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加强对宏观调控效果管理的重要体现。当公共支出所追求的目标已不再是单一的经济性时, 其效果、效能的最大化就显得相当重要了。

“3E”在绩效评价过程中, 针对评价对象、评价目的不同各有侧重, 三要素之间互相区别, 又互相联系, 构成绩效评价的标准体系, 并成为绩效评价的基本原则。财政资金运行过程中, 资金使用单位因对支出绩效的模糊认识, 或忽视最终目标、效果而单纯追求支出的经济节约;或不顾效果单纯追求效率而造成浪费;或追求所谓“效果”而不顾资源情况, 最终影响综合效果等。因此, 对财政资金使用状况进行科学、客观的绩效评价, 不能片面地、孤立地分析某一个要素, 要从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三要素进行综合考察、分析, 并将三个要素进行量化, 先确定具体标准, 把计算出的算术比或实际值, 与一定的标准或预期进行比较后得出结论, 从而实现综合评价的目的。

二、我国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现状和实践分析

近10多年来, 我国在财政支出管理领域进行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收支两条线等财政四项改革, 这些变革深刻地触动了传统的财政支出管理思想与模式。

1990年, 为加强文教行政财务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财政部制定了《文教行政财务管理和经费使用效益考核办法》。考核内容包括教师工资兑现、定员定额管理、专项经费管理、收入管理、教育费附加管理、中小学校舍建设、勤工俭学和财务监督八个方面。1998年, 财政部对原《办法》进行修订, 一是明确了考核目的、对象和级次;二是制定了考核指标体系, 分为综合考核指标 (12项) 、单项考核指标 (47项) 两大类, 单项考核指标又分经济效益指标和社会效益指标;三是规定采用百分制量化, 结合因素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和差额分析法进行分析计算。这个时期的绩效评价主要以业务考评和财务考评为主, 是我国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考评工作的萌芽阶段。

随着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初步建立, 财政支出效益问题开始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成为财政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标。2001年, 湖北省财政厅根据财政部的统一部署, 率先在恩施州选择“财政支农”、“基础教育”等5个项目进行绩效评价试点。2002年3月, 财政部派员到恩施州对试点工作进行全过程跟踪调研, 认为恩施州通过试点摸索出一套较为有效的评价工作组织体系和较为合理的评价工作流程, 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取得的实证经验, 为今后全面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奠定了基础。2002年7月, 财政部在内蒙呼伦贝尔市举办全国首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理论与实践研讨会”, 国内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财政部门的专家学者就公共财政绩效管理问题进行讨论和广泛交流。恩施州在会上介绍了绩效评价试点工作的基本作法。此后, 内蒙、辽宁、湖南、江苏、河南、河北等省市先后组团到恩施州实地考察观摩。

2003年, 财政部颁布了《中央级教科文部门项目绩效考评管理试行办法》和《中央级行政经费项目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2004年6月, 财政部预算司在青岛召开绩效预算国际研讨会, 提出部门预算深化改革就是要建立完善的绩效预算管理体系, 提高政府管理效能和财政资金有效性。2005年5月, 财政部印发了《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管理试行办法》;同年10月, 湖北省财政厅出台《省级部门预算项目支出绩效考评管理试行办法》, 对省级部门预算中28个项目进行绩效评价试点。2003年以来, 全国先后有湖北、湖南、河南、广东、辽宁、北京、江苏、浙江、河北、内蒙、广西、福建等省市开展绩效评价试点, 这个时期的绩效评价工作的重点转到以项目支出绩效评价为主, 评价对象和范围进一步延伸和扩大。

三、建立我国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思路

1. 建立健全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体系

首先, 要加快公共财政绩效管理法制化建设步伐, 在《预算法》、《审计法》、《会计法》和其他相关法律中增加绩效管理条款, 通过强化公共财政绩效管理的法律地位, 加强公共财政绩效管理约束力。其次, 各级人大对政府财政收支预决算的审查要从合规、合理、合法性审查向绩效结果审查转移。第三, 要研究制定《公共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准则》、《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施办法》、《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设置及标准》、《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等制度和办法。第四, 要建立财政、使用财政资金的单位、审计、监督机构、社会中介机构在绩效评价管理中的工作制度与规则, 科学界定业务分工和职责。第五, 大力推进政府预算会计制度改革, 实行权责发生制的预算会计制度, 真实、完整、全面地反映政府绩效, 为实施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见图1) 。

2. 科学制定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 评价指标的内涵。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是评价工作的载体, 是政府衡量财政资源配置、结构优化、支出效率的一种工具, 是反映财政支出绩效总体现象的特定概念和具体数值, 它以数量的形式提供有关财政支出运行特征及其目标完成情况的信息, 对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测和综合评判, 是反映和揭示财政支出存在问题的重要量化手段。财政支出是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为标准来参与社会资源配置, 社会共同需要的多样性决定了公共支出内容的复杂性, 也决定了绩效管理必须建立一个多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

(2) 评价指标的主要内容。

经济绩效方面。反映财政支出经济效益的指标通常包括总量指标和结构指标。总量指标是绝对指标, 反映财政资金在某个部门或项目上投入的总体规模, 如某年科技支出总数。结构指标是相对指标, 反映财政支出的结构状况, 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某项财政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二是该项财政支出的内部结构。在政府绩效体系中, 经济绩效是政府绩效的根本内涵和外在表现。

社会绩效方面。社会效益评价指标在实际运用中更多使用的是定性指标, 它反映财政支出比较集中在某个方面产生的社会影响, 根据支出的不同性质具有不同的社会影响。如教育支出对全民素质的提高、社会风气好转的影响, 医疗卫生投入对提高全民医疗保健水平、满足基本医疗需要的影响, 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投入对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影响等。社会效益还包括对社会政治、经济和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

生态环境绩效方面。财政支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对自然景观的影响, 如政府投资兴建旅游景点、公园等;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如某项公共支出项目对自然环境的净化或污染程度等;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如砍伐树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对野生动植物以及其他生态平衡的影响等。由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许多方面难以用精确的指标量化, 只能运用统计数据尽可能量化指标, 同时结合定性指标进行评价。

政治绩效方面。政治绩效主要体现在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方面的改进, 通过制度创新改进决策机制和决策成本, 实现公平与效率原则。包括行政管理体制、行政机构效率、政府职能及决策水平、人民群众对政府满意度等;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包括对全社会收入分配及就业的影响, 对产业结构和布局的影响, 科技成果在生产领域的应用程度, 对自然资源的节约和开发利用等;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包括社会保障及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对国防的影响, 对教育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 对人口、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等。

(3) 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设计。我国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的设置与选取应结合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并充分考虑财政支出项目或财政资金使用管理单位的具体目标等综合因素, 建立指标设置与选取的动态机制, 指标的设置到选取必须有较强的针对性, 注意指标兼容性问题, 把握好共性与个性指标的衔接。从评价工作看, 指标设置越细, 评价结果越趋于合理, 但受各种因素制约, 有些数据无法取得, 有些受时间限制无法完成, 所以设置选取指标还要考虑可操作性 (见图2) 。

3. 探索制定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标准体系

目前, 无论是国内的湖北恩施试点模式, 还是国际的世界银行、澳大利亚、英国模式, 多以行业标准、计划标准、历史标准或经验标准作为绩效评价的对比标准。从理论上讲, 这些标准都可以作为衡量和评判的基准, 但在具体操作上, 应根据评价目标和评价对象的不同来确定适当的评价标准。

(1) 行业标准。行业标准是以一定行业许多群体的相关指标数据为样本, 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计算和制定出的该行业评价标准。采用行业标准便于对各类支出项目的绩效水平进行历史的、横向的比较分析, 通过评价总结出一定时期内同类支出项目应达到的效率或有效水平, 为加强支出管理提供科学标准。行业标准自身的客观性和易取得性, 通常有广泛的使用场所。在我国, 一般由国家和地方公布的行业水平作为行业标准 (见表1) 。应该指出, 行业标准需要强大的数据信息库作支持才能得到充分应用。

(2) 计划标准。又称“目标”或“预算标准”, 是指事先制定的目标、计划、预算、定额等预定数据作为绩效评价的标准。计划标准的作用是通过将实际完成值与预定数进行对比, 发现差异并达到评价目的 (见表2) 。

计划标准适用于部门和项目支出评价。由于计划标准往往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其制定要求相应较高, 如果制定得科学合理, 则具有较好的激励效果。反之, 标准不是过高, 就是过低。计划标准过高, 出现鞭打快牛或者完不成现象, 容易挫伤积极性;计划标准低了, 又起不到激励作用。计划标准具有不确定性, 随着支出行为所处阶段不同, 其计划标准也有所不同。

(3) 历史标准。历史标准是以本地区、本部门或同类部门单位、项目的绩效评价指标的历史数据作为样本, 运用一定的统计学方法计算出的各类指标的平均历史水平。历史标准是该地区、部门、单位或项目过去形成或存在的某个数据, 如上年实际数据、上年同期数据、历史最好水平等。

运用历史标准的基本假设是现行评价对象所处的环境与历史标准所涉及的那段时间的环境大体一样。如果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或者持续不稳定, 则不适宜采用历史标准进行评价。实际运用时也要对历史标准进行及时地修订和完善, 尤其要注意剔除价格变动、数据统计口径不一致和核算方法改变所导致的不可比因素, 以保证历史标准符合客观实际情况。

(4) 经验标准。经验标准是根据长期的财政经济活动发展规律和管理实践, 由财政管理领域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 在经过严密分析研究后得出的有关指标标准或惯例。如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财政赤字规模是否适度, 通常采用财政赤字占GDP比例或称“赤字率”, 一般公认的赤字率不超过3%。

经验标准具有较强的公允性和权威性, 在绩效评价中具有一定的适用价值, 但这些经验标准可能只适合于某个国家, 或者情况相近的某些国家。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中, 不是所有的指标都有经验标准可供使用, 经验标准的适用范围比较局限。经验标准适用于缺乏同业比较资料, 尤其是缺乏待业标准的绩效评价。即便两种标准同时可供使用, 当行业标准不如经验标准权威性高时, 为保证评价结果得到评价对象和社会公众的认可, 应当选择经验标准而非行业标准。

4. 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组织体系

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组织体系包括评价实施主体和评价客体。评价实施主体由评价组织管理机构和评价实施机构构成。组织管理机构是指财政部门内设的专司机构, 也包括地方政府成立的绩效评价领导小组办公室等;评价实施机构包括评价工作组、专家咨询组和中介机构。评价客体主要包括评价对象和范围、评价目标和评价工作流程等 (见图3) 。

绩效评价组织管理机构主要职责包括, 研究绩效评价体系, 制定绩效评价制度和办法, 建立评价指标库和数据库, 选聘专家咨询组专家, 组建评价工作队伍并开展培训, 审定评价工作实施方案, 指导协调各部门绩效评价工作, 审核确认绩效评价报告, 研究拓展绩效评价结果应用领域、应用方法, 发布评价信息, 促进绩效评价工作为预算管理服务。

绩效评价实施机构的主要任务是, 制定评价工作方案, 设计基础数据表和调查问卷, 选取评价指标, 分配指标权重, 测算标准值, 确定评价方法, 建立评价模型, 收集审核基础数据和资料, 组织实施评价, 撰写评价报告, 建立评价档案等。

评价工作组一般由财政和监督机构、被评价单位的相关专业人员组成。评价人员应具有较丰富的财政经济管理、财务会计、资产管理及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熟悉绩效评价业务, 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协调能力, 坚持原则, 秉公办事。

专家咨询组成员从大专院校、研究机构、行业协会以及政府综合管理部门和有关经济、法律、技术等方面的专家中选聘。专家咨询人员应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 熟悉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 熟悉财务监督管理, 掌握被评价对象所处行业的发展状况, 具备经济、法律和行业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工作经验, 有较高综合判断能力, 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相关专业的执业 (技术) 资格及10年以上专业工作经验。

中介机构是独立的绩效评价机构, 接受绩效评价组织管理机构的委托, 按照统一要求进行绩效评价。主要职责包括, 依照委托单位的要求, 按照规定的评价指标、评价目标, 对评价对象的各项基础数据进行核实, 对绩效管理进行诊断, 提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撰写绩效评价报告。从发展看, 由于社会中介机构的独立性质以及社会各方面对中介机构的认可程度, 一部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可以委托中介机构实施。

5. 探索和拓宽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探索利用绩效评价结果推进财政绩效管理工作, 对有效发挥绩效评价结果在合理配置财政资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加强财政监管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

绩效评价结果在公共支出管理中的运用是多层次的, 应贯穿于支出管理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通过评价结果了解财政资金在效率领域和公平领域中的配置结构是否合理, 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支出规模是否适当, 总结财政支出实践中带有规律性的经验和教训, 进一步改进工作, 提高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 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社会公平。通过评价结果准确把握财政政策效应, 为制定科学的财政支出政策提供客观依据。通过评价结果了解单位财政资金使用状况, 分析诊断单位内部管理问题, 促进单位树立绩效意识、成本意识和责任意识。

结合我国现行财政体制分析, 绩效评价结果主要为各级政府提供决策参考;提交给人大常委会作为加强预算管理, 改善监督管理手段, 优化支出结构的参考依据;提交人事或组织部门作为考核单位领导人的参考依据, 增强干部任免的公正性和透明性, 有利于消除干部任免中的暗箱操作带来的腐败行为;提交到有关项目管理部门作为确定项目立项的参考依据;反馈给评价对象提供加强管理的参考意见, 促使引入成本核算机制, 重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建立激励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有选择的对评价结果进行定期新闻发布, 向社会公众公开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状况, 加强社会舆论监督。

在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中, 还应积极探索建立绩效评价结果的责任追究制度, 把绩效评价结果与经济责任审计、行政监察结合起来, 建立公告警示和问责制度, 对绩效评价中发现的损失浪费现象和其他违纪违规行为坚决进行揭露和处罚。

公共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论文 篇2

急应建立健全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一、建立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为应对科技进步、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环境,解决政府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低下、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等问题,普遍采取了以公共责任和顾客至上为核心理念、以谋求提高效率与服务质量、改善公众对政府公共部门的信任为目的政府绩效评估、绩效审计等措施。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建立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建立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是促进财政支出科学管理的必然要求。建立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有利于完善我国审计监督评价体系。

二、当前我国建立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存在的难点和问题

(一)法律层面缺失。从国外发达国家绩效审计工作的发展实践来看,必要的立法支持是确保财政支出绩效审计制度化、经常化的重要保证。而我国绩效审计工作仍处于试点摸索阶段,迄今尚末出台有关绩效审计工作的统一法律;审计相关法律也未明确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规定的条文。从依法审计角度看,法律规范的缺失不仅使绩效审计缺乏必要的深度和广度,而且也影响审计的权威性和结果的运用。

(二)绩效审计的执行主体未明确。西方许多国家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都设有专门的绩效评估、绩效审计评价机构作为审计评价的执行主体。而我国则未明确这样一个有权威性的综合管理机构,使得评价工作只能分散在各管理部门进行,各部门又主要从技术性能、项目管理方面进行评价,指标、方法和组织程序差异大。标准不统一,使得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评价结果差异大,既难以保障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又缺乏可比性。

(三)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缺乏。虽然我国一些地方审计机关已经初步确定了绩效审计指标体系设计和应用方法,但这些指标主要侧重于技术、工程及资金使用合规性的评价,而对资金使用效益、社会效益定量、定性评价不足。其次,各部门评价指标设置呈平面化和单一性特征,缺乏一套建立在严密数据分析基础上的科学、统一、完整的指标体系,还不能满足从不同层面、不同行业、不同支出性质等方面进行综合、立体评价的要求、另外,财政支出基础数据的缺乏也使得审计评价的标准难以确定,因此绩效审计工作的进展缓慢。

三、推进财政绩效审计基本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开展绩效审计当务之急是边立法边实践。提出立法建议;明确执行主体;建立定量、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

(一)建立健全绩效审计法律。依法审计是审计的基本原则,只有法律、法规的条文明确规定了绩效审计,审计机关、审计人员开展绩效审计才有法可依。首先,应该在《审计法》或《预算法》中确立绩效审计的法律地位。其次,要从法律上树立绩效审计的权威性。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应具有相应的地位和相对的独立性。再次,出台有关审计评价工作的具体法律制度及规范,明确审计评价的组织管理、相关各方的责任与权利、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实施程序和方法结果及绩效审计报告的效力和约束等。

(二)建立健全财政支出绩效审计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为合理考核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应根据不同单位性质、项目类型、考评可比性等分别设置和界定绩效评价指标,考核指标一般应包括绩效目标完成程度、预算执行情况等,以确保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同期、同地域可比性,保证绩效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一般来说,审计评价财政支出经济效益指标都可以表示为收益/成本的比例,收益、成本的具体内容视不同效益指标而异。审计评价财政支出社会效益指标的标准往往由于支出项目涉及不同的经济和社会领域而各不相同。而且不同性质的财政支出在政府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和目的的不同,因此要衡量和判断这些支出的绩效须对应不同的评价指标,具体指标选取则应根据评价的具体目标、组织实施机构、评估对象等确定。

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探讨 篇3

一、公共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

公共财政支出是政府为确保国家职能的履行, 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所安排的支出。公共财政的公共性, 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标准。税收收入是公共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占公共财政收入的90%以上。如何使有限的公共支出资源对社会、经济产生最大的效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 公共财政支出必须纳入公共制约和监督体系, 要对公共财政支出进行绩效评价, 对评价结果进行跟踪问责。

如果公共财政支出不计成本, 不讲效果, 必将使公共财政蒙受巨大损失。审计署2009年1号审计令公布:“截至2008年10月底, 各被审计单位已追回或归还被挤占挪用的资金267.73亿元, 根据审计建议完善各项制度规定158项;审计发现的116起涉嫌违法犯罪案件线索移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查处后, 已有30人被依法逮捕、起诉或判刑, 117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其中:376亿元未纳入预算的资金已纳入预算;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查出53个中央部门存在的问题, 已得到纠正和落实整改措施的金额为84.42亿元;中央支农专项资金审计查出的50个县挤占挪用的1.25亿元资金中, 有1.12亿元已纠正或正在落实整改措施;挤占挪用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寄宿生生活补助费等已归还1.13亿元;乱收费已清理退还学生4960万元;各地方政府已收回被挪用、返还和欠征的土地出让金132.69亿元, 收回被挪用、欠收的征地补偿资金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2.93亿元, 归还被挪用的土地储备贷款8.44亿元。各地收回土地出让金132亿;各地已清理和追回违规使用的救灾资金1.95亿……”。通过整改, 反映出国家对公共财政支出管理的重视程度。

上述查处的问题反映了公共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涉及各部门和各方面, 反映了政府职能部门滥用财政权力, 铺张浪费甚至挪用截留贪污公共财政的钱;亵渎了公共财政的公共性, 违背了公共财政支出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根本。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公共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 成为社会探讨的新课题。

二、公共财政支出问题的解决对策

其一, 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上述审计结果让人深思, 这些数字背后, 隐藏着大量的腐败、决策失误和浪费问题;公共财政支出分配不公的问题;政府官员滥用政府权力, 挤占、挪用财政专项资金的问题;甚至贪污犯罪等问题。公款吃喝玩乐、公费出国旅游、政府兴建超豪华写字楼, 政府购买豪华小汽车等铺张浪费挥霍的现象普遍存在, 造成财政资金的巨大浪费。由于现有经济体制下的财政资金分配模式, 导致政府部门在财政资金分配上, 主要是通过预算单位申请财政部门批准拨付为主, 难以保障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合理性, 公平性、透明性, 造成预算单位年年进行资金争夺战, 为争夺资金, 拉关系, 走后门、搞贿赂, 导致腐败滋生和蔓延, 使国家蒙受巨大损失。在财政支出中不讲资金的使用效益, 不计支出成本, 给公共资源造成巨大浪费。

由于公共财政支出管理不严, 损失浪费严重, 使有限的公共财政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有效运用。我国财政资金不足是影响社会公共需要的重要因素, 而奢侈和浪费只能加重国家财力不足和公共支出需要的矛盾, 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因此, 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的客观要求。

公共财政的公共性, 就是为社会公共需要, 为百姓、为社会服务。国家正在制定和完善的经济体制改革, 公共财政支出明显体现了向“三农”、向困难人群倾斜。免征农业税、低价廉租房、棚户区改造、提高征地农民退休标准、低保户救助金、正在完善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优先发展教育, 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等机制的建立等, 都是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标志。

改革的关键, 不仅要把好公共财政资金分配关, 还要重视公共财政资金投入使用效果的评价制度。防止预算资金分配审批中的个人权利过大, 造成个人权利膨胀, 下级为争预算资金, 拉拢贿赂审批人, 审批人为了个人利益不惜国家利益, 使之蒙受巨大经济损失。因此, 预算资金的分配审批工作应该采用集体审批。使有效的公共财政资源合理分配到社会需要的各个方面, 提高预算分配的透明度, 接受绩效评价部门、审计部门、上级财政部门、人大、公众舆论的监督。因此, 积极改革经济体制中的不利因素, 最大限度的取得公共支出资金的社会、经济效益。

其二, 健全的绩效评价部门和完整的指标评价体系。绩效评价已成为检验公共财政支出社会经济效益的检验方法。绩效评价应当注重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 严格执行规定的程序, 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财政部门和各预算单位是绩效评价的主体, 在各级财政部门及预算单位应该依法设置专门的具有权威性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综合管理机构, 配备专业评价人员, 有组织、有计划、有重点对公共支出绩效进行科学评价, 形成制度化、经常化。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绩效评价工作, 绩效评价的第一责任人, 应为部门的第一负责人, 把绩效评价结果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的重要条件。

绩效评价指标是衡量绩效目标完成程度的指标。绩效评价指标分为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 共性指标是适用于所有部门的指标, 主要包括预算执行情况、财务管理状况、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及其收益管理情况以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衡量绩效目标完成程度的指标;个性指标是针对部门和行业特点确定的适用于不同部门的指标。绩效评价标准是指衡量财政支出绩效目标完成程度的尺度。绩效评价标准具体包括:计划标准、行业标准、历史标准、其他标准。

绩效评价方法主要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最低成本法、公众评判法等。绩效评价应当客观、公正, 标准统一、资料可靠, 依法公开并接受监督。

其三, 绩效评价相关制度、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体现公共财政的公开、公正、透明的同时, 还要接受制度、法律的监督制约。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在我国刚刚起步, 很多制度、法律都在制定、规范之中。针对公共财政绩效评价工作制定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用于规范和保证公共财政顺利实施;各级政府要依法科学的制订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方针政策, 并保证有效实施;各级财政部门制定绩效评价管理制度及工作规范;相关行业政策、行业标准及专业技术规范;依法批复的部门预算;地方申请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相关资料;部门年度决算报告;审计部门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年度审计报告等。

因此, 应出台统一的有关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法律, 使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得到法律约束力和制度保障。对现行法律普遍存在的执法不力、执法不严的问题应严肃追究。除法律、制度保障外, 还要充分发挥人大的监督、审计的作用, 预警重大经济隐患。

其四, 对绩效评价结果实行追踪问责。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是检验公共支出效益和成果的重要标准, 绩效评价的结果应作为政府下一年度部门预算的编制和财政资金分配时增加或削减预算的重要依据。审计监督、监察等部门根据绩效评价结果, 严肃处理有关违法违纪行为, 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对违纪违规的, 应视情节给与经济上的罚款、降薪、取消资格、调离岗位等;在行政上降级降职、警告记过、开除工职等处分。对违法的行为, 按法律条款, 视其情节, 追究其法律责任。

公共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论文 篇4

发布部门: 河南省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文号:宛政办„2004‟135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南阳市财政局、审计局、监察局、人事局《关于南阳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实施办法(试行)》已经市政府研究批准,现转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四年十二月二十日

南阳市财政局、审计局、监察局、人事局

关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实施办法(试行)

为加强财政支出管理,逐步建立以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为核心的财政资金“跟踪问效”制度,形成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到绩效监督各环节紧密衔接、相互协调的科学、完整、规范的财政资金分配管理体系,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决策水平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关于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的总体部署和省财政厅《关于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指导意见》(豫财统[2003]57号)精神,结合我市财政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和目的

以公共财政的理财思路为指导,用科学的方法对财政支出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判定支出行为和支出结构的合规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据此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改革财政支出行为和支出方式。结合部门预算改革,在财政资金分配上体现“绩效优先”原则,进一步强化支出责任意识,形成“花钱”看结果的管理理念,实现财政支出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外部评价和外部监督的有效结合,为财政资金运行及效果的全过程监控提供新的手段,确保财政资金科学高效使用,提高财政公共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

二、基本原则和方法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运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方法,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对财政支出行为过程及效果(包括经济效益、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等)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判断。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原则

经济性要求绩效评价注重对资金投向的合理性作出评判;效率性要求绩效评价注重对资金拨付的及时性、准确性作出评价;有效性要求绩效评价注重对资金的安全性、支出业绩作出评价,从而全面衡量财政支出的管理水平和使用绩效。

(二)真实性、科学性、适用性原则

真实性是保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客观公正的基础,要求绩效评价所采集的资料、数据、情况等必须客观真实;科学性是指绩效评价要根据不同部门、不同支出类别和项目特点,科学设计评价标准,准确、全面反映支出项目投资规模、使用重点及综合绩效,衡量不同部门需求、管理和使用财政资金的能力。适用性是指通过对财政资金投向和绩效的科学评价分析,强化财政资金分配和使用责任,提出优化支出结构、提高使用效益的建设性意见,为预算编制和执行提供重要依据。

(三)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以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定量分析建立在支出项目的财务数据采集分析上,定性分析通过对项目支出的综合因素分析,结合相关专家的意见,与定量分析共同评价支出项目的效果,以更加合理、准确地反映支出实际绩效。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在实施绩效评价时,根据支出项目的不同情况可以只采用一种方法,也可以多种方法同时进行)包括:

(一)比较法

1、成本—效益比较法。针对财政支出确定的目标,在目标效益额相同的情况下,对支出项目中发生的各种正常开支、额外开支和特殊费用等进行比较,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效益为优。

2、目标预定与实施效果比较法。通过比较财政支出所产生的实际结果与预定的目标,分析完成(或未完成)目标的因素,从而评价财政支出绩效。

3、历史动态比较法。将历史上各时期的公共支出按一定原则和类别分类排列,分析比较,确定公共支出效率变化情况。

4、横向比较法。将相同或近似的支出项目通过比较其在不同地区间的实施情况来分析判断支出的绩效。

(二)摊提计算法

研究某项支出通过年度盈余得以回收的时限,即计算投资回收期或投资风险。摊提时间越短,风险越小。

(三)最低成本法

在某项公共支出不易观测或计算其效益大小的情况下,可采取分析评价多个功能和目的相近的方案,选择成本低的方案作参照进行评价分析。

(四)因素分析法

通过列举分析所有影响收益及成本的内外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的方法。

(五)公众评判法

由若干相关领域的专家对财政支出绩效进行分析,同时,设计不同的调查问卷,发给一定数量人员填写,最后汇总分析各方意见进行评价判断。

(六)财政部、省财政厅制订的其他方法

三、指标设计与使用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主体设计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通用)指标,一类是个性(专用)指标。除主体指标外,可根据国家对评价对象的特殊政策和要求设定部分补充指标。基本(通用)指标和个性(专用)指标设置以计量指标为主,由政策性指标、绩效性指标、管理性指标、结构性指标等构成;补充指标设置以非计量指标为主,也可以是计量指标,具体可由评价工作组织机构结合具体评价项目的实际需要进行个案设置。基本(通用)指标和个性(专用)指标根据财政支出的不同功能和类型分为九大类:即:经济建设支出项目评价指标、教育支出项目评价指标、农业支出项目评价指标、科技支出项目评价指标、文化体育支出项目评价指标、卫生支出项目评价指标、社会保障支出项目评价指标、政府采购支出项目评价指标、政府运转支出项目评价指标。每类支出评价指标均设立“指标库”,实行动态管理,在实施评价时,针对不同项目需求选取一定比例的指标形成评价“指标表”,对支出项目进行系统、客观的评价。

四、工作程序和步骤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必须遵循严格、规范的工作程序,从而减少误差,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一般工作程序和步骤主要包括:

(一)确定评价对象

财政部门根据财政支出改革、管理的总体目标,以及上级主管部门关于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部署,制订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对区域财政支出执行情况和重要公共支出管理部门、重大财政投资项目与受援项目进行评价。

(二)组建评价工作组和专家咨询组

财政部门根据评价工作需要,从相关部门抽调业务骨干组建评价工作组;从财政、审计、监察、人事、统计、发展和改革等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社会中介机构聘请有关专业人员组成专家咨询组。评价工作组负责评价工作的组织领导、制订评价实施方案、选择委托评价机构、审核评价结果报告等各项具体工作,并实行组长负责制;专家咨询组根据评价工作需要,负责向评价工作组提供有关政策、技术等方面的咨询意见和建议。

(三)设计评价方案,下达评价通知

评价工作组应根据有关规定,制订《评价工作实施方案》,主要内容包括评价对象、目的、依据、组织分工、实施步骤和拟用评价方法、选用评价指标、必备评价资料及其他相关要求等,并及时向评价对象下达《评价通知书》,载明相关情况,布置部门自评和提供有关资料。

(四)督促部门自评、收集数据资料

在正式实施评价工作前,评价工作组应督促被评价的部门、单位做好自我评价工作,按照评价要求收集、核实、整理和提交反映立项决策、建设实施、生产经营等财政资金使用全过程的基础数据资料,并对所提交的数据资料真实性负责。

(五)组织实施并出具评价报告

评价工作组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应深入被评价部门(项目)调查了解有关情况,征求相关部门对被评价部门(项目)的意见,实地勘查和核对评价对象提交的基础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并按照组织分工,运用适当的评价方法对评价指标进行周密计算和细化分析,全面反映被评价部门(项目)的综合效益情况,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在此基础上形成评价的报告。

1、评价报告正文主要包括:评价对象的基本情况简述;说明评价依据、评价数据和资料的来源、采用的评价方法及评价标准;评价分析;评价结论;改进措施及指导性建议。

2、评价报告必须客观、准确地反映评价对象的情况。评价工作人员拟定评价报告时应听取专家咨询组的意见,对影响评价结论的客观因素应在报告中予以说明。

3、评价报告要做到语言简洁规范,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分析详尽,文字叙述清晰明了。

4、报告附录包括评价工作有关的基础文件、数据及文字资料、评价工作人员名单等。

(评价报告的具体格式和要求由市财政局另行制定)。

(六)反馈评价结果,做好工作总结

评价工作完成后,评价工作组应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评价对象征求意见。同时,应建立评价工作档案,进行评价工作总结,将工作背景、评价过程、初步结论、审定结果和问题、建议等形成书面材料。

五、实施方法和范围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既可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项目阶段性执行情况或者跨年度支出绩效进行中期评价,也可以在项目完成后对项目总体绩效进行结果评价。在具体实施中,按实施主体分为部门(单位)自我评价和财政部门组织评价,其具体办法和要求是:

(一)财政支出项目(经常性支出暂不列入)统一实行部门(单位)对资金使用情况自评制度

1、绩效目标申报。项目资金使用单位在申报支出项目时,必须明确提交项目资金使用的绩效目标,并加报一份给各级财政绩效评价部门备案。

2、自评报告备案。非跨年度支出项目,在项目完成后一个月内,项目资金使用单位必须对项目支出的绩效和特定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绩效自我评价,并报财政部门备案。跨年度支出项目在每个预算年度结束时,项目资金使用单位要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一年一评的中期自评,自评报告报财政主管部门备案(支出项目绩效自评报告的具体格式和要求由市财政局另行制定)。

3、抽样复核。财政部门对项目资金使用单位报送备案的绩效自评报告进行抽样复核、审查,抽查面要达到每个预算年度支出项目的5%以上。

(二)财政部门组织重点项目评价

每个预算年度,由财政部门会同有关单位,筛选部分有影响和有代表性的重点支出项目,或按照上级要求指定项目进行综合绩效评价。综合绩效评价由财政部门在项目资金使用单位自评的基础上,根据各方面材料和基础数据,对项目评价采取定量和定性分析判断,综合专业意见,对项目支出的政治、经济、社会绩效进行全面的评价。财政部门组织评价范围主要包括:

1、重点支出项目。市级100万元以上(含100万元)的支出项目;

2、市级支出金额未达到100万元,但政策性强、社会影响大、具有较强代表性的项目;

3、专项资金项目;

4、部分跨年度支出项目;

5、转移支付资金;

6、其他需要由财政部门组织评价的项目。财政部门组织评价可以委托下一级财政部门和具有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实施评价(具体办法由市财政局另行制定)。

六、评价结果应用

1、财政部门对项目资金使用单位报送备案的绩效自评报告进行核实和抽查,逾期不报送项目资金绩效自评报告的,视同项目支出绩效目标没有达到,下年度预算不再安排此项资金。

2、对跨年度实施中期评价的项目支出,在提交年度评价报告之前,财政部门不再拨付资金,并可以根据评价报告的结果,对长期项目资金作中期调整,以使项目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不按规定提交评价报告的,必须向本级政府提出书面申请,经同意后方可拨款。对绩效差劣的项目要进行通报,并对同类项目下一预算年度不再安排资金。

3、重点支出项目经过综合绩效评价,财政部门可根据评价结果向本级政府报告,对后续资金拨付提出处理意见,经政府批准后调整支出预算。

4、根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分析单位内部的管理问题和部门的主要政绩水平,报送同级党委、政府,同时根据党委政府意见提交人事监察部门,作为部门绩效考核参考。

5、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经报请本级政府同意后,将在一定范围内公布,以加强对部门财政资金运用及部门行为的监督,体现和增加公共支出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七、组织管理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由财政部门统一组织管理,各级财政部门代表同级政府分级组织实施。财政部门作为财政预算分配的主体,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管部门,负责安排各项财政支出并对财政资金使用进行监督,研究制订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评价标准,统一规划评价工作并组织实施,指导各地、各部门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

各主管部门、项目资金使用单位对本部门、本单位自评工作负责。

财政部门进行绩效评价时,可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会同审计、监察、人事等部门共同组织实施,必要时可以邀请各级人大专门委员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参加。

八、实施要求

绩效评价的实施既要结合绩效评价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又要兼顾我市财政支出的实际情况。在具体实施中,按照“先易后难、由点及面、逐步推开”的原则进行。以市属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为突破口,通过试点,建立“项目—单位—部门—综合”四个层次的评价体系,逐步带动所有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操作难度大的综合性工作,财政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加强沟通,相互配合,增强绩效评价工作的规范性和约束力,发挥绩效评价对财政资金的跟踪问效和决策信息反馈作用,共同做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

九、本办法自市政府批准之日起执行

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问题探讨 篇5

财政支出是公共部门提供公用品的成本, 在社会资源既定前提下, 这些资源要在公用品和私用品之间进行适当分割。当公用品的最优数量确定之后, 财政支出规模随之确定。但是, 由于公用品分为纯公用品和准公用品, 财政支出的规模也就随之不同, 公用品的最优数量不仅依赖于众多的经济因素, 还取决于公民的偏好, 同时也取决于政治制度, 为此经济理论界形成了许多财政支出规模的决定理论。

1. 边际效用理论。

财政支出的边际效用理论把社会中的个人在消费公用品中获得的“边际效用”, 与这些人向公共部门付税 (以为公用品融资) 的“边际负效用”联系起来。假定公用品的边际效用 (MUpg) 等同于社会边际效用 (MSU) , 纳税的边际负效用 (MDt) 等同于因纳税而放弃的私人边际效用 (MPU) 。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间的最优资源配置以及公用品和私用品的最优供给发生MUpg=MDt (亦即MSU=MPU) 的点上。据此, 部门间最优资源配置的前提条件是配置给每一部门的经济物品的边际效用相等。

2. 萨缪尔森模型。

萨缪尔森对财政支出理论的阐述同时考虑了配置问题和分配问题, 从而发展了支出理论的一般均衡分析。萨缪尔森的模型的基本思路是在社会成员的效用函数、社会福利函数和生产可能函数已知的前提下, 寻求符合帕累托最优和社会福利最大化双重目标的资源配置与产品分配方案。

3. 布朗—杰克逊理论。

以上两种理论都是纯公用产品的最优配置规模, 而在经济体系中, 既具有公用品属性又具有私用品属性的物品数不胜数。例如, 教育、社会保障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 但他们同时具有明显的外部经济性, 政府要向当地提供这种准公用品。但是, 与提供纯公用品付出的成本不同, 提供准公用品不用全额支付成本, 因此, 提供准公用品的财政支出要少于提供纯公用品的财政支出。诸如教育, 医疗等事业不能完全向私人收费, 也不能完全依靠政府拨款。随着社会的进步, 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社会对准公用品的需求越来越大, 这方面的财政支出规模随之膨胀。

4. 公共选择理论。

财政支出理论主要以资源配置效率来分析公用品的供给, 然而, 在现代民主社会中, 政治程序也是公用品供给的一个决定因素。公共选择理论认为, 在公共部门中, 资源配置的决策是一种集体选择:个人投票选出代表, 由代表体现全体选民的意见或偏好, 当政治家决定政府支出水平并做出表决时, 最终形成了财政支出规模。可是, 政治家代表的意见并不是整齐划一的, 因为选民的意见不可能完全一致, 有些人希望政府多支出一些, 而有些人则赞成少支出些。政治家们就要在公民的偏好正确地表露出来的情况下, 综合选民的意见, 做出正确的支出决策。

二、西方国家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要模式

西方国家的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主要存在着两种模式, 即“内部型”绩效评价模式和“外向型”绩效评价模式。

1.“内部型”绩效评价模式。

内部型绩效评价模式是指绩效评价范围、评价主体限于政府部门内部, 绩效评价工作作为政府各部门日常管理工作的一种绩效评价模式。该模式以澳大利亚为代表。澳大利亚的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部门事业发展目标绩效指标。部门事业发展目标反映了部门计划为社会带来的最终利益, 其绩效指标主要是评价事业发展目标有效性的指标。二是部门产出绩效指标。主要反映政府各部门为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数量、质量以及价格。部门产出指标主要包括: (1) 联邦专款绩效指标。联邦专款指政府部门使用的用于事业发展或专门用途的专款, 此类专款占联邦财政支出的80%左右, 类似于我国的项目预算支出等专项资金。这类绩效指标用于说明联邦专款的分配使用情况, 包括专款使用对实现战略目标的贡献以及专款分配的政策等。 (2) 部门基本支出绩效指标。部门基本支出是指用于部门自身运转的经费, 类似于我国的基本支出预算。

2.“外向型”的绩效评价模式。

外向型的绩效评价模式是指绩效评价范围广泛、评价主体多元化, 绩效评价工作作为一种社会化的管理工作的一种绩效评价模式。该模式以英国为代表。英国的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公共部门的自我评价。各公共部门对年初设定目标与其实现情况的对比性分析评价。其主要作用是作为内部总结和审计、财政等部门审核与评价以及国会审查使用, 是公共支出部门绩效评价最普遍的方式和主要工作基础; (2) 审计部门的绩效审核。重点一般放在一些使用大量公共资金的部门和领域, 主要内容包括:检查各部门提交的自我评价报告并做出客观评价:向国会提供独立的评价信息和保证;指出被审计单位在使用公共资金过程中的失误和总结应吸取的教训; (3) 财政部门的综合绩效评估。为了更好的配合年度预算审核和下一年度的预算分配。为此, 财政部门要求各部门在编制预算时, 要给出相应的预算说明, 表明该项预算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在编制决算时, 也要求各部门对每项开支所达到的目标与年初目标进行比较。

三、我国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现状分析

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 且缺乏系统性研究, 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 仍不能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与财政改革的客观需要。总的来看, 我国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对重要性认识不足。

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 财政支出不讲效益现象较为普遍, 基本上没有采用或不习惯采用客观和可行的方法去考核财政支出效益状况, 约束并规范财政支出行为。近年来试行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 并没有引起各方应有的重视。各级财政部门并没有把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作为财政支出管理的有效手段, 预算安排上和财务管理中没有强调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 支出绩效评价的结果没有得到利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还停留在财政统计评价部门的试点和探索上。

2. 缺乏科学的指标体系。

一方面, 目前各有关部门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主要是通过若干固定的财务、技术和工程管理指标进行全过程评价, 侧重于技术和工程及资金使用的合规性评价, 而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评价不足。另一方面, 各部门评价指标设置呈平面化和单一性特征, 缺乏一套建立在严密数据分析基础上的科学、统一、完整的指标体系, 还不能满足从不同层面、不同行业、不同支出性质等方面进行综合、立体评价的要求。

3. 评价内容不完整。

比如, 评价对象仅局限于项目本身, 而忽视项目内外因素的综合分析。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不仅涉及项目过程审核和投资与回报的评价, 而且包括各种宏观因素的评价, 如投资的社会环境包括政策环境和自然环境对投资行为的影响, 以及投资行为对行业、社会及整个经济运行的影响等。但目前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恰恰不包括这些内容, 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不能达到为政府宏观决策服务的目的。

四、我国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构建思路

1. 建立专门的绩效评价机构。

为了改变目前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零碎, 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的状况, 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真正形成对计划、决策、管理的监督和制约, 应在财政部门建立专门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构, 对全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实施统一管理。同时, 在各政府部门设立专门的绩效评价机构, 按照全国统一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有关要求组织做好本部门、所属单位以及财政支出项目的具体评价工作。鉴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对财政支出管理的监督作用, 必须赋予工作机构及相关人员以必要的职责, 如在信息查询、资料获取、独立调查取证以及行政处罚建议等方面给予一些特定的权力。该机构的主要职责: (1) 财政资金分配格局的评价; (2) 财政资金整体使用效益的评价; (3) 财政支出范围调整的绩效评价; (4)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体系的建立。

2. 科学制定绩效评价指标。

目前在国内外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践中, 比较常用的指标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 (1) “3E”原则。“3E”原则是指经济性 (Economy、效率性 (Efficiency) 和有效性 (Effectiveness) 。“3E”原则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基本原则, 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实际的绩效评价过程中, 通常都是以“3E”指标为关键性的思考主轴。在经济性指标内考虑“成本”与“资源”;在效率性指标内, 考虑“资源”与“产出”;在有效性指标内考虑“产出”与“结果”。 (2) 投入-产出。西方国家在评价公共部门或公共项目绩效时常用投入-产出法进行分析, 在实际操作中简便易行, 值得借鉴。其评价内容通常包括:投入指标 (Input}、产出指标 (Output) 、结果指标 (Outcome) 、效率指标 (Output./Input) 、效能指标 (Outcome/Input}、质量指标 (Quality) 等。 (3) 世行项目后评价。世界银行对支出项目评价不设固定指标, 评价指标的设置是视不同项目而采用不同指标, 但一般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投入性指标、行为性指标、产出性指标、成效性指标、影响性指标等。

3. 加强相关法制建设。

首先要加快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法制化建设步伐, 在《预算法》、《审计法》等法律中增加绩效评价的要求, 加强对财政支出管理的约束力, 强化进行支出绩效评价手段, 为今后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奠定必要的法律基础;其次, 各级人大对政府财政收支预决算的审查也要从合规、合理、合法性审查向绩效结果审查重心转移;第三, 要在全社会宣传加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意义, 使财政支出绩效概念深入人心, 从而达到促进社会公众关心财政支出绩效和参与、支持绩效评价工作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祝云.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简述[J].经济体制改革, 2007 (3)

公共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论文 篇6

一、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意义

对公共财政支出实施绩效评价可以加强财政管理, 在很多发达国家都设立了财政支出评价分析机构, 制定评价的制度、标准与方法, 对财政投资项目追究行政责任, 有效的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果。随着财政管理改革不断深化, 建立科学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既有外在基础, 也有内在要求, 很需要一套按照市场经济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对财政投入的成本和产生的效果进行科学的比较, 加强对政府支出行为的约束和激励, 促进我国财政管理职能的转变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通过评价财政分配资金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了解财政支出在相关领域行业所起的作用, 能够客观的反映财政支出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为提高财政投资决策水平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所以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提高财政决策水平的有效方法。

二、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载体, 是政府衡量财政资源配置、支出效率的一种工具, 是反映财政支出绩效总体现象的特定概念和具体数值, 提供有关财政支出运行特征及其目标完成情况的信息, 对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测和综合评判, 是反映和揭示财政支出存在问题的重要量化手段。财政支出是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为标准来参与社会资源配置, 社会共同需要的多样性决定了公共支出内容的复杂性, 也决定了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必须建立一个多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

1、财政支出内容的多样性决定了指标体系的多层次性。

财政在参与社会资源分配过程中, 资金的流动和支出的过程涉及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 要满足各阶层在社会产品分配中的利益, 满足不同阶层的社会共同需要, 这种多样性决定了财政分配既要考虑经济效益, 也要考虑社会效益和政治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要遵循目的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全面性与经典性相结合、科学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指标体系总体结构的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绩效评价的质量, 所以建立我国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应着重从一下几个方面展开:

2、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设计。

我国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的设置与选取应结合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并充分考虑财政支出项目或财政资金使用管理单位的具体目标与环境等综合因素, 建立指标设置与选取的动态机制, 从指标的设置到选取都必须有较强的针对性, 但从财政支出评价的总体情况来看, 又要注意指标兼容性的问题, 也就是把握好共性与个性指标的衔接问题。从一项评价工作开展来看, 指标设置越细, 评价结果越趋于合理, 但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制约, 如有些数据无法取得, 有些受时间限制无法完成等, 所以设置具体评价指标以及选取指标的数量还要考虑现实可操作性。

三、对公共财政支出实施绩效评价工作的建议

1、由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在我国刚刚起步, 因此应该参照国外的先进经验, 本着先易后难、分布实施的方针。首先要跟踪国外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方向, 及时掌握国外的先进的工作方法和经验。其次考虑到部门和综合评价难度较大, 目前应尽快建立适用于评价的指标体系的标准值。最后通过试点逐步建立有关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法, 逐步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

2、财政支出实施绩效评价必须在法律框架内运行, 因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一项涉及范围很广的大工程, 无论是评价工作的组织实施还是评价结果都必须遵循一定的制度规范, 建立我国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基础是要研究制定一系列统一的制度规范, 对全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程序、工作规则、组织方式及结果应用等进行明确, 并对相关行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进行界定等。目前我国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法律、法规建设近乎空白, 制约了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为此, 首先要加快公共财政绩效评价法制化建设步伐, 在《预算法》、《审计法》、《会计法》和其他相关法律中增加绩效评价的条款, 通过强化公共财政绩效管理的法律地位, 加强公共财政绩效管理约束力。

3、应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标准,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标准是以一定量样本数据为基础, 利用数理统计的原理进行测算而得出的标准数据。按照可计量性分为定量标准和定性标准, 评价标准是和评价的指标体系相匹配的, 标准并非是固定的和一成不变的, 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客观环境的变化不断变化。为提高有关评价标准的权威性, 财政部门可以仿效企事业绩效和国外绩效评价标准, 定期发布有关评价标准。

4、对公共财政支出实施绩效评价工作必然有专门机构来承担, 所以应该建立专门的评价管理机构, 不能由财政部门内主管支出的部门来做, 以避免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之嫌。从职责划分来看, 财政部门是组织者, 也是公共部门绩效评价承担者, 公共管理部门则负责对所属财政支出范围内的单位进行评价。对支持项目的评价则由财政部门组织公共管理部门共同进行。

5、绩效评价的结果主要运用于三个方面:一是将结果纳入人民代表大会审核程序, 并就其内容向社会公布以增加其透明度;二是作为财政信息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为优化财政支持结构和提高支出效率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三是用于考核公共管理部门绩效, 以规范各公共财政部门的财政行为, 发挥公共部门在财政资源配制中的作用。因为绩效评价结果是政府和财政部门对社会资源配制能力和效率的集中体现, 所以要科学的运用。在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中, 还应积极探索建立绩效评价结果的责任追究制度, 把绩效评价结果与经济责任审计、行政监察结合起来, 建立公告警示制度, 对绩效评价中发现的损失浪费现象和其他违纪违规行为坚决进行揭露和处罚。

6、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信息库。不仅有利于收集、查询项目资料、及时反馈评价结果, 而且可以为培养持续、有效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能力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进一步完善全国预算单位会计决算体系, 改进数据的采集的方法和途径, 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提供详尽、全面的基础数据资料;收集支出项目立项决策、建设实施、生产经营等全过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数据库, 选定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重点财政支出项目的有关数据并做好数据信息的分类管理, 为支出评价指标和标准的设置与测定提供依据。

三、探索和拓宽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积极探索利用绩效评价结果推进财政绩效管理工作, 对有效发挥绩效评价结果在合理配置财政资金,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加强财政监管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绩效评价结果在公共支出管理中的运用是多层次的, 应将之贯穿于支出管理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 通过绩效评价结果了解财政资金在效率领域和公平领域中的配置结构是否合理, 支出规模是否适当, 总结财政支出实践中带有规律性的经验和教训, 进一步改进工作, 提高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 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社会公平。通过绩效评价结果准确把握财政政策效应, 为制定科学的财政支出政策提供客观依据。通过绩效评价结果了解单位财政资金使用状况, 分析诊断单位内部管理问题, 促进单位树立绩效意识、成本意识和责任意识。结合我国现行财政体制分析, 绩效评价结果主要为各级政府提供决策参考;提交给人大常委会作为平衡部门预算的参考依据;提交财政部门作为改善监督管理手段, 优化支出结构的参考依据;提交人事或组织部门作为考核单位领导人的参考依据, 增强干部任免的公正性和透明性, 有利于消除干部任免中的暗箱操作带来的腐败行为;提交到有关项目管理部门作为确定项目立项的参考依据;反馈给评价对象提供加强管理的参考意见, 促使引入成本核算机制, 重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建立激励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有选择的对评价结果进行定期新闻发布, 向社会公众公开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状况, 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建立绩效评价结果信息档案。

总之,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在我国是一项开拓性和探索性的新工作, 因此研究探索我国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 建立财政支出评价制度, 组织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 应该充分尊重我国国情, 紧密结合财政工作实际, 确定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 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渐进式的组织实施。

摘要:如何在现有的财政预算体制下做好财政监管工作, 使有限的财力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是对财政支出管理提出的新课题。建立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实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加强财政支出科学监管的重要手段, 也是转变财政管理职能, 改财政预算管理的需要, 本文对公共财政支出实施绩效评价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参考文献

[1]、李素敏.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探讨.[J].财政金融.2006, 9

[2]、陆庆平.公共财政支出的绩效管理.[J].财政研究.2006, 4

公共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论文 篇7

财政支出是政府部门实现其职能的有效手段。政府部门地各项财政收支活动和经济活动是我国国家审计的主要内容。然而, 目前国内的公共财政体系尚不完善, 一些政府错位、缺位、越位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公共受托责任理念日渐增强的背景下, 公众将关注的角度逐步集中财政支出的效率、效果、财政收支的合法性、真实性等层面。在本文中, 将主要结合现阶段我国政府在财政支出审计方面的具体实际, 以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作为基础, 尝试建构一套比较完整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从而有效地促进审计监督作用的有效发挥。

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概述

风险导向的审计模式可以理解为是从对审计风险的识别出发, 通过制定明确地审计计划, 客观系统地评价可能存在的审计风险, 进而开展审计相关实务。这种模式主要关注地是政府作为公共部门可能面临的一些公共风险和运营风险, 并将此作为核心内容予以评估。针对可能存在的审计风险, 必须立足不同层面进行深层次分析。通过实行这种模式, 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审计效率和质量的有效提升, 减少审计资源的浪费, 规避审计风险, 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但是, 这种模式对风险识别具有较高依赖性, 因此要求必须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风险识别理论与实务模型, 以此为基础开展后续的审计实务工作。

三、我国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财政支出综合绩效考评指的是对某个地区财政支出的数额、架构、各种财务开支构成的综合成效加以评定。在我国, 通常以行政区划来划分具体的区域, 行政区划取决于政府层级;为此, 财政支出综合绩效考评本质上是对某级政府的全部财政开支的绩效评价。财政开支综合绩效考评旨在度量某个地区财政政策指标与成效的达成状况, 重点包含两个内容, 其一是经济效率考评, 其二是社会效率考评。经济效率指的是财政开支有助于推动社会资源的科学配备与经济体系的高效运行。社会效率指的是财政开支有助于社会的前进与人类的前进。社会效率的考评难以量化, 适宜立足于定性的层面加以考评;即便一些考评指标可以量化, 其具体数值的采集也有很大难度。详细来说, 现行财政开支绩效机制存有下述不足:

(一)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缺乏统一的法律保障

当前国外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已构建了一套比较健全的法制规章机制保证政府绩效考评的顺利进行。国内进行财政支出绩效考评工作的时间还不长, 有关法制规章还不完善, 还没有划入财政资金管控流程。尽管我国政府指出要增快财政法制化建设步伐, 可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颁布全国性的关于财政绩效考评工作的法制规章, 财政机构尽管已出台了部分绩效考评方法, 可是在法律制约力等方面远远不足, 并且每种绩效考评方法的适用条件也存在差异。绩效考评的内容、绩效考评的实施过程、考评标准的选取、考评结果的运用等方面规章的不详尽, 也造成了部分地方财政机构进行绩效考评工作没有可依靠与参考的法规的现状。

(二) 评价内容的完整性和合理性问题

因为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考评工作缺少合理、标准、高效的指标机制, 完善的组织工作系统和完备的信息库, 导致财政支出绩效考评内容不全面、不科学。比如, 偏重于合规性考评, 不注重收益考评;考评对象拘泥于工程自身, 不注重项目内部与外部收入的整体评定和剖析。另外, 因为各组织、机构与工程的资金来自多个方面对其财政资金的运用成效加以考评应当仅对财政划拨资金实施绩效考评;但是, 因为各机构、组织、工程的信息并不健全, 本质上绩效考评过程中难以分别其资金究竟是财政资金产生的, 亦或其他渠道资金带来的;为此, 此也是当前国内财政支出绩效考评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待于在将来的探究中给出应对举措。

(三) 绩效审计实效性失之不彰

作为财政支出绩效监管措施的绩效审计, 在《审计法实施条例》及《审计法》中并未进行具体限定, 致使绩效审计有效性不足。首先, 没有制定保护审计机构独立性的规章。当前审计形式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 其有助于确保进度对应、抓住工作重心, 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审计, 可是弊端也十分突出。因为审计机构归属于国务院, 不能处于超然位置, 其的公平性、客观性无法保证。基于审计机构的公平性和客观性的需求, 要求审计要有较强的独立性。其次, 未曾确定绩效审计的指标。绩效审计指标是审计从业者进行审计实践所根据的标准, 具有重大作用。立足于绩效审计指标的实质层面而言, 其是物质在精神层面的体现, 是审计从业者和审计客体、审计内容间的实际关联。假如缺乏绩效审计指标, 那么审计主体践行责任将无法确保可靠性。为此, 确立绩效审计指标特别关键。再次, 没有确定绩效审计执业准则。可以说, 绩效审计执业准则是约束审计主体审计活动的规则, 其包括了绩效审计职业的理念、观点, 是审计主体开展审计活动的指南, 是不可或缺的。可是国内并未确定绩效审计执业准则。

四、以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为基础的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绩效指标是管理机构或者审计主体对现实成效加以度量的标准, 是权衡经济效益好坏的标准, 是审计主体剖析、出具审计建议、得到审计结论的根据。度量指标的不明确性, 让绩效审计工作者出具客观的审计意见面临诸多难题, 对绩效的评定缺乏有效依据, 必定会对绩效审计的质量与审计意见的可靠性产生很大程度的影响, 缺少绩效审计法制规章是妨碍绩效审计在国内顺利进行的重点要素, 构建完善的政府绩效审计法制机制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依据风险导向审计理论, 为了有效推动国内财政支出绩效审计的开展, 当前最关键的是建立一套具有较强可行性的与国内经济发展特征相一致的绩效审计考评标准机制。该标准机制应当遵照“3E”准则, 在效率性标准方面注重“资源”和“产出”;在经济性标准方面注重“投入”和“资源”;在有效性标准方面注重“产出”和“结果”。

(一) 财政支出综合绩效评价指标

财政支出综合性绩效指标的主要评价内容包括政府预算收支适度水平、政府的预算目标实现情况、预算管理水平以及财政收支结构等等。具体有如下四项指标:

1. 总量效益指标。

该项指标主要考查的是政府财政的财力以及其对于经济的拉动效益。其具体包含了下列指数:一是, 税收收入依存度;二是, 财政支出占比;三是, 财政经费自给率;四是, 财政收入增长率;五是, 财政支出乘数。

2. 结构效益指标。

该项指标主要反映出的是政府部门财政预算支出结构适度水平。其具体体现在下四项支出在总支出的比重。四项支出分别为:一是, 农业支出;二是, 教育支出;三是, 社保支出;四是, 行政管理支出。

3. 社会效益指标。

该项指标反映出的是政府财政对于社会层面的影响。其中所指社会层面主要包含了生态保护、城市和乡村协同发展、人文发展状况、就业改进状况等。比如, 就业变化和财政开支变化的比重、财政支出变化和可支配收入变化的比重、环境整治水平和环保开支的比重等。

4. 财政管理指标。

指的是用来度量财政体系、国库统一划拨、财政风险、预算管控变革、政府采购等现实成效的标准。

(二) 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指标

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是一项综合性的评价指标, 其主要针对的是政府部门进行的财政投资项目, 考察了项目的作用、取得的效益以及造成的影响等等。包含下列指标:

1. 资金保障指标:侧重的是资金的到位状况与使用状况, 包含项目投资、配套资金等等。

2.经济效益指标, 指的是财政支出项目正式运营后的各项收入和项目的债务偿还水平有关的各个标准。比如投资回收期、投入回报率、净现值率等。

3.社会效益指标, 侧重的是财政开支项目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具体包括了经济、社会环境、政治等方面的影响。例如, 社会劳动生产率、收入提升率、社会服务满意率、就业增加率等等。

4.生态环境效益指标, 主要是立足生态保护层面来考察财政支出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体涉及到了生态平衡、自然资源的利用、对污染的控制以及环境质量等等。

5. 实施管理指标:大致包括目标达成指标、项目方案执行指标、财会活动合规指标等。

(三) 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

本项指标审计的重点主要在于政府部门预算的执行、资源利用的发展潜力以及事业发展等方面。具体如下:

1. 预算完成指标:

重点是从政府各机构的预算制定与实行的科学性、实效性等方面予以考核。具体包括了资金的使用率和资金拨付率。

2. 事业发展指标。

这一指标主要强调的是年度计划以及中长期发展目标的实际完成情况, 例如招生目标、毕业生签约率等等。

3. 资源利用指标。

这一指标主要强调了政府部门在财政支出项目中对各项资源的运用状况和质量成果等等。比如:学生平均培养成本、全职老师在教职工总数中所占的比重、教学设施运用水平、学生和教师的比例等。 (4) 发展潜力指标。指的是政府各机构资金增长、事业发展目标变化状况等。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了三项, 分别是:经费自给水平、收入上涨水平、资产增长水平等。

五、结语

综上, 随着我国政府部门变革的持续深入与财政经济机制变革步伐的增快, 当前已基本构建了与我国经济体系需求相一致的公共财政结构。在这种情况下, 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逐步在政府的财政收支和政府的运作等层面。因而, 在本文中, 主要选择基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我国财政支出绩效体系作为核心研究内容, 目的在于强化审计对政府的监督, 确保政府各项经济活动真实、合法、合规。同时, 逐步将重心朝向效益性角度层面, 最终实现政府各部门经验管理水平与综合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新宇.公共财政支出的管理与绩效审计[J].审计与理财, 2013 (10) .

[2]管亚梅.我国政府财政支出绩效审计发展对策分析:以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为基础[J].中国行政管理, 2009 (12) .

[3]蒋琦.中介机构参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思考[J].现代审计与会计, 2015 (09) .

公共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论文 篇8

一、国内外公共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成功经验

1. 澳大利亚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绩效管理

公共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是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国家财政支出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其财政部设立的财政支出评价与分析机构在提高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控制财政支出总量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澳大利亚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具有严肃的法律约束性、科学合理的可行性、高度的透明性、全程控制性以及指标的稳定性和可比性。

(1) 严肃的法律约束性。澳大利亚议会对预算程序、公共服务管理等进行立法, 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财政支出法律体系, 使绩效管理的各个阶段、各个部门的财务行为必须在法律框架下完成。《预算报表诚信法》、《财政管理与责任法》、《审计总法》、《公共服务法》等一系列涉及公共部门领域的法律法规的出台, 为澳大利亚政府推出公共支出绩效考评制度提供了有力保障, 使公共支出的效益评价工作有法可依。

(2) 科学合理的可行性。设计绩效考评程序和考评指标, 将原来较为抽象的绩效目标变得具体化和可操作化, 为考核公共支出效益提供了可行性。通过考核绩效指标的完成情况, 可以实现对公共支出效益的评价。

(3) 高度的透明性。澳大利亚十分重视预算的透明性, 政府为保证各部门都能依法有效地使用财政资金, 从编制预算到报告决算都在议会及社会公众的监督下进行。预算草案在议会通过后就在互联网上公布, 公众可以随时查询。

(4) 全程控制性。澳大利亚政府的绩效管理是建立在全方位、立体式的内部、外部控制机制之上的。财政部在编制、审核部门预算过程中都有一套完整的支出标准和定额体系, 可以形成有效的事前控制;预算执行中, 财政部直接监控资金的流向并定期向议会报告;财政部、审计署每年对每个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 并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 履行事后控制职能。

(5) 指标的稳定性和可比性。澳大利亚政府在1999—2000年正式实施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制度。绩效评价指标是澳大利亚政府财政支出管理的中心环节。部门事业发展目标绩效指标用于评价事业发展目标是否实现;部门产出指标则用于评价联邦专款的分配使用情况、对实现战略目标的贡献以及专款分配的政策、部门基本支出的使用情况等。澳大利亚财政支出的绩效指标设计既兼顾了政治、社会、经济等不同的标准, 综合考虑了长远、中期和当前效益以及直接和间接效益, 同时也注重指标体系的相对稳定性和通用可比性。

2. 佛山市南海区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改革实践

早在2004年, 位于珠江三角洲、全国百强县之一的佛山市南海区就率先探索建立了以绩效预算为核心的财政模式。绩效预算先由第三方机构的专家组对各部门预算进行事先评审, 以项目的合规性、必要性、实用性、真实性为原则, 按照项目的轻、重、缓、急程度安排资金, 并在事后对项目的绩效进行评价, 形成一套完整的财政绩效管理流程。

2007年南海区财政局引入财政绩效管理信息化系统。该系统是以绩效预算、支出评价为核心, 以标准定制、项目管理、专家考核为辅助, 实现了事前绩效预算和事后支出评价的整个过程, 并最终形成绩效预算评价报告和项目支出评价报告。绩效预算评价报告自动流入预算编制系统, 作为年度预算批复的重要依据, 而项目支出评价报告既反映了项目支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也为下年度的绩效预算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整个过程形成一个闭环, 有效地推动政府财政绩效管理的改革, 大大提高了政府财政资金运行的效率和绩效。

系统在正式投入使用后,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 规范业务流程, 降低操作难度, 提高信息准确率。引入信息化系统以后, 原本人工操作的流程变得相对简化。如有指标变动, 只要在系统中进行修改, 就可以直接反映, 减少了错报和漏报的现象。

其次, 实现信息共享, 加强业务交流, 提升办事效率。相关数据录入财政绩效管理系统后, 既能无限次使用, 也可以即时共享, 节省了文件传递的时间。

再次, 加强监控力度, 实现异地协同办公。使用财政绩效管理系统能监控实施过程, 进行实时追踪, 明确流程进度, 准确把握时间。专家不在现场的情况下, 在网上登录系统即可进行评审。

第四, 提高分析处理能力, 实现无纸化办公。引入信息化系统以后, 工作人员只要准确录入数据, 系统即可进行统计, 提升了对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和管理能力, 统计结果也可即时共享, 实现无纸化办公。

二、国内外实践经验的启示与借鉴

从国内外财政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看, 实施科学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和管理, 建立健全财政支出管理标准、运作程序和评价体系, 是提高财政支出绩效的有效方式。

1. 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支出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近年来, 我国在依法理财方面已迈出了重要步伐, 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相比澳大利亚政府在公共部门领域制定的法律约束, 我国的有关规定、条例的法律效力还比较低, 约束力也不强, 中央与地方之间、部门之间、项目之间很难推行规范约束和纵向与横向的规范比较。所以, 当前和下一段时期切实可行的方案是通过制订财政绩效管理试行条例来发挥对财政绩效管理的法律约束, 试行过程中不断完善和调整, 最终形成符合实际的财政绩效管理法律。

2. 增强公共财政支出预算透明度

增强透明度, 可形成全社会监督的完整体系, 促进资金分配更加公开、公平、公正。近年来, 财政部门每年向人大作预算报告, 强化人大审核与监督, 2010年3月31日, 财政部通过其门户网站公布了经全国人大审议批准的《财政部2010年收支预算总表》和《财政部2010年财政拨款支出预算表》。这是财政部首次将其部门预算对社会公开, 也是财政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在总结已有经验的基础上, 不断提升预算编制水平, 进一步细化科目, 要克服制度障碍, 在不危害国家安全的前提下, 继续稳步推进部门预算公开, 实现信息共享。

3. 积极开展绩效审计, 全面覆盖审计项目

通过绩效审计, 将有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并充分发挥监督作用, 也有利于加强财政支出的管理和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表示, 到2012年, 绩效审计将覆盖我国政府部门所有的项目, 也就是说, 所有的审计项目都要包括绩效审计的内容。在这一方面, 常州的绩效审计走在了前列。2009年, 常州市审计局积极贯彻省审计厅《关于开展“绩效审计推进年”活动的意见》, 共完成各类绩效审计项目35个, 实现了各级审计机关整体推进、全面开展的目标, 并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2010年5月21日, 江苏省常州市财政局正式出台《关于常州科技计划管理费使用有关问题的通知》, 对预算安排标准、经费管理、使用范围和资金拨付等方面做了全面规范。这是常州市审计局推行绩效审计以来取得的又一项在全市范围具有较大影响的制度性成果, 同时也拉开了绩效审计制度建设的序幕。

4. 加强内部控制, 完善监督机制

目前, 我国对主管部门支出管理监督工作还侧重于外部管理监督, 部门内部控制机制较为薄弱。今后, 政府有关部门要督促主管部门加快建立健全服从于政府绩效管理规则的内部管理制度, 严格支出预算管理, 优化支出结构,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从源头确保部门预算执行的合法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 财政部门应继续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作用, 进一步加强自身依法理财建设, 加强监督管理,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支出预算管理监督机制。

5. 加快绩效评价体系和信息化建设

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 涉及面广, 技术要求高, 政策性强, 影响范围大。学习借鉴国外采用市场管理方式开展公共财政绩效评价的成功经验, 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科学规范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是实施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前提和关键。佛山市南海区在财政绩效管理信息化系统方面的实践表明,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地推动了政府财政绩效管理的改革, 提高了政府财政资金运行效率。要大力推进信息化进程, 建设完备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 提高信息采集的准确性、效率性与安全性。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绩效评价数据库, 为推进绩效评价工作的持续、高效开展提供支持。

公共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论文 篇9

一、我国公共支出绩效审计的现状

随着现代科技、经济、金融的迅速发展, 传统的财务审计对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金融市场经济的需要已经远远不够, 民众对于公共支出的效果、效率要求会更加严格。同时就会使政府的可控资源和可利用资源逐渐变少, 使得传统的财务审计就要向政府公共支出的绩效审计提升延伸, 并将成为国家审计发展的一种主流。绩效审计在我国起步较晚, 仍基本维持在传统财务审计的旧框架内, 绩效审计的研究、应用和实践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是落后的。随着我国加入WTO, 国际上对政府行为的透明性、控制性、服务性的需求逐年提高和我国的公共支出每年提升幅度加大, 绩效审计的广泛应用在我国已经提上日程。

二、我国公共支出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

1. 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差, 陈旧理念束缚重。

我国的财务审计体制建立在计划经济时期, 陈旧理念影响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公共支出绩效审计的受托经济关系在处理和执行上存在一些问题, 最突出的表现在独立性较差。目前的状况为:审计的委托者、审计者以及被审计者拥有同一的隶属关系和共同的利益, 在混乱的权责关系下, 实际上是一种政府以自己的名义去审自己使用的公共财产。

2. 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浅薄。

由于有的政府领导法制观念淡薄, 只顾名利追求, 怕自身的政绩受到影响, 揭露问题过多难以承担责任等等许多原因, 甚至会违反相关规定来干预审计机关审查, 对重大违法违规事有时也会进行人为的删去。如果要是审计查出的问题涉及到自己管辖的范围时, 就会考虑到自身的利益受损, 对审查出的一些危害国家、集体利益的问题有时就会漏报、不报、瞒报事实经过和事实真相, 或轻描淡写。在相当程度上会对本级政府预算执行情况的审查监督结果造成严重影响。

3. 审计工作的方式方法落后, 灵活性差。

目前审计只对财政、财务收支重视, 对其与经济性、效果性、效率性相结合审计方式方法避而不谈。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审计内容频繁地增加, 传统的审计工作不能满足当今时代的审计目标要求, 审计方式既要有数据同时也要有文字, 也就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会越来越重要, 对不同的社会经济状况, 采用切实可行的审计策略。

4. 公共支出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不统一。

因为绩效审计的对象千差万别, 所以在衡量审计对象的经济性、效果性和效率性标准上就会不统一。每开展一项绩效审计工作, 审计人员都要在工作开始之前, 与被审计单位相关部门协商衡量标准问题。这样绩效审计人员就很难保证其公正、公平的立场。

5. 审计工作人员配置单一, 缺乏复合型人才。

当前审计工作人员知识结构不能满足绩效审计的要求。绩效审计评价方式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因此现代审计人员只具备财经、统计、审计方面的技能是远远不够的, 同时还要对项目工程设计、经济预算、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熟练精通。这就要求审计机关总体知识结构平衡合理, 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多元化。我国当前审计人员大多数为传统的财务会计类学校毕业的大中专学生, 多元化知识结构的人才相对缺乏。

三、对我国公共支出绩效审计的几点建议

1. 制定与绩效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

开展绩效审计的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是健全法律依据, 审计的基本原则是依法审计, 只有用健全的法律、法规把绩效审计制定下来, 在进行审计时审计人员才有法可依。首先, 要认真总结在绩效评价方面取得的经验, 结合财务审计准则, 制定出比较系统、操作性强的绩效审计准则。因为绩效审计的具体情况较为复杂, 同时也可以分别制定出具有特色的各个行业的准则。其次, 建立、完善科学可行的指标评价体系, 也是开展公共支出绩效审计刻不容缓的措施之一,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公平地体现指标的科学性。

2. 完善绩效预算制度。

政府拨款要看到效果是公共支出绩效预算制度的本质, 在学术上称绩效预算是一种结果导向型的预算。绩效审计预算中的“绩”字是指政府相关部门都办了哪些事, 而“效”则是指政府部门办事的结果和取得的成绩。各个政府职能部门能干成哪些事, 预期将要达到的效果怎样, 来衡量拨款的依据就是绩效审计预算。完善绩效预算制度至关重大。

3. 建立体系化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绩效审计的基础就是绩效指标, 由于公共财政资金的不同性质所产生的核心效用也不相同。对不同支出的绩效评价和判断应选择不同的标准。所以要在不同的环境下, 开发适用、恰当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 在对不同的项目进行绩效评价时, 要借鉴与其相关行业标准、经济指标、历史数据、规章制度等等作为绩效评价的指标。

4. 提高绩效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与财务审计相比, 绩效审计需要的是具有较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从事绩效审计工作的人员, 都必须受过良好的专业教育, 需掌握管理学、金融学、计算机操作、统计学等等多方面知识。从世界各国的绩效审计实践来看, 大多数国家都已经形成了多元化复合型的审计人员结构。而我国现有审计人员大多数都是审计、财会等经济类专业出身。应加强对现有审计人员进行综合知识的培训, 使其快速达到多元化复合型审计人员的标准, 优化审计人员结构。

参考文献

[1]郑永生, 廖立云.我国财政预算支出绩效考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财会月刊, 2011 (03)

[2]陈文学.论财政支出效益评价体系的构建[J].湖北财税 (理论版) , 2011 (03)

上一篇:高校学生网络文化下一篇:初中班级合唱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