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2024-09-14

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共12篇)

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篇1

2008年9月11日, 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出声明, 经自检发现部分批次三鹿婴幼儿奶粉受三聚氰胺污染。这批问题奶粉造成了服用婴儿健康的严重损害, 许多婴儿出现了肾结石或者甚至死亡。经查, 这些婴儿都处于哺乳期, 并且均曾经食用过或者仍在食用三鹿牌的奶粉。经国家相关部门调查表明, 三鹿奶粉制品确实是导致婴儿泌尿系统结石致病的原因, 三鹿集团无疑要承担巨大的法律责任。本文通过该事件浅谈我国的产品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一、产品责任的概念和性质

(一) 法律意义上产品的概念

法律意义上的“产品”, 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商品”, 也不同于经济学意义上的“商品”。根据我国产品质量法第2条的规定, “本法所称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 用于销售的产品。”根据这个定义, 未经加工、制作的初级产品应不能视为我国产品责任法上的“产品”。有学者将不属于“产品”的商品归纳为:初级农产品, 未经加工的天然形成的物品, 由建筑工程形成的房屋、桥梁、其他建筑物等不动产, 以及军工产品。奶粉制品经过加工、制作, 并且用于销售, 完全符合产品质量法第2条的规定, 因此应该属于我国产品责任法上的“产品”。

(二) 产品责任的概念

产品责任, 是指因产品有缺陷造成他人财产、人身损害, 产品制造者、销售者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根据民法通则第122条的规定, “因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财产、人身损害的, 产品制造者、销售者应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运输者、仓储者对此负有责任的, 产品制造者、销售者有权要求赔偿损失。”

(三) 产品责任的性质

产品责任是一种特殊侵权责任, 这已成为我国民法界的通说。第一, 产品责任不是以合同关系的存在为前提的, 只要是基于产品缺陷而造成他人财产、人身损害, 无论受害人是直接买受人或是第三人都可以要求生产者或销售者承担产品责任。第二, 产品责任与一般侵权责任不同, 一般侵权的归责原则是过错责任原则, 而产品责任不要求受害人证明侵权人存在过错, 只要证明缺陷、损害以及两者存在因果关系即可。

二、“奶粉事件”产品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归责, 是指在侵权行为人的行为或物件致他人损害的事实发生以后, 应依何种根据使其负责。归责原则, 是归责的基本原则, 是确定行为人的侵权民事责任的根据和标准。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是确定产品责任归属的准则, 是要求行为人承担产品责任的根据、标准和理由。

关于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 在学说发展历程中, 首先提出的是过失责任原则, 在司法实践中, 则一直采用严格责任原则。随着司法实践的深入, 近几年又有学者提出了综合归责原则。本文将针对这3种归责原则进行分析, 探讨“问题奶粉”事件中的受害者应依何追究生产者、销售者的侵权责任。

(一) 过错责任原则

过错责任原则是首先被提出的, 然而消费者相对弱势的地位, 导致了要证实过错的存在, 甚至是通过举证责任导致和过错推定来追究产品生产和销售者的责任都存在相当大的难度。在过失责任原则下, 产品侵权的构成要件有4个:产品质量不合格;他人财产或人身遭到损害;质量不合格与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生产者或者销售者有过失。在这样的构成要件下, 消费者很难对于生产者的过失进行举证, 因其对消费者保护的力度匮乏, 故在实践中已不被采用。

(二) 严格责任原则

采用严格责任原则与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社会专业化生产协作的形成, 市场交易关系日益复杂, 产品的科技含量也与日俱增。掌握专业知识的生产者、销售者往往利用其信息和资金上的优势地位侵害消费者财产、人身利益, 导致交易双方谈判能力的悬殊。要求消费者证明生产者或者销售者是否有过错显然是不公平的。另外, 根据利益与风险并存的原则, 生产者与销售者可以获得的利益远远高于消费者, 因此生产者与销售者应当承担更多的风险, 承担更大的责任。所以, 我国采取严格责任原则是合理的。

在严格责任原则下, 不论生产者、销售者有无过错, 都应对产品所致损害承担责任。生产者或销售者是否承担责任, 以纯粹的客观因素作为标准, 而不考虑生产者或销售者的主观过错问题。生产者或销售者的责任的成立在损害事实的发生时只要因果关系存在就已经确认了, 即使有不可抗力也不能成为免责事由, 除非有法定的免责事由, 生产者或销售者才能免责。在此原则下, 产品侵权的构成要件有3个:

第一, 产品存在缺陷。产品责任的发生, 以该产品是否存在缺陷为前提条件。根据产品质量法第34条的规定:“本法所称缺陷, 是指产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产品有保障人体健康, 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 是指不符合该标准。”在“奶粉事件”中, 被证实含有三聚氰胺的毒奶粉, 属于严重的质量问题, 应当已经完全构成了“产品存在缺陷”这一要件。

第二, 他人财产或者人身遭到损害。有损害后果的发生是承担产品侵权责任的重要条件之一。而产品有缺陷但未造成损害后果, 就不发生承担产品责任的问题。损害主要是包括人身损害以及他人财产的损害。而损害问题中争议最多的就是精神损害是否应该列入其中。精神损害赔偿在我国法律中并无明文规定, 但实践中法院也会考虑其请求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给予支持, 在一些产品责任赔偿案例中, 精神损害赔偿往往占了损害赔偿金的很大一部分。在产品责任法第44条第2款中,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财产损失的, 侵害人应当恢复原状或者折价赔偿。受害人因此遭到其他重大损失的, 侵害人应当赔偿损失。我国产品质量法中明确规定了“其他重大损失”, 这一损失既不是指生命或者健康的损害, 也显然不是指财产损失。“其他重大损失”应当是指由于人身损害或者财产损害给受害人的精神健康带来的损害, 即精神损害。但是由于精神损害是无法具体量化的, 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很难把握, 若把握不当, 就会造成社会公正公平的丧失。因此, 精神损害赔偿应该加以严格的限制:精神损害不能独立存在, 应该以财产损害或者人身损害存在为前提;产品生产者或者销售者没有过错或者过错十分轻微的, 应该不支持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人应该限于受害人本人或者其近亲属。“奶粉事件”中尚在哺乳期的婴儿受到毒奶粉的侵害而导致重病甚至死亡, 无论对自身、父母亲人的精神上, 都是一个严重的打击。生产者过错的认定也已经铁板钉钉。所以早有学者提出, 奶粉事件的赔偿应当包括两个部分, 即财产损失赔偿和精神损失赔偿。财产损失赔偿包括医院的治疗费用、婴儿的护理费用、父母因此而造成的误工费、交通费等等一系列经济上的损失。而精神损失费方面, 考虑到毒奶粉所造成的严重影响, 其恶劣程度已经改变了一个家庭的命运, 所以可能也将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第三, 产品缺陷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在产品责任案件中, 因果关系是指产品缺陷与受害人的人身损害或者他人财产损失之间的关系, 以产品缺陷为因, 损害后果为果。由于有些产品责任案件中的因果关系不像其他一般侵权案件中的因果关系那样明显, 并且往往存在一因多果或者多因多果的情况, 因此在证明因果关系存在时有其特殊性。

在因果关系十分明显的情况下, 因果关系应该直接认定。在因果关系较难直接认定的情况下, 可以采取因果关系推定的方法。只要受害人可以证明损害后果是产品缺陷在事实上的后果, 或者可能出现的后果, 产品缺陷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就可以推定成立。

在本案的实践中, 经查证:所有患病的婴儿都曾经食用过三鹿奶粉;在对三鹿奶粉的检验中发现了严重过量的三聚氰胺;婴儿所患的病症也正是由三聚氰胺引起的。这3点就是产品缺陷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确认。缺少任何一点, 我们都无法认定因果关系的成立, 也就无法归责于三鹿集团的问题奶粉。

生产者与销售者不能以自己没有过错免责, 但可以以法定事由抗辩。根据我国产品质量法第41条的规定, “生产者能够证明下列情形之一的, 不承担赔偿责任:未将产品投入流通的;产品投入流通时, 引起损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将产品投入流通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尚不能发现缺陷的存在的。”除了以上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之外, 还有其他一些情况, 包括:生产者从未生产该缺陷产品, 销售者未从事该产品的销售或其他经营活动;受害人的过错, 例如误用、滥用、过度使用、随意改装等。奶粉事件的罪魁祸首并没有任何上述的法定事由, 所以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三) 综合责任原则

综合责任原则是指以严格责任原则为主、过错责任原则为辅的归责原则。该原则是在严格责任原则的基础上, 根据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而发展的。

以严格责任原则为主, 是为了保护广大普通消费者, 他们与生产者和消费者相比是处于弱势的。根据产品质量法的规定,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产品以外的其他财产损害的, 生产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同时也规定了, “销售者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生产者也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供货者的, 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从中不难看出, 只要是缺陷产品造成损害的, 生产者与销售者都要承担产品责任, 而不论其是否有过错。也就是说, 只要因使用、消费了缺陷产品, 并且因此遭受损害的受害人可以向该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主张损害赔偿, 生产者与销售者不能以其没有过错作为抗辩事由, 受害人也不需要证明生产者或者销售者的过错。在此情况下, 产品侵权的构成要件与严格责任原则相同。

综上所述, 在“奶粉事件”中, 无论是适用哪一个归责方式与原则, 三鹿集团都难辞其咎。可见, 其行为的恶劣以及产品侵权的严重已经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尽管三鹿集团积极地对造成的损害进行补救, 但是为时已晚。

三、结束语

“三鹿问题奶粉事件”后果之严重, 影响之巨大, 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 刑事司法机关也已介入其中。对于广大食用问题奶粉受到人身损害的消费者来说, 该事件在法律上无疑已构成了产品侵权的行为。

产品侵权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 产品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与一般侵权行为有很大的不同。在一般侵权行为中, 主要采取过错责任原则为归责原则。而通过对我国产品责任理论与司法实践的研究, 我国的产品责任从单纯的严格责任原则变迁到综合责任原则, 即以严格责任原则为主, 过错责任原则为辅的归责原则。基于严格责任原则, 产品侵权构成要件有3个:产品缺陷;他人财产或人身遭到损害;缺陷与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这与一般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相比, 最大的区别就是不考虑生产者或销售者的主观过错, 即使生产者与销售者没有过错, 也要承担产品责任, 但有法定的免责事由除外。但在特殊情况下, 又必须考虑生产者或销售者的过错问题。

本文对产品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进行学术上的总结与探讨, 此外, 也希望我国的企业家以及相关部门, 都能够尽好自己的责任, 不要让这历史的悲剧一次次重现。毕竟, 事后研究如何归责与赔偿永远是下下之策。

参考文献

[1]、杨紫火旦.经济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2]、张新宝.中国侵权行为法[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3]、蒋林川, 谢安华.产品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略论——兼谈对新证据规则关于产品侵权责任的理[EB/OL].http://qzr.cn/vip/20588.shtml, 2004-12-10.

[4]、王利明.民法.侵权行为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

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篇2

摘要:经济法责任的归责原则在经济法责任制度中处于核心地位,其任务是解决因违反经济关系所造成的损害结果应由谁承担赔偿责任的问题。以通过规则来补偿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为逻辑起点,确立由过错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以及天平归责原则组成的综合层级归责原则体系,适应了经济法责任的灵活性并排除了对受害主体保护的遗漏,保证受害主体能够获得最大的弥补。

关键词:经济法责任 归责基础 归责原则

归责,即法律责任的归结,是指国家机关或其他社会组织根据法律规定,依照法定程序判断、认定、归结和执行法律责任的活动。经济法责任作为一种独立的法律责任,通过对其归责基础的研究,从而确立起符合其自身特点的归责原则是十分必要的。因为经济法责任的归责原则直接决定着经济法责任的构成要件、举证责任的内容、承担经济法责任的方式以及赔偿责任的范围。如果经济法责任的归责原则一直处于理论上缺失状态的话,那么经济法责任的体系就形同虚设。

一、经济法责任的归责原则理论

(一)经济法责任归责原则的概念界定

经济法责任的归责原则,是指确定经济法责任主体对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损害承担经济法责任的依据和标准。经济法责任的归责原则是决定在违反经济法的行为中,造成的损害结果应当由谁承担赔偿责任的问题。经济法责任的归责原则即为确定此种赔偿责任提供依据和判断的标准,它不同于经济法的责任,也不能完全等同于经济法责任的归责。从理论上看,经济法责任的归责是一个过程,经济法责任是经历归责过程后所得出的结果,而经济法责任的归责原则则是贯穿于归责过程始终并且必须被遵循的标准。wWW.11665.CoM“如果把经济法上的损害事实作为起点,把确定的经济法责任作为终点,那么,经济法责任的归责就是连接两点之间的过程,而经济法的归责原则是保证这一过程对相关行为规范定性的价值判断标准。”?P简言之,归责原则是可以被称为确定行为主体承担某一法律责任的推导方法。

(二)当前学界对于经济法责任归责原则的学说

当前学界关于经济法责任的归责原则的讨论,主要观点有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以及较为新颖的天平归责原则。

1.过错责任原则

过错责任原则是以过错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决定行为人对其造成的损害应否承担责任的归责原则。在确定了应承担责任的主体后,以过错的大小为标准来衡量责任主体所应承担责任的为多少,因此,无论是确定责任主体,还是确定承担责任多少,过错归责原则都是借用了一个主观上的标准。

2.无过错责任原则

无过错责任原则的目的在于补偿受害人所受的损失,其理论基础是对危险来源的特殊注意义务,它所规制的是对危险源具有控制力的责任主体。采此原则说的学者认为,“经济法责任具有明显的社会公益性,不管经济法主体是否具有过错,只要其行为造成了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就应当承担经济法责任。”?Q经济法领域中的`调制主体主要是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其作出调制行为时的主观状态不易为外界所知晓,因而主要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与违法原则,不问当事人有没有过错,只要调制行为的主体违法或调制行为招致了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个人的损害,就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公平责任原则

公平责任原则是现代立法的产物,在经济法中广为使用,尤其是在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以及宏观调控中更应如此。“经济法责任以公平责任为主要的归责原则还因为经济公平是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经济法主体在主体地位,权利享有和义务承担,交易机会,利益成果享有和责任承担等各方面都满足公平的要求。”?R公平责任原则在经济法责任中的适用是较为普遍的,因其能相对较好地中和过错责任与无过错责任原则中的一些弊端,因而受到了很大一部分学者的追捧。

4.天平责任原则

天平责任原则是陈婉玲教授在其著作《经济法责任论》一书中所提出的一个全新的归责原则。它基于对社会整体利益的考虑,认为归责原则在内涵上都应包括定责和定量两个方面,在内容上其又分别对经营者和政府进行归责。政府的定责原则是基于政府是否违反经济法为其预设的义务构想来决定其是否应承担经济法责任的理论基础。政府的量化原则是根据政府失范行为的形式和严重程度来决定采取何种措施的量化标准。而经营者的定责原则则基于经营者是否违反了经济法为其预设的义务构想来决定经营者主体是否应承担经济法责任的理论基础。经营者的量化原则是根据经营者主体经济违法行为的违法程度来决定其应承担多少经济法责任。分别讨论政府和经营者的经济法责任,并分别对二者进行定责和定量两个方面来评价,从而达到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整体利益的目的。

二、经济法责任的归责基础

经济法的价值目标在于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全面发展,因此,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行为就是追究经济法责任的逻辑起点。对于经济法归责基础中涉及的正当性、合理性、确定性等问题,传统部门法领域对此已有了一定的研究。例如,在法律责任的根据方面,学者们提出了“道义责任论”、“社会责任论”、“规范责任论”等等学说,它们对于说明归责基础的问题,都具有一定解释力。?T笔者认为,对于经济法责任归责基础的研究可以根据经济法自身的体系要求,从成本补偿的角度来进行探讨,对相关理论做出进一步的拓补。

从经济学的角度上看,现实生活中的违法主体也都是有限理性的利益主体,当然会考虑到自己的成本和收益,在其从事违法行为时,会在客观上对他人和社会带来成本。经济法主体承担的法律责任既可能是基于弥补私人成本而产生,也可能是基于弥补社会成本而产生。因此在发生私人成本即私益受损时就应考虑如何弥补私人成本;当发生社会成本也即社会公益受到损害时,同样应考虑应如何解决“公害”问题。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基于对两类利益的保护,以及经济法基本矛盾(个体营利性和社会公益性)的解决,对于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必须通过规则来补偿,这就是经济法责任制度产生的原因,也是能够归责于相关主体的基础。

三、经济法责任归责原则体系的建构

(一)对当前归责原则理论的分析

1.过错责任原则

过错责任的归责基础是行为人对于损害的发生因主观意思欠缺而违反了行为人应有的注意义务。其通过对具有主观恶性的过错进行惩罚,实现了法律责任的正义价值,同时促进被损害利益的恢复与补偿。但根据这一原则,原告须要证明被告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尽到“合理注意”的义务,才有可能胜诉。在某些情形下,如由于产品质量缺陷造成消费者权益被损害的情形下,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样的举证责任是有难度的,在道义上也欠公平;还有在环境侵害领域,其侵害的发生往往涉及一些常人无法知晓的深奥的科学技术,而受害者无法完成法律规定的举证责任就要承担败诉的风险。面对这样的情况,过错责任原则在对受害人的保护上明显呈现出了不利的一面。

2.无过错责任原则

无过错责任是通过特殊的注意义务和法定的免责事由共同作用,来确定责任主体是否要承担责任的。但是,对于应承担责任的责任主体到底应该承担多少责任的问题,这个归责原则就显得捉襟见肘。在过错归责原则中,在确定是否要承担责任和责任多少的问题上采用的都是过错标准,在无过错归责当中,对于责任量化问题缺乏可行的判断标准是其一大弊端。

3.公平责任原则

公平责任作为经济法责任的归责原则,能较好的保护市场经济中处于弱势地位一方的合法权益,但一味的适用公平责任原则,不对个案加以区分,任何风险以及责任都由主体双方来承担,那么对于受害方反而不公平。如受害一方主体能够胜任举证侵害行为的有主观过错的责任时,那么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来进行归责可能更加有利于保护受害人的利益。

4.天平归责原则

对于天平归责原则采用针对不同的经济法责任主体分别进行讨论归责原则的方法,但其所构建的具体制度并不具有不可替代性。赋予弱势一方更多的权利,对强势一方则规定更多的限制,这样的做法和公平责任原则有些类似。此外,天平归责原则的归责基础是社会整体利益,忽略了个人作为经济法责任主体时其合法权益也会遭受损害。我们应该认识到,经济法责任制度要维护的不仅有社会整体利益,也有单个消费者的利益,何况在市场经济中,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的情况恰恰又有着非常庞大的数量。

(二)经济法责任归责原则体系的建构设想

在当前的经济法责任中,不论是传统法律上的归责原则还是一些较为新颖的归责原则,其单独适用均会存在一些弊端。笔者认为,出于经济法责任较之其他法律责任更为灵动,其归责过程更为复杂的原因考虑,综合几种归责原则,在经济法责任中作不同的适用,不失为一种合理的选择。

建构经济法责任归责原则体系,应当从责任主体的不同、经济法侵权个案中的特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从对受害者损害的最大化弥补目的出发,借鉴侵权责任法中对于不同类别的案件采用不同归责标准的做法,形成以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以及天平归责原则共同组成的综合层级归责原则体系。根据个案的具体情况,排列出层层递进的归责原则,逐一进行适用保证受害主体能够得到最大化弥补。普通的经济法责任案件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当主体一方是明显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时,如因产品质量问题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环境污染侵权案等等,则应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但要注意其惩罚的严厉性,在适用范围上应受到一些法律法规的限制;如果政府作为一方行为主体出现时,则可考虑天平归责原则的做法,定量定责分析适用;公平责任原则的适用则要求责任主体间地位必须是实质平等的,且主体双方都不存在过错。此外,天平归责原则中的定量、定责原则可以被其他三项归责原则所吸收,混合搭配使用。

论侵权行为法的归责原则 篇3

侵权行为法最早源自于古罗马法的第一部成文法——公元前451年的《十二铜表法》,该法首次提出“私犯”的概

念,但并没能将刑事犯罪行为和民事侵权行为区分开。直到公元前287年《阿奎利亚法》的颁布才得以改善,该法首次确立了过失责任原则,创造性地采用了“善良家父”作为对过失的评判标准。此时,并不考虑行为人个体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也不对主观心理状态进行探究,责任是建立在一个善良家父可预见的能力基础上,只要在行为时没有达到该标准,便具有过失。这就是现代人习以为常的“过错责任原则”的起源。

查士丁尼时于公元533年完成的《法学阶梯》迈进了一大步,记载了四类私犯:盗窃、抢劫、对人私犯和对物私犯。还有四类准私犯:承审员的渎职行为致人损害、投掷物等致人损害、公共场所悬挂物等致人损害、旅馆等雇员的侵害行为致人损害。私犯相当于一般侵权行为,而准私犯相当于特殊侵权行为,后者在承担责任时几乎都忽略了行为人的过错。这是无过错责任理论的萌芽。

当过错责任原则伴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而于19世纪相继在法、英、德确立地位,最后深深地根植于资本主义的版图之上以后,立法者逐渐意识到一味强调行为人的过错而忽略行为本身的特殊性并不能有效解决许多现实中的问题,于是无过错责任应运而生。无过错责任原则就是指在一个侵权法律关系当中,即使侵权行为人本身不具有主观上的任何过错,也需要为由自己行为引起的损害后果承担责任的一种归责原则。

二、归责原则的理论学说

王卫国先生以及张佩霖先生都主张只保留过错责任原则,而把过错推定原则视为过错责任原则项下的特殊规则,笔者赞同此种观点,因为过错推定原则最后认定责任承担关系的依据依然是过错,即由过错方承担法律责任,只是其判断法律关系当事人是否具有过错的推理程序与一般的侵权行为适用的程序有所区别,因此,特殊的归责原则只适用于特殊的侵权行为。但是上述学者甚至把无过错责任原则置于过错责任原则之列,这点让笔者无法苟同。不能因为二者都与过错有关就都归为一个种概念-过错原则之下,这会混淆了过错责任原则的真正含义,反而不利于它的继续发展。笔者认为,过错责任原则之所以能历久不衰,就是因为其内容的明确性及单一性。纯粹的过错责任原则是否能涵盖数之不尽的侵权行为,对此,笔者持否定态度。

米健先生和张新宝先生则认为过错责任原则与无过错责任原则的组合将涵盖侵权行为法所需要的归责原则。笔者与二位先生持相同看法。尽管在现实中二者并非绝对的周延,造成在某一类特定案件的审判中,法官无法根据上述两种原则进行责任认定。例如,在双方均无过错的的损害案件中,造成损害的一方与受损的一方在皆无过错的情况下,该如何分担责任。无辜的行为人与同样无辜的受害人,在法律的天平之下,法官多数会选择帮助弱者,可是该以何种依据让行为人承担合理范围内的责任呢?这时法律的原则成为绝对的适用对象。许多学者因此提倡在侵权行为归责原则中增加公平责任原则,笔者认为这是不合适的。所谓的公平责任原则是仅用于双方当事人皆无过错的情况,造成损害的行为人并不具备主观过错,其行为又不符合法定的特殊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所以不得不适用公平责任原则,鉴于行为人不具有过错,其行为不具有社会责难性,所以适用的是补偿责任而非赔偿责任,那就进一步推导出此行为并非违法行为,也就不可能称之为侵权行为,试问又怎能将此项原则列于侵权行为法之内呢?所以笔者认为我国的侵权行为法的归责原则只需要保留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在上述情况发生的时候,可以适用民法的公平原则,没必要重新创设一个似是而非的公平责任原则。

杨立新先生认为侵权归责原则体系包含过错责任原则、严格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从目前英美法中严格责任的发展来看,严格责任的构成要件既不完全等同于大陆法中的无过错责任,也不完全等同于大陆法中的过错推定责任。严格责任存在于判例法国家,它是在几种特殊情况下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而适用的归责原则。因此,只有当先前存在同种类型的判例时,才可以对具体的案件适用。同时,此类案件必须具有一定的损害后果,才具有适用严格责任的必要性。由此可以知道,严格责任根植于英美法系,在社会主义法系的中国极可能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如果硬是要把它与无过错责任原则划等号,那又为什么一定要引入一个不太熟悉的英美法系的概念,而不继续沿用原来熟悉的大陆法系的无过错责任原则。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立足国情,我国的侵权行为法的归责原则应以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为主,以公平原则这一上位性的民法的基本原则为辅建立归责原则体系。

三、无过错损害案件的出路

理论与现实绝不能脱节。现实生活中的确广泛存在着既不适用过错原则也不适用无过错原则等一系列侵权行为归责原则,在这种情况下,解决损害无人应当承担问题,最理想、最合理的方式应该是在当事人双方都不承担责任的前提下,使损害得到合理解决。许多发达国家运用保险和社会保障制度达到了这一目的。对于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想要短时间达到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水平是不现实的,但我国的人身保险、车辆保险已经足以与世界接轨,医疗保险也在不断完善之中,这些保险制度都有助于减少公平原则的适用。

另外,笔者建议通过信托制度,仿照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险的相关制度,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出资,成立一个庞大的信托基金,在双方皆无过错的损害案件发生后,可以首先垫付无条件支付医疗费用的受害人的治疗费。因为在这类案件中,鉴于双方皆无过错,法院需要一定时间进行审理和定夺,如果任何一方一审后再上诉,将会拖延受害人的治疗时间,一旦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后续的治疗将会事倍功半,在这时,如果存在一个信托基金,可以为受害人解燃眉之急。

最后,在适用公平原则的损害案件中,笔者建议应对无过错的责任人进行一定的心理辅导。因为行为人对于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他人的损害并没有任何的意思是表示,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的行为最后被法院认定需要承担一定的补偿责任,这的确不是一件容易接受的事。因此笔者建议法院在判决此类案件的时候,有需要在判决中明确说明被告的无过错性以及适用的是补偿原则,并详细说明适用公平原则的原因以及让被告承担责任的理据,尽量让被告信服,这才能最大化地减少由此造成的负面影响。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杨立新.侵权法论[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2}李仁玉.比較侵权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篇4

一、《侵权责任法》实施之前的学生伤害事故归责原则

在《侵权责任法》出台之前,法院在审理学生伤害事故的案件时都是适用最高人民法院的两个司法解释,即《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和《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在这两个司法解释当中,学校在学生伤害事故当中的归责原则为过错责任,即有过错担责任,无过错无责任。

除此之外,教育部于2002年颁布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北京市、上海市等地也陆续出台了中小学人身伤害事故处理条例。但是,这些规范法律效力较低,且在侵权责任的确定、免责事由、赔偿标准等问题上规定不一。

二、《侵权责任法》中的学生伤害事故归责原则

在侵权责任法中,共有三个条款对学生伤害事故加以规定。

1. 无民事行为能力学生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为过错推定责任

《侵权责任法》第38条规定的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即十周岁以下的学生在学校受到人身伤害的法律责任。该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承担责任,但能够证明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不承担责任。”在以往的法律规定当中,学校在学生伤害事故中的归责原则仅仅是过错责任,即只有在受伤害的学生和家长证明学校在事故的发生当中具有过错,学校才承担责任。而在《侵权责任法》中,将其更改为了过错推定责任,即在学生伤害事故发生之后,首先推定学校具有过错,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学校如果希望免责的话,必须提供相应的证据来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否则,就要承担赔偿责任。在这里,学校因为比以前多承担了举证的责任,所以,在学生伤害事故诉讼中胜诉的难度就相应加大了,承担赔偿责任的可能性也就增加了。

2.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学生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为过错责任

《侵权责任法》第39条规定的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即十周岁以上,十八周岁以下学生在学校受到人身伤害的法律责任。该条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应当承担责任。”根据该条的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学生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为过错责任,这与以往的法律规定是相同的。在发生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学生的伤害事故之后,受伤害的学生和监护人必须提供相应的证据来证明学校具有过错,否则就不能要求学校承担赔偿责任,除非学校主动承认自己在学生伤害事故当中具有过错。

3. 校外第三人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为过错责任

《侵权责任法》第40条规定了校外第三人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的法律责任。该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以外的人员人身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管理职责的,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在该条当中,归责原则依然为过错责任,即如果学校在第三人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当中具有过错,也应根据自己过错的大小承担相应的补充赔偿责任。即在该造成伤害第三人无力全部赔偿或者无法找到该第三人的情况下,如果学校在事故当中没有尽到自己的管理职责,就要由学校根据自己的过错大小继续对受伤害的学生进行赔偿。学校是否尽到管理职责,要根据伤害事故发生时的具体情况判断。例如,学校门卫管理制度欠缺或者门卫管理不善,导致校外人员随意进入学校打伤学生,学校就应根据过错责任原则承担补充赔偿的责任。

三、学校应对学生伤害事故归责原则变化的法律建议

《侵权责任法》与之前有关学生伤害事故的法律法规相比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尤其是十周岁以下学生的伤害事故归责原则与以前截然不同,这样的变化给学校的安全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学校的管理者及教职员工一方面必须认真学习《侵权责任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切实做好学校的安全预防工作,避免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学校也应当在事故发生后采取妥当的应急处置措施,以避免在学生伤害事故发生后承担法律责任。

1. 树立良好的证据意识是学校避免在学生伤害事故中承担责任的法律关键

随着过错推定责任原则进入学生伤害事故的归责体系,举证责任对于学校显得更加重要。在《侵权责任法》中,十周岁以下学生发生的伤害事故中,学校承担的是过错推定责任,因此,是否能够拿出充足与确凿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教育与管理没有过错,是直接关系到学校在事故中承担责任与否的法律关键。即使对于十周岁以上学生发生的伤害事故,学校虽然只是承担过错责任,但是掌握充足的证据也是避免学校在事故处理当中处于劣势地位的关键因素。所以,学校一定要建立证据意识。首先,学校在日常的安全管理当中就应当注意有关档案、资料的收集。例如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学生体检表、学生考勤纪律、学校安全检查纪律、学校安全教育记录等资料,都应当在平时就进行收集,并进行归类整理,以备需要时使用。其次,学校要在事故发生后,利用合法手段及时收集和事故有关的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和勘验笔录等证据,以免因为时间原因造成相关证据的灭失。

2.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是学校避免在学生伤害事故中承担责任的根本前提

在《侵权责任法》关于学生事故的三个条款当中,都规定了当学校没有尽到管理职责时,是学校承担赔偿责任的要件之一。为了避免学校因为管理瑕疵而承担责任,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当中,应当以《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和《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为依据,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安全管理体系。首先,学校应当建立校园安全防范体系,建构由安全组织、安全责任、安全制度、安全检查组成的立体防卫体系,将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几率尽可能降到最低。其次,学校应当建立校园安全应急体系,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可行的安全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再次,学校应当建立校园安全恢复体系,以保障在学生伤害事故发生之后,学校能够妥善地处理各个方面的善后事宜,尽快恢复学校教学,保障学校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3. 开展系统的安全教育是学校避免在学生伤害事故中承担责任的基本保障

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篇5

摘要:2009年12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本法对其中的饲养动物损害责任归责原则采取的是混合型归责原则,即过错责任与无过错责任相结合归责原则:第三人的过错造成受害人损害的,第三人承担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对于动物的饲养者及管理者承担的责任为无过错责任。本文对此归责原则的立法选择做进一步解释。

关键词:侵权责任 归责原则 饲养动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以下简称《侵权责任法》)的制定是我国民事立法中的一项重大成就,它对我国民事立法体系的科学性与完整性有着重要的意义。侵权责任的归责是整部《侵权责任法》的核心,指引着整部侵权法的规范内容。本文以《侵权责任法》中饲养动物损害责任归责为视角,对我国《侵权责任法》归责原则体系进行探讨。

一、侵权责任中归责原则的含义

法律责任的归结,简称归责,它是指针对违法行为所引起的法律责任进行判断、确认、追究以及免除的活动。归责不同于责任,责任是归责的结果,归责为责任的成立与否寻找根据,但归责并不意味着必然导致责任的产生。责任的成立与否取决于加害人的行为及其后果是否符合责任的构成要件。侵权责任归责原则,是指行为人因其行为或物件,或应由其负责的他人行为或归其管理的物件致人损害的事实发生时,确定其应承担侵权责任的法律依据或规则。

归责原则作为确认行为人承担侵权责任的一般性规则,是民法的平等、公平等基本原则在侵权法领域中的具体表现。归责原则在侵权法中居于核心地位,对于归责体系的构建起着基础性作用,贯穿于侵权法中的各项制度,是对整部侵权法的规则制度起着统帅作用的立法指导思想,一定的归责原则决定着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举证责任的负担、免责条件、损害赔偿的原则和方法、减轻责任的根

据等等。

二、《侵权责任法》中饲养动物损害责任归责原则的立法选择

《侵权责任法》所采取的归责原则与《民法通则》有所不同,《民法通则》第127条规定: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由于受害人的过错造成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不承担民事责任;由于第三人的过错造成损害的,第三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从这条规定来看,民法通则中关于饲养动物损害责任采取的归责原则是无过错归责原则,也就是不管饲养人有没有过错,均应承担责任。这条还规定了免责事由“由于受害人过错造成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不承担责任”以及由于第三人过错造成损害时的责任承担。但是这条规定过于粗糙,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不少问题,《侵权责任法》抛弃了《民法通则》中关于饲养动物损害责任的单一归责原则,而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归责原则。

(一)、无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

《侵权责任法》第 78 条规定了饲养动物损害责任的一般情形:“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对于动物的饲养人或者管理人的理解包含两层含义,(1)、在动物的所有人自己饲养管理动物的情况下,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当然包含动物所有人;(2)、动物所有人或占有人或管理人将该动物交由第三人或者由他人非法占有或者管理及的情况下,动物原所有人或者占有人或管理人。按照这条的规定,对于一般的饲养动物致人损害,并不要求有过错的要件存在即可构成侵权责任,即只要有损害的发生,被侵权人就可以要求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赔偿损害。《侵权责任法》第 79、第 80、第 82 条规定了适用无过错责任的三种特殊情形。第一,违反管理规定,未对动物采取安全措施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这里的侵权责任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根据本条之规定,如果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已经按照管理规定,尽到“对动物采取安全措施”的义务,但还是造成他人损害,是否构成侵权责任,还值得研究。如果违反管理规定,未对动物采取安全措施,那么则不问其主观心态,只要发生动物致害事件,一律适用此条之规定。第二,禁止饲养的烈性犬等危险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此种情形的是无过错责任,不论被侵权人是否是过失或者是重大

过失,都不得减轻或者免除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的责任。第三,遗弃、逃逸的动物在遗弃、逃逸期间造成他人损害的,由原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承担侵权责任。这里也是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条文里没有规定减轻或者免责责任的事由。首先,虽然原所有人对遗弃、逃逸的动物失去了所有权,但是正是由于这种失去所有权的行为造成了他人的损害,因此,也是由原所有人承担侵权责任。其次,遗弃、逃逸的动物已经被他人管理的,动物的管理人对该动物就取得了事实上的占有,是该动物事实上的占有人,造成损害的,应由管理人承担侵权责任。

(二)、过错推定原则的适用

《侵权责任法》第 81 条规定,动物园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园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能够证明尽到管理职责的,不承担责任。此类情形适用的是过错推定责任,即先推定侵权人具有过错,侵权人主张自己无过错的,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必须要证明自己已经尽到了管理职责。侵权人能够证明已经尽到了管理责任的,为无过错,免除责任;不能证明者,为有过错,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三)、第三人的过错致使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责任承担

《侵权责任法》第 83 条规定,“因第三人的过错致使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向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请求赔偿,也可以向第三人请求赔偿。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赔偿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根据《侵权责任法》第28 条规定,“损害是因第三人造成的,第三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第三人承担责任的基础是其对动物造成他人损害有过错。如果没有过错,第三人则不承担侵权责任。因此,本条实际上是两种归责原则。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承担的是无过错责任。第三人致使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第三人承担的是过错责任。为了能够更加充分、周到地保护被侵权人的合法权利,有利于赔偿得到更好的实现,由于动物的归责原则属于无过错责任原则,所以本条就不适用《侵权责任法》第28条的第三人侵权的一般规定,而是采取不真正连带责任。本而这种不真正连带责任的规则下,被侵权人既可以向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请求赔偿,也可以向第三人请求赔偿。

三、《侵权责任法》中饲养动物损害责任归责原则的意义

《侵权责任法》对饲养动物损害责任归责原则立法和更为合理的规定,不仅是对民事法律领域的完善,更重要的是彰显了公民的权利意识,同时也强化了责任意识、义务意识。如第82条规定:遗弃、逃逸的动物在遗弃、逃逸期间造成

他人损害的,由原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承担侵权责任。这意味着被主人抛弃的流浪猫狗咬伤他人,主人脱不了干系,依法必须承担侵权赔偿责任。原饲养人或者管理人说自己已经与狗没有关系是不行的,还得继续为其闯下的祸事买单,这对公民的基本民事权利的保护起到非常重要的意义。

结束语:

论医疗损害责任的归责原则 篇6

[关键词]医疗损害;医疗损害责任;归责原则;过错责任原则

一、医疗损害民事责任的概述

1.医疗损害的概述

医疗损害的概念是在《侵权责任法》颁布后才确定下来,在此之前医疗事故、医疗侵权、医疗纠纷等概念混淆不清,现阶段仍有学者对这些概念不加区分的使用,特别是医疗损害和医疗事故的概念,因此有必要厘清两概念。

1986年国务院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最先使用了“医疗事故”这一概念,该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的医疗事故,是指在诊疗护理过程中,因医务人员诊疗护理过失,直接造成患者死亡、残疾、组织器官损伤导致功能障碍的。”该《办法》对于“医疗事故”概念的定义过于狭隘,仅限于对生命权和健康权的保护,具有鲜明的行政色彩。后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于先前 “医疗事故”概念有所改进,“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但仍未解决对患者利益保护不全面的问题,并且除了包括损害后果的客观方面,还涵盖主观过失、因果关系、违法行为所有构成要件,超出本应具备的概念内涵。正是概念上的混乱不清造成司法实践处理医疗损害案件的困难。

《侵权责任法》明确提出了医疗损害的概念,从客观事实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应采用“医疗损害是在护理、诊疗过称中,医疗行为对患者产生的不利益的事实”的医疗损害定义。 主观过错属于医疗损害责任构成要件范畴的问题,不影响对医疗损害事实的客观判断。

可见,“医疗损害”和“医疗事故”概念有显著区别。医疗损害只是一种客观事实,与医疗过错、因果关系和违法行为并列为医疗损害责任的四大构成要件,但医疗事故概念本身就包括了四要件,与这三个概念并非独立。另外,医疗损害比医疗事故的外延广,不仅包括对患者生命权和健康权造成损害的事实,还包括造成财产和非财产利益的不利益,是对患者利益更全面的保护。

2.医疗损害责任的体系

医疗损害责任是侵权责任的一种重要类型,对于医疗损害责任的研究首先就是确定其概念。“所谓医疗损害责任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违反法律法规规定侵害公民的生命、健康及其他合法权益时,应对受害人负损害赔偿的责任。” 医疗损害责任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

(1)责任主体是医疗机构。首先作为一种职务行为,无论医务人员是否具有医生资质,只要是在职务工作中导致损害后果,医疗机构都要承担替代责任。根本特征就是责任人和行为人的分离。对于非医疗机构或者是有医生资格的人以个人行为为他人诊疗发生医疗损害,应适用一般侵权责任。

(2)行为人是医务人员。医疗损害责任的行为主体是医师或者是其他医务人员,不能是非医务人员。非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产生的赔偿责任也是一般侵权责任,此时行为人带来的损害后果由自己负责。

(3)发生在医疗活动之中。即发生的场合必须是医疗活动,对于此处的医疗活动的概念必须准确理解,身体检查、美容院的医疗美容等也是医疗活动。

(4)过失行为导致患者人身权或者其他合法权益的损害。值得注意的是医疗产品责任不要求医疗过失。对患者合法权益的损害包括:对患者生命权的损害,即造成死亡的后果;造成患者健康权的损害,即造成一般伤害或者残疾;以及造成其他合法权益的损害,如侵害患者知情或同意权。

医疗损害责任包括医疗技术损害责任、医疗伦理损害责任和医疗产品损害责任,分别适用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和无过错责任原则,构成医疗损害责任的归责原则体系。

二、我国的医疗损害责任的归责原则制度

我国的《侵权责任法》从建立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逻辑系统出发,结合立法和司法实践的经验,构建了一个以过错责任原则为主、无过错责任原则为补充以及有所适用过错推定法律技术的医疗损害责任归责体系。

1.医疗技术损害责任

医疗技术损害责任是指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在从事病情的检验、诊断、治疗方法的选择,治疗措施的执行,病情发展过程的追踪,以及术后照护等医疗行为时,不符合当时既存的医疗专业知识或技术水准的过失行为,医疗机构所应承担的侵权赔偿责任。医疗技术损害责任的构成要符合一般的民事责任构成要件,即违法行为、损害后果、因果关系和主观过错,举证责任适用“谁主张是举证”规则。

但也有例外,《侵权责任法》第五十八条就规定了在三种情况下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此时对于主观过错构成要件,适用举证责任倒置,由医疗机构来证明自己的医疗行为不存在过错,但是否出现第五十八条规定的三种情况,由原告举证。该规定有效保护患者的利益,防止医疗机构为逃避责任而毁灭不利证据。

2.医疗伦理损害责任

医疗伦理损害责任是指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从事各种医疗行为时,未对病患充分告知或者说明其病情,未提供病患及时有用的医疗建议,未保守与病情有关的各种秘密,或未取得病患同意即采取某种医疗措施或停止继续治疗等,而违反医疗职业良知或职业伦理上应遵守规则的过失行为,医疗机构所应当承担的侵权赔偿责任。医疗伦理损害责任因为侵害了患者的知情权和同意权,而承担由此造成的患者损失。《侵权责任法》在第七章医疗损害责任中做出规定。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仍然要求医疗机构保障患者的知情权和同意权是不合理的,所以《侵权责任法》第六十条规定了在三种特殊情况下免除医疗机构的赔偿责任。

在侵权责任法颁布以前,医务人员不经患者同意、不充分告知的情况普遍存在。《侵权责任法》对医疗伦理损害做出规定有极大现实价值,提醒了医务人员在进行治疗活动中必须履行高度的注意义务,最大限度考虑患者的利益。

对此采用过错推定,即医疗机构是否存在医疗过错由医疗机构负证明责任。医疗机构可以通过出具“患者同意书”等书面文件,说明自己完成义务,这一规定是从完善医疗机构诊疗行为程序角度出发。对于医疗机构这些证据的获取是容易的,未加重诉讼负担。

3.医疗产品损害责任

医疗产品损害责任,是指医疗机构在医疗过程中使用有缺陷的药品、消毒药剂、医疗器械以及血液及血液制品等医疗产品,因此造成患者人身损害,医疗机构或者医疗产品生产者、销售者应当承担的医疗损害赔偿责任。对于医疗产品损害责任适用无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医疗过错不再是其构成要件,只要具备了违法行为、损害后果和因果关系三个要件即可。我国《侵权责任法》第五十九条对此做出了规定。

事实上,医疗产品损害责任也是一种产品责任,可以使用产品责任的有关规定,而不必单独在医疗损害责任中加以规定。医疗机构是医疗产品的销售者,因此医疗机构和医疗产品的生产者承担不真正连带责任,在有缺陷的医疗产品造成患者损害时,患者即可向医疗机构要求赔偿也可向医疗产品的生产者要求赔偿;从内部关系看,医疗机构作为销售者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医疗机构向患者承担责任以后,医疗机构有过错时才承担责任,否则可以向生产者追偿。

四、医疗损害责任的构成要件及举证责任

1.四要件说

所谓四要件说,就是指医疗损害责任的一般构成要件为:医疗过错、违法行为、损害后果以及违法行为和损害后果间的因果关系。对于违法行为是否为独立构成要件,是三要件和四要件说的争议点。对此不同国家规定不同,法国将其纳入主观过错要件,而德国则列为单独的构成要件。“医学行为虽然以拯救患者的生命健康为目的,但采用的检查方法、手术及药物治疗方法,不但对身体具有侵入性和损害性,如活体穿刺、手术切割等,而且对组织器官具有一定甚至是明显的损害性,如抗癌放射性疗法和化学性疗法等,都具有医疗行为的侵害性。” 医疗机构有过错与违法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诊疗规范的规定不同,如在紧急情况下,医务人员采取了不太合乎规范的行为,但若证明该种行为在当时合理,即主观无过错,就可认定医疗机构无过错。因此,违法行为独立于医疗过错。

过错责任原则的功能是通过惩处具有主观可责性的客观行为,达到教育和预防的社会功能。违法行为、损害事实、因果关系都是客观的构成要件,只有主观状态包含了法律价值判断。因而违法行为和医疗过错是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对医疗行为分别评价,不可互相替代。

2.医疗过失要件的举证

对于医疗过失除了在特殊情况下举证责任倒置,原则上应当适用“谁主张谁举证”。若存在《侵权责任法》第五十八条规定的情形,由医疗机构证明自己无过错;反之,由患者就医疗机构有主观过错承担举证责任。此时患者一方要就损害行为、损害后果、损害行为和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符合本条规定的三种情形之一举证。

医疗行为是具有高度专业性的行为,诊疗行为本就有侵袭性和危险性,这一特殊性决定了将主观过错要件的举证责任完全归于任何一方均不合理。鉴于主观过错内容高度的专业性和隐蔽性,在司法实践中对于主观过错是否存在常需启动鉴定程序。即使患者或者医疗机构所列出的证据已能一定程度证明医疗过错的存在,法官依然会寻求第三方的帮助。鉴定结论能提供直接的、科学的协助,为法官的自由心证提供更为充分的证据。医疗过错证明责任一般归患者,大部分情况下是由患者提出申请启动鉴定程序。

3.因果关系要件的举证

“实行过错责任的医疗技术损害责任和实行过错推定责任的医疗伦理损害责任中,因果关系是连接医疗违法行为和医疗损害事实的客观要件,是判断受害患者一方医疗损害事实与医疗违法行为之间是否存在引起与被引起的逻辑关系的客观依据,依据确定实施医疗违法行为的医疗机构对受害患者诉求所依据的损害事实是否承担责任的基本依据之一。” 对于因果关系这一要件的证明,存在众多的证明归责,包括盖然性、事实自证和概率的证明归则等,无论采取那种证明归则负有证明责任的一方都要就医疗行为和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做出必要证明,仅证明的程度有所区分。以前我国的医疗损害制度设计中将因果关系的证明责任全归医疗机构,使诉讼利益的天平失衡。《侵权责任法》将因果关系的证明责任重新分配给了患者。

实务中,患者只需证明遭受了医疗损害以及医疗行为和损害后果存在因果具有相当程度的可能性,就可提起医疗损害诉讼。在诉讼中,法院根据原告证据对因果关系的证明程度,决定是否向第三方寻求专业意见。在医疗损害和患者自身疾病同时存在时,必须有专业的鉴定机构对医疗损害原因力的参与程度计算,确定赔偿责任的划分,医疗机构只对因为医疗过失行为导致的损害后果承担责任。因此,在因果关系这一构成要件的证明中,医疗损害鉴定具有高度参考价值。

笔者认为,医疗损害责任是一种重要的民事责任类型,医患关系更是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如何建立互相信任、协调的医患关系,是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共同难题,它的解决离不开理论上的不断进步、立法的不断完善以及实务界的不断探索。医患关系处理的根本宗旨就是患者、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三方利益的均衡,完全牺牲一方利益满足另一方需求的做法,皆不可取。

参考文献:

[1] 张尧.我国医疗损害责任归责原则之新见[D].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3.

[2] 龚赛红.医疗损害赔偿立法研究 [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122.

[3] 李庆生、谭家驹.医院的法律风险——医疗事故法律责任处理实用指南 [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48.

[4] 杨立新.医疗损害责任概念研究 [J].政治与法律,2009(3):79-80.

[5] 杨立新.论医疗损害责任的归责原则及体系 [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2):62.

[6] 何颂跃.医疗纠纷与损害赔偿新解释 [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 43.

[7] 杨立新.医疗损害责任的因果关系及举证责任 [J].法学论坛,2010(1): 35-36.

浅析特殊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 篇7

一、推定过错归责原则

在侵权法中, 行为人致人损害时, 如果不能证明自己主观上没有过错, 就应推定为有过错并承担赔偿责任, 这即是推定过错责任。①由于损害事实的发生, 根据法律规定, 推定行为人主观有过错, 如果行为人不能证明自己对损害事实的发生没有过错, 那么, 行为人在致人损害的行为中有过错的推定就成立, 并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在损害事实发生后, 只需由加害人证明自己没过错, 受害人无需证明加害人有过错, 如果加害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 就推定过错成立。对受害人来说, 相对于一般侵权行为以过错原则为归责原则来说, 运用过错推定原则承担的举证责任负担相对较小, 使之得以救济的可能性更大。但是, 不是所有行为都可以适用过错推定,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根据法律规定, 只有法律明确规定的部分特殊侵权行为才能适用过错推定责任。也就是说, 适用过错推定的具体案件类型有法律或者司法解释作出明确的规定, 法官和当事人不得突破法律的适用范围。②例如《侵权责任法》第八十五条: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发生脱落、坠落造成他人损害的, 所有人或者管理者不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 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这就是过错推定原则在条文中的具体体现:当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发生脱落、坠落造成他人损害, 如果所有人或者管理不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 则法律推定所有人或者管理者存在过错, 需要对损害事实承担民事责任。除此之外, 还有公共场所施工致人损害、新产品方法发明专利侵权、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行为等也都适用过错推定原则。③

过错推定采取的举证责任倒置的方式, 受害人仍负有一定程度的举证责任, 即要证明损害事实的发生, 只是在证明过错的时候采用推定成立的方式, 即把证明过错的责任倒置给加害人, 如果加害人能够证明自己无过错的话, 则无需对损害事实承担责任, 反之, 加害人的侵权责任成立。例如, 《侵权责任法》第五十七条:患者有损害, 因下列之一, 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 (一)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及其他有关诊疗规定的 (二) 隐匿或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 (三) 伪造、篡改或销毁病历资料医疗机构相对于受害人来说, 掌握更多的证据, 如果要求受害人承担医疗机构主观上存在过错的举证责任, 则不利于受害人权利的保护和救济, 将行为的过错责任倒置给医疗机构, 如果医疗机构存在以上法条所列的三种情况, 则推定主观上存在过错, 需要对受害人承担侵权责任。

二、无过错责任原则

无过错原则, 即不考虑行为人有无过错, 但依法律规定, 应由造成损害的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的原则。无过错责任起源于19世纪,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导致工业事故频发, 造成大量工人或者雇员的生命健康和身体完整受损, 权益得不到保障, ④以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明显不适用这类事故, 如果适用, 则增加了受害人的举证责任, 使受害人处于极其不利的弱势地位, 不利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所以无过错责任应运而兴。

在过错责任中, 过错是民事责任的必备要件, 无过错即无责任, 而在无过错责任中, 则完全剔除过错, 不考虑行为人是否有过错, 只要能证明加害人的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就可以让加害人承担责任。所以在执行这一原则, 需要实行严格的标准, 即只能适用于法律规定的几种特殊情形。例如我国《民法通则》第122条规定:因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财产、人身损害的, 产品制造者、销售者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运输者、仓储者对此负有责任的, 产品制造者、销售者有权要求赔偿损失。如果产品出现缺陷导致消费者财产或者人身受到损害, 则可以不考虑消费者的过错, 由产品制造者、销售者承担连带责任, 即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向产品制造者或者销售者任何一个或者一起, 去寻求利益保护。

在无过错责任中, 受害人只需证明损害事实与加害人的行为具有因果关系, 只要因果关系存在, 就可以直接认定加害人的侵权责任, 无需考虑加害人主观上是否存在过错, 这里不同于过错推定, 即使加害人证明自己无过错也不可以免责。另外, 在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时候, 考虑到无过错原则不考虑加害人的主观过错, 责任容易成立, 为了避免加害人承担过重的经济负担, 一般法律会对责任加以限制。例如《侵权责任法》第77条规定, “承担高度危险责任, 法律规定赔偿限额的, 依照其规定。”而且, 无过错责任也不是绝对责任, 在法律规定的特定事由下, 加害人可以减轻或免除责任, 例如不可抗力和损害事实是由于受害人的故意等。

侵权行为法中重要的基础, 实际上是归责的规则, 它是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的根据和标准。在特殊侵权行为中, 主要是过错推定原则和无过错原则, 两者同时并存, 互为补充。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各种新型和特殊的侵权行为将会不断涌现, 掌握好特殊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 将会更好地维护受害者在特殊侵权行为中的权益, 使受害人更容易得到有效的救济。

注释

1吴汉东.论特殊行为的侵权责任[J].法学评论, 1987.

2杨震主编.侵权责任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50.

3王勇.我国特殊民事侵权行为归责原则研究[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5.

浅论知识产权侵权的归责原则 篇8

(一) 法国1995年修订的《知识产权法》将版权、专利、商标的保护等收入一部统一的法律中, 不光是以无过错责任归责, 其在版权保护上更是比较严格的。版权保护与专利、商标等其他知识产权保护在程度上有所区别, 不规定对无过错之侵权人的任何免责。

(二) 日本现行《著作权法》第113条第 (1) 项A项中, 规定了直接侵权属无过错责任, 在B项中, 规定了间接侵权属过错责任。

(三) 美国的知识产权侵权尤其是版权侵权适用无过错责任归责, 学者的论著、判例可以充分说明。在美国, 无论侵权人是否知道他人的权利, 也无论在侵权时是否具有主观的故意或过失, 只要发生了侵权的客观事实, 法院就可以认定侵权。

(四) 英国的侵权法开始于无过错责任原则, 最早可追溯到14世纪50年代, 而过错责任原则是特例。在工业革命后, 有的法学家感到过广地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不合理性, 才在侵权法中引入了过错责任原则。

二、现有立法对侵犯知识产权归责原则的规定与法律解释

(一) TRIPS协议中对侵权归责原则的规定及对其的理解。TRIPS协议第45条被众多学者认为是考察和确认侵权归责原则的主要依据。TRIPS协议第45条分为2款。第1款说明, 赔偿损失民事责任的承担, 要求行为人主观上要有过错。第2款是引起争论的焦点, 有学者认为是确立无过错责任原则的主要依据。但第2款中用到了“在适当场合”和“授权…责令”2个用语。这表明了是否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 在何种场合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 以及是否必须适用无过错原则, 成员可以作出具体选择和规定。因此无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是有范围限制的、有条件的, 不是在任何场合全面适用。

(二) 我国现行知识产权法律规定及相关司法解释规定。1、专利权法中的规定。第57条规定的“未经许可实施他人专利的行为”和第58条规定的“假冒他人专利的行为”。没有故意、假冒行为不可能完成。第63条第2款规定:“为生产经营目的使用或销售不知道是未经专利权人许可而制造并售出的专利产品或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 能证明其合法来源的, 不承担赔偿责任。”销售者或使用者只有符合“不知道”和“来源合法”两个条件时, 才可以免除赔偿责任, 但仍构成侵权。也就是说, 对善意的销售者或使用者来说, 停止侵权和消除影响责任适用无过错原则, 赔偿责任适用过错原则。2、著作权法中的规定。第46条、第47条规定了著作权侵权行为。第46条规定的10项 (除去第11项不作具体规定的弹性条款) 及第47条规定的7项行为, 均为侵权人主观有故意或过失的过错而实施的行为。第47条第8项规定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作品的侵权行为, 显然是例外的情形, 此条规定是即使主观上无过错也属侵权。第52条规定的不能证明有合理授权的复制品出版者、制作者, 或不能证明有合理来源的复制品等发行者或出租者, 应承担法律责任, 显然这也属于过错责任原则。3、商标权法中的规定。第52条在规定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法律责任, 毫无疑问均适用过错责任原则。4、我国知识产权的司法解释。由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对诉前停止侵犯专利权行为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和《关于诉前停止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和保全证据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 对“诉前停止侵权行为”这一临时救济措施的运用提供了法理上的依据。两则规定明确规定对于停止侵权行为的诉讼请求不要求对侵权人行为主观状态的证明, 而只需要相应的客观事实。这样就确定了停止侵权行为的无过错归责原则。

三、根据个案分情况对知识产权案件正确运用归责原则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过错不是专利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即在判断一行为是否构成侵害专利权时, 不必考虑行为人的主观过错;在确定行为人的侵权责任时, 对停止侵权行为适用无过错责任, 而返还不当得利和赔偿损失责任则适用过错责任。对同一专利侵权行为可以适用不同的归责原则来确定不同的民事责任。

(一) 对要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碍、回复知识产权权利人对其权利支配的物权诉讼, 采取无过错原则。在物权保护领域, 权利人在其物权受到侵害的情况下, 要求侵害人停止侵害、排除妨害和恢复原状, 则不需要证明对方是否有过错。人民法院在判断被告人侵权行为是否成立时, 不考虑其实施该行为时的主观心态, 而仅以被诉侵权事实是否存在为标准。如果侵权事实成立, 即可依权利人的请求实施“诉前停止侵权行为”这一临时救济措施。这种情形一般出现在正式提出诉讼前, 权利人请求人民法院对即将发生的可能侵犯自己知识产权的行为或者正在发生的侵权行为予以制止, 以限制有关行为或者侵权行为的进一步发展。

(二) 对请求返还不当得利和赔偿损失的债权之诉采取过错原则。人民法院在判令侵权人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时, 必须确定侵权人存在过错, 如果侵权人没有主观故意, 也尽了必要的注意义务, 则不能责令其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有时, 由于出现法律规定的情况, 物权请求权可随原有物权的消灭而消灭, 原来的物权即转化为以损害赔偿请求权出现的债权。判定损害赔偿责任是否成立, 必须以侵权人存在主观过错为前提条件。

(三) 对同时提出物权和债权之诉的案件, 分别适用无过错和过错原则。大多数的知识产权侵权案件都是同时存在着物权之诉和债权之诉的, 因为在有侵权行为并存在因侵权行为而造成经济损失的时候, 停止侵权行为与赔偿损失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对于其中的物权诉讼, 如第1条所说, 应不考虑侵权人的主管意图, 仅以被诉侵权事实是否存在为标准。对于债权诉讼, 则应有人民法院依法判断侵权人是否有过错, 并依此正确处理案件。如权利人不能对侵权人的过错进行举证, 或侵权人明显主观上没有过错且已尽了必要的注意义务, 则不应令其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而只能令其停止侵害、排除妨碍。

对于侵权人是否具有过错的判断是侵权赔偿的关键。在司法实践中, 法官可以根据侵权人的主观心态确定其有无故意;也可以依据知识产权单项法律所列举的侵权行为, 凭着对法律的理解做出侵权人客观表现是否过错的认定。随着侵权人行为性质隐蔽性的增强, 大量的案件无法从侵权人主观是否故意加以判断, 因此法官对过错的认定呈现客观化趋势。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现行的知识产权归责原则以及产生的争议, 认为应该根据权利人所提出的具体权利请求确定不同的归责原则。

关键词:知识产权侵权,归责原则,过错原则,无过错原则

参考文献

[1]庄智.知识产权侵权归责原则问题的探讨[J].广东律协网, 2007

[2]刘筠筠.知识产权侵权归责原则探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5 (6)

浅议环境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篇9

一、环境刑事责任归责原则的研究价值

(一) 理论价值

我国刑事法律的归责原则是过错责任原则, 环境犯罪也毫不例外地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随着经济的发展, 用过错原则在解决环境犯罪时存在一定的缺陷, 因此,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了在环境刑法中适用严格责任制度。1997年的新刑法采取的仍然是过错责任原则, 未曾对这一原则进行突破。目前我国理论界对环境刑事责任归责原则方面的观点比较混乱, 因此对环境刑事责任归责原则进行研究, 找到一种更适合我国的归责原则, 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实践价值

我国环境法在对法人的追诉上已经确立了严格责任原则, 但是由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 我国还没有研究出配套的制度, 依刑法是实行过错责任原则, 而环境法却要求严格责任原则, 这使得在归责原则的适用问题上逻辑混乱, 矛盾重重, 因此, 在立法层面和司法实践中都应该重新认识和改善环境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保证法律制度和原则的统一, 有效的解决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的问题。

二、我国环境刑事责任归责原则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环境犯罪适用的是过错归责原则, 但在面对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的环境犯罪时, 这一归责原则有些力不从心, 于是一些学者提出适用相对严格责任和绝对严格责任, 这几种归责原则在单独适用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 在单独适用过错归责原则时, 强调的是主观过错, 即对被告人追究刑事责任是以主观过错为前提, 目前我国大部分环境犯罪都是实行过错归责原则的, 但是对于那些主观上无过错或者主观上的过错难以认定的环境犯罪, 纵然它产生了十分严重的损害结果, 也无法对其追究责任, 这不符合我国的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 也使被害人的权益失去了法律保障。无论采用哪一种规则原则, 都应该考虑到刑法实施的成本以及遏制环境污染上所能起到的功效, 过错归责原则要求必须证明行为人主观上有罪过, 这使很多客观存在的严重危害环境的行为由于行为人主观故意不明确或者难以证明, 而导致定罪困难, 由于无法跨越主观认定上的障碍, 导致了诉讼效率低下。而且环境污染具有一定的潜伏期, 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高科技性, 有一些污染环境的犯罪, 它所导致的损害后果, 非专业领域的人是很难弄清的, 因此, 一旦造成了重大的环境污染事故, 由司法机关来证明企业在行为时的过错以及这种过错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的一致性, 难度将是非常大的。

其次, 在单独适用相对严格责任时, 虽然允许被告人进行无过错辩护, 可是对于那些已经尽了注意义务却无法证明本身行为无过错的环境行为人, 仍然追究他们的环境刑事责任, 这对于企业的惩罚过于严厉, 不利于环境刑法特殊预防与一般预防目的的实现, 也会助长企业的抵触情绪。无论是在立法推定或司法推定过程中, 控方总是掌握着权力的一方, 不排除有当权者利用推定的便利来作为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 由于立法上并没有对相对严格责任设立严格的适用条件, 因此这一规则原则容易被立法者或司法者滥用, 从而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

再次, 在单独适用严格责任时, 主张的是不考虑主观过错, 即只要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损害后果, 就对其追究其刑事责任, 对于那些主观过错清晰较容易认定的一般环境犯罪, 这一归责原则显的过于严厉, 打击面太广。对于主观上并无过错的环境犯罪被告人, 或者已经尽了注意义务的无过错环境行为人直接追究责任, 而不允许其提出无过错辩护, 那么我们的归责体系追究的是报应, 而不是惩罚与预防的统一, 这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三、完善我国环境刑事责任归责原则的建议

笔者认为, 所谓环境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应该是指以过错原则为基础, 相对严格责任为补充, 绝对严格责任为例外的一种综合归责原则, 三者紧密结合, 相辅相成, 共同组成我国的环境刑事责任归责体系。

(一) 以过错责任为基础

过错责任原则是指起诉方或法院应当根据环境犯罪嫌疑人、环境犯罪被告人的主观上是否存在故意或过失而对其起诉或定罪量刑。主要适用于一般的环境犯罪, 目前大部分环境犯罪还都是实行过错责任归责原则的, 证明犯罪人的主观过错, 然后作为依据对其定罪量刑, 尤其是资源类的犯罪。以过错责任为基础的原因。

1. 符合传统的刑事责任理论。

传统的刑事责任理论认为, 环境犯罪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包括故意和过失, 如果没有主观过错, 行为人的行为便失去了非难的基础, 让其承担不利的刑事法律后果是不适当的。过错责任原则正是以犯罪人的主观过错为追究其责任的前提条件, 符合传统理论的观点。

2. 符合犯罪构成理论

适用过错责任归责原则, 要求行为必须符合犯罪构成的四大要件, 这是承担刑事责任的基础, 过错责任正是以犯罪构成理论为基础, 符合四个要件是对环境犯罪追究刑事责任的前提, 因此过错责任是与犯罪构成理论相符的。

(二) 以相对严格责任为补充

相对严格责任是指起诉方无需证明环境犯罪嫌疑人、环境犯罪被告人的主观过错, 但允许环境犯罪嫌疑人、环境犯罪被告人在审判中提出无过错辩护, 若无法证明自己主观无过错, 法院可以对其定罪量刑。主要适用于较严重的环境犯罪危险犯和严重的环境犯罪实害犯的情形。以相对严格责任为补充的原因:

1. 符合罪过责任

相对严格责任不要求控诉机关证明行为人的主观罪过, 但是, 在诉讼过程中允许行为人提出辩护理由证明自己的主观无罪过, 如果无法说明, 法院可以对行为人定罪量刑。这说明, 相对严格责任是不排斥主观罪过的, 只是改变了主观罪过的证明方式, 所以, 相对严格责任与罪过责任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 二者并不冲突。

2. 既注重功利与效率又兼顾公平与正义

过错责任原则虽然重视了公平正义但是忽视了效率, 而严格责任原则则会出现相反的情况。传统罪过理论将行为人主观罪过的证明交由控诉方承担, 倘若控诉方证明不了则无法对其定罪处罚。适用相对严格责任则可以克服这一弊端, 实现功利与正义, 效率与公平的兼顾。

(三) 以绝对严格责任为例外

绝对严格责任是指起诉方或者法院不仅可以不问环境犯罪嫌疑人、环境犯罪被告人的主观过错而起诉或定罪量刑, 而且还不允许环境犯罪嫌疑人、环境犯罪被告人以“无过错”为辩护理由。但是仍然可以以正当防卫、不可抗力、无环境刑事责任能力等其他免责事由或者无过错事由进行抗辩。适用于环境犯罪行为犯与严重的具体危险犯, 此时犯罪人无论是否存在故意过失等主观因素, 均可以被起诉定罪量刑, 如果具有故意或者过失等主观因素, 则可构成情节加重情形, 还可以适用于环境犯罪实害犯, 如造成特别严重的实害后果, 犯罪人的故意或者过失的欠缺已经不足以阻碍环境犯罪危害结果的存在。

1. 有效惩治环境犯罪

环境污染具有周期长和致害因素复杂等特点, 认定环境污染犯罪的难度也因此加大, 对一些造成特别严重实害后果的环境犯罪适用绝对严格责任, 有利于严密刑事法网, 不仅有助于特殊预防, 也能起到一般预防的作用, 能够有效的遏制犯罪, 惩治犯罪分子。

2. 提高司法效率

企业生产具有高度的技术性和专业性, 一旦造成重大的环境污染事故, 由司法机关来证明企业的主观过错难度是非常大的, 而适用绝对严格责任, 则可以跨越在主观认定问题上的障碍, 不仅保护了受害人的权益, 也提高了诉讼效率。

四、结论

综上所述, 本文运动了分析比较的方法, 对环境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进行了研究, 阐释了它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并对单纯适用过错责任、相对严格责任和绝对严格责任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最后得出了我国应该适用综合归责原则为环境刑事责任归责原则的结论, 综合归责原则保持了法律制度的稳定性, 同时对构建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有着积极作用。

摘要:环境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是环境刑事责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环境刑事责任理论和实践上的价值, 分析了单纯适用过错责任、相对严格责任、绝对严格责任作为归责原则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综合归责原则的主张, 即以过错责任为基础, 以相对严格责任为补充, 以绝对严格责任为例外的责任体系, 以达到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的目的。

关键词:环境,刑事责任,归责原则

参考文献

[1]杨春洗, 等.中国环境犯罪的刑事治理[J].法学家, 1994 (6) .

[2]王晨.刑事责任的一般理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8.

[3]丁为群.我国环境犯罪归责原则探讨[J].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4) .

[4]李文燕, 邓子滨.论我国刑法中的严格责任[J].中国法学, 1999 (5) .

[5]杨春洗.危害环境犯罪的理论与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6]刘仁文.严格责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论合同法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 篇10

一、违约责任内涵

(一) 违约责任的概念

违约责任即违反了合同的民事责任, 是指合同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时, 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的约定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1999年3月15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对违约责任的内容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和补充, 其中的违约责任制度吸收了以往三部合同法行之有效的规定, 借鉴了国外的有益经验, 体现了我国违约责任制度的稳定性、连续性和发展性。

(二) 违约责任的特点

在英美法系中, 违约责任通常被称为违约的补救, 在大陆法系中, 则被包括在债务不履行责任中, 或被视为债的效力的范畴。在我国, 违约责任具有以下特点:违约责任具有相对性, 即违约责任只能在特定的当事人之间才能发生, 合同关系以外的第三人不负违约责任;违约责任具有可约定性, 即根据合同自愿原则, 合同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违约责任的方式、违约金的数额等, 但这并不否定违约责任的强制性;违约责任具有补偿性和惩罚性, 即违约责任即是对违约方违约行为的制裁, 又是对受害方遭受损失的补偿。

(三) 违约责任的形态

综合中国《合同法》及各国实践, 中国违约责任的形态具体包括以下几种:预期违约, 亦称先期违约, 包括预期拒绝履行和预期不能履行;迟延履行, 指在合同履行期限届满而未履行债务, 包括债务人迟延履行和债权人迟延履行;不适当履行, 指虽有履行但履行质量不符合合同约定或法律规定的违约情形, 包括瑕疵履行和加害给付两种情形。

二、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

各国立法在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方面, 主要采纳了过错责任或者无过错责任原则 (民事责任中的公平责任原则, 因在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中调整范围远不及前两个原则广泛, 本文不再叙述) 。不同的归责原则的确定, 对违约责任制度的内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合同法上, 无过错责任与过错责任是相对立的归责形式。过错责任原则, 是指以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为承担民事责任的基本条件的归责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 是指行为人主观没有过错, 但客观上造成了损害, 那么与损害原因有关的行为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我国《合同法》第107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 应当承担继续履行, 采取外救措施或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 我国《合同法》在违约责任归责原则上采取了无过错责任原则。但在《合同法》的分则中对某些特殊的情况则规定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如《合同法》第189条、第191条、第222条、第265条、第303条、第320条、第374条、第394条、第406条关于赠与合同、租赁合同、承揽合同、运输合同、保管合同、仓储合同、委托合同等的规定。上述例外并未改变无过错责任原则在我国《合同法》中的主导地位。

综上所述, 我国《合同法》关于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已经形成了以无过错责任原则为主, 过错责任原则为辅的多元化的科学归责体系, 既符合国际立法的发展趋势, 也更好地适应了保护合同当事人合法权益, 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立法目的。

三、违约责任的免责事由

所谓免责事由, 是指免除违反合同的债务人承担违约责任的原则和理由。免责事由总是与一定的归责原则和责任构成要件联系在一起, 它以既定的归责原则和责任构成要件为前提。由于免责事由的成立足以推翻根据责任构成要件所作出的责任成立的判断, 所以, 它实际上是对归责事由和责任构成要件适用的否定。因此, 对免责事由的限定是违约责任归责过程中一个主要的问题。

一般来说, 免责事由可分为法定的免责事由和约定的免责事由。法定的免责事由是由法律直接规定, 不需要当事人约定即可援用的免责情形, 包括一般的法定免责事由和特别的法定免责事由。约定的免责事由是指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的免除责任的情形, 这种约定称为免责条款。原则上说, 双方当事人的约定不存在无效事由时, 应承认其效力。但是, 免责条款不得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和社会公共利益, 否则无效。

四、结语

违约责任制度是合同法中一项重要制度, 在实践中要严格把握违约责任制度的归责原则, 确定以无过错责任为主, 过错责任为辅的归责制度是对我国立法和司法经验的总结, 符合我国合同立法、司法的一贯内容和精神, 也是法院民事审理案件过程中必须贯彻的重要原则。

参考文献

[1]王利明著.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2]梁慧星著.民法学说判例与立法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1999年版。

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篇11

注册会计师本身的职业性质决定了它是一个容易遭受法律诉讼的行业,那些蒙受损失的受害人总想通过起诉注册会计师以尽可能地使损失得到补偿。而且,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真正符合行业自身发展规律和国际惯例的管理体制尚未完全建立;执业质量、职业道德水平、队伍素质不高等等。以上问题的存在使注册会计师面临着极大的法律诉讼危机。

一、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成因分析

(一)从审计业务的双方当事人来看,造成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原因主要来自于被审计单位和会计师事务所两方面

1.被审计单位方面的原因主要是错误、舞弊、违法行为和经营失败

如果审计人员未能查出被审计单位的错误、舞弊、违法行为,可能遭到被审计单位及有关方面的控告。但注册会计师只要严格遵守专业标准的要求,实施适当并且必要的审计程序,则只承担审计责任。经营失败是经营风险的极端情况,并且可能会连累到审计人员。即使审计人员确实遵循了审计准则,但却提出了错误的审计意见,也可能面临着来自公众或客户的诉讼。

2.审计机构和人员方面的责任

如果会计师事务所存在违约、过失行为,将承担相应的违约或过失责任,而欺诈行为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达到欺骗他人的目的,明知委托单位的会计报表有重大错报,却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对这种行为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二)我国具体的职业环境导致了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产生

1.社会因素

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高期望值是注册会计师审计法律责任产生的社会因素。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信任度和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希望注册会计师能发现被审计单位报表中所有的错弊,要求其承担全部的检查和报告的责任,混淆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审计目标和专门审计的合规性目标、一般目的审计和特殊目的审计的区别。

2.技术因素

基础审计的制度局限是导致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技术因素。我国的审计方法体系是建立在内部控制评价之上的,并且由于正处于新旧体制转换以及证券市场发育很不成熟的背景下,现时的审计环境隐藏着很大的职业风险。

3.环境因素

从公司内部环境来看,目前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同虚设,国有法人缺位,董事会、监事会由大股东操纵的情况十分严重,公司由一人或少数几人把持或垄断财务决策,内部审计人员缺少独立性和专业训练。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当导致注册会计师审计关系的严重失衡。经营者由被审计人变成审计委托人,从而造成注册会计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迁就上市公司、默许其造假的现象。

4.法律因素

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滞后与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造成注册会计师审计法律责任的法律因素缺乏。目前我国《刑法》、《公司法》、《证券法》、《注册会计师法》中都有关于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条款,民事责任是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一个薄弱环节。

5.监管因素

中国证监会在监管理念方面重审批、轻监管,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监督力度不够,体系和手段都不到位。监管体系薄弱,监管手段不成熟,监管人员严重不足,忽视对注册会计师的指导和监督以及应有的保护,也加大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法律责任。

6.道德因素

某些注册会计师一方面在思想上存在片面追求收入,怕失去客户的错误认识,而且法律意识淡薄,有时置国家法规和职业规则而不顾,弄虚作假,谋取利益,严重违反了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在工作中缺乏应有的敬业精神,不遵循必要的工作程序和质量,对某些重要的查账验证业务甚至不做任何工作底稿,以致对某些比较明显的问题也未能向委托人批示或披露,抱有侥幸心理。这些职业道德上的因素也促进了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产生。

二、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探讨

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是指注册会计师因违约、过失和欺诈对委托人或第三人造成损害,而按有关法律法规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其法律后果具体表现为应负的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三种。

(一)行政责任的归责原则

中水海南长城国际投资集团(简称中水集团)是于1989年成立的外商独资企业。由于当时海南正处在建省初期,可谓百废待兴,确实需要引进大量外资,因此实行先成立后验资的逆程序。1992年我国《外资投资企业管理办法》规定:“所有的外商投资企业必须办理年检,审核公司现行的注册资本与实收资本情况,对于不按规定办理年检或没有按规定投入实收资本的外商投资企业,一律吊销企业的营业执照。”这对于已取得营业执照、但尚未投入实收资本的中水集团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因此公司采取银弹政策,使海南省新华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无视中水集团将1000美元涂改为1000万美元的虚假复印件;无视对重要证明文件——银行存款单不但要求是原件,而且要到银行去核对的规定,在该事务所得到12000元的验资费和王姓注册会计师得到2400元的介绍费后,出具了验资报告,发生了一件震惊全国的金融诈骗案。

在案例中,王姓注册会计师的主观行为造成了一起危害巨大的金融诈骗案,对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造成了重大的损失,该王姓副所长被吊销注册会计师资格并锒铛入狱。对此案例进行分析可知,王姓注册会计师最后得到的行政责任处罚正是根据该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过错责任而判定的。注册会计师引发的行政责任多为过错责任,因此适用于注册会计师的行政责任归责原则,应以采用过错责任原则为主。

(二)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1998年2月的一天,私营企业老板李某在工商局胡科长的陪同下来到某会计师事务所办理验资手续。会计师事务所负责人见工商局的胡科长亲自陪同,不敢怠慢,交待注册会计师小王从速办理。小王对李老板提供的验资资料一一审验,并特别仔细地查验了其中最关键的材料——两张银行进账单:进账金额分别为36万元和64万元,合计100万元,收款人系被审验单位,其用途为投资款,银行业务公章和工作人员私章一应俱全,无一涂改痕迹。于是,小王当场就起草了验资报告。

后来,李老板由于搞非法传销进了看守所。公安机关发现,其向事务所提供的两张银行进账单,金额是变造的,变造方法是:先向银行分别存入6万元和4万元现金,在填写银行进账单时预留空格,待银行盖章后,再在预留的空格处填补,由于笔迹相同,填补恰到好处,外人无法辨别。办案人员认为,注册会计师小王在验资时未向银行调查取证,仅凭李老板提供的经过变造的银行进账单,就草率地出具了验资报告,属于不负责任,且已造成了严重后果,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九条第三款的规定,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案例中的注册会计师小王出具了不实的验资报告,公安机关指控其涉嫌构成中介组织人员出具证明文件重大失实罪,依据的是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构成本罪必须符合四个要件:一是犯罪主体是中介组织人员;二是行为人在主观上具有过失,这是区分本罪与中介组织人员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最主要的区别;三是行为人在客观上出具的证明文件有重大失实,即证明文件的主要内容与事实不符;四是造成了严重后果,即有重大失实的证明文件给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造成了重大损失,这是区分罪与非罪的重要界限。注册会计师小王出具验资报告的行为基本符合上述前三个要件,而且其行为确实对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造成了重大损失。因此,公安机关对小王的指控是完全符合以上四个要件的。

根据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判断注册会计师刑事责任的基本原则是过错责任原则,即以行为人的主观过错为归责要件,将犯罪的主观方面分为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要想将不法行为认定为犯罪行为,光有犯罪构成中的客观要件是不够的,还须具备犯罪构成中所要求的主观要件,即犯罪主体在主观上是故意或过失的。

(三)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责任是指注册会计师特有的、在自身有过错或无过错的情况下出具了虚假报告而给委托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害,而应由其所在会计师事务所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属于侵权的民事责任,不包括违约、违反保密义务等非注册会计师行业特有的行为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

我国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体系由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原则组成。在这三个归责原则中,基本归责原则是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原则只是在特殊的场合适用。

1.过错责任原则

过错责任原则是指行为人仅在有过错的情况下才承担民事责任,没有过错,就不承担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这一规定确立了过错责任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第42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202条同样体现了过错责任原则。所不同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202条规定中的过错仅指故意,而不包括过失。按照过错责任原则,承担侵权民事责任要同时具备违法行为、损害结果、因果关系和主观过错四个要件。

2.无过错责任原则

无过错责任原则是指没有过错造成他人损害的,与造成损害的原因有关的人也应承担民事责任。由于我国法律尚无注册会计师无过错责任的规定,故无过错责任原则不适用于注册会计师。

3.公平责任原则

公平责任原则是指当事人对造成损害均无过错,按过错责任原则会使受害人遭受的重大损害得不到赔偿,并且根据法律不能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但一方所受之损害是由对方行为所引起或是为了对方利益,在显然有失公平的情况下,法院即可根据双方当事人的实际情况,按“公平合理负担”的原则判定,由双方分担损失的一种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32条规定:“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这一规定就明显体现了公平责任原则。

综上所述,适用于注册会计师民事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是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

三、明确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应对措施

我国注册会计师目前面临的诉讼危机的主要成因在于: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归责方法不明确,相关法律的法律地位较低,为此,应进一步明确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其应对措施如下:

(一)加强《独立审计准则》的法律地位

目前,《独立审计准则》在法律上的地位仅仅是作为执业准则,从《注册会计师法》第21条来看,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的法律渊源是行政规章。也就是说,其本身不具有法律效力。司法机关在处理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相关的案件时,《独立审计准则》仅作为判定注册会计师是否有过错的依据。笔者认为,应当加强《独立审计准则》的法律地位。《独立审计准则》应与《注册会计师法》挂钩,在责任的认定方面可增加参照《独立审计准则》的条款,使审计准则与法律关系密切,甚至将审计准则作为法律的解释,从而最终使《独立审计准则》成为法庭判定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重要依据。

(二)适当增加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责任,减轻刑事责任

目前,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大多数为有限责任制,公司的注册资本往往只有几十万,但却承担着几千万的营业额,一旦出现问题,承担的主要是刑事责任。纵观国外事务所的发展经历,跨过合伙制而直接实行有限责任制是不可取的。因此,笔者认为,应当改善注册会计师的从业环境,完善相关制度,尽快建立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并在《民法通则》中加入适当的条款,使注册会计师承担的法律责任主要成为民事责任。

(三)加强《注册会计师法》的法律地位

目前,除了《注册会计师法》以外,还有很多的法律都规定了注册会计师的相关法律责任,但不同的法律之间又存在着失调性。而大多数案件在判定的时候,多数是参考其他的法律法规予以量刑或处理。可见,应当适当地加强《注册会计师法》的法律地位,并在其他法律法规与之发生不协调的情况时,以《注册会计师法》的规定为准,使它成为从法律角度来判断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主要依据。

(四)成立专业的法律责任鉴定委员会

目前,法院是作为裁判者来判定注册会计师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但涉及注册会计师诉讼的案件专业性强、职业判断复杂,法院将难以独立对案件作出合理界定。因此,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应成立专业的法律责任鉴定委员会,作为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界定的权威机构。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弥补司法界在处理注册会计师案件时缺乏专业知识及专业水平的不足;另一方面使注册会计师在诉讼过程中,受到公正、专业的判断。

(五)规定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免除

现行《注册会计师法》缺乏责任免除的规定,而国外的注册会计师法和国内的其他法律法规都有这方面的规定。因此,应在《注册会计师法》中加入有关法律责任免除的条款,诸如时效免责、受害人或第三人过错免责等等。

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篇12

(一) 从审计业务的双方来看, 造成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原因主要来自于被审计单位和从事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两方面

1.被审计单位方面的原因主要是错误、舞弊、违法行为和经营失败, 如果审计人员未能查出这些行为, 由此可能会受到被审计单位和其他有关方面的诉讼。但审计人员如果在审计过程中严格遵守专业标准的要求, 实施适当必要的审计程序, 则只承担审计责任。即使审计人员确实遵循了审计准则, 但却提出了错误的审计意见, 也可能面临着来自公众或客户的诉讼。

2.如果会计师事务所存在违约、过失行为, 将承担相应的违约或过失责任, 而欺诈行为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达到欺骗他人的目的, 明知委托单位的会计报表有重大错报, 却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对这种行为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二) 从外部因素分析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产生可以归因于以下几个方面:

1.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 社会公众希望注册会计师能发现被审计单位报表中的所有错弊, 要求其承担全部的检查和报告责任, 尤其当产生损失时, 要求注册会计师予以赔偿。

2.目前我国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由大股东操纵的情况十分严重, 内部审计人员缺少独立性和专业训练, 经营者由被审计入变成审计委托人, 从而造成注册会计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迁就上市公司、默许其造假的现象。

3.目前, 我国《刑法》、《公司法》、《证券法》、《注册会计师法》中都有关于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条款, 但相关法律法规滞后与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的矛盾造成注册会计师在诉讼中屡屡处于不利境地。

4.某些注册会计师一方面在思想上存在片面追求收入, 怕失去客户的错误认识, 弄虚作假, 谋取利益, 严重违反了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在工作中缺乏应有的敬业精神, 不遵循必要的工作程序和质量, 对某些重要的查账验证业务甚至不做任何工作底稿, 以致对某些比较明显的问题也未能向委托人批示或披露, 抱有侥幸心理, 这些职业道德上的因素也促进了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产生。

二、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分析

对法律责任的归责, 它是指对违法行为所引起的法律责任进行判断、确认、追究以及免除的活动。审计法律责任的归责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确定归责的原则。讨论归责原则问题, 核心就是在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等归责原则之间进行选择。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法律责任包括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两种类型。因追究侵权责任有过错责任与无过错责任之区分, 而违约责任不以过错为提前, 只要存在违反合同条款的情形且不存在法定或约定的抗辩事由, 就要承担违约责任。本文在讨论归责原则时, 对两种不同的责任类型不加区分, 是因为在这两种责任体系下, 会计师与原告的争议是由于会计师提供的审计业务的质量而展开的, 核心问题是会计师执业行为中的“保证”特征, 它对归责原则的影响在两种责任体系下都存在。

1.过错责任原则

所谓过错, 是指行为人在实施加害行为时的某种主观状态。此种状态是通过行为人所实施的不正当的、违法的行为表现出来的。过错责任原则是一种主观归责原则, 它以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作为确定和追求责任的依据, 即“有过错方有责任”, “无过错即无责任”。过错责任原则体现了民法上的公平原则, 有过错方承担民事责任, 过错大小决定责任轻重。长期以来, 对于专业人士的法律责任基本上都采取了过错责任原则, 会计师的审计法律责任当然也不例外。

2.无过错责任原则

无过错责任原则是指不以行为人的过错为责任要件而依法律的特别规定承担的责任原则。如果说过错责任原则是从对个人主观方面有所要求来体现民法的公平原则, 符合公平正义的标准的话, 那么, 无过错责任原则是从整个社会利益之均衡、不同社会群体力量之强弱对比, 以及寻求补偿以息事宁人的角度来体现民法的公平原则, 它反映的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公平正义观。

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是指注册会计师因违约、过失和欺诈对委托人或第三人造成损害, 而按有关法律法规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其法律后果具体表现为应负的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

(1) 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判断注册会师刑事责任的基本原则是过错责任原则, 以行为人的主观过错为归责要件, 将犯罪主观方面分为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

(2) 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民事责任是指注册会计师特有的、在自身有过错或无过错的情况下出具了虚假报告而给委托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害, 而应由其所在会计师事务所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属于侵权的民事责任, 不包括违约、违反保密义务等非注册会计师行业特有的行为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

(3) 行政责任的归责原则, 行政责任多为过错责任, 因此适用于注册会计师的行政责任归责原则, 应以采用过错责任原则为主。

三、明确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应对措施

我国注册会计师目前面临的诉讼危机的主要成因在于: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归责方法不明确, 相关法律的法律地位较低, 为此, 应进一步明确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其应对措施如下:

1.建议在《注册会计师法》等相关法律中明确规定注册会计师的民事法律制度, 对在审计失败后注册会计师的责任与非责任、过失与欺诈、重大与普通进行明确的定性、定量的区分;规定如果注册会计师严格按照独立审计准则执行了审计业务, 则对审计失败没有责任, 否则应负过失或欺诈责任;如果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掩盖事实真相或者规避既有的质量控制程序导致审计失败, 就属故意, 应界定为欺诈, 否则为过失。

2.对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归责应强调过错责任原则, 以消除对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不确定性。建议在《注册会计师法》等相关法律中明确规定只要注册会计师严格遵循了独立审计准则出具审计报告, 就不应承担法律责任, 除非主观上有过错 (过失或故意) 。

3.明确承担民事责任的范围, 将目前注册会计师承担的连带责任改为有条件的比例赔偿责任。美国《私人证券诉讼改革法令》将注册会计师由过去的承担无限责任改为目前较缓和的比例赔偿责任, 为促进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健康发展, 使其权利、义务相对称, 建议可根据不同的主观程度采取不同的赔偿方式, 并在《注册会计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重大过失若是出于故意, 且与被审单位构成共同侵权, 则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若没有形成恶意串通, 就承担补充责任。并明确规定在验资业务中, 注册会计师应按照实际不符部分承担责任, 而不是按证明多少赔偿多少。

4.建立相应的程序性规定及法定的由专业人士所组成的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鉴定机构。对于注册会计师承担法律责任的认定, 建议可采取以下程序来处理对注册会计师的指控或诉讼:

(1) 直接向司法部门起诉的, 司法部门在遇到复杂案件时, 应征询专家鉴定委员会的意见, 以确定责任人应承担的民事责任或刑事责任, 相关的行政责任由财政部门确定。

(2) 相关部门检查发现注册会计师违反法规的行为后, 根据其行为的性质, 由财政部门或移交司法机关作相应的处理。

(3) 建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成立专家鉴定委员会, 作为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界定的权威机构, 该机构出具的鉴定报告应同法医鉴定等司法鉴定报告一样, 可成为庭审的有力证据。

5.规定特别的诉讼时效期间。注册会计师提供的是一种专业性服务, 其业务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如按民法通则对诉讼时效的一般规定, 则诉讼时效为二年, 从其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犯时起计算, 但是, 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则不予保护;而目前审计准则规定审计工作底稿和档案的保存期一般为十年, 这与民法对诉讼时效的一般规定是矛盾的。

安然事件后催生的美国《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将诉讼时效规定为发现违法行为后2年或违法行为发生后5年内提起诉讼, 超过这一期间法院不再受理。这一时效规定一方面考虑到了注册会计师业务报告时效性强的特点, 一方面也有利于督促受害人及时行使权利, 维护社会经济关系的稳定, 另外也考虑了合理保证利害关系人的合法利益, 建议我国可参照美国的立法对注册会计师民事诉讼时效做出特别的规定。

摘要:如今, 由于企业经营失败或者因企业管理当局舞弊造成破产倒闭, 投资者和债权人蒙受巨额损失, 从而指控注册会计师未能及时解释或报告这些问题, 并要求其赔偿有关损失的案例很多。注册会计师的职业性质和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注册会计师承担着比其他职业更多的法律责任。本文通过对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探讨, 提出明确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归责原则

参考文献

[1]赵宝卿.注册会计师审计法律责任研究.审计研究, 2002, (3) .

[2]苑福秋.浅谈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的法律责任.公司法律评析, 2002, (8) .

[3]柴祛.关于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法律责任的思考.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3, (10) .

【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推荐阅读:

知识产权的归责原则07-18

合同法的归责原则06-13

经济法责任的归责09-12

权责发生制原则07-09

上一篇:数据一致性下一篇:国际银行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