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基于3E原则的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探析的论文

2024-07-12

浅议基于3E原则的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探析的论文(精选2篇)

浅议基于3E原则的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探析的论文 篇1

浅议基于3E原则的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探析的论文

论文摘要: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间接管理的重要方式,是提高高等教育财政支出效率、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保障高等教育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本文以3E原则为基础,针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 财政支出 绩效评价 3E原则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从政府支出绩效评价实践中总结出了3E原则,即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有效性(Effectiveness)。经济性是指在财政支出管理中建立有效的支出决策机制和支出优先安排机制,克服财政支出活动中严重浪费和分配不均的问题;效率性是政府及民众对财政支出在项目决策机制、实施进度、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要求的具体体现;有效性是财政支出所取得的最终成果的具体体现,需要结合当前效益与长远效益来衡量。高等教育财政支出作为公共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原则也同样适应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的评价工作。即要依据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三原则,对高等教育资金使用状况进行科学、客观的绩效评价。

一、基于3E原则的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从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三原则的角度看,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缺少合理的高等教育财政支出评价的法制保障

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建设和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法制建设却近乎空白,这极大影响了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深入开展和整体成效。目前我国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审查的内容仍只注重于合法性和合规性的审核,未转向效率性和有效性的评价,审查的目标仍仅限于鉴证,而未转变为找出原因,提出建议,审查方式仍是提供审计式的鉴证形式和财务报告的事后审查,没有形成事前确定目标、事中监督和事后评价制度。因此,要积极制定绩效评价的有关政策、制度、办法,组织、协调绩效评价工作开展,建立相应的报告制度和评价结果监督制度以确保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

(二)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缺乏系统化

高等教育财政支出预算的编制、执行和绩效评价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目前许多高校在预算资金的分配上只是着眼于把钱花出去而忽视了预算资金能够取得的绩效,更没有从源头上控制没有绩效和低绩效的教育投入项目,导致高等教育财政资金困难与损失浪费并存,效益低下;同时对高等教育投资责任和支出绩效不够重视,未能将绩效评价纳入高校预算执行和管理的整个过程中。

(三)未建立科学、规范的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科学、规范和合理的评价体系。在如何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进行科学分类,如何解决评价指标的通用性,如何制定合理的标准值等三个方面需要进行更为深化的研究。

二、基于3E原则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改进

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一项涉及范围广、内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当在坚持3E原则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分步实施。 (一)加强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法制建设

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法制化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中至关重要。首先要加快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法制化建设步伐,在《预算法》、《审计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中增加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要求,加强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管理的约束力,强化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手段,为开展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奠定必要的法制基础。其次,要统一制定有关高等教育财政支出评价规章和制度,明确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规则、工作程序、组织方式及结果应用等,并对相关行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进行界定等。

(二)营造氛围,深化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配套改革

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信息资源库,搭建会计核算信息的网络平台,以监测高校预算支出的完成过程,收集高校预算支出信息,反馈绩效评价结果。其次,教育主管部门以及高校要科学合理地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进行分类,夯实财政支出绩效价的基础。另外,要加强培训和宣传工作,逐步形成讲绩效、高绩效的良好氛围。

(三)建立多层次学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财政部门要判断出同样实现教育目标的学校,哪所高效,应向哪投资,若能有效的利用现有的资源,解决资源配置中的瓶颈问题,实现过程的优化,就说明其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教育绩效水平较高,反之,在过度使用教育资源或教育资源配置不当的情况下,即使有基本相当的教育结果,其教育绩效也属于低级水平其财政支出绩效也是低效的。建立多层次学校财政支出监管与评价体系,可以为政府的财政拨款提供理性依据,为各级学校找到自己进步的目标,为弱势学校增加改革的动力,为学校提高有限教育经费的利用效率增加适度压力。

总之,以3E原则为基点评价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鼓励用同样的资源产生最大的办学效益,提高学校财政支出的效率,实现学校有效资源和无形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生存于效率经济体制下的学校的必要选择,也是解决政府面临的财政资源有限性和公共服务需求增长的瓶颈之困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廖楚晖.政府教育支出效益的有限性分析及模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3).

[2]李玲.我国教育经费支出效益的实证分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

[3]许盛.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问题初探.教育财会研究,(2).

[4]殷雅竹.论教育绩效评价.电化教育研究,(9).

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思考 篇2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指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对财政支出产出和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具有一定的公共性。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随着教育经费的不断增长,对教育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必然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教育财政支出绩效,是指教育部门在教育经费支出活动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它反映了政府教育部门为满足社会公共教育的需要而进行的资源配置活动与所取得的社会实际效果之间的比较关系。

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指按照教育财政支出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的总体要求,运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方法,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对教育财政支出的行为过程、支出成本及其产生的最终效果进行科学、客观、公正地衡量比较和综合评估,使教育财政资金得到事前、事中和事后多方面的控制。教育经费的绩效评价重点在于研究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资源使用的有效性。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贯穿于财政支出安排和实施的全过程,是对教育财政支出效益、管理水平、投入风险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我国在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面虽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实践探索,但是绩效评价制度体系尚未有效建立,教育财政支出未得到有效评价,资金使用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为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有必要推行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重点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树立评价意识。开展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对于规范教育财政支出,依法管理教育经费、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而言:有利于正确引导和规范教育经费的使用、管理与监督,形成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有利于获取有效的信息,使政府决策者有效地规避投资风险及短期行为,节约财政资金,缓解供求矛盾,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有利于重点项目建设,促进项目管理,增强项目管理者对项目的责任感。因此各级政府及教育部门领导应树立绩效评价的意识,加强宣传培训力度、大力支持,有效推动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

2.设立评价机构。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构是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工作主体,为使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真正形成对计划、决策、管理的监督和制约,应在教育部门设立专门的绩效评价机构,对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实施统一管理。成员有教育部门领导、有关科室人员、财政部门人员、本级人大相关人员、有关专家成员等。同时必须赋予工作机构及相关人员以必要的职权,如在信息查询、资料获取、独立取证以及行政处罚建议等方面给予一些特定的权力。

3.设置评价指标。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遵循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统一与专门指标相结合、项目绩效监督与宏观绩效监督相结合的原则。从教育部门的实际情况来看,可以确立如下绩效评价指标:教育资源投入(经费收支部分:包括经常性收支和建设性收支);教育产出与结果(包括毕业生情况、素质教育、入学率和完成率、课程水平测试、社会效果测定);教育发展能力(包括基本情况、教育条件、班级与课程、在校生、教师、设备和设施利用率)。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综合专家意见对每项指标给予相应的权重或分值。

4.制定评价标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标准是以一定量有效样本数据为基础,利用数理统计的原理进行预测和分析而得出的标准样本数据,用来衡量和评价财政支出的绩效水平。评价标准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核心要素之一,是评价工作的基本准绳和标尺,是最后进行评价计分的依据,它决定了评价目标能否实现以及评价结果是否公平准确。财政部门要会同教育部门,根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标准,结合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的具体目标、评价对象的类别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从而根据标准样本数据能够具体将评价对象的好坏、优劣、强弱等特征通过量化的方式进行量度。

5.编制绩效预算。目前教育经费的管理主要采用“零基预算”,实行定员定额管理。要实行教育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需实现由“零基预算”向“绩效预算”的转变。绩效预算作为一种公共支出预算模式,是由绩、效和预算三个要素构成的。“绩”是指财政支出所要达到的目标;“效”是指具体考评完成目标情况和取得的成绩;“预算”是指为实现支出目标提供的财政资金数额。绩效预算是绩效评价的前提与基础,绩效评价贯穿于教育财政支出安排和实施的全过程。在教育经费管理的各个环节中,首先要进行绩效预算编制,要对影响支出绩效的因素进行定义、识别、衡量和预测,并对要实现的目标进行评价,制定科学、合理的支出计划。同时要建立预算执行过程的绩效跟踪检查制度,在预算执行的中期报告中要对比资金的使用与绩效,在决算时要报告最终的资金绩效情况,为以后支出决策提供依据。

6.创新评价方法。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是绩效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绩效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具有决定性影响。目前理论界提出了成本效益分析法、最低成本法、综合指数法、因素分析法、生产函数法、模糊数学法、方案比较法、历史动态比较法、目标评价法、公众评判法等多种方法。其中,比较法、因素分析法、公众评价法和成本效益分析法已应用到实践中。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重点内容是社会效益评价,在评价方法上要结合工作实际进行创新,如采取公众评判法对学校教学质量进行满意度调查等等。

7.注重结果应用。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用以分析判断单位内部的管理问题和部门的主要政绩水平,还可以判断财政资金配置的合理性。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将作为下年度安排部门预算的重要依据,对绩效良好的单位或项目通报表扬,在下年度的该单位的资金或同类项目资金优先安排,以控制财政风险。组织、人事、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可以把绩效评价结果纳入各自的管理视角,引入问责制,提高依法行政水平。重点支出项目经过综合绩效评价,可根据评价结果,对后续资金拨付提出处理意见,经上级批准调整支出预算。通过建立绩效评价的应用机制,将绩效评价结果与年初预算安排的正向激励相结合,与预算执行中期评价、决算评价分析相结合,与财務管理的核算评价相结合。

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发力,共同配合。通过开展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使我们将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充分发挥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益,从而促进教育工作的科学发展。

(作者单位:上海市卢湾区

教育系统会计服务中心)

上一篇:顶岗实习报告总结幼师下一篇:浅析侵权责任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