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侵权责任保险管理

2024-10-04

专利侵权责任保险管理(共3篇)

专利侵权责任保险管理 篇1

1 专利执法案件材料的收集

案件材料实行档案管理人员 (书记员可以兼任) 立卷制度, 做到谁承办, 谁立卷, 案结卷成。案件承办人员在结案后15天内, 应当认真检查案件的全部材料是否收集齐全, 若发现文件材料不齐备应当及时补齐或补救, 并去掉与该案无关的材料, 再行排列整理。归档的专利行政执法文件材料, 一般只保存一份 (有领导批示的除外) , 重份的材料应当剔除。多余的调解书、处理决定书、撤销案件通知书, 为备日后查考, 可以保留3份夹在已装订好的卷内。

2 专利执法案件的立卷整理

执法文书应当使用A4纸, 双面打印, 纵向使用。执法文书应当加盖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骑缝章。对专利执法案件材料的归纳立卷整理。专利执法案件的立卷原则是真实原则, 即收集的内容应当是执法过程中产生的原始文件, 独立原则, 即每一个案件应当建立一份独立的案卷。专利行政执法案件立卷的形式是对收集的的执法案件材料必须完整, 准确, 保证相互关联, 全面客观地反映专利行政执法工作的全过程。专利执法案件材料必须用A4规格纸张, 或折叠为A4规格大小。专利行政执法案件的案卷包括:案卷夹、卷宗封面、卷内目录、案卷夹内的各种文件。

3 专利执法案卷的移交

案件自立案之日起6个月内由案件承办人员向案件档案管理员移交。专利行政执法的文件材料, 按年度、一案一号的原则, 单独立卷, 每个案件从立案到结案所形成的法律文书、公文、函电等一律使用立案时编定的案号。案件移交前, 案件档案管理人员应当逐卷清点, 检查案卷质量, 对不符合规定要求的案卷应当及时地采取措施予以补救。案件档案管理人员确认移交案卷符合要求后, 交接双方要在案卷移交清单上签字。

4 专利执法案件的档案管理

4.1 专利执法案件的报送

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要建立及时、准确、全面、有效的专利执法档案数据报送制度, 明确责任人和联系人, 责任人负责对执法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审核, 联系人负责数据采集和数据报送工作, 由报送单位负责对报送的案件数据的质量负责。国家知识产权局对专利执法数据报送情况按年度进行检查, 有关报送和工作情况, 做为评价地方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工作成绩的重要指标之一。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在报送专利纠纷调处案件或假冒专利案件查处时, 应当同时报送相应的立案表或结案表。对重大专利案件报送管理时, 必要时还应当报送调解书、处理决定书、行政处罚书、案件涉及的主要书面证据等有关材料 (复印件) 。市级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在每月15日前将上月本单位专利执法案件报至所属的各省级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 省级管理专利工作部门在每月20日之前将上月本辖区内的专利执法数据整理上报至国家知识产权局, 对重大专利案件报告的时间要求, 按相应的管理办法执行。执法数据包括纸件和电子文档各一份, 纸件通过邮寄方式上报, 电子文档发送至国家知识产权局指定的电子邮箱。

4.2 专利执法案件的备案管理

专利执法案件报告备案, 必须坚持真实、全面、高效的原则。重大专利执法案件应当自结案之日起1周内, 也可以在办案过程中, 由承办案件的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报告国家知识产权局, 承办单位是市 (地、州) 级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的还应当同时向省级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报告。对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与人身安全的特别重大的专利案件, 办案机关应当在立案前或立案之日起1周内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报告, 承办单位是市 (地、州) 级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的还应当同时向省级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报告。重大专利执法案件调处或查处后, 当事人不服, 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决定, 向当地法院提起诉讼的, 或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请求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应当诉讼结束或执行情况报告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知识产权局负责具体的报告接收、备案及相应的管理、协调工作。地方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可以查阅案件材料, 了解备案情况。国家知识产权局对报告备案的重大专利案件材料实行规范管理, 按年度进行综合分析, 并通告地方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国家知识产权局对重大专利案件报告情况按年度进行检查, 有关报案和工作情况, 作为评价地方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工作成绩的重要指标之一。

专利管理部门要按照转换政府职能、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要求, 加强对基层工作的指导检查。将资源向执法一线倾斜, 配备必要的交通工具和执法宣传手册。在市民中开展侵权、假冒专利案件的宣传教育并发放宣传手册, 让广大市民深刻了解专利执法案件的相关知识。更好的维护了市场的经济秩序、保护了消费者的权益。专利管理部门应当建立专利保护和维权援助制度, 为专利权人提供及时、有效的求助渠道, 并发挥行业协会、专利服务机构的作用。指导专利维权机构开展相关活动。专利管理部门应当建立专利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建立支柱产业和重点技术领域的专利信息数据库, 促进专利信息的传播、开发和利用。专利管理部门应当监测本地区重点行业、支柱产业和重点技术领域的国内外专利状况, 建立专利预警通报制度, 指导有关行政部门和行业协会、企业建立专利预警与应急机制。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科学技术等行政部门应当将拥有专利的质量和数量, 作为财政资金支持和研究开发、技术改造、高新技术产业化等项目立项和审批的重要条件, 作为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认定和考核的指标。

总之, 打击侵权、假冒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并且需要多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有效整合执法信息资源, 建立“两法衔接”信息共享平台, 充分公开案件信息, 促进行政执法机关依法查处行政违法案件。为了推进依法行政监督考核工作, 提高行政执法人员执法为民和依法办案的水平, 促进执法规范化建设, 切实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管理, 进一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进一步规范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明确执法责任、加强绩效管理、严格内部监督, 为此切实加强专利行政执法的档案管理工作, 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药复方专利的侵权认定 篇2

一、中药复方的特性及等同原则

中药复方是由多味中药材制成的产品,其注重配伍:包含君、臣、佐、使药,发挥功效的作用机理充满玄机,加工炮制后的有效成分难且组合在一起综合起作用。根据等同原则,满足如下的两个条件即称为专利权利要求中的等同物:首先,客体和专利权利要求中的技术特征以基本相同的方式,实现和产生了基本上相同的功能和效果,其次,对于技术人员来说是无需创造性劳动就能联想到的。由于我国现有的专利法和细则中均未对等同原则问题有所规定。因此,对于中药复方侵权认定,等同原则如何适用变得十分重要。

二、等同原则在中药复方侵权认定中的适用

(一)在中药复方专利基础上药味增减的侵权认定

第一种情形,假设中药复方专利权利是对药味组成的部分有合理的概括,且增减药味又属于从属权利的范畴,那么显而易见药味增减构成侵权。第二种情形,如果增加药味,即便解决了长期未能解决的技术难题;或者克服了技术偏见;或者取得了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但由于新的技术方案落入到专利权利要求所规定范围之内,依旧构成侵权。一旦出现这种情形,最佳的解决方式是双方交叉许可专利。第三种情形,如果减少药味,解决了长期未能解决的技术难题;或者克服了技术偏见;或者取得了预料不到的效果,考虑到新的技术方案没有并包含专利权利所要求的任何技术特征,因此不会构成专利侵权。第四种情形,如果药味的增减,不在权利要求所提及的范围内,且不是该领域技术人员经过简单的推理就能联想到的,则不属于侵权。

(二)在中药复方专利基础上药味剂量增减的侵权认定

复方专利对药物剂量都有范围限定,如果剂量的增减在保护范围内,那么属于侵权。如果剂量的增减不在范围内,并且功效差不多,只是因临床对象的不同,增减药量,那么这种情形属于上述的第一种情形。当然这就是中医药的基本原则对症下药,是为此领域的医药人员所熟知的道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方可认为与侵权复方或者公知复方属于等同技术。如果药量的增减不在范围里,同时产生了特殊的功效,并且不属于此领域的医药人员经过简单思考所能联想到的,那么就不落入等同技术范畴。

在中药复方的研究和使用中,对中药复方的药量进行加减,以此达到强化治疗效果、针对不同症状、减少不良反应等作用,是中医药辩证施治的一大特色。正因为如此,一些不法之徒打着幌子侵犯他人的中药复方专利。以此看来侵权的认定变得格外重要,而不应只是简单对比与侵权复方或者公知复方的成分,应当根据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第一,如果新复方加大药量,明显增强药效,则认定其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进一步认定其不构成侵权。反之,如果治疗效果不但没有增强反而减弱,则不认定其具有创新性,而构成侵权。但如果能在减轻毒副作用、作用新的部位或是适应新的病症等任何一项有所效果,则应当认定它具有创造性,侵权不成立。第二,假设“新”中药复方只是以患者的体质为根据从而减少现有的中药复方的药量并没有达到增强治疗效果的目的,则不应当认定其具有创新性,此时侵权成立。

(三)在中药复方专利基础上药味替换的侵权认定

药味的替换相当于组合发明要素的替换,如果药味的替换属于一种常规性知识(如性味、功效等大同小异的中药的相互替换),并且没有取得预料不到的效果,那么这样的替换不具有创造性,容易构成等同侵权。如果替换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功效,或者相同功效,但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那么也不会构成侵权。

准确地理解等同原则及解释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将会增强公民的法制观念和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以此来减少侵权纠纷。这将有利于改变中医药领域发明创造低水平重复的现状。

参考文献

[1]杨显滨,陈雨,苏喆.论中药复方专利的侵权认定[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02:111-116.

专利侵权赔偿数额相关因素探析 篇3

关键词:专利侵权,损害赔偿,赔偿原则,赔偿额计算方法

一、专利侵权赔偿的原则

专利侵权行为认定后,怎样进行赔偿,赔偿数额如何计算,首先应当确定赔偿额的基本原则。赔偿原则的出发点是《专利法》通过专利侵权赔偿期望达到的目的和效果,反映和体现专利法甚至民法的立法原则。由于专利的价值难以评估,且专利侵权行为产生后,其涉及市场,经济市场瞬息万变,故难以有一种原则能够很符合用于专利数额确定。

1.不让侵权人获利原则。经济上不能让侵权人占便宜的原则是指,人民法院或者专利管理机关在确定专利侵权赔偿额时,要充分考虑专利权人的利益,不能让侵权人通过擅自实施他人专利而获取非法利益。侵权人的目的就是从侵权行为中获取利益,侵权人获利,势必会给权利人带来损害或使其丧失本应获得的利益。若判处的赔偿额低于侵权人通过侵权专利所获得的利益,那么侵权人即是知道会被告侵权,仍然会选择侵权。所以,必须将该原则作为处理专利侵权赔偿的最基本的原则,在采取其他原则时,必须以不违反该原则为前提。侵权人所获利益过多的,可以将赔偿后剩余部分由法院没收。

2.全部赔偿原则。全部赔偿原则是指专利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范围,应以侵权人侵权行为所造成的权利人的财产损失范围为标准,由侵权人承担全部责任。也就是说,侵权行为所造成的损失应当全部赔偿,赔偿应以侵权行为所造成的损失为限。这是专利侵权损害赔偿的性质仍然首先是对受害人财产损失和精神损害的一种补偿,同时也是对侵权不法行为的一种法律制裁。

3.惩罚性赔偿原则。又称示范性赔偿或报复性赔偿,是指法庭做出超出实际损害数额的判决。目的是惩罚被告故意侵造成的损害,防止重犯。若被告精心算计侵权,其侵权收益大于风险,权利人虽得到补偿,但侵权势头不会减弱。

4.法定标准赔偿原则。所谓法定标准赔偿原则,是指由专利权法律明文规定不法侵害专利权造成损害应赔偿损失的具体数额(或数额幅度)。在人民法院无法查清受害人实际损失和侵权人营利数额,或者受害人直接要求按法定最低赔偿额进行赔偿的,人民法院按法律规定的赔偿数额确定赔偿数额。法定标准赔偿原则是针对专利权保护的实际情况对全部赔偿原则的发展,体现损害赔偿的补偿和制裁功能。

5.组合使用原则。专利侵权与民事、刑事侵权一样,行为人的侵权行为也是由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两方面决定的,虽然绝大多数专利侵权是主观故意所为,但也不排除少数情况下,存在过失侵权。因此,可以根据侵权人对专利侵权的主观认识,及权利人对自身专利的保护预防义务,确定侵权责任,决定赔偿额的原则。侵权人故意,权利人很好尽到预防义务的,可采用惩罚性原则;侵权人故意,权利人没有很好地尽到预防义务的,可采用惩罚原则和法定赔偿额原则;侵权人没有故意,权利人没有尽到预防义务的,采用全部赔偿原则与不让侵权人受益原则。

二、专利侵权赔偿数额的确定

1.依据权利人因被侵权造成的损失。专利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损失是指因为侵权行为,权利人的专利产品在市场的销售量下降,导致权利人获利减少的数额,这是直接损失。同时,还有间接利益,包括因侵权行为,使权利人本可获得的利益的损失,如权利人本将于第三方签订合同,因侵权人的行为致使合同签订失败,而使权利人失去本预计可得的利益;权利人因侵权人的侵权行为而使其声誉、信用受影响,权利人为恢复影响,而支付的广告费等。

权利人的直接损失,可以根据权利人专利产品的销售量和销售利润计算得出。(1)侵权人的侵权行为使专利权人的产品销售量下降而造成的损失。(2)权利人销售量减少的总数难以确定的,侵权产品在市场上销售的总数x每件专利产品的合理利润所得之积可以视为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损失。此外,在计算时,还应综合考虑市场变化、产品质量、经营管理等问题,证明权利人销售量或价格的下降与侵权人行为的因果相关度,从而合理确定赔偿额。

2.依据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我国《专利法》的规定,实际损失难以确定的,可以按照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确定。采用这种计算方法的理由在于,在专利侵权损害赔偿额的计算中,实际损失和侵权所得的计算,都可以根据“该侵权产品在市场上销售的总数乘以每件侵权产品的合理利润所得之积计算”。该方法适用的前提是权利人的实际损失难以确定且侵权人的侵权所得可以确定。产品的销售量,侵权人一般不会轻易说出,在计算前由权利人根据市场调查或其他方法获得提出侵权人的销售量并举证,侵权人可反驳,则按照该销售量计算。关于营业利润,法院可以将权利人销售产品的利润作为侵权产品的利润,或者将同行业或侵权人的平均利润作为侵权产品的利润。

3.依据专利许可费的倍数。专利法规定,当权利人因侵权行为所受的损失及侵权人因侵权获得的利益均无法确定时,则可以采用专利许可费的1~3 倍作为赔偿额。事实上,当去许可费的1 倍时,赔偿额相当于侵权人支付了专利许可费,其与正当签订专利许可的当事人待遇相同,违法行为未得到惩罚,对潜在侵权人没有起到震慑作用,放纵了潜在侵权人因侥幸心理而做出侵权行为,且没有风险,浪费司法资源,增加权利。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专利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第22 第2 款规定“: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损失可以根据专利权人的专利产品因侵权所造成销售量减少的总数乘以每件专利产品的合理利润所得之积计算。权利人销售量减少的总数难以确定的,侵权产品在市场上销售的总数乘以每件专利产品的合理利润所得之积可以视为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损失。”

4.依据法定赔偿金。在权利人损失和侵权人获利均不能确定的情况,也没有许可使用费可以参照的情况下,依据与侵权行为相关的一些因素在一定幅度内酌情确定案件赔偿额的方法。由于在司法实践中,经常会出现法院既难以确定权利人的实际损失和侵权人的非法获利,也没有许可使用费可以参照的情况。为解决此问题,我国专利法第65 条第2 款规定了法定赔偿金。

专利侵权赔偿的目的就是尽量准确的确定原告的经济损失,通过赔偿加以弥补,保护其对专利权的专有权。在采用法定赔偿额时,法定数额范围较窄,而经济贸易市场及知识产权市场(专利市场)瞬息万变,固定的法定赔偿额范围难以很好的适应这些变化。而且,适用法定赔偿额的过程中,法官被赋予了很大的自由裁量权,但是,专利权涉及的方面广、专业性强,一般法官很难把握被侵权专利的价值,导致赔偿额与权利人损失相差甚远。为了精确评估损失程度,可以在司法实践中引入专业的资产评估机构,以避免因专利的无形性带来的赔偿的任意性。

三、专利侵权赔偿数额计算方法的选择

2006 年8 月2 日,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诉施耐德电气低压(天津)有限公司等至浙江省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要求施耐德公司停止生产被控侵权产品,连带赔偿损失50 万元。后又根据法院安排的会计师事务所报对正泰的销售报告,增加索赔数额至334 869 872 元。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施耐德公司赔偿正泰集团损失334 869 872 元。

施耐德公司对判决不服,提出上诉。理由是要求被告支付3.3 亿元赔偿,远高于国际标准10 倍,也高于国内同类案件最高赔偿金20 倍,所以,他们提出申诉。

以上案例中可以看出,在专利侵权赔偿额的计算中,选择不同的计算方法,专利赔偿额差别就很大。因此,选择赔偿额的计算方法对当事人双方都尤为重要。从而,赔偿计算方法选择权的归属问题也值得探讨。

1.法院享有选择权。我国专利法规定的赔偿额计算的四种计算方法中,明确各方法适用的顺序及情况。由法院享有选择权,法院作为中立方,可以避因当事人双方根据对自身产品信息的掌握,选择利于自身的计算方法,做到公正地判决。法院选择时,应根据具体的市场状况,双方当事人的经营、销售情况,做出最符合实际、公正的选择,双方当事人对法院的选择进行监督。

2.权利人享有选择权。在赔偿额的计算方法选择时,侵权人作为赔偿的一方,若给予选择权,那么必定会根据自身侵权产品销售情况的掌握,选择最不利于权利人的方法。所以选择权尽可能给予权利人,其作为被害者,权益受损者,通过自己选择的方法来获得赔偿是非常合理的。权利人自主选择损害赔偿额的计算方法,这既可以节约司法资源,也可以减少当事人的诉累。

参考文献

[1]戴建志,陈旭.知识产权损害赔偿[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2]赵烽.浅议我国专利侵权赔偿标准的完善[J].新学术,2008,(3).

[3]赵海涛,阎亚男.专利侵权赔偿原则问题的思考[J].政法论丛,2003,(5).

[4]姜丹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

[5]廖志刚.专利侵权损害赔偿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6]吴汉东.知识产权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7]赵梅生.关于专利侵权救济的国际比较分析[J].电子知识产权报,2004,(1).

上一篇:行业专业化经营下一篇:梅毒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