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侵权责任因果关系(通用8篇)
浅析侵权责任因果关系 篇1
证券侵权责任因果关系之法理分析
一般地,因果关系解决了民事责任的事实基础,是认定民事责任承担者的主观归责的前提条件。但是反过来,法律对被告实行不同的归责原则,通常要求原告有不同的因果关系的证明要求。这是从实体法的视野来观察程序上因果关系的举证责任问题。在过错责任原则下,原告须证明加害行为与损害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证明被告对其加害行为导致损害的结果具有过错,从而限制因果关系的扩大化,避免给加害人过重的负担;在过错推定原则下,原告证明被告的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盖然性要比前者低一些(这里的因果关系是相当的因果关系,不是必然的因果关系)或者根本不必证明,它着重于由被告举证证明存在法定的抗辩事由来反证其行为与原告的损害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或者由被告证明其主观上没有过错;在严格责任原则下,原告只要举证证明其损害事实的存在即可,无须证明被告具有主观过错,也无须证明因果关系的存在。这些举证责任的不同分配,往往是基于当事人双方不同的举证责任能力、当事人对证据距离的远近,特别是基于公平、诚实信用等诸事实因素、法律原则作出的不同价值选择。
因果关系在一些情况下是确定的,但有时是不确定的,需要通过推定的方式解决,尤其在进行过错推定的时候,因果关系和过错问题常常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在既定的损害事实的基础之上,查找损害发生的真正原因,既涉及到因果关系问题,也会涉及到过错问题。我国证券法对不实信息披露义务人实行过错推定的归责原则,此类证券侵权责任中因果关系的.认定是理论和实践上困惑的难题。
不实证券侵权损害赔偿案件会涉及到一个因果关系的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交易上的因果关系,即投资者的投资判断决定是否与不实信息的披露之间有因果关系;一个是损失的因果关系,即投资者的损失与侵权行为人披露的不实信息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这是投资者与不实信息披露人之间产生侵权民事法律关系过程中的两个阶段,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个不同的因果关系。
一、交易上的因果关系-信赖关系的法理分析
双方当事人在交易的过程中,基于诚实信用的民商法精神,都应本着相互信赖的态度来促进交易,而不是尔虞我诈。法律作为调整人们市场行为的规范,更是把它作为法律上的义务,要求双方真诚地履行,不断地维系、推动这种信赖关系的发展,直至成交,甚而交易完成之后的特定条件下,当事人还受其约束,从而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利益,维护了社会交易秩序。一旦一方当事人以其意思表示或者行为破坏法律所希冀保护的正常交易产生的信赖关系,那么,在没有反证的时候,法律无疑应该推定另一方当事人是诚恳地维护信赖关系,并且持续地信赖对方当事人。这种以推定的方式赋予当事人自动地享有法律上的防卫权是符合交易习惯规则的,因此,是值得肯定的。在证券交易中,投资者也应该被认为一直是信赖信息披露人所公开的信息,特别是这些信息乃经过很多的专业人士制作、把关后出来的,投资者没有理由也没有条件去无端地怀疑其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所以,投资者没有必要证明其信赖不实信息的问题。接下来的问题是,投资者对信息的信赖是否对其投资起直接的导向作用,这种作用力是单一的,还是多方面的,是主要的,抑或次要的呢?如果披露人有证据证明投资者知道了不实信息仍然投资,那么,笔者认为,不管不实信息对股票的价格是否有影响,投资者与不实信息之间都不存在信赖的因果关系。如果不实信息披露人没有反证,法律一般应推定信赖导致了投资。实践中,投资者往往否认知悉不实信息的情况下继续交易,因此,信赖关系实际上是一个典型的主观判断问题,特别是消极的不实信息的信赖关系更是难以证明。既然如此,法律也不应强人所难,给受害者设置救济的障碍。
美国证券法一般不要求受害的投资者证明其证券投资在交易中的信赖关系。美国1933年证券法第11条规定的责任,其保护的范围扩张至“获取证券的任何人”。在证券发行中,证券认购者对招股说明书不实陈述的信赖是被推定存在的,即原告无须证明不实陈述是诱使投资者认购的一个因素,或者不必证明投资者曾经阅读过招股说明书。但证券二级市场购买者在发行人公布自发行之日起的12个月财务报告后才购买股票,信赖关系便无法推定存在,必须由原告证明。美国1933年证券法第12条(2)概不要求投资者负信赖的举证义务。然而,当该法第1
[1] [2] [3]
浅析侵权责任因果关系 篇2
(一) 连带侵权责任产生的依据
杨立新教授认为, “侵权人与共同危险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的根据在于数人均具有共同的过错, 共同过错使数人的行为形成一个统一的, 不可分割的整体, 各个行为人的行为都构成损害发生的原因, 因而, 各行为人均应对损害结果负连带责任。”[1]并且连带侵权责任有其重要的法律价值, 确定连带侵权责任的目的是加重侵权行为人的责任, 使被侵权人处于优越的地位, 保障其赔偿权利的实现。笔者认为, 连带侵权责任的建立实质上是牺牲各个侵权行为人之间的利益公平来换取被侵权人利益的有利保护, 之所以如此规定主要是因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连带侵权责任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侵权行为人, 并且在行为之中有共同的原因或共同结果发生, 其彼此之间有因果上的牵连关系。二是被侵权人难以证明各个连带侵权人对被侵权人造成的损害及过错程度。所以, 连带侵权责任的规定在减少被侵权人举证困难, 降低司法成本, 提高纠纷解决效率和效果方面有重要意义。
(二) 连带侵权责任的适用范围
《德国民法典》首创关于共同侵权行为、共同危险行为及其连带责任的规定, 其第830条的规定:“数人因共同实施侵权行为造成损害的, 各人对损害均负责任。不能查明数关系人中谁的行为造成损害的, 亦同。教唆人和助手视为共同行为人。”第840条规定“数人的责任”, 即“数人共同对某一侵权行为所产生的负有赔偿义务的, 应作为连带债务人负其责任”, 第2款又对雇佣人的责任和监护人的责任规定了连带责任。可见德国规定共同侵权责任适用连带责任, 并扩大到具体的侵权领域。
中国《民法通则》第130条规定:“二人以上共同侵权造成他人损害的, 应当承担连带责任。”可见共同侵权应为连带侵权责任产生的原因之一, 这里的共同侵权应作广义上的理解, 包括共同侵权行为和共同危险行为以及其他视为共同侵权的行为。共同侵权具体划分为三种类型: (1) 共同故意致人损害; (2) 共同过失致人损害; (3) 虽无共同故意、共同过失, 但加害行为直接结合发生同一损害结果。共同侵权责任是连带侵权责任, 但连带侵权责任的概念大于共同侵权责任的概念, 除了共同侵权行为, 法律明确规定了一系列适用连带责任的情形。在《侵权责任法》颁布施行以前, 中国法律关于连带责任的规定主要见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 《侵权责任法》的颁布施行, 使连带侵权责任的规定更加系统完整, 更加方便了司法实践。根据有关立法规定可以得出, 连带侵权责任不仅是共同侵权行为的法律后果, 法律规定应当承担连带责任的也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这实质上也扩大了连带侵权责任的适用。在理论界, 对于连带责任适用的扩大基本是持肯定态度的, 张新宝在其《侵权责任法立法研究》一书中认为, 扩大连带责任适用的合理性包括三个方面: (1) 损害的可预见性; (2) 危险控制力; (3) 收益与风险相一致[2]。
二、《侵权责任法》对连带侵权责任规定的不足
《侵权责任法》的颁布完善了连带侵权责任的规定, 使散见于司法解释等法律文件中的规定系统化, 对司法实践中的法律适用有重要意义, 但是法律难以穷尽一切可能, 其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以《侵权责任法》第35条为例:“个人之间形成劳务关系, 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造成他人损害的, 由接受劳务一方承担侵权责任。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自己受到损害的, 根据双方各自的过错承担相应的责任。”本条的立法理由是“目前个人之间形成劳务关系的情况越来越多, 家庭雇佣保姆、小时工、家庭教师等情况非常普遍, 对于在劳务期间发生的纠纷如何解决需要法律给予明确的规定。《侵权责任法 (草案) 》在三审之前, 草案主要规定了用人单位的责任, 没有明确规定个人之间因劳务产生的纠纷”[3]。
三、连带责任内部求偿分析及建议
(一) 内部求偿分析
1. 内部求偿权的性质。
中国《侵权责任法》第14条的规定一般被认为是采用代位权说, 在某个共同侵权行为人承担了全部责任之后, 即有权取代受害人的债权人地位而向其他没有承担责任的共同侵权行为人进行追偿。笔者认为求偿权作为新产生的权利除了会产生新的诉讼时效外基本可以适用代位权的规定, 与求偿权对应的求偿之债实质是一种分担之债, 即以应该承担责任而且已经承担了全部侵权责任或超过自己应承担的份额的共同侵权行为人为债权人, 以应承担责任而未实际承担其应承担的责任的其他共同侵权行为人为债务人。
2. 内部求偿的依据。
关于内部求偿权的存在的依据有以下几种学说: (1) 原因力说, 该学说认为, 尽管共同侵权人因其共同过错应当对受害人承担连带责任, 但毕竟对损害发生的原因力是不同的, 因此应当根据其对损害结果所发生的不同作用而分摊责任; (2) 公平说, 该学说认为, 不能使部分加害人承担全部的责任, 从其内部来看, 加害人对损害发生所具有的过错和原因力是不同的, 因此, 根据公平原则, 应当考虑行为人的过错和与损害结果间的原因力大小来分摊责任; (3) 不当得利说, 该学说认为, 在共同侵权行为中, 承担连带责任的人, 如果其所承担的责任超过了其所应承担的部分, 那么, 对未承担责任或承担责任不够的人来说, 就相当于获得了不当得利, 应当向承担了超过自己所应承担责任的侵权行为人返还不当得利。
3. 内部求偿的适用条件。
内部求偿的存在有其合法性、合理性, 但是其适用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侵权责任人之一已实际承担了责任, 使其他共同责任人得以共同免责, 这是消灭侵权行为人与被侵权人外部关系的形式, 是适用内部求偿的前提条件; (2) 共同免责额超过了责任承担者应分担份额, 根据不当得利说, 其他责任承担人因一人履行得以免除债务, 实质上属于不当得利; (3) 受求偿人是责任承担人以外的其他一切责任人, 求偿权人只能在其有权处分的范围内免除被求偿人的债务, 如果求偿权仅仅是选择了一个或数个被求偿人, 而没有选择全体被求偿人行使, 受求偿的人可以提出相应的抗辩。
(二) 连带责任与内部求偿关系的建议
1.适当扩大连带侵权责任适用范围。连带责任的重要意义在于增加责任主体的数量, 加强对受害人请求权的保护, 当部分行为人不具有清偿能力时, 得以从任意其他侵权人处获得赔偿。笔者认为连带侵权责任制度的建立需要在行为人与受害人之间寻找一个合适的平衡点, 如果连带侵权责任范围过宽, 会使行为人动辄与他人承担连带责任, 即使只需承担一小部分份额的责任人也必须对外承担全部责任, 虽然减少了受害人无法获得赔偿的风险, 但是增加了侵权人承担本不应由其承担份额后却因某些原因不能追偿的风险, 对承担了责任的债务人显然不公平。如果连带侵权责任范围过窄, 则增加了受害人的举证责任, 不利于保护受害人及时获得赔偿救济, 故在侵权法律立法中, 寻找平衡点至关重要。
2.分离连带侵权外部责任之诉与内部分担之诉。《侵权责任法》明确规定了共同侵权连带责任以及其他应当承担连带责任的情形, 但是对承担责任后的内部求偿关系并未明确规定, 《侵权责任法》第14条之规定, “连带责任人根据各自责任大小确定相应的赔偿数额;难以确定责任大小的, 平均承担赔偿责任。支出超出自己赔偿数额的连带责任人, 有权向其他连带责任人追偿。”此条规定模糊了承担连带责任后如何确定各侵权行为人之间的最终责任, 不利于司法实践操作。而在之前《侵权责任法 (草案) 》三审稿中规定:承担连带责任后, 连带责任人根据各自责任大小确定相应的赔偿数额;难以确定的, 平均承担赔偿责任”对此有的专家提出, “承担连带责任后”的规定对于承担赔偿责任的侵权人来说, 有时会不公平, 使其责任过重[4]。笔者同意此种观点, 连带责任是一个整体责任, 每个共同侵权行为人都应承担责任, 因此, 应将连带之诉与分担之诉分离更有利于保护被侵权人, 但是在一些共同侵权人确定且人数不多, 并且都具有足够的承担责任能力的情况下, 可以合并审理以简化诉讼。
3.确定承担连带侵权责任后的内部各自责任。关于承担了连带责任后内部求偿关系中各侵权人责任分担依据有以下几种原则: (1) 根据各自过错分摊。过错原则是侵权责任法的一般原则, 将过错程度作为确定连带责任人直接责任的, 能够体现公平的原则。确定各自责任时, 应当比较个侵权行为人的过错程度, 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等较大过错的, 承担的赔偿数额较大;过错较小的, 可以承担较少的赔偿数额; (2) 根据原因力进行分摊。原因力是指在构成损害结果的多个原因中, 每一个原因对于损害结果发生或者扩大所起的作用。此种方法主要是依据各个行为对损害结果所起到的作用程度不同而对责任进行分担[5]; (3) 平均分摊赔偿数额。如果根据过错和原因力难以确定连带责任大小的, 可以视为各连带责任人的过错程度和原因力大小是相当的, 在这种情况下应当由连带责任人平均承担赔偿责任。
摘要:连带侵权责任是承担侵权责任的重要形式, 2010年7月1日起中国施行的《侵权责任法》对侵权责任问题做了全面系统的规定, 但并未明确规定承担连带责任后的内部求偿关系。为此, 在阐述连带侵权责任概念、特征及原因的基础上, 进一步分析承担连带责任后的内部求偿关系, 以明确侵权责任的具体承担方式。
关键词:连带侵权责任,共同侵权,内部求偿
参考文献
[1]杨立新.侵权责任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110.
[2]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民法室《.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条文说明、立法理由及相关规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139-140.
[3]奚晓明.侵权案件指导案例评注[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0:106.
[4]王利明.人身损害赔偿疑难问题 (最高法院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之评论与展)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180.
浅析侵权责任因果关系 篇3
关键词:网络侵权;不作为侵权;责任
一、案例分析
去年,广州网友张某在家割腕自杀,自杀的原因是无法接受其爱人李某的背叛。整个事件缘由张某写成日志发表在了自己的网上空间。这则日志通过大雁和天涯社区网转发引起网友们在网上对李某的围攻斥责,最终导致李某精神压力过大,被迫辞去工作。事后,李某认为大雁和天涯社区网在没有征求其本人同意的情况下将此则日志进行公开传播并转载,因此,以个人隐私权及名誉权受侵犯为由将大雁网和天涯社区论坛告上了法庭。
本案件的最基本的信息资源是从天涯社区传播扩散的,但是当它意识到这种行为涉及到侵犯公民隐身是个侵权行为时,便及时删除了帖子。然而,大雁网却并未像天涯社区一样,相反,他们仍然对此事件进行了转载传播甚至是做了大篇幅的专题报道,并且还大幅度了爆料了当事人李某的个人信息。最后,法院以大雁网在未征求当事人同事的情况下,公开暴露当事人的个人信息,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权和名誉权为原由判决此案件的责任由大雁网承担。而天涯论坛不需承担责任,因为它在意识到所做行为侵犯到李某个人隐私权及名誉权时,就及时删除有关的网络资料,已经及时地尽到了网络的监管义务。在现实生活中,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和名誉权在我国的《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并且在实际案例中也得到了很灵活的运用。在本案中比较灵活地运用了我国《侵权责任法》对网络服务上的监督管理制度,在审判的过程中也很全面地考虑到了互联网信息传播 “即时、随意、互动、广泛”的特点,法院对法律规定的网络监督管理责任也有比较灵活的解释。但是,我国法律的规定仍然存在着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比如:应该规定要对即将发布的网络信息发布进行具体分析,应该严格把关转载链接的网络和原载者身份地位等等。
二、网络侵权中的不作为侵权责任
根据我国《侵权责任法》中第三十六条规定,从是否对受害者进行直接侵权的角度分析,我们一般认为直接对受害者造成侵权的是网络用户,而网络供应商对受害者所造成的通常都是间接的侵权行为。但是,笔者认为,在实际的网络侵权案件中往往是由间接侵权者也就是網络供应商为侵权责任“买单”,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有二:第一,网络中网络用户常常会因为没有进行实名登记或者流动性较强等特性,使其在案件审理中很难被直接确定,而网络服务供应商却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往往更容易被锁定。所以从方便案件办理和执行的层面来说,网络供应商往往承担着直接责任。第二,从应尽义务的角度出发,网络供应商应该承担的责任也在所难免。在网络侵权案件中,虽然网络供应商并未对受害人造成直接侵权,但是由于其没有履行应尽的义务而造成被害人的权利受到损害。因此,笔者不赞成网络供应商和网络用户在网络侵权案中构成共同侵权,赞同双方的关系属于是基于公共政策考量而规定的要求网络服务供应商承担责任的连带责任。
我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第2款规定,网络服务者如果明知其所做的网络行为会对受害者造成损害而没有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那么其应该对受害者造成的损害负责。因此,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知道在网络侵权中,网络服务者极有可能会产生不作为侵权。而根据法律规定,在我国作为网络侵权行为之一的网络服务者不作为侵权行为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网络服务者主观上不积极。相对于其它案件侵权者主动侵权而言,网络侵权活动中网络服务者往往是采取不作为侵权的方式,真正主动实施的侵权行为的情况较少。他们的不作为侵权方式一般体现为没有或者没有及时地删除或屏蔽不健康图片、谣言信息,没有及时处理侵权信息以及帮助受害人向网络服务者提起告诉的义务。如果被害人所遭受的损害是因为网络服务者采取不作为侵权的方式而未尽到本身应尽的义务,那么网络服务者应该承担侵权责任。
第二,网络服务者未尽到约定的义务。在现实案例中,很多网络服务者的不作为侵权行为,大都是因为其忽视了相关法律规定或者是事先约定的作为义务,从而侵犯了对受害人的利益。网络服务者如果有发现他们的行为已经造成或者将会造成侵权,就应该及时停止并对其行为负有及时处理的责任和义务,也就是作为义务。所谓作为义务,是指当事人在发现或应该发现侵权行为产生时,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行为的义务。当然,这里所谈及的网络服务者的作为义务是建立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的作为,如果因为某些特殊情况导致网络服务者缺乏或者丧失作为能力,那么我们不能将其判定为不作为侵权。
第三,要求受害人的损害结果具有真实的存在性。如果网络服务者的行为未对受害者造成实际的损害后果,那么网络服务者就不需要承担责任;如果网络服务者的行为对受害人的损害结果具有真实的存在性,那么应该对网络服务者的损害行为和被害者的损害程度进行细致分析评判,网络服务者应该承担与其造成损害后果成正比例的责任。
三、结语
社会的发展带动了科技的高速发展,而网络的迅速发展是科技发展的最直观体现。因此,作为网络环境要在不断发展更新的过程中进行自我修复和提升,应该要让立法成为网络时代进步和发展的催化剂。我们应该努力提高自我约束力,增强自身法律意识,更重要的是还需要有关部门加强相关立法方面的保护,让我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更好的应用,这样才能让网络科技在复杂的网络环境里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晓怡.论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8期
[2]杨立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精解.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
侵权责任法 篇4
一、创设民事权利与保护民事权益
二、对受害人权益的补偿
三、分散损失与社会利益的平衡
四、教育与惩戒作用 三.归责原则的体系
(一)关于我国侵权责任法归责原则体系的若干学说
1、单一的过错责任归责原则说 2二元归责原则说
3、多元归责原则说
(二)二元归责原则的合理性
1、作为一个体系它应当具有周延性或
说完整性。
2、归责原则的体系应当有明确的法律
依据。
3、二元归责体系符合当代侵权责任法
发展潮流。
4、过错推定、危险责任和“公平责任”
不宜确立为归责原则。
四.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
(一)适用范围
过错责任原则适用于一般的侵权行为。只有在法律特别规定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情形,才不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二)适用方法
一般适用方法,即谁主张谁举证。
特殊适用方法,即过错推定中举证责任的倒置。
(三)关于受害人和第三人的过错如果第三人有过错,应由第三人与加害人共同承担责任,构成共同侵权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第三人的过错通常由受害人证明,但依法官裁定或为了加害人之利益,加害人亦得证明第三人之过错。
受害人对于损害的发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侵害人的民事责任。
并非只有过错责任原则才考虑第三人和受害人的过错,也不能因为考虑第三人过错或加害人过错,就认为一定是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
过错责任的核心是加害人的过错而不是受害人或者第三人的过错。五.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可归责事由”
国家赔偿责任、产品责任、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污染环境致人损害、地面施工致人损害和饲养动物致人损害等六种。行为的潜在的对他人产生侵害的危险性以及加害人的优势地位就是无过错责任原则的责任基础。
六.无过错责任原则与过错责任原则
主要区别:前者以加害人的过错为责任之依据,后者不以加害人的过错为责任之依据;前者的适用范围无须法律特别规定,后者的适用范围须法律特别规定;前者要求受害人对加害人的过错进行举证和证明,后者不要求受害人对加害人的过错进行举证和证明;前者无责任之限制、得主张惩罚性赔偿,后者一般都设有最高赔偿额之限制并不得主张惩罚性赔偿;前者被告得以自己无过错免责,后者则不得以行为人无过错而免除责任,免责条件由法律严加规定。
七.公平责任原则的概念
公平责任原则是指当事人双方在对造成损害均无过错的情况下,由人民法院根据公平的观念,在考虑当事人的财产状况及其他情况的基础上,责令加害人对受害人的财产损失给予适当补偿。八.一般侵权行为的概念及构成要件 一般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基于过错致人损害而应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一般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包括:有加害行为、有损害事实的存在、加害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四个方面。‘ 九.损害事实的概念及其特征损害事实,是指因一定的行为或事件对他人的财产或人身造成的不利影响。损害事实的存在,是构成侵权行为的另一个要件。没有损害事实,就谈不上侵权,更谈不上侵权损害赔偿损害事实依其性质和内容,可分为财产损害、人身伤害和精神损害三种
1、损害是侵害合法民事权益的后果
2、损害具有法律上的补救性
3、损害具客观真实性和确定性 十一.我国侵权责任法中的过错概念 过错,是指加害人主观上的一种可归责的心理状态--在实施某种行为时,心理上没有达到其应当达到的注意程度 过错的基本属性:(1)过错的主观性 过错是一种主观的东西,是行为人的可归责的心理状况,它具体表现为故意和过失两种形式。(2)过错的可归责性过错作为可归责的事由,在于其本质上的不正当性或者不良性。(3)过错与加害行为的关系行为人的过错只有外化为违法行为,才具有法律上的意义。(4)过错与法律、道德的价值取向十二.承担侵权责任的法律规定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碍;
(三)消除危险;
(四)返还财产;
(五)恢复原状;
(六)修理、重作、更换;
(七)赔偿损失;
(八)支付违约金;
(九)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十)赔礼道歉。以上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1、停止侵害当加害人正在对受害人实施侵害时,受害人得依法请求停止侵害。停止侵害适用于各种正在进行的侵权行为,对于已经终止和尚未实施的侵权行为,不适用停止侵害的责任方式。
2、排除妨碍加害人实施侵害行为而妨害他人正常行使权利或妨害他人合法利益的,受害人有权请求排除妨碍。加害人的妨碍既可能是针对受害人财产权利的,也可能是针对受害人人身权利方面的。
3、消除危险加害人实施某种行为,给他人之人身或财产安全构成威胁时,受到威胁的人有权要求消除危险。
4、返还财产返还财产,既适用于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也是承担侵权责任的一种方式,还可适用于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在侵权责任法中,返还财产主要适用于侵占他人财产的侵权行为。
5、恢复原状使受到损害的财产(而且只能是有体物)通过修理等手段,回复到受损害前的状态。(1)恢复原状之可能性(2)恢复原状之必要性
6、赔偿损失(1)赔偿损失概述是指加害人的行为造成他人财产损失或人身伤亡或精神损害,而以其财产来赔偿受害人所受损害的一种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2)赔偿损失的性质赔偿损失原则上不具有惩罚性。惩罚性赔偿:超出受害人的实际损失数额,判决被告人支付一笔额外的赔偿费用给受害人,以示对侵权行为人的惩罚。赔偿损失的适用范围侵占他人财产;损坏他人财产;对他人身体造成伤害;致他人残疾;致人死亡;对他人造成精神损害;侵害他人知识产权
7、消除影响、恢复名誉一般说来,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要公开进行,其内容须事先经人民法院审查。
8、赔礼道歉赔礼道歉不以公开形式为要件。十三.民事制裁方式的适用
1、适用民事制裁方式的条件(1)行为人的主观方面。要求行为人主观方面为故意的或者具有重大过失。(2)行为的客观后果。对受害人造成重大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或者进行非法行为涉及一定数量的财物或取得一定数量的非法所得。(3)民事制裁应慎重适用,只需对极少数侵权行为人适用民事制裁方式,不可滥用。民事制裁的具体方式(1)训诫训诫是法院对侵权行为人进行公开批评和谴责的制裁方法,它所体现的是审判人员对侵权行为人的否定评价。(2)责令具结悔过责令具结悔过是法院强制侵权行为人承认自己在进行民事活动中的错误,并认识这种错误的违法性和危害性,表示愿意悔改并不再犯。(3)收缴收缴是法院强制收缴侵权行为人进行非法活动的财物(如进行欺诈性赌博而使用的赌具)和非法所得。(4)罚款罚款是法院强制侵权行为人缴纳一定数量的金钱的民事制裁方式。(5)拘留拘留是法院对于严重侵害他人财产或人身权的侵权人采取的一种短期限制人身自由的民事制裁方式。十四.民事责任竞合的概念和特征1.在民法上,不法行为人实施的某一违法行为符合多种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从而在法律上导致多种民事责任形式,这种现象称为“责任竞合”特征:
(一)不法行为人只实施了一个不法行为
(二)同一不法行为违反两个或两个以上民事法律规范,构成两个或两个以上民事责任
(三)数个民事责任相互冲突
(四)请求权之竞合十五.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关系(1)归责原则不同;(2)举证责任不同;
(3)义务内容的区别;(4)时效的区别;(5)责任构成要件和免责条件不同;(6)责任形式不同;(7)责任范围不同;(8)对第三人的责任不同;(9)诉讼管辖不同。
十六..抗辩事由的分类
(一)一般抗辩事由
1、基于行为人的行为之正当理由的抗辩:正当防卫、紧急避险、依法执行职务等
2、基于客观事件的抗辩:不可抗力 3、基于第三人或受害人过错的抗辩
(二)其他抗辩
1、超过诉讼时效期限
2、违反法定程序
十七,机动车事故责任概念特征和构成要件
(一)概念:
是指因机动车运行而导致损害,机动车一方承担的侵权责任
(二)特点:
1.因机动车的运行而导致的责任2.是机动车一方承担的责任3.是侵权责任
(三)构成要件
一)机动车的运行
1、机动车的认定
是指以动力装置驱动或牵引,上道路行驶的共人员乘用或用于运送物品以及进行工程专项作业的轮式车辆。
2、机动车的运行
《道路交通安全法》115条
在道路上运行
按照机动车的使用方法使用机动车
1、损害的范围财产损害、精神损害
2、受害人的范围
应当是“机动车一方”以外的人
十七.高度危险致人损害责任概念及特点及构成要件
高度危险致人损害责任,简称高度危险责任,是指因从事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或者保有高度危险物品致人损害而承担的侵权责任
1.高度危险致人损害责任属于危险责任。2.高度危险责任是对合法行为承担的责任。
3.高度危险责任是一种无过错责任。4.高度危险责任是自己责任 高度危险物品致人损害责任概述
(一)高度危险物品致人损害责任的概念 高度危险物品致人损害责任,是指因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等高度危险物品造成他人损害,相关主体应当承担的侵权责任。
(二)高度危险物品致人损害责任的特征1.物致人损害而不是行为致人损害2.保有者(即对高度危险物品之危险有控制力的人)责任
3.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以及无过错责任原则项下的全部规则
十八.环境污染致人损害的构成要件
一、污染环境的行为
二、损害
(一)损害的潜伏性
(二)损害的广泛性
三、因果关系
(一)盖然因果关系说
(二)社会流行病学的证明方法
(三)间接反证法
十九.医疗损害责任概念特征及构成要件
一、医疗损害责任的概念
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在医疗过程中因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或其他损害,应当承担的以损害赔偿为主要方式的侵权责任。
二、医疗损害的构成要件
诊疗行为具有违法性 患者或其近亲属遭受损害
诊疗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有过错二十.建筑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 一.物件致人损害责任概述 物件致人损害责任的概念
物件致人损害责任,是指物件的所有人、管理人或者其他主体对其所管领的物件致人损害承担的侵权责任。物件致人损害责任的特征
(一)物件致人损害的基础是物而不是人的行为
(二)物件致人损害原则上适用过错责任原则之过错推定
(三)我国《侵权责任法》第11章规定了相关的行为责任和补偿
二.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致人损害责任
1.概念
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致人损害责任,是指因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及其搁置物、悬挂物存在设计缺陷或施工缺陷或维护缺陷而发生倒塌、脱落、坠落等事故导致人身或财产损害的侵权责任。2.构成要件
(一)建筑物等倒塌、脱落、坠落
(二)被侵权人遭受损失
(三)建筑物等倒塌、脱落、坠落与被侵权人遭受损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四)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存在推定的过失
三.堆放物、妨碍通行物、林木、地下设施致人损害责任
(一)堆放物致人损害责任的概念
堆放物致人损害责任,是指由于堆放物整体倒塌或者个别物件滚落、滑落而致人损害,堆放人承担的赔偿责任。
(二)堆放物致人损害责任的构成要件 堆放物致人损害责任作为物件致人损害责任,其构成要件与建筑物等致人损害责任相似,包括堆放物倒塌、受害人遭受损害、堆放物倒塌与受害人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堆放人有过错四个要件。妨碍通行物致人损害责任的概念
妨碍通行物致人损害责任,是指在公共道路上堆放、倾倒、遗撒妨碍通行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的,由实施该行为的单位、个人或者负有道路安全保障义务的主体承担的侵权责任。
林木致人损害责任的概念
林木致人损害责任,是指因林木折断、倾倒造成他人损害,林木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承担的侵权责任。
(一)地下设施致人损害责任的概念
地下设施致人损害责任,是指窨井等地下设施致人损害,其管理人承担的侵权责任。四.施工人责任与建筑物抛掷物等致人损害的责任与补偿
施工人责任的概念
• 施工人责任,是指在公共场所或者道
路上从事挖坑、修缮安装地下设施等施工活动,没有设置明显标志和采取安全措施造成他人损害,施工人承担的侵权责任)施工人责任的构成要件
1.施工行为
(1)行为之场所。(2)行为的作为方面。(3)行为的不作为方面。(4)行为的时间。2.损害
3.因果关系一
二十一、饲养动物致人损害责任概述 饲养动物致人损害责任的概念
饲养动物致人损害责任,是指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人身或财产权益损害的,动物的饲养人或者管理人依法承担的侵权责任。饲养动物致人损害责任的特征
1、为“准侵权行为”(物致人损害)的责任
2、原则上为无过错责任
3、责任方式主要是赔偿损失
饲养动物致人损害责任的构成要件
一、饲养动物的内在危险之爆发
1、需为动物
2、需为饲养的动物
3、需饲养的动物独立实施了某种致害举动
二、损害
三、因果关系
二十二。监护人责任概述 监护人责任的特征
1.原则上为对他人造成损害的行为承担责任。
2.原则上为无过错责任。3.原则上为补充责任 监护人责任构成要件概述
二、被监护人的“行为”构成侵权责任
(一)损害
(二)被监护人实施了不法行为 1.被监护人。2.不法行为
(三)行为与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二十三产品责任概述
一、缺陷
二、损害
损害是指使用缺陷产品所导致的死亡、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以及其他损失。
侵权责任法案例 篇5
第二十三条 因防止、制止他人民事权益被侵害而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责任。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责任,被侵权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案件二:吴某携带现金到银行办理汇款业务,当他在营业厅写字台填写汇款单时,一男子紧随其后窥视。填单完毕来带三号台办理手续。银行柜台前设置一米线等候区,但是窥视吴某的男子却进入一米线区域并且站在吴某身侧,此行为并没有引起保安注意和制止。就在吴某将钱款交给工作人员时,此人从左侧抢夺现金并逃跑,吴某抓紧钱袋反抗被刺数刀。吴某因此受了伤,携带的现金也没有了。请问吴某可以要求银行赔偿吗?(可以,37条
第三十七条 宾馆、商场、银行、车站、娱乐场所等公共场所的管理人或者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因第三人的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第三人承担侵权责任;管理人或者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的,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
案件三:王某驾驶登记车主为刘某的厢式货车与驾驶二轮摩托车的季某发生碰撞,致季某重伤,双方车辆受损。交警作出事故认定,王某对此次事故负有主要责任,季某负有次要责任。季某出院后,起诉驾驶员王某、车主刘某、保险公司共同承担自己的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营养费、护理费等经济损失。请问车主刘某要承担责任吗?(49条
第四十九条 因租赁、借用等情形机动车所有人与使用人不是同一人时,发生交通事故后属于该机动车一方责任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部分,由机动车使用人承担赔偿责任;机动车所有人对损害的发生有过错的,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案件四:某日,陈某经过一栋七层高的住宅楼,突然被一扔出的酒瓶砸中头部,造成头部流血不止。但陈某始终不知道是哪户居民扔出的酒瓶砸中自己,于是将整栋楼的住户都告上法庭,要求6个住户(除一楼外)共同赔偿自己的损失。陈某有依据吗?(有,87条)
浅析侵权责任因果关系 篇6
件应当着重注意:(一)在程序上的问题当事人在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案件诉讼过程中,与其他民事案件当事人诉讼权利义务基本相同,但由于责任竞合案件的特殊性,当事人享有诉讼权利又区别于普通案件的当事人,主要表现在:1、起诉时可以选择请求权。由于被告实施的某一行为,同时违反了合同法律规范和侵权法律规范,具备了承担违约责任或者侵权责任的要件,因此,原告在起诉时,对被告应承担何种责任依法有选择权。原告要求被告承担何种责任,主要出于这几种目的:第一,经济上能得到更多的补偿。原告的人身、财产受到被告损害后,向法院诉讼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得到经济赔偿。因此,哪一种请求权依据相关法律能得到尽可能多的经济赔偿,通常是原告的首要选择。第二,诉讼上的便利。诉讼上的便利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受诉法院在原告所在地或者经常居住地,原告参加诉讼活动比较经济、方便,诉讼成本也相对较少。其二,调查收集证据的地点为受诉法院所在地。原告在诉讼过程中取证、举证比较方便,对法院支持其诉讼请求的把握相对要大。第三,心理上的因素。如,原告担心地方保护主义通常会选择自己信任的法院,不喜欢选择被告所在地的法院等等。鉴于上述原因,在受理原告起诉时,对原告的选择可以加以必要的诉讼指导,虽然选择何种请求权是法律赋予当事人的权利,但作为当事人对自己的选择能否实现其最终目的,以及怎样达到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最佳目的,因对法律在理解程度上的差异而并不全部真正地了解。一当选择的不适当,就得不到应得的赔偿,会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同时,这种选择在一定的阶段又是可变的,请求权的变更,会造成诉讼期限的延长、诉讼成本的增加、管辖法院的变化等多种后果,直接影响诉讼的正常进行和诉讼效率的提高。2、开庭前可以变更请求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三十条规定,债权人向人民法院起诉时作出选择后,在一审开庭以前又变更诉讼请求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中规定的在法庭辩论结束前原告可以变更诉讼请求的规定有所不同,这是因为:普通民案件审理时原告变更诉讼请求,对法院已经进行的案件实质性审理没有根本上的影响,只是诉的合并;而责任竞合案件开庭后如原告变更诉讼请求,则可能因正在受理的法院丧失管辖权而对已经进行的实质审理归于无效。所以,责任竞合案件的原告只能在开庭前有权变更诉讼请求。3、有权选择管辖法院。当事人选择法院管辖与其选择请求权是相联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被告所在地或者侵权行为地人民法院管辖。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即对被劳动教养的人或对被监禁的人等提起的诉讼,才由原告所在地或者原告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而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则可以区别不同情况,可以是被告所在地、可以是原告所在地、可以是合同履行地、可以是标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所以,当事人在选择被告承担何种责任的同时,也直接决定了受诉人民法院。当事人可以有两次对受诉法院的选择机会,一次是在起诉时,一次是在开庭前。起诉时原告选择被告承担侵权责任,依法由由被告所在地或者侵权行为地人民法院管辖。开庭前如原告变更诉讼请求改被告承担违约责任的,则由合同履行地或者协议约定地等人民法院管辖。反之,亦然。要注意的是,原告变更请求权时,法院仍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的起诉条件进行审查,发现案件不属本院管辖的,应当区别不同情况进行处理:(1)被告提出管辖权异议成立的,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三十条的规定,应当驳回原告起诉。这与普通民事案件当事人提出管辖异议成立的,裁定将案件移送给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相区别。(2)法院发现不属自己管辖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将案件移送给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这与在普通审查起诉时发现不属本院管辖的,动员当事人向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或裁定不予受理相区别。1、举证责任及范围随请求权变化而变更。原告证明被告侵权与证明被告违约的待证事实,即证明对象是不同的。要求被告承担侵权的民事责任,就必须证明有被损害的事实;有被告实施的违法侵权行为;损害的事实与侵权行为之间有因果关系。而要求被告承担违约责任,只要证明被告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即可。可见,前者以证明有实际损失为前提,后者不一定有实际损失,而要以双方约定的内容为前提。此外,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司法解释,对原告提出的侵权事实,被告否认的,由被告负责举证:(1)产品制造方法、发明专利引起的专利侵权诉讼;(2)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3)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4)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发生倒塌、脱落、坠落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5)饲养动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等。就个案而言,原告在开庭前已经选择了何种请求权,举证责任和范围也已确定。但就整个纠纷而言,原告的选择的一项请求权被驳回后,还可以行使另一项请求权。所以,原告的举证责任及其范围会因其对请求权的选择的变化而变化。2、诉讼时效随请求权变更而改变。因违约和侵权产生的请求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规定,诉讼时效一般为二年。但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侵权诉讼、出售质量不合格商品未声明的违约诉讼、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违约诉讼、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被损毁的违约诉讼的诉讼时效为一年。不履行涉外货物买卖合同及技术进出口合同违约赔偿诉讼的诉讼时效为四年。(一)在实体上的问题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案件在实体处理上,应当针对原告选择的诉讼请求进行举证质证,确认案件事实,适用相应的法律。不能因为责任竞合案件存在着多种诉因,即两种法律关系和两个待征事实,而混淆两类事实和不恰当地适用法律。1、正确认定案件事实。由于责任竞合案件系当事人同一行为造成两种结果,形成两个待证事实,因此,哪一个事实是在审理中要认定的事实必须明确。根据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的原则,原告在请求权确定以后,证明对象就已经明确。此时,法院只能围绕当事人的诉讼请求进行认定事实,按照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决定支持或者驳回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实践中,会出现四种情况:(1)原告既能证明被告违约,又能证明被告侵权;(2)原告能证明被告违约,但不能证明被告侵权;(3)原告能证明被告侵权,但不能证明被违约;(4)原告既不能证明被告违约,又不能证明被告侵权。如果原告请求判令被告承担违约责任,符合上述(1)、(2)种情况才能胜诉,其余败诉;如果原告请求判令被告承担侵权责任,符合上述(1)、(3)种情况才能胜诉,其余败诉。由此看出,当事人选择何种请求权,就确定了哪一种待证事实,决定着能否实现其诉权。法院不能根据被告存在侵权的事实而简单地判令其承担违约责任,也不能根据被告存在违约事实而简单地判令其承担侵权责任。2、准确适用相关法律。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的违约行为或者侵权行为,按违约责任处理的案件应当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其他有关合同法律规范;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的侵权行为或者违约行为侵害自己人身、财产权益,按侵权责任处理的案件只能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及其他有关侵权法律规范。适用不同的法律将导致不同的处理结果。侵权责任的处理原则依法不仅可以适用过错原则,还可以适用无过错原则和公平责任,而违约责任,只能适用过错原则。另外,承担侵权责任的范围不仅限于赔偿财产损失,还可以包括对精神损害的相应赔偿,而违约责任的承担范围则仅限于对财产的赔偿。四、当事人请求权的选择与限制在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纠纷中,法律虽然允许当事人选择,并且没有规定任何限制。但这并不意味法律完全放任当事人选择请求权。笔者认为,当事人选择请求权时必须遵循下列原则:(一)在责任竞合中选择一个请求权。当事人只能在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中选择其中一个请求权提起诉讼,不能同时选择两个请求权。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当事人不得就同一法律事实或法律行为,分别以不同的诉因提起两个诉讼”。(一)在责任竞合中实现一个请求权。当事人可以选择一项请求权提起诉讼,也可以在选择的请求权被驳回后,行使另一项请求权。但当事人只要有一项请求权得以实现,另一项请求权即归于消灭。包括当事人对其中一项请求权内容作出实体处分以后,也不能再行使另一项请求权。(二)选择之诉当事人必须存在有偿合同关系。违约责任是以合同存在为前提的,没有合同便没有约定,违约责任也就无从谈起。无偿合同通常为单务合同,根据法律规定,此类合同的义务人只有存在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财产损害的,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三)某些特殊侵权行为不能构成责任竞合。虽然存在合同关系,但当事人的违约行为造成对方人身伤亡和精神损害的不构成责任竞合。因为人身权具有强烈的排他性,是对世范围的绝对权。公民的人身权非依法律的规定不得剥夺,也不允许他人非法侵害。同时,违约责任的承担范围不包括对精神损害的赔偿。所以只能通过侵权损害赔对受害人进行补救。(四)事先约定承担或免除某种责任的不得竞合。当事人通过合同事先特别约定仅承担违约责任而不承担侵权责任,或者免除侵权责任的。只要不违反法律规定或者非系当事人故意、重大过失致对方伤亡的,原则上应当从当事人的约定。(五)法律明确限制选择权的。如果法律已经对请求权作了限制,当事人则无选择权。
浅析商标侵权的民事责任 篇7
“商标”为外来词, 英文称“trademark”, 我国俗称其为“牌子”。商标是全世界通用的法律用语, 但各国或国际组织对商标的定义并不相同。如《GATT知识产权协议》规定, “任何能将一企业的商品或者服务与其他企业的商品或服务区分开的标记或标记的组合, 均应能构成商标。这类标记, 尤其是文字 (包括人名) 、字母、数字、图形要素、色彩组合, 以及上述内容的任何组合, 均应能够作为商标获得注册。即使有的标记本来不能区分有关商品或服务, 成员亦可根据其经过使用而获得的识别性, 确认其可否注册。成员可要求把‘标记系视觉可感知’作为注册条件。” (1) 《法国知识产权法典》规定, “商标或服务商标是指用以区别自然人或法人的商品或服务并可用书写描绘的标记。” (2) 《英国商标法》规定, “商标是指任何能够以图像表示的、能够将某一企业的商品或服务与其他企业的商品或服务区分开来的标记。” (3) 我国《商标法》规定, “任何能够将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商品与他人的商品区别开的可视性标志, 包括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和颜色组合, 以及上述要素的组合, 均可以作为商标申请注册。”
笔者认为, 商标作为区别商品来源和服务项目的标记, 其确切的法律定义是指经营者对其 (包括生产、制造、加工、拣选或者经销) 商品包装、容器或者提供的服务项目上使用显著特征的文字 (字母、数字) 、图形、线条、三维标志和颜色组合及其上述要素的组合, 用以区别其他商品或服务的可视性标记。在现代社会的市场竞争中, 企业利用商标进行广告宣传, 可迅速打开商品的销路, 商标已成为经营者创立信誉和开拓市场的重要工具, 是经营者和消费者相互沟通的重要媒介。
二、商标侵权行为的含义及具体表现形式
由于商标在市场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其很快成为被侵害的对象, 这不仅给商标权利人或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害, 也给消费者识别商品来源造成一定的困难。侵权行为是一种侵害或者损害他人民事权益的行为, 而商标侵权行为是指他人违反法律规定, 在相同或类似的商品或服务上未经商标权人同意擅自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标识, 损害权利人合法利益的行为 (4) 。根据《商标法》、《商标法实施条例》以及《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商标侵权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 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
2.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
3.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的;
4.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 更换其注册商标并将该更换商标的商品又投入市场的 (在学理上亦称为反向假冒侵权) ;
5.在同一种或者类似的商品上, 将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标志作为商品名称或者商品装潢使用, 并足以误导公众的;
6.故意为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提供仓储、运输、邮寄、隐匿等便利条件的;
7.将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者相近似的文字作为企业的字号, 并在相同或者类似商品上突出使用, 容易使相关公众产生误认的;
8.复制、摹仿、翻译他人注册的驰名商标或其主要部分在不相同或者不相类似的商品上作为商标使用, 误导公众, 致使该驰名商标注册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损害的;
9.将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者相近似的文字注册为域名, 并且通过该域名进行相关商品交易的电子商务, 容易使相关公众产生误认的。
三、商标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
传统意义的侵权责任, 是指行为人因实施侵害或者损害他人民事权益的行为而依据相关法律规定所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 它是民事责任的一种。而商标侵权的民事责任, 具有知识产权的特性, 是指行为人侵害他人商标权, 依据相应法律法规, 应承担的民事责任。我国《商标法》、《商标法实施条例》及其相应的司法解释, 并没有明确规定商标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 但根据《民法通则》第118条的规定, 侵害商标权的民事责任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 停止侵害
当行为人正在实施侵害他人商标权的行为时, 权利人或利害关系人可以要求行为人停止侵害, 以制止违法行为, 预防、限制损害的发生或扩大。对于侵权人来说, 只要其行为具备违法性即构成侵权, 即应承担停止侵害的民事责任。
在审判实践中, 权利人或利害关系人在提起商标侵权纠纷的诉讼时, 一般会提出要求销毁侵权产品的诉讼请求。针对该诉讼请求, 不管是审判实务还是学术理论, 均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肯定说”认为, 销毁侵权产品也是停止侵害的一种具体方式, 若侵权构成, 法院就应当支持销毁侵权产品该项诉讼请求;而“否定说”认为, 销毁侵权产品的诉讼请求并没有法律依据, 法院应当驳回。
笔者倾向“否定说”的观点, 理由如下:
1. 销毁侵权产品的诉讼请求并没有法律依据。
虽然《商标法》第60条规定, 认定侵权行为成立的, 责令立即停止侵权行为, 没收、销毁侵权商品和专门用于制造侵权商品、伪造注册商标标识的工具, 并可处以罚款, 但此规定针对的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处理, 是一种行政强制性处罚措施, 是商标侵权人承担的行政责任。从另一方面讲, 我国法律规定, 权利人或利害关系人只有证据证明他人正在实施或即将实施侵犯其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时, 才可以向法院申请采取责令停止有关行为的措施, 而并不是简单的销毁产品, 故销毁侵权产品的行政责任不能由法院用民事判决的方式予以支持。
2. 从法理上讲, 商标侵权的民事责任与行政责任具有本质的区别。
民事责任是对权利人或利害关系人的责任, 具有强烈的补偿性, 是为了实现对权利人或利害关系人的救济, 恢复受到侵害的民事权益, 其主要是通过在商标权遭受实际侵害的情况下提供补偿的方式来保护。行政责任是公法上的责任, 是行为人实施了行政违法行为之后而应当承担的责任, 其目的是维护社会管理秩序。销毁侵权产品具有明显的惩罚和制裁性, 具有较强的强制性, 属于行政责任的范畴, 故人民法院在民事审判程序过程中不宜裁判要求侵权人销毁侵权产品。
3.《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1条规定:
法院可以作出罚款, 收缴侵权商品、伪造的商标标识和专门用于生产侵权商品的材料、工具、设备等财务的民事制裁决定。民事制裁与民事责任有着密切的联系, 但又不同于民事责任, 民事制裁是国家对民事活动实行干预的一种形式, 具有惩罚性, 不允许当事人协商和解或单方放弃, 其维护的是国家利益, 而当事人提出的诉讼请求, 权利人可自由处分, 属于民事责任的范畴, 故法院在民事裁判中不宜直接判决销毁侵权产品。
4. 从社会角度考虑, 销毁侵权产品明显是社会资源的浪费。
对于被控侵权产品来说, 侵权人可以用各种方法清除侵权商品上的商标标识, 然后予以再次出售, 这不仅可以实现侵权产品的利用价值, 也不会侵犯权利人的商标专用权。对于那些具有使用价值但无法清除商标标识的, 可以用于社会公益事业, 救济困难群体, 如捐赠给红十字会、福利院、贫困山区、受灾地区等。
(二) 消除影响
商标是区别商品或服务来源的重要标识, 是商标权人商业信誉的重要载体。侵权人对权利人商标的侵权行为, 不仅损害了商标权人的财产利益, 而且对商标权人的商标声誉造成不良的影响, 因此, 商标权人可以要求侵权人承担消除因侵权行为给其注册商标造成不良影响的法律责任, 但前提是权利人有证据证明侵权行为对商标已造成不良影响。至于权利人提出要求赔礼道歉的诉讼请求, 笔者认为, 赔礼道歉是指在社会交往过程中, 对他人利益造成妨碍或损害后, 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不正当, 向对方表示歉意进而请求对方原谅的一种情感表达行为。根据现行法律规定, 适用赔礼道歉民事责任时, 所侵害的权利主要限于精神性人格权和著作权, 因为这些权利具有人身属性, 而商标权只是一种财产权, 并不具有人身属性, 故对侵害商标权案件而言, 权利人要求赔礼道歉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
(三) 赔偿损失
这是商标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的主要方式。《商标法》第63条规定, 侵犯商标专用权的赔偿数额, 为侵权人在侵权期间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 或者被侵权人在被侵权期间因被侵权所受到的损失, 包括被侵权人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欠款所称侵权人因侵权所得利益, 或者被侵权人因被侵权所受损失难以确定的, 由人民法院根据侵权行为的情节判决给予三百万元以下的赔偿。销售不知道是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 能证明该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的并说明提供者的不承担赔偿责任。从以上规定可看出, 我国对侵害商标权的赔偿损失适用的是过错责任原则和全面赔偿原则。
笔者以为, 现有立法关于法定赔偿的规定存在两点不足:第一, 法定赔偿数额没有下限。法定赔偿体现的是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而不受限制的权力容易导致不公正, 应当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正如某法院判决侵犯一个国内知名商标的案件, 赔偿数额为3000元, 而权利人 (为外地企业) 为了此案进行了公证、委托律师代理, 花费了不少必要的费用, 3000元明显不合理, 如此判决不仅打击了权利人维权的积极性, 而且纵容了侵权人的违法行为, 但由于立法上对赔偿数额下限的没有限制, 判决赔偿3000元并不算违反法律规定, 仅属于法官的自由裁量范围之内。笔者认为, 法定标准赔偿原则是知识产权侵权纠纷案件中具有特色的一种计算损失的赔偿方法, 是指在无法查清权利人实际损失或侵权人所获得的利益时, 法院在法律规定的赔偿数额区间内确定具体数额的赔偿原则。法官在确定赔偿额时, 应综合考虑损害程度、主观过错、侵权规模、商标知名度等因素, 使最终的判决更合理、更人性化, 但这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作为保障, 故我国侵害商标权的法定赔偿数额应当参照《专利法》的规定, 设置一个法定赔偿的最低限额, 这不仅有利于调动权利人维权的积极性, 而且有利于惩罚和制裁侵害商标权的不法行为, 有效的保护商标权人的合法权益。第二, 简单规定“人民法院根据侵权行为的情节判决给予三百万元以下的赔偿”并不合理。因为, 有时权利人虽不能举证证明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或侵权人因侵权获得利益的具体数额, 但有证据证明确实超过300万元, 如法院仍在300万元以下裁判, 稍显不合理。因此, 立法应规定“权利人虽不能举证证明侵权人因侵权所得利益或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的具体数额, 但是根据产品数量、市场份额、广告宣传以及向工商、税务管理部门提供的财务报表资料等相关证据, 可以确信因侵权所得利益或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明显超过300万元的, 法院可以以确定的数额裁判。”
摘要:在现代社会的市场竞争中, 商标已成为各企业经营者创立信誉和开拓市场的重要工具, 是经营者和消费者相互沟通的重要媒介。在此情况下, 商标侵权纠纷不断出现, 但法院如何认定商标侵权以及侵权者要承担何种责任, 成为诸多法律实务工作者面临的共同课题。
关键词:商标,侵权判定,侵权责任
注释
11 王登宵:《知识产权法学》,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2 《法国知识产权法典》第7卷第L.711-1条。
33 《英国商标法》第1条。
浅析数人共同侵权责任 篇8
关键词:共同侵权;侵权责任法;连带责任;分类
一、共同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
共同侵权行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加害人实施的导致关联损害结果的行为。其构成要件如下:
(1)主体的多元性,即有两人或两人以上的加害人存在,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
(2)主观上具有共同过错,这种过错不是指每个行为人致人损害的过错,而是强调侵权行为人具有共同致人损害的故意或过失。这一要件是一般共同侵权行为最本质、最重要的特征。此要件使一般共同侵权行为区别于其他数人侵权行为。
(3)行为的共同性。共同致害行为既可能是共同的作为,也可能是共同的不作为。但数人的行为必须相互联系,构成一个统一的致人损害的原因。这就是《侵权责任法》规定的“二人以上共同实施侵权行为”。任何一个共同侵权行为人的行为都对结果的产生发挥了作用,虽然各人的行为可能对损害结果所起的作用是不相同的,但都和损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4)结果的同一性,所谓结果的同一性,是指共同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是同一的。但这一点我并不太赞同。正如魏森老师所说,这个要件是不恰当的。假设甲、乙二人共谋后,将丙、丁二人打了一顿,那么由于产生了丙受伤和丁受伤这两个不同后果,难道就不满足结果的同一性而不成立共同侵权行为吗?所以这里应该改成是结果的关联性,只要造成的结果之间是有关联的,就不应妨碍共同侵权行为的成立。
(5)连带责任的法定性,是指所有共同侵权行为人必须对损害后果依法承担连带责任,并且不能通过证明自己无过错而免责。此要件也是一般共同侵权行为区别于其他数人侵权行为的重要标志。其他承担连带责任的数人侵权行为人可以通过举证证明自己无过错而免责。
二、共同侵权行为的责任
1.典型的共同侵权行为(狭义的共同侵权行为)的责任承担
《侵权责任法》第8条明确规定“二人以上共同实施侵权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所以显然狭义的共同侵权的行为人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2.拟制的共同侵权行为(教唆、帮助型共同侵权行为)的责任承担
《侵权责任法》第9条规定:“教唆、帮助他人实施侵权行为的,应当与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教唆、帮助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侵权行为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该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未尽到监护责任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3.准共同侵权行为(共同危险行为)的责任承担
《侵权责任法》第10条规定“二人以上实施危及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行为,其中一人或者数人的行为造成他人损害,能够确定具体侵权人的,由侵权人承担责任;不能确定具体侵权人的,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也就是说,对于共同危险行为的责任承担是要看情况的。比如说,甲经过一座居民楼时被一个扔下来的花盆砸中,而当时是乙、丙、丁三个孩子在窗边玩时其中一个扔的,这三个孩子的行为是危险行为,如果可以确定是其中的一个孩子比如说乙扔的,就由乙及其监护人承担责任;如果不能确定是三个孩子中的谁扔的,就由三个孩子及其监护人共同承担连带责任。
4.客观的共同侵权行为(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的责任承担
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造成同一损害,行为人是否承担连带责任,其判断标准是每个侵权人的行为是否足以造成全部损害且损害后果不可分。每个行为人的行为足以造成全部损害且损害后果不可分的,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而当无法判断各自侵权行为人的行为具体责任大小时,无意思联络数人承担连带责任。如果能判明具体责任大小,也就无连带责任可言。
三、共同侵权责任的立法作用
1.维护社会秩序
通过设立共同侵权责任法对民事主体的既存利益加以保护,不使他人任意侵夺,使其得到安全。若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受害人即可依法谋求法律救济。法律对共同侵权行为作出专门规定的目的就在于给予受害人较一般侵权行为更为充分的救济手段,以最大限度维护社会秩序。
2.合理分配损害
侵权责任法的基本功能在于运用公平合理的方法确定既生损害的归属。共同侵权行为是一种侵权行为的特殊型态,其损害分配与一般侵权行为大相径庭。在共同侵权责任中,既有共同侵权人对受害人的责任承担,又有共同侵权人之间的责任分担,但其根本点在于确定公平合理的损害分配原则。
3.充分保护弱者
当代世界民事立法的潮流是保护弱者。在侵权法律关系中,受害人是弱者,各国无不对其设有充分的保护规定。尽管整个侵权责任法都是把主注意力集中在保护受害者之上,但保护弱者的思想在共同侵权责任中更为突出。其一,各国法律无不设有共同侵权人负连带责任的规定,从而大大增强了赔偿可靠度。其二,对并未实际实施加害行为的教唆者、帮助者课以连带责任,旨在增强赔偿成功率。其三,数人共同实施危险行为而不知谁为加害人时,仍使共同危险行为人负连带责任,从而免除了受害人的举证责任。
參考文献:
[1]杨立新:《共同侵权行为及其责任的侵权责任法立法抉择》,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第3卷
[2]张铁薇:《论共同危险行为人的责任承担》,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11月第4期
[3]唐潇潇:《试论数人侵权与共同侵权之关系》,长江师范学院学报,第56卷第7期
[4]李新:《数人侵权形态划分及其责任承担标准的法律探析》,《法学杂志》,2010年第1期
[5]杨会:《数人侵权责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5月第1版
作者简介:
【浅析侵权责任因果关系】推荐阅读:
环境侵权因果关系07-03
侵权责任承担06-19
医疗侵权责任07-12
侵权赔偿责任09-01
侵权赔偿责任10-09
渎职侵权犯罪因果关系问题研究07-05
法人的侵权责任06-03
侵权责任法05-25
预防性侵权责任10-19
专利侵权责任保险管理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